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5923A -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 - Google Patents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5923A
CN103085923A CN2012104316004A CN201210431600A CN103085923A CN 103085923 A CN103085923 A CN 103085923A CN 2012104316004 A CN2012104316004 A CN 2012104316004A CN 201210431600 A CN201210431600 A CN 201210431600A CN 103085923 A CN103085923 A CN 103085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extension
main car
strengthening part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316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5923B (zh
Inventor
中川英亮
坂下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85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5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5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5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纵长轴上包含弯曲部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的技术。车身架(11)具有主车架(22)及从该主车架(22)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23L、23R)。主车架(22)是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而成的部件形成为方筒形状的冲压架,该主车架(22)包括: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27);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28)。后车架(23)是左右的后车架(23L、23R),其前端与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左右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在弯曲部(28)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2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51、52)。

Description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提案有基于板构造的车身架,该板构造通过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从而构成骨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图5))。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示出了二轮摩托车1(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的左侧视图。根据该图,相当于主车架的主管32L从头管31向车辆后方斜下方直线地延伸。
如该文献的图5所示,内侧的管半体48以及外侧的管半体47是槽形钢(channel:槽钢),该槽形钢是将板材冲压成形为槽形的形状而得到的。
二轮摩托车的主管32L、32R,是在内侧的管半体48上对合外侧的管半体47并接合而成的截面方筒形的架。方筒形的架具有容易变形为菱形的缺点。因此,将相当于“支柱”的加强板51斜着架设在方筒内从而防止变形。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中央板35L是弯曲的。因此,难以将加强板51置入方筒内。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直线地延伸的主管32L上采用了该文献的图5的构造。
但是,很多情况下,与主管32L相比,中央板35L的负荷条件更加严酷。即,需要对中央板35L进行加强。但是由于中央板35L是弯曲的,因而难以置入加强板。板形态不断多样化,需要对中央板35L置入加强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326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纵长轴上含有弯曲轴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的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具有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及从该主车架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其特征在于,主车架是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而成的部件形成为方筒形状的中空冲压架,该主车架包括:从头管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从该直线部的后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后车架包括:左后车架,其前端与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左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右后车架,其前端与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右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在弯曲部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加强部件配置于主车架与左右的后车架的接合部上。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左右一对的后车架包括:车架后部;从该车架后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车架前上部;从车架后部的前端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的车架前下部,在侧视图中呈前部开放的大致Y字状,在主车架上通过上接合部接合有车架前上部,在枢轴架部上通过下接合部接合有车架前下部,加强部件配置于上接合部上,并且,配置于上接合部与下接合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其特征在于:主车架包括左构件和右构件,其中,左构件包括:左纵壁部;从该左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右构件包括:右纵壁部;从该右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下伸出部,主车架是将左上伸出部和右上伸出部接合,并将左下伸出部和右下伸出部接合而成的中空架,加强部件,利用设置于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而被焊接,并利用设置于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另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而被焊接。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主车架包括左构件和右构件,其中,左构件包括:左纵壁部;从该左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右构件包括:右纵壁部;从该右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下伸出部,主车架是将左上伸出部和右上伸出部接合,并将左下伸出部和右下伸出部接合而成的中空架,加强部件,被点焊于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一方上,并在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另一方上利用设于该另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而被焊接。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加强部件包括:沿与弯曲部的纵长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面部;从该平面部的缘以沿纵长轴延伸的方式折弯的凸缘。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在弯曲部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
由于加强部件与纵长轴正交,因此,在纵长轴上包含弯曲部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对于基于板构造的车身架的弯曲部位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加强部件配置于主车架与左右的后车架的接合部上。
主车架与后车架的接合部,是负载最为集中的部位之一,通过对该部位进行加强,能够最有效地活用数量有限的加强部件。
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加强部件的数量,从而抑制车身架的重量增加。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加强部件配置于上接合部上,并且,配置于上接合部与下接合部之间。能够通过两个加强部件高效地对车身架进行加强。
另外,车辆侧视图中呈Y字形状的后车架,与I字形状的后车架相比,在前部刚性提高,因此能够实现后车架的薄壁化及轻量化。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通过设置在左右的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将加强部件焊接于一方的构件上,接着将一方的构件与另一方的构件焊接。最后,通过焊接用开口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上。
在一方以及另一方的构件上设置焊接用开口。将一方以及另一方的构件接合后,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时,能够容易进行加强部件与另一方的构件的焊接位置的确认等,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对方筒形状的架设置加强部件。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在左右的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上,点焊加强部件,将一方的构件与另一方的构件进行焊接。接着,通过焊接用开口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上。
在另一方的构件上设置焊接用开口。将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左右的构件接合后,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上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强部件与另一方的构件的焊接位置的确认等,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对方筒形状的架设置加强部件。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加强部件是由平面部和凸缘构成的简单的形状。由于加强部件是箱形的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架的加强。
另外,通过将加强部件的板厚设定为与需要进行加强的部位的刚性相符的板厚,由此,能够容易地提高必要部位的架的刚性,能够谋求架的薄壁化、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4的5向视图。
图6是主车架(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说明在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加强部件的顺序的图。
图8是说明在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右侧的构件的顺序的图。
图9是图2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作用说明图。
图11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下加强部件和主车架的接合的图(图4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12是图11的12向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的主车架(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说明在第二实施例的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加强部件的顺序的图。
图15是说明在第二实施例的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右侧的构件的顺序的图。
图16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上加强部件与主车架的接合的图(图9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二轮摩托车,11...车身架,21...头管,22...主车架,23L、23R...后车架,27...直线部,28...弯曲部,51...上加强部件,52...下加强部件,61L、61R...左右的纵壁部,65L、65R...左右的顶面部,66L、66R...左右的底面部,67L、67R...左右的上伸出部,68L、68R...左右的下伸出部,71L、71R...左右的构件,73...上侧的接合部,74...下侧的接合部,82L、82R...车架后部,83L、83R...车架前上部,84L、84R...车架前下部,171...平面部,172...凸缘,155L、155R...焊接用开口,156L、156R...焊接用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中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二轮摩托车上的驾驶者观察的方向。此外,按照附图标记的方向来观看附图。
实施例1
首先,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二轮摩托车10作为主要部分具有: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架11;悬挂在该车身架11上的发动机12;设在车身架11的前部、以转向自如的方式支承前轮13的前轮转向装置15;设在车身架11的后部下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后轮14的后轮悬挂装置16。
前轮转向装置15包括: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头管21上的前叉3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该前叉31的下端的前轮13;安装在前叉31的上端并供乘员进行转向操作的把手32。在前叉31上安装有前挡泥板33和头灯34。
后轮悬挂装置16包括: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25而安装在车身架11上并向车辆后方延伸且上下摆动的摆臂36;架设在该摆臂36的后端与车身架11之间的减振单元37。
在摆臂36的后端,旋转自如地安装有由发动机12进行驱动的后轮14。
发动机12经由发动机吊架19悬挂在车身架11上。
在发动机12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41,在该燃料箱41的后方配置有供乘员落座的座椅42。在座椅42的后部下方设有后挡泥板43,在车辆后端的上部配置有尾灯44。
下面,说明车身架的结构。
如图2所示,车身架11包括:头管21;从该头管2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车架22;从该主车架22的前端向斜下后方延伸并对发动机(图1,标记12)的前部进行支承的下架26;从主车架22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23。
主车架22包括:从头管21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27;从该直线部27的后端29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28;安装于该弯曲部28的下端28b并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架部24。在枢轴架部24上设有枢轴25。即,作为分体部件的枢轴架部24安装在弯曲部的下端28b上。
在弯曲部28的内部,架设有加强部件51、52。即,在弯曲部28的内部架设有上加强部件51,在该上加强部件51的下方且在弯曲部28的内部架设有下加强部件52。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主车架内,设有上下两个加强部件51、52,但加强部件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即,可以根据需要在主车架内部的需要的部位适当地设置加强部件。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主车架内,设有上下两个加强部件,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主车架内部的需要的部位适当地设置加强部件。即,可以考虑确保刚性和轻量化的因素等而增减加强部件的数量及其厚度。
下面,对主车架的代表性的截面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主车架22是对以呈大致コ字截面的方式冲压成形的左构件71L对合同样冲压成形而成的右构件71R并将其一体化而成的方筒状的中空架。
左构件71L包括:左纵壁部61L;从该左纵壁部的上下端63L、64L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65L及底面部66L;从顶面部65L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67L及从底面部66L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68L。
同样地,右构件71R包括:右纵壁部61R;从该右纵壁部的上下端63R、64R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65R及底面部66R;从顶面部65R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上伸出部67R及从底面部66R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下伸出部68R。
关于一体化,将左上伸出部67L和右上伸出部67R在焊接部69接合,将左下伸出部68L和右下伸出部68R在焊接部70接合即可。焊接部69、70可以通过点焊或其他焊接方式形成。
图2中,除了上下的加强部件51、52以外,在主车架22与后车架23之间的接合部位即上接合部73上,架设有上加强构件77。同样地,在上接合部73的下方,在主车架22与后车架23之间的接合部位即下接合部74上,架设有下加强构件78。
在将主车架22和后车架23接合的上下的接合部73、74上架设各个上下的加强构件77、78,由此,能够对作用有大载荷的上下的接合部73、74进行加强。
参照图4~图8详细地说明了下侧的加强部件。
如图4所示,下侧的加强部件52接合于主车架22的左侧的构件71L的内面和右侧的构件71R的内面上。该接合方式优选角焊,不过也可以是基于粘结剂的接合或其他的接合方法。
图2所示的主车架22在弯曲部28改变方向而向下方延伸。
在图3的左右的上伸出部67L、67R上,连接有位于车辆后方的图4的左右的后伸出部138L、138R。
同样地,在图3的左右的顶面部65L、65R上,连接有图4的左右的后面部136L、136R,在图3的左右的纵壁部61L、61R上,连接有左右的壁部131L、131R,在左右的底面部66L、66R上,连接有左右的前面部135L、135R,在左右的下伸出部68L、68R上,连接有前伸出部137L、137R。
图4中,加强部件52的前后面141、142分别与左右的前面部135L、135R的内面145L、145R和左右的后面部136L、136R的内面146L、146R接触。另一方面,加强部件52的左右的面143、144距左右的壁部131L、131R的内面151L、151R离开一定距离。
而且,在右侧的前面部135R上开设有前焊接用开口155R,在右侧的后面部136R上开设有后焊接用开口156R,同样地,在左侧的前面部135L上开设有前焊接用开口155L,同样地,在左侧的后面部136L上开设有后焊接用开口156L。
如图5所示,后侧的焊接用开口156R是以车宽方向作为长径的长圆状孔。前侧的焊接用开口155R也同样。沿着后侧的焊接用开口的缘156f,后侧的焊接用开口156R的缘与加强部件的后表面(图4、标记142)接合。
图4中,同样地,沿着前侧的焊接用开口155R的缘,前侧的焊接用开口155R的缘与加强部件的前面141接合。
此外,相对于这些前后的右焊接用开口155R、156R及其焊接构造,前后的左焊接用开口155L、156L的构造也是相同的故省略说明。
本实施例的接合方法,优选电弧焊接、TIG焊接、MIG焊接,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通过粘结剂等接合。
另外,焊接除全周焊接以外还可以是断续焊接。焊接用开口的形状可以是圆、椭圆、矩形等任意的形状。
以下,根据图6~图8中,说明将加强部件52接合到左右的构件71L、71R上的顺序。
如图6所示,准备左构件71L和右构件71R和加强部件52。在右构件71R的前面部135R上,开设有呈长圆状的焊接用开口155R,并且,在后面部136R上,同样开设有呈长圆状的焊接用开口156R。同样地,在左构件71L的前面部135L上,开设有呈长圆状的焊接用开口155L,并且,在后面部136L上,同样开设有呈长圆状的焊接用开口156L。
加强部件52包括:沿与弯曲部的纵长轴(图2,标记54)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面部171;从该平面部的缘171f沿纵长轴54向下方延伸的凸缘172。加强部件的凸缘172是图4所示的前后面141、142及左右面143、144。平面部171的中心开设有孔173。
平面部171、前后面141、142、左右面143、144以及孔173,能够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并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容易地制造。
如图7(a)所示,如图中箭头a1那样将加强部件52设置于左构件71L上。
如图7(b)所示,将加强部件52的凸缘172的前后面141、142的左半部分分别抵接在左构件71L的左前面部135L的内面145L和左后面部136L的内面146L上,在此状态下,将加强部件52和左构件71L通过焊接部179L、180L接合。接合方法为电弧焊接,利用焊接棒175进行。即,将加强部件52电弧焊接到左右的构件71L、71R中的一方的构件(左构件71L)上。
如图8(a)所示,如图中箭头a2那样将右构件71R设置于由图7(b)中接合完成的左构件71L和加强部件52构成的工件W上。
如图8(b)所示,将一个构件(左构件71L)与另一个构件(右构件71R)通过焊接部181、182接合。
接着,使右构件71R的右前面部135R的内面145R和右后面部136R的内面146R分别抵接在加强部件52的凸缘172的前后面141、142的右半部分上,加强部件52和右构件71R利用前后的焊接用开口155R、156R并通过焊接棒175而在焊接部179R、180R处接合。
即,加强部件52利用设在左构件71L上的焊接用开口155L、156L被电弧焊接,左构件71L和右构件71R被点焊,加强部件52和右构件71R利用设于该右构件71R上的焊接用开口155R、156R而被电弧焊接。
在左构件71L上设有焊接用开口155L、156L,在右构件71R上设有焊接用开口155R、156R。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左右的构件71L、71R与加强部件52的焊接位置的确认等,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对方筒形状的架设置加强部件52。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右构件上开设焊接用开口,但也可以在左构件上开设焊接用开口,并预先将加强部件电弧焊接于右构件上,然后利用焊接用开口对加强部件与左构件进行电弧焊接。
以上,对加强部件中的下侧的加强部件的安装方法进行了说明。
下面,说明上侧的加强部件。
如图9所示,后车架23包括:左侧的后车架23L;右侧的后车架23R。上侧的加强部件51配置于与左右的后车架23L、23R的接合部73上。
在主车架22的构成要素即左构件71L上,开设有焊接用开口185L、186L,在右构件71R上,开设有焊接用开口185R、186R。将这些焊接用开口185L、186L的缘和加强部件51通过各个焊接部189L、190L接合。同样地,将焊接用开口185R、186R的缘和加强部件51通过各个焊接部189R、190R接合。
这样,关于上侧的加强部件的构造及其接合方法,与前述的下侧的加强部件并无太大区别,故省略说明。
图2中,上加强部件51和下加强部件52分别以与弯曲部28的纵长轴54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因此,在纵长轴54上包含弯曲部28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
接下来说明以上说明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作用。
图10(a)的实施例中,在主车架22与后车架23的接合部73处,在主车架22上设有加强部件52。
图10(b)是图10(a)的(b)-(b)线剖视图,在中空形状的主车架22的中空部(图9、标记187)设有加强部件52。此时,主车架22的板厚设定为tb。
在图10(c)的比较例中,在中空形状的主车架22B和后车架23B的接合部73B处,在主车架22B的内部没有设置加强部件等。
因此,在图10(c)的(d)-(d)线剖视图中,为了使主车架22B具有规定的刚性,主车架22B的板厚td要设置得较厚。即,td(>tb)。
本发明中,加强部件52由平面部171和凸缘172构成。加强部件52是将一张金属板冲压成形而成的简单的形状。由于加强部件52是箱形的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主车架22的加强。另外,通过将加强部件52的板厚设定为与需要进行加强的部位的刚性相符的板厚,由此,能够容易地提高必要部位的架的刚性,能够谋求主车架22的薄壁化、轻量化。
在主车架的弯曲部(图2、标记28),在与后车架23接合的接合部73处设有加强部件51,与其他部位相比对该后车架23施加有大负载,因此,不必增厚主车架22的板厚,即可有效地提高主车架的弯曲部28的刚性。
主车架22和后车架23的接合部73是负载最为集中的部位之一,通过对该部位进行加强,能够最有效地活用数量有限的加强部件。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加强部件的数量,从而抑制车身架的重量增加。
图2中,在使槽钢材左右对合的中空状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11中,根据架的不同形态,需要加强的部位也发生变化。因此,如本发明这样,与其架形态相适宜地,使加强部件51、52夹设在主车架22的轴直角方向上,由此能够实现最恰当的加强。
此外,后车架的下接合部74与枢轴架部24接合。在车辆侧视图中将后车架23形成为Y字状,将上接合部73接合于主车架22,将下接合部74接合于枢轴架部24。
在后车架23上,施加有座椅42的力和减振单元37的力。施加于后车架23的力经由上接合部73而施加于主车架22,并经由下接合部74施加于枢轴架部24上。即,力向主车架22的弯曲部28和枢轴架部24分散。其结果是,缓和了该力对主车架22的影响。
除了上述Y字状的后车架23,还在后车架23与主车架22接合的上侧的接合部73上架设上侧的加强构件77,在位于上侧的接合部73的下方的下侧的接合部74上,架设下侧的加强构件78,因此,能够提高车身架11的扭转刚性。
实施例2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下侧的加强部件52接合在主车架22的左侧的构件71L的内面和右侧的构件71R的内面上。该接合方式优选角焊,不过也可以是基于粘结剂的接合或其他的接合方法。
加强部件52的前后面141、142分别与左右的前面部135L、135R的内面145L、145R和左右的后面部136L、136R的内面146L、146R接触。另一方面,加强部件52的左右的面143、144距左右的壁部131L、131R的内面151L、151R离开一定距离。
而且,在右侧的前面部135R上开设有前焊接用开口155,同样地,在右侧的后面部136R上开设有后焊接用开口156。这样,在主车架22的右侧的构件71R上设有前后的焊接用开口155、156,但在左侧的构件71L上没有设置焊接用开口,这一点与实施例1显著不同。
这样,实施例2的车身架,除在加强部件的接合方法等方面存在一部分区别外,与实施例1为相同构造,因而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后侧的焊接用开口156是以车宽方向作为长径的长圆状孔。前焊接用开口155也同样。沿着后焊接用开口的缘156f,后焊接用开口156的缘与加强部件的后面(图11、标记142)接合。
图11中,同样地,沿着前侧的焊接用开口155的缘,前侧的焊接用开口155的缘与加强部件的前面141接合。
本实施例的接合方法,优选电弧焊接,TIG焊接、MIG焊接,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通过粘结剂等接合。
另外,焊接除全周焊接以外还可以是断续焊接。焊接用开口的形状可以是圆、椭圆、矩形等任意的形状。
以下,根据图13~图15,说明将加强部件52接合到左右的构件71L、71R上的顶序。
如图13所示,准备左侧的构件71L和右侧的构件71R和加强部件52。在右侧的构件71R的前面部135R上,开设有呈长圆状的焊接用开口155,并且,在后面部136R上,同样开设有呈长圆状的焊接用开口156。
加强部件52包括:沿弯曲部的纵长轴(图2、标记54)的方向延伸的平面部171;从该平面部的缘171f沿纵长轴54向下方延伸的凸缘172。加强部件的凸缘172是图11所示的前后面141、142及左右面143、144。平面部171的中心开设有孔173。
平面部171、前后面141、142、左右面143、144以及孔173,能够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并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容易地制造。
如图14(a)所示,如图中箭头a1那样将加强部件52设置于左侧的构件71L。
如图14(b)所示,将加强部件52的凸缘172的前后面141、142的左半部分分别抵接在左侧的构件71L的左前面部135L的内面145L和左后面部136L的内面146L上的状态下,将加强部件52和左侧的构件71L通过焊接部177、178接合。接合方法为点焊,利用点焊枪174进行。即,将加强部件52点焊到左右的构件71L、71R中的一方的构件(左侧的构件71L)上。
如图15(a)所示,如图中箭头a2那样将右侧的构件71R设置于由图14(b)中接合完成的左侧的构件71L和加强部件52构成的工件W止。
如图15(b)所示,将一方的构件(左侧的构件71L)与另一方的构件(右侧的构件71R)通过焊接部181、182接合。
接着,使右侧的构件71R的右前面部135R的内面145R和右后面部136R的内面146R分别与加强部件的凸缘172的前后面141、142的右半部分接触,加强部件52和右侧的构件71R利用前后的焊接用开口155、156并通过焊接棒175而在焊接部179、180处接合。
即,加强部件52被点焊于左构件71L上,左构件71L和右构件71R被点焊,加强部件52和右构件71R利用设于该右构件71R上的焊接用开口155而被电弧焊接。
在另一方的构件(右构件71R)上设有焊接用开口155、156。在接合了一方及另一方的左右的构件71L、71R之后,当将另一方的构件(右构件71R)焊接于加强部件52上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强部件52与另一方的构件(右构件71R)的焊接位置的确认等,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对方筒形状的架设置加强部件52。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右构件上开设焊接用开口,但也可以在左构件上开设焊接用开口,并预先将加强部件点焊于右构件上,然后利用焊接用开口对加强部件和左构件进行电弧焊接。
以上,对加强部件中的下侧的加强部件的安装方法进行了说明。
下面,说明上侧的加强部件。
如图16所示,后车架23包括:左侧的后车架23L;右侧的后车架23R。上侧的加强部件51配置于左右的后车架23L、23R的接合部73上。
在主车架22的构成要素即左侧的构件71L和右侧的构件71R中的另一方的构件(右侧的构件71R)上,开设有焊接用开口185、186。将这些焊接用开口185、186的缘和右侧的构件71R通过各个焊接部189、190接合。
这样,关于上侧的加强部件的构造及其接合方法,与前述的下侧的加强部件并无太大区别,故省略说明。
此外,关于上加强部件51与下加强部件52的配置,如实施例1的图2所示,分别以与弯曲部28的纵长轴54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因此,在纵长轴54上包含弯曲部28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
此外,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二轮摩托车,但也可以适用于三轮车,还可以适用于一般的车辆。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二轮摩托车。

Claims (6)

1.一种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具有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22)及从该主车架(22)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23),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22)是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而成的部件形成为方筒形状的中空冲压架,该主车架(22)包括:从所述头管(21)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27);从该直线部(27)的后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28),
所述后车架(23)包括:左后车架(23L),其前端与所述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左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右后车架(23R),其前端与所述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右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
在所述弯曲部(28)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2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51、5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51、52)配置于所述主车架(22)与所述左右的后车架(23L、23R)的接合部(73、74)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后车架(23L、23R)包括:车架后部(82L、82R);从该车架后部(82L、82R)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车架前上部(83L、83R);从所述车架后部(82L、82R)的前端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的车架前下部(84L、84R),在侧视图中呈前部开放的大致Y字状,
在所述主车架(22)上通过上接合部(73)接合有所述车架前上部(83L、83R),在枢轴架部上通过下接合部(74)接合有所述车架前下部(84L、84R),
所述加强部件(51、52)配置于所述上接合部(73)上,并且,配置于所述上接合部(73)与所述下接合部(74)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22)包括左构件(71L)和右构件(71R),其中,
所述左构件(71L)包括:左纵壁部(61L);从该左纵壁部(61L)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65L)及底面部(66L);从所述顶面部(65L)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67L)及从所述底面部(66L)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68L),
所述右构件(71R)包括:右纵壁部(61R);从该右纵壁部(61R)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65R)及底面部(66R);从所述顶面部(65R)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上伸出部(67R)及从所述底面部(66R)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下伸出部(68R),
所述主车架(22)是将所述左上伸出部(67L)和所述右上伸出部(67R)接合,并将所述左下伸出部(68L)和所述右下伸出部(68R)接合而成的中空架,
所述加强部件(51、52),利用设置于所述左构件(71L)和所述右构件(71R)中的一方的构件(71L)上的焊接用开口(155L、156L)而被焊接,并利用设置于所述左构件(71L)和所述右构件(71R)中的另一方的构件(71R)上的焊接用开口(155R、156R)而被焊接。
5.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22)包括左构件(71L)和右构件(71R),其中,
所述左构件(71L)包括:左纵壁部(61L);从该左纵壁部(61L)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65L)及底面部(66L);从所述顶面部(65L)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67L)及从所述底面部(66L)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68L),
所述右构件(71R)包括:右纵壁部(61R);从该右纵壁部(61R)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65R)及底面部(66R);从所述顶面部(65R)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上伸出部(67R)及从所述底面部(66R)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下伸出部(68R),
所述主车架(22)是将所述左上伸出部(67L)和所述右上伸出部(67R)接合,并将所述左下伸出部(68L)和所述右下伸出部(68R)接合而成的中空架,
所述加强部件(51、52),被点焊于所述左构件(71L)和所述右构件(71R)中的一方上,并在所述左构件(71L)和所述右构件(71R)中的另一方上利用设于该另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155、156)而被焊接。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51、52)包括:沿与所述弯曲部(28)的纵长轴(54)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面部(171);从该平面部(171)的缘以沿所述纵长轴(54)延伸的方式折弯的凸缘(172)。
CN201210431600.4A 2011-10-31 2012-10-26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 Active CN103085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9428 2011-10-31
JP2011239428A JP5779476B2 (ja) 2011-10-31 2011-10-31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5923A true CN103085923A (zh) 2013-05-08
CN103085923B CN103085923B (zh) 2015-09-30

Family

ID=48199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31600.4A Active CN103085923B (zh) 2011-10-31 2012-10-26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779476B2 (zh)
CN (1) CN103085923B (zh)
BR (1) BR102012027067B1 (zh)
CO (1) CO6940076A1 (zh)
PE (1) PE2013108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6238A (zh) * 2014-09-10 2015-01-14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大板结构总成及摩托车
CN110891853A (zh) * 2017-07-20 2020-03-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框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1554B2 (ja) * 2016-02-08 2020-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JP7012050B2 (ja) * 2019-09-12 2022-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6996B1 (en) * 1999-09-05 2002-09-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201287795Y (zh) * 2008-10-17 2009-08-12 吕清波 一种摩托车车架
CN201309548Y (zh) * 2008-12-03 2009-09-16 李建春 一种双侧支下托结构摩托车车架
JP2010012922A (ja) * 2008-07-03 2010-01-2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体フレームの接続構造及び成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285U (ja) * 1984-06-18 1986-01-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フレ−ム
JPH07232681A (ja) * 1994-02-23 1995-09-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6996B1 (en) * 1999-09-05 2002-09-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2010012922A (ja) * 2008-07-03 2010-01-2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体フレームの接続構造及び成形方法
CN201287795Y (zh) * 2008-10-17 2009-08-12 吕清波 一种摩托车车架
CN201309548Y (zh) * 2008-12-03 2009-09-16 李建春 一种双侧支下托结构摩托车车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6238A (zh) * 2014-09-10 2015-01-14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大板结构总成及摩托车
CN110891853A (zh) * 2017-07-20 2020-03-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框架结构
CN110891853B (zh) * 2017-07-20 2021-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2027067B1 (pt) 2021-02-23
JP5779476B2 (ja) 2015-09-16
PE20131081A1 (es) 2013-10-11
BR102012027067A2 (pt) 2013-11-12
CO6940076A1 (es) 2014-05-09
CN103085923B (zh) 2015-09-30
JP2013095252A (ja) 2013-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19954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3085923B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
JPS6320284A (ja) 着座型四輪バギ−車の車体フレ−ム
JP549266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3085922B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框架
US20190367118A1 (en) Two-tiered structural frame for a three-wheeled cargo bike
CN102056791B (zh) 踏板型车辆
JP2012232622A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
US11260911B2 (en) Personal electric vehicle
JP662998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KR19980063607A (ko) 자동2륜차 등의 차체 프레임구조
US7185900B2 (en) Frame and steering mechanism for three-wheel vehicle
JP201503033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H0710046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13423639B (zh) 车辆摇臂
CN110809550B (zh) 车辆
CN110869269B (zh) 车辆
CN2690275Y (zh)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架
JPH11208503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JPH01204880A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H04228382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JPH0742952Y2 (ja) 後2輪車両のリヤクッション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S6012457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22156042A (ja) 車両
JP2005289201A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