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4226A - 后下视镜 - Google Patents

后下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4226A
CN102844226A CN2011800190392A CN201180019039A CN102844226A CN 102844226 A CN102844226 A CN 102844226A CN 2011800190392 A CN2011800190392 A CN 2011800190392A CN 201180019039 A CN201180019039 A CN 201180019039A CN 102844226 A CN102844226 A CN 1028442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dioptre
curvature
radius
visor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90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4226B (zh
Inventor
桥本敏宏
岸本雄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44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4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1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by using a side-by-side association of mirrors
    • B60R1/08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by using a side-by-side association of mirrors using a single wide field mirror or an association of rigidly connected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10Mirrors with curved 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后下视镜,设置在后车窗玻璃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附近,所述后下视镜具有朝向驾驶席映现车辆后部下方的反射镜,所述反射镜具有凹凸面镜,该凹凸面镜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面、大致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所述反射镜的形状是,正面观察时下边比上边长的梯形形状。

Description

后下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的后车窗附近以映现出车身的后部下方的后下视镜。
本申请基于2010年5月1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113265号、以及2010年4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102152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用这些申请的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种类的后下视镜,多使用能够以小面积的反射面映现出大范围的凸面镜。但是,在使用凸面镜的情况下,映现在镜面中的像为倒立镜像,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以往,作为应对这一问题的后下视镜,在反射镜中使用了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面而大致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的凹凸面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该以往的后下视镜,通过反射镜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映现出车宽方向上的大范围。并且,通过反射镜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能够使使用者视觉辨认正立镜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287842号公报
然而,在反射镜中使用凹凸面镜这样的后下视镜具有使反射镜的镜面三维弯曲的复杂曲面。因此,需要前后方向上的进深。在后下视镜设置于后车窗玻璃的内侧的情况下,会压缩车室内空间。
为了确保视觉辨认性,后下视镜的反射镜需要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面积。因此,进深方向的长度也会根据反射镜的面积而变长。但是,车身的室内后端的位置由后车窗玻璃和背门板决定。若后下视镜的进深方向的长度变长,则会导致后下视镜的前部侧区域向车室内的车顶侧鼓出。
另外,在将后下视镜的反射镜整体制成小型的情况下,用于映现车身后部下方的部分的面积会变小。其结果为,视觉辨认性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后下视镜,其能够在不牺牲视觉辨认性的情况下减少对车室内空间的压迫。
此外,映现车身后部下方的种类的后下视镜通常是在驾驶席的乘员保持落座而回头看的状态下被使用的。因此,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的车宽方向上的设置位置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定。
其结果是,即使是距车身后部下方的车宽方向中心相同距离的对象物,对于位于车宽方向右侧的对象物与位于车宽方向左侧的对象物来说,通过反射镜看到的对象物的大小看上去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反射镜使用了凸面和凹面等弯曲镜面的情况下,对象物的大小差异更为显著。在这样的、对象物的大小在车宽方向的左右看上去不同的情况下,驾驶者不容易掌握对象物的大小和位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后下视镜,其能够减少在车身的后部下方的对象物位于车宽方向左侧的情况下和位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情况下观察镜像的差异,从而能够迅速且正确地掌握车身的后部下方的状况。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后下视镜,设在后车窗玻璃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附近,其中,具有朝向驾驶席映现车辆后部下方的反射镜,所述反射镜具有凹凸面镜,该凹凸面镜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面、大致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所述反射镜的形状是,正面观察时下边比上边长的梯形形状。
(2)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反射镜的所述镜面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
(3)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关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下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比上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小。
(4)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所述上部区域趋向于所述下部区域而减小。
(5)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关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所述凸面的曲率半径,下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比上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大。
(6)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所述凸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所述上部区域趋向于所述下部区域而增大。
(7)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在所述反射镜的下端附近区域具有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比其他区域小的强弯曲区域。
(8)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所述下端附近区域映现出所述车辆的后端部。
(9)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后下视镜,设在车辆的后部的后车窗附近,其中,具有朝向驾驶席映现所述车辆的所述后部的下方的反射镜,关于所述反射镜的镜面的曲率半径,与靠近所述驾驶席的车宽方向的一端侧相比,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端侧更大。
(10)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镜面具有大致水平方向为凸状的凸面。
(11)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镜面具有大致水平方向为凹状的凹面。
(12)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镜面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凸状的凸面。
(13)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镜面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状的凹面。
(14)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镜面的所述曲率半径随着从靠近所述驾驶席的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一端侧趋向于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而增大。
(15)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反射镜的弯曲被设定成:位于距所述车宽方向的中心相同距离处的同一尺寸的对象物在靠近所述驾驶席的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一端侧和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映现为同等大小的像。
(16)所述后下视镜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反射镜位于所述车辆的所述后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中心。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1)记载的方式,能够减小反射镜的上边侧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同时,能够在反射镜的下边侧以大镜面映现出车身后部附近。其结果为,能够在不牺牲视觉辨认性的情况下降低对车室内空间的压迫。
根据上述(2)记载的方式,镜面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凹凸面的曲率设定容易。并且,能够提高成形性。另外,还能够容易地克服因左右眼的视差所导致的不易观察性。
根据上述(3)记载的方式,反射镜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弯曲在下部区域侧大。另一方面,反射镜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弯曲在上部区域侧小。其结果为,在映现车身后部附近的反射镜的下部区域,能够扩大前后方向的视觉辨认范围,从而能够明确地映现出车身和车身附近的对象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映现后部较远方的反射镜的上部区域,能够映现出上下方向歪斜少的像。
根据上述(4)记载的方式,反射镜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上部区域趋向于下部区域而减小。其结果为,能够减少镜像的歪斜。同时,能够抑制以恒定速度接近车辆的对象物的观察镜像的急剧变化。
再有,根据上述(4)记载的方式,镜面的曲率逐渐变化。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光集中。
因此,根据上述(4)记载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觉辨认性。
根据上述(5)记载的方式,反射镜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弯曲在下部区域小,在上部区域大。其结果为,在映现车身后部附近的反射镜的下部区域,能够映现出车宽方向的歪斜少的像。在映现较远方的反射镜的上部区域,能够映现出车宽方向的大范围。
尤其是,在映现后部远方的反射镜的上部区域,车宽方向的镜面长度变短。根据上述(5)记载的方式,与车宽方向的镜面长度变短的量相应地通过凸面使镜像的比例尺增大,由此,能够弥补车宽方向的镜面长度变短。因此,根据上述(5)记载的发明,即使在车入库时那样要以最大舵角使车辆后退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镜面中可靠地映现出车辆的行进预测范围。
根据上述(6)记载的方式,反射镜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上部区域趋向于下部区域而增大。其结果为,能够减小镜像的歪斜。同时,能够抑制以恒定速度接近车辆的对象物的观察镜像的急剧变化。
再有,根据上述(6)记载的方式,镜面的曲率逐渐变化。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光集中。
因此,根据上述(6)记载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觉辨认性。
根据上述(7)记载的方式,反射镜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下端附近区域的曲率半径与其他区域的曲率半径相比急剧缩小。其结果为,能够在狭小范围内可靠地映现出为掌握对象物相对于车辆的相对位置而必需的自车辆附近的像。另外,还能够在剩余镜面的大范围内映现出车身后方的其他对象物的像。
根据上述(8)记载的方式,设定成在反射镜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下端附近区域映现出车身后端部。其结果为,能够在不导致反射镜大型化的情况下,使乘员更可靠地掌握对象物相对于车辆的相对位置。
根据上述(9)至(13)记载的方式,反射镜的弯曲被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更大。并且,因从驾驶者的视点到镜面上的反射位置的距离差异所导致的左右对象物的观察镜像的差异通过反射镜的弯曲所形成的比例尺的不同而被抵消。其结果为,能够减少车身后部下方的对象物在位于车宽方向左侧的情况下与位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情况下的观察镜像的差异。因此,根据上述(9)至(13)记载的方式,能够迅速且正确地掌握车身后部下方的状况。
根据上述(14)记载的方式,反射镜的弯曲被设定成,曲率半径随着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趋向于车宽方向另一端侧而逐渐增大。其结果为,不论在车身后部下方的对象物位于车宽方向的哪一个位置的情况下,均能够减小观察镜像的差异。再有,设定成使得曲率半径的变化不急剧。由此,能够减少镜像的歪斜,从而能够以提高视觉辨认性。
根据上述(15)记载的方式,设定成,位于距车宽方向的中心相同距离处的同一尺寸的对象物在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和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映现为同等大小的像。其结果为,能够使驾驶者正确地掌握对象物的大小和位置。
根据上述(16)记载的方式,反射镜配置在最向车身后部突出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下方的视觉辨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车辆的后部侧的侧视图。
图2是采用了该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车辆的室内后部的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面的曲率半径和形状的设定的图。
图5是示意性示出比较例的反射面的曲率半径和形状的设定的图。
图6A示出通过比较例的反射镜观察到的像。
图6B示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发射镜观察到的像。
图7A示出通过比较例的反射镜观察到的对象物的移动印象。
图7B示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镜观察到的对象物的移动印象。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与图3的A-A剖面对应的剖视图。
图9A示出通过比较例的反射镜观察到的像。
图9B示出通过比较例的反射镜观察到的像。
图9C示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镜观察到的像。
图9D示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镜观察到的像。
图10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车辆的后部的侧视图。
图1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2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和映现在镜面上的像的图。
图14是示出比较例的后下视镜和镜面所映现的像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6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的图。
图17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立体图。
图19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的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和映现在镜面上的像的图。
图21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有掀起式的背门2(尾门)的单厢式车辆1的后部侧的侧面的图。该图中,附图标记3是设在背门2的上部的后车窗。附图标记4表示车辆的车顶板。附图标记5表示后部侧的侧门。Wr表示后轮。另外,在后车窗3上安装有后车窗玻璃6。
图2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背门2的图。该图中,附图标记7表示车室内的车顶部。附图标记8表示由背门2开闭的车身侧的车门开口部。附图标记11表示设置在车室内的车顶部7的室内灯。
背门2经由未图示的车门铰链而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车顶板4的左右侧缘的后端部。背门2以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最向外侧(车身后方侧)突出的方式向外侧弯曲。背门2的上缘部朝向前部上方弯曲以使得背门2的上端部与车顶板4平滑地连续。在与后车窗3(后车窗玻璃6)的上边邻接的背门2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设置有向车室内的乘员映现车辆1的后部下方(图1中的B区域)的后下视镜10。后下视镜10安装在背门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
图3是后下视镜10的立体图。后下视镜10具有:透过后车窗玻璃6映现车身的后部下方的反射镜12;直接保持该反射镜12的树脂制的壳体13;直接紧固固定在背门2的上缘部并最终通过螺纹紧固件等安装有壳体13的未图示的基板。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后下视镜10中一体地组装有未图示的高位刹车灯单元。高位刹车灯以其灯体面面向后车窗玻璃6的车室内侧面的方式安装在基板上。
反射镜12包含凹凸面镜,该凹凸面镜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面且大致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反射镜12的镜面的形状是通过将三维弯曲的凹凸面冲裁成下边侧长于上边侧的梯形形状而得到的形状。因此,反射镜12为正面观察时下边长于上边的梯形形状。并且,反射镜12以在背门2关闭的状态下镜面的下端侧向车身的后部下方侧倾斜的方式经由基板和壳体13设置在背门2上。反射镜12通过像这样的设置而能够将车身的后部下方的大范围作为正立镜像映现出来。并且,落座于驾驶席的乘员(驾驶者)能够观察到该正立镜像。根据反射镜12,通过凹凸面镜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车身的后部下方在车宽方向上以大角度被映现出来。另外,反射镜12通过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使映现在镜面中的像成为驾驶者容易掌握的正立镜像。
这里,反射镜12的凹面侧的曲率半径和凸面侧的曲率半径在上下方向上不是恒定的。这些曲率半径分别以如下说明的方式设定。
图4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的反射镜12的曲率半径和形状的设定的图。图5是示意性示出比较例的反射镜200的曲率半径和形状的设定的图。
在图5所示的比较例的反射镜200中,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被设定成恒定的。反射镜200的镜面以凹凸弯曲面的基准点c(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被冲裁成大致正方形。
而在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的情况下,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被设定成下部区域比上部区域小。也就是说,反射镜12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弯曲越是下部区域越大。并且,反射镜12的镜面没有以基准点c为中心冲裁成大致正方形。取而代之,反射镜12的镜面从比基准点c靠下方的部位起被冲裁成下边侧比上边侧长、且左右对称的梯形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的情况下,镜面的凹面侧的曲率半径Rv从上部区域朝向下部区域逐渐变化。但是,关于最下端区域,如后文所详细说明的那样相较于其他部位急剧变化。另外,所述镜面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被设定成使得镜面的截面不为抛物线。
此外,关于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图4)和比较例的反射镜200(图5)均是在大致水平方向的一个剖面内恒定。
但是,在图5所示的比较例的反射镜200中,通过基准点c的上下方向中央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最小。并且,随着相对于基准点c在上下偏离,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变大。
而在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的情况下,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从上部区域朝向下部区域逐渐变大。也就是说,反射镜12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弯曲越是下部区域越小。
图6A、6B是使反射镜12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从反射镜12的上部区域朝向下部区域变化而产生的视觉辨认上的效果的比较说明图。图6A是由比较例的反射镜200映现在车身后方延伸的2条平行直线L1、L2时的视觉镜像。图6B是由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映现同样的2条平行直线L1、L2时的视觉镜像。此外,图6A、6B中的附图标记15表示映现在镜面中的后保险杠等自车辆的车身后部。
在图6A所示的比较例的反射镜200的情况下,反射镜200的镜面是以凹凸弯曲面的基准点c为中心被冲裁成大致正方形的形状。随着从基准点c趋向于上方侧或下方侧,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曲率半径变大。因此,直线L1、L2在中央附近向内侧歪斜地映现。其结果为,使观察反射镜200的乘员产生不适感。
而在图6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的情况下,反射镜12的镜面的形状为:从比凹凸弯曲面的基准点c靠下方的部位起被冲裁成下边侧长于上边侧、且左右对称的梯形而成的形状。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被设定成,曲率半径Rh从上边朝向下边逐渐增大(弯曲逐渐变小)。所以,上边侧的镜面的大致水平方向的镜像的比例尺更大。因此,反射镜12的镜面所映现的2条直线L1、L2被矫正成从近前侧向进深侧呈直线地映现。该反射镜12不会使观察镜面的乘员产生因进深方向的歪斜带来的不适感。
图7A、7B是使反射镜12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变化而产生的视觉辨认上的效果的比较说明图。图7A是以箭头示出车辆后退时车身后部以恒定速度接近对象物时映现在比较例的反射镜200中的对象物的移动速度的印象(image)的图。图7B是同样以箭头示出车辆后退时车身后部以恒定速度接近对象物时映现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中的对象物的移动速度的印象(image)的图。此外,这些图中,关于箭头的大小,映现在镜面中的对象物的移动速度越大,箭头越大。
在图7A所示的比较例的反射镜200的情况下,反射镜200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为恒定的曲率半径。因此,映现成随着车身接近对象物而对象物的接近速度增大。其结果是,导致观察反射镜12的乘员产生不适感。
而在图7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的情况下,反射镜12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以曲率半径Rv从上边向下边逐渐减小(弯曲逐渐变大)的方式设定。因此,下边侧的镜面的大致上下方向的比例尺更大。所以,映现在反射镜12的镜面中的对象物被矫正成以恒定速度接近。在该反射镜12的情况下,不会使观察镜面的乘员产生因对象物的移动速度变化所带来的不适感。
图8示出与图3的A-A剖面对应的、反射镜12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剖面。在反射镜12的下端附近的区域a中具有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比其他区域小的强弯曲区域。因此,如上所述,反射镜12的镜面的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被设定成强弯曲区域的曲率半径Rv比其他区域小。也就是说,反射镜12的下端附近的区域a被设定成曲率半径Rv比其他区域b小。设定该下端附近的曲率半径Rv比其他区域小的区域a,使得在驾驶席的乘员观察反射镜12时,即使乘员的视点高度有些许不同,车身后部15也能够可靠地映入到该区域a中。
图9A、图9B、图9C、图9D是使反射镜12的下端附近的区域a的曲率半径Rv急剧缩小而产生的视觉辨认上的效果的比较说明图。图9A示出由坐高较低的乘员观察未使镜面下端附近的区域a的曲率半径Rv急剧缩小的比较例的反射镜300时的视觉镜像。图9B示出由坐高较高的乘员观察同样的反射镜300时的视觉镜像。图9C示出由坐高较低的乘员观察使镜面下端附近的区域a的曲率半径Rv急剧缩小的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时的视觉镜像。图9D是由坐高较高的乘员观察同样的反射镜12时的视觉镜像。
如图9A所示,在由坐高低的乘员观察反射镜300的情况下,车身后部15映入到反射镜300的镜面内的映入量多。因此,为了使自车辆的车身后部15确实地映入到镜面内,必须牺牲车身后部远方的映入量,或是必须延长镜面自身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另外,如图9B所示,在由坐高较高的乘员观察反射镜300的情况下,车身后部15映入到反射镜300的镜面内的映入量少。因此,不容易掌握车身后部15与映入到镜面内的对象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距离感。
而在图9C、9D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2的情况下,镜面下端附近的区域a的曲率半径Rv急剧缩小。另外,镜面下端附近区域的上下方向的比例尺大。因此,在该区域能够使上下方向的大范围映入。即使驾驶席的乘员的视点高度不同,自车辆的车身后部15的映入情况(映入量)也不会大幅变动。因此,在该反射镜12的情况下,不会使车身后部远方的映入量减少或是使镜面本身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延长,能够使自车辆的车身后部15与乘员的视点高度差异无关地确实地映入镜面。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的由凹凸面镜构成的反射镜12形成为正面观察时下边长于上边的梯形形状。因此,能够减小反射镜12的上边侧在车身前后方向的占用空间,并且,能够将映出车身后部附近的反射镜12的下边侧的反射区域确保得充分大。
即,在该后下视镜10的情况下,反射镜12的上边比下边短。另外,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圆弧也小。因此,反射镜12的上部侧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占用长度短。其结果为,后下视镜10的上部区域向车室内的伸出量减小。
另一方面,由于反射镜12的下边比上边长,因此能够将下边侧的反射区域确保得充分大。在下边侧,由于反射镜12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的圆弧长,所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占用长度长。但是,配置于后下视镜10后方的后车窗玻璃6朝向车身的后部下方斜向倾斜。因此,后下视镜10的下部侧区域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的增大因该后车窗玻璃10的倾斜而被容许。因此,后下视镜10的下部侧区域向车室内方向的伸出量不会大幅增大。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同一壳体13内内置有高位刹车灯单元的后下视镜10中,具有整体容积增大而压缩车室内空间的倾向。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不导致视觉辨认性降低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对车室内空间的压迫。
该后下视镜10由于反射镜12的镜面形成为左右对称的梯形形状,所以具有凹凸面的曲率设定容易、且成形容易的优点。
另外,由于反射镜12的镜面左右对称,所以还能够容易地克服凹凸面镜所特有的技术问题,即左右眼的视差所导致的不易观察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中,反射镜12下部区域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被设定得小于上部区域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因此,在映现车身后部附近的反射镜12的下部区域具有大的比例尺,从而能够扩大前后方向的视觉辨认范围。其结果为,能够明确地映现出车身与车身附近的对象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另外,在映现后部较远方的反射镜12的上部区域,能够映现出在上下方向歪斜少的视觉辨认良好的像。
另外,在该后下视镜10中,反射镜12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被设定成随着从上边趋向于下边而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反射镜12中映现的对象物的歪斜。在车辆以恒定速度接近对象物时,如上所述,还能够防止对象物的接近速度看上去急剧变化的情况。
再有,在该后下视镜10中,反射镜12下部区域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被设定成比上部区域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大。因此,在映现车身后部附近的反射镜12的下部区域,能够映现出车宽方向的歪斜少的视觉辨认良好的像。另外,在映现后部较远方的反射镜12的上部区域具有大的比例尺,从而能够映出车宽方向的大范围。
在该后下视镜10中,反射镜12上部区域的车宽方向上的镜面长度比下部区域的车宽方向上的镜面长度短。但是,上部区域的比例尺设定得大。因此,能够在车宽方向以大角度映出车身后部的远方侧。所以,通过使用该后下视镜10,即使在例如车入库时那样以最大舵角使车辆后退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镜面中确实地映出车辆的行进预测范围。
另外,在该后下视镜10中,反射镜12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h被设定成随着从上边趋向于下边而变大。因此,能够降低反射镜12中映现的对象物的歪斜、特别是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直线的歪斜,从而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再有,根据该后下视镜10,反射镜12的镜面(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和上下方向的凹面)的剖面以描绘出抛物线以外的渐变曲线的方式被设定。其结果为,还具有如下优点:能够防止光集中,提高镜面的易于观察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在反射镜12的下端附近区域具有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的曲率半径Rv比其他区域的曲率半径Rv小的强弯曲区域a。其结果为,能够在下端侧的狭小范围内可靠地映现出车身后部的自车辆附近的像,相应地,能够在镜面其余的大范围内映现出车身后部远方区域的像。因此,能够在将反射镜1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抑制得较低的状态下,扩大映现在镜面中的前后范围。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的情况下,设定成在强弯曲区域a中能够与各乘员的视点高度无关地将车身后部15映入。因此,能够在不招致反射镜12大型化的情况下使乘员确实地掌握对象物相对于车身后部15的相对位置。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首先,对图10~图1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具有掀起式的背门1002(尾门)的单厢式车辆1001的后部侧面的图。该图中,附图标记1003是设置在背门1002上部的后车窗,附图标记1004是车辆的车顶板,附图标记1006是安装在后车窗1003上的后车窗玻璃。
图11是车辆1001的示意俯视图,该图中,附图标记SW1000是驾驶席的方向盘,附图标记m1000是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1是驾驶席(方向盘SW1000)位于行进方向右侧的右舵车。另外,图11中,附图标记T1001、T1002是设置于路上的交通锥等路标对象物。这些路标对象物T1001、T1002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
背门1002经由未图示的车门铰链能够开闭地安装在车顶板1004的左右的后端部。背门1002以车宽方向中央部最向外侧(车身后方侧)突出的方式向外侧弯曲,并且背门1002的上缘部以与车顶板1004平滑地连续的方式朝向前部上方弯曲。在与后车窗1003(后车窗玻璃1006)的上边邻接的背门1002的车外侧上缘部,经由托架1007安装有朝向车室内的乘员m1000映现车辆1001的后部下方(图10中的B1000的区域)的后下视镜1010。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10设置在背门1002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车身后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
图12、图13是表示后下视镜1010的图。
后下视镜1010具有反射镜1012、保持反射镜1012的保持架1013(参照图11、图13),在保持架1013上连结有托架1007(参照图10)。此外,在图12中仅示出反射镜1012单体,在图13中,一并示出反射镜1012中映现的车身后部下方的像(镜像)。另外,在图13中,附图标记1002m是映现在反射镜1012中的背门1002的镜像,附图标记T1001m、T1002m是映现在反射镜1012中的路标对象物T1001、T1002的镜像。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012由上下方向和车宽方向具有凸状镜面的凸面镜构成。
反射镜1012在车宽方向上的弯曲并不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而是如图12所示,被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乘员M1000)的车宽方向一端侧(车辆右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1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车辆左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2更大。另外,反射镜1012在上下方向上的弯曲也不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而是被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乘员M1000)的车宽方向一端侧(车辆右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v1001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车辆左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v1002更大。
并且,关于反射镜1012的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的曲率半径,都设定成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朝向车宽方向另一端侧逐渐增大。
另外,反射镜1012被设定成,当驾驶席的乘员M1000从车身中央侧向后侧回头进行观察时(参照图11),如图13所示,反射镜10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Cm1000与映现在反射镜1012中的车身后部(背门1002m)的车宽方向的中心Cc1000一致。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10中,反射镜1012的弯曲被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1、Rv1001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2、Rv1002更大。因此,反射镜1012上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中的镜像比例尺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中的镜像比例尺大。
图14是表示将反射镜1012的弯曲设定成曲率半径在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和另一端侧的区域中恒定的比较例的镜像的视觉镜像的图。如该图所示,在曲率半径恒定的情况下,因从驾驶席的乘员的视点到镜面上的反射位置的距离差,即使是同一形状、同一尺寸的对象物,对于位于车身宽度方向右侧(靠近驾驶席侧)的对象物和位于车身宽度方向左侧(驾驶席的相反侧)的对象物,视觉镜像也是不同的。具体而言,位于车宽方向右侧的对象物的镜像、例如路标对象物T1001的镜像T1001m比位于车宽方向左侧的对象物的镜像、例如路标对象物T1002的镜像T1002m看起来大。
而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10因曲率半径在反射镜1012上的车宽方向一端侧(靠近驾驶席侧)的区域和另一端侧的区域不同而如上述那样被设定成:一端侧的区域中的比例尺比另一端侧的区域中的比例尺大。因此,由从驾驶席的乘员M1000的视点到镜面上的反射位置之间的距离差所导致的左右对象物的视觉镜像差异被抵消。所以,通过使用该后下视镜1010,如图13所示,驾驶者M1000能够将位于车宽方向左侧的路标对象物T1001和位于车宽方向右侧的路标对象物T1002视觉辨认成大致同一形状、同一尺寸的镜像T1001m、T1002m。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10中采用的反射镜1012被设定成,在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和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将距车宽方向的中心Cc1000相同距离的同一尺寸的对象物映现为同等大小的像。因此,驾驶者M1000能够迅速且正确地掌握车身后部下方的对象物的大小和距离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010中,设定成:反射镜的凸面的曲率半径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朝向车宽方向另一端侧逐渐增大。因此,不论在车身后部下方的对象物位于车宽方向的哪一位置的情况下,均能够减小视觉镜像的差异,从而能够使驾驶者正确掌握对象物的大小和距离感。再有,根据该后下视镜1010,反射镜1012在车宽方向上的曲率半径的急剧变化被减轻。由此,能够减少镜像的歪斜,从而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的降低。
再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后下视镜1010配置在最向车身后方突出的、背门1002的车宽方向的中心Cc1000处。因此,能够在反射镜1012中良好地映出车身后部下方的车宽方向的大范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定成,当驾驶席的乘员M1000从车身中央侧向后方后头观察反射镜1012时,反射镜10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Cm1000与映现在反射镜1012中的车身后部(背门1002m)的车宽方向的中心Cc1000一致。因此,观察反射镜1012的乘员M1000不需要经过从镜面上找到映现在反射镜1012中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心Cc1000后再掌握中心Cc1000与对象物之间的距离这一冗长的视觉辨认过程,能够立即视觉辨认出距对象物的距离。即,乘员M1000能够根据从反射镜10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Cm1000到镜面所映现的对象物之间的距离来直接视觉辨认出从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心Cc1000到对象物的距离。因此,从驾驶席观察反射镜1012的乘员M1000能够迅速且正确地掌握车身后部下方的状况。
以上,对将后下视镜1010应用于驾驶席位于行进方向右侧的右舵车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如图15所示,也能够同样应用于驾驶席位于行进方向左侧的左舵车。图16是表示应用于左舵车的后下视镜1010的反射镜1012的图。此外,在图15、图16中,对与上述例子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对车辆标以附图标记1001A。
在左舵车的情况下,驾驶席的位置与上述右舵的情况左右不同。因此,反射镜1012上的凸面的曲率半径大的区域左右不同。与靠近驾驶席(乘员M1000)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1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2更大。
在该后下视镜1010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接着,对图17~图2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7是车辆1101的示意俯视图。车辆1101是在车身后部具有掀起式的背门1002的右舵车。在背门1002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安装有朝向驾驶席的乘员M1000映现车身后部下方的后下视镜111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下视镜1110配置在后车窗玻璃1006的前方侧(车室内侧)。另外,后下视镜1110配置在背门1002(车身后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
图18~图20是表示后下视镜1110的图。后下视镜1110具有:映现车身后部下方的反射镜1112;保持该反射镜1112的树脂制的壳体1023;直接螺栓固定在背门1002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并最终安装有壳体1013的未图示的基板。此外,图19中,仅示出了反射镜1112单体,图20中一并示出了反射镜1112中映现的车身后部下方的像(镜像)。
反射镜1112由具有车辆上下方向为凹形状、车宽方向为凸形状的镜面的凹凸面镜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反射镜1112为将三维弯曲的凹凸面冲裁成下边侧比上边侧长的大致梯形形状而成的形状。并且,反射镜1112以在背门1002关闭的状态下镜面的下端侧向车身的后部下方侧倾斜的方式经由壳体1023和基板而设置在背门1002上。通过这样的设置,反射镜1112能够将车身后部下方的大范围作为正立镜像映现给落座于驾驶席的乘员(驾驶者)。也就是说,在反射镜1112中,通过凹凸面镜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凸面在车宽方向上以大角度映现车身的后部下方,通过大致上下方向的凹面使镜面所映现的像成为对于驾驶者而言容易掌握状况的正立镜像。
此处,反射镜1112的车宽方向的凸状的弯曲并不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而是如图19所示,被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乘员M1000)的车宽方向一端侧(车辆右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3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车辆左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4更大。另外,反射镜1112的上下方向的凹状的弯曲也不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而是被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乘员M1000)的车宽方向一端侧(车辆右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v 1003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车辆左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v1004更大。反射镜1112的曲率半径关于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均被设定成: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朝向车宽方向另一端侧逐渐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反射镜1112被设定成:当驾驶席的乘员M1000从车身中央侧向后方回头进行观察时(参照图17),如图20所示,反射镜11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Cm1000与反射镜1112中映现的车身后部(背门1002m)的车宽方向的中心Cc1000一致。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110的情况下,也是将反射镜1112的凸面和凹面的弯曲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3、Rv1003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4、Rv1004更大。因此,反射镜1112上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中的镜像的比例尺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中的镜像的比例尺大。其结果为,在所述后下视镜1110中,由于反射镜1112的左右的区域中的镜像的比例尺不同,所以能够使得从驾驶席的乘员M1000的视点到镜面上的反射位置之间的距离差所导致的左右对象物的观察镜像的差异抵消。
由此,如图20所示,驾驶席的乘员M1000能够将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Cc1000左右等距离地配置的路标对象物T1001、T1002视觉辨认为大致同一形状、同一尺寸的镜像T1001m、T1002m。因此,驾驶者M1000能够迅速且正确地掌握后部下方的对象物的大小和距离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1110中,关于反射镜1112的车宽方向的凸面和上下方向的凹面的任一面的弯曲,均设定成曲率半径随着从车宽方向的一端侧趋向于另一端侧而增大。因此,能够使驾驶者正确地掌握对象物的大小和距离感。另外,能够减少镜面的歪斜,从而能够使视觉辨认性提高。
而且,在该后下视镜1110的情况下,反射镜1112由凹凸面镜构成,如图20所示,能够将车身的后部下方作为正立镜像映现出来。其结果为,不会使驾驶席的乘员M1000感到不适感,能够正确地视觉辨认车身后部下方的状况。
图21示出应用于左舵车的情况下的后下视镜1110的反射镜1112。
对于左舵车情况下的反射镜1112,关于凹面、凸面任一面,曲率半径大的区域均是左右不同。与靠近驾驶席(乘员M1000)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3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Rh1004更大。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反射镜为凸面镜的情况和凹凸面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反射镜为凹面镜的情况。在将凹凸面镜用于反射镜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使车宽方向为凹面、上下方向为凸面。这些情况下,只要将弯曲设定成:与靠近驾驶席的车宽方向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相比,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区域的曲率半径更大,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附图标记的说明
6…后车窗玻璃
10…后下视镜
12…反射镜
1003…后车窗
1010、1110…后下视镜
1012、1112…反射镜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后下视镜,设在后车窗玻璃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附近,其特征在于,
具有朝向驾驶席映现车辆后部下方的反射镜,
所述反射镜具有凹凸面镜,该凹凸面镜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面、大致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
所述反射镜的形状是,正面观察时下边比上边长的梯形形状,
关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所述凸面的曲率半径,下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比上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大。
2.(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所述凸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所述上部区域趋向于所述下部区域而增大。
3.(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镜面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
4.(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下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比上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小。
5.(修改后)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所述上部区域趋向于所述下部区域而减小。
6.(删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镜的下端附近区域具有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比其他区域小的强弯曲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所述下端附近区域映现出所述车辆的后端部。
9.(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设在车辆的后部的后车窗附近,
具有朝向驾驶席映现所述车辆的所述后部的下方的反射镜,
关于所述反射镜的镜面的曲率半径,与靠近所述驾驶席的车宽方向的一端侧相比,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端侧更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水平方向为凸状的凸面。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水平方向为凹状的凹面。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凸状的凸面。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状的凹面。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的所述曲率半径随着从靠近所述驾驶席的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一端侧趋向于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而增大。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弯曲被设定成:位于距所述车宽方向的中心相同距离处的同一尺寸的对象物在靠近所述驾驶席的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一端侧和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映现为同等大小的像。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位于所述车辆的所述后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中心。

Claims (16)

1.一种后下视镜,设在后车窗玻璃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附近,其特征在于,
具有朝向驾驶席映现车辆后部下方的反射镜,
所述反射镜具有凹凸面镜,该凹凸面镜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面、大致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
所述反射镜的形状是,正面观察时下边比上边长的梯形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镜面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下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比上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所述上部区域趋向于所述下部区域而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所述凸面的曲率半径,下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比上部区域的所述曲率半径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所述凸面的曲率半径随着从所述上部区域趋向于所述下部区域而增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镜的下端附近区域具有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曲率半径比其他区域小的强弯曲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大致上下方向的所述凹面的所述下端附近区域映现出所述车辆的后端部。
9.一种后下视镜,设在车辆的后部的后车窗附近,其特征在于,
具有朝向驾驶席映现所述车辆的所述后部的下方的反射镜,
关于所述反射镜的镜面的曲率半径,与靠近所述驾驶席的车宽方向的一端侧相比,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端侧更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水平方向为凸状的凸面。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水平方向为凹状的凹面。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凸状的凸面。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具有大致上下方向为凹状的凹面。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的所述曲率半径随着从靠近所述驾驶席的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一端侧趋向于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而增大。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弯曲被设定成:位于距所述车宽方向的中心相同距离处的同一尺寸的对象物在靠近所述驾驶席的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一端侧和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映现为同等大小的像。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下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位于所述车辆的所述后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中心。
CN201180019039.2A 2010-04-27 2011-04-26 后下视镜 Active CN1028442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2152 2010-04-27
JP2010102152 2010-04-27
JP2010113265 2010-05-17
JP2010-113265 2010-05-17
PCT/JP2011/060135 WO2011136206A1 (ja) 2010-04-27 2011-04-26 リヤアンダーミラ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226A true CN102844226A (zh) 2012-12-26
CN102844226B CN102844226B (zh) 2015-05-06

Family

ID=44861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9039.2A Active CN102844226B (zh) 2010-04-27 2011-04-26 后下视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67816B2 (zh)
EP (1) EP2565083B1 (zh)
JP (2) JP5571775B2 (zh)
CN (1) CN102844226B (zh)
WO (1) WO201113620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1711A (zh) * 2021-08-25 2021-11-19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以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2938B2 (ja) * 2013-01-31 2018-01-1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ヤアンダミラー
JP6151574B2 (ja) * 2013-05-31 2017-06-2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ヤアンダミラー
JP6178624B2 (ja) * 2013-05-31 2017-08-0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ヤアンダミラー
JP2017202695A (ja) * 2015-06-10 2017-11-16 株式会社ドクター中松創研 ドローンの飛行場及び/又は練習場
KR101897869B1 (ko) * 2016-07-07 2018-10-04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비구면거울이 내장된 레이저수술장치
US20190283675A1 (en) * 2018-03-13 2019-09-19 Tsung-Ming Wang Driving Auxiliary Mirror Apparatus for Assisting Viewing of Rear Vehic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19977A (en) * 1988-06-21 1989-12-28 Peter Charles Barrington Vehicle-trailer hitching mirror
JPH05330384A (ja) * 1992-05-30 1993-12-14 Hiroshi Adachi 鏡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鏡
JPH0715440U (ja) * 1993-08-26 1995-03-14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外視認装置
JP3093470U (ja) * 2002-10-17 2003-05-09 陳 許銘 リアアンダーミラー
JP2009234493A (ja) * 2008-03-28 2009-10-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リヤアンダーミラ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87842A (ja) 1985-06-14 1986-12-18 Ritsuo Minegishi ド−ナツ面アンダ−ミラ−
JPH01175944U (zh) * 1988-05-25 1989-12-14
US5005963A (en) 1988-10-06 1991-04-09 Schmidt William P Vehicular mirror
JPH0393470A (ja) 1989-09-06 1991-04-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パルス幅変調形コンバータ装置
JPH0715440A (ja) 1993-06-21 1995-01-17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識別情報管理方法
JPH07186835A (ja) * 1993-12-27 1995-07-25 Ritsuo Minegishi 自動車のドーナツ面アンダーミラー
TW534025U (en) * 2001-03-09 2003-05-21 Dbm Reflex Of Taiwan Co Ltd Mirror face structure for panto-scopic rear-view mirror
US7241020B2 (en) 2003-11-20 2007-07-10 Mirror Lite High definition vehicular mirror
US7600877B2 (en) * 2005-09-13 2009-10-13 Iraj Behbehani Alignment device for automotive side view mirror
US7686464B2 (en) * 2007-06-05 2010-03-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faced conversation mirror
JP2009029178A (ja) 2007-07-24 2009-02-12 Honda Motor Co Ltd ミラー装置
JP5039614B2 (ja) * 2008-03-06 2012-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ヤアンダーミラー付き車両
JP2009248815A (ja) * 2008-04-08 2009-10-2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リヤアンダーミラー装置
JP5140111B2 (ja) * 2010-04-27 2013-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ヤアンダーミラ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19977A (en) * 1988-06-21 1989-12-28 Peter Charles Barrington Vehicle-trailer hitching mirror
JPH05330384A (ja) * 1992-05-30 1993-12-14 Hiroshi Adachi 鏡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鏡
JPH0715440U (ja) * 1993-08-26 1995-03-14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外視認装置
JP3093470U (ja) * 2002-10-17 2003-05-09 陳 許銘 リアアンダーミラー
JP2009234493A (ja) * 2008-03-28 2009-10-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リヤアンダーミラー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1711A (zh) * 2021-08-25 2021-11-19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以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226B (zh) 2015-05-06
EP2565083A1 (en) 2013-03-06
EP2565083A4 (en) 2013-10-09
JPWO2011136206A1 (ja) 2013-07-22
US20130033774A1 (en) 2013-02-07
WO2011136206A1 (ja) 2011-11-03
JP2014169086A (ja) 2014-09-18
EP2565083B1 (en) 2014-04-16
JP5571775B2 (ja) 2014-08-13
US8967816B2 (en) 2015-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4226A (zh) 后下视镜
EP0279221B1 (en) Rear view mirror
CN101827744A (zh) 汽车的立柱构造
US7422336B2 (en) Vehicle side mirror
US929642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CN1680140B (zh) 外部后视镜
CN102463929B (zh) 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CN210792984U (zh) 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及无边框汽车内后视镜
CN110979480B (zh) 一种降风噪结构及车辆
CN109080448A (zh) 车辆的后保险杠以及具有该后保险杠的尾气引导结构
CN103129628A (zh) 汽车的车身
CN102233851B (zh) 车后下视镜
JP3150255U (ja) タクシー用防犯装置
Pilhall Improved rearward view
CN205819063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用多棱广角反光镜
WO2005049371A3 (de) Verfahren zum verstellen von elektromotorisch verstellbaren kraftfahrzeugsitzen
CN204526743U (zh) 前车门门体
CN201086677Y (zh) 乘用车双视角扫盲后视镜
CN105857188A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
CN108473080A (zh) 具有可碎裂且被引导的固定支架的前灯
CN203946029U (zh) 一种车外后视镜结构
JP2017210028A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のリインフォース
KR200331465Y1 (ko) 매직(magic) 사이드 미러
CN2543776Y (zh) 一种车辆消盲区大视野内视镜
JP2007001481A (ja) サイドアンダーミラ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