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2063B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2063B
CN102742063B CN201180008714.1A CN201180008714A CN102742063B CN 102742063 B CN102742063 B CN 102742063B CN 201180008714 A CN201180008714 A CN 201180008714A CN 102742063 B CN102742063 B CN 102742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ic solu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battery
adhesive
electroly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87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42063A (zh
Inventor
胁一平
佐佐木英明
野口健宏
河野安孝
石川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sion AESC Energy Devic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42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2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42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2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包含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正极和负极;非水电解液;和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的隔板。所述负极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以基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质量计为0.3-8.0质量%的含量至少含有苯乙烯聚合物作为粘合剂。所述非水电解液以基于非水电解液总质量计为0.002-5.0质量%的含量至少含有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来,消费者使用的移动电话、便携式电子设备、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的尺寸和重量减少和多样化得到快速进展。伴随这种趋势,作为用作其能源的电池,已经强烈需要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进一步能够实现长时间反复充电和放电的小型轻质的二次电池。在它们当中,与使用水性电解液的铅电池和镍镉电池相比较,作为满足这些要求的二次电池,电池比如非水电解液锂二次电池已投入实际使用并积极地进行研究。
这样的锂二次电池例如由以下制成:包括集电极的正极板,其保持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集电极的负极板,其保持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包括溶解于非质子有机溶剂中的锂盐比如LiBF4和LiPF6的电解液;和防止短路并插入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隔板。
作为锂二次电池的电解液,通常使用溶剂混合物,所述混合物含有高介电溶剂比如碳酸乙二酯和碳酸丙二酯,以及低粘度溶剂比如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在所述溶剂混合物中,溶解了支持电解质比如LiBF4和LiPF6
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二硫化钛,五氧化二钒和由通式LixMO2、LixM2O4、LixMPO4和LixMSiO4 (注意M包括至少一种过渡金属)表示的各种化合物已经进行了研究。在它们当中,例如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和锂锰复合氧化物可在4 V (相对Li/Li+)以上的极贵电位(noble potential)下进行充放电。因此,如果将这样的材料用作正极活性材料,可实现具有高放电电压的锂二次电池。
作为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已经研究了包括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含锂合金的材料。在它们当中,当使用碳材料时,其具有可得到长循环寿命和高度安全的锂二次电池的优势,并且目前碳材料被投入实际使用。
这样的锂二次电池近来已经频繁地用于在不仅为正常温度而且为宽温度区域的环境下使用的电子设备。例如,关于笔记本大小的个人电脑,个人电脑内的温度随着中央处理装置的高速运转而增大。因此,电池已经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而且,移动电话和便携式仪器已经频繁地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强烈需要改善在高温环境下反复使用的锂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
专利文献1 (JP3978881B)公开了一种锂二次电池,其中正极由含有锂复合氧化物的材料制成,负极由含有石墨的材料制成。锂二次电池的非水溶剂含有选自碳酸乙二酯和碳酸丙二酯的环状碳酸酯和线形碳酸酯作为主要组分,并含有0.1质量%以上且4质量%以下的1,3-丙磺酸内酯和/或1,4-丁磺酸内酯。该文献指出,该锂二次电池提供优良的电池循环特性,并进一步提供优良的电池特性比如在充电状态的存储特性。
专利文献2 (JP3059832B)公开了一种锂二次电池,其中将石墨用作负极材料,并且将碳酸亚乙烯酯或其衍生物与沸点为150℃以下的低沸点溶剂的溶剂混合物用作电解液溶剂。该文献指出,该锂二次电池可抑制由电解液与碳材料之间的反应产生的分解气体,和抑制由此造成的电池容量减少。
专利文献3 (JP3815087B)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其含有基于电解液的重量以0.1-10质量%的量存在的二磺酸酯衍生物。该文献指出,通过使用该非水电解液,活性且高度结晶化的碳材料(比如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被覆有钝化膜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其结果是可反复进行正常的充电和放电而不损坏电池的可逆性。
专利文献4 (JP4229615B)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其中锂盐溶解于非水有机溶剂中;该非水有机溶剂含有基于非水电解液以10质量%以下的量存在的选自以下的化合物:苯、甲苯、乙苯、二乙苯、三乙苯、异丙基苯、叔丁基苯、环己基苯、联苯、2-苯基甲苯、3-苯基甲苯、4-苯基甲苯、3,3’-二甲基联苯、4,4’-二甲基联苯、萘、1-苯基萘、邻-三联苯、间-三联苯、对-三联苯、作为芳烃的邻-三联苯部分氢化物、作为芳烃的间-三联苯部分氢化物、作为芳烃的对-三联苯部分氢化物、二苯基甲烷、苯甲醚、乙基苯基醚、1,2’-二甲氧基苯、1,3’-二甲氧基苯、1,4’-二甲氧基苯、2-甲氧基联苯、4-甲氧基联苯、二苯醚、3-苯氧基甲苯和1,3-二苯氧基苯;并且基于非水电解液以0.1-10质量%的量包含双有机磺酸酯(盐)化合物。该文献指出,通过使用该非水电解液,两个磺酸酯(盐)基团与由Co、Ni等制成的正极相互作用而形成强的磺酸酯(盐)吸附层,导致改善存储特性。
专利文献5 (JP2548460B)公开了一种用于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负极,其中作为负极粘合剂,使用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类型: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丁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和丁二烯橡胶。该文献指出,通过将该负极用于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即使在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时,也防止电极的大小减少,并且充分保持负极中的传导性。该文献也指出,对于相对小数目的充放电循环,充放电容量不降低,导致具有稳定的电池特性。
引用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3978881B
专利文献2:JP3059832B
专利文献3:JP3815087B
专利文献4:JP4229615B
专利文献5:JP2548460B。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锂二次电池具有的问题在于,如果使用1,3-丙磺酸内酯或1,4-丁磺酸内酯,则在负极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具有高电阻的膜。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电极的电阻增大,导致容量降低。
专利文献2的锂二次电池具有的问题在于,因为在负极活性材料与粘合剂之间的界面上形成膜,碳酸亚乙烯酯对电极的紧密粘附降低,结果发生活性材料的失活和电池容量降低。
专利文献3的非水电解液具有的问题在于,当负极活性材料经粘合剂与电解液接触时,在粘合剂与负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界面上形成膜,结果粘合剂不再保持粘合能力且电池容量降低。
专利文献4的非水电解液具有的问题在于,当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时,在磺酸酯(盐)吸附层上进一步形成电导率低的钝化层,结果锂离子的移动受到抑制且电池容量降低。
专利文献5的用于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负极具有的问题在于,因为粘合剂难以由电解液浸透,锂离子的移动受到抑制,结果电阻增大且电池容量降低。另外,其具有的问题在于,粘合剂在高温环境下洗脱进入电解液,电极中的量减少,结果由充放电引起的电极膨胀不能受到抑制且电极的电阻增大,从而降低电池容量。
如上所述,在锂二次电池中,对电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反应的稳定性不足。结果,不能充分保持电极的紧密粘附,并且锂离子的移动受到抑制。因此,如果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反复进行充放电,则有容量保持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即使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也显示充分的容量保持率。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案涉及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包含:
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正极;
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层并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负极,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至少含有苯乙烯聚合物作为粘合剂,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含量为基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质量计的0.3-8.0质量%;
非水电解液,所述非水电解液至少以基于非水电解液的总质量计为0.002-5.0质量%的量含有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和
在所述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的隔板。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因为用作负极的粘合剂的苯乙烯聚合物难以由电解液浸透,防止了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经粘合剂的接触,结果可防止在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另外,因为电解液至少含有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在负极活性材料的表面形成稳定的表面膜,结果可防止电解液溶剂在高温环境下的分解。
另外,用作负极粘合剂的苯乙烯聚合物以0.3-8.0质量%的量包含在负极活性材料层中,环状磺酸酯以0.002-5.0质量%的量包含在电解液中。由此,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稳定且高离子传导性的膜。因此,当锂离子在负极中移动时,它们不通过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难以由电解液浸透并且使锂离子难以移动),而是通过易于移动锂离子的所述膜。因此,可同时实现锂离子在电极中的顺利移动和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反应的抑制。另外,因为形成所述膜,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抑制粘合剂洗脱进入电解液。因为保持了电极的粘附性,电极的膨胀受到抑制,并可防止电阻增大。结果,即使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也可得到高容量保持率。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显示在实施例和比较实施例的每一个中制造的锂二次电池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包含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正极和负极、非水电解液和隔板。负极包含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和集电极。正极包含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和集电极。
作为负极的粘合剂,至少苯乙烯聚合物以基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质量计为0.3-8.0质量%的量被包含。在电解液中,至少,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以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计为0.002-5.0质量%的量被包含。
因为苯乙烯聚合物难以由电解液浸透,防止了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经粘合剂的接触,其结果是可防止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另外,因为电解液包括环状磺酸酯,在负极活性材料的表面形成稳定的表面膜,其结果是可防止电解液溶剂在高温环境下的分解。
另外,因为苯乙烯聚合物和环状磺酸酯分别在特定量的范围内包含在负极和非水电解液中,在负极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高电传导性膜。因此,当锂离子在负极内移动时,锂离子可顺利移动,不经由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难以由电解液浸透,并且使锂离子难以移动),而是经由所述膜。因此,可同时实现锂离子在电极中的顺利移动和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反应的抑制。另外,因为形成所述膜,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抑制粘合剂洗脱进入电解液。因为保持了电极的粘附性,电极的膨胀受到抑制并可防止电阻增大。结果,即使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也可得到高容量保持率。
形成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各构件和材料将在以下得到更详细描述。
(负极)
用作包含在负极中的粘合剂的“苯乙烯聚合物”指的是苯乙烯单体的聚合物,或者苯乙烯单体和可与苯乙烯单体聚合的单体的共聚物。
本发明苯乙烯单体的实例包括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二甲基苯乙烯和乙烯基甲苯。在它们当中,苯乙烯为优选。
可与苯乙烯单体聚合的单体的实例包括:
乙烯基单体比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富马二腈;
由甲基丙烯酸制成的甲基丙烯酸单体;
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比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和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
丁二烯单体比如丁二烯、异戊二烯和氯丁二烯;
由丙烯酸制成的丙烯酸单体;
丙烯酸酯单体比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丙烯酸环己酯;
不饱和二羧酸酐的单体比如马来酸酐、衣康酸酐和柠康酸酐;和
不饱和二羧酸的酰亚胺化合物单体比如马来酰亚胺、N-甲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和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这些单体可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
作为苯乙烯聚合物,至少,含有苯乙烯单体和丁二烯单体的共聚物或含有苯乙烯单体和丙烯酸单体的共聚物为优选。另外,所述共聚物可进一步含有除这些单体以外的单体。通过使用以上所提及的粘合剂,在负极中的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具有更高电传导性的膜,并且因此锂离子可长时间更加顺利地移动。
作为含有苯乙烯单体与丁二烯单体的共聚物,可使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包括加入到一部分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中的另一种单体的共聚物,比如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作为含有苯乙烯单体与丙烯酸单体的共聚物,可使用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和丙烯酸-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通过使用以上所提及的苯乙烯聚合物作为粘合剂,可更可靠地抑制粘合剂在高温环境下洗脱进入电解液,并因此可更可靠地保持电极的粘附性。
在以上所提及的苯乙烯聚合物中,苯乙烯单体在苯乙烯聚合物中的含量范围优选为5-80质量%,更优选为15-7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5-60质量%。在这些范围中,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的膜的电阻可更加减少,同时保持电极的粘附性。
负极中使用的苯乙烯聚合物的粘合剂需要以0.3-8.0质量%的量包含在负极活性材料层中;然而,粘合剂可包含在优选为0.5-6.0质量%,更优选为0.8-5.0质量%和进一步优选为1.0-3.5质量%的范围内。如果苯乙烯聚合物在负极活性材料层中的含量少于0.3质量%,则不能充分得到电极的粘附性。如果所述含量大于8.0质量%,则几乎不由电解液浸透的粘合剂的电阻增加效果变得大于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的膜的电阻降低效果,其结果是不能充分得到电池容量。
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以下材料可单独使用或作为两种以上类型的混合物使用:
焦炭、玻璃态碳、石墨、难石墨化碳、热解碳、碳纤维;
主要含有Al、Si、Pb、Sn、Zn、Cd、Sb等或这些元素与锂的合金的活性材料;
金属氧化物比如LiFe2O3、WO2、MoO2、SiO、SiO2、CuO、SnO、SnO2、Nb3O5、LixTi2-xO4 (0 ≤ x ≤ 1)、PbO2和PbO5
金属硫化物比如SnS和FeS2;和
金属锂、锂合金、多并苯、聚噻吩;和
氮化锂比如Li5(Li3N)、Li7MnN4、Li3FeN2、Li2.5Co0.5N、Li3CoN和碳与这些氮化锂的复合物。
通过使用碳质材料特别是石墨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减少在负极活性材料的表面上形成的膜和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的膜的界面电阻,以更加顺利地移动锂离子。石墨材料的表面可被覆有结晶度低于芯材料的碳。
(非水电解液)
非水电解液至少含有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所述环状磺酸酯需要以0.002-5.0质量%的量包含在非水电解液中;然而,所述环状磺酸酯优选包含在0.004-4.6质量%的范围内,更优选0.1-4.2质量%,进一步优选1-3.6质量%。如果环状磺酸酯的含量少于0.002质量%,则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不能充分地形成膜。另外,如果环状磺酸酯的含量大于5质量%,则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的膜变厚,并因此锂离子的溶剂化和去溶剂化不能顺利地进行。结果,电池的电阻增大且其特性降低。
作为加入到非水电解液中的环状磺酸酯,含有由下式(1)表示的化合物,并因此在粘合剂/电解液的表面形成更稳定的表面膜。
[式1]
(其中在式(1)中,Q表示氧原子、亚甲基或单键;A表示具有1-5个碳原子的亚烷基、羰基、亚硫酰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亚烷基,或者经醚键键合有亚烷基单元或氟亚烷基单元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二价基团;和B为亚烷基、氟亚烷基或氧原子。)
环状磺酸酯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化合物,在以下表1中显示的1-22号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实例显示在JP4033074B中。在表1中显示的化合物可通过例如在美国专利第4950768号、JP5-4496B、西德专利第2509738号和西德专利第2233859号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制造方法得到。
[表1]
用于非水电解液的非水溶剂的实例包括碳酸乙二酯、碳酸丙二酯、碳酸丁二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三氟丙二醇酯、γ-丁内酯、2-甲基-γ-丁内酯、乙酰基-γ-丁内酯、γ-戊内酯、环丁砜、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二甲基四氢呋喃、3-甲基-1,3-二氧戊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基丙酯、碳酸乙基异丙酯、碳酸二丁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乙酸甲酯和乙腈。它们可单独使用或作为两种以上类型的混合物使用。特别是,鉴于对氧化和还原的稳定性,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的混合物为优选。
用于非水电解液的电解质通过使其作为支持盐溶解于以上提及的非水溶剂来进行使用。支持盐的实例包括锂盐比如LiClO4、LiAsF6、LiPF6、LiBF4、LiCF3SO3、LiCF3CF2SO3、LiCF3CF2CF2SO3、LiN(CF3SO2)2、LiN(C2F5SO2)2、LiPF3(CF3)3、LiCF3CO2、LiCl、LiBr和LiSCN。它们可单独使用或作为两种以上类型的混合物使用。在它们当中,优选LiPF6用作支持盐。
替代如以上提及的电解质和溶剂,离子传导性聚合物电解质和有机电解液可组合使用。离子传导性聚合物电解质的具体实例包括聚醚比如聚氧化乙烯和聚氧化丙烯;聚烯烃比如聚乙烯和聚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氟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腈、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己二酰己二胺、聚己内酰胺、聚氨酯、聚乙烯亚胺、聚丁二烯、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它们可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合物使用。
(正极)
正极活性材料的实例包括含锂的复合氧化物比如LiCoO2、LiNiO2、LiMn2O4、LiNi1/3Co1/3Mn1/3O2、LiNi0.5Mn1.5O4、LiFePO4、LiMnPO4和Li2MnO3。可使用其中过渡金属部分由其它元素替代的这些含锂的复合氧化物,或者可使用它们的混合物。
可使用含有构成上述聚合物的各种类型单体的聚合物。另外,除了聚合物电解质,可使用无机固体电解质,或有机聚合物电解质与无机固体电解质的混合材料,或由有机粘合剂粘合的无机固体粉末。
(锂二次电池)
锂二次电池由正极、负极、隔板和非水电解液的组合形成。作为隔板,可单独或组合使用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聚合物膜比如由例如聚乙烯和聚丙烯制成的聚烯烃膜、聚酰亚胺膜和多孔聚偏二氟乙烯,及离子传导性聚合物电解质膜。
电池可形成为各种形状比如圆柱形、方形、硬币、纽扣和层压形状作为电池形状。作为用于电池外壳的材料,可使用不锈钢、镀镍铁、铝、钛或它们的合金和它们的电镀产品。作为用于层压树脂膜的材料,可使用铝、铝合金、钛箔等。用于金属层压树脂膜的热焊接部分的材料可为任何材料,只要其为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比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金属层压树脂层和金属箔层各自不限于单层并可具有两层或更多层。
实施例
现将描述应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并可通过在不超出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内适当更改它们来实施。
(实施例1-20)
图1为显示在实施例中制造的锂二次电池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在图1中显示的那样,在由金属比如铝箔制成的正极集电极11上,设置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2。在由金属比如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极13上,设置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层14。然后经由电解液15和由无纺布、微多孔聚烯烃膜等制成的含有电解液的隔板16,将正极集电极11和正极活性材料层12,及负极集电极13和负极活性材料层14进行配置以致彼此面对。
负极如下进行制造。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使用人造石墨。向含有羧甲基纤维素(下文称为“CMC”)作为浆料增稠剂的水溶液中加入该石墨并搅拌。在得到均匀浆料之后,加入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聚合物)作为粘合剂。之后,进一步搅拌混合物并均匀涂布至厚度10 μm的铜集电极的两个表面,使每单位面积的容量变为相等,并干燥。此后,混合物用辊压制机进行压模,以制造基于总负极活性材料层计以1质量%的量含有CMC和以0.3-8.0质量%的量含有苯乙烯聚合物的负极(实施例1-20)。
正极如下进行制造。作为正极活性材料,使用Li(Li0.1Mn1.9)O4和LiNi0.85Co0.15O2质量比为85:15的混合物。对于此,将聚偏二氟乙烯以5质量%的量作为粘合剂进行混合。使生成的混合物分散于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浆料。将所述浆料均匀涂布至厚度20 μm的铝集电极的两个表面,以得到95 μm的厚度,干燥并用辊式压制机进行压模以制造正极。
作为隔板,使用厚度为25 μm的微多孔聚乙烯膜。另外,作为电解液溶剂,使用以体积比30:70含有碳酸乙二酯(EC)和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物的溶剂,其中溶解1.0 mol/l的LiPF6作为锂盐。在如以上提及的电解液中,作为添加剂,以0.002-5.0质量%的量含有由2号化合物或3号化合物表示的环状磺酸酯。以这种方式,得以制造电池(实施例1-20)。
通过将正极与负极经由隔板进行层压来制造电池,以形成层压封装的锂二次电池。因此制造的电池的放电容量为98 mAh。
(实施例21-40)
除了使用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聚合物)作为用于负极的粘合剂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2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实施例21-40)。
(比较实施例1-16)
除了1,3-丙磺酸内酯(下文称为“PS”)替代环状磺酸酯作为添加剂包含在电解液中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4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1-16)。
(比较实施例17-24)
除了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以0.1质量%或9.0质量%的量作为用于负极的粘合剂被包含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2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17-24)。
(比较实施例25-32)
除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以0.1质量%或9.0质量%的量作为用于负极的粘合剂被包含之外,以与在实施例21-4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25-32)。
(比较实施例33-40)
除了环状磺酸酯以0.001质量%或6.0质量%的量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包含在电解液中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2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33-40)。
(比较实施例41-48)
除了环状磺酸酯以0.001质量%或6.0质量%的量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包含在电解液中之外,以与在实施例21-4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41-48)。
(充放电循环测试)
接下来,使如以上所述制造的电池在以下条件下,在恒流恒压系统中经受充放电循环测试。
(1) 充电条件
温度:60℃
充电终止电压:4.2 V
充电电流:98 mA
总充电时间:2.5小时
(2) 放电条件
温度:60℃
放电终止电压:3.0 V
放电电流:98 mA。
容量保持率(%)为在50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mAh)与在1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mAh)的比率,并由以下表达式表示。
容量保持率(%)=(在50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mAh))/(在1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mAh))
循环测试结果显示在以下表2-5中。
[表2]
[表3]
[表4]
[表5]
根据在表2-5中显示的充放电循环测试的结果,证实了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实施例1-40)具有高容量保持率,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各自在负极活性材料层中以0.3-8.0质量%的量含有苯乙烯聚合物作为负极粘合剂,和在电解液中以0.002-5.0质量%的量至少含有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
在电解液中含有PS替代环状磺酸酯的情况(比较实施例1-16)中,与实施例1-40相比,容量保持率降低。认为这是因为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的膜的电阻高并因此锂离子不能顺利移动。
在以0.1质量%或9.0质量%的量含有苯乙烯聚合物作为负极中的粘合剂的情况(比较实施例17-32)中,与实施例1-40相比,容量保持率降低。另外,同样在以0.001质量%或6.0质量%的量向电解液中加入环状磺酸酯的情况(比较实施例33-48)中,与实施例1-40相比,容量保持率降低。
在负极中含有苯乙烯聚合物的粘合剂为0.1质量%的情况(比较实施例17-20,比较实施例25-28)中,认为因为负极中粘合剂的量极低,电极的粘附性变得不足,并且不能得到电池容量。另外,在含有苯乙烯聚合物的粘合剂为9.0质量%的情况(比较实施例21-24,比较实施例29-32)中,认为使用难以由电解液浸透的粘合剂的电阻增加效果变得大于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的膜的电阻降低效果。结果,认为不能充分地得到电池容量。
在电解液中环状磺酸酯的加入量为0.001质量%的情况(比较实施例33-36,41-44)中,认为因为环状磺酸酯的量极低,在负极活性材料的表面上未充分地形成膜,并因此在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进行副反应,降低电池容量。另外,在其中加入量为6.0质量%的情况(比较实施例37-40,45-48)中,认为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的膜过厚,并因此锂离子的溶剂化/去溶剂化反应不能顺利地进行,结果,电池的电阻可想而知增大,导致容量保持率降低。
(实施例41-56)
除了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或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作为负极中的粘合剂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2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实施例41-56),并以与在实施例1-20中相同的方式经受充放电循环测试。结果显示在表6中。
[表6]
根据在表6中显示的充放电循环测试的结果,证实了:在向一部分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中加入另一种单体的情况(实施例41-56)中,也显示高容量保持率,并且可呈现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例57-72)
除了使用丙烯酸-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或引入羧酸酯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作为负极中的粘合剂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2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实施例57-72),并以与在实施例1-20中相同的方式经受充放电循环测试。结果显示在表7中。
[表7]
根据在表7中显示的充放电循环测试的结果,证实了:作为粘合剂,在向一部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中加入另一种单体的情况(实施例57-64)中和使用向其中引入另一种官能团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的情况(实施例65-72)中,也显示高容量保持率。结果,证实了在向一部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中引入另一种单体或官能团的情况中也可呈现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例73-84)
除了以1质量%或3质量%的量含有由表1中4号化合物、5号化合物或6号化合物表示的环状磺酸酯化合物作为用于电解液的添加剂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4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实施例73-84)。
(比较实施例49-60)
除了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含有碳酸亚乙烯酯(VC)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4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49-60)。
以与在实施例1-40中相同的方式,对于实施例73-84和比较实施例49-60实施充放电循环测试。结果显示在表8中。
[表8]
根据在表8中显示的充放电循环测试的结果,在使用由4号化合物、5号化合物或6号化合物表示的环状磺酸酯化合物作为用于电解液的添加剂的情况(实施例73-84)中,也显示了满意的容量保持率。结果,证实了如果使用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作为用于电解液的添加剂则可得到相同的效果。
相比之下,在使用VC作为用于电解液的添加剂的情况(比较实施例49-60)中,未得到满意的容量保持率。认为这是因为在使用VC作为添加剂的情况中,在负极活性材料与粘合剂之间的界面上形成膜,并且因此电极的粘附性下降,其结果是活性材料发生失活,降低容量。
(比较实施例61-65和71-75)
除了由以下式(2)表示的二甲磺酸乙二醇酯作为用于电解液的添加剂被包含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4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61-65和71-75)。
[式2]
(比较实施例66-70和76-80)
除了1质量%的苯和由以下式(3)表示的二甲磺酸1,4-丁二醇酯作为添加剂包含在电解液中之外,以与在实施例1-40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电池(比较实施例66-70和76-80)。
[式3]
以与在实施例1-40中相同的方式,对于比较实施例61-80实施充放电循环测试。结果显示在表9中。
[表9]
根据在表9中显示的结果,在二甲磺酸乙二醇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被包含的情况(比较实施例61-65和71-75)中,未得到充分的容量保持率。认为这是因为在粘合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上未得到高导电的膜,并且进一步在正极上形成具有高电传导性的钝化层,其结果是电池的总电阻增大。
另外,在1质量%的苯和二甲磺酸1,4-丁二醇酯作为添加剂包含在电解液中的情况(比较实施例66-70和76-80)中,也未得到充分的容量保持率。
另外,在向电解液中加入苯的情况中,同样未得到充分的容量保持率。认为这是因为在向电解液中加入的苯与粘合剂之间发生了副反应,并且因此粘合剂的量减少,导致降低电极的粘附性。
根据以上结果,证实了本发明可提供即使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反复进行充放电、也显示满意的容量保持率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参考符号的说明
11 正极集电极
12 正极活性材料层
13 负极集电极
14 负极活性材料层
15 电解液
16 隔板。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0年2月8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024945号的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全文结合到本文中。

Claims (6)

1. 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包含:
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正极;
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层并能够吸收和解吸锂离子的负极,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至少含有苯乙烯聚合物作为粘合剂,所述苯乙烯聚合物的含量为基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质量计的0.3-8.0质量%;
非水电解液,所述非水电解液至少含有包括两个磺酰基的环状磺酸酯,所述环状磺酸酯的量基于非水电解液的总质量计为0.002-5.0质量%;和
在所述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的隔板。
2. 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磺酸酯包含由以下式(1)表示的化合物:
[式1]
其中,在式(1)中,Q表示氧原子、亚甲基或单键;A表示具有1-5个碳原子的亚烷基、羰基、亚硫酰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亚烷基,或者经醚键键合有亚烷基单元或氟亚烷基单元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二价基团;和B为亚烷基、氟亚烷基或氧原子。
3. 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的粘合剂包含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4. 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的粘合剂包含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5. 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包含碳质材料作为活性材料。
6. 权利要求5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碳质材料为石墨材料。
CN201180008714.1A 2010-02-08 2011-02-08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Active CN102742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4945 2010-02-08
JP2010024945 2010-02-08
PCT/JP2011/052615 WO2011096572A1 (ja) 2010-02-08 2011-02-08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2063A CN102742063A (zh) 2012-10-17
CN102742063B true CN102742063B (zh) 2015-04-29

Family

ID=44355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8714.1A Active CN102742063B (zh) 2010-02-08 2011-02-08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29218A1 (zh)
EP (1) EP2535974B1 (zh)
JP (1) JPWO2011096572A1 (zh)
CN (1) CN102742063B (zh)
WO (1) WO20110965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17998A1 (ja) * 2010-08-05 2012-02-09 和光純薬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その製造法、及び該電解液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電池
WO2012017999A1 (ja) 2010-08-05 2012-02-09 和光純薬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電池
JP6086116B2 (ja) * 2012-03-29 2017-03-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解液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WO2014133161A1 (ja) * 2013-03-01 2017-02-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9780411B2 (en) 2013-03-01 2017-10-03 Nec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secondary battery
US9941545B2 (en) 2013-03-01 2018-04-10 Nec Corporation Electrolyte solution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me
JP6116029B2 (ja) 2013-03-01 2017-04-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ゲル電解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ポリマー二次電池
JP6380377B2 (ja) * 2013-03-01 2018-08-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9923196B2 (en) * 2013-10-03 2018-03-20 Johns Manville Conductive mat for battery electrode plate reinforcement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for
JP6081339B2 (ja) * 2013-10-11 2017-02-15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ナジ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648694B2 (ja) * 2014-06-16 2020-02-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解液及び二次電池
JP6662292B2 (ja) * 2014-08-07 2020-03-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48435B2 (ja) * 2014-12-16 2021-03-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TWI618287B (zh) * 2015-07-23 2018-03-11 Copolymer of lithium battery and its positive electrode coating
CN107346818B (zh) * 2016-05-06 2020-04-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阴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WO2019135640A1 (ko) * 2018-01-04 2019-07-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절연 코팅층이 구비된 전극탭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7127385B2 (ja) * 2018-06-26 2022-08-30 昭和電工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負極及び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CN109888385B (zh) * 2019-01-25 2020-11-06 厦门大学 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用电解液及锂金属二次电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2790A (zh) * 2006-10-13 2008-04-16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33859A1 (de) 1972-07-10 1974-01-31 Asf Agm 6700 Ludwigshafen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von rohem carbylsulfat
DE2509738C3 (de) 1975-03-06 1980-07-17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ung von 13-Dioxa-2,4-dithiacyclohexan-2,4-tetroxid Carbylsulfat
JPS58171963A (ja) 1982-04-02 1983-10-0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
US4950768A (en) 1984-01-16 1990-08-21 Cronyn Marshall W Cyclic disulfonic ester cross-linking compounds
JPS61196382A (ja) 1985-02-27 1986-08-30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文字切出し方式
JPS6433320A (en) 1987-07-28 1989-02-03 Mitsui Toatsu Chemical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llows-folding of flexible cylindrical film
JP2548460B2 (ja) * 1991-01-30 1996-10-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
JP3262704B2 (ja) * 1995-04-24 2002-03-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炭素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JPH0973897A (ja) * 1995-09-06 1997-03-18 Hitachi Chem Co Ltd 密閉型二次電池
JP3978881B2 (ja) 1997-08-22 2007-09-19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H11111300A (ja) * 1997-09-30 1999-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
JP4461498B2 (ja) * 1997-12-16 2010-05-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負極
JP3815087B2 (ja) 1998-10-26 2006-08-30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0294247A (ja) * 1999-04-12 2000-10-20 Hitachi Powdered Metals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負極塗膜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4030312B2 (ja) * 2000-03-07 2008-01-09 帝人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充電方法
JP4229615B2 (ja) 2002-01-24 2009-02-2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033074B2 (ja) * 2002-08-29 2008-01-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4291195B2 (ja) * 2004-03-30 2009-07-08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7220496A (ja) * 2006-02-17 2007-08-30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カルボン酸無水有機化合物を電解液に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0969130B1 (ko) * 2006-08-25 2010-07-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내수성이 강화된 비수성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 전지
JP5058538B2 (ja) * 2006-09-13 2012-10-24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236875B2 (ja) * 2006-12-19 2013-07-17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8197964B2 (en) * 2007-07-09 2012-06-12 Sony Corporation Battery
JP5169400B2 (ja) * 2008-04-07 2013-03-27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0024945A (ja) 2008-07-18 2010-02-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ベーンポンプ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2790A (zh) * 2006-10-13 2008-04-16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5974A4 (en) 2015-04-01
US20130029218A1 (en) 2013-01-31
EP2535974B1 (en) 2016-10-26
EP2535974A1 (en) 2012-12-19
JPWO2011096572A1 (ja) 2013-06-13
CN102742063A (zh) 2012-10-17
WO2011096572A1 (ja)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2063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9980177B (zh) 电极极片和包含所述电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
CN109935783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09841794B (zh) 电极极片和包含所述电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
CN105990608B (zh) 电解质和锂基电池
US11728474B2 (en) Electrod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379653B (zh) 使用离子性液体的锂二次电池
CN106257723B (zh) 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锂电池
CN102339980B (zh)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KR20160068464A (ko) 유무기 복합 전해질,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전해질 접합체 및 리튬이차전지, 및 상기 전극-전해질 접합체의 제조방법
US9337508B2 (en) Electrochemical lithium accumulator with a bipolar architecture comprising a specific electrolyte additive
KR20140094959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2326286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解液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KR20160057813A (ko)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전지
WO2009114736A2 (en) Lithium-ion batteries
US9331359B2 (en) Lithium electrochemical accumulator having a specific bipolar architecture
WO2023213188A1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
CN110419137A (zh) 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电池
CN116093435B (zh) 电化学装置和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JP2008226643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318697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5116304A (ja) 二次電池
JP2020072088A (ja) リチウムに基づく特定の負極及びそのような負極を含むリチウム電気化学的発電機
US9887435B2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for a lithium-ion battery including a negative electrode made of silicon and a specific electrolyte
WO2011117993A1 (ja) 電池用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Vision AES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olution secondary cell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Pledgee: 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

Pledgor: Vision AES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19990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