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1387A -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1387A
CN102631387A CN2012101226449A CN201210122644A CN102631387A CN 102631387 A CN102631387 A CN 102631387A CN 2012101226449 A CN2012101226449 A CN 2012101226449A CN 201210122644 A CN201210122644 A CN 201210122644A CN 102631387 A CN102631387 A CN 102631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paration
chuanxiong
kind component
ligustilide
lactone k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26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学东
胡立翠
伍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1226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313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2631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13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川芎内酯类成分中藁本内酯含量为14%-42%,瑟丹酸内酯含量为3%-20%,丁烯基苯酞含量为0.1%-5%,丁基苯酞含量为0.1-3%,洋川芎内酯-H含量为0.2-3%,洋川芎内酯-I含量为0.4%-5%,欧当归内酯A含量为0.5%-1.5%、Riligustilide含量为0.4%-1.2%。本发明解决了水蒸气蒸馏法及溶剂提取法对川芎内酯类成分的破坏,更能保证川芎内酯成分的质量,并且没有溶剂残留,本发明制的川芎内酯类类有效部位安全可控,并且滴丸和舌下含片经舌下含服后可避免口服制剂服用后的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更安全有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有效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采用超临界流体法从川芎中提取川芎内酯类成分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中药川芎是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其功能主要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是中医处方常用中药,也是许多中成药的重要原材料。自1977年北京制药研究所在《中华医学杂志》第7期上发表“川芎有效成分的研究”,将四甲基吡嗪命名为“川芎嗪(TMP)”以来,其药理研究迅速展开。川芎嗪能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这与川芎药理作用十分相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川芎嗪是川芎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其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和脑血管疾病。但是,1997年开始,人们通过系统地分析川芎原药材及含川芎的制剂中川芎嗪的含量发现,川芎原药材中川芎嗪的含量低于1.2×10-7g/g,不可能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原植物中原有的极少量的川芎嗪,在制成饮片时即损耗殆尽,所以人们服用的含川芎的中药中实际上可能不存在川芎嗪,即中药川芎的药效作用与川芎嗪无关。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川芎药材中的主要成分是川芎内酯类成分和阿魏酸。动物试验也证明川芎药材能够进入大鼠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川芎内酯类化合物和阿魏酸,而阿魏酸是植物生物合成中桂皮酸途径的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不是川芎的特有成分。近年研究结果证明川芎内酯类化合物能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脑缺血、减轻脑缺血损伤等作用,与川芎传统应用的临床效果一致。所以川芎内酯类成分才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川芎中的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能提高大脑血流量,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的凝集,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抗动脉硬化的药物。
川芎内酯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类:羟基化苯酞类化合物,主要为洋川芎内酯H(senkyunolide H)和洋川芎内酯I(senkyunolide I);烷基化苯酞类化合物,主要为藁本内酯(川芎内酯A,Z-ligustilide),瑟丹酸内酯(川芎内酯B,Sedanenolide)、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丁烯基苯酞(Butylidenephthalide)、等;苯酞二聚体化合物,主要为Riligustilide,欧当归内酯A(Levistolide A)。其中以藁本内酯含量为最高,瑟丹酸内酯次之。川芎内酯类化合物易氧化、聚合、光解、热解等,使得其对萃取要求工艺更加严格。
目前对川芎内酯类成分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于国内,现有提取方法主要有水蒸气蒸馏提取法、CO2超临界萃取、渗漉提取和溶剂提取。但在水蒸汽蒸馏过程中中会导致挥发性成分的水解变质、重排、氧化、聚合和树脂化等,使挥发油成分与川芎的原有成分不完全一样,使得实际测得的样品成分和含量与实际不符。溶剂提取后溶剂回收的过程中,部分成分随溶剂蒸出使得含量下降,而且长时间的回收容易造成川芎内酯类成分的破坏和丢失发生改变,另外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如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的存在溶剂残留问题,影响安全用药。渗漉法效率低难于现代化大生产。目前采用超临界流体制备提取川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专利中并未指出川芎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及其测定方法。质量可控性差。
目前川芎内酯类化合物的制剂主要有软胶囊、口崩片、注射液、缓释制剂等。但是这些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易受到胃肠道消化酶和肝脏首过代谢的破坏,生物利用度低,疗效明显降低,且注射剂注射给药不方便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目前虽有采用川芎挥发油滴丸制剂,但其仅局限于川芎挥发油的产量,未给出川芎内酯成分的含量,质量可控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备提取川芎药材中有效成分质量可控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所述川芎内酯类成分中藁本内酯含量为14%-42%,瑟丹酸内酯含量为3%-20%,丁烯基苯酞含量为0.1%-5%,丁基苯酞含量为0.1-3%,洋川芎内酯-H含量为0.2-3%,洋川芎内酯-I含量为0.4%-5%,欧当归内酯A含量为0.5%-1.5%、Riligustilide含量为0.4%-1.2%。
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制备川芎内酯类化合物有效部位,其制备过程为:将川芎干燥根茎粉碎过筛,置二氧化碳萃取装置中按下列条件提取川芎内酯类成分:萃取温度35-65℃,压力20-40MPa,CO2流量为1-4L/min,萃取时间为30-300min,夹带剂浓度为0%-10%;(注:夹带剂浓度为单位时间夹带剂质量与二氧化碳质量和夹带剂质量之和的比值)
(2)将步骤(1)所得产物进入两个串联的分离釜进一步精制;分离釜I温度40-50℃,压力5~15MPa,分离釜II温度30~50℃,压力5~10Mpa;萃取液蒸去无水乙醇后加无水硫酸钠除水,得挥发油避光冷藏保存;
(3)取步骤(2)所得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制备成舌下含片或滴丸。
所述步骤(1)萃取温度40-50℃,萃取压力为20-30MPa,CO2流量为1-3L/min,萃取时间为30-300min。
所述步骤(2)分离釜I温度40-50℃,压力7~10MPa,分离釜II温度30~50℃,压力5~7MPa。
所述夹带剂为无水乙醇,夹带剂浓度为0-8%。
所述步骤(3)制成滴丸基质为聚乙二醇2000~20000、硬脂酸钠、甘油、明胶、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或虫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的任一种。
所述步骤(3)制成滴丸冷凝剂为液体石蜡或二甲基硅油。
所述步骤(3)制成舌下含片的川芎内酯类成分首先制成包合物,再制成舌下含片,所用包合剂为α-CD,β-CD、N-LOK变性淀粉.、γ-CD或HP-β-CD中的一种;包合温度为30-70℃,川芎内酯类成分和包合剂用量比为1∶2-1∶8,包合时间为1-4h。
本发明采用包合剂包合挥发油,可以防止挥发油逸出,增加其在制剂中的稳定性,提高机体生物利用度。
本发明所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装置以及分离釜均为常规提取分离装置,结构和使用方法均为本领域专业人员的公知常识,无需细化说明。
本发明所指的舌下含片药用辅料包括抗氧剂、稀释剂、崩解剂、黏合剂和润滑剂组成。本发明的抗氧剂为维生素C、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的一种或几种;稀释剂为淀粉、蔗糖、糖粉、糊精、葡萄糖、乳糖、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赤藓糖醇、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黏合剂为聚维酮(PVP)、淀粉浆、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润滑剂为硬脂酸镁、微粉硅胶、硬脂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上药用辅料均为常用舌下含片药用辅料,其制备工艺也为常规工艺。
上述辅料中抗氧剂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人体生命所必需,可作药品又可作保健食品,在本川芎内酯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舌下含片中主要做抗氧剂,又可作酸化剂、矫味剂。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为氨基酸类营养物质,均含有巯基,可作抗氧剂和营养物质。稀释剂蔗糖、葡糖糖、乳糖、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赤藓糖醇易压片成型,在舌下易溶解,有甜味、口感好,还可作矫味剂。聚维酮不仅易于制粒,还易于含片黏合于舌下。微晶纤维素兼有稀释剂和干粘合剂的作用,MCC可压性好,适于直接压片法。
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作为产品原料或中间体,与其它药物或该药物提取物配伍,在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药品等方面产品的应用。
一种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舌下含片或滴丸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脑血栓、脑梗塞、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用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超临界CO2萃取是在低温、低氧的条件下操作,对热不稳定和易氧化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尤为适用,并且超临界CO2萃取具有萃取率高、传质速度快、生产周期短、选择性好、有机溶剂用量小、提取物较干净、操作简便等特点,对川芎中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具有无可取代的优越性。本发明制备的川芎挥发油滴丸,由于不含水分,有利于维持川芎挥发油的稳定性。与川芎挥发油注射剂或口服液相比,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便于保存,能有效提高川芎内酯类成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本发明解决了水蒸气蒸馏法及溶剂提取法对川芎内酯类成分的破坏,更能保证川芎内酯成分的质量,并且没有溶剂残留,本发明制的川芎内酯类类有效部位安全可控,并且滴丸和舌下含片经舌下含服后可避免口服制剂服用后的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更安全有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超临界流体萃取产物液相分析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舌下含片
(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
取川芎药材(产地:四川灌县)10Kg粉碎,过20目筛,置于超临界流体萃取仪中萃取,萃取温度为40℃,萃取压力为20MPa,二氧化碳流量3L/min,萃取时间90min,分离釜I温度40℃,压力7MPa,分离釜II温度30℃,压力6MPa,取合并分离釜I、II中提取物成分即为川芎内酯成分有效部位。
(2)制备β-环糊精包合物
称取β-环糊精80g,加入30℃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将10g川芎挥发油(用等量无水乙醇稀释)缓缓滴入β-环糊精饱和溶液中,30℃搅拌下包合2h,取出,冷却,冷藏24h,洗涤沉淀,至无挥发油气味,40℃干燥1h,既得。
(3)制备舌下含片
取上述β-环糊精包合物60g,加入乳糖165g、维生素C6g、羧甲基淀粉钠15g、聚维酮(PVP)20g、硬脂酸4g,按照常规工艺制成舌下含片1000片,既得。
实施例2.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滴丸
(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
取川芎药材(产地:四川灌县)10Kg粉碎,过20目筛,置于超临界流体萃取仪中萃取,萃取温度为40℃,萃取压力为30MPa,二氧化碳流量2L/min,萃取时间90min,分离釜I温度50℃,压力7MPa,分离釜II温度40℃,压力6MPa,夹带剂2%无水乙醇。合并两个分离釜中的提取物,得到的产物蒸去乙醇,用无水硫酸钠除去残留水分,得到川芎内酯成分有效部位。
(2)制备滴丸
取50g聚乙二醇6000加热待全部熔融后,加入上述川芎内酯有效部位8g,搅拌均匀,由上而下滴至5-6℃液体石蜡中,将成型的滴丸沥尽并擦除液体石蜡,制成1000丸即可。
实施例3
(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及β-环糊精包合物参考实施例1.
(2)制备舌下含片
取上述β-环糊精包合物60g,加入淀粉80g、糊精40g、糖粉20g,谷胱甘肽10g、17%淀粉浆适量、聚维酮(PVP)10g、硬脂酸镁2g、硬脂酸3g,按照常规工艺制成舌下含片1000片,既得。
实施例4
(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参考实施例1.
(2)制备滴丸
取50g聚乙二醇4000加热待全部熔融后,加入上述川芎内酯有效部位10g,搅拌均匀,由上而下滴至7-8℃二甲基硅油中,制成1000丸即可。
实施例5
(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及β-环糊精包合物参考实施例1.
(2)制备舌下含片
取上述β-环糊精包合物80g,加入乳糖和甘露醇混合物130g、谷胱甘肽5g、17%淀粉浆30g、硬脂酸5g,按照常规工艺制成舌下含片1000片,既得。
实施例6:
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为了验证本发明提供的川芎内酯有效部位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偏头痛、痛经的药效,以市售尼莫地平(30mg/片)、脑得生(1.1g/片)、阿司匹林(0.5g/片)、消炎痛(25mg/粒)作为对照药品而对该有效部位进行了多项相关的动物药效试验,结果如下:
一、试验动物
1.昆明种小鼠,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所繁育场,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1-3001号(二级)。
2.Wistar大鼠,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1-3008号(二级)。
3.饲养条件二级动物试验室,温度22±2℃,湿度55±15%,自然照明。饮用纯净水,饲料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
二、方法与结果
1.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动物随机分模型组(医用豆油)、尼莫地平组(12mg/kg)、脑得生组(1g/kg)、川芎内酯组(50mg/kg),每组10只。各组动物禁食12hr后造模并于10min内、1hr、24hr分别灌胃相应药物3次。实验动物采用12%水合氯醛进行腹腔麻醉(350mg/kg,ip)后,将大鼠右侧卧位固定,在眼外眦和外耳道连线中点作一垂直长1.5cm的切口,切断颞肌和咬肌,将这些肌肉向两侧分开,暴露颧弓,切除后1/2颧骨,暴露出颞前窝,暴露鳞状骨的大部分,然后在颧骨和鳞状骨前联合的前方约2mm处钻孔,用牙科钻在颧骨与颞鳞骨接合处向鼻侧1mm处,用牙科钻作一直径2.5mm2的骨窗,暴露大脑中动脉,找到与静脉成直角相交处的嗅动脉,选择在与静脉相交前段动脉,用一个带孔的塑料薄膜将动脉周围的脑组织保护好,将吸有足量(约10μl)50%FeCl3的小片滤纸敷于嗅动脉上,其上缘压住大脑下静脉。持续30min后,去掉滤纸,此时嗅动脉收缩、变细,染色为暗红色,确认动脉损伤、血栓形成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组织,逐层缝合,待动物麻醉清醒后放回笼饲养。末次给药后24hr断颈处死动物,取血清、取脑进行梗死分析。1)脑梗死检查:断头取脑,除掉嗅球、小脑和低位脑干,将其余部分冠状切成厚度相同的5片。用红四氮唑染色显示坏死组织。配方为4%红四氮唑3ml,加1mol/LK2HPO40.2ml,再加双蒸水6.8ml。将脑组织放入染液中,37℃避光温孵30min,其间轻轻晃动数次,使其染色均匀,正常组织染成红色,梗塞组织为白色,采用游标卡尺测定每片脑组织的冠状宽度及厚度;每例动物染色后,小心挖出坏死组织称重,计算梗死百分比。以梗塞组织重量占总脑重量的百分比作为脑梗塞范围指标,数据用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51
表示,组间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和阳性药物组、川芎内酯有效部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囊脑梗死的大小及重量百分比有明显的减小,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和阳性药物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可明显缩小缺血区坏死面积,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效果与阳性药物相当。
表1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损伤的作用(n=10)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52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61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1
2.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对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医用豆油),脑得生组(1000mg/kg),川芎内酯有效部位50、25mg/kg组,每组10只,禁食12hr后,各组动物分别灌胃相应药物,2hr后,水合氯醛麻醉(350mg/kg,ip),开腹分离下腔静脉,于左肾静脉下方用粗丝线结扎下腔静脉,缝合腹部,6hr后重新开腹,在结扎处下方2cm处夹闭血管,剖开管腔,取出血栓称重。数据用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62
表示,并与对照组比较,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川芎苯酞50,25mg/kg剂量组血栓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2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对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63
n=10)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6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医用豆油),川芎内酯有效部位50、25mg/kg组,每组10只,禁食12hr后,各组动物分别灌胃相应药物,2hr后,水合氯醛麻醉(350mg/kg,ip),腹主动脉取血5mL,以0.5%肝素抗凝,用血液流变仪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等指标的变化。数据用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65
表示,并与对照组比较,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川芎内酯有效部位50,25mg/kg剂量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该有效部位具有活血化淤的功能。
表3川芎内酯有效部位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n=10)
Figure BDA00001567533800000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Claims (10)

1.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川芎内酯类成分中藁本内酯含量为14%-42%,瑟丹酸内酯含量为3%-20%,丁烯基苯酞含量为0.1%-5%,丁基苯酞含量为0.1-3%,洋川芎内酯-H含量为0.2-3%,洋川芎内酯-I含量为0.4%-5%,欧当归内酯A含量为0.5%-1.5%、Riligustilide含量为0.4%-1.2%。
2.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制备川芎内酯类化合物有效部位,其制备过程为:将川芎干燥根茎粉碎过筛,置二氧化碳萃取装置中按下列条件提取川芎内酯类成分:萃取温度35-65℃,压力20-40MPa,CO2流量为1-4L/min,萃取时间为30-300min,夹带剂浓度为0%-10%;(2)将步骤(1)所得产物进入两个串联的分离釜进一步精制;分离釜I温度40-50℃,压力5~15MPa,分离釜II温度30~50℃,压力5~10Mpa,合并两个分离釜中的提取物,萃取液蒸去无水乙醇后加无水硫酸钠除水,得挥发油避光冷藏保存;
(3)取步骤(2)所得川芎内酯类成分有效部位制备成舌下含片或滴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萃取温度40-50℃,萃取压力为20-30MPa,CO2流量为1-3L/min,萃取时间为30-300min。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分离釜I温度40-50℃,压力7~10MPa,分离釜II温度30~50℃,压力5~7MPa。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带剂为无水乙醇,夹带剂浓度为0-8%。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制成滴丸基质为聚乙二醇2000~20000、硬脂酸钠、甘油、明胶、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或虫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制成滴丸冷凝剂为液体石蜡或二甲基硅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制成舌下含片的川芎内酯类成分首先制成包合物,再制成舌下含片,所用包合剂为α-CD,β-CD、N-LOK变性淀粉.、γ-CD或HP-β-CD中的一种;包合温度为30-70℃,川芎内酯类成分和包合剂用量比为1∶2-1∶8,包合时间为1-4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其特征在于,作为产品原料或中间体,与其它药物或该药物提取物配伍,在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药品等方面产品的应用。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舌下含片或滴丸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脑血栓、脑梗塞、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用途。
CN2012101226449A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26313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26449A CN102631387A (zh)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26449A CN102631387A (zh)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1387A true CN102631387A (zh) 2012-08-15

Family

ID=46616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26449A Pending CN102631387A (zh)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31387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3687A (zh) * 2012-10-12 2012-12-1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川芎内酯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用途
CN104447648A (zh) * 2014-10-27 2015-03-25 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超临界co2流体从川芎药材中制备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
CN109091516A (zh) * 2018-10-17 2018-12-28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种用于解热的中药组合物
CN112472876A (zh) * 2020-12-16 2021-03-12 秦静 一种含有欧当归内酯a的骨组织填充材料
WO2021114125A1 (zh) * 2019-12-11 2021-06-17 辽宁双士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欧当归内酯a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肾病药物中的用途
CN113616640A (zh) * 2021-08-19 2021-11-09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欧当归内酯a在制备抗心梗后心室重构的药物中用途
CN114209691A (zh) * 2022-01-06 2022-03-22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洋川芎内酯i复合物及在治疗心肌肥大疾病中的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5601A (zh) * 2003-07-04 2005-01-19 成都永泽药物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的川芎油在制药中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5601A (zh) * 2003-07-04 2005-01-19 成都永泽药物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的川芎油在制药中的应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3687A (zh) * 2012-10-12 2012-12-1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川芎内酯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用途
CN104447648A (zh) * 2014-10-27 2015-03-25 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超临界co2流体从川芎药材中制备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
CN104447648B (zh) * 2014-10-27 2016-05-04 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超临界co2流体从川芎药材中制备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
CN109091516A (zh) * 2018-10-17 2018-12-28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种用于解热的中药组合物
WO2021114125A1 (zh) * 2019-12-11 2021-06-17 辽宁双士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欧当归内酯a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肾病药物中的用途
CN112472876A (zh) * 2020-12-16 2021-03-12 秦静 一种含有欧当归内酯a的骨组织填充材料
CN113616640A (zh) * 2021-08-19 2021-11-09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欧当归内酯a在制备抗心梗后心室重构的药物中用途
CN114209691A (zh) * 2022-01-06 2022-03-22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洋川芎内酯i复合物及在治疗心肌肥大疾病中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1387A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16160A (zh) 一种川芎苯酞类成分有效部位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015552A (zh) 一种川芎内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MX2011003647A (es) Pildora por goteo para tratar cardiopatia coronaria y preparacion de la misma.
CN105582000A (zh) 杜仲皮或杜仲叶中萜类和木脂素类物质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中的应用
CN107648430A (zh) 一种含延龄草甾体皂苷类有效成分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各类药物中的应用
CN101637484A (zh) 三味檀香活性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和医药用途
NO335203B1 (no) Behandling av aspirin resistens med radix salvie miltiorrhiaze, dens ekstrakt og sammensetning.
CN106344648B (zh) 一种百里香属植物、提取物及其应用
CN1788749A (zh) 丹七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01744878A (zh)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其制剂及用途
CN106421075B (zh) 一种竹柳抗氧化活性组分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028747B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及提取方法
CN106668348A (zh) 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组合物
CN100509009C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缺血性中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09010C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72124B (zh) 菥蓂子的新用途、含有菥蓂子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907420B (zh) 一种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23325B (zh) 芳香新塔花总黄酮提取物及其生产方法和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CN107823207B (zh) 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口服药物组合物
Sanogo et al. Trichilia roka Chiov.(Meliaceae): pharmacognostic researches
CN101455674A (zh) 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的椭圆叶花锚总双苯吡喃酮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87047B (zh) 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682884A (zh) 一种银杏叶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21494A (zh)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