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3743B - 乐器 - Google Patents

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3743B
CN103093743B CN201210244728.XA CN201210244728A CN103093743B CN 103093743 B CN103093743 B CN 103093743B CN 201210244728 A CN201210244728 A CN 201210244728A CN 103093743 B CN103093743 B CN 1030937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ave surface
support stick
top board
periphery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47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3743A (zh
Inventor
横关笃
村井崇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lan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ola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land Corp filed Critical Rolan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93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37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37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37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CPIANOS, HARPSICHORDS, SPINETS OR SIMILA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ONE OR MORE KEYBOARDS
    • G10C3/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 G10C3/02Ca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usic (AREA)

Abstract

一种可简化将转动板变更为立起状态或伏卧状态的操作的乐器。如果顶板(20)从伏卧状态向使顶板(20)立起的方向转动,则被导引部(32)由导引通路(63)的内周凹面(64c)导引,并卡止于内周凹面(64c)。由此,顶板(20)由支撑棒(30)支撑着,从而可维持顶板(20)立起的状态。在使顶板(20)从立起状态向进一步立起的方向转动,而解除内周凹面(64)对被导引部(32)的卡止之后,能够通过使顶板(20)朝向倒下的方向转动而使顶板(20)成为伏卧的状态。由此,只需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便可将顶板(20)变更为立起状态或伏卧状态。

Description

乐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乐器,尤其涉及一种可简化将转动板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的操作的乐器。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以来,包括可开闭上部开口的上压板的键盘乐器已为人所知。在演奏键盘乐器时,通过打开上压板,而可扩展演奏时的乐音或提高音质等。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09-160560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使用设置在键盘乐器的上部开口的周缘的支撑棒(support rod)来支撑上压板(转动板),并维持上压板打开的状态,并且解除支撑棒对上压板的支撑,由此可关闭上压板。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9-160560号公报(段落[0007]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所述现有的键盘乐器中,在维持上压板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必须在通过一只手使上压板打开的同时通过另一只手来操作支撑棒,从而由该支撑棒来支撑上压板。
因此,在打开上压板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两只手同时且分别对2个构件进行操作,从而存在作业变得繁琐的问题。而且,该情况下,在通过另一只手来操作支撑棒时,在因手滑动等而一只手脱离上压板时,存在另一只手会夹在键盘乐器的上部开口与上压板之间的危险性。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及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将转动板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的操作的乐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乐器,转动板以第一轴为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在乐器本体上,支撑棒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在转动板上并且另一端由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导引。
导引通路包括形成该导引通路的内周侧的壁面的内周壁。在转动板伏卧的状态下,支撑棒的另一端位于通过第二轴的铅垂线上,内周壁的导引倾斜面位于比支撑棒的另一端更靠上方处。并且,该导引倾斜面以随着远离第一轴而上升倾斜的方式构成。由此,如果从转动板伏卧,支撑棒的另一端位于通过第二轴的铅垂线上的状态而向使转动板立起的方向(也就是,向上方且接近第一轴的方向)转动,则支撑棒的另一端抵接于导引倾斜面,并被朝向上方且远离第一轴的方向导引。由此,通过导引倾斜面对支撑棒的另一端进行的导引结束,支撑棒的另一端欲回到第二轴的铅垂线上的力发挥作用,从而该支撑棒的另一端向接近第一轴的一侧移动,因此能够在形成为无端状的导引通路上顺利地导引支撑棒的另一端。
而且,支撑棒的另一端超出导引倾斜面而向接近第一轴的一侧移动,从而由位于导引倾斜面的上方的第一凹面导引。因该第一凹面朝向下方以谷状凹设,所以支撑棒的另一端卡止于第一凹面,从而支撑棒的另一端的朝向相对于第一轴接近或远离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结果,转动板以立起的状态支撑于支撑棒,从而可维持转动板立起的状态。
因此,只需进行转动板的转动操作便可将转动板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因此具有简化将转动板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的操作的效果。而且,其结果具有如下效果:在将转动板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时,不需要在由一只手来操作转动板的同时由另一只手来操作支撑棒,因而可避免另一只手被夹在转动板与乐器本体之间的危险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支撑棒的另一端在转动板的立起状态下,在比通过第二轴的铅垂线远离第一轴的位置处卡止于第一凹面,从而在使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向进一步立起的方向转动,而解除第一凹面对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卡止时,利用使支撑棒的另一端欲回到通过第二轴的铅垂线上的力,而能够使支撑棒的另一端向接近第一轴的一侧移动。由此,在第一凹面对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卡止被解除后,通过使转动板向倒下的方向(也就是,向下方且远离第一轴的方向)转动,支撑棒的另一端由无端状的导引通路导引而向导引倾斜面的下方移动,从而转动板成为伏卧的状态。
这样,只需进行转动板的转动操作便可将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因此具有简化将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的操作的效果。而且,结果是在将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时,不需要在由一只手来操作转动板的同时由另一只手来操作支撑棒,因而具有可避免另一只手被夹在转动板与乐器本体之间的危险性的效果。
而且,在转动板立起的状态下,支撑棒的另一端在比通过第二轴(支撑棒的一端)的铅垂线远离第一轴的位置处卡止于第一凹面,因此能够在使连结支撑棒的一端与另一端的线沿着使转动板倒下的方向的状态下由支撑棒来支撑转动板。由此,具有能够由支撑棒来稳定地支撑转动板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在转动板伏卧的状态下,当支撑棒的另一端位于通过第二轴的铅垂线上时,支撑棒的另一端远离导引通路的外周壁,因此在使转动板向倒下的方向转动时,能够防止在转动板成为完全伏卧的状态之前,因支撑棒的另一端抵接于外周壁而转动板朝向倒下的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由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使转动板确实地向倒下的方向转动,直至转动板成为完全伏卧的状态的位置为止。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外周壁包括第二凹面,所述第二凹面位于比第一凹面更靠上方处,且位于比导引倾斜面的上端接近第一轴的一侧,并且朝向上方以谷状而凹设,因此通过使转动板向立起的方向转动,而能够使结束了导引倾斜面的导引的支撑棒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凹面。由此,能够由第二凹面来限制支撑棒的另一端的朝向上方且接近第一轴的一侧的移动,因而能够限制转动板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
而且,第二凹面位于比第一凹面更靠上方处且位于比第一凹面远离第一轴的一侧,因此在转动板的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后,通过使转动板向倒下的方向转动,而能够使抵接于第二凹面的支撑棒的另一端由第一凹面导引。结果,支撑棒的另一端卡止于第一凹面,从而可在使转动板立起的状态下由支撑棒支撑该转动板。
这样,使转动板向立起的方向转动至转动被限制的位置为止,在转动板的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后,通过使转动板朝向倒下的方向转动而能够将转动板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因此具有提高将转动板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时的操作性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外周壁包括第三凹面,该第三凹面位于比第一凹面更靠上方处且位于比第一凹面接近第一轴的一侧,并且朝向上方凹设,因此通过使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向进一步立起的方向转动,能够解除第一凹面对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卡止,并且能够使支撑棒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三凹面。由此,能够利用第三凹面来限制支撑棒的另一端的朝向上方且接近第一轴的一侧的移动,从而可限制转动板的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此外,在转动板的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后,通过使转动板朝向倒下的方向转动,而支撑棒的另一端由导引通路导引并向导引倾斜面的下方移动,从而可使转动板伏卧。
这样,在使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向进一步立起的方向转动,且转动板的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后,通过使转动板朝向倒下的方向转动而能够使转动板伏卧,因此具有可提高将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时的操作性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5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第三凹面位于从第一凹面到离开相当于支撑棒外径的2倍尺寸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因而与第三凹面位于比从第一凹面离开相当于支撑棒外径的2倍尺寸的位置接近第一轴的一侧的情况相比,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减少将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时的转动板的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操作量。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5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第三凹面在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向使转动板更立起的方向至多转动5度时卡止支撑棒的另一端,因而与使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向更立起的方向转动得大于5度而卡止支撑棒的另一端的情况相比,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减少将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时的转动板朝向立起的方向的转动操作量。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因支撑棒通过使一包含棒形状的构件的一端及另一端弯曲而形成,所以具有如下效果:可简化支撑棒的结构并削减制造成本。
而且,因支撑棒形成为U字状,所以在支撑棒的一端支撑于转动板的状态下,能够使支撑棒的重心位于靠支撑棒的另一端侧。由此,能够使支撑棒的另一端欲位于第二轴的铅垂线上的力更多地发挥作用,因此具有提高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对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导引性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因支撑棒包含金属材料,所以可增大支撑棒的刚性。而且,与支撑棒包含树脂材料等的比金属材料轻的材料的情况相比,可实现支撑棒的小型化,并且可增大支撑棒的重量而确保作用于支撑棒的重力,因而具有确保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对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导引性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9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因支撑棒包括被覆该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外周面的树脂制的被覆构件,所以可减小被覆着被覆构件的支撑棒的另一端与形成导引通路的内周壁及外周壁的摩擦系数。由此,能够使由导引通路导引的支撑棒的另一端的滑动性变佳,因而具有提高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对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导引性的效果。
此外,因被覆构件被覆导引构件的另一端,所以与被覆构件被覆支撑棒的整体的情况相比,可增大支撑棒的另一端侧的重量。由此,能够使作用于支撑棒的重力位于靠支撑棒的另一端侧,从而具有可提高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对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导引性的效果。而且,因被覆构件被覆导引构件的另一端,所以与被覆构件被覆支撑棒的整体的情况相比,具有可避免支撑棒整体大型化,并且抑制被覆构件中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的材料成本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因乐器本体包括:具有开口的支撑体,以及使该支撑体的开口闭塞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支撑体上的板状的闭塞构件;闭塞构件在一面侧可转动地支撑着转动板,并且在另一面侧安装着导引构件,所以可使闭塞构件、转动板、及导引构件作为一个转动板单元而构成。由此,相对于该转动板单元,使支撑棒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转动板且将支撑棒的另一端配设成可由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导引,在支撑棒支撑于转动板单元的状态下由支撑体来支撑闭塞构件,由此可将转动板、导引构件及支撑棒安装在乐器本体上。
这样,将转动板、导引构件及闭塞构件作为一个转动板单元而构成,在使支撑棒支撑于该转动板单元的状态下,可将闭塞构件安装在支撑体上,因此与例如在转动板及导引构件安装在乐器本体的状态下,使支撑棒的一端支撑于转动板且将支撑棒的另一端配设成可由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导引的情况相比,具有可简化将转动板、导引构件及支撑棒安装在乐器本体的作业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1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闭塞构件包括切口部,所述切口部相对于该闭塞构件的第二轴的轴心方向上的侧端,朝向第二轴的轴心方向内方凹设形成;支撑棒形成为其支撑轴的一端及另一端的轴心方向相互平行的U字状,并且使支撑轴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插通至闭塞构件的切口部,且支撑轴的一端及另一端的轴心方向成为与第一轴的轴心方向平行,在此状态下,将支撑轴的一端支撑在转动板上;导引构件在如下位置安装于闭塞构件,该位置是使导引通路的内周壁及外周壁的立设方向与支撑轴的另一端的轴心方向平行,且支撑棒的另一端可由导引通路导引,因此可将形成在闭塞构件的切口部及插通至该切口部的支撑棒配设在闭塞构件的端部。由此,与在闭塞构件的中央部分贯通设置切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切口部及支撑棒配设在不易看到的位置处,因而具有提高美感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2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支撑棒的另一端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如下,当闭塞构件安装在支撑体上的状态时,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的配设着支撑棒的一侧的端部、与该导引通路的配设着支撑棒的一侧的端部所相向的所述支撑体具有一隔开尺寸L1,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L2设定得比该隔开尺寸L1大。因而支撑棒的另一端的朝向轴心方向的移动被支撑体限制,由此能够避免支撑棒的另一端向比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的配设着支撑棒一侧的端部更靠支撑体侧移动而脱离可导引的状态。由此,不需要对支撑在转动板的支撑棒的一端的朝向轴心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因而具有如下效果:可简化使支撑棒的一端支撑在转动板的结构及使支撑棒的一端支撑在转动板的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乐器,除技术方案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实现的效果之外,因内周壁包括第四凹面,所述第四凹面位于比第一凹面接近第一轴的一侧并且朝向下方凹设,所以通过使转动板从支撑棒的另一端支撑在第一凹面的状态而进一步转动,能够使支撑棒的另一端由导引通路导引且卡止于第四凹面。通过使支撑棒的另一端卡止于第四凹面且维持转动板的立起状态,而能够从支撑棒的另一端卡止于第一凹面时的转动板的立起状态,变更转动板的相对于乐器本体的角度,因而具有如下效果:能够根据演奏者的喜好来选择转动板的相对于乐器本体的角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乐器的立体图。
图2是支撑棒及顶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导引构件的正视图,图3(b)是图3(a)的IIIb-IIIb线的导引构件的剖面图。
图4是顶板为伏卧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的键盘乐器的剖面图。
图6是顶板为立起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导引通路导引的支撑棒的被导引部的移动形态的示意图。
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的导引构件的正视图,图8(b)是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导引构件的剖面图。
图9是导引构件的6面图。
图10是顶板为伏卧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的键盘乐器的剖面图。
图12(a)及图12(b)是顶板为立起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导引通路导引的支撑棒的被导引部的移动形态的示意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的立体图。
图15是乐谱架为伏卧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16是立起乐谱架的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局部侧视图。
符号的说明
1、201、301:键盘乐器(乐器)
10、210、310:乐器本体
11、311:支撑体
12、212、312:闭塞构件
12a、212a、312a:切口部
20:顶板(转动板)
21:铰链安装部
22:支撑体抵接部
30:支撑棒
31:被轴支撑部
32:被导引部
32a:被覆构件
33:连设部
40:铰链
41a、41b、41:连结板
42:轴构件
50:轴支撑件
51:轴支撑件安装部
52:插通路径
60、260:导引构件
61、261:导引安装部
62、262:导引本体
63、263:导引通路
64、264:内周壁
64a、264a:第一倾斜面(导引倾斜面)
64b、264e:第二倾斜面
64c:内周凹面(第一凹面)
64c1:内周下降倾斜凹面
64c2:内周上升倾斜凹面
64d:第三倾斜面
64e:内周垂直面
65、265:外周壁
65a、265a:外周第一凹面
65a1、265a1:外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
65a2、265a2:外周第一水平凹面
65a3、265a3:外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
65b、265b:外周第一垂直面
65c、265c:外周第二凹面(第二凹面)
65c1、265c1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
65c2:外周第二水平凹面
65c3、265c2: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
65d、265d:外周第三凹面(第三凹面)
65d1、265d1: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
65d2、265d2:外周第三水平凹面
65d3、265d3: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
65e、265f:外周第二垂直面
100:顶板单元
200:顶板单元/顶板
264b:内周第一垂直面
264c:内周第一凹面(第一凹面)
264c1:内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
264c2:内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
264d:内周第二凹面(第四凹面)
264d1:内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
264d2:内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
264f:内周第二垂直面
265e:外周第四凹面(第三凹面)
265e1:外周第四上升倾斜凹面
265e2:外周第四水平凹面
265e3:外周第四下降倾斜凹面
301:键盘乐器
311a:上压板
311:支撑体
320:乐谱架(转动板)
A~I、B1、B2、B3:位置
F-B:前后方向
L-R:左右方向
O1:轴心(第二轴)
O2:轴心(第一轴)
U-D:上下方向
VL:铅垂线
x1、x2、x3、x4、y1、y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
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1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1的立体图。另外,图1的箭头U-D、L-R、F-B分别表示键盘乐器1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下均相同。
如图1所示,键盘乐器1为具备多个由演奏者按下的白键及黑键的钢琴,其主要包括如下部分:通过演奏者的演奏而生成乐音的乐器本体10,可转动地安装在该乐器本体10的上部的顶板20,以及在使该顶板20立起的状态下对乐器本体10进行支撑的支撑棒30(参照图6)。而且,乐器本体10包括:上部具有开口的箱状的支撑体11,以及使该支撑体11的开口闭塞的板状的闭塞构件12,顶板20相对于该闭塞构件12可转动地安装着。
另外,通过在闭塞构件12中安装着顶板20及后述的导引构件60(参照图2),从而顶板20、导引构件60、闭塞构件12作为一个顶板单元100而构成。
其次,参照图2及图3(a)、图3(b),对支撑棒30及顶板单元10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支撑棒30及顶板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导引构件60的正视图,图3(b)是图3(a)的IIIb-IIIb线的导引构件60的剖面图。另外,图2中,仅图示了顶板单元100的右侧部分,顶板单元100的左侧部分为与顶板单元100的右侧部分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其图示。
如图2所示,支撑棒30为通过使包含金属材料的圆棒形状的构件的一端及另一端弯曲而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构件,其包括:形成在支撑棒30的一端的被轴支撑部31;被导引部32,形成在支撑棒30的另一端并且轴心方向配设成与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方向大致平行;以及连设部33,将被轴支撑部31及被导引部32连接,并且轴心方向配设成与被轴支撑部31及被导引部32的轴心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支撑棒30包含金属材料,因此可增大支撑棒30的刚性。而且,因支撑棒30通过使包含金属材料的圆棒形状的一端及另一端弯曲而形成,所以可简化支撑棒30的结构,从而可削减支撑棒30的制造成本。
被轴支撑部31为可转动地支撑在顶板20的部位。被导引部32为由导引构件60导引的部位,且包括被覆被导引部32的外周面的树脂制的被覆构件32a。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被轴支撑部31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被导引部32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大,但并不限定于此,被轴支撑部31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可设定得与被导引部32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设定得比被导引部32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小。
顶板单元100包括如下部分而构成:闭塞构件12,与该闭塞构件12的上表面侧相向配设的顶板20,将所述闭塞构件12及顶板20连结的铰链40,安装在顶板20的与闭塞构件12相向的面上的轴支撑件50,以及安装在闭塞构件12的另一面侧(图2下侧)的导引构件6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铰链40、轴支撑件50及导引构件60在闭塞构件12的左右方向上分别各配设一个。
闭塞构件12为木制的板状构件,在左右方向的侧端,朝向左右方向内方的凹设形成的切口部12a形成在闭塞构件1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顶板20为板状的木制构件,其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闭塞构件12大,在顶板20的下表面侧的后方部分突出设置着用于安装铰链40的铰链安装部21(参照图4),并且在顶板20伏卧的状态下与支撑体11(参照图4)的上表面抵接的支撑体抵接部22(参照图4)配设在顶板20的前方部分。
铰链40为将顶板20相对于闭塞构件12可转动地支撑的构件,且包括:形成为板状的一对连结板41,以及可转动地轴支撑该一对连结板41的轴构件42。一对连结板41中的其中一个连结板41a利用螺栓(未图示)而安装在闭塞构件12的上表面,并且另一连结板41b利用螺栓(未图示)而安装在顶板20的下表面,由此,顶板20与闭塞构件12通过铰链40而连结着,并且顶板20以铰链40的轴构件42的轴心O 1(参照图5)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在闭塞构件12上。
轴支撑件50为树脂制构件,将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相对于顶板20可转动地支撑,且包括:板状的轴支撑件安装部51,以及形成在该轴支撑件安装部51的下方的插通路径52。插通路径52为可供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插通而形成的通路,通过在轴支撑件50安装于顶板20的状态下使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插通路径52,从而支撑棒30以轴心O2(参照图5)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在顶板20上。在由铰链40将顶板20连结于闭塞构件12的状态下,轴支撑件5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闭塞构件12的切口部12a成为相同的位置,且,在比闭塞构件12的切口部12a稍微向左右方向内方偏移的位置,以插通至插通路径52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与铰链40的轴构件42的轴心O1平行的方式,使插通路径52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在此状态下,轴支撑件安装部51利用螺栓(未图示)而安装在顶板20的下表面侧(参照图4及图5)。
导引构件60为导引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树脂制的构件,且包括:板状的导引安装部61,形成在该导引安装部61的下方的导引本体62,以及在该导引本体62的一面侧凹设的无端状(endless)的导引通路63。导引构件6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闭塞构件12的切口部12a为相同的位置,且在比闭塞构件12的切口部12a稍微向左右方向内方偏移的位置,使凹设着导引通路63的导引本体62的一面侧朝向闭塞构件12的左右方向外方(图2中为右侧),在此状态下,导引安装部61利用螺栓(未图示)而安装在闭塞构件12的下表面侧(参照图4及图5)。
另外,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被轴支撑部31与被导引部32的隔开尺寸设定成如下尺寸,即,该尺寸比在由铰链40连结的顶板20的下表面与闭塞构件12的上表面以相互平行的状态而相向配置的状态(也就是,顶板20伏卧的状态)下所述轴支撑部50的插通路径52的下端与导引构件60的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参照图3(b))在铅垂方向上的隔开尺寸大,且比轴支撑部50的插通路径52的下端与导引构件60的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参照图3(b))在铅垂方向上的隔开尺寸小。由此,当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由轴支撑件50而可转动地支撑在顶板20上时,在由铰链40连结的顶板20的下表面与闭塞构件12的上表面以相互平行的状态而相向配置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可配设在导引构件60的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之间(参照图5)。
此处,支撑棒30的被覆被导引部32的被覆构件32a、轴支撑件50及导引构件60优选使用滑动性佳的树脂材料,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被覆构件32a包含热可塑性聚酯弹性体(polyester elastomer),并且轴支撑件50及导引构件60包含质地比热可塑性聚酯弹性体硬的聚甲醛(polyformaldehyde,POM)(聚缩醛(polyacetal))。通过由软质的树脂材料来构成被覆构件32a而可抑制与导引构件60碰撞时的噪音,并且通过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来构成轴支撑件50及导引构件60而可确保刚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树脂材料仅为一例,也可由所述材料以外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ABS)等的树脂材料来构成被覆构件32a、轴支撑件50及导引构件60。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顶板单元100的左右两侧,设置着支撑棒30、铰链40、轴支撑件50及导引构件60。由此,能够使顶板20相对于闭塞构件12稳定地转动。另外,支撑棒30、铰链40、轴支撑件50及导引构件60也可仅设置在顶板单元100的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上。由此,可削减材料成本及制造成本。此时,闭塞构件12的切口部12a仅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即可。
如图3(a)及图3(b)所示,导引通路63包括:内周壁64,形成该导引通路63的内周侧的壁面;以及外周壁65,配设在与该内周壁64相向的位置处并且构成导引通路63的外周侧的壁面。
内周壁64包括:第一倾斜面64a,随着朝向前方而上升倾斜;第二倾斜面64b,与该第一倾斜面64a的上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谷状的内周凹面64c,与该第二倾斜面64b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下方凹设;第三倾斜面64d,与该内周凹面64c的后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以及内周垂直面64e,将该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及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连设并且沿着上下方向延设。
内周凹面64c包括: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以及内周上升倾斜凹面64c2,与该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的下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
外周壁65包括:外周第一凹面65a,与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相向而配设;外周第一垂直面65b,与该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前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而延设;谷状的外周第二凹面65c,位于比该外周第一垂直面65b更靠后方处,与外周第一垂直面65b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凹设;谷状的外周第三凹面65d,位于该外周第二凹面65c的后方,与外周第二凹面65c的后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凹设;以及外周第二垂直面65e,将该外周第三凹面65d的后端及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后端连设并且沿上下方向延设。
外周第一凹面65a包括:外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65a1,随着朝向前方而下降倾斜;外周第一水平凹面65a2,与该外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65a1的下端连设,并且朝向前方水平地延设;以及外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65a3,与该外周第一水平凹面65a2的前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上升倾斜。外周第二凹面65c包括: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65c1,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与该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65c1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后方水平地延设;以及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65c3,与该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的后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外周第三凹面65d包括: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65d1,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与该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65d1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后方水平地延设;以及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与该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的后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
导引通路63将除第一倾斜面64a外的内周壁64与除外周第一凹面65a外的外周壁65的隔开尺寸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尺寸,将第一倾斜面64a与外周第一凹面65a的隔开尺寸设定得比导引通路63的其他部分的内周壁64与外周壁65的隔开尺寸大。
内周壁64的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经由沿上下方向延设的内周垂直面64e而连设,因此与将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直接连设的情况相比,可确保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的连设的部分的强度,并且可抑制导引本体6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
也就是,在通过将第三倾斜面64d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进一步设为陡斜率而将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直接连设的情况下,因第三倾斜面64d与第一倾斜面64a所成的角减小,所以相应地,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及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的连设的部分的强度降低。而且,通过将第三倾斜面64d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得平缓,而将第三倾斜面64d与第一倾斜面64a所成的角设定得大,并且将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及第一倾斜面64a的上端直接连设,在此情况下,成为与第三倾斜面64d相向的外周壁65朝向后方侧大幅凸出的形状,因此导引本体6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型化。
与此相对,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经由内周垂直面64e而连设,因此增大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及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与内周垂直面64e的连设的部分所成的角而确保强度,并且可抑制第三倾斜面64d的朝向后方侧的延设尺寸而抑制导引本体6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
此外,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前端与外周第二凹面65c的前端,经由沿上下方向延设的外周第一垂直面65b而连设,并且外周第三凹面65d的后端与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后端,经由沿上下方向延设的外周第二垂直面65e而连设,因此,相比于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前端与外周第二凹面65c的前端直接连设的情况、或外周第三凹面65d的后端与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后端直接连设的情况,可抑制外周壁65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凸出尺寸,结果,可抑制导引本体6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
同样地,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外周第二凹面65c及外周第三凹面65d,包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设的外周第一水平凹面65a2、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由此可抑制导引本体6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内周壁64中,可省略内周垂直面64e,而将第三倾斜面64d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直接连设,外周壁65中,可省略第一垂直面65b或第二垂直面65e,而将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前端及外周第二凹面65c的前端或外周第三凹面65d的后端及外周第一凹面65a的后端直接连设。同样地,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外周第二凹面65c及外周第三凹面65d中,可省略外周第一水平凹面65a2、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而将外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65a1及外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65a3,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65c1及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65c3,或者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65d1及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直接连设。
其次,参照图4及图5,说明支撑棒30及顶板单元100对于支撑体11的组装方法。图4是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键盘乐器1的局部侧视图。图5是图4的V-V线的键盘乐器1的剖面图。另外,图4中,为了简化附图而使说明易懂,省略键盘乐器1的支撑体11的右侧的侧板的图示,并且图5中图示支撑体11的右侧的侧板。
如图4及图5所示,支撑棒30插通至在顶板20上安装着被轴支撑部31的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中,由此以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为转动中心而相对于顶板20可转动地支撑着。而且,顶板20、闭塞构件12及导引构件60作为一个顶板单元100而构成,因此在顶板20的下表面与相对于该顶板20的下表面侧由铰链40连结的闭塞构件12的上表面以相互平行的状态而相向配置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中,由此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配设在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与外周壁65之间,并且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配设在闭塞构件12的切口部12a的内部。
此处,例如,在用于插通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的孔形成于远离闭塞构件12的侧端的位置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使支撑棒30相对于该孔而向上下方向移动,而使连设部33插通至孔中。因此,在使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时,在从孔的上下方向插入支撑棒30而使连设部33插设在孔中之后,必须维持使连设部33插通至孔中的状态,并且使被轴支撑部31与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向左右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使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插通路径52,因此使支撑棒30支撑在顶板20的作业繁琐。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12a形成在闭塞构件12的左右方向的侧端,因此只需从闭塞构件12的左右方向外侧使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便能够将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配设在切口部12a的内部。由此,可简化使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支撑在顶板20的作业。
顶板单元100在支撑棒30支撑于顶板20的状态下,使用螺栓或支撑金属零件(未图示)等将闭塞构件12相对于支撑体11固定,由此,可将顶板20安装在乐器本体10。由此,比起将顶板20、闭塞构件12及导引构件60各别地安装在支撑体11的情况,或在顶板20、闭塞构件12及导引构件60安装在乐器本体10的状态下,使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支撑在顶板20的情况,可简化将顶板20、导引构件60及支撑棒30安装在乐器本体10的作业。
另外,顶板20的下表面侧突设着铰链安装部21,通过对该铰链安装部2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调整,而在闭塞构件12安装于支撑体11的状态下,在使顶板20水平伏卧时,能够使顶板20的支撑体抵接部22抵接于支撑体11的上表面。
而且,闭塞构件12中,切口部12a形成在闭塞构件12的左右方向的侧端,从而与在闭塞构件12的中央部分设置用于插通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的孔的情况相比,在闭塞构件12安装于支撑体11的状态下,可将切口部12a及支撑棒30配设在不易看到的位置处,从而提高美感。
此外,导引构件60中,尺寸L1设定得比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L2小,上述尺寸L1是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的左右方向(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的立设方向)外侧的端部(图5中的右侧的端部)与支撑体11的侧板的内壁面(图5中的左侧的壁面)之间的尺寸,其中该支撑体11的侧板的内壁面与该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相向。由此,支撑棒30的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移动被支撑体11的侧板所限制,从而可防止被导引部32的前端向比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更靠左右方向外侧移动,因此可防止无法由导引通路63对被导引部32进行导引。
结果,无须限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轴支撑件50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朝向轴心O2方向的移动。也就是,无须在轴支撑件50或被轴支撑部31上设置用于限制被轴支撑部31的朝向相对于轴支撑件50的轴心O2方向的移动的结构,从而可简化轴支撑件50及支撑棒30的结构。此外,当使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支撑在轴支撑件50时,只要使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即可,不需要用于限制被轴支撑部31的朝向轴心O2方向的移动的其他操作或加工,因此可简化使支撑棒30支撑在顶板20的作业。
另外,在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在轴心O2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被导引部32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小的情况下,较理想的是将被轴支撑部31在轴心O2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支撑体11的侧板的内壁面的尺寸大,其中该支撑体11的侧板的内壁面与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相向。由此,支撑棒30的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移动由支撑体11的侧板所限制,从而可防止被轴支撑部31从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脱离。
此外,在顶板20伏卧,而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上的状态下,被覆被导引部32的被覆构件32a远离导引通路63的外周壁65。由此,在顶板20成为完全伏卧(顶板20的支撑体抵接部22抵接于支撑体11的上表面)状态之前,可防止因被覆构件32a抵接于外周壁65而顶板20朝向倒下的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由此,可确实地使顶板20向倒下的方向转动,直至顶板20成为完全伏卧的状态的位置为止。
而且,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的隔开尺寸,设定得比导引通路63的其他部分的内周壁64与外周壁65的隔开尺寸大,因此即便在顶板20、闭塞构件12的板厚方向上的尺寸等中产生误差的情况下,在顶板20伏卧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上时,也可容易避免被覆被导引部32的被覆构件32a抵接于外周壁65。结果,可确实地使顶板20向倒下的方向转动,直至顶板20成为完全伏卧的状态的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导引通路63中,因将除第一倾斜面64a外的内周壁64与除外周第一凹面65a外的外周壁65的隔开尺寸,设定得比第一倾斜面64a与外周第一凹面65a的隔开尺寸小,所以通过将内周壁64与外周壁65的隔开尺寸整体设定得大,而能够避免导引通路63对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导引性降低,并且可防止导引本体62大型化。
而且,导引构件60安装在如下位置,即,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侧,且,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的上端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前方侧。
此外,因导引通路63形成为无端状,所以即便在通过使键盘乐器1振动或强有力地使顶板20转动,而将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大幅转动的情况下,也可使被导引部32与导引通路63的外周壁65发生触碰且受到导引,从而可避免被导引部32从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与外周壁65之间向外部脱离,结果,可防止无法由导引通路63对被导引部32进行导引。
而且,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通过使支撑棒30的端部弯曲而形成,因此在被轴支撑部31支撑在顶板20的状态下,可使支撑棒30的重心位于被导引部32侧。此外,被覆构件32a仅被覆在被导引部32的外周面,因此与支撑棒30的整个外周面由被覆构件32a被覆的情况相比,可增大被导引部32的重量,从而可相应地使支撑棒30的重心位于被导引部32侧。由此,可增大作用于被导引部32的重力。
此外,因支撑棒30包含金属材料,所以与支撑棒30包含比金属材料轻的树脂材料等的情况相比,可确保作用于支撑棒30的重力大,并且可实现支撑棒30的小型化。而且,因由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导引的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包含树脂材料的被覆构件32a被覆,所以当被导引部32由导引通路63导引时,在支撑棒30触碰到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的情况下,支撑棒30可使被覆构件32a触碰到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由此,与支撑棒30的金属部分触碰到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的情况相比,可抑制触碰时产生噪音。而且,因被导引部32由被覆构件32a被覆,所以与支撑棒30整体由被覆构件32a被覆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支撑棒30整体大型化,并且可抑制被覆构件32a中使用的树脂材料的材料成本。
其次,参照图6及图7,对伴随顶板20的转动操作的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移动形态进行说明。图6是顶板20为立起状态下的键盘乐器1的局部侧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导引通路63导引的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移动形态的示意图。另外,图6中,为了简化附图而使说明易懂,省略了键盘乐器1的支撑体11的右侧的侧板的图示,并且使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支撑棒30及顶板单元100由虚线表示。而且,图7的位置A~位置D分别示意性地图示伴随着顶板20的转动操作而移动的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位置。
如图6及图7所示,如果顶板20从伏卧的状态向X方向(向使顶板20立起的方向,也就是上方且后方)转动,则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导引,且在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的内周凹面64c移动,且由该内周凹面64c而限制了被导引部32的朝向前后方向及下方的移动,由此顶板20被支撑棒30支撑着,顶板20可维持立起的状态。
而且,如果使顶板20从立起状态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则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导引,且在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之间移动,因顶板20的支撑体抵接部22(参照图4)抵接于支撑体11而顶板20成为伏卧的状态。
具体进行说明。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由顶板20支撑着,因此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以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作为转动中心而钟摆状地转动,并且欲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上的力作用于被导引部32。也就是,在顶板20伏卧的状态下,由于自重使被导引部32欲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上的位置A。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在顶板20伏卧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位置A。
如果从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位置A的状态,也就是,从使顶板20伏卧的状态,而使顶板20以轴心O1作为转动中心向X方向转动,则由顶板20支撑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伴随着顶板20的转动而向X方向移动。此时,就被导引部32而言,因自重作用而欲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上的力发挥作用,所以被导引部32伴随着被轴支撑部31的移动而沿着与X方向平行的x1方向移动,并到达位置B1。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B1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的状态下,第一倾斜面64a随着朝向前方而上升倾斜,因此位于位置B1的被导引部32朝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被导引部32伴随着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而在第一倾斜面64a上滑动且被朝向上方且前方(x2方向)导引,从而到达位置B2。
另外,第一倾斜面64a的下端位于比位置A更靠后方侧,且,上端位于比位置A更靠前方侧,从而能够使位于位置A的被导引部32确实地抵接于第一倾斜面64a。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B2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第一倾斜面64a的上端,而由第一倾斜面64a进行的导引结束的状态下,由第一倾斜面64a进行的对朝向被导引部32的后方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此时,被导引部32中,因自重作用而欲位于被轴支撑部31更前方且欲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上的力发挥作用,所以如果被导引部32超出第一倾斜面64a的上端,则在第二倾斜面64b上滑动且被朝向上方且后方(x3方向)导引,从而到达位置B3。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B3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二凹面65c中的下述凹面的状态下,即,抵接于沿前后方向水平延设的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及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65c3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的朝向x3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此时,被导引部32卡止于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及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65c3,因此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该情况下,继续使顶板20向Y方向(使顶板20倒下的方向,也就是下方且前方)转动。
另外,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B3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前方侧,与此相对,被轴支撑部31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侧。由此,通过使顶板20朝向Y方向转动,而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向下方且前方移动,与此相对,欲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的下方的力发挥作用而使被导引部32朝向下方且后方移动。结果,被导引部32从位置B3向y1方向移动,且到达位置C。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C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内周壁64的内周凹面64c的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及内周上升倾斜凹面64c2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及内周上升倾斜凹面64c2,因此被导引部32的朝向前后方向及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因顶板20的朝向Y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所以通过在该状态下结束顶板20的转动操作,而能够由支撑棒30支撑顶板20,从而顶板20可维持立起的状态。
这样,只需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无须对支撑棒30进行操作便可将顶板20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因此可简化将顶板20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的操作。
此外,从顶板20伏卧的状态,使顶板20向X方向转动直至转动被限制的位置为止,在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后,通过使顶板20向Y方向转动,而可变更为顶板20立起的状态,因此不需要用于使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凹面64c的顶板20的复杂的转动操作。由此,可提高将顶板20从伏卧状态变更为立起状态时的操作性。
而且,在顶板20立起的状态下,也就是在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凹面64c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铅垂线VL更靠前方侧,与此相对,被轴支撑部31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侧。由此,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在比被轴支撑部31更靠前方处卡止于内周凹面64c,因此,能够在使连结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与被导引部32的线(连设部33的轴心方向)沿着Y方向,也就是沿着使顶板20倒下的方向的状态下,使支撑棒30支撑顶板20。由此,能够由支撑棒30来稳定地支撑顶板20。
此处,较理想的是在顶板20立起的状态下,将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与顶板20的下表面侧所成的角度设定于70度~110度之间。由此,能够由支撑棒30来更稳定地支撑顶板20。另外,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与顶板20的下表面侧所成的角度可通过进行如下调整来设定,即,进行安装在顶板20的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及安装在闭塞构件12的导引构件60的内周凹面64c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及进行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的调整。
如果从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位置C的状态,也就是从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凹面64c的状态,而使顶板20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则被导引部32向上方且后方(x4方向)移动,并到达位置D。由此,解除内周凹面64c对被导引部32的卡止。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D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三凹面65d中的下述凹面的状态下,即,抵接于沿前后方向水平延设的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及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的朝向x4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此时,被导引部32卡止于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及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因此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该情况下,使顶板20继续向Y方向转动。
由此,伴随着顶板20的朝向Y方向的转动操作,被导引部32由内周壁64的第三倾斜面64d及内周垂直面64e、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及外周第二垂直面65e而导引,且朝向下方(y2方向)移动,且在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之间被导引,并到达位置A。而且,顶板20成为支撑体抵接部22抵接于支撑体11的上部而完全伏卧的状态。
另外,在外周第二凹面65c或外周第三凹面65d中省略了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或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的情况下,位置B3是指被导引部32抵接于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65c1及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65c3的状态,位置D是指被导引部32抵接于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65d1及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的状态。
这样,只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无须对支撑棒30进行操作便可将顶板20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因此能够简化将顶板20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的操作。
而且,通过使顶板20从立起状态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且在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后,使顶板20向Y方向转动而能够使顶板20伏卧,因此可不需要顶板20的复杂的转动操作,从而可提高将顶板20变更为伏卧状态时的操作性。
此处,外周第三凹面65d较理想的是,外周第三凹面65d的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与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的连设点,形成在如下范围内,即,从内周凹面64c的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与内周上升倾斜凹面64c2的连设点到以相当于支撑棒30外径的2倍尺寸向后方离开的位置为止。由此,比起外周第三凹面65d位于比下述位置更靠后方处的情况,能够减少将顶板20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时顶板20朝向X方向的转动操作量,上述位置是从内周凹面64c的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与内周上升倾斜凹面64c2的连设点以相当于支撑棒30外径的2倍的尺寸向后方离开的位置。
而且,在顶板20从立起的状态,也就是从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位置C的状态,而进一步向X方向至多转动5度的情况下,较理想的是外周第三凹面65d形成在外周第三凹面65d的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与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中供被导引部32抵接的位置。由此,与通过使顶板20从立起状态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得大于5度而被导引部32卡止于外周第三凹面65d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使顶板20变更为伏卧状态时的顶板20朝向X方向的转动操作量。
另外,顶板20的朝向Y方向的转动,不仅在支撑顶板20且使顶板20向Y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发生,而且也可放开顶板20,利用作用于顶板20的重力使顶板20向Y方向转动。
而且,技术方案4中,第二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凹面远离所述第一轴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表示外周第二凹面65c的外周第二水平凹面65c2与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65c3的连设点,位于比内周凹面64c的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与内周上升倾斜凹面64c2的连设点更靠前方侧。
此外,技术方案5及技术方案6中,第三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凹面接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表示外周第三凹面65d的外周第三水平凹面65d2或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与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65d3的连设点,位于比内周凹面64c的内周下降倾斜凹面64c1与内周上升倾斜凹面64c2的连设点更靠后方侧。
如以上说明般,只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无须对支撑棒30进行操作便可将顶板20变更为立起状态或伏卧状态,因此可简化将顶板20变更为立起状态或伏卧状态的操作。结果,无须在由一只手操作顶板20的同时由另一只手操作支撑棒30,因此可避免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时另一只手被夹在顶板20与乐器本体10之间的危险性。
而且,支撑棒30包含金属材料,并且使被覆构件32a仅被覆使端部弯曲而形成的被导引部32,由此可增大作用于被导引部32的重力。由此,当由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来导引被导引部32时,能够有效地利用作用于被导引部32的重力,因此能够顺利地使被导引部32由导引通路63导引。
此外,在被导引部32上被覆着树脂制的被覆构件32a,因此可减少被导引部32在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滑动且被导引时的被导引部32与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的摩擦系数。由此,能够使由导引通路63导引的被导引部32的滑动性变佳,因此能够提高导引通路63对被导引部32的导引性。
其次,参照图8(a)、图8(b)至图13,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已对如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的内周凹面64c,因此顶板20维持立起的状态,但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导引通路263的内周壁264的内周第一凹面264c或内周第二凹面264d,由此顶板20维持立起的状态。另外,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8(a)、图8(b)及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201(参照图10)的导引构件260进行说明。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201的导引构件260的正视图,图8(b)是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导引构件260的剖面图。图9是导引构件260的6面图。
如图8(a)、图8(b)及图9所示,导引构件260为导引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树脂制的构件,包括板状的一对导引安装部261,形成于该一对导引安装部261之间的导引本体262,及凹设于该导引本体262的一面侧的无端状的导引通路263。
导引通路263包括:内周壁264,形成该导引通路263的内周侧的壁面;及外周壁265,配设在与该内周壁264相向的位置并且构成导引通路263的外周侧的壁面。
内周壁264包括:第一倾斜面264a,随着朝向前方而上升倾斜;内周第一垂直面264b,与该第一倾斜面264a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延设;谷状的内周第一凹面264c,位于比该内周第一垂直面264b更靠后方侧且与内周第一垂直面264b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下方凹设;谷状的内周第二凹面264d,位于比该内周第一凹面264c更靠上方且后方处且与内周第一凹面264c的后端连设并且朝向下方凹设;第二倾斜面264e,与该内周第二凹面264d的后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以及内周第二垂直面264f,将该第二倾斜面264e的下端及第一倾斜面264a的下端连设并且沿上下方向延设。
内周第一凹面264c包括:内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264c1,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以及内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4c2,与该内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264c1的下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内周第二凹面264d包括:内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264d1,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以及内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4d2,与该内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264d1的下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
外周壁265包括:外周第一凹面265a,与第一倾斜面264a相向配设;外周第一垂直面265b,与该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前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而延设;谷状的外周第二凹面265c,位于比该外周第一垂直面265b更靠后方处且与外周第一垂直面265b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凹设;谷状的外周第三凹面265d,位于比该外周第二凹面265c更靠后方且上方处且与外周第二凹面265c的后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凹设;谷状的外周第四凹面265e,位于比该外周第三凹面265d更靠后方处且与外周第三凹面265d的后端连设并且朝向上方凹设;以及外周第二垂直面265f,将该外周第四凹面265e的后端及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后端连设并且沿上下方向延设。
外周第一凹面265a包括:外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265a1,随着朝向前方而下降倾斜;外周第一水平凹面265a2,与该外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265a1的下端连设并且朝向前方水平地延设;以及外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265a3,与该外周第一水平凹面265a2的前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上升倾斜。外周第二凹面265c包括: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5c1,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以及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265c2,与该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5c1的上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外周第三凹面265d包括: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265d1,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外周第三水平凹面265d2,与该外周第三上升倾斜凹面265d1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后方水平地延设;以及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265d3,与该外周第三水平凹面265d2的后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外周第四凹面265e包括:外周第四上升倾斜凹面265e1,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外周第四水平凹面265e2,与该外周第四上升倾斜凹面265e1的上端连设并且朝向后方水平地延设;以及外周第四下降倾斜凹面265e3,与该外周第四水平凹面265e2的后端连设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
导引通路263将除第一倾斜面264a外的内周壁264与除外周第一凹面265a外的外周壁265的隔开尺寸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一倾斜面264a与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隔开尺寸设定得比导引通路263的其他部分的内周壁264与外周壁265的隔开尺寸大。
而且,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的上端与内周第一凹面264c的前端经由沿上下方向延设的内周第一垂直面264b而连设,并且第二倾斜面264e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264a的下端经由沿上下方向延设的内周第二垂直面264f而连设,因此与第一倾斜面264a的上端与内周第一凹面264c的前端直接连设的情况、或第二倾斜面264e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264a的下端直接连设的情况相比,可确保第一倾斜面264a的上端与内周第一凹面264c的前端的连设的部分或第二倾斜面264e的下端与第一倾斜面264a的下端的连设的部分的强度,从而可抑制导引本体26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
此外,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前端与外周第二凹面265c的前端经由沿上下方向延设的外周第一垂直面265b而连设,并且外周第四凹面265e的后端与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后端经由沿上下方向延设的外周第二垂直面265f而连设,因此与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前端与外周第二凹面265c的前端直接连设的情况、或外周第四凹面265e的后端与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后端直接连设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外周壁265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凸出尺寸,结果,可抑制导引本体262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
同样地,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一凹面265a、外周第三凹面265d及外周第四凹面265e包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设的外周第一水平凹面265a2、外周第三水平凹面265d2、外周第四水平凹面265e2,由此可抑制导引本体26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
其次,参照图10及图11,说明支撑棒30及顶板单元200的对于乐器本体210的支撑体11的组装方法。图10是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键盘乐器201的局部侧视图。图11是图10的XI-XI线的键盘乐器201的剖面图。另外,图10中,为了简化附图而使说明易懂,省略了键盘乐器201的支撑体11的右侧的侧板的图示,并且图11中图示了支撑体11的右侧的侧板。
如图10及图11所示,闭塞构件212为木制的板状的构件,在左右方向的侧端,形成着朝向左右方向内方凹设形成的切口部212a。而且,在闭塞构件212的上表面侧,将顶板20相向而配设并且经由铰链40而连结顶板20,由此顶板20以铰链40的轴构件42的轴心O1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着。另一方面,在闭塞构件212的下表面侧安装着导引构件260。
此处,导引构件260使凹设着导引通路263的导引本体262的一面侧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并且将导引本体262的比导引安装部261更靠上方的部分收纳在闭塞构件212的切口部212a的内部,在此状态下,利用螺栓(未图示)安装导引安装部261。由此,使导引本体262的上方部分的凹设着导引通路263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图11中的导引本体262的左侧的面),抵接于切口部212a的内壁面(图11中的切口部212a的左侧的壁面),并且将导引安装部261安装在闭塞构件212的下表面侧,由此可容易进行导引构件260对于闭塞构件212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此外,将从导引安装部261的上表面到导引本体262的上表面为止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闭塞构件212的板厚尺寸相等,导引构件260在安装于闭塞构件212的状态下,能够将导引本体262的上表面与闭塞构件212的上表面设为面状,因此与导引本体262的上表面与闭塞构件212的上表面成为阶状的情况相比,可使闭塞构件212的上表面侧的美感变佳,并且可容易进行闭塞构件212的上表面侧的清扫。
而且,通过在闭塞构件212上安装着顶板20及导引构件260,而顶板20、闭塞构件212及导引构件260作为一个顶板单元200构成,因此在顶板20的下表面与相对于该顶板20的下表面侧而由铰链40连结的闭塞构件212的上表面以相互平行的状态而相向配置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轴支撑件50的插通路径52,由此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配设在导引构件260的导引通路263的内周壁264与外周壁265之间,并且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配设在闭塞构件212的切口部212a的内部。
其次,顶板单元200在支撑棒30支撑在顶板20的状态下,利用螺栓或支撑金属零件(未图示)等将闭塞构件212相对于支撑体11而安装。
此时,支撑棒30在使连设部33插通至闭塞构件212的切口部212a的内部的状态下,在被轴支撑部31可转动地支撑在顶板20,并且顶板20的下表面与闭塞构件212的上表面以相互平行的状态而相向配置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导引构件260的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一凹面265a之间。
而且,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安装在如下位置,即,其下端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侧,且,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的上端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前方侧。
导引构件260的导引通路263中,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隔开尺寸设定得比导引通路263的其他部分的内周壁264与外周壁265的隔开尺寸大,因此即便在顶板20、闭塞构件212的板厚方向上的尺寸等产生误差的情况下,也可避免被覆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外周面的被覆构件32a抵接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一凹面265a。结果,能够确实地使顶板20向倒下的方向转动,直至顶板20成为完全伏卧的状态的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导引通路263中,除第一倾斜面264a外的内周壁264与除外周第一凹面265a外的外周壁265的隔开尺寸设定得比第一倾斜面264a与外周第一凹面265a的隔开尺寸小,因此可抑制内周壁264与外周壁265的隔开尺寸整体变大,从而可避免导引通路263对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导引性降低,并且可防止导引本体262大型化。
其次,参照图12(a)、图12(b)及图13,对伴随着顶板20的转动操作的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移动形态进行说明。图12(a)及图12(b)是顶板20为立起状态下的键盘乐器201的局部侧视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导引通路263导引的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移动形态的示意图。另外,图12(a)中,通过将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一凹面264c而顶板20维持立起状态,图12(b)中,通过将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二凹面264d而顶板20维持立起状态。而且,图12(a)及图12(b)中,为了简化附图使说明易懂,而省略了键盘乐器201的支撑体11的右侧的侧板的图示。而且,图13的位置A、位置E~位置I分别示意性地图示伴随顶板20的转动操作而移动的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位置。
如图12(a)、图12(b)及图13所示,如果从顶板20伏卧的状态使顶板20向X方向转动,则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260的导引通路263而导引,且在导引通路263的内周壁264的内周第一凹面264c移动,由该内周第一凹面264c限制了被导引部32的朝向前后方向及下方的移动,从而顶板20由支撑棒30支撑着,顶板20可维持立起的状态。
此外,如果从通过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一凹面264c而顶板20立起的状态,使顶板20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则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260的导引通路263导引,且在内周壁264的内周第二凹面264d移动,由该内周第二凹面264d而限制了被导引部32的朝向前后方向及下方的移动。由此,顶板20由支撑棒30支撑着,从而顶板20维持立起的状态。
这样,在通过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二凹面264d而顶板20立起的情况下,相比于通过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一凹面264c而顶板20立起的情况,能够在增大顶板2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的状态下使顶板20立起。由此,在使顶板20立起时,能够根据演奏者的喜好来选择顶板2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因此,可通过选择顶板2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来调整由键盘乐器201的演奏所生成的乐音的扩展或音质等。
而且,如果从通过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二凹面264d而顶板20立起的状态,使顶板20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则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260的导引通路263所导引,且在导引通路263的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一凹面265a之间移动,从而通过顶板20的支撑体抵接部22抵接于乐器本体210的支撑体11而成为顶板20伏卧的状态。
具体进行说明。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由顶板20支撑着,因此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以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为转动中心而钟摆状地转动,并且因自重而欲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上的力作用于被导引部32。也就是,在顶板20伏卧的状态下,所述被导引部32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上的位置A。
如果使顶板20从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位置A的状态,也就是从顶板20伏卧的状态,以轴心O1为转动中心而朝向X方向转动,则由顶板20支撑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朝向X方向移动。此时,欲位于通过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上的力作用于被导引部32,因此所述被导引部32伴随着被轴支撑部31的移动而沿着与X方向平行的x1方向移动,并到达位置E1。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E1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的状态下,第一倾斜面264a随着朝向前方而上升倾斜,因此位于位置E1的被导引部32的朝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被导引部32伴随着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而在第一倾斜面264a上滑动且被朝向上方且前方(x2方向)导引,并到达位置E2。
另外,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的下端位于比位置A更靠后方侧处,且上端位于比位置A更靠前方侧处,因此能够使位于位置A的被导引部32确实地抵接于第一倾斜面264a。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E2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第一倾斜面264a的上端而第一倾斜面264a的导引结束的状态下,第一倾斜面264a对被导引部32的朝向后方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此时,被导引部32位于比被轴支撑部31更靠前方处,因此如果被导引部32超出第一倾斜面264a的上端,则被导引部32在内周第一垂直面264b上滑动且沿上方且后方(x3方向)移动,并到达位置E3。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E3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二凹面265c的下述凹面的状态下,即,抵接于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倾斜的外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5c1及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265c2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的朝向x3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此时,被导引部32卡止于外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265c1及外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265c2,因此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该情况下,使顶板20继续向Y方向转动。
另外,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E3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前方侧处,与此相对,被轴支撑部31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侧处。由此,通过使顶板20朝向Y方向转动,而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向下方且前方移动,与此相对,欲位于被轴支撑部31的铅垂线上的力发挥作用而使被导引部32向下方且后方(y1方向)移动。结果,被导引部32从位置E3向y1方向移动,且到达位置F。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F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内周壁264的内周第一凹面264c的内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264c1及内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264c2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一下降倾斜凹面264c1及内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264c2,因此被导引部32的朝向前后方向及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顶板20的朝向Y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而通过在该状态下结束顶板20的转动操作,能够由支撑棒30支撑顶板20,从而顶板20可维持立起的状态。
如果从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位置F的状态,也就是从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一凹面264c的状态,而使顶板20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则被导引部32在内周第一凹面264c的内周第一上升倾斜凹面264c2上滑动,且被朝向上方且后方(x4方向)导引,从而到达位置G。由此,内周第一凹面264c对被导引部32的卡止被解除。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G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三凹面265d中的下述凹面的状态下,即,抵接于沿前后方向水平延设的外周第三水平凹面265d2及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265d3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的朝向x4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此时,被导引部32卡止于外周第三水平凹面265d2及外周第三下降倾斜凹面265d3,因此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该情况下,使顶板20继续向Y方向转动。
另外,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G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前方侧处,与此相对,被轴支撑部31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侧处。由此,通过使顶板20朝向Y方向转动,而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向下方且前方移动,与此相对,欲位于被轴支撑部31的铅垂线上的力发生作用而使被导引部32向下方且后方(y2方向)移动。结果,被导引部32从位置G向y2方向移动,并到达位置H。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H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内周壁264的内周第二凹面264d的内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264d1及内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4d2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二下降倾斜凹面264d1及内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4d2,因此被导引部32的朝向前后方向及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顶板20的朝向Y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通过在该状态下结束顶板20的转动操作,而能够由支撑棒30支撑顶板20,从而顶板20可维持立起的状态。
这样,只需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无须对支撑棒30进行操作便可进行从顶板20的伏卧状态向立起状态的变更或顶板20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因而能够简化进行顶板20从伏卧状态向立起状态的变更或顶板20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时的操作。
此外,在使顶板20向X方向转动,而朝向X方向的顶板20的转动受到限制后,通过使顶板20向Y方向转动,而可进行顶板20从伏卧状态向立起状态的变更或顶板20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因而不需要用于使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一凹面264c或内周第二凹面264d的顶板20的复杂的转动操作。由此,能够在进行顶板20向立起状态的变更或顶板20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时提高操作性。
而且,在顶板20立起的状态下,也就是在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一凹面264c或内周第二凹面264d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前方处,与此相对,被轴支撑部31位于比通过顶板20为伏卧状态下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处。由此,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在比被轴支撑部31更靠前方处卡止于内周第一凹面264c或内周第二凹面264d,因而能够在使连结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与被导引部32的线(连设部33的轴心方向)沿着Y方向,也就是沿着使顶板20倒下的方向的状态下,使顶板20支撑在支撑棒30。由此,能够由支撑棒30来稳定地支撑顶板20。
如果从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位于位置H的状态,也就是从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第二凹面264d的状态,而使顶板20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则被导引部32在内周第二凹面264d的内周第二上升倾斜凹面264d2上滑动,且被朝向上方且后方(x5方向)导引,从而到达位置I。由此,内周第二凹面264d对被导引部32的卡止被解除。
在被导引部32到达位置I的状态下,也就是在被导引部32抵接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四凹面265e中的下述凹面的状态下,即,抵接于沿前后方向水平延设的外周第四水平凹面265e2及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外周第四下降倾斜凹面265e3的状态下,被导引部32的朝向x5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此时,被导引部32卡止于外周第四水平凹面265e2及外周第四下降倾斜凹面265e3,因此顶板20的朝向X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该情况下,使顶板20继续向Y方向转动。
由此,被导引部32伴随着顶板20的朝向Y方向的转动操作,由内周壁264的第二倾斜面264e及内周第二垂直面264f、外周壁265的外周第四下降倾斜凹面265e3及外周第二垂直面265f而向y3方向导引,且向内周壁264的第一倾斜面264a与外周壁265的外周第一凹面265a之间移动,从而到达位置A。结果,顶板20的支撑体抵接部22抵接于支撑体11的上部,从而成为顶板20完全伏卧的状态。
这样,只需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无须对支撑棒30进行操作便可将顶板20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因而可简化将顶板20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时的操作。
而且,在使顶板20从立起状态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而朝向X方向的顶板20的转动受到限制后,通过使顶板20向Y方向转动,能够使顶板20成为伏卧状态,因而可无须进行顶板20的复杂的转动操作,从而可提高将顶板20变更为伏卧状态时的操作性。
如以上说明般,只需进行顶板20的转动操作,无须对支撑棒30进行操作便可进行顶板20的朝向立起状态或伏卧状态的变更或顶板20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因此可简化顶板20的朝向立起状态或伏卧状态的变更或顶板20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时的操作。
其次,参照图14至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键盘乐器1的顶板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键盘乐器301的乐谱架(music stand)320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14,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301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键盘乐器301的立体图。
键盘乐器301为具备多个由演奏者按下的白键及黑键的钢琴,主要包括如下而构成:由演奏者进行演奏而生成乐音的乐器本体310,可转动地安装在该乐器本体310的上部的乐谱架320,在使该乐谱架320立起的状态下相对于乐器本体310进行支撑的支撑棒30(参照图16)。而且,乐器本体310包括:支撑体311,具有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开口的板状的上压板311a;及闭塞构件312,使该支撑体311的上压板311a的开口闭塞的板状,且乐谱架320可转动地相对于该闭塞构件312而安装。
闭塞构件312为板状的构件,在左右方向的侧端,朝向左右方向内方凹设形成的切口部312a(参照图15)形成在闭塞构件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部分。乐谱架320为演奏者演奏键盘乐器301时用于载置乐谱的构件,形成为板状。
其次,参照图15及图16,对安装着乐谱架320的键盘乐器30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5是乐谱架320为伏卧状态下的键盘乐器301的侧视图,图16是乐谱架320为立起状态下的键盘乐器301的侧视图。另外,图15及图16中,为了简化附图而使说明易懂,示意性地图示键盘乐器301的卸下了支撑体311的右侧的侧板的状态,并且以虚线来表示闭塞构件312及支撑棒30中插通至闭塞构件312的切口部312a的内部的部分。
如图15及图16所示,如果使乐谱架320从乐谱架320伏卧的状态而向X方向转动,则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导引,并且在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的内周凹面64c移动,由该内周凹面64c限制被导引部32的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由此乐谱架320由支撑棒30支撑着,乐谱架320可维持立起的状态。
而且,如果使乐谱架320从乐谱架320立起的状态进一步向X方向转动,则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导引,且在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的第一倾斜面64a与外周壁65的外周第一凹面65a之间移动,乐谱架320成为伏卧的状态。
这样,只需进行乐谱架320的转动操作,无须对支撑棒30进行操作便可将乐谱架320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因而可简化将乐谱架320从立起状态变更为伏卧状态的操作。
此处,第一实施方式中,铰链40被安装在顶板20的后方侧,顶板20以位于后方侧的轴心O1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在闭塞构件12,与此相对,第三实施方式中,铰链40安装在乐谱架320的前方侧,乐谱架320以位于前方侧的轴心O1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在闭塞构件312。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的前后方向上的朝向根据顶板20或乐谱架320的成为转动中心的轴心O1的位置来决定,因此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导引构件6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引构件60是在使导引通路63的前后方向上的形状反转的状态下,安装在闭塞构件12、312上。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中,由安装在键盘乐器1的左右的导引构件60中的安装在闭塞构件12的右侧的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将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向顺时针方向导引,与此相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由安装在左右的导引构件60中的安装在闭塞构件312的右侧的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将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向逆时针方向导引。
而且,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导引构件60相对于闭塞构件312的安装位置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引构件60相对于闭塞构件12的安装位置更接近轴心O1。由此,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乐谱架32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310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顶板2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10的倾斜角度大。
也就是,即便支撑棒30及导引构件60的形状相同,通过调整导引构件60相对于轴心O1的隔开尺寸,而可调整顶板20、乐谱架320的立起状态下的顶板20、乐谱架32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10、310的倾斜角度。由此,无须根据立起状态下的顶板20、乐谱架32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10、310的倾斜角度来变更凹设在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的形状或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可提高导引构件60的通用性。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所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可容易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
例如,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被覆构件32a仅被覆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被覆构件32a也可被覆整个支撑棒30。由此,可增大支撑棒30整体的重量,因而可相应地有效利用作用于支撑棒30的重力。
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对支撑棒30形成为U字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必限定于此,支撑棒形成为Z字状或F字状,形成在支撑棒的一端的被轴支撑部与形成在支撑棒的另一端的被导引部配设为他们的轴心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即可。
而且,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对支撑棒30包含金属材料,且通过使圆棒状构件的端部弯曲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支撑棒30可包含树脂材料,也可通过黏接或焊接等接合2个以上的构件来形成支撑棒30。
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内周凹面64c、第一内周凹面264c及第二内周凹面264d位于比通过顶板20及乐谱架320为伏卧状态下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的铅垂线VL更远离轴心O1的一侧,但不必限定于此,内周凹面64c、第一内周凹面264c及第二内周凹面264d也至少位于:比通过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卡止于内周凹面64c、第一内周凹面264c或第二内周凹面264d的状态下的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的轴心O2的铅垂线,更远离轴心O1的一侧即可。由此,内周凹面64c、第一内周凹面264c及第二内周凹面264d对被导引部32的卡止被解除时,可使被导引部32朝向接近轴心O1的一侧移动,并且在由支撑棒30支撑顶板20或乐谱架320时,在使连结被轴支撑部31与被导引部32的线(连设部33的轴心方向)沿着朝向使顶板20或乐谱架320倒下的方向的状态下,使顶板20或乐谱架320由支撑棒30支撑着,因此能够由支撑棒30来稳定地支撑顶板20或乐谱架320。
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顶板20或乐谱架320与闭塞构件12、212、312由铰链40连结,由此顶板20或乐谱架320可转动地支撑在闭塞构件12、212、312上,但并不必限定于此,也可代替铰链40,而使用能够将顶板20或乐谱架320相对于闭塞构件12、212、312可转动地支撑的构件。
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对使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插通的切口部12a、212a、312a形成在闭塞构件12、212、312的左右方向的侧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将外形为无端状的圆形状或方形状的孔沿闭塞构件12、212、312的板厚方向贯设,而使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插通至该孔中。
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在闭塞构件12、212、312的下表面侧安装着导引构件60,由凹设在该导引构件60的导引通路63来导引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但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将导引通路形成在乐器本体的支撑体上。
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已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导引构件260的内周壁264包括内周第一凹面264c及内周第二凹面264d,由此将立起状态下的顶板20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设定为2个阶段,但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将向下方凹设的内周凹面设置3个以上,而将各内周凹面配设在向前后方向偏移的位置处。由此,可将立起状态下的顶板200的相对于乐器本体210的倾斜角度设定为3个阶段以上。
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在支撑体311的上压板311a的下表面侧(背面侧),在导引构件60的与凹设着导引通路63的一面侧相向的位置设置板状构件,并由该板状构件来限制支撑棒30的朝向左右方向的移动。由此,可防止支撑棒30的被导引部32向比导引通路63的内周壁64及外周壁65更靠左右方向外方移动而无法由导引通路63来导引被导引部32。另外,板状构件与导引构件60的一面侧的隔开尺寸设定得比被导引部32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小。
而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已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乐器本体310包括板状的闭塞构件312,该板状的闭塞构件312将支撑体3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开口的板状的上压板311a的开口闭塞,且相对于该闭塞构件312可转动地安装乐谱架320,但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在上压板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可插通支撑棒30的孔,在使支撑棒30的连设部33插通至该孔中的状态下,支撑棒30的被轴支撑部31插通至轴支撑件50并且被导引部32由导引构件60导引,由此使乐谱架320可转动地安装在上压板上。

Claims (14)

1.一种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乐器本体;
板状的转动板,以第一轴为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在该乐器本体上,以于伏卧状态与立起状态之间切换;
支撑棒,一端以第二轴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支撑在该转动板上;以及
导引构件,具有导引该支撑棒的另一端的无端状的导引通路;
所述导引通路包括形成该导引通路的内周侧的壁面的内周壁,
所述内周壁包括:
导引倾斜面,在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位于通过所述转动板的伏卧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轴的铅垂线上时,所述导引倾斜面位于比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更靠上方处,并且随着远离所述第一轴而上升倾斜,
谷状的第一凹面,所述谷状的第一凹面位于该导引倾斜面的上方并且朝向下方凹设;
所述转动板通过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面而维持所述立起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在所述转动板的立起状态下,在比通过所述第二轴的铅垂线远离所述第一轴的位置处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引通路包括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形成该导引通路的外周侧的壁面并且配设在与所述内周壁相向的位置处;
当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位于通过所述转动板伏卧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轴的铅垂线上时,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远离所述外周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壁包括第二凹面,所述第二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凹面更靠上方处且比所述导引倾斜面的上端接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且位于比所述第一凹面远离所述第一轴的一侧,并且朝向上方凹设。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壁包括第三凹面,所述第三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凹面更靠上方处,且位于比所述第一凹面接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并且朝向上方凹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凹面位于如下范围内,从所述第一凹面到向接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离所述第一凹面的距离为所述支撑棒外径的2倍尺寸的位置为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动板从立起状态向使所述转动板更立起的方向至多转动5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凹面通过卡止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来限制所述转动板的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棒通过使一包含棒形状的构件的一端及另一端弯曲而形成为U字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棒包含金属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棒包括树脂制的被覆构件,所述树脂制的被覆构件被覆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的外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乐器本体包括:
具有开口的支撑体;以及
板状的闭塞构件,使该支撑体的开口闭塞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体上,
所述闭塞构件在一面侧可转动地支撑着所述转动板,并且在另一面侧安装着所述导引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构件包括切口部,所述切口部相对于该闭塞构件的所述第二轴的轴心方向上的侧端,朝向所述第二轴的轴心方向内方凹设形成;
所述支撑棒形成为其支撑轴的一端及另一端的轴心方向相互平行的U字状,并且使所述支撑轴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插通至所述闭塞构件的切口部,且所述支撑轴的一端及另一端的轴心方向成为与所述第一轴的轴心方向平行,在此状态下,所述支撑轴的一端支撑在所述转动板上;
所述导引构件在如下位置安装于所述闭塞构件,该位置是使所述导引通路的内周壁的立设方向与所述支撑轴的另一端的轴心方向平行,且能够在所述导引通路中导引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如下,当所述闭塞构件安装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状态时,所述导引构件的导引通路的配设着所述支撑棒的一侧的端部、与该导引通路的配设着支撑棒的一侧的端部所相向的所述支撑体具有一隔开尺寸L1,所述支撑棒的另一端在轴心方向上的尺寸L2设定得比该隔开尺寸L1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周壁包括第四凹面,所述第四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凹面接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并且朝向下方凹设。
CN201210244728.XA 2011-11-02 2012-07-13 乐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937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1700A JP2013097278A (ja) 2011-11-02 2011-11-02 楽器
JP2011-241700 2011-1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3743A CN103093743A (zh) 2013-05-08
CN103093743B true CN103093743B (zh) 2017-05-24

Family

ID=48049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472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93743B (zh) 2011-11-02 2012-07-13 乐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20917B1 (zh)
JP (1) JP2013097278A (zh)
CN (1) CN1030937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4117B2 (ja) * 2014-05-09 2018-09-05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の鍵盤蓋の軸支構造
JP6342059B2 (ja) * 2015-02-23 2018-06-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JP6323700B1 (ja) 2017-06-01 2018-05-1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JP6311905B1 (ja) * 2017-06-01 2018-04-1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97541A1 (en) * 1994-08-19 1996-02-21 Tok Bearing Co., Ltd. Rotary damper
JPH09160560A (ja) * 1995-12-13 1997-06-2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電子鍵盤楽器のスピーカ装置
CN1373466A (zh) * 2001-01-15 2002-10-09 雅马哈株式会社 无级乐谱架及配备有无级乐谱架的乐器
CN1677481A (zh) * 2004-03-30 2005-10-05 雅马哈株式会社 立式键盘乐器
JP2007114225A (ja) * 2005-10-17 2007-05-1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鍵盤楽器の鍵盤蓋の開閉制御装置
CN101937668A (zh) * 2009-06-30 2011-01-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键盘盖的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05805A (en) * 1946-12-21 1950-05-02 Pratt Read And Company Inc Knockdown piano
JP2001195055A (ja) * 1999-10-28 2001-07-19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グランドピアノ大屋根開閉装置
EP1998317B1 (en) * 2007-05-28 2016-03-23 Kabushiki Kaisha Kawai Gakki Seisakusho Electronic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97541A1 (en) * 1994-08-19 1996-02-21 Tok Bearing Co., Ltd. Rotary damper
JPH09160560A (ja) * 1995-12-13 1997-06-2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電子鍵盤楽器のスピーカ装置
CN1373466A (zh) * 2001-01-15 2002-10-09 雅马哈株式会社 无级乐谱架及配备有无级乐谱架的乐器
CN1677481A (zh) * 2004-03-30 2005-10-05 雅马哈株式会社 立式键盘乐器
JP2007114225A (ja) * 2005-10-17 2007-05-1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鍵盤楽器の鍵盤蓋の開閉制御装置
CN101937668A (zh) * 2009-06-30 2011-01-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键盘盖的开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97278A (ja) 2013-05-20
US20130104721A1 (en) 2013-05-02
CN103093743A (zh) 2013-05-08
US8420917B1 (en) 201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3743B (zh) 乐器
US20120175487A1 (en) Music stand device
WO2012117625A1 (ja) 配線ボックスおよびその取付方法
JP2008070768A (ja) 電子鍵盤楽器
US20060070509A1 (en) Music stand device and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the musical stand device
JP2004325993A (ja) 鍵盤楽器の屋根板取付構造
JP2012145727A (ja) 鍵盤楽器の蓋体構造
CN100463046C (zh) 键盘乐器的顶盖结构
US20080282868A1 (en) Pedal device with shiftable stepping position for percussion instruments
JP4182969B2 (ja) 遊技機
JP5660290B2 (ja) 鍵盤楽器
CN208284213U (zh) 方便调整乐谱倾斜角度的钢琴
JP7439523B2 (ja) 鍵盤楽器の譜面受け構造、鍵盤楽器
CN108986776A (zh) 键盘乐器
JP3666368B2 (ja) 電子楽器の外装構造
JP2008009146A (ja) 譜面支持構造
JP2007187802A (ja) 電子鍵盤楽器
JP5138547B2 (ja) 天板付き家具
JP2001120362A (ja) ディスプレイ収納型机
JP2005181905A (ja) 譜面台装置
JPH1026974A (ja) 電子楽器の譜面立て装置
JP2002251189A (ja) 鍵盤楽器用鍵盤蓋の開閉構造
JP2002315931A (ja) パチンコ遊技機
KR100593386B1 (ko) 인터넷 냉장고용 커뮤니케이션패드 장착구조
JP2008033216A (ja) 鍵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7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