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972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972B
CN111033972B CN201880053560.XA CN201880053560A CN111033972B CN 111033972 B CN111033972 B CN 111033972B CN 201880053560 A CN201880053560 A CN 201880053560A CN 111033972 B CN111033972 B CN 1110339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oil
cooling device
axial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5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3972A (zh
Inventor
山口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6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转子;定子;外壳,其具有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泵部,其经由马达轴而被驱动;以及冷却装置,其安装于外壳的铅直方向下侧。冷却装置具有:流入口,其与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使贮存于收纳部的油流入冷却装置的内部;以及流出口,其使油从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出,并且,冷却装置对在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动的油进行冷却。外壳具有:内盖部,其覆盖定子的轴向一侧;外盖部,其安装于内盖部的轴向一侧;以及吸入油路,其将流出口与吸入口连接。内盖部与外盖部是彼此分体的部件。吸入油路具有:第一部分,其配置于内盖部与外盖部之间;以及导入部分,其将流出口与第一部分连接。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贮存用于定子和转子等的润滑以及冷却的润滑用流体的壳体的旋转电机。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3-055728号公报中,记载了搭载于车辆的旋转电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3-055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有时在上述那样的旋转电机中设置对贮存在壳体的油进行抽取的泵部。通过泵部抽取油,例如向转子和定子提供油,由此能够对转子和定子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例如,泵部利用旋转电机的旋转而被驱动。
然而,大多情况下是定子浸入贮存于壳体的油的状态,从而有时油因定子的发热而变得比较高温。因此,为了提高基于油的冷却效率,考虑对油进行冷却。作为对油进行冷却的方法,例举出在供油通过的油路的中途配置冷却装置,并使油通过冷却装置的内部的方法。但是,当仅单纯配置冷却装置时,有时难以制作与冷却装置连接的油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驱动装置:具备能够对油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并且容易制作与冷却装置连接的油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转子,其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以及冷却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铅直方向下侧,所述冷却装置具有:流入口,其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使贮存于所述收纳部的油流入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以及流出口,其使油从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出,并且,所述冷却装置对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动的油进行冷却,所述泵部具有:泵室,其设置于所述外壳;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所述泵室内;以及排出口,其能够将油从所述泵室内排出,所述外壳具有:内盖部,其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外盖部,其安装于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以及吸入油路,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吸入口连接,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是彼此分体的部件,所述吸入油路具有:第一部分,其配置于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以及导入部分,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驱动装置:具备能够对油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并且容易制作与冷却装置连接的油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泵部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铅直方向Z。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直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直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备外壳10、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1配置的马达轴20a的转子20、旋转检测部80、定子30、冷却装置92、过滤器93、泵部40以及轴承70、71。
中心轴线J1沿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的左右方向相当于一个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称为“周向”。而且,将轴向中的图1的左侧称为“轴向一侧”,将轴向中的图1的右侧称为“轴向另一侧”。
外壳10具有外壳主体部11、内盖部12以及外盖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主体部11、内盖部12以及外盖部13是彼此分体的部件。外壳主体部11是向轴向一侧开口的有底的筒状。外壳主体部11具有底部11a、主体筒部11b以及轴承保持部11c。
底部11a是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轴承保持部11c是从底部11a的内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1c在内周面保持轴承71。
主体筒部11b是从底部11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主体筒部11b具有定子保持部11f和第二突出部11g。定子保持部11f是保持定子30的后述的定子铁芯31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第二突出部11g是主体筒部11b的下侧的端部。第二突出部11g的径向内侧面比定子保持部11f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二突出部11g的径向内侧面中的下侧的面即底面11h配置为向下侧远离定子铁芯31。
第二突出部11g具有流入孔部11d和流出孔部11e。流入孔部11d和流出孔部11e沿铅直方向Z贯通第二突出部11g的下侧的壁部。流入孔部11d配置于与后述的定子铁芯31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的位置。流出孔部11e配置于比流入孔部11d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内盖部12安装于外壳主体部11的轴向一侧。内盖部12具有内盖主体部12a、内筒部12c、内筒底部12d、轴承保持部12e以及第一突出部12b。内盖主体部12a为沿径向扩展的圆环状。内盖主体部12a覆盖定子30的轴向一侧。即,内盖部12覆盖定子30的轴向一侧。内盖主体部12a的径向外缘部与主体筒部11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接触并固定。由此,内盖主体部12a固定于外壳主体部11的轴向一侧。
内筒部12c是从内盖主体部12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圆筒状。内筒底部12d是从内筒部12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通过内筒部12c和内筒底部12d,在内盖部12设置有从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部12g。即,内盖部12具有第二凹部12g。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内盖主体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第二凹部12g的内侧面包含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面和内筒底部12d的轴向一侧的面。
轴承保持部12e是从内筒底部12d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2e在内周面保持轴承70。即,内盖部12保持轴承70。
第一突出部12b从内盖主体部12a向轴向另一侧突出。更详细而言,第一突出部12b从内盖主体部12a中的比内筒部12c靠下侧的部分向轴向另一侧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第一突出部12b例如为长方体状。第一突出部12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例如在轴向上配置于与内筒部12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2所示,第一突出部12b从外壳主体部11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插入外壳主体部11的内部。第一突出部12b的下侧的面与底面11h接触。即,第一突出部12b与外壳主体部11的内侧面中的下侧的部分接触。
第一突出部12b的下侧的面与底面11h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95。密封部件95密封第一突出部12b的下侧的面与底面11h之间。密封部件95为包围后述的导入部分63d的环状。通过密封部件95,能够抑制在导入部分63d流动的油O从第一突出部12b的下侧的面与底面11h之间泄漏。密封部件95例如是O型圈。
如图1所示,外壳10具有由外壳主体部11和内盖部12构成的收纳部14。收纳部14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并且能够贮存油O。油O贮存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在本说明书中,“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包括收纳部的内部中的位于比铅直方向Z的中心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于收纳部14的油O的液面OS通过油O被泵部40抽取而发生变动,但至少在转子20旋转时配置于比转子20靠下侧的位置。由此,在转子20旋转时,能够抑制油O成为转子20的旋转阻力。
外盖部13安装于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外盖部13具有外盖主体部13a和栓体部13b。外盖主体部13a沿径向扩展。外盖主体部13a具有盖板部13c和第三突出部13d。盖板部13c是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盖板部13c的径向外缘部固定于内盖主体部12a的径向外缘部。盖板部13c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内盖主体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接触。第三突出部13d从盖板部13c的中央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第三突出部13d从轴向一侧插入内筒部12c。第三突出部13d与内筒底部12d的轴向一侧隔着间隔而配置。
外盖主体部13a具有第一凹部13e和第二贯通孔13f。第一凹部13e从外盖主体部13a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第一凹部13e设置于外盖主体部13a的中央部,并以跨越盖板部13c和第三突出部13d的方式设置。第二贯通孔13f从第一凹部13e的底面贯通至第三突出部13d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即,第二贯通孔13f从第一凹部13e的底面贯通至外壳10的内部。第二贯通孔13f在第二凹部12g的内部开口。由此,第二贯通孔13f连接第一凹部13e的内部与第二凹部12g的内部。中心轴线J1通过第二贯通孔13f。
栓体部13b嵌入第一凹部13e并固定于外盖主体部13a。栓体部13b封闭第一凹部13e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栓体部13b覆盖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即,外盖部13覆盖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栓体部13b在轴向一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3g。檐部13g与盖板部13c的轴向一侧的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栓体部13b进行定位。
外盖部13设置有泵室46。泵室46设置于栓体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第一凹部13e的底面的轴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是第一凹部13e的底面。泵室46的轴向一侧的面是栓体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泵室46是第一凹部13e的内部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泵室46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即第二凹部12g的内部。中心轴线J1通过泵室46。如图3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泵室46的外形为圆形状。泵室46收纳后述的内齿齿轮43和外齿齿轮42。
如图1所示,外壳10具有第一油路61和吸入油路63。第一油路61设置于外盖部13。更详细而言,第一油路61设置于栓体部13b。因此,通过更换栓体部13b,能够容易地改变第一油路61的结构。第一油路61配置于泵室46的轴向一侧。第一油路61在泵室46的轴向一侧连接泵室46的上端部与泵室46的中央部。第一油路61中的与泵室46连接的部分在栓体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开口。
泵室46中的与第一油路61连接的上端部是排出口45。即,第一油路61与排出口45连接。泵室46中的与第一油路61连接的中央部是连接口61a。如图3所示,排出口45与连接口61a例如为圆形状。排出口45配置于比连接口61a靠上侧的位置。中心轴线J1通过连接口61a。
如图1所示,吸入油路63从外壳10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延伸。吸入油路63的上端部在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与泵室46连接。泵室46中的连接有吸入油路63连接的部分是吸入口44。如图3所示,吸入口44例如为圆形状。吸入口44配置于比排出口45和连接口61a靠下侧的位置。吸入口44配置于比中心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吸入油路63具有导入部分63d、第一部分63g以及第二部分63c。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分63d以跨越外壳10和内盖部12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分63d以跨越外壳主体部11、第一突出部12b以及内盖主体部12a的方式设置。导入部分63d具有第一导入部分63e和第二导入部分63f。
第一导入部分63e从第二突出部11g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呈直线状延伸。第一导入部分63e沿铅直方向Z贯通第二突出部11g的下侧的壁部,并以跨越第二突出部11g的下侧的壁部和第一突出部12b的方式设置。第一导入部分63e的下侧的端部是流出孔部11e。第二导入部分63f从第一导入部分63e的上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呈直线状延伸。第二导入部分63f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的面、即内盖主体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开口。由此,导入部分63d在内盖主体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开口。第二导入部分63f例如通过在设置沿轴向贯通内盖主体部12a和第一突出部12b的孔12k之后,用栓部件94封闭孔12k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而制作。
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63g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之间。第一部分63g具有第一延伸部63a和第二延伸部63b。第一延伸部63a从第二导入部分63f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即,第一延伸部63a与导入部分63d连接并沿铅直方向Z延伸。第一延伸部63a的上端部位于比内筒部12c的下端部的内周面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第一延伸部63a例如通过使从盖板部13c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并沿铅直方向Z延伸的槽63h被内盖主体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封闭而构成。即,外盖部13具有从轴向另一侧向轴向一侧凹陷并沿铅直方向Z延伸的槽63h,第一延伸部63a通过使槽63h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内盖部12封闭而构成。由此,第一延伸部63a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轴向之间。
如图1所示,第二延伸部63b从第一延伸部63a的上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延伸部63b通过使从第三突出部13d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凹陷并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槽被内筒部12c的内周面封闭而构成。由此,第二延伸部63b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径向之间。
第二部分63c从第二延伸部6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第二部分63c设置于第三突出部13d。第二部分63c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第二部分63c与吸入口44连接。
转子20具有马达轴20a、转子铁芯22、磁铁23、第一端板24以及第二端板25。马达轴20a具有马达轴主体21和安装部件50。马达轴主体21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主体21具有大径部21a、第一中径部21b、第二中径部21c、小径部21d以及输出部21e。
大径部21a是安装有转子铁芯22的部分。大径部21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部。螺母90拧入大径部21a的外螺纹部。第一中径部21b在大径部21a的轴向一侧与大径部21a连接。第一中径部21b的外径小于大径部21a的外径。第一中径部21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被轴承70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二中径部21c在大径部21a的轴向另一侧与大径部21a连接。第二中径部21c的外径小于大径部21a的外径。第二中径部21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被轴承7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70、71将马达轴20a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70、71例如是球轴承。
小径部21d在第一中径部21b的轴向一侧与第一中径部21b连接。小径部21d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是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小径部21d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小径部21d的外径小于第一中径部21b的外径。即,小径部21d是外径朝向轴向一侧变小的部分。
输出部21e在第二中径部21c的轴向另一侧与第二中径部21c连接。输出部21e是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输出部21e的外径小于小径部21d的外径。输出部21e沿轴向贯通底部11a,并向外壳10的外部突出。
马达轴主体21具有凸缘部21f。凸缘部21f从大径部2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21f是在大径部21a的外周面的一周范围内设置的圆环板状。凸缘部21f设置于大径部21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马达轴主体21具有从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孔部21g。孔部21g是在轴向一侧开口的有底的孔。即,孔部21g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被封闭。
安装部件50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轴向一侧。安装部件50嵌合并固定于孔部21g。安装部件50是向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50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安装部件50比马达轴主体21向轴向一侧延伸,并通过第二贯通孔13f。
安装部件50具有嵌合部51和固定部52。嵌合部51是嵌合于孔部21g的部分。嵌合部51固定于孔部21g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内周面,并从孔部21g内延伸至比马达轴主体21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嵌合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插入第二贯通孔13f。即,嵌合部5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第二贯通孔13f。因此,能够扩大安装部件50的外周面与第二贯通孔13f的内周面的径向的间隙。由此,即使在安装部件50的位置因振动等沿径向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安装部件50与第二贯通孔13f的内周面接触。
固定部52位于嵌合部51的轴向一侧。固定部52与嵌合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固定部52的外径大于嵌合部51的外径,并小于第二贯通孔13f的内径。固定部52插入泵室46内。嵌合部51的内径与固定部52的内径例如相同。
安装部件50固定有后述的外齿齿轮42。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齿齿轮42固定于固定部52的径向外侧面。更详细而言,固定部52嵌合并固定于沿轴向贯通外齿齿轮42的固定孔部42b。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外径小于固定部52的嵌合部51嵌合于孔部21g,并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外径大于嵌合部51的固定部52。因此,能够使孔部21g的内径小于外齿齿轮42的固定孔部42b的内径。由此,容易使孔部21g的内径较小,从而能够抑制马达轴主体21的刚性降低。
马达轴20a具有设置于马达轴20a的内部的第二油路62。第二油路62是从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并延伸的有底的孔部。第二油路62向轴向一侧开口。第二油路62从安装部件5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中径部21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并以跨越安装部件50和马达轴主体21的方式而设置。第二油路62通过将安装部件50的内部与孔部21g沿轴向连接而构成。即,安装部件50的径向内侧面构成第二油路62的径向内侧面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油路62的内缘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状。第二油路62的设置于安装部件50的部分的内径小于第二油路62的设置于马达轴主体21的部分的内径。即,安装部件50的内径小于孔部21g的内径。通过安装部件50的轴向一侧的开口与连接口61a连接,第二油路62经由安装部件50的内部与第一油路61连接。即,第二油路62在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第一油路61开口。
马达轴20a具有连接第二油路62与马达轴20a的外周面的第一贯通孔26a~26d。第一贯通孔26a~26d沿径向延伸。第一贯通孔26a、26b设置于大径部21a。第一贯通孔26a、26b在轴向上配置于螺母90与凸缘部21f之间。如图4所示,第一贯通孔26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一端板24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a开口。第一贯通孔26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二端板25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b开口。
第一贯通孔26c设置于第一中径部21b。第一贯通孔26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轴承70的轴向一侧向轴承保持部12e的径向内侧开口。第一贯通孔26d设置于第二中径部21c。第一贯通孔26d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轴承71的轴向另一侧向轴承保持部11c的径向内侧开口。第一贯通孔26a~26d例如分别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如图1所示,转子铁芯22是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22嵌合于大径部21a。转子铁芯22具有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的磁铁插入孔22b。磁铁插入孔22b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磁铁23插入磁铁插入孔22b。
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是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大径部21a通过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以与转子铁芯22接触的状态在轴向上夹着转子铁芯22。
如图4所示,第一端板24配置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缘部与磁铁插入孔22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部在轴向上重叠,并从轴向一侧按压插入磁铁插入孔22b的磁铁23。第一端板24的比径向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在轴向上隔着间隙27a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的面对置。
第一端板24具有从第一端板24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喷出槽24a。喷出槽24a沿径向延伸。喷出槽24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轴向贯通第一端板24,并与间隙27a连接。喷出槽2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侧开口,并与后述的线圈3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喷出槽24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垫圈91封闭,该垫圈91夹在螺母90与第一端板24的轴向之间而固定。垫圈91是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
第二端板25配置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并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缘部与磁铁插入孔22b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部在轴向上重叠,并从轴向另一侧按压插入磁铁插入孔22b的磁铁23。由此,插入磁铁插入孔22b的磁铁23的轴向的两侧被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按压。因此,能够抑制磁铁23从磁铁插入孔22b拔出。
第二端板25的比径向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27b对置。第二端板25具有从第二端板25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喷出槽25a。喷出槽25a沿径向延伸。喷出槽25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轴向贯通第二端板25,并与间隙27b连接。喷出槽25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侧开口,并与后述的线圈3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喷出槽25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凸缘部21f封闭。
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被螺母90和垫圈91与凸缘部21f在轴向上挟持。通过螺母90拧入大径部21a的外螺纹部,螺母90经由垫圈91将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按压于凸缘部21f。由此,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固定于马达轴20a。
图1所示的旋转检测部80检测转子20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80例如是VR(Variable Reluctance)型旋转变压器。旋转检测部80配置于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旋转检测部80具有被检测部81和传感器部82。
被检测部81为沿周向延伸的环状。被检测部81嵌合并固定于马达轴20a。更详细而言,被检测部81嵌合并固定于小径部21d。被检测部81的径向内缘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和第一中径部21b与小径部21d之间的台阶接触。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在径向上重叠。因此,相较于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不在径向上重叠而在轴向上分开配置的情况,容易使马达轴20a在轴向上小型化。被检测部81由磁性体制成。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个对象彼此在某个方向上重叠”包括在沿某个方向观察时,某个对象彼此重叠的情况。即,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在径向上重叠包括在沿径向观察时,被检测部81与安装部件50重叠的情况。
传感器部82配置于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轴向之间。更详细而言,传感器部82在内筒部12c的径向内侧固定于内筒底部12d的轴向一侧的面。即,传感器部82安装于内盖部12。因此,容易安装传感器部82。传感器部82配置于第二凹部12g内。因此,能够在将内盖部12安装于外壳主体部11之后,将传感器部82从第二凹部12g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插入第二凹部12g内而进行配置。因此,容易配置传感器部82。
传感器部82是包围被检测部8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传感器部82沿周向具有多个线圈。通过被检测部81与马达轴20a一起旋转,在传感器部82的线圈产生与被检测部81的周向位置对应的感应电压。传感器部82通过检测感应电压来检测被检测部81的旋转。由此,旋转检测部80检测马达轴20a的旋转,从而检测转子20的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以及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多个线圈32。定子铁芯31是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固定于主体筒部11b中的定子保持部11f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转子铁芯22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92安装于外壳10的下侧。更详细而言,冷却装置92与第二突出部11g的下侧的面接触并固定。在沿铅直方向Z观察时,冷却装置92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重叠。冷却装置92具有流入口92a、流出口92b以及流路92c。
流入口92a和流出口92b在冷却装置92的固定于外壳10的上侧的面开口。流入口92a与流入孔部11d的下侧的端部连接。由此,流入口92a经由流入孔部11d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流入口92a使贮存于收纳部14的油O流入冷却装置92的内部。
流出口92b与流出孔部11e的下侧的端部连接。即,流出口92b与吸入油路63连接。由此,吸入油路63连接流出口92b与吸入口44。流出口92b使油O从冷却装置92的内部向吸入油路63流出。流路92c设置于冷却装置92的内部。流路92c连接流入口92a与流出口92b。从流入口92a流入的油O在流路92c流动。
虽然省略了图示,冷却装置92在流路92c的周围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在流路92c内流动的油O被在制冷剂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由此,冷却装置92对在冷却装置92的内部流动的油O进行冷却。只要能够对在流路92c流动的油O进行冷却,流路92c的形状和制冷剂流路的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过滤器93配置于收纳部14的内部。过滤器93例如固定于底面11h。过滤器93覆盖流入孔部11d的上侧的开口。过滤器93例如是板面与铅直方向Z垂直的板状。过滤器93具有沿轴向贯通过滤器93的无数个孔。过滤器93例如为网状。过滤器93的无数个孔例如小于油O所包含的磨损粉等异物。磨损粉例如是在驱动装置1的组装时或者驱动装置1的驱动时,驱动装置1的各部分彼此摩擦而产生的。
贮存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区域的油O通过过滤器93的无数个孔,并经由流入孔部11d和流入口92a流入流路92c。即,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流至流入口92a的油O通过过滤器93。
如图1所示,泵部40设置于外盖部13的中央部。泵部40配置于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泵部40具有外齿齿轮42、内齿齿轮43、上述泵室46、吸入口44、排出口45以及贮存部48。外齿齿轮42是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的齿轮。外齿齿轮42固定于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更详细而言,外齿齿轮42固定于固定部52的外周面。因此,能够经由安装部件50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由此,通过调整安装部件50的尺寸,能够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而不改变马达轴主体21的尺寸和外齿齿轮42的尺寸。
外齿齿轮42收纳于泵室46内。如图3所示,外齿齿轮42在外周面具有多个齿部42a。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
内齿齿轮43是能够绕相对于中心轴线J1偏心的旋转轴线J2旋转的圆环状的齿轮。内齿齿轮43收纳于泵室46内。内齿齿轮43包围外齿齿轮42的径向外侧,并与外齿齿轮42啮合。内齿齿轮43在内周面具有多个齿部43a。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这样,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和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因此能够构成余摆线泵。因此,能降低从泵部40产生的噪音,从而容易使从泵部40排出的油O的压力和量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一凹部13e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插入内齿齿轮43和外齿齿轮42之后,通过栓体部13b封闭第一凹部13e的轴向一侧的开口,由此能够构成泵室46,并且能够将内齿齿轮43和外齿齿轮42收纳于泵室46。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泵部40。
如上所述,吸入口44与吸入油路63连接。如图1所示,吸入口44向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开口。吸入口44和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连接。吸入口44能够经由开口部12f和吸入油路63将贮存于收纳部14的油O吸入泵室46内,更详细而言能够吸入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内。如图3所示,吸入口44配置于比贮存部48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并且比外齿齿轮42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排出口45与第一油路61连接。如图1所示,排出口45向泵室46的轴向一侧开口。排出口45和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连接。排出口45能够从泵室46内,更详细而言从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的间隙内将油O排出。
贮存部48在泵室46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的轴向一侧与泵室46连接。如图3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贮存部48的形状为向下侧凸出的弓形状。从吸入口44吸入泵室46内的油O的一部分流入贮存部48。
吸入口44配置于比贮存部48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泵部40停止,流入贮存部48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也贮存于贮存部48内,而不会从吸入口44返回收纳部14内。由此,在泵部40停止时,能够使泵室46内的外齿齿轮42的下侧的部分和内齿齿轮43的下侧的部分成为与贮存部48内的油O接触的状态。因此,在再次驱动泵部40时,能够使油O存在于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与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之间以及泵室46的内周面与内齿齿轮43的外周面之间,从而能够抑制产生烧粘。
转子20旋转而马达轴20a旋转时,固定于马达轴20a的外齿齿轮42旋转。由此,与外齿齿轮42啮合的内齿齿轮43旋转,从吸入口44被吸入泵室46内的油O经由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之间被送至排出口45。这时,从吸入口44被吸入泵室46内的油O从收纳部14的内部依次通过流入孔部11d、冷却装置92的流路92c以及吸入油路63,并流入泵室46内。这样,泵部40经由马达轴20a而被驱动。
在这里,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供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流至流入口92a的油O通过的过滤器93。由此,即使在油O含有磨损粉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过滤器93阻挡异物,从而能够抑制异物侵入冷却装置92。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从流出口92b侵入吸入油路63,从而能够抑制异物侵入泵部40。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异物卡入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之间,从而能够抑制外齿齿轮42无法相对于内齿齿轮43相对旋转。即,能够抑制泵部40被锁定。
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流入第一油路61,并从连接口61a流入第二油路62。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流入第二油路62的油O通过旋转的马达轴20a的离心力向径向外侧受力,从而通过第一贯通孔26a~26d向马达轴20a的外部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26a向第一端板24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a开口,因此从第一贯通孔26a流出的油O流入间隙27a。而且,流入间隙27a的油O从喷出槽24a朝向径向外侧被喷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槽24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垫圈91封闭,因此容易通过垫圈91将流入喷出槽24a内的油O朝向径向外侧引导。
第一贯通孔26b向第二端板25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b开口,因此从第一贯通孔26b流出的油O流入间隙27b。而且,流入间隙27b的油O从喷出槽25a朝向径向外侧被喷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槽25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凸缘部21f封闭,因此容易通过凸缘部21f将流入喷出槽25a内的油O朝向径向外侧引导。
从喷出槽24a、25a向径向外侧被喷出的油O被吹送至线圈32。由此,能够通过油O对线圈32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路62设置于马达轴20a的内部,因此也能够通过从喷出槽24a、25a喷出之前的油O对转子20进行冷却。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被引导至转子20和定子30。
第一贯通孔26c向轴承保持部12e的径向内侧开口,因此从第一贯通孔26c流出的油O被提供至轴承70。第一贯通孔26d向轴承保持部11c的径向内侧开口,因此从第一贯通孔26d流出的油O被提供至轴承71。由此,能够将油O用作轴承70、71的润滑剂。
另外,在图4中,示出了油O从喷出槽24a、25a向上侧喷出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转子20旋转,因此喷出槽24a、25a的周向位置随着转子20的旋转而变化。由此,从喷出槽24a、25a喷出的油O的方向沿周向变化,从而能够通过油O对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线圈32进行冷却。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马达轴20a的旋转驱动泵部40,从而能够通过泵部40抽取贮存于外壳10的油O,并将其提供至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70、71。由此,能够利用贮存于外壳10的油O对转子20和定子30进行冷却,并且能够提高轴承70、71与马达轴主体21之间的润滑性。提供至定子30以及轴承70、71的油O在收纳部14内落下,再次贮存于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由此,能够使收纳部14内的油O循环。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对在内部流动的油O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92,从而冷却装置92的流出口92b经由吸入油路63与泵部40的吸入口44连接。因此,能够通过冷却装置92对从吸入油路63吸入泵部40的油O进行冷却。由此,能够降低被提供的油O的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对转子20和定子30进行冷却。而且,冷却装置92安装于外壳10的下侧,因此通过在冷却装置92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外壳10对贮存于收纳部14的内部的油O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对吸入泵部40的油O进行冷却。
另外,冷却装置92安装于外壳10的下侧,因此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与流入口92a容易连接。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制作沿铅直方向Z贯通第二突出部11g的壁部的流入孔部11d,能够容易地连接收纳部14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与流入口92a。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连接贮存有油O的收纳部14的内部与冷却装置92的油路。
另一方面,连接流出口92b与吸入口44的吸入油路63具有配置于彼此是分体部件的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之间的第一部分63g。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固定内盖部12和外盖部13来制作吸入油路63的一部分。因此,容易制作吸入油路63。
另外,外盖部13安装于内盖部12的轴向一侧,因此容易如第一延伸部63a那样,制作在内盖部12与外盖部13的轴向之间沿铅直方向Z延伸的部分作为第一部分63g。由此,容易使第一部分63g向下侧延伸,并在外壳10中的比较靠下侧的部分为止设置第一部分63g。因此,容易使第一部分63g接近安装于外壳10的下侧的冷却装置92的流出口92b。因此,容易使连接流出口92b与第一部分63g的导入部分63d较短,从而容易制作导入部分63d。因此,容易制作吸入油路6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制作连接收纳部14的内部与冷却装置92的油路即流入孔部11d以及连接冷却装置92与泵部40的油路即吸入油路63双方。因此,得到具有容易制作与冷却装置92连接的油路的结构的驱动装置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入部分63d以跨越外壳主体部11、第一突出部12b以及内盖主体部12a的方式设置,并在内盖主体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开口。第一突出部12b从外壳主体部11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插入外壳主体部11的内部。由此,即使在流出口92b的位置位于比较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突出部12b作为内盖部12的一部分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并连接流出口92b与第一部分63g。因此,能够提高冷却装置92的配置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油路61和第二油路62,能够将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送至马达轴20a的内部。而且,由于设置有第一贯通孔26a~26d,因此能够将流入第二油路62内的油O提供至定子30和轴承70、7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马达轴20a内的第二油路62在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与排出口45连接的第一油路61开口。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固定有外齿齿轮42,因此马达轴20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比较接近排出口45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连接排出口45与第二油路62的第一油路61的长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缩短从开口部12f到第二油路62为止的油路的全场。由此,容易将油O送至设置于马达轴20a的内部的第二油路62。而且,容易使驱动装置1的结构简化,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驱动装置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部件50的径向内侧面构成第二油路62的径向内侧面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将外齿齿轮42固定于安装部件50,并且能够使油O从安装部件50流入第二油路62内。由此,如上所述,能够经由安装部件50固定马达轴主体21与外齿齿轮42,并且容易使第二油路62向第一油路61开口,而不改变马达轴主体21的尺寸和外齿齿轮42的尺寸。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外齿齿轮42也可以不经由安装部件50而直接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在该情况下,第二油路62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于马达轴主体21的内部。而且,安装部件50也可以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外周面。
另外,安装部件50也可以是在轴向的整体范围内外径均匀的部件。即,嵌合部51的外径与固定部52的外径也可以彼此相同。在该情况下,例如使固定部52的外径缩小为与图1所示的嵌合部51的外径相同时,能够缩小固定部52的固定的外齿齿轮42的外径。由此,能够缩小内齿齿轮43的外径,从而能够缩小泵室46的内径。因此,能够缩小设置有泵室46的第三突出部13d的外径,从而能够使第三突出部13d的径向外侧面与第二凹部12g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增大。因此,能够在第三突出部13d的径向外侧面与第二凹部12g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例如配置传感器部82中的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部分,从而能够使传感器部82更接近外盖部13。由此,容易使驱动装置1整体在轴向上小型化。另外,传感器部82中的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部分例如是传感器部82所具有的线圈。
另外,安装部件50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安装部件50也可以具有嵌合于孔部21g内的第一筒状部件以及嵌合于第一筒状部件并比马达轴主体21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二筒状部件。在该情况下,外齿齿轮42固定于第二筒状部件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50中的通过第二贯通孔13f的部分是外径小于固定部52的嵌合部51。因此,能够采用使第二贯通孔13f的内径小于固定部52的外径,并且使安装部件50的外周面与第二贯通孔13f的内周面的径向的间隙较小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泵室46内的油O经由第二贯通孔13f泄漏。另外,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组装者在将外盖部13安装于内盖部12之后,将嵌合部51从第一凹部13e的左侧的开口插入第二贯通孔13f,并嵌合于马达轴主体21的孔部21g,由此将安装部件50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
另外,只要能够缩小第二贯通孔13f,就能够将封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封闭部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封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封闭部是第三突出部13d中的第二贯通孔13f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通过能够将封闭部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使外齿齿轮42的外径和内齿齿轮43的外径变得更小,也能够通过封闭部适当地封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因此,能够缩小泵室46的内径。因此,与上述同样地,能够在第三突出部13d的径向外侧面与第二凹部12g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配置传感器部82的一部分,其结果,容易使驱动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
转子铁芯22也可以通过压入等固定于马达轴主体21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而且,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从第一贯通孔26a、26b流出的油O直接提供至线圈32,也可以将与第一贯通孔26a连接的孔设置于转子铁芯22,从而经由转子铁芯22的孔将油O提供至线圈32。而且,油O也可以提供至定子铁芯31。
另外,被提供有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的部位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仅提供至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70、71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不提供至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从排出口45排出的油O例如也可以被供给至收纳部14的铅直方向上侧区域的内侧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外壳10被冷却,能够间接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而且,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贯通孔26a~26d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和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可以是摆线齿形,也可以是渐开线齿形。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1的外壳110中,内盖部112具有第四突出部112h。第四突出部112h从内盖主体部12a的下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第四突出部112h的下侧的面构成内盖部112的下侧的面的一部分。第四突出部112h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1的主体筒部111b与外盖部13的轴向之间。第四突出部112h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突出部111g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接触。第四突出部112h的下侧的面与冷却装置92的上侧的面接触。即,内盖部112的下侧的面与冷却装置92接触。第二突出部111g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没有流出孔部11e。
第四突出部112h的下侧的面与冷却装置92的上侧的面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195。密封部件195密封第四突出部112h的下侧的面与冷却装置92的上侧的面之间。密封部件195是包围导入部分163d的下端部的环状。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导入部分163d的油O从第四突出部112h的下侧的面与冷却装置92的上侧的面之间泄漏。密封部件195例如是O型圈。
导入部分163d是呈直线状延伸的贯通孔。因此,能够通过一次孔加工制作导入部分163d。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导入部分163d。因此,容易制作与冷却装置92连接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分163d向相对于铅直方向Z倾斜的方向延伸,并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位于轴向一侧。因此,即使在流出口92b配置于比第一部分63g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导入部分163d作为贯通孔,并连接流出口92b与第一部分63g。
导入部分163d的一个端部在第四突出部112h的下侧的面开口。即,导入部分163d的一个端部在内盖部112的下侧的面开口。导入部分163d的一个端部与流出口92b连接。导入部分163d的另一个端部在内盖主体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开口。即,导入部分163d的另一个端部在内盖部112的轴向一侧的面开口。导入部分163d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部分63g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分163d仅设置于内盖部11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内盖部112实施从内盖部112的下侧的面倾斜地贯通至轴向一侧的面的孔加工,能够容易地制作导入部分163d。因此,更容易制作与冷却装置92连接的油路。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201的外壳210中,内盖部2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不具有第一突出部12b。外盖部213的下侧的面与冷却装置92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分263d是沿铅直方向Z呈直线状延伸的贯通孔。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容易地制作导入部分263d。因此,更容易制作与冷却装置92连接的油路。
导入部分263d的一个端部在外盖部213的下侧的面开口。导入部分263d的一个端部与流出口92b连接。导入部分263d的另一个端部在槽63h的内侧面开口。更详细而言,导入部分263d的另一个端部在槽63h的内侧面中的下侧的面开口。导入部分263d与第一部分63g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分263d仅设置于外盖部213。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外盖部213实施从外盖部213的下侧的面沿铅直方向Z贯通至槽63h的内侧面的孔加工,能够容易地制作导入部分263d。因此,更容易制作与冷却装置92连接的油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导入部分的形状只要连接流出口与第一部分,就没有特别限定。导入部分可以呈曲线状延伸,也可以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和呈曲线状延伸的部分。而且,第一部分只要配置于内盖部与外盖部之间,就没有特别限定。第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使外盖部封闭设置于内盖部的槽的开口而制作。过滤器也可以设置于吸入油路。在该情况下,例如,过滤器也可以封闭导入部分中的向第一部分开口的一侧的端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泵室只要设置于外壳,就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泵室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内盖部。而且,泵部只要经由马达轴被驱动,就没有特别限定。马达轴的旋转驱动力也可以间接地向泵部传递。具体而言,也可以是,泵部的外齿齿轮不直接固定于马达轴,而经由其他齿轮和轴与马达轴连接。在该情况下,马达轴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其他齿轮和轴向泵部的外齿齿轮传递。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例如搭载于车辆。而且,上述各个结构能够在彼此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组合。
标号说明
1、101、201:驱动装置;10、110、210:外壳;11、111:外壳主体部;12、112、212:内盖部;12a:内盖主体部;12b:第一突出部;13、213:外盖部;14:收纳部;20:转子;20a:马达轴;30:定子;40:泵部;44:吸入口;45:排出口;46:泵室;63:吸入油路;63a:第一延伸部;63d、163d、263d:导入部分;63g:第一部分;63h:槽;92:冷却装置;92a:流入口;92b:流出口;93:过滤器;J1:中心轴线;O:油;Z:铅直方向。

Claims (6)

1.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
转子,其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
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以及
冷却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铅直方向下侧,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流入口,其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使贮存于所述收纳部的油流入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以及
流出口,其使油从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出,
并且,所述冷却装置对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动的油进行冷却,
所述泵部具有:
泵室,其设置于所述外壳;
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所述泵室内;以及
排出口,其能够将油从所述泵室内排出,
所述外壳具有:
内盖部,其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
外盖部,其安装于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以及
吸入油路,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吸入口连接,
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是彼此分体的部件,
所述吸入油路具有:
第一部分,其配置于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以及
导入部分,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所述外壳具有向轴向一侧开口的外壳主体部,
所述内盖部具有:
内盖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轴向一侧;以及
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内盖主体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插入所述外壳主体部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内侧面中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部分接触,
所述导入部分以跨越所述外壳主体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所述内盖主体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内盖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开口。
2.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
转子,其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
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以及
冷却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铅直方向下侧,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流入口,其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使贮存于所述收纳部的油流入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以及
流出口,其使油从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出,
并且,所述冷却装置对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动的油进行冷却,
所述泵部具有:
泵室,其设置于所述外壳;
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所述泵室内;以及
排出口,其能够将油从所述泵室内排出,
所述外壳具有:
内盖部,其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
外盖部,其安装于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以及
吸入油路,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吸入口连接,
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是彼此分体的部件,
所述吸入油路具有:
第一部分,其配置于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以及
导入部分,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所述内盖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面与所述冷却装置接触,
所述导入部分的一个端部在所述内盖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面开口,与所述流出口连接,
所述导入部分的另一个端部在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开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3.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
转子,其具有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
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以及
冷却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铅直方向下侧,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流入口,其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连接,使贮存于所述收纳部的油流入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以及
流出口,其使油从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出,
并且,所述冷却装置对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流动的油进行冷却,
所述泵部具有:
泵室,其设置于所述外壳;
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所述泵室内;以及
排出口,其能够将油从所述泵室内排出,
所述外壳具有:
内盖部,其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
外盖部,其安装于所述内盖部的轴向一侧;以及
吸入油路,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吸入口连接,
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是彼此分体的部件,
所述吸入油路具有:
第一部分,其配置于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以及
导入部分,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所述外盖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面与所述冷却装置接触,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导入部分连接并沿铅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所述外盖部具有从轴向另一侧向轴向一侧凹陷并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槽,
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使所述槽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所述内盖部封闭而构成,
所述导入部分的一个端部在所述外盖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面开口,与所述流出口连接,
所述导入部分的另一个端部在所述槽的内侧面开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导入部分是呈直线状延伸的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导入部分沿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随着从铅直方向下侧朝向铅直方向上侧而位于轴向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备过滤器,该过滤器供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中的铅直方向下侧区域流至所述流入口的油通过。
CN201880053560.XA 2017-09-08 2018-06-19 驱动装置 Active CN111033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2703 2017-09-08
JP2017-172703 2017-09-08
PCT/JP2018/023303 WO2019049464A1 (ja) 2017-09-08 2018-06-19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972A CN111033972A (zh) 2020-04-17
CN111033972B true CN111033972B (zh) 2022-02-22

Family

ID=65633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560.XA Active CN111033972B (zh) 2017-09-08 2018-06-19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33972B (zh)
WO (1) WO20190494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58036A (ja) * 2019-10-01 2021-04-08 三菱パワー株式会社 固定子冷却水装置、発電システム及び固定子冷却水装置の改造方法
CN116207924B (zh) * 2023-02-13 2023-12-19 苏州朗高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重型卡车的油冷驱动电机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9487U (zh) * 1985-08-08 1987-02-23
JP2006083865A (ja) * 2005-10-19 2006-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CN201355790Y (zh) * 2008-12-30 2009-12-02 上海大郡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
CN102638133A (zh) * 2012-03-23 2012-08-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电机
WO2016039258A1 (ja) * 2014-09-11 2016-03-17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6059155A (ja) * 2014-09-09 2016-04-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CN105680623A (zh) * 2014-12-04 2016-06-15 源捷公司 具有集成冷却系统的电机组件
CN205882943U (zh) * 2016-08-08 2017-01-1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电机润滑冷却装置
JP2017093002A (ja) * 2015-11-02 2017-05-25 Ntn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06211738U (zh) * 2016-11-09 2017-05-31 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 增程器发电机油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03380B2 (en) * 2011-06-03 2014-08-12 Remy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machine modul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9487U (zh) * 1985-08-08 1987-02-23
JP2006083865A (ja) * 2005-10-19 2006-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CN201355790Y (zh) * 2008-12-30 2009-12-02 上海大郡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
CN102638133A (zh) * 2012-03-23 2012-08-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电机
JP2016059155A (ja) * 2014-09-09 2016-04-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WO2016039258A1 (ja) * 2014-09-11 2016-03-17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05680623A (zh) * 2014-12-04 2016-06-15 源捷公司 具有集成冷却系统的电机组件
JP2017093002A (ja) * 2015-11-02 2017-05-25 Ntn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05882943U (zh) * 2016-08-08 2017-01-1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电机润滑冷却装置
CN206211738U (zh) * 2016-11-09 2017-05-31 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 增程器发电机油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972A (zh) 2020-04-17
WO2019049464A1 (ja)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2566B (zh) 驱动装置
CN110915108B (zh) 马达
CN109565222B (zh) 驱动装置
CN109643934B (zh) 驱动装置
CN102966542A (zh) 电动泵单元
CN111033972B (zh) 驱动装置
WO2018030324A1 (ja) 駆動装置
CN112049792B (zh) 驱动装置
WO2018030325A1 (ja) 駆動装置
CN109565223B (zh) 驱动装置
CN111033971B (zh) 驱动装置
CN111033969B (zh) 驱动装置
JP7452423B2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