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835B - 树脂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体 - Google Patents

树脂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2835B
CN102472835B CN201080033292.9A CN201080033292A CN102472835B CN 102472835 B CN102472835 B CN 102472835B CN 201080033292 A CN201080033292 A CN 201080033292A CN 102472835 B CN102472835 B CN 1024728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tty acid
ultra
hard conating
violet solidified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32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2835A (zh
Inventor
柿沼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2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2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5Insulating lay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08G77/46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ther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16Antifouling paints; Underwater paints
    • C09D5/1656Antifouling paints; Underwater pai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lm-forming substance
    • C09D5/1662Synthetic film-forming substance
    • C09D5/1675Polyorganosiloxane-containing compos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3Viewing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35Ester polymer, e.g. polycarbonate, polyacrylate or polyes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10T428/263Coating layer not in excess of 5 mils thick or equivalent
    • Y10T428/264Up to 3 mils
    • Y10T428/2651 mil or l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树脂层叠体,由树脂基材和涂布于该树脂基材的表里两面或单面上的硬涂层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涂层由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形成并且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在所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s)/(As)]为0.07以上且3.3以下。基于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表面保护用树脂层叠体,其在不会降低耐擦伤性和耐磨损性等硬涂层特性或者不会降低透过率和雾度等光学特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由皮脂膜的附着而引起的污垢。

Description

树脂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体。
背景技术
树脂层叠体已广泛应用于保护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电视机、个人计算机、便携式游戏机、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触摸面板等的液晶显示部,以及护目镜(goggles)、CD(小型激光唱片)和DVD(数字视频光盘)等的表面。通常,为了防止刮伤或磨损,对树脂层叠体的表面施以硬涂层处理。
在使用上述部件时,由于最表面的硬涂层与皮肤接触,因此会附着由作为皮肤分泌成分的皮脂或汗等形成的皮脂膜,存在着弄脏硬涂层表面的问题。
以往,作为防污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硬涂层中含有氟类化合物或硅类化合物,由此提高疏水性、疏油性并且使污垢难以附着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但是,要完全防止污垢的附着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难以防止由皮肤膜的附着所造成的污垢,若附着了污垢,则污垢的接触角变高而使反射光散射,从而造成弄脏部位更加显眼的问题。另外,还存在下述问题:当要通过印刷文字或图案花纹等来进行装饰时,会造成印刷油墨不沾,无法通过丝网印刷或凹版印刷等来进行印刷装饰,限定了其用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44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0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层叠体,其在不会降低耐擦伤性和耐磨损性等硬涂层特性以及不会降低透过率和雾度等光学特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由皮脂膜的附着而引起的污垢。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上述课题是通过下述(1)~(10)所述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来解决。
(1)一种树脂层叠体,由树脂基材和涂布于该树脂基材的表里(上下)两面或单面上的硬涂层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硬涂层是由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形成并且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s)/(As)]为0.07以上且3.3以下。
(2)如上述(1)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上述硬涂层还含有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
(3)如上述(1)或者(2)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007以上且0.15以下。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上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为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或聚醚改性聚甲基烷基硅氧烷。
(5)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为0.08以下。
(6)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为0.03以下。
(7)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上述树脂基材为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者聚碳酸酯树脂的树脂基材。
(8)一种图像显示体,其中,通过将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层叠体用于图像显示体的显示部分而制造。
(9)如上述(8)所述的图像显示体,其中,该图像显示体为移动电话。
(10)如上述(8)所述的图像显示体,其中,该图像显示体为液晶显示体。
发明效果
基于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树脂层叠体,其在不会降低耐擦伤性和耐磨损性等硬涂层特性或者不会降低透过率和雾度等光学特性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由皮脂膜的附着引起的污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由树脂基材和涂布于该树脂基材的表里(上下)两面或单面上的硬涂层构成,其中,
上述硬涂层是由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形成并且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s)/(As)]为0.07以上且3.3以下。通过使用该树脂层叠体,能够提供一种在不会降低耐擦伤性和耐磨损性等硬涂层特性或者不会降低透过率和雾度等光学特性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由皮脂膜的附着而引起的污垢的树脂层叠体。
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是由树脂基材和在树脂基材的两面或者任意一侧单面上所形成的硬涂层构成。
本发明树脂层叠体的硬涂层,是由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形成。
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固化的化合物,是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或者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是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或者紫外线固化性单体中的任一者,或者是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和紫外线固化性单体的组合。作为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或者紫外线固化性单体,可以举出通常作为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或者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来使用的化合物。
上述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是为了承担硬涂层所需的各种物理性质(耐擦伤性、耐磨损性、耐冲击性、加工性、柔软性等)而使用的物质。
作为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例如,可以举出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等。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例如,能够通过异氰酸酯化合物与具有羟基的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来获得,其中,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是通过多元醇与二异氰酸酯发生反应来获得。
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例如,能够通过低分子量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醛清漆环氧树脂的环氧乙烷环(oxirane ring)与丙烯酸的酯化反应来获得。
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例如,通过使多元羧酸与多元醇进行缩合而得到在两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低聚物,接着采用丙烯酸对该两末端的羟基进行酯化来获得。
对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而言,特别优选聚氨酯丙烯酸酯(urethaneacrylate)低聚物,并且,从实现优良的硬度和耐冲击性的平衡的角度出发,更优选下述组合:用于达到高硬度的六官能以上的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与用于赋予柔软性的三官能以下的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的组合。
对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的分子量而言,优选为300~30000,特别优选为500~10000。此外,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的分子量是重均分子量,通过GPC(凝胶渗透色谱)进行测定。
作为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可以举出:五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或其多聚体。另外,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也可以是五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紫外线固化性单体及其多聚体与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的组合。
通过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是五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或其多聚体、或者是五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或其多聚体与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的组合,能够提高硬涂层所必需的各种物理性质(耐擦伤性、耐磨损性、耐冲击性、加工性、柔软性等),因而优选。
尤其是,基于能够达到优良的硬度和耐冲击性的平衡的观点,作为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优选为上述五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紫外线固化性单体与三官能以下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组合。
作为上述五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或其二聚体以上的化合物,可以举出: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七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八丙烯酸酯等。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谓“五官能”,是指在一分子中基于紫外线发生聚合反应的官能团(例如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基)的数量为5。
若使用上述紫外线固化性单体,可使形成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的交联密度的调节、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的粘度调节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提高硬涂层与树脂层叠体之间的粘着性。
作为紫外线固化性单体,例如,可以举出: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乙氧基化氢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乙氧基化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等。
其中,基于能够提高硬涂层的硬度和耐热性的观点,特别优选为具有环状结构的二官能丙烯酸酯。
本发明树脂层叠体的硬涂层,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即,在本发明中,形成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具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作为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可以举出下列物质,并且它们既可以是单独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以上。
作为上述脂肪酸,例如,可以举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蓖麻油酸、亚油酸、花生酸、木蜡酸等。
作为上述脂肪酸酯,例如,可以举出甘油脂肪酸酯(单甘油酯)、有机酸单甘油酯、聚甘油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甘油蓖麻醇酯(PGPR)、乙氧基化甘油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三油酸甘油酯、卵磷脂等。更具体而言,可以举出:醋酸单甘油酯、乳酸单甘油酯、柠檬酸单甘油酯、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琥珀酸单甘油酯、蓖麻油(蓖麻油酸三甘油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三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二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月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异硬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三硬脂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三油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四油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四硬脂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氢化蓖麻油(氢化蓖麻油酸三甘油酯)、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植物甾醇、聚氧乙烯氢化二聚亚油酸酯、聚氧乙烯胆固醇醚、聚氧乙烯癸基十四醇醚等。
脂肪酸的衍生物,是将脂肪酸的侧链的一部分或全部由甲基置换成其它有机基的结构的化合物。并且,脂肪酸酯的衍生物,是将脂肪酸酯的侧链的一部分或全部由甲基置换成其它有机基的结构的化合物。作为脂肪酸衍生物和脂肪酸酯衍生物的有机基,可以举出聚醚基、聚烷基、芳烷基、聚酯基等,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作为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优选单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三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二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月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异硬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三硬脂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三油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四油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四硬脂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植物甾醇、聚氧乙烯胆固醇醚、聚氧乙烯氢化二聚亚油酸酯等的在脂肪酸、脂肪酸酯和/或它们的衍生物中,分子内具有一个以上碳原子数12以上的烃(直链或环状)并且在相同分子内具有重复单元总数为10以上的聚醚链的结构的物质,并且,特别优选为在分子内具有两个以上碳原子数16至18的直链烃并且在相同分子内具有两个以上重复单元总数为20至80的聚醚链的结构的物质。
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s)/(As)]为0.07以上且3.3以下,优选为0.1以上且3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上且2以下。
通过设定含量比[(Bs)/(As)]为上述范围,使防止由皮脂膜的附着所引起的污垢显眼的效果得以提高,并且,由于降低了在表面上附着的皮脂膜的接触角,因而得到使其不显眼的效果和显著提高皮脂膜的擦拭性的效果,或者获得了充分的耐久性,因此,不会发生因透过率的降低、雾度的上升等所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劣化,还可保持硬涂层自身的性能,而且,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不会析出于表面,也不发生外观上的缺陷。
此外,含量比[(Bs)/(As)]为重量比。另外,对重量比[(Bs)/(As)]而言,若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为单独的一种时,则基于该一种的含量来求出,并且,若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为两种以上的组合时,则基于它们的合计含量来求出。
另外,所谓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是指在硬涂层中从离表面100nm的位置向表面侧的部分(深度达到100nm为止的部分)。所谓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是指在硬涂层中从离表面100nm的位置向树脂基材侧的部分(深度大于100nm的部分)。
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s)/(As)],是根据下述方法求出的值:采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Time of Fright-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从硬涂层表面求出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含量以及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的含量,并根据所获得的含量值求出[(Bs)/(As)]值。
作为使含量比[(Bs)/(As)]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适当调节用于形成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以及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的含量的方法。
例如,可通过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配合0.01~5重量份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来进行调节,但要结合硬涂层的厚度、所选定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种类或者组合来进行适当调节。
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为0.08以下,优选为0.03以下,特别优选为大于0且0.01以下。
根据下式求出含量比[(Br)/(Ar)]。
式(1):
Br Ar = ( Bt ) - ( ( At + Bt ) t × 0.1 × Bs As As As + Bs As ) ( At ) - ( ( At + Bt ) t × 0.1 × As As As As + Bs As )
At:硬涂层整体的(A)成分的含量(重量)
Bt:硬涂层整体的(B)成分的含量(重量)
t:硬涂层的厚度(μm)
As: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的(A)成分的含量(重量)
Bs: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的(B)成分的含量(重量)
此外,硬涂层整体的(A)成分的含量,是指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中所含的(A)成分与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所含的(A)成分的合计含量。同样地,硬涂层整体的(B)成分的含量,是指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中所含的(B)成分与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所含的(B)成分的合计含量。
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中,与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相比,硬涂层的从表面至深度100nm为止的部分是高浓度地含有选自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中的至少一种。
若硬涂层的比表面更深的部分也高浓度地含有上述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时,虽然能够得到降低表面所附着的皮脂膜的接触角而使其不显眼的效果和显著提高皮脂膜擦拭性的效果,但由于透过率降低或雾度上升等,有时会引起光学特性的劣化,或者导致硬涂层自身性能的降低,因此在本发明树脂层叠体的用途上不优选。
优选本发明树脂层叠体的硬涂层还含有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作为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是作为基本结构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化合物,是将聚二甲基硅氧烷的侧链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甲基置换成其它有机基的结构。作为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的有机基,可以举出聚醚基、聚烷基、芳烷基、聚酯基等,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具体而言,作为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优选为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改性聚甲基烷基硅氧烷。作为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的有机基的聚醚基,是由环氧乙烷或聚环氧丙烷的均聚物、或者环氧乙烷或聚环氧丙烷的共聚物构成。
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中,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007以上且0.15以下,优选为0.001以上且0.1以下,更优选为0.005以上且0.05以下。
通过使含量比[(Cs)/(As)]处于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降低表面所附着的皮脂膜的接触角而使其不显眼的效果和显著提高皮脂膜擦拭性的效果,或者也提高耐久性。并且,容易获得硬涂层的平滑性,使硬涂层自身的性能提高。
为了达到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为止的部分的含量比[(Cs)/(As)],通过适当调节含量来进行制备。例如,可以通过相对于100重量份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配合0.0001~0.3重量份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来进行调节。
在此,所谓皮脂膜,是指从皮脂腺所分泌的脂质和从汗腺所分泌的汗加以混合并在皮肤表面所形成的膜。皮脂膜的成分,例如,是以按脂肪酸为7.9~39.0%、甘油三酯为9.5~49.4%、甘油二酯/甘油一酯为2.3~4.3%、蜡酯为22.6~29.5%、胆固醇酯为1.5~2.6%、胆固醇为1.2~2.3%、三十碳六烯(squalene)为10.1~13.9%的比率来构成,但85%以上(除三十碳六烯和胆固醇以外的全部)是由脂肪酸或脂肪酸酯衍生物来构成。甘油三酯是丙三醇和三个脂肪酸进行酯键结合而成;甘油二酯是丙三醇和两个脂肪酸进行酯键结合而成;甘油一酯是丙三醇和一个脂肪酸进行酯键结合而成。蜡酯是脂肪酸和高级醇进行酯键结合而成。另外,胆固醇酯是胆固醇和脂肪酸进行酯键结合而成。
另外,当形成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含有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而并不包含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时,基于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的单独效果,可获得具有平滑表面且透过率和雾度等光学特性充分的层叠体,但是,与不包含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时相比,皮脂膜的擦拭性仅有略微的提高,并且得不到通过降低表面所附着的皮脂膜的接触角而使其不显眼的效果,以及得不到显著提高皮脂膜的擦拭性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形成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作为与皮脂膜具有亲和性的化合物同时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它们的衍生物(B)和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由此,可提高通过降低硬涂层的表面所附着的皮脂膜的接触角来使其不显眼的效果,并且作为平滑表面,可在不会使透过率和雾度等光学特性降低的情况下,加强提高皮脂膜擦拭性的效果。通过使形成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在硬涂层表面以高浓度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以及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由此提高了上述的效果。
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基于使硬涂层的厚度处于上述范围内,能够通过照射紫外线来使其均匀地固化至内部,并且硬涂层和树脂层叠体之间的粘着性良好,难以发生由涂膜的固化收缩引起的裂纹等。
本发明树脂层叠体的硬涂层,是通过在树脂基材的表面涂布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接着对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照射紫外线以使其发生固化,从而形成于树脂基材的表面。
本发明树脂层叠体的硬涂层的形成所用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含有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和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并且,优选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除了含有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和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以外,还含有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根据含量比[(Bs)/(As)]或含量比[(Cs)/(As)]的设定值,可适当选择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和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以及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的含量。
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可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是为了通过紫外线照射引发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反应(聚合)而添加于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
光聚合引发剂,例如,能够使用: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异丙醚等安息香或安息香烷基醚类,二苯甲酮、苯甲酰苯甲酸等芳族酮类,二苯甲酰等α-二羰基类,苄基二甲基缩酮、苄基二乙基缩酮等苄基缩酮类,苯乙酮、1-(4-十二烷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烷-1-酮、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等苯乙酮类,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等蒽醌类,2,4-二甲基硫杂蒽酮、2-异丙基硫杂蒽酮、2,4-二异丙基硫杂蒽酮等硫杂蒽酮类,双(2,4,6-三甲基苯甲酰)-苯基氧化膦等氧化膦类,1-苯基-1,2-丙二酮-2-[邻乙氧基羰基]酰肟等α-酰肟类,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乙酯、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异戊酯等胺类等。对光聚合引发剂而言,优选并用表面固化性优良的光聚合引发剂和内部固化性优良的光聚合引发剂的两种以上。
对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而言,除了上述成分之外,根据需要还能够含有表面调节剂、稀释溶剂、无机或有机填充剂等。
在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所含的表面调节剂,是为了使涂布后的涂膜平滑以获得优良外观而根据需要添加于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例如,可以举出少量的氟类化合物、丙烯酸类共聚物。
作为形成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的硬涂层所用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也可以是将上述成分分散或溶解于溶剂中的分散液或溶液。
作为制备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所用的溶剂,是为了使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容易涂布于树脂层叠体上而根据需要添加在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
作为上述溶剂,例如,可以举出,己烷、庚烷、环己烷等脂肪烃,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醇类,甲乙酮、2-戊酮、异佛尔酮等酮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甲氧基丙酯等酯类,乙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溶剂,甲氧基丙醇、乙氧基丙醇、甲氧基丁醇等二醇类溶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作为用于形成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可以举出如下方法:称量并混合上述(A)、(B)、(C)、光聚合引发剂以及其它根据需要添加的表面调节剂、稀释溶剂、无机或者有机填充剂等各成分,并且通过搅拌混合,形成均匀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来进行制备。
例如,通过下述方法可制备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将各成分加以混合,并根据需要进行加温(优选为60℃以下),通过使用溶解器(Dissolver)等搅拌机或者使用球磨机等分散装置混合搅拌至达到均匀,例如混合搅拌1~30分钟左右,由此制备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
作为本发明树脂层叠体的树脂基材,只要是通常的树脂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制。
作为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的用途,例如可以举出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电视机、个人计算机、便携式游戏机、GPS(全球定位系统)、触摸面板等的液晶显示部,护目镜(goggles)、CD、DVD等的保护套(Cover)。从透明性、加工性、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作为树脂基材,优选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除此之外,作为树脂基材,例如,也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通常的透明树脂。
对树脂基材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在保持上述用途所需的性能(耐冲击性、加工性等)的同时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特别优选为0.02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
对本发明在树脂层叠体中形成的硬涂层的形成方法而言,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下述形成方法:通过使用辊式涂布法、流涂法、喷涂法、帘式涂布法、浸渍涂布法、模压涂层法(die coating)等公知方法,在上述树脂基材的表里(上下)两面或单面上涂布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接着,通过对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照射紫外线来使其固化,由此形成硬涂层。
例如,当将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涂布于树脂基材上、并含有稀释溶剂时,通过提高树脂基材和环境气体温度来使稀释溶剂充分干燥而形成涂膜,然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来使涂膜固化,由此能够形成硬涂层。对紫外线照射而言,例如,可使用通常的有电极型或无电极型高压水银灯或卤化金属灯等。另外,也能够使用100KeV左右低电压的电子射线照射装置。若采用电子射线作为固化手段时,则不需要光聚合引发剂。
当在树脂基材上涂布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时,对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的涂膜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为了获得作为硬涂层的实用性能,优选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若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的涂膜厚度超过50μm,则难以通过紫外线照射均匀地固化至内部,并且有时在硬涂层和树脂层叠体之间的粘着性方面产生缺陷,或者因涂膜的固化收缩而引发裂纹等。
对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在保持上述用途所需的性能(耐冲击性、加工性等)的同时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特别优选为0.02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这尤其是对保护套(罩)而言是有效的。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体是指具有显示部分的图像显示体,是在图像显示体的显示部分使用了上述树脂层叠体,具体而言,所述图像显示体优选为移动电话、液晶显示体。
实施例
下面,基于实施例和比较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原料使用了下列物质。
<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
(A1)六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商品名为“EB1290”,DAICEL-CYTEC株式会社(DAICEL-CYTEC Company Ltd.)制造)“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
(A2)二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商品名为“EB8402”,DAICEL-CYTEC株式会社制造)“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
(A3)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商品名为“A-DPH”,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紫外线固化性单体”
(A4)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商品名为“A-TMMT”,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紫外线固化性单体”
(A5)乙氧基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商品名为“A-BPE-4”,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紫外线固化性单体”
<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
(B1)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
(商品名为“GWIS-110”,日本Emulsion株式会社(Nihon-Emulsion Co.,Ltd.)制造)
(B2)三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
(商品名为“GWS320”,日本Emulsion株式会社制造)
(B3)二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
(商品名为“GWIS-260EX”,日本Emulsion株式会社制造)
(B4)月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
(商品名为“RWL-150”,日本Emulsion株式会社制造)
(B5)异硬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
(商品名为“EMALEX RWIS-10”,日本Emulsion株式会社制造)
(B6)四油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
(商品名为“EMANON 460V”,花王株式会社制造)
(B7)四硬脂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
(商品名为“NIKKOL GS460”,日光Chemicals株式会社(NikkoChemicals Co.,Ltd.)制造)
(B8)聚氧乙烯蓖麻油
(商品名为“C-40”,日本Emulsion株式会社制造)
(B9)聚氧乙烯氧化蓖麻油
(商品名为“EMANON CH-60”,花王株式会社制造)
(B10)聚氧乙烯植物甾醇
(商品名为“NIKKOL BPS-10”,日光Chemicals株式会社制造)
(B11)聚氧乙烯氢化二聚亚油酸酯
(商品名为“EMALEX DICD-30”,日本Emulsion株式会社制造)
<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
(C1)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商品名为“SH28PA”,陶氏康宁东丽株式会社(Dow Corning Toray Co.,Ltd.)制造)
(C2)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商品名为“GLANOL 400”,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造)
<光聚合引发剂>
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商品名为“IRGACURE 184”,汽巴日本株式会社(Ciba Japan K.K.)制造)
<实施例1>
作为(A)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以40/10/40/10的比率配合EB1290/EB8402/A-TMMT/A-BPE-4,并采用丙二醇单甲醚/异丁醇的50/50混合稀释溶剂进行稀释,以使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浓度成为20重量%。向其中添加了按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比率为5重量%的IRGACURE 184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并且,向其中,按表1所示的配合比例添加作为(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的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GWIS-110),并充分搅拌配合液形成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后,保存于密闭容器中。
作为树脂基材,准备厚度为1.5mm的丙烯酸树脂基材(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UMIPEX E”,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采用棒式涂布机,以使湿膜厚度成为约15μm的方式,在树脂基材上涂布上述制备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
将涂布有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的树脂基材置入50℃的热风循环型烘炉中进行干燥10分钟,然后采用卤化金属灯(牛尾电机株式会社(Ushio Inc.)制造)照射紫外线而使涂膜固化,获得具有3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测量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1.1。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在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2>
除了作为(A)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EB1290/EB8402/A-TMMT/A-BPE-4的比率改变为55/5/30/10,并且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三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GWS320)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3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量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0.9。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3>
除了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二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GWIS-260EX),按表1所示的配合比例添加(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以及作为(C)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的SH28PA,并以约25μm的湿膜厚度进行涂布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1.0;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05。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4>
除了将(A)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中的EB1290改变为A-DPH,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月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RWL-150),添加作为(C)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的SH28PA,以湿膜厚度为约25μm的方式进行涂布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2.1;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5。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5>
除了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异硬脂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酯(RWIS-10),将稀释溶剂改变为丙二醇单甲醚/异丁醇的80/20混合稀释溶剂、将树脂基材改变为0.5mm厚度的聚碳酸酯树脂基材(PC“ポリカエ一ス(聚碳酸酯树脂板)”,住友电木株式会社制造),将干燥温度改变为70℃并设定干燥时间为5分钟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3;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1。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6>
除了作为(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四油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460VG),将(C)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改变为GLANOL 400,将树脂基材改变为188μm厚度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基材(PET,“Cosmoshine A4300”,东洋纺株式会社制造)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0.1;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01。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7>
除了将(A)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A-DCP/EB8402/A-TMMT/A-BPE-4的比率改变为70/10/10/10,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四硬脂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酯(GS460),将(C)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改变为GLANOL 400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0.5;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05。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8>
除了作为(A)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EB 1290/A-DCP/EB8402/A-TMMT/A-BPE-4的比率改变为30/30/20/10/10,并且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聚氧乙烯蓖麻油(C-40)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8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1.8;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3。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9>
除了作为(A)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EB1290/A-DCP/EB8402/A-BPE-4的比率改变为25/30/25/20,并且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H-60)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8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0.8;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15。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10>
除了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聚氧乙烯植物甾醇(BPS-10),将湿膜厚度设为约15μm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3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1.5;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2。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实施例11>
除了将(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改变为聚氧乙烯氢化二聚亚油酸酯(DICD-30)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3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2.3;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7。
并且,根据上式(1),计算上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结果为0.08以下。
<比较例1>
除了按表1所示的配合比例添加作为(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的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GWIS-110)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3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3.6。
<比较例2>
除了按表1所示的配合比例添加作为(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的二异硬脂酸聚氧乙烯甘油酯(GWIS-260EX)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硬涂层的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0.05;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05。
<比较例3>
除了不添加(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Cs)/(As)]为0.005。
<比较例4>
除了按表1所示的配合比例添加(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以及(C)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4.3;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2。
<参考例1>
除了按表1所示的配合比例添加(B)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以及(C)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操作,获得具有5μm膜厚的硬涂层的树脂层叠体。
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的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结果含量比[(Bs)/(As)]为0.5;同样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3。
对上述制备的树脂层叠体实施了如下评价。
<含量比率([(Bs)/(As)]和[(Cs)/(As)])的测定方法>
采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Time of Fright-Secondary IonMass Spectroscopy),测定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通过使用所制备的树脂层叠体,从树脂层叠体的试样表面边进行离子溅射边进行测定,由此测定了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深度为止的各成分含量。预先使用各成分来确定固有峰值,并作为测定峰。从最表面至100nm深度为止的部分的平均值作为各成分的含量。比率设定为重量比。
<外观、表面的模糊>
使用所制备的树脂层叠体,在暗室内,以20W三波长型荧光灯正下方10cm距离,进行目测观察,确认了硬涂表面的模糊、析出物的有无、表面平滑性。
<光学特性>
使用所制备的树脂层叠体,通过浊度计(haze meter)(商品名为“NDH2000”,日本电饰工业株式会社制造),按照JIS K 7105测定了全光线透过率(Tt)、雾度(Hz)。
<硬涂性>
使用所制备的树脂层叠体,将钢丝棉#0000安装在直径10mm的夹持具上,以固定负荷(500g)、固定速度(6000mm/min)往返擦拭100次后,通过目测观察试样表面上有无伤痕,并按下列标准进行评价。
A:没有伤痕/在实用上优异
B:有几条伤痕/在实用上足够
C:整体上都带有伤痕/在实用上差
<皮脂膜的附着污垢防止性>
皮脂膜的附着污垢防止性I(附着污垢的显眼程度/难见程度)
在人的食指中附着作为皮脂成分的三油酸甘油酯,并以固定负荷(1kg)将该食指按压在所制备的树脂层叠体的硬涂层表面以进行转印。采用显微镜(VK9700,株式会社基恩士(Keyence Corporation)制造),在200倍放大率下,观察转印有三油酸甘油酯的硬涂层表面。
按下列标准评价三油酸甘油酯的附着状态。
A:以指纹状附着的三油酸甘油酯以面积计算70%以上处于湿润扩展的状态(不是直径为100μm以下的液滴的状态)(非常难以观察到指纹)
B:以指纹状附着的三油酸甘油酯以面积计算50%以上且小于70%处于湿润扩展的状态(不是直径为100μm以下的液滴的状态)(难以观察到指纹)
C:以指纹状附着的三油酸甘油酯以面积计算超过50%处于直径100μm以下的液滴的状态,是没有湿润扩展的状态(易观察到指纹)
皮脂膜的附着污垢防止性II(附着污垢擦拭试验后的显眼程度/观察难易度)
与上述同样地,将三油酸甘油酯转印在硬涂层表面后,将Wiper(ワイパ一、商品名为“HandyWiper(便携式擦具)”,株式会社可乐丽(KurarayCo.,Ltd.)制造)安装在直径为30mm的夹持具上,并以固定负荷(1kg)、固定速度(6000m/min)往返擦拭50次,在暗室内,以20W三波长型荧光灯正下方10cm的距离,目测观察上述试样的表面,确认了三油酸甘油酯的附着状态。另外,使用浊度计(商品名为“NDH2000”,日本电饰工业株式会社制造),按照JIS K 7105,测定与试验前相比的雾度的增加值(ΔH)。
A:皮脂膜被基本完全擦去,ΔH低于0.05%
B:皮脂膜被基本擦去,ΔH为0.05%以上且低于0.2%
C:皮脂膜几乎未被擦去,呈白色模糊状态,ΔH为0.2%以上
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制备的树脂层叠体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2中。
表1
表2
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在使用了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的实施例1~11中,在以适当范围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成分)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显示出良好的皮脂膜附着污垢的防止性(I);另外,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11中,由于含(B)成分以外还以适当范围含有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成分),显示出良好的皮脂膜附着污垢的防止性(I)以及更加良好的皮脂膜附着污垢的防止性(II),并且具有充分的防止皮脂膜附着污垢的效果。并且,还保持了硬涂性以及在外观、全光线透过率、雾度(Haze)上的实用性能。
并且,对实施例1~11实施了印刷性评价,结果在印刷性方面良好并没有特别的问题。

Claims (8)

1.一种树脂层叠体,由树脂基材和涂布于该树脂基材的表里两面或单面上的硬涂层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涂层是由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的固化物形成,并且含有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以及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
所述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是紫外线固化性低聚物和紫外线固化性单体的组合,
在所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s)/(As)为0.5以上且3.3以下,
在所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为0.08以下,
在所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的部分中,硬涂层的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s)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s)的固化物的含量比(Cs)/(As)为0.0007以上且0.15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所述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C)为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或聚醚改性聚甲基烷基硅氧烷。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在所述硬涂层的从表面至100nm以外的部分中,硬涂层的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Br)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Ar)的固化物的含量比(Br)/(Ar)为0.03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所述树脂基材为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者聚碳酸酯树脂的树脂基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脂层叠体,其中,所述树脂基材为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者聚碳酸酯树脂的树脂基材。
6.一种图像显示体,其中,通过将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层叠体用于图像显示体的显示部分而制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显示体,其中,该图像显示体为移动电话。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显示体,其中,该图像显示体为液晶显示体。
CN201080033292.9A 2009-07-31 2010-04-30 树脂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体 Active CN102472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9248 2009-07-31
JP2009179248 2009-07-31
PCT/JP2010/057680 WO2011013426A1 (ja) 2009-07-31 2010-04-30 樹脂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2835A CN102472835A (zh) 2012-05-23
CN102472835B true CN102472835B (zh) 2015-04-22

Family

ID=43529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3292.9A Active CN102472835B (zh) 2009-07-31 2010-04-30 树脂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41695A1 (zh)
JP (1) JP5656028B2 (zh)
KR (1) KR20120044964A (zh)
CN (1) CN102472835B (zh)
WO (1) WO20110134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66521A (ja) * 2011-02-16 2012-09-06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樹脂積層体および樹脂積層体を有する携帯用製品
KR101906893B1 (ko) 2012-04-27 2018-10-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장치
JP6138755B2 (ja) * 2014-12-24 2017-05-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
KR101664735B1 (ko) * 2015-08-13 2016-10-12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지문방지 하드코팅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지문방지 하드코팅 필름
JP6700734B2 (ja) * 2015-11-17 2020-05-27 カナヱ塗料株式会社 肌荒れ防止光硬化性組成物
KR102088684B1 (ko) * 2016-02-23 2020-03-1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비산방지 필름용 하드코팅 조성물, 비산방지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3524424B1 (en) 2016-10-07 2020-12-09 Nissan Motor Co., Ltd. Stain disappearing lamin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automobile component using said stain disappearing laminate
CN110049826B (zh) * 2016-12-15 2023-11-24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涂覆的聚碳酸酯部件、其制造和用途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5354A (ja) * 2007-09-20 2009-04-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3808A (ja) * 2000-06-13 2001-1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汚れ目立ち防止被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タッチパネル、それらを用いた情報端末
TWI266306B (en) * 2001-12-07 2006-11-11 Asahi Glass Co Ltd Compact disk with lubricant hard coating,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216031B2 (ja) * 2002-09-24 2009-01-2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又はディスプレー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101224241B1 (ko) * 2005-03-30 2013-01-18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적층체
JPWO2007119566A1 (ja) * 2006-03-28 2009-08-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低屈折率層を備えてなる光学積層体
US8422133B2 (en) * 2006-06-02 2013-04-16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yered body,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WO2008108153A1 (ja) * 2007-03-08 2008-09-12 Kimoto Co., Ltd. ハードコート膜及び積層体
US8597780B2 (en) * 2007-08-10 2013-12-0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Hard coat film
JP5263194B2 (ja) * 2008-08-19 2013-08-14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用樹脂積層体および液晶表示体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5354A (ja) * 2007-09-20 2009-04-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56028B2 (ja) 2015-01-21
US20120141695A1 (en) 2012-06-07
CN102472835A (zh) 2012-05-23
WO2011013426A1 (ja) 2011-02-03
JPWO2011013426A1 (ja) 2013-01-07
KR20120044964A (ko) 2012-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835B (zh) 树脂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体
CN106338783B (zh) 一种防眩抗反射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975258B (zh)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
CN103620447B (zh) 成型材料、涂料组合物及成型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05315879B (zh) 一种高清晰紫外光固化防眩硬涂膜
CN103205190A (zh) 一种紫外光固化防眩硬涂膜及其应用
JP5455146B2 (ja) 光学フィルム
CN106443842A (zh) 硬涂膜和具有该硬涂膜的柔性显示器
CN103403073A (zh) 硬涂膜
CN104216032A (zh) 防眩性硬涂膜
CN106147357B (zh) 一种吸光性防眩硬涂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201739618A (zh) 硬化塗佈層積薄膜
CN104216033A (zh) 防眩性硬涂膜
WO2017006936A1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316092B2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
JP2019070714A (ja) 防眩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積層部材、及び防眩ハードコート層の形成方法
JP2011099744A (ja) 耐指紋性評価方法および耐指紋性被膜
CN113549355A (zh) 防眩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700678A (zh) 防反射膜及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CN106574992A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6574991A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JP5263194B2 (ja) 表面保護用樹脂積層体および液晶表示体
JP5413298B2 (ja) 樹脂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02162863A (zh)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使用该硬涂膜的偏振片
CN106405689A (zh) 防眩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