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2240B -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240B
CN102612240B CN201210015436.9A CN201210015436A CN102612240B CN 102612240 B CN102612240 B CN 102612240B CN 201210015436 A CN201210015436 A CN 201210015436A CN 102612240 B CN102612240 B CN 102612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drive current
melting
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54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2240A (zh
Inventor
山内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12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2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2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26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 H05B41/2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 H05B41/28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mps without preheating electrodes, e.g. for high-intensity discharge lamps, high-pressure mercury or sodium lamps or low-pressure sodium lamps
    • H05B41/292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lamps or circuits against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H05B41/2928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lamps or circuits against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lamp against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36Controlling
    • H05B41/38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of light
    • H05B41/382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of light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start-up phase
    • H05B41/388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of light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start-up phase for a transition from glow to ar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稳定电能下的点亮工作中产生发光强度变化的现象的光源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控制装置70b可以在熔融驱动下工作,并且在该熔融驱动中,因为在初期工作中的任意一个时刻,使第1电极15或第2电极16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比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或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要大,所以可以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进行电极的修补、修复等,能够抑制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发生。以上,因为不中断稳定工作地来增大第1电极15或第2电极16的熔融体积,所以能够防止在实际的使用开始后光源光或者投影像的明亮度变化的情况。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810169021.0、申请日为2008年10月14日、发明名称为“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一对电极的放电灯的光源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及组装有这种光源装置的投影机。
背景技术
组装到放电发光型的光源装置中的超高压水银灯的电极,随点亮时间而消耗,其弧光的长度、位置等发生变化,放电的起点不能稳定在一个位置,从而发生闪烁。为了解决之,已知有这样的技术:在稳定时暂时增大电流量,通过将电极前端熔融而使表面平滑化,并在此处新形成突起(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专利第3840054号公报
但是,如果在稳定电能下的点亮工作中使电流值变化,则因为光源的发光强度随之变化,所以投影像的亮度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对作为影像设备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在劣化不怎么发展的阶段,电极前端是比较正常的形状,如果此时进行电极前端的熔融,则会出现不需要地增加弧光长度的结果。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稳定电能下的点亮工作中产生发光强度变化的现象并且改善电极的状态的光源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有上述光源装置的投影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光源装置具备:(a)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b)进行向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稳定的能量的稳定工作和在进行稳定工作之前、以与稳定工作不同的工作向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能量的初期工作的驱动部;(b1)驱动部,在上述初期工作中,进行将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形成得比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要大的熔融驱动。
在上述光源装置中,驱动部能够在初期工作中进行使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熔化的熔融驱动。在该熔融驱动中,因为在初期工作中的任意一个时刻,使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比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要大,所以可以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进行电极的修补、修复等。即,利用初期工作中的熔融驱动,能够使形成在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突起状的前端部、其周边的前端侧区域的表面熔化从而变得平滑,从而能够抑制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发生。此外,利用初期工作中的熔融驱动,能够使形成在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突起状的前端部、其周边熔化从而变得平滑,并且再生突起状的前端部,从而能够抑制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发生。其结果,能够维持来自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的发光强度,并且能够使光源装置长寿命化。以上,因为不中断或者改变稳定工作地来增大电极的熔融体积,所以能够防止在稳定工作中因熔融驱动致使光源光或者投影像的明亮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此外,在本发明的具体的方式或者观点中,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和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都以交流向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能量,并且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通过将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在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累积能量要大,来增大熔解部的体积。在此情况下,通过使在熔融驱动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与额定驱动时相比相对地增大,能够可靠地提高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温度,能够使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增大到所希望的程度。而且,认为通过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的调整,如果能够提高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最大温度,则能够使其熔解部的体积增加。进而,认为通过累积能量的调整,如果能够提高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中的平均温度,则能够使其熔解部的体积增加。
此外,在本发明的具体的方式或者观点中,初期工作的通常初期驱动及熔融驱动和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都以交流向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能量,并且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通过将在至少一个电极处于阳极时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在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累积能量要大,来增大熔解部的体积。在此情况下,通过使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累积能量与额定驱动时相比相对地增大,能够可靠地提高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温度,能够使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增大到所希望的程度。而且,认为通过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段提供给至少一个电极的累积能量的调整,如果能够提高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最大温度,则能够使其熔解部的体积增加。进而,认为通过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的调整,如果能够提高1周期中的平均温度,则能够使其熔解部的体积增加。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和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都以交流向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能量,并且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通过将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设定得比在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要大,来增大熔解部的体积。在此情况下,通过使在熔融驱动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与额定驱动时相比相对地增大,能够可靠地提高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温度,能够使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增大到所希望的程度。而且,认为通过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的调整,如果能够提高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部的最大温度,则能够使其熔解部的体积增加。进而,认为通过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的调整,如果能够提高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中或者1个周期中的平均温度,则能够使其熔解部的体积增加。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中至少包含切换为稳定工作之前的期间的上升工作期间,使提供给至少一个电极的电流值随时间增加。在此情况下,至少一个电极的温度在上升工作中逐渐增加,从而能够使该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增大。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进一步具备:判断发光管的消耗程度的判断部;并且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使在上升工作期间中提供给至少一个电极的电流值的增加率,与利用判断部判断的消耗程度对应地增大。在此情况下,在上升工作中,能够应对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凹凸伴随着经时劣化而难以熔化的倾向。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使提供给至少一个电极的电流值在上升工作的结束期间增大,该上升工作的结束期间设置在初期工作的开始期间之后。在此情况下,至少一个电极的温度在上升工作的最终阶段急剧增加,从而能够使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增大。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了规定电压值的情况下,使提供给至少一个电极的电流值与达到规定电压值之前相比暂时地增大。由此,可以在电极充分预热的状态下进一步使温度上升,从而能够可靠地使熔融体积增大。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进一步具备:判断发光管的消耗程度的判断部;并且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使在上升工作的结束期间提供给至少一个电极的电流值,与利用判断部判断的消耗程度对应地增大。在此情况下,在上升工作中,能够应对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凹凸伴随着经时劣化而难以熔化的倾向。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还将与电流相关的阳极占空比设定得比稳定工作时的额定驱动时要大,其中该电流是针对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间的一个电极的。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对于该一个电极的供给能量相对地增加,从而能够可靠地使熔解体积增大。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进一步具备:判断发光管的消耗程度的判断部;并且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使与该一个电极相关的阳极占空比,与利用判断部判断的消耗程度对应地增大。在此情况下,在上升工作中,能够应对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凹凸伴随着经时劣化而难以熔化的倾向。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在提供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间的交流电流上重叠与该一个电极的阳极相同极性的直流电流。在此情况下,因为在交流电流上重叠与该一个电极的阳极相同极性的直流电流,所以能够使对于该一个电极的供给能量相对地增加,从而能够可靠地使熔解体积增大。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进一步具备:判断发光管的状态的判断部;并且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中,使在提供于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间的交流电流上重叠的直流电流,与利用判断部判断的消耗程度对应地增大。在此情况下,在上升工作中,能够应对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凹凸伴随着经时劣化而难以熔化的倾向。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将对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的电流波形设定为重叠波,并且熔融驱动时的电流波形的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最大电流值相对于平均电流值的比例,比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最大电流值相对于平均电流值的比例要大,其中该重叠波是使三角形的波形重叠在矩形波上并在半周期期间电流逐渐增加而得到。在此情况下,能够使一个电极的温度相对地增加,从而能够使熔解体积增大。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进一步具备:判断发光管的状态的判断部;并且驱动部,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使熔融驱动时的电流波形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最大电流值相对于平均电流值的比例,与利用判断部判断的消耗程度对应地增大。在此情况下,在上升工作中,能够应对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凹凸伴随着经时劣化而难以熔化的倾向。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式中,驱动部,作为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的方式,对于1次熔融驱动,能够进行使第1电极的前端侧比第2电极的前端侧更熔化的第1熔融驱动和使第2电极的前端侧比第1电极的前端侧更熔化的第2熔融驱动中的任意一种;此外,驱动部,通过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第1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第2熔融驱动,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第2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第1熔融驱动,将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交替地作为主要的熔融对象。在此情况下,能够平衡良好地使第1电极的前端侧和第2电极的前端侧熔融,能够避免偏重执行平滑化、修复或者再生的情况。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是进行向放电发光型的发光管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稳定的能量的稳定工作和在进行稳定工作之前、以与稳定工作不同的工作向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能量的初期工作的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在初期工作中,进行将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形成得比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要大的熔融驱动。
在上述驱动方法中,因为在初期工作中的任意一个时刻,使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比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要大,所以可以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进行电极的修补、修复等。因而,能够维持来自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的发光强度,并且能够使光源装置、进而投影机长寿命化。此时,因为不中断稳定工作地来增大电极的熔融体积,所以能够防止在实际的使用开始后光源光或者投影像的明亮度变化的情况。
而且,熔融部的体积的增加是在发光管内发生的现象。因此,可靠地掌握熔融部的体积是否增加未必是容易的。但是,本发明能够作为以下方式的光源装置来掌握。此外,本发明不仅作为这些光源装置,而且也可以以作为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的方式来实现。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也可以具备: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以及在以交流向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提供能量时,进行稳定工作和初期工作的驱动部,其中稳定工作是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稳定的能量的工作,初期工作是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电极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要大的工作。这样,通过将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稳定工作时要大,能够提高初期驱动时的该电极的前端部的温度。因此,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能够使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突起状的前端部、其周边的前端侧区域的表面熔化从而变得平滑,从而抑制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发生。
此外,本发明的光源装置也可以具备: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以及在以交流向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提供能量时,进行稳定工作和初期工作的驱动部,其中稳定工作是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稳定的能量的工作,初期工作是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段提供给该电极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要大的工作。这样,通过将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段提供给该电极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要大,能够提高初期驱动时的该电极的前端部的温度。因此,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能够使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突起状的前端部、其周边的前端侧区域的表面熔化从而变得平滑,从而抑制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发生。
进而,本发明的光源装置也可以具备: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以及在向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提供交流电流时,进行稳定工作和初期工作的驱动部,其中稳定工作是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稳定的电流的工作,初期工作是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要大的工作。这样,通过将在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设定得较大,能够提高初期驱动时的该电极的前端部的温度。因此,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能够使形成在电极的前端侧的突起状的前端部、其周边的前端侧区域的表面熔化从而变得平滑,从而抑制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发生。
本发明的投影机具备:(a)上述的光源装置;(b)由来自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照明的光调制装置;(c)投影由光调制装置形成的像的投影光学系统。
在上述投影机中,因为使用上述的光源装置,所以可以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进行电极的修补、修复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组装到光源装置中的电流驱动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说明一对电极的前端周边部的放大图;
图4(A)~(C)是说明光源驱动装置进行的电极的修补的放大图;
图5(A)~(C)是说明光源驱动装置进行的电极的修复的放大图;
图6是概念地说明发光管的通电状态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7是说明上升时的驱动波形的曲线图;
图8是概念地说明发光管的通电状态的另一例子的曲线图;
图9是说明上升时的驱动波形的曲线图;
图10是说明上升时的另一驱动波形的曲线图;
图11(A)、(B)是说明具体的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A)、(B)是说明比较例子的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A)是示意化电极的前端侧来说明热的流的图,(B)是表示针对电极的交流型的驱动波形的曲线图;
图14是说明上升时的另一驱动波形的曲线图;
图15(A)、(B)是说明具体的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6(A)、(B)是说明上升时的另一驱动波形的曲线图;
图17(A)、(B)是说明具体的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8(A)、(B)是说明比较例子的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9(A)、(B)是说明上升时的另一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0(A)、(B)是说明比较例子的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1(A)、(B)是说明上升时的另一驱动波形与温度上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2是说明图1等所示的光源装置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23是说明图1等所示的光源装置的工作的流程图;以及
图24是说明组装有光源装置的投影机的图。
符号说明
2:反射器,3:副镜,10:光源单元,11:主体部分,13:第1密封部,14:第2密封部,15:第1电极,15a、16a:前端部,15b、16b:主体部,15c、16c:线圈部,15d、16d:芯棒,16g、16g:前端侧区域,16:第2电极,20:照明光学系统,22:平行化透镜,23a、23b:复眼透镜,24:偏振光变换元件,25:重叠透镜,30:色分离光学系统,31a、31b:分色镜,33a、33b、33c:场透镜,40:光调制部,40a、40b、40c:液晶光阀,41a、41b、41c:液晶面板,42a、42b、42c:第1偏振光滤光器,43a、43b、43c:第2偏振光滤光器,50:交叉分色棱镜,60:投影透镜,61、63、65:凹凸,62、64:熔解部,70:光源驱动装置,70a:点亮装置,70b:控制装置,70c:DC/DC变换器,74:驱动控制部,75:判断部,76:数据收纳部,77:计时器,78:电压传感器,200:投影机,O:发光中心,OA:系统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结构、工作等。
[光源装置的结构以及工作]
图1是概念地说明光源装置100的结构的剖面图。在光源装置100中,作为放电灯的光源单元10具备:放电发光型的发光管1;作为椭圆形的主反射镜的反射器2;作为球面状的副反射镜的副镜3。此外,光源驱动装置70,在后面详细说明,是用于向光源单元10提供交流电流而使其以所希望的状态发光的电气电路。
在光源单元10中,发光管1由中央部膨出为球状的透光性的石英玻璃管构成,具备:作为发射照明用的光的密封体的主体部分11;沿着通过该主体部分11的两端的轴线延伸的第1以及第2密封部13、14。
在形成于主体部分11内的放电空间12中,以规定距离间隔配置有钨制的第1电极15的前端部分和同样钨制的第2电极16的前端部分,封入有包含稀有气体、金属卤素化合物等作为放电介质的气体。在延伸于该主体部分11的两端的各密封部13、14的内部,插入有对于设置在主体部分11中的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根基部分电气连接的钼制的金属箔17a、17b,两个密封部13、14利用其自身或者玻璃材料等相对于外部气密密封。如果向与这些金属箔17a、17b连接的导线18a、18b,从光源驱动装置70提供交流脉冲状的电能,则在一对电极15、16之间产生弧光放电,从而主体部分11以高亮度进行发光。
副镜3在发光管1的主体部分11中,靠近地覆盖存在第2电极16的光束射出前方侧的大致一半。该副镜3是石英玻璃制的一体成形品,具备:使从发光管1的主体部分11向前方射出的光束返回到主体部分11的副反射部3a;以支撑该副反射部3a的根基部的状态固定在第2密封部14的周围的支撑部3b。支撑部3b使第2密封部14插过,并且以相对于主体部分11对准的状态保持副反射部3a。而且,副镜3在光的利用率不太成问题的用途中能够省略。
反射器2在发光管1的主体部分11中,与存在第1电极15的光束射出后方侧的大致一半相对地配置。该反射器2是结晶化玻璃、石英玻璃等制的一体成形品,具备:使发光管1的第1密封部13插过的头状部2a、从该头状部2a扩展的椭圆曲面状的主反射部2b。头状部2a使第1密封部13插过,并且以相对于主体部分11对准的状态保持主反射部2b。
发光管1沿着与主反射部2b的旋转对称轴或者光轴对应的系统光轴OA配置,并且以主体部分11内的第1以及第2电极15、16间的发光中心O与主反射部2b的椭圆曲面的第1焦点F1位置一致的方式配置。在点亮了发光管1的情况下,从主体部分11的发光中心O周围的弧光发射的光束,在主反射部2b上反射,或者经过在副反射部3a上的反射进而在主反射部2b上反射,成为聚集在椭圆曲面的第2焦点F2位置上的光。即,反射器2以及副镜3具有相对于系统光轴OA大致轴对称的反射曲面,一对电极15、16以使作为其轴心的电极轴与系统光轴OA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
发光管1例如通过以下的收缩密封工序制作而成:在石英玻璃管中支撑固定在金属箔17a、17b的前端的第1以及第2电极15、16,并在与两个密封部13、14对应的部分从周围用燃烧器加热石英玻璃管而使其软化收缩。发光管1,在将第1密封部13插入到反射器2的头状部2a中的状态下,通过注入以及填充无机粘接剂C并固化而被固定,副镜3,在使发光管1的第2密封部14插过支撑部3b的状态下,通过注入以及填充无机粘接剂C并固化而被固定。
图2是示意地表示用于使图1所示的光源单元10以所希望的状态进行点亮工作的光源驱动装置70的结构的方框图。
光源驱动装置70,生成用于在图1等所示的一对电极15、16间进行放电的交流电流,并且控制对于两电极15、16的交流电流的供给状态。光源驱动装置70具备:点亮装置70a、控制装置70b、DC/DC变换器70c。在此,作为一例,说明光源驱动装置70使用外部电源的情况。即,光源驱动装置70与AC/DC变换器81连接,AC/DC变换器81与商用电源90连接。AC/DC变换器81将从商用电源90提供的交流电流变换为直流。
点亮装置70a是点亮驱动图1的光源单元10的电路部分。利用点亮装置70a,调整从光源驱动装置70输出的驱动波形。在此,驱动波形以输出电流或者电压的频率、振幅、占空比、正负的振幅比、波形特性等为要素,从点亮装置70a对光源单元10,例如输出矩形波、三角波、它们的重叠波等具有任意波形特性的驱动电流。
控制装置70b例如是由微型计算机、存储器、传感器、接口等构成的电路单元,其由在作为电源的DC/DC变换器70c中生成的适宜的驱动电压所驱动。控制装置70b具备:控制点亮装置70a的工作状态的驱动控制部74;判断发光管1的状态的判断部75;存储点亮装置70a的工作状态、即供电条件等各种信息的数据存储部76。此外,控制装置70b具备:用于测量发光管1的累积点亮时间的计时器77;检测对发光管1的施加电压的电压传感器78。
驱动控制部74是根据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等中的程序工作的部分。驱动控制部74,在通常工作中,从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的初期工作用供电条件以及稳定工作用供电条件选择适合于发光管1的现状的条件,并且使点亮装置70a进行依据所选择的供电条件的初期工作、稳定工作等。而且,驱动控制部74与点亮装置70a协作,作为用于向发光管1供电而进行所需的点亮工作的驱动部发挥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向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稳定地提供能量的工作设定为稳定工作,将在进行稳定工作之前以与稳定工作不同的工作向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提供能量的工作设定为初期工作。
判断部75是判断发光管1的累积点亮时间处于哪一水平、对发光管1的施加电压处于哪一水平等的部分。具体地,判断发光管1的累积点亮时间相当于发光管1的劣化阶段的哪一阶段、对发光管1的施加电压相当于发光管1的劣化阶段的哪一阶段等。
数据收纳部76除了驱动控制部74的工作用程序等外,还存储多个初期用供电条件作为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的方式,存储多个稳定用供电条件作为发光管1的稳定工作的方式。在前者的初期用供电条件中包含2个或2个以上的初期驱动用供电条件,在后者的稳定用供电条件中包含1个或1个以上的稳定驱动用供电条件。具体地,数据收纳部76存储包含在初期工作中的起始工作时、上升时等的电流值、频率等的设定值、增加率、增加定时、阳极占空比、直流电流的重叠量、在矩形波上重叠的各种波形等的各种参数。此外,数据收纳部76存储在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中的电流值、频率、三角波跳跃率等。在此,所谓三角波跳跃率,是指在矩形波上重叠三角波而得到的重叠波的半周期的最大电流值相对于平均电流值的比例。
计时器77检查发光管1的点亮时间,保存累积每次的点亮时间而得到的累积点亮时间。电压传感器78经由点亮装置70a检测并保持关于发光管1的第1以及第2电极15、16间的电压。
图3是封入到发光管1内的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前端部分的放大图。第1以及第2电极15、16分别具备:前端部15a、16a;主体部15b、16b;线圈部15c、16c;芯棒15d、16d。通过在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前端侧设置块状的主体部15b、16b,能够增大热容量。而且,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前端部分,例如在封入前的阶段,通过在芯棒15d、16d上卷绕钨,并对其进行加热、熔融而形成。此时,卷绕的钨中未熔融的剩余的部分成为线圈部15c、16c。
图4(A)~4(C)是说明针对两电极15、16中第1电极15的熔融驱动时的对于第1电极15的作用的概念图。
在图4(A)所示的第1电极15的情况下,在前端部15a的周围的前端侧区域15g,多个凹凸61不规则地生成。此外,在前端部15a的表面,因使用的持续,也生成了多个微小的凹凸63。在此情况下,会发生在前端部15a和凹凸61、63之间放电起点移动的现象,即发生闪烁、弧光跳变等。在此,闪烁是放电起点的移动连续地发生引起的,弧光跳变是放电起点从最初的放电起点位置完全移动而导致的。闪烁、弧光跳变等使画面的闪烁、发光强度下降等发生。如果在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的上升时至少对第1电极15进行熔融驱动,则这样的凹凸61、63的表面如图4(B)所示,因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温度升高而熔化,从而形成熔融部64。即,在上升时,通过利用光源驱动装置70选择适合于发光管1的现状的熔融驱动而进行通电工作,来增加前端部15a等的温度。在此进行的熔融驱动,是比较低水平的熔融驱动,能够确保前端部15a、前端侧区域15g的适度的温度上升。由此,能够形成大致剩下了前端部15a不变的熔融部64,能够使凹凸61、63平滑化。此时,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4的体积比在后面说明的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的体积要大。而且,虽然省略说明,但与第1电极15相对的第2电极16的前端部16a的表面也熔融,但在此情况下,对第2电极16不进行熔融驱动,而进行通常初期驱动的通电工作,成为熔融部的体积小,形状没有变化的程度。以上的熔融驱动,因为在初期工作中进行,所以不会对作为影像设备的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以上那样的熔融驱动的工作后,结束初期工作而转移到稳定工作。在稳定工作中进行额定驱动,如图4(C)所示,维持电极前端部15a的形状。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有关第1电极15的说明,而关于第2电极16,因为也随时间形成同样的凹凸61、63,所以能够通过在与上述同样的熔融驱动下使之通电工作,使凹凸61、63平滑化。
此外,如果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通电时间变长,则尽管两电极15、16消耗从而需要凹凸61、63的平滑化,凹凸61、63也难以逐渐熔融。因而,利用光源驱动装置70的工作,例如伴随累积点亮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的上升时的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温度上升量。由此,因为即使点亮时间变长,也能够确保凹凸61、63的熔融量,所以能够防止前端部15a、16a的形状维持被妨碍的现象。在此,作为使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温度上升量增加的方法,考虑例如:(1)在初期工作中的包含至少切换为稳定工作之前的期间的上升期间提供给两电极15、16的电流增加率的增大;(2)在初期工作的开始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的结束期间的电流设定值的增大;(3)与初期工作时的两电极15、16中成为对象的电极有关的阳极占空比的增加;(4)初期工作时的直流电流相对于交流电流的重叠量的增加;(5)初期工作时的在矩形波上重叠的各种波形的重叠比例的调整;(6)在初期工作时提供给两电极15、16的电流频率的下降等。有关以上的方法(1)~(6),可以通过将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的各电极15、16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在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对应电极15、16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来实现。此外,上述方法(1)~(6),可以通过将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的各电极15、16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设定得比在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中的对应电极15、16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来实现。此外,上述方法(1)~(6),可以通过将在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时的各电极15、16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设定得比在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中的对应电极15、16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要大来实现。
图5(A)~5(C)是说明对于两电极15、16中第1电极15的修复工作的概念图。
在图5(A)所示的第1电极15的情况下,累积点亮时间增加而劣化发展,成为需要修复的重度的劣化状态。具体地,在主体部15b的前端侧区域15g,成为不规则地生成与前端部15a相当的大小的多个凹凸65的状态。在此情况下,也会发生在前端部15a和凹凸65之间放电起点移动的现象,即发生弧光跳变、闪烁等。在成为这样第1电极15的劣化发展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执行图5(B)所示的熔融驱动、图5(C)所示的再生驱动,能够使第1电极15返回到接近于劣化前的状态的状态。
具体地,如图5(B)所示,在初期工作时,利用光源驱动装置70,通过在熔融驱动下进行通电工作,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等的温度增加。即,将生成了成为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原因的凹凸65的第1电极15加热到通常初期驱动、图4(B)所示的比较低水平的熔融驱动的情况或以上。在此进行的熔融驱动,是与特别工作对应的比较高水平的熔融驱动,能够熔化第1电极15的凹凸65以及前端部15a而使其平滑化,形成平坦宽阔的熔融部62。以上的熔融驱动,因为在初期工作中进行,所以不会对作为影像设备的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在初期工作中进行比较高水平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在稳定工作中进行使前端部15a生长的再生驱动。在稳定工作的再生驱动中,如图5(C)所示,通过提供给发光管1的驱动波形的调整,能够从图5(B)的平坦的熔融部62的中央开始使良好形状的前端部15a生长。即,在稳定工作时,利用光源驱动装置70选择进行与特别工作对应的再生驱动,而不是与通常工作对应的额定驱动。利用该再生驱动,能够使具有比较良好的形状并且具有充分的大小的前端部15a再生长。以上的再生驱动,是使前端部15a生长得较大的步骤,因为考虑伴随着弧光长度的缓慢的减小,光源单元10的亮度逐渐增大而投影像的明亮度增加,所以用户感觉到修复工作的进行的可能性小,从而能够防止影像设备的显示工作伴随着修复急剧变化的视觉意义上的显示性能的劣化。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有关第1电极15的说明,但关于第2电极16,因为也随时间形成同样的凹凸65,所以能够通过在与上述同样的对应于特别工作的比较高水平的熔融驱动下使之通电工作,熔解凹凸65以及前端部16a而平滑化,并且通过在稳定工作的与上述同样的特别工作的再生驱动下使之通电工作,使具有比较良好的形状并且具有充分大小的前端部16a再生长。
此外,如果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通电时间变长,则尽管两电极15、16消耗从而需要凹凸65的平滑化,形成在前端部15a、16a上的凹凸65也难以逐渐熔融。因而,利用光源驱动装置70的工作,例如伴随累积点亮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的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温度上升量。由此,因为即使发光管1的点亮时间变长,也能够确保凹凸65的熔融量,所以能够防止前端部15a、16a的良好的生长被妨碍的现象。在此,作为使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温度上升量增加的方法,考虑例如:(1)在初期工作中的包含至少切换为稳定工作之前的期间的上升期间提供给两电极15、16的电流增加率的增大;(2)在初期工作的开始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的结束期间的电流设定值的增大;(3)与初期工作的两电极15、16中成为对象的电极有关的阳极占空比的增加;(4)初期工作的针对两电极15、16的直流电流的重叠量的增加;(5)初期工作的在矩形波上重叠的各种波形的重叠比例的调整;(6)在初期工作时提供给两电极15、16的电流频率的下降等。上述方法类似于图4所示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但是,适宜地调整在熔融驱动时提供给电极的能量,使得由高水平的熔融驱动导致的电极前端侧的熔融部的体积一方比由低水平的熔融驱动导致的电极前端侧的熔融部的体积要大。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累积能量,是流入电极的投入能量P1(后面说明)在规定期间内的时间积分值,其伴随着电流值或者阳极期间的增大而增加。此外,如后面说明的那样,阳极期间中的投入能量P1,成为将驱动波形(电流)乘以系数α而得到的值,其中该系数α是每单位电流的投入能量。该系数α由电极的状态、发光管1内的压力或者发光管1的工作状态等确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阳极期间中的电流值、阳极期间的长度等来调整累积能量。
[第1工作例子]
以下,说明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100的熔融驱动下的第1工作例子。图6是概念地说明本工作例子中的从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到稳定工作的、由光源驱动装置70实现的通电状态的曲线图。在曲线图中,横轴表示从点亮开始的经过时间,纵轴表示提供给发光管1的电压(一点划线)、电能(虚线)以及电流(实线)。而且,在曲线图中,用两点划线在曲线图中表示通常初期驱动的通电工作。
在该第1工作例子中,设置60多秒钟左右的初期工作期间,接着设置稳定工作期间。初期工作期间是用于向发光管1提供过渡性能量(具体地,过渡性电能)的期间,稳定工作期间是用于向发光管1提供稳定的能量(具体地,稳定的电能)的期间。在此情况下,对于初期工作期间,设置数秒左右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其后的60秒左右的上升期间。对于电压,初期工作期间中逐渐增加,稳定工作期间中饱和在固定值。此外,对于电能,在初期工作期间中的上升期间逐渐增加,在稳定工作期间中设定为通常保持在固定值的额定工作。进而,对于电流,在绝缘破坏后的初期工作期间中的上升期间以固定的比例逐渐增加(图中区域A1),在其后的稳定工作的开始时暂时减小(图中区域A2),在其后的稳定工作期间中大致维持在固定值(图中区域A3)。
在此情况下,在初期工作中包含至少切换为稳定工作之前的期间的上升期间中的区域A1,因为使提供给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电流值随时间增加,所以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温度逐渐增加,从而在上升期间的最终阶段,与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相比,能够使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大。而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图5(B)所示的高水平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与图4(B)所示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相比,相对适宜地增大电流增加的梯度来加增大熔融体积。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对于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双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情况,但是,可以仅对于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在此情况下,如图7所示,提供给发光管1的交流电流,例如仅在第1电极15成为阳极的一侧,如图6所示的L11至L13中的任意一个那样逐渐增加,在第2电极16成为阳极的一侧则保持在图6中用两点划线表示的通常工作的值B0。在这样仅对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当在前一次的初期工作中进行了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当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将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交替作为主要的熔融对象。
此外,考虑到如果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通电时间变长从而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则在前端部15a、16a上形成的凹凸61、63、65难以逐渐熔融的问题,能够伴随着累积点亮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电流增加率。如图6的曲线图所示,在区域A1,针对于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电流特性L11,由于对应于发光管1的劣化处于初期阶段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所以电流增加率(梯度)为最小。此外,电流特性L12,由于对应于发光管1的劣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所以电流增加率(梯度)稍微增大,电流特性L13,由于对应于发光管1的劣化进一步发展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所以电流增加率(梯度)进一步变大。由此,因为以为了确保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从而难以熔融的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熔融体积而提供充分的能量的方式设定与发光管1的劣化阶段相应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的工作,所以能够进行与发光管1的劣化的程度相应的初期工作。
以上,为了便于说明,在稳定工作期间中、即在区域A3进行通常的额定驱动,但是,根据需要,可以在区域A3进行再生驱动(参照图5(C))。
[第2工作例子]
以下,说明熔融驱动下的第2工作例子。图8是概念地说明本工作例子中的从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到稳定工作的、由光源驱动装置70实现的通电状态的曲线图。
在该第2工作例子中,也设置60多秒钟左右的初期工作期间,接着设置稳定工作期间。在此情况下,电流在从绝缘破坏后的初期工作期间中的开始期间开始在中间阶段保持在比较大的固定值(图中区域A1),在其后的上升时的结束期间暂时波峰状地增加(图中区域A2),在其后的稳定工作期间中维持在大致固定值(图中区域A3)。针对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供给电流的增加定时还能够设定为例如第1以及第2电极15、16间的电压值达到了预先确定的值时,但也能够设定为从点亮、即从初期工作的开始时刻开始经过了预先确定的时间之时。
在此情况下,在作为上升工作的结束期间的初期工作的最终阶段的区域A2,因为使提供给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电流值暂时地急剧增加,所以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温度暂时地上升,从而与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相比,能够使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大。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图5(B)所示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与图4(B)所示的熔融驱动相比,相对适宜地增大电流增大量来增大熔融体积。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对于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双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情况,但是,可以仅对于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在此情况下,如图9所示,提供给发光管1的交流电流,例如仅在第1电极15成为阳极的一侧增加,在第2电极16成为阳极的一侧则保持在通常工作的值B0。在这样仅对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当在前一次的初期工作中进行了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当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将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交替作为主要的熔融对象。
此外,考虑到如果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通电时间变长从而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则在前端部15a、16a上形成的凹凸61、63、65难以逐渐熔融的问题,能够伴随着累积点亮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电流值的峰值。如图8的曲线图所示,在区域A2,针对于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电流特性L21,由于对应于发光管1的劣化处于初期阶段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所以波峰时的电流值为最小。此外,电流特性L22,由于对应于发光管1的劣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所以波峰时的电流值稍微增大,电流特性L23,由于对应于发光管1的劣化进一步发展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所以波峰时的电流值进一步变大。由此,因为以为了确保劣化发展从而难以熔融的电极15、16的前端侧的熔融体积而提供充分的能量的方式设定与发光管1的劣化阶段相应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的工作,所以能够进行与发光管1的劣化的程度相应的初期工作。
以上,为了便于说明,在稳定工作期间中、即在区域A3进行通常的额定驱动,但是,根据需要,可以在区域A3进行再生驱动。
[第3工作例子]
以下,说明熔融驱动下的第3工作例子。图10是概念地说明本工作例子中的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的曲线图。在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此外,实线表示通常初期驱动初期工作,虚线以及一点划线的电流特性L31、L33表示熔融驱动的初期工作。在该第3工作例子的情况下,在熔融驱动的上升期间中,使针对第1电极15的阳极占空比,与额定驱动中的第1电极15的阳极占空比相比,相对地增加。利用这种驱动波形,能够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并且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从而能够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与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比较可靠地增大。而且,虚线的电流特性L31对应于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处于初期阶段的稍微难以熔融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一点划线的电流特性L33对应于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进一步发展从而很难熔融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仅对于第1电极15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情况,但是,可以仅使驱动波形的极性反转,从而仅对于第2电极16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此外,在将初期工作和稳定工作重复多个周期时,通过以各初期工作为单位,对第1以及第2电极15、16交替地使上升期间中的阳极占空比增加,能够交替地使两电极15、16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或者,在以各初期工作为单位,仅对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当在前一次的初期工作中进行了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当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将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交替作为主要的熔融对象。
图11是具体地说明熔融驱动中使阳极占空比增加的效果的曲线图。图11(A)与图10同样,表示驱动波形的一例,图11(B)表示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图11(A)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在此情况下,驱动波形的频率设定为100Hz,并将针对第1电极15的阳极占空比设定为60%。此外,平均的电能为170W。在图11(B)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此外,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
另一方面,图12(A)是用于比较的曲线图,表示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时的驱动波形的一例,图12(B)表示使用了图12(A)的驱动波形时的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此情况下,从图12(A)可以看出,将针对第1电极15的阳极占空比设定为50%。此外,在图12(B)中,与图11(B)同样,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如果比较图12(B)和图11(B)则可以看出,将针对第1电极15的阳极占空比设定为60%时的一方,与将阳极占空比设定为50%的情况相比,前端部15a的阳极时的温度(峰值以及平均值)、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均上升,从而能够使前端部15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
以下,说明图11(B)以及12(B)所示的温度上升的模拟的具体计算方法。
图13(A)是示意化第1电极15的前端侧来说明热的流的图。每单位时间,投入能量P1流入到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并经过边界15h的接触面积S作为传递能量P2流出到主体部15b。在此,投入能量P1是提供给第1电极15的能量中变成热能的能量,传递能量P2是从前端部15a热传导到主体部15b的能量。投入能量P1是与提供给发光管1的驱动波形相关联的值,其与驱动波形同样地随时间变化。例如第1电极15为阳极时的投入能量P1,是阳极时的驱动波形乘以系数α的值,第1电极15为阴极时的投入能量P1,能够设定为阳极时的驱动波形乘以系数β的值。此外,传递能量P2是因前端部15a与主体部15b的温度差而产生的热的流。
图13(B)是表示针对第1电极15的交流型的驱动波形的曲线图。如图所示,考虑驱动波形的周期是P,将一周期分割为例如数10分之1的单位时间Δt。在此,如果着眼于第n个分割部分,则因为考虑前端部15a的热的交换,所以将该分割部分的初始时刻的前端部15a的温度设定为Tn,将该分割部分的结束时刻的前端部15a的温度设定为Tn+1。在此,如果设定第n个分割部分的投入能量P1n,设定第n个分割部分的传递能量P2n,则因为流入到前端部15a的热量的合计为P1n×Δt,从前端部15a流出的热量的合计为P2n×Δt,所以蓄积在前端部15a中的热量的合计为(P1n-P2n)×Δt。在此,如果设定前端部15a的热容量为C,则由蓄积的热量产生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变化ΔTn为:
ΔTn=(P1n-P2n)×Δt/C  ......(1)。
因而,成为:
Tn+1=Tn+ΔTn=Tn+(P1n-P2n)×Δt/C  ......(2),
从而能够计算出各分割部分的温度上升。在实际计算温度时,将T1确定为适当的值,根据上式(1)、(2),按照T1、T2、T3、...的顺序计算温度上升。此外,在计算传递能量P2时,考虑接触面积S、热传导率λ等,并且作为边界条件将主体部15b的温度确定为适当的值。此外,在计算图11(A)、11(B)等的温度时,将主体部15b的温度设定为3500K。由此,能够计算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的温度变化特性。温度变化特性,是根据驱动波形的模式变化的特性,其能够相对地比较驱动波形的每个模式的温度变化状态。
[第4工作例子]
以下,说明熔融驱动下的第4工作例子。图14是概念地说明本工作例子中的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的曲线图。在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此外,实线表示通常初期驱动的初期工作,虚线以及一点划线的电流特性L41、L43表示熔融驱动的初期工作。在该第4工作例子的情况下,在熔融驱动的上升期间中,通过重叠直流电流,使针对第1电极15的电流值从C0增加到C1、C2。随之,使针对第2电极16的电流值减少到2C0-C1、2C0-C2。利用这种驱动波形,能够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并且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进而,能够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比在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要大。由此,能够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与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比较可靠地增大。而且,虚线的电流特性L41对应于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有某一程度的发展从而稍微难以熔融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一点划线的电流特性L43对应于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进一步发展从而很难熔融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仅对于第1电极15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仅使驱动波形的极性反转,从而对于第2电极16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此外,在将初期工作和稳定工作重复多个周期时,通过以各初期工作为单位,对第1以及第2电极15、16交替地改变在上升期间中重叠的直流电流的极性,能够交替地使两电极15、16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或者,在以各初期工作为单位,仅对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当在前一次的初期工作中进行了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当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将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交替作为主要的熔融对象。
图15是具体地说明熔融驱动中重叠直流电流的效果的曲线图。图15(A)与图14同样,表示驱动波形的一例,图15(B)表示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图15(A)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在此情况下,驱动波形的频率设定为100Hz,在第1电极15成为阳极的一侧重叠原始的矩形波的10%大小的直流电流。此外,平均的电能为170W。在图15(B)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此外,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而且,作为针对图15的比较例子的、未重叠直流电流的曲线图,与图12所示的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的驱动波形等相同。
如果比较图15(B)和图12(B)则可以看出,在第1电极15侧重叠了10%的直流电流时的一方,与未重叠直流电流的情况相比,前端部15a的阳极时的温度(峰值和平均值)、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以及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均上升,此外前端部15a的阳极时的温度在后半段全体上升,从而能够使前端部15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
[第5工作例子]
以下,说明熔融驱动下的第5工作例子。图16(A)是概念地说明本工作例子中的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的曲线图。在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在该第5工作例子的情况下,在熔融驱动的上升期间中,提供在矩形波上重叠渐增的三角波而得到的重叠波,其平均电流值维持在D0,但是,重叠波的峰值成为D1。在此,如果将峰值D1相对于平均电流值D0的比设定为重叠波的三角波跳跃率,则三角波跳跃率D1/D0也比矩形波的三角波跳跃率1增加。通过调整三角波跳跃率,在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阳极时的后半段,能够将两电极15、16的温度升高到所希望的程度。利用这种重叠波,能够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各自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对应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从而能够使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与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比较可靠地增大。而且,在图16(B)中,虚线的电流特性L52表示的重叠波型的驱动波形,对应于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有某一程度的发展从而稍微难以熔融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一点划线的电流特性L53表示的重叠波型的驱动波形,对应于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进一步发展从而很难熔融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对于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双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情况,但也能够仅对于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在此情况下,仅使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成为阳极时的重叠波的三角波跳跃率增加。进而,如果以各初期工作为单位,对第1以及第2电极15、16交替地使上升期间中的三角波跳跃率增加,则能够对两电极15、16的前端侧交替地平衡良好地进行加热。或者,在以各初期工作为单位,仅对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当在前一次的初期工作中进行了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当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将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交替作为主要的熔融对象。
图17是具体地说明在熔融驱动中重叠三角波的效果的曲线图。图17(A)与图16(A)同样,表示驱动波形的一例,图17(B)表示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图17(A)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在此情况下,驱动波形的频率设定为100Hz,将重叠波的三角波跳跃率设定为20%。此外,平均的电能为170W。在图17(B)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此外,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
另一方面,图18(A)是用于比较的曲线图,表示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的驱动波形的一例,图18(B)表示使用了图18(A)的驱动波形时的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此情况下,从图18(A)可以看出,设定重叠波的三角波跳跃率10%。此外,在图18(B)中,与图17(B)同样,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如果比较图18(B)和图17(B)则可以看出,设定三角波跳跃率20%的情况下的一方,与设定三角波跳跃率10%的情况相比,前端部15a的阳极时的温度(峰值以及平均值)以及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均上升,此外,前端部15a、16a的阳极时的温度在后半段更大大上升,从而能够使前端部15a、16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
而且,在第5工作例子中,通过在矩形波上重叠渐增的三角波,将重叠波的波峰位置设定在阳极期间的终端,但是,也可以将波峰的位置设定在阳极期间中的任意的时刻。例如,可以在矩形波上重叠渐减的三角波,使得波峰的位置成为阳极期间的前端。在此情况下,在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各自的阳极期间的前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在熔融驱动时比额定驱动时要大。一般地,通过使在阳极期间的至少一部分中提供给电极的累积能量比额定驱动时要高,能够将电极15、16的温度升高到所希望的程度。因此,能够使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与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相比可靠地增大。但是,在进一步提高从阳极切换到阴极时的电极15、16的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稳定弧光的位置这一点上,将重叠波的峰值的位置设定为阳极期间的终端更理想。
[第6工作例子]
以下,说明熔融驱动下的第6工作例子。图19(A)表示本工作例子中的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图19(B)表示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图19(A)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在此情况下,驱动波形的频率设定为100Hz,成为在矩形波的前后半周期的后端部分重叠了具有前半段的40%高度的脉冲波而得到的驱动波形。平均的电能为170W。另一方面,在图19(B)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此外,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
另一方面,图20(A)是用于比较的曲线图,表示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的驱动波形的一例,图20(B)表示使用了图20(A)的驱动波形时的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此情况下,从图20(A)可以看出,成为在矩形波的前后半周期的后端部分重叠了具有前半段的20%高度的脉冲波而得到的驱动波形。此外,在图20(B)中,与图19(B)同样,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如果比较图20(B)和图19(B)则可以看出,在重叠了40%的突起的情况下的一方,与重叠了20%的突起的情况相比,前端部15a、16a的阳极时的温度的峰值上升,从而能够使前端部15a、16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即,利用在矩形波的后端重叠了脉冲波而得到的驱动波形,能够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对应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进而,能够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比在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各阳极期间提供的电流的最大值要大。由此,与额定驱动时相比,能够使熔融驱动时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
而且,以上的说明是对于第1以及第2电极15、16的双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情况,但是,可以仅对于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使熔解部62、64的体积增加。在此情况下,仅在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成为阳极时的矩形波上重叠突起。这样,在仅对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熔融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当在前一次的初期工作中进行了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当在作为前一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了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初期工作的熔融驱动,进行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的熔融驱动,将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交替作为主要的熔融对象。
此外,在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中,通过进一步增大重叠在矩形波的前后半周期的后端部分上的脉冲波的高度、宽度等,能够确保前端部15a、16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
[第7工作例子]
以下,说明熔融驱动下的第7工作例子。图21(A)表示在本工作例子中的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图21(B)表示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温度。在图21(A)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流值。在此情况下,驱动波形的频率设定为80Hz,平均的电能为170W。另一方面,在图21(B)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此外,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突起状的前端部15a的模拟温度,虚线表示前端部15a的一周期平均的温度,一点划线表示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而且,作为针对图21的比较例子的、频率100Hz的曲线图,与图12所示的稳定工作的额定驱动的驱动波形相同。
如果比较图21(B)和图12(B)则可以看出,在降低了频率的一方,前端部15a的阳极时的最大温度以及前端部15a的阳极期间的平均温度均上升,此外,前端部15a、16a的阳极时的温度在后半段全体上升,从而能够使前端部15a、16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即,利用使矩形波等的频率降低而得到的驱动波形,能够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对应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并且使在熔融驱动时的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比在额定驱动时的对应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期间提供的累积能量要大。由此,与额定驱动时相比,能够使熔融驱动时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增加。
此外,在针对发光管1的劣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的电极的低水平的熔融驱动中,通过进一步减小频率,能够确保前端部15a、16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
[具体的控制例子]
图22、23是说明光源驱动装置70的工作的流程图。首先,在电源接入后的点亮开始前,判断部75读出数据收纳部76的光源单元10的前一次的点亮时的工作信息,并判断在光源单元10的前一次的点亮中,在从稳定工作切换到熄灭工作的时刻,是否处于与图5(B)以及5(C)所例示的那样的特别工作对应的再生驱动的执行中(步骤S11)。
当在步骤S11判断为在前一次的光源单元10的点亮中,在从稳定工作切换到熄灭工作的时刻处于再生驱动的执行中的情况下,从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的驱动控制表,读出初期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通常初期驱动用供电条件,并读出稳定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再生驱动用供电条件(步骤S12)。当在前一次的点亮中再生驱动被中断了的情况下,不另行从熔融驱动开始执行,而是再次开始前端部的再生,并执行适宜的修复工作。
接着,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12读出的初期工作的通常初期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从而从发光管1的开始工作开始控制包含上升工作的初期工作的通常初期驱动(步骤S13)。
接着,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12读出的稳定工作的再生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从而控制发光管1的稳定工作的再生驱动(步骤S14)。
在此,判断部75,在稳定工作中,判断是否输入了请求光源单元10的点亮工作的结束的中断请求信号(步骤S15)。在存在这样的中断请求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即使处于再生驱动中,也中断处理,并将在从稳定工作切换到熄灭工作的时刻处于再生驱动的执行中的情况记录在数据收纳部76中,并转换到熄灭工作。
当在步骤S15判断为不存在请求光源单元10的点亮工作的结束的中断请求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判断部75判断再生驱动是否完成(步骤S16)。在再生驱动未完成的情况下,即在处于再生驱动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0b返回到步骤S14,继续再生驱动。而且,再生驱动是在稳定工作的最初执行的,当在两电极15、16中的对象电极的前端侧生长了较大的前端部15a、16a的情况下,判断为再生驱动完成。
当在步骤S16判断为再生驱动完成了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0b将再生驱动完成了的情况记录在数据收纳部76中,并从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的驱动控制表读出稳定工作的通常稳定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步骤S31)。具体地,读出稳定工作时的通常稳定驱动用的电流值、频率、三角波跳跃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
当在步骤S11判断为在前一次的光源单元10的点亮中,在从稳定工作切换到熄灭工作的时刻未处于再生驱动的执行中的情况下,判断部75读出数据收纳部76的光源单元10的前一次的点亮时的工作信息,并判断在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是否应该执行特别工作(步骤S21)。
具体地,当在前一次的点亮结束时累积点亮时间超过规定的值,如图5(A)所例示的,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从而成为需要电极前端部的完全修复的需要修复状态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初期工作中应该执行高水平的熔融驱动。而且,在该步骤S21,还能够判断在前一次的点亮结束前的稳定工作时提供给发光管1的电压是否大于等于表示如图5(A)所例示的那样的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从而需要电极前端部的完全修复的需要修复状态的电压,及是否应该执行修补用或者修复用的熔融驱动。
接着,判断部75,作为步骤S21的随附处理,判断对第1电极15和第2电极16中的哪一个进行熔融驱动。具体地,当前一次在执行与特别工作对应的高水平的熔融驱动时,执行了与第2电极16的前端侧(前端部16a等)相比、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前端部15a等)更加熔融的第1高水平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高水平熔融驱动,判定为应该执行与第1电极15的前端侧(前端部15a等)相比、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前端部16a等)更加熔融的第2高水平熔融驱动,并且将该信息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即,判断部75,在进行与特别工作对应的高水平熔融驱动时,以使第1高水平熔融驱动和第2高水平熔融驱动交替地进行的方式,判断在此次的与特别工作对应的高水平熔融驱动中,执行第1高水平熔融驱动和第2高水平熔融驱动中的哪一个。
其后,判断部75,作为步骤S21的附随处理,判断在第1电极15和第2电极16的哪一个的前端侧进行特别工作的再生驱动。具体地,在判断出了在特别工作的高水平熔融驱动中执行在第1电极15侧形成熔融部62(参照图5(B))的第1高水平熔融驱动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特别工作的稳定驱动中应该执行再生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的第1再生驱动,在判断出了在熔融驱动中执行在第2电极16侧形成熔融部62(图5(B))的第2高水平熔融驱动的情况下,判断为在特别工作的稳定驱动中应该执行再生第2电极16的前端部16a的第2再生驱动。
当在步骤S21判断为作为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应该执行特别工作的高水平熔融驱动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0b从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的驱动控制表,根据步骤S21的判定结果,读出初期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特别工作高水平熔融驱动用供电条件,根据步骤S21的判定结果,读出稳定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特别工作再生驱动用供电条件(步骤S22)。具体地,读出用于高水平熔融驱动的电流值、频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并且读出用于再生驱动的电流值、频率、三角波跳跃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
接着,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22读出的初期工作的高水平熔融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从而从发光管1的开始工作开始控制包含上升工作的初期工作的高水平熔融驱动(步骤S23)。
接着,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22读出的稳定工作的再生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从而控制发光管1的稳定工作的再生驱动(步骤S24)。
在此,判断部75,在稳定工作中,判断是否输入了请求光源单元10的点亮工作的结束的中断请求信号(步骤S25)。在存在这样的中断请求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即使处于再生驱动中,也中断处理,并将在从稳定工作切换到熄灭工作的时刻处于再生驱动的执行中的情况记录在数据收纳部76中,并转换到熄灭工作。
当在步骤S25判断为不存在请求光源单元10的点亮工作的结束的中断请求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判断部75判断再生驱动是否完成(步骤S26)。在再生驱动未完成的情况下,即在处于再生驱动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0b返回到步骤S24,继续再生驱动。而且,再生驱动是在稳定工作的最初执行的,当在两电极15、16中的对象电极的前端侧生长了较大的前端部15a、16a的情况下,判断为再生驱动完成。
当在步骤S26判断为再生驱动完成了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0b将再生驱动完成了的情况记录在数据收纳部76中,并从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的驱动控制表,读出稳定工作的通常稳定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步骤S31)。具体地,读出稳定工作时的通常稳定驱动用的电流值、频率、三角波跳跃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
接着,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31读出的稳定工作的通常稳定驱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的工作状态、即发光管1的稳定工作的通常稳定驱动(步骤S32)。
在此,判断部75,在稳定工作中,判定是否输入了请求光源单元10的点亮工作的结束的中断请求信号(步骤S33)。在存在这样的中断请求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将当前的累积点亮时间、当前的提供给发光管1的电压等、表示当前的发光管1的状态的信息记录在数据收纳部76中,并转换到熄灭工作。
当在步骤S21判断为在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不应该执行特别工作的情况下,判断部75读出数据收纳部76的光源单元10的前一次的点亮时的工作信息,并判断在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是否应该进行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步骤S41)。
具体地,当判断为在前一次的点亮结束时,如图4(A)所例示的那样,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从而生成了凹凸61、63并且至此难以维持第1电极15的前端部15a以及前端侧区域15g的形状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初期工作中应该执行低水平的熔融驱动。而且,在该步骤S41,还能够判断在前一次的点亮结束前的稳定工作时提供给发光管1的电压是否变得大于等于表示图4(A)所例示的那样的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从而需要维持电极前端部的形状的状态的电压,及是否应该执行低水平的熔融驱动。而且,在发光管1的劣化发展并且第1电极15以及第2电极16的前端部15a、16a难以熔解的情况下,还能够判断为应该执行提高各电极15、16的前端部15a、16a的温度的驱动波形(图6的电流特性L12、L13,图8的电流特性L22、L23,图10的电流特性L31、L33,图14的电流特性L41、L43,图16(B)的驱动波形等)。由此,能够确保前端部15a、16a及其周边的熔融部62、64的体积。
接着,判断部75,作为步骤S41的附随处理,判定对第1电极15和第2电极16中的哪一个进行熔融驱动。具体地,当前一次在执行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时,执行了与第2电极16的前端侧(前端部16a等)相比、使第1电极15的前端侧(前端部15a等)更加熔融的第1低水平熔融驱动的情况下,作为此次的低水平熔融驱动,判定为应该执行与第1电极15的前端侧(前端部15a等)相比、使第2电极16的前端侧(前端部16a等)更加熔融的第2低水平熔融驱动,并且将该信息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即,判断部75,在进行低水平熔融驱动时,以使第1低水平熔融驱动和第2低水平熔融驱动交替地进行的方式,判断在此次对应的低水平熔融驱动中,执行第1低水平熔融驱动和第2低水平熔融驱动中的哪一个。
当在步骤S41判断为作为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应该执行低水平熔融驱动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0b从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的驱动控制表,根据步骤S41的判定结果,读出初期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低水平熔融驱动用供电条件,读出稳定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通常稳定驱动用供电条件(步骤S42)。具体地,读出用于低水平熔融驱动的电流值、频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并且读出用于通常稳定驱动的电流值、频率、三角波跳跃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
接着,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42读出的初期工作的低水平熔融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从而从发光管1的开始工作开始控制包含上升工作的初期工作的低水平熔融驱动(步骤S43)。
当在步骤S21判断为在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不应该执行特别工作,进而在步骤S41判断为在发光管1的初期工作中不应该执行低水平熔融驱动的情况下,判断部75从保存在数据收纳部76中的驱动控制表,读出初期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通常初期驱动用供电条件,并且读出稳定工作的供电条件中的通常稳定驱动用供电条件(步骤S44)。具体地,读出用于通常初期驱动的电流值、频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并且读出用于通常稳定驱动的电流值、频率、三角波跳跃率、占空比等的设定值。
接着,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44读出的初期工作的通常初期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从而从发光管1的开始工作开始控制包含上升工作的初期工作的通常初期驱动(步骤S45)。
接着,在步骤43进行了低水平的熔融驱动或者在步骤S45进行了通常初期驱动之后,控制装置70b根据在步骤S42或者步骤S44读出的稳定工作的通常稳定驱动用的供电条件,控制点亮装置70a,从而控制发光管1的稳定工作的通常稳定驱动(步骤S46)。
在此,判断部75,在稳定工作中,判断是否输入了请求光源单元10的点亮工作的结束的中断请求信号(步骤S47)。在判断为不存在请求光源单元10的点亮工作的结束的中断请求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0b返回到步骤S46,继续通常稳定驱动。
当在步骤S47存在中断请求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将当前的累积点亮时间、当前的提供给发光管1的电压等、表示当前的发光管1的状态的信息记录在数据收纳部76中,并转换到熄灭工作。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100中,控制装置70b在熔融驱动下可以工作,在该熔融驱动下,在初期工作中的任意一个时刻,使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的熔解部62、64的体积比稳定工作中的额定驱动时的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的前端侧的熔解部的体积增大。因而,可以利用点亮开始的期间进行电极15、16的修补、修复等,能够抑制闪烁、弧光跳变等的发生。此外,通过将电极前端部维持在良好的形状,保持高的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能够实现长寿命化。以上,因为不中断稳定工作地使第1电极15或者第2电极16的熔融体积增大,所以能够防止在实际的使用开始后光源光或者投影像的亮度变化。
[投影机]
图24是用于说明组装有图1的光源装置100的投影机的结构的概念图。投影机200具备:光源装置100、照明光学系统20、色分离光学系统30、光调制部40、交叉分色棱镜50、投影透镜60。在此,光调制部40包含具有同样的结构的3个液晶光阀40a、40b、40c。
在上述投影机200中,光源装置100具备图1所示的光源单元10、光源驱动装置70,其产生用于经由照明光学系统20等照明光调制部40、即液晶光阀40a、40b、40c的照明光。
照明光学系统20具备:将光源光的光束方向平行化的平行化透镜22;构成用于分割并重叠光的积分器光学系统的第1以及第2复眼透镜23a、23b;使光的偏振方向一致的偏振光变换元件24;使经过了两复眼透镜23a、23b的光重叠的重叠透镜25;使光的光路曲折的反射镜26,利用这些部件形成均匀化了的大致白色的照明光。在照明光学系统20中,平行化透镜22将从光源单元10射出的照明光的光束方向变换为大致平行。第1以及第2复眼透镜23a、23b分别由配置成矩阵状的多个要素透镜构成,利用构成第1复眼透镜23a的要素透镜分割经过了平行化透镜22后的光而使其各自聚光,利用构成第2复眼透镜23b的要素透镜使来自第1复眼透镜23a的分割光束形成适当的发散角并射出。偏振光变换元件24用以PBS、反射镜、相位差板等为一组要素的阵列形成,其具有将由第1复眼透镜23a分割的各部分光束的偏振光方向一致为一个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作用。重叠透镜25使经过了偏振光变换元件24后的照明光适宜会聚为整体,可以进行针对后段的各色的光调制装置、即液晶光阀40a、40b、40c的被照明区域的重叠照明。
色分离光学系统30具备:第1以及第2分色镜31a、31b;反射镜32a、32b、32c;3个场透镜33a、33b、33c,其将由照明光学系统20均匀化了的照明光分离为红(R)、绿(G)以及蓝(B)3色,并且将各色光引导到后段的液晶光阀40a、40b、40c。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首先,第1分色镜31a使RGB这3色中的R光透过并反射G光以及B光。此外,第2分色镜31b在GB这2色中反射G光而使B光透过。接着,在该色分离光学系统30中,透过了第1分色镜31a后的R光经由反射镜32a入射到用于调节入射角度的场透镜33a。此外,在第1分色镜31a上反射、进而在第2分色镜31b上也反射的G光,入射到用于调节入射角度的场透镜33b。进而,通过了第2分色镜31b后的B光,经由中继透镜LL1、LL2以及反射镜32b、32c入射到用于调节入射角度的场透镜33c。
构成光调制部40的各液晶光阀40a、40b、40c是对入射的照明光的空间强度分布进行调制的非发光型的光调制装置。液晶光阀40a、40b、40c具备:与从色分离光学系统30射出的各色光对应地分别被照明的3个液晶面板41a、41b、41c;分别配置在各液晶面板41a、41b、41c的入射侧的3个第1偏振光滤光器42a、42b、42c;分别配置在各液晶面板41a、41b、41c的射出侧的3个第2偏振光滤光器43a、43b、43c。透过了第1分色镜31a后的R光经由场透镜33a等入射到液晶光阀40a,对液晶光阀40a的液晶面板41a进行照明。在第1以及第2分色镜31a、31b的双方上反射的G光经由场透镜33b等入射到液晶光阀40b,对液晶光阀40b的液晶面板41b进行照明。在第1分色镜31a上反射并透过了第2分色镜31b的B光经由场透镜33c等入射到液晶光阀40c,对液晶光阀40c的液晶面板41c进行照明。各液晶面板41a~41c对入射的照明光的偏振光方向的空间强度分布进行调制,分别入射到各液晶面板41a~41c的3色光,根据作为电气信号输入到各液晶面板41a~41c的驱动信号或者图像信号,以像素单位被调节偏振光状态。此时,利用第1偏振光滤光器42a~42c调整入射到各液晶面板41a~41c上的照明光的偏振方向,并且利用第2偏振光滤光器43a~43c从由各液晶面板41a~41c射出的调制光中取出规定的偏振方向的调制光。由此,各液晶光阀40a、40b、40c形成分别对应的各色的像光。
交叉分色棱镜50合成来自各液晶光阀40a、40b、40c的各色的像光。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交叉分色棱镜50成为粘合4个直角棱镜而成的俯视大致正方形形状,在粘合直角棱镜之间而成的界面上,形成有交叉为X字形状的一对电介质多层膜51a、51b。一方的第1电介质多层膜51a反射R光,另一方的第2电介质多层膜51b反射B光。交叉分色棱镜50在电介质多层膜51a上反射来自液晶光阀40a的R光并使其向行进方向右侧射出,使来自液晶光阀40b的G光经由电介质多层膜51a、51b直进并射出,在电介质多层膜51b上反射来自液晶光阀40c的B光并使其向行进方向左侧射出。这样,利用交叉分色棱镜50合成R光、G光以及B光,形成基于彩色图像的图像光、即合成光。
投影透镜60是投影光学系统,其将基于经由交叉分色棱镜50形成的合成光的图像光以所希望的放大率放大并在屏幕上(未图示)投影彩色的图像。
而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中可以在各种方式下实施,例如可以实现以下那样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光源单元10中使用的灯,考虑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各种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机200中,为了将来自光源装置100的光分割为多个部分光束,使用了一对复眼透镜23a、23b,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未使用这样的复眼透镜、即透镜阵列的投影机中。进而,也能够将复眼透镜23a、23b置换为棒式积分器。
此外,在上述投影机200中,使用了将来自光源装置100的光形成为特定方向的偏振光的偏振光变换元件24,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未使用这种偏振光变换元件24的投影机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到透过型的投影机中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反射型投影机中。在此,“所谓透过型”,表示是包含液晶面板等的液晶光阀使光透过的类型的含义,所谓“反射型”,表示是液晶光阀反射光的类型的含义。而且,光调制装置并不限于液晶面板等,而也可以是例如使用了微反射镜的光调制装置。
此外,作为投影机,有从观察投影面的方向进行图像投影的前面投影机和从与观察投影面的方向相反的一侧进行图像投影的背面投影机,但是,图24所示的投影机的结构可以应用到任何一种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仅列举了使用了3个液晶面板41a~41c的投影机200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仅使用1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使用了2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或者使用了4个或4个以上液晶面板的投影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色分离光学系统30、液晶光阀40a、40b、40c等进行各色的光调制,但是,也可以通过代替它们,使用组合例如由光源装置100以及照明光学系统20照明的色轮和由微反射镜的像素构成、被照射色轮的透过光的器件而得到的组件,进行彩色的光调制以及合成。

Claims (12)

1.一种光源装置,具备:
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以及
进行稳定工作和初期工作的驱动部,其中稳定工作是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工作,初期工作是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驱动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工作;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上述驱动部,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且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随时间增加。
2.一种光源装置,具备:
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以及
进行稳定工作和初期工作的驱动部,其中稳定工作是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工作,初期工作是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段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驱动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工作;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上述驱动部,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且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随时间增加。
3.一种光源装置,具备:
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以及
进行稳定工作和初期工作的驱动部,其中稳定工作是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工作,初期工作是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的最大值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驱动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工作;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上述驱动部,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且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随时间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进一步具备:
判断上述发光管的消耗程度的判断部;
其中上述驱动部,在整个上述上升期间使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随时间增加,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的增加率,与利用上述判断部判断的消耗程度对应地增大。
5.一种光源装置,具备:
具有通过相互间的放电进行发光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发光管;以及
进行稳定工作和初期工作的驱动部,其中稳定工作是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工作,初期工作是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驱动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工作;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上述驱动部,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在上述上升期间的结束期间,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上述驱动部,在上述上升期间,在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了规定电压值的情况下,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与达到上述规定电压值之前相比暂时地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源装置,进一步具备:
判断上述发光管的消耗程度的判断部;
其中上述驱动部,在上述上升期间的结束期间,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与利用上述判断部判断的消耗程度对应地增大。
8.一种投影机,具备:
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
由来自上述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照明的光调制装置;以及
投影由上述光调制装置形成的像的投影光学系统。
9.一种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是向放电发光型的发光管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驱动电流的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
进行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稳定工作的步骤;以及
进行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初期工作的步骤;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且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随时间增加。
10.一种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是向放电发光型的发光管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驱动电流的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
进行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稳定工作的步骤;以及
进行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的后半段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初期工作的步骤;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且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随时间增加。
11.一种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是向放电发光型的发光管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驱动电流的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
进行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稳定工作的步骤;以及
进行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的最大值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驱动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初期工作的步骤;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且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随时间增加。
12.一种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是向放电发光型的发光管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提供驱动电流的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
进行向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提供第1驱动电流的稳定工作的步骤;以及
进行包含在上述稳定工作之前的初期工作期间、将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阳极期间提供给该至少一个电极的驱动电流设定得比上述稳定工作中提供的上述第1驱动电流要大的熔融驱动的初期工作的步骤;
其中上述初期工作期间包括从上述发光管点亮开始起的开始工作期间和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之后设置的上升期间,
在上述开始工作期间,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第2驱动电流,在上述上升期间,执行向上述至少一个电极提供比上述第2驱动电流大的第3驱动电流的上述熔融驱动,在上述上升期间的结束期间,使提供给上述至少一个电极的上述第3驱动电流的值增大。
CN201210015436.9A 2007-10-16 2008-10-14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2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8700 2007-10-16
JP268700/2007 2007-10-16
JP2008167386A JP4548519B2 (ja) 2007-10-16 2008-06-26 光源装置
JP167386/2008 2008-06-26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0210A Division CN101415284B (zh) 2007-10-16 2008-10-14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240A CN102612240A (zh) 2012-07-25
CN102612240B true CN102612240B (zh) 2015-06-10

Family

ID=403366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543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240B (zh) 2007-10-16 2008-10-14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CN20081016902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5284B (zh) 2007-10-16 2008-10-14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02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5284B (zh) 2007-10-16 2008-10-14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018178B2 (zh)
EP (2) EP2712280A1 (zh)
JP (1) JP4548519B2 (zh)
CN (2) CN1026122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07557A1 (en) * 2008-07-14 2010-01-21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Method of driving a gas-discharge lamp
JP2011004473A (ja) * 2009-06-16 2011-01-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回路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357149B2 (ja) * 2012-05-21 2018-07-11 フィリップス ライティング ホールディング ビー ヴィ 放電ランプをランアップ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駆動装置
JP6221212B2 (ja) 2012-09-21 2017-11-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NL2010672C2 (nl) * 2013-04-19 2014-10-21 Nedap Nv Voorschakelapparaat voor gasontladingslampen met verbeterde opwarmfase van de lampelektrodes.
KR102625606B1 (ko) 2013-05-21 2024-01-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전자 기기 및 카메라
JP2015028918A (ja) 2013-06-27 2015-02-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カメラ
JP2015062173A (ja) 2013-08-20 2015-04-0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カメラ
JP6365061B2 (ja) * 2013-10-11 2018-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放電灯駆動装置、光源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放電灯駆動方法
JP6303704B2 (ja) 2013-10-11 2018-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放電灯駆動装置、光源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放電灯駆動方法
JP6248528B2 (ja) * 2013-10-11 2017-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放電灯駆動装置、光源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放電灯駆動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6608A (zh) * 1998-12-09 2000-06-14 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荧光灯点亮装置
CN1336483A (zh) * 2000-08-01 2002-02-20 孟武 一种发动机用降污装置
US6788009B2 (en) * 2001-03-23 2004-09-07 Phoenix Electric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lighting ultra-high pressure discharge lamps
CN1531002A (zh) * 2003-03-13 2004-09-22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超高压水银灯发光装置
US7250732B2 (en) * 2004-09-30 2007-07-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pressure discharge lamp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15252B1 (en) * 1998-12-29 2001-04-10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mp control
JP3327895B2 (ja) * 2000-04-28 2002-09-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圧放電ランプ、当該ランプ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当該ランプの点灯方法並びに点灯装置
DE10021537A1 (de) * 2000-05-03 2001-11-08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Gasentladungslampe
JP3840054B2 (ja) 2000-12-08 2006-11-01 フェニックス電機株式会社 超高圧放電灯の点灯方法と該方法が適用されるバラスト及び点灯システム
JP3847153B2 (ja) * 2001-12-03 2006-11-15 プラスビジョン株式会社 放電ギャップ長の調整方法及び調整装置
US6781328B2 (en) * 2002-01-15 2004-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and lamp unit for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3833125B2 (ja) * 2002-03-01 2006-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3840214B2 (ja) * 2003-01-0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同光電変換装置を用いたカメラ
JP4325620B2 (ja) * 2003-01-17 2009-09-0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放電灯点灯装置、照明装置、プロジェクタ
WO2004103032A1 (ja) * 2003-05-14 2004-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高圧放電灯を点灯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KR20040111096A (ko) * 2003-06-20 2004-12-31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압방전램프의 점등방법 및 점등장치, 고압방전램프장치및 투사형 화상표시장치
JP4321136B2 (ja) * 2003-06-25 2009-08-2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放電灯点灯装置
JP4412710B2 (ja) * 2003-11-25 2010-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の設計方法
FR2862866B1 (fr) * 2003-11-28 2006-12-15 Gilles Voydeville Prothese discale intervertebrale postero-laterale
JP4487644B2 (ja) * 2004-06-09 2010-06-23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高圧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
JP4448396B2 (ja) * 2004-07-13 2010-04-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ランプ作動制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4297091B2 (ja) 2004-08-02 2009-07-15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高圧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
JP4049802B2 (ja) * 2005-01-07 2008-02-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陰極管ランプ、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4459098B2 (ja) * 2005-03-18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4794877B2 (ja) * 2005-03-18 2011-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4677258B2 (ja) * 2005-03-18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4944399B2 (ja) * 2005-07-04 2012-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
DE102005049582A1 (de) 2005-10-17 2007-04-19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Gasentladungslampe
JP4979375B2 (ja) * 2006-12-28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JP4293244B2 (ja) * 2007-02-06 2009-07-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4058459B1 (ja) * 2007-03-02 2008-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JP4438826B2 (ja) * 2007-06-04 2010-03-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プロジェクタ用光源装置の駆動方法
JP5012361B2 (ja) 2007-09-25 2012-08-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470985B2 (ja) * 2007-09-28 2010-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470990B2 (ja) * 2007-10-31 2010-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プロジェクタ、及び光源装置の駆動方法
JP5366396B2 (ja) * 2007-12-28 2013-12-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光電変換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JP5014114B2 (ja) * 2007-12-28 201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6608A (zh) * 1998-12-09 2000-06-14 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荧光灯点亮装置
CN1336483A (zh) * 2000-08-01 2002-02-20 孟武 一种发动机用降污装置
US6788009B2 (en) * 2001-03-23 2004-09-07 Phoenix Electric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lighting ultra-high pressure discharge lamps
CN1531002A (zh) * 2003-03-13 2004-09-22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超高压水银灯发光装置
US7250732B2 (en) * 2004-09-30 2007-07-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pressure discharge lamp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18178B2 (en) 2011-09-13
JP2009117338A (ja) 2009-05-28
US8269426B2 (en) 2012-09-18
EP2051568A3 (en) 2011-02-16
US20110241565A1 (en) 2011-10-06
EP2712280A1 (en) 2014-03-26
JP4548519B2 (ja) 2010-09-22
CN102612240A (zh) 2012-07-25
CN101415284B (zh) 2013-05-01
CN101415284A (zh) 2009-04-22
US20090096385A1 (en) 2009-04-16
EP2051568A2 (en) 2009-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2240B (zh) 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EP2249628B1 (en) Light source and projector
CN102540666B (zh) 投影仪
CN101320200B (zh) 投影机及投影机用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1959357B (zh) 放电灯点亮装置、投影机及放电灯的驱动方法
JP4572940B2 (ja) 放電灯の駆動方法、駆動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1959355A (zh) 放电灯点亮装置、投影机和放电灯的驱动方法
CN107027234B (zh) 放电灯驱动装置、光源装置、投影机及放电灯驱动方法
CN104793456A (zh) 投影仪
CN102566223B (zh) 投影仪
CN103076713A (zh) 投影机
JP5012361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4918395B (zh) 放电灯驱动装置、光源装置、投影仪以及放电灯驱动方法
EP3102006B1 (en) Discharge-lamp driving device, light source device, projector, and discharge-lamp driving method
JP5403124B2 (ja) 光源装置、プロジェクタ、及び放電灯の駆動方法
US7999490B2 (en) Light source, projector, and method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
CN105960083B (zh) 放电灯驱动装置、光源装置、投影机以及放电灯驱动方法
JP5637129B2 (ja) 光源装置、プロジェクタ、及び放電灯の駆動方法
JP4525774B2 (ja) 放電灯の駆動方法、駆動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9146735A (ja) 放電灯の駆動方法、駆動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