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6259A -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6259A
CN102856259A CN2011101833470A CN201110183347A CN102856259A CN 102856259 A CN102856259 A CN 102856259A CN 2011101833470 A CN2011101833470 A CN 2011101833470A CN 201110183347 A CN201110183347 A CN 201110183347A CN 102856259 A CN102856259 A CN 102856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oxide layer
substrate
area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33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永根
刘佳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18334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562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856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62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衬底上形成分别位于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及位于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形成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覆盖第一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所述第二侧墙覆盖第二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图案化刻蚀所述第二侧墙及衬底,在所述第二侧墙两侧的衬底内形成开口,并在所述开口内形成外延层;其中,在形成所述外延层前,还包括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以提高所述第一侧墙的密度。本发明通过氧离子处理工艺提高第一侧墙的密度,进而提高在同衬底上形成外延层时NMOS和PMOS的工艺选择比。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械应力可以改变硅材料的能隙和载流子迁移率,最近,机械应力在影响MOSFET性能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可以适当控制应力,从而提高载流子(n-沟道晶体管中的电子,p-沟道晶体管中的空穴)迁移率,提高驱动电流,因而应力可以较大地提高晶体管的性能。
以PMOS晶体管为例,首先在需要形成源区和漏区的区域形成外延层,如硅锗外延层,然后再进行掺杂形成PMOS晶体管的源区和漏区,形成硅锗外延层是为了引入硅和硅锗(SiGe)之间晶格失配形成的压应力,进一步提高压应力,提高晶体管的性能。
公开号为CN1011700060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提供了一种在源漏区域采用硅锗(SiGe)的P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具体包括:在硅衬底上形成栅极结构;在所述栅极结构的两侧形成侧墙;以所述侧墙为掩膜,在栅极结构两侧的硅衬底内形成开口;在所述开口进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形成硅锗外延层;对所述硅锗外延层进行掺杂,以形成源区和漏区。
在所述半导体工艺制造过程中,常需要在一个衬底上同时形成PMOS晶体管和NMOS晶体管,以在PMOS晶体管中形成外延层为例,具体地包括:首先提供衬底,包括有PMOS区域和NMOS区域,所述衬底上分别对应形成有栅极结构;在所述栅极结构及衬底表面上形成侧墙,位于PMOS区域的侧墙是用于后续形成外延层的掩膜,位于NMOS区域的侧墙是为了保护NMOS的栅极结构及衬底,避免所述NMOS栅极结构及衬底暴露在后续外延层的形成环境中;去除PMOS区域的部分侧墙,以暴露出PMOS的衬底表面,并在所述PMOS的栅极结构两侧衬底内形成开口;通过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PMOS区域的开口内形成外延层。
但实际的外延层工艺后,不仅在PMOS区域形成有外延层,在NMOS区也同样形成有与PMOS区域的外延层同种材料的外延层,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所以在形成外延层时,提高NMOS区域和PMOS区域的工艺选择比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提高形成外延层时NMOS和PMOS的选择比,进而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分别位于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及位于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
形成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覆盖第一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所述第二侧墙覆盖第二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
图案化刻蚀所述第二侧墙及衬底,在所述第二侧墙两侧的衬底内形成开口,并在所述开口内形成外延层;
在形成所述外延层前,还包括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以提高所述第一侧墙的密度。
可选的,所述氧离子经过对氧气或臭氧进行电离形成。
可选的,所述臭氧或氧气的流量范围为5sccm~500sccm,所述臭氧或氧气处理时间范围为5S~90S,所述臭氧或氧气压强范围为3Torr~20Torr,变压器耦合功率范围为200~1500W,偏正电压为30~300V。
可选的,形成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工艺包括: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氧化层;在所述氧化层表面形成氮化层;图案化刻蚀所述氧化层及氮化层,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所述氧离子处理工艺。
可选的,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工艺包括: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氧化层,对所述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在所述氧化层表面形成氮化层;图案化刻蚀所述氧化层及氮化层,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对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为所述对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
可选的,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工艺包括: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氧化层;在所述氧化层表面形成氮化层,对表面形成有氮化层表面的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图案化刻蚀所述氧化层及氮化层,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对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为所述对形成有氮化层表面的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
可选的,通过沉积工艺或氧化工艺形成所述氧化层。
可选的,所述沉积方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
可选的,所述氧化层为氧化硅,所述氧化硅的前驱体为正硅酸乙酯。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域为NMOS区,所述第二区域为PMOS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形成所述外延层前,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以提高所述第一侧墙的密度,进而降低第一侧墙的刻蚀率及刻蚀损伤,提高所述第一侧墙对第一区域衬底的保护,避免因第一侧墙的损伤暴露出衬底表面而造成第一区域内形成有外延层,提高形成外延层时NMOS和PMOS的选择比,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对应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人发现在形成外延层前,还需要对上述半导体器件进行一系列的干法刻蚀、湿法刻蚀或者清洗工艺,上述工艺会损伤位于NMOS区域的侧墙,使得所述NMOS区域的侧墙变薄。变薄的侧墙对栅极结构及衬底将不能起到较佳的保护作用,甚至造成NMOS的栅极结构和衬底暴露在后续的PMOS外延层生长环境中,降低NMOS器件的可靠性。同样地,若形成NMOS的外延层时,变薄的侧墙对栅极结构及衬底也不能起到较佳的保护作用,甚至造成PMOS的栅极结构和衬底暴露在后续的NMOS外延层生长环境中,降低PMOS器件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分别位于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及位于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
形成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覆盖第一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所述第二侧墙覆盖第二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
图案化刻蚀所述第二侧墙及衬底,在所述第二侧墙两侧的衬底内形成开口,并在所述开口内形成外延层;
其中,在形成所述外延层前,还包括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以提高所述第一侧墙的密度,降低第一侧墙的刻蚀率。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如图1所示,首先提供衬底010,所述衬底010内形成有隔离结构020。所述衬底010可以是硅基底,隔离结构020可以是氧化硅浅沟槽隔离结构。所述衬底010包括有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并通过隔离结构020进行电隔离。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1为NMOS区域,第二区域2为PMOS区域。本图仅示出了相邻的两个区域,作为其他实施例,所述PMOS区域和NMOS区域还可以为非相邻的两个区域,所述PMOS区域或NMOS区域还可以为2个或2个以上的其他数目。
继续参考图1,所述衬底010表面上还形成有栅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的衬底010表面的栅介质层031和位于所述栅介质层031上的栅极041,及位于第二区域2衬底表面的栅介质层032和位于所述栅介质层032上的栅极042。所述栅介质层031及032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硅,所述栅极041及042的材料可以是掺杂多晶硅、金属、金属硅化物或其他导电材料。
进一步地,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形成辅助侧墙(未图示),以所述辅助侧墙为掩膜,对所述衬底010进行离子掺杂,以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010内形成轻掺杂区(未图示)。
如图2所示,在所述栅极结构及衬底010表面形成氧化层110,所述氧化层110覆盖所述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的栅极结构及衬底010表面。所述氧化层110为氧化硅或其他氧化物。形成所述氧化层110的方法可以为氧化法或者为沉积法。
本实施例中,所述氧化层110为氧化硅,所述氧化硅的前驱体为正硅酸乙酯(TEOS),形成所述正硅酸乙酯的方法为沉积方法。采用沉积工艺,使得形成的所述正硅酸乙酯的形状及厚度较易于控制,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所述沉积方法为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沉积工艺为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LPCVD)。
如图3所示,在所述氧化层110表面形成氮化层120。所述氮化层120的厚度范围为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61
形成所述氮化层120的作用是使得后续的刻蚀工艺可以停止在所述氮化层120和氧化层110的界面处,防止过度刻蚀而损伤氧化层110及氧化层110覆盖的栅极结构及衬底010。
如图4所示,图案化刻蚀所述氮化层120及氧化层110,形成位于第一区域1的第一侧墙,及位于第二区域的第二侧墙。其中,所述第一侧墙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衬底表面和栅极结构表面的氧化层111及位于所述氧化层111的氮化层121;所述第二侧墙包括位于第二区域2衬底表面和所述栅极结构表面的氧化层112及位于所述氧化层112表面的氮化层122。其中,所述氮化层121与所述氮化层122均仅位于对应的氧化层111和氧化层112的两侧。
其中,第一侧墙用于对所述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及衬底进行保护,避免所述栅极结构及衬底在后续外延生长环境下受到损伤。
作为其他实施例,可以略去形成所述氮化层,直接对氧化层进行图案化刻蚀,形成位于第一区域1的第一侧墙及位于第二区域2的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仅包括氧化层。
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的宽度范围为15~20n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的宽度为20nm。作为其他实施例,侧墙宽度可以根据实际的工艺要求而设定。
在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的衬底表面,因为氮化层作为刻蚀停止层,刻蚀形成的第一侧墙在衬底表面形成有氧化层111,第二侧墙在衬底表面形成有氧化层112。作为其他实施例,还可以保留有部分的氮化层。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结构020表面的氧化层及氮化层完全被刻蚀,作为其他实施例,还可以在所述隔离结构上保留有部分的氧化层及氮化层。
如图5所示,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以提高氧化层111的密度,降低所述氧化层111的刻蚀率及刻蚀损伤,提高所述氧化层111对第一区域1衬底010的保护,避免因氧化层111的损伤暴露出衬底010表面而造成第一区域1内形成有外延层,提高形成外延层时NMOS和PMOS的选择比,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通过上述氧离子处理工艺后,所述氧化层111的密度得到提高,降低所述氧化层111的刻蚀率及刻蚀损伤,提高所述氧化层111对第一区域1衬底010的保护,避免因氧化层111的损伤暴露出衬底010表面而造成第一区域1内形成有外延层,提高形成外延层时NMOS和PMOS的选择比,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具体地,所述氧离子经过对氧气或臭氧进行电离形成。所述臭氧或氧气的流量范围为5sccm~500sccm,所述臭氧或氧气处理时间范围为5S~90S,所述臭氧或氧气压强范围为3Torr~20Torr,变压器耦合功率范围为200~1500W,偏正电压为30~300V。
以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氧化层111为氧化硅,且所述氧化硅的前驱体为正硅酸乙酯为例,所述氧化层111的结构分子式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71
可以看出,所述硅元素的一个键与C2H5O4原子团键合,两个键与氧原子键合,剩余有一个悬挂键,所述悬挂键未与其他元素键合,使得所述氧化层111的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刻蚀工艺或清洗工艺中容易被损伤去除,造成后续暴露出衬底表面,使得在形成外延层时,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侧墙不能起到保护衬底的作用,降低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本发明中对所述氧化层111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其反应过程如下: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81
由上可知,经过氧离子处理工艺,所述氧化层111中的硅悬挂键与氧元素键合,且氧元素取代了原有的C2H5O4原子团,最后形成稳定性能的氧化硅材料,大大提高了所述氧化层111的密度,进而降低第一侧墙的刻蚀率及刻蚀损伤,提高所述第一侧墙对第一区域1衬底010的保护,避免因第一侧墙的损伤暴露出衬底010表面而造成第一区域1内形成有外延层,提高形成外延层时NMOS和PMOS的选择比,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数据上对应有:未进行所述氧离子处理工艺的氧化层111的刻蚀速率为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82
对所述氧化层111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后,所述氧化层111表面的刻蚀速率为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83
靠近衬底010区域的氧化层111的刻蚀速率为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84
本实施例中,未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的氧化层111的刻蚀速率为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85
对所述氧化层111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后,所述氧化层111表面的刻蚀速率为靠近衬底010区域的氧化层111的刻蚀速率为
Figure BDA0000073148650000087
本图示出的氧离子处理工艺同时也在第二区域2的第二侧墙进行,作为其他实施例,所述离子掺杂工艺可以选择性地仅对第一区域1的第一侧墙进行。
本实施例中,氧离子处理工艺在最后刻蚀形成有第一侧墙后进行,作为其他实施例,还可以在刻蚀形成第一侧墙前进行。如图2所示,在形成所述氧化层110后,对所述氧化层110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或者还可以如图3所示,在形成所述氮化层120后,对形成有所述氮化层表面的氧化层110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
作为最佳实施例,所述氧离子处理工艺仅在图5所示的刻蚀形成第一侧墙后进行最有效,一是若在图2所示氧化层110形成后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因为此时栅介质层031侧面仅覆盖氧化层110,氧离子处理工艺会损伤栅介质层031;二是若在图3所示氮化层120形成后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因为氧化层110表面还覆盖氮化层120,氧离子处理工艺的效果不佳。
如图6所示,形成图案化的光刻胶层200,并以所述图案化的光刻胶层200为掩模,对所述衬底010进行刻蚀,在所述第二区域2内形成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区域2的栅极结构两侧。后续将在所述开口内形成源区和漏区。所述开口采用等离子刻蚀方法形成。
进一步地,在进行后续的外延工艺前,需要将上述结构在酸槽内进行清洗处理,以去除位于开口内的颗粒和有机物。所述清洗处理会对第一侧墙的氧化层造成损伤,因为本实施例中所述氧化层111的密度较高,可以降低清洗对氧化层111的损伤。
如图7所示,去除光刻胶层200,在所述第二区域2的开口内形成外延层130。
作为一个实施例,通过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开口内形成外延层130,所述外延层130的厚度范围为300~600埃;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延层130厚度为300埃。所述外延层130可以为硅锗外延层、硅锗硼外延层、硅碳外延层或硅碳磷外延层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延层130为硅锗外延层。
其中,所述选择性外延生长的腔室压强范围为1torr~20torr,温度范围为550℃~800℃。所述选择性外延生长的反应气体至少包含有含硅气体和含锗气体。优选地,所述腔室压强为10torr,温度为600℃。
上述含硅气体的总流量范围为30sccm~300sccm。所述含锗气体的流量范围为5sccm~500sccm。所述反应气体中的含硅气体为硅甲烷、硅乙烷或二氯硅甲烷,所述含锗气体包括锗烷。本实施例中,所述含硅气体的总流量为200sccm,所述含锗气体的流量为300sccm。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气体还可以包含有氯化氢或氢气,或者同时含有氯化氢和氢气,所述氯化氢气体的流量范围为50sccm~200sccm,所述氢气的流量范围为5slm~50slm。本实施例中,所述氯化氢气体的流量为100sccm,所述氢气的流量为30slm。
其中,所述反应气体中加入氯化氢用以保证外延的选择性。因为在外延锗化硅生长过程中,只需要在开口的硅表面外延生长,其他介电层中不需要形成锗化硅,所以通过加入氯化氢可以避免在介质层上形成锗化硅,以加强形成的外延层的均匀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形成所述外延层前,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以提高所述第一侧墙的密度,进而降低第一侧墙的刻蚀率及刻蚀损伤,提高所述第一侧墙对第一区域衬底的保护,避免因第一侧墙的损伤暴露出衬底表面而造成第一区域内形成有外延层,提高形成外延层时NMOS和PMOS的选择比,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精神,然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该具体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为限定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分别位于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及位于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
形成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覆盖第一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所述第二侧墙覆盖第二区域的衬底表面、栅极结构两侧及表面;
图案化刻蚀所述第二侧墙及衬底,在所述第二侧墙两侧的衬底内形成开口,并在所述开口内形成外延层;
在形成所述外延层前,还包括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以提高所述第一侧墙的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离子经过对氧气或臭氧进行电离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或氧气的流量范围为5sccm~500sccm,所述臭氧或氧气处理时间范围为5S~90S,所述臭氧或氧气压强范围为3Torr~20Torr,变压器耦合功率范围为200W~1500W,偏正电压为30V~300V。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工艺包括: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氧化层;在所述氧化层表面形成氮化层;图案化刻蚀所述氧化层及氮化层,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对所述第一侧墙进行所述氧离子处理工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工艺包括: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氧化层,对所述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在所述氧化层表面形成氮化层;图案化刻蚀所述氧化层及氮化层,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对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为所述对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工艺包括:在所述衬底表面形成氧化层;在所述氧化层表面形成氮化层,对表面形成有氮化层的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图案化刻蚀所述氧化层及氮化层,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对第一侧墙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为所述对表面形成有氮化层的氧化层进行氧离子处理工艺。
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沉积工艺或氧化工艺形成所述氧化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方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
9.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层为氧化硅,所述氧化硅的前驱体为正硅酸乙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为NMOS区,所述第二区域为PMOS区。
CN2011101833470A 2011-07-01 2011-07-01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Pending CN1028562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833470A CN102856259A (zh) 2011-07-01 2011-07-01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833470A CN102856259A (zh) 2011-07-01 2011-07-01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6259A true CN102856259A (zh) 2013-01-02

Family

ID=47402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33470A Pending CN102856259A (zh) 2011-07-01 2011-07-01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5625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1158A (zh) * 2013-12-05 2015-06-1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自对准双重图形的形成方法
CN105870017A (zh) * 2015-01-22 2016-08-17 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 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9037A (zh) * 2003-10-20 2008-06-1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使用含碳硅和锗化硅外延源/漏极的高性能应力增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制造方法
CN101335207A (zh) * 2007-06-26 2008-12-31 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21010A (zh) * 2008-06-30 2010-01-06 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9037A (zh) * 2003-10-20 2008-06-1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使用含碳硅和锗化硅外延源/漏极的高性能应力增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制造方法
CN101335207A (zh) * 2007-06-26 2008-12-31 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21010A (zh) * 2008-06-30 2010-01-06 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1158A (zh) * 2013-12-05 2015-06-1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自对准双重图形的形成方法
CN105870017A (zh) * 2015-01-22 2016-08-17 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 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1201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device formed using selective epitaxial process
CN101393862B (zh) 栅极侧壁层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US7517766B2 (en) Method of removing a spac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device, and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device
CN102856257B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3871968B (zh) 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4616979B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7424995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US8691642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forming epitaxial blocking layers by nitridation process
CN102097308A (zh) 一种侧墙回刻方法
CN102856258B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TWI585861B (zh) 具有磊晶成長之應力引發源極與汲極區之金氧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CN102856259A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WO2007035660A1 (en) Method to form a device on a soi substrate
CN101131935A (zh)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80379B (zh) 一种应变硅nmos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2082126B (zh)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US20110309452A1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02479721B (zh) 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8074870A (zh) 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4701166B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10098151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2487016A (zh) 晶体管制作方法
CN105826199A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03681324A (zh) 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3123908A (zh) 一种金属化前电介质层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