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4767A - 换档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4767A
CN102454767A CN2011103302194A CN201110330219A CN102454767A CN 102454767 A CN102454767 A CN 102454767A CN 2011103302194 A CN2011103302194 A CN 2011103302194A CN 201110330219 A CN201110330219 A CN 201110330219A CN 102454767 A CN102454767 A CN 1024547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gear
shift
vehicle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02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4767B (zh
Inventor
中村修治
伊藤英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54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4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4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47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2Locking of the control input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85Restriction of shift, gear selection, or gear eng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14Manually operated selector [e.g., remotely controlled device, lever, push button, rotary dial,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14Manually operated selector [e.g., remotely controlled device, lever, push button, rotary dial, etc.]
    • Y10T74/20159Control lever movable through plural pl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减小操作部件的操作负荷以及操作行程的换档装置。在换档杆装置(10)中,通过操作解除按钮(48)来使第一连杆(22)保持于允许位置。因此,在换档杆从「P」档位被操作时,如果利用换档杆朝向车辆右侧推压第二连杆(30),则即便磁铁(42)不被通电,在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方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二连杆(30)转动而强制地允许换档杆从「P」档位换档的操作。此处,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初始位置亦即允许位置,通过操作解除按钮(48),使得第一连杆(22)保持于允许位置。因此,无需利用解除按钮(48)的操作来使第一连杆(22)移动,能够减小解除按钮(48)的操作负荷以及操作行程。

Description

换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操作换档部件来变更档位的换档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换档杆装置,存在下述换档杆装置:电磁石保持部件与吸附板保持部件能够以同一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且在电磁石保持部件保持有电磁石,并且在吸附板保持部件保持有吸附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换档杆装置中,电磁石保持部件以及吸附板保持部件分别利用电磁石施力部件以及吸附板施力部件朝初始转动位置侧施力,吸附板保持部件被卡止在初始转动位置,并且电磁石保持部件利用电磁石与吸附板之间的接触而被卡止在初始转动位置。
当换档杆从「P」档位被操作时,转动力从换档杆向电磁石保持部件输入,电磁石保持部件克服电磁石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转动。
在电磁石不产生磁力、不对吸附板进行吸附的状态下,即便电磁石保持部件转动,吸附板保持部件也不转动。由此,吸附板保持部件阻止换档杆的操作,由此换档杆的从「P」档位换档的操作被阻止(换档锁定状态)。
另外,在电磁石产生磁力并对吸附板进行吸附的状态下,吸附板保持部件克服吸附板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与电磁石保持部件的转动一体地转动。由此,吸附板保持部件允许换档杆的操作,由此换档杆的从「P」档位换档的操作被允许(换档锁定解除状态)。
另外,一般地,在换档杆装置设置有解除按钮,在解除按钮被操作时,与解除按钮相连动使吸附板保持部件强制性地克服吸附板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转动。由此,即便在电磁石不产生磁力的情况下,仍会允许换档杆的从「P」档位换档的操作(强制换档锁定解除状态)。
然而,如上所述,需要通过解除按钮的操作使吸附板保持部件克服吸附板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转动。因此,存在需要不使解除按钮的操作负荷以及操作行程变大的对策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375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操作部件的操作负荷以及操作行程的换档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档装置,具备:换档部件,通过对该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来变更档位;配置部件,其被配置于允许位置,在从规定档位对上述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时,通过将上述配置部件保持于允许位置,由此允许上述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并且在从规定档位对上述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时,通过将上述配置部件移动到阻止位置,由此阻止上述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以及操作部件,通过对该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来使上述配置部件保持于允许位置。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档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档装置的基础之上,具备施力机构,其对上述配置部件施力而将上述配置部件配置于允许位置。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换档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档装置的基础之上,具备移动部件,在从规定档位对上述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时,通过将上述配置部件的配置在允许位置与阻止位置之间切换,使得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切换,从而在允许上述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与阻止上述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之间切换。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档装置中,通过操作换档部件,使得档位被变更。
在换档部件从规定档位被操作时,配置部件被保持于允许位置,由此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被允许。另外,在换档部件从规定档位被操作时,配置部件被移动到阻止位置,由此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被阻止。
另外,通过操作操作部件,使得配置部件被保持于允许位置。因此,允许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的操作。
此处,配置部件被配置于允许位置,如上所述,通过操作操作部件,使得配置部件保持于允许位置。
因此,不需要利用操作部件的操作来使配置部件移动。由此,即便是在为了使配置部件移动而需要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操作部件的操作负荷,并且能够减小操作部件的操作行程。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档装置中,施力机构对配置部件施力并配置于允许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配置部件配置于允许位置。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换档装置中,在从规定档位对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时,通过将配置部件的配置在允许位置与阻止位置之间切换,使得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切换,进而在允许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和阻止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间切换。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在允许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与阻止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换档的操作之间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从车辆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换档锁定时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换档锁定解除时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从车辆左方观察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从车辆左方观察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换档锁定时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换档锁定解除时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的换档锁定机构的换档杆向「P」档位的操作时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
10:换档杆装置(换档装置);18:换档杆(换档部件);22:第一连杆(配置部件);26:第一复位弹簧(施力机构);30:第二连杆(移动部件);40:轭板(配置部件);48:解除按钮(操作部件);50:换档杆装置(换档装置)60:换档杆装置(换档装置);80:换档杆装置(换档装置);90:换档杆装置(换档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利用从车辆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装置的换档杆装置10的主要部分,图2利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示出换档杆装置10的主要部分。此外,图5利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示出换档杆装置10。其中,在附图中,利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利用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利用箭头UP表示上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10被设定为所谓的地板(floor)式换档杆以及门(gate)式换档杆。
如图5所示,在换档杆装置10设置有作为设置部件的近似长方体形箱状的壳体12,壳体12被设置于车辆的车室的底板部(地板)的车辆前侧部且被设置在车辆左右方向(车宽度方向)中央部。壳体12的上壁被形成为板状的外罩14,在外罩14贯通形成有作为操作路的规定的弯曲形状的操作槽16。
在换档杆装置10设置有作为换档部件(施力部件)的近似长条圆棒状的换档杆18。换档杆18在下端,被支承于壳体12内的下端,换档杆18被设为以下端为中心,可朝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左右方向进行操作(转动)。
换档杆18的上侧部分贯通于外罩14的操作槽16,通过沿着操作槽16操作换档杆18,档位可变更为作为规定档位的「P」档位、「R」档位、「N」档位、「D」档位、「3」档位、「2」档位、以及「L」档位。另外,在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操作时,以下述顺序来进行:将换档杆18朝车辆右方(车宽度方向一方)操作,在到达「PS」位置之后,朝车辆后方以及车辆左方(车宽度方向另一方)操作。
在壳体12内固定有换档锁定机构20(换档锁定机构),换档锁定机构20被配置于外罩14的操作槽16的「PS」位置的下侧且在车辆前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换档锁定机构20设置有构成配置部件的长方体状的第一连杆22,第一连杆22被设定为可在初始位置亦即允许位置(图1以及图2的锁定解除位置)与阻止位置(图3的锁定位置)之间朝车辆左右方向滑动。
在第一连杆22的车辆右侧固定有作为卡止部件的卡止壁24,卡止壁24的车辆左侧面被配置为与车辆左右方向垂直。此外,卡止壁24也可以由贯通形成门槽的高强度的板状的强度门的一部分(包括门槽的周缘)构成,门槽被设为与上述操作槽16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贯通有换档杆18。
在第一连杆22与卡止壁24之间,架设有作为施力机构的第一复位弹簧26,第一复位弹簧26被设为压缩螺旋弹簧,将第一连杆22朝车辆左方(与卡止壁24相反的一侧)进行施力。
在第一连杆22固定有圆轴状的支承轴28,支承轴28从第一连杆22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
在支承轴28支承有作为移动部件的U字形棒状的第二连杆30。在第二连杆30设置有U字形棒状的连杆主体32,第二连杆30在连杆主体32的基端部32A,可转动地被支承于支承轴28。连杆主体32的前端部32B被配置于外罩14的操作槽16的「PS」位置的下侧。
连杆主体32的前端部32B的车辆左侧面被设为,作为阻止部的平面状的锁定面32C,锁定面32C被配置为与车辆左右方向垂直。连杆主体32的前端部32B的车辆右侧面被设为,作为推压部的推压面32D,推压面32D被配置为与车辆左右方向垂直。此外,锁定面32C以及推压面32D的至少一方也可设为,伴随着朝向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右方或者车辆左方的方向倾斜。
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右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另外,在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利用换档杆18的车辆左侧部分朝车辆左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
在连杆主体32的基端部32A,一体地设置有作为移动部的L字形棒状的一对移动棒34A、34B。移动棒34A的基端部从连杆主体32的基端部32A朝向越趋向车辆左方越靠向车辆前方的方向延伸,并且移动棒34B的基端部从连杆主体32的基端部32A朝向越趋向车辆左方越靠向车辆后方的方向延伸,移动棒34A、34B的前端部朝下方延伸突出。
在第一连杆22的上表面固定有长方体形箱状的收容箱36,收容箱36在车辆前后方向被形成为长条状。收容箱36的上表面开放,在收容箱36的车辆前侧壁以及车辆后侧壁,分别贯通形成有矩形状的开放孔36A、36B。开放孔36A、36B朝上方开放,在开放孔36A、36B分别插入有第二连杆30的移动棒34A、34B的前端部。另外,通过将移动棒34A、34B的一方的前端部移动到收容箱36内,并且将移动棒34A、34B的另一方的前端部移动到收容箱36外,由此允许第二连杆30的转动。
在收容箱36内收容有作为移动施力机构的第二复位弹簧38,第二复位弹簧38被设为压缩螺旋弹簧,并被架设在收容箱36的车辆前侧壁与车辆后侧壁之间。第二复位弹簧38也被架设在第二连杆30的移动棒34A、34B的前端部之间,由此,第二连杆30的转动被卡止(限制),第二连杆30被配置于初始位置。另外,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比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大。
在第一连杆22的车辆左侧面,保持有作为构成配置部件的吸附部件的矩形板状的轭板40,轭板40被设为可与第一连杆22一体地滑动,并且采用金属制成(例如铁制)。
在轭板40的车辆左侧,固定有作为保持机构(吸附机构)以及切换机构的磁铁42(电磁石),在磁铁42的车辆右侧面设置有吸附面42A。利用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使轭板40与吸附面42A面接触,由此,第一连杆22被卡止(配置)于初始位置亦即允许位置。另外,通过使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而朝车辆右方滑动,使得轭板40能够与磁铁42(吸附面42A)分离。
磁铁42与车辆的控制装置44电连接。车辆的制动器46与控制装置44电连接,通过对制动器46操作使得车辆制动。
在制动器46未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不对磁铁42通电,由此在吸附面42A不产生磁力,轭板40未被吸附面42A吸附。由此,允许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方(阻止方向)的滑动,由此第一连杆22可从允许位置朝阻止位置滑动,形成为阻止状态(锁定状态)。
另外,在制动器46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使磁铁42通电,由此在吸附面42A产生磁力,轭板40被吸附(保持)于吸附面42A。由此,利用磁铁42阻止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方的滑动,使得第一连杆22保持于允许位置,形成为允许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比磁铁42(吸附面42A)的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与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的合力小。因此,如上所述,在利用磁铁42将第一连杆22保持于允许位置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能够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可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允许方向)转动。
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在壳体12的外罩14保持有作为操作部件的棒状的解除按钮48,解除按钮48被设为可沿着长边方向朝上下方向移动(滑动)。在外罩14(壳体12)与解除按钮48之间架设有作为复位机构的复位弹簧(省略图示),复位弹簧将解除按钮48朝上侧(壳体12外)施力,由此解除按钮48被卡止为从外罩14朝上侧突出上端部(一端部)的状态。
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另一端部)相对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前侧端的车辆右侧被配置于上侧。因此,通过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地使上端向下侧地(壳体12内)按压操作解除按钮48,使得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被配置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前侧端的车辆右侧。由此,第一连杆22被卡止于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方的滑动被阻止,由此第一连杆22被保持于允许位置,形成为强制允许状态(强制锁定解除状态)。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档杆装置10中,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右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
在制动器46不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不对磁铁42通电,轭板40未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另外,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比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大。
因此,在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右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时,如图3所示,在第二连杆30的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朝车辆右方滑动,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阻止位置,并且第二连杆30与卡止壁24卡止(面接触)。由此,基于换档杆18的推压力的第二连杆30的转动利用卡止壁24而被卡止,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不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利用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阻止换档杆18朝「PS」位置的操作,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被阻止(锁定)。
另外,在制动器46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使磁铁42通电,轭板40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另外,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比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与磁铁42的相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的合力小。
因此,在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右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时,如图4所示,在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以及磁铁42的相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的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朝车辆右方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而转动。由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被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被允许(锁定解除)。
这样,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而到达「PS」位置时,在磁铁42(吸附面42A)相对于轭板40的吸附与非吸附之间切换,第一连杆22的配置在允许位置与阻止位置之间被切换,由此第二连杆30的移动方向在朝车辆右方的滑动方向与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的转动方向之间被切换,从而在允许与阻止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之间被切换。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在阻止与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之间切换。
另外,在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利用换档杆18的车辆左侧部分朝车辆左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由此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并转动。由此,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朝车辆左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允许换档杆18从「R」档位向「P」档位的操作。
然而,通过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地使上端向下侧地按压操作解除按钮48,使得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配置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前侧端的车辆右侧。由此,第一连杆22被卡止于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由此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向车辆右方的滑动被阻止,第一连杆22被保持于允许位置。
因此,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如果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右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则即便磁铁42不被通电(即便轭板40不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如图4所示,在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朝车辆右方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也会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由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被强制性地允许(强制锁定解除)。
此处,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初始位置亦即允许位置,如上所述,通过按压操作解除按钮48,使得第一连杆22保持于允许位置。
因此,不需要利用解除按钮48的按压操作来使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移动。由此,无需利用解除按钮48的按压操作来使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克服对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所施加的作用力移动,能够减小解除按钮48的按压操作负荷。并且,能够减小解除按钮48的按压操作行程,能够减小解除按钮48的上端部从外罩14朝上侧的突出量。
此外,第一复位弹簧26对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施力,从而将第一连杆22配置于允许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第一连杆22配置于允许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图6利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装置的换档杆装置1050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50虽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有所不同。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50中,在第一连杆22形成俯视呈长条状的连杆孔52,连杆孔52从第一连杆22的上表面被开放,并且被配置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在连杆孔52的车辆后侧的端部内插入支承轴28的下侧部,支承轴28被设为无法旋转而能够沿连杆孔52的长边方向滑动。
第二连杆30被不可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28,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沿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车辆左方的方向倾斜。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被设为前端部32B的车辆后侧面,推压面32D被配置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此外,推压面32D也可以沿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车辆右方或者车辆左方的方向倾斜。
在卡止壁24的车辆左侧面,一体地形成作为卡止部的长方体状的卡止突起24A,卡止突起24A从卡止壁24向车辆左侧突出,并且被配置于第二连杆30的连杆主体32的车辆前侧。
此处,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在不使磁铁42产生磁力且轭板40未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的情况下,在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的第二连杆30朝车辆前侧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朝车辆右方滑动,从而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阻止位置,并且第二连杆30的连杆主体32与卡止壁24以及卡止突起24A卡止(面接触)。由此,基于换档杆18的推压力的第二连杆30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的滑动利用卡止壁24以及卡止突起24A而被卡止,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无法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滑动,由此利用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阻止了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阻止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
另外,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在磁铁42产生磁力而将轭板40吸附于磁铁42的吸附面42A的情况下,在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以及磁铁42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的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朝车辆右方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支承轴28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沿着连杆孔52朝车辆前侧滑动,由此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朝车辆前侧滑动。因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车辆前侧滑动,由此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PS」位置的操作,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
另外,在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通过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前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使得支承轴28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沿着连杆孔52而朝车辆前侧滑动,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朝车辆前侧滑动。因此,允许换档杆18朝「PS」位置的操作,允许换档杆18从「R」档位向「P」档位的操作。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将第一连杆22的连杆孔52配置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但也可以将第一连杆22的连杆孔52设为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车辆右方或者车辆左方的方向倾斜。另外,在将第一连杆22的连杆孔52设为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车辆右方的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亦可将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配置为与车辆左右方向垂直,或者配置为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车辆右方的方向倾斜。
[第三实施方式]
图7利用从车辆左方观察的侧视图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装置的换档杆装置1060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8利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示出换档杆装置6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60虽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有所不同。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60被设为所谓直动式,外罩14的操作槽16被配置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因此,通过沿着操作槽16朝车辆前后方向操作换档杆18,由此档位可变更为「P」档位、「R」档位、「N」档位、「D」档位、「3」档位、「2」档位、以及「L」档位。
在换档杆18的上端设置有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按钮62,操作按钮62可被操作(按压)。
如图7所示,在换档杆18的下端附近设置有作为按压部件的带槽销64,带槽销64可与换档杆18朝车辆前后方向的操作一体地朝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转动)。
此处,通过操作(按压)操作按钮62,使得带槽销64向换档杆18的下侧(一侧)移动(滑动)。另外,通过解除操作按钮62的操作,由此利用作用力使操作按钮62复位到初始位置,并且带槽销64向换档杆18的上侧(另一侧)移动。
在壳体12内,在带槽销64的附近固定有作为卡合部件的锁止板66。在锁止板66贯通形成作为卡合孔的锁止孔68,带槽销64被插入(贯通)到锁止孔68内。在锁止孔68的上缘(另一侧缘)形成作为卡合槽的凹凸状的锁止槽70,锁止槽70在换档杆18的各档位的带槽销64的位置形成为凹状,并且在换档杆18的特定的档位间的带槽销64的位置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锁止山70A(凸部)。
在换档杆18被配置在「P」档位、「R」档位、「N」档位、「D」档位、「3」档位、「2」档位、以及「L」档位时,带槽销64分别被配置于锁止孔68的「P」位置、「R」位置、「N」位置、「D」位置、「3」位置、「2」位置、以及「L」位置。
在操作按钮62未被操作而带槽销64不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的状态下,当换档杆18被操作时,带槽销64与锁止槽70的锁止山70A卡合,在该情况下,换档杆18的操作被阻止。
另外,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而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的状态下,当换档杆18被操作时,由于带槽销64不与锁止槽70的锁止山70A卡合,故换档杆18的操作被允许。
特别是在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被操作时以及换档杆18从「R」档位向「P」档位被操作时,在操作按钮62未被操作而带槽销64不向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的情况下,带槽销64与锁止孔68的「P」位置和「R」位置之间的锁止山70A卡合,由此换档杆18的操作被阻止。
换档锁定机构20被配置于锁止孔68的车辆前侧,换档锁定机构20的卡止壁24以及磁铁42分别被配置于下侧以及上侧。
第二连杆30的连杆主体32形成为L字形棒状,从支承轴28朝车辆后侧延伸突出,连杆主体32的前端部32B在锁止孔68的侧方、被配置于锁止孔68的「P」位置的下侧。
连杆主体32的锁定面32C被设为前端部32B的上侧面,锁定面32C被配置为与上下方向垂直。连杆主体32的推压面32D被设为前端部32B的下侧面,推压面32D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下方的方向倾斜。此外,锁定面32C也可以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上方或者下方的方向倾斜。另外,推压面32D也可以被配置为与上下方向垂直,或者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上方的方向倾斜。
在换档杆18被配置于「P」档位的状态下,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时,利用带槽销64朝下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
另外,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带槽销64向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的状态下,在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到「P」档位之后,在操作按钮62的操作被解除、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上侧移动时,利用带槽销64朝上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
第二连杆30的移动棒34A的基端部从连杆主体32的基端部32A朝向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下方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二连杆30的移动棒34B的基端部从连杆主体32的基端部32A朝向越趋向车辆后方越靠近下方的方向延伸,收容箱36被配置于连杆主体32的基端部32A的下侧。
如图7以及图8所示,解除按钮48被保持于壳体12的车辆右侧壁,解除按钮48可沿长边方向朝车辆左右方向移动(滑动)。壳体12与解除按钮48之间的复位弹簧朝车辆右侧(壳体12外)对解除按钮48进行施力,解除按钮48被卡止为使车辆右侧端部(一端部)从壳体12朝车辆右侧突出的状态。另外,解除按钮48的车辆左侧端部(另一端部)相对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前侧端的下侧被配置在车辆右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档杆装置60中,在换档杆18被配置于「P」档位的状态下,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时,利用带槽销64朝下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
在制动器46未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不对磁铁42通电,轭板40未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另外,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比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大。
因此,在利用带槽销64朝下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时,在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的第二连杆30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朝下方滑动,从而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阻止位置,并且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下端卡止在卡止壁24。由此,基于带槽销64的推压力的第二连杆30的转动利用卡止壁24被卡止,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不朝下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利用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阻止了带槽销64的朝换档杆18下侧的移动(操作按钮62的操作)。因此,带槽销64与锁止孔68的「P」位置和「R」位置之间的锁止山70A卡合,由此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被阻止(锁定)。
另外,在制动器46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使磁铁42通电而将轭板40吸附于磁铁42的吸附面42A。另外,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比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与磁铁42的相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的合力小。
因此,在利用带槽销64朝下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时,在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以及磁铁42的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的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朝下方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由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下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下侧的移动(操作按钮62的操作)。因此,带槽销64不与锁止孔68的「P」位置与「R」位置之间的锁止山70A卡合,由此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锁定解除)。
另外,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的状态下,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到「P」档位之后,在操作按钮62的操作被解除、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上侧移动时,通过利用带槽销64朝上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使得克服第二连杆30与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因此,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朝上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上侧的移动,允许带槽销64朝锁止孔68的「P」位置的移动。
另外,通过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地使车辆右侧端朝车辆左侧地按压操作解除按钮48,使得解除按钮48的车辆左侧端部配置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前侧端的下侧。由此,第一连杆22被卡止于解除按钮48的车辆左侧端部,由此阻止了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下方的滑动,将第一连杆22保持于允许位置。
因此,在换档杆18被配置于「P」档位的状态下,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时,如果利用带槽销64朝下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时,即便磁铁42未被通电(即便轭板40未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在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朝下方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也会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由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下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下侧的移动(操作按钮62的操作)。因此,带槽销64不与锁止孔68的「P」位置与「R」位置之间的锁止山70A卡合,由此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被强制地允许(强制锁定解除)。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9利用从车辆左方观察的侧视图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装置的换档杆装置1080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80虽具有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有所不同。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80中,在换档锁定机构20的第一连杆22,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应用连杆孔52。
第二连杆30被不可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28,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上方的方向倾斜。
在卡止壁24的上表面,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一体地形成有卡止突起24A,卡止突起24A从卡止壁24朝上侧突出,并且被配置于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的车辆前侧。
此处,在换档杆18被配置于「P」档位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操作按钮62使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由此在利用带槽销64朝下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时,磁铁42不产生磁力且轭板40未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在该情况下,在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的第二连杆30朝车辆前侧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朝下方滑动,从而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阻止位置,并且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与卡止壁24以及卡止突起24A卡止(面接触)。由此,基于换档杆18的推压力的第二连杆30朝下侧及车辆前侧的滑动利用卡止壁24以及卡止突起24A而被卡止,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不朝下侧及车辆前侧滑动,由此利用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阻止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下侧的移动(操作按钮62的操作)。因此,带槽销64与锁止孔68的「P」位置和「R」位置之间的锁止山70A卡合,由此阻止了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锁定)。
另外,在换档杆18被配置于「P」档位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操作按钮62使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由此在利用带槽销64朝下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时,磁铁42产生磁力而将轭板40吸附于磁铁42的吸附面42A,在该情况下,在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以及磁铁42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的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朝下方的滑动被阻止的状态下,支承轴28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沿着连杆孔52朝车辆前侧滑动,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朝车辆前侧滑动。因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车辆前侧滑动,由此允许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下侧的移动(操作按钮62的操作)。由此,带槽销64不与锁止孔68的「P」位置与「R」位置之间的锁止山70A卡合,由此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锁定解除)。
另外,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的状态下,在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到「P」档位之后,当操作按钮62的操作被解除、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上侧移动时,通过利用换档杆18朝上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使得支承轴28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沿着连杆孔52朝车辆前侧滑动,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朝车辆前侧滑动。因此,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朝车辆前侧滑动,由此允许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上侧的移动,允许带槽销64向锁止孔68的「P」位置的的移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将第一连杆22的连杆孔52配置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但也可以将第一连杆22的连杆孔52设为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上方或下方的方向倾斜。另外,在将第一连杆22的连杆孔52设为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下方的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亦可将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配置为与车辆左右方向垂直,或者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下方的方向倾斜。而且,在将第一连杆22的连杆孔52设为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上方的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亦可将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配置为与上下方向垂直,或者沿着越趋向车辆前方越靠近上方的方向倾斜。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换档锁定机构20阻止或者允许带槽销64的移动,由此分别阻止或者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但也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换档锁定机构20阻止或者允许换档杆18的移动,由此分别阻止或者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
[第五实施方式]
图10利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装置的换档杆装置109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90虽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有所不同。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杆装置90中,在换档锁定机构20中,第一连杆22可转动地被支承于车辆前侧及车辆右侧的端部,第一连杆22可在初始位置亦即允许位置(图10中由实线示出的锁定解除位置)与阻止位置(图10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锁定位置)之间朝车辆左右方向转动。
在第一连杆22的转动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26,第一复位弹簧26被设为扭簧,将第一连杆22朝车辆左侧施力。
在第一连杆22的车辆前侧面保持有轭板40,轭板40可与第一连杆22一体地转动。
在轭板40的车辆前侧固定有磁铁42,在磁铁42的车辆后侧面设置有吸附面42A。利用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轭板40与吸附面42A面接触,由此,第一连杆22被卡止(配置)于初始位置亦即允许位置。另外,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朝车辆右侧转动,由此轭板40可与磁铁42(吸附面42A)分离。
第一连杆22的支承轴28从第一连杆22朝下方突出。另外,在第一连杆22上未设置收容箱36,在第二连杆30上未设置移动棒34A、34B。
在第一连杆22的支承轴28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38,第二复位弹簧38被设为扭簧,且被架设于第一连杆22与第二连杆30之间。第二复位弹簧38将第二连杆30朝车辆左侧施力,第二连杆30的转动被卡止(限制)于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30被配置于初始位置。
第二连杆30(连杆主体32)的前端部32B的车辆后侧面被设为推压面32D,推压面32D被配置为与车辆前后方向近似垂直。在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而到达「PS」位置时,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前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
在第二连杆30的车辆后侧端部的车辆右侧固定卡止壁24(板),卡止壁24的车辆左侧面被配置为与车辆左右方向垂直。另外,在第二连杆30的车辆后侧端部以外的部分的车辆右侧未配置卡止壁24。
在制动器46未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不对磁铁42通电,由此不使吸附面42A产生磁力,轭板40未被吸附面42A吸附。由此,允许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侧(阻止方向)的转动,由此第一连杆22可从允许位置朝阻止位置转动,形成为阻止状态(锁定状态)。
另外,在制动器46被操作的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44的控制使磁铁42通电,由此在吸附面42A产生磁力,轭板40被吸附(保持)于吸附面42A。由此,利用磁铁42阻止了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侧的转动被阻止,由此第一连杆22被保持于允许位置,形成为允许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另一端部)相对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后侧端车辆右侧配置在上侧。因此,通过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地使上端朝下侧(壳体12内)地对解除按钮48进行按压操作,使得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配置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后侧端的车辆右侧。由此,第一连杆22被卡止于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侧的转动被阻止,由此第一连杆22被保持于允许位置,形成为强制允许状态(强制锁定解除状态)。
此处,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在不使磁铁42产生磁力且轭板40未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的情况下,如图10中双点划线所示,在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的第二连杆30相对于第一连杆22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朝车辆右方滑动,从而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阻止位置,并且第二连杆30与卡止壁24卡止。由此,基于换档杆18的推压力的转动被卡止壁24卡止,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无法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滑动,由此利用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阻止了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阻止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
另外,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并到达「PS」位置时,在磁铁42产生磁力而将轭板40吸附于磁铁42的吸附面42A的情况下,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在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以及磁铁42对于轭板40的吸附力的第一连杆22、轭板40以及第二连杆30朝车辆右方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第一连杆22被配置在允许位置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第二连杆30不与卡止壁24卡止。由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
另外,在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而到达「PS」位置时,如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通过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前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使得第一连杆22从第二连杆30受到朝向车辆左侧的转动力作用而不会转动,在该状态(第一连杆22被配置于允许位置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第二连杆30不与卡止壁24卡止。由此,允许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朝车辆右侧和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允许换档杆18从「R」档位向「P」档位的操作。
另外,通过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地使上端向下侧地对解除按钮48进行按压操作,由此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被配置于第一连杆22的车辆后侧端的车辆右侧。由此,第一连杆22被卡止于解除按钮48的下端部,由此阻止轭板40以及第一连杆22朝车辆右侧的转动,将第一连杆22保持于允许位置。
因此,在换档杆18从「P」档位被操作而到达「PS」位置时,如果利用换档杆18朝车辆右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则即便磁铁42不被通电(轭板40未被磁铁42的吸附面42A吸附),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在第一连杆22以及轭板40朝车辆右侧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也会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转动。由此,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朝车辆右侧及车辆前侧转动,由此允许换档杆18向「PS」位置的操作,强制地允许换档杆18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强制锁定解除)。
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将换档锁定机构20应用于门式的换档杆装置10,但也可以将换档锁定机构20应用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直动式的换档杆装置60、80。
在该情况下,优选设为使锁止孔68的「P」位置的下方与第二连杆30的锁定面32C对置的配置,并且设为当在操作按钮62被操作而带槽销64朝换档杆18的下侧移动的状态下换档杆18从「R」档位被操作到「P」档位时,带槽销64朝车辆前侧推压第二连杆30的推压面32D。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虽构成为使解除按钮48与第一连杆22的周面卡合来阻止第一连杆22的移动,但也可以构成为使解除按钮48与设置于第一连杆22的卡合孔卡合来阻止第一连杆22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虽将解除按钮48以一个部件构成,但也可以将解除按钮48由多个相互连动的连动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只要是将至少一个的连动部件向初始位置侧施力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第二连杆30的前端部32B可相对于第二连杆30的基端部32A侧转动地被连结。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前端部32B相对于基端部32A侧进行施力,使得前端部32B的相对于基端部32A侧的、朝向操作槽16的与「P」档位侧相反一侧或者锁止孔68的与「P」位置侧的相反一侧的转动被卡止,并且前端部32B的相对于基端部32A侧的朝向操作槽16的「P」档位侧或锁止孔68的「P」位置侧的克服作用力的转动被允许。
由此,在前端部32B相对于基端部32A侧的朝向操作槽16的与「P」档位侧相反一侧或者锁止孔68的与「P」位置侧相反一侧的转动被卡止的状态下,第二连杆30阻止或者允许换档杆18的从「P」档位向「R」档位的操作或者带槽销64从锁止孔68的「P」位置的移动。另外,通过使前端部32B相对于基端部32A侧克服作用力而朝向操作槽16的「P」档位侧或锁止孔68的「P」位置侧转动,由此第二连杆30允许换档杆18的从「R」档位向「P」档位的操作或者带槽销64的朝向锁止孔68的「P」位置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将换档杆装置10、50、60、80、90设为地式并设置于车室的底板部,但也可以将换档杆装置10、50、60、80、90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柱,或将换档杆装置10、50、60、80、90设置于车辆的仪器控制台。

Claims (3)

1.一种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档部件,通过对该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来变更档位;
配置部件,其被配置于允许位置,在从规定档位对上述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时,通过将上述配置部件保持于允许位置,由此允许上述换档部件从规定档位被操作,并且在从规定档位对上述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时,通过将上述配置部件移动到阻止位置,由此阻止上述换档部件从规定档位被操作;以及
操作部件,通过对该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来使上述配置部件保持于允许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施力机构,其对上述配置部件施力而将上述配置部件配置于允许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移动部件,在从规定档位对上述换档部件进行操作时,通过将上述配置部件的配置在允许位置与阻止位置之间切换,使得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切换,从而在允许上述换档部件从规定档位被操作与阻止上述换档部件的从规定档位被操作之间切换。
CN201110330219.4A 2010-10-21 2011-10-21 换档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47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6404 2010-10-21
JP2010236404A JP5539149B2 (ja) 2010-10-21 2010-10-21 シ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4767A true CN102454767A (zh) 2012-05-16
CN102454767B CN102454767B (zh) 2015-12-09

Family

ID=45971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021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4767B (zh) 2010-10-21 2011-10-21 换档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26755B2 (zh)
JP (1) JP5539149B2 (zh)
CN (1) CN102454767B (zh)
AU (1) AU2011239239B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6105A (zh) * 2014-10-27 2016-05-04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换挡装置
CN109641520A (zh) * 2016-08-26 2019-04-1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换挡装置
CN110869231A (zh) * 2017-07-11 2020-03-0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换档装置
CN111032411A (zh) * 2017-09-04 2020-04-1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的换档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6800B2 (ja) * 2012-07-11 2016-11-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US10267417B2 (en) 2015-08-26 2019-04-23 Ghsp, Inc. Shifter with noiseless BITSI shift lever control
JP7215665B2 (ja) * 2018-02-23 2023-01-3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DE102018202729B3 (de) * 2018-02-23 2019-08-01 Audi Ag Sperrvorrichtung für einen Wählhebel eines Kraftfahrzeugs mit automatischem Getriebe
CN109484169A (zh) * 2018-11-07 2019-03-19 徐萍 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结构
CN112392943B (zh) * 2019-08-19 2022-05-2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式电子换挡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5479A1 (de) * 1998-06-08 1999-12-09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Schalt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getriebe mit Verriegelungsmechanismus
JP2006168512A (ja) * 2004-12-15 2006-06-29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の変速操作構造
JP2007022375A (ja) * 2005-07-19 2007-02-01 Kojima Press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200968410Y (zh) * 2006-09-01 2007-10-31 吴先友 一种换档操纵机构
US20080006112A1 (en) * 2006-07-05 2008-01-10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A Division Of Jsj Corporation Shifter with actuator incorporating shape memory alloy
CN201246464Y (zh) * 2008-08-25 2009-05-27 黄日顺 拖拉机换档操纵机构
EP2175174A2 (en) * 2008-10-08 2010-04-14 Ghsp, Inc. Shifter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and safety circu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1076A (ja) * 1988-07-18 1990-02-0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At車のセレクト装置
JP3499298B2 (ja) * 1994-08-04 2004-02-2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ロック装置の解除機構
JPH1016593A (ja) * 1996-07-08 1998-01-20 Tokai Rika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ーのロック装置
DE19818864C1 (de) * 1998-04-28 1999-11-04 Daimler Chrysler Ag Wähleinrichtung für ein automatisches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9818866C1 (de) * 1998-04-28 1999-11-11 Daimler Chrysler Ag Wähleinrichtung für ein automatisches Kraftfahrzeuggetriebe
JP2001277893A (ja) 2000-04-04 2001-10-10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のスイッチ装置
JP4597317B2 (ja) * 2000-06-14 2010-12-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レバーのロック装置
JP2002144905A (ja) 2000-11-16 2002-05-22 Niles Parts Co Ltd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操作装置
JP3536041B2 (ja) * 2001-06-12 2004-06-07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US20050044979A1 (en) * 2002-06-20 2005-03-03 Fort William H. Park pawl actuator
US20040118236A1 (en) * 2002-12-19 2004-06-24 Mannoh Kogyo Co., Ltd. Gate type shift lever apparatus
JP4677519B2 (ja) * 2003-05-08 2011-04-27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自動化された自動車伝動装置のためのパークロック
US7568404B2 (en) 2004-07-26 2009-08-04 Ghsp, A Division Of Jsj Corporation Shifter having neutral lock
JP4518869B2 (ja) * 2004-08-23 2010-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DE102006042629A1 (de) 2006-09-05 2008-03-20 ITT Mfg. Enterprises, Inc., Wilmington Schaltknüppel
JP2008151210A (ja) 2006-12-15 2008-07-03 Denso Corp シフトバイワイヤ用レンジ切換装置
US8371188B2 (en) * 2008-10-02 2013-02-12 Kongsberg Driveline Systems I, Inc. Transmission control assembly having a locking mechanism
JP5627983B2 (ja) 2010-01-21 2014-11-1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5479A1 (de) * 1998-06-08 1999-12-09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Schalt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getriebe mit Verriegelungsmechanismus
JP2006168512A (ja) * 2004-12-15 2006-06-29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の変速操作構造
JP2007022375A (ja) * 2005-07-19 2007-02-01 Kojima Press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US20080006112A1 (en) * 2006-07-05 2008-01-10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A Division Of Jsj Corporation Shifter with actuator incorporating shape memory alloy
CN200968410Y (zh) * 2006-09-01 2007-10-31 吴先友 一种换档操纵机构
CN201246464Y (zh) * 2008-08-25 2009-05-27 黄日顺 拖拉机换档操纵机构
EP2175174A2 (en) * 2008-10-08 2010-04-14 Ghsp, Inc. Shifter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and safety circuit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6105A (zh) * 2014-10-27 2016-05-04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换挡装置
CN109641520A (zh) * 2016-08-26 2019-04-1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换挡装置
CN110869231A (zh) * 2017-07-11 2020-03-0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换档装置
CN111032411A (zh) * 2017-09-04 2020-04-1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的换档装置
CN111032411B (zh) * 2017-09-04 2023-06-2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的换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96970A1 (en) 2012-04-26
US8726755B2 (en) 2014-05-20
JP5539149B2 (ja) 2014-07-02
AU2011239239A1 (en) 2012-05-10
CN102454767B (zh) 2015-12-09
JP2012086730A (ja) 2012-05-10
AU2011239239B2 (en) 2014-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4767A (zh) 换档装置
CN102133863B (zh) 变速杆装置
CN101421130B (zh)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JP5319676B2 (ja) シフトキャリッジ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操作装置
CN103042916B (zh) 换档装置
CN103269893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设备
CN101200159A (zh) 装有小脚轮的箱包的防止移动装置
CN105682970A (zh) 换挡装置
JP4518869B2 (ja) 車両用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CN103189300A (zh) 操作杆锁定装置
CN105522920B (zh) 换挡装置
DE102007013678A1 (de) Bedienelemen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170159799A1 (en) Actuating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gears for a gear change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for blocking an actuating apparatus
CN103148215B (zh) 电磁元件及换档装置
CN109509653B (zh) 开关装置和相关联的开关
CN106256589B (zh) 用于车辆的电子换档系统
CN203067764U (zh) 左右驾共用的手自一体换挡机构
EP2572122B1 (en) Gear change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CN103527775B (zh) 具有利用电磁体的换档锁凸轮的自动变速器操作杆总成
KR102238079B1 (ko) 하이브리드 변속 레버
ES2331961T3 (es) Mecanismo de conmutacion de llave de contacto.
CN104576135B (zh) 开关装置
JP2008146968A (ja) 入力装置
CN203477297U (zh) 用于汽车自动换挡杆总成的驻车挡锁止装置
US10871220B2 (en) Shifter mechanism with manual shift fun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