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1843B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1843B
CN102751843B CN201210106073.XA CN201210106073A CN102751843B CN 102751843 B CN102751843 B CN 102751843B CN 201210106073 A CN201210106073 A CN 201210106073A CN 102751843 B CN102751843 B CN 102751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main body
tubular main
body section
cl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60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1843A (zh
Inventor
高栖善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51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1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1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18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1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orm gear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即使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对转子向电动机轴线方向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也不易脱离电动机主体。在电动机(1)上,在电动机主体(1a)的筒状机身部(10)设置开口部(10c),在对转子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9)上设置沿着筒状机身部(10)的外周面(10a)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延伸的卡合板部(94),使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与开口部(10c)卡合来将施力部件(9)安装到电动机主体(1a)上。卡合板部(94)具有:在侧板部(94)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而与开口部(10c)卡合的钩部(942);以及在筒状机身部(10)的内侧从钩部(942)的前端部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弯曲的爪部(943)。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更具体是涉及一种施力部件在电动机主体上的固定结构,这种施力部件用于对转子沿电动机轴线方向施力。
背景技术
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FDD、ODD等设备中所用的步进电动机等具有电动机主体和施力部件,电动机主体具有在转轴的外周设置了永磁体的转子和配置在转子的外周侧的定子,施力部件则对转子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施力(参照专利文献1)。
在要将这种施力部件固定在电动机主体上时,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如图13所示,是预先在电动机主体的筒状机身部10上设置开口部10c,而在施力部件9上设置沿着筒状机身部10的外周面10a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延伸的卡合板部94,并且使卡合板部94的前端部940向内侧弯曲,以使前端部940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与开口部10c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开2007-203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采用图13所示的结构时,当转子受到向着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冲击时,会将卡合板部94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拉扯,结果会使卡合板部94的前端部940如箭头F1所示那样变形而打开,导致卡合板部94与开口部10c间的卡合解除。因此,图13所示的结构具有电动机耐冲击性能低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即使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对转子向电动机轴线方向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也不易脱离电动机主体。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动机具有电动机主体和施力部件,该电动机主体包括具备转轴的转子和配置在该转子的外周侧的定子,该施力部件对所述转子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施力,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电动机主体的外周面的筒状机身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施力部件具有端板部和卡合板部,该端板部在对所述转子施力的板弹簧部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筒状机身部处于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卡合板部从所述端板部开始沿着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外周面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所述卡合板部具有侧板部、钩部、以及爪部,该侧板部从所述端板部开始沿着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外周面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该钩部在所述侧板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从而在所述开口部与位于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壁面卡合,该爪部在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内侧从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开始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弯曲。
在本发明中,在电动机主体的筒状机身部设置开口部,而在施力部件上设置沿着筒状机身部的外周面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的卡合板部,且使卡合板部的前端侧与开口部卡合,从而将施力部件安装到电动机主体上。在此,卡合板部具有钩部和爪部,该钩部在侧板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从而在开口部与位于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壁面卡合,该爪部则在筒状机身部的内侧从钩部的前端部开始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弯曲。因此,施力部件的卡合板部的钩部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与筒状机身部卡合,爪部在径向上与筒状机身部卡合。从而,即使来自外部的冲击使卡合板部发生变形,由于爪部挂在筒状机身部的内周面上,因此不易解除卡合板对开口部的卡合。
本发明最好是,所述开口部以及所述卡合板部分别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多个部位。通过上述结构,只用开口部及卡合板部即可将施力部件固定在电动机主体上。
本发明最好是,所述爪部沿着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上弯曲。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所述爪部弯曲成与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内周面呈同心圆状。通过上述结构,即使线圈位于筒状机身部的内侧,也能确保线圈与爪部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线圈与爪部接触。
本发明最好是,所述爪部在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譬如所述爪部在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分别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通过上述结构,即使有扭曲力施加于爪部,也不易解除卡合板部对开口部的卡合。
另外,也可以采用在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只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中央位置的结构。通过上述结构,即使线圈位于筒状机身部的内侧,也能确保线圈与爪部之间有足够的间隙。
本发明最好是,在所述侧板部的侧端边缘上形成缺口。一旦在卡合板部设置爪部,返工(rework)时要将卡合板部从开口部取下就很费事。然而若预先在侧板部的侧端边缘上设置缺口,返工时就可将夹具挂在卡合板部的缺口上以将卡合板部强行向外侧挠曲,能够将卡合板部与开口部之间的卡合解除。
本发明最好是,所述定子具有卷绕着线圈的线轴,并且设置在所述筒状机身部上的所述开口部设在位于卷绕在所述线轴上的线圈的外周面的部位,在使所述卡合板部的所述钩部与所述筒状机身部的所述开口部卡合后,所述卡合板部的所述爪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上述结构,利用筒状机身部与卷绕在线轴上的线圈的外周面之间本来存在的间隙,或只需扩大该间隙,就能够不接触线圈外周面而容易地安装卡合板部的爪部。
在本发明中,所述筒状机身部能够采用与所述定子中所用的定子铁心形成一体的结构。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用与定子铁心形成一体的筒状机身部来构成电动机主体的外周面。具体是,所述定子的卷绕有线圈的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上重叠配置,同时所述定子铁心构造成在所述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各自的内周侧沿圆周方向排列设置内定子铁心及外定子铁心的多个极齿,配置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外定子铁心呈杯形,即其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成为开放端,并且具有覆盖所述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的外周侧的所述筒状机身部,配置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外定子铁心则配置成堵塞所述杯形的所述外定子铁心的所述开放端,所述开口部设置在呈所述杯形的所述外定子铁心的所述筒状机身部上。
本发明最好是,所述转轴被轴承支承,该轴承保持在轴承保持部件的贯通孔中而能沿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移动,所述轴承保持部件配置成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定子重叠,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端板部在相对于所述转轴处于径向内侧的位置上与所述轴承保持部件抵接,同时在径向外侧的位置上,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及所述定子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只要预先使施力部件的端板在外侧的位置上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与轴承保持部件及定子之间存在间隙,利用端板部的挠曲就能可靠地保持卡合板部与筒状机身部之间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的卡合。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施力部件的卡合板部具有钩部和爪部,并且钩部在侧板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而在开口部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壁面卡合,爪部则在筒状机身部的内侧从钩部的前端部开始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弯曲,因此即使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卡合板部发生变形,由于爪部与筒状机身部的内周面卡合,因此不易解除卡合板部对开口部的卡合。因此能够提高电动机的耐冲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上的电动机主体与施力部件间的固定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的基端侧加以分解表示的说明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主要部分分解后示意地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外定子铁心的说明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轴承保持部件的说明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施力部件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施力部件的卡合板部前端侧的结构等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的施力部件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动机的施力部件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动机的施力部件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动机的施力部件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已有电动机上的电动机主体与施力部件间的固定结构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电动机
5转子
7轴承
8轴承保持部件
9施力部件
10筒状机身部
25线圈
40定子
90板弹簧部
91端板部
94卡合板部
941侧板部
941c缺口
942钩部
943爪部
L电动机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适用本发明的电动机一例。不过,在以下说明中,是以在各种电动机中的步进电动机上运用本发明的情况为例。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步进电动机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1(a)、(b)是步进电动机的半剖视图及仰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步进电动机上的电动机主体与施力部件间的固定结构的说明图,图2(a)、(b)是从与图1(a)所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看步进电动机时的半剖视图,以及将电动机主体与施力部件间的固定部分予以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图3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步进电动机的基端侧加以分解表示的说明图。
在图1(a)、(b)、图2(a)以及图3中,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步进电动机)是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FDD、ODD等设备中所用的小型步进电动机,从具有转子5及定子40的电动机主体1a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输出侧)伸出转子5的转轴51。
在上述电动机1上,定子40的卷绕着线圈25的环状的第一线轴2A和第二线轴2B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重叠配置。在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一线轴2A及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输出侧)的第二线轴2B的内周面上,内定子铁心3A、3B以及外定子铁心4A、4B的多个极齿31、41沿圆周方向排列。这样就构成了具有转子配置孔30的环状的定子40,并且在这个转子配置孔30的内侧同轴地配置转子5的基端侧。转子5在转轴51的基端侧周围具备永磁体52,该永磁体52在转子配置孔30的内侧隔着规定的间隔与定子的极齿31、41相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外定子铁心4A、4B中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4B形成一体的圆筒状筒状机身部10来构成电动机主体1a的外周面,且在该筒状机身部10的内部配置线圈25以及内定子铁心3A、3B。即,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4B具备筒状机身部10,该筒状机身部10在径向上整体覆盖卷绕着线圈25的第一线轴2A和第二线轴2B。上述结构的外定子铁心4B呈杯形状,其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成为开放端,外定子铁心4A则配置成堵塞外定子铁心4B的开放端(筒状机身部10的开放端)。另外,在外定子铁心4B上,在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的前端面上固接着コ字形的板6,通过保持在该板6的前端侧弯曲部分的推力轴承61来支承转子5的转轴51。另外,转轴51还被配置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轴承7支承着。轴承7具备钢球71以及将该钢球71可旋转地予以保持的树脂制主体胴部72。此处,在相对于定子40位于另一侧L2的位置上,以至少有一部分与定子40重叠的方式配置树脂板状轴承保持部件8,并且轴承7处于能够在轴承保持部件8的贯通孔80中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
另外,在比轴承保持部件8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上,以至少有一部分与轴承保持部件8重叠的方式配置由金属薄板构成的施力部件9,通过在该施加部件9上切割折起的板弹簧部90来向转轴51方向对贯通孔80内的轴承7施力。结果,转子5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被施力部件9向一侧L1施力,因此转轴51不会发生晃动。此处,板弹簧部90与轴承7的偏离主体胴部72的中心的位置抵接。这种施力部件9被后述的卡合机构保持在筒状机身部10上,将贯通孔80内插入了轴承7后的轴承保持部件8夹持在与电动机主体1a之间。
还有,在第一线轴2A及第二线轴2B的半径方向外侧构成了端子部20A、20B,端子部20A、20B从在筒状机身部10的外周面10a上形成的孔101伸出。在这些端子部20A、20B的端子销21A、21上处理绕组的末端。
(轴承保持部件8的结构)
图4是将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主要部分分解后示意地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外定子铁心4A的说明图,图5(a)、(b)、(c)分别是外定子铁心4A的俯视图、纵向剖视图、以及极齿41的说明图。图6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轴承保持部件8的说明图,图6(a)、(b)、(c)分别是轴承保持部件8的俯视图、局部用断面表示的主视图、以及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要将轴承保持部件8以及施力部件9依次固定于电动机主体1a上时,采用以下结构。首先,如图4及图5(a)~(c)所示,外定子铁心4A具备位于筒状机身部10的一侧的大致圆环状底板部分42和在该底板部分42的内周边缘竖立的5根极齿41。这些极齿41以等角度间隔形成,且如图5(a)所示,极齿41的内周面41a成为圆弧形,该圆弧形位于以电动机轴线L方向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在底板部分42的内周边缘上的各极齿41之间分别形成缺口43,图3所示的内定子铁心3A的极齿31向着缺口43延伸。这样,内定子铁心3A的极齿31以及外定子铁心4A的极齿41就在圆周方向上交错排列。此处,在底板部分42上形成了轴承保持部件8定位用的两个孔45(第一嵌合孔),这些孔45以电动机轴线L方向为中心,隔着转子配置孔30形成于对称的位置上。
然后,如图4及图6(a)~(c)所示,轴承保持部件8是树脂成形品,其平面形状是将大致长方形的4个角切成圆弧状后的形状,且与长方形的中央部分的厚度相比,将两个外侧部分的厚度设定得较小,参照图2(a)可知,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向着外定子铁心4A一侧倾斜。在轴承保持部件8的中心形成了供轴承7插入的圆形贯通孔80。在轴承保持部件8上,在与外定子铁心4A的底板部分42相向的一面,以围住贯通孔80的开口边缘的方式形成了突出的环状突起81。此处,将环状突起81的外径设定为比与外定子铁心4A的极齿41的内周面41a内接的内接圆的直径稍小的尺寸,且将其突出尺寸设定为比极齿41的尺寸短很多。从而,在组装电动机1时,通过使环状突起81与外定子铁心4A的极齿41的内侧嵌合,能够将轴承保持部件8在半径方向上与外定子铁心4A(筒状机身部10)间定位。在此状态下,由于环状突起81的突出尺寸比极齿41的尺寸短很多,因此环状突起81不会碰到转子5。
另外,在轴承保持部件8上,在与外定子铁心4A相向的面上,在夹着贯通孔80的两侧位置上形成了向外定子铁心4A一侧突出的两个凸部83。从而,在组装电动机1时,通过使轴承保持部件8的两个凸部83分别与外定子4A的两个定位用孔45嵌合,能够规定轴承保持部件8相对于定子40的角度位置。
(施力部件9的结构以及施力部件9与电动机主体1a间的固定结构)
图7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施力部件9的说明图,图7(a)、(b)、(c)、(d)分别是:施力部件9的俯视图、局部用断面表示的主视图、侧视图、以及施力部件9的仰视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施力部件9的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的结构等的说明图,图8(a)、(b)、(c)、(d)分别是: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卡合板部94的剖视图、从图8(b)的箭头L3的方向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时的说明图、以及表示卡合板部94的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图2、图4以及图7(a)~(d)所示,施力部件9由厚度0.1~0.3mm的薄金属板构成。施力部件9具备端板部91,该端板部91的平面形状是将长方形的4个角切成圆弧状后形成的,呈与轴承保持部件8大致相同的外形形状。在端板部91的中央部分,向着轴承保持部件8所处的一侧直线地切割折起,形成板弹簧部90。板弹簧部90的前端部分延伸到偏离轴承保持部件8的贯通孔80的中心的位置,与轴承7的偏离主体胴部72的中心的位置抵接。不过,板弹簧部90的形状可作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中是将板弹簧部90在中途位置折弯,以调节其作用力和施力方向。
在上述施力部件9上,端板部91具有沿着长边部分的边缘向轴承保持部件8一侧稍微弯折形成的增强板部98,利用该增强板部98来提高强度,以避免端板部91弯曲。在施力部件9的端板部91上,在板弹簧部90的两侧形成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突出的肋91a、91b,利用这些肋91a、91b来提高强度,以避免端板部91弯曲。
在施力部件9上,在相向的两个短边部分分别形成沿着筒状机身部10(外定子铁心4B)的外周面10a延伸的一对卡合板部94。与此对应,在电动机主体10a的圆筒状的筒状机身部10上,在与卷绕在第一线轴2A上的线圈25的外周面相向的位置上,在互为相向的两个部位形成开口部10c,该开口部10c由边的方向与圆周方向一致的矩形孔构成,通过使施力部件9的两个卡合板部94以一对一的方式分别与上述两个开口部10c卡合,将施力部件9固定在电动机主体1a上。
采用上述固定结构,两个卡合板部94分别具有:从端板部91沿着筒状机身部10的外周面10a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延伸的侧板部941、以及在侧板部941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从而在开口部10c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部10e卡合的钩部942。在上述施力部件9固定于电动机主体1a之前,侧板部941以向内侧倾斜约2°的状态从端板部91延伸,钩部942则在侧板部941的前端部弯折成与端板部91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板部941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的尺寸为2~4mm,钩部942在径向上的尺寸为0.4~1mm。
另外,两个卡合板部94分别具有在筒状机身部10的内侧10d从钩部942的前端部以约90°的角度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弯曲的爪部943,爪部943与侧板部941在径向上的间隔与筒状机身部10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另外,爪部943以相同的尺寸在圆周方向上与钩部942连接,爪部943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的尺寸譬如为0.3~0.7mm。
此处,侧板部941以及钩部942为平板状。而爪部943则如图7(a)及图8所示,呈沿着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在圆周方向上弯曲的圆弧形状。从而,钩部942的内周端也与爪部943同样,呈沿着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在圆周方向上弯曲的圆弧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943的两个面中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重叠的凸曲面943a形成以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弯曲的圆弧面,凸曲面943a的曲率半径譬如为6~8mm。
为了将上述结构的施力部件9固定在电动机主体1a上,首先要将施力部件9的两个卡合板部94中一个卡合板部94的前端部挂在筒状机身部10的两个开口部10c中的一个开口部10c上,使端板部91成为与电动机主体1a的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端面(外定子铁心4A)夹持轴承保持部件8及轴承7的状态,然后将另一卡合板部94压到筒状机身部10的外周面10a上。结果,卡合板部94的钩部942进入开口部10c,钩部942在开口部10c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端部10e弹性地抵接。此时,由于轴承保持部件8的两个外侧部分的厚度较小,即,形成向外定子铁心4A一侧倾斜的形状,因此端板部91的与侧板部941相连的外侧部分与轴承保持部件8、外定子铁心4A以及外定子铁心4B的筒状机身部10的端面之间均存在间隙。从而,能够利用端板部91的挠曲使卡合板部94的钩部942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此时,如图2(b)及图8(d)所示,卡合板部94的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弹性地卡合,并且卡合板部94还在径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在此状态下,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成为同心状态。因此,爪部943与线圈25的外周面也成为同心状态,且在爪部943的凹曲面943b与线圈25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G。
这样,一旦将卡合板部94与电动机主体1a的筒状机身部10卡合,轴承保持部件8及施力部件9便被保持在电动机主体1a上,并且施力部件9的板弹簧部90隔着轴承7对转子5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施力。因此转轴51不会发生晃动。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是在电动机主体1a的筒状机身部10上设置开口部10c,而在施力部件9上则设置沿着筒状机身部10的外周面10a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L1延伸的卡合板部94,并且使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与开口部10c卡合,从而将施力部件9安装到电动机主体1a上。此处,卡合板部94具备钩部942和爪部943,钩部942在侧板部941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折,从而在开口部10c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端部10e卡合,爪部943则在筒状机身部10的内侧从钩部942的前端部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弯折。因此,施力部件9的卡合板部94的钩部942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爪部943在径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从而,即使从外部施加的冲击使卡合板部94向外侧变形,由于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不易解除开口部10c与卡合板部94之间的卡合。譬如,一旦在转子5上施加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冲击,施力部件9的端板部91即被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拉扯,结果导致钩部942变形而向外侧打开,但即便在这种场合,由于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不易解除开口部10c与卡合板部94之间的卡合。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943的凸曲面943a在圆周方向上整个地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不易解除开口部10c与卡合板部94之间的卡合。因此能够将电动机的耐冲击性能提高到500G。
另外,爪部943在圆周方向上以与钩部942相同的尺寸与钩部942连接,圆周方向的尺寸较大。因此,即使对卡合板部94施加扭曲力,也不易解除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之间的卡合。
而且爪部943呈沿着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在圆周方向上弯曲的圆弧形状,在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后,如图8(d)所示,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以及线圈25的外周面成为同心状态。因此,能够在爪部943的凹曲面943b与线圈25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G,使得爪部943与线圈25不会发生接触。并且将上述的一定间隙G设定为如下间隔:即使将爪部943经过开口部10c而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爪部943也不会碰到线圈25的外周面。
[实施方式2]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的施力部件9的说明图,图9(a)、(b)、(c)、(d)分别是: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卡合板部94的剖视图、从图9(b)的箭头L3的方向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时的说明图、以及表示卡合板部94的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不过,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施力部件9的爪部943是在圆周方向上以与钩部942相同的尺寸与钩部942连接,而本实施方式则如图9所示,是在钩部942的前端部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更具体是,爪部943由在钩部942的前端部分别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个凸部943t构成。
即使是如此构成的施力部件9也一样,如图9(d)所示,在将卡合板部94的前端部挂在筒状机身部10的开口部10c上后,钩部942就在开口部10c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端部10e弹性地抵接,爪部943则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卡合板部94是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以及径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另外,爪部943由形成于钩部942前端部的端部上的两个凸部943t构成,且凸部943t在圆周方向上充分隔开。因此,具有即使对卡合板部94施加扭曲力也不易解除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之间的卡合的优点。
[实施方式3]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动机1的施力部件9的说明图,图10(a)、(b)、(c)、(d)分别是: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卡合板部94的剖视图、从图10(b)的箭头L3的方向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时的说明图、以及表示卡合板部94的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不过,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在钩部942的前端部于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爪部943的例子,是在钩部942前端部的两个端部设置两个凸部943t来作为爪部943,而本实施方式则是用设在钩部942前端部的圆周方向中央的一个凸部943t来构成爪部943。
即使是如此构成的施力部件9也一样,如图10(d)所示,在将卡合板部94的前端部挂在筒状机身部10的开口部10c上后,钩部942就在开口部10c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端部10e弹性地抵接,爪部943则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卡合板部94是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以及径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另外,爪部943由在钩部942前端部的中央形成的一个凸部943t来构成。因此,即使钩部942进入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的内侧的尺寸较短,凸部943t(爪部943)也能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能够在爪部943与线圈25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充分的间隙G,使得爪部943与线圈25不会发生接触。
[实施方式4]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动机1的施力部件9的说明图,图11(a)、(b)、(c)、(d)分别是: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卡合板部94的剖视图、从图11(b)的箭头L3的方向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时的说明图、以及表示卡合板部94的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不过,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施力部件9的爪部943是弯曲的形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爪部943保持着平板状态而以与钩部942相同的尺寸与钩部942连接。
即使是如此构成的施力部件9也一样,如图11(d)所示,在将卡合板部94的前端部挂在筒状机身部10的开口部10c上后,钩部942就在开口部10c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端部10e弹性地抵接,爪部943则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卡合板部94是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以及径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另外,由于爪部943保持着平板状态而以与钩部942相同的尺寸与钩部942连接,因此圆周方向的两端部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具有即使对卡合板部94施加扭曲力也不易解除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之间的卡合的优点。另外,在卡合板部94上,侧板部941、钩部942以及爪部943全都是平板状,因此具有卡合板部94容易加工的优点。
[实施方式5]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动机1的施力部件9的说明图,图12(a)、(b)、(c)、(d)分别是: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卡合板部94的剖视图、从图12(b)的箭头L3的方向看卡合板部94的前端侧时的说明图、以及表示卡合板部94的爪部943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不过,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4中,在施力部件9上,卡合板部94的侧板部941的两个侧端边缘形成直线,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侧板部941的侧端边缘941a、941b上形成了缺口941c。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941c形成为三角形状。
即使是如此构成的施力部件9也一样,如图12(d)所示,在将卡合板部94的前端部挂在筒状机身部10的开口部10c上后,钩部942就在开口部10c处与位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另一侧L2的端部10e弹性地抵接,爪部943则与筒状机身部10的内周面10b卡合。因此,卡合板部94是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以及径向上与筒状机身部10卡合。从而,即使卡合板部94向外侧挠曲,也不易解除卡合板部94与筒状机身部10之间的卡合。
采用这种结构,在电动机1返工时,为了将卡合板部94从筒状机身部10取下而颇费工夫,但本实施方式在侧板部941的侧端边缘941a、941b上形成了缺口941c。因此,返工时能够将夹具挂在卡合板部94的缺口941c上而将卡合板部94强行向外侧挠曲。因此能够解除卡合板部94与开口部10c之间的卡合。不过,本实施方式是在实施方式4的电动机1上的卡合板部94形成缺口941c,但也可以是在实施方式1~3的电动机1上的卡合板部94形成缺口941c。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是使构成电动机主体1a的外周面的筒状机身部10与外定子铁心4B形成一体,但在筒状机身部10与外定子铁心4B等分体形成的场合也能适用本发明。另外,以上是在与卷绕在第一线轴2A上的线圈25的外周面相向的位置上的筒状机身部10上形成开口部10c,但也可以是在与卷绕在第二线轴2B上的线圈25的外周面相向的位置上的筒状机身部10上形成开口部10c。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合板部94以及开口部10c各设置于两个部位,但卡合板部94以及开口部10c也可以各设置于三个以上的部位,譬如各设置于四个部位。

Claims (12)

1.一种电动机,具有:电动机主体,该电动机主体包括具备转轴的转子和配置在该转子的外周侧的定子;以及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转子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施力,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电动机主体的外周面的筒状机身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施力部件具有:端板部,该端板部在对所述转子施力的板弹簧部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筒状机身部处于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以及卡合板部,该卡合板部从所述端板部开始沿着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外周面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
所述卡合板部具有:侧板部,该侧板部从所述端板部开始沿着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外周面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钩部,该钩部在所述侧板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从而在所述开口部与位于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卡合;以及爪部,该爪部在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内侧从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开始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弯曲,
所述爪部沿着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以及所述卡合板部分别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多个部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弯曲成与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内周面呈同心圆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在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在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中央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在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分别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部的侧端边缘上形成有缺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在所述钩部的前端部沿整个圆周方向形成,或是形成于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所述爪部与所述筒状机身部的内周面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卷绕着线圈的线轴,设置在所述筒状机身部上的所述开口部设在位于卷绕在所述线轴上的线圈的外周面的部位,
在使所述卡合板部的所述钩部与所述筒状机身部的所述开口部卡合后,所述卡合板部的所述爪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机身部与所述定子中所用的定子铁心形成一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卷绕有线圈的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上重叠配置,
同时所述定子铁心构造成在所述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各自的内周侧沿圆周方向排列设置内定子铁心及外定子铁心的多个极齿,
配置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外定子铁心呈杯形,即其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成为开放端,并且具有覆盖所述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的外周侧的所述筒状机身部,
配置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外定子铁心则配置成堵塞所述杯形的所述外定子铁心的所述开放端,
所述开口部设置在呈所述杯形的所述外定子铁心的所述筒状机身部上。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被轴承支承,该轴承保持在轴承保持部件的贯通孔中而能沿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移动,
所述轴承保持部件配置成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定子重叠,
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端板部在相对于所述转轴处于径向内侧的位置上与所述轴承保持部件抵接,同时在径向外侧的位置上,在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与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及所述定子之间存在间隙。
CN201210106073.XA 2011-04-19 2012-04-11 电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1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3186A JP5780815B2 (ja) 2011-04-19 2011-04-19 モータ
JP2011-093186 2011-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1843A CN102751843A (zh) 2012-10-24
CN102751843B true CN102751843B (zh) 2015-10-28

Family

ID=47020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607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1843B (zh) 2011-04-19 2012-04-11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86611B2 (zh)
JP (1) JP5780815B2 (zh)
CN (1) CN1027518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8832B2 (ja) * 2012-10-31 2016-09-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856A (zh) * 1996-09-25 1998-04-0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步进电动机
CN1893227A (zh) * 2005-07-08 2007-01-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960142A (zh) * 2005-10-13 2007-05-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1043162A (zh) * 2006-03-22 2007-09-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8850U (ja) * 1992-02-19 1993-09-17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ケース組立構造
JPH0636357U (ja) * 1992-10-05 1994-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基板取付装置を備えたモータ
JPH07274471A (ja) * 1994-04-04 1995-10-20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構造
JP3393020B2 (ja) * 1995-09-26 2003-04-07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3777290B2 (ja) * 2000-06-14 2006-05-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354714B2 (ja) * 2003-02-26 2009-10-28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モータ
KR100540540B1 (ko) * 2004-01-13 2006-01-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텝핑 모터의 하우징구조
JP4573626B2 (ja) * 2004-10-29 2010-11-0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7535141B2 (en) * 2005-07-08 2009-05-19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Motor with thrust bearing holder
JP5219578B2 (ja) * 2008-03-28 2013-06-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856A (zh) * 1996-09-25 1998-04-0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步进电动机
CN1893227A (zh) * 2005-07-08 2007-01-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960142A (zh) * 2005-10-13 2007-05-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1043162A (zh) * 2006-03-22 2007-09-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28059A (ja) 2012-11-15
US20120267968A1 (en) 2012-10-25
JP5780815B2 (ja) 2015-09-16
US8686611B2 (en) 2014-04-01
CN102751843A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13333B1 (en) Insula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US8978496B2 (en) Step actuator
CN204794428U (zh) 转子以及马达
JP2007043845A (ja) ステータ構造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0439453B2 (en) Stator
EP2485371A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WO2013140564A1 (ja)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
CN102420470A (zh) 定子
JP2010115108A (ja) 電気モータ
JP2002010543A (ja) 回転磁界型電動機
JP4171914B2 (ja) 電動機、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弾性部材、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装置
CN102751843B (zh) 电动机
KR102489300B1 (ko) 캔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로터 조립체
JP4286642B2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子
US20170070115A1 (en) Stator, brushless motor,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430287B2 (ja) ハウジングレス電動機
JPH10174317A (ja) モータの固定子およびモータフレーム
EP3457537A1 (en) Motor
WO2017154368A1 (ja) 液体供給装置
CN114788139A (zh) 电机
JP5132429B2 (ja) ブラシ付モータ
JP5324131B2 (ja) ブラシ付モータ
JP2020137312A (ja) モータ
JP6001504B2 (ja) ロータ体
CN211239499U (zh) 电机定子及其绕线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