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0470B -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0470B
CN102800470B CN201210158910.3A CN201210158910A CN102800470B CN 102800470 B CN102800470 B CN 102800470B CN 201210158910 A CN201210158910 A CN 201210158910A CN 102800470 B CN102800470 B CN 1028004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portion
iron core
coil
auxiliary iron
mai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89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0470A (zh
Inventor
小林贵信
安藏洋一
高桥真喜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00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0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0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04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H01F2038/127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with magnetic circuit including permanent magn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火线圈。具备由主铁心、侧铁心及辅助铁心构成的三分割铁心的点火线圈(既可以具备永久磁铁,也可以不具备永久磁铁)在安置到壳体中为止的期间,由于三者散乱,因此容易产生组装误差,从而存在容易产生点火线圈各自的性能不均或有损自动组装的全体的作业性的问题。在将辅助铁心和主铁心(带磁铁的情况下也包括磁铁)由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覆盖而固定成一体的组合体的状态下,进行线圈的安装、辅助铁心和主铁心与侧铁心的组装。由于辅助铁心和主铁心(带磁铁的情况下也包括磁铁)能够作为一个组合体而向点火线圈自动组装生产线供给,因此在线圈组装生产线上不需要进行上述多个构件的定位,结果是能够提高自动组装的作业性。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使内燃机的火花塞产生火花放电而向火花塞供给高电压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尤其涉及具备安装线圈的主铁心部(也称为主轭铁部、主铁芯部)、与该主铁心部组合而形成闭合磁路的辅助铁心部(也称为辅助轭铁部、辅助铁芯部)或侧铁心部(也称为侧轭铁部、侧铁芯部)的类型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在这样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中,在主铁心部(也存在带辅助铁心部的情况)安装线圈,并组装侧铁心部(在主铁心部不带有辅助铁心部时将辅助铁心部和侧铁心部组装)而安置在外壳中。将线圈的卷绕开始、结束端部与设置在外壳上的外部连接器的端子及火花塞的端子连接。然后,使绝缘树脂向外壳内流入而进行树脂成形。
然而,在到树脂成形结束为止的期间,被分割的铁心构件(或者具备永久磁铁时还包括永久磁铁)容易受到外力、成形树脂的流动产生的成型压力或固化时的成形变形的作用而彼此发生位置错动,从而具有各点火线圈的性能不均变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194364号公报所记载的内容中,已知有为了保持到通过树脂成形出整体为止的期间的三个构件的位置关系,而设有铁芯支架(铁心支架)的结构。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8-17657号公报中记载有:将主铁心部和辅助铁心部一体形成,并将线圈安装在主铁心部后,通过压入使侧铁心部与辅助铁心部卡合而一体化。并且,在该公报中还记载有:通过弹性体覆盖铁心部的周围,来防止成形树脂的成形时的裂纹的产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43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7657号公报
但是,在前者的结构中,具有为了设置铁芯支架(铁心支架)而组装作业工时增多,且成本上升的问题。
在后者的结构中,由于铁心部彼此由压入卡合部保持,因此到树脂成型为止发生位置错动的可能性低。但是,在主铁心部安装的线圈部在通过绝缘树脂进行的树脂成形前、及树脂成形时浮在树脂中,因重力的作用、成形树脂的注入时的树脂的流动压力或树脂固化时的成形变形等外力的作用而铁心部与线圈的位置可能产生错动。因此,产生各点火线圈的性能不均,或线圈的位置发生错动,从而在线圈的绕组与壳体的端子部的连接部可能作用有过度的力而使绕组或其连接部产生断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到树脂成形结束为止线圈的位置难以错动的点火线圈,但当仅通过层叠钢板制的铁心部直接夹紧线圈的线圈骨架时,线圈骨架可能产生损伤,因此本发明还以在将安装于主铁心部的线圈保持在辅助铁心部与侧铁心部之间时,避免在线圈骨架上作用有过度的力为目的,其结果是,提供一种适合自动组装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将安装在主铁心部上的线圈夹在辅助铁心部与侧铁心部之间来对线圈进行保持时,至少在线圈骨架的端面所面对的主铁心部或辅助铁心部的内周面形成弹性体的覆盖层来实现。
弹性体的覆盖层除了辅助铁心部与侧铁心部的嵌合卡合部之外,形成在主铁心部与辅助铁心部的整周。
弹性体覆盖层还可以形成在线圈骨架所面对的侧铁心部的内周面。
还可以构成为,除了铁心部彼此的卡合部之外,铁心部的内外整周由弹性体覆盖。
还可以在辅助铁心部与主铁心部之间夹有磁铁构件。
该磁铁构件既可以为被磁化了的磁铁构件,也可以为未被磁化的磁铁构件。
辅助铁心部和主铁心部可以通过将冲裁钢板形成的构件层叠而形成为连续的一体。
辅助铁心部与侧铁心部的嵌合卡合部可以形成在辅助铁心部的端部外周面与侧铁心部的端部内周面之间、或辅助铁心部的端部内周面与侧铁心部的端部外周面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虽然在辅助铁心部与侧铁心部之间夹着线圈骨架而对其进行保持,但通过在铁心部与线圈骨架端部之间设置的弹性体覆盖层能够减小铁心部与线圈骨架端部之间的间隙,因此线圈骨架的位置错动少,并且弹性体覆盖部防止线圈骨架与铁心部直接压接的情况,因此难以引起线圈骨架的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铁心部分割成多个部分的情况下,例如辅助铁心部和主铁心部(夹持磁铁构件时为三个构件)由弹性体覆盖部覆盖的结果是,能够作为一个部件对待,因此组装性好,能够提供适合自动组装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点火线圈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铁心组合体的简要形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铁芯模制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0是图2及图3的C-C线剖视图。
图11是图3的左上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图3的右上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图6的左上放大图。
图14是图6的右下放大图
【标号说明】
1 点火线圈
2 一次线圈骨架
3 一次线圈
4 二次线圈骨架
5 二次线圈
6a 主铁心部
6b 侧铁心部
6c 辅助铁心部
7 线圈壳体
10 绝缘树脂
11 磁铁构件
12a、12b 铁芯模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在图1至图5及图10至图12中示出本发明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实施例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图示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A-A线剖视图。并且,图3是图2所图示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B-B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各铁心的配置形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通过弹性体覆盖件来覆盖铁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图2及图3的C-C线剖视图,图11是图3的左上部分的放大图,图12是图3的右上部分的放大图。
在图1中,点火线圈1具备树脂材料制的线圈壳体7。
在线圈壳体7上一体地树脂成形有用于与外部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部8B、用于将点火线圈1安装固定到发动机的壁面的安装凸缘1B。在安装凸缘1B上设有供安装螺钉插入的孔1C。在线圈壳体7的上表面能够观察到用于将线圈壳体内部绝缘的绝缘树脂10的表面。
如图2及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是与线圈壳体7一体成形的火花塞孔插入部9A(后述)插入到在内燃机的各气缸形成的火花塞孔,且二次线圈的输出端与火花塞(未图示)直接连结的所谓独立点火式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具有由主铁心部6a、侧铁心部6b、辅助铁心部6c构成的铁心组合体6,主铁心部6a、侧铁心部6b、辅助铁心部6c构成图3中Q箭头所示的磁通路。
该铁心组合体6中,通过将冲裁成主铁心部6a、侧铁心部6b、辅助铁心部6c各自的形状的0.2~0.7mm的硅钢板多张层叠而得到的构件进行冲压成形来形成各铁心部。
如图2及图10所示,主铁心部6a穿过截面为矩形的一次线圈骨架2的内侧。一次线圈骨架2由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形成。在该一次线圈骨架2的外周将线径为0.3~1.0mm左右的漆包线以每一层卷绕几十次、卷绕多层、合计卷绕一百至三百次左右的方式进行卷绕安装,来形成一次线圈3。
另外,在一次线圈骨架2的周围隔开空隙而呈同心状地配置截面为矩形的二次线圈骨架4。该二次线圈骨架4与一次线圈骨架2同样地通过热可塑性合成树脂成形,在该二次线圈骨架4的外周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卷绕槽。在该二次线圈骨架4的外周将线径为0.03~0.1mm左右的漆包线以每个槽中卷绕几十层至几百层、合计卷绕五千至三万次左右的方式进行卷绕安装,来形成二次线圈5。
一次线圈骨架2成为插入到二次线圈骨架4的内侧的状态。另外,在主铁心部6a的辅助铁心部侧端与辅助铁心部6c之间呈夹心面包状地安装有磁铁构件11,在向一次线圈3通电时,该磁铁构件11被沿在主铁心部6a产生的磁通的方向的反方向磁化。由该一次线圈骨架2和卷绕安装在一次线圈骨架2上的一次线圈3构成的一次线圈部C1、由二次线圈骨架4和卷绕安状在二次线圈骨架4上的二次线圈5构成的二次线圈部C2以及铁心组合体6收纳在线圈壳体7中。
在线圈壳体7上一体地树脂成形有连接器部8B,用于使一次线圈3与外部电连接的电连接端子8A与线圈壳体7的树脂成形体一体镶嵌成形于该连接器部8B上。在一次线圈3的一次线圈骨架2的辅助铁心部6c侧端部形成有延伸到辅助铁心部6c的层叠方向上表面的突出部2C,在该突出部2C中镶嵌成形有输入端子8C。输入端子8C与连接器部8B的电连接端子8A在线圈壳体7的内侧通过配线8D进行电连接,向一次线圈3供给的电流经由电连接端子8A而进行供给。虽然未图示,但在连接器部8B上插入连接有外部连接器,在外部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上连接有电连接端子8A。
另一方面,在线圈壳体7的火花塞孔插入部9A侧通过树脂成型而一体镶嵌成形有高压端子9。在高压端子9上连接有二次线圈5的绕组的输出端5A。通过未图示的半导体开关元件隔断向一次线圈3通入的电流,从而在二次线圈5上感应出高电压。在二次线圈5上感应出的高电压经由与线圈壳体7一体树脂成型的高压端子9向火花塞(未图示)供给,使火花塞产生火花放电。
在将二次线圈5的绕组的输出端5A与高压端子9连接,且将一次线圈3的绕组的输入端8C与连接器部8B的电连接端子8A接线的状态下,将铁心组合体6、一次线圈部C1、二次线圈部C2收纳并安置在线圈壳体7内。在线圈壳体7内填充有作为绝缘树脂10的热固化性树脂(具体而言,为环氧树脂)。绝缘树脂10填充到线圈壳体7的内侧整体,填充到卷绕安装在一次线圈骨架2上的一次线圈3、卷绕安装在二次线圈骨架4上的二次线圈5的绕组的间隙、一次线圈部C1、二次线圈部C2、铁心组合体6的周围及它们之间的间隙、一次线圈3的输入端8C与连接器部8B的连接端子8A的接线部周围、高压端子9与二次线圈5的输出端5A的接线部周围,将它们绝缘,且使它们与线圈壳体7一体化。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的铁心组合体6由被分割成主铁心部6a、侧铁心部6b、辅助铁心部6c这三部分构成。磁铁构件11为薄板形状,组装在主铁心部6a与辅助铁心部6c之间。并且,如图5所示,除了主铁心部6a与侧铁心部6b的接合面部6a1、6b2、磁铁构件11与辅助铁心部6c的接合面6c2、侧铁心部6b与辅助铁心部6c的接合面6c1、6b1及磁铁构件11与主铁心部6a的接合面6a2之外,铁心组合体6和磁铁构件11的外侧由模制材料覆盖它们的表面。以下,将该覆盖层称为铁芯模制件12a、12b。铁芯模制件12a、12b由热可塑性树脂、弹性体或橡胶形成。
在实施例中,在主铁心部6a的端部形成的锷部6a2与辅助铁心部6c之间夹着未磁化的磁铁构件11而安置在模制模具中,并向模制模具中注入模制材料(热可塑性树脂、弹性体或硅橡胶等橡胶),通过模制材料覆盖主铁心部6a、磁铁构件11、辅助铁心部6c的周围表面,由此将上述三个构件构成为一个模制组合体部件。
此时,以使模制材料不流入主铁心与磁铁构件11的接合面及磁铁构件11与辅助铁心部6c的接合面的方式将三者紧密地按压而进行模制。并且,还以不使模制材料回绕到辅助铁心部6c的与侧铁心部6b的接合面(两侧)6c1、及主铁心部6a的与侧铁心部6b的接触面6a1的方式使模制材料与模具的表面紧密地密接而进行模制。还可以在辅助铁心部6c与侧铁心部6b的接合面(两侧)6c1或主铁心部6a的与侧铁心部6b的接触面6a1上张贴稍后能够除去的带而进行模制,在模制后将带揭下而使接合面露出。
如图5所示,模具内用于按压主铁心部6a、磁铁构件11的销拔出后形成的凹部121在作为弹性覆盖部的铁芯模制件12的表面形成有多个。该凹部121利用作为确认磁铁是否进入铁芯模制件12的内部、或该铁芯模制件12为哪种铁芯模制件的孔。
当这样构成时,由于在成形模具内将辅助铁心部6c、磁铁构件11、主铁心部6a的组装时的位置确定,因此在模制件成型后,上述各构件不会引起位置错动。另外,通过铁芯模制件12a4的覆膜来覆盖被夹持在主铁心部6a与辅助铁心部6c之间的磁铁构件11的外侧部11E的周围表面而对其进行保护。因此,对于组装时的冲击等,磁铁构件11的边缘部难以破损,即使在发生破损的情况下,永久磁铁的碎片也不会飞散,因此磁铁构件的碎片等不会落下到生产线工序中。
如图2及图5所示,铁芯模制件12a在覆盖辅助铁心部6c的层叠方向的上端部(图2的上端部)的覆盖层12a1、覆盖其下端部(图2的下端部)的覆盖层12a2处具有覆盖层的厚度比其它部分形成得厚的部分。该厚度厚的覆盖层12a1与一次线圈3的形成在一次线圈骨架2的端部上的突出部2C面对。覆盖其下端面(图2的上端部)的覆盖层12a2与一次线圈3的除了形成在一次线圈骨架2的端部上的突出部2C以外的端部面对。
并且,铁芯模制件12a具有覆盖主铁心部6a的长度方向外表面的覆盖层12a5、覆盖凸缘部6a3的外表面部的覆盖层12a3及覆盖磁铁构件11的外侧面11E的周围的覆盖层12a4。由于在主铁心部6a的铁芯模制件12a5的覆盖层上穿过一次线圈骨架2,一次线圈骨架2不会被主铁心部6a的边缘部磨擦而发生缺损。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将磁铁构件11以未磁化状态组装,主铁心部6a、磁铁构件11、辅助铁心部6c的位置也通过被安置在模制模具内而被定位,因此各产品的组装误差少。由于模制后能够作为一个构件对待,因此组装性提高。尤其是对自动组装有利。需要说明的是,在未磁化状态下施加铁芯模制件12a的情况下,在以后的工序进行磁化。
如图2、图3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铁心部6b也同样由铁芯模制件12覆盖。此时,使侧铁心部6b的与主铁心部6a的接触面6b2及侧铁心部6b的与辅助铁心部6c的接合面部(两侧)6b1与模制模具密接,以免模制覆盖构件流入,或者张贴带且在模制后揭下而使接合面露出。
这样,主铁心部6a与侧铁心部6b的接合面6a1、6b2或侧铁心部6b(两侧)与辅助铁心部6c(两侧)的接合面部6b1、6c1紧密地磁接触,从而形成适当的磁路。
如图3、图11及图12所示,侧铁心部6b具有夹着主铁心部6a而与辅助铁心部6c平行配置的过渡铁心部分6bc。在过渡铁心部分6bc的两端具有与主铁心部6a平行地延伸到辅助铁心部6c的一对平行铁心部分6bs。平行铁心部分6bs的两侧前端部在卡合部6bc与辅助铁心部6c的两侧端部嵌合卡合。具体而言,使在平行铁心部分6bs的两侧前端部形成的突起部6b2贴在辅助铁心部6c的前端突起部6c2的外侧,并将辅助铁心部6c和侧铁心部6b沿着主铁心部6a彼此压紧。使突起部6b2沿着辅助铁心部6c的卡合面6c1且辅助铁心部6c的突起6c2沿着侧铁心部6b的平行铁心部6bs的前端的内侧卡合面6b1而彼此以压接状态嵌合卡合。在到嵌合的中途为止而突起6b2以向外侧扩展的状卡合,在越过卡合面6bc时,突起6b2向内侧收缩而在卡合面6bc进行嵌合卡合。由于侧铁心部6b的平行铁心部6bs的前端的内侧卡合面6b1与辅助铁心部6c的外侧卡合面6c1彼此以弹性状态卡合,因此夹着卡合面6bc而紧密地密接。并且,此时,对于主铁心部6a的端部6a1而言,在侧铁心部6b的平行铁心部6bs的前端的内侧卡合面6b1与辅助铁心部6c的外侧卡合面6c1彼此产生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侧铁心部6b压紧于露出面6a1,主铁心部6a与侧铁心部6b这两者在该部分紧密地密接。这样,形成磁阻少的适当的磁通路。
并且,将铁心组合体6及线圈部C1、C2安置于线圈壳体7,这起着到树脂成型结束为止牢固地保持相互的位置关系的作用。
覆盖侧铁心部6b的周围的铁芯模制件12b在覆盖侧铁心部6b的层叠方向的上端部(图2的上端部)的覆盖层12b1、覆盖其下端部(图2的下端部)的覆盖层12b2处具有覆盖层的厚度比其它部分厚的部分。该厚度厚的覆盖层12b1、12b2在辅助铁心部6c与侧铁心部6b嵌合卡合时,与一次线圈3的在一次线圈骨架2的侧铁心部6b侧端部形成的筒状端部2D面对。
一次线圈3的一次线圈骨架2的两端部除了突起部2C、筒状端部2D之外,如图3所示,还具有凸缘部2a、2b。该凸缘部2a的端部与覆盖主铁心部6a的凸缘部6a3的内侧的覆盖层12a3面对,凸缘部2b的端部与覆盖侧铁心部6b的内表面的覆盖层12b3中的尤其在主铁心部6a的端部6a1与侧铁心部6b的接合面部6b2的周围形成的薄壁的铁芯模制件12b5面对。一次线圈骨架2的两端部与和其面对的覆盖层12a1、12a2、12a3及12b1、12b2、12b5之间的间隙在辅助铁心部6c与侧铁心部6b嵌合卡合的状态下,为0至0.2mm(毫米)。
在此,一次线圈部C1、二次线圈部C2被未图示卡合机构以在长度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暂时固定。因此,在一次线圈部C1、二次线圈部C2安装到主铁心部6a的状态下将侧铁心部6b与辅助铁心部6c嵌合卡合时,一次线圈骨架2被大致不产生晃动地保持在侧铁心部6b与辅助铁心部6c之间。
将一次线圈部C1、二次线圈部C2与铁心组合体6一起安置在线圈壳体7内并向线圈壳体内注入绝缘树脂10。
此时,绝缘树脂10的流动虽然也到达一次线圈骨架2的两端部与和其面对的铁芯模制件12a1、12a2、12a3及12b1、12b2、12b5之间的0至0.2mm(毫米)的间隙,但由于间隙原本就小,因此一次线圈骨架2不会在树脂的流动压力作用下而相对移动。并且,由于一次线圈骨架2的两端面被牢固地保持在铁芯模制件12a1、12a2、12a3与12b1、12b2、12b5之间,因此不会发生绕组断线或绕组与连接端子的接合部脱离的情况。另外,由于作为弹性体的铁芯模制件12a、12b吸收流入到一次线圈骨架2的两端面与铁芯模制件12a1、12a2、12a3及12b1、12b2、12b5之间的0至0.2mm(毫米)的间隙中的成形树脂的固化时的成形变形,因此不会因成形变形而引起一次线圈骨架2变形或磁铁构件11破损。
如上所述,铁心组合体6的模制件12a、12b的壁厚中,与相对于铁心组合体6的层叠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相比,在铁心组合体6的层叠方向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厚度厚。并且,与铁心组合体6的外侧表面部相比,在内侧表面部厚度厚。这是为了防止在点火线圈1受到热应力时,覆盖铁芯模制件12的周围的绝缘树脂10因铁心的角部受到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的缘故。具体而言,当在铁芯模制件12的角部设有R部时,难以形成裂纹,但R部直径大时才有效果。在该R部的直径变大时,由于线圈壳体的内壁位于铁心组合体的外周方向上,因此在铁心组合体6的层叠方向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厚度变厚。当在相对于铁心的层叠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即在线圈壳体7侧铁芯模制件12的厚度变厚时,点火线圈1变得大型化。在此,通过在铁心的层叠方向使铁芯模制件12的厚度变厚,从而能够在不使点火线圈1的尺寸大型化的情况下较大地取得铁芯模制件12的角部的R。另外,通过在铁芯模制件12上设置厚壁部,从而使成形时的树脂的流动性提高。具体而言,如图2、图5及图11所示,在辅助铁心部6c的层叠方向的上下端面形成有铁芯模制件的厚壁部12a1、12a2。并且,如图3、图5、图12所示,在侧铁心部6b的上下端面形成有铁芯模制件12b的厚壁部12b1、12b2。
如图2、图5及图11所示,主铁心部6a的穿过一次线圈骨架2的表面部分的铁芯模制件12a5、在与设置于一次线圈骨架2的端部的锷部2a面对的主铁心部6a的凸缘部6a3的表面部形成的铁芯模制件12a3、及辅助铁心部6c的外侧面部分的铁芯模制件12a7的厚度为一次线圈骨架2的辅助铁心部6c两端部的内侧部分的铁芯模制件12a6的约1/3至1/2左右的厚度。另外,在辅助铁心部6c的上表面部,在接近主铁心部6a的部分上也形成与主铁心部6a的穿过一次线圈骨架2的表面部分的铁芯模制件12a5相同壁厚的薄的部分。
在形状复杂且边缘部多的铁心组合体6的内周面侧,在铁心组合体6与模具之间形成的作为模制材料的流动通路的间隙大,从而模制材料容易流动。其结果是,间隙的大的部位模制材料的覆盖层变厚(参照铁芯模制件12a4、12a6、12b3)。
如图2及图5所示,通过在铁心组合体6的层叠方向的图2的上表面部侧形成的铁芯模制件12a的厚壁的铁芯模制件12a1和薄壁的铁芯模制件12a5,使铁芯模制件12a形成内侧凹陷且外侧凸起的凹凸状。该铁芯模制件12a的凹凸部以包围一次线圈骨架2的在辅助铁心部6c侧端形成的突出部2c的周围的方式形成,成为将一次线圈骨架2向铁心组合体6的外周组装时的定位件。并且,在辅助铁心部6c的下端面侧,厚壁部连续到磁铁构件的下方,厚度薄的铁芯模制件12a从铁芯模制件12a与磁铁构件11的接合面连续到主铁心部12的侧铁心部6b侧的端部。这样,当使铁芯模制件12a的厚度或形状形成为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不同的形状时,能够防止将铁芯模制件12的方向弄错而进行组装的所谓误组装。
【实施例2】
以下,基于图6、图13、图14,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将主铁心部6a和辅助铁心部6c通过对一体的薄板钢板进行冲裁并层叠而形成。因此,本实施例中,在主铁心部6a与辅助铁心部6c之间不具备磁铁构件。
由于与实施例1共用线圈壳体7,因此铁心组合体6的外径尺寸与实施例1尺寸相同。并且,线圈组合体也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组合体。
一次线圈骨架2的端部与辅助铁心部6c之间的铁芯模制件12a8的厚度变厚磁铁构件11的厚度的量。并且,铁芯模制件12a8的外形形状与一次线圈骨架2的突起部的形状一致。
并且,主铁心部6a的侧铁心部6b侧的端部由铁芯模制件12a9覆盖。其结果是,在侧铁心部6b与主铁心部6a的端部之间形成与铁芯模制件12a9的厚度相当的磁间隙,来抑制该部分的磁通路的磁饱和。
这样,由铁芯模制件12a7、12a8、12a3、12a9覆盖的第二实施例的辅助铁心部和主铁心部的外观形状与第一实施例的辅助铁心和主铁心部的概观形状相同。
这样,在组装时,无论磁铁构件的有无,都能够作为同一部件对待。如此,通过由铁芯模制件进行覆盖,无论磁铁构件的有无,都能够通过相同的生产线组装点火线圈,从而使设备低成本化。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磁铁构件的有无在同一生产线中进行区别来防止误组装,可以在图4所示那样的铁心的层叠方向表面的铁芯模制件上形成凹凸部,从而能够目视确认磁铁构件的有无。
【实施例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侧铁心部6b也可以形成为单侧一半量。在该情况下,在辅助铁心部6c的侧面设置嵌合凹部6cb,在与其对应的侧铁心部6b的端部设置嵌合突起6bc。并且,在主铁心部6a的辅助铁心相反侧的端部侧面设置嵌合凹部6ab,在与其对应的侧铁心部6b的端部设置嵌合突起6ba。通过使嵌合凹部6cb和嵌合突起6bc、嵌合凹部6ab和嵌合突起6ba嵌合,也能够形成铁心组合体。
【实施例4】
另外,图8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沿着主铁心部6a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将辅助铁心部6c和主铁心部6a分割成6x部和6u部且将侧铁心部6b分割成6y部和6z部而得到的图。在这样对铁心部进行分割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将铁心从硅钢板冲裁时的排样性。虽然分割数增加时组装性恶化,但铁心组合体6通过利用铁芯模制件将以成为两个部件的方式分割的铁心一体化而形成,从而能够在不使组装性恶化的情况下降低点火线圈的成本。
【实施例5】
如图9所示,辅助铁心部6c和主铁心部6a还可以在冲裁成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分割的钢板并将上述钢板分别层叠一体化后,没有磁铁构件地将两者由铁芯模制件12覆盖。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铁心组合体6的材料以层叠硅钢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通过铁系的粉体的压缩成形而成形出的铁心中,通过由树脂覆膜、弹性体覆膜或橡胶覆膜覆盖,也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Claims (18)

1.一种点火线圈,将安装在主铁心部上的线圈夹在辅助铁心部与侧铁心部之间来对线圈进行保持,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线圈骨架的端面与该线圈骨架的端面所面对的主铁心部或辅助铁心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形成有弹性体的覆盖层,
所述覆盖层形成内侧凹陷且外侧凸起的凹凸状,成为将所述线圈骨架向铁心组合体的外周组装时的定位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的覆盖层形成在除了所述辅助铁心部与所述侧铁心部的嵌合卡合部之外的、所述主铁心部和所述辅助铁心部的整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的覆盖层还形成在所述线圈骨架所面对的所述侧铁心部的内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除了所述辅助铁心部与所述侧铁心部的嵌合卡合部、及所述主铁心部与所述侧铁心部的抵接面部之外,所述铁心组合体的内外整周由弹性体的覆盖层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辅助铁心部与所述主铁心部之间夹入有磁铁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铁构件为被磁化了的磁铁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铁构件为未被磁化的磁铁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铁心部和所述主铁心部通过将冲裁钢板形成的构件层叠而形成为连续的一体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铁心部与所述侧铁心部的嵌合卡合部形成在所述辅助铁心部的端部外周面与所述侧铁心部的端部内周面之间、或所述辅助铁心部的端部内周面与所述侧铁心部的端部外周面之间。
10.一种点火线圈,其通过安装线圈的主铁心部、包围线圈的周围的侧铁心部、将所述主铁心部与所述侧铁心部连接的辅助铁心部形成闭合磁路,
在所述辅助铁心部与主铁心部之间具备永久磁铁,该永久磁铁产生与通过所述闭合磁路的磁通相反方向的磁通,所述点火线圈的特征在于,
除了所述侧铁心部的与所述辅助铁心部的接合面及与所述主铁心部的接合面之外,所述侧铁心部的周围由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覆盖,
在夹着所述磁铁将所述辅助铁心部和所述主铁心部组合的状态下,除了所述辅助铁心部的与所述侧铁心部的接合面、及所述主铁心部的与所述侧铁心部的接合面之外,所述辅助铁心部、所述磁铁及所述主铁心部的周围由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覆盖,
覆盖铁心外周的所述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形成内侧凹陷且外侧凸起的凹凸状,从而在将卷绕安装所述线圈的线圈骨架向所述主铁心部的外周组装时决定所述线圈骨架的位置。
11.一种点火线圈,其通过安装线圈的主铁心部、包围线圈的周围的侧铁心部、将所述主铁心部与所述侧铁心部连接的辅助铁心部形成闭合磁路,所述点火线圈的特征在于,
除了所述侧铁心部的与所述辅助铁心部的接合面及与所述主铁心部的接合面之外,所述侧铁心部的周围由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覆盖,
在将所述辅助铁心部和所述主铁心部组合的状态下,除了所述辅助铁心部的与所述侧铁心部的接合面、及所述主铁心部的与所述侧铁心部的接合面之外,所述辅助铁心部和所述主铁心部的周围由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覆盖,
覆盖铁心外周的所述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形成内侧凹陷且外侧凸起的凹凸状,从而在将卷绕安装所述线圈的线圈骨架向所述主铁心部的外周组装时决定所述线圈骨架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覆盖所述铁心的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的厚度中,层叠方向的厚度比与铁心的层叠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厚度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铁心的层叠方向的两面进行覆盖的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的局部设有直至所述铁心或永久磁铁的表面的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铁心部与所述辅助铁心部的组合体的在所述主铁心部上的所述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的外周安装有一次线圈部,在该一次线圈部的外周安装有二次线圈部,将所述主铁心部与所述辅助铁心部的组合体、所述一次线圈部、二次线圈部及所述侧铁心部收容在线圈壳体中,向该线圈壳体内填充绝缘用树脂并进行密封。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心的分割面由与铁心的层叠方向垂直的面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辅助铁心部的侧面和所述侧铁心部的一端部之间、所述主铁心部的与所述辅助铁心部相反侧的端部侧面和所述侧铁心部的另一端部之间形成有卡合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铁心部沿长度方向被分割,在将所述主铁心部接合后的状态下,除了所述主铁心部的与所述侧铁心部的接合面之外,所述主铁心部的周围由所述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覆盖。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铁心部被分割成相对于所述主铁心部的长度方向轴呈左右对称,在将所述侧铁心部接合后的状态下,除了所述侧铁心部的与所述主铁心部的接合面之外,所述侧铁心部的周围由树脂覆膜或弹性体覆膜覆盖。
CN201210158910.3A 2011-05-27 2012-05-21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Active CN102800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8609 2011-05-27
JP2011118609A JP5478555B2 (ja) 2011-05-27 2011-05-27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0470A CN102800470A (zh) 2012-11-28
CN102800470B true CN102800470B (zh) 2015-09-02

Family

ID=46419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58910.3A Active CN102800470B (zh) 2011-05-27 2012-05-21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22314B2 (zh)
EP (1) EP2528074B8 (zh)
JP (1) JP5478555B2 (zh)
CN (1) CN1028004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7247B2 (ja) * 2011-09-20 2015-02-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5919997B2 (ja) * 2012-04-26 2016-05-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US9117585B2 (en) 2013-07-16 2015-08-2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Ignition coil
JP6383202B2 (ja) * 2014-07-24 2018-08-29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鉄心
JP6428059B2 (ja) * 2014-08-29 2018-1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6350143B2 (ja) * 2014-09-08 2018-07-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6409484B2 (ja) * 2014-10-10 2018-10-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US10991507B2 (en) 2015-04-15 2021-04-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090099B2 (en) * 2015-06-09 2018-10-02 Delphi Technologies Ip Limited Spark ignition transformer with a non-linear secondary current characteristic
JP6416045B2 (ja) * 2015-06-18 2018-10-3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WO2017006487A1 (ja) * 2015-07-09 2017-01-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の点火コイル
JP6468143B2 (ja) * 2015-09-16 2019-02-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6613166B2 (ja) * 2016-02-19 2019-11-2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および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WO2017145355A1 (ja) * 2016-02-26 2017-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装置
US11250989B2 (en) 2016-04-12 2022-0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gnition device
JP6680058B2 (ja) * 2016-04-13 2020-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KR101724119B1 (ko) * 2016-10-28 2017-04-07 (주)현대산업 자동차 점화코일용 마그네틱 코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9637775B (zh) * 2017-10-06 2023-11-07 株式会社电装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JP7099204B2 (ja) * 2017-10-06 2022-07-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WO2019123533A1 (ja) * 2017-12-19 2019-06-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装置
JP7091215B2 (ja) * 2018-10-01 2022-06-27 日立Astemo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WO2020084724A1 (ja) * 2018-10-25 2020-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点火コイル
DE102018130492B4 (de) * 2018-11-30 2023-02-09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Zündspule
JP7275825B2 (ja) * 2019-05-10 2023-05-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7456096B2 (ja) * 2019-06-11 2024-03-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
JP7358839B2 (ja) * 2019-08-22 2023-10-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
JP7359015B2 (ja) 2020-02-10 2023-10-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0501Y2 (ja) * 1980-08-29 1984-08-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ア一体モ−ルド型点火コイル
ES2040409T3 (es) * 1988-07-28 1993-10-16 Nippondenso Co., Ltd. Bobina de ignicion.
JPH0256910A (ja) * 1988-08-22 1990-02-26 Nippon Denso Co Ltd 点火コイルの鉄心
US5225801A (en) * 1990-04-28 1993-07-06 Toyo Denso Kabushiki Kaisha Ignition coil device for engine
JPH0817657A (ja) * 1994-06-24 1996-01-19 Nippondenso Co Ltd 閉磁路鉄芯モールド型点火コイル
JPH0845755A (ja) * 1994-08-02 1996-02-16 Aisan Ind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3228840B2 (ja) * 1994-10-07 2001-1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199737A (ja) * 1996-11-18 1998-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装置
JP3610054B2 (ja) * 2002-06-13 2005-0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2006278379A (ja) * 2005-03-28 2006-10-12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4209403B2 (ja) * 2005-04-12 2009-0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4708198B2 (ja) 2006-01-18 2011-06-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4187005B2 (ja) * 2006-04-24 2008-11-26 国産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及び点火装置
JP2011066098A (ja) * 2009-09-16 2011-03-31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変圧器
US8289117B2 (en) * 2010-06-15 2012-10-16 Federal-Mogul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with energy storage and transform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8074A3 (en) 2017-11-29
EP2528074A2 (en) 2012-11-28
CN102800470A (zh) 2012-11-28
JP2012248645A (ja) 2012-12-13
JP5478555B2 (ja) 2014-04-23
EP2528074B8 (en) 2021-09-29
EP2528074B1 (en) 2021-08-25
US8922314B2 (en) 2014-12-30
US20120299679A1 (en) 201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0470B (zh)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US9147516B2 (en) Rea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343221B2 (en) Resin-mold core and reactor using the same
US7234454B2 (en) Ignition coi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gnition coil
KR20110043436A (ko) 라인 필터
JP2010034223A (ja) コイル部品
US5015984A (en) Ignition coil, in particula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ans for retaining the primary assembly within the secondary assembly of such a coil
US7777604B2 (en) Ignition coil
JPH06112069A (ja) エンジンの点火コイル装置
US20210265107A1 (en) Ignition coil
JP5664283B2 (ja)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378641A1 (en) Inductor and indu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8098506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7161344B2 (ja) リアクトル
JP4056426B2 (ja) ソレノイド組立体
WO2020049631A1 (ja) ヒュージング用端子及び電動機
JP4737229B2 (ja) イ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JP7191177B1 (ja) 点火コイル
JP5941717B2 (ja) 樹脂モールドコイル装置
US932452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8041680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7277895B2 (ja) ソレノイド用ボビンおよびソレノイド
JP3514286B2 (ja) 点火コイル
KR102709246B1 (ko)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JP2021136201A (ja) モール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itachinaka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Hitachinaka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