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3878B - 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3878B
CN102463878B CN201110305611.3A CN201110305611A CN102463878B CN 102463878 B CN102463878 B CN 102463878B CN 201110305611 A CN201110305611 A CN 201110305611A CN 102463878 B CN102463878 B CN 102463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ack belt
tooth rack
spur tooth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56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3878A (zh
Inventor
丸山纯
长嶋洋二
岩永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3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3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3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38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57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 B60J7/0573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power driven arrangements, e.g. electr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22Sliding roof trays or assembl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包括一对导轨(14、15)、可动面板(13)、壳体(30)、外框(51、52)、以及用于将驱动机构(40)的驱动力传递给可动面板(13)的第一直齿条带(35)和第二直齿条带(36)。第一直齿条带(35)包括多个第一直齿(35a),而第二直齿条带(36)包括多个第二直齿(36a),并且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的倾斜部分(70)设置在所述一对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方。一对引导部分(16、22)设置在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处,用于引导第一直齿条带(35)和第二直齿条带(36)。切除部分(35、46)形成在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处。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包括一对左侧和右侧导轨、可动面板、壳体和一对驱动力传递构件。所述一对导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沿形成在车辆的顶部上的开口部分的两个侧部延伸。用于打开和关闭开口部分的可动面板由所述一对导轨支承以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滑动。壳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沿开口部分的前部延伸并且连接于所述一对导轨中的每一个的前端表面。驱动机构和外框设置在壳体处。驱动力传递构件插入到外框内。驱动力传递构件由外框和所述一对导轨引导并沿外框和所述一对导轨滑动,并且由此使滑动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运动,用于打开和关闭开口。
例如,JPH7-149153A(下文称为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使用在车辆中的天窗装置,其中驱动绳缆用作驱动力传递构件。根据专利参考文献1的用于车辆使用的天窗装置包括壳体和引导板,该引导板固定地附接至壳体的下表面,并且驱动绳缆插入到引导板中。
在JP3659632B(下文中称为专利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滑动天窗装置中,直齿条带用来替代上述的驱动绳缆作为驱动力传递构件。每个直齿条带都包括直齿,直齿以使得直齿条带的其上形成有直齿的表面彼此面对的方式沿垂直于直齿条带的纵向方向的方向突起。
但是,在将专利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直齿条带用作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用于车辆使用的天窗装置的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将要说明的齿接触噪声。
通常,在驱动绳缆用作驱动力传递构件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中,每个导轨的前端表面形成为垂直于形成在导轨处的用于使驱动绳缆插入到其中的通道,其中外框抵接该前端表面以将外框连接于每个导轨。
在直齿条带用作驱动力传递构件的用于车辆的天窗装置中,在每个导轨的与外框连接的前端表面形成为垂直于直齿条带的通道的情况下,前端表面设置成平行于直齿条带的每个直齿,即平行于每个直齿突起的方向。
因此,在外框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微小偏移的方式连接于每个导轨并且由此在外框的内壁表面(直齿在其上滑动的表面)与每个导轨的内壁表面(直齿在其上滑动的表面)之间形成台阶的情况下,每个直齿都可以在经过外框与每个导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时刻与每个导轨的前端表面的多于一个的边缘部分接触以从外框移动至导轨。这可以导致噪声(齿接触噪声)。
因此存在对控制在直齿条带的直齿经过外框与导轨之间的连接部分时产生的齿接触噪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的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包括:一对导轨,所述一对导轨形成在车辆的车顶上的开口部分的侧端部分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可动面板,所述可动面板由所述一对导轨支承并且通过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运动而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部分;壳体,所述壳体沿所述开口部分的前端部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于所述一对导轨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并且支承驱动机构;外框,所述外框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壳体构成;第一直齿条带和第二直齿条带,所述第一直齿条带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以如下方式容纳在所述一对导轨中和所述外框中,即,所述第一直齿条带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沿所述一对导轨并沿所述外框滑动,用于将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可动面板。所述第一直齿条带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直齿条带的面对所述第二直齿条带的其上形成有多个第二直齿的表面的表面上的多个第一直齿,使得所述多个第一直齿和所述多个第二直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直齿条带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突起;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构成所述外框的一部分并且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所述倾斜部分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一对导轨中的每一个的前方,一对引导部分设置在所述导轨中的每一个处,所述引导部分定位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保持彼此间的距离,用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引导所述第一直齿条带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所述一对引导部分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底壁部分和一对限制壁部分,所述一对限制壁部分定位在所述底壁部分的相对于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侧部处,所述一对导轨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均包括通过切除所述底壁部分而形成的切除部分,并且所述一对引导部分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倾斜部分以如下方式相互连接,即,所述一对引导部分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倾斜部分经由所述切除部分连通。
因此,当第一直齿条带和第二直齿条带的第一直齿和第二直齿从倾斜部分向左导轨和右导轨移动时,第一直齿和第二直齿由倾斜部分引导而从一位置逐渐地对角向上移动到位于外框中并且沿车辆的竖直方向低于左侧导轨和右侧导轨的位置。此时,第一和第二直齿以如下方式倾斜或偏斜,即,第一和第二直齿的上部分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前、而其下部分设置在后。由此,第一和第二直齿经由形成在导轨的前端部分处的切除部分进入到导轨部分的内侧,同时维持倾斜或偏斜的状态。当进入到导轨部分的内侧时,第一和第二直齿以偏斜状态与导轨的引导部分的限制壁部分接触,并且由此控制齿接触噪声的产生。
因此,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控制在第一直齿条带和第二直齿条带的多个第一直齿和多个第二直齿经过所述一对导轨中的每一个与外框之间的连接部分时产生的齿接触噪声。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一对导轨中的每一个都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引导部分之间的用于使底壁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底壁部分,而所述一对导轨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包括通过切除连接底壁部分形成的中间切除部分。
因此,在导轨的前端部分中的每个处,连接底壁部分不直接牵涉到第一直齿条带与第二直齿条带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运动中。由此,中间切除部分可以通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切除连接底壁部分的前端部分而形成在连接底壁部分处。为了除了切除部分之外还在连接底壁部分处形成中间切除部分,每个导轨的前端部分的整个底部需要被切除。在该情况下,用于形成切除部分的过程比仅切除部分通过切除底壁部分的前端部分来形成的情况容易。另外,每个外框的倾斜部分的构型可被简化。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外框包括底部向下开口的外框本体和从下面封闭外框本体的外框盖,并且第一直齿条带和第二直齿条带插入到其内的通道形成在外框本体与外框盖之间。倾斜部分包括上部分和下部分,并且上部分由外框本体的一部分构成,而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外框盖的一部分构成。
因此,外框包括外框本体和外框盖。由此,第一直齿条带和第二直齿条带插入到其内的通道、以及倾斜部分以简单的方法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外框本体包括:倾斜构造部,该倾斜构造部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一对引导部分的底壁部分的前方并且构成倾斜部分的下部分的一部分;以及凹部,该凹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倾斜构造部的前方,并且外框盖的后端部分与该凹部接合并由该凹部止动。
因此,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引导部分的底壁部分的前方的倾斜构造部作为倾斜部分的下部分的一部分。由此,第一直齿条带和第二直齿条带的第一直齿和第二直齿在从倾斜部分向导轨移动时以偏斜状态经过倾斜构造部。
每个外框都由外框本体和外框盖构成,但是,外框盖组装至外框本体,同时通过使锁定突起部与凹槽接合并由凹槽止动来相对于外框本体定位。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倾斜构造部包括一对分隔壁。
因此,第一直齿条带和第二直齿条带由分隔壁限制而不能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从下面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和另外的特性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沿图1的线IV-IV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1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1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局部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顶装置的前壳体的右侧部分以及右侧导轨的前端部分;
图8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车顶装置的一对外直齿条带和内直齿条带在前壳体、右侧导轨和左侧导轨中的布置;
图9是局部俯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车顶装置的外直齿条带和内直齿条带、以及与该外直齿条带和内直齿条带啮合的直齿轮;
图10是立体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框与右侧导轨连接处的连接部分与外直齿条带和内直齿条带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1沿图10的线XI-XI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示意性仰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处于左侧导轨未与其相连的状态;
图13是局部立体图,示出了当沿图12的箭头XIII的方向观看时的图12的一部分G;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对应于图4的截面图,其中中间切除部分形成在连接底壁部分的前端部分处;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对应于图4的截面图,其中分隔壁形成在外框盖上;以及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对应于图4的截面图,其中分隔壁形成在导轨上。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中的图1至图13对本公开所涉及的车顶装置10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下文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指的是相对于车顶装置安装于其上的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向前/向后方向。上/下方向或竖直方向指的是车辆的上/下方向或竖直方向。右/左方向或宽度方向指的是在车辆向前行进时的车辆的右/左方向或宽度方向。
如图1和图2中的至少一个所示,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借助于可动面板13以与在已知的天窗装置中所使用的相似的方式打开和关闭形成在车辆4的顶部11上的开口部分12。
一对导轨14、15,即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分别设置在开口部分12的左侧和右侧边缘部分的下面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沿开口部分12的左侧和右侧边缘部分延伸。前壳体30(即,壳体)设置在开口部分12的前边缘部分的下面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沿开口部分12的前边缘部分延伸。左侧和右侧导轨14、15及前壳体30固定地附接至顶部11。
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垂直于其纵向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统一横截面。导轨14、15的横截面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称。导轨14、15由挤压成形的轻金属材料(包括铝合金但不限于此)形成。各自从下面支承可动面板13的联接构件5、6分别附接至导轨14、15,以使联接构件5、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并朝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或偏斜。用于使联接构件5、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同时使联接构件5、6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的底座构件7、8分别以底座构件7、8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沿导轨14、15滑动的方式附接于导轨14、15。
接下来说明导轨14、15的结构。将对右侧导轨15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省略对左侧导轨14的结构的说明,因为它们的横截面如上所述在车辆的竖直方向上相互对称。
如图6所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引导将在下面说明的内直齿条带36(即第二直齿条带)的左侧引导部分16设置在右侧导轨15的内侧的左侧部分处。左侧引导部分16包括底壁部分17、分别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形成在底壁部分17的左侧和右侧部分处以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向上突起的一对限制壁部分18、19、以及形成在限制壁部分18、19的上端部分上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突起并将限制壁部分18、19相互连接的上壁部分21。
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引导将在下面说明的外直齿条带35(即第一直齿条带)的右侧引导部分22设置在右侧导轨15的内侧的右侧部分处。右侧引导部分22包括底壁部分2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形成在底壁部分23的左侧和右侧部分处以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向上突起的一对限制壁部分24、25、以及形成在限制壁部分24、25的上端部分上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突起并将限制壁部分24、25相互连接的上壁部分26。
连接底壁部分27设置在左侧引导部分16与右侧引导部分22之间以连接底壁部分17和23。连接底壁部分27以及分别设置在连接底壁部分27的左边和右边的底壁部分17和23彼此共面。
在左侧引导部分16中,设置成比限制壁部分18更靠近连接底壁部分27的限制壁部分19被定位,在其沿车辆的竖直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中断和分离成两部分。在必要时,限制壁部分19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标识为上限制壁部分19U和下限制壁部分19L。
在右侧引导部分22中,设置成比限制壁部分25更靠近连接底壁部分27的限制壁部分24被定位,在其沿车辆的竖直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中断和分离成两部分。在必要时,限制壁部分24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分别标识为上限制壁部分24U和下限制壁部分24L。
因为设置成比限制壁部分18、25更靠近连接底壁部分27的限制壁部分19、24中的每一个都如上所述地定位并分离成两部分,所以在引导部分16、22中的每一个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建立起连通。由此,分别容纳在引导部分16、22内的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中的一个连接于分别设置在引导部分16、22外的底座构件7或8中的一个。
图4至图6和图14至图16中省略了联接构件5、6的图示。前壳体30借助于模制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7所示,前壳体30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分别连接于导轨14、15的前端部分。如图1至图3中的至少一个所示,用于接收例如经开口部分12的前部进入到车顶装置10内的雨水的流槽部分31形成在前壳体30的上部处以与前壳体30成一体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排水管32连接于流槽部分31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部和右部,以使例如滴落到流槽部分31中的雨水经排水管32、32排放到车顶装置10外。
如图12所示,前壳体30的一部分构成设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上的一对外框51、52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这将在下面详细地说明。如图8所示,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沿其纵向方向基本相互平行地布置在外框51、52、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中。外直齿条带35在前壳体30中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导轨14、15中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外直齿条带35布置为分别在前壳体30(外框51、52)的左侧和右侧部分与导轨14、15之间的连接部分处弯曲。内直齿条带36在前壳体30中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外直齿条带35的后方,并且在导轨14、15中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外直齿条带35的内部,即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由于上述位置关系,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在任何位置都不相交。但是,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可以在从平面图中观看时彼此相交。
如图9所示,外直齿条带35包括形成在面对内直齿条带36的表面上的多个直齿35a(即,多个第一直齿),以使直齿35a中的每一个都沿垂直于外直齿条带35的纵向方向的方向、即沿车辆的竖直方向突起。以相似的方式,内直齿条带36包括形成在面对外直齿条带35的表面上的多个直齿36a(即,多个第二直齿),以使直齿36a中的每一个都沿垂直于内直齿条带36的纵向方向的方向、即沿车辆的竖直方向突起。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将驱动机构40的驱动力传递给可动面板13。
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柔性的。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大致矩形的横截面。
如图1至图9和图12中的至少一个所示,用于驱动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驱动机构40由前壳体30支承,以设置在前壳体30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中。驱动机构40例如通过固定地安装在前壳体30上的电机41和由电机41驱动而旋转的直齿轮42来构造。直齿轮42设置在外直齿条带35与内直齿条带36之间并与直齿35a和36a啮合。可逆电机用作直齿轮42。
如图8所示,在左侧导轨14中,左侧底座构件7连接于外直齿条带35的端部分中的一个,即位于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对于直齿轮42的左侧的端部分。外直齿条带35的端部分中的另一个、即位于相对于直齿轮42的右侧上的端部分称为自由端部分35f,没有底座构件连接于该自由端部分35f。
在右侧导轨15中,右侧底座构件8连接于内直齿条带36的端部分中的一个,即位于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对于直齿轮42的右侧的端部分。内直齿条带36的端部分中的另一个、即位于相对于直齿轮42的左侧的端部分称为自由端部分36f,没有底座构件连接于该自由端部分36f。
因此,在右侧导轨15中,连接于内直齿条带36的底座构件8和外直齿条带35的自由端部分35f分别相对于彼此设置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上。在左侧导轨14中,连接于外直齿条带35的底座构件7和内直齿条带36的自由端部分36f分别相对于彼此设置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上。由此,底座构件7、8和自由端部分35f、36f以彼此相似的方式布置在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中,更具体地,相对于彼此,底座构件7、8设置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侧上,而自由端部分35f、36f设置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右侧上。
由此,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包括如上所述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将在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特征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左侧和右侧外框51、52与左侧和右侧导轨14、15之间的连接结构是特征性的。
左侧外框51与左侧导轨14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右侧外框52与右侧导轨15之间的连接结构除了连接结构的布置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相互对称以外是相同的。由此,将对右侧外框52与右侧导轨15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而省略对左侧外框51与左侧导轨14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说明。
如图4至图6中的至少一个所示,通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切除均构成左侧引导部分16的底壁部分17和下限制壁部分19L而在右侧导轨15的前端部分处形成切除部分45。另外,通过切除均构成右侧引导部分22的底壁部分23和下限制壁部分24L在右侧导轨15的前端部分处形成切除部分46。
另一方面,如图2、图4和图5中的至少一个所示,外框52由外框本体53和外框盖60构成。外框本体53的较大部分的底部向下开口并且该开口被外框盖60从下面覆盖和封闭。前壳体30的一部分构成外框本体53。分隔壁54、54形成在外框本体53和外框盖60中的至少一个上。分隔壁54、54将由外框本体53和外框盖60形成的空间分隔成多个通道,在这些通道中分别引导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滑动,同时保持它们之间的距离。
外框本体53的后部分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从而构成倾斜部分70的上部分70U。外框盖60不构成上部70U的任何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外框盖60通过模制与形成前壳体30的材料相同类型的合成树脂材料而形成。外框盖60的后部以与外框本体53倾斜的斜率基本相似的斜率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外框盖60构成倾斜部分70的下部70L的大部分。外框本体53的一部分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设置在引导部分16、22的底壁部分17、23,同时沿车辆的竖直方向设置在连接底壁部分27的下方。外框本体53的上述部分也朝向车辆的后侧倾斜并且构成倾斜构造部55,该倾斜构造部55构成倾斜部分70的下部70L的一部分。外框盖60的后端部分和倾斜构造部55填充到切除部分45、46中。通过螺栓76和螺母77将倾斜构造部55与引导块75一起紧固至连接底壁部分27,该引导块75引导联接构件6的运动。
在倾斜构造部55中,分隔壁54、54分别以如下方式形成在倾斜构造部55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处,即分别面向导轨15的上限制壁部分19U、24U的部分处:其中分隔壁54、54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向上突起。分隔壁54、54执行与下限制壁部分19L、24L相似的功能。分隔壁54、54也朝向车辆的后侧逐渐向上倾斜。分隔壁54、54的后端部分分别连接于导轨15的下限制壁部分19L、24L的前端部分。倾斜部分70、70中的每一个的内部空间(即,通道)经由切除部分45、46与左侧引导部分16和右侧引导部分22的内部空间连通。
构成外框本体53的一部分且设置成比倾斜构造部55的其他部分低的凹部56沿车辆的竖直方向设置在切除部分45、46的下面,以设置在倾斜构造部55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与凹部56相似的凹部(未示出)在外框本体53的更靠近驱动机构40的端部分(参见图13)处设置在外框本体53上。在设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处的外框本体53、53中的每一个上,凸起部57形成在多个位置处以向下突起。
另一方面,左侧和右侧外框盖60、60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弯曲的平板。如图4和图13中的至少一个所示,锁定突起(即,后端部分)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外壳盖60、60的每个端部分处。锁定突起61插入到倾斜构造部55的凹部56中,以与凹部56接合并由凹部56止动。锁定突起61的上表面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在设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的外框盖60、60中的每一个上,孔62形成在与凸起部57所形成的多个位置相对应的多个位置处以在其中容纳对应的凸起部57。
外框盖60以上述方式紧固至外框本体53,并且由此形成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在其中滑动的通道。另外,倾斜部分70设置在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方以朝向后侧向上倾斜。
另外,如图10和图11中的至少一个所示,一对竖直壁58、58设置在外框本体53的后端部分处,以设置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上,同时保持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倾斜部分70连接于右侧导轨15的状态下,导轨15的前部分接触或靠近所述一对竖直壁58、58。各自形成为细长形状的凸出部59、59设置在竖直壁58、58的下端部分处以沿车辆的后方突起。当从车辆的宽度方向看去时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间隙D形成在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中的每一个的沿倾斜部分70倾斜的上表面与引导部分16、22的上壁部分21、26中的每一个之间。
由此,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包括上述结构。当驱动机构40的电机41沿正常方向和反向方向驱动直齿轮42时,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沿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并且沿由外框本体53和外框盖60形成的通道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在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中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运动。当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运动时,底座构件7、8被驱动运动,并且可动面板13运动以使开口部分12打开和关闭。
例如,在直齿轮42被驱动以沿如图8的箭头所指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外直齿条带35在左侧导轨14中沿车辆的后方运动并且在右侧导轨15中沿车辆的前方运动。内直齿条带36在右侧导轨14中沿车辆的后方运动。
当外直齿条带35在左侧导轨14中沿车辆的后方移动时,底座构件7也沿后方移动。当内直齿条带36在右侧导轨15中沿车辆的后方移动时,底座构件8也沿后方移动。当底座构件7、8沿车辆的后方移动时,可动面板13沿后方移动,并且由此释放开口部分12。
在直齿轮42被驱动以沿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沿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由此可动面板13沿车辆的前方移动以关闭开口部分12。
当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直齿35a和直齿36a沿车辆的后方经过设置在左侧外框51和右侧外框52上的倾斜部分70、70同时导致开口部分12打开时,如图11所示,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直齿35a和直齿36a定位成垂直于倾斜部分70的纵向方向。在图11中,仅仅示出了多个齿35a、36a中的代表性齿。因为倾斜部分70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所以直齿35a、36a也倾斜以使直齿35a、35a中的每一个的上部设置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而其下部设置在后方,正如图11中由(A)所指示的。
另一方面,在左侧外框51和右侧外框52的倾斜部分70、70分别连接于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的状态下,左侧外框51和右侧外框52的分隔壁54、54抵接并连接于限制壁部分19、24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面。限制壁部分19、24的前端面垂直(在该情况下为竖直)于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在其中滑动的通道。
因此,当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直齿35a、36a从倾斜部分70、70向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移动时,直齿35a、36a由倾斜部分70引导以从一位置对角地向上移动,该位置位于外框51、52中并且沿车辆的竖直方向比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低。此时,直齿35a、36a以如下方式倾斜:其中直齿35a、36a的上部设置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而其下部设置在后方。
由此,直齿35a、36a在维持偏斜状态的同时经过形成在左导轨14和右导轨15的前端部分上的切除部分45、46。此时,在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中,直齿35a和直齿36a接触分别形成在底壁部分17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的限制壁部分19、24,同时维持由图11中的(B)所指示的偏斜状态。更具体地,直齿35a和直齿36a在维持偏斜状态的同时首先分别接触上限制壁部分19U、24U。
因此,不同于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直齿35a、36a平行于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的前端表面的状态(即,已知的天窗装置),内直齿条带36的直齿36a中的每一个不同时接触上限制壁部分19U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即下边缘部分和下限制壁部分19L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即上端部分。结果,可以控制由直齿36a同时接触上限制壁部分19U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和下限制壁部分19L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所导致的异常噪声(齿接触噪声)。以相似的方式,外直齿条带35的直齿35a不同时接触上限制壁部分24U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即下边缘部分和下限制壁部分24L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即上边缘部分。结果,可以控制由直齿35a同时接触上限制壁部分24U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和下限制壁部分24L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所导致的齿接触噪声。
如图4至图6和图11中的至少一个所示,在经过由图11中的(B)所指示的位置之后,直齿35a、36a经过外框53的倾斜构造部55,该倾斜构造部55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定位在引导部分16、22的底壁部分17、23的前方。倾斜构造部55作为倾斜部分70的下部70L的一部分。由此,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直齿35a、36a在从倾斜部分70向导轨14、15移动时以偏斜状态经过倾斜构造部55。但是,当直齿35a、36a沿车辆的后方移动时,直齿35a、36a的倾斜程度逐渐变小,即直齿35a、36a逐渐变成竖直定位。
在分别经过切除部分45、46后,直齿35a整体和直齿36a整体进入到引导部分16、22中。此时,如图11中(C)所指示,直齿35a、36a接触导轨14、15的下限制部分19L、24L的前端面。但是,因为直齿35a、36a的上部分别由上限制壁部分19U、24U支承,所以可以控制异常噪声(齿接触噪声)的产生。
分别进入到导轨14、15的引导部分16、22中的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由底壁部分17、23和限制壁部分18、19、24、25引导以沿车辆的后方移动。此时,位于引导部分16、22中的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由底壁部分17、23从下面支承并且被限制壁部分18、19、24、25限制而不能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可以实现如下的效果和优点。构成外框51、52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且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的倾斜部分70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中的每一个的前方。所述一对引导部分16、22设置在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处,以定位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上同时保持它们之间的距离以用于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分别引导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左侧引导部分16包括底壁部分17和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分别形成在底壁部分17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的限制壁部分18、19。右侧引导部分22包括底壁部分23和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分别形成在底壁部分23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的限制壁部分24、25。通过切除引导部分16、22的底壁部分17、23,在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处形成切除部分45、46。倾斜部分70、70分别经由切除部分45、46与引导部分16、22连通(参见图4和图6)。
由此,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直齿35a、36a在经过倾斜部分70时变为倾斜。随后,直齿35a、36a在维持偏斜状态的同时经由形成在导轨14、15的前端部分处的切除部分45、46进入到导轨部分16、22的内侧。当进入到导轨部分16、22的内侧时,直齿35a、36a以偏斜状态接触导轨14、15的引导部分16、22的限制壁部分19、24。
结果,即使在外框51、52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导轨14、15失准的方式连接于导轨14、15并且由此倾斜部分70、70的内壁表面和导轨14、15的内壁表面包括形成在它们之间的台阶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因直齿35a、36a同时接触上限制壁部分19U、24U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和下限制壁部分19L、24L的前端面的边缘部分所导致的齿接触噪声的产生。
由此,从齿接触噪声的角度而言,并不必须以高精度使外框51、52与导轨14、15相连以使倾斜部分70、70的内壁表面与导轨14、15的内壁表面之间没有台阶形成。
外框51、52中的每一个都由其底部向下开口的外框本体53和从下面封闭外框本体53的开口的外框盖60(参见图2)构成。由此,以简单的方式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在外框本体53与外框盖60之间形成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插入到其中的通道。另外,倾斜部分70、70由外框本体53和外框盖60容易地形成以分别以倾斜部分70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的方式定位在导轨14、15的前方。
构成倾斜部分70的下部70L的一部分的倾斜构造部55在引导部分16、22的底壁部分17、23前方的位置处设置在外框本体53上。凹部56设置在倾斜构造部55前方的位置处。设置在外框盖60的后端部分处的锁定突起61与凹部56接合并由凹部56止动(参见图2和图4)。
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外框51、52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外框53和外框盖60,但是,外框盖60组装至外框本体53,同时通过具有如上所述地与凹槽56接合且由凹槽56止动的锁定突起61而相对于外框本体53定位。
凸出部59设置在成对的竖直壁部分58、58中的每一个的下端部分处,成对的竖直壁部分58、58设置在外框本体53的后端处,以使凸出部59沿车辆的后方突起。凸出部59、59中的每一个都插入到从车辆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具有三角形形状的间隙D内。间隙D形成在借助于倾斜部分70、70和引导部分16、22的上壁部分21、26倾斜的外直齿条带35与内直齿条带36之间(参见图10和图11)。
由此,凸出部59、59限制倾斜部分70、70(外框本体53、53)相对于导轨14、15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另外,在倾斜部分70、70中,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由凸出部59、59限制移动——即沿车辆的上方的振动。
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有成对的引导部分16、22。在设置在左侧导轨14处的引导部分16和22中的一个中,例如底座构件7所连接的外直齿条带35的端部分被引导。在引导部分16和22中的另一个中,内直齿条带36的自由端36f被引导。以与上述相似的方式,在设置在右侧导轨15处的引导部分16和22中的一个中,例如底座构件8所连接的内直齿条带36的端部分被引导。在引导部分16和22中的另一个中,内直齿条带35的自由端35f被引导。
因此,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不在任何位置相交。另外,直齿条带35和36中的一个设定为外直齿条带35,而直齿条带35和36中的另一个设定为内直齿条带36,该内直齿条带36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定位在外直齿条带35的内侧并且被致动以移动。
由此,底座构件7、8和自由端部分35f、36f相对于彼此以相似的方式布置在左侧导轨14和右侧导轨15中,更具体地,相对于彼此,底座构件7、8设置在左侧上而自由端部分35f、36f设置在右侧上。
外框盖60由与形成前壳体30的材料相同类型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由此,外框盖30和前壳体30可以同时在一个注塑模中形成,这可以降低压模的成本和加工成本。
可以对上述的第一实施例进行如下改变或变化。将参照附图的图14和16的图示对本公开所涉及到的车顶装置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导轨14、15的前端部分的每一个处,连接底壁部分27不直接牵涉到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运动中。由此,在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处,中间切除部分47可以通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切除连接底壁部分27而形成在连接底壁部分27处(第二实施例)。
为了除了切除部分45、46之外还在连接底壁部分27处形成中间切除部分37,需要切除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的整个底部。在该情况下,相比于仅切除部分45、46通过切除底壁部分17、23的底部的前端部分而形成的情况,用于形成切除部分的工艺是较简单的。
另外,在形成切除部分45、46和中间切除部分47的情况下,相比于仅切除部分45、46通过切除底壁部分17、23的前端部分而形成的情况,外框51、52中的每一个的倾斜部分70的构型可以被简化。
在第一实施例中,分隔壁54形成在外框本体53、53中的每一个的倾斜构造部55上(参见图4和图5)。但是,分隔壁54可以如图15所示地设置在外框盖60、60中的每一个上(第三实施例)。可选地,分隔壁54、54可以在连接底壁部分27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分处形成在连接底壁部分27上,同时保持分隔壁54、54之间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距离(第四实施例)。
设置成比限制壁部分18、25所设置的更靠近连接底壁部分27的限制壁部分19、24在底座构件7、8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区域中被分成两个部分。在该区域中,需要在引导部分16、22中的每一个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建立起连通,以使分别容纳在引导部分16、22中的外直齿条带35和内直齿条带36分别连接于设置在引导部分16、22的外侧的底座构件7、8。
另一方面,倾斜部分70设置成朝向车辆的前方远离于底座构件7、8的运动的范围。由此,在倾斜部分70处,上限制壁部分19U和下限制壁部分19L可以相互连接以形成一个限制壁、而上限制壁部分24U和下限制壁部分24L可以相互连接以形成一个限制壁。
外框盖60可以由与形成外框本体53(前壳体30)不同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或者可以由除合成树脂以外的其他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制成。
在第一实施例中,倾斜构造部55形成为外框本体53(前壳体30)的一部分,但是,倾斜构造部55可以一体地形成为外框盖60的一部分。
整个外框51和整个外框52都可以由前壳体30构成。另外,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适于使用在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中,其中流槽部分31与壳体30分开地形成。

Claims (5)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包括: 
一对导轨(14、15),所述一对导轨(14、15)沿形成在车辆(4)的车顶(11)上的开口部分(12)的侧端部分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可动面板(13),所述可动面板(13)由所述一对导轨(14、15)支承并且通过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运动而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部分(12); 
壳体(30),所述壳体(30)沿所述开口部分(12)的前端部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于所述一对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并且支承驱动机构(40); 
外框(51、52),所述外框(51、52)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壳体(30)构成; 
第一直齿条带(35)和第二直齿条带(36),所述第一直齿条带(35)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36)以如下方式容纳在所述一对导轨(14、15)中和所述外框(51、52)中,即,所述第一直齿条带(35)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36)沿所述一对导轨(14、15)并沿所述外框(51、52)滑动,用于将所述驱动机构(40)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可动面板(13);其中 
所述第一直齿条带(35)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直齿条带(35)的面对所述第二直齿条带(36)的其上形成有多个第二直齿(36a)的表面的表面上的多个第一直齿(35a),使得所述多个第一直齿(35a)和所述多个第二直齿(36a)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直齿条带(35)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36)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突起; 
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还包括: 
倾斜部分(70),所述倾斜部分(70)构成所述外框(51、52)的一部分并且朝向车辆的后侧向上倾斜,所述倾斜部分(70)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一对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方; 
一对引导部分(16、22)设置在所述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处,所述引导部分(16、22)定位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保持彼此间的距离,用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引导所述第一直齿条带(35)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36); 
所述一对引导部分(16、22)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底壁部分(17、23)和一对限制壁部分(18、19、24、25),所述一对限制壁部分(18、19、24、25)定位在所述底壁部分(17、23)的相对于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侧 部处;以及 
所述一对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均包括通过切除所述底壁部分(17、23)而形成的切除部分(45、46),并且所述一对引导部分(16、22)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倾斜部分(70)以如下方式相互连接,即,所述一对引导部分(16、22)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倾斜部分(70)经由所述切除部分(45、4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其中, 
所述一对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引导部分(16、22)之间的连接底壁部分(27),用于使所述底壁部分(17、23)相互连接;以及 
所述一对导轨(14、15)中的每一个的所述前端部分均包括通过切除所述连接底壁部分(27)而形成的中间切除部分(4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其中 
所述外框(51、52)包括外框本体(53)和外框盖(60),所述外框本体(53)的底部向下开口,所述外框盖(60)从下面封闭所述外框本体(53),并且所述第一直齿条带(35)和所述第二直齿条带(36)插入到其内的通道形成在所述外框本体(53)与所述外框盖(60)之间;以及 
所述倾斜部分(70)包括上部(70U)和下部(70L),并且所述上部(70U)由所述外框本体(53)的一部分构成,而所述下部(70L)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外框盖(60)的一部分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其中, 
所述外框本体(53)包括倾斜构造部(55)和凹部(56),所述倾斜构造部(55)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一对引导部分(16、22)的所述底壁部分(17、23)的前方并且构成所述倾斜部分(70)的所述下部(70L)的一部分,所述凹部(56)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倾斜构造部(55)的前方;以及 
所述外框盖(60)的后端部分(61)与所述凹部(56)接合并由所述凹部(56)止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10),其中, 
所述倾斜构造部(55)包括一对分隔壁(54、54)。 
CN201110305611.3A 2010-11-05 2011-09-29 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3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8133A JP5598263B2 (ja) 2010-11-05 2010-11-05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JP2010-248133 2010-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3878A CN102463878A (zh) 2012-05-23
CN102463878B true CN102463878B (zh) 2015-01-21

Family

ID=44905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561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3878B (zh) 2010-11-05 2011-09-29 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92359B2 (zh)
EP (1) EP2450212B1 (zh)
JP (1) JP5598263B2 (zh)
CN (1) CN102463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96283B2 (en) 2012-05-22 2016-03-2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unroof device
JP6295823B2 (ja) * 2014-05-20 2018-03-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DE102015113755A1 (de) * 2015-08-19 2017-02-23 Webasto SE Rahmenanordnung und System für ein Fahrzeugdach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Führungsschiene
JP6627423B2 (ja) * 2015-10-29 2020-0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移動装置
JP6561781B2 (ja) * 2015-11-06 2019-08-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7043860B2 (ja) * 2017-04-05 2022-03-30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サンルーフ装置
US10525801B1 (en) 2018-08-29 2020-01-07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Sunroof adjustable housing
US10857862B2 (en) * 2019-02-15 2020-12-08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Dual panel sunroof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s
JP7435042B2 (ja) 2020-03-06 2024-02-21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213925675U (zh) * 2020-10-14 2021-08-10 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 消音导轨
US11697330B2 (en) * 2021-11-24 2023-07-11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Perimeter frame for a sunshade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6113A (en) * 1988-09-09 1991-06-25 Sky-Top Sunroofs Ltd. Sliding and venting sunroof
DE4014487C1 (zh) * 1990-05-07 1991-08-14 Webasto Ag Fahrzeugtechnik, 8035 Stockdorf, De
JPH07149153A (ja) 1993-11-29 1995-06-13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US6431644B1 (en) 1999-10-29 2002-08-1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liding roof device
JP4374680B2 (ja) * 1999-10-29 2009-12-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02052934A (ja) * 2000-08-09 2002-02-19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車体開口開閉装置
JP3659632B2 (ja) 2000-11-21 2005-06-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スライディングルーフ装置
JP2002187429A (ja) * 2000-12-20 2002-07-02 Toyoda Gosei Co Ltd 可動ルーフ用レール
DE10203904B4 (de) * 2002-01-31 2004-07-15 Arvinmeritor Gmbh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schiebedächer
JP5076840B2 (ja) * 2007-11-28 2012-11-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開閉体駆動用ラックベルト及び該開閉体駆動用ラックベルトを用いた開閉体駆動装置
JP5169619B2 (ja) * 2008-08-25 2013-03-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ルーフのベルト保持装置及び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JP2010228624A (ja) * 2009-03-27 2010-10-14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50212A2 (en) 2012-05-09
JP5598263B2 (ja) 2014-10-01
US20120112496A1 (en) 2012-05-10
EP2450212A3 (en) 2012-12-26
CN102463878A (zh) 2012-05-23
EP2450212B1 (en) 2016-04-13
JP2012096741A (ja) 2012-05-24
US8292359B2 (en) 2012-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3878B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KR101960243B1 (ko) 차량용 루프 시스템
EP2078630B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JP4797091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におけるシェードパネルの連動機構
US6325453B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9376000B2 (en) Roof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US9931919B2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6866336B2 (en) Wind deflector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roof
JP6919323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EP1046529B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6419310B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20160185196A1 (en) Vehicle sunroof device
US20050023868A1 (en) Motor vehicle roof
JP4101360B2 (ja) 乗り物用オープンルーフ構造
EP1070615B2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6942285B2 (en) Vehicle and roof assembly
EP3552853B1 (en) Sunroof system for a vehicle with rotating drive slide
US10479174B2 (en)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and sunroof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1362897B1 (ko) 자동차용 선루프의 이중 슬라이딩 메커니즘 개폐장치
JP2001199244A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3850588B2 (ja) 車両のサンルーフ装置
US11607937B2 (en) Roof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04009928A (ja) サンルーフにおける遮蔽部材の取付構造
JP2021138294A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H0459166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