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8003B - 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8003B
CN102838003B CN201210205749.0A CN201210205749A CN102838003B CN 102838003 B CN102838003 B CN 102838003B CN 201210205749 A CN201210205749 A CN 201210205749A CN 102838003 B CN102838003 B CN 1028380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cage
emergency braking
braking apparatus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57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8003A (zh
Inventor
首藤克治
三好宽
山崎严
樱井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38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8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8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80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使得即使在分别对上部轿厢室和下部轿厢室进行紧急固定的两个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同时进行了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方便地解除制动。在任一方的轿厢室、例如下部轿厢室(15)中,在设置在该轿厢室下部的原有的缓冲装置(24)的上部设置千斤顶装置(31),通过该千斤顶装置(31)将下部轿厢室(15)抬起以解除一方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制动,此后,使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在调整用绳索(18)的作用下将另一方的轿厢室、例如上部轿厢室(14)朝向上方抬起,由此来解除另一方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

Description

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在双层电梯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进行了动作后,通过该恢复方法使该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恢复。
背景技术
已知在一般的双层电梯中,轿厢框架与主吊索的一端连接,上部轿厢室和下部轿厢室分别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设置在该轿厢框架内的副导轨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根据各个楼层间隔的变化,利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对两个轿厢室之间的间隔进行调整,例如,在将一方的轿厢室朝向上方进行驱动的同时,将另一方的轿厢室朝向下方进行驱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已知在该种的双层电梯中,除了在紧急状态时将轿厢框架紧急固定在主导轨上的紧急制动装置以外,还设置有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该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在紧急状态时相对于设置在轿厢框架内的副导轨进行紧急制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0-3444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号W2002-38482号公报
可是,在已知的双层电梯中,在分别对上部轿厢室和下部轿厢室进行紧急固定的两个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同时进行了动作时,在检修结束后需要使两个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恢复,但采用现有的方法无法方便地使两个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恢复。具体来说是,为了使设置在轿厢框架内的上部轿厢室和下部轿厢室能够适应楼层间隔的变化,如上所述,在将一方的轿厢室朝向上方驱动的同时,将另一方的轿厢室朝向下方驱动。因此,如果希望像一般的紧急制动装置那样通过将安装有紧急制动装置的轿厢室朝向上方驱动来解除制动,由于在将一方的轿厢室朝向上方驱动的同时,另一方的轿厢室被朝向下方驱动,所以轿厢室的移动因安装在另一个轿厢室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的制动得不到解除而受到阻碍。因此,无法方便地解除两个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的制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使得在分别对上部轿厢室和下部轿厢室进行紧急固定的两个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同时进行了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方便地解除制动。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所述双层电梯具有与主吊索的一个端部连接的轿厢框架,在该轿厢框架内设置有:上下设置的上部轿厢室和下部轿厢室;调整两个轿厢室之间位置的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对所述轿厢框架内的所述上部轿厢室和所述下部轿厢室的上下移动进行引导的副导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轿厢室侧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在紧急状态时咬入所述副导轨;以及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分别在位于所述两个轿厢室下方的部分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上,所述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轿厢室侧的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一同进行了动作时,在所述两个轿厢室中的任一个轿厢室设置千斤顶装置,利用该千斤顶装置使设置有该千斤顶装置的一侧的轿厢室朝上方移动规定距离,以释放与该轿厢室相对应的一侧的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在拆除该千斤顶装置后,使用所述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使所述两个轿厢室中的另一个轿厢室朝上方移动规定距离,以释放与该另一个轿厢室相对应的一侧的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
根据上述方法,即使在无法简单地通过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将两个轿厢室一同朝向上方驱动的双层电梯中,也只需要使用千斤顶装置就能够比较简单地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的制动。并且,在最后解除设置在另一个轿厢室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时,由于可以利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将另一个轿厢室抬起,所以不需要使用很多复杂的工具就能够方便地完成作业。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千斤顶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装置的上部并由该缓冲装置支撑。
根据上述方法,在任一个轿厢室的下方设置千斤顶装置时,可以利用设置在该轿厢室下部的原有的缓冲装置,具体来说是可以将千斤顶装置放置在该缓冲装置的上部使用,因此,在设置用于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的千斤顶装置时,不需要用特别的支撑构件对千斤顶装置进行牢固的固定和保持,并且也没有必要为了安装千斤顶装置而事先在轿厢框架内设置支撑部分,因此能够简化轿厢框架的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无法通过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将两个轿厢室一同朝向上方驱动的双层电梯中,也只需要使用千斤顶装置就能够比较简单地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的制动。并且,在最后解除设置在另一个轿厢室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时,由于可以利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将另一个轿厢室抬起,所以不需要使用很多复杂的工具就能够方便地完成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层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作为图1所示双层电梯的主要部分的轿厢框架的放大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轿厢框架内的两个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进行了动作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轿厢框架内的一方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进行了动作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轿厢框架内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层电梯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的解除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上设置有千斤顶装置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在其它结构的缓冲装置上设置有千斤顶装置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在又一其它结构的缓冲装置上设置千斤顶装置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升降通道
2驱动绳轮
3卷扬机
4转向滑轮
5控制装置
6主吊索
7轿厢装置
8平衡重
9纵向框架
10上部梁
11中间梁
12下部梁
13轿厢框架
14上部轿厢室
15下部轿厢室
16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
17绳轮
18调整用绳索
19滑轮
20滑轮
21副导轨
22升降通道墙壁
23主导轨
24缓冲装置
25缓冲装置
26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
27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
28可动部分
29固定部分
30千斤顶台部
31千斤顶装置
32手柄
33弹簧
34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层电梯的结构示意图。升降通道1的上部设置有具有驱动绳轮2的卷扬机3、转向滑轮4以及控制装置5等。主吊索6卷绕在驱动绳轮2和转向滑轮4上,该主吊索6的一端悬吊轿厢装置7,另一端悬吊平衡重8。轿厢装置7和平衡重8分别在未图示的导轨的引导下进行升降。
如图2的放大图所示,轿厢装置7具有轿厢框架13,在该轿厢框架13中,上部梁10、中间梁11和下部梁12以进行隔开的方式连接在一对纵向框架9之间,在该轿厢框架13的上部框架内设置有上部轿厢室14,在该轿厢框架13的下部框架内设置有下部轿厢室15。与主吊索6的一端连接的上部梁10上设置有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调整用绳索18卷绕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的绳轮17上,该调整用绳索18的一端经由可旋转地设置在上部轿厢室14下部的滑轮19与上部梁10连接,调整用绳索18的另一端经由可旋转地设置在下部轿厢室15下部的滑轮20与中间梁11连接。
调整用绳索18的长度被调节成在上部轿厢室14大致位于轿厢框架13内的最上部时,下部轿厢室15大致位于轿厢框架13内的最下部。由于两个轿厢室14、15通过调整用绳索18连接,所以在对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进行驱动控制时,在一方的轿厢室在轿厢框架13内上升的同时,另一方的轿厢室在轿厢框架13内下降。因此,在轿厢装置7停靠在图1的由实线表示的停靠位置时,能够使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按照该楼层的间隔停靠。另一方面,在轿厢装置7停靠在图1的由虚线表示的停靠位置时,需要缩小上部轿厢室14与下部轿厢室15之间的间隔才能够按照该楼层的间隔停靠。
如图3和图5所示,此时的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被构造成由固定在轿厢框架13上的一对副导轨21在上下方向进行引导。图5是与下部轿厢室15相对应的位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图,在升降通道墙壁22上固定有对轿厢装置7进行引导的一对主导轨23,轿厢框架13可滑动地与该主导轨23卡合。在轿厢框架13的内侧分别固定有一对副导轨21,如上所述,在需要使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按照楼层的间隔进行升降时,使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沿着该副导轨21移动。
一对滑轮2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下部轿厢室15的下部,该一对滑轮20设置在相对于一对副导轨21具有斜度的直线上,以避免卷绕在所述滑轮20上的调整用绳索18与副导轨21接触。此外,在下部轿厢室15的下部设置有一对缓冲装置24。该对缓冲装置24用于在下部轿厢室15落下时承受并吸收下部轿厢室15的冲击,设置在能够以良好的平衡承受下部轿厢室15的位置。同样,如图3所示,在上部轿厢室14的下部也设置有一对缓冲装置25。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分别设置有一对已知结构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27,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27被构造成在紧急状态时分别与副导轨21牢固地咬合而使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处于固定状态。作为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27,例如可以采用各种已知的用于主导轨23的结构或者专用的类似结构。在上述任一种情况下,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27均被构造成具有以可释放的方式与副导轨21牢固地咬合的握持部分,在咬合状态下,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27分别对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进行紧急保持,以避免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朝下方落下。另一方面,在将上部轿厢室14和下部轿厢室15朝向上方驱动规定距离后,握持部分释放副导轨2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了图2所示的调整用绳索18的图示。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双层电梯中,在上部轿厢室14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和下部轿厢室15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一同进行了动作的情况下,不能像一般的电梯那样通过将电梯轿厢朝向上方驱动来解除咬合状态。也就是说,在希望对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进行驱动控制以利用调整用绳索18将上部轿厢室14朝向上方驱动,由此来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的制动时,下部轿厢室15要朝下方移动,但由于下部轿厢室15的该动作受到了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阻止,所以无法将上部轿厢室14朝向上方驱动。相反,在希望将下部轿厢室15朝向上方驱动以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制动时,在调整用绳索18的作用下,上部轿厢室14要朝下方移动,但上部轿厢室14的该动作受到了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的阻止。
因此,在上部轿厢室14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和下部轿厢室15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一同进行了动作的情况下,根据图6所示的流程来进行制动解除作业。
在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和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如图3的×记号所示一同进行了动作的情况下,首先,在步骤S1中,由作业人员在任一方的轿厢室的下部设置如下所述的千斤顶装置31。
在此,以将千斤顶装置31设置在位于下部轿厢室15下部的缓冲装置24上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可以选择上部轿厢室14与缓冲装置24之间和下部轿厢室15与缓冲装置25之间的具有能够插入和设置千斤顶装置31的对向距离的一方来设置千斤顶装置31。此外,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千斤顶装置31设置在缓冲装置24、25以外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任一方的轿厢室。
千斤顶装置31通常可以预先保管在机械室或者电梯轿厢等上,或者在作业时由作业人员携带到现场。利用设置在下部轿厢室15下部的原有的缓冲装置24,以图7所示的方法设置千斤顶装置31。图7的缓冲装置24以液压式为例,为了防止缓冲装置24的可动部分28动作,以遮住可动部分28的方式设置千斤顶台部30,并将该千斤顶台部30固定在缓冲装置24的固定部分29上。此后,在千斤顶台部30的上部设置千斤顶装置31(例如手动式的千斤顶装置)。在具有两台该千斤顶装置31的情况下,以相同的方式将两台千斤顶装置31分别设置在一对的缓冲装置24上。在能够安全地将下部轿厢室15顶起的情况下,也可以只设置一台千斤顶装置31。
此后,在步骤S2中,通过操作千斤顶装置31的操作杆32将下部轿厢室15朝向上方顶起。在下部轿厢室15朝向上方移动了规定的长度后,借助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结构,在步骤S3中,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制动被解除。此后,作业人员在步骤S4中将千斤顶装置31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将千斤顶装置31从缓冲装置24的上方拆卸下来。此时,变为图4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变为下部轿厢室15侧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制动已经被解除,但上部轿厢室14侧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的制动还没有被解除的状态。
然后,在步骤S5中,作业人员驱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将上部轿厢室14朝向上方驱动。此时,由于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制动已经被解除,所以下部轿厢室15在调整用绳索18的作用下朝向下方移动。在步骤S6中使上部轿厢室14朝向上方移动规定距离后,借助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的结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的制动被解除。
在步骤S1中,在将千斤顶装置31设置在缓冲装置24的上部时,如果缓冲装置24是弹簧式缓冲装置,则如图8所示,以罩住弹簧33的方式设置千斤顶台部30,并将该千斤顶台部30固定在缓冲装置24的固定部分29上。如果缓冲装置24是橡胶式缓冲装置,则如图9所示,以罩住橡胶34的方式设置千斤顶台部30,并将该千斤顶台部30固定在缓冲装置24的固定部分29上。
在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即在下部轿厢室15与缓冲装置24之间没有充分的间隙,而在上部轿厢室14与缓冲装置25之间具有能够设置千斤顶装置31的间隙的情况下,首先使用千斤顶装置31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的制动,然后驱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将下部轿厢室15朝向上方驱动,由此来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7的制动。具体将千斤顶装置31设置在哪一个轿厢室,可以如上所述根据是否能够设置千斤顶装置31来决定。在步骤S3中使用千斤顶装置31将任一方的轿厢室抬起,以解除任一方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的制动,此后,使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将另一方的轿厢室抬起,由此能够解除另一方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
根据上述双层电梯,通过千斤顶装置31将任一方的轿厢室抬起以解除任一方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此后,使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将另一方的轿厢室抬起来解除另一方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因此,即使在无法通过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将两个轿厢室14、15一同朝向上方驱动的双层电梯中,也只需要使用千斤顶装置就能够比较简单地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27的制动。并且,在最后解除设置另一个轿厢室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时,由于可以利用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16将另一个轿厢室抬起,所以不需要使用很多复杂的工具就能够方便地完成作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双层电梯,在将千斤顶装置31设置在任一个的轿厢室的下方时,可以利用设置在该轿厢室下部的原有的缓冲装置24、25,具体来说是可以将千斤顶装置31设置在该缓冲装置24、25的上部,因此,在设置用于解除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26、27的制动的千斤顶装置31时,不需要用特别的支撑构件对千斤顶装置31进行牢固的固定和保持,并且也没有必要为了安装千斤顶装置31而事先在轿厢框架13内设置支撑部分,由此,能够简化轿厢框架13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双层电梯并不仅限于图示的结构,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它结构的双层电梯。

Claims (2)

1.一种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所述双层电梯具有与主吊索的一个端部连接的轿厢框架,在该轿厢框架内设置有:上下设置的上部轿厢室和下部轿厢室;调整两个轿厢室之间位置的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对所述轿厢框架内的所述上部轿厢室和所述下部轿厢室的上下移动进行引导的副导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轿厢室侧的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在紧急状态时咬入所述副导轨;以及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的位于所述两个轿厢室下方的部分上,所述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轿厢室侧的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一同进行了动作时,在所述两个轿厢室中的任一个轿厢室的下部设置千斤顶装置,利用该千斤顶装置使位于该千斤顶装置上部的轿厢室朝上方移动规定距离,以释放与该轿厢室相对应的一侧的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在拆除该千斤顶装置后,使用所述地板高度调整用驱动装置使所述两个轿厢室中的另一个轿厢室朝上方移动规定距离,以释放与该另一个轿厢室相对应的一侧的所述内轿厢用紧急制动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千斤顶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装置的上部并由该缓冲装置支撑。
CN201210205749.0A 2011-06-22 2012-06-18 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80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8612 2011-06-22
JP2011138612A JP5539268B2 (ja) 2011-06-22 2011-06-22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用非常止め復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8003A CN102838003A (zh) 2012-12-26
CN102838003B true CN102838003B (zh) 2014-12-03

Family

ID=47365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574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8003B (zh) 2011-06-22 2012-06-18 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39268B2 (zh)
CN (1) CN1028380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3954B2 (ja) 2019-03-15 2022-01-21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0839A (zh) * 2000-11-08 2003-05-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的轿厢装置
CN101898713A (zh) * 2008-11-26 2010-12-0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062Y2 (ja) * 1978-03-31 1985-0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移動止め機構の解除装置
JPH0472288A (ja) * 1990-07-10 1992-03-06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JP2000086109A (ja) * 1998-09-04 2000-03-28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停止装置解除方法
JP4260288B2 (ja) * 1999-06-07 2009-04-3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JP2007331871A (ja) * 2006-06-14 2007-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0839A (zh) * 2000-11-08 2003-05-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的轿厢装置
CN101898713A (zh) * 2008-11-26 2010-12-0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39268B2 (ja) 2014-07-02
JP2013006635A (ja) 2013-01-10
CN102838003A (zh) 2012-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219538B2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EP2658805B1 (en) Method and elevator arrangement
JP2006256760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17051066A1 (en) Method for installing an ele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a building
JP681312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揚程延長技術の適用方法
KR20120130087A (ko) 이단 승강기 장치
JP5693723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CN102838003B (zh) 双层电梯的轿厢用紧急制动器的恢复方法
JP6603626B2 (ja) かご位置調整ロープの交換方法
JP5923607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KR20150145702A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구출 장치 및 엘리베이터
JP2011102177A (ja) エレベータの閉じ込め救出方法
KR100999098B1 (ko) 층 맞춤 기능을 갖는 더블 데크 엘리베이터
JP2010275042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JP2013245033A (ja) 巻上機据付方法
WO2021038629A1 (ja) 工事用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491782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据付工法および据付装置
JP546802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3086935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JP7167274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24041297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421289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6078990A (ja) エレベータ
JP2015151214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装置の制御盤保守方法
JP2004002047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