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2556A -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 Google Patents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2556A
CN103032556A CN2012102089792A CN201210208979A CN103032556A CN 103032556 A CN103032556 A CN 103032556A CN 2012102089792 A CN2012102089792 A CN 2012102089792A CN 201210208979 A CN201210208979 A CN 201210208979A CN 103032556 A CN103032556 A CN 103032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differential
side gear
transmission shaft
engagemen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89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畠山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2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25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9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ealing the gearboxes, e.g. to improve airtight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Abstract

一种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防止差速器箱的大型化,同时确保在未组装传动轴的状态下的差速器箱的密闭性。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在位于车辆的具有左右传动轴(9)的插通孔(3a)的自动变速器的箱体下部的差速器壳(3)内,经由轴承(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由差动装置(1)的一部件构成的差速器箱(2),插通于插通孔(3a)的左右传动轴(9)在差速器箱(2)内分别与左右的侧齿轮(7)进行花键嵌合,在这样构成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差速器箱(2)内,从传动轴(9)的轴向与侧齿轮(7)连接的圆筒状的套筒(30)从差速器箱(2)突出并以达到插通孔(3a)的长度(L2)形成,在插通孔(3a)内设有压接套筒(30)的外周的密封件(10)。

Description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变速器的箱体中的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自动变速器中,液力变矩器、变速装置及差动装置被收纳在同一箱体中,在该箱体中封入有上述部件的工作油。
图6是说明现有差动装置100的图。
如图6(a)所示,差动装置100具备经由液力变矩器及变速装置输入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小齿轮101、与该小齿轮101啮合的左右侧齿轮102,小齿轮101及侧齿轮102被收纳在形成为中空状的差速器箱104内。
在将自动变速器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插通箱体(差速器壳)107的左右传动轴109与侧齿轮102的圆筒状的轴部103花键嵌合,输入到差动装置10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小齿轮101和侧齿轮102传递到左右传动轴109(驱动轮)。
在此,在具备现有差动装置100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左右的传动轴109的外周与箱体107的插通孔108之间设有密封件110,在安装有左右传动轴109的状态下即可初次向箱体107内封入工作油。
因此,在作为未安装左右传动轴109的自动变速器单体完成时,由于箱体107的插通孔108未被密封,因此不能向箱体107内装入工作油。
因此,在现有的自动变速器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变速器的完成检查时,在检查前,需要组装左右传动轴109和向箱体107内供给工作油,而且在检查后,需要拆卸左右传动轴109和从箱体107抽出工作油。
因而,在非流水线生产厂中进行左右传动轴109的组装后,需要再次向箱体107内供给工作油。
因此,为了减轻这样的左右传动轴109的组装/拆卸、以及向箱体107内供给/抽出工作油的繁杂,提出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的差动装置100’(专利文献1)。
如图6(b)所示,在专利文献1的差动装置100’中,通过将侧齿轮102’的轴部103’沿轴向延长并在轴部103’的外周与箱体107的插通孔108之间设置密封件110,在未组装有左右传动轴109的状态下就可以将工作油装入箱体107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10-213209号公报
但是,当将侧齿轮102’的轴部103’沿轴向延长时,侧齿轮102’的轴向长度就会变长。
在差速器箱104上设有使该差速器箱104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未图示),在轴部103短的现有侧齿轮102的情况下,从差速器箱104的开口将侧齿轮102收纳安装在差速器箱104内。
但是,在沿轴向延长的侧齿轮102’的情况下,因为不能将侧齿轮102’从差速器箱104的开口收纳安装在差速器箱104内,所以在专利文献1的差动装置100’的情况下,采用如下的差速器箱,即,将差速器箱104在传动轴109的轴向进行分割而形成箱体部105和盖部106,将侧齿轮102组装到盖部106后,用螺栓B将箱部105组装到盖部106的结构的差速器箱104、即由两个部件构成的差速器箱。
但是,当对差速器箱104进行分割时,需要用于连接箱部105和盖部106的凸缘部105a、106a,故而差速器箱104大型化。进而,侧齿轮102’也间接大型化,变大的量为将轴部103’沿轴向延长的量。
因此,由于差速器箱104的大型化带来的差速器箱104的重量增加和侧齿轮102’的大型化带来的重量增加,差动装置100’整体的重量就会增加。
因而,在具备沿轴向延长了的侧齿轮的差动装置中,正在寻求防止差速器箱的大型化,并且确保未组装有传动轴109的状态下的箱体107的密闭性的差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自动变速器在车辆的具有左右传动轴的插通孔的自动变速器的箱体内,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由差动装置的一部件构成的差速器箱,插通插通孔的左右传动轴在差速器箱内分别与左右侧齿轮嵌合,在如上构成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差速器箱内,形成从传动轴的轴向与侧齿轮连接的圆筒状的套筒从差速器箱突出并以达到插通孔的长度,在插通孔内设有压接套筒的外周的密封件。
根据本发明,利用与侧齿轮分体设置的套筒和压接于套筒外周的密封件,使自动变速器的箱体内的工作油不从插通孔向外部漏出,因此,不需要为了阻止工作油的漏出而将侧齿轮沿轴向延长。
因而,为了将侧齿轮安置到差速器箱内,无需由两个部件可分割地构成差速器箱,能够从由一个部件形成的差速器箱的开口部安置侧齿轮,因此可以防止差速器箱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a)~(c)是说明向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组装套筒的图;
图4(a)、(b)是说明向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组装传动轴的图;
图5是说明变形例的差动装置的图;
图6(a)、(b)是说明现有例的差动装置的图。
标记说明
1:差动装置
2:差速器箱
3:差速器壳
4:轴承
5:小齿轮
6:小齿轮轴
7:侧齿轮
9:传动轴
10:密封件
20:密封部件
21:凸缘部
22:支承轴部
30:套筒
31:套筒侧卡合部
31a:卡合突部
32:贯通孔
33:凹槽
34:O型环
40:套筒
41:套筒侧卡合部
42:贯通孔
45:花键
70:侧齿轮
71:齿轮部
73:贯通孔
73a:花键
74:扩径部
75:轴部
75a:端面
76:侧齿轮侧卡合部
76a:卡合突部
B:螺栓
F:主减速器
P:销
X:旋转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1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在位于变速器箱(未图示)下部的差速器壳3上,经由轴承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差动装置1的差速器箱2。
差速器箱2具有向与侧齿轮7的旋转中心轴X正交的方向(从旋转中心轴X观察为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21,在该凸缘部21上用螺栓B固定有主减速器F。
在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1中,当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变速装置(未图示)输入到主减速器F时,主减速器F和差速器箱2绕旋转中心轴X一体旋转,该旋转经由差速器箱2内的小齿轮5及侧齿轮7被传递到传动轴9。
差速器箱2形成为将小齿轮5、小齿轮轴6、侧齿轮7收纳到内部的中空状。在该差速器箱2上设有沿左右方向(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延伸的圆筒状支承轴部22。在该支承轴部22的外周压入轴承4,差速器箱2经由轴承4被差速器壳3支承且可旋转。
在左右支承轴部22上,分别从轴向插入传动轴9,使传动轴9与侧齿轮7进行花键嵌合,侧齿轮7和传动轴9以绕旋转中心轴X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
在差速器箱2设有在与旋转中心轴X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的轴孔2a、2a,该轴孔2a、2a中被插入小齿轮轴6的一端6a侧及另一端6b侧。
小齿轮轴6的一端6a侧用销P固定于差速器箱2,利用销P禁止小齿轮轴6绕轴Y的自转。
在差速器箱2内,小齿轮轴6在侧齿轮7之间沿着与旋转中心轴X正交的轴Y配置,在该小齿轮轴6上外插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小齿轮5。
在轴Y的轴向上隔开间隔设有两个小齿轮5,侧齿轮7位于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的小齿轮5的两侧。
在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上隔开间隔设有两个侧齿轮7,小齿轮5和侧齿轮7以使相互的齿部52、72啮合的状态进行组装。
参照图2,对侧齿轮7及其周边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图2中,省略传动轴9的旋转中心轴X的下侧部分的图示,显示侧齿轮7及套筒30的内周面。
如图2所示,侧齿轮7具备并一体形成有齿轮部71和轴部75,在其内部,沿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贯通轴部75和齿轮部71而设有贯通孔73。
贯通孔73沿旋转中心轴X设置,在齿轮部71侧的端部设有内径比轴部75侧大的扩径部74。在扩径部74内嵌安装有帽状的密封部件20。
另外,该密封部件20也可以与侧齿轮7的扩径部74形成一体。
在差速器箱2内的空间S1,经由设于差速器箱2外周的未图示的开口而供给差速器壳3内的工作油(润滑油),密封部件20是为了防止导入空间S1内的工作油(润滑油)通过侧齿轮7的贯通孔73向差速器壳3的外部漏出而设置的。
轴部75以达到支承轴部22的径向内侧的长度L1形成,在该支承轴部22的径向内侧与圆筒状的套筒30连接。
套筒30由与侧齿轮7的构成材料不同的材料、例如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构成,从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传动轴9的插入方向)与轴部75连接。该套筒30从差速器箱2的支承轴部22突出,以到达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内的长度L2形成。
套筒30的中央的贯通孔32以与轴部75的贯通孔73的内径相匹配的内径形成。在位于套筒30外周面的插通孔3a内侧的部分,从径向外侧压接有内嵌安装在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的密封件10。
在实施方式中,通过从差速器箱2突出的套筒30和设于插通孔3a的密封件10来防止差速器壳3的空间S内的润滑油通过插通孔3a向差速器壳3外部漏出。
从套筒30向轴部75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套筒侧卡合部31和从轴部75向套筒30侧延伸的圆筒状的侧齿轮侧卡合部76位于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轴部75的连接部。
套筒侧卡合部31和侧齿轮侧卡合部76以从旋转中心轴X观察,在径向相互重合的方式设置,套筒侧卡合部31比侧齿轮侧卡合部76更靠径向内侧。
在套筒侧卡合部31的前端侧的外周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合突部31a,在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前端侧的内周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部76a。
套筒30和轴部75以使将相互的卡合突部31a、76a彼此从轴向嵌合的状态相互连接,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轴部75通过相互卡合的卡合突部31a、76a来限制在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上的、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在实施方式中,在包含套筒30的端面30a和轴部75的端面75a的套筒侧卡合部31和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接合面夹设有粘接剂,套筒30和轴部75利用卡合突部31a、76a彼此的卡合力和粘接剂的粘合力牢固地连接。
此外,利用粘接剂将套筒侧卡合部31和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接合面密封,由此阻止差速器箱2内的润滑油通过该接合面向套筒30及轴部75的内径侧漏出。因为当润滑油向套筒30及轴部75的内径侧漏出时,润滑油可能会向差速器壳3的外部漏出。
在实施方式中,以支承轴部22位于套筒30和轴部75的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方式设定轴部75的长度L1及套筒30的长度L2。在此,套筒30和轴部75的连接部是指套筒侧卡合部31和侧齿轮侧卡合部76在旋转中心轴X的径向重合的部分。
在此,套筒30的插入到支承轴部22的部分的长度L3为套筒30相对旋转中心轴X不倾斜而被支承轴部22支承的长度,在实施方式中,套筒30的轴向全长L2的大致一半被设定为支承轴部22位于径向内侧的长度。
在侧齿轮7的贯通孔73的内周面设有花键73a,侧齿轮7使花键73a与在传动轴9的外周形成的花键9a嵌合而与传动轴9花键嵌合。
在贯通孔73的内周面,沿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形成花键73a,并且遍及旋转中心轴X的整周设置。
花键73a形成于从贯通孔73的扩径部74附近到侧齿轮侧卡合部76附近的范围内,花键73a的侧齿轮侧卡合部76侧从成为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基端的轴部75的端面75a向齿轮部71侧偏移规定距离Lx。
在传动轴9和侧齿轮7的花键嵌合部(花键9a和花键73a实际上嵌合的部分),作用绕旋转中心轴X的扭应力,因此,当在该部分设置侧齿轮侧卡合部而减薄从旋转中心轴X观察到的径向厚度时,对扭应力的强度降低。
通过在从套筒30和轴部75的连接部沿轴向偏移的位置形成花键73a,防止对扭应力的强度降低。
在套筒30的内周面,在与上述密封件10匹配的位置,遍及内周面整周形成有凹槽33。在该凹槽33内嵌安装有O型环34,该O型环34压接于传动轴9的外周面。
该O型环34是为了在润滑油漏出到套筒30及轴部75的内径侧的情况下,阻止该润滑油向差速器壳3的外部漏出而设置的。
以下,对套筒30向差速器箱2的组装和传动轴9的组装进行说明。
图3是说明套筒30的组装的图,(a)是表示将套筒30插入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套筒30的套筒侧卡合部31和轴部75的侧齿轮侧卡合部76开始卡合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在套筒30的套筒侧卡合部31和轴部75的侧齿轮侧卡合部76相互卡合后,配置有密封件10的状态的图。
图4是说明传动轴9的组装的图,(a)是表示将传动轴9插入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使传动轴9和侧齿轮7进行花键嵌合后的状态的图。
套筒30的组装是在将收纳安装有小齿轮5、小齿轮轴6、侧齿轮7等的差速器箱2经由轴承4被可旋转地支承于差速器壳3后进行的。
如图3(a)所示,在套筒侧卡合部31的外周面(与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接合面)涂敷了粘接剂之后,将套筒30沿图中箭头标记A1所示的方向压入,从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插入支承轴部22的开口22a内。
此时,将套筒30插入到套筒30的套筒侧卡合部31和轴部75的侧齿轮侧卡合部76相互卡合的位置,将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轴部75相互连接。
在插入套筒30时,由于传动轴9不位于套筒侧卡合部31的径向内侧,因此,如图3(b)所示,套筒30使套筒侧卡合部31一边向图中径向内侧(参照图中箭头标记A2)弯曲,一边被压入轴部75侧。
然后,在套筒侧卡合部31的卡合突部31a越过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卡合突部76a的时刻,卡合突部31a利用其恢复力的作用向径向外侧位移,套筒30和轴部75以使相互的卡合突部31a、76a彼此卡合的状态连接(参照图3(c))。
然后,将密封件10内嵌安装在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使密封件10压接于套筒30的外周。由此,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被套筒30和密封件10密封,因此成为可以向差速器壳3的空间S内封入工作油的状态(参照图3(c))。
该图3(c)的状态成为作为自动变速器单体的完成状态,因此在完成检查之后,即使拆卸传动轴9,也不需要去除填充到差速器壳3内的工作油。
而且,在该状态下,套筒30使套筒侧卡合部31的卡合突部31a与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卡合突部76a卡合。因此,套筒30以防止了从支承轴部22脱落(脱离)的状态,保持与轴部75的连接状态。
如图4(a)所示,在利用套筒30和密封件10将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密封的状态下,在将传动轴9向图中箭头标记A1所示方向压入而使其插通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后,插入支承轴部22的开口22a内。
由此,成为传动轴9和侧齿轮7花键嵌合的状态(参照图4(b))。
在该状态下,传动轴9位于套筒侧卡合部31的卡合突部31a和轴部75侧的卡合突部76a的连接部分的径向内侧,差速器箱2的支承轴部22位于径向外侧。
因此,在不能使卡合突部31a和卡合突部76a向将卡合突部31a与卡合突部76a的卡合解除的方向(与旋转中心轴X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将套筒30和侧齿轮7(轴部75)连接。
因而,在具备差动装置1的自动变速器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可以恰当地防止套筒30从差速器箱2的脱落(脱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如下的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在位于车辆的具有左右传动轴9的插通孔3a的自动变速器的箱体下部的差速器壳3内,由差动装置1的一部件构成的差速器箱2经由轴承4被可旋转地支承,使插通插通孔3a的左右传动轴9在差速器箱2内与左右侧齿轮7分别花键嵌合,在这样构成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差速器箱2内,从传动轴9的轴向与侧齿轮7连接的圆筒状的套筒30从差速器箱2突出并以达到插通孔3a的长度L2(图2参照)形成,在插通孔3a内设有压接于套筒30的外周的密封件10。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与侧齿轮7分体设置的套筒30和压接于套筒30外周的密封件10,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的箱体(差速器壳3)内的工作油不从插通孔3a漏出到外部,因此,不需要为了阻止工作油的漏出而将侧齿轮7在轴向延长。
而且,通过采用与侧齿轮7分体设置的套筒30,可以将侧齿轮7小型化,因此,不需要为了将侧齿轮7置于差速器箱2内而由两个部件可分割地构成差速器箱2,从由一个部件形成的差速器箱的开口部就能够安置侧齿轮7,因此可防止差速器箱的大型化。
而且,由于采用了由一个部件形成的差速器箱,可以减少零件数量,不需要进行在由两个部件构成的差速器箱的情况下所需的箱体的组装作业,因此,有助于降低制作成本。
此外,由于不需要进行差速器箱的联接,凸缘变薄,可降低差速器箱的重量。这有助于侧齿轮的小型化带来的重量减轻,因此可以减轻作为自动变速器(差动装置)整体的重量。
如上所述,可以廉价地制作即使在未安装传动轴的状态下也可以确保箱体的密闭性的闭式差动装置。
在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从套筒30向侧齿轮7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套筒侧卡合部31和从侧齿轮7向套筒30侧延伸的圆筒状的侧齿轮侧卡合部76以在传动轴9的径向重合的位置关系设置,在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使位于内径侧的套筒侧卡合部31和位于外径侧的侧齿轮侧卡合部76凹嵌嵌合,套筒30与侧齿轮7连接,并且在套筒侧卡合部31和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接合面夹设有粘接剂。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使套筒30和侧齿轮7高位置精度地牢固连接。
而且,套筒侧卡合部31和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接合面通过粘接剂密封,故而可以恰当地防止差速器箱2内的润滑油通过该接合面向套筒30及轴部75的内径侧漏出,进而向差速器壳3的外部漏出。
另外,由于套筒侧卡合部31位于内径侧,因此不会阻碍传动轴9向轴部75内的插入。在侧齿轮侧卡合部76位于内径侧的情况下,若由于制作误差而使侧齿轮侧卡合部76比套筒侧卡合部31稍向内径侧偏移,则成为从侧齿轮侧卡合部76的延长方向插入传动轴的位置关系,因此,传动轴9向轴部75内的插入有可能被侧齿轮侧卡合部76阻碍。
当套筒侧卡合部31位于内径侧时,即使套筒侧卡合部31稍向内径侧偏移,传动轴9也不会挂住套筒侧卡合部31,因此不会阻碍传动轴9向轴部75内的插入。
在套筒侧卡合部31设有向侧齿轮侧卡合部76侧(外径侧)突出的卡合突部31a,在侧齿轮侧卡合部76设有向套筒侧卡合部31侧(内径侧)突出的卡合突部76a,套筒30和侧齿轮7利用使其相互卡合的卡合突部31a、76a来限制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上的、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这样一来,可以恰当地防止套筒30从差速器箱2的脱落(脱离)。
差速器箱2构成为,具备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侧齿轮7的筒状支承轴部22,使支承轴部22位于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的径向外侧。
根据这样构成,当传动轴9被压入到支承轴部22的开口22a内并与侧齿轮7花键嵌合时,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被夹在传动轴9与支承轴部22之间,套筒30和侧齿轮70牢固地连接,因此,可以恰当地防止套筒30从差速器箱2的脱落。
套筒30的构成为,以使其与侧齿轮7的连接部位于比设于传动轴9的前端侧外周的花键9a和设于侧齿轮7(轴部75)的内周的花键73a实际嵌合的部分(花键嵌合部)更靠传动轴9的插通方向的跟前侧(传动轴9的基端侧)的长度L2形成。
在传动轴9和侧齿轮7的花键嵌合部,作用绕旋转中心轴X的扭应力,因此,当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套筒侧卡合部31和侧齿轮侧卡合部76)位于该部分时,由于扭应力作用的部分的径向的厚度变薄,因此对扭应力的强度降低。
若使套筒3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位于比花键嵌合部更靠跟前侧(传动轴9的基端侧)时,能够确保侧齿轮7(轴部75)的形成花键73a的部分的径向厚度,因此,能够确保侧齿轮7(轴部75)对扭应力的强度。
此外,由于由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套筒30,相比由与侧齿轮7同种的金属材料构成套筒30的情况,可以减轻差动装置1的重量,在将差动装置1(自动变速器)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有助于提高燃料消耗率。
另外,套筒30和差速器箱2(支承轴部22)在左右传动轴9差动旋转时进行相对旋转,在非差动旋转的情况下,大致一体地绕旋转中心轴X旋转。因此,即使由树脂材料构成套筒30,套筒30的耐磨损性也不成问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套筒,但其构成也可以为,由与侧齿轮同种的金属材料形成套筒,将该套筒压入到差速器箱2的支承轴部22,并在支承轴部22的内径侧与侧齿轮7的轴部75连接。
通过这样设计,也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以将套筒连接于侧齿轮7,使其与侧齿轮7一同绕旋转中心轴X旋转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套筒连接于差速器箱,使其与差速器箱一同绕旋转中心轴X旋转。
图5是将变形例的差动装置1中的套筒4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和其周围放大而表示的剖面图。
如图5所示,变形例的套筒40由与侧齿轮7同种的金属材料(例如,铁)构成。
该套筒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从差速器箱2的支承轴部22突出并达到差速器壳3的插通孔3a内,并且位于另一端的套筒侧卡合部41以达到侧齿轮7的齿轮部71内径侧的长度L4形成。
在沿轴向贯通套筒40的贯通孔42中,在套筒侧卡合部41侧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45,套筒40使该花键45与传动轴9的花键9a嵌合而将套筒40和传动轴9花键嵌合。
套筒40连接于侧齿轮7的齿轮部71的内径侧的台阶部71a,以套筒40和侧齿轮7的连接部比套筒40和传动轴9的花键嵌合部(花键45和花键9a实际嵌合的部分)更靠传动轴9的插通方向的里侧(传动轴9的前端侧)的长度L4形成。
由此,确保了花键嵌合部的径向厚度,从而确保了对扭应力的强度。
此外,在套筒40和齿轮部71的接合面(台阶部71a、内周面71b)夹设有粘接剂,将套筒40和侧齿轮7牢固地连接,并且防止差速器箱2内的润滑油通过接合面向套筒40的内径侧漏出。
这样,以与侧齿轮7连接的套筒40和传动轴9花键嵌合的方式构成,套筒40以使其与侧齿轮7的齿轮部71的连接部比其与传动轴9的花键嵌合部更靠传动轴9的插通方向的里侧的长度L4形成。
通过这样构成,也可以使自动变速器的箱体(差速器壳3)内的工作油不从插通孔3a向外部漏出,因此,不需要为了阻止工作油的漏出而将侧齿轮7沿轴向延长。
因而,不需要为了将侧齿轮7置于差速器箱2内而由两个部件可分割地构成差速器箱2,能够从由一个部件形成的差速器箱的开口部安置侧齿轮7,因此能够防止差速器箱的大型化。
此外,套筒侧卡合部41和相当于侧齿轮侧卡合部的齿轮部71以在传动轴9的径向重合的位置关系设置,在它们的接合面夹设有粘接剂,所以可以将套筒40和侧齿轮7牢固地连接。
另外,在变形例中,在套筒侧卡合部41和齿轮部71分别设置向各齿轮部71侧突出的卡合突部和向套筒侧卡合部41侧突出的卡合突部,套筒41和侧齿轮7(齿轮部71)利用相互卡合的卡合突部来限制旋转中心轴X的轴向上的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Claims (6)

1.一种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自动变速器在车辆的具有左右传动轴的插通孔的自动变速器的箱体内,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由差动装置的一部件构成的差速器箱,插通所述插通孔的所述左右传动轴在所述差速器箱内分别与左右侧齿轮嵌合,
在如上构成的所述自动变速器中,在所述差速器箱内,从所述传动轴的轴向与所述侧齿轮连接的圆筒状的套筒从所述差速器箱突出并以达到所述插通孔的长度形成,
在插通孔内设有压接所述套筒的外周的密封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套筒和所述侧齿轮的连接部,以在所述传动轴的径向重合的位置关系设有从所述套筒向所述侧齿轮侧延伸的套筒侧的卡合部和从所述侧齿轮向所述套筒侧延伸的侧齿轮侧的卡合部,
在所述套筒侧的卡合部和侧齿轮侧的卡合部的接合面夹设有粘接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套筒侧的卡合部和所述侧齿轮侧的卡合部分别设有向所述侧齿轮侧的卡合部侧突出的套筒侧突部和向所述套筒侧的卡合部侧突出的侧齿轮侧突部,
所述套筒和所述侧齿轮利用相互卡合的所述套筒侧突部和所述侧齿轮侧突部来限制所述轴向上的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箱具备可旋转地支承所述侧齿轮的筒状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外侧。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轴和所述侧齿轮进行花键嵌合,
所述套筒以使所述连接部位于比所述传动轴和所述侧齿轮的花键嵌合部更靠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插通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长度形成。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轴和所述套筒进行花键嵌合,
所述套筒以使其与所述侧齿轮的连接部位于比其与所述传动轴的花键嵌合部更靠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插通方向的里侧的长度形成。
CN2012102089792A 2011-09-28 2012-06-20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Pending CN1030325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3443 2011-09-28
JP2011213443A JP5404727B2 (ja) 2011-09-28 2011-09-28 差動装置によるシール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2556A true CN103032556A (zh) 2013-04-10

Family

ID=48019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89792A Pending CN103032556A (zh) 2011-09-28 2012-06-20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04727B2 (zh)
KR (1) KR101412303B1 (zh)
CN (1) CN103032556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19198A1 (en) * 2014-02-03 2015-08-06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Differential device
CN104832621A (zh) * 2014-02-07 2015-08-12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CN111071034A (zh) * 2018-10-18 2020-04-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驱动轴的组装方法
CN111173891A (zh) * 2020-01-10 2020-05-19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锥齿轮箱及其箱体和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
US20220268348A1 (en) * 2019-09-03 2022-08-25 Jing-Jin Electric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of dry differential and new energy automobi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8801B2 (ja) * 2013-06-21 2015-07-15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におけるシール構造
JP6238353B2 (ja) * 2014-02-03 2017-11-29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15158256A (ja) 2014-02-25 2015-09-03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JP2018066463A (ja) * 2016-10-21 2018-04-26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KR101964358B1 (ko) * 2017-09-29 2019-04-01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변속기용 슬리브
DE102018108591B4 (de) 2018-04-11 2021-12-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ichtungsanordnung eines Wälzlagers an einer Tretkurbelwelle in einem Elektromotor eines e-Bikes oder Pedelec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3209A (ja) * 1997-01-30 1998-08-11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
JP2001141038A (ja) * 1999-11-17 2001-05-25 Fuji Univance Corp Ff車両用変速機の差動装置
KR200390805Y1 (ko) * 2005-04-19 2005-07-27 강화훈 밀봉형 자동차 변속기용 차동 장치
CN1771405A (zh) * 2003-07-04 2006-05-10 亚伯拉罕·萨缪尔 具有联锁装置的机动车差速器
JP2008190690A (ja) * 2007-02-07 2008-08-21 Toyota Motor Corp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01171U (zh) * 1973-12-18 1974-08-30
JPH0289845A (ja) * 1988-09-27 1990-03-29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差動制限機構付き差動装置
JPH03234950A (ja) * 1990-02-09 1991-10-18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9990000809U (ko) * 1997-06-13 1999-01-15 박병재 차동 장치의 오일 시일 손상 방지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3209A (ja) * 1997-01-30 1998-08-11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
JP2001141038A (ja) * 1999-11-17 2001-05-25 Fuji Univance Corp Ff車両用変速機の差動装置
CN1771405A (zh) * 2003-07-04 2006-05-10 亚伯拉罕·萨缪尔 具有联锁装置的机动车差速器
KR200390805Y1 (ko) * 2005-04-19 2005-07-27 강화훈 밀봉형 자동차 변속기용 차동 장치
JP2008190690A (ja) * 2007-02-07 2008-08-21 Toyota Motor Corp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19198A1 (en) * 2014-02-03 2015-08-06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Differential device
US9377095B2 (en) * 2014-02-03 2016-06-28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Differential device
CN104832621A (zh) * 2014-02-07 2015-08-12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CN111071034A (zh) * 2018-10-18 2020-04-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驱动轴的组装方法
US20220268348A1 (en) * 2019-09-03 2022-08-25 Jing-Jin Electric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of dry differential and new energy automobile
CN111173891A (zh) * 2020-01-10 2020-05-19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锥齿轮箱及其箱体和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
CN111173891B (zh) * 2020-01-10 2022-03-01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锥齿轮箱及其箱体和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04727B2 (ja) 2014-02-05
KR20130034601A (ko) 2013-04-05
JP2013072524A (ja) 2013-04-22
KR101412303B1 (ko)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2556A (zh)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EP3106695B1 (en) Clutch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with same
CN103671812A (zh) 尤其用于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齿轮结构
JP5602746B2 (ja) ダブルクラッチ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及びダブルクラッチ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切替え可能なダブルギヤホイール
CN103291850B (zh) 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
CN106499794A (zh) 差动装置
CN102094954B (zh) 离合器装置
JP623788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505352A5 (zh)
WO2017115795A1 (ja) 遊星歯車機構
CN104832621A (zh) 差动装置
CN105202119A (zh) 齿轮装置
JP5422004B2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テークオフユニット
CN107664175A (zh) 齿轮装置
CN101665082B (zh) 自动变速器的筒状部件的支承构造
CN104819264A (zh) 差动装置
JP6086702B2 (ja) 複合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装置
KR20140111591A (ko) 시일 구조, 디퍼렌셜 기구의 시일 구조 및 시일 구조의 제조 방법
JP6876485B2 (ja) 差動装置
CN101341354B (zh) 自动变速器及用于该自动变速器的叶轮毂的制造方法
JP2007333049A (ja) スプライン連結構造
JP2013234728A (ja) 軸受の潤滑構造
JP4671211B2 (ja) ダンパリングの取付構造
JP4718024B2 (ja) ダンパ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JP4339526B2 (ja) ダンパリング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