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2559A - 车辆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2559A
CN103052559A CN2011800271794A CN201180027179A CN103052559A CN 103052559 A CN103052559 A CN 103052559A CN 2011800271794 A CN2011800271794 A CN 2011800271794A CN 201180027179 A CN201180027179 A CN 201180027179A CN 103052559 A CN103052559 A CN 103052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nnecting
connecting part
load transfer
rear side
transfer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71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2559B (zh
Inventor
近泽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52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2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2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2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of X-shaped or fork-shaped construction, i.e. having members which form an X or fork as the frame is seen in plan vie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2Production or manufacturing of vehicle parts
    • B60Y2410/122Plastic parts manufactured by mou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即使未特别地提高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处的机械强度,也能够对于经由支撑件而从前侧传递来的载荷而维持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支撑件(60)具备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该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通过被设定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M字形状的载荷传递部(100)而被连接在一起。而且,在后侧连结部(92)中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处,后侧连结部(92)和载荷传递部(100)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连接在一起。因此,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92)的载荷将要使后侧连结部(92)以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为起点而发生变形,从而减少了该载荷以使后侧连结部(92)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发生破裂的方式而发挥作用的情况。

Description

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支撑件来对车辆的地板通道的左右两侧进行连结的车辆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即,通过俯视观察时呈X形状的支撑件(在专利文献1中称为“发动机后支撑构件”)而对左侧的地板框架的后端侧和右侧的地板框架(在专利文献1中均称为“前侧梁”)的后端侧进行连结的结构。
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的图3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即,第一横向支撑件和第二横向支撑件通过第一斜支撑件和第二斜支撑件而被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横向支撑件对左右的地板框架(在专利文献2中称为“地板构件”)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横向支撑件被设置于第一横向支撑件的后方并对地板通道的左右两侧进行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61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201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当从左右双方中的某一个地板框架的前侧被施加了载荷时,载荷将经由支撑件而被传递至左右双方中的另一个前侧梁。此处,以这种方式被传递的载荷以对支撑件、与左右双方中的另一个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进行剪切的方式而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将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处的机械强度设定得较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当来自前侧的载荷从地板通道被传递至第二横向支撑件时,载荷将经由第一斜支撑件和第二斜支撑件而被传递到第一横向支撑件,而且,载荷会经由该第一横向支撑件而被传递到地板框架。此处,在专利文献2的图3所公开的结构中,在第一横向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结合部分上连接有第二斜支撑件。因此,从第二横向支撑件被传递至第二斜支撑件的载荷以对第一横向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紧固部分进行剪切的方式而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将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处的机械强度设定得较高。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如下的车辆下部结构,其即使未特别地提高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处的机械强度,也能够对于经由支撑件而从前侧传递来的载荷维持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地板框架,其各自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地板通道,其具有朝向上方鼓出并朝向下方开口的通道部,且被设置于左侧的所述地板框架与右侧的地板框架之间;支撑件,其具有前侧连结部和后侧连结部,所述前侧连结部以跨越所述通道部的方式而在所述通道部的左右两侧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通道上,所述后侧连结部被设置于所述前侧连结部的后方,并且一端侧被固定在一个所述地板框架上,而另一端侧被固定在另一个所述地板框架上,而且,所述支撑件还具有载荷传递部,所述载荷传递部对所述后侧连结部中与所述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和所述前侧连结部进行连接。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架中的一个地板框架上固定有构成支撑件的后侧连结部的一端侧,而在另一个地板框架上固定有后侧连结部的另一端侧。此外,在该左右的地板框架之间设置有地板通道,所述地板通道具有朝向上方鼓出并朝向下方开口的通道部。在该地板通道中的通道部的左右两侧,连结有与后侧连结部相比被设置在前方的前侧连结部的两端侧。
当左右的地板框架中的一个地板框架被输入了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时,地板通道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与前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相对于地板通道的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与前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而向后方偏移,由此,将要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而扭曲。此处,前侧连结部通过载荷传递部而与后侧连结部连接。因此,前侧连结部具有针对于所述扭曲的较高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上述这种扭曲,进而能够抑制前侧连结部中的左右某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而向后方偏移的情况。
此外,从地板通道被传递至前侧连结部的载荷经由载荷传递部而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此处,载荷传递部在后侧连结部中的、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内侧处,与后侧连结部相连接。因此,例如从地板通道经由前侧连结部而被传递至载荷传递部的载荷,将被传递到后侧连结部中的、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内侧处。如此,由于载荷不会被直接传递至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因此能够维持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从而能够使载荷经由后侧连结部而继续向地板框架传递。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中,所述载荷传递部以包括左右一对外侧载荷传递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外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前端在与所述通道部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处与所述地板通道连接,而长度方向后端在与长度方向前端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处、且在所述后侧连结部中与所述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处,与所述后侧连结部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构成载荷传递部的外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前端与地板通道连接。该外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后端在与长度方向前端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且在后侧连结部中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处,与后侧连结部连接。
从地板通道被传递至前侧连结部的载荷经由外侧载荷传递部而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而且,从后侧连结部被传递至地板框架。因此,从地板通道经由前侧连结部和载荷传递部而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的载荷,以使后侧连结部以外侧载荷传递部与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为起点而发生变形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载荷而使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被解除的情况。由此,能够维持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从而能够使载荷经由后侧连结部而继续向地板框架传递。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中,所述载荷传递部以包括左右一对内侧载荷传递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内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前端与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以及所述前侧连结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而长度方向后端在两个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之间与所述后侧连结部连接,并且长度方向后端相互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构成载荷传递部的一对内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前端与对应于该内侧载荷传递部的外侧载荷传递部以及前侧连结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此外,这些内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后端在两个外侧载荷传递部之间相互连接,并且与后侧连结部连接。
如此,通过设置内侧载荷传递部,从而与外侧载荷传递部和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及其附近相比,内侧载荷传递部和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及其附近的机械强度增强。由此,能够在确保支撑件的整体的机械强度的基础上,使从地板通道被传递至前侧连结部的载荷集中于外侧载荷传递部和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及其附近。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中,以如下方式对所述支撑件进行设定,即,通过使预定大小以上的载荷经由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而作用于所述后侧连结部,从而所述后侧连结部以使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与所述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相对于所述后侧连结部与所述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而向后方位移的方式发生变形。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当从地板通道经由前侧连结部、外侧载荷传递部而传递至后侧连结部的载荷达到预定大小以上时,后侧连结部以使外侧载荷传递部与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相对于后侧连结部与所述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而向后方位移的方式发生变形。通过使上述的载荷被消耗于这种后侧连结部的变形中,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载荷而使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被解除的情况。由此,能够维持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从而能够使载荷经由后侧连结部而继续向地板框架传递。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至4技术方案中任一个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中,具备:下边梁,其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两端设置;横梁,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长度方向一端与所述下边梁连结,并且长度方向另一端在所述通道部的左右方向外侧与所述地板通道连结,在所述横梁与所述地板通道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左右方向外侧,将所述前侧连结部连结于所述地板通道。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在地板通道上连结有横梁,且在该地板通道与横梁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左右外侧处,使支撑件的前侧连结部与地板通道相连结。横梁在其长度方向一端(长度方向两端中未与地板通道连结的端部)处与下边梁相连结。通过将支撑件的前侧连结部连结于这种横梁,从而能够提高前侧连结部的刚性,进而能够抑制由从地板通道传递来的载荷而导致的前侧连结部的变形。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中,设置有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并且以通过从所述前侧连结部被传递至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中的至少某一个上的预定大小以上的载荷而能够实现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中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对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进行连结。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通过多个载荷传递部而对前侧连结部和后侧连结部进行连接。这些多个载荷传递部与前侧连结部相互连结,并且当预定大小以上的载荷从前侧连结部被传递至多个载荷传递部中的至少某一个上时,多个载荷传递部将相互进行相对位移。由于通过该相对位移而使载荷被消耗,因此能够抑制因载荷而导致的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的解除,从而能够维持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防止或抑制由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导致的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的解除,从而能够维持支撑件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由于从外侧载荷传递部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的载荷以使后侧连结部发生变形的方式而发挥作用,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的解除,从而能够使载荷经由后侧连结部而继续向地板框架传递。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在确保支撑件的机械强度的同时,使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集中于外侧载荷传递部与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及其附近。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由于载荷被消耗于支撑件上的后侧连结部的变形中,因此能够抑制由载荷而导致的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的解除,从而能够使载荷经由后侧连结部而继续向地板框架传递。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提高支撑件的前侧连结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由从地板通道传递来的载荷而导致的前侧连结部的变形。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车辆下部结构中,通过使预定大小以上的载荷从前侧连结部被传递至多个载荷传递部中的至少某一个上,从而使多个载荷传递部相互进行相对位移,并通过该相对位移而使载荷被消耗。由此,能够抑制由载荷而导致的后侧连结部与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的解除,从而能够使载荷经由后侧连结部而继续向地板框架传递。
附图说明
图1为从下方观察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时的图。
图2为表示载荷作用于一个地板框架的前端的状态的、与图1相对应的图。
图3为表示载荷被传递至一个地板框架的前端且支撑件的后侧连结部发生了变形的状态的、与图2相对应的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应用的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6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应用的支撑件的改变例的俯视图。
图7为从下方观察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时的图。
图8为表示载荷被传递至支撑件的状态的、与图7相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至图8的各个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对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对与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在改变例之前出现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各个附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应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12的前后方向前方,箭头标记LH表示车辆12的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左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12的上下方向上方。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图1中,图示了从车辆下侧观察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12的地板的图。车辆12具备地板面板14。在该地板面板14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下边梁16。下边梁16以在车辆12的前后方向(箭头标记FR及其相反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在该下边梁16中,例如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式而切断了的截面形状被设定为矩形等的封闭截面形状。
在地板面板14的下侧处、且下边梁16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处,设置有左右一对横梁18。横梁18以向车辆12的左右延伸的方式而设置。沿着与该横梁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将该横梁18切断后的截面形状被设定为,例如朝向车辆12的上方开口的截面凹形形状(截面帽形形状)或矩形等的封闭截面形状。
右侧的横梁18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右侧的下边梁16上,左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后述的地板通道40上。与此相对,左侧的横梁18的长度方向左侧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左侧的下边梁16上,右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后述的地板通道40上。
在这些横梁18的后方且在地板面板14的下侧设置有左右一对横梁20。横梁20以向车辆12的左右延伸的方式而设置。沿着与该横梁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将该横梁20切断后的截面形状被设定为,例如朝向车辆12的上方开口的凹形形状、或矩形等的封闭截面形状。
右侧的横梁20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右侧的下边梁16上,左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后述的地板通道40上。与此相对,左侧的横梁20的长度方向左侧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左侧的下边梁16上,右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固定在后述的地板通道40上。
另一方面,在左右下边梁16之间的横梁18、20的下侧,设置有又被称为前侧梁等的左右一对地板框架30。如图4所示,地板框架30具备底壁32。底壁32被形成为,长度方向沿着车辆12的前后方向的平板状。从该底壁3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起朝向车辆12的上方直立设置有侧壁34。从这些侧壁34的上端部(侧壁34的与底壁32相反侧的端部)起朝向底壁32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有凸缘36。因此,沿着与底壁3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地板框架30切断后的截面形状被设定为,朝向车辆12的上方开口的帽形形状(或者凹形形状)。在这些地板框架30中,凸缘36与横梁18和横梁20适当地通过点焊等而被一体地接合。
此外,如图1所示,在左侧的地板框架30与右侧的地板框架30之间的横梁18、20的下侧,设置有地板通道40。如图4所示,地板通道40具备通道部42。通道部42从左右两端朝向中央侧而逐渐地向车辆12的上方鼓出,并且整体上被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截面凹形形状,且未图示的消声器穿过该通道部42的内侧。该通道部42与上述的横梁18和横梁20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一体地连结。从通道部42的左右两端部起朝向车辆12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有凸缘44。
如图1和图4所示,在地板框架30的后端侧和地板通道40的下侧设置有支撑件60。支撑件60通过例如在冷轧钢板上实施了热浸锌镀的、所谓的“热浸锌镀钢板”而成形。如图5所示,支撑件60具备前侧连结部62。前侧连结部62被形成为,长度方向沿着车辆12的左右方向、而宽度方向沿着车辆1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板状。此外,前侧连结部62的宽度方向两侧朝向上下方向上方弯曲,因此,沿着与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前侧连结部62切断后的截面形状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凹形形状。
该前侧连结部62以隔着地板通道40而与横梁20上下对置的方式设置。此外,如图4所示,在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两端侧设置有托架70。托架70具备平板状的凸缘侧固定片72。凸缘侧固定片72在其厚度方向上与地板通道40的凸缘44对置,且凸缘侧固定片72和凸缘44通过焊接等的固定方法或螺栓等的结合单元而被一体地固定。
此外,托架70具备通道侧固定片74。通道侧固定片74被形成为,模仿通道部42的内侧的通道部4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附近的倾斜的板状。凸缘侧固定片72在其厚度方向上与通道部42的内侧面对置,且通道侧固定片74和通道部42通过焊接等的粘接方法或螺栓等的紧固方法而被一体地固定。
在该托架70上形成有支撑件固定部76。支撑件固定部76被设定为厚度方向沿着车辆12的上下方向的板状,且支撑件固定部76在上下方向上与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端部侧对置。在该支撑件固定部76上形成有前后一对通孔78。与这些通孔78相对应地,在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分别形成有前后一对通孔82。未图示的螺栓从上方贯穿通孔82和通孔78。
在支撑件固定部76的与前侧连结部62相反侧的面上,固定有相对于各个通孔78同轴且未图示的焊装螺孔塞。通过使贯穿了通孔82和通孔78的螺栓与焊装螺孔塞拧合,从而使支撑件60的前侧连结部62被一体地结合固定在托架70上。由此,前侧连结部62的左右两端侧在地板通道40与横梁20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左右两侧处被分别固定在地板通道40上。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4所示,支撑件60具备后侧连结部92。如图5所示,后侧连结部92被设置于与前侧连结部62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后侧连结部92被形成为,长度方向沿着车辆12的左右方向,其长度尺寸长于上述的前侧连结部62,且宽度方向沿着车辆1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板状。此外,后侧连结部92的宽度方向两侧向上下方向上方弯曲,因此,沿着与后侧连结部9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后侧连结部92切断后的截面形状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凹形形状。
在该后侧连结部92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形成有在后侧连结部9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通孔94。与这些通孔94相对应地,在左右两个地板框架30的底壁32上形成有通孔96。未图示的螺栓从上方贯穿通孔94和通孔96。在底壁32的与后侧连结部92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相对于各个通孔96同轴且未图示的螺母,并且,通过使贯穿了通孔94和通孔96的螺栓与螺母拧合,从而使后侧连结部92被一体地结合固定在两个底壁32(即,两个地板框架30)上。
在该后侧连结部92与上述的前侧连结部62之间设置有载荷传递部100。载荷传递部100具备左右一对外侧载荷传递部102。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12的前后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倾斜。因此,在左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中,与前端相比后端位于车辆12的左侧,而在右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中,与前端相比后端位于车辆12的右侧(即,在外侧载荷传递部102中,与前端相比后端位于车辆12的左右方向外侧)。在这些外侧载荷传递部102中,宽度方向两侧朝向上下方向上方弯曲,因此,沿着与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外侧载荷传递部102切断后的截面形状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凹形形状。
左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前端与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左侧的端部连接,而右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前端与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右侧的端部连接。与此相对,左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在后侧连结部92的长度方向左侧中与底壁32(地板框架30)之间的结合固定部分相比靠右侧处,与后侧连结部92连接,而右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在后侧连结部92的长度方向右侧中与底壁32(地板框架30)之间的结合固定部分相比靠左侧处,与后侧连结部92连接。
在这些外侧载荷传递部102之间,设置有左右一对内侧载荷传递部112。在内侧载荷传递部112中,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12的前后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倾斜,在左侧的内侧载荷传递部112中,与前端相比后端位于车辆12的右侧,而在右侧的内侧载荷传递部112中,与前端相比后端位于车辆12的左侧(即,在内侧载荷传递部112中,与前端相比后端位于车辆12的左右方向中央侧)。这些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宽度方向两侧朝向上下方向上方弯曲,因此,沿着与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内侧载荷传递部112切断后的截面形状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凹形形状。
左侧的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前端与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左侧的端部且左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前端连接,而右侧的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前端与前侧连结部62的长度方向右侧的端部且右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前端连接。与此相对,左侧的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后端和右侧的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后端在后侧连结部9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处,与后侧连结部92连接。因此,支撑件60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和内侧载荷传递部112在俯视观察时呈M字形状(或者倒W字形状)。
通过以这种方式对外侧载荷传递部102和内侧载荷传递部112进行设置,从而使后侧连结部9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即,后侧连结部92和两个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相连接的部分及其附近)与后侧连结部92和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相连接的部分及其附近相比,机械强度增高。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在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所谓的“偏心碰撞”等,而使朝向后方的载荷作用于左侧的地板框架30的前端时,载荷将经由横梁18和横梁20而被传递到地板通道40。该载荷以使地板通道40中的左侧向后方、右侧向前方相对地进行位移的方式而发挥作用(即,以在前后对地板通道40进行剪切的方式发挥作用)。此外,该载荷经由地板通道40和托架70而被传递至支撑件60的前侧连结部62,并欲使前侧连结部62的左侧的端部朝向后方、右侧的端部朝向前方相对地进行位移。
而且,该载荷经由两个外侧载荷传递部102和两个内侧载荷传递部112而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92,并经由后侧连结部92而被传递至底壁32(即,地板框架30)。以这种方式被传递至地板框架30的载荷,欲使左侧的地板框架30与后侧连结部92之间的连结部分朝向后方、并使右侧的地板框架30与后侧连结部92之间的连结部分朝向前方相对地进行位移。通过以这种方式使载荷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如下的这种载荷发挥作用,即,使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围绕以其长度方向为轴向的轴而扭曲的载荷。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左右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和左右的内侧载荷传递部112而使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一体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的对于上述这种扭曲的刚性较高。由此,能够抑制在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处产生扭曲变形的情况。
如此,由于抑制了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处的扭曲变形的产生,因此如图2所示,能够抑制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中长度方向左侧朝向后方、右侧朝向前方进行位移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如下的情况,即,前侧连结部62与两个托架70之间的连结部分、托架70与地板通道40的凸缘44之间的连结部分、后侧连结部92与两个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发生破裂,从而使这些连结部分处的连结被强制性地解除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连结部92中的、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即通孔94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处,对后侧连结部92和外侧载荷传递部102进行连接。由此,上述的载荷会经由外侧载荷传递部102而被传递至与通孔94相比靠左右方向内侧。因此,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92的载荷,会欲使后侧连结部92以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为起点围绕以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厚度方向为轴向的轴而发生变形。因此,减少了该载荷以使后侧连结部92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破裂的方式而发挥作用的情况。由此,即使上述的载荷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92,也能够维持后侧连结部92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从而能够使载荷继续从后侧连结部92向地板框架30传递。
而且,当从左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92的载荷超过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后侧连结部92与外侧载荷传递部102之间的连结部分)的机械强度时,如图3所示,后侧连结部92以使左侧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朝向后侧连结部92与左侧的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后方进行位移的方式而发生弯曲(变形)。如此,虽然上述的载荷被消耗于后侧连结部92的变形中,但是,由于维持了后侧连结部92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因此在以此方式使后侧连结部92发生了变形后,也能够使载荷继续从后侧连结部92向地板框架30传递。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左右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之间设置了一对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例如,如图6所示,未设置内侧载荷传递部112而是仅由左右的外侧载荷传递部102构成载荷传递部100。但是,通过设置内侧载荷传递部112,能够使后侧连结部92中与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的机械强度,高于与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外侧的机械强度。因此,在采用了未设置内侧载荷传递部112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使后侧连结部92中与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的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大于与外侧载荷传递部102的后端部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的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
(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7中,通过从车辆下方观察时的图而图示了被应用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的支撑件162的结构。如该图所示,支撑件162具备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关于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为长度方向沿着车辆12的左右方向的板状这一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相同。但是,关于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被构成为独立的部件(各自独立的不同部件)这一点,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不同于前侧连结部62和后侧连结部92。
支撑件162具备取代载荷传递部100的载荷传递部170。载荷传递部170具备第一载荷传递部172。第一载荷传递部172的前端在前侧连结部164的左侧端部的附近处,通过螺栓174而被结合固定在前侧连结部164上。与此相对,第一载荷传递部172的后端在与将后侧连结部166与右侧的地板框架30结合固定的螺栓176相比靠左侧处、且在与后侧连结部166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中央相比靠右侧处,通过螺栓178而被结合固定在后侧连结部166上。
此外,载荷传递部170具备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前端在前侧连结部164的右侧端部的附近处,通过螺栓184而被结合固定在前侧连结部164上。与此相对,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后端在与将后侧连结部166与左侧的地板框架30结合固定的螺栓186相比靠右侧处、且在与后侧连结部166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中央相比靠左侧处,通过螺栓188而被结合固定在后侧连结部166上。
而且,在上述的第一载荷传递部17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上形成有长孔192。该长孔192的长度方向沿着第一载荷传递部172的长度方向,并在第一载荷传递部17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与此相对,在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上形成有长孔194。该长孔194的长度方向沿着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长度方向,并在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
该长孔192和长孔194的各自的一部分在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和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叠。在该长孔192与长孔194重叠的部分处,螺栓196贯穿长孔192、194,从而将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和第二载荷传递部182一体地结合固定在一起。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虽然在以上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以分体的方式而构成,但是通过被螺栓196结合固定了的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和第二载荷传递部182,从而使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连接在一起。因此,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的、对于以各自的长度方向为轴向的扭曲的刚性较高。由此,能够抑制在前侧连结部164和后侧连结部166处产生扭曲变形的情况,进而能够防止或抑制如下的情况,即,前侧连结部164与凸缘44之间的连结部分、通孔94与两个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发生破裂,从而使这些连结部分的连结被强制性地解除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连结部166中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即通孔94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处,将后侧连结部166和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及第二载荷传递部182连接在一起。因此,上述的载荷经由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和第二载荷传递部182而被传递到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内侧。因此,减少了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166的载荷以使后侧连结部166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分发生破裂的方式而发挥作用的情况。由此,即使上述的载荷被传递至后侧连结部166,也能够维持后侧连结部166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从而能够使载荷继续从后侧连结部166向地板框架30传递。
而且,当被传递至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和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载荷超过螺栓196对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和第二载荷传递部182的结合强度时,如图8所示,将相对于第一载荷传递部172和第二载荷传递部182而进行相对滑动或者转动。由此,即使第一载荷传递部172与地板通道40之间的结合部分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182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结合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也能够维持后侧连结部166与地板框架30之间的连结,从而能够使载荷继续从后侧连结部166向地板框架30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孔192和长孔194的宽度尺寸在其长度方向大致整个区域内稍大于螺栓196的外径尺寸,且螺栓196为能够贯穿该长孔192和长孔194的大小。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长孔192、194中,在初始状态下,在与螺栓196所贯穿的部分相比靠长孔192、194的长度方向两侧处,使长孔192、194的宽度尺寸小于螺栓196的外径尺寸的结构。在采用了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当螺栓196从初始位置起在长孔192、194的长度方向上进行移动时,螺栓196将使长孔192、194的内周边缘发生塑性变形。通过以这种方式使长孔192、194的内周缘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上述的载荷的一部分。

Claims (6)

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具备:
左右一对地板框架,其各自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
地板通道,其具有朝向上方鼓出并朝向下方开口的通道部,且被设置于左侧的所述地板框架与右侧的地板框架之间;
支撑件,其具有前侧连结部和后侧连结部,所述前侧连结部以跨越所述通道部的方式而在所述通道部的左右两侧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通道上,所述后侧连结部被设置于所述前侧连结部的后方,并且一端侧被固定在一个所述地板框架上,而另一端侧被固定在另一个所述地板框架上,而且,所述支撑件还具有载荷传递部,所述载荷传递部对所述后侧连结部中与所述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和所述前侧连结部进行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载荷传递部以包括左右一对外侧载荷传递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外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前端在与所述通道部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处与所述地板通道连接,而长度方向后端在与长度方向前端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处、且在所述后侧连结部中与所述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左右方向中央侧处,与所述后侧连结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载荷传递部以包括左右一对内侧载荷传递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内侧载荷传递部的长度方向前端与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以及所述前侧连结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而长度方向后端在两个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之间与所述后侧连结部连接,并且长度方向后端相互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通过使预定大小以上的载荷经由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而作用于所述后侧连结部,从而所述后侧连结部以使所述外侧载荷传递部与所述后侧连结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相对于所述后侧连结部与所述地板框架之间的连结部分而向后方位移的方式发生变形。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具备:
下边梁,其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两端设置;
横梁,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长度方向一端与所述下边梁连结,并且长度方向另一端在所述通道部的左右方向外侧与所述地板通道连结,
在所述横梁与所述地板通道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左右方向外侧,将所述前侧连结部连结于所述地板通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并且以通过从所述前侧连结部被传递至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中的至少某一个上的预定大小以上的载荷而能够实现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中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对多个所述载荷传递部进行连结。
CN201180027179.4A 2011-08-15 2011-08-15 车辆下部结构 Active CN103052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68531 WO2013024528A1 (ja) 2011-08-15 2011-08-15 車両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2559A true CN103052559A (zh) 2013-04-17
CN103052559B CN103052559B (zh) 2016-03-02

Family

ID=47714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7179.4A Active CN103052559B (zh) 2011-08-15 2011-08-15 车辆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73578B2 (zh)
EP (1) EP2746140B1 (zh)
JP (1) JP5278612B1 (zh)
KR (1) KR101332654B1 (zh)
CN (1) CN103052559B (zh)
WO (1) WO201302452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1508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11469929A (zh) * 2019-01-23 2020-07-31 沃尔沃汽车公司 加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04793A1 (de) * 2013-03-20 2014-09-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Bodenstruktur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FR3023251B1 (fr) * 2014-07-04 2018-01-19 Psa Automobiles Sa. Traverse transversale de renfort amelioree pour le choc lateral et le choc frontal
FR3023250B1 (fr) * 2014-07-04 2017-12-22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Traverse transversale de renfort amelioree a rupture programmee
US10131381B2 (en) * 2015-06-30 2018-11-20 Faraday & Future Inc. Joint for an underbody of a motor vehicle
US10300948B2 (en) 2015-10-30 2019-05-28 Faraday&Future Inc. Webbing devices for an underbody of a motor vehicle
US10112563B2 (en) 2015-06-30 2018-10-30 Faraday & Future Inc. Tapered crush can
JP2017024698A (ja) * 2015-07-15 2017-02-02 現代自動車株式会社Hyundai Motor Company 車体結合構造
JP6319251B2 (ja) 2015-09-28 2018-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JP6279641B2 (ja) * 2016-03-17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
KR101886513B1 (ko) * 2016-10-12 2018-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프론트 차체 구조
KR102297405B1 (ko) * 2017-05-11 2021-09-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언더바디 구조물
US10559795B1 (en) * 2018-12-19 2020-02-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hassis brace for protecting traction battery
JP2021024559A (ja) * 2019-08-05 2021-02-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7197524B2 (ja) * 2020-01-14 2022-1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ボデーの前部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4428A (en) * 1980-11-19 1984-10-02 Efrudec Gmbh Rear view mirror adjustable by electric motor
JPS624435A (ja) * 1985-06-28 1987-01-10 Tookiyoo Menki:Kk 溶解液自動計量供給装置
JPH0542218A (ja) * 1991-08-09 1993-02-23 Atom Kk 輸液装置
JPH0558347A (ja) * 1991-08-31 1993-03-09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EP1840006A1 (de) * 2006-03-31 2007-10-03 Dr.Ing.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Querträgerstruktur für einen Sitzbereich eines Fahrzeugs
US20070284914A1 (en) * 2006-03-31 2007-12-1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ransverse structural member for a seat area of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7769A (ja) * 1983-08-26 1985-03-15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JP3182938B2 (ja) * 1992-11-02 2001-07-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トンネルの補強構造
KR970003679Y1 (ko) * 1995-03-28 1997-04-23 기아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하부구조
DE29520166U1 (de) * 1995-12-20 1997-05-07 Karmann Gmbh W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insbesondere für ein Cabriolet-Fahrzeug
JP3166596B2 (ja) 1996-02-01 2001-05-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3357006B2 (ja) * 1999-02-19 2002-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4032702B2 (ja) 2001-10-31 2008-01-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345422B2 (ja) 2003-09-30 2009-10-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DE102004001060A1 (de) * 2004-01-02 2005-08-04 Wilhelm Karmann Gmbh Kraftfahrzeug
JP2005206108A (ja) 2004-01-26 2005-08-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JP4678473B2 (ja) * 2004-03-05 2011-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設構造
US7270369B2 (en) * 2004-09-22 2007-09-1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US7798564B2 (en) * 2004-12-27 2010-09-21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inforcing member for vehicle
JP4655654B2 (ja) * 2005-02-04 2011-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DE102006031452A1 (de) * 2006-07-07 2008-01-17 Dr.Ing.H.C. F. Porsche Ag Querbrücke zur Versteifung des Tunnelbereiches einer Boden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5032854B2 (ja) * 2007-01-19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4957270B2 (ja) 2007-01-31 2012-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床部構造
JP2009029244A (ja) * 2007-07-26 2009-02-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構造
EP2048063B1 (en) * 2007-10-10 2009-10-14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082791B2 (ja) 2007-11-16 2012-11-2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自動車後部の車体下部構造
JP5099145B2 (ja) 2007-12-07 2012-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4500867B2 (ja) * 2008-07-07 2010-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DE102009042513A1 (de) * 2009-09-22 2011-03-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Fahrzeug mit Energiespeicherbereich
DE102009050495A1 (de) * 2009-10-23 2011-04-2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Hilfsrahmen
BR112012010801A2 (pt) * 2009-11-05 2016-03-29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carroceria de veículo
DE102011015624A1 (de) * 2011-03-31 2011-11-10 Daimler Ag Strebenanordnung einer Kraftwagenkarosserie,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offenen Kraftwagen
JP6019735B2 (ja) * 2011-08-29 2016-11-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およ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DE102012006528A1 (de) * 2012-03-29 2013-10-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Bodenstruktur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8985681B2 (en) * 2012-06-21 2015-03-2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US8602454B1 (en) * 2012-09-10 2013-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load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s using closed loop structures
US8820823B1 (en) * 2013-03-12 2014-09-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DE102013103729A1 (de) * 2013-04-15 2014-10-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unnelanordnung für eine Bodengruppe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sowie eine Bodengrupp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4428A (en) * 1980-11-19 1984-10-02 Efrudec Gmbh Rear view mirror adjustable by electric motor
JPS624435A (ja) * 1985-06-28 1987-01-10 Tookiyoo Menki:Kk 溶解液自動計量供給装置
JPH0542218A (ja) * 1991-08-09 1993-02-23 Atom Kk 輸液装置
JPH0558347A (ja) * 1991-08-31 1993-03-09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EP1840006A1 (de) * 2006-03-31 2007-10-03 Dr.Ing.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Querträgerstruktur für einen Sitzbereich eines Fahrzeugs
US20070284914A1 (en) * 2006-03-31 2007-12-1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ransverse structural member for a seat area of a vehicle
EP1840006B1 (de) * 2006-03-31 2009-09-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arosserie mit Querträgerstruktur für einen Sitzbereich des Fahrzeug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1508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11469929A (zh) * 2019-01-23 2020-07-31 沃尔沃汽车公司 加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46140A4 (en) 2015-03-11
JPWO2013024528A1 (ja) 2015-03-05
JP5278612B1 (ja) 2013-09-04
EP2746140A1 (en) 2014-06-25
WO2013024528A1 (ja) 2013-02-21
EP2746140B1 (en) 2016-05-25
US20140183905A1 (en) 2014-07-03
KR20130040944A (ko) 2013-04-24
US9073578B2 (en) 2015-07-07
CN103052559B (zh) 2016-03-02
KR101332654B1 (ko) 2013-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2559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703172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7469957B1 (en) Front floor frame
CN10703172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7270369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US7204547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US8585133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CN101888945B (zh) 车身下部结构
US9139229B2 (en)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US7404596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5799791A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5799778A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US20050046236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090291B1 (en) Front pillar assemblies with front pillar lower reinforcement members having lower wrap reinforcement structures
CN10660828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6110834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7197060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5793117A (zh) 防钻入保护装置的结构
JP2012111307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8230421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7296957A (ja)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2006096185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17197056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0106198B2 (en) Vehicle upper body structure
CN105980215B (zh) 防钻入保护装置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