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9443A -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9443A
CN103029443A CN2012102974061A CN201210297406A CN103029443A CN 103029443 A CN103029443 A CN 103029443A CN 2012102974061 A CN2012102974061 A CN 2012102974061A CN 201210297406 A CN201210297406 A CN 201210297406A CN 103029443 A CN103029443 A CN 103029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essure
liquid
ink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974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9443B (zh
Inventor
柴田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29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9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9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94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抑制可弯膜的影响,并维持压力缓冲部的性能,同时使压力缓冲部小型化。其具有:液体供给流路,其与配置有多个喷嘴的记录头连通;液体压力施加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对液体施加规定的压力;以及压力缓冲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途,且含有液体室和气体室而构成,上述液体室具有使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流动的液体流入/流出的供给口及排出口,上述气体室隔着可弯膜与上述液体室相对设置,上述可弯膜预先施加初始挠度,通过这种液体供给装置解决上述课题。

Description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特别地,涉及向喷墨头等供给液体的压力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使喷墨头稳定动作,另外,为了稳定地向喷墨头供给墨水,必须将喷墨头的内部压力或墨水流路的压力控制为恒定。作为控制该压力的单元,可以使用设置在墨水流路上的泵。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泵控制喷墨头的内部压力或墨水流路的压力,则有时会产生由泵的流体脉动等引起的压力变化。该压力变动不仅成为稳定供墨的障碍,还会妨碍喷墨头的稳定动作。
另一方面,已知在墨水流路中设置缓冲器,从而抑制墨水流路的压力变动或喷墨头的内部压力变动的技术。例如,已知使与墨水流路连通的辅助储存箱的容量可变,使其作为抑制墨水流路的压力变动的缓冲器起作用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示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具有:记录头;第1及第2液体室,其与记录头连通;第1及第2连通流路,其分别使第1及第2液体室与液体缓冲室连通;第1及第2压力检测单元,其分别检测第1及第2液体室的内部压力;液体移动单元,其使液体在第1液体室、第2液体室、及液体缓冲室之间移动;以及压力控制单元,其对应于第1及第2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液体移动单元,以使第1及第2液体室的内部分别达到规定的压力,并且,控制液体移动单元而调整第1液体室及上述第2液体室的内部压力,以在上述第1液体室及第2液体室之间设定规定的压力差,且对记录头的喷嘴内部的液体施加规定的背压,上述喷墨头记录装置设有2个辅助储存箱,其具有通过可弯膜分隔密闭容器内部而形成的液体室及气体室,在上述2个辅助储存箱中,一个辅助储存箱的液体室是上述第1液体室,另一个液体室是上述第2液体室。
根据专利文献1,可以通过可弯膜及气体室使伴随液体移动的压力变动衰减。由此,因为压力变动不会被传递至记录头,所以可以确保良好的打印品质,另外,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压力调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15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使用长条喷墨头的记录装置中需要大流量的液体供给,从而作为压力缓冲部的液体缓冲室必须大型化,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压力损失减少,液体缓冲室必须设置在喷墨头附近,因而要求小型化。另外,如果使液体缓冲室小型化,则分隔液室与气室的可弯膜的影响会凸显出来。因为薄膜存在厚度波动或随时间的特性变化,所以压力控制性存在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其可以抑制可弯膜的影响,维持压力缓冲的性能,同时使压力缓冲部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液体供给流路,其与记录头连通;液体压力施加部,其设置在液体供给流路中,向液体施加压力;以及压力缓冲部,其设置在液体供给流路中途,包含液体室和气体室而构成,上述液体室具有使在液体供给流路中流动的液体流入/流出的供给口及排出口,上述气体室隔着可弯膜与液体室相对设置,可弯膜被预先施加初始挠度。
根据本方式,因为对压力缓冲部的可弯膜预先施加初始挠度,所以可以抑制可弯膜的影响,维持压力缓冲部的性能,同时使压力缓冲部小型化。
可弯膜也可以具有沿气体室的内壁形状的三维形状。由此,可以减小向可弯膜施加的负载,延长可弯膜的寿命。此外,这里所谓的“沿气体室的内壁形状的三维形状”,是指使其与气体室的内壁形状相对应,配置为沿气体室内壁形状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设有切换气体室相对于大气的开放或隔断的大气连通路切换部,在使气体室向大气开放的状态下通过液体压力施加部变更可弯膜的挠曲量,在达到要求的挠曲量时,通过隔断气体室与大气的连通而施加初始挠度。由此,可以相对于具有三维形状的可弯膜,适当地施加初始挠度。
另外,优选气体室的内壁为曲面。由此,即使可弯膜变形而与气体室的内壁接触,可弯膜也不会破损,从而可以确保可弯膜的耐久性。
此外,优选设有:压力检测部,其检测液体室内的压力;以及控制部,其通过根据由压力检测部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液体压力施加部的驱动,从而向配置在记录头中的喷嘴作用规定的背压。由此,可以使记录头的喷嘴的背压达到适当的值而进行液体供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液体供给流路,其与记录头连通;第1液体压力施加部,其设置在液体供给流路上,向液体施加压力;第1压力缓冲部,其设置在液体供给流路的中途,包含第1液体室和第1气体室而构成,上述第1液体室具有使在液体供给流路中流动的液体流入/流出的供给口及排出口,上述第1气体室隔着第1可弯膜而与第1液体室相对设置;液体回收流路,其与记录头连通;第2液体压力施加部,其设置在液体回收流路上,向液体施加压力;以及第2压力缓冲部,其设置在液体回收流路的中途,包含第2液体室和第2气体室而构成,上述第2液体室具有使在液体回收流路中流动的液体流入/流出的供给口及排出口,上述第2气体室隔着第2可弯膜与第2液体室相对设置,第1可弯膜及第2可弯膜被预先施加初始挠度。
根据本方式,因为预先对第1压力缓冲部的可弯膜及第2压力缓冲部的可弯膜施加初始挠度,所以可以维持第1压力缓冲部及第2压力缓冲部的性能,同时使第1压力缓冲部及第2压力缓冲部小型化。
第1可弯膜及第2可弯膜也可以分别具有沿第1气体室及第2气体室的内壁形状的三维形状。由此,可以减小向可弯膜施加的负载,延长可弯膜的寿命。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设有切换第1气体室相对于大气的开放或隔断的第1大气连通路切换部,和切换第2气体室相对于大气的开放或隔断的第2大气连通路切换部,通过在将第1气体室向大气开放的状态下,利用第1液体压力施加部变更第1可弯膜的挠曲量,在达到要求的挠曲量时,通过将第1气体室与大气隔断,而对第1可弯膜施加初始挠度,并且,通过在将第2气体室向大气开放的状态下利用第2液体压力施加部变更第2可弯膜的挠曲量,在达到要求的挠曲量时,通过将第2气体室与大气隔断,而对第2可弯膜施加初始挠度。由此,可以相对于具有三维形状的可弯膜适当地施加初始挠度。
另外,优选第1气体室的内壁及第2气体室的内壁为曲面。由此,即使可弯膜变形而与气体室的内壁接触,可弯膜也不会破损,从而可以确保可弯膜的耐久性。
此外,还设有:第1压力检测部,其检测第1液体室内的压力;第2压力检测部,其检测第2液体室内的压力;以及控制部,其通过根据由第1压力检测部及第2压力检测部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第1液体压力施加部及第2液体压力施加部的驱动,而在第1液体室内的压力与第2液体室内的压力之间设置规定的压力差,并且,向配置在记录头中的喷嘴作用规定的背压。由此,可以使记录头的喷嘴的背压为适当的值,从而进行液体供给及回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记录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以及液体贮存部,其与液体供给流路连通,贮存从喷嘴喷出的液体。
由此,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可以应用于液体喷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部,其使记录头与记录介质相对地移动。
由此,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可以应用于图像记录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维持压力缓冲部的性能,同时使压力缓冲部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应用于图1所示的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的辅助储存箱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弹性膜、气体室、及系统整体的负压特性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弹性膜在各种尺寸下的弹性膜、气室、及系统整体的负压特性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弹性膜的各个挠曲量下的弹性膜及气体室的负压特性的曲线图。
图6是用于说明弹性膜的挠曲量的图。
图7是表示具有沿气体室的内表面的形状的三维形状的弹性膜的图。
图8是表示应用于图1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作为喷墨头的墨水供给装置使用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弹性膜的初始位置调整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说明图1所示的弹性膜的初始位置调整中的弹性膜的变形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室的体积与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加压清洁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加压清洁控制中的薄膜位置固定工序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加压清洁控制中的压力贮存工序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图13所示的加压清洁控制中的墨水排出工序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中的加压清洁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的加压清洁控制中的压力贮存工序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图18所示的加压清洁控制中的墨水排出工序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涉及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2是表示搭载在图2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喷墨头的结构例的俯视透视图。
图23是说明图22所示的喷墨头的喷嘴配置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2所示的喷墨头的立体构造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应用于图2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要部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墨水供给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图1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是一种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其从墨水储存箱52向作为液体供给对象的喷墨头50供给墨水,根据墨水的输送量控制喷墨头50的内部压力(背压)。
如图1所示,墨水供给装置10构成为,包含: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供给流路12,其与喷墨头50连通;供给阀14,其切换喷墨头50与供给流路12的连通、不连通;作为压力检测部的压力传感器16,其检测供给流路12的内部压力;供给辅助储存箱18,其进行压力调整,以抑制供给流路12的内部压力的变动;以及作为液体压力施加部的供给泵20,其与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与喷墨头50相反一侧连接(与供给辅助储存箱18和墨水储存箱52间的供给流路12连接),向供给流路12内部施加压力。
供给阀14可以使用根据控制信号控制开闭的常开型(或闩锁型)电磁阀。压力传感器16将供给流路12的内部压力变换为电气信号后输出。压力传感器16可以使用半导体压电电阻方式或静电容量方式、硅共振方式等的传感器。如果供给阀14打开,并且使供给泵20正转动作,则墨水从墨水储存箱52流入供给流路12,通过供给辅助储存箱18内,墨水向喷墨头50输送。
另外,墨水供给装置10具有包含供给辅助储存箱18和气体储存箱36而构成的压力缓冲部,上述气体储存箱36可与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气室(气体室)26连通地构成。
供给辅助储存箱18具有由具有初始挠度的可弯性弹性膜(可弯膜)22分隔成液室(液体室)24和气室26的构造,液室24的墨水流出口24A经由供给流路12及供给阀14而与喷墨头50连通,墨水流入口24B经由供给泵20而与墨水储存箱52连通。此外,液室24的气泡排出口27经由排泄流路28及排泄阀30而与墨水储存箱连通。
如果墨水从墨水流入口24B流入液室24,则对应于流入的墨水的体积,弹性膜22向气室26侧变形。另一方面,因为从墨水流出口24A流出的墨水体积不变,所以即使供给流路12产生压力变动,通过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作用,也可以抑制该压力变动。即,供给辅助储存箱18具有压力缓冲功能,其抑制喷墨头50的内压变动,以及由供给泵20的动作引起的流体脉动造成的供给流路12的内部压力变动。
排泄流路28经由气泡排出口27而与液室24连通,是使液室24内的液体强制排出时的流路,如果排泄阀30打开,则液室24内的墨水经由规定的流路向墨水储存箱52输送。
气室26经由空气流路32、空气连接阀34而与气体储存箱36连通,气体储存箱36构成为,可以经由设置在空气连通路38上的作为空气连通路切换部的气阀40而与大气连通。即,气室26可以通过将空气连接阀34打开而与气体储存箱36连通,可以对应于墨水输送的压力控制,使气室26的容积增加。此外,通过将气阀40打开,可以使气体储存箱36及气室26与大气连通。
作为气室26的缓冲箱起作用的气体储存箱36,具有气室26的最大体积的3倍体积。此外,所谓“气室26的最大体积”,是指弹性膜22位于初始位置(具体后述)的状态的气室26的体积。另外,从压力缓冲功能的角度,优选气室26的体积较大。但是,因为弹性膜22的变形量有限,所以气室26的体积受到弹性膜22的变形量限制。
为了同时实现确保压力缓冲功能和避免使弹性膜22承受过大的应力,除了气室26以外,还设有气体储存箱36。气体储存箱36只要具有超过气室26的最大体积的体积即可,优选其大于或等于气室26的最大体积的3倍体积。另一方面,如果使气体储存箱36的体积过大,则因为压力控制的响应性下降,所以气室26的体积与气体储存箱36的体积总量存在最优值。
气体连接阀34可以使用常开型的电磁阀,气阀40可以使用常闭型的电磁阀,其构成为,即使在异常停止功能动作等情况下切断电源,也不会从喷墨头50漏出墨水。
在液室24上与弹性膜22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用于使积存在液室24中的气泡排出的气泡排出口27,并且,经由气泡排出口27而与排泄流路28(参照图1)连通。因为气泡容易从上部逸出,所以气泡排出口27设置在最上部,而墨水流出口24A设置在气泡很难流出的最下部,以使气泡不会流动至喷墨头。
另外,在构成气室26的相对面(在图2中标记标号26A图示)的壁部,设置与气体流路32(参照图1)连通的气体流路连通口26B。
(供给辅助储存箱的结构)
图2是表示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构造例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供给辅助储存箱18使用弹性膜22分隔密闭容器的内部,使弹性膜22的一侧成为液室24,使另一侧成为气室26。如果从墨水流入口24B流入墨水,则弹性膜22向气室26侧变形,以使得液室24的压力(墨水的输送量)与气室26内的压力平衡。通过该构造,即使供给流路12产生压力变动,供给辅助储存箱18也作为缓冲器起作用。
此外,因为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气室26,其与弹性膜22相对的内壁的表面(相对面)26A由曲面构成,具有碗型(穹顶型)形状,所以即使弹性膜22变形而与相对面26A接触,也不会碰到角部而使弹性膜22破损,从而可以确保弹性膜22的耐久性。
将供给辅助储存箱18相对于墨水流入量的压力变化称为负压特性。图3是表示弹性膜22、气室26、及系统整体的负压特性的曲线图,使气室26的体积为700mL,使弹性膜22的尺寸(液室24的尺寸)为
Figure BDA00002034710800091
将液室24密闭后流入/排出至液室24内的墨水量绘制为横轴[单位:mL],将各自的压力绘制为纵轴[单位:Pa]。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通过将供给阀14和排泄阀30关闭,对供给泵20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控制,可以使墨水流入/排出至液室24内。图3中的墨水量表示为,使向液室24内流入墨水的情况为正,使从液室24排出墨水的情况为负。
如该图所示,弹性膜22的负压特性为,在墨水流入量(排出量)较小的期间内,在弹性膜22的松弛区域(图3的弹性膜曲线的平缓区域)几乎没有压力变化,但如果墨水流入量(排出量)增大、弹性膜22鼓出,则会发生急剧的压力变化。该弹性膜22的负压特性根据薄膜的种类或厚度等而变化。
与此相对,如果气室26及气体储存箱36的容量确定,则气室26的负压特性也同样地是确定的。此外,系统整体的负压特性,是弹性膜22的负压特性与气室26及气体储存箱36的负压特性的总和。因此,气室26及气体储存箱36的容量,只要考虑弹性膜22的松弛区域内的压力控制性能而确定即可。即,气室26的容量及气体储存箱36的容量总量的下限值,由压力控制的稳定性及压力缓冲性决定,上限值由压力控制的响应性决定,所以,气室26的容量与气体储存箱36的容量总量存在最优值。另外,气室26的容量的下限值由弹性膜22的初始挠曲量决定,上限值由弹性膜的最大变形量决定,所以存在最优值。
在这里,供给辅助储存箱18为了减少压力损失而优选配置在喷墨头50(参照图1)附近,以实现液室24的小型化。图4是表示弹性膜22的各种尺寸下的弹性膜22、气室26、及系统整体负压特性的曲线图,图4(a)表示
Figure BDA00002034710800101
的情况,图4(b)表示
Figure BDA00002034710800102
图4(c)表示
Figure BDA00002034710800103
图4(d)表示
Figure BDA00002034710800104
如图4所示,如果使供给辅助储存箱18(液室24)的尺寸小型化,使弹性膜22的尺寸减小,则弹性膜22的松弛区域变小,在压力控制区域(这里是±3kPa的范围)内,弹性膜22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膜22,预先设置初始挠度。这里所说的挠度,并非通过塑性变形等形成的挠度,而是指由于薄膜松弛产生的挠度。图5是表示液室24的尺寸为
Figure BDA00002034710800105
时在弹性膜22的各个挠曲量下的弹性膜22及气室26的负压特性的曲线图,图5(a)表示无初始挠度(挠曲量为0mm)的情况,图5(b)表示挠曲量为5mm,图5(c)表示挠曲量为15mm。此外,所谓挠曲量,如图6所示,是指使设置初始挠度的弹性膜22向气室26侧(或液室24侧)靠近直至无松弛而成为碗型(穹顶型)形状的情况下的顶点位置与未设置初始挠度的情况下的位置(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之差。
如图5所示,挠曲量越大,则越是可以在压力控制区域(±3kPa的范围)减小弹性膜22的负压特性的影响。即,挠曲量越大,则弹性膜22的松弛区域越大,从而使控制性能提高。但是,因为弹性膜22与气室26的壁部之间必须有间隙,所以如果使挠曲量增大,则气室26将大型化。因此,弹性膜22的挠曲量可以根据负压特性的控制性能和气室26的尺寸求出最优值。
这种弹性膜22的初始挠度,可以使用与液室24(气室26)的直径相比较大的薄膜,在使薄膜松弛的状态下将其固定而施加。
另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使用沿着气室26的相对面26A的形状,即,具有沿气室26的相对面26A的形状的三维形状的弹性膜22’。如果是弹性膜22’,则挠曲量由三维形状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弹性膜22’固定后,通过进行后述的初始位置调整,实现图2所示的初始挠曲状态。通过使用这种弹性膜22’,在后述的加压清洁时,容易使弹性膜22’沿着气室26的相对面26A,从而减小向弹性膜22’施加的负载。其结果,可以延长弹性膜22’的寿命。
此外,在图7的例子中,使气室26侧以三维形状的凸状弯曲,将弹性膜22’固定,但如果是具有耐久性的薄膜,则也可以是使液室24侧以三维形状的凸状弯曲而将弹性膜22’固定的方式。
(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例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该图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具有:系统控制部70,其对控制系统进行集中控制;泵控制部72,其根据从系统控制部70发送的控制信号,进行供给泵20的控制;阀控制部74,其控制供给阀14、排泄阀30、空气连接阀34、气阀40等的阀门类的开闭;以及显示装置75,其在装置各部分发生异常的情况下,报告其异常。
图8所示的参数存储部80,存储在墨水供给装置10的控制中使用的各种参数,或在控制时参照的数据表。例如,其存储表示后述的液室24的体积与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的关系的数据表。
程序存储部82存储墨水供给装置10的控制时使用的程序。系统控制部70(控制部)读取并执行存储在程序存储部82中的各种控制程序,参照存储在参数存储部80中的各种参数或数据表,对墨水供给装置10进行集中控制。
本例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根据从压力传感器16得到的供给流路12(参照图1)内的压力信息,控制供给阀14等的阀门类的动作,并且,控制供给泵20的动作。
具体地说,系统控制部70控制供给泵20的驱动,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结果,将供给流路12的内部压力调整为规定的压力。从传感器16得到的压力信息(后述的压力上升值),依次被写入规定的存储器而进行更新。
另外,本例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具有未图示的定时器,其测量从压力控制切换定时开始的经过时间,或从阀门开闭开始的经过时间,该测量结果依次被写入未图示的存储器。
下面,对于将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10作为多个类型的喷墨头的墨水供给装置使用的情况下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9所示的结构例,表示从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10’向喷墨头50’供给墨水的例子。此外,对于图9中与图1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省略。
图9所示的喷墨头50’构成为,使n个喷墨头模块51-1至51-n相连。构成喷墨头50’的喷墨头模块51,从与供给流路12连通的供给侧歧管54,经由与各个喷墨头模块51相对应而分别分支的流路供给墨水。在各个该分开流路中设置供给阀14-1至14-n,并且,设有缓冲器15-1至15-n。
以上说明的墨水供给装置10、10’,在设置在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弹性膜22的位置初始化时(初始位置调整时)、及喷墨头50(50’)加压清洁时,控制供给阀14、空气连接阀34、气阀40的开闭,并且,进行供给泵20的旋转方向切换。下面,对于供给阀14、空气连接阀34、气阀40的控制及供给泵20的控制详细地进行说明。
(弹性膜的初始位置调整)
图10是表示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调整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本例所示的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参照图1、图2),弹性膜22的变形量(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如果弹性膜22的位置变化,则供给流路12的压力控制会产生波动。因此,适当地执行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调整,从而避免供给流路12的压力控制的波动。作为执行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调整的定时,可以列举在装置启动时、在加压清洁执行后、或由于供给泵20异常等而使供给流路12内的压力变化较大时等。
如图10所示,如果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调整(步骤S10)开始,则供给阀14被关闭(步骤S12),供给流路12与喷墨头50不连通。然后,将空气连接阀34打开(步骤S14),并且,将气阀40打开(步骤S16)。其结果,气室26与气体储存箱36连通,并且,气室26及气体储存箱36向大气开放。在该状态下,如果通过使供给泵20正转而对液室24内加压,则墨水被输送至液室24内(步骤S18)。并且,监视通过压力传感器16检测到的压力。
在步骤S20中,监视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是否达到指定压力,在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未达到指定压力的情况下(判定为否),继续进行加压及压力监视。另一方面,如果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达到指定压力(判定为是),则将供给泵20的旋转方向切换为减压方向(步骤S22)。此外,所谓“指定压力”,表示在液室24的体积与压力保持成正比关系的范围中,预先确定的压力。
图11(a)示意地表示达到指定压力的状态的供给辅助储存箱18。如该图所示,如果对液室24内加压,则弹性膜22(用虚线图示初始位置的弹性膜)向气室26侧变形,变形量随时间经过而增大,成为标记标号22’并由实线表示的状态。
使供给泵20从达到图11(a)所示的指定压力的状态以恒定速度进行减压动作,如果从液室24内每单位时间排出一定量的墨水,则弹性膜22向液室24侧变形。弹性膜22的变形量与墨水的排出量成正比。
返回图10,在步骤S24中监视从减压开始的经过时间,在从减压开始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定为否),则继续进行供给泵20的减压动作及经过时间监视。另一方面,如果从减压动作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判定为是),则将气阀40关闭(步骤S26)。即,如果从液室24的标记标号22’并由实线表示的图11(a)中的状态排出规定量的墨水,则弹性膜22对应于墨水排出量而向使液室24收缩的方向变形规定量,从而被调整为设定的初始位置。然后,维持气室26与气体储存箱36连通的状态,并与大气隔断,从而结束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调整(步骤S28)。
图11(b)示意地表示使液室24从指定压力状态减压,从减压开始经过规定时间时的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状态。该图标记标号22’并用虚线表示指定压力状态的位置的弹性膜,初始位置的弹性膜标记标号22,并由实线表示。
图12表示液室24的体积(墨水流入量)与压力传感器16(参照图1)的检测压力的关系。该图所示的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与液室24的内部压力等价。如该图所示,作为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而处理的液室24的内部压力,与流入液室24的墨水的体积成正比,直至离开弹性膜22的松弛区域(可弹性变形的区域)。另一方面,如果液室24的体积增加,弹性膜22离开松弛区域,则由于弹性膜22的影响,液室24的内部压力与墨水的流入体积的正比关系不再成立,如果液室24的体积达到最大,则液室的内部压力急剧上升。此外,也可能存在弹性膜22的松弛区域成为液室24的体积最大的区域的情况。
通过预先求出液室24的内部压力与液室24的体积的关系,将其存储在规定的存储器中,从而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掌握液室24的内部压力,可以参照该存储器掌握液室24的体积。与图12所示的指定压力相对应的液室24的体积V1,与液室24的指定压力的状态相对应(参照图11(a))。
另外,如果使墨水以一定流速从液室24排出,则从液室24流出的墨水的体积,可以用每单位时间的排出量乘以时间而求出。因此,可以使供给泵20以一定转速进行反转动作(减压动作),根据其动作时间掌握从液室24排出的墨水的体积。图12所示的液室24的体积V2,表示弹性膜22的位置被调整为初始位置时的液室24的体积。
由此,通过适当地进行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调整,可以避免随时间变化的压力控制的波动,从而可以实现稳定的液体供给。
(加压清洁)
下面,对于使喷墨头50(参照图1)的内部压力为正压,强制使喷墨头50内的墨水从喷嘴排出的加压清洁执行时的供给阀14、气体连接阀34、气阀40的控制及供给泵20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加压清洁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如该图所示,加压清洁由膜位置固定工序(步骤S120)、压力贮存工序(步骤S140)、及墨水排出工序(步骤S160)构成。
图14是膜位置固定工序(步骤S120)的流程图。膜位置固定工序是使弹性膜22变形而将其贴在气室26的相对面26A上的状态的工序。如果膜位置固定工序开始,则关闭供给阀14及排泄阀30(步骤S121),打开气体连接阀34(步骤S122),并且,打开气阀4(步骤S124),而使气室26与气体储存箱36连通,并且与大气连通。在该状态下,使供给泵20正转动作,对液室24内进行加压,从而使弹性膜22成为向气室26的相对面26A鼓出的状态(步骤S126)。
如果弹性膜22成为向气室26的相对面26A鼓出的状态,则关闭气体连接阀34(步骤S128),并且,关闭气阀40(步骤S130),膜位置固定工序结束(步骤S132)。通过膜位置固定工序,弹性膜22以贴在气室26的相对面26A的状态被固定,并且,气室26与气体储存箱36不连通,气室26与大气之间也被隔断。
图15是压力贮存工序的流程图。如果通过图14所示的膜位置固定工序,弹性膜22以贴在气室26的相对面26A的状态被固定,则压力贮存工序开始。压力贮存工序是向最大体积状态的液室24填充墨水,将清洁所需的压力积蓄在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供给流路12)中的工序。即,在压力贮存工序中,在供给阀14关闭的状态下,一边监视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一边对液室24加压,并加压直至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达到指定压力(步骤S142)。如果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压力达到指定压力,则液室24及液体流路12被墨水充满,并且,在供给辅助储存箱18内及液体流路12内贮存规定的压力,压力贮存工序结束(步骤S 144)。
图16是墨水排出工序的流程图。墨水排出工序使用通过压力贮存工序积蓄的压力,使墨水从喷墨头50的喷嘴排出(清洁)。首先,打开供给阀14(步骤S162)。然后,通过使利用压力贮存工序积蓄的墨水流入喷墨头50内,从而使喷墨头50的内部压力变为正压,将墨水从喷墨头50排出。这时,使供给泵20向正压方向动作,以使喷墨头50的内部压力不会下降(步骤S163)。
如果墨水的排出开始,则监视供给阀14打开后的经过时间(步骤S164),如果经过规定时间(判定为是),则将供给阀14关闭(步骤S166),而使供给泵20停止(步骤S168),墨水排出工序结束(步骤S170)。如果图13至图16所示的加压清洁结束,则阀门控制及泵控制向规定的状态转换。
在执行加压清洁时,将弹性膜22固定为液室容积最大的状态(不产生由压力缓冲引起的压力损失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供给流路12中贮存压力。由此,使供给辅助储存箱18贮存压力的时间缩短,并且,使加压清洁的压力波变得尖锐(可以获得基于尖锐的加压曲线的加压特性),从而可以获得容易地将气泡或杂质从喷嘴去除的效果。
根据上述方式构成的墨水供给装置10,因为在供给辅助储存箱18内,可以适当地调整使液室24与气室26隔离的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所以弹性膜22的变形量(位置)不会随时间变化,从而可以避免压力控制的波动。
另外,因为在加压清洁执行时,弹性膜22被固定为液室容积为最大的状态,在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供给流路12中贮存压力,所以在供给辅助储存箱18中贮存压力的时间被缩短,并且,加压清洁的压力波变得尖锐,从而可以获得容易地从喷嘴中去除气泡或杂质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墨水供给装置进行说明。图17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0,在其为具有循环系统的循环型这一点上,与图1所示的非循环型墨水供给装置不同。此外,在下述说明中,主要对于与前面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墨水供给装置10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7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0,具有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供给流路12、和作为液体回收流路的回收流路112,供给流路12设有作为第1压力检测部的供给流路压力传感器16(与图1中所示的压力传感器16等价),回收流路112设有作为第2压力检测部的回收流路压力传感器116。另外,供给流路12设有作为第1压力缓冲部的供给辅助储存箱18,并且,回收流路112设有作为第2压力缓冲部的回收辅助储存箱118。供给辅助储存箱18经由作为第1压力施加部的供给泵20及规定的墨水流路而与墨水储存箱52连通,回收辅助储存箱118经由作为第2液体压力施加部的回收泵120及规定的墨水流路而与墨水储存箱52连通。
图17所示的喷墨头50具有使n个喷墨头模块51-1、51-2、…、51-n相连的构造,各个喷墨头模块51经由供给阀14-1、14-2、…、14-n而与供给流路12连通,并且,经由回收阀114-1、114-2、…、114-n而与回收流路112连通。
供给侧歧管54及回收侧歧管154,是设置在供给流路12及回收流路112与喷墨头50之间的墨水的暂时储存部。供给侧歧管54与回收侧歧管154通过旁通流路190、192连通,在旁通流路190、192中分别设有旁通流路阀194、196。
供给泵20及回收泵120可以使用管泵。图17所示的供给泵20控制从墨水储存箱(缓冲箱52向喷墨头50供给墨水的供给流路12的压力(输送量),回收泵120控制从喷墨头50向墨水储存箱52回收墨水(使其循环)的回收流路112的压力(输送量)。供给泵20和回收泵120可以使用具有相同性能(容量)的泵。
供给泵20及回收泵120在喷墨头50停止动作的期间(即,墨水稳定流动的期间)内仅向一个方向旋转,在喷墨头50进行喷出动作的期间内,如果内部压力减小,则供给泵20使旋转速度增加,并且,回收泵120反转而使喷墨头50的内部压力上升。
即,控制供给泵20及回收泵120的驱动,以使得供给流路12的内部压力与回收流路112的内部压力相比相对较高,而且,对喷墨头50的喷嘴内部的墨水施加规定的背压(负压)。
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回收辅助储存箱118,因为具有与图2所示的供给辅助储存箱18相同的构造,所以此处的说明省略。即,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回收辅助储存箱,分别具有由弹性膜(第1可弯膜、第2可弯膜)分隔成液室(第1液体室、第2液体室)和气室(第1气体室、第2气体室)的构造。供给辅助储存箱18的气室及回收辅助储存箱的气室,其与弹性膜相对的内壁面由曲面构成。另外,对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回收辅助储存箱118的弹性膜,预先设置初始挠度。
另外,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回收辅助储存箱118,也可以具有与图7所示的供给辅助储存箱18相同的构造。即,供给辅助储存箱18及回收辅助储存箱118的弹性膜也可以具有沿气室26的相对面26A的形状的三维形状。
此外,图17所示的循环系统(回收侧)的排泄流路128、排泄阀130、气体流路132、气体连接阀134(第2大气连通路切换部)、气体储存箱136、大气连通路138、气阀140,分别与供给系统的排泄流路28、排泄阀30、气体流路32、气体连接阀34、气体储存箱36、大气连通路38、气阀40(第1大气连通切换部)相对应。
此外,排泄阀130可以使用闩锁型的电磁阀,气体连接阀134可以使用常开型的电磁阀,供给阀14、回收阀114、气阀140可以使用常闭型的电磁阀。
图17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0,在墨水储存箱52与供给泵20之间设有排气模块160及用于防止墨水逆流的单向阀162,并且,在供给泵20与供给辅助储存箱18之间,设有过滤器164及热交换器(冷却加热装置)166。从墨水储存箱52输出的墨水通过排气模块160实施排气处理,通过过滤器164去除气泡或杂质,在实施由热交换器166进行的温度调整处理后,向供给辅助储存箱18输送。
另外,在排气模块160和回收泵120之间,设置用于防止墨水逆流的单向阀170,并且,设有过滤器172,在从墨水储存箱52向回收辅助储存箱118输送墨水的情况下,也实施规定的排气处理及过滤处理。
此外,墨水供给装置100设有安全阀(溢流阀)174、176,在供给泵20及回收泵120发生异常,供给流路12及回收流路112的内部压力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安全阀174、176动作,而使供给流路12及回收流路112的内部压力下降。另外,还设有单向阀178、180,其用于在使供给泵20及回收泵120反转动作时防止墨水逆流。
图17所示的主储存箱56中贮存向缓冲储存箱52供给的墨水。如果缓冲储存箱52内的墨水量减少,则使补充泵182动作,将主储存箱56内的墨水向缓冲储存箱52输送。主储存箱56在内部设有过滤器184。
(循环的说明)
具有该结构的墨水供给装置100,使供给泵20和回收泵120动作,在供给侧歧管54与回收侧歧管154之间设置压差而使其循环。例如,在将供给泵14及回收泵114打开的状态下,如果使供给泵20反转动作,而供给侧歧管54产生负压,另一方面,使回收泵120反转动作而使回收侧歧管154产生低于供给侧的负压,则墨水从供给侧歧管54经由喷墨头50向回收侧歧管154流动,进而可以使墨水经由回收流路112、回收辅助储存箱118等循环。
在使墨水循环时,可以将设置在第2旁通流路192上的第2旁通流路阀196打开,从而使供给侧歧管54与回收侧歧管154经由第2旁通流路192连通。此外,第1旁通流路190、192只要具有在加压时不产生压力损失的直径即可,可以设置二者中的任意一个。
(弹性膜的初始位置调整)
图17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0,因为可以使供给侧的供给阀14、气体连接阀34、气阀40、及供给泵20,和回收侧的回收阀114、气体连接阀134、气阀140、及回收泵120独立动作,所以可以将使用图10至图12说明的弹性膜22的初始位置调整,应用于回收辅助储存箱118的弹性膜的初始调整。
(加压清洁)
图17所示的墨水供给装置100中的加压清洁,包含图18所示的工序。即,如果加压清洁开始(步骤S200),则按照膜位置固定工序(步骤S220)、压力贮存工序(步骤S240)、墨水排出工序(步骤S260)的顺序执行各个工序,加压清洁结束(步骤S290)。膜位置固定工序(步骤S220)相对于回收阀114、气体连接阀134、气阀140、回收排泄阀130及回收泵120,可以使用图14所示的膜位置固定工序(步骤S 120)的各个工序(步骤S120至步骤S132)。
在图19中表示压力贮存工序(图18的步骤S240)的详细内容。图19所示的压力贮存工序在将第1旁通流路阀194及第2旁通流路阀196、回收阀114关闭之后(步骤S242至步骤246),使回收泵120向加压方向动作(步骤S248),一边监视回收压力传感器116,一边在回收辅助储存箱118中贮存压力,直至达到指定压力(步骤S250)。
另外,在图20中表示墨水排出工序(图18的步骤S260)的详细内容。图20所示的墨水排出工序在将进行加压清洁的流路的供给阀14打开之后(步骤S262),将第1旁通流路阀194及第2旁通流路阀196打开(步骤S264至步骤S266)。这时,使供给泵20及回收泵120向加压方向动作,以使压力不下降(步骤S268至步骤S270)。
如果墨水排出开始后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272判定为是),则第2旁通流路阀196关闭(步骤S274),第1旁通流路阀194关闭(步骤S276)、供给阀114关闭(步骤S278)。并且,回收泵120停止(步骤S280),并且供给泵20停止(步骤S282),墨水排出工序结束(步骤S284)。
此外,供给系统的阀门控制部及泵控制部(参照图8),和回收侧的阀门控制部及泵控制部,可以分别分开设置,也可以使其共通化。
[应用例]
下面,作为上述墨水供给装置的应用例,对于在喷墨头的墨水供给部中使用上述墨水供给装置10、100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说明。
(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该图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200是两种液体凝集方式的记录装置,其使用含有颜色材料的墨水和具有使该墨水凝集的功能的凝集处理液,根据规定的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形成图像。
喷墨记录装置200,主要具有供纸部220、处理液涂敷部230、描绘部240、干燥处理部250、定影处理部260、及排出部270而构成。另外,在图21中省略图示,但设有向描绘部240进行墨水供给的墨水供给装置。
在处理液涂敷部230、描绘部240、干燥处理部250、定影处理部260的前段,作为进行所输送的记录介质214的传递的单元,设有传递筒232、242、252、262,并且,作为在处理液涂敷部230、描绘部240、干燥处理部250、定影处理部260上保持记录介质214并进行输送的单元,分别设置具有鼓型的压筒234、244、254、264。
传递筒232至262及压筒234至264,在外周面的规定位置夹持记录介质214的端部而进行保持的叼纸牙280A、280B。使叼纸牙280A和叼纸牙280B上夹持记录介质214的前端部而进行保持的构造,及在设置在其他压筒或传递筒上的叼纸牙之间进行记录介质214的传递的构造相同,而且,叼纸牙280A和叼纸牙280B配置在压筒234的外周面上沿压筒234的旋转方向偏移180°的对称位置。
在通过叼纸牙280A、280B夹持记录介质214的前端部的状态下,使传递筒232至262及压筒234至264向规定的方向旋转,沿传递筒232至262及压筒234至264的外周面旋转输送记录介质214。
此外,在图21中,仅标记设置在压筒234上的叼纸牙280A、280B的标号,其他压筒及传递筒的叼纸牙的标号省略。
如果将收容在供纸部220中的记录介质(开纸)214向处理液涂敷部230供纸,则向保持在压筒234的外周面的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施加凝集处理液(以下,有时简记为“处理液”)。此外,所谓“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是指由压筒234至264保持的状态下的外侧面,是与保持在压筒234至264上的表面相反的面。
然后,施加了凝集处理液的记录介质214被送出至描绘部240,在描绘部240,向记录面上施加了凝集处理液的区域供给有色墨水,形成期望的图像。
此外,由该有色墨水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214被输送至干燥处理部250,在干燥处理部250中实施干燥处理,并且,在干燥处理后输送至定影处理部260,实施定影处理。通过实施干燥处理及定影处理,使在记录介质214上形成的图像稳固化。由此,在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上形成期望的图像,在将该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上之后,从排出部270输送至装置外部。
下面,对于喷墨记录装置200的各个部分(供纸部220、处理液涂敷部230、描绘部240、干燥处理部250、定影处理部260、排出部270)详细地进行说明。
(供纸部)
供纸部220构成为,设有供纸盘222和未图示的输送机构,将记录介质214从供纸盘222一张一张地送出。从供纸盘222输送的记录介质214通过未图示的引导部件定位,以使前端部位于传递筒(供纸筒)232的叼纸牙(未图示)的位置,并使其暂时停止。并且,叼纸牙(未图示)夹持记录介质214的前端部而进行保持,在与设置在处理液筒234上的叼纸牙之间进行记录介质214的传递。
(处理液涂敷部)
处理液涂敷部230构成为,包含:处理液筒,其将从供纸筒232传递的记录介质214保持在外周面,将记录介质214向规定的方向输送;以及处理液涂敷部230,其向保持在处理液筒234的外周面的记录介质214的记录表面施加处理液。如果使处理液筒234向图2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记录介质214沿处理液筒234的外周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输送。
图21所示的处理液涂敷部230设置在与处理液筒234的外周面(记录介质保持面)相对的位置。作为处理液涂敷部230的结构例,可以列举包含以下部分而构成的方式,即:处理液容器,其贮存处理液;汲取辊,其一部分浸渍在处理液容器的处理液中,汲取处理液容器内的处理液;以及涂敷辊(橡胶辊),其使由汲取辊汲取上来的处理液在记录介质214上移动。
此外,具有涂敷辊移动机构,其使该涂敷辊在上下方向(处理液筒234的外周面的法线方向)移动,优选构成为,不对除了记录介质214以外的部分进行处理液涂敷。另外,夹持记录介质214的前端部的叼纸牙280A、280B配置为,不从周面凸出。
通过处理液涂敷部230施加到记录介质214上的处理液,含有使由描绘部240供给的墨水中的颜色材料(颜料)凝集的颜色材料凝集剂,如果处理液与墨水在记录介质214上接触,则会促进墨水中的颜色材料与溶剂的分离。
处理液涂敷部230优选一边测量涂敷在记录介质21上的处理液量一边进行涂敷,记录介质214上的处理液的膜厚,优选与从描绘部240打点的墨滴的直径相比充分小。
(描绘部)
描绘部240具有:描绘筒(描绘鼓)244,其保持记录介质214并进行输送;纸张按压辊246,其用于使记录介质214紧贴在描绘筒244上;以及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其向记录介质214供给墨水。描绘筒244的基本构造与前面说明的处理液筒234共通。
纸张按压辊246是用于使记录介质214紧贴在描绘筒244的外周面上的引导部件,其与描绘筒244的外周面相对,与传递筒242和描绘筒244上的记录介质214的传递位置相比,配置在记录介质214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而且,与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相比,配置在记录介质21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另外,在纸张按压辊246与记录介质214的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喷墨头248Y之间,配置纸张鼓起检测传感器(未图示)。该纸张鼓起检测传感器检测记录介质214进入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正下方之前的鼓起量。本例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200构成为,在通过纸张鼓起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记录介质214的鼓起量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报告该情况,并且,中止记录介质214的输送。
从传递筒242传递至描绘筒244的记录介质214,在利用叼纸牙(标号省略)保持前端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输送时,通过纸张按压辊246进行按压,使其紧贴在描绘筒244的外周面上。由此,在使记录介质214紧贴在描绘筒244的外周面上之后,在从描绘筒244的外周面无鼓起的状态下,将其输送至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正下方的打印区域。
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分别与品红色(M)、黑色(K)、蓝绿色(C)、黄色(Y)这4种颜色的墨水相对应,在描绘筒244的旋转方向(图21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开始依次配置,并且,配置使得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的喷出面(喷嘴面)与保持在描绘筒244上的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正对。此外,所谓“喷墨面(喷嘴面)”,是指与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相对的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的表面,是形成后述的喷出墨水的喷嘴(在图22中标记标号308表示)的表面。
另外,图21所示的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配置,以使保持在描绘筒244的外周面的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与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的喷嘴面大致平行。
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是整行线型喷墨头,其具有与记录介质214上的图像形成区域的最大宽度(与记录介质214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相对应的长度,其固定设置为,沿与记录介质214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各个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从后面说明其详细内容的墨水供给装置供给墨水。
在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的喷嘴面(液体喷出面)上,在记录介质214的图像形成区域的整个宽度内,以矩阵状配置而形成墨水喷出用的喷嘴。
如果记录介质214被输送至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正下方的打印区域,则从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向记录介质214上施加了凝集处理液的区域,根据图像数据喷出各种颜色的墨水(打点)。
如果对应的颜色墨水的液滴从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向保持在描绘筒244的外周面的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喷出,则在记录介质214上,处理液与墨水接触,分散在墨水中的颜色材料(颜料类颜色材料)或不溶化的颜色材料(染色类颜色材料)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形成颜色材料凝集体。由此,可以防止在记录介质214上形成的图像中的颜色材料移动(字点位置偏移、字点颜色不均匀)。
另外,描绘部240的描绘筒244,因为相对于处理液涂敷部230的处理液机体234在构造上分离,所以不会在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上附着处理液,从而可以减少墨水喷出异常的原因。
此外,在本例中,例示了MKCY的标准颜色(4色)的结构,但对于墨水颜色或颜色数量的组合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可以对应于需要增加淡墨水、浓墨水、特殊颜色墨水。例如,也可以是增加喷出淡青色、淡紫色等淡色系墨水的喷墨头的结构,各种颜色喷墨头的配置顺序也不特别限定。
(干燥处理部)
干燥处理部250具有:干燥筒(干燥鼓)254,其保持并输送图像形成后的记录介质214;以及干燥处理装置256,其实施使该记录介质214上的水分(液体成分)蒸发的干燥处理。此外,干燥筒254的基本构造因为与前面说明的处理液筒234及描绘筒244共通,所以此处的说明省略。
干燥处理装置256配置在与干燥筒254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是使记录介质214上存在的水分蒸发的处理部。如果通过描绘部240向记录介质214施加墨水,则因为通过处理液与墨水的凝集反应而分离的墨水的液体成分(溶剂成分)及处理液的液体成分(溶剂成分)会残留在记录介质214上,所以必须将该液体成分去除。
干燥处理装置256用于实施干燥处理,其由加热器进行加热、由风扇进行吹风、或同时使用二者,使记录介质214上存在的液体成分蒸发,从而去除记录介质214上的液体成分。施加在记录介质214上的加热量及送风量,可以对应于残留在记录介质214上的水分量、记录介质214的种类、及记录介质214的输送速度(干燥处理时间)等参数而适当设定。
在进行由干燥处理装置256进行的干燥处理时,干燥处理部250的干燥筒254,因为相对于描绘部240的描绘筒244在构造上分离,所以可以减少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中,由加热或吹风引起的喷墨头弯液面部的干燥而导致的墨水喷出异常的原因。
为了发挥对记录介质214的波纹的矫正效果,应使干燥筒254的曲率大于或等于0.002(1/mm)。另外,为了防止干燥处理后的记录介质的弯曲(卷曲),应使干燥筒254的曲率小于或等于0.0033(1/mm)。
另外,可以设置调整干燥筒254的表面温度的单元(例如,内置加热器),将该表面温度调整至大于或等于50℃。通过从记录介质214的背面实施加热处理,可以促进干燥,并防止在下一阶段的定影处理时的图像破坏。在该方式中,如果设置使记录介质214紧贴在干燥筒254的外周面上的单元,则会更加有效。作为使记录介质214紧贴的单元之一,可以列举真空吸附、静电吸附等。
此外,对于干燥筒254的表面温度的上限,并不特别限定,但从清除附着在干燥筒254的表面的墨水等的维护作业的安全性(防止由高温引起的火灾)的角度,优选设定为小于或等于75℃(特别优选小于或等于60℃)。
通过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干燥筒254的外周面,以使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朝向外侧的方式(即,其为以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成为凸出侧的方式弯曲的状态)保持该记录面,一边进行旋转输送一边实施干燥处理,从而可以可靠地防止由记录介质214褶皱或鼓起引起的干燥不均匀。
(定影处理部)
定影处理部260构成为,具有:定影筒(定影鼓)264,其保持并输送记录介质214;加热器266,其对形成图像且去除液体后的记录介质214实施加热处理;以及定影辊268,其从记录面侧按压该记录介质214。此外,定影筒264的基本构造因为与处理液筒234、描绘筒244、及干燥筒254共通,所以此处的说明省略。加热器266及定影辊268配置在与定影筒264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从定影筒264的旋转方向(在图21中为逆时针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依次配置。
在定影处理部260中,相对于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实施由加热器266进行的预加热处理,并且,实施由定影辊268进行的定影处理。加热器266的加热温度对应于记录介质的种类、墨水的种类(墨水中含有的聚合物粒子的种类)等适当地设定。例如,可以考虑墨水中含有的聚合物粒子的玻璃转化点温度或最低成膜温度的方式。
定影辊268是辊部件,其对记录介质214进行加热加压,用于通过对已经干燥的墨水加热加压而使墨水中自分散性的聚合物粒子熔融,使墨水覆膜化。具体地说,定影辊268相对于定影筒264压接地配置,在其与定影筒264之间构成夹持辊。由此,记录介质214夹持在定影辊268与定影筒264之间,以规定的夹持压力夹持,进行定影处理。
作为定影辊268的结构例,可以列举通过由在热传导性良好的铝等的金属管内组装卤素灯的加热辊构成的方式。如果通过由该加热辊对记录介质214进行加热,而施加大于或等于墨水中含有的热可塑性聚合物粒子的玻璃转化点温度的热能,则使该聚合物粒子熔融,在图像表面形成透明的覆膜。
如果在该状态下对记录介质214的记录面实施加压,则可以将熔融的聚合物粒子压入记录介质214的凹凸中进行定影,并且,使图像表面的凹凸光滑,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光泽性。此外,也可以优选对应于图像层的厚度或聚合物粒子的剥离转化点温度特性,设置多段定影辊268的结构。
另外,定影辊268的表面硬度优选小于或等于71°。通过使定影辊268的表面进一步软化,可以期待相对于由波纹产生的记录介质的凹凸的跟随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由记录介质214的凹凸引起的定影不均匀。
图2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200,在定影处理部260的处理区域的后段(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直列传感器282。直列传感器282是用于读取在记录介质214上形成的图像(或在记录介质214的空白区域形成的测试图案)的传感器,优选使用CCD线性传感器。
本例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200根据直列传感器282的读取结果,判断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有无喷出异常。另外,直列传感器282也可以是含有用于测量水分量、表面温度、光泽度等的测量单元的方式。在该方式中,根据水分量、表面温度、光泽度的读取结果,适当调整干燥处理部250的处理温度或定影处理部260的加热温度及加压压力等参数,并可以对应于装置内部的温度变化或各部分的温度变化,适当地调整上述控制参数。
(排出部)
如图21所示,在定影处理部260后面设置排出部270。排出部270构成为,具有:环状的输送链条,其卷绕在张紧辊272A、272B上;以及排出盘276,其收容图像形成后的记录介质214。
从定影处理部260送出的定影处理后的记录介质214,通过输送链条274输送,排出至排出盘276。
[喷墨头的构造]
下面,对于描绘部240所具有的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的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与各种颜色相对应的喷墨头248M、248K、248C、248Y的构造因为是共通的,所以下面通过标号300代表这四个喷墨头而表示。
图22是喷墨头300的概略结构图,该图是从喷墨头300观察记录介质的记录面的图(喷墨头的俯视透视图)。该图所示的喷墨头300使n个喷墨头模块302-i(i是从1至n的整数)沿喷墨头300的长边方向连成一列而构成组合喷墨头。另外,各个喷墨头模块302-i从喷墨头300的短边方向两侧由喷墨头罩304、306支撑。此外,也可以将喷墨头模块302配置为锯齿状而构成组合喷墨头。
作为由多个喷墨头构成的多喷墨头的应用例,可以列举与记录介质的整个宽度相对应的整行线型喷墨头。整行线型喷墨头具有下述构造,其在与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副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与记录介质的主扫描方向上的长度(宽度)相对应,排列多个喷嘴(在图23中标记标号308而图示)。通过使具有该构造的喷墨头300与记录介质仅相对地扫描一次而进行图像记录,即,所谓的单通道图像记录方式,可以在记录介质的整个表面范围内形成图像。
构成喷墨头300的喷墨头模块302-i,具有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在相邻的副喷墨头之间设有重叠部。所谓重叠部,是副喷墨头的连接部分,其在喷墨头模块302-i的排列方向,由相邻的字点属于不同的副喷墨头的喷嘴形成。此外,图2所示的喷墨头300与图9所示的喷墨头50’等价,喷墨头模块302与喷墨头模块51等价。
图23是表示喷墨头模块302-i的喷嘴排列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各个喷墨头模块302-i具有使喷嘴308以二维状排列的构造,具有该喷墨头模块302-i的喷墨头,被称为矩阵喷墨头。图23中表示示的喷墨头模块302-i具有沿列方向W及行方向V排列多个喷嘴308的构造,从而使主扫描方向X上实际的喷嘴配置高密度化,上述列方向W相对于副扫描方向形成角度α,上述行方向V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形成角度β。在图23中,沿行方向V排列的喷嘴组(喷嘴行)标记标号310,沿列方向W排列的喷嘴组(喷嘴列)标记标号312而表示。
此外,作为喷嘴308的矩阵配置的其他例子,可以列举沿主扫描方向的行方向及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倾斜方向的列方向配置多个喷嘴308的结构。
图24是表示作为记录元件单位的1个通道对应的液滴喷出元件(与1个喷嘴308相对应的墨室单元)的立体结构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本例的喷墨头300(喷墨头模块302),由使喷嘴板314和流路板320等层合的构造构成,上述喷嘴板314上形成有喷嘴308,上述流路板320上形成有压力室316或共用流路318等的流路。喷嘴板314构成喷墨头300的喷嘴面314A,并二维地形成有分别与各个压力室316连通的多个喷嘴308。
流路板320是流路形成部件,其构成压力室316的侧壁部,并且,形成有作为供给路径的直径缩小部(最窄部)的供给口322,上述供给路径分别从共用流路318向压力室316引导墨水。此外,为了说明方便,在图24中简略地图示,但流路板320是层合一片或多片基板的构造。
喷嘴板314及流路板320可以以硅为材料,通过半导体制造工序加工成需要的形状。
共用流路318与作为墨水供给源的墨水储存箱(未图示)连通,从墨水储存箱供给的墨水经由共用流路318向各个压力室316供给。
构成压力室316的一部分表面(图24中的顶面)的振动板324与压电致动器332接合,上述压电致动器332的构造为,设有独立电极326及下部电极328,并在独立电极326与下部电极328之间夹持压电体330。如果由金属薄膜或金属氧化膜构成振动板324,则其作为与压电致动器332的下部电极328相当的共用电极起作用。此外,在通过树脂等非导电性材料形成振动板的方式中,在振动板部件的表面形成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的下部电极层。
通过对独立电极326施加驱动电压,压电致动器332变形,而使压力室316的容积变化,通过与之伴随的压力变化,墨水从喷嘴308喷出。在墨水喷出后,压电致动器332返回初始状态时,从共用流路318通过供给口322将新的墨水重新填充到压力室316中。
通过使具有该构造的墨室单元如图23所示,沿与主扫描方向X形成角度β的行方向V及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形成角度α的列方向W,按照一定的排列图案以网格状排列多个,可以实现本例的高密度喷嘴喷墨头。在该矩阵排列中,在使副扫描方向Y的相邻喷嘴间隔为Ls时,对于主扫描方向X,实际上可以等价地处理为各个喷嘴308以一定的间距P=Ls/tanθ排列为直线状的情况。
在本例中,作为从设置在喷墨头300上的喷嘴308喷出墨水的墨水喷出力产生单元,可以使用压电致动器332,但也可以使用加热方式,其在压力室316内设置加热器,使用由加热器加热产生的膜沸腾的压力,使其喷出墨水。
[控制系统的说明]
图25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200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喷墨记录装置200具有通信接口340、系统控制部342、输送控制部344、图像处理部346、喷墨头驱动部348,并且,具有图像存储器350、ROM 352。
通信接口340是接收从主机354发送的图像数据的接口部。通信接口30可以使用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串行接口,也可以使用并行串口等并行接口。通信接口340也可以搭载用于使通信高速化的缓存器(未图示)。
控制系统342由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及其周边电路等构成,其作为按照规定的程序控制喷墨记录装置200的整体的控制装置起作用,并且,作为进行各种运算的运算装置起作用,此外,作为图像存储器350及ROM 352的存储控制器起作用。即,系统控制部342控制通信接口340、输送控制部344等各部分,进行与主机354间的通信控制、图像存储器350及ROM 352的读写控制等,并且,生成对上述各部分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
从主机354输出的图像数据经由通信接口340而输入喷墨记录装置200,通过图像处理部346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部346是控制部,其具有进行用于从图像数据生成打印控制用的信号的各种加工、校正等的处理的信号(图像)处理功能,将生成的打印数据向喷墨头驱动部348供给。在图像处理部346中实施需要的信号处理,根据该图像数据,经由喷墨头驱动部348进行喷墨头300的喷出液滴量(打点量)或喷出定时的控制。由此,可以实现需要的字点尺寸或字点配置。此外,在图25所示的喷墨头驱动部348,还可以包含用于将喷墨头300的驱动条件保持为一定的反馈控制系统。
输送控制部344根据由图像处理部346生成的打印控制用的信号,控制记录介质214(参照图21)的输送定时及输送速度。图25中的输送驱动部356包含使图21的压筒234至264旋转的电动机、或使传递筒232至262旋转的电动机、供纸部220中的记录介质214的输送机构的数据、驱动排出部270的张紧辊272A(272B)的电动机等,输送控制部344作为上述电动机的驱动器起作用。
图像存储器(一次存储存储器)350具有作为暂时存储经由通信接口340输入的图像数据的一次存储单元的功能,或作为存储在ROM 352中的各种程序的展开区域及CPU运算作业区域(例如,图像处理部346的作业区域)的功能。图像存储器350可以使用可依次读写的易失性存储器(RAM)。
ROM 352存储系统控制部342的CPU执行的程序,或装置各个部分的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控制参数等,可以通过系统控制部342进行数据读写。ROM 352不限定于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存储器,也可以使用硬盘等磁性介质。另外,也可以设置外部接口,使用可拆卸的存储介质。
此外,该喷墨记录装置200具有处理液施加控制部360、干燥处理控制部362、及定影处理控制部364,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342的指令,分别控制处理液涂敷部230、干燥处理部250、及定影处理部260的各个部分的动作。
处理液施加控制部360根据从图像处理部346获得的打印数据,控制处理液施加的定时,并且,控制处理液的施加量。另外,干燥处理控制部362控制干燥处理装置256中的干燥处理的定时,并且,控制处理温度、送风量等,定影处理控制部364控制加热器266的温度,并且,控制定影辊268的按压。
包含图21所示的直列传感器282的直列检测部466,是包含信号处理部的处理模块,其对从直列传感器282输出的读取信号实施噪声去除、增幅、波形整形等的规定的信号处理。系统控制部342根据通过该直列检测部获得的检测信号,判断喷墨头300有无喷出异常。
墨水供给控制部386进行由墨水供给部388向喷墨头300的墨水供给的控制。作为墨水供给控制部386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图9所示的结构。另外,图25所示的墨水供给部388可以使用上述墨水供给装置10、100。
本例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200具有用户接口370,该用户接口370包含用于操作者(用户)进行各种输入的输入装置372、显示部(显示器)374而构成。输入装置372可以使用鼠标、触摸板、键盘等各种方式。操作者通过操作输入装置372,可以进行打印条件输入、画质模式选择、附属信息的输入·编辑、信息检索等,输入内容或检索结果等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显示部374的显示确认。该显示部374也可以作为显示错误信息等的警报的单元起作用。此外,图25的显示单元374可以用于作为图9所示的控制系统中的报告单元的显示器。
排气控制部378控制排气模块160的动作,该排气模块160对从墨水储存箱52(参照图1)向喷墨头300输送的液体实施排气处理。
参数存储部380存储喷墨记录装置200的动作所需的各种控制参数。系统控制部342适当读取控制所需的参数,并且,对应于需要执行各种参数的更新(改写)。
压力传感器381(与图17所示的压力传感器16、116等价)包含用于测量墨水流路压力的压力检测元件,将测得的压力信息变换为电气信号,向系统控制部342提供。系统控制部342根据该压力信息,向墨水供给控制部386输出指令信号,以对墨水供给部388含有的泵的动作(旋转速度)进行校正。
程序存储部384是存储单元,其存储用于使喷墨记录装置200动作的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包含墨水供给部388中含有的供给泵20、回收泵120或排气模块160、热交换器166等的控制程序。
(向其他装置结构的应用例)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说明了喷墨记录装置,但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定于照片打印机或海报印刷等的所谓图形印刷用途,也包含光刻印刷装置、电子回路基板的配线描绘装置、微细构造物形成装置等可能形成可作为图像处理的图案的工业用途的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范围。各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等,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在各个实施方式之间适当地进行组合。

Claims (12)

1.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供给流路,其与记录头连通;
液体压力施加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对液体施加压力;以及
压力缓冲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途,且包含液体室和气体室而构成,上述液体室具有使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流动的液体流入/流出的供给口及排出口,上述气体室隔着可弯膜与上述液体室相对设置,
上述可弯膜被预先施加初始挠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上述可弯膜具有沿上述气体室的内壁形状的三维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具有大气连通路切换部,其切换上述气体室相对于大气的开放或隔断,
在将上述气体室向大气开放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液体压力施加部变更上述可弯膜的挠曲量,在达到要求的挠曲量时,将上述气体室与大气隔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上述气体室的内壁为曲面。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
压力检测部,其检测上述液体室内的压力;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由上述压力检测部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液体压力施加部的驱动,从而向配置在上述记录头中的喷嘴作用规定的背压。
6.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供给流路,其与记录头连通;
第1液体压力施加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对液体施加压力;
第1压力缓冲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途,且包含第1液体室和第1气体室而构成,上述第1液体室具有使在上述液体供给流路中流动的液体流入/流出的供给口及排出口,上述第1气体室隔着第1可弯膜与上述第1液体室相对设置,
液体回收流路,其与上述记录头连通;
第2液体压力施加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回收流路中,对液体施加压力;
第2压力缓冲部,其设置在上述液体回收流路中途,且包含第2液体室和第2气体室而构成,上述第2液体室具有使在上述液体回收流路中流动的液体流入/流出的供给口及排出口,上述第2气体室隔着第2可弯膜与上述第2液体室相对设置,
上述第1可弯膜及上述第2可弯膜被预先施加初始挠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可弯膜及上述第2可弯膜分别具有沿上述第1气体室及上述第2气体室的内壁形状的三维形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
第1大气连通路切换部,其切换上述第1气体室相对于大气的开放或隔断;以及
第2大气连通路切换部,其切换上述第2气体室相对于大气的开放或隔断,
在将上述第1气体室向大气开放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第1液体压力施加部变更上述第1可弯膜的挠曲量,在达到要求的挠曲量时,通过将上述第1气体室与大气隔断,从而对上述第1可弯膜施加上述初始挠度,并且,在将上述第2气体室向大气开放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第2液体压力施加部变更上述第2可弯膜的挠曲量,在达到要求的挠曲量时,通过将上述第2气体室与大气隔断,从而对上述第2可弯膜施加上述初始挠度。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上述第1气体室的内壁及上述第2气体室的内壁是曲面。
10.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
第1压力检测部,其检测上述第1液体室内的压力;
第2压力检测部,其检测上述第2液体室内的压力;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由上述第1压力检测部及上述第2压力检测部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第1压力施加部及上述第2液体压力施加部的驱动,从而在上述第1液体室内的压力与上述第2液体室内的压力之间设置规定的压力差,并且,向配置在上述记录头中的喷嘴作用规定的背压。
1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记录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以及
液体贮存部,其与上述液体供给流路连通,贮存从上述喷嘴喷出的液体。
12.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以及
扫描部,其使上述记录头与记录介质相对移动。
CN201210297406.1A 2011-09-28 2012-08-20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94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2936A JP5419940B2 (ja) 2011-09-28 2011-09-28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1-212936 2011-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9443A true CN103029443A (zh) 2013-04-10
CN103029443B CN103029443B (zh) 2016-09-14

Family

ID=46939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9740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9443B (zh) 2011-09-28 2012-08-20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14294B2 (zh)
EP (1) EP2574471B1 (zh)
JP (1) JP5419940B2 (zh)
CN (1) CN10302944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7248A (zh) * 2015-08-13 2017-02-22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阻尼在喷墨印刷机油墨用的管道中的压力峰值的方法
CN107020818A (zh) * 2016-02-02 2017-08-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1572195A (zh) * 2019-02-15 2020-08-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66842A (ja) * 2013-09-30 2015-04-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圧力緩衝装置、液体流通装置、画像記録装置、及び液体流通装置の状態検出方法
DE112014006543B4 (de) 2014-03-31 2020-06-04 Fujifilm Corporation Flüssigkeitszufuhrvorrichtung und Bild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WO2015174280A1 (ja) * 2014-05-14 2015-11-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液体供給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6017330A1 (ja) * 2014-08-01 2016-02-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0558117B2 (en) 2015-05-20 2020-0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print apparatus and article manufacturing method
FR3036650A1 (fr) * 2015-05-29 2016-12-02 Dover Europe Sarl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gestion de la qualite d'encre d'une imprimante a jet d'encre
JP5951091B1 (ja) * 2015-08-28 2016-07-13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ダンパー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体供給システム、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WO2017129266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 P Print device with valve in print fluid supply pathway
JP2017140760A (ja) 2016-02-10 2017-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1104147B2 (en) 2017-04-19 2021-08-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ow channel pressure measurement
JP7008326B2 (ja) * 2017-12-05 2022-01-25 兵神装備株式会社 吐出システム
CN108343840A (zh) * 2018-02-02 2018-07-31 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脉动阻尼器
DE102018110048A1 (de) * 2018-04-26 2019-10-31 Océ Holding B.V. Verfahren zum Überprüfen der Funktionsfähigkeit eines hydraulischen Dämpfers in einem Tintensystem und Tintensystem
JP7342356B2 (ja) * 2018-12-26 2023-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構造体、液体吐出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1148932B2 (en) * 2019-02-06 2021-10-19 Ricoh Company, Ltd. Liquid supply device,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7346836B2 (ja) * 2019-02-06 2023-09-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20115729A1 (de) 2019-07-11 2021-01-1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Versorgung eines Tinten-Druckkopfs einer Tinten-Druckmaschine mit flüssiger Tinte
CN112706349B (zh) * 2021-03-26 2021-06-04 成都东日瑞姆机械有限公司 基于双环戊二烯的反应注射成型系统
FR3136388A1 (fr) * 2022-06-14 2023-12-15 Exel Industries Installation d’application de produit de revêtement et procédé de commande d’une telle install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232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US20090147053A1 (en) * 2007-12-11 2009-06-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9279901A (ja) * 2008-05-26 2009-12-03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US20100079562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0082823A (ja) * 2008-09-29 2010-04-15 Fujifilm Corp 液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84478A3 (en) * 2004-04-09 2007-08-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essurizing pump device,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essurizing pump
JP2007021996A (ja) * 2005-07-20 2007-02-01 Fujifilm Holdings Corp 液体吐出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圧力調整方法
JP4920446B2 (ja) * 2007-02-16 2012-04-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圧力調整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圧力調整方法および液体残量検出方法
JP5532627B2 (ja) * 2008-03-24 2014-06-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JP4987783B2 (ja) * 2008-03-31 2012-07-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8113612B2 (en) * 2009-02-27 2012-02-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delivery system
WO2010101124A1 (ja) * 2009-03-05 2010-09-10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圧力緩衝器、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および圧力緩衝方法
JP5253258B2 (ja) * 2009-03-25 2013-07-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5245975B2 (ja) * 2009-03-26 2013-07-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73398A (ja) * 2010-02-25 2011-09-08 Sii Printek Inc 圧力緩衝装置、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圧力緩衝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232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US20090147053A1 (en) * 2007-12-11 2009-06-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9279901A (ja) * 2008-05-26 2009-12-03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2010082823A (ja) * 2008-09-29 2010-04-15 Fujifilm Corp 液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00079562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7248A (zh) * 2015-08-13 2017-02-22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阻尼在喷墨印刷机油墨用的管道中的压力峰值的方法
CN106427248B (zh) * 2015-08-13 2019-08-20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阻尼在喷墨印刷机油墨用的管道中的压力峰值的方法
CN107020818A (zh) * 2016-02-02 2017-08-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020818B (zh) * 2016-02-02 2020-05-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1572195A (zh) * 2019-02-15 2020-08-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76810A1 (en) 2013-03-28
CN103029443B (zh) 2016-09-14
EP2574471B1 (en) 2014-06-25
EP2574471A1 (en) 2013-04-03
JP5419940B2 (ja) 2014-02-19
JP2013071359A (ja) 2013-04-22
US8814294B2 (en) 2014-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9443A (zh)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JP5498307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53641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7194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5438622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並びに圧力制御方法
JP6018933B2 (ja) 液体供給装置、液滴吐出装置、並びに液体充填方法
WO2015046197A1 (ja) 圧力緩衝装置、液体流通装置、画像記録装置、及び液体流通装置の状態検出方法
JP200927984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128404B2 (en) Droplet discharge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O2014034711A1 (ja) 液体吐出装置の設計支援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液体吐出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記録装置
US9108407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8936345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4883677B2 (ja)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回復方法
JP201608380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US20160059565A1 (en) Ink temperature adjustment device and ink circulation type inkjet printer having the same
JP5814162B2 (ja) 圧力調整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965586B2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1941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並びに結露防止処理方法
JP201414461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JP2008168584A (ja) 液体吐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液体吐出方法
JP5814161B2 (ja) 圧力調整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098296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588033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EP4173830A1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JP2014233952A (ja)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インク供給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