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3175A - 维护装置、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维护装置、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53175A CN102653175A CN2012100530140A CN201210053014A CN102653175A CN 102653175 A CN102653175 A CN 102653175A CN 2012100530140 A CN2012100530140 A CN 2012100530140A CN 201210053014 A CN201210053014 A CN 201210053014A CN 102653175 A CN102653175 A CN 1026531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lladeur train
- moving
- towards
- clutch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10000000515 too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20317 Ro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39 b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Aesculin Natural products OC[C@@H]1[C@@H](O)[C@H](O)[C@@H](O)[C@H](O)[C@H]1Oc2cc3C=CC(=O)Oc3cc2O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8051 Chime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18 DNA micro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1481 Pathologic Constri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copper;5,10,15,20-tetraphenylporphyrin-22,24-diid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CC(C(=C2C=CC([N-]2)=C(C=2C=CC=CC=2)C=2C=CC(N=2)=C(C=2C=CC=CC=2)C2=CC=C3[N-]2)C=2C=CC=CC=2)=NC1=C3C1=CC=CC=C1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81 dep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49 in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67 inorganic solven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804 sten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62 sten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614—Disconn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维护装置、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具备:管泵(38),该管泵分别经由吸引通路对盖(27)的内部空间进行吸引;选择封堵机构(40),该选择封堵机构(40)具有滑动件(41),在滑架位于到达维护区域之前的移动中途的移动中途区域中,使滑动件与滑架之间的卡合成立,从而使滑动件与滑架联动地移动,通过滑动件的移动选择性地封堵各吸引通路,并且在维持所选择的吸引通路的封堵状态的情况下解除滑动件与滑架之间的卡合;以及接近/离开移动构件,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通过使滑动件以接近滑架或从滑架离开的方式移动而使滑动件与滑架之间的卡合成立或者解除滑动件与滑架之间的卡合。
Description
2011年3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2011-45367号、以及2011年3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2011-45366号的全部内容都通过援引包含于本发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液体喷射头的维护的维护装置、具备该维护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对来自驱动源的动力传递进行切换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以及具备该动力传递切换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众所周知有喷墨式打印机。该打印机将液体喷射头设置于往复移动的滑架,从在该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形成面开口的喷嘴朝沿着与滑架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被输送的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来进行印刷。
在此类打印机中,一般来说,进行用于维持从液体喷射头的喷嘴适当地喷射墨水的喷射特性的维护,即进行液体喷射头的维护。例如,在使滑架移动到印刷区域外的非印刷区域之后,使盖以覆盖喷嘴的开口部的方式与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形成面抵接,上述印刷区域是对纸张喷射墨水而进行印刷的区域。进而,在该抵接状态下,借助吸引泵的旋转动作使形成在喷嘴形成面与盖之间的盖内空间成为负压状态,由此,从喷嘴吸引在喷嘴内例如增稠后的墨水,并经由与盖连结的作为吸引通路的管排出。通过这样做,能够进行维护,以便能够从喷嘴适当地喷射墨水。
在该维护中,能够在打印机中选择需要进行吸引的喷嘴而进行维护。即,形成为如下结构:例如根据从构成各喷嘴列的喷嘴喷射的墨水颜色将喷嘴形成面划分成以喷嘴列为单位的多个区域,利用盖覆盖划分出的各区域。进而,形成为如下结构:通过使形成于喷嘴形成面中的由盖覆盖的区域的盖内空间成为负压状态,由此,对形成于该区域的喷嘴进行维护。
作为具有此类结构的打印机,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利用设置于液体喷射头、且伴随着滑架的往复移动而往复移动的封堵部件选择管并将其压溃,从而选择成为负压状态的盖内空间。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由于利用滑架的往复移动,因此,无需扩展滑架的移动范围就能够选择性地封堵作为吸引通路的管。因而,能够得到不会大型化、且能够选择性地对多个盖内空间进行吸引的打印机。
除此之外,也进行利用通过上升而与液体喷射头卡合的擦拭部件擦拭附着于喷嘴的开口部的不必要的墨水的处理等。进而,作为用于使此类吸引泵旋转、或者使擦拭部件上升的驱动源,通常使用马达。
因而,如果能够利用一个马达进行多个动作,则能够减少马达(驱动源)的使用个数,因此,能够抑制打印机的大型化。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打印机:利用滑架在纸张两侧的区域、亦即印刷区域外的移动动作,将与马达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切换为输送纸张的供纸机构驱动用齿轮、和对吸引泵进行驱动的吸引机构驱动齿轮中的任一个驱动齿轮。如此,通过利用滑架在印刷区域外的移动动作来切换一个马达的旋转动力的传递,无需另外装备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就能够对一个马达的旋转驱动进行切换,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打印机的大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19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15096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提出的技术是,封堵部件伴随着滑架在盖与液体喷射头抵接而形成盖内空间的非印刷区域中的往复移动而移动。因此,形成为无法一边维持已经选择要压溃的管的状态一边使滑架移动的结构。并且,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滑架从印刷区域朝非印刷区域移动之际,以滑架的移动作为驱动力使上升机构工作而使盖上升,由此使盖与喷嘴形成面抵接。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当进行在盖从喷嘴形成面离开的状态下对盖内进行吸引的所谓空吸的情况下,当使滑架从非印刷区域朝印刷区域方向移动以便使盖下降时,伴随与此,封堵部件也同样朝印刷区域方向移动。结果,将作为吸引通路的管选择性地压溃的状态被解除,因此所有的盖内同时被吸引,吸引力分散,因此存在盖内的墨水的排出性降低的课题。并且,当滑架在非印刷区域往复移动时,加上伴随着盖的上升移动的载荷,伴随着封堵构件的往复移动的载荷增加。因而,担心会对用于使滑架往复移动的马达施加有过量的载荷。因此,也存在所使用的马达为额定电流大的大型马达以便能够得到大的转矩的课题。
并且,专利文献2提出的技术仅能够在滑架位于印刷区域外的状态下对吸引机构用驱动齿轮进行驱动。即,存在以下课题:例如在滑架移动到印刷区域的情况下,马达的驱动齿轮不能维持对吸引机构用驱动齿轮进行驱动的切换状态,返回始终与供纸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个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维护装置,能够抑制滑架移动时的载荷的增加,并且能够一边维持已选择应当形成负压状态的盖内空间的状态一边使滑架移动。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具备此类维护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能够利用滑架的移动动作可靠地对驱动源的动力的传递进行切换,并且能够维持切换后的动力传递的状态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具备此类动力传递切换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维护装置具备:滑架,该滑架对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进行支承,且设置成能够往复移动;盖,伴随着上述滑架朝进行上述液体喷射头的维护的维护区域移动,上述盖接近上述液体喷射头,并以包围上述喷嘴的方式与上述液体喷射头抵接,从而在上述盖与该液体喷射头之间形成多个内部空间;吸引构件,该吸引构件经由与每个内部空间对应的吸引通路对上述盖的各内部空间进行吸引;选择封堵构件,该选择封堵构件具有移动部件,在上述滑架位于到达上述维护区域之前的移动中途的移动中途区域中,上述移动部件在与上述滑架卡合的状态下与该滑架联动地移动,伴随着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上述选择封堵构件选择性地封堵上述各吸引通路,并且在维持所选择的上述吸引通路的封堵状态的情况下解除上述移动部件与上述滑架之间的卡合;以及接近/离开移动构件,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通过使上述移动部件以接近上述滑架或者从上述滑架离开的方式移动而使上述移动部件与上述滑架之间的卡合成立或者解除上述移动部件与上述滑架之间的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在朝使盖抵接从而进行吸引的维护区域移动的移动中途的区域中,选择应当成为负压状态的盖的内部空间,并且,能够一边维持与所选择的内部空间对应的吸引通路的封堵状态一边使滑架朝维护区域移动。结果,盖的吸引性不会降低,能够适当地进行液体喷射头的维护。并且,如果能够避免选择应当封堵的吸引通路的移动中途区域重叠于滑架以使盖与液体喷射头抵接的方式移动的区域,则能够抑制伴随着滑架的移动的载荷的增大。
在本发明的维护装置中,在上述移动部件设置有:卡合部,在上述滑架的移动中途区域,上述卡合部能够与上述滑架卡合;以及封堵部件,上述封堵部件为了选择性地封堵上述各吸引通路而移位,上述选择封堵构件具备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具有凸轮面,该凸轮面形成为:借助上述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将上述封堵部件朝与所选择的应当封堵的上述吸引通路相应的选择位置引导,在上述封堵部件位于上述选择位置的状态下,上述接近/离开移动构件进行驱动而使上述选择封堵构件接近上述滑架或从上述滑架离开。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滑架与移动部件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的情况下的移动部件的位置由选择位置确定,因此,在此后使移动部件的卡合部与滑架卡合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滑架与卡合部卡合。并且,由于借助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来切换应当封堵的吸引通路,因此,能够将选择位置在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因而,与吸引通路的选择状态无关,能够在移动中途区域的确定位置使滑架与移动部件卡合。
本发明的维护装置具备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对上述移动部件施力,以使得上述封堵部件被朝上述选择位置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在滑架与移动部件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的情况下,利用施力构件对移动部件施力,以使得封堵部件朝选择位置方向移动。结果,例如当滑架与移动部件之间的卡合在滑架的移动中途被解除的情况下,借助施力构件的作用,移动部件的位置在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移动到能够确定的位置,因此,在此后使移动部件的卡合部与滑架卡合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滑架与卡合部卡合。
在本发明的维护装置中,上述选择封堵构件在上述封堵部件所被引导至的上述选择位置形成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限制上述移动部件朝下述方向移动,该方向是指上述滑架从上述维护区域朝上述移动中途区域移动的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在选择封堵构件中,使处于移动限制状态的移动部件的卡合部与移动到维护区域的滑架卡合,由此,能够对滑架进行限制,避免其从维护区域朝移动中途区域方向移动。因而,能够使移动部件的卡合部作为滑架的锁止构件而发挥功能。
在本发明的维护装置中,在上述滑架的移动中途区域包含从上述液体喷射头对介质喷射上述液体的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在朝介质喷射液体的处理中,能够利用滑架的移动动作预先选择要进行吸引的盖的内部空间。因而,能够在印刷结束后立即对要进行维护的对象喷嘴进行吸引而进行维护。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朝介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和具有上述结构的维护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起到与上述维护装置所具有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即,能够抑制驱动源的载荷的增加,同时,通过使用滑架的往复移动来选择要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吸引的盖,由此,能够在不会使吸引性降低的情况下对液体喷射头进行维护。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具备:旋转部,该旋转部伴随着驱动源的转动而旋转;旋转轴,该旋转轴具有沿着上述旋转部的轴向延伸的轴部,并且形成有从该轴部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在上述轴向上的相互离开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能够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与上述突出部卡合,通过上述卡合部件朝沿着上述轴向的第一方向移动,允许上述突出部的相对旋转,从而使上述突出部与上述第一卡合部以及上述第二卡合部中任意一方卡合,另一方面,通过上述卡合部件朝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维持上述突出部与上述第一卡合部以及上述第二卡合部中任意一方之间的卡合,从而上述卡合部件与上述突出部共同旋转;移位部件,该移位部件与上述卡合部件抵接,且该移位部件以使得上述卡合部件沿着上述轴向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动至允许上述突出部旋转的位置的方式移位;离合器部件,该离合器部件伴随着上述移位部件的移动而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与上述旋转部卡合,由此,上述旋转部的转动传递到上述离合器部件从而上述离合器部件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并且,上述离合器部件沿着上述轴向移动,以便当上述突出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维持上述离合器部件与上述旋转部之间的卡合,当上述突出部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时,解除上述离合器部件与上述旋转部之间的卡合;以及第二方向施力部件,该第二方向施力部件对上述离合器部件朝上述第二方向施力。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移位部件移动,能够利用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驱动离合器部件旋转,或者不利用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驱动离合器部件旋转。因而,例如,如果通过利用滑架的移动动作使移位部件移动从而使离合器部件沿轴向移动,则能够根据离合器部件是否旋转而切换至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或者不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中的任一方。并且,卡合部件由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经由离合器部件被施力,以便始终维持突出部与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中的任一方的卡合状态。因而,与滑架的移动位置无关,能够维持切换后的驱动源的动力传递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中,上述移位部件是杆部件,该杆部件以下述方式移位:通过上述杆部件的一端侧移动,上述杆部件的另一端侧与上述卡合部件抵接而使上述卡合部件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能够利用在从动力传递切换装置离开的位置移动的滑架的移动动作推压卡合部件。并且,能够使卡合部件朝与滑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外,在借助滑架的移动使一端侧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在另一端侧使卡合部件移动的载荷,能够抑制在滑架移动之际产生的载荷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中,上述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具备第一方向施力部件,该第一方向施力部件插入在上述离合器部件与上述卡合部件之间,上述第一方向施力部件通过被压缩而以比上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强的作用力对上述离合器部件朝上述第一方向施力,由此,克服上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上述离合器部件与上述卡合部件联动地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即便是在离合器部件朝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移动到能够与旋转部卡合的位置之前,因在非卡合位置与旋转部抵接而无法朝第一方向移动的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以下方法处理,则能够使离合器部件与旋转部在旋转方向可靠地卡合。即,当利用移位部件使卡合部件朝与离合器部件接近的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方向施力部件成为被压缩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如果使旋转部和离合器部件相对旋转,则离合器部件与旋转部在非卡合位置处的抵接状态被解除。于是,原本被压缩的第一方向施力部件伸长,由此,能够使离合器部件朝第一方向移动而使旋转部与离合器部件在旋转方向卡合。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中,在上述旋转部形成有沿着上述轴向从该旋转部侧朝上述离合器部件侧突出的驱动侧突起部,在上述离合器部件形成有从动侧突起部,该从动侧突起部沿着上述轴向从该离合器部件侧朝上述旋转部侧突出,并且,当上述旋转部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转动时,上述从动侧突起部与上述旋转部的驱动侧突起部卡合而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借助离合器部件朝第一方向移动而使从动侧突起部沿着旋转轴的轴向移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与驱动侧突起部卡合,由此,能够进行旋转部与离合器部件之间的驱动传递。因而,由于卡合所需要的占有空间仅为轴向的移动量即可,因此,能够抑制卡合所需要的空间,并且,由于利用突起部彼此的卡合来传递旋转,因此能够稳定地传递旋转的概率增高。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中,在上述离合器部件设置有直齿圆柱齿轮,该直齿圆柱齿轮与上述离合器部件的旋转同步地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还具备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在一部分区域范围形成有直线齿轮,该直线齿轮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啮合,并且伴随着该直齿圆柱齿轮的旋转而沿着与上述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上述直线齿轮的至少位于上述一部分区域范围的端部的齿被朝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终维持上述直线齿轮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之间的啮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离合器部件的旋转根据需要传递驱动源的动力,从而可靠地使滑动部件移动。因而,例如在利用滑动部件使对象部件上下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不受滑架的移动位置制约地可靠地使滑动部件移动,进而使对象物上下移动。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中,上述滑动部件具有伴随着移动而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且借助该弹性变形部的复原力对上述直线齿轮朝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终维持该直线齿轮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之间的啮合。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无需利用其他部件构成施力机构,而是与滑动部件一体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变复杂的情况。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朝介质喷射液体;滑架,上述液体喷射头设置于该滑架,并且该滑架构成为能够往复移动;以及具有上述结构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起到与上述动力传递切换装置所具有的效果同样的效果。特别是能够使用滑架的移动来切换传递驱动源的动力而进行驱动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在拆下框架后的状态下,从左前斜上方观察的维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在拆下框架后的状态下,从右后斜下方观察的维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擦拭器和锁止杆的升降机构以及离合器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中,(a)是示出擦拭器以及锁止杆位于退避位置的升降机构的状态的正面图,(b)是沿着(a)中的7b-7b线的从箭头方向观察的示意剖视图。
图8中,(a)是示出锁止杆位于锁止位置的升降机构的状态的正面图,(b)是沿着图7(a)中的7b-7b线的从箭头方向观察的示意剖视图。
图9中,(a)是示出擦拭器位于擦拭位置、且锁止杆位于退避位置的升降机构的状态的正面图,(b)、(c)是沿着图7(a)中的7b-7b线的从箭头方向观察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离合器机构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以主视视角示出与处于OFF状态的离合器机构相关的构成部件的正面图。
图12是以主视视角示出与处于能够从OFF状态朝ON状态切换的状态的离合器机构相关的构成部件的正面图。
图13是示出在离合器机构中从OFF状态朝ON状态的切换的组成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在离合器机构中从OFF状态朝ON状态切换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以主视视角示出与处于ON状态的离合器机构相关的构成部件的正面图。
图16是示出选择封堵构件的升降机构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滑架与选择封堵构件卡合的卡合状态的图,(a)是以右侧视角示出选择封堵构件上升前的状态的正面图,(b)是以右侧视角示出封堵构件上升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8中,(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齿条滑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沿着(a)中的M-M线的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选择封堵构件处于上升状态的选择封堵构件的升降机构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拆下滑动件后的状态的选择封堵构件的立体图。
图21是以俯视视角示出凸轮面中的封堵部件的旋转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管的封堵机构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机构的切换动作的动作流程图。
图24是以俯视视角示出处于在离合器机构中能够对动力传递进行切换的状态的滑架相对于维护装置的移动位置的俯视图。
图25是以俯视视角示出滑动件的卡合部与滑架的凹部处于卡合状态的滑架相对于维护装置的移动位置的俯视图。
图26是具备变形例的选择封堵构件的维护装置的俯视视角的俯视图。
图27中,(a)是示出选择封堵构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b)示出在(a)中管的封堵状态的示意图。
图28是示意性地示出选择封堵构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变形例的齿条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变形例的离合器体的立体图。
图31是以主视视角示出变形例的离合器机构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结合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中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使以下说明容易,如图1所示,以铅直方向中的重力方向作为下方向,以反重力方向作为上方向。并且,在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以被传送至打印机的纸张P在形成图像时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作为前方向,以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后方向。此外,在与铅垂方向以及输送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中,从前方观察,将滑架往复移动的方向、即扫描方向分别称作右方、左方。
如图1所示,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1的呈大致矩形箱状的框架12内的下部,延伸设置有用于在印刷时沿着其长边方向支承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P的支承部件13。进而,在该支承部件13上,基于设置于框架12的背面下部的供纸马达14的驱动,利用未图示的供纸机构将纸张P在支承部件13上从其后方侧朝前方侧输送。
在框架12内的支承部件13的上方,沿着该支承部件13的长边方向架设有引导轴15。在引导轴15支承有滑架16,使得该滑架16能够沿着该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即,在滑架16形成有支承孔16a,该支承孔16a沿着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贯通滑架16,并且,引导轴15插通于该支承孔16a。因而,滑架16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即扫描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在框架12的后壁内表面的与引导轴15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驱动带轮17a以及从动带轮17b。在驱动带轮17a连结有成为使滑架16往复移动之际的驱动源的滑架马达18的输出轴,并且,在驱动带轮17a与从动带轮17b之间卷挂有一部分与滑架16连结的环状的正时皮带17。因而,滑架16一边被引导轴15引导一边借助滑架马达18的驱动力经由环状的正时皮带17沿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移动。
在滑架16的下表面设置有液体喷射头19,在滑架16上,以可装卸的方式装配有墨盒20,该墨盒20用于对液体喷射头19分别供给作为流体的多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黑色、青色、黄色、品红色4色)的墨水。
在液体喷射头19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有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列)喷嘴列22A~22D(参照图2),喷嘴列由多个喷嘴沿前后方向排列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喷嘴列22A~22D从左侧起依次为喷嘴列22A、喷嘴列22B、喷嘴列22C以及喷嘴列22D。进而,借助配置于液体喷射头19内的未图示的压电元件等加压构件的驱动,墨盒20内的各墨水从墨盒20被朝液体喷射头19供给,并分别从该液体喷射头19所具备的各喷嘴列22A~22D的喷嘴被喷射出来。
即,如图1所示,对于打印机11,与纸张P在搬送时被支承的支承部件13对应的区域为印刷区域PA。进而,在该印刷区域PA中,一边使滑架16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一边对配置于液体喷射头19内的未图示的压电元件进行驱动,由此,朝被传送到支承部件13上的纸张P分别喷射各墨水从而进行印刷。在该情况下,从构成喷嘴列22A的各喷嘴喷射黑色墨水,从构成喷嘴列22B的各喷嘴喷射青色墨水,从构成喷嘴列22C的各喷嘴喷射黄色墨水,从构成喷嘴列22D的各喷嘴喷射品红色墨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3的左右两侧中的位于右侧的从印刷区域PA错开的非印刷区域形成为用于进行液体喷射头19的清洁等维护的维护区域MA。液体喷射头19移动至该维护区域MA的规定位置,并且在该维护区域MA的规定位置设置有用于维持来自喷嘴的墨水的喷射特性的维护装置23。
维护装置23具备盖27,该盖27伴随着滑架16的朝向维护区域MA的移动而上升,在维护区域MA中形成为以包围喷嘴的方式与液体喷射头19抵接的状态。进而,在该抵接状态下,经由成为吸引通路的具有挠性的管对形成于液体喷射头19与盖27之间的多个(在此为两个)内部空间(以下称作“盖内空间”)进行吸引而对其进行减压,从喷嘴吸引墨水而对液体喷射头19进行维护。在进行该墨水的吸引之际,本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23针对每个盖内空间都具有多个(在此为两个)吸引通路,还具备选择封堵机构(选择封堵构件)40,该选择封堵机构40根据应当减压的盖内空间的选择而将管压溃,以对吸引通路进行封堵。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23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参照图2对维护装置23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中,在比断裂线靠左侧的部分示意性地图示了滑架16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的维护装置23,在比断裂线靠右侧的部分示意性地图示了滑架16沿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的维护装置23。
如图2所示,在盖27内设置有将该盖27内隔绝为左右两个腔室的间隔壁30。在盖27中,比间隔壁30靠左侧的部分被设为第一盖部31,比间隔壁30靠右侧的部分被设为第二盖部32。进而,在滑架16移动到维护区域MA的维护装置23的上方位置、且盖27上升后的状态下,第一盖部31包围喷嘴列22A、且在该第一盖部31与液体喷射头19之间形成第一盖内空间31A。并且,第二盖部32包围喷嘴列22B~22D、且在该第二盖部32与液体喷射头19之间形成第二盖内空间32a。
从第一盖部31的底壁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第一突部33,在该第一突部33内,以沿上下方向贯通该第一突部33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从第一盖部31内排出墨水的第一排出路33a。另一方面,从第二盖部32的底壁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第二突部34,在该第二突部34内,以沿上下方向贯通该第二突部34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从第二盖部32内排出墨水的第二排出路34a。
第二突部34与作为具有挠性的管的第二排出管37的基端侧(上游侧)连接,该第二排出管37的另一端侧(下游侧)插入于形成为长方体状的废墨水箱36内。另一方面,第一突部33与作为具有挠性的管的第一排出管35的基端侧(上游侧)连接,该第一排出管35的另一端侧(下游侧)以在设置于第二排出管37的中途的汇合点G与第二排出管37汇合的方式与该第二排出管37连结。
两个排出管35、37在到达上述汇合点G之前以并排的方式迂回。进而,在第二排出管37的比该第二排出管37与第一排出管35汇合的汇合点G比靠下游端的位置,设置有作为吸引构件的一个管泵38,该管泵38用于从盖27侧朝废墨水箱36侧对该第一排出管35内以及第二排出管37内进行吸引。
即,在对管泵38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两个排出管35、37内同时被吸引。因而,第二排出管37以及第一排出管35形成用于分别对第一盖内空间31a以及第二盖内空间32a进行吸引的吸引通路。
进而,通过在盖27上升而与液体喷射头19抵接的状态下对管泵38进行驱动来进行喷嘴的清洁。即,从构成各喷嘴列22A~22D的各喷嘴对气泡等和增稠后的墨水一起进行吸引,并经由盖27以及两个排出管35、37排出至废墨水箱36内。另外,在废墨水箱36内,收纳有吸收并保持被排出至该废墨水箱36内的墨水的废墨水吸收材料39。
并且,在两个排出管35、37的比上述汇合点G靠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能够选择性地封堵两个排出管35、37的选择封堵机构40。选择封堵机构40具备:基体60;以及相对于该基体60滑动的作为移动部件的滑动件41。
在滑动件41设置有:卡合部42,该卡合部42通过从下方上升而进入设置于滑架16的下表面侧的凹部16h,由此在扫描方向(左右方向)与滑架16卡合;以及封堵部件43,该封堵部件4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滑动件41的下表面侧,用于封堵吸引通路。并且,在基体60内置有一个面构成凸轮面的凸轮部件50,凸轮部件50的与封堵部件43对置的面(上表面)形成为凸轮面。进而,通过卡合部42与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伴随着与沿扫描方向移动的滑架16联动的滑动件41的移动,封堵部件43由凸轮面引导而移动,第二排出管37或者第一排出管35被压溃,从而某一方的吸引通路被封堵。
并且,虽然在图2中没有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23具备接近/离开移动构件,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由驱动源驱动,使滑动件41(选择封堵机构40)以接近滑架16或从滑架16离开的方式移动。此外,具有切换相对于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和不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在滑架16朝维护区域MA移动的移动中途的区域中切换为将驱动源的动力传递至接近/离开分离移动构件的状态,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升以及下降,以便使滑动件41与滑架16联动地移动。以下,参照附图,包含上述接近/离开移动构件以及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在内,对维护装置2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23具备:上述的盖27、选择封堵机构40、管泵38、以及擦拭液体喷射头19的擦拭器75、限制滑架16的移动的锁止杆84。上述部件由成为装置的基座的树脂制的框架体29支承或者固定于该框架体29,并且,由作为驱动源的一个马达26驱动而在维护装置23中分别进行规定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盖27的升降动作以及滑动件41的往复动作伴随着滑架16的移动而进行各动作的切换。并且,擦拭器75和锁止杆84、以及选择封堵机构40的升降动作也借助马达26的驱动力而进行。
此外,管泵38的旋转动作也借助马达26进行。接下来,以下依次对用于进行上述动作的构造进行说明。
盖27由配置于维护装置23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大致箱型形状的盖保持部件71经由未图示的弹性部件保持。该盖保持部件71由在其前后沿上下方向立起设置、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框架壁29a引导而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并且伴随着从左方朝右方的移动而上升。
即,在各框架壁29a、且是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有两个、共计四个以相互在前后方向对置的方式排列的两个为一组的贯通槽28。各贯通槽28分别具备:从左朝右笔直地延伸的下侧平坦部29b、从该下侧平坦部29b的右端朝向右斜上方笔直地延伸的斜面部29c、以及从该斜面部29c的右端朝右笔直地延伸的上侧平坦部29d。进而,在各贯通槽28中,下侧平坦部29b、斜面部29c以及上侧平坦部29d相互连通。
在盖保持部件71,以进入各贯通槽28的方式与各贯通槽28对应地设置有共计四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杆72。进而,各支承杆7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通于所进入的各贯通槽28内。因而,盖保持部件71构成为:该盖保持部件71与滑架16的右表面抵接而从左朝右移动,由此,支承杆72在贯通槽28中从左朝右滑动,从下侧平坦部29b经过斜面部29c朝上侧平坦部29d移动而上升。
并且,参照图5,盖保持部件71始终由螺旋弹簧74朝左侧施力,在滑架16并不位于维护区域MA的印刷状态下,借助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各支承杆72位于各贯通槽28内的最左侧的下侧平坦部29b。因而,在滑架16位于印刷区域PA的情况下,盖保持部件71处于下降后的状态。进而,当滑架16从印刷区域PA朝向维护区域MA从左朝右移动时,滑架16的右表面与位于盖保持部件71的右端、且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在左方具有凸面的凸条部的卡止部71a抵接,之后使盖保持部件71一起朝右方移动。
在伴随着该朝向右方的移动而设置于盖保持部件71的各支承杆72在各贯通槽28内的斜面部29c上朝右侧滑动的过程中,盖27与盖保持部件71共同以朝液体喷射头19接近的方式逐渐上升。进而,在各支承杆72到达各贯通槽28的上侧平坦部29d的阶段,该盖27与液体喷射头19抵接。
盖保持部件71形成为:在滑架16移动至位于支承部件13的右侧的维护区域MA后的状态下,各支承杆72与盖27共同位于各贯通槽28内的上侧平坦部29d。因而,在各支承杆72在各贯通槽28内的斜面部29c上朝向右侧滑动的过程中,滑架16移动所需要的载荷增加。
并且,维护装置23在比盖保持部件71靠前侧的位置配置有选择封堵机构40。选择封堵机构40的基体60被固定于框架体29,并且,在该基体60设置有滑动件41,该滑动件41通过被在该基体60的前后两个位置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凹条槽部60a引导而相对于基体60沿左右方向滑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滑动件41的左右方向的中途位置的卡勾部41c与设置于基体60的右端位置的卡勾部60c之间,张紧设置有作为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61,该螺旋弹簧61以使该滑动件41位于左右方向的滑动范围的右端的方式对滑动件41施力。
在滑动件41,在其上表面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以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卡合部42。进而,构成为:通过选择封堵机构40上升而卡合部42与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由此,滑动件41被滑架16驱动,从而该滑动件41与滑架16联动地相对于基体60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在基体60,以使凸轮面与往复移动的滑动件41对置的方式内置有一个面形成为凸轮面的凸轮部件50。另一方面,在滑动件41的下表面,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封堵部件43(参照图20~图22)。封堵部件43构成为:该封堵部件43伴随着滑动件41的往复移动而旋转,根据其旋转姿态的变化而将第二排出管37或者第一排出管35压溃。基于该封堵部件43的将管压溃的压溃构造之后详细说明。
并且,在维护装置23设置有接近/离开移动构件,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通过使选择封堵机构40的基体60上升以及下降而进行滑动件41的上升以及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框架体29的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组构成为:以马达26的转动力作为驱动力,分别进行包含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的驱动在内的锁止杆84的旋转驱动、擦拭器75的升降驱动、以及管泵38的旋转驱动。
即,如从左前方观察拆下框架体29后的状态下的维护装置23的图4所示,齿轮组构成为:与马达26一体旋转的小齿轮26a分别与第一传递齿轮81以及泵传递齿轮88啮合,传递马达26的旋转。
泵传递齿轮88通过与和管泵38的驱动轴连结的未图示的泵齿轮啮合而将马达26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泵齿轮,从而驱动管泵3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管泵38,通过马达26朝从左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下将此称作“CCW旋转”),泵进行吸引动作,在该马达26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下将此称作“CW旋转”)的情况下,泵不进行吸引动作。
另一方面,第一传递齿轮81将马达26的旋转传递至与该第一传递齿轮81啮合的第二传递齿轮82和第三传递齿轮86。并且,第三传递齿轮86还与作为旋转部的一例的第四传递齿轮87啮合,将马达26的旋转传递至第四传递齿轮87。根据此类齿轮组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马达26(小齿轮26A)进行CCW旋转时,第二传递齿轮82进行CCW旋转,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W旋转。
第二传递齿轮82由设置于旋转轴部82j的弹簧83朝位于该第二传递齿轮82的背面侧即右侧的凸轮齿轮90推压。凸轮齿轮90在其与第二传递齿轮82之间构成有摩擦离合器机构,以便在该凸轮齿轮90与第二传递齿轮82之间、且是在因该推压而接触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并借助所产生的摩擦力使该凸轮齿轮90与第二传递齿轮82同步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杆84通常由锁止弹簧85以使得该锁止杆84将旋转轴部84j作为中心而进行CW旋转的方式施力而形成为上侧朝前方略微倾斜的倾斜状态。进而,构成为:当凸轮齿轮90旋转时,根据形成于该凸轮齿轮90的凸轮形状,锁止杆84以旋转轴部84j为中心旋转,并且克服锁止弹簧85的作用力而进行CCW旋转,成为大致立起设置的状态。
并且,当凸轮齿轮90旋转时,擦拭器75根据形成于该凸轮齿轮90的凸轮槽而上升以及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擦拭器75具有:对液体喷射头19进行擦拭的擦拭器刮板75a;以及对该擦拭器刮板75a进行保持的擦拭器保持部件76,当凸轮齿轮90(第二传递齿轮82)进行CCW旋转时,擦拭器保持部件76上升。并且,在擦拭器保持部件76的下方配设有吸收部件78,该吸收部件78承接并吸收在利用擦拭器刮板75a进行擦拭之后顺着擦拭器75沿重力方向落下的液体喷射头19的墨水。
另一方面,第四传递齿轮87构成为使选择封堵构件40(基体60)上升以及下降。即,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四传递齿轮87使设置于离合器部件120的离合器齿轮122旋转(在此为进行CW旋转),由此使形成有齿条66的作为滑动部件的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即,齿条66始终与离合器齿轮122啮合,通过离合器齿轮122的旋转使齿条66朝前方移动,由此使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滑动移动。
在齿条滑动件65的前方设置有两个前低后高的斜面部67,当一边使这两个斜面部67与在基体60的下侧以规定宽度延伸设置的两个延伸设置部位62抵接,一边使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时,上述延伸设置部位62沿着斜面部67上升,结果,基体60也上升。相反,如果齿条滑动件65朝后方移动,则会使基体60的延伸设置部位62沿着斜面部67下降,因此基体60也下降。如此,利用形成有与和第四传递齿轮87共同旋转的离合器齿轮122啮合的齿条66、以及与基体60的延伸设置部位62滑动接触的斜面部67的齿条滑动件65,构成使基体60升降从而使选择封堵机构40相对于滑架16离开或者接近的接近/离开移动构件的一部分。
进而,在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中,离合器部件120在以下两个状态之间切换:将第四传递齿轮87的旋转传递至齿条滑动件65的滑动移动的状态(也将此称作“ON状态”);以及不将第四传递齿轮87的旋转传递至齿条滑动件65的滑动移动的状态(也将此称作“OFF状态”)。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利用作为移位部件的杆部件79使离合器部件120在ON状态和OFF状态之间切换,该杆部件79将由框架体29轴支承而能够旋转的旋转轴部79a作为中心而旋转移位。如此,包含离合器部件120以及作为旋转部的第四传递齿轮87在内,利用切换第四传递齿轮87与离合器部件120之间的旋转传递状态的离合器机构100、和该作为移位部件的杆部件79构成动力传递切换装置。
即,如图6所示,在伴随着滑架16的朝向维护区域MA的移动而盖保持部件71朝右方移动的状态下,作为杆部件79的一端侧的上端部79c与形成于盖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位71c抵接。通过该抵接,杆部件79以旋转轴部79a作为中心旋转,从而杆部件79以作为另一端侧的下端部79b朝左方移动的方式移位。通过该杆部件79的移位,在离合器机构100中允许第四传递齿轮87与离合器齿轮122之间的旋转的传递状态的切换。
并且,如图6所示,在盖保持部件71、在其左端形成有朝前方侧突出的止挡部71b。当在盖保持部件71中各支承杆72位于框架体29的各贯通槽28的下侧平坦部29b的状态下,该止挡部71b通过与凸轮齿轮90卡合而限制该凸轮齿轮90的旋转。另一方面,在伴随着滑架16的朝向维护区域MA的移动而盖保持部件71朝右方移动的状态下,该止挡部71b从凸轮齿轮90离开,解除对凸轮齿轮90的旋转限制,由此,形成为允许擦拭器75上升移动以及锁止杆84旋转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7~图9,对驱动锁止杆84旋转的凸轮齿轮90的凸轮形状、和驱动擦拭器75上升以及下降的凸轮齿轮90的凸轮槽的结构进行说明。然后,参照图10~图15,对离合器机构100中的ON状态与OFF状态之间的切换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凸轮齿轮9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径向外侧呈大致梯形状地突出设置的凸部96。该凸部96的外周面两端部分形成为到凸轮齿轮90的轴心的半径方向的距离逐渐变化的斜面,凸部96的外周面末端部分形成为圆弧面。因而,在凸轮齿轮90朝一个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在该凸部96的旋转始端侧的斜面与锁止杆84的下端侧的突起84b卡合时,锁止杆84的上端部84a上升。进而,如图8(a)所示,在凸部96的圆弧面与突起84b卡合的过程中,锁止杆84大致立起设置并被保持在限制滑架16的移动的锁止位置。此外,当凸轮齿轮90继续旋转而凸部96的旋转终端侧的斜面与突起84b卡合时,锁止杆84下降,如图9(a)所示,返回图7(a)所示的初始位置(退避位置)。如此,以这种方式形成凸轮齿轮90的凸部96。
并且,在凸轮齿轮90的与第二传递齿轮82抵接的抵接面(离合器面)相反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凸轮槽95,擦拭器75的从擦拭器保持部件76朝凸轮齿轮90侧突出形成的引导销77卡入于该凸轮槽95。凸轮槽95形成为伴随着凸轮齿轮90进行CCW旋转而从凸轮齿轮90的轴心到凸轮槽95的半径方向的距离逐渐增长的规定路径。进而,在从凸轮槽95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过程中,从凸轮齿轮90的轴心到凸轮槽95的在半径方向上的偏移量与擦拭器75的升降行程长度一致。因此,如图9(a)所示,当引导销77被凸轮槽95引导而移动到上方时,擦拭器75从退避位置上升升降行程长度而被配置于对液体喷射头19进行擦拭的擦拭位置。当然,当凸轮齿轮90反转(在此为进行CW旋转)时,插入于凸轮槽95的引导销77被凸轮槽95引导而朝下方移动,成为图7(a)所示的初始位置。由此,擦拭器75从擦拭位置下降升降行程长度而被配置于退避位置。
并且,如图7(a)所示,在凸轮齿轮90、且在隔着轴心与凸轮槽95相反一侧的位置形成有卡止凹部91。卡止凹部91构成被卡止部,在盖保持部件71(盖27)下降而盖27位于与液体喷射头19离开的退避位置时,该卡止凹部91与从盖保持部件71朝前方突出的止挡部71b卡合,从而使凸轮齿轮90的旋转停止。
即,如图7(b)所示,在擦拭器75以及锁止杆84位于退避位置时,止挡部71b插入于凸轮齿轮90的卡止凹部91。因此,在盖27位于退避位置时,借助基于止挡部71b的卡止,擦拭器75以及锁止杆84形成为被锁止于退避位置的卡止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止挡部71b的卡止而限制凸轮齿轮90克服超过规定值的旋转载荷而旋转,因此,即便来自马达26的动力被传递至第二传递齿轮82而该第二传递齿轮82旋转,该第二传递齿轮82与凸轮齿轮90之间的摩擦离合器会发生滑动,从而成为第二传递齿轮82空转的状态。
进而,如图8(b)所示,当通过盖保持部件71的上升而止挡部71b从卡止凹部91脱出时,凸轮齿轮90形成为能够旋转(在此为进行CCW旋转)的状态,因此,擦拭器75能够从退避位置朝擦拭位置上升。
在凸轮齿轮90中形成有凹部94,该凹部94形成在与如下位置的止挡部71b相对的位置:在擦拭器75位于在图9a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擦拭位置的状态下,滑架16从维护区域MA朝左方移动而盖保持部件71下降,从而止挡部71b返回卡止位置即左端位置。在墨水吸引动作结束后,在滑架16从维护区域MA朝印刷区域PA侧移动而离开维护区域MA的阶段,盖27在利用擦拭器75对液体喷射头19进行擦拭之前下降,如图9(b)所示,因该下降而朝左方移动的止挡部71b插入于凸轮齿轮90的凹部94。
进而,下述方向侧的内壁面形成为斜面93,该方向是指:在止挡部71b插入于凹部94后的状态下,当凸轮齿轮90反转而欲进行CW旋转时,插入于该凹部94的止挡部71b相对于凸轮齿轮90相对移动的移动方向。斜面93形成为朝向凸轮齿轮90进行CW旋转时止挡部71b的相对移动方向侧而深度从与凹部94的底面相同的深度逐渐变浅的倾斜面。因此,在图9(a)所示的状态下,如果驱动马达26进行CW旋转,则如图9(c)所示,止挡部71b能够爬上斜面93而从凹部94脱出,因此,允许凸轮齿轮90进行CW旋转即进行反转。如此,斜面93形成为允许止挡部71b从凹部94移动到卡止凹部91的路径上的止挡部71b的移动的移动允许面,以便能够允许用于使擦拭器75从擦拭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动的凸轮齿轮90的反转。
此外,在凸轮齿轮90的外周面上,在与凸部96大致相反的一侧,且是在遍及规定角度范围(本例中为大约90度)的位置形成有齿部90a。齿部90a形成在凸轮齿轮90的外周面上的规定部位,以便当在凸轮齿轮90旋转时因引导销77被凸轮槽95引导而升降的擦拭器75位于除了退避位置和擦拭位置以外的升降行程的中途区域时,该齿部90a能够与第一传递齿轮81直接啮合。即,齿部90a成于凸轮齿轮90的外周面上的规定部位,以便当凸轮齿轮90处于有限转动范围的中途区域时,该齿部90a能够与第一传递齿轮81直接啮合。
因而,当第一传递齿轮81旋转时,当擦拭器75位于升降行程的中途区域时,动力从第一传递齿轮81直接传递至齿部90a,因此,凸轮齿轮90可靠地转动。并且,在凸轮齿轮90的外周面上并未形成有齿部90a的部分形成为无法与第一传递齿轮81啮合的圆弧面,当凸轮齿轮90处于引导销77位于凸轮槽95的两端附近的转动位置时,齿部90a无法与第一传递齿轮81啮合。因此,当第一传递齿轮81不与齿部90a啮合时,旋转仅经由该凸轮齿轮90与第二传递齿轮82之间的摩擦卡合而被传递至凸轮齿轮90。
并且,当引导销77与凸轮槽95的一方的终端面95a抵接时,在摩擦离合器产生滑动,第二传递齿轮82空转,限制凸轮齿轮90进一步转动(进行CW旋转)。并且,当引导销77与凸轮槽95的另一方的终端面95b抵接时,同样在摩擦离合器产生滑动,第二传递齿轮82空转,限制凸轮齿轮90进一步转动(进行CCW旋转)。如此,摩擦离合器机构构成为,即便在第二传递齿轮82朝某一个方向持续旋转的情况下,凸轮齿轮90也仅以规定的角度范围往复转动。
因此,如图7(a)所示,凸部96的形成位置以及形成范围相对于凸轮齿轮90的中心角(在本例中为大约30度)设定成:使得在仅以规定角度范围往复转动的凸轮齿轮90的转动范围的中途的一个范围中,凸部96与锁止杆84的突起84b卡合。因而,在凸轮齿轮90从图7(a)所示的初期位置开始进行CCW转动而转动了规定转动量之后,凸部96开始与突起84b卡合。从图7~图9可知,结果,维护装置23构成为以下述方式动作:首先,擦拭器75开始上升,从擦拭器75上升的中途开始,锁止杆84开始上升而到达锁止位置。而后,在凸轮齿轮90进一步转动大约30度之后,锁止杆84从锁止位置下降而返回到退避位置,之后,擦拭器75到达擦拭位置。
接下来,对离合器机构100中的ON状态和OFF状态之间的切换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机构100由以下部件构成:离合器轴101、卡止部102、卡合部件110、垫片118、作为第一方向施力部件的第一螺旋弹簧119、离合器部件120、作为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第二螺旋弹簧124、垫片125以及第四传递齿轮87。另外,第一方向施力部件和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示出某个状态下的施力方向,当并不是始终朝恒定方向施力的部件。
离合器轴101作为旋转轴而发挥功能,形成为在其两侧的轴端部101a、101b被轴支承为相对于框架体29旋转自如的轴部。在其中一方的轴端部101a侧,以与离合器轴101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有卡止部102,该卡止部102以离合器轴101为中心在对角位置形成有两个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突出规定量的突出部10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102与离合器轴101一体形成。当然,也可以是:卡止部102与离合器轴101分体形成,并被固定于离合器轴101而与离合器轴101一体旋转。
首先,离合器轴101从该离合器轴101中的作为第一方向侧的轴端部101b侧开始穿通卡合部件110而插入于卡合部件110。卡合部件110具有:圆板部111,该圆板部111的周缘朝向作为第二方向侧的轴端部101a侧形成为屋檐状;以及圆筒部112,该圆筒部112的外径小于该圆板部111的外径。在圆筒部112形成有在轴向与突出部103抵接而与突出部103卡合的第一卡合部113和第二卡合部114。第一卡合部113和第二卡合部114形成为如下的槽形状:在圆筒部112中,从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面沿着离合器轴101的轴向朝第一方向下挖而形成的槽形状。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3的槽形状形成为比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形状深。即,第一卡合部113的槽底面113B和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形成于在离合器轴101的轴向相互离开的位置,具体地说,第一卡合部113的槽底面113B位于比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并且,槽形状的宽度、即旋转方向的尺寸比突出部103略宽,突出部103能够在第一卡合部113或者第二卡合部114中沿轴向移动而与槽底面113B或者槽底面114B抵接并卡合。
并且,在第一卡合部113的槽与第二卡合部114的槽之间,形成有从第二卡合部114的槽部的轴向端面(槽底面114b)起沿第二方向具有规定量的高度的壁部115。壁部115是为了抑止突出部103在第一卡合部113与第二卡合部114之间旋转移动而设置的。即,壁部115形成为如下的高度:在突出部103与离合器轴101共同旋转的情况下,当在突出部103与第二卡合部114卡合的状态下离合器轴101转动时,能够在旋转方向维持卡合状态的高度。
接下来,使离合器轴101穿通于垫片118和第一螺旋弹簧119。借助垫片118,使得第一螺旋弹簧119与卡合部件110之间能够顺畅地进行相对旋转。
接下来,使离合器轴101穿通于离合器部件120。离合器部件120具有作为轴部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离合器主体121,在该离合器主体121的靠第一螺旋弹簧119侧的端部外周面形成有离合器齿轮122。进而,在离合器主体121的在轴向与离合器齿轮122相反的一侧,在旋转方向(周向)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此为三个)沿着离合器轴101的轴向从离合器主体121的基端部朝与第一螺旋弹簧119相反一侧即第一方向突出的从动侧突起部123。
接下来,使离合器轴101穿通于第二螺旋弹簧124和垫片125。借助垫片125,使得第二螺旋弹簧124与第四传递齿轮87之间能够顺畅地进行相对旋转。并且,第二螺旋弹簧124的弹力小于第一螺旋弹簧119的弹力。
最后,作为旋转部的第四传递齿轮87以与离合器轴101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离合器轴101的轴端部101b侧。第四传递齿轮87在与离合器部件120对置的一侧具有圆筒形状部127。进而,在该圆筒形状部127的外周,在外周方向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此为三个)沿着离合器轴101的轴向从圆筒形状部127的基端部以与离合器主体121的从动侧突起部123分别对应的方式突出的驱动侧突起部126。
离合器机构100以这种方式构成。因而,卡合部件110、垫片118、第一螺旋弹簧119、以及离合器部件120能够以离合器轴101作为同心轴而旋转,并且能够沿着离合器轴101的轴向移动。另一方面,第四传递齿轮87和离合器轴101并不沿轴向移动。进而,在进行该移动之际被压缩的第二螺旋弹簧124的弹力设定成:该第二螺旋弹簧124被压缩时的压缩力始终小于第一螺旋弹簧119的压缩力。并且,卡合部件110以及离合器部件120能够相对于离合器轴101相对旋转。
进而,在具备此类结构的离合器机构100的维护装置23中构成为:通过突出部103与第一卡合部113卡合、或者与第二卡合部114卡合,来切换是否将第四传递齿轮87的旋转传递至离合器齿轮122的旋转、即ON状态或OFF状态。对于该切换机构,参照图11~图15对成为该切换的组成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假设离合器机构100最初处于OFF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滑架16例如在印刷区域PA中移动而不与盖保持部件71抵接的状态下,各支承杆72在贯通槽28中位于下侧平坦部29b。在该状态下,盖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部位71c从杆部件79的上端部79c离开。因而,杆部件79的下端部79b形成为不对卡合部件110的圆板部111施加外力的状态。因此,离合器部件120相对于第四传递齿轮87由第二螺旋弹簧124朝右侧施力。并且,卡合部件110相对于离合器部件120由第一螺旋弹簧119朝右侧施力。此时,离合器轴101的突出部103与卡合部件110的圆筒部112的第一卡合部113卡合。因而,卡合部件110相对于离合器轴101的位置成为最靠右侧的位置。结果构成为:形成于离合器部件120的从动侧突部123与形成于第四传递齿轮87的驱动侧突起部126并不卡合而是在轴向离开的状态、即OFF状态。另外,此时,第一螺旋弹簧119形成为大致未被压缩的状态、即大致自由长度。并且,第二螺旋弹簧124形成为略微被压缩的状态、或者大致自由长度。
接下来,如图12所示,当滑架16移动至维护区域MA时,盖保持部件71的各支承杆72在贯通槽28中位于上侧平坦部29d。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各支承杆72移动至上侧平坦部29d的左端的位置(将此称作“第一维护位置MP 1”),形成为盖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部位71c与杆部件79的上端部79c大致抵接的状态。之后,各支承杆72沿着上侧平坦部29d移动至朝右侧离开距离SK的位置(将此称作“维护位置MP 2”),由此,使杆部件79的上端部79c朝右方移动。因而,借助该盖保持部件71的距离SK的移动,杆部件79以旋转轴部79a作为中心旋转而移位,杆部件79的下端部79b与卡合部件110的圆板部111抵接并朝左方推压该圆板部111。进而,形成为克服第一螺旋弹簧119、第二螺旋弹簧124的作用力使卡合部件110朝左侧移动的状态。
伴随着该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动,第一螺旋弹簧119、第二螺旋弹簧124被压缩。在此,由于第二螺旋弹簧124的压缩力小于第一螺旋弹簧119的压缩力,因此,伴随着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动,第二螺旋弹簧124的压缩量大于第一螺旋弹簧119的压缩量。通过第二螺旋弹簧124被压缩,离合器部件120朝左侧移动。当离合器部件120移动至与第四传递齿轮87抵靠的位置时,第一螺旋弹簧119被压缩。在该状态下,第一螺旋弹簧119的压缩力大于第二螺旋弹簧124的压缩力,因此,离合器部件120被朝左侧施力。在图12中,离合器部件120的从动侧突起部123与第四传递齿轮87的驱动侧突起部126的末端彼此抵接(图13也同样)。从该状态开始,当第四传递齿轮87旋转时,从动侧突起部123与驱动侧突起部126在旋转方向错开。进而,由于离合器部件120被朝左施力,因此,离合器部件120朝左移动。进而,如图14所示,从动侧突起部123与驱动侧突起部126在左右方向卡合规定量。借助该左右方向的卡合,将第四传递齿轮87的旋转传递至离合器部件120,使离合器部件120的离合器齿轮122旋转。因而,第四传递齿轮87作为旋转部发挥功能,离合器部件120作为旋转传递部发挥功能。
进而,在该卡合部件110朝左侧移动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卡合部件110的壁部115位于比突出部103靠左侧的位置。即,形成为突出部103能够通过离合器轴101的旋转而在第一卡合部113与第二卡合部114之间移动的状态。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向的左方为第一方向,右方为第二方向。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马达26使第四传递齿轮87旋转(在此为进行CW旋转),经由离合器轴101以及卡止部102使突出部103相对于卡合部件110相对旋转规定的角度量。结果,如图14所示,突出部103从自第一卡合部113脱离的位置开始通过旋转而通过壁部115的右侧,移动至在左右方向(离合器轴101的轴向)与第二卡合部114对峙的位置。
然而,在该离合器部件120朝左方移动之际,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根据第四传递齿轮87的旋转状态,有时会发生从动侧突起部123与驱动侧突部126在轴向、即左右方向抵接(即,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在此类情况下,在离合器机构100中,第一螺旋弹簧119被压缩,根据杆部件79的移位(旋转)而朝左方移动的卡合部件110的移动并未被限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旋转,以便解除从动侧突起部123与驱动侧突起部126抵接的状态之后,进行从OFF状态朝ON状态的切换。
附带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初,使第四传递齿轮87朝齿条滑动件65不会朝前方移动的方向旋转(在此为进行CCW旋转)规定量。离合器部件120的离合器齿轮122始终与齿条滑动件65的齿条66卡合,处于始终具有规定旋转载荷的状态。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第四传递齿轮87的驱动侧突起部126与离合器部件120的从动侧突起部123抵接的抵接面发生相对移动之际产生的摩擦阻力、即旋转载荷小于离合器部件120的旋转载荷。
然而,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图示,但在该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之间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后的状态下,在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之间,沿CW旋转方向形成有间隙。因而,如图14所示,之后,通过使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W旋转而旋转规定角度量,能够在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不抵接的范围内使突出部103旋转,能够使该突出部103从在左右方向与第一卡合部113对峙的位置移动至在左右方向与第二卡合部114对峙的位置。结果,在该突出部103的旋转移动中,离合器部件120不进行CW旋转,因此,齿条滑动件65也不朝前方移动。
之后,如图15所示,当滑架16从第二维护位置MP 2移动至印刷区域PA时,杆部件79的上端部79c与盖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部位71c之间的抵接被解除。如此一来,杆部件79的下端部79b朝右方移动。伴随与此,借助第一螺旋弹簧119的作用力,卡合部件110朝右方移动。此时,由于突出部103在左右方向与第二卡合部114对峙,因此,突出部103与第二卡合部114的左侧的槽底面114B抵接而卡合。由于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位于比第一卡合部113的槽底面113B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图15中的卡合部件110的位置比图11中的卡合部件110的位置靠第一方向侧。此时,卡合部件110与离合器部件120之间的距离扩大,第一螺旋弹簧119成为伸长的状态,但第二螺旋弹簧124保持被压缩的状态。因此,离合器部件120维持被朝左施力的状态,并且维持第四传递齿轮87的驱动侧突起部126与离合器主体121的从动侧突起部123在左右方向卡合的状态。结果,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因在左右方向卡合而在旋转时相互抵接,离合器机构100形成为能够将第四传递齿轮87的旋转传递至离合器主体121的状态。通过这样做,离合器机构100被设定成利用第四传递齿轮87使离合器主体121的离合器齿轮122旋转的ON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离合器机构100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的情况下,从上述说明可知,只要使之沿突出部103相对于卡合部件110的相对旋转方向与从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即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滑架16移动至第二维护位置MP 2,解除突出部103与卡合部件110的第二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进而,使第四传递齿轮87旋转(在此为进行CCW旋转)规定的角度量,使突出部103从与卡合部件110的第二卡合部114对峙的位置移动至与第一卡合部113对峙的位置。之后,当滑架16从第二维护位置MP 2朝第一维护位置MP 1或者更靠左方的位置移动时,借助第二螺旋弹簧124的作用力使卡合部件110以及离合器部件120朝右方移动,通过该移动使突出部103与第一卡合部113的槽部卡合。此时,如图11所示,第二螺旋弹簧124成为伸长状态,形成为离合器部件120的从动侧突起部123从第四传递齿轮87的驱动侧突起部126离开的状态,从而形成为OFF状态。
另外,即便是在将离合器机构100从ON状态切换至OFF状态的情况下,齿条滑动件65也不移动。具体地说明,不会发生从动侧突起部123与驱动侧突起部126在轴向、即左右方向抵接的状态,从动侧突起部123和驱动侧突起部126形成为在旋转方向抵接的状态。因而,例如当在使离合器部件120进行CCW旋转而使齿条滑动件65朝后方移动后的状态下从ON状态切换至OFF状态的情况下,即便使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CW旋转而旋转规定的角度量,齿条滑动件65朝向后方的移动结束,不会进一步移动。并且,当在使离合器部件120进行CW旋转而使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后的状态下从ON状态切换至OFF状态的情况下,即便使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CW旋转而旋转规定的角度量,驱动侧突起部126也设定成不会与从动侧突起部123抵接。即,以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之间在旋转方向具有与第四传递齿轮87的规定角度量对应的间隙的方式形成各突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23中,如此,能够通过滑架16移动至维护位置而将离合器机构100的动作状态设定为ON状态或OFF状态中某一种状态。进而,利用处于通过滑架16移动至第二维护位置MP 2而设定的ON状态的离合器机构100,构成使选择封堵机构40相对于滑架16接近以及离开的接近/离开移动构件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选择封堵机构40相对于滑架16上升而接近、相对于滑架16下降而离开的升降机构构成接近/离开移动构件的一部分。进而,选择封堵机构40构成如下的选择机构:通过利用滑架16的移动使因上升而处于卡合部42与滑架16卡合的卡合状态的滑动件41移动,由此来选择要压溃的管。以下依次对该选择封堵机构40的升降机构、以及选择封堵机构40中的选择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升降机构构成为具有:设置于选择封堵机构40的基体60的延伸设置部位62、齿条滑动件65、设定为ON状态的离合器部件120、以及第四传递齿轮87。在齿条滑动件65的后端侧的平板部65a,形成于其下表面的齿条66始终与形成于离合器部件120的离合器齿轮122啮合。并且,如上所述,在齿条滑动件65的前端侧设置有斜面部67,随着该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该斜面部67与延伸设置部位62卡合而使延伸设置部位62上升。另外,在此,选择封堵机构40处于下降后的状态。
进而,如图17(a)所示,滑架16沿左右方向移动,当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位于设置于滑架16的凹部16h内时,滑架16停止移动,并且卡合部42从下降后的状态上升。即,马达26的旋转经由第一传递齿轮81以及第三传递齿轮86被传递到第四传递齿轮87从而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W旋转,由此,处于ON状态的离合器齿轮122同样也进行CW旋转。于是,如图17(b)所示,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而使基体60的延伸设置部位62上升,由此使基体60与选择封堵机构40共同上升,使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进入滑架16的凹部16h。结果,滑动件41成为与滑架16的左右方向移动联动地移动的卡合成立状态。
当然,如图17(b)所示,从以这种方式使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而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升后的状态开始,通过使离合器齿轮122反转(即进行CCW旋转)而使齿条滑动件65朝后方移动,从而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下降。由于该选择封堵机构40的下降,卡合部42从滑架16的凹部16h退出,滑动件41形成为不与滑架联动地移动的卡合解除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齿条滑动件65因与框架体29抵接而其前后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该被限制的移动范围中,如上所述,齿条滑动件65的齿条66与离合器齿轮122始终处于啮合状态。因而,当在图17(a)所示的状态下离合器齿轮122进行CCW旋转时,或者在图17(b)所示的状态下离合器齿轮122进行CW旋转时,齿条66以及离合器齿轮122均维持啮合。即,构成为:至少一方的齿轮被朝与另一方的齿轮啮合的方向施力,在任意一方齿轮旋转时,啮合脱离,并且在旋转停止时,通过施力而再次成为啮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a)所示,齿条66具有4个齿条齿,即,66a、66b、66b、66c。进而,前方端的齿条齿66a以及后方端的齿条齿66c在齿条滑动件65的平板部65a分别形成于在周围三方形成有空隙的悬臂梁部66af的梁末端、以及悬臂梁部66cf的梁末端。因而,齿条齿66a和齿条齿66c能够在上下方向挠曲而变形。另外,齿条齿66b与齿条滑动件65一体形成。
因而,如图18(b)所示,当在选择封堵机构40下降后的状态下离合器齿轮122进行CCW旋转时,悬臂梁部66af如图中用双点划线示出那样朝上方变形而挠曲,由此,齿条齿66a与离合器齿轮122之间的啮合脱离。进而,当离合器齿轮122的旋转停止时,悬臂梁部66af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弹性被施力,图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变形复原,齿条齿66a与离合器齿轮122啮合。另外,虽然省略了说明,但齿条齿66c也同样。
接下来,在将通过滑动件41与滑架16联动地移动而选择的管压溃的选择封堵机构40中,参照图19~图22对所压溃的管的选择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如上所述,借助升降机构而上升的选择封堵机构40的滑动件41由螺旋弹簧61朝右方牵拉。因而,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在左右方向上的确定位置上升,以便与滑架16卡合。进而,上升而与滑架16(凹部16h)卡合的滑动件41在内置于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体60的凸轮部件50的凸轮面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该滑动件41的移动来选择第二排出管37或者第一排出管35并将其压溃。
即,如图20所示,选择封堵机构40具有滑动件41和内置有凸轮部件50的基体60。进而,由滑动件41的与凸轮面对置的下表面轴支承而能够旋转的封堵部件43在凸轮面中被引导至确定的位置、亦即选择位置。以下,包含该选择位置在内,对在选择封堵机构40中将封堵部件43引导至选择位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滑动件41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形状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其下表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圆柱状的凸部45。封堵部件43由该凸部45轴支承而能够摆动,该封堵部件43具备从嵌合于该凸部45的圆环状的环状部朝作为径向之一的左方笔直地延伸的矩形板状的臂部,且其环状部由推压部件46朝上方施力而维持与凸部45嵌合的嵌合状态。进而,在该封堵部件43的臂部的末端部附近的下表面,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圆柱状的销部43a。
在滑动件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侧壁,且在下表面侧的四角形成有从该侧壁朝内侧呈板状地突出设置的引导片部41a。另一方面,基体60是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部件,在前后两侧壁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凹条槽部60a。滑动件41的引导片部41a从左侧插入该凹条槽部60a,滑动件41沿左右方向滑动移动。另外,凹条槽部60a在右方设置有终端部60b,通过滑动件41的右侧的引导片部41a与该终端部60b抵接,滑动件41在左右方向被定位,并且限制其朝右方移动。
基体60构成为:内置有呈大致长方体的形状的凸轮部件50,并且在基体60与凸轮部件50之间,以前后排列的方式支承有第二排出管37和第一排出管35的中间部(参照图16)。凸轮部件50具备能够从上侧分别按压第一排出管35的一部分以及第二排出管37的一部分的作为按压部件的第一按压部件57B以及第二按压部件57C(参照图22)。
在凸轮部件50的上表面,从后端部到前端部,分别以从下方的基底面50a朝上方具有规定高度的方式立起设置有第一壁51、第二壁52、第三壁53以及第四壁54。并且,在第一壁51~第四壁54的左侧,以同样从基底面50a朝上方具有规定高度的方式立起设置有岛状的第五壁55和第六壁56。另外,凸轮部件50以形成有上述壁部的区域位于基体60的从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到左端的方式内置于基体60。
进而,利用上述各壁部51~56,在凸轮部件50的上表面主要形成有具有在左右方向较长的槽部的所谓凸轮面。该槽部的左端侧开口较大,并且在右端侧形成有三个作为选择通路的引导槽SL 1、SL 2、SL 3,这些选择通路沿前后方向隔开相等间隔且相互平行,并且形成为在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俯视矩形状。各引导槽SL 1~SL 3从后侧开始依次设置为引导槽SL 1、引导槽SL 2、引导槽SL 3,各引导槽SL 1~SL 3的前后宽度设定为比封堵部件43的销部43a的外径略大。进而,在引导槽SL 1以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有第一按压部件57B,在引导槽SL 2以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有第二按压部件57C。封堵部件43因滑动件41与滑架16的往复移动联动地移动而沿左右方向移动,销部43a被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槽部引导而被引导至凸轮面的规定位置。
即,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在第四壁54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中途,在比具有微小阶梯差且沿左右方向笔直地延伸的后侧面54a的中途靠右端侧的位置,形成有朝右斜后方倾斜的倾斜面54b。另一方面,与第四壁54之间形成引导槽SL 3的第三壁53的前侧面沿左右方向笔直地延伸。并且,与第二壁52之间形成引导槽SL 1的第一壁51在比第五壁55以及第6壁56靠左端侧的位置,前侧面51a形成为在俯视图中朝前方凸出的大致三角形的轮廓形状,以使得在比第五壁55以及第6壁56靠左端侧的位置该第一壁51与第四壁54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隙变窄。
根据该结构,当为了将滑动件41组装于基体60而使该滑动件41从左侧朝右方移动并插入时,封堵部件43的销部43a沿着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轮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左侧的部分朝前方侧移动,之后,穿过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与第四壁54的后侧面54a之间的间隙。进而,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在移动到因与倾斜面54b抵接而滑动从而滑动件41朝向右方的移动被限制的位置的情况下,上述销部43a被引导至引导槽SL 3的确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位置称作初期位置。另外,该初期位置为选择位置之一,在该初期值中,封堵部件43成为利用标号43A表示的实线图示的状态。
接下来,当从销部43a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开始滑动件41朝左方移动时,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销部43a在第六壁56与朝左后方倾斜的倾斜面56a抵接,在该倾斜面56a滑动,并与第6壁56的沿左右方向笔直地延伸的后侧面56b接触。然后,在滑动件41继续进一步朝左方移动的情况下,销部43a沿着后侧面56b进一步朝左方移动而与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轮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右侧的部分抵接,之后,通过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与第四壁54的后侧面54a之间的间隙到达左侧。结果,销部43a再次移动至滑动件41插入基体60时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销部43a位于与第六壁56的后侧面56b接触的位置的状态下,当滑动件41反转移动而朝右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销部43a与第三壁53的朝右后方倾斜的倾斜面53b抵接而朝右侧滑动。进而,当移动到滑动件41的朝右方的移动被限制的位置的情况下,销部43a被引导至引导槽SL 2的确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位置称作第二封堵位置。另外,该第二封堵位置是选择位置之一,在该第二封堵位置,封堵部件43成为利用标号43C表示的双点划线图示的状态。
接下来,从销部43a位于第二封堵位置的状态开始,当滑动件41朝左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销部43a与第五壁55的朝左后方倾斜的倾斜面55a抵接,在该倾斜面55a滑动,与第五壁55的沿左右方向笔直地延伸的后侧面55b接触。然后,当滑动件41继续进一步朝左方移动的情况下,销部43a沿着后侧面55b进一步朝左方移动,在与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轮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右侧的部分抵接之后,穿过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与第四壁54的后侧面54a之间的间隙到达左侧。结果,销部43a移动至能够朝第二封堵位置移动的位置、或者滑动件41插入基体60时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销部43a位于与第五壁55的后侧面55b接触的位置的状态下,当滑动件41反转移动而朝右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销部43a与第二壁52的朝右后方倾斜的倾斜面52b抵接而朝右侧滑动。进而,当移动到滑动件41的朝右方的移动被限制的位置的情况下,销部43a被引导至引导槽SL 1的确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位置称作第一封堵位置。另外,该第一封堵位置是选择位置之一,在该第一封堵位置,封堵部件43成为利用标号43B示出的双点划线图示的状态。
接下来,从销部43a位于第一封堵位置的状态开始,当滑动件41朝左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图中利用虚线箭头所示,销部43a与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抵接,沿该前侧面51a朝左方滑动。即,销部43a在与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轮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右侧的部分抵接之后,穿过第一壁51的前侧面51a与第四壁54的后侧面54a之间的间隙到达左侧。结果,能够使销部43a再次移动至能够朝第二封堵位置移动的位置、或者滑动件41插入基体60时的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滑动件41与滑架16的往复移动联动地沿左右方向移动,封堵部件43由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槽部引导,销部43a被引导至凸轮面的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中任意一个位置(将上述位置统称为选择位置)。进而,在销部43a位于第一封堵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按压部件57B由销部43a朝下方推压,从而将第一排出管35压溃,在销部43a位于第二封堵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按压部件57C由销部43a朝下方推压,从而将第二排出管37压溃。
接下来,对第一按压部件57B和第二按压部件57C的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件57B和第二按压部件57C形成以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扩展的铅垂面作为对称面而相互面对称的形状。因而,在此以第二按压部件57C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第二按压部件57C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在该图中未图示的选择封堵机构40的凸轮部件50。进而,具备基座部59a和管挤压部59b,该基座部59a具有:上端在引导槽SL 2内露出、并且朝右上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57a;和内置有压缩弹簧58的块状部57b。管挤压部59b经由压缩弹簧58而能够相对于基座部59a沿上下方向滑动。
管挤压部59b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宽度,并且,其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趋向末端部(下端部)而逐渐变狭、且末端(下端)带有圆角。进而,该末端在选择封堵机构40中以与第一排出管35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
因而,在因臂部的摆动而封堵部件43的销部43a移动且例如被引导至第二封堵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按压部件57C的上端的倾斜面部57a被销部43a压下。当因该压下而基座部59a下降时,压缩弹簧58被压缩,因该压缩弹簧58的压缩,管挤压部59b将第二排出管37压溃。进而,通过将滑动件41维持在不移动的状态,将该第二排出管37维持在被压溃后的状态。
如此,在选择封堵机构40中,基于滑动件41的往复移动而使封堵部件43旋转移动,使销部43a移动至选择位置,由此能够选择所要压溃的排出管。如此,在设置于第一排出管35的中途的汇合点G的跟前,第二排出管37以及第一排出管35中的某一方被压溃。当然,在销部43a的选择位置位于初期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排出管37以及第一排出管35均处于未被压溃的状态。
参照图23~图25,对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维护装置23在打印机11中进行的墨水的吸引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首先,使滑架16朝维护区域MA(第二维护位置MP 2)移动(步骤S1)。即,借助滑架马达18(参照图1)的旋转使滑架16朝右方移动,如图24所示,通过使盖保持部件71朝右方移动而使杆部件79旋转,使离合器机构100中的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动。另外,在该状态下,选择封堵机构40位于下降后的位置,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不与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不会阻碍滑架16的移动。
接下来,借助马达26的旋转使第四传递齿轮87以规定顺序正反旋转(CW旋转以及CCW旋转),通过使离合器轴101旋转而将离合器机构100设定为ON状态(步骤S2)。即,使突出部103旋转而从与第一卡合部113卡合的卡合状态变为与第二卡合部114卡合的卡合状态。
接下来,使滑架16从维护区域MA(第二维护位置MP 2)朝左方移动,移动至与滑动件41卡合的位置(步骤S3)。具体地说,如图25所示,使滑架16移动,以便形成为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中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的平面位置位于滑架16的凹部16h的区域内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6h形成于滑架16的右侧端部,以使得至少滑架16在相对于盖保持部件71的卡止部71a朝左方离开的位置与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卡合。
通过滑架16的该移动,盖保持部件71朝左方移动,因此,该盖保持部件71对杆部件79的上端部79c的按压也被解除,在离合器机构100中,卡合部件110借助第二螺旋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朝右方移动。结果,突出部103与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抵接而成为与第二卡合部114卡合的状态(即ON状态)。当然,在该滑架16的移动过程中,锁止杆84位于不限制滑架16的移动的退避位置。
接下来,使离合器轴101旋转,从而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升(步骤S4)。即,借助利用马达26的旋转,使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W旋转,从而使离合器轴101旋转,由此,经由离合器齿轮122使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由此,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升。
接下来,使滑架16往复移动而选择所要封堵的吸引通路(步骤S5)。例如,在对喷射黑色墨水的喷嘴列22A进行吸引的情况下,由于在打印机11中应当进行吸引的盖内空间为第一盖内空间31a,因此,需要将与该第一盖内空间31a连通的第一排出管35以外的第二排出管37压溃。因此,以使封堵部件43的销部43a的选择位置位于第二封堵位置的方式使滑动件41往复移动,以便将该第二排出管37压溃。
接下来,使离合器轴101旋转,从而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下降(步骤S6)。即,借助马达26的旋转使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CW旋转,从而使离合器轴101旋转,由此,经由离合器齿轮122使齿条滑动件65朝后方移动。由此,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下降。通过这样做,滑架16与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并且,在选择封堵机构40中,形成为封堵部件43的销部43a被维持在选择位置(例如第二封堵位置)的状态。
接下来,再次使滑架16朝维护区域MA(第二维护位置MP 2)移动(步骤S7)。于是,滑架16借助滑架马达而朝右方移动,如图24所示,再次使盖保持部件71朝右侧移动,使杆部件79旋转,使离合器机构100中的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动。同时,形成为盖27以包围各喷嘴列22A~22D的方式与液体喷射头19抵接的状态。
接下来,借助马达26的旋转使第四传递齿轮87进行CCW旋转,从而使离合器轴101旋转,由此将离合器机构100设置为OFF状态(步骤S8)。通过进行该动作,马达26的旋转不被传递至离合器部件120的旋转。因而,选择封堵机构40维持下降后的状态,而与马达26的旋转无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使滑架16从第二维护位置MP2朝第一维护位置MP 1移动。通过这样做,维持盖27与液体喷射头19抵接的状态,并且,离合器机构100形成为OFF状态。
接下来,驱动管泵(步骤S9)。即,使马达26进行CCW旋转,从而使管泵38进行吸引动作,对盖内空间进行吸引。结果,应当进行吸引的盖内空间(例如第一盖内空间31a)被吸引。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在朝使盖27抵接从而进行吸引的维护区域MA(第一维护位置MP 1)移动的移动中途的区域中,选择应当成为负压状态的盖27的内部空间,并且,能够一边维持与所选择的内部空间对应的吸引通路的封堵状态一边使滑架16朝维护区域MA移动。结果,盖27的吸引性不会降低,能够适当地进行液体喷射头19的维护。并且,由于能够避免选择应当封堵的吸引通路的移动中途区域重叠于滑架16与盖保持部件71抵接而使之移动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滑架16的移动的载荷的增加。
(2)由于滑架16与滑动件41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的情况下的滑动件41的位置由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第二封堵位置中的任意一个选择位置确定,因此,在此后使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与滑架16卡合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滑架16(凹部16h)与卡合部42卡合。并且,由于借助往复移动来切换应当封堵的吸引通路,因此,能够将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在滑动件41的移动方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
因而,与吸引通路的选择状态无关,能够在移动中途区域的确定位置使滑架16和滑动件41卡合而联动。
(3)在滑架16与滑动件41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的情况下,利用螺旋弹簧61对滑动件41施力,以使得封堵部件43朝初期位置或者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方向移动。结果,例如当滑架16与滑动件41之间的卡合在滑架16的移动中途被解除的情况下,借助螺旋弹簧61的作用,滑动件41的位置移动至初期位置等能够确定的位置,因此,在此后使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与滑架16卡合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滑架16与卡合部42卡合。
(4)在朝纸张P喷射墨水的处理中,能够利用滑架16的移动动作预先选择要进行吸引的盖27的内部空间。因而,能够在印刷结束后立即对要进行维护的对象喷嘴进行吸引而进行维护。
(5)通过使杆部件79移位,能够利用来自马达26的驱动力驱动离合器部件120旋转,或者不利用来自马达26的驱动力驱动离合器部件120旋转。因而,例如,如果通过利用滑架16的移动动作使杆部件79移动从而使离合器部件120沿轴向移动,则能够根据离合器部件120是否旋转而切换至传递马达26的动力的状态或者不传递马达26的动力的状态中的任一方。并且,卡合部件110由第二螺旋弹簧124经由离合器部件120被施力,以便始终维持突出部103与第一卡合部113以及第二卡合部114中的某一方卡合的卡合状态。因而,与滑架16的移动位置无关,能够维持切换后的马达26的动力传递的状态。
(6)例如,能够借助杆部件79而利用在从离合器机构100离开的位置移动的滑架16的移动动作推压卡合部件110。并且,能够使卡合部件110朝与滑架16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外,在借助滑架16的移动使上端部79c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在下端部79b使卡合部件110移动的载荷,能够抑制在滑架16移动之际产生的载荷的增加。或者,相对于滑架16的移动量,能够增大卡合部件110的移动量。
(7)离合器部件120经由第一螺旋弹簧119与卡合部件110的移动联动地移动,并且,通过第一螺旋弹簧119的压缩,能够使离合器部件120与卡合部件110接近。因而,例如,即便是在离合器部件120从动侧突起部123朝左方移动的过程中,在从动侧突起部123移动到与驱动侧突起部126卡合而一体旋转的位置之前,因端面彼此抵接而从动侧突起部123无法朝左方移动的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以下方法处理,则能够使从动侧突起部123与驱动侧突起部126卡合而一体旋转。即,如果利用杆部件79使卡合部件110朝与离合器部件120接近的左方移动,并且使离合器部件120与第四传递齿轮87相对旋转,则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的端面彼此的抵接状态被解除。结果,通过第一螺旋弹簧119伸长,能够使离合器部件120朝左方移动而使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卡合。
(8)借助离合器部件120朝左方移动而使从动侧突起部123沿着离合器轴101的轴向移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与驱动侧突起部126卡合,由此,能够进行驱动侧突起部126与从动侧突起部123之间的驱动传递。因而,卡合所需要的占有空间仅为轴向的移动量即可,因此,能够抑制卡合所需要的空间,并且,由于利用突起部彼此的卡合来传递旋转,因此能够稳定地传递旋转的概率增高。
(9)能够利用离合器部件120的旋转根据需要传递马达26的动力,从而可靠地使齿条滑动件65移动。因而,例如在利用齿条滑动件65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下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不受滑架16的移动位置制约地可靠地使齿条滑动件65移动,进而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下移动。
(10)由于无需利用其他部件构成施力构件,而是在齿条滑动件65中一体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离合器机构100变复杂的情况。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6所示,选择封堵机构40a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相对于上下前后方向的铅垂面对称的形状。即,滑动件41朝左方的移动被限制,并且,在该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封堵部件43的销部43a也可以位于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
进而,在使用此类选择封堵机构40a的情况下,滑架16在如下位置具备凹部16h:在滑架16移动至维护区域MA以便进行维护的状态下,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中内包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的位置。即,在滑架16中,除了具备当使滑动件41往复移动时与卡合部42卡合的凹部16h之外,还具备另一个凹部16h。进而,在滑架16移动至维护区域MA以便进行维护的状态下,如果使选择封堵机构40a上升,则处于朝左方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的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与凹部16h在上下方向卡合。通过该卡合,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作为限制滑架16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变形例,除了能够起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效果(1)~(4)之外,还能够起到以下效果。
(5)在选择封堵机构40a中,通过使移动至维护区域MA的确定位置(例如第一维护位置MP 1)的滑架16与处于移动限制状态的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卡合,能够对滑架16进行限制,以免其从维护区域MA朝印刷区域PA的方向移动。因而,能够使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作为滑架的锁止构件而发挥功能,因此不需要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锁止杆8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使用滑架16的往复移动,而是根据滑架16的左右方向的位置来选择应当压溃的排出管。参照图27(a)、(b)对本变形例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27(a)所示,本变形例中的选择封堵机构40A具备:与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而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移动体41A;内部设置有第一排出管35和第二排出管37的基体60A;以及第一按压部件57E和第二按压部件57F。在移动体41A的下表面,形成有从前方观察呈大致半圆形状的伸出部41AC。并且,第一按压部件57E配设成能够在基体60A中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其下端面与第一排出管35的上侧抵接,另一方面,左右方向的角部被倒角的上端部从基体60A朝上方突出。第二按压部件57F同样配设成能够在基体60A中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其下端面与第二排出管37的上侧抵接,另一方面,左右方向的角部被倒角的上端部从基体60A朝上方突出。
因而,如图27(b)所示,在本变形例的选择封堵机构40A中,例如,假设通过移动体41A与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而沿左右方向(在图中为左方向)移动,伸出部41AC位于第二按压部件57F的配设位置。于是,第二按压部件57F被朝下方压下,其下端面将第二排出管37压溃。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移动体41A从滑架16离开而解除与滑架之间的卡合,在选择封堵机构40A中维持第二排出管37被压溃的状态。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当伸出部41AC从第二按压部件57F的配设位置移动至第一按压部件57E的配设位置时,成为第二按压部件57F未被伸出部41AC推压的状态。因而,第二排出管37基于复原力而上升,并且,第二排出管37基于复元力而从被压溃的状态大致返回被压溃之前的初始状态。这点对于第一按压部件57E与第一排出管35相同。
因而,根据本变形例的结构,由于无需使滑架16往复移动就能够选择要压溃的排出管,因此,滑架16的移动减少,伴随着滑架16的移动的载荷减轻。
·参照图28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使用滑架16的往复移动而是根据滑架16的左右方向的位置来选择应当压溃的排出管的变形例的其他例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本变形例的选择封堵机构40B具备:往复移动的齿条部件41B;以及与啮合于该齿条部件41B的齿条的小齿轮HG的旋转轴部J一体旋转的第一凸轮43G和第二凸轮43H。此外,还具备:在旋转轴部J旋转时,上端面被第一凸轮43G推压而朝下方移动的第一按压部件57G;以及上端面被第二凸轮43H推压而朝下方移动的第二按压部件57H。进而,第一按压部件57G配设成其下端面与第一排出管35的上侧抵接,第二按压部件57H配设成其下端面与第二排出管37的上侧抵接。另外,第一凸轮43G和第二凸轮43H以不会同时推压第一按压部件57G和第二按压部件57H的方式安装于旋转轴部J。
因而,在本变形例的选择封堵机构40B中,例如,滑架16的凹部16h与设置于齿条部件41B的卡合部42B卡合,齿条部件41B沿左右方向(在图中为朝左方)移动,由此,小齿轮HG旋转。于是,旋转轴部J旋转从而第一凸轮43G以及第二凸轮43H旋转,由此,能够将某一方的排出管压溃。例如,如图28所示,当第一按压部件57G被第一凸轮43G朝下方压下时,其下端面将第一排出管35压溃。在该状态下,通过解除齿条部件41B与滑架之间的卡合,在选择封堵机构40B中维持第一排出管35被压溃的状态。
另外,虽然未图示,当第一凸轮43G旋转而形成第一按压部件57G未被压下的状态时,第一按压部件57G借助第一排出管35的复原力而上升,并且,第一排出管35借助复原力而从被压溃后的状态大致返回被压溃前的初始状态。这点对于第二按压部件57H与第二排出管37相同。因而,根据本变形例的结构,由于无需使滑架16往复移动就能够选择要压溃的排出管,因此滑架16的移动减少,伴随着滑架16的移动的载荷减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维持齿条滑动件65的齿条66与离合器部件120的离合器齿轮122之间的啮合的构造,也可以将在齿条滑动件65的移动方向以使移位复原的方式施力的弹性变形部形成于齿条滑动件65。参照图29对本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29所示,本变形例的齿条滑动件65在使选择封堵机构40升降之际的移动范围的两端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挠性形状部65e和挠性形状部65f。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挠性形状部65e在齿条滑动件65的后端部形成为从大致平板形状的平板部65被切出立起的悬臂梁的形状,以便在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的过程中,该挠性形状部65e与该图中未图示的框架体29抵接而后朝上方移位。并且,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挠性形状部65f在齿条滑动件65中形成为以右侧部位作为基端部的大致S字的悬臂梁形状,以便在齿条滑动件65朝后方移动的过程中,该挠性形状部65f与该图中未图示的框架体29抵接而末端部朝前方移位。
因而,在齿条滑动件65为了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升而朝前方移动之际,在移动范围的终端,挠性形状部65e移位而对齿条滑动件65朝后侧施力,由此,齿条66与离合器齿轮122始终维持啮合。并且,在齿条滑动件65为了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下降而朝后方移动之际,在移动范围的终端,挠性形状部65f移位而对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施力,由此,齿条66与离合器齿轮122始终维持啮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维持齿条滑动件65的齿条66与离合器部件120的离合器齿轮122之间的啮合的构造,也可以形成为在离合器部件120中离合器齿轮122由两个齿轮构成。例如,如图30所示,离合器齿轮122也可以由形成于离合器主体121的离合器齿轮122a、和相对于离合器主体121分体形成的离合器齿轮122b构成。
在本变形例中,在形成有离合器齿轮122a的离合器主体121,在其右端以朝右方呈梯形形状地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121c,并且,在离合器齿轮122b,在其左侧形成有以与该凸部121c在旋转方向卡合的方式朝左方呈梯形形状地突出的凸部122c。并且,离合器齿轮122b由第一螺旋弹簧119朝左方施力,离合器齿轮122a(离合器主体121)由具有比第一螺旋弹簧的压缩力弱的压缩力的第二螺旋弹簧124朝右方施力。进而,在这种施力状态下,离合器齿轮122b借助第一螺旋弹簧119的作用而被配设于与四个齿条齿66a、66b、66b、66c啮合的位置,并且,离合器齿轮122a被配设于与两个齿条齿66b啮合的位置。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例如在使齿条滑动件65朝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图30所示,借助在旋转方向(图中箭头)上处于卡合状态的凸部121c和凸部122c,离合器齿轮122a和离合器齿轮122b共同旋转,从而使齿条滑动件65移动。进而,在移动范围的终端,形成为离合器齿轮122a不与齿条齿66c啮合的状态。在该状态,当离合器主体121继续旋转时,由于压缩力比第一螺旋弹簧119的压缩力弱的第二螺旋弹簧124压缩变形,因此,凸部121c沿着梯形的斜面部朝左方移动,越过凸部122c而移动。结果,离合器齿轮122a空转,并且形成为离合器主体121的旋转不会被传递到离合器齿轮122b的状态,因此,维持其与齿条66(齿条齿66c)啮合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离合器机构100的ON状态下,旋转从在与离合器轴101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与离合器部件120卡合的旋转部传递到离合器部件120。例如,如图31所示,本变形例的离合器部件120a在其左端部形成有在外圆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齿的直齿圆柱齿轮123a。进而,作为旋转部的直齿圆柱齿轮126a配设成:当离合器部件120a靠近左侧而离合器机构100形成ON状态时该直齿圆柱齿轮126a与直齿圆柱齿轮123a啮合;并且,当离合器部件120a靠近右侧而离合器机构100形成OFF状态时,直齿圆柱齿轮126a与直齿圆柱齿轮123a之间的啮合脱离。因而,直齿圆柱齿轮126a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侧突起部而发挥功能,直齿圆柱齿轮123a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从动侧突起部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借助离合器部件120a在左右方向的移动量来选择是否与作为驱动侧的直齿圆柱齿轮126a卡合。因而,例如如果具备多个驱动侧的直齿圆柱齿轮126a,则通过调节离合器部件120a的移动量,能够与应当将旋转传递至离合器部件120a的直齿圆柱齿轮126a啮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供纸马达14(参照图1)的动力来驱动选择封堵机构40升降。在进行液体喷射头的维护时不进行印刷,因此能够在基于供纸动作的载荷减轻的状态下使用供纸马达14的动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并非必须具备螺旋弹簧61。例如,在滑动件41的往复移动结束,卡合部42下降而解除与滑架16之间的卡合时,滑动件41位于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的概率高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使选择封堵机构40相对于滑架16朝后方移动而接近、朝前方移动而离开的前后移动机构构成为接近/离开移动构件。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滑动件41的卡合部42朝后方突出,并且滑架16的凹部16h在前方具有开口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100并非必须具备第一螺旋弹簧119。例如,在因驱动侧突起部126以及从动侧突起部123具有三角形状而在离合器机构100中从OFF状态朝ON状态切换之际,从动侧突起部123与驱动侧突起部126在左右方向不会抵接的情况下,不需要第一螺旋弹簧11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移位部件未必一定是杆部件79。例如,在离合器机构100中,在使卡合部件110朝与滑架16(盖保持部件71)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滑动部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未图示,但在杆部件79中,也可以将旋转轴部79a设置成:力点和作用点相对于支点位于相同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齿轮122也可以并不是使齿条滑动件65那样的滑动部件滑动,而是使旋转部件(例如,泵传递齿轮88等)旋转。这样,能够仅在需要时使管泵38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部,也可以具备第四传递齿轮87以外的旋转体。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作为旋转体并不具备齿轮而是具备带轮,或者也可以作为旋转部而具备马达26的小齿轮26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维护区域MA中,第一维护位置MP 1和第二维护位置MP 2也可以是相同的位置。例如,在构成为当离合器机构100处于ON状态或能够在ON状态与OFF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状态下无需使选择封堵机构40上升就能够驱动管泵进行吸引的情况下,无需使第一维护位置MP 1的位置与第二维护位置MP 2的位置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成喷墨式打印机11,但也可以具体化成喷射或排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等的液体喷射装置。也能够挪用到具备排出微量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含粒状、泪滴状、带尾线状。并且,此处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不仅包括粘性高或者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之类的流体状态,或者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使颜料、金属粒子等由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而形成的物质等。并且,作为液体的代表例,能够列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墨水、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水包括普通的水性墨水以及油性墨水以及胶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有喷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包含有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或者也可以是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器使用并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量分注器等。此外,也可以采用以点状孔隙对时钟、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进而,能够将本发明用于上述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液体喷射装置。
标号说明:
11...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6...滑架;19...液体喷射头;23...维护装置;27...盖;40、40A、40a、40B...选择封堵机构;42、42B...卡合部;43...封堵部件;50...凸轮部件;MA...维护区域。
Claims (13)
1.一种维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维护装置具备:
滑架,该滑架对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进行支承,且设置成能够往复移动;
盖,伴随着所述滑架朝进行所述液体喷射头的维护的维护位置移动,所述盖接近所述液体喷射头,并以包围所述喷嘴的方式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抵接,从而在所述盖与所述液体喷射头之间形成多个内部空间;
吸引构件,该吸引构件经由与每个内部空间对应的吸引通路对所述盖的各内部空间进行吸引;
选择封堵构件,该选择封堵构件具有移动部件,在所述滑架位于到达所述维护位置之前的移动中途的移动中途区域中,所述移动部件在与所述滑架卡合的状态下与所述滑架联动地移动,伴随着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所述选择封堵构件选择性地封堵所述各吸引通路,并且在维持所选择的所述吸引通路的封堵状态的情况下解除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滑架之间的卡合;以及
接近/离开移动构件,该接近/离开移动构件通过使所述移动部件以接近所述滑架或者从所述滑架离开的方式移动而使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滑架之间的卡合成立或者解除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滑架之间的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部件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滑架的移动中途区域,所述卡合部能够与所述滑架卡合;以及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为了选择性地封堵所述各吸引通路而移位,
所述选择封堵构件具备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具有凸轮面,该凸轮面形成为:借助所述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将所述封堵部件朝与所选择的应当封堵的所述吸引通路相应的选择位置引导,
在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选择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近/离开移动构件进行驱动而使所述选择封堵构件接近所述滑架或从所述滑架离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维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护装置具备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对所述移动部件施力,以使得所述封堵部件被朝所述选择位置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维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封堵构件在所述封堵部件所被引导至的所述选择位置形成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移动部件朝下述方向移动,该方向是指所述滑架从所述维护区域朝所述移动中途区域移动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维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架的移动中途区域,包含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对介质喷射所述液体的区域。
6.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朝介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维护装置。
7.一种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具备:
旋转部,该旋转部伴随着驱动源的转动而旋转;
旋转轴,该旋转轴具有沿着所述旋转部的轴向延伸的轴部,并且形成有从该轴部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在所述轴向上的相互离开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能够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突出部卡合,通过所述卡合部件朝沿着所述轴向的第一方向移动,允许所述突出部的相对旋转,从而使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任意一方卡合,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卡合部件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维持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任意一方之间的卡合,从而所述卡合部件与所述突出部共同旋转;
移位部件,该移位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抵接,且该移位部件以使得所述卡合部件沿着所述轴向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允许所述突出部旋转的位置的方式移位;
离合器部件,该离合器部件伴随着所述移位部件的移动而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与所述旋转部卡合,由此,所述旋转部的转动传递到所述离合器部件从而所述离合器部件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并且,所述离合器部件沿着所述轴向移动,以便当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维持所述离合器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之间的卡合,当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时,解除所述离合器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之间的卡合;以及
第二方向施力部件,该第二方向施力部件对所述离合器部件朝所述第二方向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部件是杆部件,该杆部件以下述方式移位:通过所述杆部件的一端侧移动,所述杆部件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卡合部件抵接而使所述卡合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具备第一方向施力部件,该第一方向施力部件插入在所述离合器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之间,所述第一方向施力部件通过被压缩而以比所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强的作用力对所述离合器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施力,由此,克服所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离合器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件联动地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部形成有沿着所述轴向从该旋转部侧朝所述离合器部件侧突出的驱动侧突起部,
在所述离合器部件形成有从动侧突起部,该从动侧突起部沿着所述轴向从该离合器部件侧朝所述旋转部侧突出,并且,当所述旋转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转动时,所述从动侧突起部与所述旋转部的驱动侧突起部卡合而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离合器部件设置有直齿圆柱齿轮,该直齿圆柱齿轮与所述离合器部件的旋转同步地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还具备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在一部分区域范围形成有直线齿轮,该直线齿轮与所述直齿圆柱齿轮啮合,并且伴随着该直齿圆柱齿轮的旋转而沿着与所述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所述直线齿轮的至少位于所述一部分区域范围的端部的齿被朝与所述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终维持所述直线齿轮与所述直齿圆柱齿轮之间的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件具有伴随着移动而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且借助该弹性变形部的复原力对所述直线齿轮朝与所述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终维持该直线齿轮与所述直齿圆柱齿轮之间的啮合。
13.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朝介质喷射液体;
滑架,所述液体喷射头设置于该滑架,并且该滑架构成为能够往复移动;以及
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切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45366 | 2011-03-02 | ||
JP2011045366A JP5691650B2 (ja) | 2011-03-02 | 2011-03-02 | 動力伝達切替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1045367A JP5609715B2 (ja) | 2011-03-02 | 2011-03-02 |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1-045367 | 2011-03-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3175A true CN102653175A (zh) | 2012-09-05 |
CN102653175B CN102653175B (zh) | 2015-08-19 |
Family
ID=46728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53014.0A Active CN102653175B (zh) | 2011-03-02 | 2012-03-02 | 维护装置、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40341B2 (zh) |
CN (1) | CN102653175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9144A (zh) * | 2012-12-20 | 2014-06-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 |
CN107639942A (zh) * | 2016-07-21 | 2018-01-30 | 迪斯全球 | 照片打印机 |
CN108454238A (zh) * | 2017-02-22 | 2018-08-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维护装置 |
CN110456596A (zh) * | 2019-08-16 | 2019-11-15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驱动切换装置及应用其的成像设备 |
CN111796553A (zh) * | 2019-04-04 | 2020-10-20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数值控制装置和数值控制系统 |
CN112123947A (zh) * | 2019-06-24 | 2020-12-25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及印刷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269467A1 (en) | 2012-04-17 | 2013-10-17 | John R. Rice | Power actuator with integral decoupling mechanism |
WO2017127063A1 (en) * | 2016-01-20 | 2017-07-2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straining a carriage with a carriage restraint |
JP6921662B2 (ja) * | 2017-07-07 | 2021-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25385A (en) * | 1993-04-19 | 1997-04-29 | Fuji Xerox Co., Ltd.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EP0988975A2 (en) * | 1998-09-16 | 2000-03-2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CN1456439A (zh) * | 2002-04-19 | 2003-11-1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清洁喷墨打印机打印头的清洁装置 |
JP2005035117A (ja) * | 2003-07-18 | 2005-02-10 | Fuji Xerox Co Ltd |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US20060268051A1 (en) * | 2005-05-31 | 2006-11-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20070019029A1 (en) * | 2005-07-25 | 2007-01-25 | Tetsuya Hiruma |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interlocking inkjet printing operations |
CN101396919A (zh) * | 2007-08-30 | 2009-04-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吸引装置和包括其的液滴喷出装置及电光学装置及其制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67909B2 (ja) | 1992-10-08 | 2000-07-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H09136437A (ja) * | 1995-11-16 | 1997-05-27 | Fuji Xerox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と記録ヘッドのインク回復方法 |
US6318835B2 (en) * | 1995-11-20 | 2001-11-2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printer with maintenance mechanism |
JP3352588B2 (ja) * | 1996-03-14 | 2002-1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132027A (en) * | 1996-07-30 | 2000-10-17 | Fuji Xerox Co., Ltd. | Ink-jet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433524B2 (ja) * | 1999-09-16 | 2010-03-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729720B2 (en) * | 1999-12-20 | 2004-05-04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ction holes formed in grooves of the paper supporting surface |
TW504463B (en) * | 2000-04-28 | 2002-10-01 | Benq Corp | Inkjet head maintaining device for printing device |
JP3994636B2 (ja) * | 2000-06-09 | 2007-10-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4207143B2 (ja) * | 2000-12-01 | 2009-01-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US6533387B2 (en) * | 2001-04-11 | 2003-03-18 |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 Inkjet printing system using single motor for print media advance and carriage motion |
US6659586B2 (en) * | 2001-09-05 | 2003-12-0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rvicing non-scanning printhead |
JP3827302B2 (ja) * | 2002-06-07 | 2006-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547943B2 (ja) * | 2004-03-08 | 2010-09-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635618B2 (ja) * | 2005-01-19 | 2011-02-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US8579419B2 (en) * | 2008-11-13 | 2013-11-1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
JP5293476B2 (ja) | 2008-11-13 | 2013-09-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流体噴射装置 |
-
2012
- 2012-03-01 US US13/410,107 patent/US85403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3-02 CN CN201210053014.0A patent/CN1026531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25385A (en) * | 1993-04-19 | 1997-04-29 | Fuji Xerox Co., Ltd.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EP0988975A2 (en) * | 1998-09-16 | 2000-03-2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CN1456439A (zh) * | 2002-04-19 | 2003-11-1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清洁喷墨打印机打印头的清洁装置 |
JP2005035117A (ja) * | 2003-07-18 | 2005-02-10 | Fuji Xerox Co Ltd |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US20060268051A1 (en) * | 2005-05-31 | 2006-11-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20070019029A1 (en) * | 2005-07-25 | 2007-01-25 | Tetsuya Hiruma |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interlocking inkjet printing operations |
CN101396919A (zh) * | 2007-08-30 | 2009-04-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吸引装置和包括其的液滴喷出装置及电光学装置及其制法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9144A (zh) * | 2012-12-20 | 2014-06-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 |
CN103879144B (zh) * | 2012-12-20 | 2017-07-2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 |
CN107639942A (zh) * | 2016-07-21 | 2018-01-30 | 迪斯全球 | 照片打印机 |
CN107639942B (zh) * | 2016-07-21 | 2019-10-25 | 迪斯全球 | 照片打印机 |
CN108454238A (zh) * | 2017-02-22 | 2018-08-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维护装置 |
CN111796553A (zh) * | 2019-04-04 | 2020-10-20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数值控制装置和数值控制系统 |
CN111796553B (zh) * | 2019-04-04 | 2023-11-10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数值控制装置和数值控制系统 |
CN112123947A (zh) * | 2019-06-24 | 2020-12-25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及印刷装置 |
CN110456596A (zh) * | 2019-08-16 | 2019-11-15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驱动切换装置及应用其的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224002A1 (en) | 2012-09-06 |
US8540341B2 (en) | 2013-09-24 |
CN102653175B (zh) | 2015-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53175A (zh) | 维护装置、动力传递切换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777100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 |
US8348263B2 (en) | Recording medium stacker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8448942B2 (en) | Recording medium stacker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stored second stack member | |
CN101746144B (zh) |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流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
CN103101307A (zh) | 擦拭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202106676U (zh) | 液体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041303B (zh) | 两面记录装置中的输送路径转换装置、具备该装置的两面记录装置 | |
US8172361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capping method i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203246190U (zh) | 维护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3796836A (zh) | 液体喷射头的维护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打印机 | |
JP2015016671A (ja) | ドット記録装置、ド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 |
CN101734016A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1759047A (zh) | 偏斜修正装置及记录装置 | |
CN102310662B (zh) | 记录装置 | |
US8851627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2310635B (zh) | 记录装置 | |
JP5633179B2 (ja) | キャップ装置 | |
JP2008183855A (ja) | 流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 |
CN102514371A (zh) | 记录装置 | |
JP2008183856A (ja) | 流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 |
JP2009113410A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JP5668448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5691650B2 (ja) | 動力伝達切替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341033B2 (ja) | ワイパー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ならびにワイピング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