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1567B - 履带式行进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履带式行进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91567B CN102791567B CN201080055826.8A CN201080055826A CN102791567B CN 102791567 B CN102791567 B CN 102791567B CN 201080055826 A CN201080055826 A CN 201080055826A CN 102791567 B CN102791567 B CN 1027915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red
- metal
- face
- corpus ungu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2—Arrangement, location, or adaptation of driving sprockets
- B62D55/125—Final dri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B62D55/24—Tracks of continuously flexible type, e.g. rubber belts
- B62D55/253—Tracks of continuously flexible type, e.g. rubber belts having elements inter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cables or like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2—Arrangement, location, or adaptation of driving sprock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B62D55/24—Tracks of continuously flexible type, e.g. rubber belts
- B62D55/244—Moulded in one piece, with either smooth surfaces or surfaces having projections, e.g. incorporating reinforc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ndcart (AREA)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履带(6)的内周面侧具备与驱动链轮的驱动爪体(31)卡合的卡合用凹部(62),该卡合用凹部(62)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面(62a)形成为越靠内里侧宽度越窄的锥面,驱动链轮在嵌入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之间的圆盘状部件(30)的外周侧具备驱动爪体(31),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得比圆盘状部件(30)的周向长的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31a)形成为越靠半径方向外方侧宽度越窄的锥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由橡胶材构成的带主体中在带周向上以一定间距埋设金属芯、并且从各金属芯的带宽方向中间部位向带内周面侧突设有滚轮导引用的左右一对的金属芯突起的履带、和对该履带施加带周向上的旋转动力的驱动链轮的履带式行进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种履带式行进装置中,已知有在沿履带的周向以一定间距埋设的金属芯彼此之间的橡胶制的带主体部分上设置在带宽方向上比带周向形成得长的卡合用凹部、在驱动上述履带的驱动链轮上具备沿与上述卡合用凹部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较长地形成的驱动爪体、通过使驱动爪体与卡合用凹部的卡合部位的接触面积变大、对履带的橡胶制的带主体传递驱动爪体的较大的驱动力的构造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9-78796号公报(段落[0031]、[0041],图1、图2、图3、图5、图6)
在上述履带式行进装置中,使用形成在履带的带主体部分上的卡合用凹部、和具备沿与该卡合用凹部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较长地形成的驱动爪体的驱动链轮,增大了驱动爪体与卡合用凹部的接触面积,但是有如下这样的问题。
即,在这样在形成于带主体部分上的卡合用凹部中使沿与该卡合用凹部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较长地形成的驱动爪体卡合而进行动力传递的构造中,不具备抑制履带与驱动链轮的带宽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功能。
因此,在是机体行进方向上的左右方向倾斜的路面的情况下等,有可能发生履带与驱动链轮的带宽方向的位置偏差、发生形成在带主体部分上的卡合用凹部与驱动爪体不能良好地卡合的状况。
为了避免该状况,例如考虑将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与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宽度相比具有充分富余的大小而使得容易卡合。但是,如果这样使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尺寸变大,则驱动爪体在卡合用凹部内在带宽方向上的哪个位置卡合是不稳定的,结果驱动爪体偏靠卡合用凹部的一端侧而容易脱离,有通过白白变长的卡合用凹部的存在而使履带的强度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履带的卡合用凹部与驱动链轮的驱动爪体的卡合、并且能够抑制履带与驱动链轮的带宽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履带式行进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出的履带式行进装置具有以下这样的结构上的特征及作用效果。
具备在由橡胶材构成的带主体中沿带周向以一定间距埋设金属芯、并且从各金属芯的带宽方向中间部位向带内周面侧突设有滚轮导引用的左右一对金属芯突起的履带、和对该履带施加带周向上的旋转动力的驱动链轮。
在上述履带的内周面侧具备与驱动链轮的驱动爪体卡合的卡合用凹部。
上述卡合用凹部位于带周向上的金属芯彼此之间,在带宽方向上比带周向长地形成,并且其带宽方向上的端面形成为越靠内里侧宽度越窄的锥面。
上述驱动链轮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得比圆盘状部件的周向长的驱动爪体。
上述驱动爪体在嵌入到上述履带的上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之间的圆盘状部件的外周侧向按照周向上的规定间隔形成的卡合用凹部卡入,该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形成为越靠半径方向外方侧宽度越窄的锥面。
根据上述结构,卡合用凹部与驱动爪体的卡入状态下的接触面在带宽方向上变长,使接触面积增大,在将接触面上的面压保持为较低的同时能够进行较大的驱动力下的履带的驱动。
进而,即使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上的长度与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互相同,由于在开始相互啮合的时点、驱动爪体的前端的宽度较窄的部位对应于卡合用凹部的入口侧的宽度较宽的部位,所以在啮合开始部位的两者的同向尺寸中也存在比较大的差,相互容易啮合。在驱动爪体完全嵌入到卡合用凹部中的啮合完成状态下,与啮合开始时点相比,上述同向尺寸的差变小,能够进行抑制了卡合用凹部与驱动爪体的上述同向上的位置偏差的状态下的稳定的动力传递。并且,由于不需要将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驱动爪体的同向长度大很多,所以也能够避免损害履带的强度。
此外,在从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同向上相互位置偏差的状态开始啮合的情况下,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面与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在被锥面导引的状态下,一边向两者的中心位置相互接近的方向导引一边使啮合变深而卡合,有如期望那样卡合变得容易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中,作为上述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的端面的锥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是与作为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的端面的锥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的倾斜角度。
在上述结构中,在卡合用凹部侧的带宽方向的端面与驱动爪体侧的左右方向的端面抵接的状态下,相互的相同倾斜的锥面彼此整体地接触,接触部位的整体的面压以大致均匀的状态接触。因而,通过将该端面部位上的接触部分的面积确保得尽量大、并且设为大致均匀的面压,能够使该部位处的面压也比较低,当将在倾斜地面等从驱动爪体侧作用的向左右方向的负荷用对置于它的卡合用凹部的端面承受时,具有尽量将面压保持为较低而能够减轻抵接部位处的履带的损耗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中,上述驱动链轮的圆盘状部件的进入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之间的外周侧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左右的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间隔宽度窄;并且,决定上述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与驱动爪体的相对的左右方向位置,以使得在上述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在卡合用凹部的端面上之后、上述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在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面上。
在上述结构中,不仅是履带的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的端面与驱动链轮的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的端面的抵接,通过履带的金属芯突起的内侧的面与上述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的抵接,也能够抑制履带相对于驱动链轮的带宽方向上的位置偏差。因而,与仅通过履带的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的端面与驱动链轮的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的端面的抵接抑制履带的带宽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履带的带宽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效果。
在发生了履带的相对于驱动链轮的带宽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首先,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在履带的卡合用凹部的端面上,在卡合用凹部的端面被压缩而弹性变形后,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在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面上。通过做成这样的阶段性地抵接的结构,与不伴随着卡合用凹部的弹性变形而金属制的圆盘状部件的端面与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面直接抵接的构造相比,具有能够减小噪声的大小的优点。
此外,与上述驱动爪体的端面抵接而被压缩变形的卡合用凹部通过履带的金属芯突起抵接在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上、阻止进一步的履带与驱动链轮的相对移动,卡合用凹部与驱动爪体的相对移动也被限制,从驱动爪体侧的向使卡合用凹部弹性变形的方向的推压力消失,所以不会进一步被压缩变形,在这一点上也具有能够减轻卡合用凹部的磨损程度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再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具备在带周向的前后并列设置以使其抵接在上述履带的内周面侧的多个滚轮、和分别配置在该多个滚轮的前方侧位置和后方侧位置上的惰轮;在上述前后的惰轮的中间位置、且上述滚轮的上方侧位置,配置有驱动链轮。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履带式行进装置能够适合于将驱动链轮设在前后的惰轮的中间位置、且上述滚轮的上方侧位置上的所谓半履带型的履带式行进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履带式行进装置的整体侧视图。
图3是履带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履带的带周向上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金属芯突起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驱动链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驱动链轮的外周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向视图。
图11是表示驱动爪体与卡合用凹部及金属芯突起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2表示脱离阻止导引部,图12(a)是俯视图,图12(b)是侧视图,图12(c)是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对于履带的关联部件的作用状态的说明图,图13(a)表示与驱动链轮的关系,图13(b)表示与惰轮的关系,图13(c)表示与脱离阻止导引部的关系。
图14是表示脱离阻止导引部与金属芯突起的接近限制状态的说明图,图14(a)表示基准姿势,图14(b)表示最大接近姿势。
图15是表示惰轮与履带的抵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驱动爪体与卡合用凹部及金属芯突起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的记载,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拖拉机的整体结构〕
图1表示将有关本发明的履带式行进装置2设在机体后部侧的半履带型拖拉机。该半履带型拖拉机是将4轮驱动型的拖拉机规格变更为半履带型的结构,在带有舱室的拖拉机主机1的前部具备可转向的左右一对的前轮10、并且在机体后部作为主推进装置而具备左右一对的履带式行进装置2而构成。此外,构成为,在机体后部经由未图示的三点连杆机构连结耕耘装置或收获装置、或者各种中间管理用的作业装置。
〔履带式行进装置〕
如图1、图2所示,上述履带式行进装置2具备连结在后车轴12上的大径的驱动链轮3,所述后车轴12在拖拉机主机1的后部变速箱11上作为后轮驱动用而装备。
跨越该驱动链轮3、装备在履带架(track frame)20的前后的惰轮4、4、以及在履带架20的长度方向上并列配备的多个滚轮5卷绕张设着履带6,设置为,使上述驱动链轮3位于前后的惰轮4、4的中间位置、且上述滚轮5的上方侧部位。
该履带式行进装置2的左右方向的轮距为了在旱田的垄间行进而设定为与前轮10的轮距大致相同。
如图2所示,上述滚轮5在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有3个,最前端侧的滚轮5相对于履带架20经由固定托架21以位置固定状态安装。
并且,其后方侧的两个滚轮5、5相对于安装在上述履带架20上的支承托架22分配配置在将中间部绕横轴心x上下摆动自如地枢轴安装的天平状部件23的两端侧,跷跷板摆动自如地构成。
在前后两个部位设有用于上述各滚轮5和履带6在带横宽方向上保持规定的位置关系、并且防止履带6从滚轮5脱离的脱离阻止导引部7。
前侧的脱离阻止导引部7连接设置在固定支承最前端的滚轮5的固定托架21的下端侧,后侧的脱离阻止导引部7在天平状部件23的下端侧,以跨越最后端位置的滚轮5的前后的状态连接设置。
〔履带〕
上述履带6如图3至图6所示那样构成。
该履带6在由橡胶材成形为环带状的带主体60中在带周向上以一定间距埋设有金属芯61,并且在各金属芯61之间的带内周面侧,形成有用于驱动链轮3的驱动爪体31卡入而向履带6侧传递动力的卡合用凹部62。
该卡合用凹部62如图5及图11所示,位于带周向上的金属芯61彼此之间,并且在带宽方向上比带周向形成得长。并且,该卡合用凹部62的带宽方向上的两端侧的端面62a如图11(a)所示,由在履带6位于水平面上的状态下相对于该水平面不垂直、具有规定的带倾斜角度β(相当于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形成。
并且,这样在带宽方向的两端侧形成有作为具有带倾斜角度β的倾斜面的端面62a的卡合用凹部62由其左右两侧的端面62a形成为越靠内里侧(图中下方侧)宽度越窄的锥面。
各金属芯61从带宽方向中间部位朝向带内周面侧突设有滚轮导引用的左右一对的金属芯突起63,构成为,使驱动链轮3及前后的惰轮4、4通过该金属芯突起63之间。
此外,在位于各金属芯突起63的横外侧部位上的带主体6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滚轮5滚动移动的扁平的滚轮轨道面64,并且在带主体60的外周面侧,在带周向上与上述卡合用凹部62表背面重复的位置上,一体地突出形成有比除了金属芯突起63部分以外的带主体60的厚度厚的推进突耳65。
在上述金属芯61与上述卡合用凹部62之间的带主体60的内周面侧,设有用来将卡入到卡合用凹部62中的驱动链轮3的驱动爪体31的驱动力向金属芯61传递的受压用块部66。即,构成为,通过进入到卡合用凹部62中的金属制的驱动爪体31,橡胶制的受压用块部66一边受到压缩作用一边向金属制的金属芯61传递驱动力,能够避开驱动爪体31与金属芯61的金属彼此的直接的接触而避免噪声的发生。
此外,上述受压用块部66如图15所示,比金属芯61的内周面向带内周面侧突出而形成,以使得在惰轮4接触在该受压用块部66的内周面侧的状态下、在惰轮4的外周面与金属芯6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用来避免惰轮4与金属芯61的直接的接触的规定的间隙S3。
上述金属芯突起63如图4至图6所示,通过将一体形成在金属芯61的一部分上的向带内周面侧突出的金属制的突起部分61a用由构成带主体60的橡胶材形成的山形突起部67覆盖,将外形形状形成为大致山形状。
即,金属芯突起63在图4所示的带宽方向上、图5所示的带周向上都形成为剖视山形状。并且,如图6所示,金属芯突起63的朝向带宽方向上的内方侧的面由作为对于惰轮4及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导引面C的倾斜面形成。
此外,该山形状的金属芯突起63其顶部63a由沿着带周向的线和朝向内侧以使其与该线正交的线形成为俯视T字状,并且形成为在山形突起部67的上述导引面C的位于上述顶部63a附近的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部位上设有凹部63b的形状。
〔驱动链轮〕
上述驱动链轮3如图2及图7至图11所示那样构成。
即,具备连结在后车轴12上的大径的圆盘状部件30、和设计为比该圆盘状部件30的外周缘向径向的外方突出的驱动爪体31而构成。
上述圆盘状部件30由固定在作为驱动轴的后车轴12上的轮毂板13、和螺栓连结在该轮毂板13的外周侧的圆环状的外周部件14(相当于外周侧部分)构成,外周部件14由在周向上3等分的部分圆弧状的分割圆弧状部件14a、14b、14c的组合构成。
如图7至图10所示,上述外周部件14与对于半径方向内侧的轮毂板13的安装部位15的附近相比,在半径方向上外方侧的外周端缘16的附近为厚壁,该外周端缘16的附近为环状的肋部32。
并且,向该外周部件14的外周端缘16的半径方向上的外方侧突出、并且比上述肋部32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突出而一体地形成上述驱动爪体31。
上述肋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厚度d1形成为比履带6的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彼此之间的对置间隔宽度窄,通过与上述金属芯突起63及上述驱动爪体31的相关而如以下这样设定。
即,如图11(a)所示,在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31a抵接在卡合用凹部62的端面62a上之后,上述卡合用凹部62的上述端面62a受到驱动爪体31的推压力,如图11(b)所示,如果变形某种程度的压缩量δ,则上述肋部32的端缘32a抵接在金属芯突起63的内端侧的面63c上。
这样,决定上述肋部32的左右方向的端缘32a与驱动爪体31的相对的左右方向位置,以使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31a抵接在卡合用凹部62的端面62a上而某种程度弹性变形后、相当于上述圆盘状部件30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的肋部32的左右方向的端缘32a抵接在金属芯突起63的内端侧的面63c上。
即,如图11(a)所示,在将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31a与卡合用凹部62的端面62a抵接的面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而设为抵接部位P1的情况下,决定上述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31a与上述肋部32的左右方向的端缘32a的相对的左右方向位置,以使得到图11(b)所示的、肋部32的端缘32a与金属芯突起63的内端侧的面63c的抵接部位P2抵接为止的期间中发生时滞。
即,如果基于图16说明该位置关系,则为以下这样。
在上述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带宽方向上位于卡合用凹部62的中心线CL上的情况下,上述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31a与卡合用凹部62的端面62a的抵接部位P1、以及上述肋部32的端缘32a与金属芯突起63的内端侧的面63c的抵接部位P2分别处于非抵接状态。
此时,在抵接部位P1中的、从上述中心线CL到卡合用凹部62的端面62a的抵接部位P1的距离LP1-1、与从上述中心线CL到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31a的抵接部位P1的距离LP1-2之间,存在第1间隙LP1。
此外,在抵接部位P2中的、从上述中心线CL到金属芯突起63的内端侧的面63c的抵接部位P2的距离LP2-1、与从上述中心线CL到上述肋部32的端缘32a的抵接部位P2的距离LP2-2之间,存在第2间隙LP2。
并且,由于将第2间隙LP2设定为比上述第1间隙LP1大相当于上述卡合用凹部62的上述端面62a受到驱动爪体31的推压力而压缩变形时的压缩量δ的量,所以如上述那样卡合用凹部62的端面62a受到驱动爪体31的推压力而压缩变形、在达到肋部32的端缘32a抵接到金属芯突起63的内端侧的面63c上所需要的移动量为止的期间中发生时滞。
驱动爪体31如图7至图13(a)所示,通过向相对于圆盘状部件30的板面正交的横向(左右方向)伸出,形成为比卡合用凹部62的带宽方向的长度稍短、并且与跨越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的两者的长度相同程度的左右方向长度。
该驱动爪体31的左右方向的端面31a如图9及图11所示,在该驱动爪体31的外端缘位于水平面上的状态下,其左右方向的端面31a由相对于水平面不垂直、而具有规定的爪倾斜角度α(相当于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形成。
并且,作为具有上述爪倾斜角度α的倾斜面的端面31a形成在驱动爪体31的左右两端侧,驱动爪体31通过其左右两侧的端面31a形成为半径方向外方侧宽度变窄的锥面。
该爪倾斜角度α设定为与形成在上述卡合用凹部62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面62a上的带倾斜角度β相同的角度。
驱动爪体31的位于周向上的前后的朝前面31b(机体前进方向上的对履带6施加驱动力的一侧的面)、及朝后面31c(机体后进方向上的对履带6施加驱动力的一侧的面)为虽然是大致沿着从圆盘状部件30的旋转中心引出的法线的方向、但稍稍靠旋转中心侧的部位(根侧)的周向宽度d2构成为比远离旋转中心的外方侧的部位(爪前端侧)的周向宽度d3宽、越靠驱动爪体31的半径方向外方侧宽度越稍稍变窄的尖细形状的锥面。
在驱动爪体31的上述端面31a上,设有部分的挖空部33,由此实现圆盘状部件30整体的轻量化。
〔脱离阻止导引部〕
上述脱离阻止导引部7如图2、图12、图13(c)及图14所示那样构成。
即,在设有最前端位置的滚轮5及最后端位置的滚轮5的位置处,在连接设置在履带架20上的固定托架21、及连接设置在支承托架22上的天平状部件23上连结固定的各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前后哪个都由相同的结构构成,以使其位于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63彼此之间。
该脱离阻止导引部7如图12所示,整体形成为侧视船形状,在其前后两个部位上,设有具备对于上述固定托架21或连接设置在支承托架22上的天平状部件23的连结固定用的螺孔71、71的安装部72、72。
在对于上述固定托架21或天平状部件23的安装姿势下为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最下端的位置是图2及图12(b)所示的与从滚轮5的旋转中心p引出的垂线y1交叉的位置。该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最下端位置为在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63之间相对于履带6的内周面最接近的状态,但该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与上述垂线y1交叉的部位处的带横宽方向上的宽度L1设定得比上述履带6侧的金属芯突起63的带周向上的中心线y2存在的部位处的金属芯突起63的上部的抵接部位P3处的横宽L2大。
上述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带横宽方向上的抵接部位的宽度L1如图12(a)、图12(b)所示那样形成为,使其在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带周向(前后方向)上的直线状部分的长度L3的范围中相同,在该直线状部分L3的前后,如图12(a)所示,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前后端形成为俯视尖细状,在侧视中,如图12(b)所示,形成为前后端向上侧翘起的形状。
进而,在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上述直线状部分L3中的、与上述垂线y1交叉的部位的附近,如图12(b)所示,形成相对于垂线y1正交的正交下缘部分73存在的正交下缘范围L4,其前后的上述直线状部分L3中的、比上述正交下缘范围L4靠前方的前侧下缘部分74形成为稍稍前部上升的形状,比上述正交下缘范围L4靠后方的后侧下缘部分75形成为稍稍后部上升的形状。
这样形成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下缘形状是基于以下的理由。即,如图2所示,在设想全部的滚轮5位于平坦地面上的情况的情况下,履带式行进装置2的前端侧及后端侧的惰轮4、4的下缘位于比对于该全部的滚轮5的下方侧的切线高。因此,履带6以在比最前端的滚轮5靠前侧稍稍前部上升的状态张设,以在比最后端的滚轮5靠后侧稍稍后部上升的状态张设,所以在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下缘与履带6的内周面之间维持必要的间隙。
此外,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前端侧及后端侧形成为俯视尖细形状是为了顺利地进行如上述那样使带横宽方向上的宽度L1变宽的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导引作用。进而,如上述那样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前后端除了俯视中的尖细形状以外还形成为向上侧翘起的形状是为了能够避免前后端的翘起部分直接接触到履带6。
这样构成的脱离阻止导引部7在图14(a)所示的基准姿势(全部的滚轮5接触在滚轮轨道面64上而履带6整体上受到平均的压力的状态下的行进姿势)下,设定滚轮5的接触面与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下表面的相对高度位置,以使得在作为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最下端的位置与履带6的内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是受压用块部66的内周侧的面)之间具备充分大的间隔S1。
但是,如图14(b)所示,在最大接近姿势(骑上凸部等而从一部分的滚轮5的下方作用集中的顶起力的状态下的行进姿势)下,履带6部分地压缩或弯曲,脱离阻止导引部7成为相对地向履带6内周面接近的状态。
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如上述那样将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横宽L1设定得比履带6侧的金属芯突起63的上部的抵接部位P3处的带横宽方向上的横宽L2大,所以如图示那样,在脱离阻止导引部7与履带6的内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是受压用块部66的内周侧的面)的接近时,通过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抵接部位P3与金属芯突起63的上部的抵接部位P3的抵接,能够确保间隔S2以阻止进一步的接近、避免两者的接触。
即,由设定在上述脱离阻止导引部7上的具有横宽L1的上述直线部分L3的范围的抵接部位P3,构成阻止该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下缘抵接在履带6的内周面侧的接近限制部A。
另外,该金属芯突起63的上部的与上述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抵接部位P3的抵接部位P3设定在图11(b)及图16所示的、比该金属芯突起63上的与上述驱动链轮3的肋部32的左右方向的端缘32a上的抵接部位P2的抵接部位P2向上方离开的位置上。
这是为了避免覆盖金属芯突起63的外表面的橡胶材对驱动链轮3的肋部32及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两者以相同的部位接触、抑制橡胶材较早地损耗。
上述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接近限制部A是由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具有下方变窄状的倾斜的两侧面B、B中的、对于上述金属芯突起63的导引面C的上部的抵接部位P3抵接的部位构成的,上述两侧面B、B设定倾斜角度,以使其为角度比由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的导引面C、C的倾斜形成的锥的角度稍大的锥。
因而,即使脱离阻止导引部7比较强地嵌入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63之间,接近限制部A上的接触面积也比较小,容易避免较强地咬入而难以脱离那样的状况。
〔惰轮〕
惰轮4、4如图2及图13(b)所示,在进入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63之间的状态下、并且在接触在履带6的内周面上的状态下空转转动。
此时,惰轮4、4的外周面如上述那样在接触在履带6的受压用块部66的内周面侧的状态下旋转,所以能够避免该部位处的噪声的发生。
并且,惰轮4、4的两侧面有可能与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63的金属部分接触,但在该部位,惰轮4、4和履带6在几乎没有相对移动的状态下转动,所以即使金属部分彼此相接触,在该部位也不怎么成为较大的噪声,还是能够抑制噪声的发生。
〔其他实施方式之1〕
作为接近限制部A,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的、通过脱离阻止导引部7对于金属芯突起63、63的抵接部位P3的横宽L2的设定实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一部分中形成在基准姿势下不接触、在最大接近姿势下对金属芯突起63、63的最大突出部位抵接的部分,通过阻止脱离阻止导引部7进一步向履带6内周面侧接近的构造来确保间隔S2。
〔其他实施方式之2〕
作为脱离阻止导引部7,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的、分离为前后两个的构造,例如也可以是仅设置前后某一个、或者设置跨越从前端侧到后端侧的较长的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3〕
作为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接近限制部A,在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具有下方变窄状的倾斜的两侧面B、B设定倾斜角度、以使其成为角度比由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的导引面C、C的倾斜形成的锥的角度稍大的锥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上述脱离阻止导引部7的具有下方变窄状的倾斜的两侧面B、B、和由左右的金属芯突起63的导引面C、C的倾斜形成的锥的角度设定为相同的角度。如果这样设定为相同的角度,则能够扩大抵接部位P3附近的面积而降低每单位面积的面压,所以具有能够减轻抵接部位P3处的磨损程度的方面的优点。
〔其他实施方式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爪体31的爪倾斜角度α设定为与上述卡合用凹部62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面62a的带倾斜角度β相同的角度,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爪倾斜角度α设定为比带倾斜角度β大的角度、或者相反。
顺便说一下,如果将相对于水平面的爪倾斜角度α设定为比带倾斜角度β大的角度,则有以下这样的优点。
如果这样构成,则与卡合用凹部62侧的锥面的倾斜角度相比,驱动爪体31侧的锥面的倾斜角度是相对于水平面的较大的倾斜角度。因此,在卡合用凹部62与驱动爪体31开始相互啮合的时点,驱动爪体31的前端的宽度较窄的部位对应于卡合用凹部62的入口侧的宽度较宽的部位。
因而,与卡合用凹部62与驱动爪体31的各自的锥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相互相同的情况、或卡合用凹部62侧的倾斜角度比驱动爪体31侧的倾斜角度大的情况相比,通过在开始相互啮合的时点、驱动爪体31的前端的宽度较窄的部位对应于卡合用凹部62的入口侧的宽度较宽的部位,能够使带宽方向上的从卡合用凹部62的中心位置到锥面的距离与同向上的从驱动爪体31的中心位置到锥面的距离的差成为更大的差,能够减小驱动爪体31的前端侧从卡合用凹部62的入口侧脱离的可能性而使啮合更加容易。
此外,在该构造中,当卡合用凹部62侧的带宽方向的端面与驱动爪体31侧的左右方向的端面抵接时,在卡合用凹部62的内里侧的面压变高、卡合用凹部62的入口侧的面压变低的状态下抵接。
由此,履带的卡合凹部的因与驱动爪体31的接触带来的磨损在入口侧比卡合用凹部62的内里侧缓慢地发展。结果,容易避免卡合用凹部62的入口侧的磨损比内里侧快地发展、很快驱动爪体31就变得容易从卡合用凹部62脱离的不良状况。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履带式行进装置除了在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拖拉机以外,还能够作为联合收割机或建设机械等各种车辆的推进装置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2 履带式行进装置
3 驱动链轮
5 滚轮
6 履带
30 圆盘状部件
31 驱动爪体
31a 端面
32 肋部
32a 端缘
60 带主体
61 金属芯
62 卡合用凹部
62a 端面
63 金属芯突起
63c 内端侧的面
64 滚轮轨道面
α 爪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β 带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d1 间隔。
Claims (4)
1.一种履带式行进装置,是具备在由橡胶材构成的带主体中沿带周向以一定间距埋设金属芯、并且从各金属芯的带宽方向中间部位向带内周面侧突设有滚轮导引用的左右一对金属芯突起的履带、和对该履带施加带周向上的旋转动力的驱动链轮的履带式行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芯突起被橡胶材覆盖,在上述履带的内周面侧具备与驱动链轮的驱动爪体卡合的卡合用凹部;
上述卡合用凹部位于在带周向上排列的金属芯彼此之间,在带宽方向上比带周向长地形成,并且其带宽方向上的端面形成为越靠内里侧宽度越窄的锥面;
上述驱动链轮在圆盘状部件的外周侧,具备在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形成得比圆盘状部件的周向长的驱动爪体,所述圆盘状部件嵌入到上述履带的左右的金属芯突起之间;
上述驱动爪体在嵌入到上述履带的左右的金属芯突起之间的圆盘状部件的外周侧向按照周向上的规定间隔形成的上述卡合用凹部卡入,该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形成为越靠半径方向外方侧宽度越窄的锥面;
上述卡合用凹部的入口侧端部其带宽方向的右端部比右侧的上述金属芯突起的右下端向右横侧伸出,其带宽方向的左端部比左侧的上述金属芯突起的左下端向左侧伸出;
上述驱动爪体在与上述卡合用凹部卡合的状态下,上述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的右端部从上述圆盘状部件伸出到与上述金属芯突起重复的位置,上述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的左端部从上述圆盘状部件伸出到与上述金属芯突起重复的位置;
作为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的端面的锥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比作为上述卡合用凹部的带宽方向的端面的锥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的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行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链轮的圆盘状部件的进入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之间的外周侧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左右的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间隔宽度窄;
并且,决定上述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与驱动爪体的相对的左右方向位置,以使得在上述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在卡合用凹部的端面上之后、上述圆盘状部件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在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行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盘状部件其在半径方向上外方侧的外周端缘的附近具备环状的肋部,上述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左右的上述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间隔宽度窄,并且,设定上述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端缘与上述驱动爪体的相对的左右方向位置,以使得在上述驱动爪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在上述卡合用凹部的端面上之后、上述圆盘状部件的上述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端缘抵接在上述金属芯突起的内端侧的面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履带式行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带周向的前后并列设置以使其抵接在上述履带的内周面侧的多个滚轮、和分别配置在该多个滚轮的前方侧位置和后方侧位置上的惰轮;
在上述前后的惰轮的中间位置、且上述滚轮的上方侧位置,配置有驱动链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80368A JP5843422B2 (ja) | 2009-12-10 | 2009-12-10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2009-280368 | 2009-12-10 | ||
PCT/JP2010/063565 WO2011070821A1 (ja) | 2009-12-10 | 2010-08-10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91567A CN102791567A (zh) | 2012-11-21 |
CN102791567B true CN102791567B (zh) | 2015-02-04 |
Family
ID=44145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55826.8A Active CN102791567B (zh) | 2009-12-10 | 2010-08-10 | 履带式行进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511163B1 (zh) |
JP (1) | JP5843422B2 (zh) |
KR (1) | KR101393906B1 (zh) |
CN (1) | CN102791567B (zh) |
WO (1) | WO201107082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44126B2 (ja) * | 2010-05-31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5444080B2 (ja) * | 2010-03-29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5444081B2 (ja) * | 2010-03-29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5657333B2 (ja) * | 2010-10-13 | 2015-01-2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ゴムクローラ組込体 |
US9352793B2 (en) * | 2013-03-12 | 2016-05-31 | Caterpillar Global Mining Llc | Slide shoe for undercarriage frame assembly |
JP6677137B2 (ja) * | 2016-09-23 | 2020-04-08 |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 物品搬送車 |
USD941886S1 (en) | 2019-11-21 | 2022-01-25 | Caterpillar Inc. | Slider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0009A (zh) * | 2000-06-28 | 2002-01-09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履带行走装置 |
CN101380977A (zh) * | 2007-09-04 | 2009-03-11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橡胶履带和适用于橡胶履带的链轮、以及橡胶履带用芯骨 |
CN101472785A (zh) * | 2006-06-22 | 2009-07-01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橡胶履带的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72563A (en) * | 1967-11-22 | 1969-10-14 | Outboard Marine Corp | Vehicle track |
JPS577570Y2 (zh) * | 1978-08-10 | 1982-02-13 | ||
JPS5594866A (en) * | 1979-01-12 | 1980-07-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Sprocket for inner lug track |
JPS6114944Y2 (zh) * | 1980-01-21 | 1986-05-09 | ||
JPH0717215B2 (ja) * | 1986-06-26 | 1995-03-01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クローラー式走行装置 |
JPH02142388U (zh) * | 1989-04-27 | 1990-12-03 | ||
JPH06107251A (ja) * | 1992-09-22 | 1994-04-19 | Bridgestone Corp | ゴムクローラの構造及びその駆動装置 |
JPH0648973U (ja) * | 1992-12-12 | 1994-07-05 | 孝 平根 | 溶接機の出力側ケーブル先端のジョイント装置 |
JP3349101B2 (ja) * | 1998-10-09 | 2002-11-20 | オーツタイヤ株式会社 | 弾性クローラ用芯体及び弾性クローラ |
JP2000230511A (ja) * | 1998-12-07 | 2000-08-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ベーン式油圧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2001338940A (ja) * | 2000-05-30 | 2001-12-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半導体icの樹脂モールド装置および樹脂モールド方法 |
JP4688356B2 (ja) * | 2001-07-03 | 2011-05-2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弾性クローラ走行装置およびこの弾性クローラ走行装置に用いる履帯用スプロケット |
JP2003081144A (ja) * | 2001-09-14 | 2003-03-19 | Kubota Corp | 農用トラクタ |
JP3795818B2 (ja) * | 2002-03-27 | 2006-07-1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クローラ式走行装置 |
US7413268B2 (en) * | 2003-07-02 | 2008-08-19 | Fukuyama Gomu Kogyo Kabushiki Gaisha | Rubber crawler track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metal core for rubber track |
JP2007128930A (ja) * | 2005-11-01 | 2007-05-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不要樹脂の除去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モールド済みリードフレーム |
US20100013298A1 (en) * | 2006-08-25 | 2010-01-21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Rubber track |
KR101032213B1 (ko) * | 2007-09-04 | 2011-05-02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브리지스톤 | 고무 크롤러 및 이에 적합한 스프로킷, 및 고무 크롤러용 코어 |
JP2009078796A (ja) * | 2007-09-05 | 2009-04-16 | Bridgestone Corp | ゴムクローラ及びこれに適したスプロケット |
JP5801530B2 (ja) * | 2009-10-13 | 2015-10-28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2009
- 2009-12-10 JP JP2009280368A patent/JP5843422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8-10 CN CN201080055826.8A patent/CN102791567B/zh active Active
- 2010-08-10 KR KR1020127014547A patent/KR10139390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8-10 WO PCT/JP2010/063565 patent/WO201107082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8-10 EP EP10835743.5A patent/EP2511163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0009A (zh) * | 2000-06-28 | 2002-01-09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履带行走装置 |
CN101472785A (zh) * | 2006-06-22 | 2009-07-01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橡胶履带的结构 |
CN101380977A (zh) * | 2007-09-04 | 2009-03-11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橡胶履带和适用于橡胶履带的链轮、以及橡胶履带用芯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70821A1 (ja) | 2011-06-16 |
EP2511163A1 (en) | 2012-10-17 |
JP5843422B2 (ja) | 2016-01-13 |
KR20120080251A (ko) | 2012-07-16 |
KR101393906B1 (ko) | 2014-05-12 |
EP2511163A4 (en) | 2015-05-27 |
JP2011121463A (ja) | 2011-06-23 |
EP2511163B1 (en) | 2016-11-09 |
CN102791567A (zh) | 2012-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91567B (zh) | 履带式行进装置 | |
CN102481957B (zh) | 履带式行进装置 | |
JP5126880B2 (ja) | コンベア装置 | |
JP4183701B2 (ja) | チェーン駆動を用いる芯金無しゴムクローラーを備えたアンダーキャリッジ{undercarriageequippedwithanon−steeltyperubbercrawlerusingchainaction} | |
KR20150051933A (ko) | 크롤러 벨트용 링크 및 크롤러 벨트 장치 | |
CN102712343B (zh) | 履带式行进装置 | |
JP5474480B2 (ja) | スプロケ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ゴムクローラ組込体 | |
CN101312872A (zh) | 无芯骨橡胶履带 | |
JPWO2007086428A1 (ja) | 芯金レスゴムクロ−ラ及び走行装置 | |
CN101959748B (zh) | 履带式行驶装置 | |
JP2001027288A (ja)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 |
JP5801530B2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JP2014162311A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JP2009166710A (ja) | 弾性クローラ | |
JP5624348B2 (ja) | 弾性クローラ | |
JP2015182254A (ja) | 製管機に備えられる支持機構、及び該支持機構を備えた製管機 | |
JP2012126398A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JP5984737B2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JP5643546B2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CN207274805U (zh) | 履带及行走机构 | |
JP2012126399A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CN219948386U (zh) | 行进组件及具有其的清洁机器人 | |
JP2011251569A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JP2018095179A (ja) | クローラ装置および走行体 | |
WO2015174367A1 (ja) | 弾性クローラ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