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0470A - 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0470A
CN102420470A CN2011103069895A CN201110306989A CN102420470A CN 102420470 A CN102420470 A CN 102420470A CN 2011103069895 A CN2011103069895 A CN 2011103069895A CN 201110306989 A CN201110306989 A CN 201110306989A CN 102420470 A CN102420470 A CN 102420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engaging
stator
recessed part
unshak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69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村达也
高桥昌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20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04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提高定子的组装操作性、具有小型且形状简易的绝缘体的定子。定子包括多个分割铁心(20)和覆盖各分割铁心(20)各自的轴线方向端面(201、202)的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在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的一个周向侧面(142)上形成有卡合凹部(18),在另一个周向侧面(143)上形成有卡合凸部(19),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凸部(19)与相邻的另一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凹部(18)卡合,多个分割铁心(20)配置成环状。

Description

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尤其是涉及具有用于对分割铁心(定子铁心)和卷绕在该分割铁心上的驱动线圈进行绝缘的绝缘体的定子。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机的定子,已知有将卷绕有驱动线圈的分割铁心配置成环状的定子。一般地,相对于筒状的电动机壳体,这些分割铁心通过热装等方法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内侧,从而维持其环状的状态。因此,通常情况是在分割铁心组装到电动机壳体之前的状态下,分割铁心不维持成环状。但是,考虑到组装和搬运的操作性,即使在组装到电动机壳体之前的状态下,也希望分割铁心维持环状的状态(临时组装成环状)。
作为用于将这种分割铁心维持成环状的结构,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结构中,通过对分割铁心和卷绕于该分割铁心的线圈进行绝缘的绝缘体将多个分割铁心连接来维持环状。具体而言,将在从周向两侧面突出的部分(连接转动部)具有连接凸部的第一绝缘构件和同样在从周向两侧面突出的部分(连接转动部)具有连接凹部的第二绝缘构件在周向上交替配置,通过第一绝缘构件的连接凸部与第二绝缘构件的连接凹部的卡合,将分割铁心维持环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156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296771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相对于某绝缘构件,必须使与其相邻的另一绝缘构件从定子的轴线方向(电动机的转轴方向)进行卡合,因此,操作性差。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从向定子的径向开口的第二绝缘构件的连接凹部的开口部使第一绝缘构件的连接凸部进行卡合。即,相对于某绝缘构件,必须使与其相邻的另一绝缘构件从径向进行卡合,作为将分割铁心组装成“环状”的定子来说,不能说操作性优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定子的组装操作性、具有小型且形状简易的绝缘体的定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定子的技术思想是:包括多个分割铁心和覆盖各分割铁心的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在所述绝缘体的一个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卡合凹部,在所述绝缘体的另一个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卡合凸部,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凸部与相邻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凹部卡合,多个所述分割铁心配置成环状。
在上述本发明中,通过使形成于绝缘体的一个周向侧面上的卡合凹部与形成于另一个周向侧面上的卡合凸部卡合,将绝缘体彼此、即分割铁心彼此连接。这样,因为绝缘体彼此的连接是通过形成在周向侧面上的卡合凹部与卡合凸部的卡合来实现的,所以通过将绝缘体排列成环状,卡合凹部与卡合凸部会自然地进行卡合,从而绝缘体彼此被连接。即,组装的操作性优异。另外,因为绝缘体是在其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凹部(凹陷)或凸部(突起)的结构,所以也不会引起绝缘体的大型化、形状的复杂化。
此时,较佳的是:在所述卡合凹部上形成有凹部的开口部和比该开口部靠里的内周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的圆形空间部,在所述卡合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圆形空间部卡合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的圆形突起,所述圆形突起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缺口,以使周向上的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减小。
这样,在通过使截面呈圆形的圆形突起相对于截面呈圆形的圆形空间部卡合来将绝缘体彼此连接的结构中,若圆形突起形成有缺口,以减小其截面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则能使卡合凸部相对于卡合凹部易于卡合,组装的操作性提高。另外,在使卡合凸部相对于卡合凹部卡合时,可防止卡合凹部破损、变形(因为圆形突起的宽度较小,所以能防止卡合凹部的开口部被大幅推宽)。
另外,较佳的是:所述卡合凹部的开口部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形成为比所述圆形空间部的直径小,在所述卡合凸部的相对于所述圆形突起靠近基端的一侧形成有周向上的最大宽度比所述圆形突起的直径小的收缩部,所述卡合凹部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与所述卡合凸部的收缩部卡合。另外,较佳的是: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由位于所述开口部外侧的外侧边缘部和位于所述开口部内侧的内侧边缘部构成,所述卡合凸部的收缩部在夹于所述外侧边缘部与所述内侧边缘部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卡合。
这样,若采用卡合凹部的开口部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形成为比圆形空间部小(以截面来看形成为卡合凹部的开口部收缩的形状),并使卡合凸部的收缩部与该形成为较小的部分卡合的结构,则因为成为收缩的部分彼此卡合的状态,所以卡合在卡合凹部上的卡合凸部不易脱落。另外,即使这样使卡合凹部的开口部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形成为比圆形空间部小,因为如上所述圆形突起形成有缺口以减小其截面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所以因开口部被大幅推宽而引起卡合凹部变形、破损的风险也很低。
另外,较佳的是:所述圆形突起的以截面看比通过圆形突起的中心且沿周向的圆靠近内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缺口,以使突起截面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减小。
这样,若上述圆形突起中的形成有缺口的部分相对于通过圆形突起的截面中心且沿周向的圆处于内侧,则能一边维持稳定的绝缘体彼此的卡合状态,一边减小突起截面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提高组装操作性)。即,因为绝缘体(分割铁心)配置成环状,所以最好以排起来的定子不分散这样的使绝缘体彼此互相向径向内侧靠近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可以像上述结构这样一边在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保留着圆形突起与圆形空间部的卡合部分,一边在圆形突起的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切口。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较佳的是:所述圆形突起的除形成有所述缺口的部分以外的截面为圆形的外周面与面向所述圆形空间部的所述卡合凹部的内周面接触。另外,较佳的是:在所述圆形突起的形成有所述缺口的部分的外周面与所述圆形空间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这样,若形成除靠近径向内侧位置的形成有缺口的部分以外的(位于靠近径向外侧位置的)截面呈圆形的外周面与面向圆形空间部的卡合凹部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则配置成环状的绝缘体彼此的卡合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较佳的是:所述圆形突起沿相对于将所述分割铁心在轴线方向上二等分的平面正交的平面形成有缺口。
这样,若沿相对于将所述分割铁心在轴线方向上二等分的平面正交的平面在圆形突起上形成有缺口(切口的平面水平),则成形绝缘体用的模具易于加工,模具费用低廉。另外,在采用在临时做成具有没有切口的圆形突起的绝缘体后,在追加加工中将圆形突起切口的制造工序时等情况下,其追加加工变得容易。
并且,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在各所述分割铁心各自的一个轴线方向端面和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上覆盖有所述绝缘体,覆盖所述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凹部与覆盖所述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凹部位于所述分割铁心的对角,覆盖所述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凸部与覆盖所述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凸部位于所述分割铁心的对角。
采用该结构的话,则某分割铁心和与其相邻的另一分割铁心的连接结构在同一轴线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并不相同,因此,能以更加稳定的状态将分割铁心维持为环状。即,在某轴线上的一方侧(上侧),通过覆盖在某个分割铁心上的绝缘体的卡合凹部与覆盖在另一分割铁心上的绝缘体的卡合凸部的卡合来连接两分割铁心(连接结构A),而在相同轴线上的另一方侧(下侧),通过覆盖在某个分割铁心上的绝缘体的卡合凸部与覆盖在另一分割铁心上的绝缘体的卡合凹部的卡合来连接两分割铁心(连接结构B)。即,在定子的轴线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连接结构A和连接结构B的周向位置错开,因此,定子整体成为更加稳定的状态。
并且,此时,更佳的是:覆盖各所述分割铁心的一个轴线方向端面和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所述绝缘体是同一形状。
本发明的定子所具有的绝缘体在一个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卡合凹部,在另一个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卡合凸部。因此,若将同一形状的绝缘体覆盖在分割铁心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则能使卡合凹部及卡合凸部位于分割铁心的对角。即,因为不需要将覆盖在分割铁心的一个轴线方向端面上的绝缘体和覆盖在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上的绝缘体分开制造,所以制造成本不会增加。另外,因为没有必要区分分割铁心的方向性(是一个轴线方向端面还是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后再将绝缘体组装到分割铁心上,所以在组装操作性方面也优异。
另外,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当在所述分割铁心的一个轴线方向端面和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上覆盖有所述绝缘体时,在安装有所述绝缘体的各分割铁心中,所述卡合凸部相对于所述分割铁心的周向侧面向周向突出。
采用该结构的话,通过相对于分割铁心的周向侧面向周向突出的卡合凸部,能防止所连接的分割铁心在轴线方向上移动(错位),定子整体更加稳定。
采用本发明的定子,因为绝缘体彼此的连接是通过形成在周向侧面上的凹部与凸部的卡合来实现的,所以组装的操作性优异。另外,因为绝缘体是在其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凹部或凸部的结构,所以也不会引起绝缘体的大型化、形状的复杂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电动机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轴线方向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平面图(俯视图或仰视图)(不过省略了驱动线圈)。
图4是在分割铁心上组装有绝缘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将卡合凹部放大表示的平面图。
图7是将卡合凸部放大表示的平面图。
图8是将卡合凹部与卡合凸部的卡合状态放大表示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相对于某分割铁心(安装于该分割铁心的第一绝缘体及第二绝缘体)连接与其相邻的另一分割铁心(安装于该分割铁心的第一绝缘体及第二绝缘体)的形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定子
11    第一绝缘体
12    第二绝缘体
142    (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的)一个周向侧面
143    (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的)另一个周向侧面
18    卡合凹部
181    圆形空间部
182    开口部
19    卡合凸部
191    圆形突起
192    收缩部
20    分割铁心
201    (分割铁心的)一个轴线方向端面
202    (分割铁心的)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轴线(方向)”是指定子1的轴线(方向),“径(向)”是指定子1的径(向),“周(向)”是指定子1的周(向)。另外,“内侧”是指定子1的中心侧,“外侧”是指与定子1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并且,为了便于理解说明,有时会将图2、图9中的上下作为基准加上“上”“下”这样的修饰,但这并不是限定定子1(装设定子1的电动机)的方向性。
首先对使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电动机90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机90包括定子1和转子92,这两者收容在电动机壳体94内。如后面详细叙述所示,定子1包括由分割铁心20构成的定子铁心、驱动线圈30和绝缘体组10(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通过热装等固定在筒状的电动机壳体94的内侧。转子92包括:在定子1的内侧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转轴921、固定在转轴921的外周面上的转子磁体922。转轴921由位于输出侧的第一轴承961和位于反输出侧(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轴承962支撑成旋转自如,第一轴承961和第二轴承962分别保持在固定于电动机壳体94的第一轴承架981和第二轴承架982上。在给定子1所具有的驱动线圈30供电时,由分割铁心20构成的定子铁心进行励磁,配置于定子1内侧的转子92旋转。
(定子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是用于同步电动机的定子。定子1包括: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分割铁心20、安装于各分割铁心20而对分割铁心20与驱动线圈30进行绝缘的绝缘体组10(参照图3、图4)。另外,如上所述,定子1将多个分割铁心20的外周面通过热装等方法固定于圆筒状电动机壳体94(参考图3中的虚线)的内周面,在其内侧配置因定子1产生的磁场而旋转的转子92(参考图3中的虚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分割铁心20构成的定子铁心具有九个分割铁心20。各分割铁心20具有:向径向内侧(转子92侧)突出的突极24、相对于该突极24形成在外侧的外周侧圆弧部22、相对于突极24形成在内侧的内周侧圆弧部26。突极24是从外周侧圆弧部22的内周向径向突出的平面看呈大致矩形的部分。在该突极24的周围卷绕有驱动线圈30。外周侧圆弧部22是以从突极24的外周侧端部向周向扩展的形态延伸的部分,是形成为比突极24宽的部分。具体而言,外周侧圆弧部121是将与电动机壳体94的内周面抵接的外周侧的一部分切去的形成为大致扇形的部分。内周侧圆弧部26是以从突极24的内周侧端部向周向扩展的形态延伸的部分,是形成为比突极24宽的部分。该内周侧圆弧部26是为了加大与转子92相对向的定子1的对向面积而形成的。另外,该分割铁心20是通过将在轴线方向上层叠有多个同一形状的薄的磁性钢板的部件接合而形成的。
绝缘体组10是对分割铁心20和卷绕在该分割铁心20的突极24周围的驱动线圈30进行绝缘的构件。该绝缘体组10包括:覆盖在分割铁心20的一方(上侧)的轴线方向端面201上的第一绝缘体11、覆盖在分割铁心20的另一方(下侧)的轴线方向端面202上的第二绝缘体12、覆盖在分割铁心20的周向两侧面上的第三绝缘体13(其中,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相当于本发明的绝缘体)。
另外,如后面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是同一形状,但为了对两者加以区别而加上第一、第二进行以下说明。另外,设在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上的卡合凹部18、卡合凸部19等各结构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功能,因此,无论是设在第一绝缘体11上的还是设在第二绝缘体12上的,均标注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覆盖分割铁心20的轴线方向端面201、20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具有同一形状。该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具有:形成在最外侧、覆盖分割铁心20的外周侧圆弧部22的轴线方向端面的外侧覆盖部14;相对于该外侧覆盖部14形成在内侧、覆盖分割铁心20的突极24的轴线方向端面的线圈卷绕部15;相对于该线圈卷绕部15形成在内侧、覆盖分割铁心20的内周侧圆弧部26的轴线方向端面的内侧覆盖部16。外侧覆盖部14处于从轴线方向看重叠在分割铁心20的外周侧圆弧部22上的位置,覆盖外周侧圆弧部22的轴线方向端面的大部分。线圈卷绕部15处于从轴线方向看重叠在分割铁心20的突极24上的位置,覆盖突极24的轴线方向端面的全部。内侧覆盖部16处于从轴线方向看重叠在分割铁心20的内周侧圆弧部26上的位置,覆盖内周侧圆弧部26的轴线方向的大部分。另外,从外侧覆盖部14的内侧边缘、线圈卷绕部15的两侧缘及内侧覆盖部16的外侧边缘形成有沿轴线方向(第一绝缘体11中是沿轴线方向向下方,第二绝缘体12中是沿轴线方向向上方)延伸的安装部17。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通过该安装部17以在周向上夹入分割铁心20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形态安装在分割铁心20上。
另外,在外侧覆盖部14的周向侧面142、143(沿径向的平面)上形成有用于使第一绝缘体11彼此连接、使第二绝缘体12彼此连接的结构。具体而言,在一个周向侧面142上形成有凹陷成规定形状的卡合凹部18,在另一个周向侧面143上形成有突出成规定形状的卡合凸部19。该卡合凹部18和卡合凸部19的具体构成(绝缘体的连接结构)将会在后面叙述。
另外,从周向看,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从线圈卷绕部15的两侧以沿轴线方向(第一绝缘体11中是沿轴线方向向上方,第二绝缘体12中是沿轴线方向向下方)竖起的形态形成有外侧覆盖部14和内侧覆盖部16。驱动线圈30卷绕在夹着该线圈卷绕部15两侧的外侧覆盖部14和内侧覆盖部16之间。
并且,从外侧覆盖部14的轴线方向端面以沿轴线方向突出的形态形成有卡合突起部141。卡合突起部141具有位于内侧的内侧突起部1411、与该内侧突起部1411相对向的外侧突起部1412。在该内侧突起部1411与外侧突起部1412之间保持有隔着绝缘体组10卷绕在分割铁心20上的驱动线圈30的绕组末端32。内侧突起部1411和外侧突起部1412的前端分别向靠近的方向弯曲。利用该弯曲的部分,则已经收容在内侧突起部1411与外侧突起部1412之间的驱动线圈30的绕组末端32不会容易地脱落。
第三绝缘体13是薄的片状构件,覆盖分割铁心20的外周侧圆弧部22的内侧的面、突极24的两侧面和内周侧圆弧部26的外侧的面。该第三绝缘体13夹入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的安装部17与分割铁心20之间而安装在分割铁心20上。
在组装到电动机的电动机壳体94上之前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通过将第一绝缘体11彼此及第二绝缘体12彼此连接而维持着分割铁心20(及隔着绝缘体组10卷绕的驱动线圈30)配置成环状的状态。第一绝缘体11彼此及第二绝缘体12彼此的连接是通过各自形成的卡合凹部18与卡合凸部19的卡合来进行的。下面对卡合凹部18及卡合凸部19的结构、利用了卡合凹部18与卡合凸部19的卡合的绝缘体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卡合凹部及卡合凸部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中,分别在外侧覆盖部14的一个周向侧面142上形成有卡合凹部18,在另一个周向侧面143上形成有卡合凸部19。通过该卡合凹部18与卡合凸部19的卡合,相邻的第一绝缘体11彼此及第二绝缘体12彼此连接,多个分割铁心20被维持为环状。
图6中放大表示的卡合凹部18是凹陷,形成有在一个周向侧面142上形成的作为凹部的开口部182、相对于该开口部182位于里侧的圆形空间部181。圆形空间部181是内周形成为截面呈圆形(准确地说是除与开口部182相连的部分以外形成为截面呈圆形)的部分。圆形空间部181的直径(在图6中用φs表示)形成为比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周向上的最大开口宽度,在图6中用Ls表示)大。即,卡合凹部18形成为下述形状:与在一个周向侧面142上形成的凹部的里侧、即圆形空间部181的直径φs相比,凹部的开口部182变窄,具有收缩部分。
图7中放大表示的卡合凸部19具有圆形突起191,该圆形突起191在形成于另一个周向侧面143上的凸部的前端侧形成为截面呈圆形(准确地说是除后述的缺口C的部分及与收缩部192相连的部分以外形成为截面呈圆形)。圆形突起191的直径(不考虑后述的缺口C的部分,在图7中用φp表示)形成为比卡合凹部18的圆形空间部181的直径φs稍小(具体而言,设计成圆形突起191的直径φp比圆形空间部181的直径φs小的量为尺寸公差程度)。
另外,在卡合凸部19的相对于圆形突起191处于基部侧(另一个周向侧面143侧)的部位形成有收缩部192。该收缩部192的最大宽度(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在图7中用Lc表示)比圆形突起191的直径φp小。另外,收缩部192的最大宽度Lc形成为比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Ls稍小(具体而言,设计成收缩部192的最大宽度Lc比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Ls小的量为尺寸公差程度)。即,与卡合凹部18相同,卡合凸部19形成为与凸部的前端侧相比基部侧较小的具有收缩部分(收缩部192)的形状。
在该卡合凸部19中,圆形突起19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减小的缺口(图7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C是缺口部分)。即,通过该缺口C,圆形突起191的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在图7中用Lp表示)比(没有形成缺口C时的)圆形突起191的直径φp小。另外,圆形突起191的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Lp最好设计成与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Ls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大。
另外,形成于圆形突起191的缺口C形成在靠近定子1中心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以截面来看,最好是比通过圆形突起191的中心且沿周向的圆D(与定子1同心的圆)靠近内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缺口C,以减小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Lp。更好的情况是,在卡合凸部19中,以保留着收缩部192内侧的收缩形状的形态的大小和形状来形成缺口C。即,最好以在收缩部192侧的缺口C的端缘与收缩部192之间存在台阶193(参照图8)的形态的大小和形状来形成缺口C。
另外,在圆形突起191中,形成有缺口C的面与相对于将分割铁心20(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在轴线方向上二等分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在图7中用E表示)平行。即,当在夹着线圈卷绕部15的外侧覆盖部14的内侧的边缘144及内侧覆盖部16的外侧的边缘处于水平的状态下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时,沿着该水平方向形成有缺口C。这样,圆形突起191的外周面由形成为截面呈圆形的部分和形成为截面呈直线(平面)的部分构成。
在第一绝缘体11或第二绝缘体12覆盖在分割铁心20上的状态下,具有上述形状的卡合凸部19相对于分割铁心20的周向侧面向周向突出。因此,覆盖在各分割铁心20上的第一绝缘体11或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凸部19与相邻于该分割铁心20的另一分割铁心20的至少一部分在轴线方向上重叠。
(绝缘体的连接结构)
如上所述,圆形突起191的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Lp被设计成与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Ls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大。因此,在使卡合凸部19与卡合凹部18卡合时,卡合凸部19的圆形突起191一边稍微推宽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一边嵌入卡合凹部18的圆形空间部181。该卡合凸部19的圆形突起191嵌入卡合凹部18的圆形空间部181内的状态是卡合凹部18与卡合凸部19卡合的状态(下面仅称为“卡合状态”)。
如图8的放大图所示,嵌入卡合凹部18的圆形空间部181内的卡合凸部19的圆形突起191的外周面上的靠近径向外侧的截面呈圆形的部分、即没有形成缺口C的部分与卡合凹部18的圆形空间部181的内周面接触。另一方面,圆形突起191的外周面上的靠近径向内侧的形成有缺口C的部分不与卡合凹部18的圆形空间部181的内周面接触。即,在圆形突起191的外周面与圆形空间部181的内周面之间产生与形成有缺口C的部分相当的间隙S。
另一方面,最大宽度Ls比圆形空间部181的直径φs小的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边缘部与最大宽度Lc比圆形突起191的直径φp小的卡合凸部19的收缩部192卡合。即,卡合凹部18和卡合凸部19的收缩部分彼此卡合。具体而言,在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外侧边缘部1821与内侧边缘部1822之间夹入有卡合凸部19的收缩部192。由此,嵌入圆形空间部181内的圆形突起191成为被保持成包在开口部182狭小的卡合凹部18内的状态。在上述的卡合状态下,圆形突起191的靠近径向外侧的截面呈圆形的部分与面向圆形空间部181的卡合凹部18的内周面接触。换一个角度看,由于至少圆形突起191的该截面呈圆形的部分(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处于卡在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外侧边缘部1821上的状态,因此,卡合凸部19不易从卡合凹部18脱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保留着收缩部192内侧的收缩形状的形态在圆形突起191上形成缺口C,因此,圆形突起191的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也成为卡在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内侧边缘部1822上的状态,卡合凸部19更难从卡合凹部18脱落。
这种连接结构在定子1的上侧是通过第一绝缘体11彼此的连接构成的,在定子1的下侧是通过第二绝缘体12彼此的连接构成的。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是完全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从分割铁心20的侧面观察覆盖在该分割铁心20上侧的第一绝缘体11和覆盖在该分割铁心20下侧的第二绝缘体12时,第一绝缘体11的卡合凹部18和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凹部18位于分割铁心20的对角,第一绝缘体11的卡合凸部19和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凸部19也位于分割铁心20的对角(参照图9)。
这样,卡合凹部18及卡合凸部19位于分割铁心20的对角是指各分割铁心20和与其相邻的另一分割铁心20的连接结构在某轴线上的上侧和下侧并不相同。即,在多个分割铁心20中,若以某个分割铁心20为中心考虑,则具体如下所述。假设在定子1的上侧,覆盖在该分割铁心20上的第一绝缘体11的卡合凸部19与覆盖在相邻于该分割铁心(例如右边相邻)的另一分割铁心20上的第一绝缘体11的卡合凹部18卡合(图9所示的连接结构A)。这样的话,在与构成该连接结构A的部位相同的轴线上的下侧,则成为覆盖在某个分割铁心20上的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凹部18与覆盖在另一分割铁心20上的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凸部19卡合(图9所示的连接结构B)。这样,在以某个分割铁心20为中心考虑时,在上侧构筑卡合凹部18相对于卡合凸部19卡合的连接结构A,而在相同轴线上(沿着分割铁心20的一个侧面)的下侧,则构筑卡合凸部19相对于卡合凹部18卡合的连接结构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为同一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形成为不同形状,也能使卡合凹部18及卡合凸部19位于分割铁心20的对角。不过,若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为同一形状,则有利于节约成本。
另外,在上述的作为现有技术文献的日本专利特开2006-115685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9677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因为各分割铁心相对于相邻的另一分割铁心安装成能转动,所以不能像本申请这样使卡合凹部(连接凹部)及卡合凸部(连接凸部)位于分割铁心的对角。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采用上面说明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具有下述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通过使形成于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的一个周向侧面142上的卡合凹部18与形成于另一个周向侧面143上的卡合凸部19卡合,将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彼此、即分割铁心20彼此连接。这样,因为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彼此的连接是通过形成在周向侧面142、143上的卡合凹部18与卡合凸部19的卡合来实现的,所以通过将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排列成环状,卡合凹部18与卡合凸部19会自然地进行卡合。即,组装的操作性优异。另外,因为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是在其周向侧面142、143上形成有凹部(凹陷)和凸部(突起)的结构,所以也不会引起绝缘体的大型化、形状的复杂化。
另外,卡合凸部19所具有的圆形突起191形成有缺口C,以减小其截面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Lp。因此,能使卡合凸部19相对于卡合凹部18易于卡合(使卡合凸部19的圆形突起191易于插入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组装的操作性提高。另外,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圆形突起191的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Lp设计成与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Ls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大,则在使卡合凸部19与卡合凹部18卡合时,仅仅是卡合凸部19的圆形突起191稍微将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推宽,可防止卡合凹部18破损、变形。
另外,因为是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Ls形成为比圆形空间部181小(形成为收缩的形状),卡合凸部19的收缩部192与该开口部182的边缘部(外侧边缘部1821及内侧边缘部1822)卡合(收缩的部分彼此卡合)的结构,所以卡合在卡合凹部18上的卡合凸部19不易脱落。并且,即使这样使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最大宽度Ls形成为比圆形空间部181小,因为圆形突起191形成有缺口C以减小其截面的最大宽度Lp,所以因开口部182被大幅推宽而引起卡合凹部18变形、破损的风险也很低。
另外,在卡合凸部19的圆形突起191中,形成有缺口C的部分相对于通过圆形突起191的截面中心且沿周向的圆处于内侧,因此,能维持稳定的绝缘体彼此的卡合状态。即,最好以排成环状的分割铁心20彼此不分散这种绝缘体彼此互相向径向内侧靠近的方式进行组装,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形突起191是一边在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保留着圆形空间部181的卡合部分,一边在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切口的结构,因此,能实现配置成环状的绝缘体(分割铁心20)的稳定的卡合状态。即,能一边确保该稳定的卡合状态,一边提高组装操作性。
另外,在卡合凹部18与卡合凸部19处于卡合状态时,圆形突起191的除形成有缺口C的部分以外的截面呈圆形的外周面与面向圆形空间部181的卡合凹部18的内周面接触,因此,配置成环状的绝缘体彼此的卡合状态更加稳定。并且,此时,由于至少圆形突起191的该截面呈圆形的部分处于卡在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182的外侧边缘部1821上的状态,因此,卡合凸部19不易从卡合凹部18脱落。
另外,卡合凸部19的圆形突起191沿相对于将分割铁心20在轴线方向上二等分的平面正交的平面形成有缺口C(切口的平面水平),因此,成形绝缘体用的模具易于加工,且模具费用低廉。另外,在采用在临时做成具有没有切口的圆形突起191的绝缘体后,在追加加工中将圆形突起191切口的制造工序时等情况下,其追加加工变得容易。
另外,覆盖在各分割铁心20上的第一绝缘体11及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凹部18和卡合凸部19分别位于分割铁心20的对角,因此,各分割铁心20和与其相邻的分割铁心20的连接结构在同一轴线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并不相同。即,在某轴线上的上侧,构筑通过覆盖在某个分割铁心20上的第一绝缘体11的卡合凹部18与覆盖在相邻于该分割铁心的分割铁心20上的第一绝缘体11的卡合凸部19的卡合来连接两分割铁心20的连接结构A,而在相同轴线上的下侧,构筑通过覆盖在某个分割铁心20上的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凸部19与覆盖在相邻于该分割铁心的分割铁心20上的第二绝缘体12的卡合凹部18的卡合来连接两分割铁心20的连接结构B。即,在轴线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连接结构A和连接结构B的周向位置错开,因此,定子1整体成为更加稳定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为完全相同的形状,因此,在成本方面优异。另外,因为没有必要区分分割铁心20的方向性(是一个轴线方向端面201还是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202)后再将绝缘体组装到分割铁心20上,所以在组装操作性方面也优异。
另外,卡合凸部19相对于具有该卡合凸部19的第一绝缘体11或第二绝缘体12所覆盖的各分割铁心20的周向侧面向周向突出。即,卡合凸部19与相邻于形成有该卡合凸部19的分割铁心20的另一分割铁心20的至少一部分在轴线方向上重叠,因此,能防止另一分割铁心20相对于形成有该卡合凸部19的分割铁心20在轴线方向上移动(错位),定子1整体成为更加稳定的状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11)

1.一种定子,包括多个分割铁心和覆盖各分割铁心各自的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绝缘体的一个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卡合凹部,在各所述绝缘体的另一个周向侧面上形成有卡合凸部,
各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凸部与相邻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凹部卡合,多个所述分割铁心配置成环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凹部上形成有作为凹部的开口部和比该开口部靠里的内周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的圆形空间部,
在所述卡合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圆形空间部卡合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的圆形突起,
所述圆形突起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缺口,以使周向上的突起截面的最大宽度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凹部的开口部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形成为比所述圆形空间部的直径小,
在所述卡合凸部的相对于所述圆形突起靠近基端的一侧形成有周向上的最大宽度比所述圆形突起的直径小的收缩部,
所述卡合凹部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与所述卡合凸部的收缩部卡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由位于所述开口部外侧的外侧边缘部和位于所述开口部内侧的内侧边缘部构成,
所述卡合凸部的收缩部在夹于所述外侧边缘部与所述内侧边缘部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卡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形突起的以截面看比通过圆形突起的中心且沿周向的圆靠近内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缺口,以使突起截面的周向上的最大宽度减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形突起的除形成有所述缺口的部分以外的截面为圆形的外周面与面向所述圆形空间部的所述卡合凹部的内周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形突起的形成有所述缺口的部分的外周面与所述圆形空间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形突起沿相对于将所述分割铁心二等分的沿轴线方向的平面正交的平面形成有缺口。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分割铁心各自的一个轴线方向端面和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上覆盖有所述绝缘体,
覆盖所述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凹部与覆盖所述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凹部位于所述分割铁心的对角,
覆盖所述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凸部与覆盖所述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绝缘体的所述卡合凸部位于所述分割铁心的对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覆盖各所述分割铁心的一个轴线方向端面和另一个轴线方向端面的所述绝缘体是同一形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有所述绝缘体的各分割铁心中,所述卡合凸部相对于所述分割铁心的周向侧面向周向突出。
CN2011103069895A 2010-09-28 2011-09-27 定子 Pending CN1024204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6401 2010-09-28
JP2010216401A JP2012075213A (ja) 2010-09-28 2010-09-28 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0470A true CN102420470A (zh) 2012-04-18

Family

ID=45944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69895A Pending CN102420470A (zh) 2010-09-28 2011-09-27 定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75213A (zh)
CN (1) CN10242047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1047A (zh) * 2015-09-10 2015-12-09 孝感市元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包覆式定子铁芯及其加工方法
CN107559302A (zh) * 2017-09-04 2018-01-0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径向磁悬浮轴承及其定子骨架和定子组件
US11894755B2 (en) 2021-08-25 2024-02-0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having segmented sta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1309B2 (ja) * 2012-04-19 2016-05-24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US20130200742A1 (en) * 2012-02-08 2013-08-08 Asmo Co., Ltd. Stator, brushless mo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2608163B1 (ko) * 2018-08-21 2023-11-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20124004A (ja) * 2019-01-29 2020-08-1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ポンプ装置
WO2021033496A1 (ja) * 2019-08-20 2021-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22215294A1 (ja) * 2021-04-05 2022-10-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回転電機、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7481583B2 (ja) * 2021-04-05 2024-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回転電機、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WO2023195259A1 (ja) * 2022-04-05 2023-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シュレータ、ステ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52991A (ja) * 2005-06-15 2006-12-28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コア及びステータ
CN201048312Y (zh) * 2005-11-22 2008-04-16 艾默生电气公司 用于电机的分段定子
JP2009124851A (ja) * 2007-11-14 2009-06-04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4334A (ja) * 1999-02-17 2000-08-29 Yunitaito Kk 嵌め込み構造並びにpcパイルの連結構造および連結装置
JP2005312119A (ja) * 2004-04-19 2005-11-04 Harmonic Drive Syst Ind Co Ltd 分割コア式モータ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5601799B2 (ja) * 2009-07-10 2014-10-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52991A (ja) * 2005-06-15 2006-12-28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コア及びステータ
CN201048312Y (zh) * 2005-11-22 2008-04-16 艾默生电气公司 用于电机的分段定子
JP2009124851A (ja) * 2007-11-14 2009-06-04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1047A (zh) * 2015-09-10 2015-12-09 孝感市元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包覆式定子铁芯及其加工方法
CN105141047B (zh) * 2015-09-10 2018-02-16 孝感市元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包覆式定子铁芯及其加工方法
CN108199503A (zh) * 2015-09-10 2018-06-22 孝感市元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式定子铁芯加工方法
CN108199503B (zh) * 2015-09-10 2020-07-07 孝感市元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式定子铁芯加工方法
CN107559302A (zh) * 2017-09-04 2018-01-0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径向磁悬浮轴承及其定子骨架和定子组件
US11894755B2 (en) 2021-08-25 2024-02-0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having segmented st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75213A (ja) 201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0470A (zh) 定子
US8354769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tator thereof
KR100401083B1 (ko) 전동기 고정자 철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과 전동기 및 압축기
EP2432099B1 (en) Laminated core
EP3091639B1 (en) Rotor core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803389B2 (en) Stator and motor provided with the stator
EP2587632A1 (en) Laminated core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US10439453B2 (en) Stator
CN102437664A (zh) 定子
EP1959542B1 (en) Stator for motor
US7830061B2 (en) Electric motor stator and permanent magnet-type electric motor using the same
JP5952701B2 (ja)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の製造方法
JP2007267456A (ja) 直流モータの整流子
US20160352172A1 (en) Stator of motor, stator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573626B2 (ja) モータ
JP4679374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00180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鉄心
US8035264B2 (en) Motor
WO2018235564A1 (ja) ステータピース、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08067528A (ja) モータ
JP6727458B2 (ja) 固定子鉄心及びその固定子鉄心を備えた電動機
JP2013143805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2009296859A (ja) 電機子
JP2012125111A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回転機のロータ
CN112236925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