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8034A -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 Google Patents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8034A
CN102428034A CN2010800195048A CN201080019504A CN102428034A CN 102428034 A CN102428034 A CN 102428034A CN 2010800195048 A CN2010800195048 A CN 2010800195048A CN 201080019504 A CN201080019504 A CN 201080019504A CN 102428034 A CN102428034 A CN 102428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e
discharge cell
water
hand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95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8034B (zh
Inventor
齐藤智己
大堂维大
茂木完治
田中利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265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373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31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831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28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8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8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80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0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us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18Water-storage hea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3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5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2Non-contaminated water, e.g. for industrial water supply
    • C02F2103/023Water in cooling circui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6Power supply
    • C02F2201/4617DC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58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using regenerators
    • F24F2003/146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using regenerators using rotating re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在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中设置有设置在液中的电极对(52、53)、高压直流电源(61)以及电流密度集中部(70)。该高压直流电源(61)包括为在电极对(52、53)间进行放电而对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的高压直流电源(61)。该电流密度集中部(70)用来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

Description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液中进行放电而将液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包括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除去液中的杂质而将液净化的液净化技术已广为人们所知。作为这种液净化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包括进行放电而将液净化的放电单元的液处理装置。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液处理装置,在水流动的路径上设置有具有由一个放电电极和一个相向电极构成的电极对的放电单元。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浸渍在液中。放电电极具有基板和从该基板突出的多个突起,构成所谓的锯齿状电极。相向电极形成为平板状,被布置成与放电电极的多个突起相对。
放电单元中,高电压脉冲自脉冲电源施加给电极对。于是,从放电电极的突起部朝着相向电极进行放电。液中,伴随着放电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其结果是,由该活性种对液中的溶解物质(例如氮类化合物、有机类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进行分解或杀菌。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1-252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放电单元中,高电压的脉冲电源作为电源部使用。因为该脉冲电源具有例如含隔直流电容器、切换元件等的电源电路,所以会导致电源部的复杂化、高成本化。另一方面,为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能够想到用高压直流电源作放电单元的电源部。然而,当使用直流电源作电源部时,电极对上总是被施加规定电压。因此,在导电率较高的液中,电流容易在电极周围分散,而无法稳定地进行所希望的放电。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既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又能够在液中进行稳定的放电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包括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是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为对象。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包括电极对52、53和电源部61。电极对52、53设置在液中,该电源部61对该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以便在该电极对52、53之间进行放电。在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中,所述电源部包括高压直流电源61,且包括用以使所述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从电源部61向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在电极对52、53之间进行放电。于是,在液中,伴随着放电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液中所含的被处理物质(有害物质、菌等)被该活性种氧化/分解。
在本发明中,高压直流电源61作为用来对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的电源部使用。因此,与现有例中的脉冲电源相比,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另一方面,如果高压直流电源61这样作为电源部使用,在电极对52、53周围电气密度易于分散。然而,在本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中,设置了用以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因此,即使使用直流电源61,也是既能够避免电流在电极对52、53周围分散,又能够使电流路径上的密度提高。其结果是,能够在电极对52、53间进行所希望的放电。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极对52、53构成为:利用伴随着该电极对52、53的放电所产生的焦耳热产生气泡,也在该气泡内进行放电。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从电源部61向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在电极对52、53之间进行放电。此时,在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会由于电流流动而产生焦耳热。在电极对52、53之间,液由于该焦耳热而气化,产生气泡。如果对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则会在该气泡内产生放电,而在该气泡中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液中所含的被处理物质(有害物质、菌等)被该活性种氧化/分解。
在本发明中,高压直流电源61被作为用以向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的电源部61使用。也就是说,在现有例的放电单元中,是高电压脉冲从高压的脉冲电源施加给电极对,而在本发明的放电单元中,则是直流电压从高压直流电源61施加给电极对52、53。因此,在本发明中,因为能够抑制伴随着放电在液中产生冲击波,所以能够谋求在液中产生的气泡的稳定化。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流密度集中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附近的绝缘部件50、71、71a、75、77。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电极对52、53附近设置有作为电流密度集中部的绝缘部件50、71、71a、75、77。这样一来,因为抑制了电流自电极对52、53向绝缘部件50、71、71a、75、77一侧分散,所以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绝缘部件是覆盖电极对52、53中的至少一电极52之一部分的覆盖部件71。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中,作为电流密度集中部设置有绝缘性覆盖部件71。该覆盖部件71被设置成覆盖电极对52、53中之一电极或者两电极52、53各自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因为能够抑制电流朝着电极52中被覆盖部件71覆盖的部位分散,所以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覆盖部件71形成为轴向的至少一端敞开口的筒状,被所述筒状覆盖部件71覆盖的电极52形成为嵌合在该筒状覆盖部件71内部的棒状。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棒状电极52内嵌在筒状覆盖部件71内部。这样一来,便能够边避免电流朝着电极52的外周一侧分散,边使电极52的端部一侧的电流密度提高。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棒状电极52被设置成其端部比所述筒状覆盖部件71的一端的开口面72b凹陷得更靠近内侧。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棒状电极52的端部位于比筒状覆盖部件71的开口面72b更向内侧凹陷的位置。这样一来,便会在覆盖部件71的开口面72b内部形成用以使电流路径的截面积缩小的缩小空间。其结果是,在棒状电极52的端部附近能够使电流密度进一步提高。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多个通孔74作为开口部形成在所述覆盖部件71上。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通过在覆盖电极52的一部分的覆盖部件71上设置多个通孔74,便能够抑制覆盖部件71的温度上升。也就是说,在通孔74内部,因电流密度升高而会产生焦耳热,所以通孔74附近的液温容易上升。然而,在本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在覆盖部件7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74,所以能够分散焦耳热的影响。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覆盖部件71的温度上升。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绝缘部件是被设置成将所述电极对52、53隔开且形成有用以构成该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的、作为开口部的通孔74的遮蔽部件71a、77。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中,作为电流密度集中部设置有绝缘性遮蔽部件71a、77。遮蔽部件71a、77设置在这些电极52、53之间,以将两个电极52、53隔开。而且,为在两个电极52、53之间形成电流路径而在遮蔽部件71a、77上形成有通孔74。也就是说,允许在电极对52、53之间经遮蔽部件71a、77上的通孔74放电。根据上述结构,在遮蔽部件71a、77上的通孔74内的电流路径上,电流密度上升。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覆盖部件71被设置成一端的开口朝向下方。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覆盖部件71一端的的开口朝向下方。这样一来,如果伴随着放电,在覆盖部件71的开口部附近产生了气泡,该气泡就会溜到电极52的端部和覆盖部件71的开口面72a之间。其结果是,能够将气泡稳定地保存在覆盖部件71的下侧。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绝缘部件55上,形成有用以使所述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露出的至少一个开口56。
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在覆盖放电电极52的绝缘部件55上形成至少一个开口56。这样一来,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表面就会经开口56暴露在液中。放电时,放电会自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下去。其结果是,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的电场强度增大。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所述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端面还靠内的内侧。
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端面更向内侧凹陷的位置上。因此,当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产生放电时,伴随着放电所产生的电力线就会沿着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内壁形成。这样一来,放电时的电场强度会更大,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的量也会增多。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与所述绝缘部件55的所述开口56的端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与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端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使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与液的接触面积变小。这样一来,便能够避免放电电流分散,放电时的电场强度会更大。其结果是,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的量也会增多。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所述绝缘部件55的所述开口56的端面更往外的外侧。
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端面还往外侧突出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的放电所造成的影响,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附近的部分劣化。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绝缘部件55上形成有多个开口56。
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在绝缘部件55上形成有多个开口56。这样一来,放电时,就会从放电电极52上的从多个开口56露出的各露出部位分别朝着相向电极53产生放电。其结果是,能够同时产生很多高电场强度的放电,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的量也会增多。
第十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放电电极52形成为棒状或线状,所述绝缘部件55具有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的外周面覆盖部55a和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端面且形成有多个所述开口56的端部覆盖部55b。
在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放电电极52形成为棒状或线状。该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被外周面覆盖部55a覆盖,端面被端部覆盖部55b覆盖。在该端部覆盖部55b形成有多个开口56。这样,放电电极52的端面便经多个开口56露出在液中。因此,放电时,自该端面的多个露出部52a分别朝着相向电极53产生放电。其结果是,能够同时产生很多高电场强度的放电,因此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的量也会增多。
第十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放电电极52形成为棒状或线状,所述绝缘部件55具有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且形成有多个所述开口56的外周面覆盖部55a和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端面的端部覆盖部55b。
在第十六方面的发明中,放电电极52形成为棒状或线状,外周面被外周面覆盖部55a覆盖,端面被端部覆盖部55b覆盖。而且,在外周面覆盖部55a形成有多个开口56。这样,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便经多个开口56露出在液中。因此,放电时,从该外周面上的多个露出部52a分别朝着相向电极53产生放电。其结果是,能够同时产生很多高电场强度的放电,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的量也增多。
第十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五到第十六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在0.5mm以下。此外,这里所说的“开口部”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还可以是例如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这里所说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指的是开口部的内缘部分相距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最大开口长度)。
在第十七方面的发明中,将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设定在0.5mm以下。这里,若使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大于0.5mm,自电极52的端部扩散到水中的电流会增大。其结果是,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会下降。然而,在本发明中,因为将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限制在0.5mm以下,所以能够使从电极52向水中扩散的电流变小,从而能够提高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
第十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五到第十六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在0.02mm以上。
在第十八方面的发明中,将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设定在0.02mm以上。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形成开口部72a、74。
第十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绝缘部件是将所述电极对52、53收纳在内部且作为开口部形成有液能够流通的流通口75a、75b的壳体部件75。
在第十九方面的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中,作为电流密度集中部设置有绝缘性壳体部件75。在壳体部件75的内部收纳有电极对52、53。在壳体部件75上形成有液能够流通的流通口75a、75b。因此,壳体部件75内部被液充满,电极对52、53浸渍在该液中。在本发明中,因为电极对52、53周围被绝缘性壳体部件75包围,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电流从电极对52、53向周围扩散。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提高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
第二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绝缘部件50、71、71a、75、77由陶瓷材料形成。
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绝缘部件50、71、71a、75、77由陶瓷材料形成。这里,因为陶瓷材料的耐热性、耐反应性优良,所以能够防止绝缘部件71、71a、75、77伴随着放电劣化。
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流密度集中部70是向所述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供给气泡的气泡产生部80。
在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中,作为电流密度集中部设置有气泡产生部80。气泡产生部80向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供给气泡。因此,在电极对52、53之间电流路径上的水的实质截面积变小。其结果是,能够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
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包括用以保存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气泡的气泡保存部84。
在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中,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气泡由气泡保存部84保存。因此能够防止液中的气泡逃向上方。
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包括被设置成包围所述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的绝热部件85。
在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中,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被绝热部件85包围。这样一来,在绝热部件85内侧的电流路径上,促进了因焦耳热造成的液中的温度的上升。其结果是,促进了液的气化,进一步而言促进了气泡的产生。
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源部61赋予两电极52、53电位差,以使所述放电电极52比所述相向电极53的电位低。
在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使放电电极52的电位比相向电极53低,来进行从放电电极52朝向相向电极53的所谓的负放电。这样一来,放电时,电子会飞入成为高电位的相向电极53,该电子不会飞入放电电极52。这样做,便能够可靠地避免电子集中在放电电极52的表面中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的部位而发生撞击。也就是说,因为放电电极52被绝缘部件55覆盖,只有一部分露出,所以假设使自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正放电,电子则会集中在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而发生撞击,该露出部在较早的时候即会损耗/劣化。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从放电电极52不能够稳定地继续进行所希望之放电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因为电子不飞入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所以能够防止露出部损耗/劣化,从而继续进行安定的放电。
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构成为从所述放电电极52朝着所述相向电极53产生流光放电。
在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中,从所述放电电极52朝着所述相向电极53产生流光放电。该流光放电是一种所谓的伴随着电子雪崩的放电,例如和电晕放电等相比,用较低的电力即能够生成高密度的活性种。
第二十六方面的发明以调湿装置为对象。该调湿装置包括贮存水的贮存部41、将该贮存部41里的水赋予空气中的加湿部43以及用以对该贮存部41里的水进行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在该调湿装置中,所述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由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构成。
在第二十六方面的发明的调湿装置中,贮存在贮存部41内的水由加湿部43赋予空气中,进行室内空间等的加湿。在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进行放电时,贮存部41内的水则被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净化。这里,在本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中,因为使用高压直流电源61作电源部,所以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因为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由于设置了电流密度集中部70而上升,所以能够谋求放电的稳定化。
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以一种调湿装置为对象。该调湿装置包括:捕捉空气中的水分而对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31、对被该除湿部31捕捉的水进行回收的贮存部41以及用以对该贮存部41内的水进行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在该调湿装置中,所述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由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构成。
在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中,通过利用除湿部31捕捉空气的水分,该空气被除湿。被除湿部31捕捉的水被回收到贮存部41。当在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进行放电时,贮存部41内的水被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净化。这里,在本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中,因为高压直流电源61作为电源部使用,所以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因为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由于设置了电流密度集中部70而上升,所以能够谋求放电的稳定化。
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温水供给器为对象。该温水供给器包括:贮存被加热的水的供水箱91和用以对该供水箱91内的水进行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在该温水供给器中,所述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由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构成。
在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中,供水箱91内贮存被加热的水(温水)。当在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进行放电时,贮存部41内的水即被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净化。这里,在本发明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中,因为高压直流电源61作为电源部使用,所以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因为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由于设置了电流密度集中部70而上升,所以能够谋求放电的稳定化。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高压直流电源61作为用来对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的电源部使用。因此,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例如,如果是现有例中的脉冲电源,伴随着放电容易产生冲击波、噪音。相对于此,本发明也能够抑制这样的冲击波、噪音的发生。
在本发明中,因为设置有电流密度集中部70,所以能够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因此,能够避免电流在电极对52、53周围分散,从而能够在电极对52、53间进行所希望的放电。其结果是,因为能够使伴随着放电而在液中产生的活性种的量增加,所以能够谋求对液进行净化的液净化效率提高。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从高压直流电源61对电极对52、53施加直流电压,做到了在气泡内进行放电。因此,如果是脉冲电源,会在水中产生冲击波,气泡容易被破坏。相对于此,在本申请发明中,因为几乎不会产生这样的冲击波,所以气泡稳定。结果是,能够在气泡内进行稳定的放电。
和使用脉冲电源相比,通过使用直流电源61能够谋求电源部的低成本化;和使用脉冲电源相比,通过使用直流电源61能够使放电时的噪音降低。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通过在电极对52、53附近设置绝缘部件71、71a、75、77,便能够利用较简单的结构提高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由绝缘性覆盖部件71覆盖电极对52、53的一部分。因此,利用该覆盖部件71即能够可靠地防止电流在电极对52、53周围分散。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使棒状电极52嵌合在筒状覆盖部件71的内部。这样一来,在覆盖部件71的开口部72a附近能够使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提高。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电极52的端面52a凹陷得比筒状覆盖部件71的一端的开口面72b还靠近内侧。这样便能够在覆盖部件71的开口面72b和电极52的端面52a之间形成用以缩小电流路径的截面积的缩小空间。因此,能够利用这样的缩小空间进一步可靠地提高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其结果是,在电极对52、53间的放电会更加稳定。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在覆盖部件7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74,所以能够提高各通孔74内的电流密度。此时,在电流路径上产生的焦耳热会分散给各通孔74。因此,能够抑制放电时覆盖部件71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覆盖部件71由于温度上升而劣化,从而能够提高覆盖部件71的耐久性。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一端的开口面72a朝向下方。因此,能够将在开口面72a附近产生的气泡保存在电极52的端部下侧。其结果是,因为能够避免在液中产生的气泡逃向上方,所以能够进一步稳定地进行气泡内的放电。
根据上述第十方面的发明,通过在覆盖放电电极52的绝缘部件55上形成开口56,用较简单的结构即能够使绝缘部件55的一部分露出在液中。
这里,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端面更靠内的内侧,所以能够一边沿着开口56的内壁形成较高密度的电力线一边放电。因此,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向相向电极53的电场强度变大,从而能够大量地生成高密度的活性种。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因为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端面和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使放电电极52和液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而能够使从放电电极52漏到液中的电流变小。因此,能够增大电场强度进一步提高液的净化能力,且能够伴随着对漏电流的抑制谋求电源部61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因为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端面还靠外的外侧,所以能够抑制伴随着来自露出部52a的放电其周围的绝缘部件55劣化。还有,通过使放电电极52从绝缘部件55突出,能够提高在突出端部的电场强度的密度,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活性种的生成。
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能够从放电电极52经多个开口56同时产生很多放电。而且,因为这些放电电场集中,所以能够在液中大量地生成高密度的活性种。
在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在覆盖棒状放电电极52的端面的端部覆盖部55b形成多个开口56。这样一来,便能够从放电电极52的端面经多个开口56同时形成很多放电。而且,因为这些放电电场集中,所以能够在液中大量地生成高密度的活性种。
同样,在第十六方面的发明中,在覆盖棒状放电电极52的外周的外周面覆盖部55a形成有多个开口56。这样一来便能够从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经多个开口56同时形成很多放电。而且,因为这些放电电界集中,所以能够在液中大量地生成高密度的活性种。。
特别是,像第十七方面的发明那样,通过使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在0.5mm以下,便能够可靠地抑制电流向电极对52、53周围分散,从而能够产生稳定的放电。像第十八方面的发明那样,通过使开口部72a、74的开口宽度在0.02mm以上,覆盖部件71的加工性就会提高。
在第十九方面的发明中,在绝缘性壳体部件75的内部收纳有电极对52、53。因此,由于能够可靠地避免电流在电极对52、53周围分散,所以能够在电极对52、53间进行稳定的放电。
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绝缘部件71、71a、75、77由陶瓷材料形成,所以能够避免绝缘部件71、71a、75、77伴随着放电而氧化/熔化,从而能够提高绝缘部件71、71a、75、77的耐久性。
在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中,通过向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供给气泡,很容易地就能够使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而且,通过这样供给气泡,在气泡内也能够伴随着气体绝缘破坏产生放电。因此,从气泡中也能够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
在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设置了保存所产生的气泡的气泡保存部84,所以能够避免在液中产生的气泡逃向上方。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稳定地进行气泡内的放电。
在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做到了用绝热部件85包围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所以能够进一步促进在电流路径上的液的温度的上升,从而促进气泡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进行在气泡内的放电。
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因为做到了从放电电极52朝向相向电极53进行所谓的负放电,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电子集中在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并撞击该露出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损耗/劣化,从而能够继续进行稳定的放电。
根据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进行流光放电功耗较小、液净化效率较高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
在第二十六方面的发明中,在对空气至少进行加湿的调湿装置中,在水中能够可靠且稳定地进行气泡内的放电。在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中,在对空气至少进行除湿的调湿装置中,在水中能够可靠且稳定地进行气泡内的放电。在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中,在供给温水的温水供给器中,在水中能够可靠且稳定地进行气泡内的放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中的放电电极附近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覆盖部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不同的三个放电单元的电流—电压特性的曲线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气泡产生区域附近放大示出的结构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8(A)和图28(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放电电极的概略结构图,图28(A)是放电电极的纵向剖视图,图28(B)是从相向电极一侧看到的放电电极的侧视图。
图29(A)和图29(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放电电极的概略结构图,图29(A)是放电电极的纵剖视图,图29(B)是从相向电极一侧看到的放电电极的侧视图。
图3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1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放电电极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第1例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第2例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第3例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7是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概略结构图。
图38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水供给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39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水供给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40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4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42是其他实施方式(第1例)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放电电极附近的俯视图。
图43是其他实施方式(第2例)所涉及的放电单元的放电电极附近的俯视图。
-附图说明-
10-调湿装置;31-除湿辊(除湿部);41-水箱(贮存部);43-加湿辊(加湿部);50-放电单元(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2-放电电极(电极对);52a-露出部;53-相向电极(电极对);55-绝缘部件;55a-外周面覆盖部;55b-端部覆盖部;56-开口;61-电极部(直流电源);70-电流密度集中部;71-覆盖部件(电流密度集中部、绝缘部件);71a-盖部(电流密度集中部、绝缘部件、遮蔽部件);72-嵌合槽;72a-开口部;72b-开口面;74-通孔(开口部);75-壳体部件(电流密度集中部、绝缘部件);77-遮蔽板(电流密度集中部、绝缘部件、遮蔽部件);80-气泡产生部(电流密度集中部);84-气泡保存板(气泡保存部);85-绝热部件;90-温水供给器;91-供水箱;B-气泡产生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质上的优选示例而已,并无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使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等意图。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构成为能够进行将空气加湿的加湿运转。所述调湿装置10具有用以净化空气的各种空气净化部件。
如图1、图2所示,调湿装置10是一种在树脂制壳体11内收纳有用来进行空气加湿、空气净化的各种构成部件的装置。该壳体11形成为长方体,该长方体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且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比该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都大。在所述壳体11的前表面和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用以将空气引入壳体11内的吸入口12。在所述壳体11上,上部靠近后方的部位形成有用以将壳体11内的空气吹向室内的吹出口13。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从所述吸入口12到吹出口13形成空气在其中流通的空气通路14。此外,在图1所示的调湿装置10中,所述壳体11的前表面被前面面板11a覆盖住。
如图2所示,在空气通路14内,按照从空气流动的上流侧到下流侧之顺序,依次设置有空气净化部件20、加湿单元40(加湿机构)以及离心泵15。
<空气净化部件的结构>
如图2所示,空气净化部件20是一个用于对在空气通路14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部件,按照从空气流动的上流侧到下流侧之顺序,拥有预过滤器21、离子化部22、皱褶过滤器23以及除臭过滤器24。
所述预过滤器21构成物理性地捕捉空气中所含较大尘埃的集尘用过滤器。
所述离子化部22构成使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尘埃荷电部件。在该离子化部22设置有例如线状电极和与该线状电极相向的板状电极。在所述离子化部22,通过从电源对两电极施加电压,会在两电极之间进行电晕放电。空气中的尘埃通过该电晕放电带上规定的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
所述皱褶过滤器23构成呈波浪曲线的板状静电过滤器。也就是说,在皱褶过滤器23中,在所述离子化部22带电的尘埃被电气吸引而被捕捉住。此外,还可以让所述皱褶过滤器23负载光催化剂等除臭用材料。
除臭过滤器24,是通过在蜂窝构造的基材的表面负载用以对空气除臭的除臭剂而构成。可利用的除臭剂有吸附空气中的被处理成分(臭味物质、有害物质)的吸附剂和对该被处理成分进行氧化、分解的催化剂等。
<加湿单元的结构>
如图2所示,加湿单元40包括:贮存作为液体的加湿水的作为贮存部的水箱41、用以将该水箱41内的水吸上来的水轮42、用来将被该水轮42吸上来的水赋予空气中的、作为加湿部的加湿辊43以及用以驱动该加湿辊43旋转的驱动马达44。而且,加湿单元40还包括用来对加湿辊43加热的加热器48。
图1中也同样示出,水箱41由上侧开口的横置式箱部件45和覆盖该箱部件45之上侧的盖部件46构成。该水箱41被设置在壳体11下部的空间内,该水箱41的长边方向与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一致。该水箱41构成为:相对于形成在该壳体11的侧表面上的抽出口11b能够拉出来或者推进去(能够滑动)。也就是说,水箱41可自由装卸地收纳在壳体11内。这样一来,在将水箱41从壳体11拉出的状态下,能够适当地向该水箱41内添加用于加湿的水。
水轮42形成为近似圆盘状,在其轴心部设置有从水轮42的两端面沿厚度方向向外突出的转轴42a。该转轴42a由立设于所述水箱41底面的轴承部(图示省略)的上端支承着自由旋转。这样一来,水轮42便被支承着而能够在水箱41内自由旋转。所述水轮42由所述轴承部支承,保证该水轮42的包括其下端部的规定部位浸渍在水箱41内的水中。
在水轮42上且位于壳体后方一侧的侧面(面对所述加湿辊43的那个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凹部42b。这些凹部42b构成用以将加湿水朝着所述加湿辊43一侧吸上来的加湿用凹部。所述凹部42b在所述水轮42的径向外侧端部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形成。所述凹部42b在水轮42的旋转过程中,在浸渍在水箱41的水中的位置和从水中出来的位置之间交替变化。这样一来,水轮42,就能够将进入处于浸渍在水中之位置的凹部42b内的水吸到液面上方。
在水轮42后侧的侧面上,设置有与该水轮42同轴的中间齿轮42d,在该中间齿轮42d的外周面上齿部42c与该中间齿轮42d形成为一体。该中间齿轮42d的齿部42c构成为与后述加湿辊43的从动齿轮43a相啮合。
加湿辊43具有环状的从动齿轮43a和内嵌于该从动齿轮43a而被保持住的圆盘状吸附部件43b。该吸附部件43b由具有吸水性的无纺布制成。所述加湿辊43,在高于所述水箱41内水满时之水位的位置经转轴支承着自由旋转。所述加湿辊43被布置成包括其下端的规定部位与所述水轮42实质上接触。也就是说,所述加湿辊43具有在轴向(前后方向)与水轮42的凹部42b重叠的部位。这样一来,由水轮的凹部42b吸上来的水被所述加湿辊43的吸附部件43b吸收。
驱动马达44构成为:经小齿轮等驱动加湿辊43的从动齿轮43a旋转。当从动齿轮43a由驱动马达44驱动旋转时,与该从动齿轮43a啮合的水轮42便旋转。这样,就能够利用所述驱动马达44使加湿辊43和水轮42旋转。
加热器48被布置成离加湿辊43的上流一侧的侧面上端部近。通过设置该加热器48,能够对流入所述加湿辊43的空气加热,借助该热使该加湿辊43上的水气化而对空气加湿。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结构>
如图2、图3所示,调湿装置10包括作为用来净化贮存在水箱41内的水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放电单元50。放电单元50具有进行为净化水之放电的放电部51和构成该放电部51的电源电路的电源单元60。
放电部51设置在水箱41内部靠近水箱41的底面。放电部51具有由两个电极52、53构成的电极对52、53。该电极对52、53由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构成。
放电电极52被设置成浸渍在水箱41内的水中。放电电极52是金属制电极,形成为朝着相向电极53一侧延伸的棒状或者线状。该放电电极52的垂直于轴的断面形成为圆形。但除此以外,还可以使其垂直于轴的断面为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相向电极53被设置成浸渍在水箱41内的水中。让相向电极53与放电电极52的轴向端部(上端部)相对,与放电电极52保持着规定间隔而设。相向电极53是金属制电极,其外形呈平板状。相向电极53的一个平面面向放电电极52的端部。
放电单元50包括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的覆盖部件71。该覆盖部件71构成用以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71由由陶瓷材料制成的绝缘部件构成。
覆盖部件71形成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有底筒状。在覆盖部件71之中央,自该覆盖部件71的上端面到比该覆盖部件71的下端面稍微往上的部位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嵌合槽72。嵌合槽72的垂直于轴的断面形成为圆形。棒状放电电极52嵌合在该嵌合槽72的内部。也就是说,覆盖部件71一方面覆盖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和下端面,另一方面让放电电极52的上端面(端面52a)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内壁和放电电极52实质上相接触,能够谋求放电电极52和水的接触面积的缩小化。然而,可以在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内壁和放电电极52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嵌在嵌合槽72内的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凹陷得比嵌合槽72的一端(上端侧)的开口部72a的开口面72b还靠近内侧(下方)。这样一来,就会在嵌合槽72的内部且开口面72b和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之间形成缩小空间73。该缩小空间73,是通过使从放电电极52到相向电极53之间的电流路径变窄(缩小电流路径的截面积)而使电流密度集中的一个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开口部72a的开口宽度W(参照图4)设定在0.02mm以上0.5mm以下。此外,开口幅W是开口部72a的内径且也是开口部72a的最大开口长度。而且,优选开口幅W在0.3mm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单元60具有高压直流电源61。直流电源61的正极上连接着放电电极52。另一方面,直流电源61的负极上连接着相向电极53。也就是说,直流电源61构成对电极对52、53施加直流电压的电源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流电源61的最高电压在7.0kV以下。而且,放电时的电极对52、53的放电电流设定在3.0mA以下。电源单元60中设置有用来进行使电极对52、53的放电电流一定不变的恒流控制、或者用来进行使电极对52、53的放电功率一定不变的恒功率控制的控制部(图示省略)。
—运转情况—
接下来,对调湿装置10的运转情况做说明。调湿装置10进行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一边将该室内空气加湿的加湿运转。调湿装置10在正在进行该加湿运转时、停止时,还进行净化水箱41内的水的水净化动作(详情后述)。
<加湿运转>
在加湿运转下,离心泵15运转且加湿辊43被驱动马达44驱动旋转。电压施加在离子化部22的电极上且加热器48成为通电状态。
离心泵15一运转,室内空气(图1、图2中空心箭头)就被从吸入口12引入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14里。被引入空气通路14里的空气,通过预过滤器21,在预过滤器21其中的尘埃被捕捉后,再通过离子化部22。在离子化部22,在成对的电极间进行电晕放电,空气中的尘埃由于该电晕放电而带电。已通过离子化部22的空气通过皱褶过滤器23。在皱褶过滤器23中,在离子化部22带电的尘埃被电气吸引而被捕捉。已通过皱褶过滤器23的空气流入除臭过滤器24。在除臭过滤器24中除去空气中所含被处理成分(臭味物质、有害物质)。已通过除臭过滤器24的空气在加热器48被加热后,通过加湿辊43。
在加湿单元40,水轮42旋转时,水箱41内的水(加湿水)被适当地供给加湿辊43的吸附部件43b。
具体而言,借助水轮42旋转,该水轮42的凹部42b浸渍到水箱41内的加湿水中,加湿水便进入凹部42b内,并被保存在该凹部42b内。水轮42进一步旋转,处于保存着加湿水之状态的凹部42b便被从加湿水中抽上来,朝着上方变位。如上所述,如果凹部42b伴随着水轮42的旋转而朝上方移动,该凹部42b就会慢慢地接近加湿辊43,而且被保存在该凹部42b内的加湿水靠自重慢慢地从该凹部42b流出。这样一来,凹部42b内的加湿水便被加湿辊43的吸附部件43b吸附。在加湿单元40靠这样的动作加湿水被连续地供给加湿辊43。
此外,凹部42b构成为:当它随着水轮42的旋转到达最上端位置时,该凹部42b内的加湿水几乎全部流出。
当空气通过以上所述吸附了加湿水的加湿辊43时,被加湿辊43的吸附部件43b吸附的水分就释放给空气。这样一来,加湿水便赋予给空气,从而进行该对空气的加湿。
按以上所述被净化、加湿的空气自吹出口13供向室内。此外,在该加湿运转下,通过停止自电源向离子化部22施加电压,则能够进行边停止由离子化部22进行的空气净化边对室内加湿的运转。
<水净化动作>
如果加湿水长期贮存在水箱41内,水中就有可能繁殖出各种霉、各种菌等,水箱41内的加湿水就有可能被污染。例如在空气通路14内流动的空气中含有氨水等物质(有害物质、臭味物质)的情况下,该物质有可能在水中溶解,水箱41内的加湿水就有可能被污染。因此,若按照上述做法将这样被污染的加湿水供给室内,就等于将各种菌、有害物质等赋予室内,室内的清洁度就有可能下降。于是,在调湿装置10中,要利用放电单元50进行净化水箱41内的水的水净化动作。
在进行水净化动作时,规定的直流电压自电源单元60的直流电源61施加给放电部51的电极对52、53。于是,在放电部51便会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放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部51,进行放电电极52成为正电位、相向电极53成为负电位的所谓的正放电。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覆盖部件71在放电电极52的端部一侧形成缩小空间73,能够谋求电流路径的截面积的缩小化。因此,缩小空间73,电流密度大幅度上升。因此,能够避免在放电电极52附近电流向周围分散,放电电极52的端部的电场强度也会增大。其结果是,会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
若按照以上所述在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进行稳定的放电,在液中便会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该活性种被用来净化被处理物质(有害物质、菌等)。也就是说,在水箱41内,有害物质被活性种氧化、分解且被活性种杀菌。其结果是,因为水箱41内的水得到了净化,所以在之后的加湿动作下,能够将干净的水供向室内。
<对覆盖部件的开口宽度的验证结果>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对覆盖部件71的开口部72a的开口宽度W和放电性能之间的关系的验证结果。此外,图5示出了覆盖部件71的开口宽度W不同的三个放电单元(A:W=0.1mm、B:W=0.3mm、C:W=0.5mm)的、从直流电源61向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之际的电流—电压特性。
在各放电单元,如果慢慢地使电极52、53的施加电压上升,电流也会与该施加电压成正比地上升。这里,在各放电单元,在施加电压达到由虚线空心圆圈所表示的电压(以下,称为变化点)以前,不产生放电,电流以水为电阻体遵循欧姆法则流动。因此,在各放电单元,在施加电压处于比变化点低之范围内的情况下,不会在液中生成活性种,水也就不会被净化。也就是说,在各放电单元,在施加电压比相对应的变化点低的范围内,仅仅是消耗能量而已。
另一方面,在各放电单元,当施加电压高于变化点时,电极对52、53间的电场强度增高,产生放电。若伴随着该放电,电流一下子流动起来,电流—电压特性的斜率就会变化。也就是说,在各放电单元,当施加电压超过变化点时,电流—电压特性的斜率增大。如上所述,在放电单元,进行放电之范围(图5变化点右侧的范围)内的电流—电压特性的斜率相对于不进行放电之范围(图5中变化点左侧的范围)内的电流—电压特性的斜率之变化率,成为表示放电强度的指标。
因此,对放电单元A、B、C分别求出了斜率的变化率,A(W=0.1mm)的变化率为7.3;B(W=0.3mm)的变化率为6.0;C(W=0.5mm)的变化率为2.1。由此可知,为确保某种程度的放电性能,优选将覆盖部件71的开口宽度W设定在0.5mm以下;如果开口幅W大于0.5mm,放电性能就会下降。
如果将覆盖部件71的开口宽度W设定为0.5mm,则为产生放电,至少需要将施加电压设定在6.0kV以上。另一方面,从绝缘设计的观点来看,优选直流电源61的电源电压在7.0kV以下。由此可知,通过将开口幅W设定在0.5mm以下,就能够一边将直流电源61的电源电压控制在7.0kV以下,一边获得某种程度的放电功率。
特别是,若将开口幅W设定在0.3mm以下,则能够将电源电压的功率控制在约10W以下,从而能够使用通用性高的直流电源。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高压直流电源61作为用来对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的电源部使用。因此,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例如,如果是现有例中的脉冲电源,伴随着放电容易产生冲击波、噪音。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抑制这样的冲击波、噪音的发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用绝缘性覆盖部件71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使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具体而言,在覆盖部件71,在放电电极52的端部一侧形成缩小空间73,利用该缩小空间73使电流路径的截面积较小来提高电流密度。因此,能够自放电电极52经该缩小空间73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其结果是,因为能够使伴随着放电而在水中产生的活性种的量增加,所以能够谋求对水箱41内的水进行净化的净化效率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覆盖部件71的开口部72a的开口宽度W设定在0.5mm以下。因此,能够一边将直流电源61的电源电压抑制得较低,一边以较大的强度进行放电。因此,能够一边抑制放电单元50的功耗,一边高效率地净化水箱41内的水。而且,将开口幅W设定在0.02mm以上以后,在覆盖部件71上形成开口部72a之际,加工会更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让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和覆盖部件71接触,来使放电电极52和水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能够使从放电电极52流向水中的漏电流较少,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直流电源61的电源电压。
上述实施方式的覆盖部件71由由陶瓷材料制成的绝缘部件构成。因此,所以能够避免绝缘部件71、71a、75、77伴随着在放电单元50的放电而氧化/熔化,从而能够提高绝缘部件71、71a、75、77的耐久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可以让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50采用以下各变形例中的结构。
<变形例1>
如图6所示,在变形例1的放电单元50中,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和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开口面72b位于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说,在变形例1中,嵌合槽72的深度和放电电极52的长度大致相等。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内壁和放电电极52实质上相接触。
在变形例1中,在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附近,能够使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
<变形例2>
如图7所示,在变形例2的放电单元50中,放电电极52沿水平方向延伸。另一方面,相向电极53铅直地立在水中,与放电电极52的端部相面对。在覆盖部件71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嵌合槽72,其一端(图7中的右侧)的开口部72a面对相向电极5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放电电极52设置在嵌合槽72内,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凹陷得比覆盖部件71的开口面72b还靠近内部。这样一来,便在嵌合槽72的开口面72b和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之间形成了缩小空间73。
在变形例2中也是在缩小空间73电流密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
<变形例3>
如图8所示,变形例3的放电单元50中,覆盖部件71由两个部件71a、71b构成。具体而言,覆盖部件71具有口朝上的箱部71a和将该箱部71a上方的开放部盖住的盖部71b。箱部71a和盖部71b分别由陶瓷等的绝缘部件构成。
在变形例3中,在箱部71a的内部设置有放电电极52。在覆盖部件71,放电电极52被夹在箱部71a和盖部71b之间。
在覆盖部件71的盖部71b上形成有多个通孔74、74、74。这样一来,在放电单元50,放电电极52便经各通孔74、74、74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
在变形例3中,在各通孔74、74、74的内部,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分别提高。因此,从放电电极52经各通孔74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
在该变形例3中,能够避免覆盖部件71的温度受在电流路径上产生的焦耳热的影响而过度上升。也就是说,在覆盖部件71的通孔74处,会因为电流密度的上升而产生很多焦耳热,但是像变形例3那样通过在覆盖部件71上形成多个通孔74、74、74,则能够使焦耳热分散。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覆盖部件71的温度伴随着放电上升,从而能够提高覆盖部件71的耐久性。此外,优选所述通孔74的开口宽度设定在0.02mm以上0.5mm以下。
<变形例4>
如图9所示,变形例4的放电单元50和上述变形例3一样,覆盖部件71由两个部件71a、71b构成。具体而言,覆盖部件71具有口朝上的箱部71a和将该箱部71a上方的开放部盖住的盖部71b。箱部71a和盖部71b分别由陶瓷等的绝缘部件构成。
在变形例4中,箱部71a的底部设置有板状放电电极52。在盖部71b形成有一个通孔74,以容许自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放电。也就是说,覆盖部件71的盖部71b构成绝缘性遮蔽部件,该绝缘性遮蔽部件被设置成将电极对52、53隔开,并且在该绝缘性遮蔽部件上形成有构成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的通孔74。覆盖部件71的盖部71b还构成用来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
在变形例4中,在盖部71b的通孔74内部,实现了电流路径的截面积的缩小化,电流密度提高。因此,从放电电极52经该通孔74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此外,优选使所述通孔74的开口宽度在0.02mm以上0.5mm以下。
<变形例5>
如图10所示,变形例5的放电单元50与变形例4一样,覆盖部件71具有箱部71a和盖部71b。变形例5的箱部71a形成得比变形例4中的更为扁平,另一方面,变形例5的盖部71b上下方向上的厚度比变形例4中的厚。放电电极52被收纳在箱部71a的内部,与箱部71a的底面和盖部71b的下表面紧密接触。
在变形例5的盖部71b形成有锥状通孔74。也就是说,变形例5的通孔74形成为圆锥台状,该圆锥台状是垂直于轴的断面积自离放电电极52近的下侧朝着离相向电极53近的上侧逐渐缩小。这样一来,在通孔74内部,电流路径的截面积也是伴随着接近上方而逐渐变小。
在变形例5中,特别是在通孔74的上端部附近,电流密度增高。因此,能够从放电电极52经该通孔74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此外,优选使所述通孔74的开口宽度在0.02mm以上0.5mm以下。
<变形例6>
如图11所示,在变形例6的放电单元50中,板状放电电极52和板状相向电极53被设置成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峙。在这些电极对52、53之间设置有作为遮蔽部件的遮蔽板77。遮蔽板77由陶瓷等的绝缘部件构成。在遮蔽板77上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的部位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通孔74。该通孔74构成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的一部分。
在变形例6中,在通孔74内部能够使电流密度上升。因此,能够从放电电极52经该通孔74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此外,优选使所述通孔74中直径最小的开口部(通孔74的上端)的开口宽度在0.02mm以上0.5mm以下。
<变形例7>
如图12所示,变形例7的放电单元50包括收纳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的壳体部件75。壳体部件75形成为上下扁平的空心箱状。壳体部件75由陶瓷等绝缘材料制成。在壳体部件75的内部,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被设置成在水平方向保持着距离地相对。
在壳体部件75的上侧壁部形成有水流入口75a,下侧壁部形成有水流出口75b。在变形例7中,壳体部件75的外部的水靠未图示的水运送机构经水流入口75a流入壳体部件75的内部。壳体部件75内部的水经水流出口75b流出到壳体部件75的外部。如上所述,水流入口75a和水流出口75b构成液可流通的流通口。
在变形例7中,因为由绝缘性壳体部件75包围了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流向电极对52、53周围分散。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提高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放电。
另一方面,在变形例7中,经水流入口75a流入壳体部件75内部的水在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流通。这里,在该电流路径上,伴随着放电生成大量活性种。因此,水中所含的被处理物质由活性种效率良好地净化。按以上所述被净化的水经水流出口75b被送到壳体部件75的外部。
<变形例8>
如图13所示,变形例8的放电单元50和变形例7一样,在绝缘性壳体部件75的内部收纳有电极对52、53。在变形例3中,在壳体部件75的水平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水流入口75a,在另一端形成有水流出口75b。变形例8中也是,壳体部件75的外部的水靠未图示的水运送机构经水流入口75a流入壳体部件75的内部。壳体部件75内部的水经水流出口75b流出到壳体部件75的外部。
在变形例8中,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保持着规定间隔设置在壳体部件75的底部。
在变形例8中同样是,因为由绝缘性壳体部件75包围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流在电极对52、53周围分散。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提高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放电。
<变形例9>
如图14所示,变形例9的放电单元50是在变形例8的放电单元50中追加了一气泡产生部80而构成的。气泡产生部80由例如导管式空气泵构成。在气泡产生部80产生的气泡被供到壳体部件75的内部。这样一来,壳体部件75内部的电流路径便被多个气泡填满。其结果是,在壳体部件75,因为水的截面积实质变小,所以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也就是说,在变形例9中,气泡产生部80构成用以使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
在变形例9中,因为电极对52、53被绝缘性壳体部件75包围,所以能够抑制电流的分散,提高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而且,通过从气泡产生部80向电流路径供给气泡,能够使水的实质断面积较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流密度,从而能够谋求放电的进一步稳定化。
此外,当然可以采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与各变形例相结合所获得的各种放电单元50。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其放电单元50的结构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结构>
如图15、图16所示,调湿装置10包括作为用来净化贮存在水箱41内的水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放电单元50。放电单元50具有为净化水而放电的放电部51和构成该放电部51的电源电路的电源单元60。
放电部51设置在水箱41内部靠近水箱41的底面。放电部51具有由两个电极52、53构成的电极对52、53。该电极对52、53由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构成。
放电电极52被设置成浸渍在水箱41内的水中。放电电极52是金属制电极,形成为朝着相向电极53一侧延伸的棒状或者线状。该放电电极52的垂直于轴的断面形成为圆形。但除此以外,还可以使其垂直于轴的断面为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相向电极53被设置成浸渍在水箱41内的水中。让相向电极53与放电电极52的轴向端部(上端部)相对,与放电电极52保持着规定间隔而设。相向电极53是金属制电极,其外形呈平板状。相向电极53的一个平面面向放电电极52的端部。
放电单元50包括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的覆盖部件71。该覆盖部件71构成用以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71由由陶瓷材料制成的绝缘部件构成。
覆盖部件71形成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有底筒状。在覆盖部件71之中央,自该覆盖部件71的上端面到比该覆盖部件71的下端面稍微往上的部位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嵌合槽72。嵌合槽72的垂直于轴的断面形成为圆形。棒状放电电极52嵌合在该嵌合槽72的内部。也就是说,覆盖部件71一方面覆盖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和下端面,另一方面让放电电极52的上端面(端面52a)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内壁和放电电极52实质上相接触,能够谋求放电电极52和水的接触面积的缩小化。然而,可以在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内壁和放电电极52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嵌在嵌合槽72内的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凹陷得比嵌合槽72的一端(上端)的开口面72a还靠近内侧(下方)。这样一来,就会在嵌合槽72的内部且开口面72a和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之间形成缩小空间73。该缩小空间73,是通过使从放电电极52到相向电极53之间的电流路径变窄(缩小电流路径的截面积)而使电流密度集中的一个空间。这样一来,在放电单元50进行放电时,会以该缩小空间73为基点产生气泡(参照图16,详情后述)。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缩小空间73构成产生气泡的气泡产生区域B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单元60具有高压直流电源61。直流电源61的正极上连接着放电电极52。另一方面,直流电源61的负极上连接着相向电极53。也就是说,直流电源61构成对电极对52、53施加直流电压的电源部。此外,施加在电极对52、53上的电压设定为例如10kV左右,电极对52、53的放电电流设定为例如10mA左右。电源单元60中设置有用来进行使电极对52、53的放电电流一定不变的恒流控制、或者用来进行使电极对52、53的放电功率一定不变的恒功率控制的控制部(图示省略)。
<水净化动作>
在进行水净化动作时,规定的直流电压自电源单元60的直流电源61施加给放电部51的电极对52、53。于是,在放电部51便会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放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部51,进行放电电极52成为正电位、相向电极53成为负电位的所谓的正放电。若按照以上所述进行放电,在水中则会伴随着放电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
当在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进行放电时,在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水的温度会由于伴随着放电而产生的焦耳热明显上升。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覆盖部件71在放电电极52的端部一侧形成了缩小空间73,能够谋求电流路径的截面积的缩小化。因此,在缩小空间73,电流密度也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在缩小空间73产生的焦耳热增大,促进了该缩小空间73内的水的气化。其结果是,促进了在缩小空间73附近气泡的产生,从而在气泡产生区域B能够可靠地产生气泡(参照图16。此外,在该气泡产生区域B,气泡伴随着水的气化之产生和气泡由于被周围的水冷却所产生的液化以相同的速度进行。因此,气泡产生区域B的气泡维持着相同的形状不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高压直流电源61将直流电压施加给电极对52、53。因此,与例如对电极对施加高电压脉冲的情况相比,在水中几乎不会伴随着放电而产生冲击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不会发生气泡由于这样的冲击波而被破坏的现象,所以在气泡产生区域B能够稳定地产生气泡。
如上所述,在气泡产生区域B一产生气泡,在气泡内就会伴随着气体的绝缘破坏进行放电。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部51,不仅在液中会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在气泡内中也会生成OH游离基等活性种。如上所述,在水箱41内生成的活性种用于净化被处理物质(有害物质、菌等)。也就是说,在水箱41内,有害物质被活性种氧化、分解且被活性种杀菌。其结果是,因为水箱41内的水被净化,所以在其后的加湿动作下,能够将干净的水供向室内。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做到了利用伴随着放电产生的焦耳热产生气泡,在该气泡内也进行放电。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源单元60中,使用高压直流电源61作对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的电源部。因此,当例如从脉冲电源施加高电压脉冲进行放电时,在水中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波。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水中几乎不会产生这样的冲击波。因此,气泡产生区域B能够稳定地产生气泡。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进行气泡内的放电。
通过使用高压直流电源61,放电所引起的噪音也能够降低。与脉冲电源相比,能够谋求电源部的简化、低成本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用绝缘性覆盖部件71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使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特别是,因为在覆盖部件71,在放电电极52的端部一侧形成缩小空间73,所以能够由该缩小空间73大幅度地缩小电流路径的截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在缩小空间73的焦耳热,促进气泡的产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让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和覆盖部件71接触,使放电电极52和水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由于能够减少从放电电极52向水中流动的漏电流,所以能够降低直流电源61的电源电压。结果是,能够谋求直流电源61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还能够降低进行水净化动作所消耗的电力。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50可以采用以下各变形例的结构。
<变形例1>
如图17所示,在变形例1的放电单元50中,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和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开口面72a位于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说,在变形例1中,嵌合槽72的深度和放电电极52的长度大致相等。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的内壁和放电电极52实质上相接触。
在变形例1中,在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附近,电流密度升高。因此,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附近,水由于焦耳热增大而气化,而形成气泡产生区域B。因此,在该气泡产生区域B的气泡内能够进行放电。此时,因为对电极对52、53施加直流电压,所以在放电单元50能够稳定地形成气泡。
<变形例2>
如图18所示,在变形例2的放电单元50中,放电电极52沿水平方向延伸。另一方面,相向电极53铅直地立在水中,与放电电极52的端部相面对。在覆盖部件71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嵌合槽72,其一端(图18中的右侧)的开口部面对相向电极53。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一样,放电电极52设置在嵌合槽72内,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凹陷得比覆盖部件71的开口面72a还靠近内部。这样一来,便在嵌合槽72的开口面72a和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之间形成了缩小空间73。
在变形例2中,在缩小空间73电流密度上升。在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附近,电流密度升高。因此,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附近,水由于焦耳热增大而气化,而形成气泡产生区域B。因此,在该气泡产生区域B的气泡内能够进行放电。此时,因为对电极对52、53施加直流电压,所以在放电单元50能够稳定地形成气泡。
<变形例3>
如图19所示,在变形例3的放电单元50中,相对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将放电电极52和覆盖部件71与相向电极53的相对位置关系上下做了颠倒。
在变形例3中,在放电电极52的端面52a下侧的缩小空间73形成气泡产生区域B。这里,在变形例3中,因为在气泡产生区域B上侧形成嵌合槽72和放电电极52,所以能够将所产生的气泡可靠地保存在嵌合槽72内部。因此,能够谋求在水中产生的气泡的进一步稳定化。
<变形例4>
如图20所示,变形例4的放电单元50和上述变形例3一样,覆盖部件71由两个部件71a、71b构成。具体而言,覆盖部件71具有口朝上的箱部71a和将该箱部71a上方的开放部盖住的盖部71b。箱部71a和盖部71b分别由陶瓷等的绝缘部件构成。
在变形例4中,箱部71a的底部设置有板状放电电极52。在盖部71b形成有一个通孔74,以容许自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放电。也就是说,覆盖部件71的盖部71b构成绝缘性遮蔽部件,该绝缘性遮蔽部件被设置成将电极对52、53隔开,并且在该绝缘性遮蔽部件上形成有构成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的通孔74。覆盖部件71的盖部71b还构成用来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
在变形例4中,在盖部71b的通孔74内部,实现了电流路径的截面积的缩小化,电流密度提高。因此,在通孔74附近,焦耳热增大,形成气泡产生区域B。其结果是,在该变形例4中,也能够促进气泡的产生,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在气泡内的放电。
<变形例5>
如图21所示,变形例5的放电单元50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一样,覆盖部件71具有箱部71a和盖部71b。变形例5的箱部71a形成得比变形例4中的更为扁平,另一方面,变形例5的盖部71b上下方向上的厚度比变形例4中的厚。放电电极52被收纳在箱部71a的内部,与箱部71a的底面和盖部71b的下表面紧密接触。
在变形例5的盖部71b形成有锥状通孔74。也就是说,变形例5的通孔74形成为圆锥台状,该圆锥台状是垂直于轴的断面积自离放电电极52近的下侧朝着离相向电极53近的上侧逐渐缩小。这样一来,在通孔74内部,电流路径的截面积也是伴随着接近上方而逐渐变小。
在变形例5中,特别是在通孔74的上端部附近,因为电流密度上升,而在该部位附近形成气泡产生区域B。其结果是,在该变形例5中,也能够促进气泡的产生,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在气泡内的放电。
<变形例6>
如图22所示,在变形例6的放电单元50中,板状放电电极52和板状相向电极53被设置成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峙。在这些电极对52、53之间设置有作为遮蔽部件的遮蔽板77。遮蔽板77由陶瓷等的绝缘部件构成。在遮蔽板77上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的部位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通孔74。该通孔74构成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的一部分。遮蔽板77构成用以使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
在变形例6中,在通孔74的内部,因为电流密度上升,所以在通孔74的内部附近形成气泡产生区域B。此外,在图22所示之例中,在通孔74的轴向两端的开口部附近分别形成有气泡产生区域B。其结果是,在该变形例6中,能够促进气泡的产生,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在气泡内的放电。
<变形例7>
如图23所示,变形例7的放电单元50是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追加了一个作为气泡保存部的气泡保存板84而构成的。气泡保存板84设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覆盖部件71上的嵌合槽72的上方(也就是说,气泡产生区域B的上方)。气泡保存板84由陶瓷、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优选气泡保存板84为从上侧覆盖气泡的板状,例如圆板状、四边形板状,下侧开放的碗状、下侧开放的半球形状等。
在变形例7中,能够将在气泡产生区域B产生的气泡保存在气泡保存板84的下侧。因此,能够避免在气泡产生区域B产生的气泡从液中逃向上方,所以能够实现液中气泡的稳定化。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进行在气泡内的放电。
<变形例8>
如图24所示,变形例8的放电单元50是通过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追加一个绝热部件85而构成的。绝热部件85形成为空心矩形箱状,在其内部收纳有放电电极52、相向电极53以及覆盖部件71。
绝热部件85由绝缘性陶瓷材料制成,在侧面形成有多个开口穴81、81。有了该开口穴81、81,则会允许水自绝热部件85的外部流入内部以及自绝热部件85的内部向外部流出。覆盖部件71设置在绝热部件85的底部。相向电极53与覆盖部件71的嵌合槽72嵌合的放电电极52相向地设置在绝热部件85的靠上方位置。如上所述,绝热部件85被设置成包围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
在变形例8中,通过采取用绝热部件85包围电流路径这一做法,电流路径上的水的温度便难以受外部的影响而下降。也就是说,在变形例8中,因为促进了水的温度伴随着放电而上升,所以水在电流路径上的气化也得到了促进。其结果是,在变形例8中,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产生气泡,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在气泡内的放电。
此外,当然可以采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各变形例之组合所涉及的放电单元50。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其中的电单元50的结构不同。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结构>
如图25所示,调湿装置10包括作为用来净化贮存在水箱41内的水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放电单元50。放电单元50具有进行为净化水之放电的放电部51和构成该放电部51的电源电路的电源单元60。
放电部51设置在水箱41内部靠近水箱41的底面。放电部51具有由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构成。放电电极52被设置成浸渍在水箱41内的水中。放电电极52是金属制电极,形成为朝着相向电极53一侧延伸的棒状或者线状。该放电电极52的垂直于轴的断面形成为圆形。但除此以外,还可以使其垂直于轴的断面为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相向电极53被设置成浸渍在水箱41内的水中。让相向电极53与放电电极52的轴向端部(上端部)相对,与放电电极52保持着规定间隔而设。相向电极53是金属制电极,其外形呈平板状,其上的多个孔敞开而使相向电极53形成为网格状或方格状。相向电极53的一个平面面向放电电极52的端部。
电源部60具有直流高压电源61和切换机构62。切换机构62用于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以规定周期变化的规定波形的电压。此外,切换机构62的切换方式例如有:使半导体切换元件接通/切断之方式、由旋转的导体周期性地使分离的两个端子导通即所谓的旋转火花隙方式、通过调整相互分离的两个端子的间隔而在两端子间周期性地进行放电的放电间隙方式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电极52与直流高压电源61的负极侧导通,相向电极53与直流高压电源61的正极侧导通。直流高压电源61的正极侧接地,相向电极53实质上成为接地电位。如上所述,电源部60将电位差施给两电极52、53,使得放电电极52的电位比相向电极53的电位低。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的放电,即所谓的负放电(详情后述)。
放电单元50具有覆盖放电电极52的绝缘部件55。本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55包括覆盖棒状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的外周面覆盖部55a。也就是说,外周面覆盖部55a形成为圆筒状,覆盖放电电极52的整个外周面。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55形成有圆形开口56,以使放电电极52的靠近相向电极53一侧的端部露出。放电电极52中经该开口56面对相向电极53的部位构成露出部52a。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55在与相向电极53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形成有开口。然而,并非一定需要在绝缘部件55上形成该开口。也就是说,绝缘部件55可以是仅有相向电极53一侧的端部开口的有底筒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定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的相对位置关系时,保证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的端面和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端面大致位于同一高度位置。换句话说,在放电单元50中,由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的端面和绝缘部件55的在轴向上的相向电极53一侧的端面形成平的圆形面,该圆形面与相向电极53大致平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表面(端部)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来,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被绝缘部件55覆盖。而且,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实质上相接触。
<水净化动作>
在进行水净化动作时,由电源部60对放电部51施加规定的电位差。具体而言,在电源部60,直流高压电源61的直流电压在该切换机构62的作用下而成为周期变化的电压,该已发生变化的电压施加给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这样一来,在放电部51便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产生流光放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部51,进行放电电极52成为负电位,相向电极53成为正电位的放电,即所谓的负放电。
这里,就放电单元50的放电电极52而言,其外周面被绝缘部件55的外周面覆盖部55a覆盖,该放电电极52便与水箱41内的水隔绝。相对于此,放电电极52端部的表面未被绝缘部件55覆盖,而是构成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的露出部52a。因此,若在放电部51进行流光放电,则是一边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形成密度较高的电力线,一边进行放电。也就是说,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被绝缘部件55覆盖,而抑制了放电电流在水中分散。因此,在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以较高的电场强度进行放电。其结果是,在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会大量地生成高浓度的活性种。借助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接触,放电电极52和水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从放电电极52漏向水中的漏电流也变少。
按以上所述在水中生成的活性种与水中的细菌、溶解物质等接触。这样一来,在水净化动作下,便由活性种杀菌,且由该活性种氧化分解溶解物质等。其结果是,因为水箱41内的水被净化,所以在此后的加湿动作下,能够将干净的水供向室内。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一边使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表面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一边用绝缘部件55覆盖该放电电极52。因此,利用该绝缘部件55即能够防止放电电极52的放电电流分散。这样一来,能够在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进行大电场强度的放电,从而在水箱41内的水中便能够大量地生成高浓度的活性种。其结果是,能够使液中的溶解物质的分解效率、杀菌效率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对加湿水的净化性能。因此,能够提供可将干净的加湿水供向室内的调湿装置10。
通过使放电电极52和水的接触面积变小,放电电极52的漏电流变少。因此,能够降低流光放电所需要的电位差。因此,能够使电源部60的直流高压电源61的电源电压降低,从而能够实现该直流高压电源61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水净化动作所需功耗也能够下降。
放电电极52形成为指向相向电极53的棒状,由外周面覆盖部55a覆盖该放电电极52的外周。因此,利用一较简单的构造,即能够一边使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正对着相向电极53,一边使放电电极52和水的接触面积变小。此外,简单地形成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的方法如下:通过切断轴的周围被绝缘材(乙烯树脂等)覆盖的电线(引线)的端部,即能够仅让线状的放电电极52的端部露出在水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50中,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和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图25所示的平面P)上。这样一来,在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实质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的面积仅是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面积。因此,能够使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的露出面积变小,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放电电流分散。
在放电单元50中,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放电即所谓的负放电。这样一来,电子就会朝着放电时成为高电位的相向电极53飞去。也就是说,在负放电下,电子不会朝着放电电极52飞去。这样就能够可靠地避免电子集中在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而发生撞击。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避免露出部52a由于电子发生撞击而损耗/劣化,从而能够稳定地继续进行所希望的放电。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朝着相向电极53飞去,但是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相比,相向电极53的相向面积(相向电极53中放电电极52一侧的表面积)极大。因此,在相向电极53上电子是分散着发生撞击,相向电极53几乎不会损耗/劣化。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可以使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50具有以下各变形例的结构。
<变形例1>
在图26所示的变形例1中,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50中,棒状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的端面比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端面(也就是说,图26所示的平面P)更位于内侧。也就是说,棒状放电电极52被设置成其端部比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端面更加凹陷。换句话说,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在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内部与相向电极53相对峙。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实质上相接触。变形例1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一样。
在变形例1的放电单元50中,也是一边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形成较高密度的电力线,一边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流光放电。这里,如果自露出部52a的表面产生放电,该放电被沿着圆形开口56的内周面引向开口56的外侧。这样一来,放电时的电力线指向相向电极53且密度高,能够使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的电场强度增大。其结果是,在变形例1的水箱41内的水中能够大量地生成高密度的活性种。
<变形例2>
在图27所示的变形例2中,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50中,棒状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的端面比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端面(也就是说,图27所示的平面P)更位于外侧。也就是说,棒状放电电极52被设置成其端部自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端面突出。换句话说,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在绝缘部件55的开口56的外部与相向电极53对峙。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实质上相接触。变形例2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一样。
在变形例2的放电单元50中,也是一边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形成较高密度的电力线,一边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流光放电。这里,如果这样地让露出部52a比开口56更突出在外侧,就能够在从露出部52a进行下去的放电之影响下,防止绝缘部件55劣化或熔化。因此,能够防止伴随着这样的绝缘部件55劣化等放电电极52的露出面积增大。这样一来,也能够避免绝缘部件55造成漏电流防止效果下降。
<变形例3>
在图28(A)、图28(B)所示的变形例3中,棒状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被外周面覆盖部55a覆盖,并且该放电电极52的端面被端部覆盖部55b覆盖。也就是说,覆盖放电电极52的绝缘部件55具有外周面覆盖部55a和端部覆盖部55b。放电电极52被设置成其端面(端部覆盖部55b)指向相向电极53。
在端部覆盖部55b形成有直径较小的多个开口56。这些多个开口56例如由形成在端部覆盖部55b轴心部的中央侧开口56a和在该中央侧开口56a的周围放射状排列着的多个外侧开口56b构成。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实质上相接触。
如上所述,在端部覆盖部55b形成多个开口56以后,就会在放电电极52的端面上形成与各开口56相对应的多个圆形露出部52a。这些多个露出部52a面向相向电极53地露出在水中。
在变形例3的放电单元50中,从放电电极52的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分别进行流光放电。这样一来,伴随着较高密度的电力线的多个放电便会自放电电极52同时进行下去。其结果是,因为能够在变形例3的水箱41内的水中大量且较广泛地生成高浓度的活性种,所以能够使对水箱41的水的净化效率提高。
<变形例4>
在图29(A)、图29(B)所示的变形例4中,棒状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被外周面覆盖部55a覆盖,且该放电电极52的端面被端部覆盖部55b覆盖。也就是说,覆盖放电电极52的绝缘部件55具有外周面覆盖部55a和端部覆盖部55b。放电电极52被设置成棒状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面向相向电极53。也就是说,在变形例4中,棒状放电电极52的轴心和面状或者平板状相向电极53实质上平行设置。
就变形例4的绝缘部件55而言,在外周面覆盖部55a中靠近相向电极53一侧的部位形成有直径较小的多个开口56。这些多个开口56在放电电极52的轴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设置。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实质上相接触。
如上所述,在外周面覆盖部55a形成多个开口56以后,就会在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各开口56相对应的多个圆形露出部52a。这些多个露出部52a面向相向电极53地露出在水中。
在变形例4的放电单元50中,从放电电极52的各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分别进行流光放电。这样一来,伴随着较高密度的电力线的多个放电便会自放电电极52同时进行下去。其结果是,因为能够在变形例3的水箱41内的水中大量且较广泛地生成高浓度的活性种,所以能够使对水箱41的水的净化效率提高。
<变形例5>
图30、图31所示的放电单元5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放电电极52的结构不同。变形例5的放电电极52具有基部52b和多个突起部52c。基部52b形成为平板状,平行于相向电极53地与该相向电极53相对峙。多个突起部52c形成在基部52b厚度方向上的两端面中相向电极53一侧的面上。各突起部52c形成为圆锥状,其顶部指向相向电极53地突出。在基部52b,各突起部52c在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布(参照图31)。
在变形例5中,绝缘部件55形成为将放电电极52的整个基部52b全部覆盖。在绝缘部件55上形成有与各突起部52c相对应的多个开口56。也就是说,在绝缘部件55上形成有多个开口56,以便各突起部52c穿过该多个开口56。有了这些开口56以后,放电电极52的各突起部52c的端部一侧部位便会面向相向电极53地露出在水中。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实质上相接触。
在变形例5的放电单元50中,自放电电极52的各突起部52c的端部朝着相向电极53,同时进行伴随有高密度电力线的放电。特别是,在各突起部52c,因为放电集中在其端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线的密度。其结果是,因为能够在变形例5的水箱41内的水中大量且较广泛地生成高浓度的活性种,所以能够使对水箱41的水的净化效率提高。
<变形例6>
图32所示的变形例6的放电单元5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放电电极52的结构不同。变形例6的放电电极52形成为薄板状。在放电电极52的厚度方向两端面上分别形成有薄膜状的绝缘部件55c、55c。也就是说,在变形例6中,放电电极52夹在薄膜状2张绝缘部件55c、55c之间。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c、55c实质上相接触。此外,在板状放电电极52的两个面上分别形成绝缘部件55的方法有:例如将陶瓷等绝缘部件喷在或者贴在放电电极52的两个面上等。优选薄膜状绝缘部件55c、55c的膜厚在数μm以下。
在变形例6的放电电极52中,在绝缘部件55c、55c之间形成有露出部52a,该露出部52a面向相向电极53露出在水中。因此,放电时,能够在该露出部52a和相向电极53之间形成密度较高的电场,从而能够在水中大量地生成高密度的活性种。
<变形例7>
图33所示的变形例7的放电单元5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相向电极53的结构不同。变形例7的相向电极53其外形形成为碗状或者近似半球状,其形成为多个孔交错的网状或方格状。相向电极53被设置成其中心顶部位于棒状放电电极52的长边方向的延长线上。这样一来,从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到相向电极53的距离就是大致与相向电极53的整个内壁相等。
在变形例7的放电单元50中,从放电电极52的端部(露出部52a)朝着相向电极53的内壁放射状或者喇叭状展开。因此,能够高浓度且大范围地生成活性种,从而能够提高对水箱41内的水的净化效率。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含各个变形例)中,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绝缘部件55与放电电极52。然而,可以像图34~36所示的那样,一边在放电电极52和绝缘部件55之间形成微小间隙,一边用绝缘部件55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
上述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55使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与相向电极53相向地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然而,只要容许自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的放电即可,并非一定要使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与相向电极53相对峙。此外,相向电极53形成为设置在筒状绝缘部件55的外周一侧的环状。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是赋予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对空气的除湿功能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图3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追加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部件20和加湿单元40,并设置了除湿单元30。
除湿单元30设置在空气通路14上的加湿单元40的上游侧。该除湿单元30具有除湿辊31、辊壳32、循环风扇33以及除湿加热器34。
除湿辊31构成捕捉空气中的水分后对空气除湿的除湿部。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辊31是所谓的旋转式吸附辊。也就是说,除湿辊31是通过在空气能够流通的蜂窝状构造的基材的表面负载吸附剂(沸石等)而构成。除湿辊31与由马达等驱动机构驱动的转轴一起自由旋转。
辊壳32在靠近其上部的位置形成有圆形开口(图示省略)。辊壳32在该圆形开口的内部绕除湿辊31自由旋转。这样一来,在空气通路14中流动的空气便经圆形开口通过除湿辊31。在辊壳32上形成有用以使除湿辊31的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流动的循环通路35。循环通路35形成在除湿辊31的外围,跨越该循环通路35设置有循环风扇33和除湿加热器34。也就是说,由循环风扇33在循环通路35内送来的空气在除湿加热器34被加热后,通过除湿辊31的再生部。这样一来,除湿辊31的吸附剂的水分脱离,该吸附剂得以再生。从除湿辊31的吸附剂夺来了水分的空气在辊壳32的下部流动。此时,在循环通路35中流动的空气被在空气通路14中流动的空气冷却。这样一来,含在循环通路35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生成冷凝水。该冷凝水经过未图示的冷凝水通路送到水箱41中。
如上所述,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被除湿辊31捕捉的水被会回收到水箱41内。也就是说,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构成为:能够利用在除湿辊31回收的水作加湿水。在循环通路35中已生成了冷凝水后的空气,再次被除湿加热器34加热而用于除湿辊31上的吸附剂的再生。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也设置有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放电单元50(参照图3)。也就是说,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50包括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放电部51与电源单元60。也就是说,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高压直流电源61作为电源部使用,且设置有用于提高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
—运转动作—
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构成为:能够进行边净化空气边进行的除湿运转和边净化空气边进行的加湿运转。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的加湿运转实质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下面对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的除湿运转进行说明。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下,除湿辊31旋转,并且除湿加热器34成为通电状态。另一方面,加湿辊43不会被驱动旋转,与加湿辊43联动而旋转的水轮42也成为停止状态。离心泵15工作时,室内的空气便经吸入口12引入空气通路14内。同时,循环风扇33工作时,再生用空气在循环通路35内循环。电压施加在离子化部22的电极上。
离心泵15一工作,室内空气即被从吸入口12引入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14内。已被引入空气通路14的空气通过预过滤器21,尘埃被该预过滤器21捕捉后,通过离子化部22。在离子化部22,在成对的电极之间进行电晕放电,空气中的尘埃由于该电晕放电而带电。已通过离子化部22的空气通过皱褶过滤器23。在皱褶过滤器23中,已在离子化部22带电的尘埃受到电气吸引而被捕捉。已通过皱褶过滤器23的空气流入除臭过滤器24。在除臭过滤器24中,空气中所含的被处理成分(臭味物质、有害物质)被除去。已通过除臭过滤器24的空气经辊壳32上的圆形开口通过除湿辊31。
除湿辊31上空气通路14的空气流动的部位成为被在循环通路35流动的再生用空气再生的状态。因此,在空气通路14中流动的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被除湿辊31上的吸附剂吸附。其结果是,通过除湿辊31的空气被除湿。按以上所述被净化、除湿的空气经喷出口13供向室内。
<水净化动作>
在上述除湿运转下,已赋予在循环通路35中循环的空气的水被回收到水箱41内。被回收到该水箱41内的水可以作为之后的加湿水使用。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对水箱41内的水进行净化,所以使其进行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水净化动作。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在水净化动作下,通过从直流电源61向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而在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进行放电。此时,在覆盖部件71的缩小空间73,因为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提高,所以会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
此外,当然可以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采用上述各变形例及其组合所涉及的放电单元50。
(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50应用到温水供给器90中。温水供给器90用来向水道、浴池等提供温水。如图38所示,温水供给器90包括贮存水(温水)的供水箱91和用来净化水的副水箱92。供水箱91上连接有流入水路93、流出水路94和循环水路95。
流入水路93的流出端连接在供水箱91的顶部。在流入水路93的流入侧设置有加热部件(图示省略)。也就是说,流入水路93是一个用于将在加热部件加热过的水(温水)供给供水箱91的流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部件,使用的是以二氧化碳作制冷剂进行制冷循环的热泵式装置的放热器。
流出水路94连接在供水箱91的底部。流出水路94是一个用来将贮存在供水箱91内的温水供向规定的供给源(浴池、水道的水龙头等)的流路。
循环水路95的流入端连接在供水箱91的下部,流出端连接在供水箱91的中间部。循环水路95上连接有循环泵96和副水箱92。循环泵96将供水箱91的水送给副水箱92,将该副水箱92的水再次送给供水箱91。副水箱92构成为:对在循环水路95循环的水做一暂时的贮存,对该已贮存的水进行净化。
第五实施方式的温水供给器90具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在副水箱92中设置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的放电部51(参照例如图3)。在温水供给器90中还设置有用来向放电部51的电极对52、53施加高压直流电压的直流电源61。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果从直流电源61向电极对52、53施加高压直流电压,则会在电极对52、53之间稳定地进行放电。其结果是,在副水箱92内,生成大量的活性种,由该活性种将副水箱92内的水净化。如上所述,在副水箱92净化的水送向供水箱91。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温水供给器90,维持了供水箱91内的水的清洁度。
此外,当然可以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温水供给器90中采用上述各变形例及其组合所涉及的放电单元50。
(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式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温水供给器(温水供给系统90)之一例。
<温水供给系统的结构>
如图39所示,温水供给系统90包括室外单元100、循环单元110和温水供给单元120。室外单元100设置在室外,循环单元110和温水供给单元120设置在室内。
在室外单元100中,设置有压缩机102、室外热交换器103和膨胀阀104。循环单元110中设置有内部热交换器111和循环泵112。在温水供给单元120中设置有温水箱91和暖管(heating coil)123。
压缩机102的喷出一侧经第一连接管道105与内部热交换器111的第一流路111a的流入端相连接。该第一流路111a的流出端经第二连接管道106与膨胀阀104相连接。如上所述,在温水供给系统90中,通过进行由压缩机102、内部热交换器111的第一流路111a、膨胀阀10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03构成闭回路的连接,便构成了通过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a。
内部热交换器111具有所述第一流路111a和第二流路111b,使在两流路111a、111b中流动的流体和流体进行热交换。第二流路111b的流出端经循环泵112和第3连接管道113与暖管123的流入端相连接。该暖管123的流出端经第4连接管道114与第二流路111b的流入端相连接。如上所述,在温水供给系统90中,通过进行由内部热交换器111的第二流路111b、循环泵112以及暖管123构成闭回路的连接,便构成了作为传热介质的水循环的循环回路110a。
温水箱91由近似圆筒状的密闭容器构成。温水箱91上连接有供水线路121和温水供给线路122。在温水箱91内的靠底部设置有所述暖管123。暖管123由沿着温水箱91的内周壁形成的螺旋状传热管构成。
在温水箱91的内部设置有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本实施方式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构成为贯穿温水箱91的侧壁被该侧壁支承的法兰盘式。
如图4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具有:圆板状多个放电电极52、平板状或棒状相向电极53以及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覆盖部件71。放电电极52设置在覆盖部件71的内部。各放电电极52形成为上下扁平的圆板状,以规定的间隔排列在水平方向上。各放电电极52与电源61的正极并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列有5个放电电极52。相向电极53形成为沿各放电电极5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棒状或平板状。相向电极53以规定的间隔与各放电电极52相对峙。
覆盖部件71具有口朝上的扁平碟状箱部71a和覆盖该箱部71a的上侧开放部的盖部71b。覆盖部件71中,盖部71b固定在箱部71a的上侧,由该盖部71b和箱部71a夹住多个放电电极52。在盖部71b,与多个放电电极52相对应形成有多个(5个)通孔74。这样一来,各放电电极52便经各通孔74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本实施方式的通孔74,形成为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的近似圆锥台形状。也就是说,通孔74伴随着朝向上方,其开口面积逐渐变小。
—温水供给系统的工作情况—
在该温水供给系统90进行运转时,压缩机102和循环泵112进入运转状态,膨胀阀104的开度得到适当调节。在压缩机102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内部热交换器111的第一流路111a中流动。这样一来,在内部热交换器111中,第一流路111a的制冷剂冷凝,该制冷剂的冷凝热赋予给第二流路111b中的循环水。已在内部热交换器111冷凝的制冷剂被膨胀阀104减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室外热交换器103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蒸发。已在室外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02再次被压缩。
在循环回路110a中,在内部热交换器111的第二流路111b被加热的循环水由循环泵112传送给暖管123。这样一来,温水箱91内的水就被在暖管123中流动的水(温水)加热。在暖管123中已让热的水被送给内部热交换器111的第二流路111b再次被加热。按以上所述会在温水箱91内产生温水。已在温水箱91产生的温水供给浴池、水道等利用对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温水箱91的内部,由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进行水净化动作。在水净化动作下,高压直流电压从电源60供给各放电电极52。这样一来,即从各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放电。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放电电极52的放电面一侧由覆盖部件71形成作为缩小空间的通孔74,电流路径的截面积缩小。因此,通孔74中电流密度大幅度上升。因此,避免了在放电电极52附近电流向周围分散,放电电极52附近的电场强度增大。其结果是,从各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稳定的放电。
此外,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在覆盖部件71的内部埋设有多个放电电极52,但除此以外,还可以例如如图41所示,将一块平板状放电电极52埋设在覆盖部件71的内部,多个通口74让放电电极52的规定部位朝着相向电极53露出。优选本实施方式的通孔74中直径最小的开口部(通孔74的上端)的开口宽度在0.02mm以上0.5mm以下。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含各变形例)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覆盖部件71只要能够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即可,并非一定要与放电电极52接触。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覆盖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来提高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覆盖部件71与放电电极52相对应覆盖了该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然而,还可以将该覆盖部件71设置成与相向电极53相对应,覆盖该相向电极53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通过用覆盖部件71覆盖相向电极53的附近,也能够使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而且,还可以用覆盖部件71覆盖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双方。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覆盖部件71以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与相向电极53相对的方式覆盖着放电电极52。然而,只要能够确保放电电极52和相向电极53之间的电流路径即可,并非一定要使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与相向电极53相对。
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覆盖部件71上的开口部72a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也就是说,开口部72a的形状可以是图42所述那样的椭圆形,还可以是图43所示那样的正方形。此外,在开口部72a的形状为上述椭圆形或者正方形的情况下,优选使开口部72a的开口宽度W(也就是说,最大开口长度)0.02mm以上0.5mm以下,更优选在0.02mm以上0.3mm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50中,是通过让放电电极52为正电位、相向电极53为负电位,而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正放电。然而,还可以通过使放电电极52为负电位、相向电极53为正电位,而从放电电极52朝着相向电极53进行负放电。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50中,仅设置有一个放电电极52,但是还可以在放电单元50设置多个放电电极52。相向电极53的外形形成为近似板状,但还可以使相向电极53形成为线状或棒状,或者使相向电极53为点形状。同样,还可以使放电电极52形成为点状或板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在液中进行放电而将液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包括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的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很有用。

Claims (28)

1.一种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包括电极对(52、53)和电源部(61),该电极对(52、53)设置在液中,该电源部(61)对该电极对(52、53)施加电压以在该电极对(52、53)之间进行放电,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部包括高压直流电源(61),
所述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包括:用以使所述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上的电流密度上升的电流密度集中部(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对(52、53)构成为:利用伴随着该电极对(52、53)的放电所产生的焦耳热产生气泡,并且也在该气泡内进行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密度集中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附近的绝缘部件(50、71、71a、75、7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是覆盖电极对(52、53)中的至少一电极(52)之一部分的覆盖部件(7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71)形成为轴向的至少一端敞开口的筒状,
被筒状所述覆盖部件(71)覆盖的电极(52)形成为嵌合在筒状所述覆盖部件(71)内部的棒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棒状电极(52)被设置成其端部比筒状所述覆盖部件(71)的一端的开口面(72b)凹陷得更靠近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通孔(74)作为开口部形成在所述覆盖部件(71)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是被设置成将所述电极对(52、53)隔开且形成有用以构成该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的、作为开口部的通孔(74)的遮蔽部件(71a、77)。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71)被设置成该覆盖部件(71)的一端的开口朝向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部件(55)上,形成有用以使所述放电电极(52)的一部分露出的至少一个开口(5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所述绝缘部件(55)的所述开口(56)的端面还靠内的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与所述绝缘部件(55)的所述开口(56)的端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52)的露出部(52a)位于比所述绝缘部件(55)的所述开口(56)的端面更往外的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部件(55)上形成有多个开口(56)。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52)形成为棒状或线状,
所述绝缘部件(55)具有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的外周面覆盖部(55a)和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端面且形成有多个所述开口(56)的端部覆盖部(55b)。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52)形成为棒状或线状,
所述绝缘部件(55)具有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外周面且形成有多个所述开口(56)的外周面覆盖部(55a)和覆盖所述放电电极(52)的端面的端部覆盖部(55b)。
17.根据权利要求5到1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50、72a、74、75a、75b)的开口宽度在0.5mm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5到1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50、72a、74、75a、75b)的开口宽度在0.02mm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是将所述电极对(52、53)收纳在内部且形成有液能够流通的流通口(75a、75b)的壳体部件(75)。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50、71、71a、75、77)由陶瓷材料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密度集中部(70)是将气泡供给所述电极对(52、53)的电流路径的气泡产生部(80)。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包括:用以保存伴随着放电而产生的气泡的气泡保存部(84)。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包括:被设置成包围所述电极对(52、53)间的电流路径的绝热部件(85)。
2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部(61)赋予两电极(52、53)电位差,以使所述相向电极(53)的电位比所述放电电极(52)的电位低。
25.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液处理用放电单元构成为:从所述放电电极(52)朝着所述相向电极(53)产生流光放电。
26.一种调湿装置,其包括:贮存水的贮存部(41)、将该贮存部(41)的水赋予空气中的加湿部(43)以及用以对该贮存部(41)的水进行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由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构成。
27.一种调湿装置,其包括:捕捉空气中的水分而对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31)、对已被该除湿部(31)捕捉的水进行回收的贮存部(41)以及用以对该贮存部(41)内的水进行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由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构成。
28.一种温水供给器,其包括:贮存已被加热的水的供水箱(91)和用以对该供水箱(91)内的水进行净化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处理用放电单元(50)由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处理用放电单元构成。
CN201080019504.8A 2009-05-12 2010-04-27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8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5493 2009-05-12
JP2009115493 2009-05-12
JP2009226577 2009-09-30
JP2009226576A JP4737330B2 (ja) 2009-09-30 2009-09-30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調湿装置、及び給湯器
JP2009-226576 2009-09-30
JP2009-226577 2009-09-30
JP2009233138A JP4683149B2 (ja) 2009-05-12 2009-10-07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及び調湿装置
JP2009-233138 2009-10-07
PCT/JP2010/003024 WO2010131429A1 (ja) 2009-05-12 2010-04-27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調湿装置、及び給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8034A true CN102428034A (zh) 2012-04-25
CN102428034B CN102428034B (zh) 2014-07-30

Family

ID=45442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950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8034B (zh) 2009-05-12 2010-04-27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48792A1 (zh)
EP (1) EP2431335A4 (zh)
KR (1) KR101347405B1 (zh)
CN (1) CN102428034B (zh)
AU (1) AU2010248679B2 (zh)
WO (1) WO2010131429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0021A (zh) * 2014-04-12 2014-07-23 大连双迪创新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气加湿器
CN104718163A (zh) * 2013-05-14 2015-06-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方法以及等离子体处理液
CN104797533A (zh) * 2012-11-13 2015-07-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水处理装置以及水处理方法
CN106103351A (zh) * 2014-03-28 2016-11-0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水处理单元
CN106133453A (zh) * 2014-03-28 2016-11-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7074595A (zh) * 2014-09-30 2017-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CN107110533A (zh) * 2014-12-26 2017-08-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0974B (zh) * 2011-12-29 2016-09-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净化装置
JP6296480B2 (ja) * 2012-09-26 2018-03-20 国立大学法人佐賀大学 液体処理装置及び液体処理方法
JP5522247B2 (ja) 2012-09-28 2014-06-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ユニット
AU2013321956C1 (en) * 2012-09-28 2016-11-24 Daikin Industries, Ltd. Water treatment device
CN104379513B (zh) 2013-04-18 2016-10-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液体处理装置
JP5761424B2 (ja) * 2013-12-27 2015-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KR102285132B1 (ko) * 2014-02-11 2021-08-04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살균기 및 살균기의 제어 방법
JP5812141B2 (ja) 2014-03-28 2015-1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液中放電装置
JP6364871B2 (ja) * 2014-03-28 2018-08-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ユニット
JP5915725B1 (ja) * 2014-12-26 2016-05-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水処理装置
KR102126258B1 (ko) 2015-07-31 2020-06-25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슬림형 공기처리장치
FI20155760A (fi) * 2015-10-26 2017-04-27 Dekati Oy Varaajayksikkö hiukkasmonitorointilaitteistoa varten sekä hiukkasmonitorointilaitteisto
CO2019005182A1 (es) * 2019-05-21 2020-05-29 Volta Em Sas Dispostivo electrodo emisor de campos electrostáticos de alto voltaje en la esterilización de líquido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7401A (en) * 1998-08-04 2000-09-12 Juvan; Christian Physico-chemical conversion reactor system with a fluid-flow-field constrictor
CN1653865A (zh) * 2002-05-08 2005-08-10 译民·托马斯·张 在流体中形成的等离子体
JP2007333316A (ja) * 2006-06-15 2007-12-27 Daikin Ind Ltd 液処理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加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5290A (ja) * 1989-03-20 1990-10-0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液体の殺菌方法
JP2000093972A (ja) * 1998-09-25 2000-04-04 Masayuki Sato 液体処理方法及び液体処理装置
JP4105315B2 (ja) * 1998-12-24 2008-06-2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放電処理装置
JP2003062579A (ja) * 2001-08-27 2003-03-04 Kobe Steel Ltd 液体の処理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3071460A (ja) * 2001-08-31 2003-03-11 Kobe Steel Ltd 液体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930912B2 (ja) * 2002-05-27 2012-05-16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プラズマ殺菌装置
JP2004066055A (ja) * 2002-08-02 2004-03-04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液体処理装置
JP2005058887A (ja) * 2003-08-11 2005-03-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高電圧パルスを利用した廃水処理装置
JP2006051441A (ja) * 2004-08-11 2006-02-23 Ebara Corp 放電処理装置及び放電処理方法
JP2006187696A (ja) * 2004-12-30 2006-07-20 Otomo Teruo 高電圧印加水の製造装置
JP2007289898A (ja) * 2006-04-27 2007-11-08 Bco:Kk 浄化装置
DE102007028580A1 (de) * 2007-06-19 2008-12-24 Siemens Ag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und Entkeimen von Flüssigkeiten
JP4784624B2 (ja) * 2007-12-20 2011-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殺菌装置とその装置を用いた空調機、手乾燥機及び加湿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7401A (en) * 1998-08-04 2000-09-12 Juvan; Christian Physico-chemical conversion reactor system with a fluid-flow-field constrictor
CN1653865A (zh) * 2002-05-08 2005-08-10 译民·托马斯·张 在流体中形成的等离子体
JP2007333316A (ja) * 2006-06-15 2007-12-27 Daikin Ind Ltd 液処理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加湿器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7533A (zh) * 2012-11-13 2015-07-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水处理装置以及水处理方法
CN104797533B (zh) * 2012-11-13 2016-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水处理装置以及水处理方法
US9540256B2 (en) 2013-05-14 2017-01-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quid treatment device, liquid treatment method, and plasma treatment liquid
CN104718163A (zh) * 2013-05-14 2015-06-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方法以及等离子体处理液
CN106133453B (zh) * 2014-03-28 2019-04-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6103351A (zh) * 2014-03-28 2016-11-0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水处理单元
CN106133453A (zh) * 2014-03-28 2016-11-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3940021B (zh) * 2014-04-12 2016-06-29 大连双迪创新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气加湿器
CN103940021A (zh) * 2014-04-12 2014-07-23 大连双迪创新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气加湿器
CN107074595A (zh) * 2014-09-30 2017-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US9950935B2 (en) 2014-09-30 2018-04-24 Daikin Industries, Ltd. Water treatment device and humidification device
CN107074595B (zh) * 2014-09-30 2019-09-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CN107110533A (zh) * 2014-12-26 2017-08-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1335A1 (en) 2012-03-21
AU2010248679B2 (en) 2013-08-15
CN102428034B (zh) 2014-07-30
AU2010248679A1 (en) 2011-11-24
WO2010131429A1 (ja) 2010-11-18
KR20120023771A (ko) 2012-03-13
US20120048792A1 (en) 2012-03-01
KR101347405B1 (ko) 2014-01-02
EP2431335A4 (en)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8034B (zh)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JP4737338B2 (ja)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調湿装置、及び給湯器
CN101903708B (zh) 调湿装置
TWI609723B (zh) 洗衣機
KR101653863B1 (ko) 제습기능과 가습기능이 구비된 공기청정기
KR102079607B1 (ko) 지하철 역사 내 지하수를 이용한 공기 정화장치
CN211476119U (zh)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3933818A (zh) 湿式负离子除尘装置
JP2023524311A (ja) 静電気集塵機能を有する空気処理装置
KR20140070377A (ko) 전기 집진 시스템에 구비된 전기집진장치 및 그 전기집진장치를 이용한 집진방법
JP2009133505A (ja) 調湿装置
JP2011072906A (ja)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調湿装置、及び給湯器
JP201103872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3718177B2 (ja) 空気中ガス成分の除去方法
US10808949B2 (en) Humidity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KR20110115193A (ko) 복합 기능 축열식 환기 장치
KR100431103B1 (ko) 가습기능을 갖는 공기 정화기용 필터
JP2003083568A (ja) 空気調和機
JP5800717B2 (ja) ミスト状物質除去装置
JP2009198067A (ja) 加湿装置
KR102628048B1 (ko) 중공사막 제습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습도조절장치
JP5787136B2 (ja) 空気浄化装置
WO2013050146A1 (en)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electro- osmosis for removal of water from desiccant
CN210241787U (zh)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009154118A (ja) 調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