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7281A - 带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7281A
CN103057281A CN2012104100071A CN201210410007A CN103057281A CN 103057281 A CN103057281 A CN 103057281A CN 2012104100071 A CN2012104100071 A CN 2012104100071A CN 201210410007 A CN201210410007 A CN 201210410007A CN 103057281 A CN103057281 A CN 103057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recess
intermediate transfer
peripheral part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100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7281B (zh
Inventor
立木启史
冈本昌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57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7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7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7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44Belt or chain tension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输送装置,包括轴、连接部件、装置框架以及支承部件。轴可旋转地支承作为张紧无端带的多个张紧辊之一的从动辊。连接部件包括第一凹部,轴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能够以围绕轴的第一轴线的多个角度嵌入第一凹部中,以及第一外周部,其具有与第一轴线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二轴线。装置框架具有在纵向方向上贯通的通孔。支承部件具有第二凹部,第一外周部能够以围绕第二轴线的多个角度安装于第二凹部和与之分离,并且支承部件能够在纵向方向上插入通孔中和从中移除。当被插入通孔中时,支承部件在与多个张紧辊之间的无端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保持在装置框架中的预定位置。

Description

带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成允许更换无端带的带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输送装置当中,存在这样的装置,其中由绕过包括驱动辊和从动辊的多个张紧辊被张紧的旋转的无端带形成环状的移动路径。例如,在运用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这样的带输送装置应用于中间转印单元,其中将通过使来自多个图像形成部中的每一个的各色调的调色剂图像顺序叠加至中间转印带上而执行的一系列一次转印所形成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输送至在纸张上执行全色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的二次转印位置,并且这样的带输送装置还应用于包括有将纸张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二次转印带的二次转印单元,等等。
在带输送装置中,为了防止出现相对于纸张的图像的位置偏差,重要的是抑制无端带的扭曲。在无端带绕过驱动辊和从动辊被张紧的情况下,在从动辊的一个端部在与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的无端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位时,与在沿着该输送方向移位时相比,无端带的扭曲受到更大的影响。
在常规的带输送装置当中,存在这样的装置,其中在尝试抑制水平方向张紧的无端带的扭曲时,使用传感器检测无端带的扭曲量,然后依据检测的结果,调整张紧无端带的从动辊的一个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于允许调整从动辊的一个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配置,已知允许从下方与从动辊的轴的一个端部接触的偏心凸轮的旋转角改变的配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260590号公报)。
然而,在常规的带输送装置中,任何时候需要更换无端带时,都必须从带输送装置的主体部移除偏心凸轮;并且偏心凸轮一旦移除,则即使当偏心凸轮在带更换后被再度安装,也无法正确地恢复至其原先的旋转角度;因此会出现以下情况,即从动辊的一个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离拆卸前的状态。从动辊的一个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导致无端带扭曲。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更换无端带时,能够使与张紧无端带的多个张紧辊之间的无端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从动辊的位置正确地恢复的带输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带输送装置包括轴、连接部件、装置框架以及支承部件。轴可旋转地支承作为张紧无端带的多个张紧辊之一的从动辊。连接部件包括:第一凹部,轴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能够以围绕轴的第一轴线的多个角度嵌入第一凹部中;以及第一外周部,其具有与第一轴线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二轴线。装置框架设置有在纵向方向上贯通的通孔。支承部件具有第二凹部,第一外周部能够以围绕第二轴线的多个角度安装于第二凹部和与之分离,并且支承部件能够在纵向方向上插入通孔中和从中移除,当被插入通孔中时,支承部件在与多个张紧辊之间的无端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保持在装置框架中的预定位置。
在该配置中,从动辊的轴的一个端部嵌入连接部件的第一凹部中。在被嵌入后,连接部件被限制相对于轴围绕第一轴线旋转。第一凹部的轴线与轴的第一轴线重合。连接部件的第一外周部的第二轴线与连接部件的第一凹部的轴线彼此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即,第一凹部与第一外周部彼此偏心。而且,当被插入通孔中时,支承部件在与多个张紧辊之间的无端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保持在装置框架中的预定位置。此外,因为与从动辊相对的张紧辊不移位,所以连接部件在嵌合于轴的状态下,不围绕第一轴线旋转。结果,能够通过围绕第一轴线将轴嵌入第一凹部中的角度,调整垂直方向上的从动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即,通过在围绕第一轴线调整第一凹部相对于轴的一个端部的角度之后,将第一凹部嵌合于轴的一个端部,然后将第一外周部插入第二凹部中,而调整垂直方向上的从动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从而抑制无端带的扭曲。
此外,当更换无端带时,将连接部件在嵌合于轴的状态下,从支承部件中移除,并且在更换无端带之后,再将连接部件插入支承部件中。此时,连接部件与轴不分解,使得连接部件在嵌合于轴的状态下,不围绕第一轴线旋转;因此,在更换无端带的前后,在垂直方向上的轴的位置不会改变。
本发明使得能够在更换无端带时,使与张紧无端带的多个张紧辊之间的无端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从动辊的位置正确地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带输送装置的实施例的设置有中间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前剖视图。
图2是中间转印单元的总体俯视图。
图3A是安装在中间转印单元中的从动辊的轴的后视图;图3B是接合突出部设置在下侧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的侧剖视图;并且图3C是接合突出部设置在上侧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的侧剖视图。
图4是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与位于下侧的接合突出部组装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并且图5B是与位于上侧的接合突出部组装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从原稿产生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在纸张上形成多色或单色图像。对于纸张,可例举出普通纸、印相纸、和OHP胶片等片状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读取部120、图像形成部110、进纸部80和排纸部90。
图像读取部120读取原稿的图像,从而产生图像数据,并将其供应至图像形成部110。
图像形成部110包括曝光单元3、四个图像形成站31、32、33、34、中间转印单元50、二次转印单元60和定影单元70,并且在纸张上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中间转印单元50为本发明的带输送装置的实例。
中间转印单元50具有中间转印带5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和中间转印带张紧辊54。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和中间转印带张紧辊54设置成彼此平行。中间转印带51为无端带,绕过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和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并被张紧,从而形成环状的移动路径。中间转印带51的张力通过中间转印带张紧辊54可变。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和中间转印带张紧辊54是中间转印带51绕过并被张紧的辊。
图像形成部110在图像形成站31至34形成四种颜色的各色调的调色剂图像,其中四种颜色由黑色以及作为通过彩色图像的分色所获得的减色混合的三原色的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组成。图像形成站31至34沿中间转印带51的移动路径排成一列。图像形成站32至34以与图像形成站31实质相同的方式配置。
黑色的图像形成站31包括感光鼓1、静电充电器2、显影装置4、中间转印辊5和清洁单元6。
通过从未示出的驱动源传递的驱动力,使作为静电潜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在预定方向上旋转。静电充电器2将感光鼓1的周面充电至预定电势。
曝光单元3将由包括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各色调的图像数据所调制的各激光束投射在图像形成站31至34的各个感光鼓1上。在四个感光鼓1的周面上,分别形成基于包括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各色调的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向感光鼓1的周面供应作为图像形成站31的色调的黑色调色剂,从而使静电潜像显影成黑色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顺序地面对四个感光鼓1。中间转印辊5设置在跨过中间转印带51与感光鼓1相对的位置。中间转印带51与各感光鼓1彼此相对的各个位置是执行一次转印的位置。
对于中间转印辊5,通过恒定电压控制施加与调色剂的静电电荷极性(例如,负极性)相反极性(例如,正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这同样适用于图像形成站32至34。这使得在各个感光鼓1上形成的各色调的调色剂图像以叠加至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上的方式顺序地进行一次转印,从而在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然而,当输入包括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色调中的仅一部分色调的图像数据时,在四个感光鼓1当中,仅在与输入的图像数据的部分色调对应的部分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图像,因此仅部分色调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上。
清洁单元6回收在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的周面上的调色剂。
在各一次转印位置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被输送至中间转印带51与安装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的二次转印带61彼此相对的二次转印位置。
进纸部80包括进纸盒81、手动进纸托盘82、第一纸张输送路径83和第二纸张输送路径84。在各进纸盒81和手动进纸托盘82中收纳纸张。第一纸张输送路径83配置成从各进纸盒81和手动进纸托盘82经由二次转印位置和定影单元70到达排纸部90。第二纸张输送路径84是用于双面印刷的纸张输送路径,配置成将一侧的面上已执行图像形成的纸张,在两侧的面被翻转的状态下再次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
除二次转印带61之外,二次转印单元60还包括二次转印辊62。二次转印辊62通过预定的辊隙压力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接触,将二次转印带61和中间转印带51夹持在其间。为了将二次转印辊62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之间的辊隙压力维持在预定值,二次转印辊62和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中的任一者由硬质材料(例如,金属或树脂)制成,而另一者由软质材料(例如,橡胶或发泡树脂)制成。
当纸张经由二次转印位置被输送时,通过恒定电压控制,对二次转印辊62施加与调色剂的静电电荷极性(例如,负极性)相反极性(例如,正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这使得承载在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至纸张上。
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纸张上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55回收。
已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传送至定影单元70。定影单元70包括定影辊71和加压辊72。定影单元70通过使定影辊71和加压辊72将纸张夹在其间旋转而对纸张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调色剂图像持久地定影在纸张上。
排纸部90包括排纸托盘91和排纸辊92。已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排出至排纸托盘91上。纸张在已定影调色剂图像的面向下的状态下收纳在排纸托盘91中。
如图2中所示,中间转印带51绕过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和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被张紧。作为实例,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和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均沿基本上水平方向设置,并且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输送方向94是水平的。
从驱动电机56传递的驱动力,使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旋转。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由轴21可旋转地支承。轴21由装置框架22支承在纵向方向93的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通过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的旋转,使中间转印带51旋转。伴随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围绕轴21旋转。然而,即使如此,轴21本身不旋转。
如图3A至图3C及图4中所示,轴21的第一端部211在围绕轴21的第一轴线95的多个位置,设置有接合凹部213。作为实例,围绕第一轴线95在从顶部至底部的180度的范围内每30度设置一个接合凹部213,使其总数为7个。接合凹部213在轴21的纵向方向93上,具有均匀的横截面。此外,轴21的第一端部211设置有在纵向方向93突出的突出部214。突出部214的直径小于轴主体部的直径。突出部214和轴主体部的轴线重合。
轴21的第一端部211通过连接部件23和支承部件24由装置框架22支承。
连接部件23具有第一凹部231和第一外周部232。第一凹部231在纵向方向93上具有完美的圆形的横截面。第一凹部231的轴线与第一轴线95重合。第一凹部231配置成使轴21的第一端部211可围绕第一轴线95以多个角度嵌入其中。第一凹部231设置有接合突起部233。接合突起部233在纵向方向93上具有均匀的横截面,配置成能够与接合凹部213接合。作为实例,设置一个接合突起部233。
第一外周部232在纵向方向93上具有完美的圆形的横截面。第一外周部232的第二轴线96与第一轴线95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即,第一凹部231与第一外周部232彼此偏心。结果,如图3B和图3C中所示,依据围绕第二轴线96设置连接部件23的角度,使第一凹部231的高度移位。具体地,根据接合突起部233与多个接合凹部213中的哪个接合凹部213接合,而使第一凹部231的高度移位。作为实例,接合突起部233设置在第一凹部231中离第二轴线96最远的位置。
装置框架22设置有在轴21的纵向方向93上贯通的通孔221。
支承部件24具有第二凹部241。第二凹部241在纵向方向93上具有完美的圆形的横截面,并且配置成使第一外周部232能够以围绕第二轴线96的多个角度安装于第二凹部241和与之分离。支承部件24可在纵向方向93上插入通孔221和从中移除。当被插入通孔221中时,支承部件24在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和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输送方向94垂直的调整方向97上,被保持在装置框架22中的预定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调整方向97对应于高度方向。
而且,支承部件24在纵向方向93上关于装置框架22在轴21的相反侧的边缘部具有扩径部242。当支承部件24从轴21的相反侧插入装置框架22时,扩径部242防止支承部件24从装置框架22向轴21的一侧脱落。
如图5A和图5B中所示,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的轴21的第一端部211嵌入连接部件23的第一凹部231中。在轴21已嵌入第一凹部231中之后,因为接合突起部233与接合凹部213相互接合,所以连接部件23被限制关于轴21围绕第一轴线95旋转。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凹部231与第一外周部232彼此偏心。当被插入通孔221中时,支承部件24在调整方向97上被保持在装置框架22中的预定位置。此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相对于装置框架22不移位。因此,连接部件23在嵌合于轴21的状态下,不围绕第一轴线95旋转。
由于此原因,依据围绕第一轴线95将轴21嵌入第一凹部231中的角度,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轴21的第一端部211的位置。即,通过在围绕第一轴线95调整第一凹部231相对于轴21的第一端部211的角度之后,将第一凹部231嵌合于轴21的第一端部211,然后将第一外周部232插入第二凹部241中,而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第一端部211的位置;从而抑制中间转印带51的扭曲。
此外,当更换中间转印带51时,将连接部件23在嵌合于轴21的状态下,从支承部件24中移除,并在更换中间转印带51之后,将连接部件23再次插入支承部件24中。在此时,连接部件23与轴21不分解;因此由于连接部件23在嵌合于轴21的状态下,不围绕第一轴线95旋转,所以在更换中间转印带51的前后,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第一端部211的位置不会改变。因此,当更换中间转印带51时,在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和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输送方向94垂直的调整方向97上,能够正确地恢复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的位置。
因此,一旦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的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的位置,使得中间转印带51不扭曲,则当更换中间转印带51时,中间转印带从动辊53的位置不会偏离,因此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51的扭曲。
另外,因为第一凹部231配置成使轴21能够以围绕第一轴线95的分阶段的多个角度嵌入其中,所以能够分阶段地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位置;因此,可靠地限制了第一凹部231围绕第一轴线95相对于轴21的旋转。
此外,在发生需要再调整轴21的调整方向97上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首先将连接部件23从轴21上拆卸,然后在改变连接部件23围绕第一轴线95的角度之后再度将连接部件23嵌合于轴21,能够容易地再调整轴21的调整方向97上的位置。而且,在无需再调整轴21的调整方向97上的位置的情况下,使用粘接剂等将连接部件23与轴21粘接在一起,能够防止当更换中间转印带51时,由于误操作使轴21与连接部件23分解的情形发生。
随后,说明连接部件23的变形实施例。
如图6和图7中所示,根据第一变形实施例的连接部件23A包括第一连接部234A和第二连接部235A。第一连接部234A具有第一外周部232A。第二连接部235A在纵向方向93上,与第一连接部234A邻接设置,并且具有直径不同于第一外周部232A的第二外周部236A,和第一凹部231A。第一凹部231A设置有能够与接合凹部213接合的接合突起部233A。作为实例,第一外周部232A的直径小于第二外周部236A的直径。在连接部件23A中,第二外周部236A与第一外周部232A同心地形成。即,第一凹部231A关于第二外周部236A偏心。
通过在调整围绕第一轴线95的角度之后,将第二连接部235A嵌合于轴21,然后将第一连接部234A插入支承部件24中,而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位置。当更换中间转印带51时,在第二连接部235A嵌合于轴21的状态下,使第一连接部234A与支承部件24分离和连接。因为第一连接部234A与第二连接部235A偏心,并且因为各自的外周部232A和236A的直径不同,所以连接部件23A的偏心方向变得易于被用户识别,进而使用户容易执行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位置调整。
如图8和图9中所示,根据第二变形实施例的连接部件23B包括第一连接部234B和第二连接部235B。第一连接部234B具有第一外周部232B。第二连接部235B在纵向方向93上,与第一连接部234B邻接设置,并且具有直径不同于第一外周部232B的第二外周部236B,和第一凹部231B。第一凹部231B设置有能够与接合凹部213接合的接合突起部233B。作为实例,第一外周部232B的直径小于第二外周部236B的直径。
即,除了第二外周部236B与第一凹部231B同心地形成,以及第一外周部232B与第二外周部236B彼此偏心之外,连接部件23B以与连接部件23A相同的方式配置。
因为第一外周部232B相对于第二外周部236B偏心,所以依据连接部件23B围绕第一轴线95嵌合于轴21的角度,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位置。
此外,第一凹部231、231A、231B可配置成使轴21能够以围绕第一轴线95连续的任意角度嵌入其中。这使得能够更精细地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位置。
例如,可配置成使得第一凹部231、231A、231B各自设有内螺纹,并且轴21的第一端部211设有与内螺纹啮合的外螺纹。通过该配置,将轴21旋入各第一凹部231、231A、231B中,直至到达围绕第一轴线95的所需角度,然后通过粘接剂等将各连接部件23、23A、23B与轴21粘接在一起。这使得能够更精细地调整在调整方向97上的轴21的位置。
另外,第二凹部241可以是通孔。
此外,本发明的带输送装置能够应用于二次转印单元60,以及其他使绕过多个张紧辊被张紧的无端带旋转的带输送装置。
上述对实施例的说明在任何方面仅为例示性的,而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而非上述实施例示出。此外,意图在于意义和范围与权利要求等价的所有变化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带输送装置,包括:
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作为张紧无端带的多个张紧辊中的一个的从动辊;
连接部件,包括:
第一凹部,所述轴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能够以围绕所述
轴的第一轴线的多个角度嵌入所述第一凹部中,以及
第一外周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的第二轴线;
装置框架,其具有在所述纵向方向上贯通的通孔;以及
支承部件,其具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外周部能够以围绕所述第二轴线的多个角度,安装于所述第二凹部和与之分离,所述支承部件能够在所述纵向方向上插入所述通孔中和从中移除,并且当被插入所述通孔中时,所述支承部件在与所述多个张紧辊之间的所述无端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保持在所述装置框架中的预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其具有所述第一外周部;以及
第二连接部,其在所述纵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邻接设置,并且具有直径不同于所述第一外周部的第二外周部,和所述第一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外周部与所述第一外周部同心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外周部与所述第一凹部同心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凹部配置成使所述轴能够以围绕所述第一轴线的分阶段的多个角度嵌入所述第一凹部中。
CN201210410007.1A 2011-10-24 2012-10-24 带输送装置 Active CN103057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2413 2011-10-24
JP2011232413A JP5372108B2 (ja) 2011-10-24 2011-10-24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7281A true CN103057281A (zh) 2013-04-24
CN103057281B CN103057281B (zh) 2015-06-03

Family

ID=48100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10007.1A Active CN103057281B (zh) 2011-10-24 2012-10-24 带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02208B2 (zh)
JP (1) JP5372108B2 (zh)
CN (1) CN10305728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4714A (zh) * 2019-04-17 2020-10-27 梅特勒-托利多安全线有限公司 用于输送机系统的输送辊组件和包括它的带式输送机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9066B2 (ja) * 2016-08-08 2020-11-04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搬送ベルトの装着方法
JP2020013052A (ja) 2018-07-20 2020-01-23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59318B2 (ja) * 2018-12-25 2023-04-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6946610B (zh) * 2023-09-21 2023-12-12 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仓储系统货物拾取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6532A (ja) * 1995-04-14 1996-11-01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装置
JPH08320634A (ja) * 1994-08-17 1996-12-03 Ricoh Co Ltd 像担持体支持装置
JPH10260590A (ja) * 1997-03-18 1998-09-29 Fuji Xerox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の蛇行補正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0883036A2 (en) * 1997-06-05 1998-12-09 Xeikon Nv Electrosta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endless recording belt
JP2000075680A (ja) * 1998-08-28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8044A (ja) * 2000-01-27 2001-08-03 Ricoh Co Ltd 回転体支持装置
US6685009B1 (en) * 2003-05-15 2004-02-03 Dorner Mfg. Corp. Continuous belt conveyor tensioning mechanism
JP2006143417A (ja) * 2004-11-22 2006-06-08 Kyocera Mita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
CN1885196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JP2009086670A (ja) * 2007-10-02 2009-04-23 Oce Technol Bv ベルトを操縦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2010014151A (ja) * 2008-07-01 2010-01-21 Oki Data Corp 軸受部材、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46913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偏移校正装置、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68617A (zh) * 2007-10-01 2011-02-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9661B1 (en) * 1993-12-08 2001-06-19 Ricoh Company, Ltd. Device for supporting an image carrier included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152242A (ja) * 1996-11-25 1998-06-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装置
US6088557A (en) * 1997-06-05 2000-07-11 Xeikon Nv Electrosta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endless recording belt
JP2005036884A (ja) * 2003-07-14 2005-02-10 Fuji Xerox Co Ltd 軸受、軸受の取付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6454A (ja) * 2004-10-28 2006-05-18 Canon Inc 感光体ドラムの再生方法、感光体ドラム、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97128A (ja) * 2007-02-08 2008-08-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3876B2 (ja) 2009-03-27 2014-03-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片寄補正装置、中間転写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7533A (ja) 2009-11-19 2011-06-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0634A (ja) * 1994-08-17 1996-12-03 Ricoh Co Ltd 像担持体支持装置
JPH08286532A (ja) * 1995-04-14 1996-11-01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装置
JPH10260590A (ja) * 1997-03-18 1998-09-29 Fuji Xerox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の蛇行補正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0883036A2 (en) * 1997-06-05 1998-12-09 Xeikon Nv Electrosta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endless recording belt
JP2000075680A (ja) * 1998-08-28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8044A (ja) * 2000-01-27 2001-08-03 Ricoh Co Ltd 回転体支持装置
US6685009B1 (en) * 2003-05-15 2004-02-03 Dorner Mfg. Corp. Continuous belt conveyor tensioning mechanism
JP2006143417A (ja) * 2004-11-22 2006-06-08 Kyocera Mita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
CN1885196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968617A (zh) * 2007-10-01 2011-02-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086670A (ja) * 2007-10-02 2009-04-23 Oce Technol Bv ベルトを操縦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2010014151A (ja) * 2008-07-01 2010-01-21 Oki Data Corp 軸受部材、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46913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偏移校正装置、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4714A (zh) * 2019-04-17 2020-10-27 梅特勒-托利多安全线有限公司 用于输送机系统的输送辊组件和包括它的带式输送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7281B (zh) 2015-06-03
JP5372108B2 (ja) 2013-12-18
US8602208B2 (en) 2013-12-10
JP2013088788A (ja) 2013-05-13
US20130098739A1 (en) 201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7281B (zh) 带输送装置
US64458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belt attaching/detaching mechanism
JP4058265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789152A (zh)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US2016016189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16034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642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8021752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694143B2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47323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回転位置調整方法
EP250607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adjusting method
JP20090637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駆動制御方法。
JP2003280321A (ja)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16337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ensures highly accurate positioning on photoreceptor drum of primary transfer roller
US20130084097A1 (en) Belt conveyo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013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878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477289A (zh) 二次转印单元的变位机构
JP20161149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12307B2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5181885A (ja) 像担持体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8850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6674651B2 (ja) 作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94531B2 (en) Shaft member holding mechanism, photoconductor drum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508567B (zh) 单元集合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