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599A - 翼片管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翼片管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2599A
CN102472599A CN2010800363005A CN201080036300A CN102472599A CN 102472599 A CN102472599 A CN 102472599A CN 2010800363005 A CN2010800363005 A CN 2010800363005A CN 201080036300 A CN201080036300 A CN 201080036300A CN 102472599 A CN102472599 A CN 102472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leading edge
heat exchanger
datum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63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2599B (zh
Inventor
田村朋一郎
小森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2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2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5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9/00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4Assemblies of fin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e.g. with different fin dens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翼片管热交换器(1)具有翼片(31)和贯通翼片(31)的传热管(21)。将由连接两个基准点(BP)和两个前缘基准点(BPF)的线段所包围的区域定义为基准区域,将作为基准区域中所包含的区域的、上限基准线(LU)与下游侧基准线(LD)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特定区域。在翼片(31)上,通过翘起该翼片(31)的一部分,形成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于前缘(31f)的另外前缘的翘起部(12)。

Description

翼片管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翼片管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人们熟知具有平行排列的多个传热翼片(以下简称为“翼片”)和贯通多个翼片的传热管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其中,尤其是形成为沿着气流方向交替呈现山和谷的翼片,其被称为“波纹翼片”并因具有高性能的好评而被广泛利用。
作为波纹翼片以外的翼片,还熟知有专利文献1或2所记载的翼片。专利文献1或2所记载的翼片形成有被称为“百叶”的翘起部。该翼片常常被称为“百叶翼片”,其与波纹翼片同样被广泛利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81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41383号公报
作为将翼片管热交换器用于热泵的室外热交换器(蒸发器)的情况下的问题之一,公知有在低温时的翼片上结霜。随着结霜的附着,风路逐渐变窄,导致压力损失增大以及传热性能下降。因此,热泵需要定期进行用于除霜的运转(所谓除霜运转)。如果能够在不降低翼片管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前提下减少除霜运转的次数,则可期待改善循环的COP(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缓了因结霜而造成的压力损失增大和传热性能下降的翼片管热交换器。
即,本发明所提供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具有:
多个翼片,该多个翼片具有直线状的前缘,并且为了形成空气的流路而以规定的间隔平行排列;
传热管,其贯通所述多个翼片,并且在内部流通有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介质,
在将所述多个翼片的排列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将与所述前缘平行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将与所述高度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将为了通入所述传热管而在所述翼片上形成的贯通孔的直径定义为
Figure BDA0000136076760000021
将从所述前缘到所述传热管的上游端的最短距离定义为a,将作为所述翼片的表面上的点的、处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距离所述贯通孔的中心
Figure BDA0000136076760000022
处的点定义为基准点,将通过所述基准点并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定义为基准面,将俯视所述翼片时的所述基准面与所述前缘的交点定义为前缘基准点,将作为由连接两个所述基准点和两个所述前缘基准点的线段所包围的所述翼片的表面上的区域的、与所述贯通孔相邻的区域定义为基准区域,将作为所述翼片的表面上的虚拟线的、处于距离所述前缘0.4a处的线定义为上游侧基准线,将所述虚拟线的处于距离所述前缘0.6a处的线定义为下游侧基准线,将作为所述基准区域中所包含的区域的、所述上游侧基准线与所述下游侧基准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特定区域时,
在所述翼片上,通过使该翼片的一部分翘起,从而形成在所述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于所述前缘的另外的前缘的翘起部。
一般,霜并非均匀附着在翼片的表面,而是局部性结霜。只要能够抑制局部性结霜,即可长时间避免风路的阻塞,而且也能延缓传热性能随着时间的劣化。
本发明者们对翼片管热交换器中的结霜状态进行了仔细观察。观察结果表明,通过抑制翼片前缘的局部性结霜,能够延缓因结霜造成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以及传热性能的下降,从而可减少除霜运转次数。
根据本发明的翼片管热交换器,通过翘起翼片的一部分而形成翘起部。翘起部在特定区域具有与翼片的前缘不同的另外的前缘。正如在后面的说明中所说明的那样,在该特定区域形成了翘起部的情况下,能够不降低翼片的传热性能而有效抑制翼片前缘的结霜。其结果是,能够延缓因翼片的前缘结霜而造成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以及传热性能的下降,从而能够减少除霜处理的次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翼片管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A是在图1的翼片管热交换器中使用的翼片的俯视图。
图2B是图2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翼片管热交换器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A是沿着气流方向的翘起部的剖面图。
图4B是翘起部的主视图。
图4C是翘起部的其它例的主视图。
图4D是翘起部的另一其它例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距翼片前缘的距离与局部热传导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翘起部的位置与平均热传导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在距翼片前缘的距离为b的位置设置有翘起部时的局部热传导率α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传热管周围的温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9A是表示翘起部的其它良好形状的俯视图。
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翼片管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11是在图10的翼片管热交换器中使用的翼片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的翼片管热交换器的XII-XII线剖面图。
图13是在变形例的翼片管热交换器中使用的翼片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翼片管热交换器的XIV-XIV线剖面图。
图15是狭缝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16是表示距翼片前缘的位置与霜的厚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A是表示运转时间与热交换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B是表示运转时间与累计热交换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翼片管热交换器1具有:为了形成空气A的流路而以规定的间隔(翼片间隔)平行排列的多个翼片31、贯通这些翼片31的多个传热管21。翼片管热交换器1使流过传热管21内部的介质B与沿着翼片31表面流动的空气A进行热交换。介质B的具体例是二氧化碳以及水氟碳等制冷剂。传热管21可以连成一根,也可以不连成一根。
如图2A所示,翼片31具有直线状的前缘31f。在本说明书中,将翼片31的排列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将与前缘31f(参照图2A)平行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将与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如图1所示,气流方向、高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分别与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对应。
翼片31具有长方形的平板形状。翼片31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翼片31以固定的间隔(翼片间隔)排列。但是,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翼片31的间隔无须固定,可以不同。作为翼片31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冲裁加工形成的厚度为0.05~0.8mm的铝制平板。从提高翼片效率的方面等考虑,翼片31的厚度为0.08mm以上特别理想。也可以对翼片31的表面实施勃姆石处理及亲水性涂料的涂敷等亲水性处理。
如图2A所示,传热管21被插入在翼片31上形成的贯通孔31h中。在贯通孔31h的周围,由翼片31的一部分形成翼片套环5a,该翼片套环5a与传热管21紧密接触。贯通孔31h的直径
Figure BDA0000136076760000041
例如为1~20mm,也可以是4mm以下。贯通孔31h的直径
Figure BDA0000136076760000042
与传热管21的外径一致。另外,气流方向上的翼片31的尺寸L例如为15~25mm。
在从传热管21观察到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通过使翼片31的一部分翘起而形成具有与翼片31的前缘31f不同的另外的前缘的翘起部12。翘起部12的前缘位于用斜线表示的特定区域内,并且与宽度方向平行。具体而言,在宽度方向上多个贯通孔31h以固定的间隔形成,对应一个贯通孔31h至少形成一个翘起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一个贯通孔31h形成有两个(多个)翘起部12。翘起部12具有俯视下呈半圆的形状。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俯视下呈半圆形状的翘起部12可以全部位于斜线所示的特定区域内,也可以是翘起部12的下游侧的一部分从特定区域超出。除去翘起部12以外的第一翼片31的其它部分平坦,具有与气流方向和宽度方向平行的表面。
如图2B所示,在翘起部12的前缘12f为俯视下呈直线形状的情况下,气流方向上的翘起部12的最上游侧的部分也位于特定区域。
如图3所示,在将翼片间隔设为FP时,翘起部12具有小于翼片间隔FP的高度H。优选高度H在0.4FP<H<0.6FP的范围内。“高度H”是指距翼片31表面的高度。“翼片间隔”是指假设翼片31的厚度为零的情况下的翼片31的配置间隔。通过适当调节翘起部12的高度H,则可抑制翘起部12的前缘结霜时的气流速度的下降。而且,翘起部12不会妨碍翼片管热交换器1的组装,通过冲压加工等可容易地形成翘起部12。
另外,如图2A所示,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翘起部12的间隔W被调节为(FP)/2以上。优选间隔W在0.5FP<W<5FP的范围内。通过适当调节翘起部12的间隔W,可充分获得提高传热性能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充分抑制向翼片31的前缘31f局部性结霜的效果。
如图4A所示,翘起部12具有能够接收来自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空气的开口12p,由此可容许空气从翼片31的第一主面侧向第二主面侧流动。如图4B所示,从气流方向的上游侧观察时,开口12p为半圆形状。气流方向上的翘起部12的尺寸L1(长度)例如是0.5~1.5mm,宽度方向上的翘起部12的尺寸W1(横宽)例如是1.0~3.0mm。另外,从气流方向的上游侧观察时的开口12p的形状不限于半圆形,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如图4C所示的三角形,或者如图4D所示的梯形。对于翘起部12的个数和形状可以进行适当的设定,从而获得期望的传热性能。
对于翘起部12的前缘所在的特定区域,按照以下的规则进行设定。如图2A和图2B所示,将贯通孔31的直径设为将从翼片31的前缘31f到传热管21的上游侧21p的最短距离设为a,将翼片31表面上的点即在宽度方向上距贯通孔31h的中心O
Figure BDA0000136076760000052
的距离的点设为基准点BP。将通过基准点BP并与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设为基准面VL。将俯视翼片31时的基准面VL与前缘31f的交点设为前缘基准点BPF。将由连接两个基准点BP和两个前缘基准点BPF的线段所包围的翼片31表面上的区域、即邻接贯通孔31h的区域设为基准区域。而且,将翼片31表面上的虚拟线的距前缘31f的距离为0.4a的线设为上游侧基准线LU,将所述虚拟线的距前缘31f的距离为0.6a的线设为下游基准线LD。而且,将基准区域中包含的区域即上游侧基准线LU与下游侧基准线LD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特定区域。在图2A中,特定区域由斜线表示。
下面说明将翘起部12设置在上述特定区域中的理由。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在假设翼片(平板)的温度为固定的情况下,翼片表面的任意位置的局部热传导率α可通过下述式(1)计算出来。在式(1)中,“Pr”表示普兰特准数,“λ”表示翼片的热传导率,“ν”表示流体的动粘性系数,“U”表示流体的速度,“x”表示从翼片的前缘到可求出局部热传导率α的位置的距离。
(式1)
α=0.3332×Pr1/3×λ×ν-1/2×U×x-1/2
根据式(1)可知,局部热传导率α依存于距翼片前缘的距离。在流体是空气、翼片为铝制、温度为-5℃、从翼片前缘到传热管上游端的最短距离为5.0mm的条件下,根据式(1)计算出了局部热传导率α相对于距前缘的距离x的变化。图5表示其结果。图5的曲线表示随着远离前缘,局部热传导率α变低。具体而言,局部热传导率α从距前缘超过了3.0mm附近起其下降有所缓解。这表示在距前缘超过了3.0mm附近,交界层的厚度达到饱和。虽然局部热传导率α的曲线形状对应于流体的速度U也发生变化,但在与前缘比较近的区域,局部热传导率α急剧下降的趋势不变。
接下来,对参照图2A等说明的翘起部12设在翼片上的情况下的、翼片表面的平均热传导率相对于翘起部12的位置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在本计算中,在通过传热管21的中心O并与气流方向平行的线上改变了翘起部12的位置。根据翘起部12的位置,求出了从前缘到下游侧5.0mm的位置的局部热传导率的平均值,并将其作为“平均热传导率”。图6表示其结果。准确地讲,“翘起部的位置”是从翼片的前缘到翘起部12的前缘的距离。如图6所示,无论流体的速度如何,当翘起部12设置在与前缘的距离为2.5mm的位置时,翼片的平均热传导率成为最大。
在上述计算中,将从翼片的前缘到传热管的上游端的距离设定为5.0mm。但对于从翼片的前缘到传热管的上游端的距离没有特殊限定。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将从翼片的前缘到传热管的上游端的距离设为a时,将翘起部12的前缘设定在距离翼片前缘的a/2的位置时,可获得最高传热性能。
图7表示翘起部设置在距翼片的前缘距离b的位置时的局部热传导率α的变化。横轴表示从翼片前缘到翘起部的距离x,纵轴表示局部热传导率α。在将从翼片前缘到传热管的上游端的距离设为a时,如下式(2)所示,通过对局部热传导率α进行从0到a的积分所得到的值成为翼片的传热性能的指标。在式(2)中,c=0.3332×Pr1/3×λ×ν-1/2×U。在翼片管热交换器的实际使用状况中,Pr、λ、ν、U的温度依存性极小。因此,在式(2)中,可以将c作为常数处理。
[数式1]
∫ αdx = ∫ 0 b cx - 1 2 dx + ∫ b a c ( x - b ) - 1 2 dx
= 2 c { b 1 2 + ( a - b ) 1 2 } · · · ( 2 )
在式(2)中,{b1/2+(a-b)1/2}在b=a/2时成为最大值。即,在将翘起部的前缘设定在距前缘a/2的位置时,翼片具有最高的传热性能。
接下来,对将具有只由平坦面构成的翼片的翼片管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的翼片的表面温度进行了模拟。图8表示其结果。图8的等高线图表示越接近传热管21翼片的表面温度越低。如图8所示,在由连接两个基准点BP和两个前缘基准点BPF的线段所包围的区域(基准区域)中,翼片的表面温度低。即,在基准区域中,翼片与空气的温度差大。因此,通过提高基准区域的传热性能,可有效增加热交换量。
考虑到以上的结果,通过将翘起部12设置成当从翼片31的前缘31f到传热管21的上游端21p的最短距离为a时在a/2的位置存在其它前缘12f,可同时获得抑制向前缘31f结霜的效果和提高翼片31的传热性能的效果。但是,如根据图6中可以理解的那样,平均热传导率的曲线在a/2的附近大致平坦。因此,即使在翘起部12的前缘12f位于距翼片31的前缘31f为0.4a~0.6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享受上述有益效果。
例如,在a=5.0mm的情况下,将翘起部12设置在与前缘31f的距离为2~3mm的特定区域内即可。另外,在翘起部12的位置过于靠近前缘31f的情况下,还存在难以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翘起部12的问题。对于从前缘31f离开2~3mm的部分,可比较简单地进行冲压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前缘31f的距离小于0.4a的范围的部分而言,没有其它前缘,仅由具有平坦表面的部分构成。同样,对于与前缘31f的距离大于0.6a、并小于等于a的范围的部分而言,没有其它前缘,仅由具有平坦表面的部分构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可充分获得抑制因结霜造成的压力损失增加、提高传热性能的效果,而且还可设计出容易制造的翼片31。
(变形例)
翘起部的前缘也可以具有俯视下呈直线以外的形状。在图9A所示的变形例中,设有俯视下呈朝向上游侧凸出形状的翘起部42。具体而言,如图9B所示,翘起部42的前缘42p具有俯视下呈朝向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凸出曲线(例如圆弧)的形状。翘起部42具有可接受来自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空气的开口41,从而可容许空气从翼片31的第一主面侧流向第二主面侧。开口41在俯视下呈细弯月形。前缘42p的最上游侧的部分P1位于特定区域。基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以获得上述的有益效果。由于前缘42p具有曲线形状,所以翼片的加工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翼片与其它翼片组合,可构成翼片管热交换器。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翼片管热交换器10具有为了形成空气A的流路而以规定的间隔平行排列的多个翼片3、贯通这些翼片3的多个传热管2。
如图10和图11所示,翼片3包括配置在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多个第一翼片31、以使通过了多个第一翼片31的空气A流入的方式配置在多个第一翼片31的下游侧的多个第二翼片32。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第一翼片31上形成有翘起部12。在气流方向上,第一翼片31的尺寸(参照图2A)和第二翼片32的尺寸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为了提高量产效果,优选相同。
如图10和图11所示,传热管2包括:以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翼片31侧的多个第一传热管21、同样以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第二翼片32侧的多个第二传热管22。第一传热管21和第二传热管22在宽度方向上被相互错开配置。与第一传热管21同样,第二传热管22被插入形成在第二翼片32上的贯通孔32h中,并且与由第二翼片32的一部分形成的翼片套环5b紧密接触。
如图12所示,在第一翼片31的下游端31e与第二翼片32的前缘32f(上游端)之间形成在气流方向上具有例如1~3mm的宽度G的间隙37。该间隙37起到防止在第一翼片31的下游端31e与第二翼片32的前缘32f之间跨越结霜而阻塞风路的作用。即,间隙37可抑制结霜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而且,如果存在间隙37,则由于第二翼片32的前缘32f不会被挡在第一翼片31的下游侧的端面的背面(阴影),所以也会增大第二翼片32的热交换量。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翼片32是以沿着气流方向交替呈现山和谷的方式形成的波纹翼片。而且,第一翼片31的翼片间隔FP与第二翼片32的翼片间隔FP相等,并且在高度方向上第一翼片31和第二翼片32相互错开排列。根据这样的配置,第二翼片32的前缘32f面对相邻的两个第一翼片31之间的风路。通过使维持高流速的空气与第二翼片32的前缘32f相遇,可提高第二翼片32的前缘32f的热传导率,并增加第二翼片32的热交换量。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下游侧的翼片,也可以使用设置了翘起部12的第一翼片31。
(变形例)
如图13所示,第一翼片31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第一传热管21之间形成具有与宽度方向平行的前缘的缝隙部15~17。除了翘起部12和缝隙部15~17以外的第一翼片31的其他部分是平坦的,并具有与气流方向平行的表面。
缝隙部15~17形成在宽度方向(Z方向)上的比翘起部12更远离第一传热管21的位置。通过将缝隙部15~17设置在比较离开第一传热管21的区域,可进一步提高抑制向第一翼片31的前缘31f的局部性结霜。其结果,在结霜时,在第一翼片31的面内结霜厚度均匀。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存在缝隙部15~17的前缘,在第一翼片31的表面上形成有微小的台阶。如图14所示,从第一翼片31的平坦的部分起,缝隙部15~17的突出高度很小。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在将第一翼片31的厚度设为t时,缝隙部15~17分别具有被规定为0<h<3t(理想的是0<h<t)的翘起高度h。通过将缝隙部15~17的翘起高度h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内,利用缝隙部15~17可防止压力损失的增加。缝隙部15~17的前缘15f~17f与宽度方向平行,通过使霜附着在该前缘15f~17f,可进一步抑制在第一翼片31的前缘f上的局部性结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一传热管21之间,沿着气流方向形成有3个缝隙部15~17。这样,如果沿着气流方向设置多个缝隙部15~17,则可进一步提高抑制在第一翼片31的前缘31f上的局部性结霜的效果。当然,缝隙部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如图13所示,缝隙部15~17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横宽W2)比贯通孔31h的直径
Figure BDA0000136076760000101
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上,从相邻的两个第一传热管21等距离地形成缝隙部15~17。通过增加缝隙部15~17的横宽W2,可进一步提高抑制向第一翼片31的前缘31f的局部结霜。
实施例
将参照图10和图11说明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实施例)作为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加热能力:6kw)的蒸发器使用而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具体而言,通过计算机模拟,在冬季2/1℃(基于干球温度计的外部气温、基于湿球温度计的外部气温)的条件下,进行了80分钟额定运转后的结霜厚度进行了测定。而且,还对使用了前后2列波纹翼片的翼片管热交换器(比较例)进行了同样的模拟。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设计条件如下。另外,在本模拟中,以使热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压力差为固定的方式,对应霜的附着改变了风速(风量)。基于这样的非稳态计算,能够纯粹地仅对结霜分布进行对比。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相同的条件)
翼片尺寸: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为18mm+18mm、厚度为0.1mm
翼片间隔:1.49mm
制冷剂:CO2
(实施例)
翘起部的高度H:0.75mm
翘起部的长度L:0.75mm
(比较例)
形状:波纹翼片
山和谷的高低差:1.0mm
图16表示模拟结果。在图16的曲线图中,横轴表示距上游侧的翼片(第一翼片)的前缘的距离,纵轴表示霜的厚度。具体而言,图16表示将在翼片表面附着的霜的厚度在宽度方向上平均化后的值。
如图16所示,在比较例中,在上游侧的翼片前缘附着了较厚的霜。相对于此,在实施例中,在上游侧的翼片(第一翼片)的前缘的结霜量比比较例少。
另外,在本模拟中,同时还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翼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和累计热交换量的时间性变化进行了调查。图17A和图17B表示其结果。在图17A和图17B的曲线图中,横轴表示运转时间,纵轴表示热交换量和累计热交换量。另外,在图17A和图17B中,表示对应每个解析区域(表面面积约76mm2)的热交换量和累计热交换量。
如图17A所示,实施例的热交换量的下降比比较例的热交换量的下降缓慢。即,基于实施例可抑制冷冻循环的加热能力的急剧下降和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急剧上升。而且,如图17B所示,实施例的累计热交换量(80分钟)大约是比较例的1.08倍。
根据以上的模拟结果,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翼片管热交换器,不仅可发挥比以往的波纹翼片更高的能力,而且还可抑制在翼片前缘的局部结霜。通过抑制翼片前缘上的局部结霜,可延缓风路的阻塞,减少除霜运转次数。如果减少了除霜运转次数,则可改善冷冻循环的COP。
本发明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可应用于在空调装置、热水供给装置、供暖装置等中使用的热泵中。特别适用于用来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中。

Claims (7)

1.一种翼片管热交换器,具有:
多个翼片,该多个翼片具有直线状的前缘,并且为了形成空气的流路而以规定的间隔平行排列;
传热管,其贯通所述多个翼片,并且在内部流通有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介质,
在将所述多个翼片的排列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将与所述前缘平行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将与所述高度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将为了通入所述传热管而在所述翼片上形成的贯通孔的直径定义为将从所述前缘到所述传热管的上游端的最短距离定义为a;将作为所述翼片的表面上的点的、处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距离所述贯通孔的中心
Figure FDA0000136076750000012
处的点定义为基准点;将通过所述基准点并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定义为基准面;将俯视所述翼片时的所述基准面与所述前缘的交点定义为前缘基准点;将作为由连接两个所述基准点和两个所述前缘基准点的线段所包围的所述翼片的表面上的区域的、与所述贯通孔相邻的区域定义为基准区域;将作为所述翼片的表面上的虚拟线的、处于距离所述前缘0.4a处的线定义为上游侧基准线;将所述虚拟线的处于距离所述前缘0.6a处的线定义为下游侧基准线;将作为所述基准区域中所包含的区域的、所述上游侧基准线与所述下游侧基准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特定区域时,
在所述翼片上,通过使该翼片的一部分翘起,从而形成在所述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于所述前缘的另外的前缘的翘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外的前缘在俯视下为直线或曲线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翘起部的所述另外的前缘在俯视下为向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凸出的曲线形状,
所述另外的前缘的最上游侧的部分位于所述特定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翘起部具有能够接收来自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空气的开口,从而容许空气从所述翼片的第一主面侧流向第二主面侧,
从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开口具有半圆形或多边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翼片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以固定的翼片间隔排列,
将所述翼片间隔定义为FP时,所述翘起部的高度H在0.4FP<H<0.6FP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以固定的间隔形成,
对应一个所述贯通孔形成至少一个所述翘起部,
所述多个翼片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以固定的翼片间隔排列,
在将所述翼片间隔定义为FP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翘起部的间隔被调节为FP/2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翼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多个翼片的下游侧的多个第二翼片,从而使通过了所述多个翼片的空气流入,
所述第二翼片是以沿着所述气流方向交替呈现山和谷的方式形成的波纹翼片,
作为具有所述翘起部的所述翼片的第一翼片的翼片间隔与所述第二翼片的翼片间隔相等,且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排列。
CN201080036300.5A 2009-09-16 2010-09-15 翼片管热交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877 2009-09-16
JP2009-214877 2009-09-16
PCT/JP2010/005637 WO2011033767A1 (ja) 2009-09-16 2010-09-15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2599A true CN102472599A (zh) 2012-05-23
CN102472599B CN102472599B (zh) 2014-02-19

Family

ID=43758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630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599B (zh) 2009-09-16 2010-09-15 翼片管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78743B2 (zh)
JP (1) JP5518083B2 (zh)
CN (1) CN102472599B (zh)
WO (1) WO201103376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3211A (zh) * 2013-01-10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换热器以及热水器
CN106556280A (zh) * 2015-09-29 2017-04-0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冷凝器的翅片的翅片组合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119469A (ko) * 2011-04-21 2012-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6052510B2 (ja) * 2011-10-14 2016-1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WO2013161239A1 (ja) * 2012-04-23 2013-10-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KR20140017835A (ko) * 2012-08-01 2014-0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KR101882020B1 (ko) * 2012-08-01 2018-07-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CN105164487B (zh) * 2013-04-09 2017-08-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EP2985558B1 (en) * 2013-04-12 2017-03-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n-and-tube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WO2015048013A1 (en) * 2013-09-24 2015-04-02 Zoneflow Reactor Technologies, LLC Heat exchanger
JP6337742B2 (ja) * 2014-11-04 2018-06-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WO2016194088A1 (ja) * 2015-05-29 2016-1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465970B2 (ja) * 2015-05-29 2019-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FR3038977B1 (fr) * 2015-07-17 2019-08-30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a ailettes comprenant des persiennes ameliorees
FR3038976B1 (fr) * 2015-07-17 2019-08-0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a ailettes comprenant des persiennes ameliorees
US11326794B2 (en) * 2015-11-30 2022-05-10 Blender Products, Inc. Combined economizer and mixer for air handling unit
JP2018124047A (ja) * 2017-02-03 2018-08-09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熱交換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放熱体
WO2018143619A1 (en) 2017-02-03 2018-08-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400147B1 (ja) * 2017-04-28 2018-10-0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11774187B2 (en) * 2018-04-19 2023-10-03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Heat transfer fin of fin-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JP7161930B2 (ja) * 2018-10-15 2022-10-27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伝熱フィン
JP7357207B2 (ja) * 2019-11-26 2023-10-06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温水装置
CN113532180A (zh) * 2020-04-16 2021-10-22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其翅片
CN114216174B (zh) * 2021-12-03 2023-02-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2194A (ja) * 1984-01-31 1985-08-23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熱交換器
CN86103213A (zh) * 1985-05-10 1986-11-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33314A (zh) * 1987-10-30 1989-06-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H02217792A (ja) * 1989-02-17 1990-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JP2003161588A (ja) * 2001-11-27 2003-06-06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0889A (ja) * 1994-12-16 1996-07-02 Daikin Ind Ltd クロスフィン熱交換器
JPH08170890A (ja) 1994-12-16 1996-07-02 Daikin Ind Ltd クロスフィン熱交換器
JPH11281279A (ja) 1998-03-26 1999-10-15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JP2001141383A (ja) 1999-11-18 2001-05-25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JP2003222486A (ja) * 2002-01-29 2003-08-08 Toyo Radiator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型熱交換器コア
CN101441047B (zh) * 2003-05-23 2012-05-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翅管式热交换器
US7021370B2 (en) * 2003-07-24 2006-04-0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in-and-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KR100518854B1 (ko) * 2003-09-02 2005-09-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FR2866104A1 (fr) * 2004-02-06 2005-08-12 Lgl France Ailette metallique pour echangeur thermique a air
KR20050105335A (ko) * 2004-04-28 2005-1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4196974B2 (ja) 2005-07-19 2008-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20070151716A1 (en) * 2005-12-30 2007-07-05 Lg Electronics Inc. Heat exchanger and fin of the same
JPWO2007108386A1 (ja) * 2006-03-23 2009-08-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101520484B1 (ko) * 2008-07-04 2015-05-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2194A (ja) * 1984-01-31 1985-08-23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熱交換器
CN86103213A (zh) * 1985-05-10 1986-11-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33314A (zh) * 1987-10-30 1989-06-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H02217792A (ja) * 1989-02-17 1990-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JP2003161588A (ja) * 2001-11-27 2003-06-06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3584304B2 (ja) * 2001-11-27 2004-11-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3211A (zh) * 2013-01-10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换热器以及热水器
CN105823211B (zh) * 2013-01-10 2019-05-28 株式会社能率 换热器以及热水器
CN106556280A (zh) * 2015-09-29 2017-04-0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冷凝器的翅片的翅片组合方法
CN106556280B (zh) * 2015-09-29 2019-11-1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冷凝器的翅片的翅片组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8083B2 (ja) 2014-06-11
US20120175101A1 (en) 2012-07-12
US8978743B2 (en) 2015-03-17
CN102472599B (zh) 2014-02-19
WO2011033767A1 (ja) 2011-03-24
JPWO2011033767A1 (ja) 201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599B (zh) 翼片管热交换器
US8276652B2 (en) High performance louvered fin for heat exchanger
KR100518854B1 (ko) 열교환기
JP2010216754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冷凍空調装置
JP4659863B2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930413B2 (ja) 熱交換器
JP5958744B2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5042927B2 (ja) 熱交換器
Yajima et al. Research on defrost free air-source heat pump with surface stripe concavo-convex fins
US7418848B2 (en) High-performance and high-efficiency rolled fin tube and forming disk therefor
JP5020886B2 (ja) 熱交換器
JP2009092288A (ja) 熱交換器
JP3854978B2 (ja) 転造フィンチューブ用フォーミングディスク
JP2013092306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WO2019229180A1 (en) A core of a heat exchanger comprising corrugated fins
JP2010091145A (ja) 熱交換器
JP2008249168A (ja) 熱交換器
JP2009281627A (ja) 熱交換器
WO2018040037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KR101601085B1 (ko) 증발기
JP2009074733A (ja) 熱交換器
JP2013221679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2013221682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WO2018040035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18040034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