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9618A -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 Google Patents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9618A
CN103129618A CN201210500908XA CN201210500908A CN103129618A CN 103129618 A CN103129618 A CN 103129618A CN 201210500908X A CN201210500908X A CN 201210500908XA CN 201210500908 A CN201210500908 A CN 201210500908A CN 103129618 A CN103129618 A CN 103129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entioned
width direction
sidecar frame
interio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09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臼田嘉刚
角野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29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作容易、能够减少制作成本、能够实现低重心化、提高行驶稳定性、并且能够高效地吸收前后方向载荷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侧车架的周边构造具有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变速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轮胎、连结变速器与轮胎的驱动轴以及沿前后方向配置在驱动轴的上方的侧车架,侧车架具有相互接合的内侧板与外侧板,内侧板具有构成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端部并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内侧部分,外侧板具有构成侧车架的下侧部分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下侧部分和从下侧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内侧板的内侧部分的下端部与外侧板的凸缘相接合。

Description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驱动轴的上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等车辆的前部,作为构成车身骨架的构件之一设有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一对侧车架。该侧车架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侧车架的闭合截面主要通过接合两张板而形成。在这种侧车架的下方配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结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轮胎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变速器的驱动轴。因此,侧车架需要形成得避开驱动轴。
因此,在以往的侧车架之一中,在观察其横截面时,设有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为コ字形状的上侧板及下侧板,上侧板从下侧板的上方嵌插入到下侧板的内部,在上侧板的底部与下侧板的底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下,上侧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与下侧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别相互接合,利用这种上侧板与下侧板构成了侧车架。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侧车架中,在观察其横截面时,设有车辆宽度中央侧的内侧板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内侧板具有在其下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下表面和从该下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向下方延伸的凸缘,外侧板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内侧板的凸缘与外侧板的端面的下端部相互接合。侧车架位于驱动轴周边部分在侧视车辆时以向上方较大地突出的方式弯曲,以避开驱动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325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侧车架之一中,上侧板与下侧板在观察其横截面时形成为コ字形状,特别是下侧板具有比上侧板深的凹形状。另外,侧车架多使用高张力钢板。特别是,难以将具有较高刚性的板材冲压成形为较深的凹形状,侧车架的制作变困难,其结果,侧车架的制作成本增加。
另外,当车辆行驶时,由于经由轮胎传递的上下方向的载荷,驱动轴以与变速器相连结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因此,驱动轴的振动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变大。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内侧板与外侧板的位于侧车架的最下端的接合部配置在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配置在驱动轴的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的位置。因此,为了防止侧车架的接合部与车辆行驶时进行较大振动的、驱动轴的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的部分相接触,需要增大侧车架的最下端的接合部与驱动轴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在该情况下,作为重物的侧车架配置在车辆的较高的位置,其结果,妨碍了车辆的低重心化。若车辆的重心升高,则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降低,因此这成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的侧车架位于驱动轴周边的部分在侧视车辆时以向上方较大地突出的方式弯曲,以避开驱动轴。但是,在对车辆施加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应力集中在侧车架的较大弯曲的部分,因此未能促使侧车架的前后方向的变形,前后方向的载荷未能被侧车架整体高效率地吸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侧车架的制作变容易、能够减少侧车架的制作成本、能够实现车辆的低重心化、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并且能够高效率地吸收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为了解决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具有:变速器,其配置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轮胎,其配置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驱动轴,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并且连结上述变速器与上述轮胎;以及侧车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上述驱动轴的上方;上述侧车架具有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板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上述内侧板与上述外侧板相互接合,其中,上述内侧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内侧部分,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上述外侧板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下侧部分和从该下侧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下侧部分,上述内侧板的内侧部分的下端部与上述外侧板的凸缘相接合。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中,上述内侧板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上侧部分和从该上侧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凸缘,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上侧部分,上述外侧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外侧部分,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上述内侧板的上侧部分的凸缘与上述外侧板的外侧部分的上端部相接合。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中,将上述内侧板的上侧部分的凸缘、上述外侧板的外侧部分的上端部以及构成车身板的构件接合为3层相互重叠在一起的结构,在上述内侧板上的上述上侧部分与上述内侧部分之间的角部接合有用于安装车辆的驱动机构的支架。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以下效果。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具有:变速器,其配置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轮胎,其配置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驱动轴,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并且连结上述变速器与上述轮胎;以及侧车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上述驱动轴的上方;上述侧车架具有分别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与外侧的内侧板与外侧板,上述内侧板与上述外侧板相互接合,其中,上述内侧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内侧部分,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上述外侧板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下侧部分和从该下侧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下侧部分,上述内侧板的内侧部分的下端部与上述外侧板的凸缘相接合。因此,位于侧车架的最下端的内侧板与外侧板的接合部配置在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配置驱动轴的靠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端的位置。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减小侧车架的下侧部分与驱动轴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其结果,作为重物的侧车架配置在车辆的较低的位置,能够谋求车辆的低重心化。通过降低车辆的重心,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另外,在侧视车辆时,使侧车架位于驱动轴周边的部分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使侧车架位于驱动轴周边的部分向上方突出的量。因此,在对车辆施加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应力分散开,未集中在侧车架的弯曲部分,能够促进侧车架的前后方向的变形,能够利用侧车架整体高效率地吸收前后方向的载荷。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中,上述内侧板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上侧部分和从该上侧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凸缘,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上侧部分,上述外侧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外侧部分,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上述内侧板的上侧部分的凸缘与上述外侧板的外侧部分的上端部相接合,因此在观察横截面时,能够将内侧板与外侧板形成为曲柄形状。因此,内侧板与外侧板不具有较深的凹形状从而易于冲压成形,易于制作侧车架,其结果,能够减少侧车架的制作成本。另外,内侧板与外侧板的接合部配置在侧车架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因此,在对车辆施加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防止侧车架沿上下方向折断,能够促进侧车架的前后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利用侧车架整体高效率地吸收前后方向的载荷。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中,将上述内侧板的上侧部分的凸缘、上述外侧板的外侧部分的上端部以及构成车身板的构件接合为3层相互重叠在一起的结构,在上述内侧板上的上述上侧部分与上述内侧部分之间的角部接合有用于安装车辆的驱动机构的支架,因此车辆的驱动机构与侧车架一起配置在较低的位置,能够谋求车辆的低重心化。另外,由于在用于安装驱动机构的支架周边接合有侧车架的内侧板、外侧板以及构成车身板的构件这3张板,因此能够确保侧车架的安装刚性,并且能够确保驱动机构的安装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的车辆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2是在驱动轴的前方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剖面进行了剖切的状态下、从车辆斜前方侧观察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的车辆的概略立体剖视图。
图3是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的概略侧视图。
图4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从车辆后方侧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中示意性表示驱动轴与侧车架之间的关系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另外,使用前轮驱动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来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可以用于后轮驱动方式的车辆的后部。
参照图1与图2,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1的前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配置有作为车辆1的驱动机构的发动机2,在该发动机2的下侧配置有变速器3。在车辆1的前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轮胎4。变速器3与轮胎4由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驱动轴5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轴5沿车辆宽度方向水平配置,但是驱动轴5也可以以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斜上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构造中,来自发动机2的驱动力被变速器3转换为以驱动轴5的轴线为旋转中心的扭矩,从而使轮胎4与驱动轴5一起旋转。
参照图2~图5,在车辆1的前部还设有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一对侧车架6。参照图2,该侧车架6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驱动轴5的上方,侧车架6具有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板7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8,内侧板7与外侧板8以形成侧车架6的闭合截面的方式相互接合。参照图3~图5,在侧车架6的后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纵梁9,在侧车架6的后端部接合有纵梁9的前端部。在侧车架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构成车身板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配置有减震柱板11,该减震柱板11支持用于安装减振柱(struct tower)(未图示)的减震柱安装部10,并且在该减震柱板11的前侧配置有挡泥围板(以下,称作“围板”)12。参照图3与图5,在侧车架6上接合有安装发动机2所使用的一对发动机固定支架(以下,称作“支架”)13、14。
在此,说明侧车架6的详细结构。
参照图2,侧车架6在观察其横截面时形成为使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比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参照图3,在侧视车辆时,侧车架6朝向上方缓缓地弯曲而形成,以避开驱动轴5(用虚线表示)。
参照图2与图6,侧车架6的内侧板7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大致曲柄形状。这种内侧板7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内侧部分7a,以构成侧车架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上侧部分7b,以构成侧车架6的上侧部分,并且具有从上侧部分7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凸缘7c。另外,侧车架6的外侧板8在观察其横截面时形成为大致曲柄形状。这种外侧板8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下侧部分8a,以构成侧车架6的下侧部分,具有从下侧部分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8b,并且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外侧部分8c,以构成侧车架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在这种构造中,内侧板7的内侧部分7a的下端部与外侧板8的凸缘8b相互重叠,并且相接合。参照图6,该下侧的接合部配置在比变速器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与轮胎4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端之间的中心位置(用一点划线M表示)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再次参照图2与图6,将内侧板7的凸缘7c、外侧板8的外侧部分8c的上端部以及减震柱板11的下端部接合为3层相互重叠在一起的结构,并且将内侧板7的凸缘7c、外侧板8的外侧部分8c的上端部以及围板12的下端部接合为3层相互重叠在一起的结构。
对减震柱板11、围板12及一对支架13、1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3~图5,减震柱板11以从侧车架6上的外侧板8的外侧部分8c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减震柱板11配置在驱动轴5的上方。在减震柱板11的上端部接合有减震柱安装部10。围板12以从侧车架6上的外侧板8的外侧部分8c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围板12的后端部接合于减震柱板11的前端部。
参照图3与图5,一对支架13、14在内侧板7的上侧部分7b的上表面上相互沿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支架13称作前侧支架,并且将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支架14称作后侧支架。
前侧支架13与后侧支架14形成为大致箱形状,并且配置为跨越侧车架6的内侧板7上的,内侧部分7a与上侧部分7b之间的角部。特别是后侧支架14跨越减震柱板11与围板12地配置。具体来说,前侧支架13与后侧支架14具有构成其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并且沿着内侧板7的内侧部分7a配置的内侧壁13a、14a,构成为使用该内侧壁13a、14a来安装发动机2。以从内侧壁13a、14a的下端沿着内侧板7的内侧部分7a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内侧凸缘13b、14b。前侧支架13与后侧支架14具有构成其前侧部分、并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置的前侧壁13c、14c。以从前侧壁13c、14c的下端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沿着内侧板7的上侧部分7b与围板12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前侧凸缘13d、14d。前侧支架13与后侧支架14具有构成其后侧部分、并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置的后侧壁13e、14e。以从前侧支架的后侧壁13e的下端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沿着内侧板7的上侧部分7b与围板1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后侧凸缘13f,并且以从后侧支架14的后侧壁14e的下端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沿着内侧板7的上侧部分7b与减震柱板1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后侧凸缘14f。前侧支架13与后侧支架14具有位于其上侧部分、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上侧壁13g、14g。以从上侧壁13g、14g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沿着围板12向车辆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上侧凸缘13h、14h。
这种前侧支架13和后侧支架14的内侧凸缘13b、14b与内侧板7的内侧部分7a重叠并接合。前侧支架13和后侧支架14的前侧凸缘13d、14d与内侧板7的上侧部分7b和围板12重叠并接合。前侧支架13的后侧凸缘13f分别与内侧板7的上侧部分7b和围板12重叠并接合,并且后侧支架14的后侧凸缘14f分别与内侧板7的上侧部分7b和减震柱板11重叠并接合。前侧支架13和后侧支架14的上侧凸缘13h、14h分别与围板12重叠并接合。
参照图2与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侧车架6的周边构造的、基于驱动轴5与侧车架6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从路面向轮胎4施加了上下方向的力时,驱动轴5以其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为中心旋转(在图2与图6中用虚线表示)。此时,驱动轴5的振动量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朝向外侧变大,其结果,驱动轴5与侧车架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部分相比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侧车架6上的内侧板7与外侧板8的下侧的接合部向最下方突出,但是该下侧的接合部处于侧车架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端,且位于比变速器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与轮胎4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端之间的中间位置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因此,侧车架6的最下端部位于驱动轴5的振动量较小的区域,因此能够沿上下方向与驱动轴5相靠近地配置侧车架6。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位于侧车架6的最下端的内侧板7与外侧板8的下侧的接合部配置在侧车架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配置在驱动轴5的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端的位置。通过这种构成,能够减小侧车架6的外侧板8的下侧部分8a与驱动轴5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其结果,作为重物的侧车架6配置在车辆1的较低的位置,能够谋求车辆1的低重心化。通过降低车辆1的重心,能够提高车辆1的行驶稳定性。另外,在侧视车辆时,使侧车架6位于驱动轴5周边的部分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使侧车架6位于驱动轴5周边部分向上方突出的量。因此,在对车辆1施加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应力分散开而未集中在侧车架6的弯曲部分,能够促进侧车架6的前后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利用侧车架6整体高效地吸收前后方向的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内侧板7与外侧板8在观察其横截面的情况下,形成为曲柄形状,因此内侧板7与外侧板8不具有较深的凹形状从而易于冲压成形,易于制作侧车架6,其结果,能够减少侧车架6的制作成本。另外,由于内侧板7与外侧板8的接合部配置在侧车架6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因此在对车辆1施加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防止侧车架6沿上下方向折断,能够促进侧车架6的前后方向的变形。因而,能够利用侧车架6整体高效率地吸收前后方向的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在内侧板7上,上侧部分7b与内侧部分7a之间的角部接合有用于安装车辆1的发动机2的支架13、14,因此发动机2与侧车架6一起配置在较低的位置,能够谋求车辆1的低重心化。另外,由于在用于安装发动机2的支架13、14周边接合有侧车架6的内侧板7、外侧板8以及减震柱板11或围板12这三张板,因此能够确保侧车架6的安装刚性,并且能够确保发动机2的安装刚性。
至此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已述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和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2  发动机;3  变速器;4  轮胎;5  驱动轴;6  侧车架;7  内侧板;7a  内侧部分;7b  上侧部分;7c  凸缘;8  外侧板;8a  下侧部分;8b  凸缘;8c  外侧部分;9  纵梁;11  减震柱板;12  挡泥围板(围板);13  前侧发动机固定支架(前侧支架);14  后侧发动机固定支架(后侧支架);M  单点划线。

Claims (3)

1.一种侧车架的周边构造,具有:
变速器,其配置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
轮胎,其配置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驱动轴,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并且连结上述变速器与上述轮胎;以及
侧车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上述驱动轴的上方;
上述侧车架具有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板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
上述内侧板与上述外侧板相互接合,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内侧部分,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
上述外侧板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下侧部分和从该下侧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下侧部分,
上述内侧板的内侧部分的下端部与上述外侧板的凸缘相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板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上侧部分和从该上侧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凸缘,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上侧部分,
上述外侧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外侧部分,以构成上述侧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
上述内侧板的上侧部分的凸缘与上述外侧板的外侧部分的上端部相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车架的周边构造,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内侧板的上侧部分的凸缘、上述外侧板的外侧部分的上端部以及构成车身板的构件接合为3层相互重叠在一起的结构,
在上述内侧板上的上述上侧部分与上述内侧部分之间的角部接合有用于安装车辆的驱动机构的支架。
CN201210500908XA 2011-11-29 2012-11-29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Pending CN1031296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0746 2011-11-29
JP2011260746A JP5928870B2 (ja) 2011-11-29 2011-11-29 サイドフレームの周辺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618A true CN103129618A (zh) 2013-06-05

Family

ID=48288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0908XA Pending CN103129618A (zh) 2011-11-29 2012-11-29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28870B2 (zh)
CN (1) CN103129618A (zh)
DE (1) DE10201211116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96065B2 (ja) 2020-12-08 2024-06-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9380A (ja) * 1990-11-02 1992-06-17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5743590A (en) * 1995-11-20 1998-04-28 Mercedes-Benz Ag Front end for an automobile with a supporting structure
JP2002321650A (ja) * 2001-04-26 2002-11-0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386656A (zh) * 2001-05-21 2002-12-25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发动机座
CN1433919A (zh) * 2002-01-23 2003-08-0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冲击吸收结构及其方法
CN1608921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构造
CN1684866A (zh) * 2002-08-27 2005-10-19 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 包括由大型部件模块制成的支承结构的机动车车体
US20060053733A1 (en) * 2003-01-15 2006-03-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ide member for a vehicle
JP2006213245A (ja) * 2005-02-04 2006-08-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CN10103711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JP2008056095A (ja) * 2006-08-31 2008-03-1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10030388A (ja) * 2008-07-28 2010-02-12 Toyota Motor Corp エプロンフロントの補強構造
JP2010083259A (ja) * 2008-09-30 2010-04-15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10051783A1 (de) * 2010-11-18 2011-07-07 Daimler AG, 70327 Karosserie für einen Kraftwag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9308A (ja) * 1992-05-14 1993-12-0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9380A (ja) * 1990-11-02 1992-06-17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5743590A (en) * 1995-11-20 1998-04-28 Mercedes-Benz Ag Front end for an automobile with a supporting structure
JP2002321650A (ja) * 2001-04-26 2002-11-0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386656A (zh) * 2001-05-21 2002-12-25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发动机座
CN1433919A (zh) * 2002-01-23 2003-08-0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冲击吸收结构及其方法
CN1684866A (zh) * 2002-08-27 2005-10-19 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 包括由大型部件模块制成的支承结构的机动车车体
US20060053733A1 (en) * 2003-01-15 2006-03-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ide member for a vehicle
CN1608921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构造
JP2006213245A (ja) * 2005-02-04 2006-08-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CN10103711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JP2008056095A (ja) * 2006-08-31 2008-03-1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10030388A (ja) * 2008-07-28 2010-02-12 Toyota Motor Corp エプロンフロントの補強構造
JP2010083259A (ja) * 2008-09-30 2010-04-15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10051783A1 (de) * 2010-11-18 2011-07-07 Daimler AG, 70327 Karosserie für einen Kraftwag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28870B2 (ja) 2016-06-01
JP2013112195A (ja) 2013-06-10
DE102012111165A1 (de) 2013-05-29
DE102012111165B4 (de)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39B (zh) 前副车架结构
JP6572964B2 (ja) 下部車体構造
JP6172179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04105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630613B2 (ja) 電動車両のモータマウント構造
WO2013094190A1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KR101448788B1 (ko) 엔진룸 인캡슐레이션 보강유닛
JP6230515B2 (ja) 作業車
CN20386479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KR101705146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103085885B (zh) 后支柱部的加强结构
CN103661621A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2016113063A (ja) 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の保持構造
CN104015803A (zh) 悬挂车架的构造
US20110272966A1 (en) Working Vehicle With Cabin
JP5949044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3415436A (zh) 前部车体构造
US20170036704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101705161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JP582522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3129618A (zh) 侧车架的周边构造
JP2012051431A (ja) パワートレインの支持装置
JP5785104B2 (ja) トラクタ
JP596863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KR101890617B1 (ko) 칵핏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