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1203B -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71203B
CN102971203B CN201180032522.4A CN201180032522A CN102971203B CN 102971203 B CN102971203 B CN 102971203B CN 201180032522 A CN201180032522 A CN 201180032522A CN 102971203 B CN102971203 B CN 102971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hicle
sub
frames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25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71203A (zh
Inventor
大谷隆广
福岛正信
竹下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71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1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71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12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2Attaching arms to sprung part of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4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5Mounting of sub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60Subframe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一种简单结构有效地保证支撑前悬架的刚性且不增加车身的重量。在前悬架由辅助框架(3)支撑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中,辅助框架(3)具备: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9),在前侧框架(2)的下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和后辅助横向构件(11),将左右侧框架(9)的后端部彼此联接。辅助框架(9)的后部设置有:下臂支撑部,用于将前悬架的下臂(41)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第一固定部分(31),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和第二固定部分(40),在沿车辆宽度方向从第一固定部分(31)向外偏离的位置,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具有: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朝着车辆的前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框架;和设置在前侧框架下方的辅助框架(subframe),所述悬架安装结构在所述辅助框架上支撑前悬架。
背景技术
下面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以往的车身结构,在该车身结构中,侧辅助框架(侧框架)被设置在左右一对前侧框架(车身框架)下方,该左右一对前侧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该侧辅助框架经由具有橡胶衬套(rubberbushes)的支撑部被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在前侧框架上。该车身结构设置有:左右一对冲击吸引构件,向前延伸至超出侧辅助框架的前端部;和加固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在左右冲击吸引构件之间桥接该左右冲击吸引构件。另外,弯曲部设置在侧辅助框架中,该弯曲部能够向下弯曲以响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施加的负载。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5-271810号
发明内容
如上述专利文献1描述的,当橡胶衬套布置在支撑部中时,支撑部的橡胶衬套能够吸引当车辆行驶时从车轮输入到前悬架的道路噪音,该支撑部使前侧框架支撑辅助框架的侧辅助框架,该辅助框架支撑前悬架。因此,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从前侧框架传播到车室。然而,前侧框架不能主动地用作用于支撑负载的支撑构件,该支撑负载是当车辆转向时从轮胎输入到前悬架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足够强度的辅助框架,以保证稳定地施加负载,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车身的重量增加。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通过利用简单结构,来能够有效地保证支撑前悬架的刚性且不增加车身的重量。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具备:左右一对前侧框架,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朝着所述车辆的前侧延伸;和辅助框架,设置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其中,所述悬架安装结构在所述辅助框架上支撑前悬架,其中,所述辅助框架包括: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部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和后辅助横向构件,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所述左右侧框架的后端部彼此联接;其中,向前方突起的左右一对冲击吸收构件设置在所述侧辅助框架的前端部,所述悬架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并且所述辅助框架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臂支撑部,用于将所述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处于所述缓冲板下方的通道框架的底面;和左右一对第二固定部,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从各所述第一固定部向外偏离的位置,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中沿着所述缓冲板而前侧向上倾斜的弹起部分的底面;和左右一对突起构件,分别从比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前方的位置沿各所述侧辅助框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方突起至各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位置,其中,各所述突起构件的顶端部设置有各所述第二固定部分以便各所述突起构件的所述顶端部被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的所述弹起部分的所述底面,各所述突起构件的基端部仅被固定到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并且各所述下臂支撑部布置于各所述突起构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基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中,辅助框架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臂支撑部,用于将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将后辅助横向构件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和左右一对第二固定部,在沿车辆宽度方向从第一固定部向外偏离的位置,将后辅助横向构件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因此,从前悬架的下臂输入到辅助框架的后部的冲击负载能够由车身的辅助框架和底面来一起有效地支撑。
因此,在以往的装置中,橡胶衬套布置在支撑部中,以吸收车辆行驶时从车轮输入到前悬架的道路噪音,其中该支撑部支撑辅助框架的侧端部,该辅助框架支撑前悬架,而不同于这种以往的装置,本发明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使各辅助框架的结构简化以获得轻型车身并且充分地保证支撑负载的刚性,该负载是当车辆转向时从轮胎输入到前悬架的。另外,因为设置在辅助框架的后部的下臂支撑部将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所以输入到下臂的道路噪音能够被下臂支撑部吸收,并且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被传播到辅助框架和支撑辅助框架的前侧框架。因此,能够保证车室足够安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4是沿着图2所示的线IV-IV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前辅助横向构件的特定结构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6是表示前端固定部的特定结构的侧截面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中间固定部和第一固定部的特定结构的侧截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辅助框架的位置部分的结构的侧截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一和第二固定部的特定结构的平面图。
图10是沿着图9所示的线X-X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下臂的特定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4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具有:左右一对前侧框架2,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1朝着车辆的前侧延伸;和辅助框架3,设置在前侧框架2下方。前悬架4被支撑在辅助框架3上。
各前侧框架2被构造成具有闭合截面形状,内板2a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外板2b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参见图4),而且具有:从侧面看时基本水平延伸的水平部分5;和从水平部分5的后端部向后延伸并且沿着缓冲板1的下端部向下倾斜(其前侧向上)的弹起部分6(参见图1)。前侧框架2的前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上冲击吸收构件(碰撞容器)7,其由朝着前侧突起的金属气缸组成。缓冲器加固部8被安装在各上冲击吸收构件7的前端表面上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各辅助框架3由所谓的边框架构成,通过将上板和下板彼此连结,该边框架形成为空心的。如图3所示,辅助框架3具有: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9,在前侧框架2的下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前辅助横向构件10,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左右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彼此联接;和后辅助横向构件11,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左右侧辅助框架9的后端部彼此联接。如图5所示,前辅助横向构件10被形成为具有闭合的截面,横向构件主体12具有帽形截面和底面板13覆盖横向构件主体12的下部。
侧辅助框架9由前侧部分14和后侧部分15构成,在从平面看时,该前侧部分14比前侧框架2更窄,该后侧部分15比前侧框架2更宽(参见图3)。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冲击吸收构件(碰撞容器)16,其由向前突起的金属气缸组成;和前端固定部18,被刚性地结合到附接部分17而不会使橡胶衬套位于两者之间,该附接部分17被设置在各前侧框架2的下表面上。
如图6所示,各前端固定部18安装有:联接管19,竖直地穿透侧辅助框架9的各前端部并且具有向上突起的上端部;和紧固螺栓20,从下插入联接管19的通孔中。通过将紧固螺栓20的螺杆轴螺纹连接到设置在各前侧框架2的附接部分17中的螺母构件21而施加的紧固力强烈地使联接管19的上端表面与附接部分17的下表面按压接触。在各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和各前侧框架2的前端部的相对位移(弹性位移)被调节的状态下,联接管19的上端表面和附接部分17的下表面彼此刚性地结合。
如图4和7所示,各侧辅助框架9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中间固定部25,该中间固定部25通过紧固螺栓22、联接管23和螺母构件24被刚性地结合到前侧框架2的水平部分5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中间固定部25由支架构件组成,该支架构件从侧辅助框架9的上表面向上突出。联接管23通过焊接被固定地附接到中间固定部25的上端部的外表面。在图7等等中,参考数字26代表垫圈板(washerplate),该垫圈板被安装以支撑联接管23的下端部并且与紧固螺栓22的上部分邻接。
紧固螺栓22的螺杆轴被螺纹连接到安装在前侧框架2的水平部分5中的螺母构件中,该紧固螺栓22的螺杆轴通过使联接管23和垫圈板26的通孔从其下方穿过紧固螺栓22而被安装。紧固螺栓22的紧固力强烈地使联接管23的上端表面与前侧框架2的水平部分5的后端部的下表面按压接触。因此,在侧辅助框架9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和前侧框架2的水平部分5的后端部的相对位移被调节的状态下,联接管23的上端表面和前侧框架2的水平部分5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彼此刚性地结合。
如图7至9所示,各辅助框架3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31,该第一固定部31通过紧固螺栓29和螺母构件30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下表面,车身的下表面由布置在缓冲板1下方的通道框架28的下表面构成。螺母构件30被安装在通道框架28的前端部,定位孔33被形成在螺母构件一侧。第一固定部31设置在两侧以形成一对,如图3所示。
当在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上突出的标准销(referencepin)34的上端部被插入定位孔33中以定位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时,通过使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上的螺栓孔和布置在其上的垫片35从其下方穿过紧固螺栓29而安装该紧固螺栓29。然后,紧固螺栓29的螺杆轴被螺纹连接到螺母构件30。紧固螺栓29的紧固力使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与通道框架28的下表面按压接触。因此,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被刚性地结合到由通道框架28的下表面构成的车身的下表面。
如图9和10所示,各第一固定部31的前侧安装有突起构件36,该突起构件36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从对应于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的位置向外突起。突起构件36的基端部通过固定螺栓37被固定到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各侧端部的下表面。在突起构件36的顶端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第一固定部31向外偏移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40,该第二固定部40通过紧固螺栓38被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上的螺母构件39,该车身的底面由前侧框架2的弹起部分6构成。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部40设置在两侧上以在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一对。
突起构件3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下臂支撑部44,该中间部分位于通过固定螺栓37而固定到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下表面的基端部和第二固定部40之间,该下臂支撑部44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构成前悬架4的下臂41。该下臂支撑部44设置在两侧以形成一对。
如图11所示,下臂41的顶端部通过球接头42被联接到车轮支撑构件(轴壳(axlehousing))。下臂41的基端部由所谓的A型臂构成,该A型臂通过前后一对下臂支撑部43、44被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在各辅助框架3上。如图4和10所示,下臂支撑部43、44设置有:支撑轴45,用于可摆动地支撑下臂41;和橡胶衬套46,用于通过保持支撑轴45使下臂41和下臂支撑部43、44产生相对位移(弹性位移)。
如图1所示,前悬架4设置有左右一对震动吸收器48,该左右一对震动吸收器48的下端部被刚性地结合到车轮支撑构件52并且其上端部通过橡胶绝缘体47被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在车身侧构件上,车辆侧构件由支柱塔(struttower)(未图示)构成。如图2和4所示,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上表面具有稳定器49,该稳定器49被支撑构件50可旋转地支撑,其中,稳定器49的两个左右端部设置有联接到震动吸收器48的左右一对联接构件51。
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辅助框架3,以及被组装在一起构成前悬架4的构件被运载到车辆的装配线上,并且在前侧框架2的下侧被组装到车身框架。当车辆行驶时,震动吸收器48吸收从前轮(未图示)输入到车轮支撑构件52的冲击负载等等。此外,作用于各下臂41的顶端部的上推力使下臂41相对于下臂支撑部43、44的支撑轴45的支点摆动和移动。用这样的方式,保持车辆的控制稳定性。
另外,当车辆行驶时,输入到各下臂41的道路噪音被设置在下臂支撑部43、44的各橡胶衬套46所吸收,以防止道路噪音被传播到辅助框架3和支撑辅助框架3的前侧框架2。此外,在车身的前端部与另一个车辆或障碍物碰撞时的前端碰撞情况下,总的冲击能量通过上下冲击吸收构件7、16发生弹性变形以形成折皱(accordion)形状而被吸收,然后前侧框架2和辅助框架3被压缩和产生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前端碰撞时输入到车身的前部分的冲击能量被传递到车室。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中,该悬架安装结构具有:左右一对前侧框架2,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1朝着车辆的前侧延伸;和辅助框架3,设置在前侧框架2下方,该悬架安装结构将前悬架4支撑在辅助框架3上,该辅助框架3包括: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9,在前侧框架2的下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和后辅助横向构件11,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左右侧辅助框架9的后端部彼此联接。各辅助框架3的后部具有:下臂支撑部43、44,将前悬架4的下臂41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第一固定部31,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和第二固定部40,在沿车辆宽度方向从第一固定部31向外偏离的位置,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因此,这种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有效地保证支撑前悬架4的刚性而不会增加车身的重量。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各后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31,该第一固定部31通过紧固螺栓29和螺母构件30被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下表面,该车身的下表面具有布置在缓冲板1下方的通道框架28的下表面。此外,如图9所示,突起构件36被安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第一固定部31向外偏移的位置上,该突起构件36的顶端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突起,并且该突起构件36的顶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部40,该第二固定部40通过紧固螺栓38被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该车身的底面具有前侧框架2的弹起部分6。因此,从前悬架4的下臂41输入到辅助框架3的后部的冲击负载能够被辅助框架3和前侧框架2两者有效地支撑。
因此,在以往的装置中,橡胶衬套布置在支撑部中,以吸收车辆行驶时从车轮输入到前悬架的道路噪音,其中该支撑部支撑辅助框架的侧端部,该辅助框架支撑前悬架,不同于这种以往的装置,本发明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使各辅助框架3的结构简化以获得轻型车身并且充分地保证支撑负载的刚性,该负载是当车辆转向时从轮胎输入到前悬架4的。
另外,设置在各辅助框架3的后部的下臂支撑部43、44被构造成将前悬架4的下臂41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因此,输入到下臂41的道路噪音能够被下臂支撑部43、44吸收,并且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被传播到辅助框架3和支撑辅助框架3的前侧框架2。因此,能够保证车室充分安静。
特别是,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有效地防止输入到下臂41的道路噪音被传播到辅助框架3和前侧框架2,该结构设置有:突起构件36,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从各侧辅助框架9向外突起;第二固定部40,置于突起构件36的顶端部;和下臂支撑部44,置于突起构件3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
换句话说,如上所述,因为各辅助框架3的后端部通过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40被刚性地结合到具有前侧框架2等等的车身的底面,所以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和辅助框架3的前侧框架2结合在一起可以构成牢固框架构件。并且,各下臂41可以通过下臂支撑部44稳定地支撑,该下臂支撑部44布置在被稳定地保持的突起构件36中,其两个左右端部被该牢固框架构件支撑。因此,在下臂的基端部被只设置在辅助框架中的下臂的支撑部支撑的悬臂结构中,传播到下臂41的道路噪音可以被下臂支撑部44的各橡胶衬套46有效地吸收,而不会通过从前轮输入到下臂的顶端部的道路噪音使下臂产生共鸣。因此,本发明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传播到前侧框架2。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各侧辅助框架9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中间固定部25,该中间固定部25被刚性地结合到各前侧框架2的下表面,具有前侧框架2等等的车辆侧构件被刚性地结合到辅助框架3的后部,该辅助框架3安装有在中间固定部25上的下臂41、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40。因此,本发明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通过使各侧辅助框架9的前侧部分14变薄而有效地减少车身的重量,并且有效地保证通过辅助框架3支撑前悬架4的刚性。
另外,如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前端固定部18设置成将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前侧框架2的前端部,从而至少在前后侧的三个部位将侧辅助框架9联接到前侧框架2。在这种情况下,侧辅助框架9可以通过前侧框架2被有效地加固,前侧框架2可以通过侧辅助框架9被有效地加固。因此,通过简化侧辅助框架9和前侧框架2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身的重量,而不会使车身的强度和支撑前悬架4的刚性降低。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设置有朝着前方突起的左右一对下冲击吸收构件16。因此,当车辆的前端部与较矮的障碍物碰撞时,总的冲击能量通过压缩下冲击吸收构件16并使其产生变形而被吸收,并且被传递到侧辅助框架9和前侧框架2两者以稳定地支撑前悬架4。因此,本发明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防止侧辅助框架9在发生会产生较小冲击能量的碰撞时发生变形,以有效地减少发生碰撞之后引起的维修成本。
特别是,前辅助横向构件10被安装在辅助框架3的前侧部分中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左右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通过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辅助横向构件10彼此联接。在这种情况下,当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下冲击吸收构件16中的一个与障碍物倾斜地碰撞时,由此输入到下冲击吸收构件16的冲击能量可以从前辅助横向构件10传递到另一个侧辅助框架9,从而有效地支撑侧辅助框架9。因此,即使当侧辅助框架9的前侧部分14变薄以减少车身的重量时,当发生倾斜碰撞时,冲击负载也会集中作用在左右侧辅助框架9中的一个上,从而有效地防止侧辅助框架9产生严重变形。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上冲击吸收构件7设置在前侧框架2的前端部中,左右一对下冲击吸收构件16设置在位于前侧框架2下方的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中。因此,即使当车辆的前端部与较高障碍物或较矮障碍物碰撞时,上冲击吸收构件7和下冲击吸收构件16中的任意一个也可能被压缩并且发生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能量。本发明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通过将由于前端碰撞而产生的冲击能量从冲击吸收构件7、16经由前端固定部18传递到侧辅助框架9和前侧框架2而稳定地支撑前端悬架4,以及当由于碰撞而产生较小冲击能量时,通过防止侧辅助框架9发生变形来有效地减少在发生碰撞之后引起的维修成本。
上述公开内容的概括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具备:左右一对前侧框架(2,2),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1)朝着所述车辆的前侧延伸;和辅助框架(3,3),设置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其中,所述悬架安装结构在所述辅助框架(3)上支撑前悬架(4),其中,所述辅助框架(3)包括: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9),在所述前侧框架(2)的下部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和后辅助横向构件(11),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所述左右侧框架(9)的后端部彼此联接;并且所述辅助框架(3)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臂支撑部(43,44),用于将所述前悬架(4)的下臂(41)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31),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所述车身的底面;和左右一对第二固定部(40),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固定部(31)向外偏离的位置,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所述车身的所述底面。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中,辅助框架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臂支撑部,用于将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将后辅助横向构件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和左右一对第二固定部,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向外偏离的位置,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所述车身的所述底面。因此,从前悬架的下臂输入到辅助框架的后部的冲击负载能够被车身的辅助框架和底面一起有效地支撑。
因此,在以往的装置中,橡胶衬套布置在支撑部中,以吸收车辆行驶时从车轮输入到前悬架的道路噪音,其中该支撑部支撑辅助框架的侧端部,该辅助框架支撑前悬架,不同于这种以往的装置,本发明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使各辅助框架的结构简化以获得轻型车身并且充分地保证支撑负载的刚性,该负载是当车辆转向时从轮胎输入到前悬架的。另外,因为设置在辅助框架的后部的下臂支撑部将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所以输入到下臂的道路噪音能够被下臂支撑部吸收,并且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被传播到辅助框架和支撑辅助框架的前侧框架。因此,能够保证车室充分安静。
较佳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结构可以具备从比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前方的位置沿所述侧辅助框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方突起的突起构件。各第二固定部(40)可以设置在突起构件(36)的顶端部。下臂支撑部(44)可以布置在突起构件(3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
根据该结构,从前轮输入并且被传递到下臂的顶端部的道路噪音可以通过设置在下臂支撑部中的橡胶衬套有效地吸收,而不会通过道路噪音使下臂产生共鸣。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被传播到前侧框架。
另一个较佳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结构可以具备将各所述侧辅助框架(9)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的下表面的中间固定部(25)。
如上所述的特征的优势在于通过使侧辅助框架的前侧部分变薄而有效地减少车身的重量,并且有效地保证通过辅助框架支撑前悬架的刚性。
另一个较佳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结构可以具备将各所述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2)的前端部的前端固定部(18)。
如上所述的特征可以提供一种结构,该结构中侧辅助框架被联接到在多个前后部位的前侧框架。因此,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通过前侧框架有效地加固侧辅助框架,通过侧辅助框架有效地加固前侧框架和简化侧辅助框架和前侧框架的结构以有效地减少车身的重量,而不会使车身的强度和支撑前悬架的刚性降低。
在另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向前方突起的左右一对冲击吸收构件(16)可以设置在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
如上所述的特征可以提供一种结构,该结构中冲击吸收构件被压缩并且发生变形以吸收当车辆的前端部与较矮障碍物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该冲击能量被传递到侧辅助框架和前侧框架两者,从而可以稳定地支撑前悬架。因此,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防止侧辅助框架在发生碰撞时产生较小冲击能量时发生变形,从而有效地减少在发生碰撞之后引起的维修成本。
另外,悬架安装结构可以设置有前辅助横向构件(10),该前辅助横向构件(1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使左右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彼此联接。
根据该结构,当侧辅助框架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冲击吸收构件中只有一个与障碍物倾斜地碰撞时,由此产生并输入到冲击吸收构件的冲击能量被从前辅助横向构件传递到另一个侧辅助框架,从而可以有效地支撑前悬架。因此,即使当侧辅助框架的前侧部分变薄以减少车身的重量时,当发生倾斜碰撞时,冲击负载也会作用在左右侧辅助框架中的一个上,从而有效地防止侧辅助框架9产生严重变形。
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6月3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149578,其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尽管本发明已参考附图并通过举例的形式进行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因此,除非这种改变和修改不在下述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这些改变和修改都落入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具备:
左右一对前侧框架,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朝着所述车辆的前侧延伸;和
辅助框架,设置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其中,
所述悬架安装结构在所述辅助框架上支撑前悬架,
其中,所述辅助框架包括:
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部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和
后辅助横向构件,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所述左右侧框架的后端部彼此联接;
其中,向前方突起的左右一对冲击吸收构件设置在所述侧辅助框架的前端部,所述悬架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框架的后部设置有:
左右一对下臂支撑部,用于将所述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
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处于所述缓冲板下方的通道框架的底面;
左右一对第二固定部,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从各所述第一固定部向外偏离的位置,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中沿着所述缓冲板而前侧向上倾斜的弹起部分的底面;和
左右一对突起构件,分别从比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前方的位置沿各所述侧辅助框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方突起至各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位置,
其中,各所述突起构件的顶端部设置有各所述第二固定部分以便各所述突起构件的所述顶端部被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的所述弹起部分的所述底面,各所述突起构件的基端部仅被固定到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并且各所述下臂支撑部布置于各所述突起构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基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中间固定部,将各所述侧辅助框架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前端固定部,将各所述侧辅助框架的前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的前端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前端固定部,将各所述侧辅助框架的前端部刚性地结合到各所述前侧框架的前端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所述左右侧辅助框架的所述前端部彼此联接的前辅助横向构件以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CN201180032522.4A 2010-06-30 2011-06-21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1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9578 2010-06-30
JP2010149578A JP5440421B2 (ja) 2010-06-30 2010-06-30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り付け構造
PCT/JP2011/003523 WO2012001909A1 (en) 2010-06-30 2011-06-21 Suspensio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71203A CN102971203A (zh) 2013-03-13
CN102971203B true CN102971203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401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252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1203B (zh) 2010-06-30 2011-06-21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46718B2 (zh)
JP (1) JP5440421B2 (zh)
CN (1) CN102971203B (zh)
DE (1) DE112011102185T5 (zh)
WO (1) WO20120019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9043B2 (ja) * 2012-03-28 2016-07-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9044B2 (ja) * 2012-03-28 2016-07-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53887B2 (ja) * 2012-04-02 2016-07-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4349967B (zh) * 2012-06-15 2016-06-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JP5949600B2 (ja) * 2013-03-05 2016-07-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052120B2 (ja) * 2013-09-20 2016-12-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EP2902303B1 (de) * 2014-02-03 2016-11-16 Autotech Engineering Deutschland GmbH Hilfsrahm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Vorderachs-Hilfsrahmen, und Karosserie mit einem solchen Hilfsrahmen
JP5832043B2 (ja) * 2014-03-28 2015-12-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左右の車輪をサブフレームモジュールにより車体に取り付ける車両
US9260135B2 (en) * 2014-06-05 2016-02-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flector structure
US9423093B1 (en) 2014-12-19 2016-08-23 Allyn Clark Under-vehicle ground effect system
DE102015004465B4 (de) 2015-04-04 2018-09-06 Audi Ag Zweispuriges Fahrzeug
US9758192B2 (en) 2015-05-11 2017-09-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Underbody structure for absorbing energy to improve roof structure integrity during side impact
KR101786673B1 (ko) * 2015-12-14 2017-10-1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전방 차체 구조
JP6237863B1 (ja) * 2016-11-17 2017-1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481704B2 (ja) * 2017-03-27 2019-03-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10479406B2 (en) * 2017-06-19 2019-11-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tor vehicle assembly incorporating a front end module, a front suspension and a SORB structure
JP7139816B2 (ja) * 2018-09-19 2022-09-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7400238B2 (ja) * 2019-07-24 2023-12-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23106805A (ja) * 2022-01-21 2023-08-02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締結部構造
EP4299420A1 (de) * 2022-07-01 2024-01-03 Autotech Engineering S.L. Hilfsrahmen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elektrofahrzeug
US12084111B2 (en) * 2022-09-12 2024-09-10 Ferrari S.P.A.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reinforcing structur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0120A (en) * 1986-03-13 1988-01-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Wheel suspension for motor vehicle
US5611569A (en) * 1994-09-29 1997-03-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ubframe assembly
JP2010042742A (ja) * 2008-08-11 2010-02-25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7774B2 (ja) 2001-06-15 2007-1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3591507B2 (ja) * 2001-12-19 2004-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GB0214773D0 (en) * 2002-06-26 2002-08-07 Ford Global Tech Inc Vehicle chassis
TWI231283B (en) * 2002-12-25 2005-04-2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Suspension cross member
US7360621B2 (en) * 2004-03-15 2008-04-2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uspension cross member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4595365B2 (ja) 2004-03-25 2010-12-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
US7213873B2 (en) * 2004-03-25 2007-05-0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part structure
JP4297853B2 (ja) * 2004-09-14 2009-07-1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支持構造
JP2006281953A (ja) * 2005-03-31 2006-10-19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フレーム
JP5077541B2 (ja) * 2007-08-29 2012-11-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057222B2 (ja) * 2007-09-05 2012-10-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EP2048063B1 (en) * 2007-10-10 2009-10-14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20100045800A (ko) * 2008-10-24 2010-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서스펜션용 서브 프레임
JP2010149578A (ja) 2008-12-24 2010-07-08 Crops Co Ltd アクセサリー取付具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用アクセサリー
JP5504820B2 (ja) * 2009-10-26 2014-05-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552829B2 (ja) * 2010-02-15 2014-07-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JP5471559B2 (ja) * 2010-02-15 2014-04-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JP5573413B2 (ja) * 2010-06-28 2014-08-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329575B2 (ja) * 2011-01-26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前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0120A (en) * 1986-03-13 1988-01-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Wheel suspension for motor vehicle
US5611569A (en) * 1994-09-29 1997-03-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ubframe assembly
JP2010042742A (ja) * 2008-08-11 2010-02-25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46718B2 (en) 2014-06-10
JP2012011874A (ja) 2012-01-19
DE112011102185T5 (de) 2013-04-11
US20130099461A1 (en) 2013-04-25
WO2012001909A1 (en) 2012-01-05
CN102971203A (zh) 2013-03-13
JP5440421B2 (ja)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203B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JP5974475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32957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CN110949512B (zh) 车体后部结构
US8894134B2 (en) Front body of vehicle
JP5870680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1095392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3180154B (zh) 车辆悬架支撑结构
JP587067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10949516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24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14A (zh) 车体后部结构
JP3487213B2 (ja)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07230489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7497565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0949513B (zh) 车体前部结构
KR102250297B1 (ko) 차량 전방구조
CN215398051U (zh) 摆臂组件、悬架结构及车辆
CN212827764U (zh) 国五底盘悬架系统
WO2022113541A1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KR20110063122A (ko) 차량의 프론트 서스펜션용 서브 프레임
JP2023089643A (ja) 車両構造
JPH0589158U (ja) 車両のクロスメンバー構造
JPH05310146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部構造
KR20040072940A (ko) 차량의 세미 트레일링 암형 리어 서스펜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