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9513B - 车体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9513B
CN110949513B CN201910880794.8A CN201910880794A CN110949513B CN 110949513 B CN110949513 B CN 110949513B CN 201910880794 A CN201910880794 A CN 201910880794A CN 110949513 B CN110949513 B CN 110949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arm
cross member
vehicle body
portions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807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9513A (zh
Inventor
境和博
松下晃介
今西广
舆石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4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single longitudina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具有前副车架,提升了针对从下臂输入的横向力的刚性。车体前部结构(1)具有:前副车架(6),其安装于车辆(2)的前部;以及左右下臂(31),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前副车架,前副车架具有左右的纵梁(23)、横梁(24)、以及至少一个车体前部结构(36),车体前部结构(36)设置于纵梁以及横梁中的至少一方,将下臂支承为能够摆动,在俯视观察时,纵梁的左右外缘以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左右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下臂支承部中配置于最前侧的前下臂支承部的前端配置于比横梁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且前下臂支承部的后端配置于比横梁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前副车架的车体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四轮车辆的车体前部结构,已知具有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以及安装于前侧车架下侧的前副车架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前副车架具有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以及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纵梁结合的横梁。左右的纵梁分别在前部和后部安装于对应的前副车架。为了增大前轮的转向角,左右的纵梁以后部位于比前部靠左右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弯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1810号公报
在副车架的刚性低时,副车架因从悬架的下臂输入的横向力而容易变形,乘坐感觉和行驶性能恶化。当在纵梁设置了弯曲部时,由于纵梁的刚性低,因此乘坐感觉可能进一步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背景,以在具有前副车架的车体前部结构中提升针对从下臂输入的横向力的刚性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具有:前副车架6,其安装于车辆2的前部;以及悬架30的左右一对下臂31,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纵梁23,其前后延伸;横梁24,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所述纵梁结合;以及至少一个下臂支承部36,其设置于所述纵梁以及所述横梁中的至少一方,用于将所述下臂支承为能够摆动,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纵梁的左右外缘以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左右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所述下臂支承部中配置于最前侧的前下臂支承部的前端被配置于比所述横梁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且所述下臂支承部的后端被配置于比所述横梁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弯曲的纵梁中,在通过横梁使得刚性提高的部分配置前下臂支承部,因此,能够针对从下臂施加的横向力使前副车架难以变形。由此,能够提升乘坐感觉和行驶性能。由于纵梁弯曲,因此能够在副车架的左右外侧将用于供前轮转向的空间确保得大,能够增大前轮的转向角。
在上述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具有左右一对前侧车架4,所述前侧车架在所述车辆的前部前后延伸,所述前下臂支承部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中的至少一方延伸,并安装于所述前侧车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下臂施加于前下臂支承部的横向力传递给横梁。
在上述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前下臂支承部具有连接部36D,所述连接部从所述横梁朝所述前侧车架向左右外侧且上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下臂施加于前下臂支承部的横向力传递给横梁。
在上述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前下臂支承部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结合。此外,可以是,所述前下臂支承部与所述纵梁的左右外侧面和上表面、以及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结合。此外,可以是,所述前下臂支承部与所述纵梁的左右外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和以及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结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下臂施加于前下臂支承部的横向力传递给横梁。
在上述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在所述横梁设置有套管47,所述套管上下贯穿所述横梁,并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结合,在所述套管安装有转向齿轮箱40,所述连接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内端配置于所述套管的上端的侧方。
根据该结构,在横梁中通过套管而使得刚性提升的部分设置连接部的端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将载荷从横梁传递至前侧车架。
在上述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具有支承件26,所述支承件在比所述横梁靠后方的位置左右延伸,连接左右的所述纵梁。此外,可以是,所述支承件在俯视观察时构成X字形,在前侧的左右的端部处与所述横梁的左端和右端结合,在后侧的左右的端部处与左右的所述纵梁结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支承件来提升前副车架的刚性。由此,能够针对从下臂施加的横向力使前副车架难以变形。
在上述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在左右的所述纵梁的比所述横梁靠前侧的部分,设置有将左右延伸的稳定器5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左右一对稳定器支承部56。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稳定器来提升前副车架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在具有前副车架的车体前部结构中,提升针对从下臂输入的横向力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体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省略了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的车体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车体结构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4是车体结构的前部的仰视图。
图5是前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6是前副车架的左视图。
图7是表示前副车架的前纵梁的后端部与后端支承部的紧固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前副车架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车体结构;
3:侧梁;
4:前侧车架;
6:前副车架;
23:前纵梁;
24:前横梁;
26:支承件;
31:下臂;
36:前下臂支承部;
40:转向齿轮箱;
44:接头部;
51:后下臂支承部;
53:变形促进部;
55:前稳定器;
56:前稳定器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车体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车辆为基准来规定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所谓左右内侧(车宽方向内方)是在左右方向上靠近车辆的中心的方向,左右外侧(车宽方向外方)是在左右方向上远离车辆的中心的方向。构成车体结构的车架或面板、各种部件除非另有说明,由钢材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车体结构1具有:在车辆2的两侧部的下部的左右侧部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3;在车辆2的前部前后延伸、在后端与对应的左右的侧梁3的前端结合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4;以及安装于左右的前侧车架4的下侧的、用于支承前轮5的前副车架6。
在左右的侧梁3的上侧架设有面朝上下的前地板7。如图3所示,在左右的侧梁3的前端设置有左右一对前支柱8。各前支柱8上下延伸,并在下端与侧梁3的前端结合。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左右的前支柱8之间设置有面向前后的围板9。围板9在左右的侧缘处与左右的前支柱8结合,在下缘处与前地板7的前缘结合。
如图1~图4所示,左右的前侧车架4具有:在比左右的侧梁3靠左右内侧且上方的位置前后延伸的前侧车架前部4A;从各前侧车架前部4A的后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前侧车架中间部4B;以及从各前侧车架中间部4B的后端向后方且左右外侧延伸并与对应的侧梁3的前端结合的前侧车架倾斜部4C(悬臂支架)。
前侧车架中间部4B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帽形的截面,前侧车架中间部4B与围板9的下部的前表面结合,与围板9协作而形成闭截面结构。前侧车架倾斜部4C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帽形的截面,与前地板7的下表面结合,与前地板7协作而形成闭截面结构。前侧车架倾斜部4C随着靠向左右外侧而前后宽度渐增,在左右外端处与侧梁3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面结合。
如图3所示,在左右的前侧车架前部4A的前端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具有: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隔板侧梁11A;左右延伸并连接左右的隔板侧梁11A的上端彼此的隔板上梁11B;左右延伸并连接左右隔板侧梁11A的下端彼此的隔板下梁11C,隔板11形成为四边形的框架形。前侧车架前部4A的前端与隔板侧梁11A的后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结合。
左右延伸的前保险杠梁13经由作为冲击吸收体的左右一对前碰撞盒12与左右的隔板侧梁11A结合。各前碰撞盒12形成为前后延伸的筒形,在后端处与隔板侧梁11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结合,在前端处与前保险杠梁13的后侧面结合。前碰撞盒12的前后方向上的刚性比前侧车架4、前保险杠梁13、隔板11低,在施加了前方碰撞时的载荷时,前碰撞盒12比前侧车架4等先变形而吸收冲击。
在各前支柱8的上部设置有朝向前方延伸之后向前方且下方延伸的前上梁15。左右的前上梁15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前部4A配置于左右外侧且上方。各前上梁15的前端经由左右延伸的连接部件16而与对应的前侧车架前部4A的前端部结合。在左右对应的前侧车架前部4A与前上梁15之间设置有前减振器壳体17。前减振器壳体17具有:从前侧车架前部4A的后部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17A;以及从纵壁部17A的上端向左右外侧延伸并在左右外端处与前上梁15结合的上壁部17B。
如图4所示,在左右的前侧车架中间部4B分别设置有向左右内侧延伸的横延长部4D。左右的横延长部4D的左右内端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对置。左右的横延长部4D的左右外端与前侧车架中间部4B的内侧面结合。横延长部4D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帽形的截面,与地板协作而形成闭截面结构。横延长部4D构成前侧车架4的一部分。
如图4和图7所示,在左右的横延长部4D的左右内端设置有引导部件19。引导部件19从横延长部4D的左右内端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引导部件19具有在其前下部朝后方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9A。横延长部4D以及引导部件19构成支承前副车架6的后端的后端支承部21。横延长部4D作为紧固前副车架6的后端的紧固座发挥功能。
如图4和图5所示,前副车架6具有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23以及左右延伸并与各个前纵梁23结合的前横梁24。左右的前纵梁23以靠向后方彼此的距离接近的方式朝后方向左右内侧倾斜。此外,前纵梁23的左右外缘以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左右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
前横梁24的左右端与前纵梁2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结合。前横梁24的左右端与前纵梁23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略微靠前侧的位置结合。前纵梁23以及前横梁24分别具有闭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前横梁24的前缘(前端)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直线状。前横梁24的前缘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直线状。前横梁24的后缘在左右的端部处朝左右外侧向后方倾斜。即,前横梁24随着靠向左右外侧而前后宽度渐增。
在前横梁24的后方设置有左右延伸、连接左右的前纵梁23的支承件26。支承件26在俯视观察时形成X字状,从中央部向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以及右后方延伸。在前侧的左右的端部处与前横梁24的左端和右端结合,在后侧的左右的端部处与左右的前纵梁23结合。支承件26以由面朝上下的钢板形成为宜。
如图4所示,各前纵梁23的前端配置成向左右对应的前侧车架前部4A的下方且左右内侧偏移。详细来说,在俯视观察时,前纵梁23的前端的左右外侧部分配置于与前侧车架前部4A的前端的左右内侧部分具有重叠的位置。前纵梁23在前端部具有针对前侧车架4安装的前端安装部23A。前端安装部23A设置于前纵梁23的前端的左右外侧部分。各前纵梁23的前端安装部23A与左右对应的前侧车架前部4A的前端通过上下延伸的前连接部件28而彼此结合。详细来说,前纵梁23通过从下方贯穿的螺栓而与前连接部件的下端紧固。前连接部件28构成支承前副车架6的前端的前端支承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安装部23A经由前连接部件28间接安装于前侧车架前部4A。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安装部件23A也可以经由前连接部件28间接安装于前侧车架前部4A。
各前纵梁23的后端配置于左右对应的横延长部4D的下方。即,前纵梁23的后端配置于比左右对应的前侧车架中间部4B靠左右内侧的位置。如图7所示,在前纵梁23的后端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套管29A。前纵梁23的后端通过螺栓29B被紧固于横延长部4D的下表面,所述螺栓29B从下方贯穿套管29A并螺合于与横延长部4D结合的螺母29C。前纵梁23的后端比横延长部4D向后方突出,其后缘左右延伸。此外,前纵梁23的后端随着靠向后方而上下宽度(上下厚度)渐减。
前纵梁23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隙地与引导部件19的倾斜面19A对置。此外,在俯视观察时,前纵梁23的后端配置于与引导部件19的倾斜面19A有重叠的位置。
如图4所示,此外,前纵梁23的后端的下表面通过板片状的连接部件27而与前侧车架中间部4B的下表面连接。连接部件27在施加规定的载荷时变形,解除前纵梁23与前侧车架中间部4B的连接。
如图1和图8所示,在前副车架6和左右的前侧车架4设置有左右一对前悬架30。前悬架30具有: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各个左右的前纵梁23的左右一对下臂31;支承于各个下臂31的左右一对前转向节32;以及连接各前转向节32的上部与左右对应的前减振器壳体17的上壁部17B的前减振器33。
下臂31是所谓的A形臂,具有:从后端向左右外侧且前方倾斜延伸的臂部后部31A;从臂部后部31A的前端向左右外侧弯曲的臂部弯曲部31B、以及从臂部弯曲部31B的左右外端向左右外侧延伸并在末端支承前转向节32的臂部前部31C。臂部前部31C的宽度形成得比臂部后部31A和臂部弯曲部31B的每一个都宽。在臂部弯曲部31B的左右内侧面设置有向左右内侧突出的前轴支部31D。前轴支部31D的轴线前后延伸。在臂部后部31A的后端设置有轴线上下延伸的后轴支部31E。
如图4所示,在各个左右的前纵梁23设置有支承下臂31的前轴支部31D的前下臂支承部36、以及支承下臂31的后轴支部31E的后下臂支承部51。
前下臂支承部36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前横梁24具有重叠的位置,前下臂支承部36与前纵梁23和前横梁24结合。
如图5所示,前下臂支承部36具有:在前纵梁23的上侧左右延伸并与前纵梁23和前横梁24结合的基部36A;以及与基部36A和前纵梁23结合并从前纵梁23的左右外侧面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前支承壁36B以及后支承壁36C。
基部36A将前部件和后部件彼此组合而形成为中空形状,与前纵梁23的上表面以及左右内侧面、以及前横梁24的上壁结合。基部36A的左右内端贯穿形成为中空状的前横梁24的上壁向前横梁24的内部延伸。基部36A从前纵梁23的上表面向上方且左右外侧延伸而形成左右外端部。前纵梁23的左右外端部位于比前纵梁23的左右外侧面靠左右外侧的位置。
基部36A的左右外端部经由托架39与前侧车架前部4A的下表面结合。托架39具有:通过上下延伸的螺栓而紧固于前侧车架前部4A的下表面的上板部;以及从上板部的左右内端垂下的纵板部。托架39的纵板部与基部36A的左右外端部的面向左右外侧的端面抵接,通过左右延伸的螺栓与基部36A的左右外端部紧固。
基部36A的上部从左右内端部到左右外端部形成上坡(上行坡度)的倾斜部36D(连接部)。即,倾斜部36D从前横梁24到前侧车架前部4A倾斜地延伸。
前支承壁36B以及后支承壁36C是面向前后的板状部件,在它们的左右内缘处被焊接于前纵梁23的左右外侧。后支承壁36C配置成相对于前支承壁36B在后方隔开间隙。前支承壁36B的左右内缘的上部向前纵梁23的上侧延伸,并焊接于基部36A的前表面。后支承壁36C的左右内缘的上部向前纵梁23的上侧延伸并焊接于基部36A的后表面。前支承壁36B以及后支承壁36C的左右内缘的下部向前纵梁23的下侧延伸,并焊接于前纵梁23的下表面。
如图8所示,下臂31的前轴支部31D配置于前支承壁36B与后支承壁36C之间。在下臂31的前轴支部31D装配有橡胶衬套(未图示),在前支承壁36B以及后支承壁36C设置有贯穿橡胶衬套而前后延伸的支承轴(未图示)。
如上所述,前下臂支承部36具有基部36A、前支承壁36B以及后支承壁36C,前下臂支承部36将下臂31的前轴支部31D支承为能够摆动。前下臂支承部36被焊接于前纵梁23和前横梁24,并经由托架39紧固于前侧车架前部4A。
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优选构成前下臂支承部36的前端的前支承壁36B配置于比前横梁24的左右端部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且构成前下臂支承部36的后端的后支承壁36C配置于比前横梁24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即,优选在左右方向上前下臂支承部36与前横梁24具有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支承壁36B(前下臂支承部36的前端)配置于比前横梁24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后支承壁36C(前下臂支承部36的后端)配置于比前横梁2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前横梁24的上表面设置有转向齿轮箱40。转向齿轮箱40具有左右延伸的筒部的齿条壳体41。在齿条壳体41的内部以相对于齿条壳体41能够左右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有齿条轴42。齿条轴42的左右的端部分别从齿条壳体41向左右突出,并经由转向拉杆43与左右的前转向节32连接。齿条轴42与转向拉杆43例如通过球接头即接头部44连接。左右的接头部44分别配置于在齿条壳体41的左右的端部安装的护罩45的内部。
在前横梁24的前部的左右两端部、以及后部的左右的前下臂支承部36的基部36A的左右内端部的位于左右内侧的部分这四个部位,设置有上下贯穿前横梁24并焊接于前横梁24的上壁和下壁的套管47。后侧的两个套管47相对于前侧的两个套管47配置于左右内侧。
齿条壳体41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通过螺栓而与设置于前横梁24的左右的前侧的套管47紧固。齿条壳体41的后部通过螺栓而与设置于前横梁24的左右的后侧的套管47的一方紧固。齿条壳体41的形状因转向轴的左右位置而不同。根据齿条壳体41的形状,选择紧固齿条壳体41的后侧的套管47。这样,齿条壳体41在三处与前横梁24紧固。
左右的前下臂支承部36的前缘(前端)配置于比前横梁24的前缘(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基部36A的倾斜部36D的左右内端部配置于套管的上端的左右外侧(侧方)。
在前纵梁23中在前下臂支承部36与紧固于横延长部4D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后下臂支承部51。后下臂支承部51具有:形成于前纵梁23的左右外侧面的开口51A;以及设置于开口51A的里侧、上下延伸并与前纵梁23的上壁和下壁结合的支承轴(未图示)。在下臂31的后轴支部31E装配有供支承轴贯插的橡胶衬套(未图示)。下臂31的后轴支部31E因橡胶衬套的变形而相对于后下臂支承部51移位。下臂31通过前下臂支承部36和后下臂支承部5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前副车架6。
如图4所示,在仰视观察时(俯视观察时),左侧的后下臂支承部51配置于将支承件26的左后方的端部延长形成的延长线上。此外,在俯视观察时,右侧的后下臂支承部51配置于将支承件26的右后方的端部延长形成的延长线上。后下臂支承部51配置于比前下臂支承部36靠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此外,左右的后下臂支承部51配置于比左右的接头部44靠左右内侧的位置。
前下臂支承部36配置于比转向齿轮箱40靠后方的位置。臂部前部31C可以朝左右外侧略微向后方倾斜,也可以使处于中立位置O1的接头部44配置于在长度方向上延长臂部前部31C的延长线上。
如图5和图6所示,前纵梁23的每一个在比与前横梁24的结合部靠前侧的位置具有刚性比前纵梁23的其他部分低的变形促进部53。变形促进部53是在前纵梁23的上表面朝向下方凹陷设置的凹部。变形促进部53从前纵梁23的左右内侧面向左右外侧面左右延伸。在从前后对前纵梁23施加碰撞载荷时,前纵梁23在变形促进部53处最先变形,以变形促进部53为起点向下方屈曲。
在各前纵梁23的上表面上的比变形促进部53靠前侧的位置沿着上表面分别结合补强板54。在各补强板54设置有将前稳定器5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前稳定器支承部56。前稳定器55是棒状部件,具有左右延伸的横延伸部以及从横延伸部的左右两端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端部,前稳定器55在端部处经由连接部件与左右的前减振器33的下表面结合。前稳定器支承部56具有供稳定器的横延伸部通过的支承孔(未图示)。在支承孔内装配有用于支承稳定器的横延伸部的橡胶衬套。前稳定器支承部56通过多个螺栓与前纵梁23的上表面紧固。在前纵梁23上,设置有补强板54和前稳定器支承部56的部分的刚性比其他部分高。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6在通过前横梁24而使得刚性提高的部分配置有前下臂支承部36,因此,即使在前纵梁23具有变形促进部53的方式、前纵梁23具有为了扩张前轮5的转向空间而弯曲的形状的方式下,前副车架6针对从下臂31施加的横向力也难以变形。由此,能够提升乘坐感觉和行驶性能。此外,能够使前纵梁23向左右内侧弯曲,能够在前副车架6的左右外侧将用于供前轮5转向的空间确保得大,能够增大前轮5的转向角。
前下臂支承部36设置于与前横梁24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重叠的部分,由此,能够使前副车架6针对从下臂31施加的横向力更加难以变形。
前下臂支承部36与前纵梁23和前横梁24结合,由此,前下臂支承部36的刚性进一步提升。由此,前副车架6能够可靠地支承下臂31。此外,在前纵梁23上,变形促进部53、与变形促进部53的后方的设置有前横梁24以及前下臂支承部36的部分的刚性差变大,因此,前纵梁23能够在前方碰撞时在变形促进部53处可靠地进行变形。
前下臂支承部36与前侧车架4结合,因此,前下臂支承部36的刚性得以提升。此外,能够将从下臂31施加于前下臂支承部36的横向力传递至前侧车架4。此外,能够通过倾斜部36D从前纵梁23以及前横梁24向前侧车架4高效地传递载荷。在前横梁24上通过套管47使得刚性提升的部分设置有倾斜部36D的端部,因此能够高效地从前横梁24向前侧车架4传递载荷。此外,能够通过转向齿轮箱40来提升前横梁24的刚性。
支承件26提升前副车架6的刚性。同样地,前稳定器55提升前副车架6的刚性。由此,能够使前副车架6针对从下臂31施加的横向力难以变形。
在前方碰撞时,首先前冲压箱12变形而吸收载荷,因此,能够抑制在碰撞载荷小时变形促进部53发生变形。由此,能够避免更换前副车架6。
以上结束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大幅度地进行变形实施。

Claims (9)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前副车架,其安装于车辆的前部;以及
悬架的左右一对下臂,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前副车架,
所述前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纵梁,其前后延伸;横梁,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所述纵梁结合;以及至少一个下臂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纵梁以及所述横梁中的至少一方,用于将所述下臂支承为能够摆动,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纵梁的左右外缘以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左右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
所述下臂支承部中配置于最前侧的前下臂支承部的前端被配置于比所述横梁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且所述前下臂支承部的后端被配置于比所述横梁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下臂支承部具有将前部件和后部件彼此组合而形成为中空形状的基部,所述基部在所述纵梁的上侧左右延伸并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结合,
所述基部的左右内端贯穿形成为中空状的所述横梁的上壁向所述横梁的内部延伸,
所述基部与所述纵梁的上表面和左右内侧面、以及所述横梁的所述上壁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前部结构具有左右一对前侧车架,所述前侧车架在所述车辆的前部前后延伸,
所述前下臂支承部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中的至少一方延伸,并安装于所述前侧车架,
所述前下臂支承部具有与所述基部和所述纵梁结合、并从所述纵梁的左右外侧面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前支承壁和后支承壁,
所述前支承壁的左右内缘的上部向所述纵梁的上侧延伸,并焊接于所述基部的前表面,
所述后支承壁的左右内缘的上部向所述纵梁的上侧延伸,并焊接于所述基部的后表面,
所述前支承壁以及所述后支承壁的左右内缘的下部向所述纵梁的下侧延伸,并焊接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下臂支承部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横梁朝所述前侧车架向左右外侧且上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下臂支承部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下臂支承部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以及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梁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上下贯穿所述横梁,并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结合,
在所述套管安装有转向齿轮箱,
所述连接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内端配置于所述套管的上端的侧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前部结构具有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在比所述横梁靠后方的位置左右延伸,连接左右的所述纵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件在俯视观察时构成X字形,在前侧的左右的端部处与所述横梁的左端和右端结合,在后侧的左右的端部处与左右的所述纵梁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的所述纵梁的比所述横梁靠前侧的部分,设置有将左右延伸的稳定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左右一对稳定器支承部。
CN201910880794.8A 2018-09-27 2019-09-18 车体前部结构 Active CN110949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2600 2018-09-27
JP2018182600A JP6772230B2 (ja) 2018-09-27 2018-09-27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9513A CN110949513A (zh) 2020-04-03
CN110949513B true CN110949513B (zh) 2022-06-24

Family

ID=69976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80794.8A Active CN110949513B (zh) 2018-09-27 2019-09-18 车体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72230B2 (zh)
CN (1) CN1109495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49267B (zh) * 2021-03-31 2022-06-2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及汽车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4813A (ja) * 2002-09-25 2004-04-15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
CN1673008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KR100883256B1 (ko) * 2007-12-12 2009-0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다리 상해치 저감을 위한 서브프레임 리어멤버의충격흡수구조
CN102343939A (zh) * 2010-06-28 2012-02-0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JP2014012488A (ja) * 2012-07-05 2014-01-2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4203724A (zh) * 2012-03-26 2014-12-1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WO2015087874A1 (ja) * 2013-12-13 2015-06-18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105799784A (zh) * 2015-01-16 2016-07-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JP2017087990A (ja) * 2015-11-11 2017-05-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17114162A (ja) * 2015-12-21 2017-06-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JP2018002006A (ja) * 2016-07-04 2018-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CN207450024U (zh) * 2017-11-27 2018-06-05 重庆同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副车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9158U (ja) * 1992-05-09 1993-12-0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クロスメンバー構造
JP5119817B2 (ja) * 2007-09-05 2013-01-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懸架装置
CN101811517B (zh) * 2010-04-16 2013-03-27 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内高压成形副车架及其成形方法
DE102015004465B4 (de) * 2015-04-04 2018-09-06 Audi Ag Zweispuriges Fahrzeug
CN105383563B (zh) * 2015-12-15 2017-11-2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副车架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4813A (ja) * 2002-09-25 2004-04-15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
CN1673008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KR100883256B1 (ko) * 2007-12-12 2009-0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다리 상해치 저감을 위한 서브프레임 리어멤버의충격흡수구조
CN102343939A (zh) * 2010-06-28 2012-02-0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04203724A (zh) * 2012-03-26 2014-12-1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JP2014012488A (ja) * 2012-07-05 2014-01-2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WO2015087874A1 (ja) * 2013-12-13 2015-06-18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105799784A (zh) * 2015-01-16 2016-07-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JP2017087990A (ja) * 2015-11-11 2017-05-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17114162A (ja) * 2015-12-21 2017-06-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JP2018002006A (ja) * 2016-07-04 2018-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CN207450024U (zh) * 2017-11-27 2018-06-05 重庆同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副车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2230B2 (ja) 2020-10-21
CN110949513A (zh) 2020-04-03
JP2020050187A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49516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23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15B (zh) 车体后部结构
CN110949524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08349539B (zh) 前副车架结构
US9783234B2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0949512B (zh) 车体后部结构
JP5974475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WO2013069268A1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8349536B (zh) 后副车架结构
KR100974554B1 (ko) 차량의 언더바디 프레임
CN102971203A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JP5353372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4506391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0949513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14B (zh) 车体后部结构
KR102429001B1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보강유닛
JP2019093994A (ja) スタビライザ取付構造
JP620415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7497565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16120764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