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7838A - 从动液压缸以及具备该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从动液压缸以及具备该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07838A CN102407838A CN2011102634794A CN201110263479A CN102407838A CN 102407838 A CN102407838 A CN 102407838A CN 2011102634794 A CN2011102634794 A CN 2011102634794A CN 201110263479 A CN201110263479 A CN 201110263479A CN 102407838 A CN102407838 A CN 1024078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uating cylinder
- hydraulic actuating
- piston
- sealing member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Actuator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液压缸主体设置有限制密封件位置的凸状的构件的从动液压缸以及具备该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能够容易地排出积存于所述限制构件的密封件侧的空气。该从动液压缸具有被保持在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的液压缸侧密封件(后密封件(61)),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上设置有向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突出以限制所述后密封件(61)的位置的内突部(52),在所述内突部(52)上切去一部分而设置有排气通道(63),该排气通道(63)使得能够将所述后密封件(61)侧的空气排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动液压缸以及具备该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的制动系统:通过操作制动操作件来使主液压缸产生液压,并通过该液压使从动液压缸工作,由此使制动装置产生制动力(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3358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从动液压缸中,封闭该从动液压缸以避免该从动液压缸内部的液体泄漏的密封件的位置由设于活塞或者液压缸主体的凸部限制,在因该限制构件而使密封件保持部形成为槽形形状的情况下,在密封件保持部容易积存空气,存在着排气作业耗费大量工时的倾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液压缸主体设置有限制密封件位置的凸状的构件的从动液压缸以及具备该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其中,能够容易地排出积存于所述限制构件的密封件侧的空气。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为,
一种从动液压缸33,其具备:活塞35,所述活塞3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纳于液压缸主体34内;液压室36,所述液压室36设于所述活塞35的径向外侧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之间;以及密封件61、62,所述密封件61、62被夹在所述活塞35和所述液压缸主体34之间,以将所述液压室36内的液体密封,该从动液压缸33的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61、62具有被保持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的液压缸侧密封件61,
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上设置有向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突出以限制所述液压缸侧密封件61的位置的限制构件52,
在所述限制构件52上切去一部分而设置有排气通道63,该排气通道63使得能够排出所述液压缸侧密封件61侧的空气。
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液压室36进行排气作业的通气孔43a,
所述通气孔43a与所述排气通道63彼此靠近地配置。
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构件52一体形成于所述液压缸主体34。
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61、62具有被保持在所述活塞35的径向外侧的活塞侧密封件62,
在所述活塞侧密封件62设置有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侧唇部62b,
在所述液压缸侧密封件61设置有与所述活塞35的外周滑动接触的液压缸侧唇部61b,
所述液压室36形成于所述各密封件61、62之间,并且所述各唇部61b、62b朝向所述液压室36侧延伸。
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从动液压缸33具备传动部件41,该传动部件41与所述活塞35的一端侧连接并随着所述活塞35的移动而牵拉从动部件37,
所述传动部件41具有向与所述活塞35相反的一侧延伸的杆状部41b和设于所述杆状部41b的所述活塞侧的端部的扩径部41c,
在所述扩径部41c的所述杆状部41b侧设置有与所述杆状部41b同轴的球状凸面41d,
在所述活塞35的一端侧设置有插入部57a和收纳凹部57c,所述插入部57a能够供所述扩径部41c沿所述活塞35的径向插入,使插入于所述插入部57a的所述扩径部41c向所述杆状部41b侧滑动而进入到收纳凹部57c,
所述球状凸面41d卡合于所述收纳凹部57c的内表面。
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为一种鞍乘型车辆1,其具备第一至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从动液压缸(33),所述鞍乘型车辆1的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液压缸33与该车辆1的后轮制动器24连结,且所述从动液压缸33安装于支承后轮10的摆臂11。
另外,所述鞍乘型车辆包括所有横跨车身来乘坐的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两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以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还包括三轮车辆(除了前面一个轮且后面两个轮的车辆之外,还包括前面两个轮且后面一个轮的车辆)或者四轮车辆。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即使空气积存在限制构件的液压缸侧,也能够将该空气通过排气通道而容易地排出,因此能够削减排气作业的工时。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容易将通过排气通道而抽出的空气引导至通气孔中,排气作业更加容易。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与限制构件和液压缸主体分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且还能够削减用于安装限制构件的工时。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液压被传送至液压室而使得活塞移动时,各唇部的滑动摩擦不会以使它们卷起的方式作用,且通过所述液压使各唇部按压于滑动接触面,因此能够有效地密封液压室。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使随着活塞的移动而牵拉从动部件的传动部件相对于活塞摆动,能够吸收活塞与从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偏差。此外,如果传动部件与从动部件处于相互拉拽的状态的话,扩径部不会脱离收纳凹部,因此能够防止扩径部从插入部脱出而与液压缸主体接触。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除了第一~第五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从动液压缸与后轮制动器一起与摆臂一体地摆动,从而能够实现液压路径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制动系统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后制动器周边的右侧视图。
图4是上述后制动器的从动液压缸的右侧视图,图4(a)表示供给油压前,图4(b)表示供给油压后。
图5是图4(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按照图7(a)~7(c)的顺序表示上述从动液压缸的活塞以及连结部件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机动两轮车(鞍乘型车辆);
10:后轮;
11:摆臂;
24:后制动器(后轮制动器);
33:从动液压缸;
34:液压缸主体;
35:活塞;
36:油压室(液压室);
37:拉杆(从动部件);
41:连结部件(传动部件);
41b:轴部(杆状部);
41c:半球部(扩径部);
41d:球面(球状凸面);
43a:通气孔;
52:内突部(限制构件);
57a:切槽部(插入部);
57c:球状凹部(收纳凹部);
61:后密封件(密封件、液压缸侧密封件);
61b:液压缸侧唇部;
62:前密封件(密封件、活塞侧密封件);
62b:活塞侧密封件;
63:排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如无特别记载的话与以下说明的车辆的朝向相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采用的图中的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图1所示的机动两轮车1具备所谓弯梁(underbone)型的车架2。在位于车架2的前端部的转向立管3以能够经由转向轴杆6操作转向的方式枢轴支承有左右一对的前叉5,所述前叉5轴支承前轮4。在转向轴杆6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操纵手柄7。
从转向立管3斜向下方地延伸出一根主车架8,从该主车架8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出左右一对的枢轴板9。在枢轴板9的上下中间部通过枢轴部11a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有摆臂11的前端部,在摆臂11的后端部轴支承有后轮10。另外,图中标号10a表示后轴。
在主车架8和枢轴板9的后部分别接合有座椅架12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12a以及左右一对支承管12b的前端部。在座椅架12的前后中间部与摆臂11的后端部之间分别配设置有左右一对缓冲单元13。
另外,在图中,标号14表示乘坐者落座用的座椅,标号14a表示配置于座椅14前部的下方的行李箱,标号16表示配置于座椅14后部的下方的燃料箱,标号15表示形成于座椅14与手柄7之间的跨乘部,标号17表示被支承于主车架8的下方的空冷单缸发动机,标号18表示进行发动机17与后轮10之间的动力传递的链式传动机构。
图2表示机动两轮车1的制动系统20的概要结构。机动两轮车1的前制动器21采用具有制动盘22和制动钳23的盘式制动器,机动两轮车1的后制动器24采用具有制动鼓25和制动蹄(未图示)的鼓式制动器。
制动系统20构成为在制动杆28被操作时仅使前制动器21工作,另一方面,在制动踏板26被操作时使前制动器21与后制动器24联动地工作。
作为前制动器21的油压产生源的前主液压缸27安装于所述手柄7的右把手基端侧。制动杆28从前主液压缸27延伸,该制动杆28配设于手柄7的右把手前方。通过对该制动杆28的操作使前主液压缸27产生油压,该油压经由前油压路径29传递至制动钳23。
制动钳23具有沿制动盘22的旋转方向排列的第一液压缸23a、第二液压缸23b以及第三液压缸23c。制动钳23的第一液压缸23a和第三液压缸23c受到由前主液压缸27传送来的油压。由此,嵌装于各液压缸23a、23c内的未图示的活塞工作,挤压制动盘22以对其旋转(以及前轮4的旋转)进行制动。
另一方面,作为后制动器24的油压产生源的后主液压缸31配设于车身下部右侧的搁脚板(未图示)的附近。从后主液压缸31延伸出制动踏板26,该制动踏板26末端的踏板部26a配设在所述搁脚板的前方。通过对该制动踏板26的操作,后主液压缸31产生油压,该油压经由后油压路径32传递至从动液压缸33。
一并参照图3,从动液压缸33被支承在摆臂11的右臂11b上,液压缸主体34内的油压室36受到由后主液压缸31传递来的油压。由此,嵌装在液压缸主体34内的活塞35工作,经由拉杆37使后制动器24的制动臂25a摆动。这样的话,所述制动蹄扩开,对制动鼓25的旋转(以及后轮10的旋转)进行制动。
另外,在图中,标号25b表示将制动鼓25以无法相对于摆臂11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扭力杆,标号38a表示在后述的前后制动器联动时使前制动器21的动作相对于后制动器24延迟的延迟阀,标号38b表示适量地控制从后主液压缸31传递到从动液压缸33的油压的比例控制阀(PCV,proportional control valve)。
在上述制动系统20中,在制动踏板26的踏下力较小时(后主液压缸31的产生油压较小时),由于延迟阀38a的作用,后主液压缸31的产生油压不会传递至制动钳23,该油压全部被传递至从动液压缸33。因此,在该操作中,前制动器21不工作,仅后制动器24工作。
另一方面,当制动踏板26的踏下力变大时(后主液压缸31的产生油压变大时),后主液压缸31的产生油压被传递至从动液压缸33,另一方面,该油压的一部分经由延迟阀38a传递至制动钳23。因此,前制动器21迟于后制动器24地工作。另外,在图中,标号39表示从延迟阀38a向制动钳23延伸的联动油压路径。
参考图3,摆臂11具有在枢轴部11a与后轴10a之间侧视观察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右臂11b。另外,在图中,标号C0表示沿右臂11b的长度方向的轴线。右臂11b和轴线C0配置成在机动两轮车1通常使用时向后降低或者大致水平的姿势。在右臂11b的前部上表面焊接固定有支承从动液压缸33的支承托架11c。
一并参考图4,从动液压缸33具有:圆筒状的液压缸主体34;嵌插于液压缸主体34内的活塞35;以及连结活塞35和拉杆37的连结部件41。
从动液压缸33以在侧视观察时中心轴线C1相对于右臂11b的轴线C0向后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在该状态下,从动液压缸33被一体地安装于摆臂11(支承托架11c)。
在液压缸主体34的下部一体形成有后支承凸台34a和前支承凸台34b作为被紧固固定于支承托架11c的立壁的前后一对凸台。在液压缸主体34的上部后侧一体形成有油压进排凸台42,在侧视观察时该油压进排凸台42呈相对于轴线C1向后上方倾斜的圆筒状。在液压缸主体34的上部前侧一体形成有通气凸台43,在侧视观察时该通气凸台43呈相对于轴线C1向前上方倾斜的圆筒状。
此处,在侧视观察从动液压缸33时,后支承凸台34a比前支承凸台34b靠近轴线C1地配置。此外,在侧视观察安装有从动液压缸33的摆臂11时,后支承凸台34a比前支承凸台34b靠近右臂11b的轴线C0地配置。由此,在将从动液压缸33安装到摆臂11的状态下,从动液压缸33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前上方的姿势进行配置(参考图3)。
在油压进排凸台42上从后方安装有设置于上述后油压路径32的末端的鼓形件(banjo)44以及紧固该鼓形件44的鼓形螺栓45。来自后主液压缸31的油压经由这些后油压路径32、鼓形件44、鼓形螺栓45以及油压进排凸台供给到油压室36。
通气螺栓46从前方螺合于通气凸台43。通过松脱该通气螺栓46,能够进行油压室36周边的机油的排气。
参考图4,液压缸主体34具有:后圆筒部47,其供活塞35后侧的引导轴部53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贯插;以及前圆筒部48,其连续设置于该后圆筒部47的前方且直径比该后圆筒部47稍大,并且该前圆筒部48供活塞35前端的前凸缘部55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贯插。
在后圆筒部47的前侧呈阶梯状地扩径形成有直径比后圆筒部47的内周面大的密封件保持部49。在后圆筒部47的后端(液压缸主体34的后端)一体形成有限制活塞35(引导轴部53)向后方移动的底壁51。在底壁51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连结部件41贯插的贯插孔51a。
在形成于液压缸主体34的密封件保持部49保持有从该密封件保持部49的内周侧嵌合的环状的作为液压缸侧密封件的后密封件61。后密封件61为合成橡胶制成的,如图5所示,该后密封件61一体地具有:与密封件保持部49的外周面49a和后端面49b配合的截面呈L字状的框架部61a;以及从该框架部61a的内周侧前端向前方延伸的唇部61b。
在密封件保持部49的前端内周一体形成有作为限制后密封件61向轴向前方移动的环状的限制构件的内突部52。另外,为了使后密封件61的安装变得容易,密封件保持部49的后端面49b与内突部52之间的轴向宽度形成为比后密封件61(框架部61a)外周侧的轴向宽度大。
参考图4,活塞35一体具有:圆柱状的引导轴部53;密封件嵌合轴部54,其连续设置于该引导轴部53的前方且直径比该引导轴部53稍大;前凸缘部55,其形成于该密封件嵌合轴部54的前端;以及后凸缘部56,其形成于引导轴部53与密封件嵌合轴部54之间。
前凸缘部55形成为直径与前圆筒部48的内周面大致相同,后凸缘部56形成为直径比前圆筒部55稍小。后凸缘部56被设定为:即使在活塞35向后侧移动到尽头的状态(活塞35抵靠于底部51的状态,参考图4(a))下,后凸缘部56也不会与内突部52接触。
密封件嵌合轴部54比引导轴部53短,在该密封件嵌合轴部54的外周嵌合并装配有作为环状的活塞侧密封件的前密封件62。前密封件62为合成橡胶制成的,如图5所示,该前密封件62一体地具有:与密封件嵌合轴部54的外周面54a以及前凸缘部55的后端面55a配合的截面呈L字状的框架部62a;以及从该框架部62a的外周侧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唇部62b。
前密封件62(框架部62a)内周侧的轴向宽度与前凸缘部55及后凸缘部56之间的轴向宽度大致相同。由此,限制了前密封件62相对于活塞35的轴向移动。
进而,在前密封件62和后密封件61之间且在液压缸主体34与活塞35之间,形成了能够与后主液压缸31之间供给和排出油压(机油)的油压室36。
参考图3、图4,当来自后主液压缸31的油压供给至油压室36时,前密封件62以及活塞35借助该油压而前进(参考图4(b))。由此,通过连结部件41和拉杆37使后制动器24工作,对后轮10进行制动。另外,在活塞35形成有沿轴线C1的贯通孔35a,从而能够在活塞35前后之间进行空气的流通。
另一方面,当上述油压供给停止时,借助设于拉杆37和右臂11b之间的复位弹簧37a的弹力将拉杆37、连结部件41、活塞35以及前密封件62向后方牵引。由此,机油从油压室36排出并回流到后主液压缸31,同时活塞35(引导轴部53)复位至抵靠于底壁51的油压供给前的初始状态(参考图4(a))。
参考图7,连结部件41一体地具有:杆卡合部41a,其设于连结部件41的后端部并供拉杆37的前端部(弯曲部)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卡合;轴部41b,其向该杆卡合部41a的前方延伸;以及半球部41c,其设于该轴部41b的前端部(连结部件41的前端部)。半球部41c以其球面41d的中心部抵靠于轴部41b前端的方式与轴部41b连接,且该半球部41c设置成直径比轴部41b大。
在活塞35(引导轴部53)的后端部形成有供连结部件41的前部卡合的卡合部57。
卡合部57具有:切槽部57a,其位于比活塞35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形成为可供半球部41c从上方插入;狭缝部57b,其通过将该切槽部57a的后方切去而形成,并且可供轴部41b的前部从上方插入;以及球状凹部57c,其形成于该狭缝部57b的前侧,并可供插入到切槽部57a中的半球部41c向后方滑动预定量。
在对连结部件41和活塞35进行连结时,首先将半球部41c和轴部41b的前部从上方插入到切槽部57a和狭缝部57b中(参考图7(a)、图7(b)),然后使连结部件41向后方滑动(牵拉)。由此,使半球部41c的后部进入到球状凹部57内,使半球部41c的球面41d与球状凹部57c的内表面配合(参考图7(c))。
在该状态下,通过将拉杆37卡定于连结部件41并利用复位弹簧37a施加向后方牵拉的力(参考图3),从而限制连结部件41从卡合部57脱离(向上方移动),且形成为容许连结部件41相对于活塞35摆动的状态。
参考图4,在后圆筒部47的后方立起设置有圆筒状的后卡圈部58。橡胶碗部58a的前端部嵌入后卡圈部58的内周。连结部件41的杆卡合部41a突出到后卡圈部58内,并且橡胶碗部58a的后端部嵌装于该杆卡合部41a的外周。由此,液压缸主体34的底壁51外侧由橡胶碗部58a以密封状态覆盖。
此外,在前圆筒部48的前方立起设置有圆筒状的前卡圈部59。在前卡圈部59的内周嵌入有将该前卡圈部59封闭的前盖59a以及防止该前盖59a脱离的C型夹59b。
参考图5,前密封件62的唇部62b和后密封件61的唇部61b形成为分别向油压室36侧延伸。由此,在向油压室36供给油压而使得活塞35前进时,后密封件61的唇部61b被向该唇部61b的内周侧的滑动接触面(引导轴部53的外周部)按压,前密封件62的唇部62b被向该唇部62b的外周侧的滑动接触面(前圆筒部48的内周面)按压。
此时,各唇部61b、61b与各自的滑动接触面之间产生滑动摩擦,但是后密封件61的唇部61b朝向滑动接触面(引导轴部53的外周面)的相对移动方向(以后密封件61为固定侧的情况下)延伸,前密封件62的唇部62b同样地朝向滑动接触面(前圆筒部48的内周面)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因此所述滑动摩擦不会以使各唇部61b、62b卷起的方式作用。
另外,当油压室36的油压被排出从而活塞35后退时,虽然后密封件61的唇部61b朝向与滑动接触面(引导轴部53的外周面)的相对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前密封件62的唇部62b朝向与滑动接触面(前圆筒部48的内周面)的相对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但是所述滑动摩擦也不会因油压的排出而降低,因此各唇部61b、62b不易产生卷曲。
在前圆筒部48的后上端部开设置有从通气凸台43延伸出的通气孔43a,该通气孔43a与油压室36的上端部连通。从油压进排凸台42延伸出的油压进排孔42a敞开并与通气孔43a连通。即,通气孔43a和油压进排孔42a分别与油压室36的上端部连通。
并且,在密封件保持部49前端的内突部52的上端部设置有排气通道63,该排气通道63能够在空气积存于呈槽形形状的密封保持部49内时将该空气排出到通气孔43a侧。
参考图5、图6,排气通道63形成为例如与轴线C1平行且截面呈半圆状的槽,并且形成为将内突部52的上端部切入至少达到密封件保持部49的底面(外周面49a)的深度。由此,局部地消除了密封件保持部49的上端部前侧的高度差,能够保持后密封件61并将积存于密封件保持部49内的空气排出到通气孔43a侧。
另外,排气通道63并不限定为槽,例如也可以是形成为到达密封件保持部49的外周面49a的孔。此外,在采用C型夹等紧固件替代内突部52的情况下,确定为该紧固件的裂隙位于密封件保持部49的上端部的结构或方法即可。
如以上所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从动液压缸33具备:活塞35,所述活塞3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收纳在液压缸主体34内;油压室36,所述油压室36设于所述活塞35的径向外侧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之间;以及前密封件62和后密封件61,所述前密封件62和后密封件61被夹在所述活塞35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之间,以将所述油压室36内的机油密封,其中,所述密封件61、62具有被保持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的液压缸侧密封件(后密封件61),为了限制所述后密封件61的位置,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设置有向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内突部52,在所述内突部52以将该内突部52的一部分切去的方式设置有排气通道63,该排气通道63能够排出所述后密封件61侧的空气。
根据该结构,即使空气积存在内突部52的后密封件61侧,也能够将其通过排气通道63而容易地排出,因此能够削减排气作业的工时。
此外,上述从动液压缸33构成为: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设置有用于进行所述油压室36的排气作业的通气孔43a,所述通气孔43a与所述排气通道63彼此靠近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容易将通过排气通道63而排出的空气引导至通气孔43a,排气作业更加容易。
此外,在如上所述地将从动液压缸33以向前上升的姿势配置的情况下,积存于密封件保持部49内的空气通过朝上的排气通道63被自然地朝向位于排气通道63的斜前上方的通气孔43a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完成密封件保持部49内以及从动液压缸33内的排气作业。
此外,上述从动液压缸33构成为:所述内突部52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液压缸主体34。
根据该结构,与内突部52和液压缸主体34分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且还能够削减用于安装内突部52的工时。
此外,上述从动液压缸33构成为:所述密封件61、62具有被保持在所述活塞35的径向外侧的活塞侧密封件(前密封件62),在所述前密封件62设置有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内周滑动接触的唇部62b,在所述后密封件61设置有与所述活塞35的外周滑动接触的唇部61b,所述油压室36形成于所述各密封件61、62之间,并且所述各唇部61b、62b朝向所述油压室36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油压被传送至油压室36而使得活塞35移动时,各唇部61b、62b的滑动摩擦不会以使它们卷起的方式作用,且通过所述油压将各唇部61b、62b按压于滑动接触面,因此能够有效地密封油压室36。
此外,上述从动液压缸33具备连结部件41,该连结部件41与所述活塞35的一端侧连接并随着所述活塞35的移动而牵拉拉杆37,所述连结部件41具有向与所述活塞35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轴部41b和设于所述轴部41b的所述活塞35侧的端部的半球部41c,在所述半球部41c的所述轴部41b侧设置有与所述轴部41b同轴的球面41d,在所述活塞35的一端侧设置有切槽部57a和球状凹部57c,该切槽部57a能够供所述半球部41c沿所述活塞35的径向插入,使插入到所述切槽部57a中的所述半球部41c向所述轴部41b侧滑动而进入到球状凹部57c中,所述球面41d卡合于所述球状凹部57c的内表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随着活塞35的移动而牵拉拉杆37的连结部件41相对于活塞35摆动,能够吸收活塞35与牵拉杆37的移动方向的偏差。此外,如果连结部件41与牵拉杆37处于相互拉拽的状态的话,半球部41c不会从球状凹部57c脱离,因此能够防止半球部41c从切槽部57a脱出而与液压缸主体34接触。
此外,具备上述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机动两轮车1)构成为:所述从动液压缸33与该车辆的后制动器24连结,且被安装在支承后轮10的摆臂11上。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动液压缸33与后制动器24一起与摆臂11一体地摆动,能够实现液压路径的简化。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制动系统20也可以在对制动杆进行操作时使后制动器联动。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从动液压缸33推压从动部件。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不限于机动两轮车,也可以应用于三轮或者四轮的车辆等。
Claims (6)
1.一种从动液压缸(33),其具备:活塞(35),所述活塞(3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纳于液压缸主体(34)内;液压室(36),所述液压室(36)设置于所述活塞(35)的径向外侧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之间;以及密封件(61、62),所述密封件(61、62)被夹在所述活塞(35)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之间,以将所述液压室(36)内的液体密封,
该从动液压缸(33)的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61、62)具有被保持于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的液压缸侧密封件(61),
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上设置有向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径向内侧突出以限制所述液压缸侧密封件(61)的位置的限制构件(52),
在所述限制构件(52)上切去一部分而设置有排气通道(63),该排气通道(63)使得能够排出所述液压缸侧密封件(61)侧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液压缸,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压缸主体(34)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液压室(36)进行排气作业的通气孔(43a),
所述通气孔(43a)与所述排气通道(63)彼此靠近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从动液压缸,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构件(52)一体形成于所述液压缸主体(3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动液压缸,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61、62)具有被保持于所述活塞(35)的径向外侧的活塞侧密封件(62),
在所述活塞侧密封件(62)设置有与所述液压缸主体(34)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侧唇部(62b),
在所述液压缸侧密封件(61)设置有与所述活塞(35)的外周滑动接触的液压缸侧唇部(61b),
所述液压室(36)形成于所述各密封件(61、62)之间,并且所述各唇部(61b、62b)朝向所述液压室(36)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动液压缸,其特征在于,
从动液压缸(33)具备传动部件(41),该传动部件(41)与所述活塞(35)的一端侧连接并随着所述活塞(35)的移动而牵拉从动部件(37),
所述传动部件(41)具有向与所述活塞(35)相反的一侧延伸的杆状部(41b)和设于所述杆状部(41b)的所述活塞侧的端部的扩径部(41c),
在所述扩径部(41c)的所述杆状部(41b)侧设置有与所述杆状部(41b)同轴的球状凸面(41d),
在所述活塞(35)的一端侧设置有插入部(57a)和收纳凹部(57c),所述插入部(57a)能够供所述扩径部(41c)沿所述活塞(35)的径向插入,使插入于所述插入部(57a)的所述扩径部(41c)向所述杆状部(41b)侧滑动而进入到所述收纳凹部(57c)中,
所述球状凸面(41d)卡合于所述收纳凹部(57c)的内表面。
6.一种鞍乘型车辆(1),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动液压缸(33),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液压缸(33)与该车辆(1)的后轮制动器(24)连结,且所述从动液压缸(33)安装于支承后轮(10)的摆臂(1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01814A JP5373724B2 (ja) | 2010-09-09 | 2010-09-09 | スレーブシリン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
JP2010-201814 | 2010-09-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07838A true CN102407838A (zh) | 2012-04-11 |
CN102407838B CN102407838B (zh) | 2014-12-10 |
Family
ID=45910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6347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7838B (zh) | 2010-09-09 | 2011-09-07 | 从动液压缸以及具备该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373724B2 (zh) |
CN (1) | CN102407838B (zh) |
BR (1) | BRPI1105916A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82859A (zh) * | 2015-01-19 | 2016-08-24 | 张小红 | 封闭式可调油刹上泵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02662B2 (en) * | 2011-11-25 | 2016-04-05 | Honda Motor Co., Ltd. | Brake device |
JP7454384B2 (ja) * | 2020-01-20 | 2024-03-22 |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45467U (zh) * | 1980-08-29 | 1982-03-12 | ||
JPH02225170A (ja) * | 1989-02-23 | 1990-09-07 | Nippon Air Brake Co Ltd | 動力型助勢装置 |
JPH09109978A (ja) * | 1995-10-20 | 1997-04-28 | Nissin Kogyo Kk |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CN1164494A (zh) * | 1996-03-25 | 1997-11-1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制动装置的联动制动机构 |
JP2004237751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Nissin Kogyo Co Ltd | センタバルブ型車両用液圧マスタシリン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12164U (zh) * | 1988-01-25 | 1989-07-27 |
-
2010
- 2010-09-09 JP JP2010201814A patent/JP537372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9-06 BR BRPI1105916-8A patent/BRPI1105916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9-07 CN CN201110263479.4A patent/CN10240783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45467U (zh) * | 1980-08-29 | 1982-03-12 | ||
JPH02225170A (ja) * | 1989-02-23 | 1990-09-07 | Nippon Air Brake Co Ltd | 動力型助勢装置 |
JPH09109978A (ja) * | 1995-10-20 | 1997-04-28 | Nissin Kogyo Kk |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CN1164494A (zh) * | 1996-03-25 | 1997-11-1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制动装置的联动制动机构 |
JP2004237751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Nissin Kogyo Co Ltd | センタバルブ型車両用液圧マスタシリンダ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82859A (zh) * | 2015-01-19 | 2016-08-24 | 张小红 | 封闭式可调油刹上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PI1105916A2 (pt) | 2017-10-24 |
JP5373724B2 (ja) | 2013-12-18 |
CN102407838B (zh) | 2014-12-10 |
JP2012056450A (ja) | 2012-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84788B1 (en) |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terlocking brake system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US9126653B2 (en) | Straddle type vehicle brake system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CN101173698B (zh) | 离合器操作辅助装置 | |
CN1982149B (zh) | 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 | |
CN103693151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联动制动装置 | |
CN102167122B (zh) |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 |
CN102407838A (zh) | 从动液压缸以及具备该从动液压缸的鞍乘型车辆 | |
CN109070969A (zh) | 用于两轮车辆的同步盘式制动系统 | |
CN101659308B (zh) | 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 |
CN103693152A (zh) | 鞍乘型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 |
JP2013136322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 |
JP2009179260A (ja) |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
CN110662693A (zh) | 跨骑型车辆 | |
EP3147196B1 (en) | Steering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H09254859A (ja)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
CN103171730B (zh) | 操纵手柄车辆用制动控制装置 | |
EP3514411B1 (en) |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 |
CN104704256B (zh) | 制动钳 | |
EP3147198B1 (en) | Steering system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515371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
CN203581283U (zh) | 制动钳和具有该制动钳的鞍乘型车辆 | |
JP2009067297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ヤブレーキ装置 | |
JP4620608B2 (ja) | 車両の減速装置及びブレーキ装置取付構造 | |
CN205098361U (zh) | 安全省力快捷微阻力自行车 | |
WO2019221225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