CN103153638A - 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 Google Patents

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3638A
CN103153638A CN2011800483069A CN201180048306A CN103153638A CN 103153638 A CN103153638 A CN 103153638A CN 2011800483069 A CN2011800483069 A CN 2011800483069A CN 201180048306 A CN201180048306 A CN 201180048306A CN 103153638 A CN103153638 A CN 103153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m
paper
hole
cutting
c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83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3638B (zh
Inventor
青井宏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u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ku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ku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ku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53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3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F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F1/00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Apparatus therefor
    • B26F1/02Perforating by punching, e.g. with relatively-reciprocating punch and b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FMECHANICAL WORKING OR DEFORMATION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F5/00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strips or webs; Reinforcing edges
    • B31F5/02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strips or webs; Reinforcing edges by crimping or slotting or perforating
    • B31F5/027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strips or webs; Reinforcing edges by crimping or slotting or perforating by perforating, e.g. by folding over the partially cut pa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42B5/08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by finger, claw or ring-like elements passing through the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3/00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involving perforations; Means therefor; Sheet detail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3/00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involving perforations; Means therefor; Sheet details therefor
    • B42F3/003Perforated or punched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2001/0053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having a special cutting edge section or blade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2001/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the cutting blade having a special shape, e.g. a special outline, ser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929Tool or tool with support
    • Y10T83/9314Pointed perf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穿孔刀能够形成在顶端区域具备宽幅部的切翻片,切入刀包括:第一刀片,其具有用于卡合所述切翻片的窗,用于形成第一缝;和第二刀片,其用于形成从所述第一缝的中途向冲裁孔方向延伸的第二缝,构成为能够使切翻片的从宽幅部到基端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

Description

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重合的多张纸的端部一体装订的装订器、特别涉及不使用金属制的针的方式的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所述的装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具备:穿孔刀,其在多张纸上形成切翻片同时穿设冲裁孔;切入刀,其与该穿孔刀相邻地设置,穿设用于使所述切翻片的顶端侧卡定的切孔;基础部,其保持这些穿孔刀以及切入刀;和冲台,其隔着纸插入用间隙配设于该基础部,通过使被保持于所述基础部的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进行贯入动作以使其贯通在所述纸插入用间隙中插入的纸而向冲台侧突出,在所述纸上形成冲裁孔以及切孔,在将从所述冲裁孔向冲台侧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的顶端侧卡合于所述切入刀的状态下使该切入刀与所述穿孔刀进行拔出动作以使它们向基础部侧复位,由此使所述切翻片贯通所述切孔而将所述纸装订在一起。
但是,在这样的装订器中,在形成于纸上的一条直线状的切孔中,卡合有从基端到顶端具有与所述切孔的宽度尺寸相对应的大致一定的宽度且将顶端设为半圆状的切翻片。即,通过该装订器装订在一起的多张纸在切翻片贯通切孔时从表面侧潜入(插入)到背面侧而维持接合状态。因此,如果向使装订起来的纸分离的方向施加力,则一条直线状的切孔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开口,有时切翻片的潜入状态比较容易就会被解除。而且,切翻片与切孔的卡合解除,接合状态破坏。特别,在摩擦阻力小的纸中,上述的接合状态容易破坏,希望有某种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008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切翻片与切孔的接合状态可靠性更高的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采用下面的结构。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装订器,包括:穿孔刀,其在多张纸上形成切翻片同时穿设冲裁孔;切入刀,其与该穿孔刀相邻地设置,穿设用于使所述切翻片的顶端侧卡定的切孔;基础部,其保持这些穿孔刀以及切入刀;和冲台,其隔着纸插入用间隙配设于该基础部,通过使被所述基础部保持的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进行贯入动作以使它们贯通插入在所述纸插入用间隙中的纸而向冲台侧突出,在所述纸上形成冲裁孔以及切孔,通过在将从所述冲裁孔向冲台侧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的顶端侧卡合于所述切入刀的状态下使该切入刀与所述穿孔刀进行拔出动作以使它们向基础部侧复位,使所述切翻片贯通所述切孔对所述纸进行装订,该装订器的特征在于,穿孔刀能够形成在顶端区域具备宽幅部的切翻片,切入刀包括:第一刀片,其具有用于卡合所述切翻片的窗,并用于形成第一缝;和第二刀片,其用于形成从所述第一缝的中途向冲裁孔方向延伸的第二缝,该装订器构成为能够将切翻片的从宽幅部到基端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
在这里,所谓“纸”,只要是薄片状的,就可以是任何材料,除了纸制的也包含塑料制和/或金属制的。
如果是这样的装订器,则切翻片不仅与第一缝卡合,而且还与第二缝卡合,所以能够使切翻片与切孔的接合状态的可靠性更高。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结构的具体的一个技术方案,能够列举: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位于与所述第二缝的顶端相比更远离冲裁孔的一侧。
例如,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能够列举: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的外端位于比所述第二缝更靠仅外侧的位置。
优选: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缝更靠近冲裁孔侧的位置。
优选:在所述窗包括至少在一方的侧边缘具备用于形成第二缝的第二刀片的缩窄部和与该缩窄部相邻地设置的扩宽部的情况下,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扩宽部的内缘尺寸小。
为了在使切翻片与切孔卡合时容易地将切翻片按入切孔,优选:所述窗具备用于将所述切翻片按入切孔的突起。
作为在以上那样的装订器中使用的合适的切入刀,可以列举:在所述窗的两侧边缘形成有第二刀片的切入刀。
作为切入刀的更具体的一个技术方案,可以考虑:所述第二刀片是从窗起一体地切开并翻起的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使切翻片与切孔的接合状态的可靠性更高的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侧视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的X-X线剖视图。
图5是使用了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纸的角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图4中的Y-Y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刀驱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意性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冲裁孔以及切孔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切入刀的立体图。
图12是不操作操作杆的状态下的图3中的Z-Z线剖视图。
图13是操作操作杆的状态下的图3中的Z-Z线剖视图。
图1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9是在平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0是在A-A线截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2是在平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3是在B-B线截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5是在平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6是在C-C线截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8是在平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9是在D-D线截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31是在平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32是在E-E线截面上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要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33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冲裁孔、切孔以及切翻片的俯视图。
图34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冲裁孔、切孔以及切翻片的俯视图。
图35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冲裁孔、切孔以及切翻片的俯视图。
图36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冲裁孔、切孔以及切翻片的俯视图。
图37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冲裁孔、切孔以及切翻片的俯视图。
图38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冲裁孔、切孔以及切翻片的俯视图。
图39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冲裁孔、切孔以及切翻片的俯视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侧视图。
图41是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主视图。
图42是图40中的W-W线放大剖视图。
图4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4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4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4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图4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装订器的工作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图1至图31一边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17所示,该装订器1通过在多张纸P上形成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并且使从该冲裁孔P1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插通于所述切孔P2中,能够将这多张纸P相互装订而制作册子B。
<册子>
如图4至图6所示,该册子B是将多张纸P捆扎在一起而成的,这些纸P在设定于角部P4的一处接合部分P3互相接合。该接合部分P3包括:冲裁孔P1,其由从纸P的一面Pa侧贯入的穿孔刀32在各纸P上形成;上拉用切孔P2,其与该冲裁孔P1相邻地形成于所述各纸P;和切翻片P5,其从所述冲裁孔P1向纸P的另一面Pb侧切开并翻起。而且,通过使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贯通所述切孔P2而导出到所述纸P的一面Pa侧,将所述多张纸P的角部P4互相接合。
<切翻片>
如图4至图6所示,切翻片P5形成为顶端侧膨胀了的形状,具体地说整体形成为箭头形状,夹着边界部P53在基端P52侧具备基端区域P54,并且在顶端P51侧具备顶端区域P55。所述基端区域P54大致呈矩形状,从切翻片P5的基端P52到边界部P53设定为相同的宽度尺寸。即,所述基端区域P54的左右成对的侧边缘彼此平行。所述顶端区域P55是从所述基端区域P54的边界部P53侧起一体地形成的,并设为削尖了顶端P51的多边形状。该顶端区域P55在切翻片P5的从边界部P53到顶端P51之间,具备具有比边界部P53以及顶端P51大的宽度尺寸W3的宽幅部P56。换而言之,顶端区域P55在设置于该切翻片P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顶端边缘具备顶端角部并且在所述宽幅部P56的左右两侧边缘具备成对的侧边缘角部。另外,这里所说的“角部”并不限于有棱有角的角部,也包含稍带圆弧的角部。
<冲裁孔>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冲裁孔P1形成为与所述切翻片P5相对应的大小以及形状,刚刚由穿孔刀32穿孔之后,为与穿孔刀32的形状相对应的槽状的孔,将切翻片P5切开并翻起后,为与切翻片P5的形状相对应的箭头形状的空间。如果详细叙述,则该冲裁孔P1包括:与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相对应的顶端区域槽;和与该顶端区域槽连续地形成的、与所述切翻片P5的基端区域P54相对应的成对的基端区域槽。
<切孔>
另一方面,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切孔P2包括:主要用于卡合切翻片P5的第一缝L1;和从该第一缝L1的中途向冲裁孔P1弯曲地延伸的在左右方向上成对的第二缝L2。第一缝L1包括呈直线状的主缝L11和从该主缝L11的两端向另一方向即与第二缝L2相反的方向弯曲地延伸的副缝L12。所述第二缝L2从这些主缝L11与副缝L12的边界部分开始延伸。该切孔P2的所述第一缝L1与所述第二缝L2形成一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第一缝L1的主缝L11与第二缝L2之间的角度设定为大约90度,并且将第一缝L1的副缝L12与第二缝L2之间的角度设定为大约135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缝L1的长度设定得比第二缝L2的长度长,成对的第二缝L2的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另外,这些成对的第二缝L2按与所述切翻片P5的基端区域P54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的宽度尺寸W2分离地形成。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这些纸P的切孔P2周边通过第一缝L1与第二缝L2形成有悬臂片P7、P8。由第一缝L1的主缝L11与第二缝L2形成的悬臂片P7形成为矩形状,以冲裁孔P1侧为基端自由端侧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位。另外,由第一缝L1的副缝L12与第二缝L2形成的悬臂片P8形成为三角形状,以连结第一缝L1的外端与第二缝L2的顶端的部分为基端自由端侧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位。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使所述切翻片P5贯通于所述切孔P2而将所述纸P装订起来了的状态下,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卡合于所述第一缝L1,并且所述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基端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L2。更具体地说,所述切翻片P5相对于第一缝L1卡合,以使切翻片P5的顶端P51位于一面Pa侧并且切翻片P5的基端P52以及边界部P53位于另一面Pb侧。另外,相对于第二缝L2卡合,以使切翻片P5的宽幅部P56的外端P57位于一面Pa侧并且切翻片P5的基端P52以及边界部P53位于另一面Pb侧。换而言之,所述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基端P52的边缘中的宽幅部P56的外端P57侧的边缘位于悬臂片P8的下表面侧,并且边界部P53位于悬臂片P7的上表面侧。
另外,所述宽幅部P56位于比所述第二缝L2的顶端L21更加远离冲裁孔P1的一侧,并且其宽度尺寸W3比后述的所述窗D3的内缘尺寸W1小。而且,所述宽幅部P56的外端P57位于比所述第二缝L2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关于这样对纸P进行装订时使用的装订器1,参照图1至图13进行说明。
<装订器>
如图1至图13所示,该装订器1包括:穿孔刀32,其在多张纸P上形成切翻片P5同时穿设冲裁孔P1;切入刀33,其与该穿孔刀32相邻地设置,穿设用于使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卡定的切孔P2;基础部2,其保持这些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和冲台4,其隔着纸插入用间隙35配设于该基础部2。而且,通过使被保持于所述基础部2的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进行贯入动作以使其贯通在所述纸插入用间隙35中插入的纸P向冲台4侧突出,在所述纸P上形成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通过在将从所述冲裁孔P1向冲台4侧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卡合于所述切入刀33的状态下使该切入刀33与所述穿孔刀32进行拔出动作以使其向基础部2侧复位,使所述切翻片P5贯通于所述切孔P2而对所述纸P进行装订。换而言之,该装订器1用于将多张纸P接合起来而制作所述册子B,其包括: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其用于从待机位置(N)暂时向作为突出侧的上方移动而形成所述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基础部2,其将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收纳于所述待机位置(N);滑动部件31,其保持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能够在作为相对于所述基础部2突出没入的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升降;和冲台4,其隔着用于插入纸P的间隙35而配置于该基础部2的外表面侧即向上面F14侧。而且,在所述基础部2能够转动地安装有操作杆5,并且在该基础部2的内部收纳有连接于所述操作杆5的连杆机构6。
<基础部>
如图1、图2、图12以及图13所示,基础部2包括:基础框架21,在其内部具备配置所述滑动部件31与所述连杆机构6的空间;和基础盖22,其外嵌于该基础框架21的下侧。
如图1、图12以及图13所示,基础框架21包括:形成基础部2的向上面F14的前部壳体F;和位于操作杆5的上方的、形成在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时放手的把手部的后部壳体R,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所述前部壳体F包括顶壁F1、从该顶壁F1的前边缘垂下的前壁F2和从所述顶壁F1的左右两侧边缘垂下的左右的侧壁F3,在内部具备用于收纳刀单元3的空间。所述顶壁F1具有用于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通过的开口F11。在该顶壁F1的下侧面设有:轴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开口F11边缘的附近,用于接受后述的内凸轮34的轴341;和卡定壁F13,其与该轴承部相邻地设置,用于卡定内凸轮34的臂344。在该顶壁F1的上表面即向上面F14与所述冲台4的向下面414之间形成有用于插入纸P的间隙35。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顶壁F1的向上面F14的位于比所述开口F11靠近纸插入侧的位置的部位,设有用于从下侧夹压所述接合部分P13的隆起部F15。该隆起部F15一体形成于基础框架21,具备用于在将插入所述间隙35中的纸P抽出时对所述切翻片P5进行导向的倾斜面F16。在所述侧壁F3上,在前侧设有用于在铅垂方向上对所述滑动部件31进行导向的轨道槽F31,并且在中央设有用于在上下方向上对驱动轴36进行导向的长孔F32。在该侧壁F3上,经由下侧的支轴53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安装有操作杆5。另外,在该前部壳体F的顶壁F1的上表面与后述的冲板41之间形成有用于插入纸P的纸插入用间隙35。
如图4、图12以及图13所示,后部壳体R形成为适于放置手的形状,包括:从所述前部壳体F的顶壁F1的后端立起的前壁R1;从该前壁R1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顶壁R2;从该顶壁R2的左右两侧端垂下的左右的侧壁R3;和从所述顶壁R2的后端垂下的后壁R4,在内部具备用于收纳连杆机构6的空间。在所述侧壁R3上,经由上侧的支轴27能够转动地安装有第1连杆组件61。
如图1、图2、图12以及图13所示,基础盖22外嵌于所述基础框架21的下侧,这些基础盖22与基础框架21通过分别设置于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卡合爪23a、23b而卡合。该基础盖22在前侧具备滑动盖安装部25,并且在中央设有帽安装部26和与该帽安装部26相邻而用于避免与操作杆5干涉的窗24。另外,在所述滑动盖安装部25上,安装有为了将蓄积在所述前部壳体F内的纸屑向外部去除而能够开闭的滑动盖28。另外,在所述帽安装部26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基础盖22安装于基础框架21的帽29。即,通过将贯通该帽29的小螺钉20螺纹接合于设置于顶壳42的未图示的螺纹部,将顶壳42与基础盖22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基础框架21。
在这样构成的基础框架21内收纳有具有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的刀单元3。
<刀单元>
如图7、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刀单元3包括:滑动部件31,其被所述基础框架21的轨道槽F31导向能够维持铅垂姿势同时进行升降;穿孔刀32,其安装于该滑动部件31;切入刀33,其与该穿孔刀32相邻地配置;内凸轮34,其配置于所述穿孔刀32的内侧,在从收纳于所述穿孔刀32内的初始姿势(S)到突出至穿孔刀32外的转动姿势(K)之间,经由轴341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撑于所述滑动部件31;和螺旋弹簧S2,其对所述内凸轮34施力使其向自恢复到所述初始姿势(S)的方向转动。
如图7、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滑动部件31是具备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地卡合于所述基础框架21的轨道槽F31的突条311的块状的部件,经由驱动轴36连接于所述连杆机构6。即,该驱动轴36卡合于在所述连杆机构6的第1连杆组件61的顶端设置的长孔614中。所述滑动部件31为向上方开放的箱状的部件,能够收纳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的下半部。
<刀单元的切入刀>
切入刀33具备刀主体331,所述刀主体331具有用于形成图10所示的呈拖鞋状的切孔P2的刀尖。具体地说,具有该刀主体331的切入刀33如图7至图9以及图11至图13所示,是通过对1块钣金原料进行冲裁加工以及弯折加工而制作的,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缝L1的第一刀片D1;和用于形成从所述第一缝L1的中途向冲裁孔P1方向延伸的第二缝L2的第二刀片D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刀片D1具备用于使从纸P冲裁出的切翻片P5通过而卡合所述切翻片P5的窗D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刀片D1包括:用于形成呈直线状的主缝L11的主刀片D11;和用于形成从该主缝L11的两端向另一方向即与配置有与该切入刀33相对应的穿孔刀32一侧相反的方向弯曲地延伸的副缝L12的副刀片D12。
所述第一刀片D1的主刀片D11隔着用于接受内凸轮34的窗D3分为下刀片部D4与具有刀主体331的上刀片部D5,该下刀片部D4与上刀片部D5通过副刀片D12而构造性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刀片D12的基端边缘经由所述主刀片D一体地连接,在该副刀片D12的基端边缘上的与所述窗D3相对应的部分连续形成有所述第二刀片D2。即,该第二刀片D2通过在所述弯折线部D6将钣金原料弯折,从而从所述窗D3一体地切开并翻起。
<切入刀的窗>
如图7、图8以及图11所示,所述窗D3包括:在左右两侧边缘具备用于形成第二缝L2的第二刀片D2的缩窄部D31;和与该缩窄部D31相邻地设置的扩宽部D32。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宽部D32夹着所述缩窄部D31而设置于上下两侧、即所述切入刀33的顶端侧以及基端侧,为在其侧边缘上不具备第二刀片D2的结构。另外,在形成该窗D3的框的上边缘上,具备用于将所述切翻片P5向切孔P2按入的突起D33。该突起D33呈半圆形状,从所述窗D3的上边缘起一体地形成。
另外,如图5以及图11所示,该窗D3的尺寸相对于切翻片P5的尺寸具有下面的关系。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窗D3的缩窄部D31的外缘尺寸W2设定得比所述切翻片P5的宽幅部P56的宽度尺寸W3小,窗D3的扩宽部D32的内缘尺寸W1设定得比所述切翻片P5的宽幅部P56的宽度尺寸W3大。
另外,如图7、图9以及图11所示,第二刀片D2在该切开翻起加工之前被实施预备切开翻起加工以使其相对于所述副刀片D12呈小于180度的角度G2。由此,所述副刀片D12以比直角稍小的角度G1弯折,所述副刀片D12相对于所述主刀片D的切开并翻起角度G3最终设为大致90度,但也可以是如后所述的图36所示的形态。
另外,该述切入刀33的刀主体331即在第一刀片D1形成的刀刃与在第二刀片D2形成的刀刃分别形成为在原料的厚度方向单侧具有刀刃的单刃结构。
<刀单元的穿孔刀>
如图7至图9、图12以及图13所示,穿孔刀32能够形成在顶端区域P55具备宽幅部P56的切翻片P5,其经由设置于中间部的轴341被刀单元3的滑动部件31支撑。该穿孔刀32是通过对一张钣金原料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折加工而制作的,在其顶端边缘以及侧端边缘具备用于冲裁所述冲裁孔P1的刀主体322、323,其轴341被支撑于所述刀单元3的滑动部件31。即所述穿孔刀32具有:设置于呈与所述冲裁孔P1相对应的形状的顶端边缘的刀主体322;和设置于对所述冲裁孔P1的基端进行成型的侧端边缘的刀主体323。
所述刀主体322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的顶端区域形成部;和基端区域形成部E4,其与该顶端区域形成部连续地形成,用于形成所述切翻片P5的基端区域P54。顶端区域形成部用于形成所述冲裁孔P1的顶端区域槽。换而言之,顶端区域形成部在与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角部相对应的部位具备弯曲部分E1,并且在与切翻片P5的宽幅部P56的侧边缘角部相对应的部位具备成对的弯曲部分E6。各基端区域形成部E4分别形成为直线状,成对的基端区域形成部E4彼此的分开距离保持为一定。即,这些基端区域形成部E4互相平行。在刀主体322的突出没入方向上的顶端,具有用于冲裁形成所述冲裁孔P1的形状的俯视呈箭头状的刀刃。如果详细叙述,则该刀主体322包括:大致平行的基端区域形成部E4,其形成所述切翻片P5的基端区域P54;边界部形成部E3,其与该基端区域形成部E4连续,具备形成所述切翻片P5的边界部P53的角部;和顶端区域形成部,其具有具备形成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的宽幅部P56的角部的弯曲部分E6以及具备形成切翻片P5的顶端P51的角部的弯曲部分E1。而且,该刀主体322在所述基端区域形成部E4、边界部形成部E3以及顶端区域形成部具有沿着向纸P的切入方向连续的刀刃。在由这些刀刃包围的空间即所述穿孔刀32的内部空间中,设有用于将所述切翻片P5插入在所述切入刀33设置的窗D3的内凸轮34。
<刀单元的内凸轮>
如图7、图9、图12以及图13所示,内凸轮34在基端具有轴341,并且在顶端具备用于将所述切翻片P5插入在所述切入刀33设置的窗D3中的推出部343,该轴341被支撑于所述穿孔刀32以及滑动部件31。在所述内凸轮34的基端,突出设置有用于使该内凸轮34转动的臂344。该内凸轮34设定为,在所述滑动部件31向上方移动时,所述臂344的上表面抵接于在所述基础框架21设置的卡定壁F13的下边缘。而且,构成为,通过在抵接后滑动部件31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基端的轴341被支撑于在所述基础框架21设置的轴承部,同时该内凸轮34转动直至转动姿势(K)。即,构成为,在纸P上形成了冲裁孔P1后,所述内凸轮34一边推压切翻片P5一边向切入刀33方向转动。
通过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刀单元3经由收纳于所述基础框架21的连杆机构6而向上方移动。
<操作杆>
如图1、图2、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操作杆5包括金属制的杆板51和安装于该杆板51外侧的树脂制的杆盖52。所述杆板51是对钣金原料进行弯折加工而成的,具有底壁511和从该底壁511的两侧边缘立起的侧壁512。
<连杆机构>
如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连杆机构6包括:第1连杆组件61,其顶端61a经由所述驱动轴36连接于所述滑动部件31,并且后端61b经由上侧的支轴27连接于所述基础框架21;和第2以及第3连杆组件62、63,其位于该第1连杆组件61的下方,用于以被所述基础框架21保持的下侧的支轴53为轴,向上方上推起所述第1连杆组件61。
在这里,第2以及第3连杆组件62、63配置成实现肘那样的使力倍增的作用。即,所述第2连杆组件62,其基端62a经由下侧的支轴53连接于所述基础框架21,在所述操作杆5被向上方转动操作时以所述基端62a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该第2连杆组件62一体设置于所述操作杆5,将下侧的支轴53兼作操作杆5的支轴。另外,所述第3连杆组件63连结所述第2连杆组件62的转动端62b与所述第1连杆组件61的中间61c。具体地说,该第3连杆组件63将一端63a经由第1结合轴66轴安装于所述第1连杆组件61,将另一端63b经由第2结合轴67轴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组件62的转动端62b。因此,第2结合轴67不是直接设置于大致沿着杆板51的底壁511的操作杆5的芯上,而是设置于与操作杆5的所述芯隔着第2连杆组件62分离的位置。即,设定所述操作杆5与所述第3连杆组件63的位置关系,以使第2结合轴67位于比操作杆5的所述芯靠近第1连杆组件61的位置。换而言之,设定为,第2结合轴67配置于两条轴线之间,一轴线为连结所述操作杆5的下侧的支轴53与以该支轴53为中心转动的转动端51a的轴线,另一轴线为连结所述第1连杆组件61的上侧的支轴27与以该支轴27为中心转动的转动端即顶端61a的轴线。
如图4、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1连杆组件61是包括顶壁611和从该顶壁611的左右两侧边缘垂下的左右侧壁612的金属制的部件。在所述顶壁611上,设有用于配置螺旋弹簧S3的弹簧保持部613,该螺旋弹簧S3在该顶壁611与所述基础框架21的后部壳体R的顶壁R2之间配置,通过该螺旋弹簧S3对所述第1连杆组件61向下方施力。在所述左右侧壁612的前端部,设有用于对所述驱动轴36进行导向的长孔614。
如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2连杆组件62与所述杆板51的侧壁512设置为一体。即,该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第2连杆组件62与所述操作杆5的杆板51是通过同一钣金原料制作的一体构造物,具备用于贯通所述下侧的支轴53的共用贯通孔621。
如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3连杆组件63是包括底壁631和从该底壁631的左右两侧边缘立起的左右侧壁632的、呈沟道状的金属制的部件。
<冲台>
如图1至图3、图12以及图13所示,冲台4包括: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能够插入的刀贯通孔411、422;和能够通过该刀贯通孔411、422辨识所述纸P的窗421。具体地说,冲台4包括:顶壳42,其呈扁平箱状;和冲板41,其在该顶壳42的下部用于与所述穿孔刀32协同工作而在纸P上穿设出冲裁孔P1。所述顶壳42具有向上方以及前方开放的窗421。该顶壳42为包括所述穿孔刀32通过的穿孔部423和所述切入刀33通过的通过孔424的树脂制的部件,从所述穿孔部423以及通过孔424的边缘上立而形成有抑制所述纸P的切屑从所述刀贯通孔422下落的壁425。
壁425沿着所述穿孔部423以及通过孔424的边缘连续形成而呈堤坝状。如果详细叙述,则该壁425在前部设置较低的壁并且在后部设置较高的壁426而形成为具有高低差。而且,该较高的壁426还起到防止或者抑制在将后述的窗盖43打开到一定位置时、使用者的手指向刀贯通孔422的上方进入而意外接触到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的作用。另外,顶壳42的所述壁425的后侧以覆盖的方式嵌合于所述基础框架21的后部壳体R的外侧。
如图7、图12以及图13所示,冲板41是包括用于与所述穿孔刀32协同工作而在纸P上穿设冲裁孔P1的穿孔部412和所述切入刀33通过的通过孔413的金属制的部件,在与所述顶壳42的下表面重合的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小螺钉以及定位销而安装于所述基础框架2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冲板41的向下面414中的比所述刀贯通孔411靠近纸插入侧的部位,设有用于从上侧夹压所述接合部分P13的隆起部415。
如图3、图12以及图13所示,窗421由透明的窗盖43覆盖。该窗盖43安装成能够为了将蓄积在所述顶壳42内的纸屑去除到外部而开闭。另外,该窗盖43设定为在一定的位置卡定,以使在开放时使用者的手不会触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具体地说,如图2以及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能够打开到覆盖所述冲板41以及顶壳42的穿孔部412、423的上方并且使通过孔413、424的上方露出的位置。即,该窗盖43设置于顶壳42的壁425的上方,能够打开到覆盖较低的壁的上方并且使较高的壁426的上方露出的位置。
在这样的装订器1中,如图4、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插入到所述纸插入用间隙35的纸P抵接的部位、即配置于间隙35的深处的卡定壁I3上,形成有通过使所述纸P的角部P4抵接而进行纸P的定位的定位部I1。所述卡定壁I3规定将纸P的一边插入时的插入量。该卡定壁I3具有作为设置于基础部2的后部壳体R的前端的冲板安装座的功能,在该卡定壁I3的上表面上安装有所述冲台4的冲板41。在所述卡定壁I3的中央部,具有将该卡定壁I3切成俯视大致呈直角等腰三角形状而形成的定位部I1。另外,如图1至图4所示,在所述装订器1的两侧面上,设有用于确认由定位部I1进行了定位的纸P的定位状态的标记I2。具体地说,在所述冲台4的顶壳42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示意通过定位部I1正确地进行了定位的情况下的纸P的姿势的标记I2。该标记I2是在俯视与纸P的边与顶壳42的外表面的交点相对应的部位设置的纵条状的突条。
另外,如图14至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刀驱动机构7是设置于所述基础部2、利用施加于操作杆5的操作力使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在上下方向动作的机构,如果详细叙述,则主要包括:滑动部件31,其保持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础部2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升降;刀贯入机构8,其通过施加于操作杆5的操作力使滑动部件31向上方进行动作直至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贯通纸P的穿孔位置(C);和刀拔出机构9,其使滑动部件31复位直至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从纸P中拔出的所述待机位置(N)。
如果详细叙述,则如图8所示,所述刀贯入机构8利用施加于操作杆5的操作力,使保持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的滑动部件31向上方移动,用于使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贯入在基础框架21的向上面F14侧的间隙35中放置的纸P中,主要包括配置于所述操作杆5与滑动部件31之间的所述连杆机构6。
另外,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刀拔出机构9主要包括:作为弹性体的所述螺旋弹簧S1,其以所述基础框架21为落脚点向下方对保持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的滑动部件31施力;和作为弹性体的所述螺旋弹簧S3,其以所述基础框架21为落脚点向下方对所述第1连杆组件61施力。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如果通过连杆机构6将滑动部件31与操作杆5连接,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刀拔出机构9的性能。即,即使在纸P的张数较多、仅通过所述螺旋弹簧S1以及螺旋弹簧S3的力不能将切翻片P5拉出到纸P的一面Pa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向所述操作杆5施加向下方的操作力而完成拉出。
<工作说明>
接下来,对该装订器1的工作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不操作操作杆5的状态下,滑动部件31被保持在下限位置,保持所述内凸轮34被收纳于穿孔刀32内的初始姿势(S)。在该状态下,将重合的多张纸插入到在基础框架21的向上面F14与冲板41的向下面414之间形成的间隙35的深处。然后,从窗盖43的上方通过刀贯通孔411、422确认穿设于纸P上的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的位置。另外,从装订器1的侧面侧,使用标记I2来确认由定位部I1定位了的纸P的定位状态。然后,当向上方操作操作杆5时,施加于该操作杆5的力通过连杆机构6转换成滑动部件31的向上方的运动而传递。
如果详细叙述,则当向上方操作操作杆5时,操作杆5的杆板51以下侧的支轴53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并且与该杆板51设置为一体的第2连杆组件62以下侧的支轴53为中心向上方进行旋转动作。其结果,设置于该第2连杆组件62的转动端侧的第2结合轴67向第1连杆组件61的方向即向前方向上方移动。经由所述第2结合轴67连接的第3连杆组件63伴随着第2连杆组件62的旋转动作而起立同时向上方上推第1连杆组件61。即,设置于所述第3连杆组件63的转动端侧的第1结合轴66克服所述螺旋弹簧S3的施加力向将第1连杆组件61的中央61c向上推起的方向移动。由此,所述第1连杆组件61以上侧的支轴27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所以其前端部61a向上方移动。
这样一来,向上方操作所述操作杆5的力,经由所述第2连杆组件62、第3连杆组件63以及第1连杆组件61传递至驱动轴36。其结果,使所述滑动部件31向上方移动。
当滑动部件31开始向上方移动时,最初在滑动部件31的底壁与所述基础框架21的前部壳体F的顶壁F1之间配置的螺旋弹簧S1被压缩,滑动部件31克服该螺旋弹簧S1的施加力而上升。然后,安装于该滑动部件31的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的顶端抵接于纸P的一面Pa,将该纸P上推到被按压在冲板41上的位置。然后,在从该位置进一步向上方操作操作杆5时,保持通过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的刀主体322、331将纸P按到冲板41上的状态不变地,经图15所示的状态,所述穿孔刀32以及所述切入刀33贯通所述纸P,在该纸P上穿设出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在穿孔后,如果所述穿孔刀32以及所述切入刀33进一步上升,则如图16所示,在所述穿孔刀32的内部配置的内凸轮34的臂344抵接于所述卡定壁F13,克服在内凸轮34与滑动部件31之间配置的螺旋弹簧S2的施加力,所述内凸轮34转动到转动姿势(K)为止。其结果,从冲裁孔P1向纸P的另一面Pb侧切开翻起的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被插入切入刀33的窗D3中。
接下来,当将向操作杆5的操作解除时,通过所述螺旋弹簧S2的施加力,所述内凸轮34从转动姿势(K)复位到初始姿势(S)。从而,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通过螺旋弹簧S1以及螺旋弹簧S3的施力而向作为没入侧的下方移动,如图17所示,纸P从冲板41拉开同时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从纸P中拔出。此时,被插入切入刀33的窗D3中的切翻片P5通过切孔P2而在纸P的一面Pa侧拉出,通过该切入刀33将多张纸结合起来。如果在该状态下将纸P从装订器1抽出,则在其途中,在形成于所述基础框架21的隆起部F15与所述冲板41的隆起部415之间的较窄的间隙中,受所述倾斜面F16的导向作用强制导向,所述纸P的接合部分P3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变形,如图17中双点划线所示,完成上述的册子B。另外,在仅通过所述螺旋弹簧S1以及螺旋弹簧S3的弹性力不能将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向纸P的一面Pa侧拉出的情况下,只要向下方操作所述操作杆5而帮助进行该拉出即可。
接下来,使用图18至图32,关于切翻片P5与切孔P2的卡合进行详细叙述。另外,以下图18至图32为了对于卡合进行说明而仅示意性表示构成刀驱动机构7的要素中的纸P以及切入刀33。另外,对于切入刀33,为了说明的方便,使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切入刀33不同、第一缝L1为一条直线状的槽即主缝L11与副缝L12形成为一条直线状的槽,进行说明。
首先,在切入刀33位于穿孔位置(C)时,如图18至图20所示,变为从冲裁孔P1向纸P的另一面Pb侧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插入切入刀33的窗D3中的状态。如果详细叙述,则在切入刀33到达能够到达的最上端时,内凸轮34变为转动姿势(K),将切翻片P5插入所述切入刀33的窗D3中,内凸轮34自身也被插入窗D3。此时,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通过窗D3的扩宽部D32,然后达到与扩宽部D32相邻地设置的缩窄部D31。被按入该缩窄部D31的切翻片P5,其顶端区域P55的左右两端侧具有比所述缩窄部D31大的宽度尺寸W3,所以变为沿着设置于所述缩窄部D31的侧边缘的第二刀片D2折叠的状态。
接下来,当将向操作杆5的操作解除、切入刀33开始从纸P中拔出时,如图21至图23所示,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相对于切入刀33的窗D3相对上升,从所述缩窄部D31释放的切翻片P5被收纳于与该缩窄部D31的上方相邻地设置的扩宽部D32内。即,随着所述切入刀33的第二刀片D2向纸P2侧下沉,顶端区域P55的左右两端部从所述第二刀片D2释放,所以向扩宽部D32侧移动。另外,向扩宽部D32侧移动了的切翻片P5的宽幅部P56位于与所述第二缝L2的顶端L21相比远离冲裁孔P1一侧。进而,以宽幅部P56的宽度尺寸W3比窗D3的缩窄部D31的外径尺寸W2大的方式设定穿孔刀32的形状以及尺寸、切入刀33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的相对位置,所以宽幅部P56的外端P57位于比所述第二缝L2靠近外侧的位置。
进而,如图24至图26所示,随着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相对于切入刀33的窗D3相对上升、切入刀33的扩宽部D32向纸P侧下沉,设置于窗D3的上边缘的突起D33开始抵接于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
然后,如图27至图29所示,从纸P的另一面Pb侧向一面Pa侧按住切翻片P5。即,通过施力以使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的一部分被插入切孔P2中,顶端区域P55弯曲。此时,所述突起D33按住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
进而,如图30至图32所示,通过用第一刀片D1切割出的第一缝L1和用第二刀片D2切割出的第二缝L2而形成为悬臂状态的纸P的悬臂片P7、P8,以单开(片観音開き)的方式反翘。而且,通过该悬臂片P7、P8的自由端侧在上下方向上移位,使所述切翻片P5贯通于所述切孔P2。如果详细叙述,则在图30所示的状态下,使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中的夹着第一缝L1与冲裁孔P1相反一侧的部分卡合于第一缝L1,并且使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中的比第二缝L2靠近外侧的部分卡合于第二缝L2。如果详细叙述,则使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顶端P51的边缘卡合于第一缝L1,并且使从宽幅部P56到边界部P53的边缘卡合于第二缝L2。
另外,当切入刀33从图30至图32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没入方向即下方移动时,在图32中由切入刀33的第一刀片D1向下方拉伸的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当切入刀33从纸P完全离开时,所述切翻片P5的顶端P51变得沿着所述纸P的一面Pa侧。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订器1,切入刀33包括:第一刀片D1,其具有用于卡合所述切翻片P5的窗D3,用于形成第一缝L1;和第二刀片D2,其用于形成从所述第一缝L1的中途向冲裁孔P1方向延伸的第二缝L2;能够将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基端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L2;所以切翻片P5不但卡合于第一缝L1也卡合于第二缝L2,能够使切翻片P5与切孔P2的接合状态成为可靠性更高的状态。
即,以往的装订器仅使切翻片卡合于第一缝,所以如果向册子施加任何的力、第一缝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开口,则具有切翻片与切孔的卡合解除的问题。然而,如果是本实施方式这样的装订器,则切翻片P5也卡合于第二缝L2,所以即使在第一缝L1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开口的情况下,切翻片P5与第二缝L2的卡合也不会被解除,能够保持该卡合状态。因此,能够使切翻片P5与切孔P2的接合状态比以往的优异。
特别是,即使在将多张塑料制的薄片等表面摩擦阻力比较小的材质制作的薄片装订起来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边界部P53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L2,所以能够设为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的一部分潜入到悬臂片P8的下表面侧的状态。因此,切翻片P5与第二缝L2的卡合解除不会被解除,保持卡合状态,能够保持切翻片P5与切孔P2的接合状态。
以所述宽幅部P56位于与第二缝L2的顶端L21相比远离冲裁孔P1的一侧的方式,设定所述穿孔刀32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33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的相对位置,所以能够使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基端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L2。即,在宽幅部P56比所述第二缝L2的顶端L21靠近冲裁孔P1侧的情况下,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基端P52的边缘不会卡合于第二缝L2,切翻片P5与切孔P2的接合状态比较容易被解除,但随着宽幅部P56的宽度尺寸W3设定得比窗D3的缩窄部D31的外缘尺寸W2大,能够保持切翻片P5与切孔P2的卡合状态。即,切翻片P5不但卡合于第一缝L1还卡合于从该第一缝L1的中途延伸的第二缝L2,所以比卡合于仅第一缝L1的大致一条直线状的切孔的情况相比变得容易卡合。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宽幅部P56与所述第一缝L1大致一致的方式,设定所述穿孔刀32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33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的相对位置,但优选,以所述宽幅部P56位于比所述第一缝L1靠近冲裁孔P1侧的方式,设定所述穿孔刀32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33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的相对位置。这样一来,通过增加第二缝L2与切翻片P5卡合的部分,能够提高切翻片P5与切孔P2的接合状态的可靠性。换而言之,位于悬臂片P8的一面侧的切翻片P5的面积变得比较大,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基端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L2。
另外,以所述宽幅部P56的外端P57位于比第二缝L2靠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换而言之,以所述宽幅部P56的宽度尺寸W3比所述窗D3的缩窄部D31的外缘尺寸W2大的方式,设定所述穿孔刀32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33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的相对位置,所以能够将切翻片P5的从宽幅部P56到基端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L2。即,通过使宽幅部P56的外端P57可靠地在一面Pa侧露出,能够设为切翻片P5挂在第二缝L2部分的状态。
进而,以所述宽幅部P56的宽度尺寸W3比所述窗D3的宽幅部D32的内缘尺寸W1小的方式,设定所述穿孔刀32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33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的相对位置,所以能够抑制宽幅部P56的左右两端挂在窗D3的左右两侧框上的可能性,将切翻片P5可靠地插入窗D3中。因此,能够使切翻片P5与切孔P2顺利地卡合。
所述窗D3具备用于将所述切翻片P5按入切孔P2中的突起D33,所以能够将切翻片P5的基端区域P54积极地插入切孔P2。特别是,突起D33呈半圆形状,所以能够用顶端的弯曲部分按压基端区域P54,使切翻片P5损伤的可能性减少。另外,突起D33设置于切入刀33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所以能够按压切翻片P5的基端区域P54中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另外,突起D33与主缝L11位于相同的平面内,其厚度尺寸与主缝L11的厚度尺寸相同。因此,能够通过该突起D33使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可靠地在纸P的一面Pa侧露出。进而,通过使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在一面Pa侧露出的势头,能够使在卡合前位于悬臂片P8的上方即纸P的另一面Pb侧的切翻片P5的顶端区域P55的左右两端部分位于悬臂片P8的下方即纸P的一面Pa侧。即,通过悬臂片P7、P8在纸P的厚度方向上反翘,能够通过与该悬臂片P7和悬臂片P8相邻的第二缝L2部分使切翻片P5卡合于第二缝L2。
另外,所述切入刀33是在所述窗D3的两侧边缘形成有第二刀片D2的部件,第二刀片D2是从窗D3一体地切开并翻起的部件,所以能够确保第二刀片D2的强度,能够容易地成形。
另外,该装订器1,能够通过在多张纸P上形成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并且使将从该冲裁孔P1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插通于所述切孔P2中,将这多张纸P相互装订起来,包括: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其用于通过暂时向上方移动而形成所述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基础部2,其将所述穿孔刀32与切入刀33收纳于待机位置(N);和冲台4,其隔着用于将纸P插入的间隙35而配置该基础部2的向上面F14侧,所述冲台4包括:所述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能够插入的刀贯通孔411、422;和能够通过该刀贯通孔411、422辨识所述纸P的窗421,所以能够从所述窗421通过刀贯通孔411、422辨识到纸P,所以能够从视觉上把握在纸P的哪个部分上穿设冲裁孔P1。因此,仅通过调整纸P相对于刀贯通孔411、422的位置,就能够在纸P的预期的位置穿设冲裁孔P1。根据本发明,至少能够把握穿设冲裁孔P1的位置,但如本实施方式,在切入刀33的上方也能够经由窗421来辨识,所以也能够在纸P的预期的位置形成切入刀33。
另外,该装订器1的使用者能够目视观察纸P怎样进行装订,所以在装订器1的使用时,能够给予安心的使用感。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窗42上安装窗盖43而覆盖窗42。但是,该窗盖43是透明的,所以能够通过窗盖43辨识刀贯通孔411、422以及纸P。
进而,在被插入到所述纸插入用间隙35的纸P所抵接的卡定壁I3上,形成有通过使所述纸P的角部P4抵接而进行纸P的定位的定位部I1,所以仅通过将纸P设置于该定位部I1就能够在纸P的角部P4的适当的位置穿设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I1是将所述卡定壁I3切成俯视呈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状而形成的,所以能够容易地设置纸P的角部P4。进而,能够使用标记I2确认这样设置的纸P是否设置于正确的位置。
另外,在冲台4的顶壳42上设有壁425,所以能够抑制所述纸P的切屑从所述刀贯通孔411、422下落。进而,即使将窗盖43打开,因此在所述窗盖43打开、使用者的手能够碰到的位置立设有较高的壁426,所以能够防止或者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接触到切入刀33以及穿孔刀34。
另外,册子B的接合部分P3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变形,所以通过从冲裁孔P1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将多张纸P接合起来,起到书钉的作用的切翻片P5与纸P为相同材质的纸制的,所以不需要在废弃时将书钉除去。因此,不需要从纸P将金属制的针等除去的细小的作业,即使在废弃较多的纸P的情况下,也能够不需要多大的劳力与时间地废弃。
进而,基于所述切翻片P5的接合部分P3被压缩,所述接合部分P3压缩变形直至不会因纸P的弹性而返回到刚接合之后的形态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接合部分P3体积增大。
另外,使用者能够通过进行握住以及解除在这样的装订器1设置的操作杆5的一连串的操作,形成多张纸P的冲裁孔P1并且用从该冲裁孔P1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使这多张纸P互相接合起来,制作接合部分P3压缩变形了的册子B。
另外,冲板41固定于基础框架21,所以能够提高装订器1整体的刚性,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
该切入刀33是第二刀片D2以及副刀片D12以所述窗D3的两侧边为边界弯折而形成的,所以能够将所述主缝L11的尺寸与从所述纸P冲裁出的切翻片P5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尺寸。因此,与切孔P2为一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主缝L11设定得较小。进而,也能够抑制使该切翻片P5通过切孔P2而装订时的切翻片P5的横向错位以及伴随于此的切孔P2附近的纸P的破损等。
另外,在纸P比较厚的情况下和/或纸P的张数较多的情况下,由第一缝L1以及第二缝L2包围的部分在切入刀33的拔出时在纸P的厚度方向上变形,所以能够以更轻的操作力上拉操作杆5。即,不需要将向操作杆5给予反弹力的弹簧设置成弹力那么强的弹簧。
该穿孔刀32不仅在顶端侧而且在侧端侧也具有刀主体323,所以能够时冲裁孔P1的形状变得漂亮。即,穿孔刀32的侧端侧的刀主体323沿着纸P的冲裁方向设置,所以由这样的穿孔刀32形成的冲裁孔P1与由不具有所述侧端侧的刀主体323的穿孔刀32形成的冲裁孔P1相比,能够更精密地进行所述冲裁孔P1的端部的成形。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从冲裁孔P1的基端产生破损。另外,能够有效抑制或者防止在内凸轮34推压切翻片P5时切翻片P5长到不能通过切入刀33的窗D3的程度的不良情况发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切翻片P5的基端P52断裂。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图40至图47一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而将说明省略。
该装订器1在基础部2上设有使纸P靠近作为砧座的冲台4侧的突部11。
突部11配置于纸插入用的间隙35的深处区域351。具体地说,突部11呈肋状,在切入刀33的两侧成对地大致平行地配置有成对的2条突部11。这些突部11与所述基础框架21形成为一体。各突部11在前端侧具备导向用的倾斜部11a,后端侧位于比卡定壁I3靠近跟前的位置。这些突部11与冲台4的间隙352设定为与预定的最大张数的纸P的厚度相对应。在基础框架21的向上面F1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从冲台4离开的方向凹陷的扁平的槽12,所述各突部11配置于该槽12的两侧。
另外,该装订器1在作为砧座的冲台4上设有用于使纸P从冲台4侧离开的突部13。
突部13配置于纸插入用间隙35的比所述深处区域351靠近跟前侧的位置。具体地说,突部13呈大致半圆球状,在穿孔刀32的两侧成对配置有成对的2个突部13。更具体地说,突部13配置成夹着穿孔刀32的顶端区域形成部。这些突部13与所述冲台4的冲板41形成为一体。这些突部13与基础框架21的向上面F14的间隙353设定为与预定的最大张数的纸P的厚度相对应。在基础框架21的向上面F1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从冲台4离开的方向凹陷的扁平的槽12,所述各突部13设置成与从该槽12的两边缘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托纸部14相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基础部2的向上面F14具备所述槽12的底面12a和位于槽12的两侧的所述托纸部14。另外,在左右托纸部14的侧边缘附近部分具备向从冲台4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14a。
<工作说明>
接下来,如果对该装订器1的工作进行说明,如下所述。
图43至图46所示的是用于对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器1所涉及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43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4相当的图,表示纸P插入了的状态。此时,纸P在间隙35的深处区域351被基础部2侧的突部11上抬以使其接近冲台4。图44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5相当的图,表示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即将贯通纸P的状态。此时,与没有该突部11时相比在纸P的厚度方向上移位的量很少即可。图45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6相当的图,表示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已贯通了纸P的状态。图46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7相当的图,表示从纸P将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拔出了的状态。此时,由冲台4侧的突部13下推纸P以将其从冲台4拉离。因此,如图47所示,装订动作结束,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拉出纸P时,切翻片P5的从纸P向上表面即另一面Pb侧突出的部分挂到冲板41的边缘44上的情况。另外,此时,通过槽12的存在能够防止切翻片P5的顶端P51较强地接触基础部12的情况,所以能够进行更顺利的抽出。另外,在间隙35的深处区域351,通过基础部2侧的突部11使纸P保持靠近冲台4侧原样地,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纸P在装订动作中在厚度方向上变得不齐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除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起到的效果,还能够得到下面的作用效果。
以往,在装订多张的这种装订器中,设有用于在作为刀的穿孔刀以及切入刀贯通纸时向冲台方向按压纸的按纸部的情况不少。然而,这样的按纸部为可动部件所以具有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器,在所述纸P插入了间隙35中时,在间隙35的深处区域351,该纸P由于所述突部11的存在而靠近冲台4侧。因此,在穿孔刀32以及切入刀33贯通纸P并拔出为止的装订动作中,能够抑制纸P在厚度方向上变得不齐,能够得到与以往的设置有按纸部的装订器相同的效果。因此,能够不使用可动部件地对纸P进行按压,能够形成漂亮的冲裁孔P1以及切孔P2。
另外,在仅出于抑制装订动作时的纸P的不齐的目的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减小间隙35整体,但如果单单减小整体,则在装订动作后、在将纸P从间隙35中抽出时就会产生问题。即,在这种装订方式中,从纸P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向冲台4侧突出。因此,如果间隙35在进深方向整体上较小,则容易产生该切翻片P5挂到冲板41的边缘44上、不能顺利地从装订器1中将纸P抽出的不良情况。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抽出纸P时,通过设置于冲台4侧的突部13,将纸P从冲台4拉离。因此,能够降低被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P5挂到冲板41的边缘44上使切翻片P5和/或接合部分P3破损或者阻碍顺利的作业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础部2上设有槽12,所以能够防止在通过冲台4侧的突部13将纸P从冲台4拉离时、向所述纸P的下表面即一面pa侧突出的切翻片P5的顶端P51侧与基础部2的向上面F14干涉的情况,能够更顺利地将纸P抽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器1,不使间隙35整体变窄,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纸P不齐,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抽出时的挂住而进行顺利的作业。另外,关于该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突部11、槽12、突部13、凹陷部14a、其他各部的形状以及/或者个数,并不限于图示例所示的情况,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面所述的实施方式。
<装订器的变形例>
装订器也可以是具备多个切入刀的装订器和/或具备多个穿孔刀的装订器。例如,也可以是:具备用于形成多个切翻片的单一穿孔刀和与所述多个切翻片相对应的数量的切入刀的装订器,和/或具备用于形成多个切翻片的多个穿孔刀和用于形成能够卡定所述多个切翻片的切孔的单一的切入刀的装订器,和/或具备用于形成多个切翻片的多个穿孔刀和与所述多个切翻片相对应的数量的切入刀的装订器。
切入刀的形状以及由该切入刀形成的切孔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另外,穿孔刀的形状、由该穿孔刀形成的冲裁孔的形状以及切翻片的形状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作为它们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考虑图33至图39所示的方式。在这里,图33至图39通过实线表示切孔的形状以及冲裁孔的形状,通过双点划线表示卡合于该切孔的状态的切翻片的形状。对于切入刀以及穿孔刀,未图示,但其具有与图示的切孔的形状以及穿孔刀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刀主体。进而,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切孔的形状以及冲裁孔的形状(以及与其对应的切入刀、穿孔刀以及切翻片的形状),当然也可以将切孔和冲裁孔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组合地使用。对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结构要素,标以在前头附加了“A”、“B”、“C”、“D”、“E”、“F”或者“G”的同样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将具体的说明省略。
<变形例(图33)>
首先,对图33所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3是示意性表示下述部件的图:在顶端AP51具备箭头形状的切翻片AP5、呈与该切翻片AP5相对应的形状的冲裁孔AP1,和卡合所述切翻片AP5的呈拖鞋状的切孔AP2。
如图33中由双点划线所示,该切翻片AP5夹着边界部AP53在基端AP52侧具备基端区域AP54,并且在顶端AP51侧具备顶端区域AP55。所述基端区域AP54大致呈矩形状,从切翻片AP5的基端AP52到边界部AP53设定为相同宽度尺寸。所述顶端区域AP55从所述基端区域AP54的边界部AP53侧起一体地形成,设为顶端AP51削尖了的箭头形状。该顶端区域AP54在切翻片AP5的从边界部AP53到顶端AP51之间,具备具有比边界部AP53以及顶端AP51大的宽度尺寸W3的宽幅部AP56。在本实施方式中,边界部AP53与宽幅部AP56重叠,边界部AP53存在于将宽幅部AP56的外端AP57彼此连结起来的假想直线上。而且,所述冲裁孔AP1形成为与该切翻片AP5相对应的大小以及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33所示,所述切孔AP2包括:主要用于卡合切翻片AP5的顶端区域AP55的第一缝AL1;和从该第一缝AL1的中途向冲裁孔AP1方向弯曲地延伸的在左右方向上成对的第二缝AL2。第一缝AL1形成为与将切翻片AP5的宽幅部AP56的外端AP57彼此连结起来的假想直线大致平行,包括呈直线状的主缝AL11和从该主缝AL11的两端向与该主缝AL11一起形成为一条直线状的方向延伸的副缝AL12。所述第二缝AL2从这些主缝AL11与副缝AL12的边界部分开始延伸。该切孔AP2的所述第一缝AL1与所述第二缝AL2形成一定的角度,即大致90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缝AL1的长度设定得比所述第二缝AL2的长度长,成对的第二缝AL2的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另外,这些成对的第二缝AL2按与所述切翻片AP5的基端区域AP54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的宽度尺寸W2分离地形成。
在使所述切翻片AP5贯通于所述切孔AP2而将所述纸AP装订在一起的状态下,如图33中双点划线所示,所述切翻片AP5的从宽幅部AP56到基端A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AL2。更具体地说,切翻片AP5的从宽幅部AP56到顶端AP51的边缘卡合于第一缝AL1的副缝AL12,并且从宽幅部AP56到边界部AP53的边缘卡合于第二缝AL2。另外,所述宽幅部AP56位于比所述第二缝AL2的顶端AL21更远离冲裁孔AP1侧的位置,并且其宽度尺寸比所述窗D3的内缘尺寸W1小。进而,所述宽幅部AP56的外端AP57位于比所述第二缝AL2靠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宽幅部AP56位于比所述第一缝AL1靠近冲裁孔AP1侧的位置。
<变形例(图34)>
接下来,对图34所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4是示意性表示下述部件的图:在顶端BP51具备椭圆形状的切翻片BP5、呈与该切翻片BP5相对应的形状的冲裁孔BP1,和卡合所述切翻片BP5的呈拖鞋状的切孔BP2。
如图34中由双点划线所示,该切翻片BP5夹着边界部BP53在基端BP52侧具备基端区域BP54,并且在顶端BP51侧具备顶端区域BP55。所述基端区域BP54大致呈矩形状,切翻片BP5的从基端BP52到边界部BP53设定为相同宽度尺寸。所述顶端区域BP55从所述基端区域BP54的边界部BP53侧起一体地形成,设为在顶端BP51具有平滑的圆弧的椭圆形状。该顶端区域BP55在切翻片BP5的从边界部BP53到顶端BP51之间,具备具有比这些边界部BP53以及顶端BP51大的宽度尺寸的宽幅部BP56。而且,所述冲裁孔BP1形成为与该切翻片BP5相对应的大小以及形状。另外,顶端区域BP55的形状除了椭圆,也可以是正圆和/或组合直线与曲线而成的形状等。
另一方面,如图34所示,所述切孔BP2与图33所示的相同。所以将详细的说明省略。
在使所述切翻片BP5贯通于所述切孔BP2而将所述纸BP装订在一起的状态下,如图34中双点划线所示,与图33所示的同样地,所述切翻片BP5的从宽幅部BP56到基端B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BL2。更具体地说,将切翻片BP5的从宽幅部BP56到边界部BP53的边缘卡合于第一缝BL1的副缝BL12以及第二缝BL2。另外,所述宽幅部BP56位于比所述第二缝BL2的顶端BL21更远离冲裁孔BP1侧的位置,并且其宽度尺寸比所述窗BD3的内缘尺寸W1小。进而,所述宽幅部BP56的外端BP57位于比所述第二缝BL2靠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宽幅部BP56位于比所述第一缝BL1靠近冲裁孔BP1侧的位置。
<变形例(图35)>
接下来,对图35所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5是示意性表示下述部件的图:在顶端CP51具备箭头形状的切翻片CP5、呈与该切翻片CP5相对应的形状的冲裁孔CP1,和卡合所述切翻片CP5的切孔CP2。
如图3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该切翻片CP5夹着边界部CP53在基端CP52侧具备基端区域CP54,并且在顶端CP51侧具备顶端区域CP55。所述基端区域CP54大致呈矩形状,切翻片CP5的从基端CP52到边界部CP53设定为相同宽度尺寸。所述顶端区域CP55从所述基端区域CP54的边界部CP53侧起一体地形成,设为顶端CP51削尖了的箭头形状。该顶端区域CP55在切翻片CP5的从边界部CP53到顶端CP51之间,具备具有比这些边界部CP53以及顶端CP51大的宽度尺寸的宽幅部CP56。在本实施方式中,边界部CP53与宽幅部CP56重叠,边界部CP53存在于将宽幅部CP56的外端CP57彼此连结起来了的假想直线上。而且,所述冲裁孔CP1形成为与该切翻片CP5相对应的大小以及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35所示,所述切孔CP2以图33所示的为基准,包括:呈直线状的主缝CL11和从该主缝CL11的一端向与该主缝CL11一起形成为一直线状的方向延伸的副缝CL12。
在使所述切翻片CP5贯通于所述切孔CP2而将所述纸CP装订起来了的状态下,如图35中双点划线所示,与图33所示的同样地,所述切翻片CP5的从宽幅部CP56到基端C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CL2。更具体地说,切翻片CP5的从宽幅部CP56到顶端CP51的边缘卡合于第一缝CL1的副缝CL12,并且从宽幅部CP56到边界部CP53的边缘卡合于第二缝CL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切翻片CP5的从宽幅部CP56到基端CP52的一方的边缘卡合于形成有所述副缝CL12一侧的第二缝CL2。即,所述切翻片CP5的从宽幅部CP56到基端CP52的另一方的边缘不卡合于第二缝CL2。另外,所述宽幅部CP56位于比所述第二缝CL2的顶端CL21更远离冲裁孔CP1侧的位置,并且其宽度尺寸比所述窗CD3的内缘尺寸W1小。进而,所述宽幅部CP56的外端CP57位于比所述第二缝CL2靠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宽幅部CP56位于比所述第一缝CL1靠近冲裁孔CP1侧的位置。
<变形例(图36)>
接下来,对图36所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6是示意性表示下述部件的图:在顶端DP51具备箭头形状的切翻片DP5、呈与该切翻片DP5相对应的形状的冲裁孔DP1,和卡合所述切翻片DP5的呈拖鞋状的切孔DP2。
如图36中由双点划线所示,该切翻片DP5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图10所示的相同,所以将详细的说明省略。
另一方面,如图36所示,所述切孔DP2包括:主要用于卡合切翻片DP5的顶端区域DP55的第一缝DL1;和从该第一缝DL1的中途向冲裁孔DP1方向弯曲地延伸的在左右方向上成对的第二缝DL2。第一缝DL1包括呈直线状的主缝DL11和从该主缝DL11的两端向与该主缝DL11一起形成为一条直线状的方向延伸的副缝DL12。所述第二缝DL2从这些主缝DL11与副缝DL12的边界部分起延伸。该切孔DP2设定为,所述第一缝DL1与所述第二缝DL2所成的角度φ比90度小。即,成对的第二缝DL2的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各个第二缝DL2朝向顶端DL21侧互相远离的方向。另外,这些成对的第二缝DL2的基端侧按与所述切翻片DP5的基端区域DP54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的宽度尺寸分离。
在使所述切翻片DP5贯通于所述切孔DP2而将所述纸DP装订在一起了的状态下,如图36中双点划线所示,所述切翻片DP5的从宽幅部DP56到基端DP51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DL2。更具体地说,切翻片DP5的与宽幅部DP56的外端DP57相对应的部分卡合于第一缝DL1的副缝DL12,并且从宽幅部DP56到边界部DP53的边缘卡合于第二缝DL2。另外,所述宽幅部DP56位于比所述第二缝DL2的顶端DL21更远离冲裁孔DP1侧的位置,并且其宽度尺寸比所述窗DD3的内缘尺寸小。进而,所述宽幅部DP56的外端DP57位于比所述第二缝DL2靠近外侧的位置。
<变形例(图37)>
接下来,对图37所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7是示意性表示下述部件的图:在顶端EP51具备椭圆形状的切翻片EP5、呈与该切翻片EP5相对应的形状的冲裁孔EP1,和卡合所述切翻片EP5的呈拖鞋状的切孔EP2。
如图37中由双点划线所示,该切翻片EP5夹着边界部EP53在基端EP52侧具备基端区域EP54,并且在顶端EP51侧具备顶端区域EP55。所述基端区域EP54大致呈梯形状,设定为边界部EP53的宽度尺寸比切翻片EP5的基端EP52的宽度尺寸小。所述顶端区域EP55从所述基端区域EP54的边界部EP53侧起一体地形成,设为在顶端EP51具有平滑的圆弧的椭圆形状。该顶端区域EP55在切翻片EP5的从边界部EP53到顶端EP51之间,具备具有比这些边界部EP53以及顶端EP51大的宽度尺寸的宽幅部EP56。而且,所述冲裁孔EP1形成为与该切翻片EP5相对应的大小以及形状。另外,顶端区域EP55的形状除了椭圆,也可以是正圆和/或组合直线与曲线而成的形状等。
另一方面,如图37所示,所述切孔EP2与图33所示的相同。所以将详细的说明省略。
在使所述切翻片EP5贯通于所述切孔EP2而将所述纸EP装订的状态下,如图37中双点划线所示,与图33所示的同样地,所述切翻片EP5的从宽幅部EP56到基端EP52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EL2。更具体地说,切翻片EP5的从宽幅部EP56到边界部EP53的边缘卡合于第一缝EL1的副缝EL12以及第二缝EL2。另外,所述宽幅部EP56位于比所述第二缝EL2的顶端EL21更远离冲裁孔EP1侧的位置,并且其宽度尺寸比所述窗ED3的内缘尺寸小。进而,所述宽幅部EP56的外端EP57位于比所述第二缝EL2靠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宽幅部EP56位于比所述第一缝EL1靠近冲裁孔EP1侧的位置。
<变形例(图38、图39)>
另外,也可以是图38以及图39所示的变形例。即,图38以及图39所示的切翻片FP5、GP5在顶端区域FP55、GP55具备多个呈尖形状的宽幅部FP56、GP56的外端FP57、GP57,在装订起来了多张纸FP、GP时,这些外端FP57、GP57中的至少一个挂在第二缝FL2、GL2上。
这样,在切翻片FP5、GP5具备多个宽幅部FP56、GP56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宽幅部FP56、GP56到边界部FP53、GP53的边缘卡合于第二缝FL2、GL2,所以能够将切翻片FP5、GP5紧紧地卡合于切孔FP2、GP2。另外,顶端区域并不限于图示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变为多个宽幅部的宽度尺寸互不相同的形状,和/或宽幅部的外端的形状为尖形状或者圆弧形状的形状,或者组合这些形状而成的形状。
另外,第二刀片并不限于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地那样从窗一体地切开并翻起的部件,也可以是另外安装的部件。另外,第二刀片并不定于配置于窗的两侧的,也可以是仅在窗的单侧具备的刀片。
另外,设置于窗的突起也可以没有。即,在没有设置突起的情况下,只要通过窗的上边缘将切翻片从另一面侧向一面侧推出即可。
进而,如图33以及图35所示,优选,所示宽幅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缝靠近冲裁孔侧的位置(第一形态),但也可以如图10以及图36所示,将宽幅部与第一缝设在重叠的位置(第二形态),也可以如图34以及图37所示,宽幅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缝还位于与冲裁孔相反一侧的位置(第三形态)。即,在第一形态中,装订的纸的张数和/或纸的原料为哪种都能够充分发挥第二缝的效果,但在第二形态和/或第三形态中,如果适当选择要装订的纸的张数和/或纸的原料,则能够提高切翻片与切孔的卡合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切翻片的从宽幅部到基端的边缘中,在从宽幅部到边界部的边缘切翻片卡合于第二缝,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从边界部到基端的边缘切翻片卡合于第二缝。另外,卡合的部位是一处还是多处都没有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述宽幅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扩宽部的内缘尺寸小的方式,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但如果减慢刀驱动机构的动作速度或者减少装订的纸的张数,则能够不限于这样的设定地实施。
切入刀的刀刃主体即形成于第一刀片以及第二刀片的刀刃,分别既可以是本实施方式所示那样的所谓的单刃结构,也可以是在原料的厚度方向中央具有刀尖的双刃结构。另外,即使是单刃结构,也可以将切入刀的刀主体即形成于第一刀片以及第二刀片的刀刃分别设为仅在原料的厚度方向外侧具有刀尖的外刃结构,或者仅在原料的厚度方向内侧具有刀尖的内刃结构。如果是所述外刃结构,则即使在弯折加工为コ形或者H字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切孔的切口设为不中断的连续的切口,所以能够使切口的外观好看。然而,如果是外刃结构,则刀尖的全长距离变长,所以具有在将所述切入刀贯入纸中时阻力变大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将切入刀设为内刃结构,则能够消除将所述切入刀贯入纸中时阻力变大这样的问题。然而,如果为内刃结构,则切孔会产生中断,所以不仅切孔的切口的外观美感变差,而且还会产生切孔的主缝与第二缝的距离相对于第一刀片的主刀片与第二刀片之间的前后分开距离按切入刀的厚度的量减小了这样的问题。因此,如果采用在原料的厚度方向中央具有刀尖的双刃结构,则能够一次性消除上述的问题,并且还能够抑制在外刃结构和/或内刃结构那样仅在单侧具有刀尖的结构中容易产生的倒刃的问题。
纸只要是薄片状的,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变更为纸制或者塑料制等。另外,如果要装订由同质的材料制作的多张薄片体,则能够进一步减少分别废弃时的工时。
另外,这些切入刀以及穿孔刀的突出没入方向并不限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将切入刀以及穿孔刀的突出侧设为上方、将没入侧设为下方的情况,例如,也能够将上下反向地将切入刀以及穿孔刀的突出侧设为下方、将没入侧设为上方而使用。进而,本实施方式所示的装订器为用于通过穿孔刀以及切入刀暂时向上方移动而形成所述冲裁孔以及切孔的装订器,但该穿孔刀以及切入刀移动方向也可以通过暂时向下方移动而形成冲裁孔以及切孔,和/或通过向左右方向或者倾斜方向移动而形成冲裁孔以及切孔。例如,也可以考虑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器上下反向的规格的装订器。该规格的装订器为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上方”、“下方”、“上升”、“下降”、“上表面”、“下表面”、“上侧”、“下侧”、“上刀片部”、“下刀片部”分别替换为“下方”、“上方”、“下降”、“上升”、“下表面”、“上表面”、“下侧”、“上侧”、“下刀片部”、“上刀片部”的结构。
另外,在纸上设置冲裁孔以及切孔的位置并不限于角部,也可以是沿着纸的边的位置。而且,对于册子,不限于1个冲裁孔以及切孔,也可以具有多个冲裁孔以及切孔,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仅设置1个冲裁孔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切翻片与切孔的接合状态破坏而切翻片从切孔脱离的不良和/或切翻片的横向错位,所以特别有效。在将冲裁孔以及切孔设为多个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与文件夹等装订用具的装订杆的间距相对应地形成2个冲裁孔,则能够将所述冲裁孔作为用于将册子装订于具有2个装订杆的文件夹的装订孔而使用。另外,冲裁孔以及切孔的大小以及形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刀单元并不限定于切入刀、穿孔刀以及内凸轮的3件结构,也可以是切入刀以及穿孔刀的2件结构。此时,穿孔刀优选设为能够在从穿孔姿势到转动姿势之间转动,能够在穿孔姿势下形成冲裁孔。即,穿孔刀包括下述部件即可:穿孔机构,其使该穿孔刀从一面侧贯入在冲台的下表面侧配置的纸;和刀拔出机构,其使贯通了纸的穿孔刀转动到转动姿势,而将保持从冲裁孔向另一面侧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的切入刀与切翻片一起向纸的一面侧拉出。另外,如果是3件结构,与2件结构相比,要使用作为将切翻片按入的用途的内凸轮,所以能够提高穿孔刀的设计自由度,所以例如能够使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在侧端边缘具有刀主体的穿孔刀等。
定位部并不限于在基础框架以及其卡定壁设置的部件,其形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定位部也可以是设置于基础部的基础盖、冲板、顶壳等的部件。另外,也可以不具有卡定壁而设置能够卡合纸的角部的凹陷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基础框架的隆起部与所述冲板的隆起部为主体而构成了压缩结构,但在要装订的纸的张数比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有这样的压缩结构。即,本发明,即使是不具有使切翻片贯通上拉用切孔而成的接合部分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变形的压缩机构的类型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该效果,但如果进一步具有所述压缩机构,则能够抑制册子的接合部分体积增大。
刀贯入机构也可以是不利用连杆机构的机构,只要是利用由操作杆施加于所述基础部的操作力使所述穿孔刀以及切入刀在上下方向上动作的机构,就可以是任何的机构。
另外,刀拔出机构只要是仅以螺旋弹簧S3为主体构成的机构即可。即,即使在不配置所述螺旋弹簧S1的情况下,只要第1连杆组件61通过螺旋弹簧S3的向下方的施加力而向下方转动,通过该转动动作将驱动轴36向下方按下,其结果刀单元3退避到待机位置,即可。
内凸轮并不限定于其臂直接抵接于卡定壁的凸轮,只要是具有设置于臂的前端的轴状的突起的内凸轮即可。在该情况下,所述轴状的突起只要使得该内凸轮在所述卡定壁的下表面从初始姿势转动到转动姿势即可。
第2连杆组件与杆板也可以分别作为分开的部件来设置即可,进而,第2连杆组件的下侧的支轴与杆板的支轴只要分别被基础部轴支撑得能够旋转,就不限定于将这些支轴设为共用的。
窗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使切入刀的上方开放,但在堤坝状的壁比较低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使用者的安全,也可以设定为仅打开到也覆盖切入刀的上方的位置。
另外,滑动部件的突出没入方向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上下方向,例如,也可以将上下反向而将穿孔刀以及切入刀的突出侧设为下方、将没入侧设为上方而使用。
此外,在无损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P…纸;        P1…冲裁孔;    P2…切孔;
L1…第一缝;   L2…第二缝;    P5…切翻片;
51…顶端;     P52…基端;     P55…顶端区域;
P56…宽幅部;  P57…外端;     1…装订器;
2…基础部;    32…穿孔刀;    33…切入刀;
35…间隙;     4…冲台;       D1…第一刀片;
D2…第二刀片; D3…窗;        D31…缩窄部;
D32…扩宽部;  D33…突起

Claims (8)

1.一种装订器,包括:穿孔刀,其在多张纸上形成切翻片同时穿设冲裁孔;切入刀,其与该穿孔刀相邻地设置,穿设用于使所述切翻片的顶端侧卡定的切孔;基础部,其保持这些穿孔刀以及切入刀;和冲台,其隔着纸插入用间隙配设于该基础部,通过使被保持于所述基础部的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进行贯入动作以使其贯通在所述纸插入用间隙中插入的纸而向冲台侧突出,在所述纸上形成冲裁孔以及切孔,通过在使从所述冲裁孔向冲台侧切开并翻起的切翻片的顶端侧卡合于所述切入刀的状态下使该切入刀与所述穿孔刀进行拔出动作以使其向基础部侧复位,使所述切翻片贯通于所述切孔而对所述纸进行装订,该装订器的特征在于,
切入刀包括:第一刀片,其具有用于使所述切翻片卡合的窗,并用于形成第一缝;和第二刀片,其用于形成从所述第一缝的中途向冲裁孔方向延伸的第二缝,
该装订器构成为,能够使切翻片的从宽幅部到基端的边缘卡合于所述第二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器,其中:
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位于与所述第二缝的顶端相比更远离冲裁孔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订器,其中:
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的外端位于比所述第二缝靠近外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订器,其中:
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缝靠近冲裁孔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订器,其中:
所述窗包括:至少在一方的侧边缘具备用于形成第二缝的第二刀片的缩窄部;和与该缩窄部相邻地设置的扩宽部,
设定所述穿孔刀的形状以及尺寸、所述切入刀的形状以及尺寸以及所述穿孔刀与切入刀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宽幅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扩宽部的内缘尺寸小。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装订器,其中:
所述窗具备用于将所述切翻片按入切孔的突起。
7.一种切入刀,在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装订器中使用,其中:
在所述窗的两侧边缘形成有第二刀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入刀,其中:
所述第二刀片是从窗一体地切开并翻起的部件。
CN201180048306.9A 2010-08-06 2011-07-08 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Active CN1031536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7190/2010 2010-08-06
JP2010177190 2010-08-06
JP044482/2011 2011-03-01
JP2011044482A JP5816785B2 (ja) 2010-08-06 2011-03-01 綴じ機、及びこの綴じ機に用いられる切込刃
PCT/JP2011/065655 WO2012017778A1 (ja) 2010-08-06 2011-07-08 綴じ機、及びこの綴じ機に用いられる切込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3638A true CN103153638A (zh) 2013-06-12
CN103153638B CN103153638B (zh) 2015-06-03

Family

ID=45559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8306.9A Active CN103153638B (zh) 2010-08-06 2011-07-08 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75332B2 (zh)
EP (1) EP2602122B1 (zh)
JP (1) JP5816785B2 (zh)
CN (1) CN103153638B (zh)
WO (1) WO20120177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5141B2 (ja) * 2013-03-22 2017-02-08 コクヨ株式会社 綴じ機
EP3091481B1 (en) * 2014-03-25 2022-07-20 Sat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Marking device and marking method
JP6240537B2 (ja) * 2014-03-25 2017-11-29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マーキング装置およびマーキング方法
JP6378916B2 (ja) * 2014-03-31 2018-08-22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マーキング装置およびマーキング方法
JP6476852B2 (ja) * 2014-12-26 2019-03-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綴じ機構カートリッジ、綴じ装置本体およ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878666B1 (ja) * 2015-07-09 2016-03-08 裕雄 水川 綴じ部を有するシート及び該シートの綴じ方法
JP6232529B1 (ja) * 2016-11-14 2017-11-15 水川 裕雄 綴じ部を有するシート及びその綴じ方法
US11084244B2 (en) * 2018-02-15 2021-08-10 Marmon Foodservice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food packaging closur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52525A (en) * 1991-02-05 1992-08-12 Eaton Hall Design Workshops Li Perforating and securing together sheets
CN1100369A (zh) * 1993-09-13 1995-03-22 日星文具株式会社 纸张装订工具
JPH08300847A (ja) * 1995-04-27 1996-11-19 Sunstar Bungu Kk 書類綴じ具
CN2294162Y (zh) * 1997-06-23 1998-10-14 白会友 无钉打孔装订机
US5899841A (en) * 1994-04-19 1999-05-04 Metodya B & B Device for mechanically binding documents
JP2003103958A (ja) * 2001-09-28 2003-04-09 Isetoo:Kk 用紙綴じ方法および装置および冊子
JP2004122329A (ja) * 2002-10-04 2004-04-22 Sony Corp 書類綴じ装置、パンチ装置及び書類綴じ方法
JP2008110468A (ja) * 2006-10-30 2008-05-15 Seiko Shoji Kk 穴あけ綴じ用具
WO2010055784A1 (ja) * 2008-11-12 2010-05-20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ファイルシステム、冊子及び綴じ機
JP2010137552A (ja) * 2008-11-12 2010-06-24 Kokuyo Co Ltd 綴じ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589A (en) * 1910-05-11 1915-03-02 J C Hawkins Paper-fastener.
US1055680A (en) * 1912-03-20 1913-03-11 N G Barber Paper-fastening device.
US1148672A (en) * 1913-02-14 1915-08-03 Maximilian Gessler Paper-fastening punch.
US1229213A (en) * 1913-04-09 1917-06-12 William Schollhorn Co Paper-fastening tool.
US1324103A (en) * 1917-12-11 1919-12-09 Spengler Loomis Mfg Company Paper-fastening machine.
JPS495960Y1 (zh) * 1967-02-14 1974-02-12
JPS495960B1 (zh) * 1968-03-29 1974-02-09
JPS5555897A (en) * 1978-10-18 1980-04-24 Nippon Kuringeeji Kk Paper binding machine
JPH01149299U (zh) * 1988-04-02 1989-10-16
CA1317697C (en) * 1988-09-27 1993-05-18 Arnold Kastner Stapleless stapler
BE1015874A3 (nl) * 2004-01-29 2005-10-04 Penne Stefan Werkwijze voor het inbinden van een katern en inrichting daarbij toegepast.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52525A (en) * 1991-02-05 1992-08-12 Eaton Hall Design Workshops Li Perforating and securing together sheets
CN1100369A (zh) * 1993-09-13 1995-03-22 日星文具株式会社 纸张装订工具
US5899841A (en) * 1994-04-19 1999-05-04 Metodya B & B Device for mechanically binding documents
JPH08300847A (ja) * 1995-04-27 1996-11-19 Sunstar Bungu Kk 書類綴じ具
CN2294162Y (zh) * 1997-06-23 1998-10-14 白会友 无钉打孔装订机
JP2003103958A (ja) * 2001-09-28 2003-04-09 Isetoo:Kk 用紙綴じ方法および装置および冊子
JP2004122329A (ja) * 2002-10-04 2004-04-22 Sony Corp 書類綴じ装置、パンチ装置及び書類綴じ方法
JP2008110468A (ja) * 2006-10-30 2008-05-15 Seiko Shoji Kk 穴あけ綴じ用具
WO2010055784A1 (ja) * 2008-11-12 2010-05-20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ファイルシステム、冊子及び綴じ機
JP2010137552A (ja) * 2008-11-12 2010-06-24 Kokuyo Co Ltd 綴じ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02122B1 (en) 2015-05-06
US9475332B2 (en) 2016-10-25
WO2012017778A1 (ja) 2012-02-09
US20130156529A1 (en) 2013-06-20
CN103153638B (zh) 2015-06-03
EP2602122A4 (en) 2014-01-15
JP2012051729A (ja) 2012-03-15
EP2602122A1 (en) 2013-06-12
JP5816785B2 (ja)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3638B (zh) 装订器以及该装订器所用的切入刀
CN102189867B (zh) 装订机
JP5195793B2 (ja) 刃及び綴じ機
CN101746177B (zh) 装订机
CN101797852B (zh) 装订机
EP2529945A1 (en) Paper binding tool
CN102612437A (zh) 纸装订器
CN1121465A (zh) 使用带或装订带的装订机
EP0785873B1 (en) A perforating blade and signature
JP5853320B2 (ja) 刃及び綴じ機
US6371680B1 (en) Divider means
JP5216172B1 (ja) 穿孔機能付きファイル
JP3205064U (ja) リングファイル用シート体およびリングファイル用パンチ
CA2463393C (en) Ring mechanism having blunt ends
CN1275748C (zh) 多用途冲孔器
CN1260050C (zh) 穿孔器
JP5568777B2 (ja) ファイル
CN102729686A (zh) 册子以及装订器
KR200476166Y1 (ko) 바인더용 속지
ES2243810T3 (es) Perforadora.
CN102729685A (zh) 纸张穿孔处理装置
RU125521U1 (ru) Обложка для переплета
KR100831766B1 (ko) 종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노트
KR200189451Y1 (ko) 서류보호지
EP1102685A1 (en) Fil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236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8236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