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2558A -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2558A
CN102822558A CN2011800145842A CN201180014584A CN102822558A CN 102822558 A CN102822558 A CN 102822558A CN 2011800145842 A CN2011800145842 A CN 2011800145842A CN 201180014584 A CN201180014584 A CN 201180014584A CN 102822558 A CN102822558 A CN 102822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carrier member
wall portion
outer member
seal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45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2558B (zh
Inventor
加藤洋德
坂田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650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24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885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31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22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2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2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25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6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rigid sleeves or pin, e.g. of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将粘结防振支脚部的外侧构件机械地卡合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托架构件而固定的结构中,能实现轻型化,并且能简化用于成形托架构件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外侧构件(60)在从托架构件(30)脱落的方向上的卡合,是通过将外侧构件(60)的一对第一壁部(62)埋设于托架构件(30)而实现的结构,因此不用为了卡合外侧构件(60)而使托架构件(30)向防振支脚部(50)伸出,从而能抑制如现有产品的咬边形状的形成。因此,能实现成形托架构件(30)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的简化。另外,外侧构件(60),一对防振支脚部(50)之间的部分被省略,相应地,能实现轻型化。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如下的防振装置:将粘结有防振支脚部的外侧构件机械地卡合于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托架(bracket)构件而固定的结构中,能够实现轻型化,且能简化用于成形托架构件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另外,能够在将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支脚部嵌入成形于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托架构件的结构中抑制嵌入成形时的毛边(bur)的产生,并能够确保防振支脚部的阻挡(stopper)功能;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防振装置的一例,例如以下结构已为人所知:在安装于车身侧的托架构件上设置内插孔,将内插配置于该孔的内筒构件安装于振动源(例如,发动机或马达、传动装置)侧,并且通过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支脚部连结内插孔的内周侧和内筒构件的外周侧。
近几年,以轻型化和低成本化为目的,尝试了用树脂材料来构成托架构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用树脂材料构成托架构件,并且在该托架构件上设置的支架(mount)安装孔(内插孔)的内周面配置金属板,通过在该金属板上粘结主体橡胶弹性体(防振支脚部),将主体橡胶弹性体固定于支架安装孔的内周面。
若根据该技术,则在主体橡胶弹性体和托架构件之间设有金属板,因此即使输入大位移时从主体橡胶弹性体施加局部的集中负荷,也能用金属板承受该集中负荷。由此,能够使托架构件所需的强度变得较小,相应地,能够抑制为确保托架构件强度的大型化。
然而,在上述现有防振装置中除了公开通过粘结金属板来固定于托架构件的技术之外,还公开了由机械卡合结构来固定的技术。若根据该机械卡合结构,则无需粘结剂和其涂布工序,因此能够相应地减少制造成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70634号公报(图1-图5、第7段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防振装置中,为了机械地卡合金属板(外侧构件),使托架构件内插孔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向防振支脚部伸出,且该伸出部分呈咬边(under cut)形状。因此具有使用于成形托架构件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变复杂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现有防振装置中,有必要将金属板形成为从一侧脚部至另一侧脚部连续的形状,以使即便内筒构件向任意方向位移,也能够保持金属板和托架构件的卡合状态,从而使得不会从托架构件脱落。因此存在使金属板大型化且相应地增加重量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并以提供如下的防振装置为第一目的:将粘结有防振支脚部的外侧构件机械地卡合于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托架构件而固定的结构中,能够实现轻型化,且能简化用于成形托架构件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
另外,对于上述问题,本申请人经过认真研究之后,发现通过在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埋设外侧构件并在托架构件中嵌入成形该外侧构件和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能够抑制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从托架构件脱落的现象,同时,简化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提出本申请时未公开)。
参照图26和图27对该防振装置和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图26是防振装置5200的立体图。
如图26所示,防振装置5200主要具备:托架构件5230,由树脂材料构成;内筒构件5240,内插配置于在该托架构件5230形成的内插孔5231;一对防振支脚部5250,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且一端侧连结于该内筒构件5240且另一端侧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5230的内插孔5231的内周侧;一对外侧构件5260(参照图27),埋设于该一对防振支脚部5250的另一端侧。防振支脚部5250的另一端侧形成有覆盖外侧构件5260的覆设橡胶部5253。该覆设橡胶部5253是作为阻挡面而发挥作用的部位,从托架构件5230的外面向内筒构件5240的轴方向突出。即,通过对象部件与覆设橡胶部5253相抵接而限制其位移。
图27是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5400的剖面图,对应于沿图26的XXVI-XXVI线的剖面图。防振装置5200以如下方式制造:将设有内筒构件5240和防振支脚部5250的树脂成形金属模5400在内筒构件5240的轴方向(图27的上下方向)上进行合模,之后向腔体C内注入树脂材料并固化,使防振支脚部5250嵌入成形于托架构件5230。通过使抵接面部5400a抵接在连结于覆设橡胶部5253的阻挡面(图27的上侧面)的纵壁5232a,使树脂成形金属模5400被划分为用于注入树脂材料的腔体C和用于容纳覆设橡胶部5253阻挡面的空间S。
此时,若树脂成形金属模5400的抵接面部5400a和覆设橡胶部5253的纵壁5253a之间的密合较差,则注入腔体C内的树脂材料将浸入抵接面部5400a和纵壁5253a之间形成毛边。该毛边由树脂材料构成且较硬,因此阻碍覆设橡胶部5253作为阻挡面的功能。因此,为确保阻挡功能,有必要抑制毛边的产生,从而要求树脂成形金属模5400的抵接面部5400a和防振支脚部5250的纵壁5253a具有高的尺寸精度。
本发明使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并以提供如下的防振装置和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为第二目的: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托架构件中嵌入成形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支脚部的结构中,抑制嵌入成形时毛边的产生,并能确保防振支脚部的阻挡功能。
【解决课题的方法和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防振支脚部的一端侧连结在已内插于托架构件内插孔的内筒构件,并且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硫化粘结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外侧构件,该外侧构件卡合于托架构件,由此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连结于托架构件插通孔的内周侧。因此,内筒构件在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被防振支脚部和外侧构件可位移地支撑。
此时,就外侧构件和托架构件而言,外侧构件的埋设于托架构件的部位卡合于该托架构件。由此,无需为了卡合外侧构件而使托架构件侧向防振支脚部突出,从而能抑制咬边形状的形成,相应地,能够实现成形托架构件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的简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对外侧构件分别具备埋设于上述托架构件的部位,从而能够分别保持卡合于托架构件的状态。由此,即使像现有产品,内筒构件向任意方向进行位移,也保持外侧板和托架构件之间的卡合状态,因此无需为防止从托架构件的脱落而将外侧构件设置成从一侧的支脚部到另一侧支脚部之间连续的形状。由此,能够省略一对防振支脚部之间的部分,相应地,具有能将外侧构件小型化,从而实现轻型化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所以达到的效果之外,由于外侧构件还具备:板状的基板部,其用于硫化粘结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板状的延伸设置壁部,从该基板部的外缘向托架构件延伸设置并在周方向上连续形成,而且延伸设置壁部的至少对置的两个部分以能够卡合的方式埋设于托架构件,因此能够限制外侧构件相对内插孔的内周面向垂直方向的移动。另外,从基板部的外延向托架构件延伸设置并在周方向上连续形成的延伸设置壁部的内周侧内嵌托架构件的一部分,因此能限制外侧构件相对内插孔的内周面向平行方向的移动。由此,即使内筒构件向任意方向位移,也能保持外侧构件和托架构件之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具有能可靠防止该外侧构件从托架构件脱落的效果。
进而根据本发明,外侧构件以板状的延伸设置壁部从板状的基板部外缘向一侧方向延伸设置的形状(所谓的容器形状)形成,因此通过在一张平坦的板材料上使用冲头和模具通过加压机(pressmachine)实施拉深加工,能够简单制造。因此,降低外侧构件的制造成本,因此具有相应地降低作为防振装置整体的产品成本的效果。
另外,此时由于延伸设置壁部在周方向上连续形成,因此能提高其弯曲方向的强度。由此,相应地,能减小外侧构件的板厚度,因此具有能够实现材料成本的降低和轻型化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3的防振装置,在权利要求2述的防振装置所达到的效果之外,由于外侧构件在基板部上贯通形成有贯通孔,因此即使在基板部以板状形成的情况下,也具有能够防止该基板部在防振装置的制造过程的变形的效果。即,在橡胶硫化金属模内将防振支脚部硫化粘结于基板部时,能够通过贯通孔释放由注入在橡胶硫化金属模内的橡胶状弹性体产生的硫化压力,同样地,将硫化粘结于外侧构件的防振支脚部设置在树脂成形金属模内而嵌入成形托架构件时,能够通过贯通孔释放注入在树脂成形金属模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因此能够防止外侧构件产生变形。
在此,在外侧构件的延伸设置壁部的内周侧内嵌有托架构件的一部分时,若如本发明在基板部贯通形成有贯通孔,则将托架构件嵌入成形时,注入在树脂成形金属模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能够通过贯通孔向防振支脚部施加。由此,能在防振支脚部施加预压缩,因此具有能实现提高其耐久性的效果。另外,通过改变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能改变预压缩量,因此具有能调整防振支脚部的弹簧特性的效果。
进而,根据本发明,嵌入成形托架构件时,注入在树脂成形金属模内的树脂材料通过贯通孔压入防振支脚部侧,因此该树脂材料在贯通贯通孔的同时形成嵌入于防振支脚部的内嵌状态。由此,根据该内嵌状态,具有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外侧构件从托架构件的脱落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在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达到的效果之外,外侧构件的延伸设置壁部还具备:一对第一壁部,其互相对置而配置并其至少有一部分别分埋设于托架构件;一对第二壁部,其呈平板状且连结该第一壁部的端部之间并隔着托架构件互相对置配置,包覆第二壁部的覆设橡胶部从托架构件的外面突出,因此具有能将该覆设橡胶部作为通过抵接于对象部件来限制其位移的阻挡部来使用的效果。
此时,在覆设橡胶部埋设有呈平板状的一对第二壁部,因此能够用第二壁部承受对象部件抵接时的冲击力,从而能减轻托架构件的负担。由此,即使托架构件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具有能实现其耐久性提高的效果。进而,第二壁部与第一壁部的端部相连结,因此能够相应地提高弯曲方向的强度,具有能够提高第二壁部在承受抵接对象部件时的冲击力的耐久性的效果。另外,由于使用第一壁部来提高第二壁部的强度,因此相应地具有能减小外侧构件的板厚度,从而实现材料成本的降低和轻型化的效果。
另外,覆设橡胶部由连结于防振支脚部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因此能同时硫化成形防振支脚部和覆设橡胶部,相应地,具有能实现削减制造成本的效果。进而,覆设橡胶部由连结于防振支脚部的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由此能够用橡胶状弹性体包覆外侧构件整体,因此具有能提高外侧构件耐蚀性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振装置,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达到的效果之外,包覆第二壁部并从托架构件的外面突出的覆设橡胶部具备:密封面部,其呈平面状并位于外缘侧;阻挡面部,其借由阶梯部与该密封面部连接设置,且比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阶梯部高度的距离,并通过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对密封面部的按压,划分成用于注入树脂材料的腔体和用于容纳阻挡面部的空间的情况下,覆设橡胶部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因此具有能在防振装置的制造过程中抑制毛边的产生,确保阻挡功能的效果。
即,包覆第二壁部的覆设橡胶部的密封面部呈平面状,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按压该密封面部,因此能够牢固地密合这些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因此,抑制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向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的浸入,相应地,具有抑制嵌入成形时毛边产生的效果。
另外,如上述那样能够牢固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的密合,相应地,能放宽对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和包覆第二壁部的密封面部的尺寸精度,因此具有能够降低用于制造防振装置的树脂成形金属模和橡胶硫化金属模的制造成本的效果。
进而,包覆第二壁部的覆设橡胶部的阻挡面部借由阶梯部连接设置于密封面部,并比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该阶梯部高度的距离,因此即使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浸入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该浸入的树脂材料成为毛边时,也能使阻挡面部的阻挡面离毛边具有相当于阶梯部高度的距离。由此,即使在防振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产生毛边,也具有能确保由阻挡面部产生的阻挡功能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振装置,从托架构件的外面突出的突出橡胶部具备:密封面部,其呈平面状并位于外缘侧;阻挡面部,其借由阶梯部连接设置于该密封面部,比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阶梯部高度的距离,并通过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对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的按压,划分成用于注入树脂材料的腔体和用于容纳突出橡胶部的阻挡面部的空间的情况下,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因此抑制在防振装置的制造过程中的毛边的产生,具有能够确保阻挡功能的效果。
即,在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呈平面状,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按压该密封面部,因此能够牢固地密合这些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因此,抑制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向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的浸入,相应地,具有抑制嵌入成形时毛边产生的效果。
另外,如上述那样能够牢固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的密合,相应地,能放宽对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和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的尺寸精度,因此具有能够降低用于制造防振装置的树脂成形金属模和橡胶硫化金属模的制造成本的效果。
进而,突出橡胶部的阻挡面部借由阶梯部连接设置于密封面部,并比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该阶梯部高度的距离,因此即使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浸入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该浸入的树脂材料成为毛边时,也能使阻挡面部的阻挡面离毛边具有相当于阶梯部高度的距离。由此,即使在防振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产生毛边,也具有能确保由阻挡面部产生的阻挡功能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在橡胶硫化工序中,在橡胶硫化金属模的腔体内设置内筒构件和外侧构件之后,在该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并使其硫化成形,由此成形将一对防振支脚部的一端侧硫化粘结在内筒构件的第一成形体。继而,在树脂成形工序中,使通过橡胶硫化工序而成形的第一成形体设置在树脂成形金属模的腔体内,并且在该腔体内注入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由此第一成形体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上。
此时,由橡胶硫化工序而成形的第一成形体的突出橡胶部具备:密封面部,其呈平面状并位于外缘侧;阻挡面部,其借由阶梯连接设置于该密封面部,比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阶梯部高度的距离,在树脂成形工序中,通过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对第一成形体的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的按压,划分成用于注入树脂材料腔体和用于容纳第一成形体突出橡胶部的阻挡面部的空间,因此具有能够抑制毛边的产生,确保阻挡功能的效果。
即,在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呈平面状,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按压该密封面部,因此能够牢固地密合这些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因此,抑制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向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的浸入,相应地,具有抑制嵌入成形时毛边产生的效果。
另外,如上述那样能够牢固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的密合,相应地,能放宽对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和第一成形体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的尺寸精度,因此具有能降低树脂成形金属模和橡胶硫化金属模的制造成本的效果。
进而,突出橡胶部的阻挡面部借由阶梯部连接设置于密封面部,并比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该阶梯部高度的距离,因此即使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浸入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该浸入的树脂材料成为毛边时,也能使阻挡面部的阻挡面离毛边具有相当于阶梯厚度的距离。由此,即使产生了毛边,也能确保阻挡面部的行程(stroke)(压缩费用),从而具有能发挥其阻挡功能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之外,由于在橡胶硫化工序中,向同时设有外侧构件和内筒构件的橡胶硫化金属模的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并使其硫化成形,成形一对防振支脚部的一端侧连结于内筒构件的外周面并且在一对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埋设外侧构件的第一成形体;在树脂成形工序中,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按压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的与外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区域,因此能够将被按压面部按压的密封面部从其背面侧支撑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外侧构件。由此,能够更加牢固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的密合,因此能够抑制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向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的浸入,相应地,具有能够更加切实地抑制嵌入成形时产生毛边的效果。
另外,根据权利要求8,在橡胶硫化行程中,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外侧构件埋设于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该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在树脂成形工序中嵌入成形于托架构件,由此使外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卡合于托架构件,因此具有能够制造能抑制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从托架构件的脱落的防振装置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在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之外,在树脂成形工序中使用的树脂成形金属模,在连结于按压面部的纵壁和阶梯部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该阶梯部是在第一成形体的密封面部和阻挡面部之间的阶梯部,因此将通过按压面部按压密封面部而挤出的橡胶状弹性体的余料,释放到纵壁和阶梯之间的间隙并吸收。这样,通过释放余料,能不被余料阻碍而将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密合。其结果,能够抑制注入在腔体内的树脂材料向按压面部和密封面部之间的浸入,相应地,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嵌入成形时的毛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防振装置的主视图,(b)是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图3(a)是外侧构件的立体图,(b)是外侧构件的后视图。
图4(a)是图3(b)的沿IVa-IVa线的外侧构件剖面图,(b)是图3(b)的沿IVb-IVb线的外侧构件的剖面图。
图5是第一成形体的立体图。
图6(a)是第一成形体的主视图,(b)是第一成形体的侧视图。
图7(a)是图6(a)的沿VIIa-VIIa线的第一成形体的剖面图,(b)是图6(b)的沿VIIb-VIIb线的第一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8是图6(a)的沿VIII-VIII线的第一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9是安装内筒构件和外侧构件并已合模的橡胶硫化金属模的剖面图。
图10是安装第一成形体并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剖面图。
图11是防振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12是防振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13(a)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外侧构件的剖面图,(b)是第三实施方案的外侧构件的剖面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15(a)是防振装置的主视图,(b)是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第一成形体的立体图。
图17(a)是第一成形体的主视图,(b)是第一成形体的侧视图。
图18(a)是图17(a)的沿XVIIIa-XVIIIa线的第一成形体的剖面图,(b)是图17(b)的沿XVIIIb-XVIIIb线的第一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19是图17(a)的沿XIX-XIX线的第一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20是安装内筒构件和外侧构件并已合模的橡胶硫化金属模的剖面图。
图21是安装第一成形体并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剖面图。
图22是安装第一成形体并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剖面图。
图23是安装第一成形体并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剖面图。
图24是防振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25是防振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26是现有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27是已合模的现有树脂成形金属模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防振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的立体图,图2(a)是防振装置1的主视图,图2(b)是防振装置1的侧视图。此外,在图1和图2中,箭头F、B方向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L、R方向表示车辆左右方向,箭头U、D方向表示车辆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防振装置1是一种用于支撑固定汽车的振动源(未图示)的同时,使该振动源产生的振动无法传到车身(未图示)的装置,主要具备:安装于车身侧并呈筒状短轴安装配件11和长轴安装配件12;弹性体21、22,硫化粘结在这两个安装配件11、12的外周面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托架构件30,具有用于分别压入这两个弹性体21、22的压入孔并由树脂材料构成;内筒构件40,内插配置在该托架构件30上形成的内插孔31上并安装于振动源侧;一对防振支脚部50,其一端侧连结于该内筒构件40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一对外侧构件60,分别与这一对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连结并卡合于托架构件30(参照图7)。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案中振动源为马达,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发动机或传动装置等。
短轴安装配件11和长轴安装配件12是由钢铁材料构成,是一种安装于车身侧的配件。这两个安装配件11、12形成为具有贯通孔的筒状,该贯通孔内插有螺栓(未图示),通过该螺栓的连结,俩安装配件11、12的端面分别安装于车身侧。
托架构件30由树脂材料构成并主视大致呈矩形的板状体,且压入孔和内插孔31以在厚度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外周面硫化粘结有弹性体21、22的各安装配件11、12压入于压入孔而被保持。在内插孔31内插有内筒构件40。此外,内插孔31的内周面还作为在输入较大位移时承受内筒构件40并限制其位移的阻挡部而发挥作用。
在托架构件30的上端和下端,多个减轻重量孔(lightening hole)32以在厚度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此外,压入穴、内插孔31和减轻重量孔32具有向开口侧内径变大的锥形状的内周,且以与内筒构件40和后文中的外侧构件60的孔63a的轴心方向相平行的方式形成。从而,确保从树脂成形金属模400(参照图10)的脱模性(demoldingproperty)。
内筒构件40由铝合金构成,并形成为具有贯通孔的剖面椭圆形的筒状。内筒构件40通过插通于贯通孔的螺栓(未图示)连结固定在振动源侧。一对防振支脚部50为一种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且适用于抑制在振动源侧产生的振动传达到车身侧的构件,其一端侧连结于内筒构件40的外周面并且另一端侧分别连结于托架构件30的插通孔31的内周面。
这一对防振支脚部50连结于成为内插孔3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内周面,在内插孔31的上侧和下侧(车辆上方侧和下方侧)之间形成空间。因此,防振支脚部50的上下方向弹簧常数小于左右方向弹簧常数,其中所述上下方向弹簧常数为将内筒构件40向车辆上下方向进行位移时的弹簧常数,所述左右方向弹簧常数为将内筒构件40向车辆左右方向进行位移时的弹簧常数。
接着,参照图3和图4对外侧构件60进行说明。图3(a)是外侧构件60的立体图,图3(b)是外侧构件60的后视图。图4(a)是图3(b)的沿IVa-IVa线的外侧构件60的剖面图,图4(b)是图3(b)的沿IVb-IVb线的外侧构件60的剖面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外侧构件60是一种通过用加压机对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一个平板状体实施拉深加工,从而形成为容器状的构件,其分别埋设于一对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并卡合于托架构件30。该外侧构件60具备:基板部61,以后视呈矩形形状的方式形成,一对第一壁部62,从作为该基板部61的外缘的相对置的两边(图3(b)的上侧和下侧)向背面侧(图3(b)的纸面外侧)延伸设置;一对第二壁部63,从基板部61的余下两边向背面侧延伸设置并连结一对第一壁部61的端部。
基板部61朝背面侧呈凸状,并以具有轴心L1的圆弧状的方式弯曲形成(参照图4(a))。即,在图4(a)中,基板部61形成为切掉圆筒侧壁一部分的形状,该圆筒的轴心L1在纸面垂直方向上延伸。基板部61的板面中央贯穿设置有后视大致呈矩形状的贯通孔61a。
贯通孔61a相对于一对第二壁部63配置在它们相互对置区间的中央上,但相对于一对第一壁部62配置在比它们相互对置区间的中央更偏于一侧(图3(b)和图4(a)下侧)的位置。因此,在图4(a)中,由贯通孔61a上方侧的基板部61形成的弧的中心角θa,大于由贯通孔61a的下方侧的基板部61形成的弧的中心角θb。
第一壁部62是平板状的部位(参照图12),用于主要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箭头F,B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箭头U,D)的移动。而且一对第一壁部62以对置方式配置,并且这一对的对置间隔以随着远离基板部61背面侧而扩大的扩口状形成(参照图4(a))。此外,一对第一壁部62以相同的形状形成。
第二壁部63是平板状的部位(参照图10),用于主要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车辆左右方向(箭头L,R)的移动,并且一对第二壁部63在保持平行的同时以对置的方式配置(参照图4(b))。在每个第二壁部63上主视呈圆形的孔63a贯穿设置有两处,在这一对第二壁部63上共为四处。
如图4(a)所示,这些各孔63a配置在偏于一对第一壁部62中的一个第一壁部62侧(图4(a)的下侧)的位置。详细地说,贯穿设置在两处的孔63a中的一个孔63a配置在一对第一壁部62之间的大致中央处,另一个孔63a配置在一对第一壁部62中的一个第一壁部62侧。
在第二壁部63从外缘处膨出形成有主视呈半圆状的膨出部,在与该膨出部同心的位置配置有各孔63a。此外,这样,将膨出部和贯通孔61a均配置在比一对第一壁部61的对置区间中央更偏于一侧的位置,由此通过膨出部补偿由贯通孔61a引起的强度的降低,因此能够实现外侧构件60整体强度的提高。
在此,一对第二壁部63的配置以及孔63a的配置分别以相同的形状形成。由此,外侧构件60能够通用于防振装置1(第一成形体100)的左右任意一侧上(参照图7)。
其次,参照图5至图8对第一成形体100进行说明。图5是第一成形体100的立体图。图6(a)是第一成形体100的主视图,图6(b)是第一成形体100的侧视图。另外,图7(a)是图6(a)的沿VIIa-VIIa线的第一成形体100的剖面图,图7(b)是图6(b)的沿VIIb-VIIb线的第一成形体100的剖面图,图8是图6(a)的沿VIII-VIII线的第一成形体100的剖面图。
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一成形体100是在制造防振装置1过程(使用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硫化工序)中的一次加工品,并以左右(图6(a)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主要具备:内筒构件40;一对防振支脚部50,其一段侧连结于该内筒构件40;一对外侧构件60,与这一对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分别相连结;各覆设橡胶51-53,包覆该外侧构件60。
如图5至图8所示,由于在内筒构件40的上方侧和下方侧与一对防振支脚部50的一端侧相连且被橡胶状弹性体所包覆,因此当输入向车辆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的较大位移时,内筒构件40借助该橡胶状弹性体抵接于插通孔31的内周面(参照图1)。
一对外侧构件60以使其背面侧对置、同时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对置配置,在该对置区间配置有内筒构件40。此外,一对外侧构件60,以该基板部61的轴心L1(参照图4(a))与内筒构件40的轴心相平行的状态配置。
一对防振支脚部50分别连结内筒构件40和一对外侧构件60之间,并以在主视时向左右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形成。防振支脚部50上连结有包覆外侧构件60的外面的各覆设橡胶51-53。
基板覆设橡胶51填充在贯通孔61a内,同时以一定的厚度尺寸包覆基板部61的外面。覆设在基板部61的前面侧(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延伸设置的一侧)的基板覆设橡胶51的厚度尺寸足够薄,在本实施方案中设定为小于基板部61的厚度尺寸。因此,如后文中所述,树脂成形工序中,若在空间S填充树脂材料,则由于射出压力树脂材料嵌入贯通孔61a。
第一壁覆设橡胶52以一定的厚度尺寸分别包覆一对第一壁部62的外面,第二壁覆设橡胶53以一定的厚度尺寸分别包覆一对第二壁部63的外面。此外,在第二壁部63的孔63a中插通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橡胶下模栓301b和橡胶上模栓302b,因此并无填充有第二壁覆设橡胶53。相同地,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橡胶模支撑部301c、302c抵接于第二壁部63的外面(对置面的相反侧的面),因此在第二壁覆设橡胶53形成与橡胶模支撑部301c、302c的相对应形状的凹处。另外,就覆设在第二壁部63的对置面侧的第二壁覆设橡胶53而言,只有对应于孔63a部分的厚度尺寸增厚。
这样,通过将各覆设橡胶51-53以规定的厚度尺寸包覆外侧构件60的外面,在外侧构件60的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的对置面之间(即,由基板部61、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所围成的部分)形成空间S。如后文中所述,托架构件30的一部分内嵌在该空间S中。
其次,参照图9和图10对防振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是安装内筒构件40和外侧构件60并已合模的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剖面图,图示的是向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之前的状态。另外,图10是安装第一成形体100并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400的剖面图,图示的是向腔体内注入树脂材料之前的状态。此外,在图9和图10的剖面与图7(a)所示的剖面相对应。
如图9所示,橡胶硫化金属模300是用于硫化成形第一成形体100的金属模,具备:上下(图9上下方向的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合模的下模301和上模302,和夹在这上下模301、302之间的中模303。在橡胶硫化工序中,对从注入孔(未图示)向合模形成的腔体内注入填充的橡胶状弹性体进行硫化,由此成形第一成形体100(参照图5)。
下模301是用于形成第一成形体100正面侧(图6(a)的纸面外侧)外形的部位,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301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橡胶下模栓301b、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
内筒卡止部301a是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下端的部位,具备:以使内筒构件40下端能够内嵌的方式凹设的凹设槽部;从内筒构件40的下端开口插入的插入栓。
橡胶下模栓301b是用于插入外侧构件60的孔63a的圆柱状栓,在每一侧形成两处共四处。通过这些各橡胶下模栓301b插入于各孔63a,外侧构件60的位置被定于规定位置上。
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是用于支撑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外面的部位,其以大于橡胶下模栓301b直径的圆柱状形成并与橡胶下模栓301b同心。因此,在橡胶下模栓301b与橡胶下模栓301b之间存在平坦面状的阶梯面,该阶梯面抵接于第二壁部63的外面成为用于支撑的圆环状支撑面。此外,该支撑面的直径设定成小于形成在第二壁部63的半圆状膨出部,并且该支撑面以容纳于第二壁部63的外面内的方式形成。
上模302是用于形成第一成形体100的背面侧(图6(a)纸面里侧)外形的部位,以能够通过相对于下模301的上下移动(图9上下方向移动)来进行合模和开模的方式构成,并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302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橡胶上模栓302b、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
此外,内筒卡止部302a、橡胶上模栓302b以及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与下模301的内筒卡止部301a、橡胶下模栓301b以及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但是就橡胶上模栓302b而言,其最大直径略小于橡胶下模301的橡胶下模栓301b的外径,并且形成为越靠近顶端侧则直径变得越小的圆锥形形状的锥形栓。由此,当设置外侧构件60时,吸收该外侧构件60尺寸公差而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并能够在腔体内以恰当的姿态巩固保持外侧构件60。
另外,中模303是用于形成第一成形体100的上下面和两侧面(图6(a)的上下面和左右面)外形的部位,由可分割的多个部分构成,并配置于下模301的规定位置。
如图10所示,树脂成形金属模400是用于将第一成形体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的金属模,具备上下(图10的上下方向的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合模的下模401和上模402,并从注入孔(未图示)向合模形成的腔体内注入(射出)树脂材料并固化,从而成形防振装置1。
下模401是用于与上模402一起形成托架30外形的部位,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401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树脂下模栓401b、和树脂下模支撑部401c。此外,内筒卡止部401a、树脂下模栓401b、和树脂下模支撑部401c与在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下模301的内筒卡止部301a、橡胶下模栓301b、和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上模402以通过相对于下模401的上下移动(图10上下方向移动)来合模和开模的方式构成,并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402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树脂上模栓402b、和树脂上模支撑部402c。此外,内筒卡止部402a、树脂上模栓402b、和树脂上模支撑部402c与在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上模302上的内筒卡止部302a、橡胶上模栓302b、和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下模401和上模402形成有压入孔形成栓(未图示),在树脂硫化工序中,在托架构件30的规定位置贯通形成两个压入孔(压入由弹性体21、22构成的衬套的孔,弹性体21、22分别硫化粘结在各安装配件11、12和这些配件的外周面,参照图1)。
防振装置1的制造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进行橡胶硫化工序,成形第一成形体100,接着,过度到树脂成形工序,将第一成形体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
即,橡胶硫化工序中,首先,在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下模301设置内筒构件40和外侧构件60,接着,将中模303配置在下模301的规定位置,之后下移上模302进行合模。由此,如图9所示,形成用于硫化橡胶状弹性体的硫化空间的腔体,因此从未图示的注入孔向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并填充橡胶状弹性体于该腔体内。然后,将橡胶硫化金属模300在加压、加热的状态下保持规定时间,由此橡胶状弹性体(防振支脚部50和各覆设橡胶51-53)被硫化,从而成形第一成形体100。
此时,外侧构件60分别在一对第二壁部63的每个壁部上贯穿设置有两处孔63a。这些各孔63a配置在比一对第一壁部62相互对置区间的中央更偏于一侧的位置(参照图4(a))。因此,当将外侧构件60安装在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下模301时,有必要向贯穿设置在第二壁部63的各孔63a分别适当插通各橡胶下模栓301b。
即,需要正确设定外侧构件60的朝向,并且将分别对应于各孔63a的橡胶下模栓301b分别插通在各孔63a,否则无法将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收容于下模301的腔体(凹部)内(因为第一壁覆设橡胶62的厚度尺寸比一对第二壁部52的隔开间隔足够小)。因此,即使贯通孔61a形成在倾斜的位置上且外侧构件60具有方向性,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将该外侧构件60安装在橡胶硫化金属模300时的操作不良(设置不良)。
另外,在一对第二壁部63的每个壁部上贯穿设置有两处孔63a,因此在橡胶硫化工序中,在将外侧构件60安装在下模301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限制外侧构件60的转动。因此,当将上模302与下模301合模时,能够将各橡胶上模栓302b准确地插入各孔63a。
进而,分别向一对第二壁部63各自的各孔63a插通橡胶下模栓301b和橡胶上模栓302b,由此在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腔体内能够可靠地保持外侧构件60,因此能抑制经由橡胶状弹性体作用的硫化压力所引起的外侧构件60的变形。
另外,这样,由于能够抑制外侧构件60的设置不良和变形,因此即使是设有多个孔63a和橡胶下模栓301b等结构,由于这些孔63a和橡胶下模栓301b等以剖面呈圆形的简单形状形成,因此其制造变得容易,能够实现防振装置1和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产品成本的降低。
包覆外侧构件60的各覆设橡胶51-53由连结于防振支脚部50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因此能够同时硫化成形防振支脚部50和各覆设橡胶51-53,与此相应地,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这样,通过形成各覆设橡胶51-53,能够用橡胶状弹性体包覆外侧构件60整体,因此实现外侧构件60的耐蚀性的提高。
在此,设置于橡胶硫化金属模300的腔体内的外侧构件60,在其全部的面和橡胶硫化金属模300之间留有间隔,该间隔是与包覆外侧构件60外面的各覆设橡胶51-53的厚度相应的间隔,从而因借由橡胶状弹性体起作用的硫化压力而容易产生变形。特别是,与被橡胶下模栓301b等支撑的第二壁部63相比,基板部61的变形明显。对此,在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中,在基板部61贯通形成有贯通孔61a,因此能够通过贯通孔61a释放借由橡胶状弹性体起作用的硫化压力,其结果,能够抑制外侧构件60的变形。
继而,在树脂成形工序中,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00的下模401安装第一成形体100,接着,下移上模402进行合模。由此,如图10所示,形成用于填充树脂材料而进行固化的空间腔体,因此通过从未图示的注入孔向腔体内注入(射出)树脂材料并保持规定时间,从而使树脂材料固化,第一成形体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最后,通过将衬套压入托架构件30的压入孔从而完成防振装置1的制造。
此时,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00的下模401进行的第一成形体100的设置通过在孔63a插通树脂下模栓401b来进行,其中孔63a贯穿设置在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因此与上述橡胶硫化工序情况相同,需要正确设定第一成形体100的朝向(即,外侧构件60的朝向),并将分别对应于各孔63a的树脂下模栓401b分别插通在各孔63a,否则无法将第一成形体100收容于下模401的腔体(凹部)内。因此,即使外侧构件60的贯通孔61a形成在倾斜位置且第一成形体100具有方向性,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00安装该第一成形体100时的操作不良(设置不良)。
另外,与上述的橡胶硫化工序的情况相同,在将第一成形体100安装在下模401的状态下,在第二壁部63的两处的孔63a分别插入树脂下模栓401b,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第一成形体100的转动。因此,当将上模402与下模401合模时,能够将各树脂上模栓402b可靠地插入各孔63a。
进而,通过在一对第二壁部63的每个孔63a分别插通树脂下模栓401b和树脂上模栓402b,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00的腔体内能够可靠地保持外侧构件60,因此能够抑制由在腔体内射出的树脂材料的射出压力而产生的外侧构件60的变形。
此外,与上述橡胶硫化工序情况相同,树脂下模栓401b和树脂上模栓402b以剖面圆形的简单形状形成,因此其制造变得容易并能够实现树脂成形金属模400的产品成本的降低。
在此,在橡胶硫化工序中,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由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和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所支撑。由于这些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和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的支撑面是与孔63a同心且其直径比第二壁部63的膨出部小的圆环状,因此不会从第二壁部63的外缘伸出,而收纳于第二壁部63板面内。因此,包覆第二壁部63的第二壁覆设橡胶53只有在孔63a的附近被部分性地凹设,而在四个角上没有形成凹部。
即,在现有的制造方法中,第二壁部63的四个角由橡胶硫化金属模所支撑,因此在第二壁覆设橡胶53的四个角上形成对应于橡胶硫化金属模支撑部的凹部。因此,在树脂成形工序中,难以确保树脂材料的密封性,导致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或形状变得复杂,制造成本变高。对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在第二壁覆设橡胶53的四个角上没有设置凹部,容易确保密封性,从而能够简化树脂成形金属模400的结构或形状,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如现有制造方法,当为用橡胶硫化模支撑第二壁部63的四个角的结构且在第二壁部63和基板部61之间具有通过弯曲加工形成的R形状时,由于该R形状具有大的尺寸公差,与此相应,需要将支撑R形状部的橡胶硫化金属模侧的支撑部也设定为大的尺寸公差,因此外侧构件60在橡胶硫化金属模的位置精度降低。对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只要是在第二壁部63的孔63a插通橡胶下模栓301b等的结构,就能减小尺寸公差,并能够实现橡胶硫化金属模300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其结果,能提高外侧构件60对内筒构件40或防振支脚部50的相对位置精度,从而实现防振装置1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的稳定。
在此,在橡胶硫化工序中成形的第一成形体100中,在由外侧构件60的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所围成的部分(即,被第一壁覆设橡胶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53围成的部分)形成有空间S。若在树脂成形工序中将树脂材料注入于树脂成形金属模的腔体内,则该树脂材料填充在空间S。其结果,在托架构件30的一部分内嵌于空间S的状态下第一成形体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
此时,在外侧构件60的基板部61贯通形成有贯通孔61a,因此在树脂成形工序中,能够将树脂成形金属模腔体内注入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射出)压力通过贯通孔61a施加于防振支脚部50。由此,能对防振支脚部50施加预压缩,从而能制造耐久性优良的防振构件50。
另外,通过改变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能改变施加于防振支脚部50的预压缩量,因此在制造防振构件1时,能调整防振支脚部50的弹簧特性。即,当通过改变橡胶状弹性体的特性(例如,橡胶硬度)来调整防振支脚部50的特性时,由于每批的其橡胶硬度的偏差较大,而难以对特性进行微调。对此,树脂材料的注入(射出)压力能够通过注塑成形机的设定而容易调整成高精度,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随预压缩量而改变的防振支脚部50的弹簧特性的调整。
另外,例如通过提高该树脂材料的注入(射出)压力,使填充在空间S的树脂材料通过贯通孔61a压向防振支脚部50侧,从而能使该树脂材料贯通贯通孔61a的同时形成嵌入于防振支脚部50的内嵌状态(但在后文中的图11和图12中图示的是,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低时的成形状态)。因此,形成这种内嵌状态时,能够制造能可靠防止外侧构件60从托架构件30脱落的防振装置1。
参照图11和图12对如上所述构成的防振装置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1和图12是防振装置1的部分剖面图,分别对应图7(a)和图7(b)所示的剖面。此外,图11中图示了将防振装置1组装于车辆时以与第二壁覆设橡胶53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对象部件500。另外,在图12中部分放大图示防振装置1的一部分,在该放大部分中为简化图面,省略了托架构件30和各覆设橡胶51、52的剖面线的图示。
如图11和图12所示,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图11和图12的左侧)硫化粘结在基板部61的背面侧,一对第一壁部62从该基板部61的外缘向托架构件30(即,向防振支脚部50的相反侧)以扩口状延伸设置,并且一对第二壁部63在保持平行的同时延伸设置,这些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在周方向(即,沿着基板部61的外缘)上连结,同时埋设于托架构件30。
由此,通过将一对第二壁部63和内嵌在这一对第二壁部63对置区间的托架构件30的被内嵌部分进行卡合,能够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在车辆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图11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通过将一对第一壁部62和内嵌在这一对第一壁部62的对置区间的托架构件30的被内嵌部分进行卡合、以及将一对第一壁部62和从两侧夹持这一对第一壁部62的托架构件30的夹持部分进行卡合,能够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在车辆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图12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进而,通过将一对第一壁部62和突出在这一对第一壁部62外面侧的托架构件30的突出部分(即,在图12中用范围L表示的部分)进行卡合,能够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箭头F、B方向、图12左右方向)中的、外侧构件60从托架构件30脱落的方向(图12的右方向)上的移动。
这样,外侧构件60和托架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卡合是,通过将外侧构件60的一对第一壁部62埋设在托架构件30而实现的结构,因此无需为了卡合外侧构件60而将托架构件30向防振支脚部50突出,从而能够抑制如同现有产品的咬边形状的形成。因此,能够实现成形托架构件30的树脂成形金属模400的结构简化。
另外,防振装置1能够在各方向上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移动,因此内筒构件40向任何方向发生位移,也能够保持外侧构件60和托架构件30之间的卡合状态,并能够防止该外侧构件60从托架构件30的脱落。
在此,能够在各方向上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移动的同时,能够简易地进行其制造。即,外侧构件60呈其板状第一和第二壁部62、63从板状基板部61外缘向一侧延伸设置的形状(所谓的容器形状),因此通过在一张平坦的板材使用冲头和模具通过加压机实施拉深加工,能够简单制造。因此,降低外侧构件60的制造成本,与此相应,能够降低作为防振装置1整体的产品成本。
此时,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的端部之间相互连结,即,在周方向连续形成,因此能够提高这些各壁部62、63的弯曲方向(对基板部61的摇动方向)。由此,与此相应地能够减小外侧构件60的板厚,因此能够实现材料成本的降低且实现轻量化。
另外,包覆第二壁部63的第二壁覆设橡胶53以从托架构件30的外面向对象部件500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将该第二壁覆设橡胶53作为通过抵接于对象部件500来限制其位移的阻挡部来使用。此时,在第二壁覆设橡胶53上埋设有平行配置的一对平板状第二壁部63,因此用第二壁部63承受对象部件500抵接时的冲击力,从而能减轻托架构件30的负担。由此,即使托架构件30由树脂材料形成,也能实现该耐久性的提高。
进而,第二壁部63,如上所述,其端部与第一壁部62的端部连结且弯曲方向的强度得到提高,因此能够承受对象部件500抵接时的冲击力,并且不只提高外侧构件60本身的耐久性,还能提高托架构件30的耐久性。
继而,参照图13对第二实施方案和第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13(a)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外侧构件2060的剖面图,图13(b)是第三实施方案的外侧构件3060的剖面图。此外,图13(a)和图13(b)对应于图3(a)的沿IVa-IVa线的外侧构件的剖面图。
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贯穿设置有主视呈圆形的孔63a的情况,但是第二实施方案和第三实施方案的外侧构件2060、3060的第二壁部2063、3063贯穿设置有主视呈长圆形和主视呈梯形的孔2063a、3063a。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二壁部2063、3063是对应于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二壁部63的部位,而且是使一对壁部保持平行的同时相对置而配置的平板状部位。在各第二壁部2063上主视呈长圆形的孔2063a贯穿设置有一处,共为两处。相同地,在各第二壁部3063上主视呈梯形的孔3063a贯穿设置有一处,共为两处。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这些各孔2063a、3063a配置在偏于一对第一壁部62中的一个第一壁部62侧(图13(a)和图13(b)的左侧)的位置。另外,在第二壁部2063、3063从外缘处膨出形成膨出部,并各孔2063a,3063a被该膨出部包围。
在此,一对第二壁部2063和一对第二壁部3063包括孔2063a、3063的配置在内,分别以相同的形状形成。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地,外侧构件2060、3060能通用于防振装置1(第一成形体100)的左右任意一侧上。
此外,橡胶硫化金属模和树脂成形金属模中橡胶下模栓、橡胶上模栓、树脂下模栓和树脂上模栓的外形以与各孔2063a、3063a形状相对应(即,剖面长圆形或剖面梯形)地形成,从而通过在各孔2063a、3063a插入这些栓,使外侧构件2060,3060的位置被定于规定位置上。
另外,橡胶下模支撑部、橡胶上模支撑部、树脂下模支撑部和树脂下模支撑部具有均比各栓大的外形且以比膨出部更小的外形(即,容纳于第二壁部2063、3063的外面内的形状)形成,在各栓之间形成的平面状阶梯面抵接于第二壁部2063、3063的外面成为用于支撑的支撑面。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案和第三实施方案中,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地,能够抑制当将外侧构件2060、3060安装在橡胶硫化金属模时的操作不良(设置不良)。另外,在将外侧构件2060、3060设置在下模的状态下,能够切实限制该外侧构件2060、3060的转动,因此当将上模与下模合模时,能将各橡胶上模栓准确地插入各孔2063a、3063a中。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地,分别向一对第二壁部2063、3063各自的各孔2063a、3063a分别插通各栓,由此能够抑制经由橡胶状弹性体作用的硫化压力所引起的外侧构件2060、3060的变形。
进而,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地,能够在不用在第二壁覆设橡胶的四角上形成凹部的条件下形成第一成形体,从而能够容易确保树脂成形工序中的密封性。因此,能简化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或形状,实现其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地,通过设成利用各栓来卡止外侧构件2060、3060的各孔2063a、3063a的金属模结构,与支撑四个角的结构相比,能提高外侧构件2060、3060在橡胶硫化金属模的位置精度,从而能提高对内筒构件40或防振支脚部50的相对位置精度,实现防振装置的静态和动态的特性的稳定。
继而,参照图14至图25对第四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此外,与上述各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首先,参照图14和图15对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1的立体图,图15(a)是防振装置4001的主视图,图15(b)是防振装置4001的侧视图。此外,在图14和图15中,箭头F、B方向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L、R方向表示车辆左右方向,箭头U、D方向表示车辆上下方向。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1中,除了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二壁覆设橡胶53不同之外,其他的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防振装置1以相同的方式构成。即,防振装置4001主要具备:短轴安装配件11和长轴安装配件12;硫化粘结在这两个安装配件11、12外周面的弹性体21、22;树脂材料构成的托架构件30;安装于振动源侧的内筒构件40;一端侧连结于该内筒构件40的一对防振支脚部50;分别与这一对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连结的一对外侧构件60(参照图7)。
在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连结有从成为托架构件30的前面和背面的外面(图15(b)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向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图15的左右方向)突出的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具备密封面部4053a和阻挡面部4053b。阻挡面部4053b借由阶梯部4053c与密封面部4053a连接设置,且比密封面部4053a向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突出相当于该阶梯部4053c高度的距离。即,阻挡面部4053b从托架构件30的外面突出的高度比密封面部4053a更高。在输入大位移时连结固定在内筒构件40的对象部件500(参照图24)产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阻挡面部4053b抵接于该对象部件而发挥限制其位移的阻挡部的功能。
继而,参照图16至图19对第一成形体4100进行说明。图16是第一成形体4100的立体图。图17(a)是第一成形体4100的主视图,图17(b)是第一成形体4100的侧视图。另外,图18(a)是图17(a)的沿XVIIIa-XVIIIa线的第一成形体4100的剖面图,图18(b)是图17(b)的沿XVIIIb-XVIIIb线的第一成形体4100的剖面图,图19是图17(a)的沿XIX-XIX线的第一成形体4100的剖面图。
如图16至图19所示,第一成形体4100是制造防振装置4001过程(使用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硫化工序)中的一次加工品,除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二壁覆设橡胶53不同之外,其他的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一成形体1以相同的方式构成。即,第一成形体4100以左右(图17(a)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主要具备:内筒构件40;一对防振支脚部50,其一端侧连结于该内筒构件40;一对外侧构件60,其与这一对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分别连结;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其包覆该外侧构件60。
在防振支脚部50上连接有覆盖外侧构件60的外面的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
第一壁覆设橡胶52以一定的厚度尺寸分别包覆一对第一壁部62的外面,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以一定的厚度尺寸分别包覆一对第二壁部63的外面。此外,在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局部形成有加厚厚度尺寸的部分(阻挡面部4053b)。另外,在第二壁部63的孔63a中插通有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橡胶下模栓301b和橡胶上模栓302b,因此并无填充有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相同地,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橡胶模支撑部301c、302c抵接于第二壁部63的外面(对置面的相反侧的面),因此在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密封面部4053a)形成与橡胶模支撑部301c、302c的形状相对应的凹处。另外,覆设在第二壁部63的对置面侧的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以只增厚对应于孔63a部分的厚度尺寸的方式设置。
这样,通过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以规定厚度尺寸包覆外侧构件60的外面,在外侧构件60的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的对置面之间(即,由基板部61、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所围成的部分)形成空间S。如后文中所述,在该空间S内嵌有托架构件30的一部分。
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具备密封面部4053a和阻挡面部4053b。密封面部4053a与第一壁覆设橡胶52连接设置,且外面(空间S的相反侧的面)呈与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平面状。主视(参照图17(a))时,阻挡面部4053b形成为比密封面部4053a更小的外形并沿着内筒构件40侧的缘部而设置,且从密封面部4053a的外面向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突出,在与密封面部4053a之间形成阶梯部4053c。
继而,参照图20至图23对防振装置40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20是设有内筒构件40和外侧构件60且已合模的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剖面图,图示的是向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之前的状态。另外,图21是设有第一成形体4100且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剖面图,图示的是向腔体C内注入树脂材料之前的状态。此外,在图20和图21的剖面与图18(a)所示的剖面相对应。
如图20所示,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是用于硫化成形第一成形体4100的金属模,具备:上下(图20上下方向的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合模的下模4301和上模4302,和夹在这些上下模4301、4302之间的中模4303。在橡胶硫化工序中,对从注入孔(未图示)向合模形成的腔体内注入填充的橡胶状弹性体进行硫化,由此成形第一成形体4100(参照图16)。
下模4301是用于形成第一成形体4100正面侧(图17(a)的纸面外侧)外形的部位,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301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橡胶下模栓301b、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
上模4302是用于形成第一成形体4100的背面侧(图17(a)纸面里侧)外形的部位,以能够通过对下模4301的上下移动(图20的上下方向移动)来进行合模和开模的方式构成,并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302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橡胶上模栓302b、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
另外,中模4303是用于形成第一成形体4100的上下面和两侧面(图17(a)的上下面和左右面)外形的部位,由可分割的多个部分构成并配置于下模4301的规定位置。
如图21所示,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是用于将第一成形体4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的金属模,具备上下(图21的上下方向的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合模的下模4401和上模4402,并从注入孔(未图示)向合模形成的腔体C内注入(射出)树脂材料并固化,从而成形防振装置4001。
下模4401是用于与上模4402一起形成托架30外形的部位,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401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树脂下模栓401b、树脂下模支撑部401c。
上模4402以通过相对于下模4401的上下移动(图21上下方向移动)来进行合模和开模的方式构成,并具备用于卡止内筒构件40的内筒卡止部402a、用于卡止外侧构件60的树脂上模栓402b、树脂上模支撑部402c。
此外,在下模4401和上模4402形成有压入孔形成栓(未图示)在树脂硫化工序中,在托架构件30的规定位置贯通形成两个压入孔(压入由弹性体21、22构成的衬套的孔,弹性体21、22分别硫化粘结在各安装配件11、12和这些配件的外周面,参照图14)。
防振装置4001的制造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进行橡胶硫化工序,成形第一成形体4100,继而,过度到树脂成形工序,将第一成形体4100嵌入成形于托架构件30。
即,在橡胶硫化工序中,首先,在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下模4301设置内筒构件40和外侧构件60,继而,将中模4303配置在下模4301的规定位置,之后下移上模4302进行合模。由此,如图20所示,形成用于硫化橡胶状弹性体的硫化空间的腔体,因此从未图示的注入孔向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并填充橡胶状弹性体于该腔体内。然后,将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在加压、加热的状态下保持规定时间,由此硫化橡胶状弹性体(防振支脚部50和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被硫化,从而成形第一成形体4100。
此时,如上所述,外侧构件60分别在一对第二壁部63的每个壁部上贯穿设置有两处孔63a,这些各孔63a配置在比一对第一壁部62相互对置区间的中央更偏于一侧的位置(参照图4(a)),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地,能可靠地抑制将外侧构件60设置在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时的操作不良(设置不良)。
另外,在一对第二壁部63分别贯穿设置有两处孔63a,因此在橡胶硫化工序中,在将外侧构件60设置于下模4301的状态下,能切实限制该外侧构件60的转动。因此,当将上模4302与下模4301合模时,能将各橡胶上模栓302b准确插入于各孔63a。
进而,分别向一对第二壁部63各自的各孔63a中插通橡胶下模栓301b和橡胶上模栓302b,由此在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腔体内能可靠地保持外侧构件60,因此能抑制经由橡胶状弹性体作用的硫化压力所引起的外侧构件60的变形。
另外,这样,即使是为了能够抑制外侧构件60的设置不良和变形,采用了设置多个孔63a和橡胶下模栓301b等的结构,由于这些孔63a和橡胶下模栓301b等以剖面呈圆形这种简单形状形成,因此其制造变得容易,能实现防振装置4001和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产品成本的降低。
包覆外侧构件60的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53由连结于防振支脚部50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因此能同时硫化成形防振支脚部50和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53,与此相应地,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这样,通过形成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53,能用橡胶状弹性体包覆外侧构件60整体,因此能实现外侧构件60的耐蚀性的提高。
在此,设置在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腔体内的外侧构件60,在其全部的面和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之间留有间隔,该间隔与包覆外侧构件60外面的各覆设橡胶51、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53的厚度相应,从而因借由橡胶状弹性体起作用的硫化压力而容易产生变形。特别是,与被橡胶下模栓301b等支撑的第二壁部63相比,基板部61的变形显著。对此,在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1中,在基板部61贯通形成有贯通孔61a,因此能通过贯通孔61a释放借由橡胶状弹性体起作用的硫化压力,其结果,能抑制外侧构件60的变形。
此外,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中以第一成形体4100的分型线PL(沿着下模4301与中模4303的接合面和上模4302与中模4303的接合面形成在第一成形体4100的外面的毛边,参照图22和图23)位于比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更靠内方侧(即,贯通孔61a侧)位置的方式设定上下模4301、4302和中模4303的分割面的位置。
继而,在树脂成形工序中,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下模4401设置第一成形体4100,继而下移上模4402进行合模。由此,如图21所示,形成有用于填充树脂材料而进行固化的空间腔体C,因此通过从未图示的注入孔向腔体C内注入(射出)树脂材料并保持规定时间,从而树脂材料固化,第一成形体4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最后,通过将衬套压入托架构件30的压入孔从而完成防振装置4001的制造。
此时,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下模4401进行的第一成形体4100的安装通过将树脂下模栓401b插通在孔63a来进行,其中孔63a贯穿设置在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因此与上述橡胶硫化工序情况相同,需要正确设定第一成形体4100的朝向(即,外侧构件60的朝向),并将分别对应于各孔63a的树脂下模栓401b分别插通在各孔63a,否则无法将第一成形体4100收容于下模4401的腔体(凹部)内。因此,即使外侧构件60的贯通孔61a形成在倾斜位置且第一成形体4100具有方向性,也能可靠地抑制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安装第一成形体4100时的操作不良(设置不良)。
另外,与上述橡胶硫化工序的情况相同,在将第一成形体4100设置在下模4401的状态下,在第二壁部63的两处的孔63a分别插入树脂下模栓401b,由此能切实限制第一成形体4100的转动。因此,当将上模4402与下模4401合模时,能将各树脂上模栓402b准确地插入各孔63a中。
进而,通过在一对第二壁部63的每个孔63a分别插通树脂下模栓401b和树脂上模栓402b,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腔体内能切实保持外侧构件60,因此能抑制由射向腔体内的树脂材料的射出压力而产生的外侧构件60的变形。
此外,与上述橡胶硫化工序的情况相同,树脂下模栓401b和树脂上模栓402b以剖面圆形的简单形状形成,因此其制造变得容易,并能实现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产品成本的降低。
在此,在橡胶硫化工序中,由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和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支撑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由于这些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和橡胶上模支撑部302c的支撑面是与孔63a同心且其直径比第二壁部63的膨出部小的圆环状,因此不会从第二壁部63的外缘伸出,而收纳于该第二壁部63的板面内。因此,就包覆第二壁部63的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而言,只有孔63a的附近被部分性地凹设,而在四个角上没有形成凹部。
即,在现有制造方法中,第二壁部63的四个角由橡胶硫化金属模所支撑,因此如上所述那样,使树脂成形金属模的结构或形状边复杂,制造成本变高。对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能简化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结构或形状,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如现有制造方法,若采用用橡胶硫化模支撑第二壁部63的四个角的结构,则当在第二壁部63和基板部61之间具有弯曲加工形成的R形状时,如上所述那样,外侧构件60相对于橡胶硫化金属模的位置精度降低。对此,若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能实现相对于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位置精度的提高。其结果,能提高外侧构件60对内筒构件40或防振支脚部50的相对位置精度,因此能实现防振装置4001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的稳定。
在此,在橡胶硫化工序中成形的第一成形体4100中,在由外侧构件60的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所围成的部分(即,被第一壁覆设橡胶52和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围成的部分)形成有空间S。若在树脂成形工序中将树脂材料注入于树脂成形金属模的腔体内,则该树脂材料填充在空间S。其结果,在托架构件30的一部分部内嵌于空间S的状态下第一成形体4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
此时,在外侧构件60的基板部61贯通形成有贯通孔61a,因此在树脂成形工序中,能够将树脂成形金属模腔体内注入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射出)压力通过贯通孔61a施加于防振支脚部50。由此,能对防振支脚部50施加预压缩,从而能制造耐久性优良的防振构件50。
另外,通过改变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能改变施加于防振支脚部50的预压缩量,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在制造防振构件1时,能调整防振支脚部50的弹簧特性。
另外,例如通过提高该树脂材料的注入(射出)压力,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能使树脂材料贯通贯通孔61a的同时形成嵌入于防振支脚部50的内嵌状态(但在后文的图24和图25中图示的是,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低时的成形状态)。因此,形成这种内嵌状态时,能够制造可靠防止外侧构件60从托架构件30脱落的防振装置4001。
继而,参照图22和图23对通过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将第一成形体4100嵌入成形在托架构件30时的密封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利用下模4401的密封结构与利用上模4402的密封结构相同,因此以上模4402为例进行说明,并省略对下模4401的说明。
图22和图23是设有第一成形体4100且已合模的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剖面图,图示的是向腔体C内注入树脂材料之前的状态。此外,图22对应于图21的放大图,图23对应于图17(a)的沿XXIII-XXIII线的剖面图。另外,在图22和图23中,由箭头图示在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外面上形成的分型线PL的位置。
如图22和图23所示,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主要具备:第一按压面部4402d,其按压密封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密封面部4053a的侧面(图22和图23的左侧面);第二按压面部4402e,其与该第一按压面部4402d连接且按压密封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密封面部4053a的上面;第三按压面部4402g,在与该第二按压面部4402e之间利用纵壁4402f连接且按压密封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阻挡面部4053b的上面。
第一按压面部4402d呈平行于密封面部4053a侧面(图22和图23的左侧面)的平坦面,并且从内筒构件40的轴心的距离比密封面部4053a的侧面要短。第二按压面部4402e呈平行于密封面部4053a上面的平坦面,第三按压面部4402g呈平行于阻挡面部4053b上面的平坦面。这些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第三按压面部4402g与下模4401中的第二按压面部和第三按压面部(均未图示)之间的对置间距(图22和图23的上下方向尺寸),分别小于一对密封面部4053a和一对阻挡面部4053b的上面之间的对置间距(图22和图23的上下方向尺寸)。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按压面部4402d以平行于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的方式形成,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第三按压面部4402g以垂直于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的方式形成。
因此,在树脂成形工序中,若上模4402在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上平行下移而合模,则该上模4402的第二按压面部4402e向合模的方向(图22和图23的下方)按压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密封面部4053a的上面。由此,能划分成用于注入树脂材料的腔体C和用于容纳阻挡面部4053b那侧的空间R,因此能够抑制嵌入成形时树脂材料引起的毛边的产生,从而确保阻挡功能。
即,如上所述,密封面部4053a呈垂直于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即,合模方向)的平坦面状,上模4402的第二按压面部4402e向合模方向按压该密封面部4053a,因此能使这些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密封面部4053a牢固地密合。由此,能抑制注入腔体C内的树脂材料向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密封面部4053a之间的浸入,相应地,能抑制嵌入成形时的毛边的产生。
此外,这样,若能牢固地密合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密封面部4053a,相应地,能放宽对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其他按压面部(第一按压面部4402d和第三按压面部4402g)与第一成形体4100的密封面部4053a及阻挡面部4053b之间的尺寸精度,因此能降低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和橡胶硫化金属模4300的制造成本。
另外,阻挡面部4053b通过阶梯部4053c与密封面部4053a连接,并且比密封面部4053a的高度尺寸大出相当于该阶梯部4053c高度的(向内筒构件40的轴方向突出),因此即使注入在腔体C内的树脂材料向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密封面部4053a之间浸入且该浸入的树脂材料成为毛边,也能够使阻挡面部4053b的阻挡面(上面侧,图22和图23的上侧)离毛边具有相当于阶梯部4053c高度的距离。因此,即使产生毛边,也能确保阻挡面部4053b的行程(stroke)(压缩值),并发挥其阻挡功能。
此时,第二按压面部4402e以在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合模方向上观测时,与外侧构件60的第二壁部63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形成。即,在本实施方案中,上模4402的纵壁4402f位于第二壁部63的基板部61相反侧(图22和图23的左侧)的端部和基板部61之间。
由此,当上模4402合模,并且该上模4402的第二按压面部4402e向合模方向(图22和图23的下方)按压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密封面部4053a的上面时,由于按压与外侧构件60(第二壁部63)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区域,因此将被第二按压面部4402e按压的密封面部4053a从背面侧(图22和图23的下侧)支撑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外侧构件60。由此,能使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密封面部4053a的密合更加牢固,能抑制注入在腔体C内的树脂材料向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密封面部4053a之间的浸入,相应地,能更加切实地抑制嵌入成形时毛边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若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合模,则第一按压面部4402d也会按压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密封面部4053a的侧面(图22和图23的左侧面)。因此,能在第二推压面部4402e的侧面进行密封,通过该密封,能更加可靠地抑制注入在腔体C内的树脂材料到达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密封面部4053a的上面之间。其结果,能更加可靠地抑制嵌入成形时毛边的产生所引起的阻挡功能被阻碍的情况。
另一方面,第一按压面部4402d并不是按压密封面部4053a的侧面(图22和图23的左侧面)的整个区域,而只按压至少比分型线PL更靠近密封面部4053a上面侧(图22和图23的上侧面)的区域。由此,在树脂成形工序中,若第一成形体4100嵌入成形于托架构件30,则能用树脂覆盖分型线PL(埋设于托架构件30内)。其结果,从防振装置4001的外观上能隐藏分型线PL,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并能抑制以分型线PL为基点的第一成形体4100的龟裂产生。
其中,在本实施方案中,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以如下方式形成,在连接第二按压面部4402e与第三按压面部4402g的纵壁4402f、和连接密封面部4053a和阻挡面部4053b的阶梯部4053c之间,具有作为空间的空隙T。由此,在进行合模时,能够将通过第一按压面部4402d和第二按压面部4402e对密封面部4053a的按压而挤出的橡胶状弹性体的余料,释放到纵壁4402f和阶梯部4053c之间的间隙T而吸收。
这样,通过释放余料,能不被余料阻碍而将第一按压面部4402d和第二按压面部4402e与密封面部4053a进行密合。其结果,能抑制注入在腔体C内的树脂材料向第一按压面部4402d和第二按压面部4402e与密封面部4053a之间的浸入,相应地,能更加可靠地抑制嵌入成形时毛边的产生。
参照图24和图25对如上所述构成的防振装置400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4和图25是防振装置4001的部分剖面图,分别与图18(a)和图18(b)所示的剖面相对应。此外,在图24中,示出将防振装置4001安装于车辆时与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对置配置的对象部件500。另外,在图25中,防振装置4001的一部分被局部放大图示,在该放大部分中,为了简化图面,省略了托架构件30和各覆设橡胶51、52的剖面线的图示。
如图24和图25所示,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图24和图25左侧)硫化粘结在基板部61的背面侧,从该基板部61的外缘向着托架构件30(即,向防振支脚部50的相反侧)一对第一壁部62以扩口状延伸设置,并且一对第二壁部63在保持平行的同时延伸设置,这些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在周方向(即,沿着基板部61的外缘)上连结,同时埋设于托架构件30。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地,能通过各个构件的卡合对以下移动分别进行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车辆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图24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车辆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图25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以及外侧构件60相对于托架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箭头F、B方向,图25的左右方向),也就是外侧构件60向从托架构件30脱落的方向(图25的右方向)的移动。
像这样,外侧构件60与托架构件30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卡合,是通过将外侧构件60的一对第一壁部62埋设于托架构件30来完成的,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能实现用于成形托架构件30的树脂成形金属模4400的结构的简化。
另外,防振装置4001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即使内筒构件40向任意的方向位移,也能保持外侧构件60和托架构件30的卡合状态,从而能够防止该外侧构件60从托架构件30脱落。
在此,可在各个方向上限制外侧构件60相对托架构件30的移动,同时如上所述,能容易制造外侧构件60。因此,降低外侧构件60的制造成本,相应地,能降低防振装置4001整体上的产品成本。
此时,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在周向上连续形成,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能减小外侧构件60的板厚,因此能实现材料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实现轻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包覆第二壁部63的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其阻挡面部4053b从托架构件30的外面向对象部件500侧突出形成。因此能将该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的阻挡面部4053b作为抵接于对象部件500而限制其位移的阻挡部来使用。此时,在第二壁覆设橡胶4053上,一对平行配置的平板状的第二壁部63埋设于阻挡面部4053b的附近,因此用第二壁部63承受对象部件500抵接时的冲击力,能减轻托架构件30的负担。由此,即使托架构件30由树脂材料构成,也能实现其耐久性的提高。
进而,如上所述,第二壁部63其端部与第一壁部62的端部连结弯曲方向的强度得到提高,因此能稳固地承受对象部件500抵接时的冲击力,并且不仅是外侧构件60本身的耐久性,还能提高托架构件30的耐久性。
以上,虽然对基于实施方案的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能容易推断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良变形。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案中举出的数值只是一个例子而已,也可以采用其他数值。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和第四实施方案中,虽然对在一对第二壁部63共四处贯穿设置孔63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共计三处以下,或者,也可以是共计五处以上。例如,也可以是在一对第二壁部63的其中一个上贯穿设置两处,在另一个上贯穿设置一处。这是因为通过最小设置数量,能切实防止外侧构件60在橡胶硫化工序中的转动和倾倒。对于第二实施方案和第三实施方案也是相同的,各孔2063a、3063a的配置个数能任意地设定。
此外,如上述各个实施方案,通过将分别形成在一对第二壁部63、2063、3063的孔63a、2063a、3063a的设置数量设为相同数量,以使能够对称地进行拉深加工或钻孔加工,从而能够实现该加工精度的提高。
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使用一个平坦的材料板使用加压机进行拉深加工而加压成形外侧构件60、2060、30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是必须限于此的,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成形方法。
此外,作为其他的成形方法,例如,可以举出焊接固定多个板材料而成形的方法或通过切削方法从长方体的材料切削而成形的方法等。此时,外侧构件不用必须是如上述各个实施方案的容器形状。例如,将随着靠向顶端呈扩口状(即,越靠向顶端剖面面积就越大)的棒状体的基部固定(例如,焊接固定)在基板部61的正面(连结防振支脚部50的背面的相反侧),将该棒状体埋设于托架构件30也可。即使这样,也能限制外侧构件相对托架构件30在各个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能防止其脱落。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案中,对相对置的一对第一壁部62整体随着远离基板部61以扩口状延伸设置(即,一对第一壁部62的整体扩大其对置间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一对第一壁部62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卡合在托架构件30便可。此外,所谓的能够卡合是指,当外侧构件60向第一壁部62从托架构件30内脱落的方向进行位移时,向第一壁部62脱落方向的移动由托架构件30的树脂材料所限制。因此,例如一对第一壁部62也可以如下方式形成:基板部61侧(图4(a)的右侧)的部分呈相互平行,只有剩余部分(与基板部61相反侧部分、图4(a)的左侧)以扩口状(对置间隔逐渐变大的形状)形成。或者,一对第一壁部62具有如下部位而形成:相互平行并延伸设置至与第二壁部63相同高度位置的部位;和从该部位的延伸设置端(图4(a)的左侧端)向外侧或内侧而折回的法兰状的部位。任何状,只要能够与托架构件30卡合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案中,对一对第一壁部62和一对第二壁部63的端部之间连结(在周方向上连续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连结这些第一壁部62和第二壁部63的端部之间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案中,对在基板部61贯通形成贯通孔61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该贯通孔61a的形成。另外,贯通孔61a的形状不用必须是主视呈矩形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等曲线形状,或者,也可以是三角形或五角形以上的多角形形状。另外,该设置数量也可以设定为任意的数量。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案中,对将外侧构件60、2060、3060埋设于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该外侧构件60、2060、3060的埋设。即,在橡胶硫化工序中,仅仅将内筒构件40安装于橡胶硫化金属模300,并在省略外侧构件60的状态下硫化成形第一成形体100、4100,继而,通过将该第一成形体100、4100安装于树脂成形金属模400、4400并进行嵌入成形,从而制造防振装置1、4001也可。
此时,省略橡胶下模栓301b或树脂下模栓401b等各栓301b、302b、401b、402b和橡胶下模支撑部301c或树脂下模支撑部401c等各支撑部301c、302c、401c、402c。即使这样,通过托架构件30内嵌在防振支脚部50的另一端侧凹陷去形成的空间S(参照图10和图21)中,以及第一壁覆设橡胶52倾斜地与托架构件30的卡合(参照图12和图25),与埋设有外侧构件60的情况相同,能抑制防振支脚部50从托架构件30的脱落。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案中,对设置第一按压面部4402d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按压面部4402d的形成省略。即,在图22和图23中,也可以将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腔体C的上面(图22和图23上侧面)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或者,也可以使腔体C的上面位于第二按压面部4402e和第三按压面部4402g之间高度的位置。
相同地,在上述第四实施方案中,对设置第三按压面部4402g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三按压面部4402g的形成省略。即,在进行合模时,以第三按压面部4402g和阻挡面部4053b的上面(图22和图23上侧面)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构成也可。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案中,对在纵壁4402f和阶梯部4053c之间设有间隙T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参照图22和图23),但并不限于此,以不设置该间隙T、立壁4402f按压阶梯部4053c的方式构成也可。
附图标记说明
1、4001                防振装置
30                     托架构件
31                     内插孔
40                     内筒构件
50                     防振支脚部
51                     基板覆设橡胶(覆设橡胶部的一部分)
52                     第一壁覆设橡胶(覆设橡胶部的一部分)
53、4053               第二壁覆设橡胶(覆设橡胶部的一部分、
                       包覆第二壁部的覆设橡胶部、突出橡胶部)
4053a                  密封面部
4053b                  阻挡面部
4053c                  阶梯部
60、2060、3060         外侧构件
61                     基板部
61a                    贯通孔
62                     第一壁部(延伸设置壁部的一部分)
63、2063、3063         第二壁部(延伸设置壁部的一部分)
63a                    孔(插通孔部的一部分)
2063a、3063a           孔(插通后部)
100、4100              第一成形体
300、4300              橡胶硫化金属模
301b                   橡胶下模栓(橡胶金属模插通部的一部分、插通
                       栓)
302b                   橡胶上模栓(橡胶金属模插通部的一部分、插通
                       栓)
400、4400              树脂成形金属模
401b    树脂下模栓(树脂金属模插通部的一部分、插通
        栓)
402b    树脂上模栓(树脂金属模插通部的一部分、插通
        栓)
4402e   第二按压面部(按压面部)
4402f   纵壁
S       空间
R       空间(容纳阻挡面部的空间)
C       腔体
T       间隙

Claims (9)

1.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筒状的内筒构件,其安装于振动产生体侧或者车身侧的一侧;托架构件,其由树脂材料构成,具有用于内插配置所述内筒构件的内插孔,并安装于所述振动产生体侧或者车身侧的另一侧;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一对防振支脚部,其一端侧连结在所述内筒构件的外周面并且其另一端侧连结在所述内插孔的内周面,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对外侧构件,所述外侧构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并且分别与所述一对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硫化粘结,而且分别埋设于所述托架构件的部位与所述托架构件卡合;
通过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托架构件的卡合,所述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连结于所述插通孔的内周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构件具备:板状的基板部,其用于硫化粘结所述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板状的延伸设置壁部,从所述基板部的外缘向所述托架构件延伸设置并在周方向上连续形成且至少对置的两个部分以能够卡合的方式埋设于所述托架构件,
所述托架构件的一部分内嵌在所述延伸设置壁部的内周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构件通过向设有所述外侧构件和防振支脚部的树脂成形金属模内注入树脂材料的嵌入成形所形成,其中所述防振支脚部硫化粘结在所述外侧构件,
所述外侧构件在所述基板部上贯通形成有贯通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覆设橡胶部,所述覆设橡胶部用于包覆所述外侧构件的外面并连结于所述防振支脚部,
所述外侧构件的延伸设置壁部具备:一对第一壁部,其相互对置而配置并其至少有一部分分别埋设在所述托架构件;一对第二壁部,其呈平板状且连结所述一对第一壁部的端部之间并隔着所述托架构件相互对置配置,
包覆所述第二壁部的覆设橡胶部从所述托架构件的外面突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连结于所述一对防振支脚部的覆设橡胶部通过嵌入成形连结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
包覆所述第二壁部的覆设橡胶部具备:密封面部,其呈平面状并位于外缘侧;阻挡面部,其借由阶梯部与所述密封面部连接设置,且比所述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所述阶梯部高度的距离,并通过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对所述密封面部的按压,划分成用于注入所述树脂材料的腔体和用于容纳所述阻挡面部的空间的情况下,所述覆设橡胶部嵌入成形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
6.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筒状的内筒构件,其安装于振动产生体侧或者车身侧的一侧;托架构件,其由树脂材料构成且具有用于内插配置所述内筒构件的内插孔并且安装于振动产生体侧或者车身侧的另一侧;一对防振支脚部,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其一端侧连结在所述内筒构件的外周面并且其另一端侧通过嵌入成形而连结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支脚部具备突出橡胶部,其形成在嵌入成形于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内周侧的所述另一端侧的侧面,并从所述托架构件的外面突出,
所述突出橡胶部具备:密封面部,其呈平面状并位于外缘侧;阻挡面部,其借由阶梯部与所述密封面部连接设置,且比所述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所述阶梯部高度的距离,
在通过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对所述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的按压,划分成用于注入所述树脂材料的腔体和用于容纳所述突出橡胶部的阻挡面部的空间的情况下,所述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嵌入成形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
7.一种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防振装置具备:筒状的内筒构件,其安装于振动产生体侧或者车身侧的一侧;托架构件,其由树脂材料构成且具有用于内插配置所述内筒构件的内插孔并且安装于振动产生体侧或者车身侧的另一侧;一对防振支脚部,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其一端侧连结在所述内筒构件的外周面并且其另一端侧连结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橡胶硫化工序,通过向设有所述内筒构件的橡胶硫化金属模的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并使其硫化成形,从而使所述一对防振支脚部的一端侧硫化粘结在所述内筒构件的外周面,成形第一成形体;
树脂成形工序,通过向设有由所述橡胶硫化工序而成形的第一成形体的树脂成形金属模的腔体内注入树脂材料使其固化,将所述第一成形体的所述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嵌入成形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
由所述橡胶硫化工序而成形的第一成形体具备突出橡胶部,所述突出橡胶部形成在嵌入成形于所述托架构件的内插孔的内周侧的所述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的侧面,并从所述托架构件的外面突出;所述突出橡胶部具备:密封面部,其呈平面状且位于外缘侧;阻挡面部,借由阶梯部与所述密封面部连接设置,且比所述密封面部突出相当于所述阶梯部高度的距离,
在所述树脂成形工序中使用的树脂成形金属模具备按压面部,所述按压面部按压所述第一成形体的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通过所述按压面部对所述密封面部的按压,划分成用于注入所述树脂材料的腔体和用于容纳第一成形体的突出橡胶部的阻挡面部的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装置具备外侧构件,其由金属材料构成且埋设于所述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并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托架构件卡合,
在所述橡胶硫化工序中,通过向同时设有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筒构件的橡胶硫化金属模的腔体内注入橡胶状弹性体使其硫化成形,使所述一对防振支脚部的一端侧连结于所述内筒构件的外周面并使所述外侧构件埋设于所述一对防振支脚部的另一端侧;
在所述树脂成形工序中,所述树脂成形金属模的按压面部按压所述突出橡胶部的密封面部的与所述外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树脂成形工序中使用的树脂成形金属模,在连结于所述按压面部的纵壁和阶梯部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所述阶梯部是在所述第一成形体的密封面部与阻挡面部之间的阶梯部。
CN201180014584.2A 2010-03-19 2011-01-31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2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5032A JP5342483B2 (ja) 2010-03-19 2010-03-19 防振装置
JP2010-065032 2010-03-19
JP2010-188578 2010-08-25
JP2010188578A JP5593166B2 (ja) 2010-08-25 2010-08-25 防振装置および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PCT/JP2011/051961 WO2011114784A1 (ja) 2010-03-19 2011-01-31 防振装置および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2558A true CN102822558A (zh) 2012-12-12
CN102822558B CN102822558B (zh) 2015-01-14

Family

ID=44648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458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2558B (zh) 2010-03-19 2011-01-31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739B2 (zh)
CN (1) CN102822558B (zh)
WO (1) WO201111478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8725A (zh) * 2015-02-20 2017-09-26 株式会社利富高 阻尼器及阻尼器的制造方法
CN115182954A (zh) * 2021-03-22 2022-10-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22572A (ja) * 2010-12-09 2012-06-2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JP2012122571A (ja) * 2010-12-09 2012-06-2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JP5473884B2 (ja) 2010-12-09 2014-04-1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5697698B2 (ja) * 2013-03-05 2015-04-0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搭載機器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DE102017006163B4 (de) * 2017-06-29 2022-04-21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Lagerelement und Lager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2666A1 (en) * 1981-08-11 1983-02-23 BTR plc Improvements in bushes
JPH09170635A (ja) * 1995-12-19 1997-06-30 Tokai Rubber Ind Ltd 筒型マウン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73596A (ja) * 1996-04-03 1997-10-2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1082442A (ja) * 1996-09-09 1998-03-3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1163106A (ja) * 1997-08-19 1999-03-05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支持体
CN1707133A (zh) * 2004-06-08 2005-12-14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76973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防振装置
JP2007177827A (ja) * 2005-12-27 2007-07-12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装置
CN101128687A (zh) * 2005-02-24 2008-02-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30644A1 (de) * 1989-09-13 1991-03-28 Metzeler Gmbh Hydraulisch daempfende buchse
JPH04181036A (ja) * 1990-11-15 1992-06-29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05202980A (ja) * 1991-01-18 1993-08-10 N O K Megurasuteitsuku Kk 液体封入型防振装置
JPH06174006A (ja) * 1992-12-02 1994-06-21 Marugo Rubber Kogyo Kk 液体封入防振支持装置におけるゴム弾性筒とブラケットと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方法
EP0669484B1 (en) * 1994-02-15 1998-10-21 FUKOKU Co., Ltd. Fluid-filled mount
JPH09170634A (ja) 1995-12-19 1997-06-30 Tokai Rubber Ind Ltd 筒型マウン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44297B2 (ja) * 2000-01-21 2006-02-0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型マウ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71866A (ja) * 2000-03-27 2001-10-05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764578B2 (ja) * 2001-09-12 2011-09-07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作業車両のキャブと車体フレーム間に取り付けられる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JP4871890B2 (ja) * 2008-01-29 2012-02-0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2666A1 (en) * 1981-08-11 1983-02-23 BTR plc Improvements in bushes
JPH09170635A (ja) * 1995-12-19 1997-06-30 Tokai Rubber Ind Ltd 筒型マウン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73596A (ja) * 1996-04-03 1997-10-2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1082442A (ja) * 1996-09-09 1998-03-3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1163106A (ja) * 1997-08-19 1999-03-05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支持体
CN1707133A (zh) * 2004-06-08 2005-12-14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76973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防振装置
CN101128687A (zh) * 2005-02-24 2008-02-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JP2007177827A (ja) * 2005-12-27 2007-07-12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8725A (zh) * 2015-02-20 2017-09-26 株式会社利富高 阻尼器及阻尼器的制造方法
CN107208725B (zh) * 2015-02-20 2019-11-12 株式会社利富高 阻尼器及阻尼器的制造方法
CN115182954A (zh) * 2021-03-22 2022-10-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182954B (zh) * 2021-03-22 2023-05-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10739B2 (en) 2015-04-21
US20120319337A1 (en) 2012-12-20
CN102822558B (zh) 2015-01-14
WO2011114784A1 (ja) 201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2558A (zh)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562939A (zh) 防振装置
CN102562893A (zh) 防振装置
CN102207168B (zh) 转矩杆的止动构造
US10054180B2 (en) Axially damping elastomer bearing,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1392811B (zh) 减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45562C (zh) 带有一减振安装部分的车架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29335A (zh) 用于制造具有振动吸收器的张紧轨或导轨的方法
CN105074268B (zh) 隔振装置
CN102529837B (zh) 多件式挡板条
US9855683B2 (en) Floor made from plastic material for a motor vehicle with metal fitting inserts
CN109831920A (zh) 防振装置
JP2008519945A (ja) エラストマベアリング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により製造されたスリーブベアリングならびに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2562894A (zh) 防振装置
JP2012197822A (ja) 防振装置
CN108357662A (zh) 可变形填隙片和安装安排
JP5358323B2 (ja)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30134728A1 (en) Intermediate product combination for an internal trim part of a vehicle and internal trim part
CN208267874U (zh) 一种横向内置加筋式中埋橡胶止水带
JP5593166B2 (ja) 防振装置および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342483B2 (ja) 防振装置
JP2011196485A (ja)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20289309A1 (en) Bulkhead part
JP4514694B2 (ja) 積層防振ゴム
KR101469424B1 (ko) 화물 차량용 에어 덕트 쿠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701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