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8617A -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8617A
CN101968617A CN2010105025933A CN201010502593A CN101968617A CN 101968617 A CN101968617 A CN 101968617A CN 2010105025933 A CN2010105025933 A CN 2010105025933A CN 201010502593 A CN201010502593 A CN 201010502593A CN 101968617 A CN101968617 A CN 1019686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mponent
endless member
rotatable support
framework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25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须藤真树
中村裁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579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08646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80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3708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68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86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包括:环状部件,其具有平坦表面并受到驱动力而旋转;驱动支撑部件,其支撑并驱动环状部件;可旋转支撑部件,其包括旋转轴并支撑环状部件,并可随着环状部件的旋转而旋转;支撑部件,其可旋转地支撑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以下述方式支撑可旋转支撑部件:可旋转支撑部件可以沿着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的轴向移动并且可以沿着与轴向相交叉的交叉方向摆动;以及弹性部件,其可随着可旋转支撑部件由于环状部件的偏斜而沿着轴向的移动从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弹性部件的外形在交叉方向上是可变的。弹性部件的外形发生变化以使可旋转支撑部件沿着校正环状部件的偏斜的方向进行摆动。

Description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是2008年9月28日提交、发明名称为“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申请号为200810168842.2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与包括有环状部件的传统图像形成装置相关的技术,已知分别在下述专利文献中披露的技术。
在JP-A-2006-162659(这里所用的术语“JP-A”是指“未审查的已公布日本专利申请”)中,披露了一种关于下述结构的技术:即,与转印带(51)的带缘(58)相接触的带轮(57)可旋转地支撑在惰辊(53)的端部,并且设置有可倾斜的辊倾动杆(64),该辊倾动杆(64)用于支撑惰辊(53)的旋转轴并且也可与带轮(57)相接触。在这种结构中,当转印带(51)偏斜时,带缘(58)按压带轮(57)从而使与带轮(57)相接触的辊倾动杆(64)倾斜,由此惰辊(53)沿着抵消转印带(51)的偏斜(倾斜)的方向而倾斜。
此外,惰辊(53)支撑在臂(63)上,而该臂(63)可旋转地支撑在带框架(61)上,并且不仅由于用于对转印带(51)施加张力的弹簧(59)的力而且由于臂(63)的旋转,一旦惰辊(53)通过其死点,惰辊(53)就无法返回到其初始位置,由此难于稳定对惰辊(53)的蛇行运转的校正。为了解决此问题,在JP-A-2006-162659中披露了这样的技术:即,转印带(51)上用于保持纸张(11)的表面沿着水平方向布置,并且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在惰辊(53)端部的旋转轴(02)设置在臂(63)的旋转轴(63a)的下方,由此由于惰辊(53)等的自重,臂(63)可以稳定地移动到死点的下侧。
在JP-A-2001-80782中,披露了下述技术:支撑块17a和17b通过连杆16a和16b可移动地支撑两个轴承部分15a和15b,这两个轴承部分分别设置在用于支撑环带9a的偏斜校正辊9e的两个端部上,并且当环带9a偏斜而由此产生偏斜力时,分别设置在环带9a背面上的肋部19a和19b将力传递给偏斜校正辊9e以使连杆16a和16b倾斜,由此偏斜校正辊9e倾斜以校正环带9a的偏斜。
在JP-A-4-317936中,披露了这样的技术:即,分别通过倾斜连杆17a和17b可移动地支撑偏斜校正辊6的两端,并且当感光带1倾斜时,倾斜连杆17a和17b倾斜以使偏斜校正辊6可以校正感光带1的偏斜。
根据JP-A-4-121337,在用于支撑感光带4的第三辊部件3的轴向端部上设置有蛇行检测部件11,该蛇行检测部件11具有外形尺寸随着向外行进而增加的锥形表面11a。当感光带4发生蛇行时,感光带4由于蛇行变位而逼近蛇行检测部件11,由此可以检测出感光带4的蛇行。此外,根据在JP-A-4-121337中披露的技术,当感光带4逼近蛇行检测部件11而对蛇行检测部件11施加旋转力矩时,蛇行检测部件11旋转从而绕紧与蛇行检测部件11连接的弦带部件13,从而第三辊部件3的轴的位置进行变位以抵消感光带4的蛇行。换言之,在JP-A-4-121337中披露了这样的结构:即,当带逼近具有锥形表面的蛇行检测部件并且进行旋转时,检测到带的蛇行并且辊部件的轴沿着校正带偏斜的方向倾斜。
在JP-A-2002-173246中,披露了与用于防止转印传送带1的蛇行的控制辊6有关的下述内容:可动端6a,其可以沿着与控制辊6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移动控制辊6沿轴向的一端;拉伸螺旋弹簧28,其以使转印传送带1朝向可动端6a偏斜的方式移动可动端6a;锥形检测环29,其支撑在控制辊6的轴部件20上且外形尺寸随着向外行进而增加;以及齿轮30,其与检测环29同轴地设置并且与齿条31相啮合。根据以上结构,当转印传送带1偏斜而逼近检测环29并且检测环29由此而旋转时,齿轮30与齿条31沿着克服拉伸螺旋弹簧28的张力来抵回转印传送带1的偏斜的方向移动可动端6a。换言之,在JP-A-2002-173246中披露了这样的结构:即,当带逼近锥形检测环且该检测环由此而旋转时,检测到带的蛇行并且轴沿着校正带偏斜的方向倾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无论环状部件的位置如何(无论环状部件的配置如何),均可减小环状部件的蛇行。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结构相比,可利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校正环状部件的偏斜。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包括:环状部件,其具有平坦表面并且受到驱动力而旋转;驱动支撑部件,其支撑并驱动所述环状部件;可旋转支撑部件,其包括旋转轴并且支撑所述环状部件,并且可随着所述环状部件的旋转而旋转;支撑部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以下述方式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即,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可以沿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的轴向移动并且可以沿着与所述轴向相交叉的交叉方向摆动;以及弹性部件,其可随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由于所述环状部件的偏斜而沿着轴向的移动从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是可变的,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发生变化以使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着校正所述环状部件的偏斜的方向进行摆动。
(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包括:环状部件,其具有平坦表面并且受到驱动力而旋转;驱动支撑部件,其支撑并驱动所述环状部件;可旋转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环状部件并且随着所述环状部件的旋转而旋转;支撑部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驱动支撑部件和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以下述方式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即,在所述环状部件旋转的情况下,随着所述环状部件沿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轴向的移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可以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轴向移动,并且所述旋转支撑部件可以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沿着交叉方向摆动;弹性部件,其可随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着轴向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是可变的;以及位置限定部分,其限定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交叉方向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位置限定部分限定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位置。
(3)根据第(1)或(2)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还包括:协作位置限定部件,其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上并且可与所述位置限定部分相接触;以及推压部件,其朝向所述位置限定部分推压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支撑所述驱动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框体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以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撑。
(4)根据第(3)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框体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轴向的两端侧以使得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两端侧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摆动,并且所述位置限定部分、所述协作位置限定部件以及所述弹性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着轴向的两端侧上。
(5)根据第(3)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框体以使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轴向的一端侧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摆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倾斜成施加使所述环状部件朝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所述一端侧偏斜的力的状态下,所述位置限定部分限定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位置。
(6)根据第(1)~(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由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上的圆盘状弹性块构成。
(7)根据第(6)~(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由两端是弯曲的并且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上的板簧构成。
(8)根据第(1)~(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由一端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上而另一端固定支撑的板簧构成。
(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第(1)~(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包括介质传送装置,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在将介质吸附在所述环状部件表面上的同时对所述介质进行传送;以及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介质上形成可见图像。
(1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其形成可见图像;一次转印装置,其将由所述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可见图像转印到由带状的环状部件构成的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根据第(1)项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包括中间转印部件驱动装置,所述中间转印部件驱动装置包括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以及二次转印装置,其将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可见图像二次转印到介质上。
根据第(1)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相比时,可以利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校正环状部件的偏斜。
根据第(2)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结构相比时,可以利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校正环状部件的偏斜。
根据第(3)项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可以通过沿着远离位置限定部分的方向移动可旋转支撑部分来校正环状部件的偏斜,因此可以稳定地校正环状部件的偏斜。
根据第(4)项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在可旋转支撑部件的一端侧被位置限定部分限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摆动可旋转支撑部件的另一端侧,并且由于在可旋转支撑部件的另一端侧被位置限定部分限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摆动可旋转支撑部件的一端侧,因此与两端侧同时摆动的结构相比可以防止过度的摆动。
根据第(5)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两端侧同时摆动的结构相比时,可以忽略弹性部件的弹性经时劣化的差异。
根据第(6)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相比时,可以采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即,弹性部件可以由圆盘状弹性块制成。
根据第(7)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相比时,可以采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即,弹性部件可以由弯曲的板簧制成。
根据第(8)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相比时,可以采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即,弹性部件可以由稳定支撑的板簧制成。
根据第(9)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相比时,可以利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校正介质的偏斜,从而可以防止由于介质的偏移而造成的图像质量劣化。
根据第(10)项所述的本发明,当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相比时,利用简单而便宜的结构,在中间转印部件的偏斜得到校正的情况下,可以防止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图像和二次转印到介质上的图像由于偏移而造成质量劣化。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带组件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介质传送带从带组件上取下的状态;
图4A和4B为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具体地,图4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在旋转的状态的打印机主要部分的说明图,而图4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正在旋转的状态的打印机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5A和5B为根据实施例1的从动辊和从动轴承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并且为沿着图2中所示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具体地,图5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移动到后侧的状态的说明图,而图5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移动到前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A和6B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从动辊和从动轴承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并且对应于根据实施例1的图5A和5B。具体地,图6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向后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而图6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向前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带组件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介质传送带从带组件上取下的状态;
图10为当带组件安装在打印机上时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这里省略示出了后侧框体等;
图11A和11B为从下方看去的图10中所示的带组件的视图。具体地,图11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而图11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A~12C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5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具体地,图12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图12C为轴倾斜板簧的说明图;
图13A和13B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6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具体地,图13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图13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7的带组件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介质传送带从带组件上取下的状态;
图15对应于图10并且为根据实施例7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其中显示了带组件安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这里省略示出了后侧框体等;以及
图16A~16C为从下方看去的图15中所示的带组件的视图,具体地,图16A为介质传送带没有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B为介质传送带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图16C为介质传送带从图16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所述的以下各实施例。
顺便地说,为了便于理解以下说明,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表达为X轴方向,将左方向表达为Y轴方向,将竖直方向表达为Z轴方向;并且,分别将由箭头标志X、-X、Y、-Y、Z以及-Z所示的方向或侧表达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以及下方,或者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以及下侧。
此外,在附图中,在[○]中标有[·]的符号是指从纸面的背面指向纸面的正面的箭头标志;并且在[○]中标有[×]的符号是指从纸面的正面指向纸面的背面的箭头标志。
此外,在参照附图的下述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将适当地省略示出除了必要说明的部件以外的其他组成部件。
(实施例1)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带组件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介质传送带从带组件上取下的状态。
图4A和4B为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具体地,图4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在旋转的状态的打印机主要部分的说明图,而图4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正在旋转的状态的打印机主要部分的说明图。这里,在图4A和4B中,省略示出了后侧框体等。
在图1中,显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打印机U。在打印机U的下部收容有纸张供给容器TR1,作为介质实例的记录介质S收容在该纸张供给容器TR1中;并且,在打印机U的上表面设置有介质排出部分TRh。此外,在打印机U的左上部设置有操作部分UI。
根据实施例1的打印机U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和开闭部分U2,其中该开闭部分U2可以绕着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右下端部的旋转中心U2a打开及关闭。开闭部分U2构造成可以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该打开位置是敞开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的内部以便供给显影剂、或将故障部件更换成新部件、或去除卡住的记录介质S的位置;以及该关闭位置是实施图像形成操作并且开闭部分U2在通常时间所保持的位置。
打印机U包括用于实施打印机U的各种控制操作的控制部分C、图像处理部分GS、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电源装置E等,其中控制部分C可以控制上述各组件的操作。电源装置E用于对以下部件施加电压:分别作为充电装置实例的充电辊CRy、CRm、CRc以及CRk;分别作为显影剂保持体实例的显影辊G1y、G1m、G1c以及G1k;分别作为转印装置实例的转印辊T1y、T1m、T1c以及T1k等。
图像处理部分GS将从外部图像信息发送装置等输入的打印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并且按照给定定时将如此转换后的图像信息输出到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其中该图像信息用于形成与四种颜色即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青色))以及K(黑色)的图像相对应的潜像。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根据输入其中的各条彩色图像信息将驱动信号输出到潜像写入装置ROS中。潜像写入装置ROS根据该驱动信号发射出作为用于写入各色图像的图像写入光实例的激光束Ly、Lm、Lc以及Lk。
在图1中,在潜像写入装置ROS的右方设置有作为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处理盒UY、UM、UC以及UK,其中该调色剂图像是各颜色即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以及K(黑色)的可见图像的实例。
在图1和图4中,K(黑色)的处理盒UK包括作为旋转的图像保持体实例的感光体Pk。在感光体Pk的周围布置有: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CRk;显影装置Gk,其用于将感光体P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图像;除电部件Jk,其用于从感光体Pk的表面去除电荷;以及作为图像保持体清洁器实例的感光体清洁器CLk,其用于去除残留在感光体Pk表面上的显影剂。
在图1和图4中,充电辊CRk在与其相对地设置的充电区域Q1k内对感光体Pk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其后,激光束Lk在潜像形成区域Q2k中将潜像写入到感光体Pk的表面上。在与显影装置Gk相对地设置的显影区域Qgk中将所写入的静电潜像转换成可见图像。
根据实施例1的黑色的处理盒UK由拆装体构成,该拆装体构造成将感光体Pk、充电辊CRk、显影装置Gk、除电部件Jk、感光体清洁器CLk等形成为一体;并且,在开闭部分U2移动到其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处理盒UK可以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或从其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拆卸下来。
其余颜色的处理盒UY、YM以及UC与黑色的处理盒UK相似也构造成可以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或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拆卸下来。
在图1和图4中,在各感光体Py~Pk的右方设置有带组件BM,该带组件BM不仅作为支撑在开闭部分U2上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的实例而且还作为介质传送装置的实例。带组件BM包括作为环状部件实例的介质传送带B。此外,在带组件BM上支撑有作为支撑介质传送带B的驱动支撑部件实例的驱动辊Rd和作为旋转支撑部件实例的从动辊Rj;并且,驱动辊Rd和从动辊Rj一起协作从而构成作为可旋转地支撑介质传送带B的保持传送部件支撑系统实例的带支撑辊Rd+Rj。此外,在带组件BM上不仅支撑有分别设置成与相对应的感光体Py~Pk相对的转印装置实例的转印辊T1y~T1k,而且还支撑有作为清洁器实例的带清洁器CLb。
纸张供给部件Rp将设置在介质传送带B下方的纸张供给容器TR1中的记录介质S取出,进而将该记录介质S传送到记录介质传送路径SH上。
作为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介质传送辊Ra对记录介质传送路径SH中的记录介质S进行传送,进而将记录介质S传送至作为纸张供给定位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定位辊Rr按照给定定时将记录介质S传送到介质传送带B上,记录介质S在保持在介质传送带B的表面上的同时被向上传送。
当从手动操作纸张供给部分TR0供给记录介质S时,介质传送辊Ra将由手动操作纸张供给部件Rp1供给的记录介质S传送到定位辊Rr处,然后将记录介质S传送到介质传送带B上。
保持在介质传送带B上的记录介质S依次通过记录介质S可以与感光体Py~Pk相接触的转印区域Q3y、Q3m、Q3c以及Q3k。
在给定定时从电源电路E向转印辊T1y~T1k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其中转印辊T1y~T1k在转印区域Q3y~Q3k设置在介质传送带B的背面侧上。
在多色图像的情况下,各感光体Py~Pk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被转印辊T1y~T1k分别转印到介质传送带B上的记录介质S上的同时彼此叠加。此外,对于单色图像,换言之,对于所谓的黑白图像,仅在感光体Pk上形成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且转印辊T1k将该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在执行完调色剂图像转印之后,除电部件Jy~Jk在除电区域Qjy~Qjk将感光体Py~Pk上的电荷去除。其后,相对应的感光体清洁器CLy~CLk分别在各自的清洁区域Q4y~Q4k对残留在感光体Py~Pk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清洁;并且,其后相对应的充电辊CRy~CRk分别对感光体Py~Pk再次进行充电。
在定影区域Q5对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进行定影,其中作为定影装置F(作为定影器的实例)的加热定影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与作为加压定影部件实例的加压辊Fp彼此压力接触从而形成该定影区域Q5。作为引导部件实例的引导辊Rgk对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进行引导,进而将记录介质S从作为介质排出部件实例的排出辊Rh排出到介质排出部分TRh。
在记录介质S与介质传送带B分离之后,带清洁器CLb对该介质传送带B进行清洁。
当对记录介质S的两面进行打印时,驱动排出辊Rh使其反向旋转,由此切换部件GT1将记录介质S传送到介质翻转路径SH2上,并且在记录介质S正反翻转的状态下将该记录介质S再次传送到定位辊Rr处。
顺便地说,根据实施例1,定影装置F、排出辊Rh的下侧驱动辊、切换部件GT1以及介质翻转路径SH2的下侧引导面构造成所谓的定影单元U3。此外,排出辊Rh的上侧从动部件支撑在开闭部分U2上。
(带组件的说明)
在图2和图3中,带组件BM包括作为支撑介质传送带B的支撑体实例的框体1。框体1包括设置在框体1的前侧的前侧框体2、设置在框体1的后侧的后侧框体3以及将前侧框体2与后侧框体3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框体4。连接框体4包括彼此大致平行延伸的下侧连接框体4a和上侧连接框体4b;并且,这两个连接框体4a和4b一起协作从而使前侧框体2与后侧框体3彼此连接。
下侧连接框体4a和上侧连接框体4b通过两条框架间连接部件4c和4d而彼此连接。
在前侧框体2与后侧框体3各自的上端部支撑有驱动轴承6,这些驱动轴承6用于支撑驱动辊Rd的驱动轴Rd1。
在图3中,如双点划线所示,在前侧框体2与后侧框体3之间在驱动辊Rd的下方设置有转印辊T1k、T1c、T1m以及T1y,这些转印辊大致彼此平行布置。此外,这些转印辊受到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弹簧(未示出)沿着这些转印辊可以抵压与其相对应的感光体Pk、Pc、Pm以及Py的方向推压这些转印辊。
前侧框体2、后侧框体3以及连接框体4一起协作从而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框体1。
此外,在前侧框体2和后侧框体3的下端形成有作为轴承接收部分实例的分别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轴承接收开口2a和3a。在轴承接收开口2a和3a中,分别支撑有在竖直方向上可移动的从动轴承7,这些从动轴承7用于支撑从动辊Rj的从动轴Rj1。在从动轴承7与轴承接收开口2a、3a之间安装有张力弹簧8,这些张力弹簧8分别施加力以使与之对应的从动轴承7向下移动。
现在,图5A和5B为根据实施例1的从动辊和从动轴承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并且为沿着图2中所示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具体地,图5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移动到后侧的状态的说明图,而图5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移动到前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5A~5B中,根据实施例1的作为旋转支撑部件实例的从动辊Rj包括作为支撑部件主体实例的辊主体11,该辊主体布置在从动轴Rj1沿轴向的中央部分并且用于支撑介质传送带B。在辊主体11的两端部分支撑有不仅作为端缘接触部分实例而且作为轮缘部件实例的圆盘状凸缘12。这里,在根据实施例1的从动辊Rj上,两凸缘1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等于或大于介质传送带B的宽度,同时将介质传送带B支撑在两凸缘12之间。
在从动轴Rj1的两轴向外侧分别形成有大直径部分13;并且在大直径部分13的两轴向端部分别形成有小直径部分14。换言之,根据实施例1的从动轴Rj1由所谓的阶梯轴形成。
在从动轴Rj1的每个小直径部分14上安装有作为被定位部分实例的圆盘状小轴承16。该小轴承定位成这样的状态:即,小轴承抵靠大直径部分13的外端部的台阶部分;此外,设置在小轴承16外侧的作为位置固定部件实例的E环17以防止小轴承16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小轴承16。
在图2~5B中,支撑从动轴Rj1两端部的两个从动轴承7分别包括沿着与竖直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承部分18。这里,竖直方向是用于张架介质传送带B的张力弹簧8产生张力的方向。根据实施例1的各轴承部分18由沿着与竖直方向即张力产生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形成;该长孔的短轴形成为与小轴承16的外形相对应;而长孔的长轴形成为长于小轴承16的外形。顺便地说,尽管在实施例1中,轴承部分18形成为长孔,但轴承部分18的形状并不局限于长孔形,而是该轴承部分18例如也可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此外,轴承部分18的延伸角度并不局限于直角即90°,而是也可设定为90°附近的任意角度。
在图5A~5B中,在由长孔形成的轴承部分18的左端面形成有作为定位部分实例的定位面18a,该定位面18a与小轴承16接触从而对从动辊Rj进行定位。在图5A~5B中,定位面18a由倾斜面形成,该倾斜面随着沿着轴向向外行进而倾斜向左侧即沿从动轴Rj1径向的外侧。换言之,根据实施例1,定位面18a在轴承部分18中形成为:当从轴向看去时,轴承部分18的长孔的大直径随着沿轴向向外侧行进而增大。
(实施例1的操作)
如图4A所示,在没有驱动介质传送带B的状态下,以下述方式沿左右方向可自由移动地支撑根据实施例1的具有上述结构且用作环状部件驱动装置的带组件BM:即,小轴承16的外表面与从动轴承7的长孔形轴承部分18的内表面相接触。因此,从动辊Rj以可以沿着左右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通过轴承部分18和小轴承16可旋转地支撑在从动轴承7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张力弹簧8所产生的介质传送带B的张力而使从动辊Rj受到反作用力,因此从动辊Rj处于反作用力小的状态,即从动辊Rj与驱动辊Rd之间的距离最短。换句话说,如图4A所示,从动辊Rj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即,从动辊Rj停止在轴承部分18的长孔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附近。
当驱动并旋转介质传送带B时,由于随着介质传送带B的旋转而产生的力矩,从动辊Rj受到使其向左移动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B所示,以可以沿着左右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撑在从动轴承7上的从动辊Rj从如图4A所示的状态向左移动。进而从动辊Rj停止在小轴承16抵靠轴承部分18的左端面的定位面18a的状态下并且定位在该处。因此,在介质传送带B旋转的同时,从动辊Rj在由定位面18a定位的状态下支撑介质传送带B,并且随着介质传送带B的旋转,从动辊Rj受到驱动并旋转。
在图5A~5B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根据驱动辊Rd与从动辊Rj之间的平行度,介质传送带B在旋转的同时会沿着宽度方向偏斜或者可能发生蛇行。在图5A中,当介质传送带B向后偏斜时,介质传送带B的后端边缘与后侧凸缘12接触,由此从动辊Rj受到将其向后按压的力。当从动辊Rj由于向后的压力而沿着轴向向后移动时,小轴承16与定位面18a之间的接触位置向后位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实施例1,由于小轴承16所抵靠的定位面18a由随着沿轴向向外行进而向左倾斜的倾斜表面形成,因此随着从动辊Rj沿轴向的向后移动,如图5B所示,从动辊Rj进入这样的状态:即,其轴向前侧比轴向后侧向右倾斜。在图5B所示的状态下,由于介质传送带B受到向前移动力,因此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得到校正。与此相反,在图5B所示的状态下,当介质传送带B向前偏斜且介质传送带B的前端边缘与前侧凸缘12接触时,从动辊Rj向前移动并倾斜从而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
因此,在根据实施例1的带组件BM中,不仅可以利用介质传送带B的旋转可靠地将从动辊Rj的位置定位在给定位置上,而且在从动辊Rj利用介质传送带B的旋转而按压由倾斜表面形成的定位面18a的状态下,从动辊Rj沿着轴向移动,由此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得到校正。换句话说,根据现有技术,存在对辊子的位置的限制:具体而言,当辊子支撑在正在旋转且移动的臂上时,为了将辊子定位在给定的位置上,需要利用将辊子推向给定位置的弹簧;并且,当利用重力时,介质传送带B的传送表面必须水平地布置。当与现有技术相比时,根据实施例1,无论辊子的位置如何,都可以利用介质传送带B自身的旋转力而将辊子定位在给定的位置上,并且还可以减少诸如弹簧等部件的数量。
此外,根据传统的带传送装置,带的蛇行量根据诸如轴的平行度等轴的定位精度而变化,并且通过带的如此可变的蛇行量来确定施加到带上的载荷,由此提升了这样的需求:即,必须利用部件的精度来保持轴之间的平行度。在有些情况下,当将各部件组装在一起时需要调节带在轴上的位置时,这需要组装夹具等。另一方面,根据实施例1,无论辊子Rd和Rj在其初始状态是否发生倾斜,或者无论将介质传送带B的位置设定在从动轴Rj1上的任何位置上,本带组件BM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当带组件BM一旦开始其驱动操作,就确保介质传送带B移动到使介质传送带B的蛇行停止的平衡位置上。因此,当与传统技术相比时,根据实施例1的带组件BM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不需要辊子的高定位精度或部件的高组装精度。
(实施例2)
图6A和6B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从动辊和从动轴承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并且对应于根据实施例1的图5A和5B。具体地,图6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向后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而图6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向前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对实施例2的下述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1相对应的构成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但是在其余方面,本发明与实施例1构造相似。
在图6A和6B中,根据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构造成:仅在设置在前侧的从动轴承7′中形成有倾斜面,而在设置在后侧的从动轴承7″中没有形成倾斜面,并且倾斜面由具有定位面18a″的长孔18′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沿着从动辊Rj的移动方向将定位面18a″的位置设定成对应于前侧从动轴承7′的倾斜面18a′的轴向中部的位置。
(实施例2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2的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实施例1相似,小轴承16利用介质传送带B的旋转力而抵靠定位面18a′和18a″从而确定从动辊Rj的位置。此外,如图6A所示,当介质传送带B向后偏斜时,从动辊Rj发生移动,同时小轴承16保持抵靠且从动辊Rj保持定位,由此介质传送带B的状态变为如图6B所示的状态,于是介质传送带B的向后偏斜得到校正。当介质传送带B向前偏斜时,从动辊Rj沿着轴向移动,由此介质传送带B的状态变为如图6A所示的状态,于是介质传送带B的向前偏斜得到校正。
(实施例3)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的说明图。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在对实施例3的下述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1相对应的构成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但是在其余方面,本发明与实施例1构造相似。
在图7中,作为根据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数字彩色复印机U′包括作为图像记录装置实例的打印机部分U1′、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实例的图像扫描仪U2′以及自动原稿传送装置U3′。
自动原稿传送装置U3′支撑在作为透明的原稿台实例的设置在图像扫描仪U2′上表面的台板玻璃PG上。
自动原稿传送装置U3′包括作为原稿供给部分实例的原稿供给托盘TG1,待复印的多页原稿Gi可以彼此重叠地放置在该原稿供给托盘上。放置在原稿供给托盘TG1上的多页原稿Gi可一页接一页地依次通过设定在台板玻璃PG上的复印位置,然后这些原稿从作为原稿排出部件实例的原稿排出辊GR2被排出到作为原稿排出部分实例的原稿排出托盘TG2。
自动原稿传送装置U3′可以通过旋转轴相对于台板玻璃PG的上表面旋转,该旋转轴设置在自动原稿传送装置U3′的后端部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当操作者在手动原稿读取操作中手动地将原稿Gi放置在台板玻璃PG上时,向上旋转自动原稿传送装置U3′。
图像扫描仪U2′包括操作部分UI,用户通过该操作部分操作并输入诸如复印开始信号等的操作指令信号。
在透明的台板玻璃PG下方设置有用于读取原稿图像的曝光光学系统A。
从利用自动原稿传送装置U3′在台板玻璃PG上表面传送且通过复印位置的原稿反射的光或者从手动放置在台板玻璃PG上表面上的原稿反射的光通过曝光光学系统A由固态成像元件CCD转换成电信号。
图像处理部分IPS将从固态成像元件CCD输入的电信号转换成图像信息,并且暂时将该图像信息存储在其中,然后按照给定定时将该图像信息作为用于形成潜像的图像信息输出到作为潜像形成装置驱动电路实例的激光器驱动电路DL。
激光器驱动电路DL根据输入其中的图像信息将驱动信号输出到潜像形成装置ROS中。这里,通过控制部分C控制上述操作部分U1、图像处理部分IPS以及激光器驱动电路DL的操作,并且控制下述用于向显影辊R0施加偏压的电源电路E、一次转印辊T1y、T1m、T1c、T1k以及二次转印辊T2b的操作。
其中输入有从图像处理部分IPS输出的分别针对四种颜色即Y、M、C以及K的四条图像信息的激光器驱动电路DL按照给定定时将对应于所输入的四条彩色图像信息的各颜色的驱动信号输出到与其相应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以及ROSk中。
使用感光体Py、Pm、Pc以及Pk作为图像保持体的实例。在作为充电部件实例的充电辊CRy、CRm、CRc以及CRk分别对这些感光体均匀地充电之后,利用从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k输出的潜像写入光L在感光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与显影装置Gy、Gm、Gc、Gk相对地设置的显影区域中分别将感光体Py、Pm、Pc以及P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作为可见图像实例的各颜色Y、M、C、K的调色剂图像。从相应的作为显影剂收容容器实例的调色剂盒Ty~Tk将各颜色的显影剂供给到各颜色的显影装置Gy、Gm、Gc、Gk的显影剂容器V中。
将显影在感光体Py、Pm、Pc以及Pk表面上的各颜色Y、M、C、K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相应的一次转印区域Q3,在该一次转印区域感光体Py、Pm、Pc以及Pk与不仅作为环状部件实例而且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相接触。由控制部分C控制的电源电路E按照给定定时在各一次转印区域Q3向一次转印辊T1y、T1m、T1c、T1k施加极性与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一次转印电压,其中各一次转印辊作为一次转印装置的实例分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感光体Py、Pm、Pc、Pk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区域Q3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同时彼此叠加,其中各一次转印区域Q3分别与一次转印辊T1y、T1m、T1c、T1k相对地设置。在执行一次转印之后,相应的作为图像保持体清洁器实例的感光体清洁器CLp将残留在感光体Py、Pm、Pc、Pk表面上的显影剂去除。
上述感光体Py~Pk、各颜色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k以及各颜色的显影装置Gy~Gk一起协作而构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UY、UM、UC、UK,这些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可见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用于在其相应的感光体Py~Pk上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各颜色感光体Py、Pm、Pc、Pk的下方,作为左右一对引导部件实例的一对滑动轨道SR和SR以使作为被引导框架部件实例的滑动框架F1可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该滑动框架F 1。在滑动框架F1上支撑有作为带组件BM′的支撑框架部件使用的带框架F2,其中该带组件BM′不仅作为根据实施例3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的实例而且还作为中间转印体驱动装置的实例。将带框架F2支撑成可以在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体Py~Pk相接触的上升的操作位置与中间转印带B′从感光体Py~Pk下方脱离的维护位置之间上升及下降。在带组件BM′向下下降到维护位置的状态下,滑动框架F1及其支撑的带组件BM′以防止与感光体Py~Pk摩擦接触的方式可以移动到打印机部分U1′中及从该打印机部分U1′中移动出来。
用于前后移动滑动框架F1的结构和用于上下移动带组件BM′的结构例如已在日本专利申请平成-8-171248中有所披露因此是公知的。换言之,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结构作为上述结构。
带组件BM′包括:中间转印带B′;带支撑辊Rd、Rt、Rw、Rf、T2a,其包括有作为驱动支撑部件实例的带驱动辊Rd、作为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张紧辊Rt、作为蛇行防止部件实例的游动辊(walking roller)Rw、作为从动部件实例的多个从动辊Rf以及作为二次转印对置部件实例的支撑辊T2a;以及四个一次转印辊T1y、T1m、T1c、T1k。并且带支撑辊Rd、Rt、Rw、Rf、T2a以使中间转印带B′可沿着箭头标志Ya的方向旋转移动的方式支撑中间转印带B′。换句话说,根据实施例3,作为用于支撑环状部件的可旋转支撑部件实例的带组件BM′包括带驱动辊Rd、张紧辊Rt、游动辊Rw、多个从动辊Rf以及支撑辊T2a。
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作为二次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即,该二次转印辊面向中间转印带B′与支撑辊T2a接触的表面。在中间转印带B′与二次转印辊T2b面向彼此的区域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由控制部分C控制的电源电路E按照给定定时向二次转印辊T2b施加极性与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二次转印电压。与二次转印辊T2b相对设置的支撑辊T2a接地;并且,当对二次转印辊T2b施加二次转印电压时,在二次转印辊T2b与支撑辊T2a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支撑辊T2a和二次转印辊T2b一起协作从而构成二次转印装置T2。
包括四个一次转印辊T1y、T1m、T1c、T1k和中间转印带B′的带组件BM′与二次转印装置T2等一起协作从而构成将形成在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UY、UM、UC、UK的感光体Py~Pk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转印装置BM′+T2。
在打印机部分U1′的下部,不仅设置有其中收容有记录介质S的纸张供给容器TR1~TR3,而且还设置有纸张供给用介质传送路径SH1。此外,可以从手动纸张供给部分TR4向纸张供给用介质传送路径SH1供给纸张。作为取出部件实例的拾纸辊Rp按照给定定时从纸张供给容器TR1~TR3中取出收容在其中的记录介质S,接下来作为操纵部件实例的操纵辊Rs将记录介质S一张接一张地分离,然后作为传送部件实例的多个传送辊Ra将记录介质S传送到作为纸张供给时刻调整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处。此外,传送辊Ra将从手动纸张供给部分TR4供给的记录介质S传送到定位辊Rr处。然后在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或单色调色剂图像移动到二次转印区域Q4的时刻将传送到定位辊Rr处的记录介质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由于当记录介质S通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向二次转印辊T2b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因此在彼此叠加的状态下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区域Q4一次性全部地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S上。
在执行完二次转印之后,作为环状部件清洁器实例的带清洁器CLb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B′表面上的显影剂去除。
转印后引导部件SG和介质传送部件HB将其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传送到定影装置F。定影装置F包括作为一对彼此压力接触的加压定影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加热辊Fh与加压辊Fp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形成定影区域Q5。当记录介质S上调色剂图像穿过定影区域Q5时对调色剂图像加热定影。将其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传送到排出用介质传送路径SH2或双面记录介质传送路径SH3。将已经传送到排出用介质传送路径SH2的记录介质S排出到作为介质排出部分实例的纸张排出托盘TRh;并且,将被传送到双面记录介质传送路径SH3的记录介质S翻转然后再次将其传送到定位辊Rr处。
由上述符号Rp、Rs、Ra、Rr、SG、HB、SH1、SH2、SH3等表示的部件一起协作从而构成传送装置SH。
由符号SH1、SH2以及SH3表示的部件一起协作从而构成介质传送路径SH1~SH3。此外,由符号Rp、Rs、Rr、HB等表示的部件分别构成介质传送部件Rp、Rs、Rr、HB。
在图7中,在根据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游动辊Rw与根据实施例1的从动辊Rj构造相似。
(实施例3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3的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不仅支撑作为环状部件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而且还防止中间转印带B′发生蛇行的游动辊Rw可以利用中间转印带B′的旋转力而得到可靠的定位。此外,当中间转印带B′偏斜时,与实施例1相似,游动辊Rw沿着校正中间转印带B′的偏斜的方向倾斜,由此中间转印带B′的偏斜可以得到校正。
(变型例)
尽管此前详细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3,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在不背离如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主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下面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变型例(H01)~(H06)。
(H01)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打印机和复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FAX或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此外,根据实施例1的介质传送带并不局限于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装置,而是也可以应用于诸如喷墨记录型或热压头型打印机等的任意图像形成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多色显影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而是也可以应用于单色型即所谓的黑白显影型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不言而喻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任意图像形成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还可以应用于用于传送任意物品的环状部件型装置或带传送型装置,所述物品包括:诸如完成品和部件等的商品;诸如书籍、DVD以及衣服等的运送物;以及诸如原料和废料等在建筑工地上处理的传送物料。
(H02)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介质传送带B和中间转印带B′作为环状部件的实例。然而,这不是限定性的,而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例如这样的环状部件:即,其中必须对带状感光体、带状定影装置以及其他类似的部件进行定位,而且这些部件可能发生偏斜的可能性高。
(H03)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分别具有防止环状部件发生蛇行的功能的从动辊Rj和游动辊Rw作为旋转支撑部件。然而,此结构不是限定性的,而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防止蛇行功能的结构。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的结构:即,将用于支撑环状部件的轴向两端的轴承部件替换为根据实施例2的后侧轴承部件7″或根据实施例3的张紧辊Rt和从动辊Rf。
(H04)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了张力弹簧8推压从动辊Rj的轴承部件7的结构,即显示了具有向介质传送带施加张力的功能的从动辊Rj。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施加张力的功能的可旋转支撑部件。
(H05)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轴承部分18具有长孔形的结构。然而,根据本发明,轴承部分18也可以具有其他任意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轴承部分18具有圆弧形状,其中以驱动轴Rd作为中心,从动轴Rj1可以像钟摆一样相对于驱动轴Rd移动;或者,轴承部分18也可以具有倾斜矩形的形状。
(H06)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轮缘形圆盘状凸缘12作为端缘接触部分的实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结构,而是也可以采用任意结构。例如,可以采用所谓的阶梯轴,其中,在从动轴Rj 1上形成具有对应于凸缘12的大直径的阶梯部分作为端缘接触部分的实例。或者,可将凸缘12压入从动轴,或者可以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凸缘12。
(实施例4)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带组件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介质传送带从带组件上取下的状态。
图10为其上安装有带组件的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在图10中,省略示出了后侧框体等。
在图1中,显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打印机U。在打印机U的下部收容有纸张供给容器TR1,作为介质实例的记录介质S收容在该纸张供给容器TR1中;并且,在打印机U的上表面设置有介质排出部分TRh。此外,在打印机U的左上部设置有操作部分UI。
根据实施例4的打印机U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和开闭部分U2,其中该开闭部分U2可以绕着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右下端部的旋转中心U2a打开及关闭。开闭部分U2构造成可以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该打开位置是敞开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的内部以便供给显影剂、或将故障部件更换成新部件、或去除卡住的记录介质S的位置;以及该关闭位置是实施图像形成操作并且开闭部分U2通常时间所保持的位置。
打印机U包括用于实施打印机U的各种控制操作的控制部分C、图像处理部分GS、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电源装置E等,其中控制部分C可以控制上述各组件的操作。电源装置E用于对以下部件施加电压:分别作为充电装置实例的充电辊CRy、CRm、CRc以及CRk;分别作为显影剂保持部件实例的显影辊G1y、G1m、G1c以及G1k;分别作为转印装置实例的转印辊T1y、T1m、T1c以及T1k等。
图像处理部分GS将从外部图像信息发送装置等输入的打印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并且按照给定定时将如此转换后的图像信息输出到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其中该图像信息用于形成与四种颜色即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以及K(黑色)的图像相对应的潜像。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根据输入其中的各条彩色图像信息将驱动信号输出到潜像写入装置ROS中。潜像写入装置ROS根据该驱动信号发射出作为用于写入各色图像的图像写入光实例的激光束Ly、Lm、Lc以及Lk。
在图1中,在潜像写入装置ROS的右方设置有作为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处理盒UY、UM、UC以及UK,其中该调色剂图像是各颜色即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以及K(黑色)的可见图像的实例。
在图1和图10中,K(黑色)的处理盒UK包括作为旋转的图像保持体实例的感光体Pk。在感光体Pk的周围布置有: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CRk;显影装置Gk,其用于将感光体P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图像;除电部件Jk,其用于从感光体Pk的表面去除电荷;以及作为图像保持体清洁器实例的感光体清洁器CLk,其用于去除残留在感光体Pk表面上的显影剂。
在图1和图10中,充电辊CRk在与其相对地设置的充电区域Q1k内对感光体Pk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其后,激光束Lk在潜像形成区域Q2k中将潜像写入到感光体Pk的表面上。在与显影装置Gk相对地设置的显影区域Qgk中将所写入的静电潜像转换成可见图像。
根据实施例4的黑色的处理盒UK由拆装体构成,该拆装体构造成将感光体Pk、充电辊CRk、显影装置Gk、除电部件Jk、感光体清洁器CLk等形成为一体;并且,在开闭部分U2移动到其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处理盒UK可以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或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拆卸下来。
其余颜色的处理盒UY、YM以及UC与黑色的处理盒UK相似,也构造成可以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或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拆卸下来。
在图1和图8~10中,在各感光体Py~Pk的右方设置有作为支撑在开闭部分U2上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实例的带组件BM。带组件BM包括:作为环状部件实例的介质传送带B;作为保持传送部件支撑系统实例的带支撑辊(Rd+Rj),其包括有作为用于支撑介质传送带B的驱动支撑部件实例的驱动辊Rd和作为可旋转支撑部件实例的从动辊Rj;转印辊T1y~T1k,其分别与对应的感光体Py~Pk相对设置,同时带支撑辊用作转印装置的实例;作为图像浓度检测部件实例的图像浓度传感器SN1;作为保持传送部件清洁装置实例的带清洁器CLb;以及介质吸引辊Rk,其与从动辊Rj相对地设置用于将记录介质S吸附到介质传送带B上。介质传送带B由带支撑辊(Rd+Rj)可旋转地支撑。这里,图像浓度传感器SN1用于检测由控制部分C的图像浓度调节装置(未示出)在给定定时形成的浓度检测图像的浓度即所谓的补片图像(patch image)的浓度。图像浓度调节装置基于由图像浓度检测部件检测的图像浓度不仅调节分别施加到充电辊Cry~CRk、显影辊G1y~G1k以及转印辊T1y~T1k上的电压,而且还调节激光束Ly~Lk的强度,由此调节或校正图像浓度,即实施所谓的过程控制。
纸张供给部件Rp将设置在介质传送带B下方的纸张供给容器TR1中的记录介质S取出,进而将该记录介质S传送到记录介质传送路径SH上。
作为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介质传送辊Ra对记录介质传送路径SH中的记录介质S进行传送,进而将记录介质S传送至作为纸张供给定位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定位辊Rr按照给定定时将记录介质S传送到从动辊Rj与介质吸附辊Rk彼此相对的记录介质吸附位置Q6。被传送到记录介质吸附位置Q6的记录介质S静电地吸附在介质传送带B上。
当从手动操作纸张供给部分TR0供给记录介质S时,介质传送辊Ra将由手动操作纸张供给部件Rp1供给的记录介质S传送到定位辊Rr处,然后将记录介质S传送到介质传送带B上。
吸附在介质传送带B上的记录介质S依次通过记录介质S可以与相应的感光体Py~Pk相接触的转印区域Q3y、Q3m、Q3c以及Q3k。
在给定定时从电源电路E向转印辊T1y~T1k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其中转印辊T1y~T1k在转印区域Q3y~Q3k设置在介质传送带B的背面侧。
在多色图像的情况下,各感光体Py~Pk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由转印辊T1y~T1k分别转印到介质传送带B上的记录介质S上的同时彼此叠加。此外,对于单色图像,换言之,对于所谓的黑白图像,仅在感光体Pk上形成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且转印辊T1k将该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在执行完调色剂图像转印之后,除电部件Jy~Jk在除电区域Qjy~Qjk将感光体Py~Pk上的电荷去除。其后,相对应的感光体清洁器CLy~CLk分别在各自的清洁区域Q4y~Q4k对残留在感光体Py~Pk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清洁;并且,其后相对应的充电辊CRy~CRk分别对感光体Py~Pk再次进行充电。
在定影区域Q5对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进行定影,其中作为定影装置F(作为定影器的实例)的加热定影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与作为加压定影部件实例的加压辊Fp彼此压力接触从而形成该定影区域Q5。作为引导部件实例的引导辊Rgk对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进行引导,进而将记录介质S从作为介质排出部件实例的排出辊Rh排出到介质排出部分TRh。
在记录介质S与介质传送带B分离之后,带清洁器CLb对该介质传送带B进行清洁。
当对记录介质S的两面进行打印时,驱动排出辊Rh使其反向旋转,由此切换部件GT1将记录介质S传送到介质翻转路径SH2上,并且在记录介质S正反翻转的状态下将该记录介质S再次传送到定位辊Rr处。
顺便地说,根据实施例4,定影装置F、排出辊Rh的下侧驱动辊、切换部件GT1以及介质翻转路径SH2的下侧引导面构造成所谓的定影单元U3。此外,排出辊Rh的上侧从动部件支撑在开闭部分U2上。
在图8和图9中,带组件BM包括作为支撑介质传送带B的支撑体实例的框体1。框体1包括设置在框体1的前侧的前侧第一框体2、设置在框体1的后侧的后侧第一框体3以及将前侧第一框体2与后侧第一框体3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框体4。连接框体4包括彼此大致平行延伸的下侧连接框体4a和上侧连接框体4b;并且,这两个连接框体4a和4b一起协作从而使前侧第一框体2与后侧第一框体3彼此连接。
下侧连接框体4a和上侧连接框体4b通过两条框架间连接部件4c和4d而彼此连接。
在前侧第一框体2和后侧第一框体3上形成有前后一对用于支撑轴承Rd2的轴承支撑部分2a和3a,其中该轴承Rd2承接驱动辊Rd的轴Rd1。轴承支撑部分2a和3a分别形成为当从前方看去时其下侧存在尖端的V形槽即所谓的V槽。
在前侧第一框体2和后侧第一框体3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二框体支撑部分2c和3c。
在前侧第一框体2的下端部的前侧和后侧第一框体3的下端部的后侧分别形成有弹簧一端安装部分2b。在图9中,省略示出后侧的弹簧一端安装部分。
在图9中,如双点划线所示,在前侧第一框体2与后侧第一框体3之间在驱动辊Rd的下方设置有转印辊T1k、T1c、T1m以及T1y,这些转印辊大致彼此平行布置。此外,这些转印辊受到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弹簧(未示出)沿着使这些转印辊可以抵压与其相对应的感光体Pk、Pc、Pm以及Py的方向推压这些转印辊。
前侧第一框体2、后侧第一框体3以及连接框体4一起协作从而构成根据实施例4的第一框体2+3+4。
在分别形成在前侧第一框体2和后侧第一框体3的下端部的第二框体支撑部分2c和3c上支撑有前侧第二框体8和后侧第二框体9,该前侧第二框体8和后侧第二框体9可以绕着其相应的摆动轴6和7旋转。
在前侧第二框体8的上端部的前侧和后侧第二框体9的上端部的后侧分别形成有前后一对弹簧另一端安装部分8b。这里,省略示出后侧的弹簧另一端安装部分。
此外,在前侧第二框体8和后侧第二框体9上形成有前后一对用于以轴承Rj2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轴承Rj2的轴承安装部分8a和9a,其中该轴承Rj2承接从动辊的轴Rj1。在轴承安装部分8a和9a上安装有用于向下推压轴承Rj2的张力弹簧11。
前侧第二框体8和后侧第二框体9一起协作从而构成根据实施例4的第二框体8+9。第一框体2+3+4和第二框体8+9一起协作从而构成根据实施例4的框体1。
因此,在根据实施例4的框体1上,以第二框体8+9可以绕着摆动轴6和7摆动的方式相对于第一框体2+3+4支撑第二框体8+9。
在图9和图10中,在摆动轴6和7上安装有分别作为施力部件实例的扭转弹簧12和13的主体12a和13a(未示出)。
扭转弹簧12和13的第一端部12b和13b(未示出)支撑在弹簧一端安装部分2b和3b(未示出)上,而第二端部12c和13c(未示出)支撑在弹簧另一端安装部分8b和9b(未示出)上。
因此,如图10所示,扭转弹簧12和13总是以使从动辊Rj抵压作为位置限定部分实例的抵触壁14的方式推压从动辊Rj,其中该从动辊Rj支撑在以可以相对于第一框体2+3+4摆动的方式而支撑的第二框体8+9上。抵触壁14可以设置在除了箭头标志X和-X以外的任意位置。这里,说明的实例是抵触壁14设定在沿着Y方向进行位置限定位置的位置上。
图11A和11B为从图10下方看去的根据实施例4的带组件的视图。具体地,图11A为没有发生偏斜现象的状态的说明图,而图11B为发生偏斜现象的状态的说明图。
从动辊Rj包括由轴承Rj2可旋转地支撑的轴Rj1和被支撑成沿着轴向可以相对于轴Rj1移动的从动辊主体Rj3。在从动辊主体Rj3的前后两端安装有可以随着从动辊主体Rj3沿着轴向的移动而沿着轴向进行移动的圆盘状前侧按压部件16和圆盘状后侧按压部件17。
在前侧按压部件16的前侧和后侧按压部件17的后侧,由轴Rj1分别支撑有作为弹性部件实例由弹性块制成的圆盘状前侧弹性部件18和圆盘状后侧弹性部件19。
在前侧弹性部件18的前侧和后侧弹性部件19的后侧,由轴Rj1支撑有作为协作位置限定部分实例的圆盘状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圆盘状后侧被定位部件22,当这两个部件21和22以及前侧和后侧弹性部件18和19分别保持在各自的自然状态下时,部件21和22的直径大于前侧和后侧弹性部件18和19的直径。
(实施例4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4的具有上述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中,在第二框体8+9相对于第一框体2+3+4旋转由此缩短驱动辊Rd与从动辊Rj之间距离的状态下,如图8和图10所示安装上介质传送带B并且旋转第二框体8+9以增大驱动辊Rd与从动辊Rj之间的距离,由此利用张力弹簧11张紧介质传送带B。
而且,利用扭转弹簧12和13使第二框体8+9抵压抵触壁14,从而使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分别与抵触壁14接触由此而被定位。
当开始图像形成操作并且旋转介质传送带B时,实际中由于驱动辊Rd与从动辊Rj无法彼此绝对平行地布置,因此允许介质传送带B发生偏斜。
在图11A和11B中,当从动辊主体Rj3随着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而沿着轴Rj1的轴向移动时,沿移动方向布置的前侧按压部件16或后侧按压部件17与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相接触。
当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被前侧按压部件16或后侧按压部件17按压由此而发生弹性变形时,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的外径增大。当发生弹性变形的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的外径超过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时,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的外周表面与抵触壁14接触。
结果,位于发生弹性变形的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侧面的前侧第二框体8或后侧第二框体9克服扭转弹簧12和13的弹簧力而旋转,由此从动辊Rj的轴Rj1倾斜。由于从动辊Rj的倾斜而使得向介质传送带B施加沿着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的方向的力。
当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得到校正并且从动辊主体Rj3沿着前侧按压部件16或后侧按压部件17远离发生弹性变形的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的方向移动时,发生弹性变形的前侧弹性部件18或后侧弹性部件19弹性恢复原形以使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与抵触壁14接触,由此返回到如图11A所示的状态。
此外,根据实施例4,在介质传送带B的驱动辊Rd和从动辊Rj的两轴向端部的边缘没有设置突起状部件,即所谓的肋;因此,当实施图像形成操作时,介质传送带B受到来自驱动辊Rd的驱动力,由此介质传送带B以其两侧表面为平坦的表面的方式旋转。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4,介质传送带B既不采用肋等贴合在介质传送带B的两侧表面上并且利用诸如肋等的突出部分引导介质传送带B的结构,也不采用介质传送带B沿着带旋转方向的端部逼近锥形部件由此扭曲介质传送带B的平坦表面状态的结构;因此,不仅当介质传送带B保持静止时,而且当介质传送带B旋转时,介质传送带B的表面都保持为大致平坦的状态。这不仅有助于消除设置诸如肋等贴合在介质传送带B表面上的突出部分的需要,由此可简化介质传送带B的结构,而且还有助于减小当介质传送带B旋转时施加到其上的不必要的应力,由此防止介质传送带B损坏并且限制图像位置的偏移。也就是说,当将诸如肋等用于引导介质传送带B的突出部分贴合到介质传送带B上时,由于介质传送带B与驱动辊Rd和从动辊Rj相接触的部分不同于诸如肋等突出部分与驱动辊Rd和从动辊Rj相接触的部分,因此在待旋转的介质传送带B与诸如肋等的突出部分之间产生周向速度差;并且此周向速度差导致对介质传送带B施加应力。然而,根据实施例4,可防止发生这种现象。此外,当介质传送带B的端部逼近锥形部件时,介质传送带B的端部发生扭曲。然而,根据实施例4,也可以防止发生这种现象。
(实施例5)
现在,图12A~12C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5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具体地,图12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图12C为轴倾斜板簧的说明图。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在对实施例5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4相对应的构成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但是在其余方面,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构造相似。
在图12A~12C中,对于根据实施例5的从动辊Rj的结构,省略前侧按压部件16和后侧按压部件17,并且在从动辊Rj的轴Rj1上可旋转地支撑有作为弹性部件实例的轴倾斜板簧26和27以取代前侧弹性部件18和后侧弹性部件19,同时轴倾斜板簧26和27分别位于从动辊主体Rj3一侧的端部26b和27b以沿着轴向可移动的方式受到支撑。在图12A和12C中,轴倾斜板簧26和27分别由通过将矩形平板部件弯曲成V形而得到的板簧形成。轴倾斜板簧26和27的V形尖端边缘26a和27a与抵触壁14相对地设置,当轴Rj1旋转时,尖端边缘26a和27a与抵触壁14相接触,由此防止轴倾斜板簧26和27发生旋转。
此外,如图12B所示,在轴倾斜板簧26和27受到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尖端边缘26a和27a与轴Rj1之间的距离长于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的外径。而且,如图12A所示,在轴倾斜板簧26和27没有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尖端边缘26a和27a与轴Rj1之间的距离设定成短于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的外径。
(实施例5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5的具有上述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中,在图12B中,当介质传送带B发生偏斜并且从动辊主体Rj3沿着轴Rj1的轴向移动时,设置在移动方向一侧的轴倾斜板簧26受到从动辊主体Rj3挤压。
如图12B所示,当轴倾斜板簧26和27受到从动辊主体Rj3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时,轴Rj1与尖端边缘26a、27a之间的距离增加。当轴Rj1与尖端边缘26a、27a之间的距离长于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的外径时,轴倾斜板簧26和27的尖端边缘26a和27a与抵触壁14相接触。
结果,与实施例4相似,位于发生弹性变形的轴倾斜板簧26和27侧面的前侧第二框体8或后侧第二框体9分别克服相应的扭转弹簧12和13的弹簧力而旋转,由此使从动辊Rj的轴Rj1倾斜。由于轴Rj1的倾斜而使得向介质传送带B施加沿着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的方向的力。
当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得到校正并且从动辊主体Rj3沿着发生弹性变形的轴倾斜板簧26和27返回到其自然状态的方向移动时,轴倾斜板簧26和27弹性地恢复原形,进而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与抵触壁14接触,由此将带组件的状态返回到如图12A所示的状态。
(实施例6)
现在,图13A和13B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6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具体地,图13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而图13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发生偏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在对实施例6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4相对应的构成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但是在其余方面,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构造相似。
在图13A和13B中,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从动辊Rj的结构,省略根据实施例4的抵触壁14以及前侧按压部件16和后侧按压部件17。此外,使用轴定位板簧31和32作为弹性部件的实例,以取代前侧弹性部件18和后侧弹性部件19以及前侧被定位部件21和后侧被定位部件22。轴定位板簧31和32各自的一端部即轴支撑端部31a和32a以下述方式支撑在轴Rj1上:即,轴支撑端部31a和32a可以自由旋转,并且随着从动辊主体Rj3沿着其轴向移动,轴支撑端部31a和32a可以沿着轴向自由移动。
轴定位板簧31和32的另一端部即固定支撑端部31b和32b支撑在分别形成在打印机U中的固定支撑部分33和34上。
在根据实施例6的轴定位板簧31和32中,固定支撑端部31b与32b之间的距离设定成大于轴支撑端部31a与32a之间的距离。板簧31和32的固定支撑端部31b和32b分别设置在从动辊Rj的右侧,而轴定位板簧31和32的弹簧力与扭转弹簧12和13的弹簧力相反,由此将轴Rj1的位置保持在如图13A所示的参考位置上。
(实施例6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6的具有上述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中,在图13B中,当介质传送带B发生偏斜并且从动辊主体Rj3沿着轴Rj1的轴向移动时,设置在移动方向一侧的轴定位板簧31的轴支撑端部31a受到从动辊主体Rj3挤压。
如图13B所示,当轴支撑端部31a受到从动辊主体Rj3的挤压而使轴定位板簧31发生弹性变形时,由于固定支撑端部31b固定,因此轴支撑端部31a以绕着固定支撑端部31b画弧的方式移动。
结果,与实施例4相似,设置在发生弹性变形的轴定位板簧31和32侧面的前侧第二框体8和后侧第二框体9克服扭转弹簧12和13的弹簧力而旋转,由此如图13B所示,从动辊Rj的轴Rj1倾斜。由于轴Rj1的倾斜而使得向介质传送带B施加沿着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的方向的力。
当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得到校正并且从动辊主体Rj3沿着发生弹性变形的轴定位板簧31和32返回到其自然状态的方向移动时,允许轴定位板簧31和32弹性地返回到其各自的自然状态,由此将带组件的状态返回到如图13A所示的状态。
(实施例7)
图1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7的带组件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介质传送带从带组件上取下的状态。
图15对应于图10并且为根据实施例7的带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其中显示了带组件安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这里,在图15中省略示出了后侧框体以及相应的组件。
图16A~16C为从图15下方看去的根据实施例7的带组件的视图。具体地,图16A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没有发生偏斜的状态的带组件的说明图;图16B为显示出介质传送带从图16A所示的状态发生偏斜的状态的带组件的说明图;以及图16C为介质传送带从图16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偏斜的状态的带组件的说明图。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7。在对实施例7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4相对应的构成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但是在其余方面,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构造相似。
在图14中,在根据实施例7的带组件BM中,省略了分别在根据实施例4的带组件BM中所使用的扭转弹簧13、后侧按压部件17、后侧弹性部件19以及后侧被定位部件22。而且,使用固定框体41,以取代根据实施例4的后侧第一框体3和后侧第二框体9。
固定框体41包括与根据实施例4的轴承支撑部分3a构造相似的轴承支撑部分41a和与根据实施例4的轴承安装部分9a构造相似的轴承安装部分41b。在轴承支撑部分41a上支撑有轴承Rd2;并且在轴承安装部分41b上由张力弹簧11以后侧轴承Rj2可以倾斜的方式保持后侧轴承Rj2。
前侧第一框体2、固定框体41、连接框体4等一起协作从而构成作为第一框体实例的支撑框体2+41+4。
因此,根据实施例7,前侧框体8被支撑成可以绕着摆动轴6相对于支撑框体2+41+4摆动。
参照图15和图16A,在根据实施例7的带组件BM中,被定位部件21抵靠抵触壁14,与根据实施例4的抵触壁14相比该抵触壁14设置在右侧;并且,第二框体8保持为这样的状态:即,其可以相对于固定框体41的轴承安装部分41b向右旋转。由此,如图16A所示,从动辊Rj的轴Rj1倾斜,由此介质传送带B自然地向前偏斜。
(实施例7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7的具有上述结构的环状部件旋转驱动装置中,随着从动辊Rj的运转,介质传送带B自然地向前偏斜。当从动辊主体Rj 3随着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运转而沿着轴Rj1的轴向移动时,如图16B所示,前侧按压部件16接触并挤压前侧弹性部件18,从而使前侧弹性部件18发生弹性变形。当前侧弹性部件18的外径由于弹性变形而大于被定位部件21的外径时,前侧弹性部件18的外周表面与抵触壁14相接触。
结果,前侧第二框体8克服扭转弹簧12的弹簧力而旋转,轴Rj1倾斜,并且由于轴Rj1的倾斜,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减小。
当介质传送带B从此状态进一步向前偏斜时,随着从动辊主体Rj3的轴Rj1沿着轴向的移动,前侧弹性部件18受到前侧按压部件16的挤压而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如图16C所示前侧弹性部件18的外径进一步增大,并且轴Rj1进一步倾斜。当轴Rj1进一步倾斜时,可以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当介质传送带B的偏斜得到校正时,前侧弹性部件18弹性地恢复原形,并且前侧弹性部件18的直径减小,由此介质传送带通过图16B所示的状态返回到如图16A所示的状态。
(变型例)
尽管此前详细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在不背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主题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以下是根据本发明的变型例(H01)~(H05)。
(H01)在以上分别说明的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复印机、FAX或具有诸如复印机功能和FAX功能等多种功能的复合机。此外,图像形成装置并不局限于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装置,而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诸如喷墨记录型或热压头型用于打印平版画等的打印机等的任意图像形成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多色显影的图像形成装置,而是也可以由单色显影即黑白显影的图像形成装置实现。此外,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任意图像形成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还可以应用于用于传送任意物品的环状部件,所述任意物品例如为:诸如完成品和部件等的商品、诸如书籍、DVD以及衣服等的运送物以及诸如原料和废料等在建筑工地上处理的传送物料。
(H02)在以上分别说明的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介质传送带B作为环状部件的实例。然而,这不是限定性的,而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例如用于将一次转印的可见图像二次转印到介质上的中间转印带和诸如带形感光带等的环状部件,其中该环状部件可能发生偏斜的可能性高。
(H03)在上述实施例4和实施例7中,举例说明了这样的结构:即,从动辊主体Rj3可以通过前侧按压部件16和后侧按压部件17而与前侧弹性部件18和后侧弹性部件19相接触。然而,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当从动辊主体Rj3沿着轴向移动时,从动辊主体Rj3可以与弹性部件直接接触而不借助于前侧按压部件16和后侧按压部件17。
(H04)在上述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由可摆动的框体8和9支撑从动辊Rj的两端。然而,这并不是局限性的,而是如图16A~16C所示,可摆动的框体可以仅支撑从动辊Rj的一端侧。
(H05)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框体1作为支撑部件的实例,该支撑部件构造成用于支撑驱动辊Rd的第一框体与用于支撑从动辊Rj的第二框体相连接。然而,这并不是局限性的,也可以分开构造单独的作为框体的支撑体,即一个支撑体用于支撑驱动辊Rd,另一个支撑体用于支撑从动辊Rj。
以上提供了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举例和说明。这并不意味上述实施例为穷举的或将本发明局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很多变型和变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旨在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以及适用于预期的特定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包括:
环状部件,其具有平坦表面并且受到驱动力而旋转;
驱动支撑部件,其支撑并驱动所述环状部件;
可旋转支撑部件,其包括旋转轴并且支撑所述环状部件,并且可随着所述环状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支撑部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以下述方式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即,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可以沿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的轴向移动并且可以沿着与所述轴向相交叉的交叉方向摆动;以及
弹性部件,其可随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由于所述环状部件的偏斜而沿着轴向的移动从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是可变的,
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发生变化以使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着校正所述环状部件的偏斜的方向进行摆动。
2.一种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包括:
环状部件,其具有平坦表面并且受到驱动力而旋转;
驱动支撑部件,其支撑并驱动所述环状部件;
可旋转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环状部件并且随着所述环状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支撑部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驱动支撑部件和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以下述方式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即,在所述环状部件旋转的情况下,随着所述环状部件沿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轴向的移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可以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轴向移动,并且所述旋转支撑部件可以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沿着交叉方向摆动;
弹性部件,其可随着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着轴向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是可变的;以及
位置限定部分,其限定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交叉方向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位置限定部分限定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还包括:
协作位置限定部件,其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上并且可与所述位置限定部分相接触;以及
推压部件,其朝向所述位置限定部分推压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
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
第一框体,其支撑所述驱动支撑部件;
第二框体,其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以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框体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轴向的两端侧以使得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两端侧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摆动,并且
所述位置限定部分、所述协作位置限定部件以及所述弹性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着轴向的两端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框体以使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沿轴向的一端侧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摆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并且
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倾斜成施加使所述环状部件朝向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所述一端侧偏斜的力的状态下,所述位置限定部分限定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由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上的圆盘状弹性块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由两端是弯曲的并且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上的板簧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由一端支撑在所述可旋转支撑部件上而另一端受到固定支撑的板簧构成。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包括介质传送装置,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在将介质吸附在所述环状部件表面上的同时对所述介质进行传送;以及
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介质上形成可见图像。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其形成可见图像;
一次转印装置,其将由所述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可见图像转印到由带状的环状部件构成的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其包括中间转印部件驱动装置,所述中间转印部件驱动装置包括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以及
二次转印装置,其将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可见图像二次转印到介质上。
CN2010105025933A 2007-10-01 2008-09-28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19686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7938 2007-10-01
JP2007257938A JP2009086463A (ja) 2007-10-01 2007-10-01 無端状部材回転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0883 2008-03-26
JP2008080883A JP2009237080A (ja) 2008-03-26 2008-03-26 無端状部材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88422A Division CN101403883B (zh) 2007-10-01 2008-09-28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8617A true CN101968617A (zh) 2011-02-09

Family

ID=40508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25933A Pending CN101968617A (zh) 2007-10-01 2008-09-28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26364B2 (zh)
KR (1) KR101143894B1 (zh)
CN (1) CN10196861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7281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夏普株式会社 带输送装置
CN103698991A (zh) * 2012-09-27 2014-04-02 株式会社理光 带控制装置、辊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82999A (zh) * 2017-03-14 2019-10-25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带状体的蛇行量测定方法及装置以及带状体的蛇行异常检测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75507B2 (en) * 2009-03-31 2012-05-08 Xerox Corporation Transfer belt lateral posi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12053176A (ja) * 2010-08-31 2012-03-1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9841B2 (ja) 2011-09-12 2016-03-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7609A (ja) 2011-11-18 2013-06-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8791B2 (ja) * 2012-07-03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8596B2 (ja) * 2012-08-24 2015-04-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575B2 (ja) 2013-03-25 2016-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6590B2 (ja) * 2013-07-25 2016-1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片寄抑制構造、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9581B2 (ja) 2014-03-28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67914B2 (ja) * 2014-12-26 2019-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18810A (ja) * 2019-01-22 2020-08-06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9055B2 (ja) 1990-05-24 1994-12-07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
JPH04317936A (ja) 1991-04-16 1992-11-09 Ricoh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の寄り補正装置
JPH08123212A (ja) 1994-10-19 1996-05-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91977A (ja) 1997-09-24 1999-04-06 Minolta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
JP2001080782A (ja) 1999-09-09 2001-03-27 Canon Inc ベルトの幅方向位置調整機構及び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57709B1 (en) * 2000-11-03 2002-10-01 Hewlett-Packard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self-centering endless belts
JP3741606B2 (ja) 2000-12-11 2006-02-0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写真装置
KR100561407B1 (ko) 2003-11-29 2006-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 화상형성기의 정착장치
JP4413759B2 (ja) 2004-12-02 2010-02-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7281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夏普株式会社 带输送装置
CN103057281B (zh) * 2011-10-24 2015-06-03 夏普株式会社 带输送装置
CN103698991A (zh) * 2012-09-27 2014-04-02 株式会社理光 带控制装置、辊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376257B2 (en) 2012-09-27 2016-06-28 Ricoh Company, Ltd.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CN103698991B (zh) * 2012-09-27 2016-09-07 株式会社理光 带控制装置、辊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561912B2 (en) 2012-09-27 2017-02-07 Ricoh Company, Ltd.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CN110382999A (zh) * 2017-03-14 2019-10-25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带状体的蛇行量测定方法及装置以及带状体的蛇行异常检测方法及装置
US11055858B2 (en) 2017-03-14 2021-07-06 Jfe Ste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meandering amount of strip,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bnormal meandering of stri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26364B2 (en) 2012-02-28
US20090087231A1 (en) 2009-04-02
KR101143894B1 (ko) 2012-05-14
KR20090033806A (ko) 2009-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3883B (zh)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68617A (zh)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7771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4732B2 (ja) 転写装置
JP20140856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519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3554B2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8564A (ja) 無端状部材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7080A (ja) 無端状部材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6317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use a common driving source for image bearing members
JP5063273B2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4042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0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49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966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8099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组件
JP2001255739A (ja) 現像装置
JP5017380B2 (ja) 転写装置
JPH053016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668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画像濃度補正方法
JP2019184871A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811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691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9364A (ja) 回転軸支持装置
JP20050704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