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23750B - 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 - Google Patents

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23750B
CN102523750B CN201180003509.6A CN201180003509A CN102523750B CN 102523750 B CN102523750 B CN 102523750B CN 201180003509 A CN201180003509 A CN 201180003509A CN 102523750 B CN102523750 B CN 1025237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m part
retainer
defect portion
relative
def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35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23750A (zh
Inventor
石桥丰
渡边真
高桥铁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063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42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2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478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23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23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23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23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46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 F16C33/467Details of individual pockets, e.g. shape or roller retain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46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 F16C33/4617Massive or moulded cages having cage pockets surrounding the rollers, e.g. machined window cages
    • F16C33/4623Massive or moulded cages having cage pockets surrounding the rollers, e.g. machined window cages formed as one-piece cages, i.e. monoblock cages
    • F16C33/4635Massive or moulded cages having cage pockets surrounding the rollers, e.g. machined window cages formed as one-piece cages, i.e. monoblock cages made from plastic, e.g. injection moulded window c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46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 F16C33/467Details of individual pockets, e.g. shape or roller retaining means
    • F16C33/4676Details of individual pockets, e.g. shape or roller retaining means of the stays separating adjacent cage pockets, e.g. guide means for the bearing-surface of the 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46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 F16C33/4694Single-split roller or needle c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66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66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 F16C33/6637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lubricant
    • F16C33/6681Details of distribution or circulation inside the bearing, e.g. grooves on the cage or passages in the roll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46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 F16C33/51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formed of unconnected members
    • F16C33/513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formed of unconnected members formed of arcuate segments for carrying one or more rollers
    • F16C33/516Cages for rollers or needles formed of unconnected members formed of arcuate segments for carrying one or more rollers with two segments, e.g. double-split cages with two semicircular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其一对轮缘部(4a,4b)分别在一处位置具有缺损部(8a,8b)而呈非连续的缺圆环状,在各轮缘部的缺损部以相对于圆周方向呈相同相位的状态下,相对于轴向,隔开规定间隔同心地相对配置;多个柱部(6)形成有用于保持滚子(14)的兜孔(10);一对轮缘部上设置有,将一个轮缘部的周向一端部(84a)和另一个轮缘部的周向另一端部(82b)相互连接的伸缩自如的弹性连接部(12);在一个轮缘部的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82a)上,设有向一端部突出的凸部(86a),在该一端部上,设有对应于另一端部的凸部而凹陷的凹部(88a);在另一个轮缘部的周向一端部(84b)上,设有向另一端部突出的凸部(86b),在该另一端部上,设有对应于一端部)的凸部而凹陷的凹部(88b)。

Description

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向心滚子轴承的保持架,该保持架对例如汽车或铁路车辆等所具备的动力机构那样的承受较大的径向载荷(朝向径向的载荷)的旋转系统进行轴支承。具体而言,涉及对在容易发生微振磨损的环境下所使用的滚针(针状滚子)轴承上所装配的带有一个开口弹簧(一つ割れバネ付き)的树脂保持架的改良,和对轴承装配的对象侧部件的保持架端面引导部有制约,缺乏润滑油的部位或者对油穿透性有要求的部位所使用的保持架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汽车或铁路车辆等所具备的动力机构中的旋转系统中,由于向心方向(径向)承受有非常大的载荷,所以,在旋转自如地支承着其旋转轴的轴承上,至今广泛使用着对该载荷具备优异的承载能力的向心滚子轴承(以下,也称作滚柱轴承或轴承)。
这样的轴承,具备:外侧部件(例如,通常维持在非旋转状态下的外圈和壳体,或者,使用时能够旋转的齿轮和辊子等),其在内周面具有圆筒状的外侧滚道;装配在配置于该外侧部件的内径侧的内侧部件(例如,使用时能够旋转的内圈和轴等)的外周面(内侧滚道)和上述外侧滚道之间,并能够滚动的多个滚子(例如,多个滚针等);以及在圆周方向以预定间隔(作为一个例子,等间隔)配置保持这些滚子,同时被装配到上述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的保持架。并且,保持架构成为具备:隔开预定间隔并相对配置为同心状的一对圆环部;和在连接这些圆环部的同时,在该圆环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这些圆环部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兜孔的多个柱部,该兜孔用于插入并保持滚子,使该滚子能自由旋转。
在此,将作为外侧部件具有外圈,作为内侧部件具有旋转轴的轴承中所使用的保持架安装于该旋转轴的内侧滚道部分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推测。此时,将保持架从所述旋转轴的端部插通,使其在轴向上直到该轴的内侧滚道部分为止地移动。此时,对于从这样的轴的端部至内侧滚道的轴外周面区域,突出设置有其外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保持架的内径尺寸的台阶部或凸缘状的锷部等时,保持架的内周部与这些台阶部或锷部互相干扰,使得不能将该保持架直到内侧滚道部分地在轴向上移动。
能够消除这些故障的结构,例如,构成为在树脂制保持架的一部分具备开口部,即,将一对圆环部设置为在其一部分(作为一个例子,一个部位)具有切口(缺损部)的非连续的大致圆环状(缺圆环状),同时,在这样的切口(缺损部)部分中,以弹性体(弹性连接部)将两圆环部相互连接为弹簧状的保持架的结构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参照专利文献1)。
图8A和8B示出了这样的保持架的结构的一例。在该情况下,在保持架70的一对圆环部(轮缘部)72a、72b上,分别在一个位置形成有缺损部74a、74b,这些缺损部74a、74b在错开相对于圆周方向的相位的状态下互相定位。并设置有弹性连接部76,其将一对轮缘部72a、72b的其中之一(作为一个例子,为图8A中左侧的轮缘部72a)的周向一端部(图8A中,位于缺损部74a下侧的端部)和另一个轮缘部(图8A中,右侧的轮缘部72b)的周向另一端部(图8A中,位于缺损部74b上侧的端部)相互连接为弹簧状。即,弹性连接部76被架设在保持架70所具有的一个开口部70a上,将该开口部70a分割为两个部分。
通过设置为这样的结构,当对保持架70施加朝向使开口部70a扩张的方向的力时,则弹性连接部76向圆周方向的两侧弹性变形,能够使其伸长(图8B所示的状态)。其结果,能够使保持架70的开口部70a扩张,即,能够使该保持架70的直径扩大。另一方面,当解除对保持架70作用的预定的力(朝向开口部70a的扩张方向的力)时,则弹性连接部76因弹性恢复力而缩短为原来的状态,从而能够使保持架70的开口部70a(保持架70的直径尺寸)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图8A所示的状态)。
此外,保持架70(开口部70a)不会发生超过弹性连接部76的伸长量的极限而进行扩径(扩张)的情况,弹性连接部76也能够发挥防止保持架70(开口部70a)过度扩径(扩张)的功能。
由此,例如,如上所述,即使是在对于由轴端部至内侧滚道的轴外周面区域,突出设置有其外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保持架的内径尺寸的台阶部或凸缘状的锷部等的情况下,通过临时扩张保持架70的开口部70a(临时扩大保持架70的直径),也能使得保持架70不会与这样的台阶部或锷部发生干扰,能够在轴向顺利地移动到旋转轴的内侧滚道部分。
此外,通过使滚子保持于保持架的兜孔,从而实现了防止各滚子在滚道间(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滚动时,相互接触而产生摩擦所导致的旋转阻力的增大和粘附(seizure)等现象的发生。此外,为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这样的旋转阻力的增大和粘附等现象的发生,通常,还一并实施轴承润滑(油润滑或润滑脂润滑)。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轴承润滑时的润滑效率,迄今为止,已知有用于提高其润滑性能的各种保持架结构(参照专利文献2~4)。
例如,在这些专利文献2~4所公开的保持架的构成例中,通过在圆环部的外周部形成与兜孔连通的朝向轴向的缺口或槽,从而实现了提高润滑剂的流动性、改善保持架的润滑性能的目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422217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780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5-36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平5-3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保持架70的构成,具有以下问题。
该情况下,保持架70的凸缘部(图8A的虚线圆内部分)是在保持架整体中强度最低的部分,为了提高该凸缘部的强度,有必要加强弹簧机构(弹性连接部76及其邻域(与轮缘部72a,72b的缺损部74a,74b的连接部位等)的结构)。因此,例如,有必要将弹簧机构的配设区域向圆周方向扩大等。这种情况下,只是在弹簧机构的配设区域扩大的部分,保持架70上能够形成的兜孔78的数量减少,作为其结果,导致了轴承的载荷容量的降低。
此外,由于保持架70的轴向两侧的凸缘部的形状不对称,其对称性也较低,因此容易导致保持架70的成型精度的下降。例如,保持架70由树脂进行注塑成型时,这样的凸缘部中与其他的部位相比产生特别大的冷却收缩,保持架70整体注塑成型后的冷却收缩量的不均匀较大,该收缩量在整个圆周上难以均匀。
并且,在这样的保持架70中,轮缘部72a的缺损部74a和轮缘部72b的缺损部74b以相对于圆周方向的相位错开的状态下互相定位,换言之,这些缺损部74a、74b均没有定位在插入相邻兜孔78中的两个滚子(滚针)的间距的中间位置。因此,例如,在轴承的组装实现了自动化的情况下,插入各兜孔78的滚子(滚针)在圆周方向的相位对准花费工夫,有可能诱发招致轴承组装操作的延迟等的成本增加。
进而,在现有技术的构成中,由于在圆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缺口或槽,因此,保持架的轴向两端面的形态(即,一对圆环部的形态)在内径侧和外径侧均分别不同。具体而言,一对圆环部中相对于其内径侧为连续的(内径尺寸一定)表面区域,而外径侧则为不连续的(外径尺寸在上述缺口或槽的形成部位与其以外的部位上不同)表面区域。
因此,将轴承装配于目标侧部件(例如,旋转轴等)时,当构成为用于对目标侧部件的轴承进行旋转引导的部位不覆盖该轴承的轴向端面的全部区域(轴承侧的引导面)的情况下,特别是目标侧部件的保持架端面引导径在轴向两侧不同的情况下(例如,DCT(Dual ClutchTransmission:双离合变速器)的轴瓦部位等),有可能导致以下的问题。
即,保持架的轴向两端面(一对圆环部)中,在与内径侧的连续部相比面积较小的外径侧的不连续部,对旋转的轴承进行轴向引导时,由于滚子偏斜等引起的推压力,有可能使得具有上述不连续部的保持架端面,由于与目标侧部件的保持架端面引导部之间的摩擦而被磨损。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作为一个例子,带有一个开口弹簧的树脂保持架),其可实现弹簧机构的节省空间化,且强度、成型性以及可组装性均很优异。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其可提高润滑性能,且即使在不能充分确保轴承被装配的目标侧部件中的保持架端面的引导部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相对于该目标侧部件的轴承(确切地说为保持架)的安装方向的制约,使得轴向两端面(即,一对轮缘部)的外径侧以及内径侧都作为连续面与目标侧部件的引导部接触,与现有的不连续面相比,能够在更加宽阔的表面区域对轴承进行旋转引导,耐磨损性也很优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其具有:
互相相对的第一轮缘部和第二轮缘部;和
多个柱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轮缘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轮缘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
所述第一轮缘部具有第一缺损部,且形成为非连续的圆环状,
所述第二轮缘部具有第二缺损部,且形成为非连续的圆环状,
所述第一缺损部和所述第二缺损部在轴向上相对配置,
邻接的各所述柱部形成有用于旋转自如地保持滚动体的兜孔,
所述第一轮缘部具有将所述第一缺损部夹在中间并且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所述第二轮缘部具有将所述第二缺损部夹在中间并且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轮缘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对,
所述第一轮缘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的所述第二端部相对,
在所述第一轮缘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轮缘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的所述第二端部的伸缩自如的弹性连接部,
在所述第一轮缘部的所述第二端部上,形成有朝向其第一端部突出的凸部,同时,在所述第一轮缘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上,与所述凸部对向地形成有凹部,
在所述第二轮缘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上,形成有朝向其第二端部突出的凸部,同时,在所述第二轮缘部的所述第二端部上,与所述凸部相对向地形成有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其具有:
第一轮缘部和第二轮缘部,其形成为大致圆环状,且互相相对;以及
多个柱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轮缘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轮缘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
各邻接的所述柱部形成有用于旋转自如地保持滚动体的兜孔,
所述第一轮缘部和所述第二轮缘部的外径尺寸和内径尺寸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值,
所述第一轮缘部具有以使润滑剂流动的方式构成的第一通路部,
所述第二轮缘部具有以使润滑剂流动的方式构成的第二通路部,
所述第一通路部以与多个所述兜孔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的方式,分别朝向轴向贯通所述第一轮缘部,
所述第二通路部以与所述多个兜孔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的方式,分别朝向轴向贯通所述第二轮缘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侧面,能够实现一种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作为一个例子,带有一个开口弹簧的树脂保持架),其能够实现弹簧机构的节省空间化,且强度、成型性以及组装性均很优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侧面,通过设置能够使润滑剂相对于一对的轮缘部流动,并与兜孔连通的通路部,来提高润滑性能,并且能够在即使不能充分确保轴承被装配的目标侧部件中的保持架端面的引导部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相对于该目标侧部件的轴承(确切地说为保持架)的装配方向的制约,能够使轴向两端面(即,一对轮缘部)的外径侧以及内径侧都作为连续面与目标侧部件的引导部接触。其结果,能够实现一种与现有的不连续面相比,能够在更加宽阔的表面区域对轴承进行旋转引导耐磨损性优异的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构成的图,是稳定状态(未扩缩的状态)下的开口部邻域的外周面图。
图2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构成的图,是将滚子保持于兜孔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缩径时(开口部缩小时)的开口部邻域状态的外周面图。
图4A是表示轮缘部的凸部和凹部的构成的图,是表示保持架的缩径时(开口部缩小时)的凸部与凹部的接触形态为线接触的构成的图。
图4B是表示轮缘部的凸部和凹部的构成的图,是表示保持架的缩径时(开口部缩小时)的凸部与凹部的接触形态为点接触的构成的图。
图5A是用于说明轴承的组装方法的图,是表示将定位用部件(定位销)插入保持架的缺损部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5B是用于说明轴承的组装方法的图,是表示将定位用部件(定位销)插入保持架的缺损部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弹性连接部(中间部)为S字形结构的保持架的开口部邻域的外周面图。
图7A是表示为了提高润滑性能的保持架构成的图,是稳定状态的开口部邻域的外周面图。
图7B是表示为了提高润滑性能的保持架构成的图,是柱部部分的径向剖面图。
图7C是表示为了提高润滑性能的保持架构成的图,是图7B的C部分的剖面向视图。
图8A是表示现有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构成的图,是稳定状态的开口部邻域的外周面图。
图8B是表示现有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构成的图,是扩径状态的开口部邻域的外周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的说明
4a,4b,40a,40b轮缘部
6,60柱部
8a,8b缺损部
10,100兜孔
12弹性连接部
14滚子
82a,82b轮缘部周向另一端部
84a,84b轮缘部周向一端部
86a,86b凸部
88a,88b 凹部
420a,420b通路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再者,作为装配有本发明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的轴承,虽然可以推想到用于对在汽车或铁路等车辆中所具有的动力机构中的旋转系统进行轴支承的轴承等,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这样的轴承具备:在内周面具有圆筒状的外侧滚道的外侧部件(例如,常时维持在非旋转状态的外圈和壳体,或者,使用时可旋转的齿轮和辊子等);以及在配置于该外侧部件的内径侧的内侧部件(例如,使用时可旋转的内圈和轴等)的外周面(内侧滚道)和所述外侧滚道之间可滚动地进行装配的多个径向滚子(作为一个例子,多个滚针等)。此外,由于轴承的尺寸、内圈的有无、滚子的尺寸(直径和长度)以及个数等,可根据轴承的使用条件和使用目的等任意设定,此处不做特别限定。
并且,这些滚子,在滚道间(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滚动时,要防止由于各滚子相互接触而产生摩擦所导致的旋转阻力的增大和粘附(seizure)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轴承用保持架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其兜孔内。此外,要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这样的旋转阻力的增大和粘附等现象的发生,也可以进行轴承润滑(油润滑或油脂润滑)。
图1以及图2A、2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以下,也简称为保持架)2的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2由规定的弹性材料制成(作为一个例子,树脂制),可以推测到通过将该弹性材料注塑到金属模具,使得整体(后述的轮缘部4a、4b、柱部6以及弹性连接部12)一体成型(注塑成型)的情况,但是并不排除通过已知的其他方法进行成型。此外,也可以另外对注塑成型后的成型体进行切削加工或研磨加工等,来形成作为成品的保持架2。
这样的保持架2构成为具备一对轮缘部4a、4b和多个柱部6。一对轮缘部4a、4b分别在一处位置具有缺损部8a、8b从而呈非连续的缺损圆环状(大致C字形),各轮缘部4a、4b的缺损部8a、8b以相对于圆周方向呈相同相位的状态(相对于圆周方向,缺损部8a、8b的位置一致的状态),相对于轴向(图2A的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同心地相对配置。即,保持架2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一个开口部20,外观形状呈大致圆筒状(所谓的具有一个开口的保持架结构)。此外,轮缘部4a和轮缘部4b的直径尺寸和相对于轴向的相对间隔,可根据轴承的尺寸等任意设定。
多个柱部6,在轴向上连接一对轮缘部4a、4b,同时将该轮缘部4a、4b间的区域在该轮缘部4a、4b的圆周方向上隔开,形成有用于将作为滚动体的滚子(滚针)14(图2B)插入并旋转自如地进行保持的兜孔。即,在以相邻于圆周方向的两个柱部6以及一对轮缘部4a、4b所包围的空间上,形成有一个兜孔10。由此,保持架2成为柱部6和兜孔10在圆周方向上交互配置的结构。但是,在由相对于各轮缘部4a、4b的缺损部8a、8b而接近配置于圆周方向两侧的两个柱部6(以下,称为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所隔开的轮缘部4a、4b间的区域,存在开口部20,不会形成兜孔10。因此,保持架2仅在这样的区域(即,开口部20)呈滚子14缺失的结构,即,在该区域以外,其结构为在各兜孔10分别插入一个滚子14,这些滚子14相对于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均匀间距)配置。
此外,虽然如上所述,一对轮缘部4a、4b的缺损部8a、8b为相对于圆周方向呈相同相位的状态(缺损部8a、8b相对于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但是,进而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缺损部8a、8b形成在两个柱部6(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的圆周方向间距的中间位置,该两个柱部相对于这些缺损部8a、8b接近配置于圆周方向的两侧。换句话说,缺损部8a、8b相对于各轮缘部4a、4b而形成,以使得其圆周方向的中央位置成为滚子14的间距的中间位置,该滚子14被插入由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所形成的两个兜孔10(兜孔10i、兜孔10j)中。
因此,保持架2的结构为:其开口部20的圆周方向的中央位置被定位于滚子14的间距的中间位置,该滚子14被插入由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所形成的两个兜孔10(兜孔10i,兜孔10j)中。由此,轴承的组装实现了自动化的情况下,插入各兜孔10的滚子14在圆周方向的相位对准变得容易,将保持架2安装于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时的定位也变得容易。即,容易实现轴承组装的自动化。此外,保持架2中,由于也可以将插入开口部20和兜孔10的各滚子14相对于圆周方向以大致等间隔(均匀间距)进行配置并使相位一致,所以提高了通用性,也可降低成本。
此外,由柱部6形成的兜孔10的大小,可以根据滚子14的直径尺寸和长度进行设定,以使得在兜孔10中可对该滚子14旋转自如地进行保持;兜孔10的数量(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柱部6的数量),可以根据保持架2的容量(被保持的滚子14的个数)任意设定。此外,兜孔面(与滚子14的圆周面的接触面)的形态(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相邻柱部6的圆周方向相对表面的表面形状),可以设定为凹曲面状(例如,曲率比滚子14的圆周面略微小一点的凹曲面状)。在兜孔10的周缘部上,也可以设置使得兜孔开口变窄的突出部(例如,把持滚子14的爪状的突起等),以使得插入该兜孔10的滚子14被保持而不会脱落。
一对轮缘部4a、4b上,设置有伸缩自如的弹性连接部12,其用于对:一个轮缘部(作为一个例子,位于图2A左侧的轮缘部4a)中,夹持其缺损部8a并相对的周向两端部82a、84a中的一端部(作为一个例子,图2A中相对于缺损部8a,位于下侧的周向端部)84a;和另一个轮缘部(作为一个例子,位于图2A右侧的轮缘部4b)中,夹持其缺损部8b并相对的周向两端部82b、84b中的另一端部(作为一个例子,图2A中相对于缺损部8b,位于上侧的周向端部)82b进行相互连接。即,弹性连接部12从缺损部近接柱部64与轮缘部4a的连接部分(缺损部近接柱部64的轮缘部4a侧的根部分),至缺损部近接柱部62与轮缘部4b的连接部分(缺损部近接柱部62的轮缘部4b侧的根部分),呈带状架设于开口部20,将该开口部20分割为两部分(参照图2A)。
该情况下,弹性连接部12由与轮缘部4a、4b连续的两端部12a、12b和从这些两端部12a、12b之间伸出的中间部12c构成,其一端部(图2A的左端部)12a向左下(右上)倾斜地与轮缘部4a的周向端部84a(缺损部近接柱部64的轮缘部4a侧的根部分)接续,中间部12c从该一端部12a沿轴向(图2A的左右方向)(与轴向平行地)伸出至另一端部(图2A的右端部)12b,该另一端部12b向右上(左下)倾斜地与轮缘部4b的周向端部82b(缺损部近接柱部62的轮缘部4b侧的根部分)接续,整体呈现出大致向左下(右上)倾斜的架设状态。
此外,在图1及图2A中,示出了以相互连接轮缘部4a的周向端部84a和轮缘部4b的周向端部82b的方式设置弹性连接部12的结构(图2A中大致向左下(右上)倾斜地架设弹性连接部1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以相互连接轮缘部4a的周向端部82a和轮缘部4b的周向端部84b的方式设置弹性连接部的结构(图2A中大致向左上(右下)倾斜地架设弹性连接部的结构)。具体地说,也可以通过使弹性连接部的一端部(相当于图2A的左端部)向左上(右下)倾斜地与轮缘部4a的周向端部82a(缺损部近接柱部62的轮缘部4a侧的根部分)接续,使中间部从该一端部沿轴向(图2A的左右方向)(与轴向平行地)伸出至另一端部(相当于图2A的右端部),使该另一端部向右下(左上)倾斜地与轮缘部4b的周向端部84b(缺损部近接柱部64的轮缘部4b侧的根部分)接续,从而使弹性连接部整体呈现出大致向左上(右下)倾斜的架设状态。
即使是以任何一种状态进行架设,弹性连接部12的轴向长度和周向宽度都可以根据保持架2的大小等任意设定,不做特别的限定。
这样,通过以弹性连接部12对轮缘部4a、4b之间进行连接,如果对保持架2施加朝向开口部20(确切地说为轮缘部4a、4b的缺损部8a、8b)扩张方向的力,则弹性连接部12朝向圆周方向的两方向(开口部20的扩张方向)弹性变形,其中间部12c相对于轴向从平行状态(图2A所示的状态)变更为倾斜的状态(图2A中向左下(右上)倾斜的状态),该弹性连接部12伸长。其结果,能够使开口部20(缺损部8a、8b)扩张,即,使保持架2的直径扩大。此外,朝向开口部20(确切地说为轮缘部4a、4b的缺损部8a、8b)的缩小方向对保持架2施加力的话,则弹性连接部12的中间部12c相对于轴向从平行状态(图2A所示的状态)变更为朝向与上述开口部20扩张时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状态(如图3所示的朝向左上(右下)倾斜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并伸长,压渍开口部20。其结果,能够使开口部20(缺损部8a、8b)缩小,即,使保持架2的直径缩小。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轮缘部4a、4b的缺损部8a、8b相对于圆周方向为相同的相位,同时形成于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的周向间距的中间位置(插入兜孔10i、10j的滚子14的间距的中间位置),因此,可以均匀地对这些缺损部8a、8b进行扩张或缩小(对保持架2进行扩径或缩径,而不会使其扭转)。
并且,如果解除作用于保持架2的规定的力(朝向开口部20(缺损部8a、8b)的扩张方向或缩小方向的力),则弹性连接部12通过弹性恢复力的作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可以使保持架2的开口部20(缺损部8a、8b),换句话说,使保持架2的直径尺寸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图1以及图2A、2B所表示的状态)。再者,保持架2在弹性连接部12的伸长量的限度内被扩径,不会超过其限度被过度扩径,如后面所描述的那样,一对轮缘部4a、4b的凸部86a、86b和凹部88a、88b在互相接触之前的范围内被缩径,不会超过其接触范围被过度缩径。
这样,弹性连接部12起到了所谓的弹簧的作用,使保持架2的直径尺寸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扩大和缩小(所谓带有弹簧的保持架构成)。由此,例如,装配了保持架2的轴承与齿轮一体地旋转,此时产生的离心力使保持架2朝向径向扩大(扩径),另一方面,低速旋转时(减速时),使该保持架2顺利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使其缩径),从而可对兜孔表面与滚子14的圆周表面(滚动面)的接触位置进行变动调整,可以有效防止对这样的保持架2所造成的微振磨损等损伤。此外,即使对于装配了保持架2的轴承承受了非常大的载荷(例如,径向载荷)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使该保持架2柔软地扩径或缩径,来变动调整兜孔表面与滚子14的圆周表面的接触位置,从而有效释放承载的载荷。因此,可实现保持架2的耐久性(作为一个例子,耐微振磨损性)的提高。
此外,本实施方式(图1及图2A、2B)中,设置了使弹性连接部12的中间部12c从一端部12a至另一端部12b沿轴向(与轴向平行地)呈直线状伸出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如图6所示,设置为使中间部12c呈大致S字形弯曲,从一端部12a延伸至另一端部12b的结构。
通过设置为这样的S字结构,可以使保持架2更加柔软地扩径和缩径。
因此,例如,将装配了保持架2的轴承安装于具有台阶部或锷部的旋转轴等时,即使是在保持架2扩径至弹性连接部12的伸长量的限度的情况,可以防止保持架2(具体地说,相对于中心位于与开口部20相反侧的部位(相对于开口部20和圆周方向,相位偏移180°左右的部位))发生泛白、裂缝以及塑性变形等。此外,通过调整大致S字形的中间部12c的轴向宽度(图6中左右方向的尺寸),能够容易地控制弹性连接部12的伸长量,换句话说,保持架2的直径尺寸的扩缩范围,可以对应于向具有各种大小的台阶部或锷部等的旋转轴安装轴承。除此之外,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兜孔表面与滚子14的圆周表面(滚动面)的接触位置更柔软地进行变动调整、通过离心力对保持架2的扩径、实施低速旋转时(减速时)的缩径、或者回避承载的载荷等,可更加有效地防止对于这样的保持架2造成微振磨损等损伤。进而,例如,装配了保持架2的轴承与齿轮一起倾斜,即使是在以相对于圆周方向大概180°的相位差保持于兜孔10的滚子14上承载了互相不同的推力载荷的情况下,这样的推力载荷也可以确实地由中间部12c的S字结构吸收,能够使弹性连接部12整体有效地避免承载多余的力。
此处,对于保持架2向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的安装(即,作为轴承的组装),插入向各缺损部8a、8b定位用的部件(例如,定位销等)16(参照图5A、5B),抑制开口部20(缺损部8a、8b)的扩缩,可以在维持一定直径尺寸(稳定的直径尺寸)的状态下进行而不会使保持架2扩径或缩径。由此,保持架2的形态稳定,可以顺利且容易地向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进行安装。再者,向各缺损部8a、8b插入的定位用部件16,可以在向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的安装结束后拔出。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轮缘部4a的周向两端部82a、84a中的另一端部(作为一个例子,在图2A中相对于缺损部8a为上侧的周向端部)82a,设置有朝向一端部84a突出的凸部86a,同时在该一端部84a,对应于所述另一端部82a的凸部86a设置有凹陷的凹部88a。相对于此,在另一轮缘部4b的周向两端部82b、84b中的一端部(作为一个例子,在图2A中相对于缺损部8b为下侧的周向端部)84b,设置有朝向另一端部82b突出的凸部86b,同时在该另一端部82b,对应于所述一端部84b的凸部86b设置有凹陷的凹部88b。
即,凹部88a、88b设置于弹性连接部12的根部分(与轮缘部4a、4b连接的部分),在该弹性连接部12如图3所示发生弹性变形,相对于轴向(图3的左右方向)倾斜,开口部20缩小的同时保持架2缩径时,成为防止凸部86a、86b与弹性连接部12发生干扰(接触)的后退槽。这样,通过使凹部88a、88b作为后退槽,从而在保持架2缩径时(开口部20缩小时)能够使凸部86a、86b与这些凹部88a、88b而不是弹性连接部12接触,不会使弹性连接部12与凸部86a、86b发生干扰,能够在自由的状态下使其弹性变形。由此,保持架2在使凸部86a、86b与凹部88a、88b接触之前的范围内缩径,不会超过其接触范围被过度缩径。再者,在凸部86a、86b与凹部88a、88b完全接触的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下,轮缘部4a、4b的缺损部8a、8b全部为消失的状态,这些轮缘部4a、4b不是非连续的大致圆环状(缺损圆环状),而成为连接为圆环状的状态。
因此,相对于保持架2设置弹性连接部12,即使是该保持架2被设定为带有弹簧的结构,也能够提高这样的保持架2的凸缘部(图2A的虚线圆内所示的,包括凸部86a、86b与凹部88a、88b的接触区域以及弹性连接部12、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以及兜孔10i、10j的各根部分的部位)的强度。即,这样的弹簧机构(弹性连接部12及其邻域的结构)的配设区域,即使与现有的大小相同,也能够提高保持架整体中作为强度最低的部分的所述凸缘部的强度。换句话说,能够实现节省保持架2中弹簧机构的空间,能够使滚子14的保持数量(柱部6以及兜孔10的形成数量)增加,进一步提高该保持架2的容量。此外,由于能够提高所述凸缘部的强度,即使在保持架2由弹性材料(作为一个例子,树脂)注塑成型的情况,也能够抑制该凸缘部的冷却收缩,减少保持架2整体的注塑成型后的冷却收缩量的差异,能够提高该保持架2的成型精度。
此外,在图2A、2B中,示出了使凸部86a、86b朝向凹部88a、88b突出并呈前端逐渐变细的大致梯形状;使凹部88a、88b朝向凸部86a、86b凹陷并呈前端逐渐变粗的大致梯形状的同时,与弹性连接部12连续的构成。此时,轮缘部4a的一端部84a以及轮缘部4b的另一端部82b,与轮缘部4a的另一端部82a以及轮缘部4b的一端部84b(这些相当于所述大致梯形状的斜面)相同,为其侧面朝向周向端部逐渐凹陷的倾斜状(锥形)。
这样,在图2A、2B所表示的构成中,由于凸部86a、86b以及凹部88a、88b互相相对的部位都为平坦表面,因此在保持架2缩径时(开口部20缩小时),这些凸部86a、86b以及凹部88a、88b为面接触(参照图3)。
在保持架2缩径时(开口部20缩小时),凸部86a、86b和凹部88a、88b的接触方式不限定于这样的面接触,如图4A、4B所示的构成那样,也可以为线接触或点接触。例如,图4A中,表示了通过使凸部86a、86b相对于凹部88a、88b突出为凸曲状(圆弧状),从而将这些接触方式设定为线接触的构成,在图4B中,表示了通过使凸部86a、86b相对于凹部88a、88b突出为球面状,从而将这些接触方式设定为点接触的构成。再者,用于将这样的接触方式设定为线接触或点接触的、凸部86a、86b和凹部88a、88b的构成并不限定为图示(图4A、4B)的构成。
此外,凸部86a、86b和轮缘部4a、4b侧面的连续部位24,以及凹部88a、88b和轮缘部4a、4b侧面的连续部位26,如图5A、5B所示,优选为分别倒角加工为圆弧状或椭圆形状(所谓的表面加工为R状)。通过使这样的连续部位24、26如上所述地进行R加工,在将保持架2安装于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即,作为轴承进行组装)时,相对于各缺损部8a、8b,定位用部件(例如,定位销等)16的插入变得容易。
再者,保持架2,在不对该保持架2实施扩径或缩径而维持为一定的直径尺寸(稳定直径尺寸)的状态下,设定由弹性连接部12分割为两部分的、各自的开口部20的周向间隔(图2A所示的距离A)大于缺损部8a、8b的周向间隔(图2A所示的距离B)(A>B)。通过这样的设定,在保持架2缩径时(开口部20缩小时),不需要向弹性连接部12施加多余的力,能够顺利地使凸部86a、86b和凹部88a、88b接触。假设,开口部20的周向间隔(距离A)设定为缺损部8a、8b的周向间隔(距离B)以下(A≤B)时,在保持架2缩径时(开口部20缩小时),凸部86a、86b和凹部88a、88b接触之前,弹性连接部12与柱部6(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接触,该弹性连接部12上承受了多余的力,容易引发保持架2的损坏。
进而,如图7A-7C所示,在轮缘部4a、4b上,也可以将朝向外周缘逐渐缩径的锥形18a、18b形成于外周表面(图7A、7B),也可以将使内周缘均等扩径的台阶部20a、20b形成于内周表面(图7B)。此外,在柱部6上,也可以将沿轴向凹陷的槽(用于储存润滑剂(作为一个例子,润滑油)的槽(形状和大小不限))22形成于外周表面(图7A-7C)。通过形成这些锥形18a、18b、台阶部20a、20b以及槽22,能够提高基于保持架2的润滑剂(作为一个例子,润滑油)的流动性和储存性、循环性,能够实现保持架2进而轴承的润滑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架2,节省了弹簧机构的空间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提高强度、成型性和组装性。
(其他实施例)
作为滚动体的滚子在滚道间(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滚动时,要防止各滚子相互接触而产生摩擦所导致的旋转阻力的增大和粘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轴承用保持架将各滚子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其兜孔内。并且,要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这样的旋转阻力的增大和粘附等现象的发生,实施了轴承润滑(油润滑或油脂润滑)。再者,轴承用保持架也可以作为滚动体引导(滚子引导)、外圈引导以及内圈引导的任意一种引导方式来构成。
图9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以下,也简称为保持架)20的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20由规定的弹性材料制成(作为一个例子,树脂制),可以推测到通过将该弹性材料注塑到金属模具,使得整体(后述的轮缘部40a、40b、柱部60)一体成型(注塑成型)的情况,但是并不排除通过已知的其他方法进行成型。例如,也可以假定为切削保持架。此外,也可以另外对注塑成型后的成型体进行切削加工或研磨加工等,来形成作为成品的保持架20。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保持架20被装配到由润滑剂(润滑油或润滑脂)对轴承进行润滑的向心滚子轴承上,旋转自如地保持作为滚动体的滚子。这样的保持架构成为具备:相对于轴向隔开预定间隔并相对配置为同心状的一对大致圆环状的轮缘部40a、40b;和多个柱部60,其在连接这些轮缘部40a、40b的同时,在圆周方向上隔开该轮缘部40a、40b间的空间区域、形成有兜孔100,该兜孔用于插入滚子(滚针(未图示))并旋转自如地进行保持。即,由在周向相邻的两个柱部60以及一对轮缘部40a、40b所包围的空间内形成有一个兜孔1000,由此,保持架20的结构为在周向上交互配置柱部60和兜孔100,同时各兜孔100中分别插入一个滚子,这些滚子相对于周向以等间隔(均匀间距)配置。
再者,由柱部60形成的兜孔100的大小,根据滚子的直径尺寸以及长度,在兜孔100中以可将该滚子旋转自如地进行保持的方式进行设定即可,兜孔100的数量(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柱部60的数量),可以根据保持架20的容量(被保持的滚子的个数)任意设定。此外,兜孔面(与滚子的圆周面的接触面)的形态(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相邻柱部60的圆周方向相对表面的表面形状),可以设定为凹曲面状(例如,曲率比滚子的圆周面略微小一点的凹曲面状等)。在兜孔100的周缘部上,也可以设置使得兜孔开口变窄的突出部(例如,把持滚子的爪状的突起等),以使得插入该兜孔100的滚子被保持而不会脱落。
一对轮缘部40a、40b均设定为其外径尺寸和内径尺寸为一定值,具有使润滑剂流动的通路部420a、420b。这样的通路部420a、420b分别在轴向贯通各轮缘部40a、40b,以使得至少与多个兜孔100连通。图9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以在各轮缘部40a、40b上沿其圆周方向呈圆环状的槽作为通路部420a、420b而形成的保持架20的构成。即,各轮缘部40a、40b均为夹持通路部420a、420b,并且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以及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同心状并列配置的双重圆环结构。
该情况下,通路部420a、420b沿圆周方向连续,相对于圆周方向与兜孔100呈相同相位的部位中,从轴向一侧至另一侧贯通轮缘部40a、40b,与该兜孔100连通。再者,此时,也可以在兜孔100的圆周方向宽度的整个区域内,将该兜孔100与通路部420a、420b连通,也可以构成为仅在所述圆周方向宽度的一部分连通通路部420a、420b。在相对于圆周方向与柱部60呈相同相位的部位中,也可以调整该通路部420a、420b的轴向深度,以使得通路部420a、420b的轴向底部(槽底)与该柱部60的轴向端部的轴向位置大致一致。但是,也可以假设与通路部420a、420b和兜孔100的连通口相比,使得通路部420a、420b的底部(槽底)处于较浅的状态(相当于柱部60的轴向端部比所述连通口突出的状态)。
此外,图9所示的构成中,通路部420a、420b的外径尺寸(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径尺寸)以及内径尺寸(同上,为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径尺寸),相对于轴向设定为一定的直径尺寸。即,通路部420a、420b(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周部以及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周部),相对于轴向呈具有一定外内径的圆筒状(所谓的直线(straight)圆筒状)。
再者,通路部420a、420b的径向宽度(外内径尺寸差),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即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径尺寸与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径尺寸之间的差,可根据保持架20的大小或材质(强度)等任意设定。此外,通路部420a、420b的径向位置(外径尺寸和内径尺寸),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即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径尺寸以及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径尺寸,也同样地可根据保持架20的大小或材质(强度)等任意设定。
这样,通过相对于一对轮缘部40a、40b设置通路部420a、420b,可以将润滑剂引入这些通路部420a、420b,同时可以临时储存被引入的润滑剂。此外,润滑剂容易从一个轮缘部的通路部(作为一个例子,轮缘部40a的通路部420a)流动到兜孔100,能够向保持于该兜孔100的滚子提供充足的润滑剂,同时能够通过另一个轮缘部的通路部(同上,轮缘部40b的通路部420b)顺利地排出润滑剂。因此,保持架20中,能够确保从一个通路部(作为一个例子,通路部420a)经由兜孔100至另一个通路部(同上,通路部420b)的供油路径,能够确保润滑剂的流动性(油穿透性),并能够实现润滑性能的提高。
此外,图9中,示出了外径尺寸(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径尺寸)以及内径尺寸(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径尺寸),相对于轴向设定为一定的直径尺寸,通路部420a、420b(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周部以及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周部),相对于轴向呈具有一定外内径的圆筒状(直线圆筒状)的构成,但是通路部的构成并不限定为这样的圆筒状。例如,也可以设定通路部使其构成为外周部以及内周部的至少任一个呈锥形或凸曲状,外径尺寸或内径尺寸在轴向的外侧和内侧具有不同的尺寸。作为其一个例子,图10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示出了以外周部以及内周部呈锥形,外径尺寸或内径尺寸在轴向的外侧和内侧都具有不同的尺寸进行设定的通路部的构成。此时,关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或类似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保持架200的一对轮缘部40a、40b具有外周部以及内周部两者均呈锥形的通路部520a、520b,呈夹持该通路部520a、520b,并且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和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同心状并列配置的双重圆环结构。图10中,示出了通路部520a、520b的构成:设定外径尺寸(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径尺寸)在轴向外侧和内侧具有不同的尺寸(作为一个例子,设定为从外侧逐渐使其缩径后再逐渐扩径的锥形),以及设定内径尺寸(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为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径尺寸)在轴向外侧和内侧具有不同的尺寸(作为一个例子,设定为从外侧逐渐使其扩径后再逐渐缩径的锥形)。通过使通路部520a、520b设置为这样的锥形,能够更容易地引入润滑剂,同时能够更容易地排出,进一步提高了润滑剂的流动性(油穿透性),能够实现润滑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考虑到这样的作用效果,虽然只要将通路部520a、520b设置为锥形或凸曲状即可,但是只要是能够提高润滑剂的流动性的,也可以是这些的组合形状或其他的形状(例如,在通路部520a、520b的外内周部(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的内周部以及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的外周部))上形成螺旋状的槽的结构等。也可以假设为在两者的轮缘部40a、40b上配置不同的通路部(例如,一个为锥形,另一个为凸曲状)。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呈如下结构:通路部520a、520b沿圆周方向连续,相对于圆周方向与兜孔100相位相同的部位中,从轴向一侧至另一侧贯通轮缘部40a、40b,与该兜孔100连通,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因此,同样地,也可以在兜孔100的圆周方向宽度的整个区域内,将该兜孔100与通路部520a、520b连通,也可以构成为仅在所述圆周方向宽度的一部分连通通路部520a、520b。此外,相对于圆周方向与柱部60相位相同的部位中,也可以调整该通路部520a、520b的轴向深度,以使得通路部520a、520b的轴向底部(槽底)与该柱部60的轴向端部的轴向位置大致一致。但是,也可以假设与通路部520a、520b和兜孔100的连通口相比,使得通路部520a、520b的底部(槽底)处于较浅的状态(相当于柱部60的轴向端部比所述连通口突出的状态),此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柱部60上,对应于滚子的滚动面形成有使外径侧凹陷为凹状而成的缩径部660,同时形成有使内径侧凹陷为凹状而成的扩径部680。此时,缩径部660朝向柱部60外径侧的轴向中央部邻域形成在整个周向的全部宽度上,扩径部680朝向柱部60内径侧的轴向两端部邻域形成在整个周向的全部宽度上。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柱部60构成为:其径向壁厚只在缩径部660和扩径部680为薄壁。即,缩径部660和扩径部680,对应于滚子的滚动面,换句话说对应于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而形成,因此可以使柱部60沿这些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形成为薄壁。即,可使润滑剂沿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容易储存和排出,向保持于兜孔100的滚子的滚动面的供油不会中断,能够更确实地提高滚子滚动时的润滑性。
对缩径部660和扩径部680的大小和形状、柱部60中的形成位置等不作特别的限定,可进行任意设定。例如,也可以构想为以下的构成:将缩径部形成在柱部60的外径侧的轴向两端部邻域,将扩径部形成在柱部60的内径侧的轴向中央部邻域,或者缩径部和扩径部只形成在柱部60的整个圆周方向宽度的一部分,等。
此外,图10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相对于各柱部60相同的缩径部660和扩径部680形成在相同的部位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假设为例如,相同的缩径部和扩径部仅形成在一部分柱部60上的构成,或者仅形成缩径部的柱部和仅形成扩径部的柱部混合存在的构成,或者分别呈不同方式的多个缩径部和扩径部以任意的组合方式形成于任意的柱部的构成,等。
此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中,也可以将这样的缩径部和扩径部(例如,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缩径部660和扩径部680(图10))形成于柱部60。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以及第三实施方式(图10)中,均设定为通路部420a、420b、520a、520b沿圆周方向连续的圆环状(外径侧轮缘部440a、440b、540a、540b和内径侧轮缘部460a、460b、560a、560b同心状地并列配置各轮缘部40a、40b的双重圆环结构),也可以使通路部以沿圆周方向断续的方式以规定间隔进行配置。图11中,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示出了通路部如上所述沿圆周方向断续地等间隔配置的保持架300的构成。此时,关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和第三实施方式(图10)相同或类似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路部720a、720b沿圆周方向断续配置,相对于圆周方向与兜孔100相位相同的部位中,从轴向一侧至另一侧贯通有轮缘部40a、40b,与该兜孔100连通。即,通路部720a、720b对应于兜孔100在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且与兜孔100的数量相同地对轮缘部40a、40b进行穿孔从而形成贯通孔。此外,此时,可以将通路部720a、720b在兜孔100的整个圆周方向宽度上与该兜孔100连通,也可以构成为使通路部720a、720b仅在所述圆周方向宽度的一部分上连通。
这样,通过使通路部720a、720b沿圆周方向断续配置,与通路部沿圆周方向连续的情况(例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和第三实施方式(图10)等)相比,能够提高轮缘部40a、40b自身的强度。因此,在要求较大的保持架强度的用途等中具有优势。
图11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以小于兜孔100的配设间隔(换句话说,相对于柱部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的间隔,等间距配置的通路部720a、720b的构成。该情况下,通路部720a、720b呈使得周向两侧内表面,从轴向外侧的开口(位于与兜孔100的连通侧相反侧的开口),至周向两侧内表面的相对间隔达到兜孔100的周向宽度之前,逐渐接近的凸曲状(所谓的R状)。由此,即使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使通路部720a、720b断续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引入润滑剂,同时润滑剂的排出也能够容易进行。再者,也可以构成为使轴向外侧的开口邻域相对于圆周方向为锥形而不是这样的凸曲状(R状)。此外,也可以使轴向外侧的开口邻域构成为直线状而不是凸曲状(R状)或锥形,但是考虑到润滑剂的引入性和排出性,优选为轴向外侧的开口邻域构成为相对于圆周方向的凸曲状(R状)或锥形。
对于作为贯通孔的通路部720a、720b的大小和形状、形成数量等不作特别的限定,可根据保持架300的大小和材质(强度)等任意设定。例如,可以假设为朝向对应于相邻的多个兜孔100(作为一个例子,对应于相邻的两个兜孔100的整个周向区域)的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将通路部配置于轮缘部40a、40b(穿孔)的构成等。
此外,图11中,作为一个例子,表示了对于一对轮缘部40a、40b均配置了相同的通路部720a、720b的保持架300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假设为,在双方的轮缘部40a、40b中配置呈不同形态的通路部,或在各轮缘部40a、40b中组合配置多个不同形态的通路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轮缘部40a、40b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柱部60的外径尺寸。即,保持架300在柱部60的轴向两端部中,一对轮缘部40a、40b朝向扩径方向在整个圆周比该柱部60更突出,呈具有台阶740的构成。再者,一对轮缘部40a、40b与柱部60的外径尺寸的差(即,相当于台阶740的高度),可对应于保持架300的大小或滚子的直径尺寸等任意设定。
这样,通过将一对轮缘部40a、40b的外径尺寸设定为大于柱部60的外径尺寸,能够达到与沿滚子的滚动面(换句话说,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将柱部60设置为薄壁的情况(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图10))相同的效果。即,由于对于一对轮缘部40a、40b,可以将柱部60设置为在径向凹陷的状态,因此可以使润滑剂沿外侧滚道和内侧滚道容易储存和排出,向保持于兜孔100的滚子的滚动面的供油不会中断,能够更确实地提高滚子滚动时的润滑性。
在此,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图9至图11)中,一对轮缘部40a、40b分别作为一系列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构成了保持架20、200、300,但是保持架也可以构成为一对轮缘部为分别在一个位置具有缺损部的、非连续的缺损圆环状(大致C字状),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图9至图11)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图12以及图13中,分别示出了保持架构成为一对轮缘部为分别在一个位置具有缺损部的、非连续的缺损圆环状(大致C字状)的例子。
以下,以图12所示的保持架构成作为第五实施方式,以图13所示的保持架构成作为第六实施方式分别进行说明。再者,这些第五实施方式(图12)以及第六实施方式(图13)所涉及的保持架,为一对轮缘部为分别在一个位置具有缺损部的、非连续的缺损圆环状(大致C字状),但是任何一者均为对于一对轮缘部配置了通路部的构成,其基本的保持架构成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所涉及的保持架20是共通的。因此,关于与此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图上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仅对各实施方式(图12以及图13)所特有的构成进行详细描述。
图12表示了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架400。一对轮缘部340a、340b呈分别在一个位置具有缺损部380a、380b的、非连续的缺损圆环状(大致C字状),各轮缘部340a、340b的缺损部380a、380b以相对于圆周方向呈相同相位的状态(相对于圆周方向,缺损部380a、380b的位置一致的状态),相对于轴向隔开预定间隔同心地相对配置。即,保持架400的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一个开口部320的外观形状呈大致圆筒状(所谓的具有一个开口的保持架结构)。此时,轮缘部340a与轮缘部340b的直径尺寸或相对于轴向的相对间隔,可对应于轴承的尺寸等任意设定。
此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一对轮缘部340a、340b具有相对于轴向呈具有一定外内径的圆筒状的通路部420a、420b,各轮缘部340a、340b均呈夹持通路部420a、420b,并且外径侧轮缘部350a、350b和内径侧轮缘部360a、360b同心状并列配置的双重圆环结构。此时,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通路部420a、420b沿周向连续配置,在相对于周向与兜孔100处于相同相位的部位中,从轴向的一侧至另一侧贯通轮缘部340a、340b,与该兜孔100连通。因此,可以构成为在兜孔100的整个周向宽度上使该兜孔100与通路部420a、420b连通,也可以构成为只在所述周向宽度的一部分连通通路部420a、420b。此外,也可以在周向上与柱部60处于相同相位的部位中,调整该通路部420a、420b的轴向深度以使得通路部420a、420b的轴向底部(槽底)与该柱部60的轴向端部的轴向位置大致一致。但是,也可以假设与通路部420a、420b和兜孔100的连通口相比,使得通路部420a、420b的底部(槽底)处于较浅的状态(相当于柱部60的轴向端部比所述连通口突出的状态)。
此外,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图10)相同,也可以使得通路部构成为一对轮缘部340a、340b的外周部以及内周部的两者(或一者)呈锥形或凸曲状。或者,也可以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图11)相同,使得通路部构成为沿周向以规定间隔断续配置。此外,任一种情况下,可相对于柱部60形成缩径部和扩径部(例如,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缩径部660和扩径部680(图10)),也可以在一对轮缘部340a、340b与柱部60之间形成台阶(例如,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台阶740(图11))。
多个柱部60形成有兜孔100,其用于在轴向连接一对轮缘部340a、340b的同时,在该轮缘部430a、340b的周向上间隔该轮缘部340a、340b间的区域,插入作为滚动体的滚子(滚针(未图示)),并旋转自如地进行保持。即,保持架400的结构为,在由周向邻接的两个柱部60以及一对轮缘部340a、340b所包围的空间内形成有一个兜孔100,这些柱部60与兜孔100在周向上交互配置。但是,由相对于各轮缘部340a、340b的缺损部380a、380b在周向两侧接近配置的两个柱部60(以下,称为缺损部近接柱部620、640)所隔开的轮缘部340a、340b间的区域上,存在开口部320,不形成兜孔100。因此,保持架400的结构为,仅在这样的区域(即开口部320)没有滚子,即,在该区域以外各兜孔100分别插入一个滚子,这些滚子相对于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均匀间距)配置。
此外,由柱部60形成的兜孔100的大小,只要设定为根据滚子的直径尺寸以及长度,在兜孔100内可旋转自如地保持该滚子即可,兜孔100的数量(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柱部60的数量),可以根据保持架400的容量(被保持的滚子的个数)任意设定(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
通过设置为在一对轮缘部340a、340b的各自的一个位置分别形成缺损部380a、380b,保持架400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一个开口部320的结构(所谓的具有一个开口的保持架结构),从而如果相对于这样的保持架400,朝向使得开口部320扩张的方向,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使得各轮缘部340a、340b的周向两端面(缺损部380a、380b的相对表面)分别离开的方向施加力的话,则保持架400整体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能够扩张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即能够使保持架400(清楚地说,轮缘部340a、340b)扩径。此外,从该状态朝向使得开口部320缩小的方向,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使得各轮缘部340a、340b的周向两端面(缺损部380a、380b的相对表面)分别接近的方向施加力的话,则保持架400整体弹性变形为上述开口部320扩张前原来的状态。其结果,能够使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缩小为原来的状态,即,能够使保持架400(清楚地说,轮缘部340a、340b)缩径为原来的直径尺寸(扩径前的直径尺寸)。此外,也可以假设为这样的保持架构成:相对于保持架400不施加朝向开口部320缩小的方向的力,仅利用通过解除朝向开口部320的扩张方向所施加的力而引起的保持架400自身的弹性恢复力,或者,一边在该弹性恢复力上施加所述缩小方向的力,一边使得保持架400缩径,以使得恢复到原来的直径尺寸(扩径前的直径尺寸)。
由此,能够自由地扩缩保持架400的直径尺寸,能够相对于具有各种大小的台阶部或锷部等的内侧部件容易安装保持架400。例如,即使是将保持架400安装于外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保持架内径尺寸的台阶部或凸缘状的锷部等突出设置于轴的外周表面区域的、旋转轴的内侧滚道部分的情况,通过扩张保持架400的开口部320(使保持架400扩径),从而保持架400不会与这样的台阶部或锷部发生干扰,能够在轴向上顺利地移动到旋转轴的内侧滚道部分。
如上所述,保持架400安装于旋转轴后,保持架400的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被再次扩张,有必要防止该保持架400的脱落或位置偏移等的发生,保持架400上具有用于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卡止机构。即,卡止机构通过防止缺损部380a、380b的扩张(清楚地说,是再次扩张),从而可将一对轮缘部340a、340b维持在一定的直径尺寸,可使得保持架400保持在稳定的直径尺寸。
图12中,举例示出了作为卡止机构具有相互嵌合的凸部120a和凹部120b的保持架400的构成。该情况下,在夹持开口部320、与周向相邻、相对配置的缺损部近接柱部620、640中,分别在一侧(作为一个例子,缺损部近接柱部620)设置凸部120a,在另一侧(作为一个例子,缺损部近接柱部640)设置凹部120b。凸部120a,在缺损部近接柱部620中从与缺损部近接柱部640的相对表面朝向圆周方向以规定的形状和大小(长度)突出;凹部120b以可与所述凸部120a嵌合的方式,以规定的形状和大小(朝向圆周方向的深度)从内径侧至外径侧,使得缺损部近接柱部640中与缺损部近接柱部620相对的部分形成切槽。此外,凸部120a和凹部120b,只要是能够相互嵌合的话,不对其形状和大小(长度或深度)进行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保持架400的材质、大小(直径尺寸或宽度)等任意设定。此外,所述卡止机构只要是能够抑制保持架400的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的再次扩张的话,不限定为可相互嵌合的凸部120a和凹部120b那样的机构,可适当变更为已知的各种机构。
例如,卡止机构的结构可设定为:第一凸部夹持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且从周向一侧突出,与另一侧的第一凹部嵌合,同时,第二凸部夹持该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且从周向另一侧突出,形成与所述一侧的第二凹部嵌合的结构(相对于轴向互相不同(可使其偏移)地进行嵌合的结构);或者在径向重叠的结构等。
此外,在一对轮缘部340a、340b上,也可以设置伸缩自如的弹性连接部,其用于相互连接:在一个轮缘部中夹持其缺损部380a、380b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一端部,和另一个轮缘部中夹持其缺损部380a、380b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与所述一端部在相对于圆周方向上位于反对侧的端部。或者,也可以设置伸缩自如的弹性连接部,其用于相互连接:在所述一个轮缘部中夹持其缺损部380a、380b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一端部,和所述另一个轮缘部中夹持其缺损部380a、380b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与所述一端部在相对于圆周方向上位于同一侧的端部。该情况下,将这样的弹性连接部代替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图12)中的卡止机构(凸部120a和凹部120b)设置于保持架即可。
图13中,示出了设置有这样的弹性连接部的保持架500的构成例,以下将该图所示的构成例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这样的第六实施方式(图13)中,代替卡止机构设置有弹性连接部,但是其以外的构成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图12)相同(关于与此相同或类似的构成部件,在图上标注相同的符号)。
如图13所示,第六实施方式中,一对轮缘部340a、340b上,设置有伸缩自如的弹性连接部160,其用于相互连接:在一个轮缘部(作为一个例子,轮缘部340a)中夹持其缺损部380a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一端部,和另一个轮缘部(作为一个例子,轮缘部340b)中夹持其缺损部380b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另一端部。
具体地说,弹性连接部160相互连接:夹持轮缘部340a的缺损部380a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一端部,和夹持轮缘部340b的缺损部380b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中的另一端部。即,弹性连接部160从缺损部近接柱部620与轮缘部340a的连接部分(缺损部近接柱部620的轮缘部340a侧的根部分),至缺损部近接柱部640与轮缘部340b的连接部分(缺损部近接柱部640的轮缘部340b侧的根部分),以带状架设于开口部320,将该开口部320分隔为两部分(参照图13)。但也可以将弹性连接部按照与图13相反的带状架设于开口部320上(构成为:从缺损部近接柱部620与轮缘部340b的连接部分(缺损部近接柱部620的轮缘部340b侧的根部分)至缺损部近接柱部640与轮缘部340a的连接部分(缺损部近接柱部640的轮缘部340a侧的根部分),以带状架设于开口部320上)。
这样,通过以弹性连接部160连接轮缘部340a、340b之间,如果相对于保持架500施加朝向开口部320(清楚地说为轮缘部340a、340b的缺损部380a、380b)的扩张方向的力,则弹性连接部160朝向周向的两方(开口部320的扩张方向)弹性变形,该弹性连接部160伸长。其结果,能够使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扩张,即,使保持架500扩径。此外,朝向开口部320(清楚地说为轮缘部340a、340b的缺损部380a、380b)的缩小方向对保持架500施加力的话,则弹性连接部160在周向上朝向与上述开口部320扩张时相反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伸长,破坏开口部320。其结果,能够使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缩小,即,使保持架500缩径。
并且,如果解除作用于保持架500的规定的力(朝向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的扩张方向或缩小方向的力),则弹性连接部160通过弹性恢复力的作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可以使保持架500的开口部320(缺损部380a、380b),换句话说,使保持架500的直径尺寸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再者,保持架500在弹性连接部160的伸长量的限度内被扩径,不会超过其限度被过度扩径,夹持一对轮缘部340a、340b的缺损部380a、380b并且相对配置的周向两端部在互相接触之前的范围内被缩径,不会超过其接触范围被过度缩径。
这样,弹性连接部160起到了所谓的弹簧的作用,使保持架500的直径尺寸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扩大和缩小(所谓带有弹簧的保持架构成)。由此,例如,装配了保持架500的轴承与齿轮一体地旋转,此时产生的离心力使保持架500朝向径向扩大(扩径),另一方面,低速旋转时(减速时),使该保持架500顺利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使其缩径),从而可对兜孔表面与滚子的圆周表面(滚动面)的接触位置进行变动调整,可以有效防止对这样的保持架500所造成的微振磨损等损伤。此外,即使对于装配了保持架500的轴承承受了非常大的载荷(例如,径向载荷)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使该保持架500柔软地扩径或缩径,来变动调整兜孔表面与滚子的圆周表面的接触位置,从而有效释放承载的载荷。因此,可实现保持架500的耐久性(作为一个例子,耐微振磨损性)的提高。
再者,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图12)所涉及的卡止机构相同,弹性连接部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径向的重叠结构,例如,在外径侧和内径侧交叉的双重结构(作为一个例子,交叉的带状双重结构)等。
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持架中,一对轮缘部也可以构成为均由多个大致圆弧状的分型体装配为大致圆环状(非连续的缺圆环状)。
图14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架600的构成,该情况下,一对轮缘部900a、900b均构成为由两个大致圆弧状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组成的二分型结构。再者,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架600构成为:相对于一对轮缘部900a、900b,更具体地说,相对于其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均配置通路部,其基本的保持架构成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所涉及的保持架20通用(与此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图上标注相同的符号)。
如图14所示,一对轮缘部900a、900b均构成为由两个大致圆弧状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组成的二分型结构,各轮缘部900a、900b(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的缺损部960a、980a、960b、980b以相对于圆周方向呈相同相位的状态(相对于圆周方向缺损部960a、960b以及缺损部980a、980b的位置大致一致的状态),相对于轴向隔开规定间隔同心地相对配置。即,保持架900的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两个开口部320m、320n的外观形状呈大致圆筒状(所谓的具有两个开口的保持架结构)。此时,轮缘部900a(分型体920a、940a)和轮缘部900b(分型体920b、940b)的直径尺寸和相对于轴向的相对间隔,可根据轴承的尺寸等任意设定。
第七实施方式中,各分型体920a、940a具有相对于轴向呈外内径一定的大致半圆筒形状的通路部820a、840a,将这些分型体进行组合而成的轮缘部900a,呈夹持通路部820a、840a且外径侧轮缘部810a、850a与内径侧轮缘部830a、870a为同心排列的双重大致半圆环结构。同样的,各分型体920b、940b具有相对于轴向呈外内径一定的大致半圆筒形状的通路部820b、840b,将这些分型体进行组合而成的轮缘部900b,呈夹持通路部820b、840b且外径侧轮缘部810b、850b与内径侧轮缘部830b、870b为同心排列的双重大致半圆环结构。该情况下,与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通路部820a、840a、820b、840b沿圆周方向连续,在相对于圆周方向与兜孔100呈相同相位的部位中,从轴向一侧至另一侧贯通轮缘部900a、900b(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与该兜孔100连通。因此,也可以在兜孔100的圆周方向宽度的整个区域内,将该兜孔100与通路部820a、840a、820b、840b连通,也可以构成为仅在所述圆周方向宽度的一部分连通通路部820a、840a、820b、840b。此外,在相对于圆周方向与柱部60呈相同相位的部位中,也可以调整该通路部820a、840a、820b、840b的轴向深度,以使得通路部820a、840a、820b、840b的轴向底部(槽底)与该柱部60的轴向端部一致。但是,也可以假设与通路部820a、840a、820b、840b和兜孔100的连通口相比,使得通路部820a、840a、820b、840b的底部(槽底)处于较浅的状态(相当于柱部60的轴向端部比所述连通口突出的状态)。
此外,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图10)相同,也可以将通路部构成为:一对轮缘部900a、900b(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的外周部以及内周部的两者(或者一个)呈锥形或凸曲状。或者,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图11)相同,也可以将通路部构成为:沿圆周方向以规定的间隔断续配置。此外,其中的任一种情况下,均可以相对于柱部60形成缩径部和扩径部(例如,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缩径部660和扩径部680(图10)),也可以形成一对轮缘部340a、340b与柱部60之间的台阶(例如,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台阶740(图11))。
多个柱部60,在轴向上连接一对轮缘部900a、900b(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同时将该轮缘部900a、900b间的区域在该轮缘部900a、900b的圆周方向上隔开,形成有用于将作为滚动体的滚子(滚针(未图示))插入并旋转自如地进行保持的兜孔100。即,保持架600构成为在以相邻于圆周方向的两个柱部60以及一对轮缘部900a、900b(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所包围的空间上,形成有一个兜孔100,这些柱部60和兜孔100在圆周方向上交互配置的结构。但是,在由相对于各轮缘部900a、900b的缺损部960a、980a、960b、980b而接近配置于圆周方向两侧的四个柱部60(以下,称为缺损部近接柱部620m、640m、620n、640n)所隔开的轮缘部900a、900b之间(分型体920a、940a之间以及920b、940b之间)的区域,存在开口部320m、320n,不会形成兜孔100。因此,保持架600仅在这样的区域(即,开口部320m、320n)呈滚子缺失的结构,即,在该区域以外,其结构为在各兜孔100分别插入一个滚子,这些滚子相对于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均匀间距)配置。
此外,由柱部60形成的兜孔100的大小,可以根据滚子的直径尺寸和长度进行设定,以使得在兜孔100中可对该滚子旋转自如地进行保持;兜孔100的数量(采用其他的识解方法的话,柱部60的数量),可以根据保持架600的容量(被保持的滚子的个数)任意设定(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相同)。
这样,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图12)和第六实施方式(图13)相同,通过在一对轮缘部900a、900b(各分型体920a、940a、920b、940b)上各自的两个位置分别形成缺损部960a、980a、960b、980b,保持架600构成为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两个开口部320m、320n的结构,从而能够自由扩缩保持架600的直径尺寸,能够容易地将保持架600安装于具有各种大小的台阶部或锷部等的内侧部件等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图9至图14),即使在一边力图实现润滑性能的提高,一边不能充分确保轴承所安装的目标侧部件中保持架端面的引导部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相对于该目标侧部件的轴承(清楚地说,保持架20、200、300、400、500、600)的安装方向的制约,能够使得轴向两端面(即,一对轮缘部40a、40b、340a、340b、900a、900b)的外径侧和内径侧均作为连续面与目标侧部件的引导部接触。其结果,与现有的不连续面相比,可在更广阔的表面区域对轴承进行旋转引导,能够实现耐磨损性优异的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20、200、300、400、500、600。
虽然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本申请基于2010年9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206331号)、2011年8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172596号),其内容作为参照引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1)

1.一种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其中,具有:
互相相对的第一轮缘部(4a)和第二轮缘部(4b);以及
多个柱部(6),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轮缘部(4a)和所述第二轮缘部(4b)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轮缘部(4a)和所述第二轮缘部(4b),
所述第一轮缘部(4a)具有第一缺损部(8a),从而所述第一轮缘部形成为非连续的圆环状,
所述第二轮缘部(4b)具有第二缺损部(8b),从而所述第二轮缘部形成为非连续的圆环状,
所述第一缺损部(8a)和所述第二缺损部(8b)在轴向上相对配置,
邻接的各所述柱部(6)形成有用于旋转自如地保持滚动体的兜孔(10),
所述第一轮缘部(4a)具有夹持所述第一缺损部(8a)并且相对的第一端部(84a)和第二端部(82a),
所述第二轮缘部(4b)具有夹持所述第二缺损部(8b)并且相对的第一端部(84b)和第二端部(82b),
所述第一轮缘部(4a)的所述第一端部(84a)和所述第二轮缘部(4b)的所述第一端部(84b)相对,
所述第一轮缘部(4a)的所述第二端部(82a)和所述第二轮缘部(4b)的所述第二端部(82b)相对,
连接所述第一轮缘部(4a)的所述第一端部(84a)和所述第二轮缘部(4b)的所述第二端部(82b)的伸缩自如的弹性连接部(12)从在所述第一轮缘部(4a)与缺损部近接柱部(64)的连接部分架设到所述第二轮缘部(4b)与缺损部近接柱部(62)的连接部分,
所述弹性连接部(12)由与所述第一轮缘部(4a)的所述第一端部(84a)连续的第一轮缘部侧端部(12a)、与所述第二轮缘部(4b)的所述第二端部(82a)连续的第二轮缘部侧端部(12b)、和沿轴向在第一轮缘部侧端部(12a)与第二轮缘部侧端部(12b)之间伸出的中间部(12c)构成,
在所述第一轮缘部(4a)的所述第二端部(82a)上,形成有朝向其所述第一端部(84a)突出的凸部(86a),且在所述弹性连接部(12)的第一轮缘部侧端部(12a)上,与所述凸部(86a)相对向地在所述第一轮缘部(4a)与所述弹性连接部(12)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凹部(88a),
在所述第二轮缘部(4b)的所述第一端部(84b)上,形成有朝向其所述第二端部(82b)突出的凸部(86b),且在所述弹性连接部(12)的第二轮缘部侧端部(12b)上,与所述凸部(86b)相对向地在所述第二轮缘部(4b)与所述弹性连接部(12)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凹部(88b),
所述第一缺损部(8a)和第二缺损部(8b)形成于配置在所述第一缺损部(8a)和第二缺损部(8b)的两侧的两个柱部(62,64)的周向间距的中间位置,
所述弹性连接部(12)与缺损部近接柱部(62,64)的轴向间隔A大于所述第一缺损部(8a)和所述第二缺损部(8b)的周向间隔B、即A>B。
CN201180003509.6A 2010-09-15 2011-09-13 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 Active CN102523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6331A JP5644299B2 (ja) 2010-09-15 2010-09-15 ラジアルころ軸受用保持器
JP2010-206331 2010-09-15
JP2011172596A JP6047865B2 (ja) 2011-08-08 2011-08-08 ラジアルころ軸受用保持器
JP2011-172596 2011-08-08
PCT/JP2011/070873 WO2012036159A1 (ja) 2010-09-15 2011-09-13 ラジアルころ軸受用保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23750A CN102523750A (zh) 2012-06-27
CN102523750B true CN102523750B (zh) 2015-08-12

Family

ID=45831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3509.6A Active CN102523750B (zh) 2010-09-15 2011-09-13 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40470B2 (zh)
EP (1) EP2618013B1 (zh)
CN (1) CN102523750B (zh)
WO (1) WO20120361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13955A1 (ja) * 2012-07-17 2014-01-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ジアルころ軸受用保持器
JP6079308B2 (ja) * 2013-03-01 2017-02-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ジアルニードル軸受用予備保持器
JP6307861B2 (ja) * 2013-12-05 2018-04-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樹脂製保持器
CN104895937B (zh) * 2015-05-26 2018-02-09 德清恒富机械有限公司 滚针轴承的滚针安装结构
GB2550420A (en) 2016-05-20 2017-11-22 Bowman Int Ltd Rolling element bearing cage
DE102016222439A1 (de) * 2016-11-16 2018-05-1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Wälzlager mit einem Wälzlagerkäfig
JP7003783B2 (ja) * 2018-03-27 2022-01-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ケージアンドローラ
CN115013430A (zh) * 2022-06-17 2022-09-06 张振寰 断开式滚动轴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07452A1 (de) * 1990-03-09 1991-09-12 Legrom Gmbh Lagerkaefig
CN2581746Y (zh) * 2002-11-11 2003-10-22 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 轴承保持架
JP2007078090A (ja) * 2005-09-14 2007-03-29 Ntn Corp 針状ころ軸受
JP2008008333A (ja) * 2006-06-27 2008-01-17 Nsk Ltd ラジアルころ軸受用保持器の製造方法
JP2009156393A (ja) * 2007-12-27 2009-07-16 Ntn Corp ころ軸受用保持器および針状ころ軸受
JP2009228682A (ja) * 2008-03-19 2009-10-08 Ntn Corp 転がり軸受用分割型保持器および分割型保持器付き転がり軸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7822976V0 (it) * 1977-10-18 1978-10-06 Skf Kugellagerfabriken Gmbh Gabbia per cuscinetto arotolamento.
DE3911671A1 (de) * 1989-04-10 1990-10-11 Schaeffler Waelzlager Kg Waelzlagerkaefig
JPH0519652U (ja) * 1991-06-28 1993-03-12 エヌテイエヌ株式会社 二つ割れ保持器付き針状コロ軸受
JP2528922Y2 (ja) 1991-07-03 1997-03-12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ギヤインナー用針状ころ軸受
JP2528921Y2 (ja) 1991-07-03 1997-03-12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ギヤインナー用針状ころ軸受
DE4222175C2 (de) 1992-07-06 1998-12-10 Schaeffler Waelzlager Ohg Wälzlagerkäfig
FR2796680B1 (fr) * 1999-07-23 2001-09-14 Skf France Dispositif de cage pour roulement a billes et roulement associe
DE10165027C5 (de) * 2000-10-27 2019-10-02 Nsk Ltd. Wälzlager und Spindelvorrichtung für Werkzeugmaschine
US20050288246A1 (en) 2004-05-24 2005-12-29 Iversen Patrick L Peptide conjugated, inosine-substituted antisense oligomer compound and method
EP3179122B1 (en) * 2008-06-13 2020-02-12 NTN Corporation Two-piece ball bearing retainer, deep groove ball bearing, and ball bearing with retainer and seal
JP5604796B2 (ja) 2009-02-27 2014-10-15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情報受信装置、情報受信方法および情報受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07452A1 (de) * 1990-03-09 1991-09-12 Legrom Gmbh Lagerkaefig
CN2581746Y (zh) * 2002-11-11 2003-10-22 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 轴承保持架
JP2007078090A (ja) * 2005-09-14 2007-03-29 Ntn Corp 針状ころ軸受
JP2008008333A (ja) * 2006-06-27 2008-01-17 Nsk Ltd ラジアルころ軸受用保持器の製造方法
JP2009156393A (ja) * 2007-12-27 2009-07-16 Ntn Corp ころ軸受用保持器および針状ころ軸受
JP2009228682A (ja) * 2008-03-19 2009-10-08 Ntn Corp 転がり軸受用分割型保持器および分割型保持器付き転がり軸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40470B2 (en) 2014-06-03
WO2012036159A1 (ja) 2012-03-22
EP2618013A1 (en) 2013-07-24
EP2618013B1 (en) 2017-02-08
CN102523750A (zh) 2012-06-27
EP2618013A4 (en) 2014-10-08
US20130266249A1 (en) 201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23750B (zh) 向心滚子轴承用保持架
JP5870563B2 (ja) 転がり軸受用保持器、及び転がり軸受
CN102549284B (zh) 单剖分式保持架
KR101521378B1 (ko) 래디얼 롤러 베어링용 보지기
EP2787231B1 (en) Prong type cage for double row roller bearing and double row roller bearing
US9670958B2 (en) Rolling bearing
CN103688069A (zh) 球轴承用的合成树脂制保持器以及球轴承
JP4844471B2 (ja) 十字軸継手
US9249833B2 (en)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5083622B2 (ja) 円錐ころ軸受
JP6010923B2 (ja) 円すいころ軸受
JP2008286232A (ja) ラジアルニードル軸受
JP6529209B2 (ja)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
JP2005069282A (ja) 円筒ころ軸受
JP2009047181A (ja) 十字軸継手
JP5909893B2 (ja) ラジアルニードル軸受
JP6435642B2 (ja) スラストころ軸受用保持器及び該保持器を用いたスラストころ軸受
JP6269021B2 (ja) ラジアルころ軸受用保持器
JP2008039128A (ja) 鍔付ころ軸受
JP2009068669A (ja) ラジアルニードル軸受
JP2009204148A (ja) ラジアルニードル軸受
KR100365895B1 (ko) 로울러베어링용절삭가공리테이너
JP5834644B2 (ja) 1つ割れ保持器
JP5790009B2 (ja) スラストころ軸受
JP2015102136A (ja) ラジアルニードル軸受用保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