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1726B - 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1726B
CN102781726B CN201180006443.6A CN201180006443A CN102781726B CN 102781726 B CN102781726 B CN 102781726B CN 201180006443 A CN201180006443 A CN 201180006443A CN 102781726 B CN102781726 B CN 102781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roof rail
vehicle
fastener
eng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64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1726A (zh
Inventor
拉阿纳·康坦
菅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81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1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1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1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6Safety nets, transparent sheets, curtains, or the like, e.g. between occupants and g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26Rigid partitions inside vehicles, e.g. between passengers and load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所述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能够在上边梁上的、中柱与后座用辅助扶手之间,容易地确保幕帘式安全气囊用充气装置及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设置空间。在本发明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幕帘式安全气囊用的充气装置(46)和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配置在,上边梁(36)上的、中柱与后座用的辅助扶手之间。拦网卡止用支架(38)具有车身固定部(38A)和拦网卡止部(38B),且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并且,充气装置(46)被配置在车身固定部(38A)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

Description

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辆的上边梁上设置车辆用部件的部件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一种将车辆后部的行李舱和驾驶员等落座的车厢隔开的吊网装置(拦网装置)。在该吊网装置中,在使用吊网时,可从被设置在后座中的靠背(座椅靠背)的上端侧的壳体内拉出吊网。在该吊网的端缘部处,固定有具备固定钩部及钩部的支柱。在固定钩部及钩部上设置有卡止部,并且,通过使各个卡止部嵌入并卡止于被设置在上边梁上的卡止部件(卡止用支架)中,从而形成吊网的使用状态。
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一种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等对乘员进行保护的幕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该幕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具备:沿着上边梁以折叠状态而设置的幕帘式安全气囊、和向该幕帘式安全气囊内供给气体的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在中间柱(中柱)与后座用的辅助扶手之间被固定在上边梁上,其中,所述后座用的辅助扶手于该中间柱的车辆后方侧被固定在上边梁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906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269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如上所述将拦网设定在前座的车辆后方附近,即,为了在通过使后座的座椅靠背前倾从而将行李舱扩大了的状态下使用拦网,而需要在上边梁上的、中柱与后座用辅助扶手之间设定拦网卡止用支架。
但是,在如上所述搭载了幕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中,在上边梁上的、中柱与后座用辅助扶手之间设置有折叠了的幕帘式安全气囊和充气装置等。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难以将拦网卡止用支架设定在上边梁上的最佳位置处,且难以充分确保行李舱空间。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如下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即,能够在上边梁上的、中柱与后座用辅助扶手之间,容易地确保幕帘式安全气囊用充气装置及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设置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具备:充气装置,其被配置在后座用的辅助扶手与中柱之间且被固定在上边梁上,并向沿着所述上边梁以折叠状态而设置的幕帘式安全气囊内供给气体,其中,所述后座用的辅助扶手于所述中柱的车辆后方侧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拦网卡止用支架,其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充气装置重叠的位置处且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且其上卡止有上部卡止部,所述上部卡止部被设置在将车厢前后隔开的拦网上。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幕帘式安全气囊用的充气装置被配置在中柱与后座用辅助扶手之间且被固定在上边梁上。此外,拦网卡止用支架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充气装置重叠的位置处且被固定在上边梁上。在该拦网卡止用支架上卡止有被设置在拦网上的上部卡止部。由此,能够通过拦网而使车厢被前后隔开。
在此,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充气装置重叠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在上边梁上的、中柱与后座用辅助扶手之间,容易地确保充气装置及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设置空间。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具有: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的车身固定部、和与所述车身固定部相比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卡止有所述上部卡止部的拦网卡止部,所述充气装置被配置在所述车身固定部与所述拦网卡止部之间。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在被设置在拦网卡止用支架上的车身固定部与拦网卡止部之间配置有充气装置。即,因为充气装置被配置在拦网卡止用支架的截面内,所以能够缩小充气装置及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设置空间。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呈朝向下方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能够利用拦网卡止用支架的开口,从而容易地使充气装置从下方侧插入至车身固定部与拦网卡止部之间。由此,能够在确保充气装置向上边梁的安装操作性的同时,缩小充气装置及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设置空间。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在车厢的顶棚材料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设置有,以沿着所述上边梁的内板的方式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延伸的倾斜部,并且,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被配置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板之间,所述车身固定部沿着所述内板而倾斜,所述拦网卡止部沿着所述倾斜部而倾斜。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车身固定部沿着上边梁的内板而倾斜。由此,由于能够将内板与车身固定部之间的接触面积确保为较大,因此能够提高拦网卡止用支架相对于上边梁的固定强度。而且,在该发明中,拦网卡止用支架的拦网卡止部沿着被设置在车厢的顶棚材料(车顶内衬)上的倾斜部而倾斜。由此,由于能够将顶棚材料的倾斜部与拦网卡止部之间的接触面积确保为较大,因此能够抑制顶棚材料的预期外的弯曲(所谓的松垂)。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4中的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所述车身固定部的、被结合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的部位被配置在,从结合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拦网卡止部及所述充气装置不重叠的位置处。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通过上述的结构,从而在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车身固定部被结合固定在上边梁上时,能够避免拦网卡止部及充气装置成为阻碍的情况。因此,能够使拦网卡止用支架向上边梁的安装操作性良好。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在所述拦网卡止部上,形成有嵌合卡止有所述上部卡止部的卡止孔,并且安装有具备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进行打开关闭的门的树脂罩,在所述树脂罩与所述拦网卡止部之间夹有车厢的顶棚材料,其中,所述关闭位置为,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卡止孔的位置,所述打开位置为,使所述卡止孔向车厢内侧露出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在拦网卡止用支架的拦网卡止部上,形成有嵌合卡止有拦网的上部卡止部的卡止孔。此外,在拦网卡止部上安装有树脂罩。在该树脂罩上设置有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进行打开关闭的门,其中,所述关闭位置为,从车厢内侧覆盖上述卡止孔的位置,所述打开位置为,使上述卡止孔向车厢内侧露出的位置。因此,通过在不使用拦网时将门配置在关闭位置上,从而能够使卡止孔无法从车厢内侧观察到。而且,在该树脂罩与拦网卡止部之间夹有车厢的顶棚材料(车顶内衬)。由此,能够抑制顶棚材料的预期外的弯曲(所谓的松垂)。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6中的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具有保护件,所述保护件被配置在所述拦网卡止部与所述充气装置之间并被安装在所述拦网卡止部上,且防止所述上部卡止部与所述充气装置抵接。
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当在形成于拦网卡止用支架的拦网卡止部上的卡止孔中嵌合卡止有被设置在拦网上的上部卡止部时,通过保护件从而防止了上部卡止部与充气装置的抵接。由此,能够防止充气装置被上部卡止部损伤的情况。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的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所述充气装置以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而配置,并且在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这两侧通过安装支架而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
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的充气装置,在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这两侧通过安装支架而被固定在上边梁上。由此,能够将长条的充气装置稳定地固定在上边梁上。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为,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中的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所述拦网以能够拉出的方式被卷绕收纳于壳体内,所述壳体被设置在构成后座的可放倒式后座靠背的上端侧,在所述后座靠背被前倾了的状态下,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方。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拦网以能够拉出的方式被卷绕收纳于壳体内,所述壳体被设置在后座靠背的上端侧。该壳体通过将后座靠背设为前倾从而被配置在后座的前端侧。当在该状态下,收纳于壳体内的拦网被拉出,并使拦网的上部卡止部卡止于拦网卡止用支架上时,在后座的前端侧处车辆被前后隔开。而且,因为在该状态下,于壳体的上方处配置有拦网卡止用支架,所以拦网将在上下方向或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使拦网使用时的外观等良好。
发明效果
如上述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中,能够在上边梁上的、中柱与后座用辅助扶手之间,容易地确保幕帘式安全气囊用充气装置及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的概要性纵剖视图。
图2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车辆中后座靠背被配置在前倾位置上的状态下的、与图1相对应的纵剖视图。
图3为图1及图2所示的拦网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上边梁的周边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放大立体图。
图6图示了表示沿着图4的6-6线的切断面的放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10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标记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2为旅行车类型的汽车,其在后座14的车辆后方,设置有与车厢空间16相连的行李空间18(行李舱)。后座14具备可放倒式的后座靠背20。该后座靠背20被设置为,其下端侧通过未图示的铰链而与车身相连结,且能够在图1所示的起立位置和图2所示的前倾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在后座靠背20被配置在前倾位置上的状态下,后座靠背20重叠于后座坐垫22的上方,且行李空间18被扩大至前座24的车辆后方附近。
在后座靠背20的上端部中的背面侧,设置有拦网用的壳体26(参照图3)。该壳体26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被形成为长条的箱体状,且通过支架25而被安装在后座靠背20的背面上。该壳体26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后座靠背20的宽度尺寸(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在上述的壳体26内,沿着壳体26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的卷绕轴27(参照图1及图2)。该卷绕轴2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壳体26上,且通过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等的施力单元而向围绕轴线的一方被施力。由此成为拦网28以能够拉出的方式被卷绕收纳在该卷绕轴27上的结构。
拦网28为,用于通过在车厢空间16和行李空间18之间将车厢前后隔开,从而对行李空间18内的货物以使其不会进入车厢空间16内的方式而进行约束的构件。该拦网28具备,由具有挠性的网状材料而形成的网主体30。网主体30在展开状态下被形成为梯形形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形成为梯形形状的网主体30的底边侧的端部称为“下端部”,将上边侧的端部称为“上端部”。
网主体30的下端部被卡止于卷绕轴27上,且网主体30从下端侧起被卷绕在卷绕轴27上,从而被收纳于壳体26内。该网主体30通过形成在壳体26上的狭缝而从上端侧向壳体26的外侧被拉出。在网主体30的上端部处,由具有挠性的薄片状材料构成的杆保持布32(在图3以外的附图中省略图示)以被卷回成大致筒状的状态而被缝制。在该杆保持布32的内侧插入有由金属制的棒材构成的上部卡止杆34(上部卡止部)。该上部卡止杆34以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通过杆保持布32而被保持在网主体30的上端部上。在该上部卡止杆3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端部处,设置有朝向杆保持布32的外侧突出的被卡止部34A。该被卡止部34A与被设置在上边梁36上的拦网卡止用支架38相对应。
在此,在图4中,通过从车厢侧观察的侧视图而图示了上边梁36的周边的结构。此外,在图5中,图示了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放大立体图,且在图6中,图示了对沿着图4的6-6线的切断面进行表示的放大纵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边梁36上,除了设置有上述拦网卡止用支架38之外,还设置有作为幕帘式安全气囊装置40的构成部件的幕帘式安全气囊42及充气装置46、和后座用的辅助扶手48等的部件。
另外,如图6所示,上边梁36被设为,由外板50、内板52以及加强件54构成的封闭截面结构。此外,在上边梁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构成车厢顶棚材料的车顶内衬54(在图4及图5中省略图示)。在该车顶内衬5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设置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延伸的倾斜部54A。该倾斜部54A以沿着上边梁36的内板52的方式而倾斜。在该倾斜部54A与内板52之间,形成有沿着上边梁36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空间56。此外,从倾斜部54A的下端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水平部54B。该水平部54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卡合于被安装在上边梁36的下端部上的密封条56。
因为上述的上边梁周边的结构在车身的右侧部及左侧部处,除了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而构成之外都是共通的,所以在以下的记载中,对图1、2、4-6所示的车身右侧部的结构进行说明,而对于车身左侧部的结构则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后座用的辅助扶手48在中柱58(B柱)的车辆后方处被固定在上边梁36的内板52上。该辅助扶手48为,后座14的乘员为了在上下车辆时和车辆行驶过程中支承身体而进行抓握的构件,并且被乘员抓握的主体部被设置在车顶内衬54的车厢内侧。
另一方面,幕帘式安全气囊装置40为,用于在车辆12的侧面碰撞时或侧翻时使幕帘式安全气囊42膨胀展开,从而对车厢内的乘员进行保护的装置。幕帘式安全气囊42在通常情况下被配置在所述空间56内。该幕帘式安全气囊42以构成其主体部的安全气囊主体42A被折叠的状态,而沿着上边梁36配置。另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而概要性地记载了安全气囊主体42A的截面。
该安全气囊主体42A在被折叠的状态下呈长条的大致圆柱状的外形形状,并且,长度方向一端部(前端部)位于未图示的前柱(A柱)的上方,而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后端部)位于后柱60(C柱。参照图1及图2)的上方。
在中柱58的上方附近,于安全气囊主体4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处,连接有用于向安全气囊主体42A导入气体的气体导入部42B。该气体导入部42B被形成为圆筒状,且在安全气囊主体42A的上方侧向车辆后方侧延伸。气体导入部42B的后端部是开口的,且通过该开口部而将充气装置46的前端侧插入至气体导入部42B内。关于充气装置46,其外形形状呈长条的圆柱状,并且以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空间56内的、中柱58与辅助扶手48之间的中央部附近。
如图5所示,充气装置46通过前后一对安装支架62(夹板)而被固定在上边梁36上。这些安装支架62为,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实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构件,且具有弯曲部62A和一对结合部62B,其中,所述弯曲部62A以卷绕在充气装置46的外周部上的方式而被弯曲形成,所述一对结合部62B分别从该弯曲部62A的弯曲方向两端延伸出且相互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另外,在图5中,仅图示了相互重叠的一对结合部62B中的、被设置在车厢侧的结合部62B。并且,贯穿了这些结合部62B的螺栓64与被焊接在上边梁36的内板52上的焊装螺孔塞(省略图示)螺合。由此,各个安装支架62被结合固定在内板52上,并且通过各个安装支架62的弯曲部62A而使充气装置46的前端侧及后端侧受到约束。
在充气装置46的后端部处,连接有被安装在线束66的端部上的连接器67。该线束66与被搭载于车辆12上的、未图示的安全气囊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在该安全气囊ECU上电连接有,被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传感器及侧翻传感器。当这些传感器检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状态或侧翻状态时,向安全气囊ECU输出检测信号。在安全气囊ECU中,进行是否使幕帘式安全气囊装置40工作的判断,且当该判断为肯定时,向充气装置46通电预定电流,从而使充气装置46工作。由此,从被设置在充气装置46的前端部上的气体喷出部46A(参照图5)中喷出气体,且经由气体导入部42B而向安全气囊主体42A内导入气体。其结果为,当安全气囊主体42A膨胀时,通过安全气囊主体42A的膨胀压力而使车顶内衬54的水平部54B被压下,并且在水平部54B与密封条56之间形成间隙。通过该间隙从而使安全气囊主体42A向车厢内的侧部膨胀展开为幕帘状。另外,在图4~图6中被标记了符号68的部件为,在安全气囊主体42A膨胀展开时防止与上边梁36发生干涉的树脂制的保护部件。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述的充气装置46被配置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截面内。该拦网卡止用支架38为,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形成的构件,且在空间56内被配置在前后一对安装支架62之间。以下,对拦网卡止用支架38进行详细说明。
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配置在折叠状态下的安全气囊主体42A的上方侧,且具备车身固定部38A、与该车身固定部38A相比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拦网卡止部38B、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车身固定部38A及拦网卡止部38B的各个上端部进行连结的连结部38C。拦网卡止部38B被设定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长于车身固定部38A。在该车身固定部38A和拦网卡止部38B之间配置有充气装置46,且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充气装置46重叠的位置处。
车身固定部38A以沿着上边梁36的内板52的方式而倾斜,且从连结部38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延伸。在车身固定部38A的下端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形成有螺栓孔70,且被插穿在该螺栓孔70中的螺栓72与被焊接在内板52上的焊装螺孔塞74螺合。由此,车身固定部38A以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与内板52相接触的状态而被结合固定在该内板52上。
另一方面,拦网卡止部38B以沿着车顶内衬54的倾斜部54A的方式而倾斜,且从连结部38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延伸。在该拦网卡止部38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接触有车顶内衬54的倾斜部54A。
即,拦网卡止部38B在与车身固定部38A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且被配置为与车身固定部38A大致平行。由此,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截面为大致倒U字状)。
但是,车身固定部38A的、被结合固定在内板52上的下端部被配置在,从结合方向(螺栓72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与拦网卡止部38B及充气装置46不重叠的位置处。由此,能够确保用于插入工具的空间,所述工具用于拧紧螺栓72。另外,图6所示的尺寸d以与用于拧紧螺栓72的工具的尺寸相对应的方式而设定。
如图5所示,在拦网卡止部38B的大致中央部处形成有卡止孔76。该卡止孔76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具有大径部76A和小径部76B。在该卡止孔76中嵌入(插入)有上述的拦网28的上部卡止杆34。在上部卡止杆34的被卡止部34A的顶端处,设置有与大径部76A相比为小径且与小径部76B相比为大径的凸边部34A1(参照图6)。因此,上部卡止杆34(被卡止部34A)从大径部76A侧被嵌入至卡止孔76中。而且,当被卡止部34A向小径部76B侧移动时,凸边部34A1将卡在小径部76B的孔缘部上,从而使上部卡止杆34被卡止于拦网卡止部38B上。由此,拦网28的上端部通过拦网卡止用支架38而被卡止于上边梁36上。
而且,在拦网卡止部38B上安装有树脂罩78。树脂罩78通过车顶内衬54的倾斜部54A而被配置在拦网卡止部38B的相反侧,并且具备被形成为板状的固定部78A、和同样地被形成为板状的门78B。该固定部78A及门78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形成为较长的矩形形状,且两者的上端部通过整体式铰链78C而被连结在一起。
固定部78A具有向拦网卡止部38B侧突出的、未图示的前后一对爪部。这些爪部贯穿被形成在车顶内衬54的倾斜部54A上的贯穿孔,并且被嵌入卡止于形成在拦网卡止部38B上的前后一对卡合孔80(参照图5)中。由此,树脂罩78被固定在拦网卡止部38B(拦网卡止用支架38)上,并且车顶内衬54中的倾斜部54A的一部分被夹在固定部78A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
在该固定部78A上,在与拦网卡止部38B的卡止孔76对置的部位处,形成有与该卡止孔76相似形状的插穿孔82。此外,在车顶内衬54的倾斜部54A上,且与卡止孔76及插穿孔82对置的部位处,形成有与这些孔相似形状的插穿孔,且通过该插穿孔及插穿孔82而使卡止孔76与车厢连通。
另一方面,门78B被设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78A而在图6中实线所示的打开位置和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关闭位置之间,围绕整体式铰链78C进行转动。在门78B被配置在关闭位置处的状态下,通过使被设置在门78B上的爪部78D嵌入卡止于被形成在固定部78A上的卡合孔84中,从而使门78B被约束在关闭位置处。在该状态下,卡止孔76通过门78B而从车厢内侧被覆盖。此外,在将门78B配置在打开位置处的状态下,卡止孔76向车厢内侧露出。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在使拦网28的上部卡止杆34嵌入卡止于卡止孔76中时,使门78B向打开位置转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拦网卡止部38B与充气装置46之间配置有保护件86。该保护件86为,例如通过树脂材料而形成的构件,且被形成为拦网卡止部38B侧开口的浅底的箱体状。当从拦网卡止部38B的厚度方向观察时,该保护件8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形成为较长的矩形形状,且在开口侧的端面与拦网卡止部38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相接触的状态下,四个角通过未图示的螺丝而被螺旋紧固在拦网卡止部38B上。该保护件86的底壁部86A介于卡止孔76与充气装置46之间。在该底壁部86A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确保有用于配置上部卡止杆34的凸边部34A1的间隙。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拦网卡止用支架38在后座靠背20被配置在图2所示的前倾位置上的状态下,以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壳体26的上方的方式而被定位。当在该状态下从壳体26中拉出拦网28,并将上部卡止杆34卡止于拦网卡止用支架38上时,在前座24的车辆后方附近,车厢通过拦网28而被前后隔开。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辆后方设置有其他的拦网卡止用支架90。该拦网卡止用支架90被设为与拦网卡止用支架38基本相同的结构,并且被固定在上边梁36的后端侧。该拦网卡止用支架90在后座拦网28被配置在图1所示的起立位置上的状态下,以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壳体26的上方的方式而被定位。因此,当在该状态下从壳体26中拉出拦网28,并将上部卡止杆34卡止于拦网卡止用支架90时,在后座靠背20的车辆后方附近处,车厢通过拦网28而被前后隔开。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充气装置46重叠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在上边梁36上的、中柱58与后座用的辅助扶手48之间,容易地确保充气装置46及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设置空间。
即,虽然在上边梁36上的中柱58的后方侧设置有幕帘式安全气囊42、充气装置46、以及辅助扶手48等,但是这些部件根据各自的功能而被设置在了最佳的位置上。其结果为,虽然将拦网卡止用支架38单独设置在最佳位置上的空间不够,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上述结构而容易地将拦网卡止用支架38设置在最佳位置处。
换言之,当避开幕帘式安全气囊42和充气装置46而设置了拦网卡止用支架38时,由该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位置而决定的使用状态下的拦网28的配置,被设定在车辆后方侧。虽然此时,无法充分地扩大行李空间18,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该情况。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拦网卡止用支架38具有:被固定在上边梁36上的车身固定部38A、和与该车身固定部38A相比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拦网卡止部38B,并且充气装置46被配置在车身固定部38A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即,因为充气装置46被配置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截面内,所以能够使充气装置46及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设置空间最小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拦网卡止用支架38呈朝向下方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因此,在将充气装置46安装在上边梁36上时,能够利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开口,而容易地从下方侧将充气装置46插入至车身固定部38A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由此,能够在确保充气装置46向上边梁36的安装操作性的同时,用最小的空间将充气装置46及拦网卡止用支架38设置在最佳位置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身固定部38A沿着上边梁36的内板52而倾斜。由此,由于内板52与车身固定部38A之间的接触面积被确保为较大,因此拦网卡止用支架38相对于上边梁36的固定强度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拦网卡止部38B沿着被设置在车顶内衬54上的倾斜部54A而倾斜。由此,由于倾斜部54A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的接触面积被确保为较大,因此能够抑制车顶内衬54的预期外的弯曲(所谓的松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身固定部38A的、被结合固定在上边梁36上的下端部被配置在,从结合方向(螺栓72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与拦网卡止部38B及充气装置46不重叠的位置处。由此,在车身固定部38A被结合固定在上边梁36上时,拦网卡止部38B及充气装置46不会成为阻碍。因此,拦网卡止用支架38向上边梁36的安全操作性良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拦网卡止部38B上安装有树脂罩78。在该树脂罩78上设置有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进行打开关闭的门78B,其中,所述关闭位置为,从车厢内侧覆盖形成于拦网卡止部38B上的卡止孔76的位置,所述打开位置为,使卡止孔76向车厢内侧露出的位置。因此,在不使用拦网28时,能够通过将门78B配置在关闭位置处,从而使卡止孔76无法从车厢内侧观察到。而且,在该树脂罩78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夹有车顶内衬54的倾斜部54A。由此,能够更好地抑制车顶内衬54的预期外的弯曲(所谓的松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拦网卡止部38B处安装有保护件86。该保护件86被配置在拦网卡止部38B与充气装置46之间,并且在拦网28的上部卡止杆34被嵌入卡止于卡止孔76中时,防止与充气装置46抵接。由此,能够防止充气装置46被上部卡止杆34损伤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的充气装置46,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这两侧,通过安装支架62而被固定在上边梁36上。由此,能够将长条的充气装置46稳定地固定在上边梁36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后座靠背20前倾从而将行李空间18扩大了的状态下,以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配置在拦网收纳用的壳体26的上方的方式,对拦网卡止用支架38进行定位。由此,由于在使用拦网28时,于被扩大了的行李空间18的前端处,拦网28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使拦网使用时的外观良好。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在后座靠背20被前倾了的状态下,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配置在壳体26的上方,但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拦网卡止用支架38以相对于壳体26而向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偏移的方式被配置。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充气装置46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这两侧通过安装支架62而被固定在上边梁36上,但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利用拦网卡止用支架38来固定充气装置46,从而省略了前后一对安装支架62中的一方或双方。
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拦网卡止部38B上安装有保护件86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省略了保护件86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拦网卡止部38B与树脂罩78之间夹有车顶内衬54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车顶内衬54与树脂罩78未卡合的结构。此外,还可以采用省略了树脂罩78的门78B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被结合固定在上边梁36上的、车身固定部38A的下端部被配置在,从结合方向观察时与拦网卡止部38B及充气装置46不重叠的位置处,但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车身固定部38A中的、对于上边梁36的结合部被配置在,从结合方向观察时与拦网卡止部38B及充气装置46中的一方或双方重叠的位置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身固定部38A及拦网卡止部38B从连结部38C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延伸,但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车身固定部38A及拦网卡止部38B的延伸方向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拦网卡止用支架38被形成为朝向下方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但是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拦网卡止用支架的形状能够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可以采用拦网卡止用支架被形成为朝向上方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的结构,还可以采用拦网卡止用支架被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开口的筒状)的结构。
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截面内(车身固定部38A与拦网卡止部38B之间)配置有充气装置46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拦网卡止用支架38只需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充气装置46重叠的位置处即可,且也可以采用充气装置46被配置在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截面的外侧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省略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身固定部38A,并且通过螺栓或焊接等而将连结部38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固定在上边梁36上。此外,例如,还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省略拦网卡止用支架38的车身固定部38A及连结部38C,并设定从拦网卡止部38B的下端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且通过螺栓或焊接等而将该延伸部的顶端侧固定在上边梁36上。也就是说,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中也包括如下的结构,即,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只有拦网卡止部38B被配置在与充气装置46重叠的位置(充气装置4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并且,从拦网卡止部38B的上端侧或下端侧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固定部)在充气装置46的上方侧或下方侧被固定在上边梁36上。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旅行车类型的汽车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运动型多用途类型、掀背类型等、具有与车厢空间相连的行李空间的其他类型的汽车上。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显然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具备:
充气装置,其被配置在后座用的辅助扶手与中柱之间且被固定在上边梁上,并向沿着所述上边梁以折叠状态而设置的幕帘式安全气囊内供给气体,其中,所述后座用的辅助扶手于所述中柱的车辆后方侧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
拦网卡止用支架,其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充气装置重叠的位置处且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且其上卡止有上部卡止部,所述上部卡止部被设置在将车厢前后隔开的拦网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具有: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的车身固定部、和与所述车身固定部相比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卡止有所述上部卡止部的拦网卡止部,
所述充气装置被配置在所述车身固定部与所述拦网卡止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呈朝向下方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在车厢的顶棚材料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设置有,以沿着所述上边梁的内板的方式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斜下方侧延伸的倾斜部,并且,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被配置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板之间,所述车身固定部沿着所述内板而倾斜,所述拦网卡止部沿着所述倾斜部而倾斜。
5.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固定部的、被结合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的部位被配置在,从结合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拦网卡止部及所述充气装置不重叠的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在所述拦网卡止部上,形成有嵌合卡止有所述上部卡止部的卡止孔,并且安装有具备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进行打开关闭的门的树脂罩,在所述树脂罩与所述拦网卡止部之间夹有车厢的顶棚材料,其中,所述关闭位置为,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卡止孔的位置,所述打开位置为,使所述卡止孔向车厢内侧露出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具有保护件,所述保护件被配置在所述拦网卡止部与所述充气装置之间并被安装在所述拦网卡止部上,且防止所述上部卡止部与所述充气装置抵接。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以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而配置,并且在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这两侧通过安装支架而被固定在所述上边梁上。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其中,
所述拦网以能够拉出的方式被卷绕收纳于壳体内,所述壳体被设置在构成后座的可放倒式后座靠背的上端侧,
在所述后座靠背被前倾了的状态下,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拦网卡止用支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方。
CN201180006443.6A 2011-03-02 2011-03-02 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 Active CN102781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4782 WO2012117540A1 (ja) 2011-03-02 2011-03-02 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への部品配設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1726A CN102781726A (zh) 2012-11-14
CN102781726B true CN102781726B (zh) 2014-11-19

Family

ID=46757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6443.6A Active CN102781726B (zh) 2011-03-02 2011-03-02 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46807B2 (zh)
EP (1) EP2682307B1 (zh)
JP (1) JP5252117B2 (zh)
CN (1) CN102781726B (zh)
WO (1) WO20121175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67662B1 (en) 2013-10-03 2015-03-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roof support structure including side curtain air bags
US9333931B1 (en) * 2015-01-28 2016-05-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enger protection system
US9511734B2 (en) * 2015-01-29 2016-12-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enger protection system
FR3061883B1 (fr) * 2017-01-17 2019-06-0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avec renfort de fixation de ceinture et d’arrimage de filet d’arret de charge
US10576869B2 (en) * 2017-01-26 2020-03-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lf-retractable cargo net
US10336275B2 (en) 2017-06-09 2019-07-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partition
FR3076512B1 (fr) * 2018-01-09 2020-10-23 Psa Automobiles Sa Piece de support de filet de charge multifonction
FR3082475B1 (fr) * 2018-06-19 2020-08-21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n coussin gonflable de securisation laterale des passagers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US11453345B2 (en) * 2019-06-12 2022-09-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multi-purpose brackets
JP7405578B2 (ja) * 2019-11-25 2023-12-26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ネット保持機構
FR3133162A1 (fr) * 2022-03-02 2023-09-08 Psa Automobiles Sa Support de filet de charge intégrant un organe de protection pour sac de coussin gonflable de sécurit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7894A (ja) * 2006-03-08 2007-09-2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26297A (ja) * 2007-11-21 2009-06-11 Honda Motor Co Ltd カーゴネットの係止構造
JP2011001042A (ja) * 2009-06-22 2011-01-06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0782B2 (ja) 1990-09-12 1997-08-13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ガードネット装置
JP3271895B2 (ja) 1996-04-26 2002-04-0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ーゴネット装置
CZ9902011A3 (cs) * 1996-12-06 1999-12-15 Baumeister + Ostler Gmbh & Co. Uspořádání ochranné sítě
JP3228891B2 (ja) 1997-04-23 2001-11-12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パーティションネット支持構造
DE29813962U1 (de) * 1998-08-04 1998-12-03 Trw Repa Gmbh Seitenaufprall-Rückhalte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AU6207400A (en) 1999-07-08 2001-01-30 Polytech Netting, L.P. Load retaining barrier net for motor vehicle
DE19944003C1 (de) 1999-09-14 2001-03-22 Baumeister & Ostler Gmbh Co Faltbare Trenneinrichtung
DE10044958C2 (de) * 2000-09-12 2003-04-10 Bos Gmbh Schutzvorrichtung zur Sicherung eines Laderaumes in einem Fahrzeuginnenraum
JP3644401B2 (ja) 2001-03-27 2005-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23684B4 (de) * 2002-05-23 2005-12-01 Bos Gmbh & Co. Kg Fahrzeugraum mit wenigstens einem, auf-und abwickelbaren, flexiblen Flächengebilde
EP1585656A4 (en) * 2002-11-14 2006-02-08 Indiana Mills & Mfg VEHICLE SECURITY SYSTEM
JP4204037B2 (ja) * 2003-02-21 2009-01-07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荷崩れ防止装置
US20060175814A1 (en) * 2005-02-04 2006-08-10 Takata Corporation Door integrated airbag with non inflatable curtain
JP2009056873A (ja) 2007-08-30 2009-03-19 Mazd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5061980B2 (ja) 2008-03-19 2012-10-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配設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7894A (ja) * 2006-03-08 2007-09-2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26297A (ja) * 2007-11-21 2009-06-11 Honda Motor Co Ltd カーゴネットの係止構造
JP2011001042A (ja) * 2009-06-22 2011-01-06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34799A1 (en) 2013-12-19
JP5252117B2 (ja) 2013-07-31
JPWO2012117540A1 (ja) 2014-07-07
EP2682307A4 (en) 2014-10-01
US8646807B2 (en) 2014-02-11
EP2682307B1 (en) 2016-04-27
CN102781726A (zh) 2012-11-14
WO2012117540A1 (ja) 2012-09-07
EP2682307A1 (en)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1726B (zh) 对于上边梁的部件设置结构
CN103108781B (zh) 车辆用后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固定结构
JP5036401B2 (ja) カーテ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92549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CN103167973A (zh) 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8770619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CN104024059A (zh) 汽车用安全气囊系统
US9033362B2 (en) Front passenger seat air bag apparatus
JP6772987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41809B2 (ja) 車両の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取付け構造
US7766375B2 (en) Pedestrian airbag apparatus
JP5277794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内装材取付け構造
JP4770777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14739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後部構造
JP4226615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5167988B2 (ja) 車両の室内構造
JP5062000B2 (ja) 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車両搭載構造
JP5206148B2 (ja) 車両の内装構造
JP2010012926A (ja) 車両の室内構造
JP3331972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袋体を格納する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の取付構造
JP3234564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組付方法
JP3966791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4770778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30472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54168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のサンバイ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