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2041B -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2041B
CN102822041B CN201180016443.4A CN201180016443A CN102822041B CN 102822041 B CN102822041 B CN 102822041B CN 201180016443 A CN201180016443 A CN 201180016443A CN 102822041 B CN102822041 B CN 102822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lower cover
wall
traveling wind
inclined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64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2041A (zh
Inventor
小野寺健
寺岛康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93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608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927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21904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22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2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2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20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具备:覆盖车辆的地板下的下盖板(3、4、5、6、7)、设置于所述下盖板的排水部件(D)。而且,所述排水部件具备:前侧倾斜壁(21),其从所述下盖板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壁端部(26)向车辆后方并向上倾斜,并以贯通该壁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有排水口(33、34、42、43、44、72、74);后侧倾斜壁(22),其从与所述前侧倾斜壁连接的弯曲壁部(27)向所述下盖板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壁端部(28)并向下倾斜,并在该壁面上具有对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的行驶风整流面(25)。另外,关于自所述下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设为,所述前侧倾斜壁的第一内角(θ1)是比所述后侧倾斜壁的第二内角(θ2)大的角度,使所述前侧倾斜壁的长度和所述后侧倾斜壁的长度不同。

Description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下盖板覆盖车辆的地板下且在该下盖板上设有排水部件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在覆盖车辆的地板下的下盖板上设有排水部件的地板下构造,得知的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地板下构造。该地板下构造设有下面为凹陷的凹部,并且在位于该凹部的外周部的车身前侧的部分设有与其一部分相联的排水孔。
在该现有的地板下构造中,将排水孔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长圆状的孔,且设有长圆状孔的一部分相联的凹部。由此,在行驶中,难以使沿着下盖板的下面流动的空气流入下盖板的上方。即,在专利文献1中,目的是为了提供具备水难以从外部侵入的排水孔的下盖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8852号公报
在现有的地板下构造中,由于将排水孔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长圆状的孔,因此,能够抑制空气阻力的上升(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但是,在从外部向下盖板侵入大量的水及泥水等的情况下,排水孔的开口面积小,排水能力低,因此,具有导致使水及泥水等积存于下盖板内之类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的地板下构造中,使排水孔的大半的开口部分露出于沿着下盖板的行驶风的流动而形成的盖板面(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因此,在扩大排水孔的开口面积而提高排水能力的情况下,通过相对于盖板面的露出的开口面积也变大,导致从排水孔导入行驶风。其结果是,具有在排水孔周围的行驶风的流动发生紊乱,使空气阻力上升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现有技术存在的课题而提出的。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在行驶中,通过确保来自下盖板的排水能力,同时,抑制空气阻力的上升,由此,能够实现车辆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方式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具备覆盖车辆的地板下的下盖板;设置于所述下盖板的排水部件。所述排水部件(排水装置)具备:前侧倾斜壁,其从所述下盖板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壁端部向车辆后方并向上倾斜,且以贯通该壁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有排水口;后侧倾斜壁,其从与所述前侧倾斜壁连接的弯曲壁部向所述下盖板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壁端部并向下倾斜,且在该壁面具有对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的行驶风整流面。关于自所述下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设定为,所述前侧倾斜壁的第一内角是比所述后侧倾斜壁的第二内角大的角度,使所述前侧倾斜壁的长度和所述后侧倾斜壁的长度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汽车的地板下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的斜上前方侧看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后下盖板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辆的斜上后方侧看所述后下盖板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设定于所述后下盖板的排水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4的V-V线剖面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表示一般乘用车(发动机汽车)的空气阻力的阻力发生源分类的圆曲线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汽车的在地板下、轮胎整体周围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的图;
图9是表示在适用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汽车中在纵截面上从横向看排水部件的凹部时的排水部件周围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的图;
图10是表示在适用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汽车中从正下方看排水部件的凹部时的排水部件周围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的图;
图11是从车辆的斜上前方侧看实施例2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车辆的斜上后方侧看所述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设有所述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的区域的车身构造的剖面图;
图14是从地板下看设置于所述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的排水部件的图;
图15是图14的XV-XV线剖面图;
图16是图14的XVI-XVI线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在适用实施例2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汽车中在开有排水口44的排水部件周围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及排水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在适用实施例2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汽车中在开有排水口43和排水口44的排水部件周围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及排水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向设置于所述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的排水部件流动的行驶风流动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θ1第一内角
θ2第二内角
D排水部件
3、4、5、6、7下盖板
21前侧倾斜壁
22后侧倾斜壁
23左侧壁
24右侧壁
25行驶风整流面
26前侧壁端部
27弯曲壁部
28后侧壁端部
33、34、42、43、44、72、74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实施例1及实施例2对实现本发明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适用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汽车的地板下整体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电动汽车EV的整体地板下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前轮1L、1R和左右一对后轮2L、2R。另外,上述地板下构造具备前下盖板3、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第一蓄电池下盖板5、第二蓄电池下盖板6、后下盖板7(下盖板的一个例子)。另外,上述地板下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前导流板8L、8R和左右一对后导流板9L、9R。
左右一对前轮1L、1R是转向轮,并且是驱动轮,经由未图示的前悬架连杆,弹性地支承于车身。另外,左右一对后轮2L、2R经由后摆臂式悬架等的未图示的后悬架,弹性地支承于车身。
前下盖板3是覆盖从前保险杠面板11的凸缘部11a到前悬架构件14的前部区域的部件。该前下盖板3的盖板面由朝向车辆后方且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3a和与倾斜部3a连续的水平部3b形成为圆滑的曲折面。在倾斜部3a形成有以车宽方向为长径的曲面突出部31。另外,在水平部3b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四根突条32、两个排水口33、34。另外,前下盖板3具有越向车辆后方其宽度尺寸越小的倾斜侧面部35。
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是覆盖从前悬架构件14到电动机室15的后部的中央区域的前部的部件(参照图13)。该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盖板面形成为与前下盖板3的水平部3b大致相同位置的水平面。另外,在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上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四根突条41、位于车辆前方侧且开口面积小的两个排水口42、43、位于车辆后方侧且开口面积大的一个排水口44。
第一蓄电池下盖板5和第二蓄电池下盖板6是通过相互连接来覆盖从电动机室15的后部到蓄电池单元16的后端部的中央区域的后部的部件。该两蓄电池下盖板5、6的盖板面形成为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盖板面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水平面。在两蓄电池下盖板5、6上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四根突条51、61。另外,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和两蓄电池下盖板5、6通过相互连结地连接,作为整体构成中心下盖板。
后下盖板7是覆盖从后悬架部件到后保险杠面板13的凸缘部13a的后部区域的部件。该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为在从与第二蓄电池下盖板6大致相同的水平面的位置向车辆后方且向上方平缓倾斜的弯曲倾斜面形成的扩散构造。在后下盖板7上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越向车辆后方高度越高的四根整流突条71、位于各整流突条71之间且配置于扩散构造的入口位置的三个排水口72、73、74。
左右一对的前导流板8L、8R从左右一对前轮1L、1R的前方位置向下方突出设置,在行驶中,对围绕前轮1L、1R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另外,左右一对的后导流板9L、9R从左右一对后轮2L、2R的前方位置向下方突出设置,在行驶中,对围绕后轮2L、2R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
图2及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后下盖板7的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实施例1的后下盖板7是覆盖后部区域并且积存水及泥水等那样的盘形状。而且,后下盖板7通过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而冲压成形等制造成一体。另外,在后下盖板7上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越向车辆后方高度越高的四根整流突条71。而且,在各整流突条71之间且在扩散构造的入口位置设有具备排水口72、73、74的三个排水部件D。
在后下盖板7且在与后保险杠面板13的凸缘部13a邻接的后端部以外的盖板周围形成有立起部7b。在包含该立起部7b的全周形成有凸缘部7c,在凸缘部7c开有多个螺栓孔7d。而且,后下盖板7通过将螺栓插入并紧固于多个螺栓孔7d,安装于后部区域。
图4~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设置于后下盖板7的排水部件D的图。另外,形成于前下盖板3的排水口33、34、形成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排水口42、43、44、形成于后下盖板7的排水口72、73、74都是相同的构成。下面,基于图4~图6且以后下盖板7的排水口73为例对设有该排水口73的排水部件D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实施例1的排水部件D具备前侧倾斜壁21、后侧倾斜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排水口73、行驶风整流面25。即,在后下盖板7上形成有由前侧倾斜壁21、后侧倾斜壁22、左侧壁23和右侧壁24围成的凹陷空间。而且,构成为在前侧倾斜壁21具有排水口73,在后侧倾斜壁22具有行驶风整流面25。
如图5所示,前侧倾斜壁21从后下盖板7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壁端部26向车辆后方且向上倾斜。而且,贯通前侧倾斜壁2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有排水口73。该排水口73形成为沿着前侧倾斜壁21的大致外周形状的长方形状,并且将其开口前端缘73a设定于前侧倾斜壁21开始向上倾斜的前侧壁端部26的区域。
如图5所示,后侧倾斜壁22从与前侧倾斜壁21连接的弯曲壁部27朝向后下盖板7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壁端部28且向下倾斜。而且,在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具有对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的行驶风整流面25。作为该行驶风整流面25,直接使用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而且,行驶风整流面25具有从弯曲壁部27向后侧壁端部28的平坦面25a、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圆弧面25b。圆弧面25b在后侧壁端部28的区域相对于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圆滑地连接。
如图6所示,左侧壁23以堵塞一对三角形状空间中的左侧空间的方式设置,上述一对三角形状空间通过使从后下盖板7弯曲的前侧倾斜壁21和后侧倾斜壁22凹陷而在车宽方向上相对地形成。另外,右侧壁24以堵塞上述一对三角形状空间中的右侧空间的方式设置。
在此,如图4所示,左侧壁23和右侧壁24设定为,使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壁面23a、24a的宽度W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逐渐变窄。
对前侧倾斜壁21和后侧倾斜壁22的从后下盖板7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进行说明。上述凹陷形状由前侧倾斜壁21的壁面21a、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行驶风整流面25)、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形成。而且,如图5所示,上述凹陷形状设为使两个壁面长度L1、L2不同的大致三角形。即,前侧倾斜壁21的壁面21a相对于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所成的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后侧倾斜壁22的行驶风整流面25相对于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所成的第二内角θ2大。由此,在设前侧倾斜壁21的壁面长度为L1、设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长度为L2、设将前侧壁端部26和后侧壁端部28连结的凹部长度为L3时,设定为L1<L2<L3这种关系。即,将具有排水口73的前侧倾斜壁21的壁面长度L1设定得较短,将作为行驶风整流面25的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长度L2设定得较长。
在此,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从后下盖板7的前侧壁端部26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该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因行驶风的流速而不同,例如,在将流入角度的设计值设为30°的情况下,第一内角θ1设定为大于30°的角度(例如,45°~90°)。
另外,第二内角θ2设定为对从行驶风整流面25向后下盖板7的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对该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是指确保能抑制剥离的发生的行驶风的流动的角度,角度越小越好。但是,第二内角θ2的角度越小,越需要加长凹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因此考虑布局设计,规定为例如5°~15°的角度。
接着,对实施例1的地板下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进行“关于车辆的空气阻力”的说明。接下来,将实施例1的电动汽车EV的地板下构造的作用分为“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作用”、“排水部件的排水作用和行驶风整流作用”、“排水部件的排水能力作用”、“排水部件的行驶阻力上升抑制作用”进行说明。
(关于车辆的空气阻力)
车辆的空气阻力D(N)由下式(1)来定义。
D=CD×1/2×ρ×u2×A(1)
在此,CD表示空气阻力系数(量纲为1),ρ表示空气的密度(kg/m3),u表示空气和车辆的相对速度(m/sec),A表示前面投影面积(m2)。
由上述(1)式可知,空气阻力D成为与空气阻力系数CD(ConstantDrag的缩写)成正比且与空气和车辆的相对速度u的平方成正比的值。另外,相对速度u与行驶风速度相等,例如,在无风的情况下,成为车辆行驶速度。
为了降低该空气阻力D,需要掌握下面的(a)~(c),掌握下面的(a)~(c)的是一系列的工艺。
(a)空气阻力系数CD背离了目标多少?
(b)自目标背离的原因在哪里?
(c)如果消除该原因,渐近目标多少?
其中,(a)、(c)可从由精确的计算流体力学计算出的空气阻力系数CD得知。但是,为了精确地确定(b),仅通过从计算流体力学计算出的速度及压力来确定是困难的。
关于该空气阻力D,图7表示的是一般乘用车(发动机汽车)的空气阻力的阻力发生源分类。由图7可知,最大的阻力发生源是车辆外形。但是,第二大的阻力发生源是地板下、轮胎,大于发动机室的通气的空气阻力。即,可知空气阻力D不能断言仅依赖于车辆的外形样式,还需要对地板下、轮胎及发动机室通气(在电动汽车的情况下,电动机室通气)这种阻力发生源进行考虑。
与此相对,目前,降低空气阻力D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改进主要关注的是车辆的外形样式。但是,例如,在需要确保后座的居住性的车辆的情况下,即使进行车辆的外形样式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改进,也因后座的居住空间确保这种设计上的制约而自身受到限制。即,在设定为以持续行驶距离的延长为目标来提高所期望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水平的情况下,在仅车辆的外形样式的改进上,不能期望达到所期望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改进。
特别是,在地板下的有限的空间内搭载有蓄电池的电动汽车的情况下,通过充满电来确定的蓄电池容量会延长多少持续行驶距离这种情况也称为生命线。在电动汽车中,在车辆的外形样式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改进在临界范围内时,尽可能地降低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会牵涉到降低电动汽车整体的空气阻力。而且,电动汽车整体的空气阻力的降低也会直接牵涉到延长持续行驶距离。因此,降低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是极其重要的技术课题。
为了实现该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的降低,有效的方法是在地板下设置使空气阻力系数CD下降的下盖板。而且,在下盖板设定具有排水性的排水部件。于是,确保该排水部件的排水能力的同时,需要抑制排水部件的空气阻力的上升。
(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作用)
如上所述,在电动汽车中,尽可能地降低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在延长持续行驶距离上是很重要的。下面,对反映其的实施例1的电动汽车EV的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电动汽车EV利用下盖板3、4、5、6、7覆盖除轮胎等以外的地板下的大致整个区域。由此,从车辆前端到车辆后端都确保无凹凸的连续的平滑面。因此,通过从车辆前方流入的行驶风,形成通过以车辆中心线CL为中心的中央区域的主流线束FMAIN。其结果是,从车辆前方流入的行驶风通过下盖板3、4、5、6、7平稳地流向车辆后方。特别是,覆盖后部地板下的后下盖板7由于设为扩散构造,因此,也附加发挥行驶风的向车辆后方的流出促进作用。这样,通过行驶风在从车辆前端到车辆后端的中央区域整齐平稳地流动,中央区域的空气阻力D下降。
另外,如图8所示,电动汽车EV在左右一对前轮1L、1R的前方位置设有左右一对前导流板8L、8R。由此,在行驶中,抑制围绕前轮1L、1R流动的行驶风流入前轮1L、1R的周围。该结果是,抑制提高空气阻力的主要原因即向前轮1L、1R的周围区域的行驶风的流入,因此,该周围区域的空气阻力D下降。
另外,如图8所示,电动汽车EV在左右一对后轮2L、2R的前方位置设有左右一对后导流板9L、9R。由此,在行驶中,以围绕后轮2L、2R迂回的方式对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该结果是,利用围绕后轮2L、2R迂回的行驶风,后轮2L、2R的周围区域的空气阻力D下降。
另外,如图8所示,电动汽车EV在前下盖板3上设有对行驶风的流速进行控制的曲面突出部31。由此,在行驶中,抑制从车辆前方流入的行驶风的扩展,形成以车辆中心线CL为中心通过前部区域的主流线束FMAIN。其结果是,从车辆前端流入的行驶风在地板下的前部区域集中于中央,前部区域的空气阻力D下降。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电动汽车EV采用以这些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为目标的地板下构造。因此,电动汽车EV的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D降低,能够延长持续行驶距离。
(排水部件的排水作用和行驶风整流作用)
如上所述,在电动汽车中,为了降低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需要确保设定于下盖板的排水部件的排水能力,同时,抑制空气阻力的上升。下面,对反映其的实施例1的设置于后下盖板7的排水部件D的排水作用和行驶风整流作用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中,如上所述,采用由下盖板3、4、5、6、7覆盖轮胎等以外的地板下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构成。这是根据下盖板具有使车辆的地板下的空气阻力系数CD下降且使车辆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的效果。但是,下盖板的形状由于是积存从外部侵入的水及泥水等的盘形状,因此,需要排水装置。而且,作为现有的排水装置,通常是露出于盖板面的排水孔。当减小该排水孔的开口面积时,空气阻力的上升被抑制,但由于每单位时间的排水流量受到限制,因此排水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当加大排水孔的开口面积时,排水能力提高,但行驶风被导入排水孔,由此,导致空气阻力上升。这样,排水能力的确保和空气阻力的上升抑制处于两者难以兼顾的折衷的关系。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考虑兼得排水功能和整流功能这两个功能。而且,将构成凹部的壁分为弯曲的前侧倾斜壁21和后侧倾斜壁22这两个,另外,采用在前侧倾斜壁21上具有排水口73且在后侧倾斜壁22具有行驶风整流面25的排水部件D。
因此,在行驶中,沿着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流动的行驶风从后下盖板7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壁端部26流入凹部。而且,当行驶风流入凹部时,如图9所示,与后侧倾斜壁22的行驶风整流面25接触。其结果是,行驶风的流动因后侧倾斜壁22的平缓的角度而被偏向,以描画沿着行驶风整流面25的圆滑流线的方式被整流。而且,不会在后下盖板7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壁端部28剥离,而是平稳地通过,再次向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流出。
此时,将排水部件D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设为,前侧倾斜壁21的壁面21a相对于盖板面7a所成的第一内角θ1比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22a相对于盖板面7a所成的第二内角θ2大的角度。因此,排水部件D的凹陷形状成为前侧倾斜壁21的壁面21a的长度和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22a的长度不同的大致三角形。因此,如图9所示,从前侧壁端部26流入凹部的行驶风描画逐渐远离排水口73的流线,同时,到达行驶风整流面25。
这样,在实施例1中,将排水口73设置于即使扩大开口面积也抑制行驶风的导入的前侧倾斜壁21。因此,如图9的箭头E所示,即使在后下盖板7内存有大量的从盖板外部侵入的水及泥水等,也能够迅速地将其排出。
另一方面,行驶风整流面25设置于直接接受流入凹部的行驶风的流动的后侧倾斜壁22。因此,如图9的流线F所示,即使在凹部流动的行驶风的流速快,也以描画不易产生剥离及紊流的流线的方式被整流。即,行驶风沿着后下盖板7平稳地流动,空气阻力的上升被抑制。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排水部件D由弯曲的前侧倾斜壁21和后侧倾斜壁22这两个壁构成凹部。而且,在前侧倾斜壁21上具有排水口73,在后侧倾斜壁22上具有行驶风整流面25。另外,前侧倾斜壁21的第一内角θ1是比后侧倾斜壁22的第二内角θ2大的角度,且使两个壁面长度不同。因此,在行驶中,确保来自后下盖板7的排水能力的同时,抑制空气阻力的上升,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车辆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
(排水部件的排水能力作用)
排水部件保护由下盖板覆盖的零件不受来自水的影响,因此,需要确保在雨天路行驶等所要求的排水能力。下面,对反映其的实施例1的设置于后下盖板7的排水部件D的排水能力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通常当减小排水孔的开口面积时,空气阻力的上升就被抑制,但每单位时间的排水流量因较小的开口面积受到限制,由此排水能力降低。这样,排水能力的确保和空气阻力的上升抑制处于两者难以兼顾的关系。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采用下述的(A)、(B)、(C)的构成。
(A)将前侧倾斜壁21的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从后下盖板7的前侧壁端部26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
(B)排水口73沿着前侧倾斜壁21的外周形状开口,并且将其开口前端缘73a设定于前侧倾斜壁21开始向上倾斜的前侧壁端部26的区域。
(C)将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左侧壁23的壁面23a和右侧壁24的壁面24a的宽度W设定为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逐渐变窄。
对上述(A)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排水口73开口于根据第一内角θ1而倾斜的前侧倾斜壁21。而且,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流入凹部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因此,如图9所示,从前侧壁端部26流入凹部的行驶风描画逐渐远离排水口73的流线,同时,到达行驶风整流面25。换言之,排水口73远离行驶风的流动,容许排水口73的开口面积的扩大。
对上述(B)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沿着前侧倾斜壁21的外周形状而长方形状地使排水口73开口的构成,与仅使前侧倾斜壁21的一部分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广阔的面积。另外,通过将排水口73的开口前端缘73a设定于前侧壁端部26的区域的构成,来显示使要从车辆前方经由排水口73流出的水等从开口前端缘73a圆滑地排出的作用。
对上述(C)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将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两壁面23a、24a设为尖细的喷嘴构造,如图10所示,沿着行驶风整流面25流动的行驶风的流速向车辆后方逐渐变快。而且,排水口73的出口区域G的压力随着行驶风的流速上升而下降,在排水口73的内侧和外侧发生压力差。如图10的箭头E所示,该压力差显示从排水口73向外部吸出水等的作用。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排水部件D以远离行驶风的流动的方式设定排水口73,且为了来自排水口73的排水能力的确保,采用上述(A)、(B)、(C)的构成。因此,在行驶中,不会给行驶风的整流作用带来影响,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排水能力。
(排水部件的行驶阻力上升抑制作用)
因排水部件的行驶阻力的上升会牵涉到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D的上升,因此,需要抑制因排水部件的行驶阻力的上升。下面,对反映其的实施例1的设置于后下盖板7的排水部件D的行驶阻力上升抑制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通常当加大排水孔的开口面积时,排水能力提高。但是,通过行驶风被导入排水孔,在排水孔的周围,行驶风的流动紊乱,发生涡流构造,由此导致空气阻力上升。这样,排水能力的确保和空气阻力的上升抑制处于两者难以兼顾的关系。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采用下述的(A)、(D)、(E)的构成。
(A)将前侧倾斜壁21的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从后下盖板7的前侧壁端部26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
(D)将后侧倾斜壁22的第二内角θ2设定为对从行驶风整流面25向后下盖板7的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
(E)将行驶风整流面25设为具有平坦面25a和圆弧面25b的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
上述(A)的构成的作用如“排水部件的排水能力作用”所述,由于排水口73远离行驶风的流动,且赋予行驶风的整流作用的排水口73的影响被抑制,因此,整流构造的设计自由度增大。
对上述(D)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将第二内角θ2设定为向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能够抑制向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产生成为行驶阻力的剥离及紊流。
对上述(E)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将行驶风整流面25设为具有平坦面25a和圆弧面25b的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如图9所示,能够使向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不紊乱且圆滑。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排水部件D在远离行驶风的流动的位置设定排水口73,且为了抑制空气阻力的上升,采用上述(A)、(D)、(E)的构成。因此,能够实现排水口73的较高的排水能力的确保,同时,将空气阻力的上升抑制到最小限度水平。
另外,就具有设置于后下盖板7的排水口73的排水部件D对实施例1的各作用进行了说明,省略了具有其他排水口33、34、42、43、44、72、74的各排水部件的说明。但是,其他排水部件也显示同样的作用。
接着,说明效果。在实施例1的电动汽车EV的地板下构造上,能够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
(1)排水部件D具备前侧倾斜壁21,上述前侧倾斜壁21从上述下盖板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壁端部26向车辆后方且向上倾斜,并以贯通该壁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有排水口73。另外,排水部件D具备后侧倾斜壁22,上述后侧倾斜壁22从与前侧倾斜壁21连接的弯曲壁部27朝向上述下盖板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壁端部28且向下倾斜,并在该壁面具有对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的行驶风整流面25。而且,将自上述下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设为,前侧倾斜壁21的第一内角θ1是比后侧倾斜壁22的第二内角θ2大的角度,且使两个壁面长度L1、L2不同。因此,在行驶中,在确保来自下盖板的排水能力的同时,抑制空气阻力的上升,能够实现车辆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
(2)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从上述下盖板的前侧壁端部26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因此,除(1)的效果以外,通过排水口73可靠地远离行驶风的流动,即使扩大排水口73的开口面积,也能够抑制对行驶风的整流作用的影响。
(3)第二内角θ2设定为对从行驶风整流面25向上述下盖板的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因此,除(1)或(2)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在向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动上产生成为行驶阻力的剥离及紊流。
(4)排水口73将在前侧倾斜壁21开口的开口前端缘73a设定于前侧倾斜壁21开始向上倾斜的前侧壁端部26的区域。因此,除(1)~(3)的效果以外,还能够确保从排水口73圆滑地将水等排出到外部的排水能力。
(5)行驶风整流面25是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并具有从弯曲壁部27朝向后侧壁端部28的平坦面25a、相对于上述下盖板(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圆滑地连接的圆弧面25b。因此,除(1)~(4)的效果以外,既能够设为简单的构成,又能够使向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整齐圆滑。
(6)排水部件D具备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上述左侧壁23及右侧壁24以堵塞通过使前侧倾斜壁21和后侧倾斜壁22从上述下盖板凹陷而在车宽方向上相对地形成的一对三角形状空间的方式设置。而且,左侧壁23和右侧壁24设定为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壁面23a、24a的宽度W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逐渐变窄。因此,除(1)~(5)的效果以外,通过使在凹部流动的流速加快的喷嘴构造,能够得到从排水口73将水等吸出到外部的作用以外的较高的排水能力。
(7)上述下盖板是具有扩散构造的后下盖板7,将排水部件D配置于上述扩散构造的入口位置。因此,除(1)~(6)的效果以外,通过使沿着下盖板的盖板面7a向车辆后方流动的流速加快的扩散构造,能够得到从排水口73将水等吸出到外部的作用以外的较高的排水能力。
以上对实施例1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进行了说明,但关于具体构成,容许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
在实施例1中,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设为,前侧倾斜壁21的第一内角θ1是比后侧倾斜壁22的第二内角θ2大的角度且使两个壁面长度不同的三角形状。但是,前侧倾斜壁和后侧倾斜壁也可以不像实施例1那样是平坦的壁,如果角度条件和壁面长度条件成立,则也可以为二次曲面形状及三次曲面形状。即,也可以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设为例如非对称的圆顶形状。
在实施例1中,将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从前侧壁端部26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且考虑冲压成形的制造性而设定为50°左右。但是,第一内角θ1的设定角度不局限于50°左右,例如,也可以根据行驶风的流入角度的设计值,设定为小于50°的角度或大于50°的角度。另外,如果在制造上不碍事,则第一内角θ1越是接近90°的角度,前侧倾斜壁就越远离行驶风的流动,因此优选。
在实施例1中,将第二内角θ2设定为对从行驶风整流面25向后侧壁端部28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且设计上可能的13°左右。但是,第二内角θ2的设定角度不局限于13°左右,例如,也可以根据行驶阻力的上升抑制目标值,设定为小于13°的角度或大于13°的角度。另外,如果在设计上不碍事,则第二内角θ2越是接近0°的角度,越能够使行驶风的流动平稳。
在实施例1中,考虑冲压成形的制造性,使排水口73沿着前侧倾斜壁21的形状而大致整个面地开口,且将在前侧倾斜壁21开口的开口前端缘73a设定于前侧壁端部26的区域。但是,排水口也可以根据要求的排水能力,在前侧倾斜壁21的一部分开口。另外,也可以将排水口的开口前端缘设定于前侧壁端部的上侧区域。
在实施例1中,行驶风整流面25设为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并具有从弯曲壁部27朝向后侧壁端部28的平坦面25a和相对于后下盖板7的盖板面7a圆滑地连接的圆弧面25b。但是,也可以在后侧倾斜壁22上设置分体部件的整流部件,且将行驶风整流面设为整流部件的表面。另外,也可以将行驶风整流面设为平坦面、圆弧面、弯曲面或它们的组合面。
在实施例1中,将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左侧壁23和右侧壁24的壁面23a、24a的宽度W设定为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通过用平缓的曲面使前侧倾斜壁和后侧倾斜壁与下盖板连接而没有明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另外,也可以制成将两个壁面23a、24a的宽度W保持为恒定的平行面,或者,也可以使两个壁面23a、24a的宽度W越向车辆后方越宽。
在实施例1中,将本发明的地板下构造适用于电动汽车EV。但是,当然也可对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来适用,也可适用于发动机汽车。另外,在适用于如电动汽车EV等那样搭载有蓄电池的电动车辆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提高耗电性能(即、降低耗电量)。另外,在适用于发动机汽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提高燃料消耗性能(即、降低燃料消耗量)。
实施例2
接着,基于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上附加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实施例2的电动汽车EV的整体地板下构造也具备左右一对前轮1L、1R、左右一对后轮2L、2R。另外,上述地板下构造具备前下盖板3、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第一蓄电池下盖板5、第二蓄电池下盖板6、后下盖板7。另外,上述地板下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前导流板8L、8R(整流构造)、左右一对后导流板9L、9R。
而且,两蓄电池下盖板5、6覆盖蓄电池单元16的下面(平面投影区域),并且与覆盖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区域的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连接(参照图13)。而且,由分割成三部分的下盖板4、5、6一起构成实施例2的蓄电池下盖板。
图11及图12是表示实施例2的地板下构造的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立体图。如图11及图12所示,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是覆盖中央区域的前部并且积存水及泥水等那样的盘形状。而且,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通过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的冲压成形等一体地制造。
在该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四根突条41。而且,在中央部的两根突条41、41之间的车辆前方侧设置具有开口面积小的排水口42、43的两个第一排水部件D1。另外,在中央部的两根突条41、41之间的车辆后方侧设置具有开口面积大的排水口44的一个第二排水部件D2。该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在后端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形成有与第一蓄电池下盖板5连接的盖板连结槽4b。另外,在外周位置等具有螺栓孔4c。而且,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通过将螺栓插入紧固于多个螺栓孔4c,安装于中央区域的前部。
图13~图16是表示实施例2的地板下构造的设置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第一排水部件D1和第二排水部件D2的图。下面,基于图13~图16对开设有排水口42、43的第一排水部件D1和开设有排水口44的第二排水部件D2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设有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区域的车身构造具备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前悬架构件14、蓄电池单元16、挡泥板17、底板18。
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配置于前悬架构件14和蓄电池单元16之间,具备开设有排水口42、43的第一排水部件D1和开设有排水口44的第二排水部件D2。
前悬架构件14是截面封闭的状态的方形状的梁构造,弹性地支承于左右一对悬架连杆。
蓄电池单元16通过在高刚性构造且具有密封性的蓄电池槽的内部装填蓄电池组层叠体及配线、电路基板等而构成。
挡泥板17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前悬架构件14的车辆上方位置。构成车室内的地板面的底板18与该挡泥板17一体地连接。而且,与设有行驶用电动机的电动机室15连通的电动机室后部空间形成于挡泥板17及底板18和前悬架构件14之间。
在此,如图14~图16所示,第一排水部件D1和第二排水部件D2与实施例1同样地具备前侧倾斜壁21、后侧倾斜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排水口44、行驶风整流面25。即,在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中的在蓄电池单元16的正前位置形成有由前侧倾斜壁21、后侧倾斜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围成的凹陷空间。而且,在前侧倾斜壁21具有排水口44,在后侧倾斜壁22具有行驶风整流面25。
通过这种构成,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地板下、轮胎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作用”和“排水部件的行驶阻力上升抑制作用”。另外,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排水部件的排水作用和行驶风整流作用”和“排水部件的排水能力作用”,关于这些,加上实施例2的构成,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排水部件的排水作用和行驶风整流作用)
在实施例2中,也与实施例1同样,采用由下盖板3、4、5、6、7覆盖轮胎等以外的地板下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构成。而且,与实施例1同样,考虑兼得排水功能和整流功能这两个功能,第一,第二排水部件D1、D2采用将构成凹部的壁分为前侧倾斜壁21和后侧倾斜壁22这两个壁的构成。此外,在前侧倾斜壁21具有排水口73,在后侧倾斜壁22具有行驶风整流面25。
因此,在行驶中,沿着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盖板面4a流动的行驶风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壁端部26流入凹部。而且,当行驶风流入凹部时,如图17所示,就与后侧倾斜壁22的行驶风整流面25接触。其结果是,行驶风的流动沿平缓的角度偏向,以描画沿着行驶风整流面25的圆滑的流线F的方式被整流。而且,不会在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壁端部28剥离而平稳地通过,再次流出到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盖板面4a。
此时,与实施例1同样,前侧倾斜壁21的壁面21a相对于盖板面4a所成的第一内角θ1是比后侧倾斜壁22的壁面22a相对于盖板面4a所成的第二内角θ2大的角度,使两个壁面长度不同。因此,如图17所示,从前侧壁端部26流入凹部的行驶风描画逐渐远离排水口44的流线F,同时,到达行驶风整流面25。
这样,排水口44即使扩大其开口面积也抑制行驶风的导入。另外,将排水口44设置于前侧倾斜壁21,以使从如图17的箭头H所示的路面向蓄电池单元16的水难以被导入。因此,如图17的箭头E所示,即使在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内有大量的从盖板外部侵入的水及泥水等,也能够迅速地将其排出。
另一方面,行驶风整流面25位于直接接受流入凹部的行驶风的流动的后侧倾斜壁22。因此,如图17的流线F所示,即使在凹部流动的行驶风的流速快,也以描画不会产生剥离及紊流的流线的方式被整流。即,行驶风沿着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平稳地流动,空气阻力的上升被抑制。
(排水部件的排水能力作用)
实施例2的排水部件保护由下盖板覆盖的蓄电池单元不受水的影响,因此需要确保由雨天路行驶等要求的排水能力。特别是,由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保护蓄电池单元16不被水淋湿,因此,要求将从电动机室15侵入的水和跨越前悬架构件14而侵入的水迅速排出的能力。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2中,采用下述的(A)、(B)、(C)、(D)的构成。
(A)将前侧倾斜壁21的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前侧壁端部26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
(B)排水口44沿着前侧倾斜壁21的外周形状长方形状地开口,并且将其开口前端缘44a设定于前侧倾斜壁21开始向上倾斜的前侧壁端部26的区域。
(C)排水部件具有配置于前悬架构件14的正后位置的第一排水部件D1、配置于蓄电池单元16的正前位置的第二排水部件D2。而且,将第二排水部件D2的排水口面积设定为比第一排水部件D1的排水口面积大。
(D)排水部件配置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中以车辆中心线CL为中心通过中央区域的行驶风的主流线束FMAIN的区域。
对上述(A)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排水口44开口于根据第一内角θ1倾斜的前侧倾斜壁21。而且,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流入凹部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因此,如图17所示,从前侧壁端部26流入凹部的行驶风描画逐渐远离排水口44的流线F,同时,到达行驶风整流面25。换言之,排水口44远离行驶风的流动,容许排水口44的开口面积的扩大。
对上述(B)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使排水口44沿着前侧倾斜壁21的外周形状长方形状地开口的构成,与仅使前侧倾斜壁21的一部分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较大的排水口面积。另外,通过将排水口44的开口前端缘44a设定于前侧壁端部26的区域的构成,显示使要从车辆前方经由排水口44流出的水等圆滑地排出到外部的作用。
对上述(C)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从外部侵入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水具有跨越前悬架构件14而侵入的水E1和从电动机室15侵入的水E2。而且,水E1的流量较小,水E2的流量大。当要通过一个排水部件将该侵入水排出时,就将排水口的开口面积大的排水部件设置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自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凹陷变深,在行驶阻力方面不利。另外,不能实现在蓄电池单元16的正前位置侵入的水的排水,在保护蓄电池单元16不被水淋湿的性能方面不利。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2中,由第一排水部件D1分担跨越前悬架构件14而侵入的流量小的水E1的排水。另外,由第二排水部件D2分担从电动机室15侵入的流量大的水E2的排水。因此,与要利用一个排水部件进行排水的情况相比,在利用第一排水部件D1和第二排水部件D2进行排水的情况下,通过来自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凹陷深度变浅,在行驶阻力方面有利。另外,由第一排水部件D1将在前悬架构件14的正后位置侵入的水E1排出,由第二排水部件D2将在蓄电池单元16的正前位置侵入的水E2排出。此时,将第二排水部件D2的排水口44的开口面积设定为比第一排水部件D1的排水口42、43的总开口面积大。因此,第一排水部件D1和第二排水部件D2能够对应于侵入的水E1、E2的不同的流量而排水。
对上述(D)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地板下构造作为从车辆前端流入的行驶风集中于中央区域并导入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整流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前导流板8L、8R和曲面突出部31。因此,行驶风的流速最快的是以车辆中心线CL为中心通过中央区域的行驶风的主流线束FMAIN的区域。
因此,如图19的流线所示,排水口42、43、44的出口区域G的压力随着行驶风为高速而下降,在排水口42、43、44的内侧和外侧发生压力差。如图19的箭头E所示,该压力差显示从排水口44向外部吸出水等的作用。
如上所述,实施例2的第一排水部件D1和第二排水部件D2以远离行驶风的流动的方式设定排水口42、43、44,而且,为了来自排水口42、43、44的排水能力的确保而采用上述(A)、(B)、(C)、(D)的构成。因此,在行驶中,不会给行驶风的整流作用带来影响,能够确保对应于要求的排水能力。
接着,说明效果。在实施例2的电动汽车EV的地板下构造中,能够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
(1)蓄电池下盖板具有覆盖蓄电池单元16的下面的蓄电池盖板(第一、第二蓄电池下盖板5、6)、覆盖从上述蓄电池盖板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区域的前盖板(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而且,对上述前盖板设置将从外部侵入盖板内的水向路面排出的排水部件(第一、第二排水部件D1、D2)。另外,上述排水部件具有前侧倾斜壁21和后侧倾斜壁22,前侧倾斜壁21的第一内角θ1是比后侧倾斜壁22的第二内角θ2大的角度,使两个壁面长度不同。因此,在行驶中,通过防止配置于地板下的蓄电池单元16被水淋湿,同时,通过空气阻力的上升抑制来实现车辆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
(2)第一内角θ1设定为比从上述前盖板的盖板面4a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因此,除(1)的效果以外,排水口42、43、44可靠地远离行驶风的流动,由此,即使扩大排水口42、43、44的开口面积,也能够抑制对行驶风的整流作用的影响。
(3)第二内角θ2设定为对从行驶风整流面25向上述前盖板的盖板面4a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因此,除(1)或(2)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在向前盖板的盖板面4a流出的行驶风的流动上产生成为行驶阻力的剥离及紊流的情况。
(4)上述前盖板是覆盖从前悬架构件14的车辆后方位置到蓄电池单元16的车辆前方位置的区域的盖板。而且,上述排水部件具有配置于上述前盖板中的前悬架构件14的正后位置的第一排水部件D1、配置于蓄电池单元16的正前位置的第二排水部件D2。因此,除(1)~(3)的效果以外,还通过对应于水侵入路线的双重排水作用,能够确保使水难以在前盖板上积存的较高的排水能力。
(5)上述排水部件设定为,第二排水部件D2的开口面积比第一排水部件D1的开口面积大。因此,除(4)的效果以外,还通过与各水侵入路线的流量对应的开口面积的设定,能够高效地将侵入前盖板的水排出。
(6)具备将从上述车辆前端流入的行驶风集中于中央区域并导入上述前盖板的整流构造(前导流板8L、8R、曲面突出部31)。另外,上述排水部件配置于上述前盖板中的以车辆中心线CL为中心而通过中央区域的行驶风的主流线束FMAIN的区域。因此,除(1)~(5)的效果以外,还通过在地板下中行驶风以最快的流速而流动的主流线束FMAIN的区域配有排水部件,能够从排水口42、43、44将水等吸出到外部。
以上基于实施例2对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地板下构造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构成不局限于该实施例2,容许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
在实施例2中,采用的是如下分割成三部分的地板下构造,即,将蓄电池盖板分为第一蓄电池下盖板5和第二蓄电池下盖板6这两个盖板,另外,作为前盖板,使用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但是,也可以通过将蓄电池盖板设为一个,而采用分割成两部分的地板下构造。另外,也可以不将蓄电池盖板和前盖板分割,而是设定一体。
在实施例2中,将第一排水部件D1配置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车辆前方位置,将第二排水部件D2配置于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车辆后方位置(蓄电池单元16的正前位置)。但是,本发明的排水部件为了保护蓄电池单元不受水影响,如果在前盖板上设有一个以上的排水部件,则排水部件的数量、配置布局、排水口的开口面积等都不作特别限定。
在实施例2中,作为将从车辆前端流入的行驶风集中于中央区域并导入电动机室后部下盖板4的整流构造,表示了前导流板8L、8R和曲面突出部31的例子。但是,作为整流构造,只要是将从车辆前端流入的行驶风集中于中央区域的整流构造,则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整流构造,也可以是仅使用前导流板的整流构造或仅使用曲面突出部的整流构造或其他整流构造的整流构造或使用其他整流组合构造的整流构造。
日本特愿2010-089340号(申请日:2010年4月8日)及日本特愿2010-092797号(申请日:2010年4月14日)的全部内容在此被引用。
以上按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记载,不言而喻,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及改进。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在行驶中既确保自下盖板的排水能力,同时抑制空气阻力的上升,因此,能够实现作为车辆整体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覆盖车辆的地板下的下盖板;
设置于所述下盖板的至少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排水部件,
所述排水部件具备前侧倾斜壁和后侧倾斜壁,
所述前侧倾斜壁从前侧壁端部向车辆后方并向上倾斜,该前侧壁端部沿所述下盖板的车宽方向延伸且以贯通该前侧倾斜壁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有排水口;
该后侧倾斜壁从弯曲壁部向后侧壁端部并向下倾斜,该弯曲壁部与所述前侧倾斜壁连接,该后侧壁端部沿所述下盖板的车宽方向延伸,在该后侧倾斜壁的面具有对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的行驶风整流面,
关于自所述下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陷形状设定为,所述前侧倾斜壁的第一内角是比所述后侧倾斜壁的第二内角大的角度,使所述前侧倾斜壁的长度和所述后侧倾斜壁的长度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角设定为比从所述下盖板的前侧壁端部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角设定为对从所述行驶风整流面向所述下盖板的后侧壁端部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口使形成于所述前侧倾斜壁的开口前端缘设定于所述前侧倾斜壁开始向上倾斜的所述前侧壁端部的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驶风整流面是所述后侧倾斜壁的壁面,具有从所述弯曲壁部朝向所述后侧壁端部的平坦面和相对于所述下盖板的盖板面圆滑地连接的圆弧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部件还具备左侧壁及右侧壁,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以堵塞一对三角形状空间的方式而设置,该一对三角形状空间通过使所述前侧倾斜壁和所述后侧倾斜壁从所述下盖板凹陷而在车宽方向上相对形成,
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设定为,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壁面之间的宽度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逐渐变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盖板是具有扩散构造的后下盖板,所述排水部件配置于所述扩散构造的入口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盖板具有:对装设于所述车辆的地板下的蓄电池单元的下面进行覆盖的蓄电池盖板和对从所述蓄电池盖板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区域进行覆盖的前盖板,
在所述下盖板设置所述排水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角设定为比从所述前盖板的盖板面流入的行驶风的流入角度大的角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角设定为对从所述行驶风整流面向所述前盖板的盖板面流出的行驶风的流线的偏向进行抑制的角度。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盖板是对从前悬架构件的车辆后方位置到所述蓄电池单元的车辆前方位置的区域进行覆盖的盖板,
所述排水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前盖板中的所述前悬架构件的正后位置的第一排水部件和配置于所述蓄电池单元的正前位置的第二排水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部件设定为所述第二排水部件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一排水部件的开口面积大。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从所述车辆的前端流入的行驶风集中于中央区域并导入到所述前盖板的整流构造,
所述排水部件配置于所述前盖板中的以车辆中心线为中心而通过中央区域的行驶风的主流线束的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6、8~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地板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盖板具有曲面突出部,该曲面突出部设于所述车辆的前部区域,并使从车辆前端流入的行驶风集中到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部,
所述排水部件设于所述曲面突出部的车辆后方侧。
CN201180016443.4A 2010-04-08 2011-04-07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Active CN1028220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9340 2010-04-08
JP2010089340A JP5560863B2 (ja) 2010-04-08 2010-04-08 車両の床下構造
JP2010-092797 2010-04-14
JP2010092797A JP2011219042A (ja) 2010-04-14 2010-04-14 電動車両の床下構造
PCT/JP2011/058840 WO2011126086A1 (ja) 2010-04-08 2011-04-07 車両の床下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2041A CN102822041A (zh) 2012-12-12
CN102822041B true CN102822041B (zh) 2016-03-16

Family

ID=44763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6443.4A Active CN102822041B (zh) 2010-04-08 2011-04-07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68254B2 (zh)
EP (1) EP2557022B1 (zh)
CN (1) CN102822041B (zh)
WO (1) WO20111260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3917A (zh) * 2016-04-21 2017-10-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双列板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76279B (en) * 2009-12-17 2016-05-25 Gordon Murray Design Ltd Vehicle comprising a rearwardly mounted engine and radiator
FR2987805B1 (fr) * 2012-03-06 2014-08-08 Renault Sa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n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batterie de tra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FR2987806B1 (fr) * 2012-03-06 2014-11-21 Renault Sa Dispositif pour ameliorer l'aerodynamiqu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2205582A1 (de) * 2012-04-04 2013-10-1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Unterbodenverkleidung
CN102785712A (zh) * 2012-08-10 2012-11-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用后扩散装置及使用其的轿车
CN102826123B (zh) * 2012-09-12 2015-12-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底部结构
GB2510580A (en) * 2013-02-07 2014-08-13 Nissan Motor Mfg Uk Ltd An aerodynamic beam axle cover for a vehicle
DE102013105842B4 (de) * 2013-06-06 2022-03-1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Heckdiffusor
JP5858033B2 (ja) * 2013-08-22 2016-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5983568B2 (ja) * 2013-09-11 2016-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221547B2 (ja) * 2013-09-18 2017-11-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DE102014213678A1 (de) * 2014-07-15 2016-02-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r Luftleitvorrichtung
US9932074B2 (en) * 2015-08-31 2018-04-03 Faraday & Future Inc. Active vehicle skirt panel and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5416416B (zh) * 2015-11-25 2017-11-24 浙江陆虎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导流板及车辆
US9764697B1 (en) 2016-03-18 2017-09-19 Honda Motor Co., Ltd. Heat shield for a motor vehicle
US9926022B1 (en) * 2016-11-28 2018-03-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flow management cover
JP6593311B2 (ja) * 2016-11-28 2019-10-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460085B2 (ja) * 2016-11-29 2019-0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06741384A (zh) * 2016-12-16 2017-05-3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踏板车底盖及踏板车
US10155552B2 (en) * 2017-01-30 2018-12-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erodynamic strakes for underbody panels of motor vehicles
JP6762384B2 (ja) * 2017-02-17 2020-09-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空気抵抗低減装置
RU174329U1 (ru) * 2017-04-05 2017-10-11 Андр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Найдено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щиты узлов и агрегатов подкапот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US10189516B1 (en) * 2017-07-12 2019-01-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erodynamic assemblies for providing passive water management
JP7006416B2 (ja) * 2018-03-20 2022-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アアンダーカバー
US10259507B1 (en) * 2018-03-22 2019-04-16 Honda Motor Co., Ltd. Skid plate and underbody assembly for use with an off-road vehicle
US10933926B2 (en) * 2018-05-15 2021-03-02 Mahindra & Mahindra Limited Twist beam air guided tunnel diffuser
JP7087950B2 (ja) * 2018-11-21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KR102621914B1 (ko) * 2019-02-20 2024-01-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풍량이 증폭되는 언더커버
JP7183949B2 (ja) 2019-05-22 2022-1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FR3099741B1 (fr) * 2019-08-06 2022-01-21 Psa Automobiles Sa Déflecteur arrière à extension longitudinale de guidage, pour un soubassement de véhicule
FR3099907A1 (fr) * 2019-08-12 2021-02-19 Psa Automobiles Sa Déflecteur aérodynamique arrièr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14408032A (zh) * 2019-10-30 2022-04-29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及重卡牵引车
FR3105774B1 (fr) * 2019-12-27 2021-12-17 Renault Sas Carénage sous-moteur comprenant un orifice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tel carénage
US11642933B2 (en) * 2020-06-24 2023-05-09 Honda Motor Co., Ltd.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22025726A (ja) * 2020-07-30 2022-02-10 株式会社Subaru 整流装置
JP7502922B2 (ja) * 2020-07-30 2024-06-19 株式会社Subaru 整流装置
JP7506549B2 (ja) * 2020-07-31 2024-06-26 株式会社Subaru 整流装置
US11447192B2 (en) 2021-01-12 2022-09-20 Honda Motor Co., Ltd. Diffuser for a vehicle
US20220396228A1 (en) * 2021-06-10 2022-12-15 Scrape Armor, Inc. Vehicle protection apparatus
CN113479150B (zh) * 2021-08-06 2023-02-17 上海千发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涉水保护装置
DE102022101568A1 (de) 2022-01-24 2023-07-2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chutzabdeckung für ein Fahrwerksbauteil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14906184B (zh) * 2022-05-26 2023-10-17 中南大学 一种具有排障扩散器的列车
CN114872750B (zh) * 2022-05-26 2023-10-20 中南大学 一种用于列车的排障扩散器
CN115923683B (zh) * 2023-01-31 2024-05-10 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降低风阻系数的汽车后底护板及车辆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022A (zh) * 2004-08-26 2006-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底板下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5282U (ja) * 1983-02-28 1984-09-10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アンダカバ−
JPS60157350U (ja) * 1984-03-26 1985-10-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走行風整流装置
JPS61190781U (zh) * 1985-05-22 1986-11-27
JPH0180581U (zh) * 1987-11-18 1989-05-30
JP3362519B2 (ja) * 1994-09-21 2003-0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JPH09193839A (ja) * 1995-11-17 1997-07-2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フロア構造
US6435298B1 (en) 1998-12-22 2002-08-20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rear underside structure
JP3613043B2 (ja) * 1998-12-22 2005-01-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下面側構造
JP3853109B2 (ja) * 1999-07-06 2006-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
DE102006013554B4 (de) * 2006-03-24 2010-10-07 Audi Ag Als Fahrschemel ausgebildeter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e
JP4808066B2 (ja) * 2006-04-18 2011-11-02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DE102006046814B4 (de) 2006-10-02 2020-11-12 Audi Ag Unterbodenverkleid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067104B2 (ja) * 2007-10-03 2012-1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4602389B2 (ja) * 2007-10-19 2010-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10058639A (ja) * 2008-09-03 2010-03-18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前部構造
JP5293043B2 (ja) 2008-09-24 2013-09-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022A (zh) * 2004-08-26 2006-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底板下部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3917A (zh) * 2016-04-21 2017-10-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双列板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26797A1 (en) 2013-01-31
EP2557022A1 (en) 2013-02-13
EP2557022A4 (en) 2013-09-11
EP2557022B1 (en) 2014-06-18
WO2011126086A1 (ja) 2011-10-13
US8668254B2 (en) 2014-03-11
CN102822041A (zh) 2012-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2041B (zh)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JP5516724B2 (ja)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JP5392401B2 (ja)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JP5067104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20110309652A1 (en) Air Guiding Device
JP5522254B2 (ja)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CN103097160B (zh) 车辆
JP2011219042A (ja) 電動車両の床下構造
JP5560863B2 (ja) 車両の床下構造
EP3044075A1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JP2009029334A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6530620B1 (en) Sun visor for vehicle
US9731778B2 (en) Vehicular straightening device
JP2012081937A (ja) ルーフスポイラ
JP2008247146A (ja) 車両用インナーフェンダ
JP2019177848A (ja) 整流フィン
CN209852443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全封闭底护板布置结构
JP2008179217A (ja) 車両用整流装置
CN208360080U (zh) 一种汽车底部护板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身
JPS6040827Y2 (ja) 車輛のラジエ−タグリル構造
JP6973906B2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下のフィン構造
JP5419946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KR20230128991A (ko) 전기자동차용 공기저항 감소 및 풍력발전시스템
JP2008247144A (ja) 車両の床下構造
JP2010188890A (ja) タイヤ昇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