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8351A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8351A
CN103098351A CN2011800423566A CN201180042356A CN103098351A CN 103098351 A CN103098351 A CN 103098351A CN 2011800423566 A CN2011800423566 A CN 2011800423566A CN 201180042356 A CN201180042356 A CN 201180042356A CN 103098351 A CN103098351 A CN 103098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ircuit
oil
electric rotating
rotating machine
radi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23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糟谷悟
鬼头昌士
关祐一
高桥佑介
杉坂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98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83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4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ssembly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1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 B60L50/16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with provision for separate direct mechanical propul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76Electric machines and gearing, i.e. joint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60K2006/4825Electric machine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gearbox input shaf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friction clu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将向摩擦部件供给的油量抑制为较少,并有效地冷却摩擦部件以及旋转电机双方。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I)、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选择性地将输入部件(I)和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CL)、以及在连结输入部件(I)和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的旋转电机(MG)。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至少收纳摩擦接合装置(CL)的摩擦部件(10)且内部被油充满的油收纳室(11)、收纳旋转电机(MG)的收纳空间(S)、向油收纳室(11)供给油的第一油路(L1)、从油收纳室(11)排出油的第二油路(L2)、以及向收纳空间(S)供给油的第三油路(L3)。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选择性地将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以及在连结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已经公知有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作为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选择性地将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以及在连结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的旋转电机。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构成为,对摩擦接合装置的摩擦部件(摩擦板和摩擦对象板)进行了冷却的油被供给至形成于旋转电机的转子的内部的油路,并在流过该油路时能够对旋转电机所具备的永久磁铁进行冷却。此外还构成为,之后油被供给至旋转电机的线圈端部,从而能够冷却该线圈端部。另外,线圈端部构成为也能够被以在摩擦部件的轴向外侧迂回的方式溢出的油冷却。由此,能够对摩擦部件以及旋转电机双方进行冷却。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将摩擦接合装置的摩擦部件配置于沿轴向开放的空间,该开放空间和收纳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没有边界地一体地形成。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要充分确保摩擦部件的冷却性能,则需要确保向该摩擦部件供给的油量很多,但为此就需要大型的油泵。其结果是,用于泵驱动的能量增大并且油泵本身的重量也增大,所以存在能量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2052号公报
因此,希望实现能够将向摩擦部件供给的油量抑制为较少并且能够高效地对摩擦部件以及旋转电机双方进行冷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选择性地将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以及在连结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的旋转电机,该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至少收纳上述摩擦接合装置的摩擦部件并且内部被油充满的油收纳室、收纳上述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向上述油收纳室供给油的第一油路、从上述油收纳室排出油的第二油路、以及向上述收纳空间供给油的第三油路。
此外,在本申请中,将“旋转电机”作为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而实现了马达和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的任意一个的概念来使用。
此外,“驱动连结”是指将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作为包括将这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或将这两个旋转构件以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而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的状态的概念来使用。上述传动部件包括等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包括轴、齿轮机构、带、链等。
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通过向收纳空间供给油的专用的第三油路,能够向被收纳于收纳空间内的旋转电机供给温度比较低的油。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旋转电机。此外,构成为用油将油收纳室的内部充满并且从第一油路供给加到该油收纳室的油并从第二油路将该油排出,由此至少利用能充满油收纳室以及第一油路的内部的数量的油就能够充分冷却摩擦部件。即,能够将为了充分确保摩擦部件的冷却性能所需要的供给油量抑制为较少。
因此,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能够实现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够将向摩擦部件供给的油量抑制为较少并且能够高效地冷却摩擦部件以及旋转电机的双方。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三油路从上述第一油路分支而形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向油收纳室供给油的第一油路分支的第三油路,向配置于收纳空间内的旋转电机供给油。由此,能够向旋转电机供给油而不经由摩擦接合装置的摩擦部件。即,能够将与向油收纳室供给的油温度相同的油供给至旋转电机,能够利用温度比较低的油来有效地对摩擦部件以及旋转电机的双方进行冷却。
这里,优选构成为,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至少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壳体,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的定子配置于径向内侧,上述第三油路设置于上述壳体并且具有朝上述壳体的内部开口的第三油路开口部,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外周面位于径向内侧。
根据该结构,第三油路开口部相对于转子的外周面位于径向内侧,所以能够容易地使来自第三油路的油经由第三油路开口部而向转子供给。被供给到转子的油由于伴随着转子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飞向径向外侧,所以能够将该油向定子供给从而还冷却定子。
因此,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能够实现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能够有效地冷却旋转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的双方。
这里,优选构成为,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变速机构,其与上述旋转电机同轴地与该旋转电机在轴向并列地配置;和油压控制装置,其从径向观察被配置在与上述变速机构重叠的位置,上述壳体具备分隔壁,该分隔壁沿上述旋转电机的径向延伸并将上述旋转电机与上述变速机构之间分隔,上述第一油路从上述油压控制装置连通到上述油收纳室,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上述分隔壁。
此外,对于两个部件的配置而言,“从规定方向观察重叠”是指在将该规定方向作为视线方向而在正交于该视线方向的各方向移动视点的情况下,至少在一部分的区域存在能看出两个部件重叠的视点。
根据该结构,在距离油压控制装置比较近的位置且与旋转电机邻接地配置的分隔壁设置第三油路开口部,所以与将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壳体的其它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从油压控制装置到第三油路开口部的距离。由此,能够缩短从油压控制装置到第三油路开口部的油路,所以能够减少壳体的接缝等处的密封部,并能够简化油路的结构。此外,在该结构中,能够使被油压控制装置控制为所希望的油压的油经由第一油路而向油收纳室供给。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设置于上述转子或者上述转子的支承部件的油收集部、和从上述油收集部向上述旋转电机的线圈端部供给油的第四油路,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相对于上述油收集部位于径向内侧。
根据该结构,从第三油路开口部供给的油被油收集部收集后,经由第四油路向定子的线圈端部供给。由此,能够可靠地向线圈端部供给油来冷却该线圈端部。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旋转电机。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外壳,该外壳包围上述摩擦接合装置的轴向两侧以及径向外侧并在内部形成有上述油收纳室,上述外壳具备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该轴向突出部兼作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支承部件并且朝上述转子的轴向突出,上述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被第一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被带密封的第二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第二轴承以其轴向一侧的面与上述第二油路连通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第二轴承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第五油路,该第五油路将从上述第二轴承穿过而朝轴向另一侧漏出的油向上述第一轴承供给。
根据该结构,在第二油路流动的油中的穿过第二轴承的油通过第五油路而向第一轴承供给。由此,能够对摩擦接合装置以及旋转电机进行冷却并且能够简便地实现第一轴承的润滑以及冷却。
此外,上述分隔壁构成为具有:与上述壳体一体地形成的径向壁部、和收纳油泵的泵壳体,上述径向壁部从上述壳体的外周壁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具有在径向中央部沿轴向贯通而开口的中央开口部,上述泵壳体具有:插入上述中央开口部配置的主体部、和相对于上述径向壁部在与上述旋转电机相反的一侧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在上述结构中,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用于向上述旋转电机供给油的上述第三油路以及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
例如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三油路以及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上述径向延伸部,并且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朝上述旋转电机侧开口,在上述径向壁部中的、从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向观察与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重叠的位置,以在轴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从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排出的油向上述旋转电机侧供给的供给用连通孔。
或者也可以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三油路从上述径向延伸部遍及上述主体部而设置,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中的比上述径向壁部更靠上述旋转电机侧的部分,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朝径向外侧开口。
或者还可以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三油路以及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上述径向壁部,并且上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朝上述旋转电机侧开口。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要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从内燃机侧观察实施方式的泵壳体时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的离合器的冷却效果的图。
图6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第三油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要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第三油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要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第三油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要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第三油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要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应用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是使用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用的驱动装置。该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构成为所谓的单马达并联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详细地进行说明。
1.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该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具备:与作为车辆的第一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轴I、作为车辆的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并且与变速机构TM驱动连结的中间轴M、以及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此外,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还具备:以能够切换驱动力在输入轴I与中间轴M及输出轴O之间传递和切断的方式设置的离合器CL、反转齿轮机构C、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旋转电机MG被设置于连结输入轴I和输出轴O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在本例中经由中间轴M、变速机构TM、反转齿轮机构C、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而与输出轴O驱动连结。上述各结构被收纳于壳体(驱动装置壳体)20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同轴配置的输入轴I、中间轴M以及旋转电机MG的旋转轴心为基准来规定“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各个方向。此外,“驱动力”与扭矩同义使用。
内燃机E是通过机器内部的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并输出动力的装置,例如能够使用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公知的各种发动机。在本例中,内燃机E的曲轴等输出旋转轴经由阻尼器D而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此外,输入轴I经由离合器CL而与旋转电机MG以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输入轴I通过离合器CL选择性地与旋转电机MG以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在该离合器CL的接合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经由输入轴I而驱动连结,在离合器CL的释放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入部件”。
旋转电机MG构成为具有定子St和转子Ro,能够实现接收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作为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接收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作为发电机(Generator)的功能。因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在本例中,使用电池作为蓄电装置。此外,也可以使用电容器等作为蓄电装置。旋转电机MG从电池接收电力的供给,或将由内燃机E输出的扭矩、车辆的惯性力所发电产生的电力向电池供给来进行蓄电。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以与中间轴M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该中间轴M成为变速机构TM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
变速机构TM是以规定的变速比对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并将其传递到变速输出齿轮G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如下的能够切换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自动有挡变速机构作为上述变速机构TM,该变速机构构成为具备单小齿轮型及拉维娜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和离合器、制动器及单向离合器等多个接合装置。此外,也可以使用具备其它具体结构的自动有挡变速机构、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的自动无级变速机构、具备能够切换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手动式有挡变速机构等作为变速机构TM。变速机构TM以各时刻中的规定的变速比将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变速并且变换扭矩而向变速输出齿轮G传递。
变速输出齿轮G经由反转齿轮机构C而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经由输出轴O而与车轮W驱动连结,将输入到该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的旋转以及扭矩分配并传递到左右两个车轮W。由此,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使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扭矩传递到车轮W从而能够使车辆行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O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出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中,形成了如下的多轴结构,即、输入轴I与中间轴M同轴配置,并且输出轴O在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不同的轴上与这两个轴相互平行地配置。上述结构适于搭载于例如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的结构。
2.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各部分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壳体20中至少收纳有旋转电机MG、离合器CL以及变速机构TM。壳体20具备:壳体周壁24,其覆盖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等各收纳部件的外周;第一支承壁25,其将该壳体周壁24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内燃机E侧,即图4中的右侧,下同。)的开口堵塞;以及第二支承壁32,其在比上述第一支承壁25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与内燃机E相反的一侧,即图4中的左侧,下同。),且在轴向上配置于旋转电机MG与变速机构TM之间。而且,虽未图示,但该壳体20还具备端部支承壁,该端部支承壁将壳体周壁24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堵塞。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周壁2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外周壁部”。在壳体20中的、变速机构TM的铅垂方向下侧,配置有油压控制装置51。油压控制装置51被配置于从径向观察与变速机构TM重叠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变速机构TM的铅垂方向下侧的壳体20的下面安装有收油盘62,在由壳体20的下表面、收油盘62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油压控制装置51。
第一支承壁25具有至少在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支承壁25在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一支承壁25上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插通该贯通孔的输入轴I贯通第一支承壁25而插入到壳体20内。第一支承壁25与朝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凸状的圆筒状部26连结。圆筒状部26与第一支承壁25一体地连结。第一支承壁25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被配置于轴第二方向A2侧,更具体而言,第一支承壁25相对于支承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件12,在轴第二方向A2侧空开规定间隔地邻接配置。此外,第一支承壁25在旋转电机MG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将转子支承部件12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二支承壁32具有至少在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支承壁32在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二支承壁32上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插通该贯通孔的中间轴M贯通第二支承壁32。第二支承壁32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被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1侧,更具体而言,第二支承壁32相对于转子支承部件12在轴第一方向A1侧空开规定间隔地邻接配置。此外,第二支承壁32在旋转电机MG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将转子支承部件1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壁3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分隔壁”。
这里,第二支承壁32具备:与壳体20一体地形成的径向壁部21、和收纳油泵43的泵壳体40。此外,泵壳体40具备主体部41和径向延伸部42。
径向壁部21是壳体20的一部分,从壳体周壁24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沿周向延伸。在径向壁部21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能够供泵壳体40的主体部41插入的中央开口部22。径向壁部21在轴向上被配置在转子支承部件12与泵壳体40的径向延伸部42之间。即,径向壁部21相对于转子支承部件12被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1侧并且相对于径向延伸部42被配置于轴第二方向A2侧。壳体20以径向壁部21为边界而被分为收纳旋转电机MG和离合器CL等的第一壳体部、以及收纳变速机构TM等的第二壳体部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径向壁部21的外周部通过螺栓27紧固。
泵壳体40具备:主体部41,其插通中央开口部22并被配置于径向壁部21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延伸部42,其在相对于径向壁部21而与旋转电机MG相反的一侧、亦即在轴第一方向A1侧,沿径向延伸。在径向延伸部42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具有圆形的凹部,该凹部的内径与中央开口部22的内径相等。该凹部以在轴向与中央开口部22邻接的方式配置。主体部41以其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与径向延伸部42的凹部的朝轴第二方向A2的侧面接触的状态与径向延伸部42接合。在主体部41与径向延伸部42之间形成有泵室,在该泵室中配置有油泵43。而且,在泵壳体40(主体部41以及径向延伸部42)上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插通该贯通孔的中间轴M贯通泵壳体40。
这样,油泵43被配置于第二支承壁32的内部。由此,油泵43在轴向上被配置于变速机构TM与转子支承部件12之间,即被配置于变速机构TM与旋转电机MG之间。油泵43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同轴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12也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同轴配置。由此,可以说油泵43与转子支承部件12同轴配置,并且相对于该转子支承部件12配置在靠轴第一方向A1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43是具有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内接型的齿轮泵。油泵43的内转子以在其径向的中心部与转子支承部件12一体旋转的方式花键连结。油泵43随着转子支承部件12的旋转而从收油盘62吸引油,并将该吸引的油排出,从而向离合器CL、变速机构TM、旋转电机MG等供油。此外,在第二支承壁32以及中间轴M等的内部分别形成有油路,由油泵43排出的油经由油压控制装置51以及上述油路向作为供油对象的各部位供给。被供给到各部位的油进行该部位的润滑以及冷却的一方或者双方。本实施方式中的油作为能够实现“润滑液”以及“冷却液”两者的功能的“润滑冷却液”而发挥功能。
泵壳体40的主体部41形成为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部件,并一体地具备朝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凸状)的轴向突出部41a。主体部41在轴第二方向A2侧形成为整体呈圆筒状膨出的形状,在轴向具有朝作为转子支承部件12以及旋转电机MG侧的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形状。轴向突出部41a被配置为比设置于转子支承部件12的后述的油收集部OC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即,主体部41和油收集部OC从径向观察具有重叠的部分。此外,在主体部41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形成有用于收纳油泵43的泵室的凹部,从轴向观察,该凹部的剖面形成为圆形。
如图1所示,该主体部41的外周面与径向壁部21的中央开口部22的内周面嵌合,从而主体部41在径向被定位。具体而言,主体部41以该主体部41的外周面与中央开口部22的内周面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在主体部41的外周面与中央开口部22的内周面之间夹装有未图示的密封部件。即,主体部41经由密封部件而以油密状与径向壁部21嵌合,并且被定位和保持。
泵壳体40的径向延伸部42形成为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近似圆环状的板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41和径向延伸部42通过未图示的紧固螺栓而被相互紧固固定。此外,如图3所示,在径向延伸部42上设置有沿周向分散地设置的贯通孔45(本例中为7个)。如图4所示,经由插通该贯通孔45的螺栓46,径向延伸部42被紧固地固定于壳体20。
如图1所示,径向延伸部42相对于径向壁部21以及主体部41被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1侧。此外,从轴向观察,径向延伸部42和径向壁部21有重叠的部分。即,对于径向延伸部42,从轴向观察具有与中央开口部22重叠的部分,并且比中央开口部22的内周面更朝径向外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延伸部42设置有供给油路L3a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油路L3a是后述的第三油路L3的一部分。供给油路L3a在径向延伸部42中(内部)以沿径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第三油路开口部31在轴向朝旋转电机MG侧开口,即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并且,在径向壁部21的、从轴向观察与第三油路开口部31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在轴向贯通该径向壁部21的供给用连通孔23。上述构造的详细结构后述。
输入轴I是用于将内燃机E的扭矩输入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的轴部件。如图4所示,输入轴I在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输入轴I以贯通第一支承壁25的状态配设,并在第一支承壁25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经由阻尼器D与内燃机E的输出旋转轴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此外,以遍及输入轴I的外周面和设置于第一支承壁25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的方式配设有密封部件52,该密封部件52用于使上述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成为液密状态从而抑制油朝轴第二方向A2侧(阻尼器D侧)漏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I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孔部。与该输入轴I同轴配置的中间轴M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沿轴向插入上述孔部。此外,输入轴I在其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与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离合器毂14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12以覆盖离合器CL的周围的方式形成,构成利用转子支承部件12收纳离合器CL的外壳(离合器外壳)。在本例中,利用转子支承部件12的全部来构成外壳。以下,在使用“转子支承部件12”一词的情况下,也含有“外壳”的意思。
中间轴M是用于将旋转电机MG的扭矩以及经由离合器CL的、内燃机E的扭矩的一方或者双方输入到变速机构TM的轴部件。中间轴M与转子支承部件12花键连结。如图4所示,该中间轴M以贯通第二支承壁32的状态配设。如上所述,在第二支承壁32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中间轴M经由该贯通孔而贯通第二支承壁32。中间轴M以相对于第二支承壁32能够旋转的状态在径向上被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M在其内部具有包括工作油路53以及排出油路L2a的多条油路。排出油路L2a是后述的第二油路L2的一部分。工作油路53在轴向延伸并且以与离合器CL的工作油室H1连通的方式在轴向的规定位置沿径向延伸并在中间轴M的外周面开口。排出油路L2a沿轴向延伸并在中间轴M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开口。
如上所述,离合器CL以能够切换驱动力在输入轴I与中间轴M及输出轴O之间的传递和切断的方式设置,并且是选择性地将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该离合器CL实现的功能是,在例如仅利用旋转电机MG的扭矩来使车辆行驶的电动行驶模式(EV模式)时,将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以及输出轴O分离。即,离合器CL作为内燃机分离用摩擦接合装置而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CL由湿式多板离合器机构来构成。如图1所示,离合器CL具备离合器毂14、离合器鼓15、多个摩擦片10以及活塞16。离合器毂14在输入轴I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与该输入轴I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离合器鼓15与转子支承部件12一体地形成,经由该转子支承部件12而与中间轴M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摩擦片10设置于离合器毂14与离合器鼓15之间,具有成对的毂侧摩擦片和鼓侧摩擦片。在本实施方式中,摩擦片1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摩擦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同离合器鼓15一体化的转子支承部件12与活塞16之间形成有液密状态的工作油室H1。由油泵43排出并被油压控制装置51调整为规定的油压的油经由形成于中间轴M的工作油路53而被供给至上述工作油室H1。根据被供给至工作油室H1的油压,控制离合器CL的接合以及释放。此外,在相对于活塞16而与工作油室H1相反的一侧形成油循环室11。由油泵43排出并被油压控制装置51调整为规定的油压的油经由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12的循环油路L1a而向上述油循环室11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循环油路L1a和连通从油压控制装置51到循环油路L1a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端部的油路构成本发明中的“第一油路L1”。
如图1所示,在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旋转电机MG。旋转电机MG和离合器CL以从径向观察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的方式配置。通过按照上述位置关系配置旋转电机MG和离合器CL,从而实现装置整体基于轴长缩短的小型化。
如图4所示,旋转电机MG具有:固定于壳体20的定子St、和在该定子St的径向内侧经由转子支承部件12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Ro。定子St和转子Ro在径向空开微小间隙而对置地配置。定子St具备:将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多张层叠而成的、作为层叠构造体而构成并被固定于第一支承壁25的定子铁芯、和卷装于该定子铁芯的线圈。此外,线圈中的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两侧的端面朝轴向突出的部分是线圈端部Ce。在本例中,将轴向的两侧的线圈端部Ce中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线圈端部Ce作为第一线圈端部Ce1,将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线圈端部Ce作为第二线圈端部Ce2。
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具备:将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多张层叠而成的、作为层叠构造体而构成的转子铁芯、和被埋入该转子铁芯的永久磁铁PM。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向延伸的多个永久磁铁PM在转子Ro(转子铁芯)内沿周向分散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以及转子Ro以被收纳于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状态配置。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被形成为环状空间,该环状空间以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同轴的方式被形成。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包含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的旋转轴心的平面中的剖面,至少在轴向占有第一支承壁25与第二支承壁32(这里指径向壁部21)之间的区域,并且在径向占有转子Ro的径向内侧端面与壳体周壁24之间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上述剖面在径向还占有比第三油路开口部31更靠径向外侧的区域。即,该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成为,构成壳体20的第一壳体部的内部的空间的、比第三油路开口部31更朝径向外侧扩展的空间。此外,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以大致沿着定子St以及转子Ro的外缘并将它们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形成。此时,定子St以及转子Ro与壳体1(第一支承壁25、径向壁部21、以及壳体周壁24)之间的间隙在规定距离以内。在图4中用虚线简要表示该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所占有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收纳空间”。
如图1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具备对转子Ro进行支承的转子支承部件12。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1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部件”。转子支承部件12以相对于壳体20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转子Ro。更具体而言,转子支承部件12在转子Ro固定于其外周部的状态下,在轴第二方向A2侧经由第一轴承B1而被支承于第一支承壁25,在轴第一方向A1侧经由第三轴承B3而被支承于第二支承壁32。此外,转子支承部件12以将配置于其内部的离合器CL的周围覆盖、也就是将轴第一方向A1侧、轴第二方向A2侧、以及径向外侧覆盖的方式形成。因此,转子支承部件12具备:配置于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侧并在径向延伸的第一径向延伸部17、配置于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并在径向延伸的第二径向延伸部18、以及配置于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19。
第一径向延伸部17具有至少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径向延伸部17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一径向延伸部17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插通该贯通孔的输入轴I贯通第一径向延伸部17而插入转子支承部件12内。此外,在本例中,第一径向延伸部17整体形成为板状,并且具有如下形状,即以径向内侧的部位位于比径向外侧的部位稍微靠近轴第一方向A1侧的方式偏移。第一径向延伸部17与朝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凸状的圆筒状部13连结。圆筒状部13在第一径向延伸部17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该第一径向延伸部17一体地连结。圆筒状部13以包围输入轴I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在整个圆筒状部13的内周面和输入轴I的外周面之间配设有第二轴承B2。此外,在整个圆筒状部13的外周面和第一支承壁25的圆筒状部26的内周面之间配设有第一轴承B1。在本例中,使用滚珠轴承作为上述第一轴承B1。第一轴承B1与第二轴承B2以从径向观察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状部1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轴向突出部”。
第二径向延伸部18具有至少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径向延伸部18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二径向延伸部18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插通该贯通孔的中间轴M贯通第二径向延伸部18而插入转子支承部件12内。此外,在本例中,第二径向延伸部18整体形成为板状,并且具有如下形状,即以径向内侧的部位位于比径向外侧的部位更靠近轴第二方向A2侧的方式偏移。第二径向延伸部18至少与朝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凸状的圆筒状部54连结。圆筒状部54在第二径向延伸部18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该第二径向延伸部18一体地连结。圆筒状部54以包围中间轴M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圆筒状部54以其轴向的一部分的内周面遍及周向整体的方式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抵接。此外,在整个圆筒状部54的外周面和第二支承壁32的轴向突出部41a的内周面之间配设有第三轴承B3。在本例中,使用滚珠轴承作为上述第三轴承B3。
此外,圆筒状部54在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的内周部与中间轴M花键连结以便与中间轴M一体旋转。此外,圆筒状部54在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的外周部与内转子花键连结以便与构成油泵43的内转子一体旋转。此外,在第二径向延伸部18与活塞16之间形成有工作油室H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径向延伸部18具有朝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55。在本例中,轴向突出部55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径向具有一定厚度的形状。上述轴向突出部55形成于第二径向延伸部18中的靠径向外侧的区域。从轴向观察,轴向突出部55的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与转子Ro重叠。此外,从轴向观察,轴向突出部55的靠径向内侧的部位与离合器鼓15重叠。此外,从径向观察,轴向突出部55以与第三轴承B3以及第二线圈端部Ce2重叠的方式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突出部55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设置有油收集部OC。该油收集部OC相对于转子Ro而被设置于作为第二支承壁32侧的轴第一方向A1侧,收集经由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的油。被油收集部OC收集的油朝轴向的两侧的线圈端部Ce1、Ce2供给来对这些线圈端部Ce1、Ce2进行冷却。上述构造的详细结构后述。
轴向延伸部19具有至少沿轴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轴向延伸部19沿轴向以及周向延伸。轴向延伸部19具有将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包围的圆筒型的形状,并且在第一径向延伸部17和第二径向延伸部18的径向外侧端部将它们沿轴向连结。在本例中,轴向延伸部19在其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第一径向延伸部17一体地形成。此外,轴向延伸部19在其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二径向延伸部18连结。此外,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将它们连结的结构。此外,在轴向延伸部19的外周部固定有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延伸部19具有:在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56、和从该内侧支承部56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状的一侧支承部57。在本例中,一侧支承部57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径向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形状。以与内侧支承部56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固定转子Ro,由此内侧支承部56从径向内侧支承转子Ro。此外,以与一侧支承部57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接触的方式固定转子Ro,由此一侧支承部57从轴第一方向A1侧支承转子Ro。此外,从转子Ro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将圆环状的转子保持部件58外插于内侧支承部56,并从轴第二方向A2侧与转子Ro接触地配置该转子保持部件58进而从轴第二方向A2侧保持转子Ro。在本例中,以在转子保持部件58与一侧支承部57之间沿轴向夹持多个电磁钢板的状态,转子保持部件58从轴第二方向A2侧对转子Ro进行按压并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支承部件12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在第一支承壁25与第一径向延伸部17之间设置有旋转传感器59。旋转传感器59是用于检测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相对定子St的旋转位置的传感器。例如能够使用解析器等作为上述旋转传感器59。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59位于配设于第一支承壁25与第一径向延伸部17之间的第一轴承B1的径向外侧,从径向观察,与该第一轴承B1重叠地配置。此外,旋转传感器59位于定子St的径向内侧,从径向观察,与该定子St的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地配置。在本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径向延伸部17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固定有传感器转子60,在第一支承壁25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固定有传感器定子61。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转子60配置于传感器定子61的径向外侧。
3.使用第一油路以及第二油路进行的离合器的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第一油路L1供给的油向油循环室11供给并对配置于该油循环室11的多个摩擦片10进行冷却。对摩擦片10进行了冷却后的油通过第二油路L2从油循环室11排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循环室1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油收纳室”。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支承部件12还作为收纳离合器CL的外壳(离合器外壳)而发挥功能。如图1所示,在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12的内部空间中的、占有除工作油室H1以外的大部分的空间作为之前说明的油循环室1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油泵43排出并被油压控制装置51调整为规定的油压的油经由构成第一油路L1的循环油路L1a而向油循环室11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油压控制装置51延伸的第一油路L1插有油冷却器91。来自第一油路L1的油被油冷却器91冷却后向油循环室11供给。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于第一径向延伸部17的圆筒状部13与输入轴I之间的第二轴承B2是构成为能够确保一定程度的液密性的带密封功能的轴承(这里是带密封圈的滚针轴承)。而且,第二径向延伸部18的圆筒状部54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内周面以遍及周向整体的方式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转子支承部件12内的油循环室11成为液密状态,通过供给油,油循环室11内成为基本上被规定压以上的油充满的状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中,能够利用充满了油循环室11的大量的油对离合器CL所具备的多个摩擦片10有效地进行冷却。
此外,从油循环室11排出的油的大部分经由在输入轴I的外周面开口的径向的排出用贯通孔83而从形成于中间轴M的内部的排出油路L2a排出并返回至收油盘62。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循环室11中的相对于输入轴I的排出用贯通孔83而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排出用贯通孔83、输入轴I与中间轴M之间的间隙、以及排出油路L2a构成了本发明中的“第二油路L2”。
这里,图5示出为了确认本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中的离合器CL的冷却效果而进行的实验的实验结果。这里,在控制离合器CL的动作以使多个摩擦片10相互滑动并且以一定的旋转速度驱动油泵43的情况下,对摩擦片10的温度相对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图5中“实施例”所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的测定数据。此外,“对比例”所示的是收纳离合器CL的转子支承部件12的内部不是油密状态的结构(在本例中是除去第一径向延伸部17之外的结构)的驱动装置的测定数据。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之间,除了第一径向延伸部17的有无这一条件之外,其余条件都一样。
根据图5的图表能够很好地理解到,在对比例的驱动装置中,摩擦片的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考虑这是由于供给到摩擦片的油立即朝径向外侧流动并穿过摩擦片,无法对摩擦片整体充分进行冷却。与此相对,在实施例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中可以看出,即使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摩擦片10的温度的上升仍被抑制在规定范围内。考虑这是由于从油泵43排出并经由油压控制装置51以及第一油路L1供给的油充满油循环室11,摩擦片10整体与油循环室11内的油接触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摩擦片10。
在对比例的驱动装置的结构中,如果想充分确保摩擦片的冷却性能,则需要确保单位时间向该摩擦片供给的油量很多。然而,为此驱动装置需要具备较大型的油泵。其结果是,用于泵驱动的能量增大并且油泵本身的重量也增大,所以存在能量效率降低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中实现了使为了充分确保摩擦片10的冷却性能所需要的供给油量较少。由此,不需要使油泵43大型化就能够抑制能量效率的降低。
此外,第二油路L2与被配设于输入轴I与第一径向延伸部17的圆筒状部13之间的第二轴承B2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连通。因此,通过第二油路L2并从油循环室11排出的油的一部分穿过第二轴承B2而沿轴向漏出,朝配置于该第二轴承B2的径向外侧的第一轴承B1供给。更具体而言,穿过第二轴承B2朝轴第二方向A2侧漏出的油通过第五油路L5而朝铅垂方向下侧流下,在润滑第一轴承B1的同时进行冷却,该第五油路L5通过由圆筒状部13、输入轴I、密封部件52和第一支承壁25所划分的空间、以及由第一支承壁25和第一径向延伸部17所划分的空间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第一方向A1侧相当于本发明的“轴向一侧”,轴第二方向A2侧相当于本发明的“轴向另一侧”。
4.使用第三油路进行的旋转电机的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第三油路L3供给的油向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供给来对被收纳于该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旋转电机MG进行冷却。以下,按照第三油路L3的结构、旋转电机MG的冷却构造的顺序进行说明。
4-1.第三油路的结构
参照图1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油路L3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三油路L3是向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供给油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L3从第一油路L1分支而形成,该第一油路L1从油压控制装置51连通到油循环室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L3在比油冷却器91更靠下游侧从第一油路L1分支。此外,第三油路L3形成为从第一油路L1连通到用于向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供给油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
在壳体20内,第三油路L3在径向延伸部42内或者在该径向延伸部42的上游侧(从油压控制装置51到径向延伸部42之间)从第一油路L1分支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L3在油压控制装置51的下游侧并且在径向延伸部42的上游侧从第一油路L1分支。这样,通过形成第三油路L3作为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油路,从而在第三油路L3流动的油的油压以及油温与在第一油路L1流动的油(即,向油循环室11供给的油)相同。
第三油路L3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设置于第二支承壁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L3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双方设置于构成第二支承壁32的径向延伸部42。在本例中,在径向延伸部42中的铅垂方向下侧的外边缘部附近设置有导入口44(参照图3)。该导入口44朝径向延伸部42的靠变速机构TM侧、即轴第一方向A1侧开口,作为第三油路L3的一部分的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油路与该导入口44连接。在导入口44与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油路的连接部的、壳体1的接合面设置有未图示的密封部件,从而它们被油密状地连接。导入口44与设置于径向延伸部42内的供给油路L3a连通。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供给油路L3a从导入口44朝向径向内侧,呈直线状延伸到比油收集部OC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而且,在供给油路L3a的径向内侧端部的位置设置有朝旋转电机MG侧、即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第三油路开口部31在径向被设置于主体部41与油收集部OC之间,即被设置于比主体部41更靠径向外侧且比油收集部OC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这样,第三油路L3形成为,在从第一油路L1分支后,经由供给油路L3a连通到第三油路开口部31。因此,来自油压控制装置51的油在通过了第一油路L1的上游侧之后,通过从该第一油路L1分支的第三油路L3,并从设置于径向延伸部42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向旋转电机MG侧供给。
这里,如上所述,在相对于径向延伸部42而作为旋转电机MG侧的轴第二方向A2侧与径向延伸部42邻接地配置的径向壁部21上形成有供给用连通孔23。从轴向观察,该供给用连通孔23形成在与第三油路开口部31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三油路开口部31与供给用连通孔23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内径并且它们的内周面一致,这些结构从轴向观察是完全重叠的。因此,通过第三油路L3并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的油进一步通过供给用连通孔23而向旋转电机MG侧供给。
第三油路开口部31朝向旋转电机MG侧、即朝轴第二方向A2侧并开口,以与该第三油路开口部31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有环状的节流部件34。在节流部件34上形成有小径的节流孔36,通过了该节流孔36的油经由第三油路开口部31向旋转电机MG侧供给。此时,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这里特指节流孔36)供给的油的速度相对于在第三油路L3内的油的流速有所上升。由此,即便在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降低而使油在第三油路L3内的流速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的油通过在径向壁部21设置的供给用连通孔23而适当地朝旋转电机MG侧供给。越过径向壁部21并到达旋转电机MG侧的油之后朝铅垂方向下侧流下,并供给至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和变速机构TM隔着第二支承壁32而在轴向并列地配置,并且从径向观察,在与变速机构TM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油压控制装置51。而且,如上所述,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第三油路L3设置于距离油压控制装置51比较近的位置,且设置于在轴第一方向A1侧与旋转电机MG邻接地配置的第二支承壁32(在本例中为径向延伸部42)。由此,从油压控制装置51到第三油路L3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为止的油路的全长缩短。因此,能够简化第三油路L3的结构。
4-2.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的冷却构造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基本具有如下构造:利用从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1侧的第三油路L3供给的油对线圈端部Ce1、Ce2进行冷却。
如图1所示,第三油路开口部31相对于油收集部OC设置于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喷出)并供给到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油被在第三油路开口部31的径向外侧(这里指铅垂方向下侧)配置的油收集部OC收集,最终被供给至在转子支承部件12的径向外侧配置的定子St的线圈端部Ce1、Ce2。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收集部OC设置于构成转子支承部件12的一部分的第二径向延伸部18的轴向突出部55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更具体而言,将在凹部75与覆盖部件76之间形成的袋状空间形成为油收集部OC,上述凹部75具有相对于轴向突出部55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面55a而在轴第二方向A2侧凹陷的形状并朝径向内侧开口,上述覆盖部件76以与轴向突出部55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面55a接触的状态被固定。上述油收集部OC以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均匀地分散的方式配置。每个油收集部OC的轴向的两侧、周向的两侧、以及径向外侧被封闭,仅朝径向内侧开口。油收集部OC能够高效地收集并存积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的油。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中,形成了利用被油收集部OC收集并存积的油对线圈端部Ce1、Ce2进行冷却的构造。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具备设置于转子Ro以及转子支承部件12双方,分别与从油收集部OC在转子Ro的轴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开口部(即,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P1、以及朝轴第一方向A1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P2)连通的两条油路(第一冷却油路L4a、第二冷却油路L4b)。第一冷却油路L4a从油收集部OC延伸并与在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设置的第一开口部P1连通。第二冷却油路L4b从油收集部OC延伸并与在第二线圈端部Ce2的径向内侧设置的第二开口部P2连通。第一冷却油路L4a和第二冷却油路L4b共用上游侧(油收集部OC侧)的一部分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冷却油路L4a和第二冷却油路L4b构成本发明中的“第四油路L4”。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油路L4a具有在轴向延伸部19的一侧支承部57内沿轴向延伸的部分、以及沿转子Ro的内周面与内侧支承部56的外周面的接合面在轴向延伸的部分。在本例中,沿转子Ro的内周面与内侧支承部56的外周面的接合面在轴向延伸的部分是由在内侧支承部56的外周面与形成于转子Ro的径向内侧的轴向槽部73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第二冷却油路L4b形成为在一侧支承部57内从第一冷却油路L4a分支并朝径向外侧延伸。
在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的旋转电机MG中,线圈端部Ce1、Ce2以如下方式被冷却。首先,从相对转子Ro设置于轴第一方向A1侧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的油向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供给,并在该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被油收集部OC收集。被油收集部OC收集的油从该油收集部OC向第一冷却油路L4a供给。被供给到第一冷却油路L4a的油的一部分从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一开口部P1喷出,并向配置于其径向外侧的第一线圈端部Ce1扬洒从而冷却第一线圈端部Ce1。被供给到第一冷却油路L4a的油的另一部分通过从第一冷却油路L4a分支的第二冷却油路L4b而从轴第一方向A1侧的第二开口部P2喷出,并向配置于其径向外侧的第二线圈端部Ce2扬洒从而冷却第二线圈端部Ce2。此外,冷却线圈端部Ce后的油返回到图4所示的收油盘62。
此时,通过第三油路L3向第三油路开口部31供给油,该第三油路L3从第一油路L1分支,该第一油路L1向收纳离合器CL的油循环室11供给油。因此,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最终供给到线圈端部Ce(Ce1、Ce2)的油的温度与供给到油循环室11的油的温度相同。并且,通过第一油路L1以及第三油路L3的油在油压控制装置51的下游侧并且在比上述油路的分支点更靠上游侧被油冷却器91冷却,之后不对其它部件进行冷却,分别直接被供给到油循环室11以及线圈端部Ce,所以油温都保持比较低的状态。由此,利用来自第一油路L1的油对离合器CL充分进行冷却的同时,还能够利用来自第三油路L3的油有效地对旋转电机MG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中,具备以上说明的离合器CL的冷却构造和旋转电机MG的冷却构造,所以能够将来自油泵43的供给油量抑制为较少,并且能够高效地对离合器CL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进行冷却。
5.其它的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每一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特征结构并非仅应用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产生矛盾,则能够与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特征结构进行组合来应用。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三油路L3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双方设置于泵壳体40的径向延伸部42、第三油路开口部31朝旋转电机MG侧开口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此,如图6所示,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三油路开口部31在主体部41中设置于比径向壁部21更靠旋转电机MG侧,第三油路L3在从第一油路L1分支后,通过径向延伸部42内而连通到在主体部41设置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
在图示的例子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作为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第三油路L3的一部分的供给油路L3a以在径向延伸部42中从径向外侧朝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本例中,供给油路L3a延伸到比主体部41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供给油路L3a在其径向内侧的端部经由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的开口部,与设置于主体部41的连通孔47连通。连通孔47在主体部41中沿轴向延伸,并且在比径向壁部21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位置朝径向外侧弯曲,从而与设置于主体部41的外周部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连接。这样,供给油路L3a和设置于主体部41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经由连通孔47而连通。第三油路开口部31形成为在主体部41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开口。此外,第三油路开口部31形成于相对于径向壁部21靠轴第二方向A2侧且从径向观察与油收集部OC重叠的位置。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在第三油路L3流动的油通过径向延伸部42内以及主体部41内,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直接供给到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被供给到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油向油收集部OC供给,通过第四油路L4之后对线圈端部Ce进行冷却。
(2)或者如图7所示,在将第三油路开口部31设置于主体部41的情况下,第三油路开口部31也可以形成为在主体部41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
在图示的例子中,供给油路L3a在其径向内侧的端部经由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的开口部,与设置于主体部41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面的凹部35连通。凹部35具有相对于主体部41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面朝轴第二方向A2侧凹陷的形状并形成为朝轴第一方向A1侧开口。凹部35与第三油路开口部31连通,该第三油路开口部31形成为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这样,供给油路L3a与设置于主体部41的第三油路开口部31经由凹部35而连通。第三油路开口部31设置于比油收集部OC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位置。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在第三油路L3流动的油通过径向延伸部42内以及主体部41内,并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向轴第二方向A2侧供给从而被供给到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被供给到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油沿着第二径向延伸部18等向位于第三油路开口部31的铅垂方向下侧的油收集部OC供给,通过第四油路L4之后对线圈端部Ce进行冷却。
这里,第三油路开口部31按照从轴第二方向A2侧到轴第一方向A1侧的顺序而具有第三油路开口部第一区域31a和第三油路开口部第二区域31b。第三油路开口部第二区域31b的内径比第三油路开口部第一区域31a的内径、以及第三油路L3的内径小。即,第三油路开口部第二区域31b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节流部件34的节流孔36相同的功能。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供给油路L3a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双方设置于径向延伸部42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此,如图8所示,例如也可以将供给油路L3a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双方形成于径向壁部21。
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第三油路L3的一部分的供给油路L3a形成为在沿轴向形成有一定壁厚的径向壁部21中从径向外侧朝径向内侧延伸。供给油路L3a延伸到比油收集部OC更靠径向内侧。在供给油路L3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以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第三油路开口部31。由此,第三油路开口部31位于比油收集部OC更靠径向内侧。此外,在本例中也配置为,形成有小径的节流孔36的环状的节流部件34与第三油路开口部31的内周面接触。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在第三油路L3流动的油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向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供给。被供给到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油直接向油收集部OC供给或者沿第二径向延伸部18朝铅垂方向下侧流下而间接向油收集部OC供给,通过第四油路L4之后对线圈端部Ce进行冷却。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三油路L3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设置于第二支承壁32中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三油路L3设置于第二支承壁32与第二径向延伸部18的圆筒状部54之间。
对于本例的情况,第一油路L1在从油压控制装置51到作为第一油路L1的一部分的循环油路L1a(参照图1)之间,从与圆筒状部54花键连结的油泵43的内转子的径向内侧通过。在第一油路L1流动的油在循环油路L1a流动,并且其一部分从形成于主体部41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圆筒状部54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微小间隙通过并一点点地朝作为旋转电机MG侧的轴第二方向A2侧供给。即,在本例中,该微小间隙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三油路”。通过该微小间隙供给的油对在轴第二方向A2侧与该微小间隙邻接地配置的第三轴承B3进行润滑。对第三轴承B3进行了润滑的油沿第二径向延伸部18朝铅垂方向下侧流下并向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供给。被供给到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的油向油收集部OC供给,通过第四油路L4之后对线圈端部Ce进行冷却。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三油路L3以及第三油路开口部31整体设置于第二支承壁32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定子St的铅垂方向上侧设置从第二支承壁32朝轴向延伸的管82,使该管82内的空间构成第三油路L3的一部分。
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第三油路L3的一部分的供给油路L3a形成为在径向壁部21中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延伸。供给油路L3a相对于定子St而延伸到径向外侧的位置。在供给油路L3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朝轴第二方向A2侧开口的壁内开口部86。
在壁内开口部86嵌合有管82,该管8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其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被密封。管82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被在第一支承壁25设置的管支承部84支承。管支承部84设置于比定子St更靠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一支承壁25的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在管支承部84上形成有朝轴第一方向A1侧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插入管82的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来支承管82。这样,管82被壁内开口部86和管支承部84固定于比定子St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在管82上,从径向观察分别与线圈端部Ce1、Ce2重叠的位置分开地设置有两个第三油路开口部31。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在第三油路L3流动的油从第三油路开口部31直接供给至在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配置的线圈端部Ce1、Ce2,从而对线圈端部Ce1、Ce2进行冷却。此外,在本例中,第三油路开口部31位于比转子Ro的径向内侧端部更靠径向外侧,所以旋转电机收纳空间S成为在径向占有转子Ro的径向内侧端部与壳体周壁24之间的区域的、比转子支承部件12更朝径向外侧扩展的空间。此外,在本例中,虽然是将第三油路开口部31仅设置于线圈端部Ce1、Ce2的上部,但也可以构成为还将第三油路开口部31设置于定子St的定子铁芯的上部,从而能够对包含定子铁芯以及线圈端部Ce1、Ce2的定子St的整体进行冷却。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三油路L3在从油压控制装置51到径向延伸部42之间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第三油路L3也可以在径向延伸部42内、壳体周壁24内、或者油压控制装置51内等任意的位置从第一油路L1分支。或者第三油路L3也可以独立于第一油路L1形成。对于第三油路L3在油压控制装置51内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情况或第三油路L3独立于第一油路L1形成的情况,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第三油路L3流动的油形成与在第一油路L1流动的油不同的油压。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油收集部OC设置于转子支承部件12的第二径向延伸部18(轴向突出部55)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此,将油收集部OC设置于转子Ro(这里包括构成转子Ro的转子铁芯、在轴向按压转子Ro来进行保持的端板等转子保持部件)的侧面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制成适于搭载于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的情况的多轴结构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例如将变速机构TM的输出轴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同轴配置并且使其直接地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的单轴结构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上述结构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H适于搭载于FR(Front Engine Rear Drive: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辆的情况。
(9)其它的结构是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从所有方面进行的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具备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结构以及与其均等的结构,则将权利要求的范围未记载的结构的一部分适当地改变的结构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工业上利用的可行性
本发明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选择性地将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以及在连结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的旋转电机。
符号说明
E…内燃机;I…输入轴(输入部件);W…车轮;O…输出轴(输出部件);MG…旋转电机;Ro…转子;CL…离合器(摩擦接合装置);H…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L1…第一油路;L2…第二油路;L3…第三油路;L4…第四油路;L5…第五油路;B1…第一轴承;B2…第二轴承;OC…油收集部;S…旋转电机收纳空间(收纳空间);10…摩擦片(摩擦部件);11…油循环室(油收纳室);12…转子支承部件(支承部件、外壳);13…圆筒状部(轴向突出部);20…壳体;21…径向壁部;22…中央开口部;23…供给用连通孔;24…壳体周壁(外周壁部);31…第三油路开口部;32…第二支承壁(分隔壁);40…泵壳体;41…主体部;41a…轴向突出部;42…径向延伸部;51…油压控制装置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选择性地将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以及在连结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的旋转电机,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
至少收纳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摩擦部件并且内部被油充满的油收纳室、
收纳所述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
向所述油收纳室供给油的第一油路、
从所述油收纳室排出油的第二油路、以及
向所述收纳空间供给油的第三油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油路从所述第一油路分支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至少收纳所述旋转电机以及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壳体,
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配置于径向内侧,
所述第三油路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且具有朝所述壳体的内部开口的第三油路开口部,
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位于径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变速机构,其与所述旋转电机同轴地与该旋转电机在轴向并列配置;和油压控制装置,其从径向观察被配置在与所述变速机构重叠的位置,
所述壳体具备分隔壁,所述分隔壁沿所述旋转电机的径向延伸并将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变速机构之间分隔,
所述第一油路从所述油压控制装置连通到所述油收纳室,
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分隔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转子或者所述转子的支承部件的油收集部、和
从所述油收集部向所述定子的线圈端部供给油的第四油路,
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相对于所述油收集部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外壳,该外壳包围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轴向两侧以及径向外侧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油收纳室,
所述外壳具备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该轴向突出部兼作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支承部件并且朝所述转子的轴向突出,
所述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被第一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被带密封的第二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二轴承以其轴向一侧的面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第五油路,该第五油路将从所述第二轴承穿过而朝轴向另一侧漏出的油向所述第一轴承供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壳体一体地形成的径向壁部、和收纳油泵的泵壳体,
所述径向壁部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具有在径向中央部沿轴向贯通而开口的中央开口部,
所述泵壳体具有:插入所述中央开口部配置的主体部、和相对于所述径向壁部在与所述旋转电机相反的一侧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
所述第三油路以及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径向延伸部,并且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朝所述旋转电机侧开口,
在所述径向壁部中的、从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观察与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重叠的位置,以沿轴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供给用连通孔,该供给用连通孔用于将从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排出的油向所述旋转电机侧供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壳体一体地形成的径向壁部、和收纳油泵的泵壳体,
所述径向壁部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具有在径向中央部沿轴向贯通而开口的中央开口部,
所述泵壳体具有:插入所述中央开口部配置的主体部、和相对于所述径向壁部在与所述旋转电机相反的一侧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
所述第三油路以从所述径向延伸部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中的比所述径向壁部更靠所述旋转电机侧的部分,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朝径向外侧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壳体一体地形成的径向壁部、和收纳油泵的泵壳体,
所述径向壁部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具有在径向中央部沿轴向贯通而开口的中央开口部,
所述泵壳体具有:插入所述中央开口部配置的主体部、和相对于所述径向壁部在与所述旋转电机相反的一侧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
所述第三油路以及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径向壁部,并且所述第三油路开口部朝所述旋转电机侧开口。
CN2011800423566A 2010-09-24 2011-09-20 车辆用驱动装置 Pending CN1030983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3447 2010-09-24
JP2010-213447 2010-09-24
JP2011043270A JP2012086827A (ja) 2010-09-24 2011-02-28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43270 2011-02-28
PCT/JP2011/071322 WO2012039370A1 (ja) 2010-09-24 2011-09-20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8351A true CN103098351A (zh) 2013-05-08

Family

ID=45873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23566A Pending CN103098351A (zh) 2010-09-24 2011-09-20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80248A1 (zh)
JP (1) JP2012086827A (zh)
CN (1) CN103098351A (zh)
DE (1) DE112011102543T5 (zh)
WO (1) WO2012039370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6248A (zh) * 2014-07-29 2017-03-2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109075636A (zh) * 2016-05-09 2018-12-21 雷米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式转子模块的冷却
CN109563830A (zh) * 2016-08-09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WO2019166044A1 (de) * 2018-02-27 2019-09-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anordnung mit zusätzlichem stützlager; sowie antriebseinheit
CN111033971A (zh) * 2017-09-08 2020-04-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2106281A (zh) * 2018-04-27 2020-12-1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112739937A (zh) * 2019-01-11 2021-04-3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4144324A (zh) * 2019-09-27 2022-03-04 株式会社爱信 车辆用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8774B2 (ja) * 2010-08-06 2013-09-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968331B2 (ja) * 2011-11-08 2016-08-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US9579965B2 (en) * 2012-01-31 2017-0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dular powertrain component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8770364B2 (en) * 2012-01-31 2014-07-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dular powertrain component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WO2013118902A1 (ja) 2012-02-10 2013-08-1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WO2013118900A1 (ja) 2012-02-10 2013-08-1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KR101382338B1 (ko) * 2012-06-21 2014-04-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듀얼 클러치 장치
CN104619539B (zh) * 2012-09-28 2017-06-2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DE102013219870A1 (de) * 2012-10-04 2014-05-2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ybridantriebsanordnung
DE102013215615A1 (de) * 2013-08-08 2015-02-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Baueinheit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02013215790A1 (de) * 2013-08-09 2015-02-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Kühlung für eine Hybridantriebsanordnung
JP6020401B2 (ja) 2013-09-26 2016-11-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6209938B2 (ja) * 2013-10-28 2017-10-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JP6156186B2 (ja) * 2014-02-25 2017-07-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
CN104890497B (zh) * 2014-02-28 2019-01-25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混合动力模块
DE102014208633A1 (de) * 2014-05-08 2015-11-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Bau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einer Kupplungsbetätigungseinrichtung
JP6350915B2 (ja) 2014-09-12 2018-07-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DE102015218748B4 (de) 2015-09-29 2024-04-1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ybridantriebs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3170713B1 (en) * 2015-11-17 2022-05-25 Volvo Car Corporation Hybrid vehicle with compact driveline
DE112017004031T5 (de) * 2016-08-09 2019-05-09 Nidec Corporation Antriebsvorrichtung
DE102017203541B3 (de) * 2017-03-03 2018-06-21 Audi Ag Antriebsvor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Antriebsvorrichtung
JP7029754B2 (ja) * 2017-03-13 2022-03-04 学校法人同志社 冷却材および冷却装置
JP7209459B2 (ja) * 2017-07-31 2023-01-2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構造
EP3736952A4 (en) * 2018-03-28 2021-06-16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TRAINING DEVICE
FR3080157B1 (fr) * 2018-04-13 2020-10-30 Valeo Embrayages Modul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ortant un circuit hydraulique avec des conduites derivees et procede de circulation d'huile dans un tel module
CN108347136B (zh) * 2018-05-03 2024-01-30 包头天工电机有限公司 油冷轮毂永磁同步电机
DE102018211376A1 (de) * 2018-07-10 2020-01-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Rotorträg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JP7130843B2 (ja) * 2018-08-02 2022-09-05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ー・ゲー ウント コー. カー・ゲー ハイブリッドモジュール
DE112019003903T5 (de) 2018-08-02 2021-04-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bridmodul
DE102019001959B4 (de) * 2019-03-20 2021-04-08 Daimler Ag Hybridantriebsystem
FR3094768B1 (fr) * 2019-04-04 2022-07-08 Valeo Embrayages Modul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pour un véhicule automobile
US20210273542A1 (en) * 2020-02-29 2021-09-0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tator assembly for a hybrid module
KR20210155573A (ko) * 2020-06-16 2021-12-23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변속기 구조
EP4167444A4 (en) * 2020-09-25 2024-04-24 Aisin Corp VEHICLE DRIVE DEVICE
FR3115580B1 (fr) * 2020-10-23 2022-09-23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en particulier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EP3988808A1 (fr) * 2020-10-23 2022-04-27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en particulie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7531A (zh) * 2004-06-03 2007-07-11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牵引系的湿式双离合器和冷却方法
CN101595320A (zh) * 2007-01-29 2009-12-02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具有湿式起动离合器的混合应用的动力总成系统
JP2010028887A (ja) * 2008-07-15 2010-02-04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ジェネレータ装置
US20100109461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3436B2 (ja) * 1999-10-19 2004-08-1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電気式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DE10160466C1 (de) * 2001-12-08 2003-06-05 Daimler Chrysler Ag Kraftfahrzeug-Antriebseinrichtung
FR2871107B1 (fr) * 2004-06-03 2007-11-3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Element fonctionnel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tel element de transmission a embrayages humides et un systeme hydrauliqu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ensemble fonctionnel
JP4239102B2 (ja) * 2005-07-05 2009-03-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駆動装置
KR100969085B1 (ko) * 2007-09-05 2010-07-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동력전달장치
JP2009072052A (ja) * 2007-09-18 2009-04-02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US20090102298A1 (en) * 2007-10-19 2009-04-23 Caterpillar Inc. Cooling housing for an electric device
JP5347390B2 (ja) * 2008-03-28 2013-11-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装置
US8585541B2 (en) * 2008-06-02 2013-11-1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ombine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rive unit for use in hybrid systems and a hybrid system
JP5521596B2 (ja) * 2009-05-12 2014-06-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DE102009030135A1 (de) * 2009-06-24 2010-12-3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Hybridantriebsstra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7531A (zh) * 2004-06-03 2007-07-11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牵引系的湿式双离合器和冷却方法
CN101595320A (zh) * 2007-01-29 2009-12-02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具有湿式起动离合器的混合应用的动力总成系统
JP2010028887A (ja) * 2008-07-15 2010-02-04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ジェネレータ装置
US20100109461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6248A (zh) * 2014-07-29 2017-03-2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109075636A (zh) * 2016-05-09 2018-12-21 雷米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式转子模块的冷却
CN109563830A (zh) * 2016-08-09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09563830B (zh) * 2016-08-09 2020-06-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1033971A (zh) * 2017-09-08 2020-04-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1033971B (zh) * 2017-09-08 2022-04-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WO2019166044A1 (de) * 2018-02-27 2019-09-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anordnung mit zusätzlichem stützlager; sowie antriebseinheit
CN112106281A (zh) * 2018-04-27 2020-12-1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112739937A (zh) * 2019-01-11 2021-04-3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4144324A (zh) * 2019-09-27 2022-03-04 株式会社爱信 车辆用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86827A (ja) 2012-05-10
DE112011102543T5 (de) 2013-05-02
US20120080248A1 (en) 2012-04-05
WO2012039370A1 (ja)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8351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3026594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959838B (zh) 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596613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WO2012039378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EP2463135B1 (en) Drive device for vehicle
JP5365880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US9933066B2 (en) Vehicle drive transfer apparatus
CN102597578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3228954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13049419A (ja) 自動車用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CN103987555A (zh)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JP2011214715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2117798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60565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2111366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25001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5042532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6094944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261461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406815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213231A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