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3232B - 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 Google Patents

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3232B
CN102713232B CN201180006143.8A CN201180006143A CN102713232B CN 102713232 B CN102713232 B CN 102713232B CN 201180006143 A CN201180006143 A CN 201180006143A CN 102713232 B CN102713232 B CN 102713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periostracum
absorption layer
mentioned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61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3232A (zh
Inventor
江良和树
落合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13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3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3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3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 F02M35/127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using absorbing, damping, insulating or reflecting materials, e.g. porous foams, fibres, rubbers, fabrics, coatings or membr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F02B77/13Acoustic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 F02M35/1277Reinforcement of walls, e.g. with ribs or laminates; Walls having air gaps or additional sound damping lay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5/00Devices or appurtenances for use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ipes or pipe systems
    • F16L55/02Energy absorbers; Noise absorbers
    • F16L55/033Noise absorbers
    • F16L55/0336Noise absorbers by means of sound-absorbing mater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06Layout of the intake air cooling or coolant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ipe Accessories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抑制管体的弹性变形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管体用隔音罩(2)包括:吸音层(3),其配置在具有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的管体(6)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表皮层(4),其配置在吸音层(3)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罩侧弯曲区间(5f、5r),其配置在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具有吸音层(3)的至少一部分和表皮层(4)的至少一部分。罩侧弯曲区间(5f、5r)具有吸音层(3)与表皮层(4)在周向全长上未粘接的非粘接区间(50f、50r)。

Description

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抑制管体内部的声音泄漏到外部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安装在吸气管上的管体用隔音罩。该文献所记载的管体用隔音罩具有吸音层与表皮层。吸音层是聚氨酯发泡成形体制,覆盖吸气管的外周面。表皮层是PVC(聚氯乙烯)片材制,覆盖吸音层的外周面。
如该文献的段落[0018]所记载,表皮层粘接在吸音层上。具体而言,在模具的模腔内预先配置表皮层,之后将原料注入该模腔内,发泡成型吸音层。即,同时进行吸音层的成形和表皮层与吸音层之间的整面粘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06716号公报
但是,像涡轮空气软管那样,在为至少轴向一端安装在振动的装置上的管体的情况下,该轴向一端与轴向另一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振动而变化。因此,需要通过管体自身弹性变形来吸收位置关系的变化。
在此,管体用隔音罩中的吸音层是聚氨酯发泡成形体制。因此,吸音层易于伸缩。即,吸音层难以限制管体的变形。与此相对,表皮层是PVC片材制。因此,与吸音层相比,表皮层难以伸缩。即,与吸音层相比,表皮层易于限制管体的变形。这样,吸音层难以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表皮层易于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
但是,表皮层与吸音层整面相粘接。因此,表皮层限制吸 音层的伸缩。即,表皮层隔着吸音层间接地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因此,安装有管体用隔音罩的管体难以变形。因而,管体不能吸收轴向一端与轴向另一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抑制管体的弹性变形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管体用隔音罩,包括:吸音层,其配置在管体的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即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该管体具有相对位置关系能够发生变化的轴向两端和在该轴向两端之间规划出的管体侧弯曲区间;表皮层,其配置在该吸音层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罩侧弯曲区间,其配置在该管体侧弯曲区间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该罩侧弯曲区间具有该吸音层的至少一部分和该表皮层的至少一部分;其特征在于,上述罩侧弯曲区间具有上述吸音层与上述表皮层在周向全长上未粘接的非粘接区间。在此,“轴向”是指管体的延伸方向。
管体的轴向两端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管体所连接有的装置的振动等而变化。在该情况下,需要通过管体自身弹性变形来吸收位置关系的变化。
在此,管体中的变形量较大的部分是一边弯曲一边沿轴向延伸的管体侧弯曲区间。换言之,管体中,对位置关系的变化进行吸收的吸收量较大的部分是管体侧弯曲区间。
本发明的管体用隔音罩的罩侧弯曲区间从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覆盖该管体侧弯曲区间。罩侧弯曲区间具有非粘接区间。在非粘接区间中,吸音层与表皮层在周向全长上未粘接。因此, 表皮层难以限制吸音层的变形。因而,表皮层难以限制管体侧弯曲区间的弹性变形。
(1-1)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表皮层的弯曲刚度小于上述吸音层的弯曲刚度。根据本技术方案,表皮层比吸音层易于变形。因此,表皮层难以限制吸音层的变形。因而,表皮层难以限制管体侧弯曲区间的弹性变形。
(2)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罩侧弯曲区间的曲率是恒定的,以上述罩侧弯曲区间的轴向一端为0%位置,以轴向另一端为100%位置,将上述非粘接区间规划为包括30%位置~70%位置的区间。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罩侧弯曲区间的轴向全长中,以包括以50%位置为中心±20%的区间的方式规划有非粘接区间。以50%位置为中心是因为,在罩侧弯曲区间中,50%位置的变形量最易于增大。
将非粘接区间规划为包括30%位置~70%位置的区间是因为,在不满30%位置、超过70%位置的情况下,由于远离50%位置,因此变形量难以增大。
(3)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罩侧弯曲区间是朝相同方向弯曲的多个单位区间沿轴向相连而形成的,上述非粘接区间规划在多个该单位区间中的、曲率最大的该单位区间中。
多个单元区间中的变形量最易于增大的部分是曲率最大的(弯曲程度最剧烈的)单位区间。根据本技术方案,在该单位区间中规划有非粘接区间。因此,即使非粘接区间较小,也能够难以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
(4)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3)的技术 方案的基础上,以曲率最大的上述单位区间的轴向一端为0%位置,以轴向另一端为100%位置,将上述非粘接区间规划为包括30%位置~70%位置的区间。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曲率最大的单位区间的轴向全长中,以包括以50%位置为中心±20%的区间的方式规划有非粘接区间。以50%位置为中心是因为,在单位区间中,50%位置的变形量最易于增大。
将非粘接区间规划为包括30%位置~70%位置的区间是因为,在不满30%位置、超过70%位置的情况下,由于远离50%位置,因此变形量难以增大。
(5)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1)~(4)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吸音层具有包含在上述非粘接区间中的吸音层侧区间,在该吸音层侧区间的内周面上,在该非粘接区间的轴向全长及周向全长上配置有用于在该吸音层侧区间的内周面与上述管体侧弯曲区间的外周面之间规划出内侧间隙的内侧凹部。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将管体侧弯曲区间的外周面与吸音层侧区间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缩小与内侧间隙所规划的部分的面积对应的大小。因此,吸音层难以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
(6)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1)~(5)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吸音层具有包含在上述非粘接区间中的吸音层侧区间,上述表皮层具有包含在该非粘接区间中的表皮层侧区间,在该吸音层侧区间的外周面与该表皮层侧区间的内周面之间规划有占该非粘接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间隙。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将吸音层侧区间的外周面与表皮层侧区间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缩小与外侧间隙所规划的部分 的面积对应的大小。因此,表皮层难以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
(6-1)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6)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上述吸音层侧区间的外周面及上述表皮层侧区间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配置有用于规划出上述外侧间隙的外侧凹部。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简单地规划出外侧间隙。
(6-2)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6)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上述吸音层侧区间的外周面及上述表皮层侧区间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配置有凹凸部。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简单地规划出外侧间隙。
(6-3)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6-2)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凹凸部通过在上述外周面及上述内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配置许多凸部而形成。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简单地规划出外侧间隙。
(6-4)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6-2)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凹凸部通过在上述外周面及上述内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配置径向肋而形成。根据本结构,能够简单地规划出外侧间隙。
(6-5)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6-2)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凹凸部通过在上述表皮层侧区间中配置能够沿轴向伸缩的折皱部而形成在上述内周面上。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简单地规划出外侧间隙。另外,通过折皱部伸缩,从而表皮层难以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
(7)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1)~(6)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表皮层具有包含在上述非粘接区间中的表皮层侧区间,该表皮层侧区间的刚性比该表皮层中的除该表皮层侧区间以外的部分的刚性低。
根据本技术方案,与表皮层的除表皮层侧区间以外的部分 相比,表皮层侧区间易于弹性变形。因此,表皮层难以限制管体的弹性变形。
(7-1)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7)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表皮层侧区间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壁厚比上述表皮层中的除该表皮层侧区间以外的部分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壁厚薄。根据本结构,通过使表皮层侧区间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壁厚较薄,从而能够简单地降低表皮层侧区间的刚性。
(8)本发明优选最好设为如下结构,在上述(1)~(7)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吸音层由沿周向相连的多个吸音层侧分割体构成,上述表皮层由沿周向相连的多个表皮层侧分割体构成,沿周向相邻的该吸音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与沿周向相邻的该表皮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在周向上错开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与沿周向相邻的表皮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和沿周向相邻的吸音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未在周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双方的接缝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呈直线状相连的情况)相比,管体内部的声音难以泄漏到外部。
(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罩管体,其特征在于,该带罩管体包括:上述(1)~(8)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管体用隔音罩;以及管体,其在外周面上安装有该管体用隔音罩。
根据本发明的带罩管体,管体用隔音罩的罩侧弯曲区间从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覆盖管体侧弯曲区间。罩侧弯曲区间具有非粘接区间。在非粘接区间中,吸音层与表皮层在周向全长上未粘接。因此,表皮层难以限制吸音层的变形。因而,表皮层难以限制管体侧弯曲区间的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难以抑制管体的弹性变形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配置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卸下了表皮层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卸下了吸音层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位于图5的框VI之内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6的VII-VII方向剖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径向剖面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径向剖面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轴向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带罩管体;2管体用隔音罩;3吸音层;3a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b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4表皮层;4a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b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5f罩侧弯曲区间;5r罩侧弯曲区间;6涡轮空气软管(管体);8吸气系统。
30af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bf第二吸音层侧区间;30br第二吸音层侧区间;30f吸音层侧区间;30r吸音层侧区间;31af第一内侧间隙;31ar第一内侧间隙;31bf第二内侧间隙;31f内侧间隙;31r侧间隙;32af第一内侧凹部;32ar第一内侧凹部;32bf第二内侧凹部;32f内侧凹部;32r内侧凹部;33af第一外侧间隙;33ar第一外侧间隙;33bf第二外侧间隙;33f外侧间隙;33r外侧间隙;34af第一外侧凹部;34ar第一外侧凹部;34bf第二外侧凹部;34br第二外侧凹部;34f外侧凹部;34r外侧凹部;35af凸部;35bf凸部;40af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r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bf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r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f表皮层侧区间;40r表皮层侧区间;41af 折皱部;41bf折皱部;50f非粘接区间;50r非粘接区间;60f上游端;60r下游端;62f管体侧弯曲区间;62r管体侧弯曲区间;70f连接环;70r连接环;71管体;72管体用隔音罩;80中间冷却器;81节流阀;82吸气岐管;83发动机;84排气岐管;85涡轮增压器。
710管体侧弯曲区间;710a单位区间;720罩侧弯曲区间;720a单位区间;720b单位区间;730非粘接区间。
L1b轴向一端;L1f轴向一端;L2b轴向另一端;L2f轴向另一端;L3b 50%位置;L3f 50%位置;O1曲率中心;O2曲率中心;θ1中心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带罩管体的配置与结构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配置与结构。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配置图。如图1所示,吸气系统8具有中间冷却器80、节流阀81、吸气岐管82、发动机83、排气岐管84以及涡轮增压器85。带罩管体1安装在中间冷却器80的下游侧。
图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立体图。图3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卸下了表皮层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卸下了吸音层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5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轴向剖视图。图6中示出了位于图5的框VI之内的部分的放大图。图7中示出了图6的VII-VII方向剖面图。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1具有涡轮空气软管6与管体用隔音罩2。
涡轮空气软管6
涡轮空气软管6包含于本发明的“管体”的概念中。涡轮空气软管6是AEM(乙烯丙烯酸酯橡胶)制,呈纵长圆筒状。涡轮空气软管6因发动机83的振动而振动。即,由于发动机83的振动,涡轮空气软管6的上游端(轴向一端)60f与下游端(轴向另一端)60r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在涡轮空气软管6的上游端60f与下游端60r之间,规划有前后两个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两个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的曲率分别恒定。管体侧弯曲区间62f的曲率中心O1设定在管体侧弯曲区间62f的上侧。管体侧弯曲区间62f在以曲率中心O1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管体侧弯曲区间62r的曲率中心O2设定在管体侧弯曲区间62r的下侧。管体侧弯曲区间62r在以曲率中心O2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
管体用隔音罩2
管体用隔音罩2具有吸音层3、表皮层4、罩侧弯曲区间5f、 5r以及连接环70f、70r。
吸音层3
吸音层3通过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沿周向相连而形成。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分别包含于本发明的“吸音层侧分割体”的概念中。吸音层3是聚氨酯发泡成形体制,呈纵长圆筒状。即,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分别通过发泡成型制作而成。吸音层3覆盖涡轮空气软管6的外周面。吸音层3在涡轮空气软管6的大致轴向全长上配置。吸音层3与涡轮空气软管6未粘接。
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覆盖涡轮空气软管6上位于左侧180°的区间。在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上规划有前后两个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30ar。两个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30ar的曲率分别恒定。
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曲率中心O1设定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上侧。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在以曲率中心O1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
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内周面上,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轴向全长上、绕半周地凹设有第一内侧凹部32af。第一内侧凹部32af朝向径向(相当于本发明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内侧开口。第一内侧凹部32af的开口部被管体侧弯曲区间62f的外周面密封。在第一内侧凹部32af的内部规划有第一内侧间隙31af。
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外周面上,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大致轴向全长上、绕半周地凹设有第一外侧凹部34af。第一外侧凹部34af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第一外侧凹部34af的开口部被后述的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的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f 的内周面密封。在第一外侧凹部34af的内部规划有第一外侧间隙33af。
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的结构与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结构相同。另外,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的配置状态是相当于以曲率中心O1为中心使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的配置状态转动了180°的状态。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的曲率中心O2设定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的下侧。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在以曲率中心O2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
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的内周面上凹设有第一内侧凹部32ar。在第一内侧凹部32ar的内部规划有第一内侧间隙31ar。在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的外周面上,绕半周地凹设有第一外侧凹部34ar。在第一外侧凹部34ar的内部规划有第一外侧间隙33ar。
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覆盖涡轮空气软管6上的位于右侧180°的区间。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的结构与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的结构相同。另外,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的配置状态与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的配置状态左右对称。
通过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结合,从而在周向全长上形成吸音层3。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之间的接缝沿上下方向延伸。
表皮层4
表皮层4通过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沿周向相连而形成。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分别包含于本发明的“表皮层侧分割体”的概念中。表皮层4是PVC片材制,呈纵长圆筒状。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分别通过注射模塑成形制作而成,即,与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分开制 作而成。表皮层4覆盖吸音层3的外周面。表皮层4在吸音层3的轴向全长上配置。表皮层4与吸音层3未粘接。
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覆盖吸音层3上的位于上侧180°的区间。在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上规划有前后两个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f、40ar。两个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f、40ar的曲率分别恒定。
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f的曲率中心O1设定在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f的上侧。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f在以曲率中心O1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f以沿着吸音层侧区间30f上的位于上侧180°的区间的外周面的形状的方式弯曲。
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r的曲率中心O2设定在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r的下侧。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r在以曲率中心O2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r以沿着吸音层侧区间30r上的位于上侧180°的区间的外周面的形状的方式弯曲。
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覆盖吸音层3上的位于下侧180°的区间。在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上规划有前后两个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f、40br。两个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f、40br的曲率分别恒定。
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f的曲率中心O1设定在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f的上侧。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f在以曲率中心O1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f以沿着吸音层侧区间30f上的位于下侧180°的区间的外周面的形状的方式弯曲。
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r的曲率中心O2设定在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r的下侧。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r在以曲率中心O2 为中心的、中心角45°的整个区间延伸。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r以沿着吸音层侧区间30r上的位于下侧180°的区间的外周面的形状的方式弯曲。
通过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结合,从而在周向全长上形成表皮层4。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之间的接缝沿左右方向延伸。即,如图7所示,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之间的接缝和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之间的接缝错开中心角θ1=90°而配置。
连接环70f、70r
连接环70f在涡轮空气软管6的上游端60f固定表皮层4的上游端。连接环70r在涡轮空气软管6的下游端60r固定表皮层4的下游端。即,管体用隔音罩2借助于连接环70f、70r安装在涡轮空气软管6上。而且,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在内部容纳有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的状态下借助于连接环70f、70r接合在一起。
罩侧弯曲区间5f、5r
罩侧弯曲区间5f配置在管体侧弯曲区间62f的径向外侧。罩侧弯曲区间5f在轴向全长上具有非粘接区间50f。非粘接区间50f具有吸音层侧区间30f和表皮层侧区间40f。
吸音层侧区间30f通过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f与第二吸音层侧区间30bf结合而形成。在吸音层侧区间30f的内周面上,通过第一内侧凹部32af与第二内侧凹部32bf结合而在周向全长上凹设有内侧凹部32f。在内侧凹部32f的内部,通过第一内侧间隙31af与第二内侧间隙31bf结合而在周向全长上规划有内侧间隙31f。
在吸音层侧区间30f的外周面上,通过第一外侧凹部34af 与第二外侧凹部34bf结合而在周向全长上凹设有外侧凹部34f。在外侧凹部34f的内部,通过第一外侧间隙33af与第二外侧间隙33bf结合而在周向全长上规划有外侧间隙33f。
罩侧弯曲区间5r的结构与罩侧弯曲区间5f的结构相同。另外,罩侧弯曲区间5r的配置状态是相当于以曲率中心O1为中心使罩侧弯曲区间5f的配置状态转动了180°的状态。
罩侧弯曲区间5r配置在管体侧弯曲区间62r的径向外侧。罩侧弯曲区间5r具有非粘接区间50r。非粘接区间50r具有吸音层侧区间30r(第一吸音层侧区间30ar、第二吸音层侧区间30br)和皮层侧区间40r(第一表皮层侧区间40ar、第二表皮层侧区间40br)。
在吸音层侧区间30r的内周面上凹设有内侧凹部32r(第一内侧凹部32ar、第二内侧凹部)。在内侧凹部32r的内部规划有内侧间隙31r(第一内侧间隙31ar、第二内侧间隙)。
在吸音层侧区间30r的外周面上凹设有外侧凹部34r(第一外侧凹部34ar、第二外侧凹部34br)。在外侧凹部34r的内部规划有外侧间隙33r(第一外侧间隙33ar、第二外侧间隙)。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2及带罩管体1的作用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2及带罩管体1,吸音层3是聚氨酯发泡成形体制。因此,吸音层3易于伸缩。即,吸音层3难以限制涡轮空气软管6的变形。与此相对,表皮层4是PVC片材制。因此,与吸音层3相比,表皮层4难以伸缩。即,表皮层4易于限制吸音层3的变形。
在此,涡轮空气软管6中的变形量较大的部分是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换言之,涡轮空气软管6中的对位置关系的变化进行吸收的吸收量较大的部分是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
关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2的罩侧弯曲区间5f、5r从径向外侧覆盖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在罩侧弯曲区间5f、5r的非粘接区间50f、50r中,吸音层3与表皮层4在周向全长上未粘接。因此,表皮层4难以限制吸音层3的变形。因而,表皮层4难以限制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的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5所示,以罩侧弯曲区间5f、5r的轴向一端L 1f、L1r为0%位置,以轴向另一端L2f、L2r为100%位置,将非粘接区间50f、50r从0%位置规划至100%位置。即,在罩侧弯曲区间5f、5r的轴向全长中,以包括以50%位置L3f、L3r为中心±50%的区间的方式规划有非粘接区间50f、50r。因此,难以限制涡轮空气软管6的弹性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2及带罩管体1,在吸音层侧区间30f、30r的内周面上,在非粘接区间50f、50r的轴向全长及周向全长上配置有内侧凹部32f、32r。另外,在内侧凹部32f、32r的内部规划有内侧间隙31f、31r。因此,能够将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的外周面与吸音层侧区间30f、30r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设为大致0。因而,吸音层3难以限制涡轮空气软管6的弹性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2及带罩管体1,在吸音层侧区间30f、30r的外周面上,在非粘接区间50f、50r的轴向全长及周向全长上配置有外侧凹部34f、34r。另外,在外侧凹部34f、34r的内部规划有外侧间隙33f、33r。因此,能够将吸音层侧区间30f、30r的外周面与表皮层侧区间40f、40r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设为大致0。因而,表皮层4难以限制涡轮空气软管6的弹性变形。
另外,在管体用隔音罩2的制造方法中存在有如下制造方法。首先,在模具的模腔内配置表皮层侧分割体,接着,将原 料注入该模腔内并发泡成型吸音层侧分割体,然后,在周向上连接多个“对吸音层侧分割体与表皮层侧分割体之间进行粘接的粘接体”。根据该制造方法,难以使沿周向相邻的表皮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与沿周向相邻的吸音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在周向上错开。因此,双方的接缝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呈直线状相连。因而,管体内部的声音易于泄漏到外部。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2及带罩管体1,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分别通过发泡成型制作而成。另一方面,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分别通过注射模塑成形制作而成。即、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与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分开制作而成。
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错开中心角θ1=90°配置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之间的接缝和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之间的接缝。因而,与双方的接缝在径向上呈直线状相连的情况相比,涡轮空气软管6内部的声音难以泄漏到外部。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吸音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许多凸部这一点。另外,在于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和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之间的接缝的错开角度不同这一点。在此,仅说明不同点。图8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径向剖面图。另外,对与图7对应的部位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8所示,在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的外周面上突设有许多凸部35af。同样地在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的外周面上突设有许多凸部35bf。许多凸部35af、35bf的顶部与表皮层4的内周 面相抵接。即,借助于许多凸部35af、35bf,在吸音层3的外周面与表皮层4的内周面之间规划有外侧间隙33f。
另外,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之间的接缝和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之间的接缝错开中心角θ1=45°而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关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结构共同的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能够简单地配置外侧间隙33f。另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中心角θ1也可以设定为45°。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表皮层侧区间的径向壁厚比上述表皮层中的除该表皮层侧区间以外的部分的径向壁厚薄这一点。另外,在于未配置有外侧间隙这一点。在此,仅说明不同点。
图9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径向剖面图。另外,对与图7对应的部位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如图9所示,表皮层侧区间40f的径向壁厚比表皮层4中的除表皮层侧区间40f以外的部分(在图9中用一点划线L 5表示)的径向壁厚薄。另外,在吸音层3的外周面与表皮层4的内周面之间未规划有外侧间隙。即,吸音层3的外周面与表皮层4的内周面整面相接触。但是,吸音层3的外周面与表皮层4的内周面未粘接。
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关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结构共同的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通过使表皮层侧区间40f的径向壁厚较薄,从而减小表皮层侧区间40f的刚性。因此,表皮层侧区间40f是柔软的。因而,表皮层侧区间40f难以限制吸音层侧区间30f的变形。即,表皮层侧区间40f难以限制涡轮空气软管6的管体侧弯曲区间62f的变形。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表皮层侧区间中配置有能够沿轴向伸缩的折皱部这一点。在此,仅说明不同点。图10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轴向放大剖视图。另外,对与图6对应的部位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10所示,在表皮层侧区间40f中形成有折皱部41af、41bf。因此,表皮层侧区间40f易于沿轴向伸缩。另外,在吸音层3的外周面与表皮层4的内周面之间规划有外侧间隙33f。
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关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结构共同的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通过在表皮层侧区间40f中配置折皱部41af、41bf,从而减小表皮层侧区间40f的刚性。因此,表皮层侧区间40f是柔软的。因而,表皮层侧区间40f难以限制吸音层侧区间30f的变形。即,表皮层侧区间40f难以限制涡轮空气软管6的管体侧弯曲区间62f的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通过在表皮层侧区间40f中配置折皱部41af、41bf,从而配置有外侧间隙33f。在这一点上,表皮层侧区间40f也难以限制吸音层侧区间30f的变形。即,表皮层侧区间40f难以限制涡轮空气软管6的管体侧弯曲区间62f的变形。
<其他>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的实施方式。但是,实施方式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方式。也能够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的各种变形方式、改进方式来实施。
图11中示出了其他实施方式的带罩管体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管体71的管体侧弯曲区间710也可以由朝相同方向弯曲的两个单位区间710a、710b形成。即,管体用隔音罩72的罩侧弯曲区间720也可以由朝相同方向弯曲的两个单位区间720a、720b形成。单位区间720b的曲率大于单位区间720a的曲率。在该情况下,非粘接区间730配置在单位区间720b中较佳。
在图11中,以单位区间720b的轴向一端L1b为0%位置,以轴向另一端L2b为100%位置,将非粘接区间730从0%位置规划至100%位置。即,在单位区间720b的轴向全长中,以包括以50%位置L3b为中心±50%的区间的方式规划有非粘接区间730。因此,管体用隔音罩72难以限制管体71的弹性变形。
管体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铝等金属、弹性体(包括橡胶)、树脂等。即,能够使用除AEM以外的橡胶(例如有机硅橡胶、氟橡胶等)作为涡轮空气软管6的材质。另外,也可以在径向层叠不同种类的橡胶来制作涡轮空气软管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沿径向相邻的橡胶的层之间夹设强化纤维层等。
吸音层3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发泡成形体(聚氨酯发泡成形体等)、纤维类吸音材料(玻璃纤维等)等柔软的多孔介质。表皮层4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树脂、弹性体等。例如能够使用PVC、TPU(热塑性聚氨酯树脂)、TPO(烯烃类弹性体)等。另外,也可以使表皮层4的弯曲刚度小于吸音层3的弯曲刚度。这样,表皮层4比吸音层3柔软。因此,表皮层4难以限制吸音层3的变形。因而,表皮层4难以限制管体 侧弯曲区间62f、62r的弹性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中配置了非粘接区间50f、50r,但是也可以在管体的应力集中区间(包括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中配置非粘接区间50f、50r。应力集中区间例如能够通过FEM(Finite Element Method:有限元法)分析等来确定。
管体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除圆筒状(正圆筒状、椭圆筒状)以外,也可以是多边形筒状(三角形筒状、四边形筒状、六边形筒状等)。另外,非粘接区间50f、50r也可以不是在罩侧弯曲区间5f、5r的轴向全长上进行规划。也可以是在罩侧弯曲区间5f、5r的轴向局部进行规划。
另外,外侧凹部34f、34r、外侧间隙33f、33r也可以不是在非粘接区间50f、50r的轴向全长上进行配置。另外,也可以在表皮层4的内周面上凹设外侧凹部。而且,也可以利用该外侧凹部来配置外侧间隙。另外,也可以在表皮层4的内周面上突设许多凸部。而且,也可以利用该凸部来配置外侧间隙。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吸音层3的外周面及表皮层4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突设径向肋来配置外侧间隙。肋的延伸方向并不特别限定。可以设为周向、轴向、螺旋方向等。另外,也可以使肋呈格子状延伸。
另外,取代连接环70f、70r,也可以使用夹子、魔术贴(日本注册商标:MAGICTAPE)等搭扣带、粘合(单面、双面)带等将表皮层4安装在涡轮空气软管6上。
另外,也可以使用订书机(日本注册商标:Hotchkiss)等订书机(Stapler)、魔术贴(日本注册商标:MAGICTAPE)等搭扣带、粘合(单面、双面)带等使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或者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 表皮层侧分割体4b结合。另外,也可以焊接第一吸音层侧分割体3a与第二吸音层侧分割体3b、或者第一表皮层侧分割体4a与第二表皮层侧分割体4b。
另外,也可以在图1的剖面线部分(中间冷却器80的上游侧)配置本发明的带罩管体。另外,吸音层侧分割体、表皮层侧分割体的配置数量并不特别限定。另外,也可以使用无接缝环状的吸音层3、表皮层4。
另外,本发明的管体用隔音罩除了能够安装于涡轮空气软管6以外也能够安装在用于连接构成吸气系统8的各个装置之间的吸气配管、冷却液的配管等上。

Claims (9)

1.一种管体用隔音罩,包括:
吸音层(3),其配置在管体(6、71)的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即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该管体(6、71)具有相对位置关系能够发生变化的轴向两端(60f、60r)和在该轴向两端(60f、60r)之间规划出的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710);
表皮层(4),其配置在该吸音层(3)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
罩侧弯曲区间(5f、5r、720),其配置在该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710)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外侧,该罩侧弯曲区间(5f、5r、720)具有该吸音层(3)的至少一部分和该表皮层(4)的至少一部分;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侧弯曲区间(5f、5r、720)具有上述吸音层(3)与上述表皮层(4)在周向全长上未粘接的非粘接区间(50f、50r、7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其中,
上述罩侧弯曲区间(5f、5r)的曲率是恒定的,
以上述罩侧弯曲区间(5f、5r)的轴向一端(L 1f、L 1r)为0%位置,以轴向另一端(L2f、L2r)为100%位置,将上述非粘接区间(50f、50r)规划为包括30%位置~70%位置的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其中,
上述罩侧弯曲区间(720)是朝相同方向弯曲的多个单位区间(720a、720b)沿轴向相连而形成的,
上述非粘接区间(730)规划在多个该单位区间(720a、720b)中的、曲率最大的该单位区间(720b)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其中,
以曲率最大的上述单位区间(720b)的轴向一端(L 1b)为0%位置,以轴向另一端(L2b)为100%位置,将上述非粘接区间(730)规划为包括30%位置~70%位置的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其中,
上述吸音层(3)具有包含在上述非粘接区间(50f、50r)中的吸音层侧
区间(30f、30r),
在该吸音层侧区间(30f、30r)的内周面上,在该非粘接区间(50f、50r)的轴向全长及周向全长上配置有用于在该吸音层侧区间(30f、30r)的内周面与上述管体侧弯曲区间(62f、62r)的外周面之间规划出内侧间隙(31f、31r)的内侧凹部(32f、32r)。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其中,
上述吸音层(3)具有包含在上述非粘接区间(50f、50r)中的吸音层侧区间(30f、30r),
上述表皮层(4)具有包含在该非粘接区间(50f、50r)中的表皮层侧区间(40f、40r),
在该吸音层侧区间(30f、30r)的外周面与该表皮层侧区间(40f、40r)的内周面之间规划有占该非粘接区间(50f、50r)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间隙(33f、33r)。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其中,
上述表皮层(4)具有包含在上述非粘接区间(50f、50r)中的表皮层侧区间(40f、40r),
该表皮层侧区间(40f、40r)的刚性比该表皮层(4)中的除该表皮层侧区间(40f、40r)以外的部分的刚性低。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其中,
上述吸音层(3)由沿周向相连的多个吸音层侧分割体(3a、3b)构成,
上述表皮层(4)由沿周向相连的多个表皮层侧分割体(4a、4b)构成,
沿周向相邻的该吸音层侧分割体(3a、3b)之间的接缝与沿周向相邻的该表皮层侧分割体(4a、4b)之间的接缝在周向上错开配置。
9.一种带罩管体,包括: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体用隔音罩(2、72);
管体(6、71),其在外周面上安装有该管体用隔音罩(2、72)。
CN201180006143.8A 2010-09-28 2011-07-19 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Active CN102713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7773 2010-09-28
JP2010217773A JP5530880B2 (ja) 2010-09-28 2010-09-28 管体用防音カバーおよびカバー付き管体
PCT/JP2011/066354 WO2012043022A1 (ja) 2010-09-28 2011-07-19 管体用防音カバーおよびカバー付き管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3232A CN102713232A (zh) 2012-10-03
CN102713232B true CN102713232B (zh) 2014-08-06

Family

ID=45892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6143.8A Active CN102713232B (zh) 2010-09-28 2011-07-19 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34587B2 (zh)
JP (1) JP5530880B2 (zh)
CN (1) CN102713232B (zh)
DE (1) DE112011103258B4 (zh)
WO (1) WO20120430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94335A (ja) * 2014-03-26 2015-11-0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消音チャンバ
DE102016200999A1 (de) * 2016-01-25 2017-07-2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Klimagerät
DE102016206915A1 (de) * 2016-04-22 2017-10-26 Deere & Company Baugruppe zum Anschluss einer Leitung
JP6720819B2 (ja) * 2016-10-11 2020-07-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吸気系部品
CN106939948B (zh) * 2017-04-12 2022-06-28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煤矿开采沉陷区埋地油气管道保护装置及铺设方法
FR3067280B1 (fr) * 2017-06-09 2019-07-19 Novares Franc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conduit d’admission d’air
JP7211009B2 (ja) * 2018-10-31 2023-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遮音構造
IT201900006863A1 (it) * 2019-05-15 2020-11-15 Bmc Srl Sistema di aspirazione aria provvisto di un telo idrofobico per un propulsore di un veicolo
CN117859024A (zh) * 2021-04-28 2024-04-09 诚信全球公司 设备出口盒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668A (en) * 1989-07-20 1992-02-25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Dynamic damper
JP3514358B2 (ja) * 1997-05-08 2004-03-3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管体用防音カ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93714A (en) * 1943-06-30 1952-04-22 Roy H Robinson Method of making cellular structures
US3666583A (en) * 1970-04-22 1972-05-30 Owens Illinois Inc Method for making and assembling sealed tubular bodies
US4243298A (en) * 1978-10-06 1981-01-06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High-strength optical preforms and fibers with thin, high-compression outer layers
IT1169561B (it) * 1983-09-13 1987-06-03 Matec Holding Ag Procedimento per l'ottenimento con unica operazione di stampaggio di strutture a doppia parete per l'insonorizzazione di veicoli e di motori in genere e struttura a doppia parete ottenuta con tale procedimento
GB8418038D0 (en) * 1984-07-16 1984-08-22 Edgealpha Ltd Lining of pipelines/passageways
JPH0615914B2 (ja) * 1988-10-18 1994-03-0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輸送用ホース
JP2588863B2 (ja) 1988-11-17 1997-03-12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白熱電球の製造方法
JPH0727402Y2 (ja) * 1989-04-17 1995-06-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吸気ダクトの遮音装置
JPH0745182B2 (ja) * 1990-06-29 1995-05-17 株式会社ゲット 管ライニング材の製造方法
JPH05126002A (ja) * 1991-10-31 1993-05-21 Nissan Motor Co Ltd 吸気装置
US5460772A (en) * 1991-12-27 1995-10-24 Nippon Steel Chemical Co., Ltd. Process for multilayer blow molding
DE4202399C1 (zh) * 1992-01-29 1993-02-04 Technoform Caprano + Brunnhofer Kg, 3501 Fuldabrueck, De
JPH07248776A (ja) * 1994-03-10 1995-09-26 Nippon Sekisoo Kogyo Kk 複合防音材構造
JP2974130B2 (ja) * 1996-11-21 1999-11-08 株式会社湘南合成樹脂製作所 管ライニング材の製造方法
JP4215399B2 (ja) * 1998-09-02 2009-01-2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制振装置
JP4526724B2 (ja) * 2001-03-28 2010-08-18 株式会社セキソー 車両用のエアホース
JP2003343373A (ja) * 2002-03-19 2003-12-03 Nihon Sekiso Industries Co Ltd 吸気ダクト
DE102007004766A1 (de) 2007-01-31 2008-08-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Wellschlauch
JP4771999B2 (ja) * 2007-07-04 2011-09-1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制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US8591695B2 (en) * 2008-03-14 2013-11-26 Danny Warren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lining a pip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668A (en) * 1989-07-20 1992-02-25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Dynamic damper
JP3514358B2 (ja) * 1997-05-08 2004-03-3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管体用防音カ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3258T5 (de) 2013-08-08
DE112011103258B4 (de) 2018-05-03
WO2012043022A1 (ja) 2012-04-05
JP5530880B2 (ja) 2014-06-25
JP2012072834A (ja) 2012-04-12
US8434587B2 (en) 2013-05-07
CN102713232A (zh) 2012-10-03
US20120118664A1 (en) 201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3232B (zh) 管体用隔音罩及带罩管体
US8172039B2 (en) Muffler for vehicle
JP4488526B2 (ja) ガスもしくは液体を案内するための管
CN102713392B (zh) 波纹管、管和新鲜空气设备
EP1195545A2 (en) Spiral bellows structure
US20080264719A1 (en) Silencer
CN101749101A (zh) 一种中冷系统及其构成方法
CN106461341A (zh) 排气热回收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15417A (zh) 空气滤清器软管
CN103670838B (zh) 一种进气导流管的制备方法
CN102770719A (zh) 管道式软管
CN107306502A (zh) 具有镊子形状的皱纹部的波纹管及其制作方法
CN204175389U (zh) 碳氢化合物捕集器总成
JP5091741B2 (ja) 消音ダクト
CN104875360A (zh) 进气管和进气管的成型方法
US9145997B2 (en) Mold for making sound-absorbing duct and sound-absorbing duct using the same
WO2011161524A1 (en) Decoupling joint for exhaust pipings of endothermic engines
JPH07217511A (ja) 自動車エンジン吸気用合成樹脂製ブロー成形ダクト
CN219570220U (zh) 一种输气管
CN105840927A (zh) 改进的商用车排气用金属软管总成
CN205716096U (zh) 改进的商用车排气用金属软管总成
JP2010048269A (ja) 不織布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
CN2818980Y (zh) 加强型塑料钢带螺旋波纹管材
CN109958561B (zh) 进气部件、空滤器及机动车辆
JP4726146B2 (ja) 蛇腹ホ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