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974A -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5974A
CN102555974A CN2011103591989A CN201110359198A CN102555974A CN 102555974 A CN102555974 A CN 102555974A CN 2011103591989 A CN2011103591989 A CN 2011103591989A CN 201110359198 A CN201110359198 A CN 201110359198A CN 102555974 A CN102555974 A CN 102555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type
type gas
gas bag
chamber
front pil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591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伯秀治
福谷和也
归山秀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5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9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帘式气囊(30)中设置有腔室(C1至C6),所述腔室的至少部分腔室(C1)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40)连通。由此,当帘式气囊一边使内饰材料位移一边从车身侧部与内饰材料之间的间隙展开时,气体从腔室的开放部侧进入该腔室中,从而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的基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使帘式气囊顺利地展开,并防止内饰材料的破损、飞散。

Description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特别是在发生侧面碰撞时,通过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帘式气囊膨胀,使该帘式气囊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从而保护乘员的头部。
背景技术
近年的车辆中,不仅具备用于保护乘员免受来自前方的冲击负荷的气囊,而且还具备用于保护乘员免受来自侧面的冲击负荷的帘式气囊。
即,帘式气囊例如以折叠成波纹状的状态沿着车身侧部(参照车顶侧部和前柱)设置在其车室内侧,该帘式气囊连接于气体发生器,并且由设置在车身侧部的内饰材料覆盖。而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帘式气囊膨胀,并使该帘式气囊沿着车室的侧部在从前座至后座的范围展开。
以往的帘式气囊一般为以下的结构:具备多个腔室(cell,小室),各腔室展开时的上侧部分以开放状态连接于腔室上侧的气体流路,而各腔室的下侧部分为闭塞状态,从而使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经由连接部从上述气体流路流入各腔室,以使帘式气囊展开。
以往的这种帘式气囊展开时,帘式气囊一边利用展开压力使上述内饰材料位移,一边从车身侧部与内饰材料的车外侧端部之间的间隙中展开,但这种情况下,由于气体从上述腔室上侧的开放部侧进入该腔室中,因此当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的基部(基端部分)比预期更大地膨胀时体积增大,会阻碍帘式气囊的顺利展开,并且还会因从该帘式气囊施加到内饰材料上的瞬间性的负荷而有可能造成该内饰材料破损、飞散。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62293号(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12688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于保护乘员免受侧面碰撞负荷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帘式气囊上设置多个腔室,并且在这些腔室上在其展开时的上侧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系列的气体通道。
上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以往技术由于是气体从气囊腔室的展开时的上侧进入到该气囊腔室中的结构,因此也存在上述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帘式气囊顺利地展开且能够防止内饰材料的破损、飞散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沿着车身侧部在车室内侧以折叠状态设置有帘式气囊,该帘式气囊连接于气体发生器并且由设置在车身侧部的内饰材料覆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并使该帘式气囊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所述帘式气囊中设置有腔室,该腔室的至少部分腔室其展开时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所述腔室的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气体流路连通,因此当帘式气囊一边使内饰材料位移一边从车身侧部与内饰材料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之间的间隙展开时,气体便从所述腔室的开放部侧也就是下侧进入该腔室中,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的基部(基端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
其结果,能够使帘式气囊顺利地向下方展开,能够防止内饰材料的破损、飞散。
另外,本发明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还是以下的乘员保护装置:从车顶侧部沿着前柱部在车室内侧以折叠状态设置有帘式气囊,该帘式气囊连接于气体发生器并且至少由设置在车顶侧部的天花板和设置在所述前柱部的前柱装饰板覆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并使该帘式气囊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所述帘式气囊的由所述前柱装饰板覆盖的部位的腔室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所述腔室的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气体流路连通,因此当帘式气囊一边使刚性比较高的前柱装饰板位移一边从车顶侧部与前柱装饰板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之间的间隙展开时,气体便从所述部位的腔室的开放部侧也就是下侧进入该腔室中,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的基部(基端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
其结果,能够使帘式气囊顺利地向下方展开,能够防止前柱装饰板的破损、飞散。
本发明中,所述天花板的刚性低于所述前柱装饰板的刚性。
根据上述结构,当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入帘式气囊的腔室而使之膨胀展开时,能够使刚性低的天花板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并且能够在该天花板与前柱装饰板重叠的部分通过所述天花板使前柱装饰板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因此,能够使前柱装饰板易于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移,据此能够使帘式气囊更顺利地展开。
本发明中,由所述前柱装饰板覆盖的所述帘式气囊的腔室为车辆前端侧的端侧腔室,与该端侧腔室相邻地设置有由所述天花板的前侧部分覆盖的相邻腔室,所述端侧腔室和所述相邻腔室各自的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气体便从作为所述端侧腔室及相邻腔室的开放部侧的下侧进入该端侧腔室及相邻腔室中。
因此,当气体从后方依次进入相邻腔室、端侧腔室时,由于气体也从下侧进入位于前柱装饰板后方的相邻腔室而使之膨胀展开,因此能够使前柱装饰板易于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移,其结果,能够实现帘式气囊的更顺利的展开,能够进一步防止前柱装饰板的破损、飞散。
本发明中,所述帘式气囊具备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该连接部直接连通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气体流路。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连接部直接流入所述气体通道,从而能够使该气体流路的设置部迅速地展开膨胀,并且能够经由所述气体流路使所述气体流入帘式气囊的各腔室,使它们依次膨胀。
本发明中,所述帘式气囊沿着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的车室的侧部展开,所述帘式气囊的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连接部位于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所述帘式气囊的与后座侧对应的部分由所述天花板覆盖,所述帘式气囊的与该后座侧对应部分的囊部其展开时的至少上侧部分开放。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帘式气囊的连接气体发生器的连接部设置在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也就是帘式气囊的折叠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中间,因而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的分配性良好,因此,能够与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对应地均实施迅速的气体导入,能够防止前柱装饰板的破损、飞散,并且能够使帘式气囊整体顺利地膨胀展开。
本发明中,与所述帘式气囊中位于所述前柱装饰板和所述天花板的相邻部的部分对应地设置有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由所述天花板和所述前柱装饰板覆盖,所述引导部件将折叠状态的所述帘式气囊包围并固定在车身侧,并且引导该帘式气囊向车顶侧部的下侧展开。
根据上述结构,不仅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的基部(基端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而且由于由所述引导部件引导帘式气囊向车顶侧部的下侧展开,因此通过该引导部件的引导性,能够实现帘式气囊的更顺利的展开。
本发明中,在所述相邻部,所述天花板位于年宽方向外侧,所述前柱装饰板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而且所述天花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前柱装饰板的上端部的一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由所述引导部件引导至车顶侧部的下侧并展开的帘式气囊的展开压力作用于天花板与前柱装饰板的重叠部分,并由天花板使前柱装饰板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从而能够使前柱装饰板易于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移并使帘式气囊更顺利地展开,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前柱装饰板的破损、飞散。
本发明中,所述帘式气囊的展开时的下端位于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车身腰线的下方。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通过使帘式气囊超过设置在车辆侧面的窗框部分而沿上下方向展开,从而能够有效抑制乘员的上半身从窗框部分甩出车外侧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帘式气囊中设置有腔室,并且使该腔室的至少部分腔室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因此当帘式气囊一边使内饰材料位移一边从车身侧部与内饰材料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之间的间隙展开时,气体从所述腔室的开放部侧也就是下侧进入该腔室中,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的基部(也就是位于上侧的基端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因此具有能够使该帘式气囊顺利地展开并防止内饰材料破损、飞散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内饰材料的设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图4是表示帘式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A-A线向视剖面图。
图6是图3的B-B线向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车辆碰撞时在帘式气囊一边使内饰材料位移一边从车身侧部与内饰材料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之间的间隙展开时,使气体从帘式气囊的腔室的开放部侧也就是下侧流入该帘式气囊的腔室,从而抑制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的基部的比预期更大的膨胀,而使该帘式气囊顺利地展开,防止内饰材料的破损、飞散。该目的通过以下结构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予以实现:沿着车身侧部在车室内侧以折叠状态设置有帘式气囊,该帘式气囊连接于气体发生器并且由设置在车身侧部的内饰材料覆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并使该帘式气囊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所述帘式气囊中设置有腔室,该腔室的至少一部腔室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
实施例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附图表示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图1是表示从车室内侧目视省略了顶板和内饰材料(天花板、前柱装饰板)且帘式气囊以折叠成波纹状的状态设置的结构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对图1的车身结构安装了内饰材料(天花板、前柱装饰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侧部车身结构进行说明,其中设置有具备闭合剖面结构且呈前低后高状延伸的前柱1,在该前柱1的上端部一体地连接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车顶纵梁2。
另外,在上述车顶纵梁2的后端部一体地连接设置有具备闭合剖面结构且呈前高后低状延伸的后柱3。
而且,在上述前柱1的前端部一体地连接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铰链柱4,在车顶纵梁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一体地连接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中柱5,在车顶纵梁2的后部下侧与后柱3的前部之间一体地连接设置有具备侧围柱6的后侧围板7。
并且,通过由上述铰链柱4、前柱1、车顶纵梁2、中柱5、以及未图示的下边梁所围绕的空间,形成前车门用车身开口8(前座乘员用车门开口部),通过由上述中柱5、车顶纵梁2、侧围柱6、以及未图示的下边梁所围绕的空间,形成后车门用车身开口9(后座乘员用车门开口部)。
在附图中仅示出车辆左侧的侧部车身结构,车辆右侧形成为与左侧左右对称结构,在左右一对车顶纵梁2、2之间架设有顶板10(参照图3)。
另外,在前柱1的上端与车顶纵梁2前端的左右一对接合部彼此之间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端梁(front header)11,在该前端梁11与顶板10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端梁闭合剖面12,以实现上部车身刚性的提高。
而且,如图3所示,通过在上述顶板10的下表面上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车顶加强件13、14、15、16,从而在顶板10与各车顶加强件13、14、15、16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闭合剖面17、18、19、20,据此实现上部车身刚性(车顶刚性)的提高。
如图2、图3所示,上述前柱1被前柱装饰板21从车室内侧覆盖,该前柱装饰板21通过夹子等安装部件固定于前柱1。
另外,如图2、图3所示,上述顶板10、车顶加强件13至16、前端梁11、后端梁(未图示)以及车顶纵梁2被天花板22从车室内侧覆盖,该天花板22通过夹子等安装部件固定于前端梁11、后端梁(未图示)、车顶加强件13至16,并且设置在车顶纵梁2的车室内侧。
此外,在图3中,23是设置在中柱5的车室内侧的中柱装饰板。
图4是表示展开帘式气囊30后的状态的侧视图,该帘式气囊30在折叠成波纹状的状态下,如图1、图3所示从车顶纵梁2沿着前柱1设置在车室内侧。
如图1、图3所示,帘式气囊30经由设置在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也就是位于与中柱5对应的位置的连接部31与气体发生器32连接。而且,通过使来自该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流入帘式气囊30的前后方向中间,从而实现其分配性的提高。
如图3所示,沿着作为车身侧部的车顶纵梁2以及前柱1设置的帘式气囊30由天花板22与前柱装饰板21覆盖。在车辆碰撞时(特别是侧面碰撞时),由气体发生器32产生的气体使帘式气囊30膨胀,如图4所示使帘式气囊30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
参照图4,对帘式气囊30的展开时的结构进行说明,该帘式气囊30具有包括由图4中粗线所示的缝合部划分两块布而形成的车辆前侧的端侧腔室C1、分别设置在其后方侧的相邻腔室C2、中间腔室C3、C4、以及后部腔室C5、C6的多个腔室,并且该帘式气囊30具有来自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不流入的非膨胀部30a、30b、30c、30d。
在上述非膨胀部30a、30c、30d上一体形成有用于将帘式气囊30支撑固定于前柱1和车顶纵梁2上的支撑片33、34、35、36。而且,如图1、图4所示,各支撑片33、34、35、36通过夹子或者螺栓等安装部件37......支撑固定于前柱1以及车顶纵梁2等。
这里,非膨胀部30b用于将车辆前侧的腔室C1至C4与其后侧的腔室C5、C6予以连结,从而防止帘式气囊30展开时各腔室C1至C6在车宽方向上呈离散状态,使各腔室C1至C6能够顺利展开。
另外,在上述端侧腔室C1的下侧前部设置有系绳(tether)39,其用于在帘式气囊30展开时,挂设在端侧腔室C1的下侧前部与设置在前柱1上的固定部件38之间以调整帘式气囊30的展开姿势(形状、位置)。
上述多个腔室C1至C6之中,车辆前端侧的端侧腔室C1在帘式气囊30折叠时由前柱装饰板21覆盖。该端侧腔室C1的展开时的上侧部分由缝合部完全闭塞,从而切断与相邻的腔室C2等的连通,并且仅开放下侧部分,该开放部分与引导来自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的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该端侧腔室C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部分腔室。
另外,与上述端侧腔室C1相邻的相邻腔室C2由天花板22的前侧部分覆盖,该相邻腔室C2与端侧腔室C1同样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由缝合部完全闭塞,从而切断与相邻的腔室C1、C3等的连通,并且仅开放下侧部分,该开放部分与引导来自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的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该相邻腔室C2也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部分腔室。
上述中间腔室C3、C4的上侧部分与连接部31直接连通,各中间腔室C3、C4兼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气体流路,中间腔室C3、C4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都开放,下侧的开放部分与上述的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
另外,上述中间腔室C4的上部后侧与后部腔室C5的上部前侧分别与设置在非膨胀部30b的上侧的气体流路41连通。
而且,作为与帘式气囊30之中的后座侧对应的部分的气体流路41、后部腔室C5、C6以由天花板22覆盖的状态设置。如图4所示,作为与后座侧对应的部分的囊部的两个后部腔室C5、C6,其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都开放,各后部腔室C5、C6的上侧部分与上侧气体流路42连通,下侧部分与下侧气体流路43连通。
如图4所示,帘式气囊30展开时,该帘式气囊30的下端位于该图中由虚拟线所示的车辆的车身腰线BL的下方。这是由于通过使帘式气囊30超过窗框部分而位于上下方向能够有效抑制侧面碰撞时乘员的上部从窗框部分甩出车外侧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的帘式气囊30的位于车身腰线BL的下方的部分可以是腔室或者气体流路中的任意一者。
将上述帘式气囊30折叠成波纹状并从车顶纵梁2沿着前柱1安装在其车室内侧时,该帘式气囊30如图3所示被设置为位于形成在天花板22前后的凹部22a、22b的内把手安装部44、45的下侧。
图5是图3的A-A线向视剖面图,图6是图3的B-B线向视剖面图,在图5、图6中,为了便于图示,由虚拟线表示收纳帘式气囊30的区域。
如图5、图6所示,车顶纵梁2具备构成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部闭合剖面24的车顶纵梁外件2A和车顶纵梁内件2B、以及上下的接合部25、26。
在车顶纵梁2的上侧的接合部25接合固定有顶板1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0a,在下侧的接合部26镶嵌固定有接缝镶条(seaming welt)27。
该接缝镶条27具有向车室内侧突出的唇部27a。该唇部27a从图5所示的天花板2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到图6所示的前柱装饰板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连续设置,并且从车室内侧方向(下侧)与上述天花板22和前柱装饰板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别抵接。
如图6所示,在前柱装饰板21与天花板22的相邻部,在天花板22位于上侧(车外侧)并且前柱装饰板21位于下侧(车内侧)的状态下,天花板22的前端部与前柱装饰板21的上端部的一部分重叠,与这两者21、22的相邻部对应地设置有引导部件46,引导部件46将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30包围并固定于作为车身侧的车顶纵梁内件2B。
该引导部件46具有固定于车顶纵梁内件2B上的安装片46a、以及一体形成コ字形的上片46b、侧片46c和下片46d,通过各片46b、46c、46d引导帘式气囊30使其向车顶纵梁2的下侧的接合部26展开。
另外,上述引导部件46使用螺栓47、螺母48等安装部件安装于车顶纵梁内件2B,并且该引导部件46由天花板22和前柱装饰板21从车室内侧覆盖。此外,附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内侧表示车辆的内侧,箭头外侧表示车辆的外侧。
图示的实施例如上所述地构成,下面说明其作用。
在车辆碰撞时(特别是侧面碰撞时)或者预测到碰撞时,气体发生器32启动,该气体发生器32产生的气体从设置在帘式气囊30的前后方向中间的连接部31流入帘式气囊30内,从而该帘式气囊30膨胀,帘式气囊30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因此能够保护前座乘员和后座乘员的头部。
这种情况下,帘式气囊30之中由前柱装饰板21覆盖的部位的腔室、也就是端侧腔室C1如图4所示由于其下侧部分开放而与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因此,在帘式气囊30一边将刚性比较高的前柱装饰板21向车室内侧推开使其位移,一边从车顶纵梁内件2B与前柱装饰板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之间的间隙展开时,气体从上述端侧腔室C1的开放部侧也就是下侧进入该端侧腔室C1中,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30的基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因此能够使帘式气囊30向下方顺利地展开,能够防止前柱装饰板21的破损和飞散。
具体而言,由于上述端侧腔室C1仅从其下侧流入气体,因此下侧气体流路40所在的端侧腔室C1的下部比其上部先膨胀,在膨胀体积尚未变得过大的状态下,通过向下方作用的膨胀压力,帘式气囊30从上述间隙向下侧展开,因此该间隙为小的开口即可,通过该展开压力推开前柱装饰板21并使其位移,因此能够防上该前柱装饰板21的破损、飞散。
另外,在气体从上侧流入沿着前柱设置的端侧腔室中的以往结构中,气体流路所在的端侧腔室的上部比其下部先膨胀,在膨胀体积变大的状态下,通过向下方作用的膨胀压力,帘式气囊从上述间隙向下侧瞬间展开,因此上述间隙需要大的开口,通过高的展开压力,瞬间推动并展开前柱装饰板,因此对前柱装饰板附加瞬间性负荷,该前柱装饰板有可能破损、飞散。
另外,与上述端侧腔室C1同样地,对于由天花板22的前侧部分覆盖的相邻腔室C2,气体也仅从作为其开放部侧的下侧进入。
也就是说,来自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经由设置在帘式气囊30中的连接部31、中间腔室C3、下侧气体通道40按照相邻腔室C2、端侧腔室C1的顺序流入,对于位于前柱装饰板21的后方的相邻腔室C2,气体也仅从下侧进入并膨胀展开,因此通过该相邻腔室C2的膨胀展开使天花板22(天花板22的刚性低于前柱装饰板21的刚性)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在天花板22与前柱装饰板21重叠的部分通过天花板22使前柱装饰板21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
因此,易于使前柱装饰板21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移,据此能够实现帘式气囊30的更顺利的展开,能够进一步防止前柱装饰板21的破损、飞散。
另外,连接上述气体发生器32的连接部31设置在位于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的帘式气囊30的折叠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中间具体而言为与中柱5对应的位置,因此,来自上述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向前后方向的分配性良好,对与前座空间对应的各腔室C1、C2、C3、以及与后座空间对应的各腔室C5、C6均能够实现迅速的气体导入,能够防止前柱装饰板21的破损、飞散,并且帘式气囊30整体能够实现顺利的膨胀展开。
此外,对于上述后部腔室C5、C6,来自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经由连接部31、气体流路41和上侧气体流路42流入。
如此,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沿着车身侧部(参照车顶纵梁2、前柱1)在车室内侧以折叠状态设置有帘式气囊30,该帘式气囊30连接于气体发生器32并且由设置在车身侧部的内饰材料(参照天花板22、前柱装饰板21)覆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或者预测到碰撞时)气体发生器32产生的气体使上述帘式气囊30膨胀,并使帘式气囊30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上述帘式气囊30中设置有腔室C1至C6,该腔室的至少部分的腔室C1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上述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流路(参照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参照图3、图4)。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腔室C1的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气体流路(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因此当帘式气囊30一边使内饰材料(参照前柱装饰板21)位移一边从车身侧部与内饰材料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之间的间隙展开时,气体便从上述腔室C1的开放部侧也就是下侧进入该腔室C1中,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30的基部(基端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
其结果,能使使帘式气囊30顺利地向下方展开,能够防止包括上述前柱装饰板21的内饰材料的破损、飞散。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还是以下的乘员保护装置:从作为车顶侧部的车顶纵梁2沿着前柱1在车室内侧以折叠状态设置有帘式气囊30,该帘式气囊30连接于气体发生器32并且至少由设置在车顶纵梁2的天花板22和设置在前柱1的前柱装饰板21覆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或者预测到碰撞时)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上述帘式气囊30膨胀,并使帘式气囊30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帘式气囊30的由上述前柱装饰板21覆盖的部位的腔室C1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上述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流路(参照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参照图3、图4)。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腔室C1的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气体流路(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因此当帘式气囊30一边使刚性比较高的前柱装饰板21位移一边从车顶纵梁2与前柱装饰板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之间的间隙展开时,气体便从上述腔室C1的开放部侧也就是下侧进入该腔室C1中,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30的基部(基端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
其结果,能够使帘式气囊30顺利地向下方展开,能够防止前柱装饰板21的破损、飞散。
而且,由上述前柱装饰板21覆盖的帘式气囊30的腔室C1为车辆前端侧的端侧腔室,与该端侧腔室C1相邻地设置有由天花板22的前侧部分覆盖的相邻腔室C2,上述端侧腔室C1与上述相邻腔室C2各自的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上述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流路(参照下侧气体流路40)连通(参照图3、图4)。
根据该结构,对于上述端侧腔室C1与相邻腔室C2,气体均从作为其开放部侧的下侧进入。
因此,当气体从后方依次进入相邻腔室C2、端侧腔室C1时,由于对于位于前柱装饰板21的后方的相邻腔室C2,气体也从下侧进入并膨胀展开,因此易于使前柱装饰板21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移,其结果,能够实现帘式气囊30的更顺利的展开,能够进一步防止前柱装饰板21的破损、飞散。
另外,上述帘式气囊30沿着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的车室的侧部展开,上述帘式气囊30的连接气体发生器32的连接部31位于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参照中柱5对应部),上述帘式气囊30的与后座侧对应的部分由天花板22覆盖,上述帘式气囊30的与该后座侧对应的部分的囊部(参照后部腔室C5、C6)其展开时的至少上侧部分开放(参照图1、图3、图4)。
根据该结构,由于帘式气囊30的连接气体发生器32的连接部31设置在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也就是帘式气囊30的折叠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中间,因而来自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的分配性良好,因此,能够与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对应地均实施迅速的气体导入,能够防止前柱装饰板21的破损、飞散,并且能够使帘式气囊30整体顺利地膨胀展开。
此外,与上述帘式气囊30中位于前柱装饰板21和天花板22的相邻部的部分对应地设置有引导部件46,引导部件46由上述天花板22与前柱装饰板21覆盖(参照图6),该引导部件46将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30包围并固定在车身侧,并且将该帘式气囊30的展开方向引导向车顶纵梁2的下侧。
根据该结构,不仅折叠状态的帘式气囊30的基部(基端部)不会比预期更大地膨胀,而且由于由上述引导部件46进行引导能够使帘式气囊30易于展开,据此能够实现帘式气囊30的更顺利的展开。
关于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对应关系,本发明的车身侧部与实施例的作为车顶侧部的车顶纵梁2、以及作为前柱部的前柱1对应,以下同样地,内饰材料与天花板22、以及前柱装饰板21对应,由前柱装饰板覆盖的部位的腔室与端侧腔室C1对应,与后座侧对应部分的囊部与后部腔室C5、C6对应。
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帘式气囊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以折叠成波纹状的状态配置的结构,毋庸置疑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叠成卷状的结构并能够期待同样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沿着车身侧部在车室内侧以折叠状态设置有帘式气囊,该帘式气囊连接于气体发生器并且由设置在车身侧部的内饰材料覆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并使该帘式气囊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该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气囊中设置有腔室,该腔室的至少部分腔室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
2.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从车顶侧部沿着前柱部在车室内侧以折叠状态设置有帘式气囊,该帘式气囊连接于气体发生器并且至少由设置在车顶侧部的天花板和设置在所述前柱部的前柱装饰板覆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并使该帘式气囊沿着车室的侧部向下方展开,该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气囊的由所述前柱装饰板覆盖的部位的腔室其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花板的刚性低于所述前柱装饰板的刚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前柱装饰板覆盖的所述帘式气囊的腔室为车辆前端侧的端侧腔室,与该端侧腔室相邻地设置有由所述天花板的前侧部分覆盖的相邻腔室,所述端侧腔室和所述相邻腔室各自的展开时的上侧部分闭塞而下侧部分开放地与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气囊具备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该连接部直接连通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气体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气囊沿着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的车室的侧部展开,所述帘式气囊的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连接部位于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之间,所述帘式气囊的与后座侧对应的部分由所述天花板覆盖,所述帘式气囊的与该后座侧对应部分的囊部其展开时的至少上侧部分开放。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帘式气囊中位于所述前柱装饰板和所述天花板的相邻部的部分对应地设置有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由所述天花板和所述前柱装饰板覆盖,
所述引导部件将折叠状态的所述帘式气囊包围并固定在车身侧,并且引导该帘式气囊向车顶侧部的下侧展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相邻部,所述天花板位于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前柱装饰板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而且所述天花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前柱装饰板的上端部的一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气囊的展开时的下端位于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车身腰线的下方。
CN2011103591989A 2010-11-16 2011-11-14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Pending CN1025559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5667 2010-11-16
JP2010255667A JP5640686B2 (ja) 2010-11-16 2010-11-16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974A true CN102555974A (zh) 2012-07-11

Family

ID=45999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91989A Pending CN102555974A (zh) 2010-11-16 2011-11-14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41087B2 (zh)
JP (1) JP5640686B2 (zh)
CN (1) CN102555974A (zh)
DE (1) DE102011117872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7856A (zh) * 2014-11-04 2017-08-29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正面安全气囊
CN107406054A (zh) * 2015-03-05 2017-11-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用吊带的固定构件、帘式气囊装置和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
CN108016400A (zh) * 2016-11-04 2018-05-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帘式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14202B2 (en) * 2010-08-06 2014-08-2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urtain airbag
KR101655472B1 (ko) * 2010-08-18 2016-09-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튼에어백 쿠션 및 이를 이용한 커튼에어백 모듈
DE102011005549A1 (de) * 2011-03-15 2011-07-21 Takata-Petri Ag, 63743 Seiten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es
US9308884B2 (en) * 2012-04-23 2016-04-12 Honda Motor Co., Ltd. Curtain airbag device
CN116167173B (zh) * 2023-04-24 2023-09-01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气帘优化设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1279A (zh) * 2003-11-25 2005-06-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
JP2005186654A (ja) * 2003-12-24 2005-07-14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60017267A1 (en) * 2004-07-26 2006-01-26 Fink Michael F Inflatable airbag
CN101041344A (zh) * 2006-03-20 2007-09-26 日产技术中心北美公司 结合在车体饰件中的气帘展开斜面
CN101045442A (zh) * 2006-03-29 2007-10-0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
US20080054606A1 (en) * 2006-08-31 2008-03-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ead protecting airbag system
JP2009227163A (ja) * 2008-03-24 2009-10-08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2010137753A (ja) * 2008-12-12 2010-06-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内装材構造
JP2010201998A (ja) * 2009-03-02 2010-09-16 Ashimori Ind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7296B2 (en) * 2000-03-17 2003-03-04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side curtain
JP2002046567A (ja) * 2000-07-31 2002-02-12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JP3626701B2 (ja) 2001-06-11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JP3835257B2 (ja) * 2001-11-12 2006-10-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335207A (ja) * 2002-05-22 2003-11-25 Takata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及び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210257A (ja) * 2002-12-18 2004-07-29 Takata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及び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66136B2 (ja) * 2003-11-28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50212270A1 (en) * 2004-03-26 2005-09-29 Key Safety Systems, Inc. Unfolding assist mechanism for side curtain air bag
US7407182B2 (en) * 2004-09-22 2008-08-0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4327689B2 (ja) * 2004-09-22 2009-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06096076A (ja) * 2004-09-28 2006-04-13 Mazd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配置構造
US7789418B2 (en) * 2005-05-10 2010-09-07 Key Safety Systems, Inc. Curtain air bag assembly
US7520527B2 (en) * 2006-03-29 2009-04-2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provided with curtain air bag device
JP4924063B2 (ja) * 2007-01-30 2012-04-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12688A (ja) 2007-07-06 2009-01-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33042B2 (ja) * 2007-12-19 2013-01-30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展開規制部材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配設部構造
JP5465717B2 (ja) * 2009-04-21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1279A (zh) * 2003-11-25 2005-06-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
JP2005186654A (ja) * 2003-12-24 2005-07-14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60017267A1 (en) * 2004-07-26 2006-01-26 Fink Michael F Inflatable airbag
CN101041344A (zh) * 2006-03-20 2007-09-26 日产技术中心北美公司 结合在车体饰件中的气帘展开斜面
CN101045442A (zh) * 2006-03-29 2007-10-0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
US20080054606A1 (en) * 2006-08-31 2008-03-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ead protecting airbag system
JP2009227163A (ja) * 2008-03-24 2009-10-08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2010137753A (ja) * 2008-12-12 2010-06-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内装材構造
JP2010201998A (ja) * 2009-03-02 2010-09-16 Ashimori Ind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7856A (zh) * 2014-11-04 2017-08-29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正面安全气囊
CN107107856B (zh) * 2014-11-04 2019-11-29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正面安全气囊
CN107406054A (zh) * 2015-03-05 2017-11-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用吊带的固定构件、帘式气囊装置和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
CN107406054B (zh) * 2015-03-05 2019-12-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用吊带的固定构件、帘式气囊装置和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
CN108016400A (zh) * 2016-11-04 2018-05-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帘式气囊
CN108016400B (zh) * 2016-11-04 2021-10-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帘式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117872A1 (de) 2012-05-16
US20120119476A1 (en) 2012-05-17
DE102011117872B4 (de) 2015-04-02
US8641087B2 (en) 2014-02-04
JP5640686B2 (ja) 2014-12-17
JP2012106551A (ja) 201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5974A (zh)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JP4622412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EP1832475B1 (en) Side air bag device for vehicle
US7770918B2 (en) Curtain airbag and vehicle
JP5656646B2 (ja) エアバッグ
US8414021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US8967660B2 (en) Vehicle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8282124B2 (en) Side curtain airbag having a main chamber and an extension chamber
JP422101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771046B2 (en) Curtain airbag apparatus
US9027954B2 (en) Airbag device
JP3956863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6398430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90007291A (ko) 차량용 루프 에어백
KR20010024929A (ko) 측면 장막 에어백 시스템
US7357413B2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9550470B2 (en) Curtain airbag apparatus
US7472922B2 (en) Rocker trim packaged side impact airbag system
EP1724161B1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20080036189A1 (en) Airbag
JP6485279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3690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6013955A1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002311B2 (en) Airbag with sections of different deployment lengths
JP2008056121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