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91600B - 空气滤清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气滤清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91600B
CN102691600B CN201210069418.9A CN201210069418A CN102691600B CN 102691600 B CN102691600 B CN 102691600B CN 201210069418 A CN201210069418 A CN 201210069418A CN 102691600 B CN102691600 B CN 1026916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
gas
path
filt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94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91600A (zh
Inventor
清水孝彦
三川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91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91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916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916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6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lubricant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16Fixing, mounting, supporting or arranging filter elements; Filter element cartridges
    • F02M35/02425Support structures increasing the stability or stiffness of the filte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75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filter element
    • F02M35/02491Flat filter elements, e.g. rectang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4Air cleaners speci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engine, to intake system or specially adapted to vehicle; Mounting thereon ;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devices
    • F02M35/048Arranging or mounting on or with respect to engines or vehicle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过滤器结构,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集中有多个功能时,不会导致过滤、吸气等性能的降低,且能够将空气滤清器与内燃机等连接的配管较短地构成。在配置于动力单元上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中,空气滤清器结构的特征在于,空气滤清器壳体从内燃机的侧方朝向后轮的侧方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与连接管的上游端连接的吸气出口通路,在空气滤清器壳体内的吸气出口通路的后方设有过滤部,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且在吸气出口通路的周围,与内燃机的窜漏气体返回配管连接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和其它通路以窜漏气体返回通路成为其它通路的下侧的方式上下排列地朝向前方形成。

Description

空气滤清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动力单元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的空气滤清器的结构,其中,所述动力单元通过将内燃机和向后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一体化而成。
背景技术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配置在将内燃机和向后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一体化而成的动力单元上的空气滤清器中,具有如下等多个功能:连接使来自内燃机的窜漏气体返回空气滤清器的窜漏气体返回配管,将窜漏气体与吸气一起向内燃机输送而使它们燃烧;连接与化油器连通的空气开放管(专利文献1中的“负压导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280361号公报(图5、图6)
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空气滤清器具备多个功能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滤清器配置在由车架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的动力单元上,因此除了用于确保上下摆动量的上下空间的制约外,还产生了动力单元上的前后的空间的制约,因此从该观点出发,要求进一步的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结构,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集中有多个功能的情况下,不会导致空气滤清器的过滤、吸气等性能的降低,能够将空气滤清器与内燃机等连接的配管构成得较短,且能够减少空气滤清器的所需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结构,该空气滤清器为配置在将内燃机和向后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一体化而成的动力单元上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空气滤清器壳体从所述内燃机的侧方朝向所述后轮的侧方在侧视观察下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有吸气出口通路,该吸气出口通路和与所述内燃机相连的连接管的上游端连接,并且在该空气滤清器壳体内的所述吸气出口通路的后方设有滤清元件的过滤部,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且在所述吸气出口通路的周围,与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连通且与所述内燃机的窜漏气体返回配管连接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和其它通路以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成为所述其它通路的下侧的方式上下排列地朝向前方形成。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及其它通路与所述吸气出口通路左右排列地配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二方面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过滤部的安装位置更接近所述吸气出口通路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三方面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具备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沿左右方向分割成三部分的结构,包括形成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车辆外侧壳体及车辆中心侧壳体、夹在所述车辆外侧壳体与车辆中心侧壳体之间且划分出未净化室和滤清室的所述滤清元件,所述滤清元件具备由所述车辆外侧壳体和车辆中心侧壳体夹着的基体板部和设置于该基体板部的所述过滤部,在所述其它通路上连接一端与化油器连接的空气开放配管的另一端,该化油器与所述连接管的下游端连接,所述其它通路的下侧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内出口部具备:内侧壁,其从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的内表面朝向所述基体板部延伸出,且前端接近所述基体板部(75);外侧壁,其从所述基体板部朝向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出,前端接近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62),包围所述内侧壁且沿着所述基体板部的与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的对合面的内周侧而向后方延伸。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四方面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方前低后高地配置,在该过滤部的下方的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上形成有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向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外部导出的出口。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有外部气体入口通路,该外部气体入口通路与向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吸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管连接,所述外部气体吸入管沿着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而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形成有与连接管的上游端连接的吸气出口通路、与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和其它通路,通过将与上述多个通路连接的配管沿着连接管布管,由此各配管在内燃机附近的布置性(日语:取り回し)变得良好。
并且,由于接近其它通路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与其它通路以窜漏气体返回通路成为其它通路的下侧的方式上下排列地形成,且滤清元件的过滤部设置在吸气出口通路的后方,由此能够减少窜漏气体对其它通路、过滤部的影响。
从而,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集中有多个功能的情况下,不会导致空气滤清器的过滤、吸气等性能的降低,能够将空气滤清器与内燃机等连接的配管较短地构成,从而能够减小空气滤清器的所需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除第一方面的效果外,由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及其它通路与吸气出口通路不是上下排列而是左右排列地配置,由此能够减小空气滤清器的前侧的上下宽度,能够在允许动力单元的上下摆动的同时使前侧接近内燃机,从而能够使配管进一步缩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除第二方面的效果外,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进入空气滤清器壳体内的窜漏气体容易与吸气一起被配置在比过滤部更近的位置处的吸气出口通路吸入,能够防止因窜漏气体向过滤部的附着引起的过滤部的污染,从而能够延长过滤部的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除第三方面的效果外,能够从其它通路将与化油器连接的空气开放配管朝向与连接管的下游端连接的化油器而更短地布管。
并且,能够通过内侧壁、外侧壁来将窜漏气体的流动向空气滤清器壳体内的下侧后方引导,能够防止窜漏气体对空气开放配管的影响,其中,该空气开放配管与比窜漏气体返回通路位于上侧的其它通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除第四方面的效果外,通过将后侧下方的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的出口与过滤部的下缘的距离拉开,能够减小窜漏气体中重的液体成分对过滤部的影响,且将窜漏气体中重的液体成分从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侧下方的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的出口向外部引导。另一方面,轻的窜漏气体由内侧壁、外侧壁来抑制到达在后方前低后高地配置的过滤部,而能够从长的空气滤清器壳体的上下宽度小的前部被与吸气出口通路连接的连接管吸入,并被向内燃机输送而燃烧,从而能够实现具备多个功能的空气滤清器壳体的上下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除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效果外,由于包括与向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吸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管连接的外部气体入口通路在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集中而形成了各通路,因此能够将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侧较宽地确保为过滤部的空间,能够使过滤部的周围的吸气的流动顺畅而减小吸气阻力,并同时能够防止灰尘偏颇地向过滤部附着,从而延长过滤部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将前轮侧省略示出的主要部分左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大致II-II向视下的省略示出车架和罩类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取下吸入口罩后的空气滤清器及摆动式动力单元等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整体结构说明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取下吸入口罩的整体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向视下的空气滤清器的取下吸入口罩的整体左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4中的VI-VI向视下的空气滤清器的车辆中心侧壳体的内表面的左侧视图。
图7是图4中的VII-VII向视下的空气滤清器的车辆中心侧壳体的前视图,是吸气出口通路、窜漏气体返回通路及其它通路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8是图5中的VIII-VIII向视下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局部后视图。
图9是与图4中的IX-IX向视相当的滤清元件的右视图(滤清室侧)。
图10是图9中的X-X向视下的滤清元件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9与本图中IX-IX向视相当。
图11是图2中的大致XI-XI向视下的内燃机和化油器的剖视图,是与空气滤清器侧连接的连接部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
2…内燃机
3…动力传递装置
4…车架
5…动力单元
6…空气滤清器
7…后轮
8…化油器
19…后缓冲件
20…曲轴
21…气缸部
21a…气缸盖
21b…气缸盖罩
22…吸气管
24…连接管
24a…上游端
24b…下游端
27…通气室
28…曲轴室
40B…后部主框架
50…动力单元壳体
60…空气滤清器壳体
61…车辆外侧壳体
62…车辆中心侧壳体
62a…前部内周面
62b…下部内周面
63…未净化室
64…滤清室
65…滤清元件
67…外部气体吸入管
71…排泄通路(出口)
75…基体板部
75a…倾斜部
76…过滤部
81…吸入活塞
82…致动器部
84…节气门阀
85…喉管部
87…隔膜
100…吸气出口通路
101…外部气体入口通路
102…窜漏气体返回通路
103…空气通路(其它通路)
105…迷宫式内侧壁(内侧壁)
107…迷宫式外侧壁(外侧壁)
108…窜漏气体流路
110…空气滤清器壳体内出口部
112…窜漏气体返回配管
113…空气开放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气滤清器结构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将各设备、构件的一部分剖开或重叠绘制,并省略示出对于本发明来说是主要部分以外的设备、构件等。
在各图的设备、配管上标注的空心小箭头示意性地表示从外部气体吸入、通过空气滤清器后向内燃机输送的吸气的流动方向,黑小箭头示意性地表示窜漏气体的流动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的说明及权利要求书中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依照将支承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气滤清器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安装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尤其是安装于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二轮车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的方向。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LH表示车辆左方,RH表示车辆右方,UP表示车辆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图1中示出小型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1的将前轮侧省略示出的主要部分左侧面。
机动二轮车(本发明中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中,内燃机2与向后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3一体化,且相对于车架4安装成上下摆动自如的摆动式动力单元(以下简称为“动力单元”)5设置在乘客用座椅10的下方,内燃机2为单气缸的四冲程内燃机。动力单元5以动力单元壳体50的曲轴20朝向机动二轮车1的车宽方向的方式搭载在机动二轮车1上。
并且,在动力单元5上支承有内燃机2的吸气用的空气滤清器6。
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虽省略了图示,但对前轮进行轴支承的左右一对的前叉经由转向杆而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在位于车架4的前端部的头管上。另外,在转向杆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车把。
车架4中,主框架从头管向斜下后方延伸,如图1所示,在主框架的下部分支成左右一对的主框架40A、40A而向大致水平后方延伸出,从而形成以头管与乘客用座椅10之间为低部来提高跨骑容易度的鞍部41。
底踏板11与未图示的前罩的下部后方连接而设置在鞍部41上。
主框架40A、40A在底踏板11的后方形成弯曲部42,并形成为左右一对的后部主框架40B、40B而向后方斜向上地延伸出后,以减少斜度的方式折弯而向后方延伸出。
从前方将收纳箱12、燃料箱13等支承在后部主框架40B、40B间,并将乘客用座椅10以覆盖收纳箱12、燃料箱13的上部的方式支承在后部主框架40B、40B间。
左右成对的主框架40A、40A、后部主框架40B、40B分别通过车宽方向的框架左右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符号14表示后挡泥板,15表示主停车架,16表示侧停车架。主停车架15、侧停车架16用实线来表示行驶中等不使用状态,且用双点划线来表示使用状态。
车架4主要由合成树脂所构成的车身罩17覆盖。
动力单元5中,其前部的内燃机2和后部左侧的动力传递装置3一体化,在动力单元壳体50的前方下部具备挂钩部51。
动力单元5在挂钩部51经由悬架杆18而被安装在从主框架40A、40A向后部主框架40B、40B弯曲的弯曲部42上的枢轴板43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且动力单元5的后部左侧经由后缓冲件19而被支承为能够与后部主框架40B、40B接近或分离。
另外,作为机动二轮车1的驱动轮的后轮7与右侧相邻而由在动力单元壳体50的后部侧设置的动力传递装置3的后端部轴支承。
在动力单元壳体50的前方侧具备接近水平地前倾的内燃机2的气缸部21,该气缸部21中,气缸体、气缸盖、气缸盖罩以依次层叠的方式被紧固。
在后轮7的左侧方且在动力单元5的动力传递装置3的上部、即动力单元壳体50的上部支承有空气滤清器6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该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后端60a配置在比安装在车架4与动力单元5之间的后缓冲件19靠后方的位置。即,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从内燃机2的侧方、气缸部21周围向后轮7的侧方在侧视观察下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
从内燃机2的气缸部21的气缸盖21a的上部延伸出的吸气管22向后方弯曲,经由化油器8和连接管24而与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部设置的吸气出口通路100连接,从而与后述的滤清室64连通。
另外,未图示的排气管从气缸部的气缸盖21a朝向下方延伸出,排气管绕向右侧而与配设在车身右侧的消声器26连接。
如图3所示(也参照图4、图5),空气滤清器6具备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而沿左右方向分割成三部分的结构,具备形成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车辆外侧壳体61及车辆中心侧壳体62、夹在车辆外侧壳体61与车辆中心侧壳体62之间且划分出未净化室63和滤清室64的滤清元件65这三部分,且这三部分彼此紧固。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66表示密封构件。并且,9表示后述的吸入口罩,由内侧罩90和外侧罩91构成,且覆盖车辆外侧壳体61的前部。
即,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设有滤清元件65,通过将面朝向左右方向而配置成平板状的滤清元件65来分隔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
在滤清元件65的左面侧且在车辆外侧壳体61内侧形成未净化室63,在车辆外侧壳体61的前侧,与向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吸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管67连接的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朝向前方形成。作为外部气体吸入管67的下游端的出口开口68在未净化室63内朝后开口(参照图4)。
在滤清元件65的右面侧且在车辆中心侧壳体62内侧形成滤清室64,在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前侧,形成和与内燃机2相连的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连接的吸气出口通路100,且将滤清室64内的净化后的吸气经由化油器8向内燃机2供给的连接管24朝向前方安装。连接管24的吸气下游侧的下游端24b与化油器8连接(参照图1、图2)。
并且,如图9、图10所示,滤清元件65具备由车辆外侧壳体61和车辆中心侧壳体62夹着保持的基体板部75、设置在基体板部75上的过滤部76,在过滤部76中,被吸入的外部气体即吸气从未净化室63向滤清室64通过时,吸气中的灰尘等被过滤掉,从而进行吸气的净化。
相对于空气滤清器6的向未净化室63内开口的外部气体吸入管67的出口开口68、及与向滤清室64内开口的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侧连接的吸气出口通路100,过滤部76设置成位于它们的后方,如图1所示,在侧视观察下,过滤部76配置在与后缓冲件19重叠的位置上。
从而,空气滤清器6的后端60a位置不会受后缓冲件19制约,能够前后方向足够长地构成,过滤部76能够具备足够大的过滤面积。
并且,由于形成为在侧视观察下前后细长的形态,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空气滤清器6容积并同时抑制上下尺寸,因此能够缓和与车架4的干涉,且能够抑制为了动力单元5的上下摆动的车身高度的增大。
因此,如图2、图4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为了避免向车宽方向伸出且避开相邻的后缓冲件19,在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车辆中心侧外表面上与后缓冲件19的位置对应而设有上下方向的槽状凹部70。
其结果是,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后部产生左右方向尺寸相对小的部分,但在比槽状凹部70靠前方的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前部形成向车辆中心侧扩大的扩大部64a,从而获得足够的滤清室64的容积。
并且,过滤部76中填充有滤纸等滤材,且过滤部76与基体板部75大致平行地配置,但相对于基体板部75向车辆外侧壳体61侧偏移配置。即,过滤部76向未净化室63侧突出。
进而,如图4所示,在基体板部75上且在未净化室63内形成有倾斜部75a,该倾斜部75a在外部气体吸入管67的出口轴线X的延长上相对于出口轴线X倾斜且到达过滤部76的突出的缘部76a(参照图10)。
从而,除了滤清室64具备扩大部64a的结构外,通过过滤部76的偏移配置,能够抑制容积的减小,且由于基体板部75的倾斜部75a的背面75b侧使滤清室64的容积、流路截面积增加,因此能够防止滤清室64内的吸气的流动的紊乱,使流动变得稳定。
另一方面,在未净化室63中,从外部气体吸入管67流入的外部气体由倾斜部75a引导,在抑制流动的紊乱的同时向未净化室63的后部送入,因此能够将外部气体均匀且充分地向空气滤清器6的靠后部设置的大面积的过滤部76供给,从而使净化性能提高。
如图4~图6所示,或如图7详细示出的那样,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前侧,且在吸气出口通路100的周围、左侧形成有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和空气通路(本发明中的“其它通路”)103。
并且,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以成为空气通路103的下侧的方式与空气通路103上下排列而形成,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及空气通路103与吸气出口通路100左右排列配置而形成。
并且,外部气体吸入管67沿着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而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参照图4)。
在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上连接窜漏气体返回配管112的下游端112b,如图2、图11所示,窜漏气体返回配管112的上游端112a以与气缸部21的气缸盖罩21b的内部的通气室27连通的方式与该气缸盖罩21b连接。
在气缸盖罩21b内划分出经由未图示的凸轮链条室、簧片阀等与曲轴室28连通的通气室27。
窜漏气体返回配管112是用于从通气室27将窜漏气体向空气滤清器6吸入的配管。
含有未燃烧燃料成分等的窜漏气体被从曲轴室28内向通气室27吸引,分离出油分等的窜漏气体通过窜漏气体返回配管112向空气滤清器6的滤清室64侧输送,并被与吸气一起再次向内燃机2输送而燃烧。
如图2、图11所示,在空气通路103连接有一端113a侧以与化油器8的致动器部82连通的方式连接的空气开放配管113的另一端113b侧。
如后所述,空气开放配管113是为了调整化油器8的吸入活塞81的控制,而将滤清室64内的吸气压力向致动器部82传递用的配管。
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标记的双线两向箭头示意性地表示滤清室64内的吸气压力的传递路径。
如图3、图6所示,在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内表面,在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的壳体内出口104的周围形成有从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前部内周面62a到下部内周面62b的迷宫式内侧壁(本发明中的“内侧壁”)105,该迷宫式内侧壁105从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内表面朝向该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与滤清元件65的基体板部75的对合面62c延伸出,且其前端接近基体板部75。
并且,迷宫式内侧壁105的下端被局部切掉,形成将迷宫式内侧壁105与下部内周面62b之间空开的间隙部106。
另一方面,如图9、图10所示,在滤清元件65的与车辆中心侧壳体62接合的右侧面形成有迷宫式外侧壁(本发明中的“外侧壁”)107,其包围迷宫式内侧壁105后,沿着基体板部75的与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对合面75c的内周侧而向后方延伸,且从基体板部75朝向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内表面延伸出,其前端接近车辆中心侧壳体62。
迷宫式外侧壁107朝向后方而大致延伸设置到基体板部75的倾斜部75a的背面75b的前方端75d(参照图9),如图4、图10所示,迷宫式外侧壁107的右缘端107a向车辆中心侧壳体62内部、即滤清室64内部以一定宽度突出。从而,如图9所示,迷宫式外侧壁107在包围迷宫式内侧壁105后,沿着车辆中心侧壳体62内的下部内周面62b、即滤清室64的下部内周面而划分出窜漏气体流路108,但在迷宫式外侧壁107的右缘端107a,窜漏气体流路108的右侧面以使窜漏气体向滤清室64右方流出的方式打开,形成右侧打开部108a(参照图4、图9、图10)。
从而,图6所示,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的壳体内出口104向在车辆中心侧壳体62内表面、即滤清室64内表面形成的迷宫式内侧壁105内流入的窜漏气体通过在迷宫式内侧壁105上形成的间隙部106,沿着包围迷宫式内侧壁105后向后方延伸的迷宫式外侧壁107的下方的窜漏气体流路108而向后方流动。
此时,轻的气体的窜漏气体从窜漏气体流路108的右侧打开部108a在滤清室64的前部回绕,与吸气一起被与吸气出口通路100连接的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吸入而向内燃机2供给,与通过化油器8添加的燃料一起燃烧。
即,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配置在相对于过滤部76的安装位置更接近吸气出口通路100的位置处,因此能够防止窜漏气体到达过滤部76的情况,且窜漏气体从与吸气出口通路100连接的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吸入,从而能够防止因窜漏气体向过滤部76的附着引起的过滤部76的污染。
并且,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内出口部110具备:迷宫式内侧壁105;包围迷宫式内侧壁105且沿着基体板部75的与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对合面75c的内周侧而向后方延伸的迷宫式外侧壁107。
因此,通过迷宫式内侧壁105、外侧壁107能够将窜漏气体的流动向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下侧后方引导,从而防止窜漏气体向位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正上侧的空气通路103的回绕。
从而,能够防止窜漏气体对与空气通路103连接的空气开放配管113的影响。
未燃燃料成分、未分离油成分、冷凝水成分等窜漏气体中的重的液体成分从车辆中心侧壳体62内的窜漏气体流路108沿着下部内周面62b进一步向后方流下。
在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后部的下部内周面62b形成有位于滤清元件65的过滤部76的下方的作为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的出口的排泄通路71,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向排泄通路71流入。为此,如图6所示,以下部内周面62b随着朝向后部而变低的方式构成空气滤清器壳体60,排泄通路71设置在最低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如图5、图6所示,过滤部76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的后方前低后高地配置,因此窜漏气体中重的液体成分能够保持与过滤部76的上下距离,对过滤部76产生影响的情况少,且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后侧下方的排泄通路71向外部导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排泄通路71上如图8所示那样安装有树脂或橡胶制的盖72,来暂时保留窜漏气体的液体成分。
并且,如图5所示,在车身外侧壳体61上也同样,从外部气体吸入管67导入到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未净化室63中的外部气体中冷凝出的水分、混入的雨水等分离水在车身外侧壳体61的下部内周面61b流下,向在车身外侧壳体61的后部形成的排泄通路73流入,而从排泄通路73向外部导出。
为此,如图5所示,以下部内周面61b随着朝向后部而变低的方式构成空气滤清器壳体60,排泄通路73设置在最低的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在排泄通路73上如图8所示那样安装树脂或橡胶制的盖74,来暂时保留分离水。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化油器8中,在对形成于化油器主体80内的吸气通路83进行开闭的节气门阀84的上游侧设有使喉管部85的直径变化的吸入活塞81。
使吸入活塞81进出的致动器部82包括:在化油器主体80的上部设置的吸入腔室86;在插入到吸入腔室86内的吸入活塞81的上端部安装,将吸入腔室86内划分为上部室86a和下部室86b这两个室的隔膜87。
在上部室86a设有弹簧88,该弹簧88以将吸入活塞81压下,使通过吸入活塞81的下端部来变更的喉管部85的直径成为最小的方式进行施力。
并且,上部室86a经由吸入活塞81内部的圆筒空间81a、在吸入活塞81的下端部穿设的连通孔81b而与喉管部85连通,上部室86a内的压力与喉管部85的压力大致一致地变化。
另一方面,空气开放配管113的一端113a与下部室86b连接并连通,空气开放配管113的另一端113b在空气通路103处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滤清室64连通。
因此,下部室86b内的压力与滤清室64内的吸气压力大致一致地变化。
在怠速时等节气门阀84关闭的情况下,通过喉管部85的吸气量少,在喉管部85产生的负压小,从而上部室86a的负压也小,因此通过弹簧88将吸入活塞81压下,而使喉管部85的直径成为最小。
当打开节气门阀84时,通过喉管部85的吸气量增加,在喉管部85产生的负压变大,从而上部室86a的负压也变大,抵抗弹簧88的力使吸入活塞上升,直至平衡为止,因此喉管部的直径变大。
从而,由于喉管部85的开度根据节气门阀84的开度自动地变化,因此在节气门阀84的急剧开闭中,也能够顺畅地反应而使内燃机2的输出特性平缓,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部室86a的负压的作用以通过与作用于下部室86b的滤清室64内的吸气压力的差量来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进行与内燃机2的运转状况更匹配的喉管部85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化油器8的调整而设置的上述空气开放配管113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部与空气通路103连接,该空气通路103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并列且在该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的上部朝向前方形成,因此能够将空气开放配管113在内燃机2附近较短地布管,布置性良好,使滤清室64内的吸气压力作用于下部室86b的响应性也提高。
并且,如前所述,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导入到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的窜漏气体通过迷宫式内侧壁105、外侧壁107防止向空气通路103侧流入,因此防止窜漏气体向化油器8的致动器82内侵入而对其功能带来影响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图4、图5中,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6以取下图3所示的吸入口罩9的状态示出空气滤清器壳体60。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6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部如图1所示那样安装由图3所示的内侧罩90、外侧罩91构成的吸入口罩9。
即,在车辆外侧壳体61的前方朝前安装的外部气体吸入管67的前方前端的吸入开口69从车辆外侧壳体61向前方突出,而该吸入开口69的两侧由吸入口罩9的内侧罩90和外侧罩91覆盖。
在外侧罩91上设有向侧方开口的吸气开口91a,从车身侧方导入的外部气体通过外侧罩91与内侧罩90之间而从外部气体吸入管67的前方前端的吸入开口69吸入。
从而,通过吸入口罩9的保护来防止来自前方的灰尘侵入,因此能够将外部气体吸入管67靠前方配置,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过滤部76与外部气体吸入管67的出口开口68的距离,进而使过滤部76的前后的吸气流动变得顺畅。
在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中,从吸入口罩9的吸气开口91a吸入的外部气体通过外部气体吸入管67进入空气滤清器6的未净化室63,通过位于未净化室63后部的滤清元件65的过滤部76而被净化,并进入滤清室64。净化后的吸气在滤清室64内朝向与位于滤清室64内的前侧的吸气出口通路100连接的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流动。
并且,吸气经由连接管24、化油器8、吸气管22而被向内燃机2输送,使在化油器8中混合后的燃料燃烧。
另一方面,来自内燃机2的曲轴室28而在通气室27中分离出油成分的窜漏气体经由窜漏气体返回配管112而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向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滤清室64内流入,但通过构成空气滤清器壳体内出口部110的迷宫式内侧壁105和迷宫式外侧壁107来防止轻的气体成分到达滤清元件65的过滤部76,从而轻的气体成分与吸气一起被吸入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并经由连接管24、化油器8、吸气管22被向内燃机2输送,与在化油器8中混合后的燃料一起燃烧。
并且,滤清室内的吸气压力从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部形成的空气通路103经由连接在空气通路103与化油器8之间的空气开放配管113而作用于化油器8的吸入活塞81的致动器部82,来调整化油器8的喉管部85的开度控制。
此时,通过上述那样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不会导致空气滤清器的过滤、吸气等性能的降低,由于吸气出口通路100、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空气通路103均形成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侧,因此能够将与内燃机2、化油器8连接的各配管较短地构成,能够减少空气滤清器的所需空间。
以下,总结叙述本实施方式的小型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结构的特征。
即,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结构,该空气滤清器为配置在将内燃机2和向后轮7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3一体化而成的动力单元5上的机动二轮车1的空气滤清器6,在该空气滤清器结构中,空气滤清器6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从内燃机2的侧方朝向后轮7的侧方在侧视观察下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吸气出口通路100,该吸气出口通路100和与内燃机2相连的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连接,且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的吸气出口通路100的后方设有滤清元件65的过滤部76,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且在吸气出口通路100的周围,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连通且与内燃机2的窜漏气体返回配管112连接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和空气通路103以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成为空气通路103的下侧的方式上下排列地朝向前方形成。
从而,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形成与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连接的吸气出口通路100、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连通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和空气通路103,通过将与上述多个通路102、103连接的配管112、113沿着连接管24布管,由此各配管112、113在内燃机2附近的布置性变得良好。
并且,由于接近空气通路103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和空气通路103以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成为空气通路103的下侧的方式上下排列地形成,且滤清元件65的过滤部76设置在吸气出口通路100的后方,因此能够减少窜漏气体对空气通路103、过滤部76的影响。
从而,在机动二轮车1的空气滤清器6集中有多个功能的情况下,不会导致空气滤清器6的过滤、吸气等性能的降低,能够将空气滤清器6与内燃机2等连接的配管较短地构成,从而能够减少空气滤清器6的所需空间。
并且,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及空气通路103与吸气出口通路100左右排列地配置。
由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及空气通路103与吸气出口通路100不是上下排列而是左右排列地配置,因此能够减小空气滤清器6的前侧的上下宽度,能够在允许动力单元5的上下摆动的同时使前侧接近内燃机2,从而能够使配管进一步缩短。
并且,由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配置在相对于过滤部76的安装位置更接近吸气出口通路100的位置处。
因此,从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进入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的窜漏气体容易与吸气一起被配置在比过滤部76更近的位置处的吸气出口通路100吸入,能够防止因窜漏气体向过滤部76的附着引起的过滤部76的污染,从而能够延长过滤部76的寿命。
并且,空气滤清器6具备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沿左右方向分割成三部分的结构,包括形成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车辆外侧壳体61及车辆中心侧壳体62、夹在车辆外侧壳体61与车辆中心侧壳体62之间且划分出未净化室63和滤清室64的滤清元件65,滤清元件65具备由车辆外侧壳体61和车辆中心侧壳体62夹着的基体板部75和设置于基体板部75的过滤部76,在空气通路103上连接一端113a与化油器8连接的空气开放配管113的另一端113b,该化油器8与连接管24的下游端24b连接,空气通路103的下侧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内出口部110具备:迷宫式内侧壁105,其从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内表面朝向基体板部75延伸出,且前端接近基体板部75;迷宫式外侧壁107,其从基体板部75朝向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内表面延伸出,前端接近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62,包围迷宫式内侧壁105且沿着基体板部75的与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对合面75c的内周侧向后方延伸。
因此,能够从空气通路103将与化油器8连接的空气开放配管113朝向与连接管24的下游端24b连接的化油器8更短地布管。
并且,能够通过迷宫式内侧壁105、外侧壁107来将窜漏气体的流动向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的下侧后方引导,能够防止窜漏气体对空气开放配管113的影响,其中,该空气开放配管113与比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位于上侧的空气通路103连接。
并且,过滤部76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后方前低后高地配置,在过滤部76下方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上形成有作为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向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外部导出的出口的排泄通路71。
从而,通过将后侧下方的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的排泄通路71与过滤部76的下缘的距离拉开,能够减小窜漏气体中重的液体成分对过滤部76的影响,且将窜漏气体中重的液体成分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后侧下方的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的排泄通路71向外部引导。另一方面,轻的窜漏气体由迷宫式内壁105、外壁107来抑制到达在后方前低后高地配置的过滤部76,而能够从长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上下宽度小的前部被与吸气出口通路100连接的连接管24吸入,并被向内燃机2输送而燃烧,从而能够实现具备多个功能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上下的小型化。
并且,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该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与向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吸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管67连接,外部气体吸入管67沿着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
从而,包括与向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吸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管67连接的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在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集中而形成了各通路100、101、102、103,因此能够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后侧较宽地确保为过滤部76的空间,能够使过滤部76的周围的吸气的流动顺畅而减小吸气阻力,并同时能够防止灰尘偏颇地向过滤部76附着,从而延长过滤部76的寿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多种方式实施。

Claims (7)

1.一种空气滤清器结构,该空气滤清器为配置在将内燃机(2)和向后轮(7)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3)一体化而成的动力单元(5)上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的空气滤清器(6),所述空气滤清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6)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从所述内燃机(2)的侧方朝向所述后轮(7)的侧方在侧视观察下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有吸气出口通路(100),该吸气出口通路(100)和与所述内燃机(2)相连的连接管(24)的上游端(24a)连接,并且在该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的所述吸气出口通路(100)的后方设有滤清元件(65)的过滤部(76),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且在所述吸气出口通路(100)的周围,与该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连通且与所述内燃机(2)的窜漏气体返回配管(112)连接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和其它通路(103)以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成为所述其它通路(103)的下侧的方式上下排列地朝向前方形成,
所述空气滤清器(6)具备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沿左右方向分割成三部分的结构,包括形成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车辆外侧壳体(61)及车辆中心侧壳体(62)、夹在所述车辆外侧壳体(61)与车辆中心侧壳体(62)之间且划分出未净化室(63)和滤清室(64)的所述滤清元件(65),所述滤清元件(65)具备由所述车辆外侧壳体(61)和车辆中心侧壳体(62)夹着的基体板部(75)和设置于该基体板部(75)的所述过滤部(76),
在所述其它通路(103)上连接一端与化油器(8)连接的空气开放配管(113)的另一端,该化油器(8)与所述连接管(24)的下游端(24b)连接,
所述其它通路(103)的下侧的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内出口部(110)具备:内侧壁(105),其从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内表面朝向所述基体板部(75)延伸出,且前端接近所述基体板部(75);外侧壁(107),其从所述基体板部(75)朝向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内表面延伸出,前端接近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62),包围所述内侧壁(105)且沿着所述基体板部(75)的与所述车辆中心侧壳体(62)的对合面(75c)的内周侧而向后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的壳体内出口(104)形成有包围内侧壁(105)而向后方延伸的外侧壁(107),在所述外侧壁(107)下方形成有到达后方的排泄通路(71)的窜漏气体流路(10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及其它通路(103)与所述吸气出口通路(100)左右排列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过滤部(76)的安装位置更接近所述吸气出口通路(100)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76)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后方前低后高地配置,在该过滤部(76)的下方的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上形成有窜漏气体中的液体成分向该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外部导出的排泄通路(7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有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该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与向该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吸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管(67)连接,所述外部气体吸入管(67)沿着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而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前侧朝向前方地形成有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该外部气体入口通路(101)与向该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吸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管(67)连接,所述外部气体吸入管(67)沿着所述窜漏气体返回通路(102)而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
CN201210069418.9A 2011-03-24 2012-03-15 空气滤清器结构 Active CN1026916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5236 2011-03-24
JP2011065236A JP5830260B2 (ja) 2011-03-24 2011-03-24 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91600A CN102691600A (zh) 2012-09-26
CN102691600B true CN102691600B (zh) 2015-06-17

Family

ID=46857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9418.9A Active CN102691600B (zh) 2011-03-24 2012-03-15 空气滤清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83235B2 (zh)
JP (1) JP5830260B2 (zh)
CN (1) CN1026916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2961B2 (ja) * 2012-12-17 2017-01-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14317B2 (ja) * 2012-12-21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ケース構造
JP5934287B2 (ja) * 2014-06-05 2016-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6417860B2 (ja) * 2014-11-04 2018-11-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6661968B2 (ja) * 2015-10-27 2020-03-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水抜き構造
JP6472482B2 (ja) * 2017-04-28 2019-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9026459B (zh) * 2017-06-08 2022-08-16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空气滤清器组件
WO2019142279A1 (ja) * 2018-01-17 2019-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ー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55056Y (zh) * 2008-08-28 2009-06-10 济南轻骑发动机有限公司 摩托车用空气滤清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6988B2 (ja) * 1998-11-04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4280361B2 (ja) * 1999-06-07 2009-06-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の吸気構造
JP4240431B2 (ja) * 1999-09-24 2009-03-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3911950B2 (ja) * 2000-02-25 2007-05-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3965960B2 (ja) * 2001-10-12 2007-08-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JP3918505B2 (ja) * 2001-10-25 2007-05-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TWI254006B (en) * 2002-06-17 2006-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Air intake device for scooter-type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4257902B2 (ja) * 2003-09-10 2009-04-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4285648B2 (ja) * 2003-10-03 2009-06-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制御装置
JP4545053B2 (ja) * 2005-06-28 2010-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4608421B2 (ja) * 2005-11-29 2011-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US7789077B2 (en) * 2006-04-11 2010-09-07 Honda Motor Co., Ltd. Crankcas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977485B2 (ja) * 2007-01-31 2012-07-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08223596A (ja) * 2007-03-13 2008-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5108428B2 (ja) * 2007-09-18 2012-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リーザ室が設けられた内燃機関
US8256386B2 (en) * 2009-01-08 2012-09-04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55056Y (zh) * 2008-08-28 2009-06-10 济南轻骑发动机有限公司 摩托车用空气滤清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83235B2 (en) 2014-07-22
JP2012202243A (ja) 2012-10-22
CN102691600A (zh) 2012-09-26
JP5830260B2 (ja) 2015-12-09
US20120240895A1 (en) 201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91600B (zh) 空气滤清器结构
CN105275680A (zh) 鞍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
EP2502812B1 (en)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ZA200804461B (en) Motorcycle including a rider saddle and a fuel tank
US10233875B2 (en) Saddle-ridden vehicle
CN101804848B (zh)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EP2502811B1 (en)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US8201654B2 (en) Air cleaner system for motorcycle
CN102785729B (zh) 鞍乘型车辆
US8776924B2 (en) Intake system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4141566A (zh) 踏板式车辆的空气净化器单元
CN102654072B (zh) 跨骑式车辆的排气净化装置
EP2502813B1 (en)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JP4648132B2 (ja)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気化器配設構造
JP570269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3967659B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空气滤清器
BR102013003441A2 (pt) Veículo do tipo de escarranchar
CN103359220B (zh) 骑乘型车辆
JP62853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WO2019044118A1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JP718824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382981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