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971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971A
CN111033971A CN201880053277.7A CN201880053277A CN111033971A CN 111033971 A CN111033971 A CN 111033971A CN 201880053277 A CN201880053277 A CN 201880053277A CN 111033971 A CN111033971 A CN 111033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haft
oil passage
axial
hol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2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3971B (zh
Inventor
山口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6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中,外壳具有:外盖部,其设置有泵室,覆盖马达轴的轴向一侧;以及第一油路,其设置于外盖部,与排出口连接。外盖部具有供马达轴通过的轴插入孔。马达轴具有:第二油路,其设置于马达轴的内部,与第一油路连接;第一贯通孔,其将第二油路与马达轴的外周面连接;以及第二贯通孔,其配置于比第一贯通孔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将第二油路与马达轴的外周面连接。第一贯通孔与收纳部的内部连接。第一油路包含从泵室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第一油路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插入孔开口。第二贯通孔在马达轴中的插入于轴插入孔的部分的外周面开口,并且经由轴插入孔与第一油路连接。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贮存用于定子和转子等的润滑以及冷却的润滑用流体的壳体的旋转电机。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3-055728号公报中,记载了搭载于车辆的旋转电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3-055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有时在上述那样的旋转电机中设置对贮存在壳体的油进行抽取的泵部。通过泵部抽取油,例如向转子和定子提供油,由此能够对转子和定子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考虑在旋转电机的轴内设置油路,通过泵部将油送至轴内的油路,并将油从轴内的油路提供至定子等。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设置将油从泵部引导至轴内的油路的油路,因此有时旋转电机在轴向上大型化。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驱动装置:具有将油送至设置于马达轴的内部的油路的泵部,并且,能够在轴向上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转子,其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和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转子铁芯;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以及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所述泵部具有:外齿齿轮,其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内齿齿轮,其包围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泵室,其收纳所述内齿齿轮和所述外齿齿轮;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所述泵室内;以及排出口,其能够将油从所述泵室内排出,所述外壳具有:外盖部,其设置有所述泵室,覆盖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以及第一油路,其设置于所述外盖部,与所述排出口连接,所述外盖部具有轴插入孔,该轴插入孔从所述泵室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贯通所述外盖部至所述外盖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并且供所述马达轴通过,所述马达轴具有:第二油路,其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油路连接;第一贯通孔,其将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连接;以及第二贯通孔,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贯通孔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将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连接,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连接,所述第一油路包含从所述泵室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所述第一油路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所述轴插入孔开口,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马达轴中的插入于所述轴插入孔的部分的外周面开口,并且经由所述轴插入孔与所述第一油路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驱动装置:具有将油送至设置于马达轴的内部的油路的泵部,并且,能够在轴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泵部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例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铅直方向Z。在本实施方式中,铅直方向Z是各图的上下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直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直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备外壳10、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1配置的马达轴20a的转子20、旋转检测部80、定子30、泵部40、第一轴承70以及第二轴承71。
中心轴线J1沿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的左右方向相当于一个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称为“周向”。而且,将轴向中的图1的左侧称为“轴向一侧”,将轴向中的图1的右侧称为“轴向另一侧”。
外壳10具有主体部11、内盖部12以及外盖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1、内盖部12以及外盖部13彼此是分体的部件。主体部11是向轴向一侧开口的有底的筒状。主体部11具有底部11a、主体筒部11b以及轴承保持部11c。底部11a是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主体筒部11b是从底部11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1c是从底部11a的内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1c在内周面保持第二轴承71。
内盖部12安装于主体部11的轴向一侧。内盖部12具有圆环板部12a、外筒部12b、内筒部12c、内筒底部12d以及轴承保持部12e。圆环板部12a是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板部12a覆盖定子30的轴向一侧。即,内盖部12覆盖定子30的轴向一侧。圆环板部12a的下侧的端部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圆环板部12a的开口部12f。开口部12f在后述的收纳部14的内部露出。
外筒部12b是从圆环板部12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圆筒状。外筒部12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主体筒部11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接触并固定。内筒部12c是从圆环板部12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圆筒状。内筒底部12d是从内筒部12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通过内筒部12c和内筒底部12d,在内盖部12设置有从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部12g。即,内盖部12具有第二凹部12g。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圆环板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第二凹部12g的内侧面包含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面和内筒底部12d的轴向一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部12g相当于收纳凹部。
轴承保持部12e是从内筒底部12d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2e在内周面保持第一轴承70。即,内盖部12保持第一轴承70。
外壳10具有由主体部11和内盖部12构成的收纳部14。收纳部14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并且能够贮存油O。油O贮存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在本说明书中,“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包括收纳部的内部中的位于比铅直方向Z的中心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于收纳部14的油O的液面OS位于比开口部12f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开口部12f在贮存于收纳部14的油O中露出。油O的液面OS通过油O被泵部40抽取而发生变动,但至少在转子20旋转时配置于比转子20靠下侧的位置。由此,在转子20旋转时,能够抑制油O成为转子20的旋转阻力。
外盖部13安装于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外盖部13具有外盖主体部13a和封闭板部13b。外盖主体部13a沿径向扩展。外盖主体部13a具有盖板部13c和突出部13d。盖板部13c是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盖板部13c的径向外缘部固定于圆环板部12a的径向外缘部。盖板部13c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圆环板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接触。突出部13d从盖板部13c的中央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突出部13d从轴向一侧插入内筒部12c。突出部13d与内筒底部12d的轴向一侧隔着间隔而配置。
外盖主体部13a具有第一凹部13e和轴插入孔13f。即,外盖部13具有轴插入孔13f。第一凹部13e从外盖主体部13a的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第一凹部13e设置于外盖主体部13a的中央部,并以跨越盖板部13c和突出部13d的方式设置。轴插入孔13f从第一凹部13e的底面贯通至突出部13d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即,轴插入孔13f从第一凹部13e的底面贯通至外壳10的内部。轴插入孔13f向第二凹部12g的内部开口。由此,轴插入孔13f将第一凹部13e的内部与第二凹部12g的内部连接。中心轴线J1通过轴插入孔13f。
封闭板部13b是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封闭板部13b固定于外盖主体部13a的轴向一侧的面。封闭板部13b封闭第一凹部13e的轴向一侧的开口。封闭板部13b覆盖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即,外盖部13覆盖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
外盖部13设置有泵室46。泵室46设置于封闭板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第一凹部13e的底面的轴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是第一凹部13e的底面。即,轴插入孔13f从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贯通外盖部13至外盖部13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泵室46的轴向一侧的面是封闭板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泵室46的内部是第一凹部13e的内部整体。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即第二凹部12g的内部。中心轴线J1通过泵室46。如图2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泵室46的外形为圆形状。泵室46收纳后述的内齿齿轮43和外齿齿轮42。
如图3所示,外盖部13具有支承部13h。支承部13h是突出部13d中的位于第一凹部13e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支承部13h是包围马达轴20a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3h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支承部13h的径向内侧面是轴插入孔13f的径向内侧面。即,支承部13h构成轴插入孔13f的径向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支承部13h的轴向一侧的面是第一凹部13e的底面,是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即,支承部13h构成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3h是作为单个部件的外盖主体部13a的一部分。
外壳10具有第一油路61和第三油路63。第一油路61设置于外盖部13。第一油路61包含从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13i。第一油路61通过槽13i的轴向一侧的开口的一部分被外齿齿轮42和内齿齿轮43封闭而构成。第一油路61配置于第二凹部12g的内部。第一油路61沿径向延伸。在图3中,第一油路61从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并向轴插入孔1f开口。由此,第一油路6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油路61的下侧的端部向轴插入孔13f开口。
第一油路61在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与泵室46的上侧部分连接。泵室46的连接有第一油路61的部分是排出口45。即,第一油路61与排出口45连接。如图2所示,排出口45例如是圆形状。
如图1所示,第三油路63从开口部12f向上侧延伸。第三油路63经由开口部12f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第三油路63的上端部在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与泵室46连接。泵室46的连接有第三油路63的部分是吸入口44。即,第三油路63连接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与吸入口44。如图2所示,吸入口44例如是圆形状。吸入口44配置于比排出口45靠下侧的位置。吸入口44配置于比中心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第三油路63具有第一部分63a、第二部分63b以及第三部分63c。第一部分63a从开口部12f向上侧延伸。第一部分63a的上端部位于比内筒部12c的下端部的内周面靠上侧的位置。第一部分63a例如通过从盖板部13c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并沿铅直方向Z延伸的槽被圆环板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封闭而构成。由此,第一部分63a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轴向之间。
第二部分63b从第一部分63a的上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第二部分63b通过从突出部13d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凹陷并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槽被内筒部12c的内周面封闭而构成。由此,第二部分63b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径向之间。
第三部分63c从第二部分6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第三部分63c设置于突出部13d。第三部分63c的上端部设置于支承部13h。第三部分63c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第三部分63c与吸入口44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油路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轴向之间。因此,能够通过彼此固定的内盖部12和外盖部13构成第三油路63的至少一部分,从而能够容易地制作第三油路63。
转子20具有马达轴20a、衬套53、转子铁芯22、磁铁23、第一端板24以及第二端板25。马达轴20a具有马达轴主体21和安装部件50。马达轴主体21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主体21具有大径部21a、第一中径部21b、第二中径部21c、小径部21d以及输出部21e。
大径部21a是安装有转子铁芯22的部分。大径部21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部。螺母90拧入大径部21a的外螺纹部。第一中径部21b在大径部21a的轴向一侧与大径部21a连接。第一中径部21b的外径小于大径部21a的外径。第一中径部21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被第一轴承70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二中径部21c在大径部21a的轴向另一侧与大径部21a连接。第二中径部21c的外径小于大径部21a的外径。第二中径部21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被第二轴承71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轴承70在比转子铁芯22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将马达轴20a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轴承71在比转子铁芯22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将马达轴20a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轴承70和第二轴承71例如是球轴承。
小径部21d在第一中径部21b的轴向一侧与第一中径部21b连接。小径部21d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是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小径部21d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小径部21d的外径小于第一中径部21b的外径。即,小径部21d是外径朝向轴向一侧变小的部分。
输出部21e在第二中径部21c的轴向另一侧与第二中径部21c连接。输出部21e是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即,马达轴20a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输出部21e。输出部21e的外径小于小径部21d的外径。输出部21e沿轴向贯通底部11a,并向外壳10的外部突出。
马达轴主体21具有凸缘部21f。凸缘部21f从大径部2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21f是在大径部21a的外周面的一周范围内设置的圆环板状。凸缘部21f设置于大径部21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马达轴主体21具有从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孔部21g。孔部21g是在轴向一侧开口的有底的孔。即,孔部21g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被封闭。
如图3所示,安装部件50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安装部件50嵌合并固定于孔部21g。安装部件50是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50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向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安装部件50比马达轴主体21向轴向一侧延伸,并通过轴插入孔13f。由此,马达轴20a通过轴插入孔13f。
安装部件50具有插入部51和固定部52。插入部51是嵌合于孔部21g的部分。插入部51固定于孔部21g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内周面,并从孔部21g内延伸至比马达轴主体21靠轴向一侧的位置。插入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插入轴插入孔13f。即,插入部5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轴插入孔13f。
固定部52位于插入部51的轴向一侧。固定部52与插入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固定部52的外径大于插入部51的外径,并大于轴插入孔13f的内径。固定部52是外径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变大的扩径部。固定部52插入泵室46内。固定部52与支承部13h的轴向一侧对置配置。因此,能够通过支承部13h抑制固定部52向轴向另一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马达轴20a从后述的外齿齿轮42脱落。而且,轴插入孔13f的内径小于固定部52的外径,因此能够使轴插入孔13f的内径较小。由此,容易抑制泵室46内的油O经由轴插入孔13f泄漏。
虽然省略了图示,固定部52与支承部13h的轴向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能够抑制马达轴20a旋转时固定部52与支承部13h发生摩擦,从而能够使马达轴20a顺畅地旋转。插入部51的内径与固定部52的内径例如相同。
安装部件50固定有后述的外齿齿轮42。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齿齿轮42固定于固定部52的径向外侧面。更详细而言,固定部52嵌合并固定于沿轴向贯通外齿齿轮42的固定孔部42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20a的固定有外齿齿轮42的部分是固定部52。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外径小于固定部52的插入部51嵌合于孔部21g,并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外径大于插入部51的固定部52。因此,能够使孔部21g的内径小于外齿齿轮42的固定孔部42b的内径。由此,容易使孔部21g的内径较小,从而能够抑制马达轴主体21的刚性降低。
马达轴20a具有设置于马达轴20a的内部的第二油路62。第二油路62是从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并延伸的有底的孔部。第二油路62向轴向一侧开口。第二油路62从安装部件5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中径部21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并以跨越安装部件50和马达轴主体21的方式而设置。第二油路62通过将安装部件50的内部与孔部21g沿轴向连接而构成。即,安装部件50的径向内侧面构成第二油路62的径向内侧面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油路62的内缘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状。第二油路62的设置于安装部件50的部分的内径小于第二油路62的设置于马达轴主体21的部分的内径。即,安装部件50的内径小于孔部21g的内径。
如图4所示,马达轴20a具有连接第二油路62与马达轴20a的外周面的第一油供给孔26a、26b和第二油供给孔26c、26d。第一油供给孔26a、26b和第二油供给孔26c、26d沿径向延伸。第一油供给孔26a、26b设置于大径部21a。第一油供给孔26a、26b在轴向上配置于螺母90与凸缘部21f之间。第一油供给孔26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一端板24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a开口。第一油供给孔26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二端板25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b开口。
第二油供给孔26c设置于第一中径部21b。第二油供给孔26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第一轴承70的轴向一侧向轴承保持部12e的径向内侧开口。第二油供给孔26d设置于第二中径部21c。第二油供给孔26d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第二轴承71的轴向另一侧向轴承保持部11c的径向内侧开口。第一油供给孔26a、26b和第二油供给孔26c、26d例如分别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供给孔26a、26b相当于第一贯通孔。
如图3所示,马达轴20a具有连接第二油路62与马达轴20a的外周面的连接孔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孔部54设置于安装部件50。更详细而言,连接孔部54设置于插入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孔部54沿径向从插入部51的内周面贯通至插入部51的外周面。连接孔部54与安装部件50的内部连接。
连接孔部54设置于插入部51中的插入于轴插入孔13f的部分。即,连接孔部54在马达轴20a的插入于轴插入孔13f的部分的外周面开口。连接孔部54的内侧面中的轴向一侧的部分与固定部5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径向内侧连接。
插入部51的设置有连接孔部54的轴向部分的外周面与轴插入孔13f的内侧面的径向之间设置有间隙15。间隙15是轴插入孔13f的内部的一部分。间隙15例如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一油路6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间隙15开口。连接孔部5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间隙15开口,并与轴插入孔13f的内部连接。由此,连接孔部54经由轴插入孔13f与第一油路61连接。通过与安装部件50的内部连接的连接孔部54与第一油路61连接,第二油路62经由安装部件50的内部与第一油路61连接。
连接孔部54配置于比第一轴承70、第一油供给孔26a、26b以及第二油供给孔26c、26d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61与连接孔部54在轴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连接孔部54配置于第二凹部12g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孔部54相当第二贯通孔。
衬套53是沿轴向延伸,并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衬套53嵌合并固定于马达轴20a。更详细而言,衬套53从径向外侧嵌合并固定于插入部51。衬套53例如被压入插入部51。衬套5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支承部13h与马达轴20a的径向之间。即,衬套53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轴插入孔13f。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套53的轴向一侧的部分配置于支承部13h与插入部51的径向之间。
衬套5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为比固定部5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远离。衬套5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间隙15露出。衬套5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第一油路61和连接孔部54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即,衬套53在比第一油路61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配置于轴插入孔13f的内侧面与马达轴20a的外周面的径向之间。衬套5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支承部13h向轴向另一侧突出。衬套5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套53是阻挡从第一油路61流入轴插入孔13f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的堰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20a经由衬套53被支承部13h支承为能够旋转。更详细而言,马达轴20a经由衬套53被轴插入孔13f的内侧面支承为能够旋转。即,支承部13h在马达轴20a的径向外侧将马达轴20a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3h将安装部件50支承为能够旋转。更详细而言,将支承部13h的插入部51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本说明书中,“支承部将马达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包括如下情况:在马达轴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的状态下,通过支承部抑制马达轴的径向的移动,并且,马达轴直接或间接相对于支承部的径向内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旋转。“马达轴间接相对于支承部的径向内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旋转”包括如下情况:固定于马达轴的外周面的部件相对于支承部的径向内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马达轴20a的衬套53的外周面相对于支承部13h的径向内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旋转。支承部13h的径向内端部是轴插入孔13f的内周面。
如图1所示,转子铁芯22是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22嵌合于大径部21a。转子铁芯22具有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的磁铁插入孔22b。磁铁插入孔22b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磁铁23插入磁铁插入孔22b。
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是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大径部21a通过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以与转子铁芯22接触的状态在轴向上夹着转子铁芯22。
如图4所示,第一端板24配置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缘部与磁铁插入孔22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部在轴向上重叠,并从轴向一侧按压插入磁铁插入孔22b的磁铁23。第一端板24的比径向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在轴向上隔着间隙27a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的面对置。
第一端板24具有从第一端板24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喷出槽24a。喷出槽24a沿径向延伸。喷出槽24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轴向贯通第一端板24,并与间隙27a连接。喷出槽2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侧开口,并与后述的线圈3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由此,第一油供给孔26a经由间隙27a和喷出槽24a与收纳部14的内部连接。喷出槽24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垫圈91封闭,该垫圈91夹在螺母90与第一端板24的轴向之间而固定。垫圈91是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
第二端板25配置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并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缘部与磁铁插入孔22b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部在轴向上重叠,并从轴向另一侧按压插入磁铁插入孔22b的磁铁23。由此,插入磁铁插入孔22b的磁铁23的轴向的两侧被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按压。因此,能够抑制磁铁23从磁铁插入孔22b拔出。
第二端板25的比径向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27b对置。第二端板25具有从第二端板25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喷出槽25a。喷出槽25a沿径向延伸。喷出槽25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轴向贯通第二端板25,并与间隙27b连接。喷出槽25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侧开口,并与后述的线圈3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由此,第一油供给孔26b经由间隙27b和喷出槽25a与收纳部14的内部连接。喷出槽25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凸缘部21f封闭。
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被螺母90和垫圈91与凸缘部21f在轴向上挟持。通过螺母90拧入大径部21a的外螺纹部,螺母90经由垫圈91将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按压于凸缘部21f。由此,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固定于马达轴20a。
图1所示的旋转检测部80检测转子20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80例如是VR(Variable Reluctance)型旋转变压器。旋转检测部80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旋转检测部80具有被检测部81和传感器部82。
被检测部81为沿周向延伸的环状。被检测部81嵌合并固定于马达轴20a。更详细而言,被检测部81嵌合并固定于小径部21d。被检测部81的径向内缘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和第一中径部21b与小径部21d之间的台阶接触。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在径向上重叠。因此,相较于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不在径向上重叠而在轴向上分开配置的情况,容易使马达轴20a在轴向上小型化。被检测部81由磁性体制成。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个对象彼此在某个方向上重叠”包括在沿某个方向观察时,某个对象彼此重叠的情况。即,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在径向上重叠包括在沿径向观察时,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重叠的情况。
传感器部82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轴向之间。更详细而言,传感器部82在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固定于内筒底部12d的轴向一侧的面。即,传感器部82安装于内盖部12。因此,容易安装传感器部82。传感器部82配置于第二凹部12g内。因此,能够在将内盖部12安装于主体部11之后,将传感器部82从第二凹部12g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插入第二凹部12g内而进行配置。因此,容易配置传感器部82。
传感器部82是包围被检测部8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传感器部82沿周向具有多个线圈。通过被检测部81与马达轴20a一起旋转,在传感器部82的线圈产生与被检测部81的周向位置对应的感应电压。传感器部82通过检测感应电压来检测被检测部81的旋转。由此,旋转检测部80检测马达轴20a的旋转,从而检测转子20的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以及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多个线圈32。定子铁芯31是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固定于主体筒部11b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转子铁芯22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
泵部40设置于外盖部13的中央部。泵部40配置于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泵部40具有外齿齿轮42、内齿齿轮43、上述泵室46、吸入口44以及排出口45。外齿齿轮42是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的齿轮。外齿齿轮42固定于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更详细而言,外齿齿轮42固定于固定部52的外周面。因此,能够经由安装部件50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由此,通过调整安装部件50的尺寸,能够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而不改变马达轴主体21的尺寸和外齿齿轮42的尺寸。
外齿齿轮42收纳于泵室46内。如图2所示,外齿齿轮42在外周面具有多个齿部42a。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
内齿齿轮43是能够绕相对于中心轴线J1偏心的旋转轴线J2旋转的圆环状的齿轮。内齿齿轮43收纳于泵室46内。内齿齿轮43包围外齿齿轮42的径向外侧,并与外齿齿轮42啮合。内齿齿轮43在内周面具有多个齿部43a。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这样,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和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因此能够构成余摆线泵。因此,能降低从泵部40产生的噪音,从而容易使从泵部40排出的油O的压力和量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一凹部13e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插入内齿齿轮43和外齿齿轮42之后,通过封闭板部13b封闭第一凹部13e的轴向一侧的开口,由此能够构成泵室46,并且能够将内齿齿轮43和外齿齿轮42收纳于泵室46。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泵部40。
如上所述,吸入口44与第三油路63连接。如图1所示,吸入口44向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开口。吸入口44和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连接。吸入口44能够经由开口部12f和第三油路63将贮存于收纳部14的油O吸入泵室46内,更详细而言吸入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内。如图2所示,吸入口44配置于比外齿齿轮42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排出口45与第一油路61连接。如图1所示,排出口45向泵室46的轴向一侧开口。排出口45和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连接。排出口45能够从泵室46内,更详细而言从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内将油O排出。
转子20旋转而马达轴20a旋转时,固定于马达轴20a的外齿齿轮42旋转。由此,与外齿齿轮42啮合的内齿齿轮43旋转,从吸入口44被吸入泵室46内的油O经由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之间被送至排出口45。这样,泵部40经由马达轴20a被驱动。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流入第一油路61,并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经由轴插入孔13f的内部中的间隙15从连接孔部54流入第二油路62。由此,油O从径向外侧流入第二油路62。
另外,在图3中,用箭头示出了连接孔部54向上侧开口,从第一油路61流入间隙15的油O直接向下流动,并流入连接孔部54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马达轴20a绕中心轴线J1旋转,因此连接孔部54的开口的位置随着马达轴20a的旋转而沿周向变化。但是,间隙15为圆环状,因此无论连接孔部54的开口的位置在周向的哪个位置,连接孔部54都向间隙15开口。因此,无论马达轴20a的周向的旋转位置如何,油O都能够从间隙15流入连接孔部54。
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从连接孔部54流入第二油路62的油O向轴向另一侧流动。而且,油O通过旋转的马达轴20a的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受力,从而通过第一油供给孔26a、26b和第二油供给孔26c、26d向马达轴20a的外部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供给孔26a向第一端板24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a开口,因此从第一油供给孔26a流出的油O流入间隙27a。而且,流入间隙27a的油O从喷出槽24a朝向径向外侧被喷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槽24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垫圈91封闭,因此容易通过垫圈91将流入喷出槽24a内的油O朝向径向外侧引导。
第一油供给孔26b向第二端板25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b开口,因此从第一油供给孔26b流出的油O流入间隙27b。而且,流入间隙27b的油O从喷出槽25a朝向径向外侧被喷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槽25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凸缘部21f封闭,因此容易通过凸缘部21f将流入喷出槽25a内的油O朝向径向外侧引导。
从喷出槽24a、25a向径向外侧被喷出的油O被吹送至线圈32。由此,能够通过油O对线圈32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路62设置于马达轴20a的内部,因此也能够通过从喷出槽24a、25a喷出之前的油O对转子20进行冷却。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被引导至转子20和定子30。
第二油供给孔26c向轴承保持部12e的径向内侧开口,因此从第二油供给孔26c流出的油O被提供至第一轴承70。第二油供给孔26d向轴承保持部11c的径向内侧开口,因此从第二油供给孔26d流出的油O被提供至第二轴承71。由此,能够将油O用作第一轴承70和第二轴承71的润滑剂。
另外,在图4中,示出了油O从喷出槽24a、25a向上侧喷出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转子20旋转,因此喷出槽24a、25a的周向位置随着转子20的旋转而变化。由此,从喷出槽24a、25a喷出的油O的方向沿周向变化,从而能够通过油O对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线圈32进行冷却。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马达轴20a的旋转驱动泵部40,从而能够通过泵部40抽取贮存于外壳10的油O,并将其提供至转子20、定子30、第一轴承70以及第二轴承71。由此,能够利用贮存于外壳10的油O对转子20和定子30进行冷却,并且能够提高第一轴承70和第二轴承71与马达轴主体21之间的润滑性。提供至定子30、第一轴承70以及第二轴承71的油O在收纳部14内落下,再次贮存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下侧的区域。由此,能够使收纳部14内的油O循环。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油O从径向外侧经由连接孔部54流入马达轴20a的第二油路62,因此容易使驱动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而且,能够利用设置于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槽13i构成第一油路61,因此与在泵室46的外部设置第一油路的情况相比,容易使驱动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具有能够在轴向上小型化的结构的驱动装置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13h在马达轴20a的径向外侧将马达轴20a支承为能够旋转,并构成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轴插入孔13f的径向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在泵室46的附近支承马达轴20a。因此,即使在转子20与定子30的同轴精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马达轴20a相对于泵部40倾斜,从而能够使马达轴20a相对于泵部40轴精度良好地配置。由此,在泵室46内,能够抑制以相对于内齿齿轮43偏移的方式配置固定于马达轴20a的外齿齿轮42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外齿齿轮42被强力地按压于内齿齿轮43,从而能够抑制外齿齿轮42和内齿齿轮43发生磨损。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能够抑制泵部40产生损伤的驱动装置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13h构成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轴插入孔13f的径向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将从第一油路61流入轴插入孔13f的间隙15的油O提供至支承部13h与马达轴20a的径向之间。由此,能够将油O用作润滑剂,从而能够使被支承部13h支承的马达轴20a顺畅地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3h与马达轴20a的径向之间配置有固定于马达轴20a的衬套53的至少一部分。因此,通过衬套53,能够使支承于支承部13h的马达轴20a更顺畅地旋转。进而,也能够将流入第一油路61的间隙15的油O提供至支承部13h与衬套53的径向之间。因此,能够使衬套53相对于支承部13h更容易滑动,从而能够使马达轴20a更顺畅地旋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13h是包围马达轴20a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因此,能够通过支承部13h支承马达轴20a的整周,从而能够更稳定地支承马达轴20a。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13h将安装部件50支承为能够旋转。因此,无论马达轴主体21的外径如何,都能够缩小马达轴20a的被支承部13h支承的部分的外径。由此,容易缩小轴插入孔13f的内径,从而既能够将油O提供至支承部13h与马达轴20a的径向之间,又能够降低向轴插入孔13f的外部泄漏的油O的量。而且,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衬套53的情况下,将衬套53固定于安装部件50即可,从而容易安装衬套5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衬套53作为阻挡从第一油路61流入轴插入孔13f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的堰部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第一油路61流入轴插入孔13f的油O向轴插入孔13f的外部泄漏。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油路61流入第二油路62的油O的量降低。而且,堰部件是衬套53,因此不需要分别设置衬套53和堰部件,从而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的部件数量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油路61与连接孔部54配置于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因此,容易使从第一油路61流入间隙15的油O流入连接孔部54。由此,容易使油O从第一油路61经由连接孔部54流向第二油路6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孔部54设置于安装部件50。因此,通过更换安装部件50,能够容易地改变连接孔部54的位置等。因此,容易根据泵室46和第一油路61的设计变更等,使连接孔部54变更为适当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孔部54设置于插入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因此,能够使连接孔部54的轴向位置接近插入泵室46内的固定部52。由此,容易使连接孔部54的轴向位置与设置于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第一油路61的轴向位置相同。因此,容易使油O从第一油路61经由连接孔部54流向第二油路62。而且,能够使油O沿着固定部5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被引导至连接孔部54,因此容易使油O从第一油路61流入连接孔部54。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轴20a的在轴向上与输出部21e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设置有连接孔部54,从而连接孔部54配置于比第一轴承70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因此,在马达轴20a具有彼此为分体部件的马达轴主体21和安装部件50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轴承70支承马达轴主体21,并且在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的安装部件50设置连接孔部54。而且,能够在马达轴主体21设置输出部21e。因此,能够采用通过第一轴承70稳定地支承具有输出部21e的马达轴主体21,并且在安装部件50设置连接孔部54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被检测部81、传感器部82、第一油路61以及连接孔部54配置于第二凹部12g的内部。因此,能够利用配置有旋转检测部80的空间,配置第一油路61和连接孔部54,从而更容易使驱动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油路61和第二油路62,能够将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送至马达轴20a的内部。而且,由于设置有第一油供给孔26a、26b和第二油供给孔26c、26d,因此能够将流入第二油路62内的油O提供至定子30、第一轴承70和第二轴承7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油路62通过沿轴向连接安装部件50的内部与孔部21g而构成,并经由安装部件50的内部与第一油路61连接。因此,能够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安装部件50,并且能够使油O从安装部件50流入第二油路62内。由此,如上所述,能够经由安装部件50固定马达轴主体21与外齿齿轮42,并且容易使第二油路62向第一油路61开口,而不改变马达轴主体21的尺寸和外齿齿轮42的尺寸。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堰部件只要能够阻挡从第一油路61流入轴插入孔13f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就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衬套。堰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堰部件153那样的结构。如图5所示,堰部件153是固定于安装部件150的嵌合部151的外周面的树脂部件。堰部件153例如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
堰部件153的径向内缘部配置于从嵌合部151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三凹部151a内。第三凹部151a例如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堰部件153的径向外缘部比嵌合部151向径向外侧突出。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堰部件153的径向外缘部的外形为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另外,堰部件153例如也可以沿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而且,也可以不设置堰部件。
连接孔部54也可以配置于在轴向上不同于第一油路61的位置。连接孔部54也可以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油路61只要与排出口45连接并向轴插入孔13f开口,就没有特别限定。第一油路61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
支承部13h也可以不是环状。支承部13h例如也可以沿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而且,支承部13h的形状只要能够将马达轴20a支承为能够旋转,就没有特别限定。支承部13h也可以作为分体部件设置于外盖部13。衬套53也可以整体配置于支承部13h与马达轴20a的径向之间。也可以不设置衬套53。
外齿齿轮42也可以不经由安装部件50而直接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在该情况下,第二油路62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于马达轴主体21的内部。而且,安装部件50也可以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外周面。
另外,安装部件50也可以是在轴向的整体范围内外径均匀的部件。即,插入部51的外径与固定部52的外径也可以彼此相同。在该情况下,例如使固定部52的外径缩小为与图1所示的插入部51的外径相同时,能够缩小固定部52的固定的外齿齿轮42的外径。由此,能够缩小内齿齿轮43的外径,从而能够缩小泵室46的内径。因此,能够缩小设置有泵室46的突出部13d的外径,从而能够使突出部13d的径向外侧面与第二凹部12g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增大。因此,能够在突出部13d的径向外侧面与第二凹部12g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例如配置传感器部82中的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部分,从而能够使传感器部82更接近外盖部13。由此,容易使驱动装置1整体在轴向上小型化。另外,传感器部82中的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部分例如是传感器部82所具有的线圈。
另外,安装部件50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安装部件50也可以具有嵌合于孔部21g内的第一筒状部件以及嵌合于第一筒状部件并比马达轴主体21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二筒状部件。在该情况下,外齿齿轮42固定于第二筒状部件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而且,安装部件50也可以是仅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筒状。而且,马达轴20a也可以不具有安装部件50,而是单个部件。
转子铁芯22也可以通过压入等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而且,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从第一油供给孔26a、26b流出的油O直接提供至线圈32,也可以将与第一油供给孔26a、26b连接的孔设置于转子铁芯22,从而经由转子铁芯22的孔将油O提供至线圈32。而且,油O也可以提供至定子铁芯31。
另外,被提供有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的部位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仅提供至定子30、第一轴承70以及第二轴承71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不提供至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例如也可以被供给至收纳部14的铅直方向上侧区域的内侧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外壳10被冷却,能够间接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而且,第一油供给孔26a、26b和第二油供给孔26c、26d的数量分别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油供给孔26c、26d。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和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可以是摆线齿形,也可以是渐开线齿形。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201的外盖部213,外盖主体部213a的第一凹部213e从外盖主体部2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封闭板部213b固定于外盖主体部2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第一凹部213e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封闭板部213b封闭,而设置有泵室246。泵室246的轴向一侧的面是第一凹部213e的底面。泵室2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是封闭板部213b的轴向一侧的面。
封闭板部213b具有沿轴向贯通封闭板部213b的轴插入孔213f。封闭板部213b的下侧的端部以与外盖主体部213a和圆环板部12a接触的状态在轴向上被夹着。封闭板部213b的下侧设置有内盖部12与外盖部213的轴向的间隙216。间隙216经由开口部12f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261包含从封闭板部213b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213i。第一油路261通过槽213i的轴向一侧的开口的一部分被外齿齿轮42和内齿齿轮43封闭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263配置于外盖主体部213a与封闭板部213b的轴向之间。第三油路263通过从封闭板部213b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外盖主体部213a封闭而构成。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外盖部213设置第一油路261和第三油路263双方,因此容易设置各个油路。
第三油路263沿铅直方向Z延伸。第三油路263的下侧的端部向间隙216开口。第三油路263经由间隙216与开口部12f连接。由此,收纳部14内的油O从开口部12f经由间隙216流入第三油路263。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例如搭载于车辆。而且,上述各个结构能够在彼此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组合。

Claims (9)

1.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
转子,其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和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转子铁芯;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以及
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
所述泵部具有:
外齿齿轮,其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内齿齿轮,其包围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
泵室,其收纳所述内齿齿轮和所述外齿齿轮;
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所述泵室内;以及
排出口,其能够将油从所述泵室内排出,
所述外壳具有:
外盖部,其设置有所述泵室,覆盖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以及
第一油路,其设置于所述外盖部,与所述排出口连接,
所述外盖部具有轴插入孔,该轴插入孔从所述泵室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贯通所述外盖部至所述外盖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并且供所述马达轴通过,
所述马达轴具有:
第二油路,其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油路连接;
第一贯通孔,其将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连接;以及
第二贯通孔,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贯通孔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将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连接,
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连接,
所述第一油路包含从所述泵室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
所述第一油路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所述轴插入孔开口,
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马达轴中的插入于所述轴插入孔的部分的外周面开口,并且经由所述轴插入孔与所述第一油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备堰部件,该堰部件在比所述第一油路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配置于所述轴插入孔的内侧面与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的径向之间,
所述堰部件阻挡从所述第一油路流入所述轴插入孔的油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堰部件是嵌合并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圆筒状的衬套,
所述马达轴经由所述堰部件被所述轴插入孔的内侧面支承为能够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第二贯通孔在轴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轴具有:
马达轴主体,其固定有所述转子铁芯;以及
安装部件,其固定于所述马达轴主体的轴向一侧,并且固定有所述外齿齿轮,
所述马达轴主体具有从所述马达轴主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孔部,
所述安装部件嵌合并固定于所述孔部,呈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筒状,
所述第二油路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件的内部与所述孔部沿轴向连接而构成,并且经由所述安装部件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油路连接,
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
插入部,其至少一部分插入于所述轴插入孔;以及
固定部,其与所述插入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外径大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径,
所述固定部插入于所述泵室内,
所述外齿齿轮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径向外侧面,
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插入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备第一轴承,该第一轴承在比所述转子铁芯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将所述马达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马达轴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输出部,
所述第二贯通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轴承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
内盖部,其保持第一轴承,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该第一轴承将所述马达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第三油路,其将所述收纳部的内部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与所述吸入口连接,
所述外盖部安装于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
所述第三油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的轴向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的旋转检测部,
所述旋转检测部具有:
环状的被检测部,其嵌合并固定于所述马达轴;以及
传感器部,其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旋转,
所述外壳具有保持第一轴承的内盖部,该第一轴承在比所述转子铁芯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将所述马达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外盖部安装于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
所述内盖部具有从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收纳凹部,
所述被检测部、所述传感器部、所述第一油路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配置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内部。
CN201880053277.7A 2017-09-08 2018-06-19 驱动装置 Active CN111033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3184 2017-09-08
JP2017173184 2017-09-08
PCT/JP2018/023305 WO2019049465A1 (ja) 2017-09-08 2018-06-19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971A true CN111033971A (zh) 2020-04-17
CN111033971B CN111033971B (zh) 2022-04-05

Family

ID=65633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277.7A Active CN111033971B (zh) 2017-09-08 2018-06-19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33971B (zh)
WO (1) WO20190494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6516A (zh) * 2020-12-28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8417A (ja) * 2005-03-11 2006-09-2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JP2010004603A (ja) * 2008-06-18 2010-01-0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US20120305226A1 (en) * 2011-06-03 2012-12-06 Remy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machine modul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3098351A (zh) * 2010-09-24 2013-05-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3150385A (ja) * 2012-01-17 2013-08-01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979959A (zh) * 2015-06-25 2015-10-14 湖北航达科技有限公司 油冷变频交流发电机
CN105680623A (zh) * 2014-12-04 2016-06-15 源捷公司 具有集成冷却系统的电机组件
CN106464087A (zh) * 2014-06-04 2017-02-22 Ntn株式会社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7078606A (zh) * 2014-10-28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8417A (ja) * 2005-03-11 2006-09-2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JP2010004603A (ja) * 2008-06-18 2010-01-0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3098351A (zh) * 2010-09-24 2013-05-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20120305226A1 (en) * 2011-06-03 2012-12-06 Remy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machine modul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13150385A (ja) * 2012-01-17 2013-08-01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464087A (zh) * 2014-06-04 2017-02-22 Ntn株式会社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7078606A (zh) * 2014-10-28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5680623A (zh) * 2014-12-04 2016-06-15 源捷公司 具有集成冷却系统的电机组件
CN104979959A (zh) * 2015-06-25 2015-10-14 湖北航达科技有限公司 油冷变频交流发电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6516A (zh) * 2020-12-28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49465A1 (ja) 2019-03-14
CN111033971B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3828B (zh) 驱动装置
CN109565222B (zh) 驱动装置
JP6369194B2 (ja) 電動ポンプユニット
CN102966542A (zh) 电动泵单元
WO2018030324A1 (ja) 駆動装置
CN110915108B (zh) 马达
WO2018030325A1 (ja) 駆動装置
JP7010224B2 (ja) 駆動装置
CN109565223B (zh) 驱动装置
CN111033971B (zh) 驱动装置
JP2012189015A (ja) 電動ポンプユニット
CN111033972B (zh) 驱动装置
CN111033969B (zh) 驱动装置
JP6060488B2 (ja) 電動ポンプユニット
CA2647491A1 (en) Hydrodynamic plain bearing
CN112534690A (zh) 马达
JP2012026349A (ja) 電動ポンプ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