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37775B -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37775B
CN109637775B CN201811157316.6A CN201811157316A CN109637775B CN 109637775 B CN109637775 B CN 109637775B CN 201811157316 A CN201811157316 A CN 201811157316A CN 109637775 B CN109637775 B CN 1096377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bbin
coil
core
primary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573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37775A (zh
Inventor
大泽贤吾
稻垣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67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9920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37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7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37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7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4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sheets, e.g. grain-orie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5Impregnating or encapsu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点火线圈(1)具有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初级绕线管(2)、次级绕线管(3)、中心芯(4)以及模塑树脂(5)。中心芯(4)具有从芯主体部(41)向突出方向(Y)突出的芯凸缘部(42)。初级绕线管(2)具有至少一部分夹在线圈轴向(X)的芯凸缘部(4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绕线管凸缘部(22)。绕线管凸缘部(22)具有与芯凸缘部(42)在线圈轴向(X)上重叠的绕线管重叠部(221)。绕线管重叠部(221)紧贴于芯凸缘部(42)。初级绕线管(2)由热塑性树脂和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的与热塑性树脂相比弹性低的分散相粒子形成。在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部,形成有将相邻的层在线圈轴向(X)上分离的特定分离层(221a)。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初级绕线管、次级绕线管、中心芯、模塑树脂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相互磁耦合。在初级绕线管上,卷绕着初级线圈。在次级绕线管上,卷绕着次级线圈。中心芯配置在初级绕线管的内侧。模塑树脂将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初级绕线管、次级绕线管、中心芯、永磁铁等点火线圈的构成部件埋设在内侧。
此外,初级绕线管以将中心芯配置在内侧的状态被嵌件成型。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得到将中心芯配置在内侧的状态的初级绕线管,并且能够将初级绕线管和中心芯一体形成,还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另一方面,次级绕线管组装于初级绕线管。
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中,初级绕线管的一部分和中心芯的一部分和次级绕线管的一部分以在线圈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这里,上述中心芯由金属构成,上述初级绕线管、上述次级绕线管、上述模塑树脂由树脂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077066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关于上述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在中心芯、初级绕线管以及次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上重叠的部位,担心应力集中到初级绕线管与次级绕线管之间的边界。对此在之后说明。
首先,中心芯由金属构成,初级绕线管、次级绕线管、模塑树脂由树脂构成。并且,中心芯的线膨胀系数小于初级绕线管、次级绕线管、模塑树脂各自的线膨胀系数。因此,点火线圈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中心芯的热收缩量小于初级绕线管、次级绕线管、模塑树脂各自的热收缩量。
并且,中心芯由于嵌件成型在初级绕线管中从而与初级绕线管紧贴。
因此,点火线圈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初级绕线管被热收缩量小的中心芯拘束而初级绕线管的热收缩被限制。另一方面,次级绕线管以及模塑树脂比较大地热收缩。因此,在中心芯、初级绕线管以及次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上重叠的部位,担心应力集中到初级绕线管与次级绕线管之间的边界。进而,在由于该应力而产生破裂的情况下,还担心点火线圈的电气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课题而提出的,提供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具有: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卷绕有上述初级线圈的初级绕线管(2)、卷绕有上述次级线圈的次级绕线管(3)、配置在上述初级绕线管的内侧的中心芯(4)、以及将上述初级线圈、上述次级线圈、上述初级绕线管、上述次级绕线管以及上述中心芯埋入在内侧的模塑树脂(5);上述中心芯具有在上述初级线圈的内侧配置的芯主体部(41)、和从上述芯主体部向与线圈轴向(X)交叉的突出方向(Y)突出的芯凸缘部(42);上述初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的一部分具有卷绕上述初级线圈的绕线管主体部(21),并且,在线圈轴向的另一部分具有至少一部分夹在线圈轴向的上述芯凸缘部与上述次级绕线管之间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上述绕线管凸缘部具有在线圈轴向上与上述芯凸缘部重叠的绕线管重叠部(221);上述绕线管重叠部紧贴于上述芯凸缘部;上述初级绕线管由热塑性树脂和分散在上述热塑性树脂中的与上述热塑性树脂相比低弹性的分散相粒子形成;在上述绕线管重叠部的内部,形成了将相邻的层在线圈轴向上分离的特定分离层(221a)。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是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具有: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卷绕有上述初级线圈的初级绕线管(2);卷绕有上述次级线圈的次级绕线管(3);配置在上述初级绕线管的内侧的中心芯(4);将上述初级线圈、上述次级线圈、上述初级绕线管、上述次级绕线管以及上述中心芯埋设在内侧的模塑树脂(5);上述中心芯具有在上述初级线圈的内侧配置的芯主体部(41)、和从上述芯主体部向与线圈轴向(X)交叉的突出方向(Y)突出的芯凸缘部(42);上述初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的一部分具有卷绕上述初级线圈的绕线管主体部(21),并且,在线圈轴向的另一部分具有至少一部分夹在线圈轴向的上述芯凸缘部与上述次级绕线管之间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上述绕线管凸缘部具有在线圈轴向上与上述芯凸缘部重叠的绕线管重叠部(221);使上述初级绕线管与上述中心芯之间产生分离的分离件(8)至少配置在上述绕线管重叠部与上述芯凸缘部之间。
发明效果
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中,在绕线管重叠部的内部,形成有将相邻的层在线圈轴向上分离的特定分离层。因此,绕线管重叠部的比特定分离层更靠次级绕线管侧的部位被从特定分离层分离,即使在点火线圈从高温变化到低温时也不易被中心芯的芯凸缘部拘束。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到线圈轴向的绕线管凸缘部与次级绕线管之间的边界。结果,容易抑制点火线圈内的破裂的发生,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
此外,在上述另一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中,使在初级绕线管与中心芯之间发生分离的分离件至少配置在绕线管重叠部与芯凸缘部之间。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绕线管重叠部也不易被芯凸缘部拘束。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到线圈轴向的绕线管凸缘部与次级绕线管之间的边界。结果,容易抑制点火线圈内的破裂的发生,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另外,权利要求以及解决课题的手段中记载的括号内的符号表示与后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手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横截面图。
图2是图1的绕线管重叠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穿过绕线管重叠部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纵截面图。
图4是图3的绕线管重叠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包含绕线管以及连接件的组件的侧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构成绕线管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流动的样态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构成绕线管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中的弹性体粒子变形、移动的样态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构成绕线管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中的多个弹性体粒子的形状根据表皮层的法线方向的位置而不同的样态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构成绕线管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中的多个弹性体粒子在表皮层表面凝集、扁平化而形成了弹性体层的样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其1)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其2)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其3)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其4)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其5)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2的与高度方向正交的绕线管重叠部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的与突出方向正交的绕线管重叠部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其1)的图,是与图15对应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其2)的图,是与图15对应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其3)的图,是与图15对应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其4)的图,是与图15对应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其5)的图,是与图15对应的图。
图22是实施方式3的与高度方向正交的绕线管重叠部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23是实施方式3的用于说明在中心芯的表面配置分离件的方法的示意图,是表示将中心芯向硅酮溶液内插入前的状态的图。
图24是实施方式3的用于说明在中心芯的表面配置分离件的方法的示意图,是表示在硅酮溶液内插入了中心芯的状态的图。
图25是实施方式3的用于说明在中心芯的表面配置分离件的方法的示意图,是表示将中心芯从硅酮溶液取出、在中心芯表面形成了分离件的样态的图。
图26是实施方式4的与高度方向正交的绕线管重叠部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27是实施方式4的与突出方向正交的绕线管重叠部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关于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实施方式,利用图1~图9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如图1所示,具有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初级绕线管2、次级绕线管3、中心芯4以及模塑树脂5。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相互磁耦合。在初级绕线管2上,卷绕着初级线圈11。在次级绕线管3上,卷绕着次级线圈12。中心芯4配置在初级绕线管2的内侧。模塑树脂5将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初级绕线管2、次级绕线管3以及中心芯4埋设在内侧。
中心芯4具有在初级线圈11的内侧配置的芯主体部41、和从芯主体部41向与线圈轴向X交叉的突出方向(以下简称“突出方向Y”。)突出的芯凸缘部42。芯凸缘部42为了扩大中心芯4的与线圈轴向X正交的截面积而形成。由此,在中心芯4的形成了芯凸缘部42的一端部与外周芯6之间,能够设置与芯主体部41相比与线圈轴向X正交的截面积更大的磁铁14。初级绕线管2在线圈轴向X的一部分上具有卷绕初级线圈11的绕线管主体部21。如图2、图4所示,初级绕线管2在线圈轴向X的另一部分上具有至少一部分夹在线圈轴向X的芯凸缘部4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绕线管凸缘部22。
绕线管凸缘部22具有与芯凸缘部42在线圈轴向X上重叠的绕线管重叠部221。绕线管重叠部221紧贴于芯凸缘部42。初级绕线管2具有热塑性树脂和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的与热塑性树脂相比低弹性的分散相粒子。在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部,形成有将相邻的层在线圈轴向X上分离的特定分离层221a。另外,在图1、图3中,省略了特定分离层的图示。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这里,线圈轴向X是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的卷绕轴向。此外,与线圈轴向X和突出方向Y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
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1例如能够应用于汽车、热电联产系统等的内燃机。
中心芯4整体呈T字状。中心芯4将由软磁性材料构成的平板状的钢板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多个而成。中心芯4的钢板的层叠方向是高度方向Z。另外,在图5中,用虚线表示中心芯4的外形。
如图1所示,中心芯4的芯主体部41具有在线圈轴向X上较长的长方体形状。芯凸缘部42从线圈轴向X上的芯主体部41的一端部向Y方向的两侧突出,形成有一对。另外,以下,适当地,将线圈轴向X上的中心芯4的形成了芯凸缘部42的一侧称为X1侧,将其相反侧称为X2侧。芯凸缘部42的X2侧的面即凸缘后面421以如下方式倾斜,即:越朝向X1侧,从芯主体部41向Y方向的突出量就越大。
如图1所示,中心芯4以露出了线圈轴向X的两端面的状态被埋设在初级绕线管2的内侧。并且,以将中心芯4配置在内侧的状态,初级绕线管2被嵌件成型。
如图1所示,初级绕线管2的绕线管主体部21具有筒状的初级筒状部211、和从初级筒状部2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初级突出片212。一对初级突出片212在线圈轴向X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且,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初级筒状部211的外周面且一对初级突出片212之间,卷绕有初级线圈11。
如图1所示,绕线管凸缘部22形成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X1侧。绕线管凸缘部22从芯主体部41的表面位置向径向的外周侧延伸。中心芯4的芯凸缘部42与绕线管凸缘部22相邻。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管重叠部221是绕线管凸缘部22的至少一部分。如图2所示,绕线管重叠部221的X1侧的面即重叠前面221b平行于芯凸缘部42的凸缘后面421,紧贴于凸缘后面421。此外,绕线管重叠部221的朝向X2侧的重叠后面221c正交于线圈轴向X。
如图2所示,在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侧的重叠前面221b附近,形成有特定分离层221a。特定分离层221a沿着与线圈轴向X交叉的面形成。具体而言,特定分离层221a平行于重叠前面221b而形成。特定分离层221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如下位置,即:在线圈轴向X上与和初级绕线管2在线圈轴向X上对置的次级绕线管3的次级前面31及芯凸缘部42这双方重叠的位置。
如图2所示,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L1是突出方向Y上的芯凸缘部42的长度La的1/3即第1规定长度Lb以上。即,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的特定分离层221a在较长方向上的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L1是突出方向Y上的芯凸缘部42的长度La的1/3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定分离层221a至少从Y方向上的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侧端部附近形成到外侧端部附近。
另外,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如果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L1是第1规定长度Lb以上,则关于特定分离层221a的形成位置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图10~图12所示那样的结构。另外,特定分离层221a的形成位置、形成范围能够通过研究初级绕线管2的成型条件等而调整。
此外,在对绕线管重叠部221形成了多个特定分离层221a那样的情况下,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的各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的合计是第1规定长度Lb以上即可。例如,能够采用图13、图14所示那样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高度方向Z上,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L2是芯凸缘部42的长度Lc的1/2即第2规定长度Ld以上。另外,在高度方向Z上,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L2只要是第2规定长度Ld以上,则关于特定分离层221a的形成位置不特别限定。此外,在对绕线管重叠部221形成了多个特定分离层221a那样的情况下,各特定分离层221a的高度方向Z的长度的合计是第2规定长度Ld以上即可。
如图2所示,在初级绕线管2,除了特定分离层221a以外,可以还形成将相邻的层彼此分离的分离层20。例如,从特定分离层221a中的内侧端部,朝向X2侧形成了分离层20。另外,包括特定分离层221a的分离层20的详细说明在之后叙述。
如上所述,初级绕线管2由在热塑性树脂中分散了分散相粒子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热塑性树脂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即PBT树脂)。此外,分散相粒子是弹性体(elastomer)粒子。弹性体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相比弹性低。并且,初级绕线管2的弹性体的含有率是3~10质量%。
次级绕线管3以在其内侧插入初级绕线管2的绕线管主体部21以及初级线圈11的方式配置。如图2、图4所示,次级绕线管3的次级前面31平行于重叠后面221c而形成,并且,与重叠后面221c在线圈轴向X上接近并对置。次级前面31和重叠后面221c可以抵接也可以不抵接。
如图1、图3所示,点火线圈1具有与中心芯4一起形成闭磁路的外周芯6。如图1所示,外周芯6形成在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以及中心芯4的外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芯6在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以将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以及中心芯4包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与中心芯4同样,外周芯6将由软磁性材料构成的平板状的钢板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多个而成。外周芯6的钢板的层叠方向是高度方向Z。
如图1、图3所示,点火线圈1具有壳体7。壳体7具有在内部收容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初级绕线管2、中心芯4、其他构成点火线圈1的部件的壳体主体71。壳体主体71在高度方向Z上的一方被开放。另外,如图1所示,作为点火线圈1的构成部件,有点火器13、磁铁14等。点火器13进行向初级线圈11的通电以及通电的切断。磁铁14为了提高点火线圈1的输出电压,对中心芯4施以磁偏置,用于使向初级线圈11的通电切断时的磁通的变化量较大而提高由次级线圈12感应出的电压。
如图3所示,壳体7,在壳体主体71的开放侧的相反侧,具有从壳体主体71向高度方向Z突出而形成的筒状的高压塔部72。虽省略了图示,但在高压塔部72的壳体主体71侧端部,嵌入了金属制的高压输出端子。由此,高压塔部72的壳体主体71侧的端部被堵塞。
如图1、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71内,填充有模塑树脂5。模塑树脂5例如是环氧树脂。在模塑树脂5内,埋设有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初级绕线管2、中心芯4、其他点火线圈1的构成部件。在初级线圈11与初级绕线管2的外周面之间的微小区域中也含浸有模塑树脂5。由此,模塑树脂5也紧贴于初级绕线管2。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71,嵌合有用于将点火线圈1与外部连接的连接件15。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5与初级绕线管2一体地成型。另外,在图5中,用虚线表示中心芯4的外形。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连接件15的一部分的图示。连接件15也可以与初级绕线管2分体地形成。
接着,参照图6~图9,说明初级绕线管的绕线管重叠部、以及特定分离层的形成样态。
如图6所示,在将初级绕线管成型时,使熔融了的成型树脂17向在内侧配置有中心芯4的模具内的型腔16流入。熔融了的成型树脂17是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中作为分散相粒子而分散有弹性体粒子23、使弹性体的含有量为3~10质量%而得到的。另外,在图6、图7中,为了方便,图示了1个弹性体粒子23。
如图6所示,在形成初级绕线管的绕线管重叠部的型腔16中流动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17,由于与中心芯4接触的部位容易被中心芯4夺走热量而比较早期地被固化,形成表皮层24。并且,在与表皮层24相比距中心芯4较远侧,形成在表皮层24之后固化的芯层25。表皮层24以及芯层25处于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中分散有弹性体粒子23的状态。
并且,在流过固化了的表皮层24附近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17中,在表皮层24的法线方向上,产生剪切速度的梯度。在表皮层24附近流动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17的剪切速度,越是距表皮层24侧近的区域则越大,与表皮层24相邻的区域最大。因此,如图7所示,在表皮层24附近流动的熔融了的成型树脂17中分散的弹性体粒子23向剪切速度大的表皮层24侧移动。另外,弹性体粒子23在由于表皮层24的法线方向上的剪切速度的梯度而引起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下,一边在上述法线方向上缓慢地被压缩一边向表皮层24侧移动。在图6、图7中,用箭头示出了表示剪切应力的大小和朝向的矢量。剪切应力越大,箭头越长。
移动到表皮层24的表面的弹性体粒子23在上述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在表皮层24侧被压缩而扁平化。如以上那样,弹性体粒子23移动、变形。
并且,如图8所示,上述弹性体粒子23的移动、变形在熔融了的成型树脂17所包含的多个弹性体粒子23中发生。由此,在表皮层24的表面,扁平化了的多个弹性体粒子23凝集,如图9所示,形成弹性体层26。弹性体由于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相比弹性低,所以由弹性体构成的弹性体层26的强度低于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中分散有弹性体粒子23的表皮层24以及芯层25。因此,在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部形成的弹性体层26由于在其周边作用有线圈轴向X的应力,从而将作为相邻的层的表皮层24以及芯层25在线圈轴向X上分离。即,该弹性体层26构成特定分离层221a。
接着,说明作用于在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部形成的弹性体层26周边的线圈轴向X的应力。
在制造点火线圈1的过程中,在弹性体层26周边,产生后述的初级应力和次级应力。
首先,在制造点火线圈1时,将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初级绕线管2、次级绕线管3、中心芯4等点火线圈1的构成部件配置在壳体7内,向壳体7内填充液状的模塑树脂5。并且,将模塑树脂5加热而使其硬化。
这里,在模塑树脂5硬化时,模塑树脂5发生硬化收缩。因此,初级绕线管2的绕线管重叠部221被硬化收缩的模塑树脂5向线圈轴向X的X2侧牵拉。这里,形成于绕线管重叠部221的表皮层24紧贴于芯凸缘部42而被固定。因此,在形成于绕线管重叠部221的表皮层24与弹性体层26之间的边界产生线圈轴向X的初级应力。
并且,当模塑树脂5的热硬化完成而使模塑树脂5的温度下降时,在模塑树脂5中发生热收缩。由此,绕线管重叠部221被收缩的模塑树脂5向线圈轴向X的X2侧牵拉。另一方面,表皮层24紧贴于比模塑树脂5线膨胀系数小的中心芯4而被固定。因此,在形成于绕线管重叠部221的表皮层24与弹性体层26之间的边界,产生线圈轴向X的次级应力。
通过上述初级应力以及上述次级应力,在绕线管重叠部221的表皮层24与弹性体层26之间、或者弹性体层26与芯层25之间发生分离。这样,特定分离层221a将相邻的层分离。
此外,特定分离层221a以外的分离层20也以与形成特定分离层221a的原理同样的原理形成。此外,也可以认为,通过同样的原理,在模具侧被夺走热量而形成表皮层24,在其表面形成分离层20。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特定分离层”的用语是为了将在线圈轴向X上分离相邻的层的分离层221a与其他分离层20区分而使用的,“特定这一修饰语没有特别的意味。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1中,在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部,形成了将相邻的层在线圈轴向X上分离的特定分离层221a。因此,绕线管重叠部221的比特定分离层221a更靠次级绕线管3侧的部位从特定分离层221a分离,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不易被中心芯4的芯凸缘部42拘束。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到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边界。结果,容易抑制点火线圈1内的破裂的发生,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
此外,从与线圈轴向X和突出方向Y双方正交的方向来看时,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是突出方向Y上的芯凸缘部42的长度的1/3以上。由此,确认到能够进一步降低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应力。
此外,在与线圈轴向X和突出方向Y双方正交的方向上,特定分离层221a的长度是芯凸缘部42的长度的1/2以上。由此,也确认到能够进一步降低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应力。
此外,特定分离层221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如下位置,即:与在线圈轴向X上与初级绕线管2对置的次级绕线管3的次级前面31、及芯凸缘部42这双方在线圈轴向X上重叠的位置。因此,绕线管重叠部221的比特定分离层221a更靠次级绕线管3侧的部位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更不易被中心芯4的芯凸缘部42拘束。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更容易防止应力集中到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边界。
此外,分散相粒子是弹性体粒子。因此,在初级绕线管2的成型时,分散相粒子能够容易地变形。因此,分散相粒子容易扁平化而凝集,容易形成容易分离的特定分离层221a。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如图15、图16所示,将使初级绕线管2与中心芯4之间产生分离的分离件8至少配置在绕线管重叠部221与芯凸缘部42之间。另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省略了分离件8的影线。
分离件8由对于中心芯4以及初级绕线管2中的某一方具有剥离性的材料构成。此外,优选的是,分离件8对模塑树脂5具有剥离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件8由硅酮构成。分离件8配置在中心芯4的表面的整体。分离件8通过将中心芯4浸渍在硅酮溶液中后从硅酮溶液取出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在中心芯4的表面整体。
另外,分离件8的材料不限于硅酮,能够由其他的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带(PET带)、氟树脂等构成。
如图15、图16所示,分离件8的一部分形成在如下位置,即:在线圈轴向X上与和初级绕线管2在线圈轴向X上对置的次级绕线管3的次级前面31、及芯凸缘部42这双方重叠的位置。此外,如图15所示,分离件8至少配置在凸缘后面421的、在中心芯4中芯凸缘部42突出的一侧(即,突出方向Y的芯主体部4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421a。
如图15所示,分离件8的绕线管重叠部221与芯凸缘部42之间的部位即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3是突出方向Y上的芯凸缘部42的长度La的1/3即第1规定长度Lb以上。即,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的特定分离部81的较长方向上的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3是突出方向Y上的芯凸缘部42的长度La的1/3以上。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特定分离部”这一用语是为了将分离件8的绕线管重叠部221与芯凸缘部42之间的部位与其他部位进行区分而使用的,“特定”这一修饰语没有特别的意味。
另外,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只要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3是第1规定长度Lb以上,则关于特定分离部81的形成位置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图17~图19所示那样的结构。
此外,在将多个特定分离部81相互在突出方向Y上分离而配置于芯凸缘部42那样的情况下,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的各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的合计是第1规定长度Lb以上即可。例如,能够采用图20、图21所示那样的结构。
如图16所示,在高度方向Z上,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4是芯凸缘部42的长度Lc的1/2即第2规定长度Ld以上。另外,在高度方向Z上,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4只要是第2规定长度Ld以上,则关于特定分离部81的形成位置不特别限定。此外,在将多个特定分离部81配置于芯凸缘部42那样的情况下,各特定分离部81的高度方向Z的长度的合计是第2规定长度Ld以上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级绕线管2例如由PBT树脂构成。另外,在初级绕线管2,可以形成例如实施方式1所示的分离层(参照图2等的符号20),但也可以没有分离层。并且,初级绕线管2可以含有实施方式1所示的分散相粒子也可以不含有。
其他与实施方式1同样。
另外,在实施方式2之后采用的符号之中,只要没有特别表示,与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采用过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就表示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初级绕线管2与中心芯4之间产生分离的分离件8至少配置在绕线管重叠部221与芯凸缘部42之间。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绕线管重叠部221也从芯凸缘部42分离,不易被芯凸缘部42拘束。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到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边界。结果,容易抑制点火线圈1内的破裂的发生,容易确保电气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a是第1规定长度Lb以上。通过这样将从高度方向Z来看时的特定分离部81较长地形成,容易促使绕线管重叠部221与芯凸缘部42之间的线圈轴向X的分离。因此,更容易降低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应力。
此外,在高度方向Z上,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4是第2规定长度Ld以上。通过这样使高度方向Z的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较长,容易促使绕线管重叠部221与芯凸缘部42之间的线圈轴向X的分离。因此,更容易降低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应力。
此外,分离件8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与次级前面31和芯凸缘部42双方在线圈轴向X上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绕线管重叠部221的与次级前面31在线圈轴向X上重叠的部位也容易从芯凸缘部42分离。因此,即使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更容易防止应力集中到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边界。
此外,分离件8至少配置在凸缘后面421的、芯凸缘部42的突出侧的端部421a。因此,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容易促进绕线管重叠部221与芯凸缘部42之间的分离。对此在之后进行说明。
关于初级绕线管2,内周侧的部位(即与芯主体部41较近侧的部位)由于形成绕线管主体部21等而在线圈轴向X上以某种程度较长地形成。因此,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初级绕线管2使内周侧的部位较大地热收缩。随之,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内周侧的部位,其从芯凸缘部42离开的力容易变大,容易从芯凸缘部42分离。
另一方面,从初级绕线管2的内周侧的部位离开了的、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外周侧的部位(即距芯主体部41较远侧的部位),在点火线圈1从高温变化为低温时也容易维持对芯凸缘部42的紧密接触。
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至少在凸缘后面421的、芯凸缘部42的突出侧的端部421a配置分离件8,能够促进不易产生分离的绕线管重叠部221的外周侧的部位与芯凸缘部42之间的分离。由此,容易促进绕线管重叠部221整体与芯凸缘部42之间的分离,更容易降低线圈轴向X的绕线管凸缘部22与次级绕线管3之间的边界的应力。
除此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如图22~图25所示,是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2同样且变更了分离件8的形成范围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图25所示,分离件8形成于中心芯4的表面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件8仅配置在与线圈轴向X的中心芯4的中央相比更靠芯凸缘部42侧(X1侧)的区域。即,分离件8没有形成在比线圈轴向X上的中心芯4的中央更靠X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件8从中心芯4的表面中的线圈轴向X上的芯凸缘部42的X2侧的端部起形成在X1侧的整个区域。
接着,利用图23~图25,对在中心芯4的表面配置分离件8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3、图24所示,将中心芯4从线圈轴向X的芯凸缘部42侧沿线圈轴向X向硅酮溶液18内插入。此时,如图24所示,直到线圈轴向X上的芯凸缘部42的X2侧端部的位置,将中心芯4向硅酮溶液18内插入,与之相比更靠X2侧的部位保持从硅酮溶液18露出。然后,如图24、图25所示,将中心芯4从硅酮溶液18取出,使其干燥。由此,能够在中心芯4的表面的、从芯凸缘部42的X2侧的端部起到X1侧的整个区域,配置分离件8。
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2同样。
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件8仅配置在与线圈轴向X上的中心芯4的中央相比更靠芯凸缘部42侧的区域。因此,容易缩短对中心芯4配置分离件8的工序的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缩短向硅酮溶液18插入中心芯4的工序的时间,容易提高点火线圈1整体的生产效率。此外,能够使分离件8的量较少,所以还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除此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4)
如图26、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也是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2同样且变更了分离件8的形成范围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件8仅配置在芯凸缘部42与绕线管重叠部22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件8配置在芯凸缘部42的凸缘后面421的大致整体。另外,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分离件8配置在凸缘后面421的一部分。即,分离件8配置在芯凸缘部42与绕线管重叠部22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可以不必须配置在芯凸缘部42与绕线管重叠部221之间的整个区域。例如,可以仅形成在芯凸缘部42与绕线管重叠部221之间的区域中的、比突出方向Y上的上述区域的中央更靠芯主体部41侧的相反侧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分离件8用PET带等构成的情况下,容易对中心芯4配置PET带。另外,与实施方式2、3同样,还能够通过使中心芯4浸渍于硅酮溶液而在中心芯4的表面配置分离件8。该情况下,在中心芯4的表面的不配置分离件8的部分,利用带等进行遮盖,在将中心芯4从硅酮溶液取出后剥离遮盖,从而能够在中心芯4的表面的所希望的位置配置分离件8。
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2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件8仅配置在芯凸缘部42与绕线管重叠部221之间。因此,例如在将分离件8作为PET带等带的情况下,容易对中心芯4配置分离件8。
除此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应用于各种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2 初级绕线管
21 绕线管主体部
22 绕线管凸缘部
221 绕线管重叠部
221a 特定分离层
3 次级绕线管
4 中心芯
42 芯凸缘部
5 模塑树脂

Claims (12)

1.一种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具有:
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
初级绕线管(2),卷绕有上述初级线圈;
次级绕线管(3),卷绕有上述次级线圈;
中心芯(4),配置在上述初级绕线管的内侧;以及
模塑树脂(5),将上述初级线圈、上述次级线圈、上述初级绕线管、上述次级绕线管以及上述中心芯埋设在内侧;
上述中心芯具有在上述初级线圈的内侧配置的芯主体部(41)、和从上述芯主体部向与线圈轴向(X)交叉的突出方向(Y)突出的芯凸缘部(42);
上述初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的一部分具有卷绕上述初级线圈的绕线管主体部(21),并且,在线圈轴向的另一部分具有至少一部分夹在线圈轴向的上述芯凸缘部与上述次级绕线管之间的绕线管凸缘部(22);
上述绕线管凸缘部具有在线圈轴向上与上述芯凸缘部重叠的绕线管重叠部(221);
上述绕线管重叠部紧贴于上述芯凸缘部;
上述初级绕线管由热塑性树脂和分散在上述热塑性树脂中的与上述热塑性树脂相比低弹性的分散相粒子形成;
在上述绕线管重叠部的内部,形成了将相邻的层(24、25)在线圈轴向上分离的特定分离层(221a);
上述相邻的层在上述绕线管重叠部的内部分别形成在线圈轴向上的上述特定分离层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从与线圈轴向及上述突出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来看时,上述特定分离层的长度(L1)是上述突出方向上的上述芯凸缘部的长度(La)的1/3即第1规定长度(Lb)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与线圈轴向及上述突出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特定分离层的长度(L2)是上述芯凸缘部的长度(Lc)的1/2即第2规定长度(Ld)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特定分离层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如下位置,即:在线圈轴向上与和上述初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上对置的上述次级绕线管的次级前面(31)、及上述芯凸缘部这双方重叠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散相粒子是弹性体粒子。
6.一种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具有:
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
初级绕线管(2),卷绕有上述初级线圈;
次级绕线管(3),卷绕有上述次级线圈;
中心芯(4),配置在上述初级绕线管的内侧;以及
模塑树脂(5),将上述初级线圈、上述次级线圈、上述初级绕线管、上述次级绕线管以及上述中心芯埋设在内侧;
上述中心芯具有在上述初级线圈的内侧配置的芯主体部(41)、和从上述芯主体部向与线圈轴向(X)交叉的突出方向(Y)突出的芯凸缘部(42);
上述初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的一部分具有卷绕上述初级线圈的绕线管主体部(21),并且,在线圈轴向的另一部分具有至少一部分夹在线圈轴向的上述芯凸缘部与上述次级绕线管之间的绕线管凸缘部(22);
上述绕线管凸缘部具有在线圈轴向上与上述芯凸缘部重叠的绕线管重叠部(221);
使上述初级绕线管与上述中心芯之间产生分离的分离件(8)至少配置在上述绕线管重叠部与上述芯凸缘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从与线圈轴向及上述突出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来看时,上述分离件中的上述绕线管重叠部与上述芯凸缘部之间的部位即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3)是上述突出方向上的上述芯凸缘部的长度(La)的1/3即第1规定长度(Lb)以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与线圈轴向及上述突出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上,上述分离件中的上述绕线管重叠部与上述芯凸缘部之间的部位即特定分离部(81)的长度(L4)是上述芯凸缘部的长度(Lc)的1/2即第2规定长度(Ld)以上。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离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如下位置,即:在线圈轴向上与和上述初级绕线管在线圈轴向上对置的上述次级绕线管的次级前面(31)、及上述芯凸缘部这双方重叠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离件仅配置在与线圈轴向上的上述中心芯的中央相比更靠上述芯凸缘部侧的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离件仅配置在上述芯凸缘部与上述绕线管重叠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离件至少配置在,上述芯凸缘部的线圈轴向的上述次级绕线管侧的面即凸缘后面(421)中的、上述芯凸缘部的突出侧的端部(421a)。
CN201811157316.6A 2017-10-06 2018-09-30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Active CN1096377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6394 2017-10-06
JP2017196394 2017-10-06
JP2018166756A JP7099204B2 (ja) 2017-10-06 2018-09-06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2018-166756 2018-09-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7775A CN109637775A (zh) 2019-04-16
CN109637775B true CN109637775B (zh) 2023-11-07

Family

ID=66066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7316.6A Active CN109637775B (zh) 2017-10-06 2018-09-30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6523B2 (zh)
CN (1) CN1096377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30492B4 (de) * 2018-11-30 2023-02-09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Zündspu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9320A (en) * 1992-08-27 1994-09-20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5767758A (en) * 1994-09-14 1998-06-16 Toyodenso Kabushiki Kaisha Plug cap incorporated type ignition coil
CN103858188A (zh) * 2011-10-06 2014-06-11 株式会社电装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US8922314B2 (en) * 2011-05-27 2014-12-3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78925A (ja) 2001-12-11 2003-06-27 Hitachi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4708198B2 (ja) * 2006-01-18 2011-06-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6094989B2 (ja) * 2012-07-19 2017-03-15 ダイヤモンド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6680058B2 (ja) 2016-04-13 2020-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9320A (en) * 1992-08-27 1994-09-20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5767758A (en) * 1994-09-14 1998-06-16 Toyodenso Kabushiki Kaisha Plug cap incorporated type ignition coil
US8922314B2 (en) * 2011-05-27 2014-12-3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858188A (zh) * 2011-10-06 2014-06-11 株式会社电装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7775A (zh) 2019-04-16
US11276523B2 (en) 2022-03-15
US20190122815A1 (en)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22314B2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012203B2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9074953B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EP3579384B1 (en) Bonded rotor shaft
US10096420B2 (en) Reactor
US10796847B2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09637775B (zh)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JP5476749B2 (ja) 複合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US11482367B2 (en) Ignition coil
US11551861B2 (en) Ignition coil
JP7099204B2 (ja)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6880456B2 (ja) リアクトル
CN103779056B (zh) 具有减少的热机械应力的点火线圈
JP6519116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6507044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CN110462768A (zh) 点火线圈
CN109804442B (zh) 点火线圈
JP2017045894A (ja) 樹脂モールドコア、リアクトル
JPH033308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5263611B2 (ja) リアクトル
JP2023060454A (ja) 点火コイル
JP2017028202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H0462811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2008267374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および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