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3366B - 苗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苗移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3366B
CN102823366B CN201210202694.8A CN201210202694A CN102823366B CN 102823366 B CN102823366 B CN 102823366B CN 201210202694 A CN201210202694 A CN 201210202694A CN 102823366 B CN102823366 B CN 102823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eedling
carrying base
prepara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26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3366A (zh
Inventor
山崎仁史
和泉满孝
名本学
石井和彦
奥平雄右
川上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333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788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94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0273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836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00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180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459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23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3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3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33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苗移植机,不论是从机体前侧还是从机体上都能容易地进行预备苗框的切换操作,在切换操作时难以抓住苗,预备苗框的形态不会因机体的振动等而随意地切换。本发明的苗移植机在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预备苗框(81),预备苗框(81)具备多个预备载苗台、和能够将多个预备载苗台切换成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联杆机构,将操作联杆机构的主操作部件(86a)配置在展开形态时位于机体前侧且在层叠形态时位于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后侧,并且将操作联杆机构的副操作部件(86b)配置在位于上述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前侧,将主操作部件(86a)的操作部和副操作部件(86b)的操作部配置在从预备载苗台离开的位置。

Description

苗移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农田栽种苗的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苗移植机包括: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以及主变速机及副变速机等动力传递机构等的行驶车体、以及设置在该行驶车体的后部的苗栽种装置。关于以往的苗移植机的结构,公开在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
在专利文献1的苗移植机中,设有能够切换成如下两种形态的可动式预备苗框,即、两个预备载苗台为在机体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形态,以及两个预备载苗台为在机体上下方向排列的层叠形态。该可动式预备苗框具备:能够进行展开形态和层叠形态的切换的联杆机构;以及配置在处于层叠形态时位于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机体后部侧的机体外侧的操作把手。在该可动式预备苗框中,通过行驶车体上的作业者对操作把手进行操作,从而进行展开形态和层叠形态的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50355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苗移植机中,由于在层叠形态时位于上层且在展开形态时位于机体前方的预备载苗台的机体后部侧配置有操作把手,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从机体前方进行向预备载苗台装载苗的作业时,难以从机体前方进行可动式预备苗框的展开形态和层叠形态的切换操作。
由此,在该以往的苗移植机中,作业者每次进行切换操作都需要从行驶车体上进行可动式预备苗框的切换操作,导致作业效率的降低以及作业者的劳力增大。
另外,在该专利文献1的苗移植机中,由于操作把手配置在比预备载苗台更靠机体外侧,因此行驶车体上的作业者在装载苗后将可动式预备苗框从展开 形态切换操作到层叠形态时,作业者有可能错误地与操作把手一起抓住苗。由于抓住苗,因此引起苗的折弯或毁坏等,有可能导致因苗的培育不良引起的收获量的减少以及品质的降低。
另外,若抓住苗,则作业者需要洗掉被苗或土弄脏的手,因此还具有额外地花费时间和劳力的问题。由此,在该以往的苗移植机中,存在如下问题:作业者要注意不抓住苗地进行切换操作等,导致作业效率降低以及作业者的劳力的增加。
另外,在该专利文献1的苗移植机中,在进行从预备载苗台向苗栽种装置装载苗的装载作业时,由于没有取出苗的取苗板的收纳场所,因此将该取苗板载置在行驶车体上。由此存在如下问题:有时取苗板因风或机体的振动而从行驶车体落下,作业者必须捡拾落下的取苗板,导致作业效率的降低以及作业者的劳力的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以往例所具有不良状态,使与苗的栽种作业相关的一系列作业的作业性提高的苗移植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方案1记载的本发明是一种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苗栽种装置3,在上述行驶车体2的前部经由苗框保持部件83a设置预备苗框81,该预备苗框81具备多个预备载苗台和联杆机构,该联杆机构能够切换成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在机体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层叠形态、和该多个预备载苗台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展开形态,上述联杆机构包括:在使上述预备苗框处于层叠形态时成为向后下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侧的第一联杆臂85a;以及在使上述预备苗框处于层叠形态时成为向前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后侧的第二联杆臂85b,将操作上述联杆机构的主操作部件86a配置在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中在展开形态时位于机体前侧且在层叠形态时位于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后侧,并且将操作上述联杆机构的副操作部件86b配置在位于上述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前侧,将上述主操作部件86a的操作部和上述副操作部件86b的操作部配置在从上述预备载苗台离开的位置,在上述苗框保持部件83a的上部设置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将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中 的一个经由能够向前后方向滑动的辅助框架122而设置于上述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将上述第一联杆臂85a和上述第二联杆臂85b的基部安装于上述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将上述第一联杆臂85a和上述第二联杆臂85b的端部安装于在上述层叠形态时位于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若将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操作为展开形态或层叠形态,则上述辅助框架122与上述第二联杆臂85b的转动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滑动。
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是方案1所记载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在机体左右两侧具备防止苗向机体左右方向落下的侧壁87,在位于上述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上,且在与上述主操作部件86a的操作部和上述副操作部件86b的操作部相对的该侧壁87部分,分别形成切槽部。
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是方案1或方案2所记载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在层叠形态下限制上述第一联杆臂85a和上述第二联杆臂85b转动的转动锁定部88。
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是方案1或方案2所记载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设置以上下方向的转动轴129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件140,在使上述预备苗框81处于层叠形态时的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的下方配置转动轴129,通过从层叠形态向展开形态的切换,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全部向前侧移动。
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是方案1或方案2所记载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机体的左右一侧设置上述预备苗框81,在机体的左右另一侧设置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固定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的固定式预备苗框82,在该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预备载苗台的机体左右方向内侧设置使线材弯曲而形成的取苗板支撑部件95,该取苗板支撑部件95在前后两端具备安装在机体上的基部95a,在各个基部95a之间的前后方向中央,形成从各个基部95a向下方弯曲并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5b。
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是方案1或方案2所记载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机体的左右一侧设置上述预备苗框81,在机体的左右另一侧设置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固定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的固定式预备苗框82,在将上述预备苗框81切换成层叠形态的状态下,上述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位于比上述预备苗框81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上方,上述固定式预备苗 框82的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位于比上述预备苗框81的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下方,并且上述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和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之间的预备载苗台位于比上述预备苗框81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下方且比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上方。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具有预备苗框81,该预备苗框81具备能够切换成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联杆机构,由此通过将预备载苗台81切换成层叠形态,可容易地进行在行驶车体2上的从预备载苗台81a、81b取出苗的作业,另一方面,通过将预备载苗台切换成展开形态,从而容易进行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向预备载苗台装载苗的作业。因此,不论从行驶车体2上还是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都能够容易地装载苗,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通过将从行驶车体2上进行联杆机构的切换操作的主操作部件86a配置在多个预备载苗台中在展开形态时位于机体前侧且在层叠形态时位于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后侧,并且将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进行切换操作的副操作部件86b配置在位于上述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前侧,从而不论从行驶车体2上还是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都能够进行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切换,因此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通过将主操作部件86a的操作部和副操作部件86b的操作部配置在从预备载苗台离开的位置,从而在进行预备苗框81的切换操作时,由于能够在作业者的手与载置于预备载苗台上的苗之间设置间隔,因此可防止在将预备苗框81切换操作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用作业者的手折弯或压坏苗。由此,无需顾忌折弯或压坏苗的可能性,能够进行苗的装卸,并且可防止在装卸苗时主操作部件86a和副操作部件86b成为作业的障碍,因此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由于可防止损伤苗,因此能够防止产生苗的培育不良,可抑制苗的浪费。
而且,通过由在使多个预备载苗台处于层叠形态时成为向后下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侧的第一联杆臂85a、和在使多个预备载苗台处于层叠形态时成为向前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后侧的第二联杆臂85b构成联杆机构,从而能够防 止妨碍从多个预备载苗台的前侧装载苗的作业或从后侧卸下苗的作业,因此可提高作业效率并且减轻作业者的劳力。
并且,若将预备苗框81操作为展开形态或层叠形态,则辅助框架122与第二联杆臂85b的转动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滑动,通过上述结构,即使在农田端有用水路等,装载苗的作业者也能够靠近行驶车体2及预备苗框81并进行作业,提高苗的装载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将预备苗框81切换为展开形态时,通过辅助框架122使预备载苗台向前方移动,从而由于能够防止在预备载苗台的前后之间产生间隙,所以能够防止装载的苗被卡在间隙或者苗从该间隙落下,因此提高作业效率。
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除了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以外,通过在位于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侧壁87中的、与主操作部件86a的操作部和副操作部件86b的操作部相对的部分形成切槽部,从而把持主操作部件86a或副操作部件86b的作业者的手更加难以接触到预备载苗台,提高预备苗框81的切换操作的操作性,因此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除了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效果以外,通过设置在层叠形态下限制前侧的第一联杆臂85a和后侧的第二联杆臂85b转动的转动锁定部88,从而即使行驶车体2因农田的凹凸等而较大地摇摆时,由于可防止预备苗框81产生从层叠形态切换到展开形态的动作,因此可防止载置于多个预备载苗台上的苗落下,可提高作业效率并且减轻作业者的劳力。
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除了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效果以外,若将预备苗框81操作为展开形态则能够使多个预备载苗台向前侧移动,因此即使在农田端有用水路等,装载苗的作业者也能够靠近行驶车体2及预备苗框81并进行作业,提高苗的装载作业的效率。
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除了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效果以外,通过在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预备载苗台的机体左右方向内侧设置使线材弯曲而形成的、支撑取苗板的取苗板支撑部件95,从而能够防止取苗板因风而飞出,因此不需要捡拾落下的取苗板P的作业,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在取苗板支撑部件95的前后两端分别具备安装在机体上的基部95a,在各个基部95a之间的前后方向中央,形成从各个基部95a向下方弯曲并向下 方突出的突出部95b,从而能够由取苗板支撑部件在上下方向范围内支撑取苗板,可防止取苗板摇摆,可防止摇摆的取苗板与固定式预备苗框82及取苗板支撑部件95接触而产生较大的接触声,可防止作业者感到不愉快。
另外,取苗板支撑部件95通过对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基部95a及突出部95b,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
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除了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效果以外,由于能够将设置在机体的左右一侧的预备苗框81的重心位置、设置在机体的左右另一侧的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重心位置设定在大致相同的上下高度,因此提高行驶车体2的平衡,提高行驶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苗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2是实施例的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的苗移植机的主视图。
图4是具备可动式预备苗框的苗移植机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5是表示可动式预备苗框的展开形态的侧视图。
图6是具备可动式预备苗框的苗移植机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7是具备可动式预备苗框的苗移植机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8的(a)(b)(c)是转动锁定部锁定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实施例的可动式预备苗框的仰视图。
图10是实施例的可动式预备苗框的层叠形态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可动式预备苗框的支撑部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可动式预备苗框的支撑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a)是将可动式预备苗框朝向前方展开形态的苗移植机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13(b)是将可动式预备苗框朝向侧方展开形态的苗移植机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可动式预备苗框的转动机构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可动式预备苗框的转动机构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6是固定式预备苗框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取苗板的固定式预备苗框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固定式预备苗框的其他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取苗板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设置有取苗板支撑部的固定式预备苗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1是表示设置有取苗板支撑部的固定式预备苗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2是表示设置有取苗板支撑部的固定式预备苗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3是表示车体引导操作部和中心标记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24是表示车体引导操作部和中心标记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5是表示车体引导操作部和中心标记的转动机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6是表示车体引导操作部和中心标记的前后位置调节机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7是表示车体引导操作部的转动机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8是表示倾斜传感器的配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9是表示转动式预备苗框和固定式预备苗框的配置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30是表示转动式预备苗框和固定式预备苗框的配置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中:
1—苗移植机,2—行驶车体,3—苗栽种装置,81—可动式预备苗框,81a—第一预备载苗台,81b—第二预备载苗台,82—固定式预备苗框,82a—第三预备载苗台,82b—第四预备载苗台,85—联杆机构,86a—主操作部件,86b—副操作部件,87—侧壁,88—转动锁定部,89—苗框架,95—取苗板支撑部,95a—基部,95b—突出部,122—辅助框架,129—转动轴,140—转动部件,P—取苗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苗移植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
基于图1至图30对本发明的苗移植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及图2的符号1表示本实施例的苗移植机。以下将机体的前进方向定义为前方,将从该行进方向观察的左右定义为左右。该苗移植机1大致分为使机体前进或回转等的行驶车体2、和配置在该行驶车体2的后方的苗栽种装置3。
该行驶车体2是四个车轮W为驱动轮的所谓四轮驱动车辆。此外,该行驶车体2可以是总以全部车轮W产生驱动力的全部时间四轮驱动车,但也可以为能够切换二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的部分时间四轮驱动车。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行驶车体2具备安装在前框架11上的动力源(发动机)20。该发动机20为柴油机或汽油机等的热力机,配置在机体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在该例示的行驶车体2中,采用使输出轴20a从发动机20向机体左方突出的结构。因此,经由滑轮等卷绕在该输出轴20a上的发动机皮带21也配置在机体左方。该行驶车体2具备断开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的未图示的动力断开装置(离合器)。
上述发动机20的动力经由该发动机皮带21传递到作为主变速机的液压式无级变速机31。该液压式无级变速机31是称为HST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该液压式无级变速机31通过用上述发动机20的动力进行驱动的液压泵来产生液压,通过液压马达将该液压变换成机械的力(旋转力)而被输出。该变换的力传递到变速箱体32的输入轴。传递到该变速箱体32的力沿内部的副变速机(未图示)变速,分为传到驱动轮W的行驶用动力和苗栽种装置3的驱动用动力而被输出。
苗栽种装置3经由升降联杆装置40安装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该升降联杆装置40具备连结行驶车体2的后部和苗栽种装置3的平行联杆机构41,通过液压升降缸42的伸缩动作使苗栽种装置3升降。该升降联杆装置40通过该升降动作使苗栽种装置3上升到非作业位置、或使苗栽种装置3下降到对地作业位置(对地栽种位置)。
上述苗栽种装置3具备:能够向机体左右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栽种多行苗的载苗台51;具有刮取一株量的苗床并植入到农田面的植入杆52a的苗栽种器具52;一边在苗栽种面上滑行一边平整土地的机体左右的侧浮动体53;以及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中央部分的中央浮动体54。
在苗移植机1的前侧中央部设有作业者操作上述行驶车体2、苗栽种装置3的具有各种操作部的操纵装置60。该操纵装置60在行驶车体2的机体前部配置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中央部分。另外,上述操纵装置60设置在比机体前部的底面(作业者乘车时放置脚的底面)71更靠机体上方处。此外,在上 述操纵装置60的机体后方,以被发动机罩72覆盖的状态配置有比该底面71更向机体上方突出的发动机20。在该发动机罩72的上部设有操纵席73。
上述操纵装置60设置在前罩74或其附近。此外,在该前罩74的内部设有发动机用燃料的燃料箱等。上述操纵装置60设有:对上述行驶车体2的操舵轮进行操作的驾驶盘61;对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机31进行操作的HST操作杆62;从行驶车体2上对上述动力断开装置(离合器)进行操作的离合器踏板63;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对该动力断开装置进行断开接通操作的离合器操作杆64;作业者从该行驶车体2的前方引导行驶车体2的前侧手柄65;以及使行驶车体2的所有功能强制停止的紧急停止开关66。
该HST操作杆62通过操作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机31来进行行驶车体2的前进后退切换或行驶速度调整,设置在后述的机体左右的设有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一侧(换言之,设置在机体左右的未设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一侧)。另外,该HST操作杆62从前罩74的上部向机体上方突出。在该例子中,将HST操作杆62配置在机体左侧。
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离合器踏板63配置在上述前罩74与可动式预备苗框81之间。例如,该离合器踏板63从前罩74的侧面向行驶车体2上的作业者的脚附近突出。该作业者从行驶车体2上用脚踩住离合器踏板63对动力断开装置进行操作,切断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行驶车体2通过切断该动力传递而减速,然后停止。
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离合器操作杆64为了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进行动力断开装置的断开操作,而从机体前部的底面71向机体上方且机体前方突出。例如,在例子中,与离合器踏板63同样地,在前罩74与可动式预备苗框81之间配置离合器操作杆64。机体前方的作业者通过用手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抬起(或降下)离合器操作杆64来对动力断开接通装置进行操作,切断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该苗移植机1由于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进行动力断开接通装置的断开接通操作,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如图2及图3所示,前侧手柄65相对于前罩74的下部设置在机体前方。即、该前侧手柄65在行驶车体2的前端部分配置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中央部分。该前侧手柄65能够以机体下部侧为支点向机体前后方向转动。该前侧 手柄65安装在前框架11上。例如,该前侧手柄65具备形成为环状的把手。作业者例如在倾斜地搬运苗移植机1时,通过握住该把手使前侧手柄65向机体前方转动,从而抑制苗移植机1的浮起以保持搬运时的平衡。
如上所述,就该苗移植机1而言,由于用一只手操作前侧手柄65的作业者能够用另一只手操作离合器操作杆64,因此在作业者希望行驶车体2停止时,能够通过用一只手进行的简单的操作来进行行驶车体2的减速及停止操作,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紧急停止开关66用于使例如动作中的发动机20等强制性地停止,设置在前侧手柄65。例如,在该例子中,在前侧手柄65的把手的设有机体左右的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一侧设置紧急停止开关66。
如上所述,就该苗移植机1而言,由于紧急停止开关66与前侧手柄65一起配置在行驶车体2的前端部分,因此操作该前侧手柄65的作业者判断为需要行驶车体2的紧急停止时,用一只手操作前侧手柄65的作业者能够用另一只手操作紧急停止开关66,因此能够通过用一只手进行的简单操作使行驶车体2紧急停止,能够确保安全性、防止机体的破损。
在该操纵装置60的机体左方及机体右方,设有具备多个预备载苗台的预备苗框。在预备载苗台上载置有向苗栽种装置3进行补充的补充用苗。在该行驶车体2中,在机体左右的任意一方配置可动式预备苗框81,在另一方配置固定式预备苗框82。如图3所示,在前框架11的机体右侧,经由苗框保持部件83a和辅助苗框保持部件83b配置有可动式预备苗框81,在前框架11的机体左侧,经由保持部件84配置有固定式预备苗框82。
可动式预备苗框81是能够切换以下两种形态的预备苗框,即、多个预备载苗台(在该例子中为两个。上侧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下侧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在机体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图4所示的层叠形态;以及该多个预备载苗台(上侧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下侧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在机体前后方向排列的图5所示的展开形态。
如上所述,该苗移植机1构成为,通过操作可动式预备苗框81使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处于层叠形态,能够从行驶车体2上容易进行装载在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上的苗的取出作业,并 且缩短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前后宽度,可防止在使行驶车体2移动时可动式预备苗框81与农田外的壁等障碍物接触而破损。
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处于展开形态,能够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进行向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装载苗的作业,因此不论从行驶车体2上还是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都能够容易装载苗,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在此,上述可动式预备苗框81处于展开形态时,优选为如下结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内的位于机体前侧的预备载苗台(第一预备载苗台81a)比行驶车体2的前端更向机体前方突出。由此,即使在农田与农田外之间有水路等,也能够跨越该水路等而使第一预备载苗台81a靠近作业者,因此容易进行苗的装载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该可动式预备苗框81具备对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进行切换操作的切换操作部。该切换操作部具有介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之间的联杆机构85,通过使该联杆机构85动作,进行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切换。如图3所示,该联杆机构85设置在比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更靠机体内侧。
另外,上述联杆机构85具备:机体前侧的第一联杆臂85a;机体后侧的第二联杆臂85b;固定在第一预备载苗台81a的机体内侧部分的上侧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c;以及固定在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机体内侧部分的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该第一联杆臂85a和第二联杆臂85b在机体前后方向并排配置。
该第一联杆臂85a的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上侧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c上,而且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上。另一方面,第二联杆臂85b的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比第一联杆臂85a的保持部分靠机体后方的上侧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c上,而且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比第一联杆臂85a的保持部分靠机体后方的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上。
如图4所示,上述机体前侧的第一联杆臂85a成为处于层叠形态时的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在机体前部侧的机体侧方形成空间的弯曲形状。由此,不会使上述第一联杆臂85a成为障碍, 能够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机体前方进行苗的出入。
另外,如图4所示,机体后侧的第二联杆臂85b成为处于层叠形态时的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在机体后部侧的机体侧方形成空间的弯曲形状。由此,不会使上述第二联杆臂85b成为障碍,能够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机体后方进行苗的出入。因此,容易进行苗的装载作业或取出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在上述上侧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c的机体后部侧,形成有朝向机体下方突出的第一卡定部85e。并且,在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的机体前部侧,形成有朝向机体上方突出的第二卡定部85f。该第一卡定部85e和第二卡定部85f用于在可动式预备苗框81为展开形态时限制将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向机体下方进一步移动。
因此,上述第一卡定部85e和第二卡定部85f配置在可动式预备苗框81为展开形态时限制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向机体下方移动的位置上,而且配置在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接触的位置上。
此外,由于将上述第一卡定部85e和第二卡定部85f分为两处来配置,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卡定部85e和第二卡定部85f,该第一卡定部85e和第二卡定部85f不会成为例如进行苗的取出作业时的障碍,提高作业效率。
再有,在上述切换操作部设有:作业者从行驶车体2上进行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切换操作的主操作部件86a;以及作业者能够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进行该切换操作的副操作部件86b。由此,能够从行驶车体2上或者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进行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切换,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述主操作部件86a和副操作部件86b位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内的处于展开形态时的机体前侧,而且配置在层叠形态时为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第一预备载苗台81a)与联杆机构85之间。该主操作部件86a配设在该第一预备载苗台81a的机体后部侧与联杆机构85之间。另一方面,副操作部件86b配设在上述第一预备载苗台81a的机体前部侧与联杆机构85之间。
由此,在进行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切换操作时,能够在作业者的手与载置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上的苗之间设置间隔,因此能够无需顾忌苗被作业者的手折弯或压坏的可能性地进行苗的装卸,并且在该装卸时,主操作部件86a和副操作部件86b不会成为障碍,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由于还能够避免苗的培育不良等,因此浪费的苗减少。在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效果,主操作部件86a及副操作部件86b也可以配置成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离开,直到联杆机构85的机体上方。
此外,在联杆机构85与操纵装置60之间未设置离合器踏板63等的突出物时,通过在第一预备载苗台81a与联杆机构85之间、或者联杆机构85的机体上方设置主操作部件86a和副操作部件86b,能够确保作业者的升降空间乘降空间。
再有,做成上述主操作部件86a和副操作部件86b设置在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特别是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在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范围内的结构。由此,防止上述主操作部件86a和副操作部件86b妨碍作业者从行驶车体2的侧方的乘降,从行驶车体2的侧方的乘降变得容易,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再有,由于该苗移植机1是上述副操作部件86b不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向机体前方突出的结构,因此该副操作部件86b在回转行驶中等时不与壁等接触,提高副操作部件86b的耐久性。
另外,上述主操作部件86a配置在机体上下方向的比副操作部件86b更高的位置上。这种配置结构是因为上述行驶车体2上的作业者相比行驶车体2的前方的作业者在高的位置进行切换操作。
如图3至图6所示,在上述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上,朝向机体上方竖立设有侧壁87,该侧壁87用于防止苗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两侧向机体左右方向落下。由此,为了防止把持主操作部件86a或副操作部件86b的作业者手接触该侧壁87,关于配置在主操作部件86a或副操作部件86b的机体侧方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特别是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做成除了与该主操作部件86a相对的机体侧方部分和与副操作部件86b相对的机体侧方部分以外设置侧壁87的结构。
例如,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与主操作部件86a相对的机体侧方部分和与副操作部件86b相对的机体侧方部分分别形成切口87a和切口87b。由此,在该苗移植机1中,把持主操作部件86a或副操作部件86b的作业者的手更加难以接触第一预备载苗台81a,提高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切换操作的操作性,因此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在此,在上述联杆机构85上设有转动锁定部88,该转动锁定部88用于在可动式预备苗框81为层叠形态时禁止第一联杆臂85a和第二联杆臂85b的转动动作。通过该锁定部88,即使行驶车体2因农田的凹凸等而向上下较大地摆动,也能够防止可动式预备苗框81随意地从层叠形态切换成展开形态等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的无用的动作,防止载置在该第一预备载苗台81a上的苗因振动等而落下,不需要作业者捡拾落下的苗的作业,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如图7所示,上述转动锁定部88包括:固定在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保持部85g上的托架88a;相对于该托架88a转动自如的锁定部件88b;以及将该锁定部件88b以转动自如的状态保持在托架88a上支撑部件88c。在该转动锁定部88中,以用弹性材料挂在第二联杆臂85b上的方式成形锁定部件88b。
如图8(a)所示,在上述锁定部件88b被解除锁定时产生从第二联杆臂85b离开的方向的弹性力。并且,为了防止锁定因振动等而随意地被解除,该锁定部件88b如图8(b)所示,做成产生回弹力并越过第二联杆臂85b的表面的形状。另外,如图8(c)所示,上述锁定部件88b为了产生锁定时不从第二联杆臂85b离开而随意地被解除锁定的方向弹力,该锁定部件88b在支点与前端之间设置差。
如上所述,HST操作杆62配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中与设有上述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因此,在行驶车体2上的作业者进行可动式预备苗框81的切换操作时,能够防止误操作HST操作杆62,因此防止了行驶车体2无用的前进后退,不需要例如使误动作后行驶车体2返回原来的位置等的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如上所述,行驶车体上的配置在脚边的离合器踏板63与离合器操作杆64配置在前罩74与可动式预备苗框81之间。由此,能够在前罩74与固 定式预备苗框82之间形成间隔部,作业者能够容易地从该间隔部乘降。
再有,通过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任一方形成该间隔部,作业者能够不进入农田的泥土中地能够乘降于行驶车体2,能够减轻行驶车体2上被作业场所的泥土弄脏,行驶车体2的清扫变得容易。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离合器踏板63和离合器操作杆64的配置,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如图9所示,下侧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通过四个固定螺钉127、127、127、127而以螺钉紧固并固定在俯视时呈H字型的辅助框架122上。在该H字型的辅助框架122的下表面侧,且在与第一支架支撑板120及第二支架支撑板121上所形成的四个滑动孔125、125、125、125对应的位置上,竖立设有四个滑动销126、126、126、126。
如图10所示,图11所示的下层安装支撑框架128配置在下侧,第二预备载苗台81b通过固定的H字型的辅助框架122的四个滑动销126、126、126、126分别嵌入滑动孔125、125、125、125而载置于该下层安装支撑框架128上。如图9所示,该滑动孔125、125、125、125是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滑动销126、126、126、126通过在滑动孔125、125、125、125内滑动而能够向前后移动,因此第二预备载苗台81b能够在下层安装支撑框架128上向前后移动。
在上述辅助框架122上,在将第二联杆臂85b的连结轴插入到下层安装支撑框架128的轴套时的曲柄臂124的位置上安装有凸轮123。如图9及图12(b)所示,做成使该曲柄臂124的前端与设置在凸轮123上的孔嵌合来配置的结构。另外,在上述下层安装支撑框架128上固定有转动部件140及转动轴129,该转动部件140及转动轴129由固定在行驶车体2上的辅助苗框保持部件83b连结支撑。
如图12(a)所示,由于曲柄臂124的前端从连结轴的中心偏移,因此伴随着第二联杆臂85b以连结轴为中心转动,曲柄臂124的前端也以连结轴为中心转动。由于曲柄臂74的前端与凸轮123嵌合,因此伴随着曲柄臂124的前端进行转动,凸轮123也移动,安装有凸轮123的辅助框架122也移动。由于滑动销126、126、126、126被滑动孔125、125、125、125限制,因此该辅助框架122伴随着曲柄臂124的前端进行转动而向前后移动。
在将转动式预备苗框81从层叠形态切换操作到展开形态时,如图7所示,第二联杆臂85b以连结轴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第二联杆臂85b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曲柄臂124的前端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向左移动,因此凸轮123向左移动,伴随于此,下层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也向左、即机体前侧移动。
此时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移动量能够根据曲柄臂124的形状自由地设定。例如,在本实施例所示的方式中为确保20mm左右的移动量的形状。
通过做成上述结构,在将转动式预备苗框81从层叠形态切换成展开形态时,在以辅助苗框保持部件83b为基准的固定下层安装支撑框架128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下层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向机体前侧移动例如20mm左右。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处于展开形态时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位置移动到比以往更靠前侧,因此能够将第一联杆臂85a及第二联杆臂85b构成为比以往更长,能够使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移动到比以往更靠前方。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处于展开形态时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前端位置位于比以往更靠前方处,将苗载置在转动式预备苗框81上变得容易。
另外,能够防止在处于展开形态时的、前侧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与后侧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之间产生间隙,能够防止苗的装载作业时苗被卡在该间隙或者苗从该间隙落下,因此提高作业效率。
图14表示对转动式预备苗框81和承受台14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俯视图。另外,图15表示对转动部件140和承受台141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俯视图。
另外,图13(a)表示转动式预备苗框81以展开形态将前端朝向行驶车体2的前方时的苗移植机1的俯视图,图13(b)表示转动式预备苗框81以展开形态将前端朝向行驶车体2的侧方时的苗移植机1的俯视图。
在上述苗框保持部件83a的上部形成有承受台141,该承受台141由辅助苗框保持部件83b加固支撑。
上述承受台141具备:具有与转动部件140的下表面接触的扇状上表面部分的板承受部131;以及插入转动轴129并以轴支承的圆筒形状的转动轴支撑 筒部137。而且,具备固定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水平转动位置的位置固定轴132以及位置固定杆132a。
固定在上述下层安装支撑框架128上且贯通圆板形状的转动部件140的中心的转动轴129插入到转动轴支撑筒部137,通过该转动部件140的下表面与板承受部131的上表面接触,转动式预备苗框81被承受台141固定支撑。
如图15所示,在转动部件140上,在以转动轴129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设有第一固定用孔133、第二固定用孔134及第三固定用孔135这三个贯通孔。上述承受台141的位置固定轴132向上方被加力,使得前端贯通第一固定用133、第二固定用孔134及第三固定用孔135任一个。另外,该位置固定轴132通过下压位置固定杆132a,从而能够向下方移动。
该第一固定用孔133是朝向苗移植机1的前方固定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前端部、即上层的第一予预备载苗台81a的前端的孔,第二固定用孔134是朝向机体的侧方固定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前端部的孔,第三固定用孔135是朝向机体的后方固定的孔。
做成如下结构:若下压上述位置固定杆132a,则位置固定轴132下降,所贯通的前端部从第一固定用孔133、第二固定用孔134或第三固定用孔135脱出,从而能够使转动式预备苗框81以转动轴129为中心水平地转动。此时,就转动式预备苗框81而言,转动部件140的下表面与板承受部131的上表面接触的同时进行转动。并且,通过使位置固定轴132的前端贯通第一固定用孔133、第二固定用孔134及第三固定用孔135任一个,从而能够将转动式预备苗框81固定在所希望的水平位置上。
圆形状的转动部件140由于以位于其中心位置的转动轴129为中心转动,因此在使转动式预备苗框81在承受台141上转动时,如图13(a)及(b)所示,总是以板承受部131的上表面被圆形的转动部件140覆盖状态转动。
上述转动部件140的下表面与板承受部131的上表面接触的同时进行转动,由此在板承受部131的上表面产生涂装的剥离等,但由于该板承受部131的上表面总是被转动部件140覆盖,因此能够防止从外部看到该损伤。
在使上述转动式预备苗框81处于展开形态进行苗的装载作业时,若予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支撑位置较远,则会由于载置苗时苗的重量而容易挠曲, 但通过做成转动部件140的下表面总是与板承受部131的扇形的上表面整面接触地被支撑的结构,能够所选距离支撑位置的悬空量,能够使转动式预备苗框81难以挠曲。
因此,如图13(b)所示,即使处于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前端朝向行驶车体2的侧方的展开形态时也难以挠曲,因此若做成在该位置能够停止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结构,则从行驶车体2的侧方也能够装载苗箱,作业者无需进入农田便能够从容易装载的方向进行苗的装载作业,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附着在作业者的脚上的泥土不易残留在行驶车体2上,可减少清扫所需要的劳力和时间。
此外,在该结构中,做成如下结构:在转动部件140的同一圆周上设置第一固定用孔133、第二固定用孔134及第三固定用孔135这三个贯通孔,在三处水平位置固定转动式预备苗框81,但还可以做成如下结构:通过在转动部件140的同一圆周上进一步形成贯通孔,将转动式预备苗框81以其他水平位置、例如苗移植机1为基准沿斜侧方向进行固定。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固定式预备苗框82是具有苗框架89的预备苗框,该苗框架89在机体上下方向等间隔排列地固定配置有多个预备载苗台、在该例子中为第三预备载苗台82a和第四预备载苗台82b。
该固定式预备苗框82与可动式预备苗框81相比较,第三预备载苗台82a和第四预备载苗台82b的动作被苗框架89有力地限制,因此载置在该第三预备载苗台82a和第四预备载苗台82b上的苗难以因振动等而落下,不需要作业者捡拾落下的苗的作业,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在上述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第三预备载苗台82a和第四预备载苗台82b上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两侧朝向机体上方分别竖立设置有防止苗向机体左右方向落下的侧壁87。
如图16所示,在上述固定式预备苗框82设有取苗板支撑部,该取苗板支撑部由收放及保持取苗板P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部件91a和第二支撑部件91b构成。该第一支撑部件91a是向机体外侧折弯的两端被固定在苗框架89的机体上部侧且机体内侧的部件,形成设置有比从该部位沿取苗板P的板厚方向切开的剖面更大的空间的形状。
该第二支撑部件91b是向机体外侧折弯的两端固定在苗框架89的机体下部侧且机体内侧的部件,其形状为设置有如下大小空间的形状,该空间的大小为比从该部位沿取苗板P板厚方向切开的剖面更大,换言之,第二支撑部件91b以不产生较大声音的方式接触周围部件。
在该方式的取苗板支撑部中,通过机体上方将取苗板P插入该空间,可实现该取苗板P的收放和保持。通过上述的取苗板支撑部,能够防止取苗板P因振动或风等摇摆或飞出,即使取苗板P与苗框架89、第一支撑部件91a和第二支撑部件91b接触,也能够抑制较大的接触声的产生。另外,不需要作业者捡拾落下的取苗板P的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再有,由于在苗框架89上设置取苗板支撑部,因此能够确保第一支撑部件91a和第二支撑部件91b的强度。并且,该取苗板支撑部是使取苗板P从机体上方出入的结构,因此出入时手难以接触到周围的部件,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另外,上述取苗板支撑部能够通过其形状确保固定式预备苗框82与操纵装置60之间的乘降空间。
再有,由于在固定式预备苗框82上设置上述取苗板支撑部,因此相比改变方式设置在可动式预备苗框81上情况,能够可靠地确保取苗板P的收放空间,能够进行取苗板P的收放和保持、以及取苗板P的出入作业。
此外,该取苗板支撑部也可以设置在能够轻松处理较重的苗的作业者方便的一侧,由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另外,为了容易进行利用取苗板P的取苗作业以及该取苗板P向取苗板支撑部的收放作业,该取苗板P也可以如图17所示,做成随着接近收放时的前端而使取苗面倾斜的、即、使板厚变薄的结构。
考虑到取苗板P的出入容易度,上述取苗板支撑部优选在取苗板P与取苗板支撑部的上述各空间之间设置间隙。然而,若形成该间隙,则导致取苗板P与苗框架89的接触、取苗板P与第一支撑部件91a和第二支撑部件91b的接触,多少都会产生接触声。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如图18所示,在取苗板P有可能接触到的苗框架89的预定部位、即与取苗板P接触的部分及接近部分安装第一缓冲部件92即可。再有,如图18所示,在取苗板P有可能接触到的第一支撑部件91a和第二支 撑部件91b的预定部位、即与取苗板P接触的部分及接近部分也安装第二缓冲部件93即可。该第一缓冲部件92及第二缓冲部件93例如由氯乙烯板或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由此,能够避免取苗板P细微地振动而产生与苗框架89、第一支撑部件91a、第二支撑部件91b接触时的声音或碰撞,可防止让作业者及农田近邻感到不愉快,并且能够防止取苗板P的破损。
另外,上述取苗板支撑部只要能够使取苗板P从机体前后方向出入即可。例如,也可以如图19所示,做成如下结构:设置从机体侧方观察使上述第一支撑部件91a和第二支撑部件91b旋转了90度的、第三支撑部件94a及第四支撑部件94b。通过做成该取苗板支撑部的结构,作业者在就座于操纵席73上的状态下就能够使取苗板P出入,因此可提高作业效率、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但是,上述取苗板支撑部存在取苗板P因振动等而落下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倾斜地配置第三支撑部件94a及第四支撑部件94b,能够防止取苗板P的落下并能够从操纵席73进行取苗板P的出入。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苗框架89、第三支撑部件94a及第四支撑部件94b上设置第一缓冲部件92及第二缓冲部件93即可。
另外,上述取苗板支撑部也可以做成图20至图22所示的结构。该取苗板支撑部95是由设置在苗框架89的机体上部侧的基部95a、和从该基部95a朝向机体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5b收放及保持取苗板P的构件。该取苗板支撑部95类似于将上述第一支撑部件91a的机体内侧的中央部分作为突出部95b而向机体下方突出的形状。通过使用上述取苗板支撑部95,不仅结构简单,能够得到与由第一支撑部件91a和第二支撑部件91b构成的取苗板支撑部同等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在使用上述取苗板支撑部95时,也优选在取苗板支撑部95及苗框架89的与取苗板P接触的部分及接近部分安装上述第一缓冲部件92及第二缓冲部件93。另外,既可以从机体侧方观察使上述取苗板支撑部95旋转90度地配置,也可以倾斜地配置。再有,关于使它们旋转的构件,优选在取苗板支撑部95、苗框架89的与取苗板P接触的部分及接近部分安装上述第一缓冲部件92及第二缓冲部件93。
如图23及图24所示,上述前侧手柄65的机体下部侧经由托架101安装 在L字部件102上。该L字部件102是向机体下方延伸设置且从该延伸设置的端部向机体后方延伸设置的部件,经由托架103安装在前框架11上。也就是,该前侧手柄65经由这些各种部件而安装在前框架11上。
上述前侧手柄65如图24所示,未被操作时的环状把手以机体上下方向为基准,向机体前方倾斜地配置。
上述前侧手柄65在把手的机体下方具有转动支点105,以向机体前后方向转动自如的状态保持在图25所示的托架101的各个第一侧壁101a及第二侧壁101b上。在该第一侧壁101a及第二侧壁101b上形成有切口101c,该切口101c用于把手的机体下部侧65a转动时从转动支点105移动到机体上方且机体前方。上述前侧手柄65能够朝向机体前方转动到把手的机体下部侧65a与切口101c相接。也就是,该切口101c成为使前侧手柄65朝向机体前方且机体下方转动时的该前侧手柄65的卡定部。
另外,在上述托架101上,向机体前后方向转动自如地保持有作为直进行驶时的目标的中心标记67。该中心标记67是朝向机体上方突出的棒状的构件,配置在前侧手柄65与前罩74之间且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中央部分。该中心标记67在机体下部侧具有转动支点106,以转动自如的状态保持在托架101的各个第一侧壁101a及第二侧壁101b上。
如图24所示,上述中心标记67未被操作时相对于机体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另外,上述中心标记67既可以与前侧手柄65的转动动作连动地转动,也可以与该前侧手柄65的转动动作无关地个别地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后者的结构。
在此,如图25所示,做成如下结构:与上述前侧手柄65相比,上述中心标记67在机体上下方向的向机体前方的转动角度更小,而且与前侧手柄65相比,在机体上下方向的向机体后方的转动角度更大。图25的θ1是中心标记67在机体上下方向的向机体前方的最大转动角度,θ2是前侧手柄65在机体上下方向的向机体前方的最大转动角度。另外,θ3是中心标记67在机体上下方的向机体后方的最大转动角度。
由此,由于做成作业者将前侧手柄65向机体前方且机体下方操作时,中心标记67不会碰到作业者的结构,因此作业者能够以容易操作前侧手柄65 的姿势进行操作,可提高操作前侧手柄65时的作业效率以及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上述中心标记67做成如下结构:在比前侧手柄65的转动支点105靠机体上方侧具备上述转动支点106,而且如果使上述前侧手柄65向机体前方转动则不能向机体前方转动。也就是,如图25所示,该中心标记67即使向机体前方转动,前侧手柄65的把手的机体上部侧65b也成为卡定部而限制向机体前方的转动,因此可防止行驶时中心标记67随意地倒向机体前方,防止从行驶车体上的作业者难以看到中心标记67,以中心标记67为标志的行驶车体2的直进操作变得容易。
上述前侧手柄65和中心标记67配置在从行驶车体2的前端部分突出的位置上。由此,在将行驶车体2收放在狭窄的舱室或轻型卡车等小型输送车体上时,上述前侧手柄65和中心标记67有可能成障碍。
为了消除上述问题,例如是用螺栓等连结部件固定托架103和前框架11的结构的话,则拆下该连结部件,将前侧手柄65和中心标记67从行驶车体2拆卸下来收放在舱室或输送车体上即可。另外,例如,如图26所示,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在机体前后方向额外地准备能够由上述连结部件进行连结的部位,收放时能够使前侧手柄65和中心标记67接近行驶车体2。
再有,如图27所示,也可以做成能够从托架101自由地装卸上述中心标记67的结构,并且做成能够使前侧手柄65转动到行驶车体2与行驶路之间、例如设置在行驶车体2的下部侧的动力传递部中的变速箱体32的下方的结构。
通过做成上述的任意的结构,在收放在狭窄的建筑物或较小的输送机构的车箱上时,即使收放空间狭窄也能够容易地收放苗移植机1。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前侧手柄65、中心标记67从舱室内或输送车体的车箱突出,因此能够提高该前侧手柄65、中心标记67的耐久性。
此外,如图28所示,上述行驶车体2设置警告翻倒的倾斜传感器111。该倾斜传感器111是检测机体的倾斜角的角度传感器,配置在前框架11上。在该行驶车体2中,当由倾斜传感器111检测出的机体的倾斜角超过了预定角度时,通过声音或对监视器的显示等警告作业者有翻倒的可能性。
上述倾斜传感器111安装于在下方配置有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而且 在前方配置有变速箱体32的前框架11的平面部11a上。因此,该变速箱体32成为壁,能够抑制泥土附着到倾斜传感器111。在该前框架11安装有发动机20,若该发动机20的振动使倾斜传感器111振动,则倾斜传感器111处于检测若干的倾斜角度的状态,尽管实际的行驶车体2的倾斜角度是比能翻倒的角度缓和的角度,也被检测出有翻倒的可能性的角度,并通过声音或监视器的显示等向作业者发出警告,因此存在使作业者感到不必要的不安,并向作业者给予疲劳感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了消除上述问题,通过在该发动机20与前框架11之间介入绝缘体等缓冲部件(省略图示),能够防止发动机20的振动使倾斜传感器111检测多余的倾斜角度,可防止误检测,作业者可以在作业时集中精力。
另外,上述倾斜传感器111为了抑制机体左右的检测不均,优选靠近机体左右方向的机体中央部分来配置。例如,该倾斜传感器111以尽可能地接近踏板支柱部115的方式配置在该踏板支柱部115的机体右侧,该踏板支柱部115支撑机体左右方向中的机体中央部分所设的差速锁踏板(省略图示)。伴随于此,在该行驶车体2中,行驶电线束112也配置在机体右侧,将该行驶电线束112在机体右侧与倾斜传感器111连接。
由此,该行驶电线束112能够避开发动机皮带21并且与倾斜传感器111连接。在此,将倾斜传感器111及行驶电线束112的配置作为机体右侧是因为发动机皮带21配置在机体左侧,在发动机皮带21存在于机体右侧时,将倾斜传感器111及行驶电线束112配置在机体左侧。
另外,如图29、图30所示,在行驶车体2的前方左侧的外侧,设有固定式预备苗框82。该固定式预备苗框82在保持部件84上沿上下方向重合安装上侧的第三预备载苗台82a、下侧的第四预备载苗台82b、以及配置在该第三预备载苗台82a和下侧的第四预备载苗台82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高度的中间层的第五预备载苗台82c而构成。通过做成上述结构,该固定式预备苗框82与转动式预备苗框81不同,为在展开形态下不能进行切换操作的结构。
图29所示的苗移植机1采用如下配置结构:使上述中间层的第五预备载苗台82c的取付位置位于比转动式预备苗框81处于展开形态时的第一预备载 苗台81a靠下方,并且位于比第二预备载苗台81b靠上方。即、采用如下结构: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上层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位于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上层的第三预备载苗台82a与中间层的第五预备载苗台82c的上下方向中央高度,并且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下层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位于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下层的第四预备载苗台82b与中间层的第五预备载苗台82c的上下方向中央高度。
通过将构成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以及构成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第三预备载苗台82a和第四预备载苗台82b及第五预备载苗台82c按照图29所示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从而在使转动式预备苗框81处于层叠形态时能够使机体左右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因此行驶车体2的行驶性稳定。
此外,在此,在与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相同的高度上配置第五预备载苗台82c,但只要至少在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和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上下间隔部配置第五预备载苗台82c,就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30表示转动式预备苗框81和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位置关系与图29不同的、其他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苗移植机的主视图。
在图30所示的结构中,构成为使支撑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苗框保持部件83a的长度比图29的苗框保持部件83a更短,使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下层的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高度与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下侧的第四预备载苗台82b的高度大致相同。
通过将转动式预备苗框81及固定式预备苗框82以图30所示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从而能够使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操作到展开状态时的第一预备载苗台81a及第二预备载苗台81b的高度变低,从转动式预备苗框81的前端部分载置苗变得容易,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可减轻作业者的劳力。

Claims (6)

1.一种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苗栽种装置(3),在该行驶车体(2)的前部经由苗框保持部件(83a)设置预备苗框(81),
上述预备苗框(81)具备多个预备载苗台和联杆机构,该联杆机构能够切换成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在机体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层叠形态和该多个预备载苗台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展开形态,
上述联杆机构包括:在使上述预备苗框处于层叠形态时成为向后下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侧的第一联杆臂(85a);以及在使上述预备苗框处于层叠形态时成为向前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后侧的第二联杆臂(85b),
将操作上述联杆机构的主操作部件(86a)配置在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中在展开形态时位于机体前侧且在层叠形态时位于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后侧,并且,
将操作上述联杆机构的副操作部件(86b)配置在位于上述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的前侧,
将上述主操作部件(86a)的操作部和上述副操作部件(86b)的操作部配置在从上述预备载苗台离开的位置,
在上述苗框保持部件(83a)的上部设置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将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中的一个经由能够向前后方向滑动的辅助框架(122)而设置于上述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
将上述第一联杆臂(85a)和上述第二联杆臂(85b)的基部安装于上述预备载苗台保持部件(85d),将上述第一联杆臂(85a)和上述第二联杆臂(85b)的端部安装于在上述层叠形态时位于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
若将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操作为展开形态或层叠形态,则上述辅助框架(122)与上述第二联杆臂(85b)的转动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在机体左右两侧具备防止苗向机体左右方向落下的侧壁(87),在位于上述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上,且在与上述主操作部件(86a) 的操作部和上述副操作部件(86b)的操作部相对的该侧壁(87)部分,分别形成切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在层叠形态下限制上述第一联杆臂(85a)和上述第二联杆臂(85b)转动的转动锁定部(8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以上下方向的转动轴(129)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件(140),在使上述预备苗框(81)处于层叠形态时的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的下方配置转动轴(129),通过从层叠形态向展开形态的切换,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全部向前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机体的左右一侧设置上述预备苗框(81),在机体的左右另一侧设置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固定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的固定式预备苗框(82),
在该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预备载苗台的机体左右方向内侧设置使线材弯曲而形成的取苗板支撑部件(95),
该取苗板支撑部件(95)在前后两端具备安装在机体上的基部(95a),在各个基部(95a)之间的前后方向中央,形成从各个基部(95a)向下方弯曲并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5b)。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机体的左右一侧设置上述预备苗框(81),在机体的左右另一侧设置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固定上述多个预备载苗台的固定式预备苗框(82),
在将上述预备苗框(81)切换成层叠形态的状态下,上述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位于比上述预备苗框(81)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上方,
上述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位于比上述预备苗框(81)的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下方,并且
上述固定式预备苗框(82)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和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之间的预备载苗台位于比上述预备苗框(81)的最上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下方且比最下层的预备载苗台更靠上方。
CN201210202694.8A 2011-06-15 2012-06-15 苗移植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3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3302 2011-06-15
JP2011133302A JP5678811B2 (ja) 2011-06-15 2011-06-15 苗移植機
JP2011249483A JP2013102735A (ja) 2011-11-15 2011-11-15 苗移植機
JP2011-249483 2011-11-15
JP2011-283686 2011-12-26
JP2011283686A JP5660021B2 (ja) 2011-12-26 2011-12-26 苗移植機
JP2012118003A JP5664596B2 (ja) 2012-05-23 2012-05-23 苗移植機
JP2012-118003 2012-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3366A CN102823366A (zh) 2012-12-19
CN102823366B true CN102823366B (zh) 2016-12-21

Family

ID=47326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269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3366B (zh) 2011-06-15 2012-06-15 苗移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23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24775A (ko) * 2013-08-27 2015-03-09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종 이식기
JP6261424B2 (ja) * 2014-03-28 2018-01-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苗植付装置
JP6816631B2 (ja) * 2017-04-28 2021-01-2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733696B2 (ja) * 2018-03-30 2020-08-05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6736A (ja) * 1994-10-27 1996-05-1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田植機の苗取板又は苗箱の収納機構
CN2375076Y (zh) * 1999-01-26 2000-04-26 刘金财 水稻秧苗移植机
JP2001299027A (ja) * 2001-03-28 2001-10-30 Kubota Corp 乗用田植機
JP2003102218A (ja) * 2001-09-28 2003-04-08 Kubota Corp 乗用田植機
CN101027958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苗移植机
JP2008017771A (ja) * 2006-07-13 2008-01-3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2008067666A (ja) * 2006-09-15 2008-03-27 Kubota Corp 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構造
JP2009131283A (ja) * 2009-03-16 2009-06-18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2009232809A (ja) * 2008-03-28 2009-10-15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6736A (ja) * 1994-10-27 1996-05-1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田植機の苗取板又は苗箱の収納機構
CN2375076Y (zh) * 1999-01-26 2000-04-26 刘金财 水稻秧苗移植机
JP2001299027A (ja) * 2001-03-28 2001-10-30 Kubota Corp 乗用田植機
JP2003102218A (ja) * 2001-09-28 2003-04-08 Kubota Corp 乗用田植機
CN101027958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苗移植机
JP2008017771A (ja) * 2006-07-13 2008-01-3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2008067666A (ja) * 2006-09-15 2008-03-27 Kubota Corp 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構造
JP2009232809A (ja) * 2008-03-28 2009-10-15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
JP2009131283A (ja) * 2009-03-16 2009-06-18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3366A (zh)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3366B (zh) 苗移植机
CN104350212A (zh) 旋回作业车
CA3127491A1 (en) Mechanical self-leveling lift arm structure for a power machine, in particular a mini-loader
CN102197731B (zh) 秧苗移植机
JP2012095556A (ja) 乗用芝刈機
US11608839B2 (en) Bracket mount for engine with pump package
JP2012228913A (ja) 作業車両
JPH0956224A (ja) 田植機
JP2018093790A (ja) 作業車両
JP2018001867A (ja) 作業車両
JP2015116142A (ja) 作業車両
JP2010051278A (ja) 乗用型草刈機
CN110313284A (zh) 苗移植机
JP2015002687A (ja) 電動作業車両
JP4454128B2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
JP373478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フロントコラム
KR20210098821A (ko) 모종 이식기
JP3897113B2 (ja) モアトラクタ
JPH10178805A (ja) 水田用作業機
JP2015139374A (ja) 苗移植機
JP3286716B2 (ja) 田植機
JP2019205380A (ja) 作業機
JPH06296407A (ja) 苗植機
JP2015139374A5 (zh)
JP2020145949A (ja) 乗用型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