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4595B -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4595B
CN107074595B CN201580052876.3A CN201580052876A CN107074595B CN 107074595 B CN107074595 B CN 107074595B CN 201580052876 A CN201580052876 A CN 201580052876A CN 107074595 B CN107074595 B CN 1070745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air
electrode
treatment
latt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8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4595A (zh
Inventor
斋藤智己
西村政弥
大堂维大
山口幸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4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4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4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4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0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us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8Control or steering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subclass C02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8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for producing "ionised" acidic or basic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 C02F1/46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24F6/043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with self-sucking action, e.g. wic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2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 C02F2201/46125Electrical variables
    • C02F2201/46135Volt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2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 C02F2201/46145Fluid flow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42Liquid lev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4Disinfe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5/00Use of specific compounds during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5/02Specific form of oxidant
    • C02F2305/023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inglet oxygen, OH radic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7/0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 C02F2307/12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as part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such as dishwashers,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or vacuum clea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with water trea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8Air-humidifier with water reservoi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在水处理装置中设置有绝缘性的分隔部(32)、处理单元(60、80)、供水部(40)及排水部(50),该分隔部将水槽(31)的内部空间隔成在横向上相邻的两个处理槽(37、38),并具有能够使两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电气通电的通电部(35、81),该处理单元具有一对电极(61、62)、电源(71)及电源控制部(72),该供水部将水分别供向各个处理槽(37、38),该排水部将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分别排出。在处理单元(60、80)中设置有检测部(73),该检测部根据与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相对应的指标对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利用放电、电解来处理水的水处理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进行放电来净化水的水处理装置。
就水处理装置而言,水槽的内部空间由绝缘性分隔部隔成两个处理槽,在各个处理槽中各浸渍有一个电极。在分隔部上形成有细微的小孔(放电孔),两个处理槽经由该小孔连通起来。当电源向各个电极施加高电压后,如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小孔处的电流密度升高,小孔内的水由于焦耳热而汽化。其结果是,以将两个处理槽隔开的方式产生了气泡。在水处理装置中,一个处理槽内水的界面与另一个处理槽内水的界面夹着气泡发挥电极的作用。其结果是,从一个处理槽内水的界面朝另一个处理槽内水的界面产生放电。随着该放电,生成了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等反应性较高的物质(活性种)。利用该活性种对水进行净化、杀菌。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0797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那样的水处理装置有时会将所要处理的水供到水槽内,有时会将处理后的水从水槽中排出去。也就是说,在水处理装置中,水槽内的水位会产生变动。由此,若例如水位极低而导致电极暴露在空气中,就无法产生上述放电,水处理装置实质上没有进行工作。此外,若例如水位极高使得水槽内的水溢过分隔部,则两个电极就会经由溢过来的水而产生短路。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产生上述放电,水处理装置实质上没有进行工作。此外,若溢过来的水朝水槽的外部溢出,则也有可能出现在水槽外部产生漏电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还想到了设置用以检测水槽内水位的水位检测部件(例如浮球开关等)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部件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成本增加。此外,若高电压被施加在浮球开关等传感器上,则也有可能导致该传感器出现故障。也就是说,不优选在水处理装置中添加这样的水位检测部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削减水槽内水位检测部件的数量或者能去掉水位检测部件的水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水处理装置的加湿装置。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水处理装置作为对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贮存水的水槽31、分隔部32、处理单元60、80、供水部40及排水部50,所述分隔部32为绝缘性分隔部,该分隔部32将该水槽31的内部空间隔成在横向上相邻的两个处理槽37、38,并具有能够使两个所述处理槽37、38内的水电气通电的通电部35、81,所述处理单元60、80具有一对电极61、62、电源71以及电源控制部72,一对所述电极61、62在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中分别各布置有一个,所述电源71将电压施加在一对所述电极61、62上,所述电源控制部72对使该电源71持续成为接通状态的接通动作、和使该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的断开动作进行切换,所述供水部40将水分别供向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所述排水部50将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内的水分别排出,所述处理单元60、80具有检测部73,所述检测部73根据与一对所述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相对应的指标对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进行检测。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水槽31的内部空间由绝缘性分隔部32隔成两个处理槽37、38,在这两个处理槽37、38内分别各布置有一个电极61、62。在各个电极61、62浸渍在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中的状态下,若处理单元60、80的电源控制部72让接通动作执行的话,电源71就持续成为接通状态,电源71便向各个电极61、62施加电压。由此,能够进行所希望的水处理(放电处理、电解处理)。若电源控制部72让断开动作执行的话,电源71就成为断开状态,水处理便会停止。
供水部40将水供向各个处理槽37、38。此外,排水部50将水从各个处理槽37、38中排出去。由此,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就会按照运转状态产生变动。也就是说,水处理装置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有时水位极低而导致电极61、62暴露在空气中,有时水位极高使得处理槽37、38内的水溢过分隔部32。
因此,处理单元60、80的检测部73根据与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相对应的指标来检测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在此,“与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相对应的指标”是指实质上示出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的指标,包括例如电源71与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电流值、各个电极61、62的电位差(电压值)、各个电极61、62间的电阻值、或者间接地表示这些指标的值。总之,利用检测部73对该指标进行检测、运算,就能掌握有多大的电流在一对电极61、62之间流动。
假设例如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极低,导致各个电极61、62中的至少一个电极露在空气中。此时,电流并没有在一对电极61、62之间流动,从而在一对电极61、62间无法进行正常的处理。因此,通过由检测部73检测出这一情况,而能够检测出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低于电极61、62。
此外,假设例如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极高,导致处理槽37、38内的水溢过分隔部32。此时,因为在一对电极61、62间经由溢过来的水而产生短路,所以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急剧升高、或者在一对电极61、62之间几乎不存在电压(电位差)。因此,通过由检测部73检测出这一情况,而能够检测出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已到达超过分隔部32的高度。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部72构成为:在所述接通动作的过程中,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规定的正常范围内就让所述接通动作继续执行,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所述正常范围外就让所述断开动作执行。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在电源控制部72正让接通动作执行着的状态下,若检测部根据所述指标检测出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内,就让接通动作继续执行。也就是说,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内表示:电极61、62未露在空气中、或者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未超过分隔部3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接通动作就会得以继续,处理单元60、80的正常工作便会得以继续。
另一方面,在电源控制部72正让接通动作执行着的状态下,若检测部73根据所述指标检测出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就从接通动作移向断开动作。也就是说,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表示: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极低导致电极61、62露在空气中、或者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超过分隔部3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从接通动作移向断开动作。其结果是,能够迅速避免:尽管无法进行正常的处理,却不小心使电源71维持接通状态的情况出现。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部40具有供水管41和切换部45、46,所述切换部45、46对从该供水管41供水的供水动作和停止供水的停止动作进行切换,该供水部40构成为:在所述接通动作和所述断开动作中仅在该断开动作的过程中进行所述供水动作。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供水部40在切换部45、46的控制下切换着进行从供水管41向水槽31内供水的供水动作、和停止该供水的停止动作。供水部40构成为:仅在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的断开动作中进行供水动作,在电源71成为接通状态的接通动作中禁止进行供水动作(进行停止动作)。
若在供水动作的过程中进行接通动作,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与供向各个处理槽37、38的水之间就会产生电连接,因而各个处理槽37、38中的电极61、62就有可能经由供水管41产生短路。相对于此,供水部40禁止在接通动作的过程中进行供水动作,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上述短路。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部72构成为:在所述断开动作之后,让在比所述接通动作短的期间内使所述电源71成为接通状态的短时间接通动作执行,并且在该短时间接通动作的过程中,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规定的正常范围内就让所述接通动作执行,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所述正常范围外就让所述断开动作继续执行。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面中,在断开动作之后进行短时间接通动作,在该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利用检测部73对水位进行判断。该短时间接通动作是与正常的接通动作相比使电源71成为接通状态的时间实质上较短的动作。也就是说,如果检测部73仅是根据与电流值相对应的指标来检测水位的话,则无需使电源71过长时间地成为接通状态,只要在能检测出水位这样的期间内使电源71成为接通状态就足够了。因此,短时间接通动作的时间优选为:检测部73能够检测出处理槽37、38内水位的最低限度的时间。
若在该短时间接通动作的过程中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内,就判断为水位也在正常范围内,从而移向接通动作。另一方面,若在该短时间接通动作的过程中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就判断为水位极低或者极高,从而断开动作便得以继续。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部40构成为:在所述短时间接通动作的过程中,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所述正常范围外且在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没有电流流动,就暂时进行所述供水动作。
在本公开的第五方面中,在短时间接通动作中,若检测出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且在一对电极61、62间没有电流流动,就能够判断为由于水位下降而导致一对电极61、62中的至少一个电极露在空气中。因此,若检测部73检测出这一情况,供水部40就暂时进行供水动作。由此,使得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上升。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是这样的,在第四或第五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部50构成为总将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内的水慢慢地排出,所述供水部40构成为:在所述短时间接通动作的过程中,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所述正常范围外且电流在一对所述电极之间流动,就进行所述停止动作。
在本公开的第六方面中,在短时间接通动作中,若检测出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且电流在一对电极61、62间流动,就能够判断为水位极高导致水溢过分隔部32而产生短路。因此,若检测部73检测出这一情况,供水部40就进行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在停止动作的过程中,排水部50将处理槽37、38内的水慢慢地排出去,因而在这一期间内能够使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下降。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五或第六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73构成为:所述电源控制部72让所述短时间接通动作反复地执行,直到在该短时间接通动作的过程中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所述正常范围内为止,每当该电源控制部72让该短时间接通动作执行时该检测部73就对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判断。
在本公开的第七方面中,在执行短时间接通动作后,若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则当水位极低时,就暂时进行供水动作以使水位上升。当水位极高时,就进行停止动作,水位便会下降。于是,由检测部73检测的电流值亦不断接近正常范围。反复进行上述短时间接通动作及检测部73的判断,若由检测部73检测到的电流值达到正常范围,电源控制部72就让正常的电源接通动作继续执行。由此,就能够在正常的水位条件下再次开始所希望的水处理。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七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有顶端朝着上方变细的锥部32a。
在第八方面中,在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有锥部32a。当分隔部32的上端为水平的平坦状时,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就容易残留在分隔部32的上端部,因而上端部的排水性劣化。由此,假设水槽31内的水位位于分隔部32的上端附近,则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在两个电极61、62之间经由附着在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水而产生短路、或者招致异常放电。
相对于此,若在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锥部32a,则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表面张力减小,残存下来的水就容易在自重的作用下流下来。由此,能够改善在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排水性,从而能够可靠地避免上述的短路、异常放电。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是这样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排水管57和接水部18,所述排水管57仅与两个所述处理槽37、38中的一个处理槽37相对应地设置,该排水管57形成有流入口57a和流出口57b,所述流入口57a在该处理槽37内位于所述电极61的下端与所述分隔部32的上端之间,所述流出口57b位于所述水槽31的下方,所述接水部18回收从该排水管57的流出口57b流出来的水。
在本公开的第九方面中,排水管57仅对应一个处理槽37而设。排水管57的流入口57a位于所对应的处理槽37中比电极61的下端高的位置上。由此,不会由于水流入排水管57中而导致电极61露在空气中。排水管57的流入口57a位于比分隔部32的上端低的位置上。由此,若处理槽37内的水位欲达到分隔部32的上端,处理槽37内的水就会流入排水管57的流入口57a。由此,能够抑制处理槽37内的水越过分隔部32。
流入排水管57的流入口57a的水被接水部18回收起来。在此,假设对应着各个处理槽37、38各设置了一根上述排水管57,则水就会从两根排水管分别流向接水部18。由此,在水处理装置中就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在各根排水管中流动的水与积存在接水部18中的水产生电连接,而导致一对电极61、62产生短路。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因为仅对应着一个处理槽37设置了排水管57,所以能够可靠地避免上述短路。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九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部由使两个处理槽37、38彼此连通的小孔35构成,所述处理单元由在所述小孔35的内部进行放电的放电单元60构成。
在本公开的第十方面中,分隔部32的通电部由小孔35构成,处理单元构成放电单元60。也就是说,若当水位在正常范围内进行电源接通动作,电源71就向一对电极61、62施加高电压。由此,小孔35内部的电流密度升高,小孔35内的水便由焦耳热加热而汽化。其结果是,在小孔35的内部产生气泡。在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与气泡之间分别形成了界面,上述界面实质上发挥电极的作用。由此,在气泡中产生放电,伴随该放电产生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利用上述反应性较高的物质(也称作活性种),对水进行净化或者杀菌。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是这样的,在第十方面中,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电极61、62各自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小孔35的上端高的位置上。
在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中,与小孔35的上端相比,各个电极61、62的下端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上。在水槽31内的水位位于比小孔35的下端稍高的位置上的状态下,假设各个电极61、62浸渍在水中并进行了接通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电极61、62便经由小孔35下端的很少量的水而成为通电状态,因而会招致下述不良现象,即:该水的电流密度极度上升,使得该水及其附近被过度加热、或者产生异常放电。
相对于此,因为各个电极61、62的下端位于比小孔35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处,所以假设即使处于水槽31内的水位比小孔35的下端稍高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个电极61、62也不会浸渍在水中。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通电会自动停止,因而不会招致上述那样的不良现象。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以加湿装置作为对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形成空气流路S的流路形成部件11、和第一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水处理装置30,该水处理装置30的排水部由吸水部件50构成,所述吸水部件50具有浸渍在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中的浸渍部54和布置在所述空气流路S中的放湿部55。
在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的加湿装置中,空气在空气流路S中流动,所述空气流路S形成在流路形成部件11中。第一至第十一方面的水处理装置30的排水部由吸水部件50构成。也就是说,已由水处理装置30处理过的水被吸水部件50的浸渍部54吸收后渗透到放湿部55中。放湿部55将已处理过的水朝着在空气流路S内流动的空气中释放。由此,该空气得到加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能够利用处理单元60、80的一对电极61、62检测水槽31内的水位。由此,能够减少例如浮球开关等其它水位检测部件的数量或者能够去掉所述水位检测部件,从而能够谋求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够谋求削减成本。此外,由于将一对电极61、62用作水位检测部件,因而即使被施以高电压也不会像浮球开关等那样出现故障。因此,能够确保水处理装置的水位调节机能的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通过检测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从而能够迅速地判断水位是否低于电极61、62、或者能够迅速地判断处理槽37、38内的水是否溢过分隔部32,当判断为异常时能够迅速地使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其结果是,在无法执行正常处理的条件下,能避免不小心使电源71继续处于接通状态,从而能够确保安全性。
此外,当水槽31内的水溢出时,也因为电源71可靠地成为断开状态,所以能够避免朝水槽31外部的周边设备产生漏电,从而能够确保水处理装置的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供水部40的供水动作过程中,禁止进行电源接通动作,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一对电极61、62经由供水管41供向各个处理槽37、38的水而产生短路。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在比正常的接通动作短的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对水位进行检测,因而不使电源71过长时间地处于接通状态,就能迅速地判断水位是否异常,当水位异常时能迅速地移向断开动作。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在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当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且没有电流流动时,供水部40就暂时进行供水动作。由此,在水位极低的状态下能够使该水位接近正常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在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当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且有电流流动时就进行停止动作,水则被排水部50慢慢地排出去。由此,在水位极高的状态下,能够使该水位接近正常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因为反复进行短时间接通动作以及由检测部73判断水位的判断动作,直到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达到正常范围内为止,所以能够使水位可靠地收敛到正常范围内。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由于在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了锥部32a,因而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排水性得到改善,从而能够借助提高绝缘性来谋求减少漏电流、避免异常放电。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因为仅与两个处理槽37、38中的一个处理槽37相对应地设置了排水管57,所以能够抑制水位超过分隔部32。此外,因为并不是对应各个处理槽37、38各设置了一根排水管57,所以一对电极61、62不会经由上述排水管57及上述接水部18中的水产生短路。进而,若如上所述的那样仅对应一个处理槽37设置排水管57的话,则与排水管57相对应的处理槽37内的水位就容易比另一个处理槽38内的水位低。也就是说,在水槽31中,两个处理槽37、38之间的水位差增大。由此,就水槽31而言,在各个处理槽37、38的各水面之间沿着分隔部32的表面的爬电距离增长。其结果是,在水槽31内的水位较高的条件下,也能够确保两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能够缩短恢复正常动作的时间。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因为由小孔35构成分隔部32的通电部,所以能够在小孔35内产生气泡,从而能够在该气泡中产生放电。其结果是,能够利用随放电产生的所谓的活性种对水进行净化、杀菌。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当水位位于小孔35的下端附近时,能够可靠地防止一对电极61、62通电,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异常放电。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包括下述水处理装置的加湿装置,在该水处理装置中浮球开关等水位检测部件的数量较少(或者不存在浮球开关等水位检测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略图。
图2是示出水处理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水处理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水处理装置的放电孔附近的纵向放大剖视图。
图5是放电单元及供水单元的结构略图。
图6是水处理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7是示出断开动作时电源电压和电流值的时间图。
图8是示出接通动作时电源电压和电流值的时间图。
图9是示出在短时间接通动作时水位处于正常范围内之际电源电压和电流值的时间图。
图10是示出在短时间接通动作时水位不足之际电源电压和电流值的时间图。
图11是示出在短时间接通动作时水位超过分隔部之际电源电压和电流值的时间图。
图12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12示出在水槽内没有水的状态。
图13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13示出在图12的状态下进行了一次供水动作之后的状态。
图14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14示出在图12的状态下进行了两次供水动作之后的状态。
图15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15示出水位位于与溢流管的流入口相等的高度上的状态。
图16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16示出水越过分隔部的状态。
图17是分隔部的上端的结构放大略图,并示出第二处理槽内的水位已到达分隔部的上端的状态。
图18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18示出水位自图16的状态开始下降之后的状态。
图19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19示出水位处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图20是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略图,在图中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图20示出水位位于与放电孔的下端大致相等的高度上的状态。
图2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水处理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本发明所涉及的水处理装置30安装在对空气进行调节的空调装置10中。该空调装置10构成对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装置。空调装置10由所谓的空气处理机组(Air HandlingUnit)构成,该空气处理机组对从风管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后,再将已处理过的空气经由风管供向室内。
〈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边参照图1边对空调装置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0包括长方体状的箱形壳体11。壳体11具有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顶板14及底板15。第一侧板12形成在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图1中的右侧)的位置处,第二侧板13形成在靠空气流的下游侧(图1中的左侧)的位置处。在顶板14上,靠第一侧板12的部位形成有供气口16,靠第二侧板13的部位形成有排气口17。在供气口16及排气口17上分别连接有风管(省略图示)。在底板15的中央部,一体形成有朝下方凹陷的接水盘18。接水盘18构成将从热交换器25、加湿元件50流下来的水回收起来的接水部。该接水盘18成为接地状态(参照图3)。需要说明的是,接水盘18可以与壳体11形成为一体,该接水盘18也可以与壳体11分开设置。
壳体11构成流路形成部件,该流路形成部件用以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S。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长度较长的第一隔板21及第二隔板22。第一隔板21布置在靠第一侧板12的位置处,第二隔板22布置在靠第二侧板13的位置处。在第一侧板12与第一隔板21之间形成有供气室S1。在第一隔板21与第二隔板22之间形成有空调室S2。在第二隔板22与第二侧板13之间形成有排气室S3。在第一隔板21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形成有第一通气口21a,在第二隔板22的下部形成有第二通气口22a。
在供气室S1中,设置有捕集空气中的尘埃等的过滤器23。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集尘率比该过滤器23低的预滤器布置在过滤器23的上游侧。
在排气室S3中布置有排气扇24。排气扇24由例如西洛克风扇构成,该排气扇24的吸入口与第二通气口22a相连。朝上方延伸的吹出嘴24a与排气扇24的吹出口相连,并且吹出嘴24a的流出端与排气口17相连。
在空调室S2中布置有热交换器25和水处理装置30。热交换器25由被切换着供给温水或冷水的直膨式盘管构成。也就是说,在热交换器25中,空气被在传热管中流动的温水加热,或者空气被在传热管中流动的冷水冷却。
水处理装置30包括水槽31和多个加湿元件50,该水槽31布置在空调室S2的上侧,多个加湿元件50中的大部分加湿元件布置在热交换器25的下游侧。加湿元件50由具有吸水性的吸水部件构成。加湿元件50具有:浸渍在水槽31内的水中的浸渍部54和位于空气流路S中的放湿部55。也就是说,在加湿元件50中,已被浸渍部54吸收的水渗透到放湿部55中,已渗透到放湿部55中的水朝空气中蒸腾、释放。由此,在空调室S2中对空气进行加湿。也就是说,加湿元件50构成总是将水槽31内的水慢慢地排出的排水部。
在空调室S2中设置有溢流管57。溢流管57将水槽31内过多的水朝接水盘18排出。
〈水处理装置的具体结构〉
边参照图2至图5,边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处理装置30进行详细的说明。水处理装置30构成为:利用放电对水进行净化、杀菌。水处理装置30包括:水槽31、分隔部32、供水单元40、加湿元件50、溢流管57及放电单元60。
〔水槽〕
水槽31形成为上方开放的长方体形状。如图2所示,水槽3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横向长度较长。水槽31由例如绝缘性树脂材料制成。在水槽31的内部,贮存有从供水单元40(供水部)供来的水。
〔分隔部〕
如图2及图3所示,分隔部3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纵向长度较长的近似板状,并布置在水槽3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分隔部32将水槽31左右分隔开。也就是说,分隔部32将水槽31划分成在左右横向上相邻的两个处理槽37、38。在两个处理槽37、38中,左侧的处理槽构成第一处理槽37,右侧的处理槽构成第二处理槽38。在各个处理槽37、38中,分别贮存有从供水单元40供来的水。
分隔部32包括:分隔部主体33和固定在分隔部主体33的下部的板状绝缘部34。分隔部主体33形成为从水槽31的底部开始朝上方延伸的纵板状。在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有顶端朝着上方变细的锥部32a(参照图2及图3)。由此,能够抑制水残留在分隔部32的上端面(具体情况见下文所述)。分隔部主体33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制成。
亦如图4所示,板状绝缘部34内嵌在安装开口部33a中,并与分隔部主体33紧密地固定在一起,其中,该安装开口部33a形成在分隔部主体33的下部中央处。板状绝缘部34由陶瓷等绝缘材料制成。微小的小孔即放电孔35形成在板状绝缘部34的中央部位,并贯穿该板状绝缘部34。放电孔35形成为在板状绝缘部34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并使第一处理槽37和第二处理槽38连通起来。放电孔35构成使两个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密度增大的电流密度集中部,且构成利用焦耳热生成气泡的气泡生成部。
〔供水单元〕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供水单元40具有供水管41和电磁阀45,该电磁阀45对供水管41进行供水和停止供水进行切换。供水管41由主管42和从主管42分支出来的两根支管即第一供水支管43及第二供水支管44构成。第一供水支管43位于第一处理槽37的上方,将水供向第一处理槽37。第二供水支管44位于第二处理槽38的上方,将水供向第二处理槽38。电磁阀45设置在主管42上。如图5所示,电磁阀45的开关由阀控制部46控制。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用能够调节供水量的流量调节阀来取代电磁阀45。阀控制部46具有计时器,该阀控制部46使电磁阀45开放一定时间,以便从各根供水支管43、44供给一定量的水。电磁阀45及阀控制部46构成切换部,该切换部对供水管41的供水动作和使该供水停止的停止动作进行切换。
〔加湿元件〕
如图2所示,上述加湿元件50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近似板状。加湿元件50具有纵板部51和宽幅部52,该加湿元件50整体上形成为倒L字形,该纵板部51呈上下延伸的纵向长度较长的长方体形状,该宽幅部52从该纵板部51的上部开始沿宽度方向突出。就加湿元件50而言,在纵板部51与宽幅部52之间,形成有从该宽幅部52的下端开始一直朝上方延伸到中间部的狭缝53。水槽31的侧壁(例如图2中前侧的侧壁)插入到该狭缝53中,从而加湿元件50就被水槽31保持住。加湿元件50的纵板部51的下部位于接水盘18的上方。
加湿元件50的宽幅部52的下部位于水槽31内。也就是说,该部分构成浸渍在处理槽37、38内的水中的浸渍部54。另一方面,加湿元件50的纵板部51的从中间部开始到下端部为止的这之间的部分位于空气流路S中。也就是说,该部分构成向空气中释放水的放湿部55。就加湿元件50而言,在毛细管现象等的作用下,浸到宽幅部52的浸渍部54中的水被吸上来后,该水慢慢地朝着放湿部55渗透。
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30中,对应第一处理槽37设置了三个加湿元件50,并且对应第二处理槽38设置了三个加湿元件50(参照图2及图3)。不过,加湿元件50的数量仅为一个示例,也可以对应各个处理槽37、38设置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的加湿元件50。就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30而言,在具体情况后述的两个电极61、62的左右外侧分别布置了加湿元件50(参照图2及图3)。不过,也能够在两个电极61、62之间布置加湿元件50。
〔溢流管〕
溢流管57构成将第一处理槽37内的水排出的排水管。如图2及图3所示,溢流管57的上端(流入口57a)朝第一处理槽37的内部敞口。溢流管57的下端(流出口57b)朝接水盘18的上方敞口。也就是说,已流入溢流管57内部的水被回收到接水盘18的内部。该溢流管57仅对应着两个处理槽37、38中的一个处理槽(仅对应着第一处理槽37)而设。
〔放电单元〕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单元60构成对水进行处理的水处理单元。放电单元60构成为:通过在水槽31内进行放电,从而对水进行净化、杀菌。放电单元60包括一对电极61、62和电源单元70。
[电极]
如图2及图3所示,一对电极61、62由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构成。第一电极61布置在第一处理槽37的内部,第二电极62布置在第二处理槽38的内部。一对电极61、62构成为例如扁平的板状,并构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一对电极61、62由耐腐蚀性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的高度位置相同。也就是说,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位于夹着分隔部32彼此相向的位置处。
[电源单元]
如图5所示,一对电极61、62与电源单元70相连。具体而言,电源单元70包括电源71、电源控制部72及检测部73。
电源71构成为将高电压施加在一对电极61、62上。具体而言,电源71向一对电极61、62施加正负交替的交变电压(参照图8)。本实施方式的电源71向一对电极61、62施加正负交替的方波。此外,正负交变波形的占空比被调节为在正极侧和负极侧相等(例如相对于一个周期而言各为50%)。需要说明的是,电源71可以将例如正负正弦波施加在一对电极61、62上。此外,相对于一个周期而言正负交变波形的占空比并不一定要为50%,也可以使不施加电压的期间介于正负波形之间。
电源控制部72构成为:对使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的断开动作、使电源71持续成为接通状态的接通动作、以及使电源71短时间(比接通动作的时间短的时间)成为接通状态的短时间接通动作进行切换。
在断开动作下,如图7所示,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电源71并没有向一对电极61、62施加电压。因此,在一对电极61、62之间亦没有电流流动。
在接通动作下,如图8所示,电源71成为接通状态,电源71向一对电极61、62反复交替地施加矩形波状的正负高电压。该接通动作是用以对水槽31内的水进行净化的正常放电动作,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话,就会反复持续地进行该接通动作。与这样的矩形波状的正负高电压相对应,从第一电极61流向第二电极62的电流和从第二电极62流向第一电极61的电流反复交替地增大。
如图9至图11所示,短时间接通动作是使电源71短时间(瞬时)成为接通状态的动作,在断开动作之后紧接着执行该短时间接通动作。与正常接通动作的执行时间(例如T1)相比,短时间接通动作的执行时间T2极短。如图9至图11所示,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短时间接通动作的执行期间为一个周期(例如大约1[msec]),在一个周期当中向一对电极61、62各施加一次正负电压。不过,短时间接通动作的执行期间优选为用以提高水位的检测精度所需的最小限度期间,也可以为多个周期。其中,关于水位检测的具体情况详见下文所述。
检测部73构成为:根据与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相对应的指标来检测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具体而言,检测部73对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是在正常范围内、还是在正常范围外进行判断。此外,检测部73构成为:能够对各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是在正常范围外且在下限值以下(即,水位是位于比各个电极61、62低的位置)、还是在正常范围外且在上限值以上(即,还是位于超过分隔部32的位置)进行判断(具体情况详见下文所述)。
〈水处理装置的各个构成要素与水位之间的位置关系〉
边参照图3,边对水处理装置30的各个构成要素与水位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若将水槽31的侧壁31a的高度设为h1,则各个加湿元件50的上端的高度位于比该h1高的位置处。分隔部32的上端(锥部32a的顶端)的高度h2比水槽31的侧壁31a的高度h1低,且比溢流管57的流入口57a的高度h3高。溢流管57的流入口57a的高度h3比分隔部32的上端的高度h2低,且比各个电极61、62的下端的高度h4高。各个电极61、62的下端的高度h4比放电孔35的上端的高度h5高。
-空调装置的运转动作-
接着,对空调装置10的基本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空调装置10的运转动作过程中,排气扇24处于运转状态。此外,例如冷水或温水被供向热交换器25。在加湿元件50中,水槽31内的水朝着放湿部55渗透。
如图1所示,排气扇24一运转,被处理空气就经由风管从供气口16流入供气室S1。在供气室S1中,空气中的尘埃等被过滤器23去除掉。已通过过滤器23的空气流入空调室S2。
已流入空调室S2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25。在热交换器25中,空气被冷却或加热。已通过热交换器25的空气从加湿元件50的周围通过。
当在水处理装置30执行正常运转(接通动作)时,在图4所示的放电孔35内,电流路径的电流密度升高,放电孔35内的水便由于焦耳热汽化而生成气泡C。该气泡C成为覆盖放电孔35的整个区域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气泡C作为阻止两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导电的电阻发挥作用。由此,各个电极61、62与两侧夹着气泡C的各个界面成为相同的电位,上述界面就构成电极。其结果是,在气泡C中便会产生绝缘击穿,从而产生放电。
若在气泡C内如上述那样进行放电,则在处理槽37、38内的水中就会产生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等氧化性较高的物质(活性种)。由此,在处理槽37、38中就会对水进行净化、杀菌。
如上述那样得到了净化的水被图2中所示的加湿元件50的浸渍部54慢慢地吸收后,朝着加湿元件50的纵板部51的放湿部55渗透。其结果是,放湿部55中的水朝着空气释放,使得该空气得到加湿。利用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对已渗透到加湿元件50中的水进行杀菌、净化,因而能够防止霉菌、杂菌在加湿元件50中繁殖,还能够防止产生异臭。进而,在空调室S2中,获得了加湿水的空气本身也得到净化。
已由加湿元件50加湿及净化了的空气被排气扇24吸入,然后经由吹出嘴24a、排气口17被送往风管后供向规定的空间。
-水处理装置的动作-
接着,适当参照图6至图20对空调装置10运转时水处理装置30的动作情况进行说明。
空调装置10一运转,水处理装置30便也开始运转。当水处理装置30刚刚开始运转后就进行电源断开动作(步骤ST1),电源71没有向各个电极61、62施加电压。当电源断开动作之后,在步骤ST2中进行短时间电源接通动作。在该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如图9至图11所示,电源71向各个电极61、62瞬时施加交变电压。
〔水位不足时的控制〕
在此,假设例如当水处理装置30开始运转时,如图12所示的那样水槽31内完全没有水。此时,即使在该状态下进行了短时间电源接通动作,一对电极61、62也是处于暴露在空气中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无法像上述那样在放电孔35内产生气泡C,从而不能在气泡C中进行放电。其结果是,也不能生成得到了杀菌、净化的加湿水后再将该加湿水供给加湿元件50。
在该状态下,若移向步骤ST3,检测部73就会对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检测。因为水槽31内的水位比一对电极61、62低,所以在一对电极61、62之间并没有电流流动(即,电流值≈0mA)。需要说明的是,检测部73构成为:通过将例如电源71与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电流值作为指标,来对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进行检测。
如图9所示,在电源单元70中,设定了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处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值I1和上限值I2。在该示例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在步骤ST3中,因为电流值低于下限值I1,所以判断为电流值不在正常范围内,进而判断为水位在正常范围外(步骤ST4)。其结果是,短时间电源接通动作结束,再次进行电源断开动作(步骤ST5)。由此,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从而能迅速避免不小心使电源71继续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出现。
接着,在步骤ST6中,检测部73在步骤ST3的判断的基础上判断电流值是否为0(是否没有电流流动)。当电流值为0时,就能够断定各个电极61、62没有浸渍在水中(步骤ST7)。由此,检测部73向阀控制部46输出信号,收到该信号的阀控制部46进行控制以使电磁阀45开放规定时间。其结果是,供水单元40暂时向水槽31内供给了规定量的水(步骤ST8)。
在此,在步骤ST8中供向水槽31内的供水量被调节成预先规定好的一定量。在例如水槽31中没有水的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下,该供水量被设定成通过供水使得水位达到图13中的L1位置(即,水位比各个电极61、62略低的位置)处。
若从图13的状态移向步骤ST2、ST3,就再次进行短时间电源接通动作,再次判断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在图13的状态下,各个电极61、62还未浸渍在水中。由此,在步骤ST3中,就判断为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步骤ST4),从而进行电源断开动作(步骤ST5),电源71则成为断开状态。接着,在步骤ST6中,再次判断出电流值为0。其结果是,判断出各个电极61、62未浸渍在水中(步骤ST7),然后移向步骤ST8,再次进行供水。此时的供水量与上一次的步骤ST8中的供水量相等。
若按照上述那样反复进行供水,则如图14所示,各个电极61、62便会成为浸渍在水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移向步骤ST2、步骤ST3,则在短时间电源接通动作的过程中,如图9所示,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例如最大值)就会到达正常范围内(I1~I2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在图14的状态下,如上所述能够在气泡C内进行正常放电之故。因此,此时从步骤ST3移向步骤ST11,判断为水位在正常范围内。其结果是,移向步骤ST12,继续进行电源接通动作(正常的放电动作)。
〔水位过度上升时的控制〕
若在水处理装置30中出现什么不良现象,水槽31内的水位有时也会反而过度升高。如图15所示,若该水位到达溢流管57的流入口57a处,第一处理槽37内的水就会流入溢流管57中,从而能够抑制水位上升。已流入溢流管57中的水朝下方流动后流到接水盘18内。其结果是,水便会暂时积存在接水盘18内。
假设对应两个处理槽37、38各设置了一根溢流管57时,从各自的溢流管57流出来的水就会经由积存在接水盘18内的水电气相连。其结果是,一对电极61、62经由两根溢流管57和接水盘18内的水产生短路,而无法进行所希望的放电。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仅对应两个处理槽37、38中的一个第一处理槽37设置溢流管57,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上述短路。
此外,若如上述那样仅对应一个处理槽37设置溢流管57,则第一处理槽37内的水位与第二处理槽38内的水位之差就会增大。由此,例如图17所示,在第一处理槽37的水面与第二处理槽38的水面之间沿着分隔部32的表面的爬电距离d增长。其结果是,在水槽31内的水位较高的条件下,也能迅速地恢复正常的放电动作。
若即使将水经由溢流管57排出,水位仍进一步上升的话,便如图16所示第二处理槽38内的水越过分隔部32后朝着第一处理槽37流过去。其结果是,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62之间经由溢过分隔部32的上端的水而产生短路。
在该状态下,若移向步骤ST2、ST3,便进行短时间电源接通动作,再次判断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在图16的状态下,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伴随短路而瞬时增大。其结果是,如图11所示,电流值(例如最大值)就会暂时超过I2,致使电流值偏离正常范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便移向步骤ST4,判断为水位在正常范围外,从而进行电源断开动作(步骤ST5)。
这样一来,当水位极度上升时,若迅速进行电源断开动作,则即便万一水朝水槽31的外部溢出,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朝周边设备产生漏电。由此,能够确保水处理装置30或空调装置10的可靠性。
接着,在步骤ST6中,判断电流值是否为0。当水槽31内的水越过分隔部32而产生了短路时,电流值就不会为0。因此,便移向步骤ST9,判断为水已溢过分隔部32。其结果是,在步骤ST10中,进行待机规定时间的动作,使得停止供水的停止动作继续下去。这样一来,在步骤ST10中继续进行停止动作,从而不会不小心地施加电压。此时,在该停止动作中,水槽31内的水被加湿元件50慢慢地吸收,从而能够使水槽31内的水位降低。
〔锥部的作用和效果〕
如图17所示,假设第二处理槽38内的水位位于分隔部32的上端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了顶端变细的锥部32a,所以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表面张力变小。此外,能够使附着在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水在其自重的作用下朝下方流动。也就是说,通过在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锥部32a,而使得分隔部32的上端的排水性提高。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在一对电极61、62之间经由残留在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水而产生漏电流或者产生异常放电。
〔水位在正常范围内时的控制〕
若如图18所示水槽31内的水位下降后,如图19所示水位到达正常范围内,便按照步骤ST2、步骤ST3、步骤ST11的顺序移动,从而判断为水位在正常范围内。其结果是,开始电源接通动作(步骤ST12),从而能够进行正常的放电。
若在步骤ST12中进行正常的电源接通动作,则在步骤ST13中再次判断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在步骤ST13中,当水位在正常范围内时,便如图9所示的那样,电流值在I1和I2之间的正常范围内,从而能够继续进行电源接通动作(步骤ST14、步骤ST12)。
另一方面,在步骤ST13中,若例如水位低于图19中的h4而导致各个电极61、62露在空气中,则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便为0,从而就如上述那样按照步骤ST1→ST2→ST3→ST4→ST5→ST6→ST7→ST8→ST2→…的顺序移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T13中,当例如水位超过分隔部32,使得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且电流值不为0时,就按照步骤ST15→ST2→ST3→ST4→ST5→ST6→ST9→ST10→ST2…的顺序移动。
〔当水位位于放电孔的下端时〕
如图20所示,假设水槽31内的水位位于放电孔35的下端附近。在此,因为各个电极61、62的下端位于比放电孔35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处,所以在这样的水位下各个电极61、62不会浸渍在水中。
假设在这样的水位下电极61、62浸渍在水中,就会招致放电孔35的下端的表面温度急剧升高或者产生异常放电这样的不良现象。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各个电极61、62的下端位于比放电孔35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处,从而一对电极61、62便不会在上述状态下导通。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上述不良现象。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放电单元60的一对电极61、62检测水槽31内的水位。由此,能够去掉例如浮球开关等其它水位检测部件,从而能够谋求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够谋求削减成本。此外,由于将一对电极61、62用作水位检测部件,因而即使被施以高电压也不会像浮球开关等那样出现故障。因此,能够获得可靠性较高的水位检测部件。
在步骤ST3、步骤ST13中,通过检测一对电极间的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从而能够迅速地判断水位是否低于电极61、62、或者能够迅速地判断处理槽37、38内的水是否溢过分隔部32,当判断为异常时能够迅速地使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其结果是,在无法执行正常处理的条件下,能够避免不小心使电源71继续处于接通状态。
此外,当水槽31内的水溢出时,也因为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所以能够避免朝周边设备产生漏电,从而能够确保水处理装置的可靠性。
在步骤ST8的供水单元40的供水动作过程中,禁止进行电源接通动作,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一对电极61、62经由供水管41供向各个处理槽37、38的水而产生短路。
像步骤ST2、步骤ST3那样,在比正常的接通动作短的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判断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因而不使电源71过长时间地处于接通状态,就能迅速地判断水位是否异常。因此,当水位异常时能迅速地移向断开动作。
在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当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且没有电流流动时,供水部就暂时进行供水动作(步骤ST7)。由此,在水位低于电极61、62的状态下能够使该水位接近正常范围。
在短时间接通动作中,当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且有电流流动时就进行停止动作,水则被加湿元件50慢慢地排出去(步骤ST9)。由此,在水位极高的状态下,能够使该水位接近正常范围。
在图6的控制流程下,反复进行短时间接通动作以及由检测部73判断水位的判断动作,直到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达到正常范围内为止。由此,能够使水槽31内的水位可靠地收敛到正常范围内。
如图17所示,由于在分隔部32的上端形成了锥部32a,因而分隔部32的上端部的排水性得到改善,从而能够谋求减少漏电流、避免异常放电。
因为并不是对应各个处理槽37、38各设置了一根溢流管57,所以一对电极61、62也不会经由上述溢流管57及上述接水盘18内的水产生短路。
进而,因为如图15所示仅对应一个处理槽37设置了溢流管57,所以第一处理槽37内的水位容易比第二处理槽38内的水位低。也就是说,在水槽31中,两个处理槽37、38之间产生了水位差。由此,在两个处理槽37、38的水面之间沿着分隔部32的表面的爬电距离d增长(参照图17)。其结果是,在水槽31的水位较高的条件下,能够充分确保两个处理槽37、38内的水之间的爬电距离d。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够迅速地恢复正常的放电动作。
通过由放电孔35构成分隔部32的通电部,而能够在放电孔35内产生气泡,从而能够在该气泡中产生放电。其结果是,能够利用随放电产生的所谓的活性种对水进行净化、杀菌。
当水位位于放电孔35的下端附近时,能够可靠地防止一对电极61、62通电,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异常放电。
能够提供一种包括下述水处理装置30的空调装置(加湿装置10),在该水处理装置30中能够去掉水位检测部件。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具有下述变形例的结构。
〈变形例1〉
在变形例1中,水处理装置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变形例1的水处理装置30构成为:进行利用电解生成酸性水和碱性水的电解处理。也就是说,水处理装置30的处理单元由电解单元80构成。
如图21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电解单元80具有第一电极61、第二电极62及电源单元70。第一电极61浸渍在第一处理槽37中,第二电极62浸渍在第二处理槽38中。第一电极61与电源单元70的正极侧相连,第二电极62与电源单元70的负极侧相连。也就是说,电源单元70将正电压施加在第一电极61上,并将负电压施加在第二电极62上。离子交换膜81作为通电部设置在电解单元80的分隔部32上。
在变形例1中,若进行接通动作,则在第一处理槽37中生成氢离子,在第二处理槽38中形成氢氧化物离子。由此,便在第一处理槽37中生成酸性水,在第二处理槽38中生成碱性水。这样所生成的酸性水、碱性水经由加湿元件50被送向放湿部55。由此,能够借助弱酸、弱碱对通过放湿部55的空气进行脱臭、净化。
在变形例1中,也按照与上述实施方式完全相同的方法,对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进行检测,并对该水位加以控制(参照图6)。在变形例1中除此以外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具有以下那样的结构。
就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检测部73判断水位的判断动作而言,是根据例如电源71与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电流值来测量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的。不过,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利用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压值(电位差)、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阻值等其它指标求出一对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
具体而言,也可以进行下述控制,即:在例如图6的步骤ST6中,当一对电极61、62的电位差低于下限值时(约为0时),就判断为产生了短路而移向步骤ST9;当一对电极61、62的电位差并未低于下限值时,就判断为电极未浸渍在水中而移向步骤ST7。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T13中判断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当判断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内时移向ST14,当判断电流值不在正常范围内时移向ST15。不过,也可以是这样的,即:例如在步骤ST13中,判断电流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外(是否在异常范围内),当判断电流值在正常范围外时移向ST15,当判断电流值不在正常范围外时移向ST14。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处理装置30安装在空气处理机组式空调装置10中。不过,也可以将该水处理装置30应用在仅对水进行净化、杀菌的装置(水净化装置)中,还可以将该水处理装置30应用在不对空气进行加热、冷却的单纯的加湿装置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处理装置30中,除了一对电极61、62以外并没有设置检测水位的其它检测部件。不过,除了一对电极61、62以外,也可以另外设置检测水位的其它检测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与通常结构相比,也能够减少水位检测部件的数量,从而能够削减成本。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是很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空调装置(加湿装置)
11 壳体(流路形成部件)
18 接水盘(接水部)
30 水处理装置
31 水槽
32 分隔部
32a 锥部
35 放电孔(小孔、通电部)
37 第一处理槽(处理槽)
38 第二处理槽(处理槽)
40 供水部
41 供水管
45 电磁阀(切换部)
46 阀控制部(切换部)
50 加湿元件(吸水部件、排水部)
54 浸渍部
55 放湿部
57 溢流管(排水管)
57a 流入口
57b 流出口
60 放电单元(处理单元)
61 第一电极(电极)
62 第二电极(电极)
70 电源单元
71 电源
72 电源控制部
73 检测部
80 电解单元(处理单元)
81 离子交换膜(通电部)

Claims (2)

1.一种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
水槽(31),其用来贮存水;
分隔部(32),其为绝缘性分隔部,该分隔部(32)将所述水槽(31)的内部空间隔成在横向上相邻的两个处理槽(37、38),并具有能够使两个所述处理槽(37、38)内的水电气通电的通电部(35、81);
处理单元(60、80),其具有一对电极(61、62)、电源(71)及电源控制部(72),一对所述电极(61、62)在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中分别各布置有一个,所述电源(71)将电压施加在一对所述电极(61、62)上,所述电源控制部(72)对使该电源(71)持续成为接通状态的接通动作、和使该电源(71)成为断开状态的断开动作进行切换;
供水部(40),其将水分别供向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以及
排水部(50),其将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内的水分别排出,
所述处理单元(60、80)具有检测部(73),所述检测部(73)根据与一对电极(61、62)间的电流值相对应的指标来判断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内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所述电源控制部(72)构成为:在所述接通动作的过程中,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规定的正常范围内就让所述接通动作继续执行,若所述检测部(73)检测出一对所述电极(61、62)之间的电流值在所述正常范围外就让所述断开动作执行,
所述通电部由小孔(35)构成,该小孔(35)形成在所述分隔部(32)上,使得两个处理槽(37、38)彼此连通,
所述处理单元由在所述小孔(35)的内部进行放电的放电单元(60)构成,
一对所述电极(61、62)各自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小孔(35)的上端高的位置上。
2.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形成空气流路(S)的流路形成部件(11)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30),
所述水处理装置(30)的排水部由吸水部件(50)构成,所述吸水部件(50)具有浸渍在各个所述处理槽(37、38)中的浸渍部(54)和布置在所述空气流路(S)中的放湿部(55)。
CN201580052876.3A 2014-09-30 2015-05-19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Active CN107074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1718A JP5991360B2 (ja) 2014-09-30 2014-09-30 水処理装置及び加湿装置
JP2014-201718 2014-09-30
PCT/JP2015/002511 WO2016051621A1 (ja) 2014-09-30 2015-05-19 水処理装置及び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4595A CN107074595A (zh) 2017-08-18
CN107074595B true CN107074595B (zh) 2019-09-03

Family

ID=55629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876.3A Active CN107074595B (zh) 2014-09-30 2015-05-19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50935B2 (zh)
EP (1) EP3181520B1 (zh)
JP (1) JP5991360B2 (zh)
CN (1) CN107074595B (zh)
WO (1) WO20160516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02524B1 (en) * 2014-10-01 2020-02-26 Condair Group AG Device for producing water droplets for air humidification and a humidification system with such devices
CN107367019B (zh) * 2017-07-14 2019-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加湿器
JP7150790B2 (ja) * 2019-09-06 2022-10-11 株式会社ヒノキヤグループ 加湿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80A (zh) * 1995-10-13 1997-07-09 松田昌幸 利用展示流水的空气净化方法及展示兼用型空气净化装置
JP2003302075A (ja) * 2002-04-09 2003-10-24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加湿空気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加湿空気搬送システム
JP2005305100A (ja) * 2004-03-26 2005-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解水噴霧装置
JP2009019833A (ja) * 2007-07-12 2009-01-2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428034A (zh) * 2009-05-12 2012-04-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JP2014079739A (ja) * 2012-09-28 2014-05-08 Daikin Ind Ltd 放電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7338B2 (ja) * 2009-09-30 2011-07-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調湿装置、及び給湯器
KR101893017B1 (ko) 2012-01-19 2018-08-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습기
JP5522247B2 (ja) * 2012-09-28 2014-06-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ユニット
CN204827960U (zh) * 2015-07-16 2015-12-02 苏州优德通力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水泵的控制电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80A (zh) * 1995-10-13 1997-07-09 松田昌幸 利用展示流水的空气净化方法及展示兼用型空气净化装置
JP2003302075A (ja) * 2002-04-09 2003-10-24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加湿空気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加湿空気搬送システム
JP2005305100A (ja) * 2004-03-26 2005-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解水噴霧装置
JP2009019833A (ja) * 2007-07-12 2009-01-2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428034A (zh) * 2009-05-12 2012-04-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JP2014079739A (ja) * 2012-09-28 2014-05-08 Daikin Ind Ltd 放電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67551A1 (en) 2017-09-21
JP2016068048A (ja) 2016-05-09
CN107074595A (zh) 2017-08-18
EP3181520B1 (en) 2022-01-05
WO2016051621A1 (ja) 2016-04-07
EP3181520A4 (en) 2017-08-16
JP5991360B2 (ja) 2016-09-14
US9950935B2 (en) 2018-04-24
EP3181520A1 (en) 201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4595B (zh) 水处理装置及加湿装置
JP5426729B2 (ja) 空気調節システム
JP5425963B2 (ja) 電極式蒸気加湿器
JP5867534B2 (ja) 加湿装置
JP3642761B2 (ja) 環境試験器の加湿回路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加湿回路制御方法
AU2018395014B2 (en) Hot water mat and sterilization module
JP6204068B2 (ja) 加湿器および暖房加湿器
JP4641473B2 (ja) 恒温恒湿器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KR100626580B1 (ko) 가습기
JP5891443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KR101381406B1 (ko) 태양열과 이온전극 열원장치를 이용한 난방시스템
JP2022033410A (ja) 電極式蒸気加湿器
KR101388073B1 (ko) 기화식 가습기가 구비된 에너지 절약형 항온항습기
RU2599314C1 (ru) Способ поддержания температуры нагреваемых электролитов ванн, работающих "под током"
JPWO2011108274A1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2005276568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燃料電池スタックの内部温度把握方法。
WO2012101877A1 (ja) 加湿器
JPS6014086Y2 (ja) 蒸気発生器
JP5543232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RU93509U1 (ru) Маслонаполненны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радиатор с ионизатором
JP6052350B2 (ja) 加湿装置
KR200292516Y1 (ko) 이온 살균장치를 가지는 액자형 가습기
JPH02183741A (ja) 加湿器
JP2023137388A (ja) 蒸気加湿装置
JPH0486437A (ja) 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