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2119A - 齿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齿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2119A
CN105202119A CN201510354425.7A CN201510354425A CN105202119A CN 105202119 A CN105202119 A CN 105202119A CN 201510354425 A CN201510354425 A CN 201510354425A CN 105202119 A CN105202119 A CN 105202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onnector element
engaging piece
gearing
inpu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544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2119B (zh
Inventor
沖村隆行
成瀬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btesc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btesc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btesco Corp filed Critical Nabtesc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02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2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2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2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16H2001/32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comprising eccentric crankshafts driving or driven by a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16H2001/32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with orbital gear sets comprising an internally toothed ring g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齿轮装置。该齿轮装置包括:曲轴,其具有轴主体和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具有外齿,并且,用于将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曲轴(6);齿轮架,其将曲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摆动齿轮,其随着偏心部的旋转而摆动旋转;以及外筒,其具有与摆动齿轮啮合的内齿,该齿轮装置构成为,随着摆动齿轮的摆动旋转而使齿轮架和外筒以同心状相对旋转,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设为外齿与第一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位置和外齿与第二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位置。

Description

齿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择性地安装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中的任一者来作为输入齿轮的齿轮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齿轮装置,在专利文献1(参照日本特开2002-317857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减速机,该减速机包括具有大齿轮和小齿轮的中间齿轮、具有偏心体部和与小齿轮啮合的传递齿轮的偏心体轴、用于支承所述偏心体轴的支承体、与偏心体部的旋转相应地摆动旋转的外齿轮、以及与该外齿轮啮合的内齿轮。该减速机包括转矩输入单元,该转矩输入单元包括具有马达旋转轴的马达和具有与所述大齿轮啮合的输入齿轮并且与马达旋转轴连结的输入齿轮构件。在该减速机中,输入齿轮随着利用马达从第一方向输入转矩而旋转。而且,输入齿轮的旋转被传递到作为该输入齿轮和偏心体轴之间的连接构件的中间齿轮。由此,支承体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轴心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参照日本特开2010-101366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齿轮传动装置,该齿轮传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外齿轮和第二外齿轮的中央齿轮、具有偏心体和与第一外齿轮啮合的外齿轮的曲轴、用于支承所述曲轴的齿轮架、与偏心体的旋转相应地摆动旋转的外齿轮、以及与该外齿轮啮合的内齿轮。在该齿轮传动装置中包括转矩输入单元,该转矩输入单元包括具有第一锥齿轮并且与马达的输出轴连结的第一轴、以及具有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和与所述第二外齿轮啮合的输入齿轮的第二轴。在该齿轮传动装置中,利用第一轴和第二轴将利用马达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叉的第二方向输入的转矩变换为第一方向的转矩,且输入齿轮随着该变换而旋转。而且,输入齿轮的旋转被传递到作为该输入齿轮和曲轴之间的连接构件的中央齿轮。由此,齿轮架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轴心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像上述那样,专利文献1的减速机和专利文献2的齿轮传动装置二者的转矩输入单元的结构彼此不同。因此,在将这些转矩输入单元选择性地安装于单一的齿轮装置而使用的情况下,需要与各个转矩输入单元相对应的专用的连接构件。具体地讲,在彼此结构不同的转矩输入单元中,将该转矩输入单元安装于齿轮装置上时的输入齿轮的配置彼此不同。因此,需要分别准备具有与各输入齿轮的配置相对应形状的专用的连接构件。因此,会导致部件数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增加的同时对输入齿轮的配置进行变更的齿轮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齿轮装置,其选择性地安装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中的任一者来作为输入齿轮,其中,该齿轮装置包括:曲轴,其具有轴主体和相对于该轴主体的轴心线偏心的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具有外齿,并且,用于将所述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曲轴;齿轮架,其将所述曲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摆动齿轮,其随着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而摆动旋转;以及外筒,其具有与所述摆动齿轮啮合的内齿,该齿轮装置构成为,随着所述摆动齿轮的摆动旋转而使所述齿轮架和所述外筒以同心状相对旋转,所述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选取所述外齿与安装于所述齿轮装置的所述第一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位置、所述外齿与安装于所述齿轮装置的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II-II线剖视图。
图3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啮合部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的图。图3的(B)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啮合部处于第二姿态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二位置的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1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的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1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二位置的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2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的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2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二位置的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3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的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3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二位置的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4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的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4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二位置的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5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的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5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二位置的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6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的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6的齿轮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连接构件配置在第二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子,并不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的性质的实施方式。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参照的各图仅简化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齿轮装置X1的构成构件中的主要构件。因而,本实施方式的齿轮装置X1可能包括在本说明书所参照的各图中没有示出的任意构成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齿轮装置X1主要包括齿轮架2、外筒3、摆动齿轮4、摆动齿轮5、曲轴6、连接构件7、圆筒体8、以及具有轴向变换单元91和输入轴92的转矩输入单元9。
齿轮架2是本实施方式的齿轮装置X1的固定侧构件。齿轮架2以齿轮装置X1的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配置。齿轮架2包括基部21、端板22、以及多个轴23。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1和各轴23一体地形成。此外,端板22以相对于基部21独立和相对于各轴23独立的方式形成,并利用多个第一连结构件T1而连结于各轴23。
基部21作为齿轮架2的基座部分发挥功能。基部21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隔着摆动齿轮4、5与端板22相对。基部21包括主体部24和自主体部24沿径向突出的突出部25。
主体部24容纳曲轴6的一部分、连接构件7、圆筒体8的一部分、以及转矩输入单元9的轴向变换单元91。具体地讲,在主体部24上形成有第一空间A1、第二空间A2、第三空间A3、以及曲轴孔。第一空间A1是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贯穿主体部24的中央部的空间。在第一空间A1中容纳圆筒体8的一部分。第二空间A2是在所述第一空间A1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处沿周向包围该第一空间A1的空间。在第二空间A2中容纳被设于圆筒体8周围的连接构件7。第三空间A3是自第二空间A2沿径向延伸的空间。在第三空间A3中配置有轴向变换单元91。曲轴孔形成在第一空间A1的周围,是沿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的孔。在主体部24的曲轴孔中容纳曲轴6的轴主体63和轴齿轮64。
主体部24包括一侧部24a、另一侧部24b、以及侧方部24c。一侧部24a位于比第二空间A2靠中心轴线C1方向的一侧(图1中是端板22侧)的位置。另一侧部24b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位于隔着第二空间A2与一侧部24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侧方部24c沿周向包围第一空间A1和第二空间A2,并且,将一侧部24a和另一侧部24b连结起来。在侧方部24c的一部分形成有自第二空间A2沿径向延伸的第三空间A3。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侧部24b和侧方部24c中的、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位于与端板22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齿轮装置X1的底面S2。
在侧方部24c的底面S2形成有第一开口24d。第三空间A3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经由第一开口24d而与主体部24的外部相连通。此外,在侧方部24c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开口24e。第三空间A3在径向上经由第二开口24e而与主体部24的外部相连通。
在此,齿轮架2还具有第一盖部26。第一盖部26具有堵塞主体部24的侧方部24c上的第一开口24d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部26被从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底面S2侧嵌入到第一开口24d。而且,侧方部24c的位于第一开口24d周围的边缘部分和第一盖部26的一部分之间被第四连结构件T4连结起来。通过使第四连结构件T4自该第一盖部26和侧方部24c脱离,能够将该第一盖部26从侧方部24c拆下。
突出部25容纳转矩输入单元9的输入轴92。突出部25形成为自主体部24的侧方部24c的侧面沿径向突出。突出部25能够自主体部24拆下。在突出部25中形成有经由主体部24的侧方部24c的第二开口24e而与第三空间A3连通的第四空间A4。此外,在突出部的侧面侧形成有第三开口25a。由此,第四空间A4在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经由第三开口25a而与突出部25的外部相连通。而且,在第四空间A4中容纳通过第三开口25a插入到该第四空间A4中的输入轴92。
端板22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隔着摆动齿轮4、5与基部21相对。端板22含有端板贯通孔22a和曲轴孔。端板贯通孔22a是沿中心轴线C1方向贯通端板22的中央部的孔,与基部21的主体部24的第一空间A1连通。端板22的曲轴孔是设于端板22周缘部的孔,与基部21的主体部24的曲轴孔连通。
各轴23沿着基部21和端板22的轴向延伸,将该基部21的一侧部24a和端板22连接起来。各轴23的一端与主体部24的一侧部24a连续,各轴23的另一端被第一连结构件T1连结于端板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齿轮架2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设有6个轴23,但并不限定于此,轴23的个数是任意的。
摆动齿轮4、5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配置在基部21的主体部24的一侧部24a和端板22之间。摆动齿轮4具有外齿41、多个插入孔42、多个插入孔43、以及插入孔44,摆动齿轮5具有外齿51、多个插入孔52、多个插入孔53、以及插入孔54。
外齿41和外齿51形成为分别在摆动齿轮4的整个周向上和摆动齿轮5的整个周向上平滑地连续的波形状。各插入孔42、52使主体部24的曲轴孔和端板22的曲轴孔连通。各插入孔43、53供各轴23插入。各插入孔43、53具有比该各轴23的外径稍大的直径。各插入孔44和插入孔54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分别贯通摆动齿轮4的中央部和摆动齿轮5的中央部。各插入孔44、54使端板22的端板贯通孔22a与主体部24的第一空间A1连通。各插入孔44、54具有比圆筒体8的外径稍大的直径。
摆动齿轮4和摆动齿轮5构成为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且以彼此不同的相位进行摆动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摆动齿轮4和摆动齿轮5这两个摆动齿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1个摆动齿轮或3个以上的摆动齿轮。
外筒3是本实施方式的齿轮装置X1的旋转侧构件。外筒3以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从底面S2的相反侧覆盖端板22、摆动齿轮4、摆动齿轮5、以及主体部24的一侧部24a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外筒3和位于该外筒3内的齿轮架2之间配置有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的一对主轴承B1、B2。主轴承B1、B2容许齿轮架2和外筒3之间的相对旋转。
外筒3具有一侧部31和另一侧部32。一侧部31和另一侧部32利用沿着外筒3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配置的多个第二连结构件T2而彼此连结。
一侧部31构成轴向变换齿轮装置X1的上表面S1。在一侧部31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贯通该一侧部31中央部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经由贯通孔22a和插入孔44、54而与主体部24的第一空间A1连通。
另一侧部32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配置在比一侧部31靠底面S2侧(图1中是一侧部31的下侧)的位置。另一侧部32形成为具有与一侧部31的贯通孔31g相连通的空心部分的筒形状。另一侧部32的内周面沿周向包围摆动齿轮4、5。而且,另一侧部32具有比摆动齿轮4、5的外径稍大的内径。
另一侧部32具有多个内齿销32b和形成在另一侧部32的内周面的销槽32a。
销槽32a以沿着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与该中心轴线正交的截面处具有半圆形的截面形状。
各内齿销32b分别安装在销槽32a中。内齿销32b的数量被设定为比外齿41的齿数和外齿51的齿数稍多。而且,通过使摆动齿轮4以外齿41与各内齿销32b啮合的方式进行摆动旋转、使摆动齿轮5以外齿51与各内齿销32b啮合的方式进行摆动旋转,从而外筒3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
各曲轴6与该各曲轴6的旋转相应地使摆动齿轮4、5摆动旋转。各曲轴6以被插入到摆动齿轮4的插入孔42和摆动齿轮5的插入孔52中的状态容纳在基部21和端板22的曲轴孔中。曲轴6的轴心线沿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在各曲轴6和齿轮架2之间设有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一对曲轴轴承B3、B4。曲轴轴承B3、B4容许具有与中心轴线C1平行的轴心线的曲轴6绕该轴心线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曲轴6在齿轮架2的周向上排列地设有3个,但并不限定于此,曲轴6的个数是任意的。
各曲轴6具有偏心部61、62、轴主体63、以及轴齿轮64。
轴主体63是用于构成曲轴6的轴心的部位,其沿着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
第一偏心部61和第二偏心部62分别呈圆柱形状。第一偏心部61和第二偏心部62均以相对于轴主体63的轴心线偏心的状态与该轴主体63一体地形成。第一偏心部61位于摆动齿轮4的插入孔42内。第二偏心部62位于摆动齿轮5的插入孔52内。第一偏心部61和第二偏心部62分别以预定的偏心量自轴主体63的轴心线偏心。
轴齿轮64安装在轴主体63的轴向上的靠底面S2侧的端部。
连接构件7起到连接转矩输入单元9和曲轴6的作用。连接构件7包括传递部71和相对于该传递部71独立地形成的啮合部72。
传递部71用于将来自转矩输入单元9的输入转矩经由啮合部72传递到曲轴6。传递部71呈空心形状,其以中心轴线C1作为轴心线且以沿周向包围主体部24的用于容纳圆筒体8的第一空间A1的方式配置。传递部71被容纳在主体部24的第二空间A2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齿轮装置X1具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上贯穿该齿轮装置X1的圆筒体8,因此,传递部71呈空心形状,但在不存在圆筒体8的情况下,传递部71也可以呈实心形状。
传递部71包括传递齿轮71a、第一延伸部71b、第二延伸部71c、定位部71d、以及突出部71f。
传递齿轮71a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传递齿轮71a与曲轴6的轴齿轮64啮合。
第一延伸部71b自传递齿轮71a的径向上的内缘部分向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底面S2侧(图1中是下侧)延伸。
第二延伸部71c自第一延伸部71b的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靠底面S2侧的一端向传递部71的径向上的外侧延伸。
定位部71d用于对啮合部72进行定位。定位部71d自第二延伸部71c的在传递部71的径向上的中间部分,沿着中心轴线C1方向向底面S2侧(图1中是下侧)突出。定位部71d以包围主体部24的第一空间A1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突出部71f自传递齿轮71a的径向上的内缘部分向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上表面S1侧(图1中是上侧)延伸。
啮合部72具有比传递部71的内径稍大的内径。此外,啮合部72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且以沿周向包围主体部24的用于容纳圆筒体8的第一空间A1的方式配置。由此,啮合部72被容纳在主体部24的第二空间A2中。
啮合部72包括沿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的筒状部72a、沿径向延伸的圆板状部72b、以及设于圆板状部72b的外端的外齿72c。
筒状部72a与本发明的齿轮装置的第一部位相对应。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筒状部72a的一端位于底面S2侧,筒状部72a的另一端位于靠上表面S1侧。筒状部72a的内径被设定得大于圆筒体8的外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齿轮装置X1具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贯穿该齿轮装置X1的圆筒体8,因此,第一部位采用了空心状的筒状部72a,但在不存在圆筒体8的情况下,第一部位也可以采用实心状的圆筒部。
圆板状部72b与本发明的齿轮装置的第二部位相对应。圆板状部72b与筒状部72a的一端连续。具体来说,圆板状部72b的径向上的内端与筒状部72a的一端连接。而且,圆板状部72b自所述内端向径向的外侧延伸。
外齿72c设于圆板状部72b的外端。外齿72c在圆板状部72b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有多个。
在传递部71的第二延伸部71c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贯穿该第二延伸部71c的贯通孔71e。此外,在啮合部72的筒状部72a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贯穿该筒状部72a的连结孔72d。
定位部71d以使沿周向包围第一空间A1的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与该定位部71d接触的方式对啮合部72进行定位。即,啮合部72以使筒状部72a从外侧嵌合于环状的定位部71d的方式被定位。在像这样传递部71和啮合部72的相对位置被定位的状态下,第二延伸部71c的贯通孔71e和筒状部72a的连结孔72d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连通。
传递部71和啮合部72被第三连结构件T3互相固定。具体来说,第三连结构件T3被从筒状部72a的另一端侧穿过第二延伸部71c的贯通孔71e插入到连结孔72d。并且,传递部71的第二延伸部71c和啮合部72的筒状部72a被第三连结构件T3互相固定。
在连接构件7和齿轮架2之间设有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一对轴承B5、B6。轴承B5、B6容许连接构件7相对于齿轮架2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
轴承B5被安装在主体部24的一侧部24a的安装面。该安装面是一侧部24a中的、在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与突出部71f相对的面。由此,轴承B5配置在一侧部24a的安装面和传递部71的突出部71f之间。
轴承B6以与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地讲,轴承B6被嵌入到筒状部72e的内侧。轴承B6安装于在主体部24的另一侧部24b形成的支承部24f上。该支承部24f在圆筒体8和啮合部72的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之间的空间中沿轴向延伸。而且,在轴承B6被安装于支承部24f的状态下,筒状部72a以从外侧嵌合于环状的定位部71d的方式被定位,由此使得轴承B6与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接触。
圆筒体8穿过一侧部31的贯通孔、端板22的端板贯通孔22a、以及摆动齿轮4的插入孔44和摆动齿轮5的插入孔54而被容纳在基部21的主体部24的第一空间A1中。由此,圆筒体8以该圆筒体8的轴心线与中心轴线C1重合的方式配置。在该圆筒体8中插入例如未图示的线缆等。
在圆筒体8与外筒3和齿轮架2之间设有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一对轴承B11、B12。轴承B11、B12容许圆筒体8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
转矩输入单元9是供转矩输入的构件,具有将输入的转矩传递到连接构件7的作用。转矩输入单元9包括输入轴92和轴向变换单元91。
例如从外部马达向输入轴92输入转矩。输入轴92被容纳在突出部25的第四空间A4中。输入轴92的轴心线沿着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延伸。输入轴92能够经由形成在突出部25的侧面的第三开口25a而从第四空间A4被拆下。
在输入轴92和突出部25之间设有在该输入轴92的轴向上彼此分开的一对轴承B9、B10。轴承B9、B10容许具有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轴心线的输入轴9绕该轴心线旋转。
输入轴92具有输入孔92b和第二锥齿轮92a。外部马达等的输出轴被从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插入输入孔92b中。第二锥齿轮92a设于输入轴92中的、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的靠主体部24侧的端部。
轴向变换单元91用于变换被输入到输入轴92的转矩的轴向。轴向变换单元91被容纳在主体部24的第三空间A3中。轴向变换单元91的轴心线沿着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通过将第一盖部26自侧方部24c拆下,能够将轴向变换单元91经由形成在该侧方部24c的第一开口24d从第三空间A3拆下。
在轴向变换单元91和主体部24之间设有在该轴向变换单元91的轴向上彼此分开的一对轴承B7、B8。具体地讲,在主体部24的侧方部24c中的、位于第三空间A3的上方的部位设有第一安装部24g。轴承B7在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4g的状态下对轴向变换单元91的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一端进行支承。此外,在位于第三空间A3下方的第一盖部26上设有第二安装部26a。轴承B8在安装于第二安装部26a的状态下对轴向变换单元91的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另一端进行支承。轴承B7、B8容许具有与中心轴线C1平行的轴心线的输入轴92绕该轴心线旋转。
轴向变换单元91包括第一锥齿轮91b和第一输入齿轮91a。
第一锥齿轮91b以轴向变换单元91的轴心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锥齿轮91b经由在侧方部24c的侧面形成的第二开口24e与容纳在第四空间A4中的输入轴92的第二锥齿轮92a啮合。
第一输入齿轮91a用于向啮合部72输入转矩。第一输入齿轮91a与第一锥齿轮91b同样地以轴向变换单元91的轴心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输入齿轮91a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位于比第一锥齿轮91b靠底面S2侧的位置。而且,第一输入齿轮91a与连接构件7的啮合部72的外齿72c啮合。即,在图1和图2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调整连接构件7的位置,以使得外齿72c与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
具体地讲,在图1和图2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在筒状部72a在中心轴线C1方向的底面S2侧与第二延伸部71c接触,并且在径向上被定位于与定位部71d接触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啮合部72被配置在使在筒状部72a上形成的连结孔72d和在第二延伸部71c上形成的贯通孔71e重合并且使外齿72c与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位置。而且,传递部71和啮合部72利用穿过贯通孔71e从筒状部72a的另一端侧插入到连结孔72d中的第三连结构件T3而彼此连结。由此,连接构件7整体被配置在外齿72c与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连接构件7的位置称作“第一位置”。
在图1和图2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通过从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向输入轴92输入转矩,该输入轴92绕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轴心线旋转。而且,轴向变换单元91与输入轴92的旋转连动地绕与中心轴线C1平行的轴心线旋转。该轴向变换单元91的旋转从第一输入齿轮91a向啮合部72传递,由此,连接构件7整体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该连接构件7的旋转从传递部71的传递齿轮71a向轴齿轮64传递,由此,曲轴6的偏心部61、62摆动旋转。而且,通过使摆动齿轮4、5随着偏心部61、62的摆动旋转而摆动旋转,从而外筒3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
在以上说明的齿轮装置X1中,如图3的(a)所示,啮合部72以第一姿态被使用。具体来说,啮合部72以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筒状部72a的与圆板状部72b的内端相连接的一端位于与该筒状部72a的另一端相比距离传递部71的第二延伸部71c较远的一侧的第一姿态配置。而且,通过以第一姿态配置啮合部72,外齿72c与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即,在图1和图2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啮合部72以第一姿态固定于传递部71,从而连接构件7整体被配置在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3的(b)所示,啮合部72也可以以第二姿态被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啮合部72以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筒状部72a的与圆板状部72b的内端相连接的一端位于与该筒状部72a的另一端相比距离传递部71的第二延伸部71c较近的一侧的第二姿态配置。第二姿态为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其朝向与第一姿态的朝向相反的姿态。以下,对齿轮装置X1的将啮合部72以第二姿态配置的情况下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采用第二输入齿轮102c来作为安装于该齿轮装置X1的输入齿轮,以替代图1和图2中示出的第一输入齿轮91a。具体地讲,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是按照下述方式获得的:在图1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将第一盖部26拆下,然后将轴向变换单元91从第一开口24d拆下,并将容纳有输入轴92的突出部25从主体部24上拆下,然后将第二盖部27和转矩输入单元100安装上去。
第二盖部27形成为用于堵塞第二开口24e的盖状。第二盖部27沿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被嵌入到第二开口24e中。而且,第二盖部27利用第5连结构件T5固定于主体部24的侧方部24c。
转矩输入单元100是与转矩输入单元9同样地供转矩输入的构件,具有将输入的转矩向连接构件7传递的作用。转矩输入单元100的轴心线沿着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转矩输入单元100包括保持构件101和输入轴102。
保持构件101用于保持输入轴102。保持构件101呈空心形状,在其空心部分插入有输入轴102的一部分。保持构件101沿中心轴线方向被嵌入到第一开口24d中。而且,保持构件101利用第6连结构件T6固定于侧方部24c。
输入轴102具有输入孔102a、轴主体102b、第二输入齿轮102c、以及顶端部102d。
输入孔102a供马达等的输出轴从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底面S2侧插入。
轴主体102b是输入轴102中的、形成有输入孔102a的部位。轴主体102b容纳在保持构件101的空心部分。轴主体102b的外径设定为稍小于保持构件101的内径。
第二输入齿轮102c绕输入轴102的轴心线旋转。第二输入齿轮102c与轴主体102b连续,并且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位于比该轴主体102b靠上表面S1侧的位置。第二输入齿轮102c位于主体部24的侧方部24c的第三空间A3。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输入齿轮91a和第二输入齿轮102c在第三空间A3中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讲,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图4所示的第二输入齿轮102c配置在比图1所示的第一输入齿轮91a靠上表面S1侧的位置。
顶端部102d与第二输入齿轮102c连续,自该第二输入齿轮102c向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上表面S1侧突出。
在输入轴102与主体部24之间设有轴承B13,在输入轴102与保持构件101之间设有轴承B14,一对轴承B13、B14在该输入轴102的轴向上彼此分开。具体地讲,轴承B13在被安装于侧方部24c的第一安装部24g的状态下对输入轴102的顶端部102d进行支承。轴承B14在被安装于保持构件101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对输入轴102的轴主体102b进行支承。轴承B13、B14容许具有与中心轴线C1平行的轴心线的输入轴102绕其轴心线旋转。
在此,在图1所示的齿轮装置X1和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由于转矩输入单元自身结构的不同,因此,如上所述第二输入齿轮102c的配置和第一输入齿轮91a的配置有所不同。因此,在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将连接构件7的啮合部72从第一姿态变更为第二姿态。
具体地讲,在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将图1所示的齿轮装置X1的啮合部72自传递部71拆下,使该啮合部72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翻转,从而从第一姿态变更为第二姿态。由于第二姿态的外齿72c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姿态的外齿72c靠上表面S1侧的位置,因此,第二姿态的外齿72c将在该位置与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这样,在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调整连接构件7的位置,使得外齿72c与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
具体地讲,在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啮合部72以相对于第一姿态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翻转而成的第二姿态被定位于下述位置,即、筒状部72a以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底面S2侧与第二延伸部71c接触,并且在径向上与定位部71d接触。在该状态下,啮合部72配置在形成于筒状部72a的连结孔72d和形成于第二延伸部71c的贯通孔71e重合并且外齿72c与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位置。而且,传递部71和啮合部72利用穿过贯通孔71e而从筒状部72a的一端侧插入到连结孔72d中的第三连结构件T3彼此连结。即,啮合部72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中的任一种姿态下,被定位部定位而配置在相同的固定位置,且该啮合部72在该固定位置被固定于传递部71。这样,连接构件7整体被配置在外齿72c与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连接构件7的位置称作“第二位置”。
在图4所示的齿轮装置X1中,通过从中心轴线C1方向向输入轴102输入转矩,该输入轴102绕与中心轴线平行的轴心线旋转。该输入轴102的旋转被从第二输入齿轮102c向第二姿态的啮合部72传递,进而经由传递部71、曲轴6、以及摆动齿轮4、摆动齿轮45被传递到外筒3。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齿轮装置X1中,连接构件7构成为能够选取外齿72c与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第一位置和外齿72c与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的第二位置。因此,通过与安装于齿轮装置X1的转矩输入单元9、100相对应地将连接构件7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在无论输入齿轮是第一输入齿轮91a和第二输入齿轮102c中的哪一者的情况下,都能够将来自该输入齿轮的输入转矩传递到曲轴6。这样,在齿轮装置X1中,由于连接构件7能够选取与第一输入齿轮91a和第二输入齿轮102c中的任一者相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增加的同时进行转矩输入单元9和转矩输入单元100二者之间的更换。
并且,齿轮装置X1构成为,连接构件7具有啮合部72,该啮合部72能够选取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彼此朝向相反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因此,仅通过使啮合部72的姿态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翻转,就能够容易地将连接构件7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
并且,在齿轮装置X1中,定位部71d能够以无论啮合部72是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中的哪一种姿态、啮合部72相对于传递部71的固定位置均相同的方式对该啮合部72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将连接构件7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切换为另一位置。
并且,在齿轮装置X1中,轴承B6以与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接触的方式被嵌入到该筒状部72a的内侧。由此,能够使轴承B6以连接构件7能够旋转的方式对该连接构件7进行支承。
并且,在齿轮装置X1中,由于定位部71d以该定位部71d与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接触的方式将啮合部72定位,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进行定位。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定位筒状部72a的内周面72e和与该内周面72a接触的轴承B6之间的相对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中的某一种姿态来配置啮合部72,连接构件7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像图5和图6所示的变形例1那样适当地变更啮合部72相对于传递部71的固定位置,从而连接构件7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图5和图6所示的变形例1中,设有传递部73和啮合部74而替代传递部71和啮合部72。
传递部73具有传递齿轮73a、第三延伸部73b、第四延伸部73c、第5延伸部73d、以及第6延伸部73e。
传递齿轮73a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传递齿轮73a与曲轴6的轴齿轮64啮合。
第三延伸部73b自传递齿轮73a的径向上的内缘部分向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底面S2侧(图5和图6中是下侧)延伸。
第四延伸部73c自第三延伸部73b中的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靠底面S2侧的一端向传递部73的径向外侧延伸。
第5延伸部73d自第四延伸部73c的径向上的外缘部分向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底面S2侧(图5和图6中是下侧)延伸。
第6延伸部73e自第5延伸部73d中的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传递部73的径向外侧延伸。在第6延伸部73e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贯穿该第6延伸部73e的连结孔73f。
啮合部74具有圆板状部74a和外齿74b。圆板状部74a与本发明的齿轮装置的第三部位相对应。圆板状部74a沿着传递部71的径向延伸。外齿74b设于圆板状部74a的外端部。此外,在圆板状部74a的内端部形成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贯穿该圆板状部74a的贯通孔74c。
在此,如图5所示,在安装第一输入齿轮91a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啮合部74被定位于下述位置,即: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圆板状部74a的内端部与第6延伸部73e的一端面(图5中是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下侧的面)接触,并且,该啮合部74的贯通孔74c与第6延伸部73e的连结孔73f连通。然后,将第三连结构件T3从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下侧穿过圆板状部74a的贯通孔74c而插入到第6延伸部73e的连结孔73f中,传递部73和啮合部74之间利用该第三连结构件T3相互固定。由此,连接构件7被配置在转矩输入单元9的第一输入齿轮91a与啮合部74的外齿74b相啮合的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安装第二输入齿轮102c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啮合部74被定位于下述位置,即: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圆板状部74a的内端部与第6延伸部73e的另一端面(图6中是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上侧的面)接触,并且,该啮合部74的贯通孔74c与第6延伸部73e的连结孔73f连通。然后,将第三连结构件T3从中心轴线C1方向的上侧穿过圆板状部74a的贯通孔74c而插入到第6延伸部73e的连结孔73f中,传递部73和啮合部74之间利用该第三连结构件T3相互固定。由此,连接构件7被配置在转矩输入单元100的第二输入齿轮102c与啮合部74的外齿74b相啮合的第二位置。
这样,在图5和图6所示的变形例1中构成为,通过变更啮合部74的圆板状部74a相对于传递部73的第6延伸部73e的固定位置,从而连接构件7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另外,图5所示的啮合部74和图6所示的啮合部74以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彼此朝向相反的姿态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不变更啮合部74的姿态而仅变更啮合部74相对于传递部73的固定位置,连接构件7就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1中,各曲轴6以在齿轮架2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7和图8所示的变形例2那样,齿轮装置X1是中心曲轴方式的齿轮装置。
在图7和图8所示的变形例2中没有设置圆筒体8和各曲轴6,而是在配置有该圆筒体8的齿轮装置X1的中央部分设有中心曲轴110。
中心曲轴110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随着该旋转而经由轴承(省略图示)使摆动齿轮4、5摆动旋转。中心曲轴110配置为,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且沿该中心轴线C1方向贯通外筒3、摆动齿轮4、摆动齿轮45、以及齿轮架2。在中心曲轴110与外筒3的一侧部31之间设有轴承B11,在中心曲轴110与齿轮架2的另一侧部24b之间设有轴承B12,一对轴承B11、B12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彼此分开。轴承B11、B12容许中心曲轴110以中心轴线C1为轴心线进行旋转。
中心曲轴110具有偏心部111、偏心部112和轴主体113。
偏心部111、112以相对于作为轴主体113的轴心线的中心轴线C1偏心的状态与该轴主体113一体地形成。第一偏心部111位于摆动齿轮4的插入孔44内。第二偏心部112位于摆动齿轮5的插入孔54内。
轴主体113是中心曲轴110中的、除偏心部111、112之外的部位。轴主体113具有小径部113A和大径部113B。在变形例2中,在小径部113A的外周面形成有花键。
小径部113A是轴主体113中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靠底面S2侧的端部。
大径部113B具有比小径部113A的直径稍大的外径。大径部113B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位于小径部113A和偏心部111、112之间。
在图7和图8所示的变形例2中,设有连接构件120而替代连接构件7。
连接构件120呈空心形状,以轴主体113的小径部113A贯穿该空心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变形例2中,在连接构件12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而且,形成于连接构件120的内周面的花键和形成于小径部113A的外周面的花键彼此啮合,由此,连接构件120和中心曲轴110一体地旋转。
连接构件120具有筒状部121、圆板状部122、以及外齿123。
筒状部121是连接构件120中的、沿着中心轴线C1方向延伸的部位。筒状部121在周向上包围小径部113A。
圆板状部122从筒状部121中的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一端向连接构件120的径向外侧延伸。
外齿123设于圆板状部122的外端。
在此,如图7所示,在安装第一输入齿轮91a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连接构件120以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使筒状部121的另一端位于比该筒状部121的一端靠上表面S1侧的姿态被插入到轴主体113的小径部113A中。而且,通过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在筒状部121的另一端与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接触的位置停止连接构件120的插入,并在该停止位置向形成于小径部113A的凹坑部113b安装挡圈114,从而将筒状部121固定在端面113a和挡圈114之间。由此,连接构件120被配置在外齿123与转矩输入单元9的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安装第二输入齿轮102c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连接构件120以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朝向与图7的朝向相反的姿态被插入到轴主体113的小径部113A。而且,通过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在筒状部121的一端与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接触的位置停止连接构件120的插入,并在该停止位置向凹坑部113b中安装挡圈114,从而将筒状部121固定在端面113a和挡圈114之间。由此,连接构件120被配置在外齿123与转矩输入单元100的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的第二位置。
这样,在图7和图8所示的变形例2中,在中心曲轴方式的齿轮装置X1中,通过变更连接构件120相对于中心曲轴110的固定姿态,从而该连接构件120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并且,在图7和图8所示的变形例2中,无论在连接构件120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哪一个位置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将一个挡圈114安装于凹坑部113b而将连接构件120定位。即,图7所示的齿轮装置X1和图8所示的齿轮装置X1由相同的构成构件构成。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变形例2中,连接构件120由一个构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9和图10所示的变形例3那样,连接构件130具有传递部131和相对于该传递部131独立的啮合部132。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变形例3中,设有连接构件130而替代变形例2的连接构件120。连接构件130具有传递部131和啮合部132。
传递部131呈空心形状,在其空心部分插入有小径部113A。传递部131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在该传递部131与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抵接的位置被固定在端面113a和挡圈114之间。
啮合部132呈空心形状。啮合部132的内径被设定得大于轴主体113的外径、且稍小于传递部131的外径。啮合部132包括设于该啮合部132外缘部分的外齿132a。
在此,如图9所示,在安装第一输入齿轮91a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啮合部132被嵌入到传递部131中的、形成于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靠底面S2侧的第一嵌合部131a而固定于该传递部131。由此,连接构件130配置在转矩输入单元9的第一输入齿轮91a和啮合部132的外齿132a啮合的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安装第二输入齿轮102c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啮合部132通过嵌入到传递部131中的、形成于中心轴线C1方向上的靠上表面S1侧的第二嵌合部131b而固定于该传递部131。由此,连接构件130配置在转矩输入单元100的第二输入齿轮102c和啮合部132的外齿132a啮合的第二位置。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变形例3中,无论在连接构件130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哪一个位置的情况下,都通过将一个挡圈114安装于凹坑部113b而将传递部131定位,并将连接构件130固定于该传递部131的嵌合部131a、131b。即,图9所示的齿轮装置X1和图10所示的齿轮装置X1由相同的构成构件构成。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变形例3中,构成为通过使啮合部132相对于传递部131的固定位置可变而连接构件130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像图11和图12所示的变形例4那样,也可以由一个构件来构成连接构件140,且使连接构件140相对于中心曲轴110的固定位置可变。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变形例4中,还具备对位构件150,并且设有连接构件140而替代变形例3的连接构件130。
对位构件150呈空心形状,在其空心部分插入有小径部113A。对位构件150的内径被设定得大于小径部113A的外径且小于大径部113B的外径。
连接构件140呈空心形状,在其空心部分插入有小径部113A。在变形例4中,在连接构件14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而且,形成于连接构件140内周面的花键和形成于小径部113A外周面的花键彼此啮合,由此,连接构件140和中心曲轴110一体地旋转。此外,连接构件140具有设于该连接构件140外缘部的外齿140a。
在此,如图11所示,在安装第一输入齿轮91a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向对位构件150的空心部分插入小径部113A,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对位构件150抵接于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之后,向连接构件140的空心部分插入小径部113A,并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在使连接构件140与对位构件150的端面抵接的位置向凹坑部113b中安装挡圈114。由此,对位构件150和连接构件140被固定在端面113a和挡圈114之间,连接构件140被配置在外齿140a与转矩输入单元9的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安装第二输入齿轮102c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向连接构件140的空心部分插入小径部113A,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连接构件140抵接于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之后,向对位构件150的空心部分插入小径部113A,并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在使对位构件150抵接于连接构件140的端面的位置向凹坑部113b中安装挡圈114。由此,连接构件140和对位构件150被固定在端面113a和挡圈114之间,连接构件140被配置在外齿140a与转矩输入单元100的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的第二位置。
如上所述,在变形例4中构成为,通过将连接构件140和对位构件150之间的配置进行对调,并变更连接构件140相对于轴主体113的小径部113A的固定位置,从而该连接构件140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并且,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变形例4中,无论在连接构件140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哪一个位置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将一个挡圈114安装于凹坑部113b而实现连接构件140和对位构件150二者的定位。即,图11所示的齿轮装置X1和图12所示的齿轮装置X1由相同的构成构件构成。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变形例4中,利用对位构件150调整了连接构件140相对于中心曲轴110的固定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13和图14所示的变形例5那样,通过在小径部113A上形成多个凹坑部113c、113d而使连接构件140相对于中心曲轴110的固定位置可变。
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变形例5中,在小径部113A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C1方向排列的第一凹坑部113c和第二凹坑部113d。第一凹坑部113c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位于比第二凹坑部113d靠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侧的位置。
在此,如图13所示,在安装第一输入齿轮91a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在第一凹坑部113c中安装有第一挡圈114a的状态下,向连接构件140的空心部分插入小径部113A。然后,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在连接构件140抵接于第一挡圈114a的位置停止小径部113A的插入,在该停止位置向第二凹坑部113d中安装第二挡圈114b。由此,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连接构件140被固定在第一挡圈114a和第二挡圈114b之间,该连接构件140被配置在外齿140a与转矩输入单元9的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安装第二输入齿轮102c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向连接构件140的空心部分插入小径部113A,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连接构件140抵接于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而且,通过向第一凹坑部113c中安装第一挡圈114a,从而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连接构件140被固定在端面113a和第一挡圈114a之间。由此,连接构件140被配置在外齿140a与转矩输入单元100的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的第二位置。
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变形例5中,利用第一挡圈114a和第二挡圈114b将连接构件140定位在第一位置,并且利用第一挡圈114a和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将连接构件140定位在第二位置。即,图13所示的齿轮装置X1和图14所示的齿轮装置X1仅在于被安装于小径部113A的挡圈的数量有所不同,而其他的构成构件是相同的。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变形例5中,在将连接构件140配置为第一位置时,该连接构件140抵接于大径部113B的端面113a,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15和图16所示的变形例6那样,轴主体113不具有大径部113B。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变形例6中不存在大径部113B,轴主体113整体具有相同的外径。而且,在轴主体113上,除了形成有变形例5的第一凹坑部113c和第二凹坑部113d之外,还形成有第三凹坑部113e。第三凹坑部113e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与凹坑部113c、113d并列,位于比该凹坑部113c、113d靠上表面S1侧的位置。
在此,如图15所示,在安装第一输入齿轮91a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与图12所示的变形例5同样地,连接构件140被固定在安装于第一凹坑部113c的第一挡圈114a和安装于第二凹坑部113d的第二挡圈114b之间。由此,连接构件140被配置在外齿140a与转矩输入单元9的第一输入齿轮91a啮合的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安装第二输入齿轮102c来作为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在第三凹坑部113e中安装有第三挡圈114c的状态下,向连接构件140的空心部分插入小径部113A。而且,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在连接构件140抵接于第三挡圈114c的位置停止小径部113A的插入,并在该停止位置,向第一凹坑部113c中安装第一挡圈114a。由此,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连接构件140被固定在第三挡圈114c和第一挡圈114a之间,且该连接构件140被配置在外齿140a与转矩输入单元100的第二输入齿轮102c啮合的第二位置。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变形例6中,利用第一挡圈114a和第二挡圈114b将连接构件140定位在第一位置,并且,利用第一挡圈114a和第三挡圈114c将连接构件140定位在第二位置。即,图15所示的齿轮装置X1和图16所示的齿轮装置X1均是利用两个挡圈将连接构件140定位在目标位置。因此,图15所示的齿轮装置X1和图16所示的齿轮装置X1由相同的构成构件构成,由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应被认为在全部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而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说明来示出,其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包含具有以下结构的发明。
本发明是一种齿轮装置,其选择性地安装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中的任一者来作为输入齿轮,其中,该齿轮装置包括:曲轴,其具有轴主体和相对于该轴主体的轴心线偏心的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具有外齿,并且,用于将所述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曲轴;齿轮架,其将所述曲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摆动齿轮,其随着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而摆动旋转;以及外筒,其具有与所述摆动齿轮啮合的内齿,该齿轮装置构成为,随着所述摆动齿轮的摆动旋转而使所述齿轮架和所述外筒以同心状相对旋转,所述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选取所述外齿与安装于所述齿轮装置的所述第一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外齿与安装于所述齿轮装置的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位置。
在上述齿轮装置中,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选取外齿与第一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位置和外齿与第二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位置。因此,通过与安装于齿轮装置的输入齿轮相对应地将连接构件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在所述输入齿轮无论是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中的哪一者的情况下,都能够将来自该输入齿轮的输入转矩传递到曲轴。这样,在上述齿轮装置中,由于连接构件能够选取与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中的任一者相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增加的同时变更输入齿轮的配置。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啮合部,该啮合部包含沿着所述摆动齿轮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部位和自所述第一部位的一端沿着所述摆动齿轮的径向延伸的第二部位,并且,所述外齿设于所述第二部位的外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啮合部构成为能够选取所述连接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一姿态和在所述轴向上朝向与所述第一姿态的朝向相反且所述连接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姿态。
在上述齿轮装置中,连接构件构成为具有啮合部,该啮合部包含沿着摆动齿轮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部位和自该第一部位的一端沿摆动齿轮的径向延伸的第二部位,该啮合部能够选取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其中,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是在所述轴向上彼此朝向相反的姿态。即,在上述齿轮装置中,仅通过与安装于该齿轮装置的输入齿轮相对应地使啮合部的姿态在所述轴向上翻转,就能够容易地将连接构件变更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还具有传递部,该传递部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独立,并且,经由该啮合部将所述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曲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传递部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以无论所述啮合部是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中的哪一种姿态、所述啮合部相对于该传递部的固定位置均相同的方式对所述啮合部进行定位。
在上述齿轮装置中,在该齿轮装置上安装有第一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啮合部在以第一姿态由定位部定位了的状态下被固定于传递部。然后,在将安装于齿轮装置的输入齿轮从第一输入齿轮变更为第二输入齿轮的情况下,将啮合部自传递部拆下,并使该啮合部的姿态从第一姿态翻转为第二姿态。然后,将啮合部以第二姿态由定位部定位。由此,处于第二姿态的啮合部在与第一姿态的啮合部相同的位置被固定于传递部。这样,在上述齿轮装置中,无论啮合部是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中的哪一种姿态,啮合部相对于传递部的固定位置都相同。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连接构件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变更为另一个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部位呈筒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齿轮装置还包括轴承,该轴承以与所述第一部位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方式被嵌入到该第一部位的内侧,将所述连接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在上述齿轮装置中,通过将轴承嵌入到筒形状的第一部位的内侧,能够使该轴承将连接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优选的是,所述定位部以所述第一部位的所述内周面与该定位部接触的方式将所述啮合部定位。
在上述齿轮装置中,由于以第一部位的内周面与定位部接触的方式将啮合部定位,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该第一部位的内周面进行定位。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定位第一部位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相接触的轴承之间的相对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啮合部,其包含沿着所述摆动齿轮的径向延伸的第三部位,并且,所述外齿设于所述第三部位的外端;以及传递部,其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独立,并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三部位,从而经由所述啮合部将所述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曲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所述第三部位相对于所述传递部的固定位置而选取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在上述齿轮装置中,第三部位相对于传递部的固定位置能够变更,以使得连接构件能够选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即,在上述齿轮装置中,即便不变更啮合部的姿态,也能够通过适当地变更啮合部相对于传递部的固定位置而将连接构件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固定于所述轴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所述连接构件相对于所述轴主体的固定位置或者固定姿态而选取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在上述齿轮装置中,能够在连接构件固定于曲轴的轴主体的形态下,通过适当地变更连接构件相对于轴主体的固定位置或者固定姿态而将该连接构件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

Claims (7)

1.一种齿轮装置,其选择性地安装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中的任一者来作为输入齿轮,其中,
该齿轮装置包括:
曲轴,其具有轴主体和相对于该轴主体的轴心线偏心的偏心部;
连接构件,其具有外齿,并且,用于将所述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曲轴;
齿轮架,其将所述曲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摆动齿轮,其随着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而摆动旋转;以及
外筒,其具有与所述摆动齿轮啮合的内齿,
该齿轮装置构成为,随着所述摆动齿轮的摆动旋转而使所述齿轮架和所述外筒以同心状相对旋转,
所述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选取所述外齿与安装于所述齿轮装置的所述第一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外齿与安装于所述齿轮装置的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啮合部,该啮合部包含沿着所述摆动齿轮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部位和自所述第一部位的一端沿着所述摆动齿轮的径向延伸的第二部位,并且,所述外齿设于所述第二部位的外端,
所述啮合部构成为,能够选取所述连接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一姿态和在所述轴向上朝向与所述第一姿态的朝向相反且所述连接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还具有传递部,该传递部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独立,并且,经由该啮合部将所述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曲轴,
所述传递部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以无论所述啮合部是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中的哪一种姿态、所述啮合部相对于该传递部的固定位置均相同的方式对所述啮合部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位呈筒形状,
上述齿轮装置还包括轴承,该轴承以与所述第一部位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方式被嵌入到该第一部位的内侧,将所述连接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轮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以所述第一部位的所述内周面与该定位部接触的方式对所述啮合部进行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
啮合部,其包含沿着所述摆动齿轮的径向延伸的第三部位,并且,所述外齿设于所述第三部位的外端;以及
传递部,其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独立,并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三部位,从而经由所述啮合部将所述输入齿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曲轴,
所述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所述第三部位相对于所述传递部的固定位置而选取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固定于所述轴主体,
所述连接构件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所述连接构件相对于所述轴主体的固定位置或者固定姿态而选取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CN201510354425.7A 2014-06-24 2015-06-24 齿轮装置 Active CN105202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9322 2014-06-24
JP2014129322A JP6420575B2 (ja) 2014-06-24 2014-06-24 歯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2119A true CN105202119A (zh) 2015-12-30
CN105202119B CN105202119B (zh) 2019-01-22

Family

ID=54768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54425.7A Active CN105202119B (zh) 2014-06-24 2015-06-24 齿轮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19578B2 (zh)
JP (1) JP6420575B2 (zh)
KR (1) KR102384316B1 (zh)
CN (1) CN105202119B (zh)
DE (1) DE102015211678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0793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齿轮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3542A (zh) * 2014-10-24 2015-02-25 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传动机构
RU2673756C1 (ru) * 2015-05-20 2018-11-29 Саус Чайна Юниверсити Оф Текнолоджи Способ механической передачи и передат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на выходе соосного осевого и кругового вращения
CN108775381A (zh) * 2018-08-27 2018-11-09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旋转发射架用电驱动装置
CN112112940B (zh) * 2019-06-21 2022-03-29 宁波瀚晟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传动机构
DE102020204205A1 (de) * 2020-03-31 2021-09-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Wulst für Gehäusedurchführungen
JP2022041209A (ja) * 2020-08-31 2022-03-11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減速機及び駆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55915A1 (en) * 2001-04-18 2002-10-24 Teijin Seiki Co., Ltd. Speed reduction gear
JP2010101366A (ja) * 2008-10-22 2010-05-06 Nabtesco Corp 歯車伝動装置
JP2010159851A (ja) * 2009-01-09 2010-07-22 Nabtesco Corp 歯車伝動装置
CN103797272A (zh) * 2011-09-14 2014-05-14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齿轮装置
CN103842691A (zh) * 2011-10-04 2014-06-04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齿轮传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6825B2 (ja) 2012-11-30 2018-04-04 上野製薬株式会社 終末糖化産物生成抑制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55915A1 (en) * 2001-04-18 2002-10-24 Teijin Seiki Co., Ltd. Speed reduction gear
JP2010101366A (ja) * 2008-10-22 2010-05-06 Nabtesco Corp 歯車伝動装置
JP2010159851A (ja) * 2009-01-09 2010-07-22 Nabtesco Corp 歯車伝動装置
CN103797272A (zh) * 2011-09-14 2014-05-14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齿轮装置
CN103842691A (zh) * 2011-10-04 2014-06-04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齿轮传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0793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齿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2119B (zh) 2019-01-22
US9719578B2 (en) 2017-08-01
DE102015211678A1 (de) 2015-12-24
JP6420575B2 (ja) 2018-11-07
US20150369339A1 (en) 2015-12-24
DE102015211678B4 (de) 2023-10-19
JP2016008658A (ja) 2016-01-18
KR102384316B1 (ko) 2022-04-07
KR20160000426A (ko) 2016-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2119A (zh) 齿轮装置
CN103291850A (zh) 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
CN103448073B (zh) 工业用机器人的手腕装置
CN102003499B (zh) 行星齿轮传动机构
CN103032556A (zh)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EP2386780B1 (en) Gear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CN104040218A (zh) 波动齿轮装置
CN103322165A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2792457B1 (en) Rot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motor and speed reducer
JP6220757B2 (ja) 内接式遊星歯車装置
KR101644955B1 (ko) 휨맞물림식 기어장치
JP2018128128A (ja) 偏心揺動型の歯車装置
CN105317976A (zh) 齿轮装置
JP6650724B2 (ja) 変速機
CN101665082B (zh) 自动变速器的筒状部件的支承构造
JP7487438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117815A (ja) 遊星歯車機構
CN104411991A (zh) 滚子型单向离合器
CN103573926A (zh) 具有功率分支的传动机构
CN102374272A (zh) 磁齿轮
CN105090446B (zh) 轴向变换齿轮装置
WO2020161979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9138450A (ja) 減速機、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掃除ロボット
JP6973965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8146020A (ja) 差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