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7748A -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及利用该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及利用该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7748A
CN102637748A CN2012100237338A CN201210023733A CN102637748A CN 102637748 A CN102637748 A CN 102637748A CN 2012100237338 A CN2012100237338 A CN 2012100237338A CN 201210023733 A CN201210023733 A CN 201210023733A CN 102637748 A CN102637748 A CN 102637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nsitizer
solar batteries
solar cell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37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崎和彦
米泽岳洋
日向野怜子
泉礼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37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77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该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抑制金属向发电层的扩散,并且能够期待实现基于根据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产生的近场光的较高转换效率。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及包含该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为在表面形成有透明层且具有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金属纳米颗粒。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能够利用湿式涂布法形成。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及利用该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在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层内部或发电层的界面成膜,由此能够期待实现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较高转换效率。
背景技术
目前,从环保的立场,正在推进绿色能源的研究开发。其中,从作为其资源的太阳光取之不尽且为无公害等方面,太阳能电池备受瞩目。以往,基于太阳能电池的太阳光发电时一直利用单晶硅或多晶硅的情况较多。
另一方面,利用非晶硅等的半导体的所谓薄膜半导体太阳能电池(以下称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在玻璃或不锈钢等廉价的基板上仅形成需要量的作为光电转换层的半导体层即可。因此,从薄型且轻量、制造成本低廉及容易大面积化等方面,可以认为该薄膜太阳能电池将成为今后太阳能电池的主流。
为了提高这些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即光电转换效率,不损失入射的光而引导于发电层内来利用很重要。作为为此革新的方法进行了利用基于由金属纳米颗粒引起的表面等离子体的近场光的尝试,并报告有如下:形成于n-掺杂的电荷传输层与p-掺杂的电荷传输层的各电荷传输层之间的、包含通过表面等离子体或极化子机理吸收近红外线等的纳米颗粒的感光层(专利文献1);或者形成有基于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金属纳米颗粒的金属电极的、具备P型薄膜半导体层和N型薄膜半导体层的接合体的太阳能电池(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表2009-5338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9-246025号公报
然而,形成于n-掺杂的电荷传输层与p-掺杂的电荷传输层的各层之间的感光层存在如下问题:若金属纳米颗粒直接接触于发电层,则金属扩散在各电荷传输层中,并得不到长期可靠性。
在具备通过金属纳米颗粒形成的金属电极的太阳能电池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薄膜半导体层与金属电极相接触,因此金属扩散在薄膜半导体层中,并得不到长期可靠性。
另一方面,在以发电层与金属纳米颗粒互不接触的方式在基板表面形成包含金属纳米颗粒的膜的方法中,因根据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产生的近场光与发电层的距离较远而得不到充分的增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抑制金属向发电层的扩散且能够期待实现基于根据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产生的近场光(以下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较高发电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
本发明涉及通过示于以下的结构解决上述课题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敏化层用组合物、敏化层及使用该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
(1)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为在表面形成有透明层并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金属纳米颗粒。
(2)如上述(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金属纳米颗粒的金属为金、银、铜或钯,或者为选自金、银、铜及钯中的至少2种构成的混合金属或合金。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金属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300nm。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透明层为SiO2、TiO2或ZrO2,或者为选自SiO2、TiO2及ZrO2中的至少2种构成的混合物。
(5)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透明层为选自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酯、醇酸树脂、聚氨酯、丙烯酸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缩醛、聚酰胺、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纤维素及硅氧烷聚合物中的至少1种。
(6)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透明层的厚度为1~20nm。
(7)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其包含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和分散介质。
(8)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其包含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
(9)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具备如上述(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
并且,本发明涉及制造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的方法。
(10)一种制造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的方法,通过湿式涂布法在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层上、透明导电膜上或电极表面上涂布如上述(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
(11)如上述(10)所述的制造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的方法,其中,湿式涂布法为喷涂法、点胶机涂布法、旋涂法、刮涂法、狭缝涂布法、喷墨涂布法、网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或铸模涂布法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发明(1),能够提供一种通过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提高发电效率并通过透明层长期稳定性良好的太阳能电池。并且,能够使该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均包含在发电层内、发电层与电极之间。
根据本发明(7),能够制造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并使长期稳定性良好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并且,根据本发明(9),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并使长期稳定性良好。因此,本发明(11)的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较高,长期稳定性良好。
根据本发明(12),能够轻松制造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并使长期稳定性良好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敏化剂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的一例。
图2是覆板(ス一パ一ストレ一ト)型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的一例。
图3是覆板型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的其他一例。
图4是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的一例。
符号说明
1-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2、3-覆板型太阳能电池,10、11、12-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100、101、102、103-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20-Al层,21、22-背面电极层,30、40、50-发电层,31-单晶Si(n型),41、51-a-Si(n型),32、42、52-a-Si(i型),33、43、53-a-Si(p型),60、61、62、63-透明导电膜,70-Ag配线,71、72-玻璃基板,81-n型单晶硅基板,81A-表面,81B-背面,82、86-i型非晶质硅层,83-p型非晶质硅层,84-表面侧透明电极层,85-表面侧电极,87-n型非晶质硅层,88-背面侧透明电极层,89-背面侧透明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示出,并且除了数值固有的情况以外,%为质量%。
对使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以下称为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进行说明。图1表示使用敏化剂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的一例。图1中,在单晶Si(n型)31上形成a-Si(i型)32和a-Si(p型)33,从而形成发电层30,在发电层30上形成透明导电膜60和Ag配线70,另一方面,在单晶Si(n型)的背面形成Al层20。本发明的敏化剂10形成于发电层30与透明导电膜60之间,通过敏化剂10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太阳光,并提高太阳能电池1的发电效率。在此可以认为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金属纳米颗粒能够对入射的太阳光中相当于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频率的光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金属纳米颗粒层附近的电场局部显著增强,并增大近场光的强度,在发电层内产生光电流。
图2表示使用敏化剂的覆板型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的一例。图2中,在玻璃基板71上形成透明导电膜61、由a-Si(p型)43、a-Si(i型)42和a-Si(n型)41构成的发电层40及背面电极层21,本发明的敏化剂11形成于透明导电膜61与发电层40之间,能够通过敏化剂11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提高太阳能电池2的发电效率。
图3表示使用敏化剂的覆板型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的其他一例。该例子为从太阳光侧来看时在发电层的背面形成敏化剂的例子。图3中,在玻璃基板72上形成透明导电膜63、由a-Si(p型)53、a-Si(i型)52和a-Si(n型)51构成的发电层50、透明导电膜62及背面导电层22,本发明的敏化剂12形成于发电层50与透明导电膜62之间,能够通过敏化剂12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提高太阳能电池3的发电效率。
如此,敏化剂从太阳光侧来看时无论形成于发电层的入射侧还是形成于背面侧,都能通过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还优选形成于发电层的入射侧及背面侧。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
本发明的敏化剂的特征在于,其为在表面形成透明层且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金属纳米颗粒。
作为金属纳米颗粒可列举选自金、银、铜、钯、铂、钌、镍、锡、铟、锌、铁、铬及锰中的1种或2种以上构成的混合金属或者合金,若为金、银、铜或钯,或者为选自金、银、铜及钯中的至少2种构成的混合金属或合金,则在可见光中具有表面等离子体波长,因此优选。
金属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300nm,能够根据平均粒径和金属种类选择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较强的波长。在此,平均粒径利用基于根据QUANTACHROME AUTOSORB-1的比界面积测定的BET法进行测定。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利用基于根据QUANTACHROME AUTOSORB-1的比界面积测定的BET法进行测定。从分散性、导电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为球状和针状。
透明层防止金属纳米颗粒向发电层的扩散。并且,透明层的折射率若在可见光区域为发电层和电极的中间的折射率,则能够抑制入射光在发电层与透明层界面处的反射,并将入射光有效地转换至近场,因此优选。无机物的透明层优选为SiO2、TiO2或ZrO2,或者选自SiO2、TiO2及ZrO2中的至少2种混合物。并且,有机物的透明层优选为选自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酯、醇酸树脂、聚氨酯、丙烯酸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缩醛、聚酰胺、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纤维素及硅氧烷聚合物中的至少1种。
透明层的厚度优选为1~20nm。若小于1nm,则金属纳米颗粒有可能扩散于发电层,若超过20nm,则透明层变得过剩而变得无效。在此,透明层的厚度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进行测定。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以下称为敏化层用组合物)包含上述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和分散介质。
分散介质分散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并提高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的成膜性。作为分散介质优选水和醇类。作为醇类更优选选自甲醇、乙醇、丙醇、丁醇、乙二醇、丙二醇、二乙二醇、甘油、异冰片己醇及赤藓醇中的至少1种或2种以上。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分散介质优选为50~99质量份。
敏化层用组合物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根据需要配合抗氧化剂、整平剂、触变剂、填充剂、应力缓和剂及其他添加剂等。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以下称为敏化层)包含上述敏化剂。例如如图1所示,敏化层100中能够在敏化剂10之间渗透透明导电膜60。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敏化层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湿式涂布法在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层上或电极上涂布上述敏化层用组合物。
敏化剂在金属纳米颗粒包覆透明层来制造。作为制造工序的一例,可列举:
工序1: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分散液;
工序2:在金属纳米颗粒分散液中添加透明层形成用的表面涂布剂并进行混合;
工序3:离心分离沉淀物(敏化剂)并除去溶剂;
工序4:再次添加溶剂并搅拌,使纳米颗粒分散;
工序5:离心分离沉淀物,并除去溶剂;
工序6:重复工序4和5,并进行清洗。
敏化层用组合物能够根据常用方法并由涂料搅拌器、球磨机、混砂机、离心式磨机、三辊磨(三本ロ一ル)等混合所希望的成分,并分散透光性粘合剂,根据情况分散透明导电性颗粒等来制作。当然,也能够通过通常的搅拌操作来制造。
将敏化层用组合物湿式涂布在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层上、透明导电膜上及电极上的任意一方,或者通过太阳能电池的结构适当决定即可,例如在如图1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优选在预先形成于单晶Si(n型)31上的a-Si(p型)33上湿式涂布敏化层用组合物。
湿式涂布法优选为喷涂法、点胶机涂布法(ディスペンサ一コ一ティング法)、旋涂法、刮涂法、狭缝涂布法、喷墨涂布法、网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或铸模涂布法中的任意一种,但是不限于此,能够利用所有方法。
干燥通过湿式涂布形成的敏化层用组合物涂膜,由此获得敏化层。由于尽量抑制光的自吸收,因此敏化层的厚度优选为0.01~0.3μm。如此能够制造本发明的敏化层。
若为在敏化层上形成透明导电膜时通过湿式涂布法涂布透明导电膜用组合物之后进行固化或烧成的方法,则不用昂贵的设备也能够简便且以低成本制造,因此优选。这时当透明导电膜用组合物渗透于敏化层时,能够提高敏化层与发电层的粘附强度。
透明导电膜用组合物为在包含透光性粘合剂的太阳能电池用途方面公知的组合物即可,若包含透明导电性颗粒,则能够提高透明导电膜的导电性,并抑制因导电性反射膜的热和光引起的劣化,因此优选。作为透光性粘合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酯等聚合物型粘合剂或金属皂、金属络合物、金属醇盐、金属醇盐的水解物等非聚合物型粘合剂。作为透明导电性颗粒,可举出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ATO(Antimony Tin Oxide:锑掺杂氧化锡)、AZO(Aluminum Zinc Oxide:铝掺杂氧化锌)、IZO(IndiumZinc Oxide:铟掺杂氧化锌)、TZO(Tin Zine Oxide:锡掺杂氧化锌)等。
从粘附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透明导电膜的厚度为0.01~0.5μm,更优选0.02~0.1μm。这是因为,若透明导电膜的厚度小于0.01μm或者超过0.5μm,则无法充分地得到防止反射效果。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
《银纳米颗粒的制作》
将硝酸银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备金属盐水溶液。并且将柠檬酸钠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26质量%的柠檬酸钠水溶液。在保持成35℃的氮气气流中,向该柠檬酸钠水溶液直接加入粒状的硫酸亚铁并使其溶解来制备以3∶2的摩尔比含有柠檬酸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还原剂水溶液。
接着,将上述氮气气流保持成35℃的同时,向还原剂水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的搅拌子,并以搅拌子的转速为100rpm来进行搅拌的同时,向该还原剂水溶液中滴下上述金属盐水溶液,并进行混合。此时,将各溶液的浓度调整成向还原剂水溶液添加金属盐水溶液的量成为还原剂水溶液量的1/10以下,即使滴下室温的金属盐水溶液,反应温度也可以保持成40℃。并且,将还原剂水溶液与金属盐水溶液的混合比设成相对于金属盐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的总原子价数的、还原剂水溶液的柠檬酸离子与亚铁离子的摩尔比均成为3倍摩尔。结束向还原剂水溶液滴下金属盐水溶液之后,进一步通过继续搅拌15分钟混合液,在混合液内部生成银纳米颗粒,获得分散有银纳米颗粒的银纳米颗粒分散液。银纳米颗粒分散液的pH为5.5,分散液中银纳米颗粒的化学计量生成量为5g/升。
将获得的银纳米颗粒分散液放置在室温,由此使分散液中的银纳米颗粒沉淀,并通过倾析法分离沉淀的银纳米颗粒的凝聚物。向分离的银纳米颗粒凝聚物加入去离子水作为分散体,通过超滤进行脱盐处理之后,进一步用甲醇置换清洗,使金属(银)的含量成为50质量%。之后,利用离心分离机调整该离心分离机的离心力,并分离粒径超过100nm的比较大的银颗粒,由此调整成以数平均计含有71%的一次粒径在10~50nm范围内的银纳米颗粒。即,调整成以数平均计一次粒径在10~50nm范围内的银纳米颗粒相对于100%所有银纳米颗粒所占的比例成为71%,获得银纳米颗粒分散原液。获得的银纳米颗粒被化学改性有柠檬酸钠的保护剂。用去离子水稀释该银纳米颗粒分散原液,获得含有5质量%平均粒径为20nm的银纳米颗粒的100cm3银纳米颗粒分散液。
[实施例1]
将含有5质量%银纳米颗粒的200cm3银纳米颗粒分散液保持成40℃,并进行激烈的搅拌的同时,添加含有5质量%作为透明膜的原料的四乙氧基硅烷的100cm3乙醇溶液之后,添加5cm3的10质量%的氨水作为催化剂,保持1小时,获得含有实施例1的敏化剂的分散液。将该分散液进行超滤之后清洗并获得7g实施例1的敏化剂。实施例1的敏化剂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透明层的厚度为2nm。
[实施例2]
除了添加含有20质量%四乙氧基硅烷的100cm3乙醇溶液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来获得8.5g实施例2的敏化剂。实施例2的敏化剂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透明层的厚度为20nm。
[实施例3]
除了代替硝酸银使用氯金酸以外,与银纳米颗粒的制作相同地进行,获得包含5质量%平均粒径为10nm的金纳米颗粒的100cm3金纳米颗粒分散液。
将含有10质量%金纳米颗粒的10cm3金纳米颗粒分散液保持成50℃,并进行激烈的搅拌的同时,添加10cm3作为透明膜的原料的丙烯酸之后,添加0.5g偶氮二异丁腈作为聚合引发剂,保持1小时获得含有实施例3的敏化剂的分散液。将该分散液进行离心分离并去除溶剂,分离实施例3的敏化剂。之后,为了清洗敏化剂而再次添加乙醇并搅拌,使敏化剂分散之后进行离心分离并去除溶剂。重复3次该清洗获得1g实施例3的敏化剂。实施例3的敏化剂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透明层的厚度为5nm。
[实施例4~5、参考例1~2、比较例1]
以表1所示的组成制造实施例4~5、参考例1~2、比较例1的敏化剂。另外,使用氯化钯作为Pd的原料,使用硝酸铜作为Cu的原料,使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聚碳酸酯多元醇作为聚氨酯的原料,使用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作为聚酯的原料。另外,在实施例4、5中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参考例1~2及比较例1中也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表1]
Figure BDA0000133821450000101
《敏化层用组合物的制造》
将10质量份的获得的敏化剂添加到含有水、乙醇及甲醇的90质量份混合溶液中,通过混合使其分散,制作敏化层用组合物。
《发电效率的评价》
表2中示出已评价敏化层的制作条件。表2的“设置场所”表示形成敏化剂的场所为表面电极侧或者背面电极侧,“膜厚”表示敏化层的膜厚(单位为μm),“湿式涂布法”表示涂布敏化层用组合物的方法。在此,实施例1和4、参考例1为图4所示的结构,实施例2和5、比较例1为图2所示的结构,实施例3和参考例2为图3所示的结构。
以下示出已评价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情况>
(光电转换部的制作)
首先,如以下制作图4所示的光电转换部800。
使用比电阻约为1Ω·cm、厚度为300μm的n型单晶硅基板作为基板81,用通常的方法清洗该基板81之后,通过蚀刻在基板81的表面81A及背面81B形成纹理面。
接着,利用通常的等离子体CVD法,分别在基板81的表面81A及背面81B上形成i型非晶质硅层82、p型非晶质硅层83及i型非晶质硅层86和n型非晶质硅层87。
接着,在p型非晶质硅层83上形成实施例1和4、参考例1的敏化层103。
接着,通过溅射法在形成于n型单晶硅基板81的两个主面上的n型非晶质硅层87及敏化层103上形成100nm厚度的ITO构成的背面透明电极层88及表面透明电极层84。
利用网版印刷法在如以上形成的包括表面透明电极层84、敏化层103、p型非晶质硅层83、i型非晶质硅层82、n型单晶硅基板81、i型非晶质硅层86、n型非晶质硅层87、背面透明电极层88的层叠体的光电转换部800的背面上及表面上的预定区域形成梳状的背面电极89及表面电极85。
<覆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情况>
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串联型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各实施例中叙述的构成太阳能电池的该结构要件的材质或膜厚表示一例,本发明不限于这些。
<覆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情况>
对实施例2和5、比较例1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在一方的主面形成有50nm厚度的SiO2层(未图示)的玻璃基板71,在该SiO2层上形成透明导电膜61。利用激光加工法在该透明导电膜61上进行图案形成,从而设成阵列状,并且形成相互电连接它们的配线。之后,在透明导电膜61上分别形成实施例2和5、比较例1的敏化层101。接着,利用等离子体CVD法在敏化层101上形成发电层40。该发电层40从基板71侧依次层叠包括p型a-Si:H(非晶质碳化硅)43、i型a-Si(非晶质硅)42及n型μc-Si(微晶碳化硅)41的膜而获得。利用激光加工法对上述发电层40进行图案形成之后,利用磁控管直列式溅射装置在发电层40上依次形成200nm厚度的背面电极层(银电极层)21。
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评价方法,在利用激光加工法实施图案形成的加工后的基板上进行导线配线,并确认IV特性曲线,关于此时的输出特性及作为短路电流(Jsc)的值,进行将利用由与实施例相同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光电转换层并均由溅射法形成透明导电膜、背面电极层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设为100时的相对输出评价。表2中示出这些结果。
在此,若用覆板型的情况说明均由溅射法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则覆板型太阳能电池单元是指从图2去除敏化剂11和敏化层101的电池单元,首先准备在一方的主面形成有50nm厚度的SiO2层(未图示)的玻璃基板71,在该SiO2层上形成表面具有凹凸纹理且掺杂F(氟)的800nm厚度的透明导电膜(SnO2膜)61。利用激光加工法在该透明导电膜61上进行图案形成,从而设成阵列状,并且形成相互电连接它们的配线。接着,利用等离子体CVD法在透明导电膜61上形成发电层40。该光电层40从基板71侧依次层叠包括p型a-Si:H(非晶质碳化硅)43、i型a-Si(非晶质硅)42及n型μc-Si(微晶碳化硅)41的膜而获得。利用激光加工法对上述发电层40进行图案形成之后,利用磁控管直列式溅射装置在发电层40上依次形成200nm厚度的背面电极层(银电极层)21。另外,当为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时,是指从图1去除敏化剂11和敏化层101的电池单元,用与覆板型相同的方法在形成有Al层20的单晶Si(n型)31上形成i型a-Si(非晶质硅)32及p型μc-Si(微晶碳化硅)33、透明导电膜60之后,形成用溅射法形成之后用蚀刻进行图案形成的Ag配线。
《耐久性试验》
作为耐久性试验,将测定初始发电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在85℃温度、85%湿度下保持1000小时。之后测定Jsc值。表2的“耐久性试验后”的栏内示出结果。
[表2]
Figure BDA0000133821450000131
如从表1明确可知,在实施例1~5中初始性能的Jsc值高,耐久试验后Jsc值也无变化,为良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金属纳米颗粒上未形成透明层的比较例1得不到Ag扩散的抑制效果,比较例2未看到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太阳能电池的敏化效果。并且,不包含敏化剂的比较例2的初始性能低于实施例1,比较例3的初始性能低于实施例2,比较例4的初始性能低于实施例3。另外,金属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nm的参考例1和100nm的参考例2不能说Ag扩散的抑制效果充分。
如此,可知能够提供通过本发明的敏化剂而发电效率较高且长期稳定性良好的太阳能电池。

Claims (11)

1.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特征在于,
为在表面形成有透明层且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金属纳米颗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
金属纳米颗粒的金属为金、银、铜或钯,或者为选自金、银、铜及钯中的至少2种构成的混合金属或合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
金属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30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
透明层为SiO2、TiO2或ZrO2,或者为选自SiO2、TiO2及ZrO2中的至少2种构成的混合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
透明层为选自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酯、醇酸树脂、聚氨酯、丙烯酸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缩醛、聚酰胺、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纤维素及硅氧烷聚合物中的至少1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其中,
透明层的厚度为1~20nm。
7.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包含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和分散介质。
8.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包含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
9.一种太阳能电池,具备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
10.一种制造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湿式涂布法在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层上、透明导电膜上或电极上涂布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用组合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层的方法,其中,
湿式涂布法为喷涂法、点胶机涂布法、旋涂法、刮涂法、狭缝涂布法、喷墨涂布法、网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或铸模涂布法中的任意一种。
CN2012100237338A 2011-02-11 2012-02-03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及利用该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 Pending CN1026377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7954 2011-02-11
JP2011027954A JP5901881B2 (ja) 2011-02-11 2011-02-11 太陽電池向け増感剤、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7748A true CN102637748A (zh) 2012-08-15

Family

ID=4662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37338A Pending CN102637748A (zh) 2011-02-11 2012-02-03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及利用该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01881B2 (zh)
CN (1) CN102637748A (zh)
TW (1) TW20123462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739A (zh) * 2013-08-02 2015-02-11 台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光伏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44403A (zh) * 2015-10-16 2016-01-13 南开大学 非晶硅pin光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90553A (zh) * 2014-09-02 2016-03-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太阳能电池模块与其形成方法
CN108321250A (zh) * 2018-01-12 2018-07-24 苏州太阳井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原理的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0416342A (zh) * 2019-06-25 2019-11-05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hjt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0511B2 (ja) * 2013-12-12 2017-10-11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用の基板、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用の基板の製造方法
TWI505486B (zh) * 2014-03-07 2015-10-21 Motech Ind Inc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KR101575733B1 (ko) * 2014-12-24 2015-12-21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근적외선 파장변환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
JP6540121B2 (ja) * 2015-03-17 2019-07-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情報管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935892B1 (ko) 2016-10-05 2019-01-07 이화여자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인광 발광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21180198A (ja) * 2018-08-08 2021-11-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デバイスおよび光電変換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3675A (ja) * 2008-11-18 2010-06-03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薄膜太陽電池及び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1937939A (zh) * 2010-08-02 2011-01-05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一种等离子体薄膜太阳能电池增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4251B2 (ja) * 1999-07-21 2010-07-28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WO2006006349A1 (ja) * 2004-07-07 2006-01-19 Kaneka Corporation ポリマー修飾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08166697A (ja) * 2006-12-08 2008-07-17 Fujifilm Corp 光エネルギー移動素子及び人工光合成素子
FR2910632B1 (fr) * 2006-12-22 2010-08-27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de codage optique par effet plasmon et methode d'authentification le mettant en oeuvre
JP5300344B2 (ja) * 2007-07-06 2013-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検出素子及び撮像素子、光検出方法及び撮像方法
JP5408529B2 (ja) * 2009-01-21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半導体電極及び光電変換素子
JP5493469B2 (ja) * 2009-05-26 2014-05-14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スーパーストレート型薄膜太陽電池用の複合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097225A1 (en) * 2009-07-06 2012-04-26 Hidefumi Nomur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JP5183588B2 (ja) * 2009-07-15 2013-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起電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3675A (ja) * 2008-11-18 2010-06-03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薄膜太陽電池及び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1937939A (zh) * 2010-08-02 2011-01-05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一种等离子体薄膜太阳能电池增效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DERKACS ET AL: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amorphous silicon solar cells via scattering from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in nearby metallic nanoparticl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SEOK-SOON KIM ET AL: "Plasmon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organic solar cells using electrodeposited Ag nanoparticl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739A (zh) * 2013-08-02 2015-02-11 台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光伏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90553A (zh) * 2014-09-02 2016-03-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太阳能电池模块与其形成方法
CN105390553B (zh) * 2014-09-02 2019-01-2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形成方法
CN105244403A (zh) * 2015-10-16 2016-01-13 南开大学 非晶硅pin光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21250A (zh) * 2018-01-12 2018-07-24 苏州太阳井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原理的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0416342A (zh) * 2019-06-25 2019-11-05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hjt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69380A (ja) 2012-09-06
JP5901881B2 (ja) 2016-04-13
TW201234628A (en)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7748A (zh) 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及利用该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
CN101803037B (zh) 超直型太阳能电池用复合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亚直型太阳能电池用复合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57908B (zh) 导电性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KR20090063265A (ko) 전극 형성용 조성물 및 그 조성물을 사용한 전극의 형성 방법
CN102362357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2201274A (zh) 导电膜形成用组成物、太阳能电池用复合膜及其形成方法
CN105513670A (zh) 太阳能电池用透明导电膜及其透明导电膜用组合物、多接合型太阳能电池
CN102646726B (zh) 带有太阳能电池用复合膜的透明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JP5544774B2 (ja) 多接合型太陽電池
JP2012216814A (ja) 薄膜太陽電池向け透明導電膜用組成物および透明導電膜
JP2011222953A (ja) 透明導電膜形成用組成物及び太陽電池用の複合膜の形成方法並びに該方法により形成された複合膜
JP5444923B2 (ja) スーパーストレート型太陽電池用の複合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15499B2 (ja) サブストレート型太陽電池用の複合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90856A (ja) 太陽電池向け透明導電膜用組成物および透明導電膜
JP2012151387A (ja) 太陽電池向け透明導電膜用組成物および透明導電膜
JP5413214B2 (ja) 透明導電膜形成用導電性酸化物微粒子分散液及び該分散液を用いて形成された透明導電膜、複合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09069A (ja) 導電性反射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63158A (zh) 太阳电池用的复合膜的形成方法及用该方法形成的复合膜
CN102097513A (zh) 导电性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159164A (ja) 太陽電池向け増感剤、増感層、および太陽電池
KR20120112113A (ko) 태양 전지를 위한 투명 도전막용 조성물 및 투명 도전막
CN103296100A (zh) 太阳能电池用复合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
JP2011151291A (ja) 透明導電膜、複合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281421B2 (en) Conductive reflective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2151388A (ja) 太陽電池向け透明導電膜用組成物および透明導電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