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7122B -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7122B
CN102167122B CN 201110037644 CN201110037644A CN102167122B CN 102167122 B CN102167122 B CN 102167122B CN 201110037644 CN201110037644 CN 201110037644 CN 201110037644 A CN201110037644 A CN 201110037644A CN 102167122 B CN102167122 B CN 102167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unit
braking
interlock
pushing
transferring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03764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7122A (zh
Inventor
齐藤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7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7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7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71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Hydraulic Control Valves For Brake System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在制动锁定时将机械式制动器维持在制动状态且不使液压式制动器产生液压。具有:与连动操作部件的操作相应地向两制动器提供制动力的连动装置;能够将连动操作部件保持在操作状态的制动锁定操作部件。连动装置具有:具有产生液压的主缸的缸体;推压臂,以中间部能够转动、且抵接部与缸体抵接地被弹压的方式被安装在缸体上,在抵抗弹压力转动时,推压部推压主缸;均衡器,被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推压臂上,在两端间的中间部连接有来自连动操作部件的传递部件,在另一端侧连接有来自机械式制动器的传递部件。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上连接有来自推压臂的传递部件。

Description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二轮摩托车,其具有制动器的连动装置,在操作后轮制动器时,能够向后轮制动器提供制动力,同时也能向前轮制动器提供制动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制动器的连动装置,通过对操作后轮制动器的连动操作部件进行操作,向采用了较廉价的机械式鼓式制动器的后机械式制动器提供制动力,同时也向采用了容易得到高的制动力的盘式制动器的前液压式制动器提供制动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2650号公报
在这样的二轮摩托车中,在采用使车辆维持在停止状态的制动锁定机构的情况下,期望在只向后轮制动器提供制动力的状态下使制动锁定机构动作。
然而,由于制动锁定机构夹设有制动器的连动装置,所以在向后轮制动器提供制动力时,前轮制动器也成为制动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若使制动锁定机构动作,则虽然后机械式制动器能够被维持在制动状态,但前液压式制动器也被维持在制动状态,从而被保持在液压高的状态。
因此,必须使用应对高负荷的配管或联轴器等,制动器系统整体大型化,并且存在成本上升的倾向。
另一方面,与对后轮制动器进行制动操作的连动操作部件相独立地设置制动锁定操作部件,还要使用将制动锁定操作从该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传递到后机械式制动器的线缆等传递部件。
但是,该情况下,传递部件的全长变长,并且配线长度增加,从而作业工时增加。另外,由于在后机械式制动器的制动器臂上作用有双系统的传递部件,所以制动器臂变得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即使具有能够使液压式制动器和机械式制动器连动的连动装置,也能极力抑制传递部件的长度的增加,制动锁定时,使后机械式制动器维持在制动状态,而不在前液压制动器上产生液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是一种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与连动操作部件的操作相应地,向后机械式制动器及前液压式制动器提供制动力的连动装置;能够将所述连动操作部件保持在规定操作状态的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装置具有:缸体,其具有主缸,该主缸根据被推压的情况产生用于向所述前液压式制动器提供制动力的液压;推压臂,一端侧具有抵接部,另一端侧具有推压部,两端间的中间部具有第一轴,所述推压臂以通过所述第一轴能够转动且通过弹压部件的弹压力所述抵接部与该缸体抵接地被弹压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缸体上,在所述推压臂抵抗所述弹压力转动时,所述推压部推压所述主缸;均衡器,经由第二轴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所述推压臂的所述另一端侧,在以该第二轴为一端侧的均衡器两端间的中间部,连接有从所述连动操作部件延伸的第一传递部件,在另一端侧,连接有从所述后机械式制动器延伸的第二传递部件,在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上连接有一端部与所述推压臂的所述一端侧连接的第三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通过所述连动操作部件的操作,经由所述第一传递部件拉拽所述均衡器,由此,所述均衡器围绕所述第二轴转动并经由所述第二传递部件向所述后机械式制动器提供制动力,然后,所述推压臂进一步抵抗所述弹压部件的弹压力并围绕所述第一轴转动并从而向所述前液压式制动器提供制动力,然后,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被操作时,经由所述第三传递部件,所述推压臂朝向初期位置被拉拽,由此,所述主缸的推压被解除,并且,所述连动操作部件被保持在锁定状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臂在所述一端侧具有第一长孔,所述第三传递部件的所述一端部被能够自由移动地沿所述第一长孔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具有第二长孔,所述第三传递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被能够自由移动地沿所述第二长孔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压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上,并沿所述第二长孔向远离所述推压臂的方向弹压所述第三传递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操作部件及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以使各自的转动中心不同的方式被支承在把手上,所述连动操作部件具有卡合部,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具有卡定部,所述卡合部被卡定在所述卡定部上,由此,所述连动操作部件被保持在所述锁定状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是一种跨骑型车辆,具有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记载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头管;从所述头管向下后方延伸并从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主车身架,所述连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头管的附近。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在连动操作部件的操作状态下,操作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后,推压臂返回初期位置。由此,主缸不被推压,在前液压式制动器上不产生制动力。另一方面,连动操作部件的操作状态通过制动锁定操作部件而被保持,因此,经由均衡器及第二传递部件在后机械式制动器上产生制动力,成为制动锁定状态。
而且,即使具有向后机械式制动器及前液压式制动器提供制动力的连动装置,在制动锁定时也不产生液压,因此,不需要使用应对高负荷的配管或接头等,能够实现制动器系统的小型化并抑制成本。
另外,用于制动锁定的传递部件从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延伸到连动装置足矣,从而能够缩短传递部件,并且能够缩短配线长度并抑制作业工时的增加。另外,由于在后轮制动器臂上只连接一个系统的第二传递部件,所以能够抑制后轮制动器臂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通过在推压臂上形成第一长孔,即使推压臂转动,只通过第三传递部件的一端部沿第一长孔移动,第三传递部件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就不会动作。由此,能够提高操作感。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通过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上形成第二长孔,即使通过推压臂的转动第三传递部件被拉拽,只要通过其另一端部沿第二长孔移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就不会动作。由此,能够不给乘员带来不适感。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由于弹压部件不设置在连动装置上而设置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侧,所以能够使连动装置紧凑。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由于由简单的结构构成制动锁定机构,所以能够削减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如下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能极力抑制传递部件的长度的增加,并在制动锁定时将机械式制动器维持在制动状态,而不使液压式制动器产生液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小型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的系统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制动锁定装置所包含的连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制动锁定装置所包含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制动锁定装置所包含的连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连动装置的均衡器、连动转动杆及推出器(knocker)的组合状态的主视图。
图7(a)~(c)是连动装置的均衡器、连动转动杆及推出器各自的主视图。
图8(a)是表示图2所示的制动锁定装置所包含的连动操作部件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非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8(b)是连动操作部件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处于图8(a)所示的状态时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9(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9(b)是连动操作部件被拉拽到图9(a)实线所示的状态时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0(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从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动作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b)是连动操作部件被拉拽到图10(a)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时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1(a)是表示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1(b)是连动操作部件返回到图11(a)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并被卡定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上时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所包含的连动操作部件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非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2(b)是连动操作部件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处于图12(a)所示的状态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所包含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3(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3(b)是连动操作部件被拉拽到图13(a)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时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4(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从图1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动作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b)是连动操作部件被拉拽到图14(a)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时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5(a)是表示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5(b)是连动操作部件返回图15(a)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并被卡定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上时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二轮摩托车(跨骑型车辆)
11...头管
12...主车身架
24...把手
51...前液压式制动器
60...制动锁定装置(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
61...后机械式制动器
62...连动操作部件
62a...支承轴
62b...卡合部
65...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第一传递部件)
66...制动器侧传递部件(第二传递部件)
67...制动锁定操作部件
67a...支承轴
67b...卡定部
68...制动锁定传递部件(第三传递部件)
68a...另一端部
68b...一端部
70...连动装置
71...缸体
73...单元侧主缸(主缸)
80...推压臂
81...连动转动杆
82...第一转动轴(第一轴)
83...抵接部
85...延迟弹簧(弹压部件)
86...第二转动轴(第二轴)
91...推出器(knocker)
94...长孔(第一长孔、第二长孔)
95...推压部
100...均衡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小型二轮摩托车1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1的主体由如下部件构成:车身架10;能够转向地被支承在车身架10上且包含前轮21的转向单元20;能够摆动地被支承在车身架10上且包含后轮31的驱动单元30;覆盖车身架10的车身罩40;制动器装置50(参照图2);包含连动装置70的作为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的制动锁定装置60(参照图2);乘员座椅111;收纳箱112;燃料箱113。
车身架10具有:头管11;主车身架12;第一横车身架13;左右一对下车身架14;第二横车身架15;左右一对后车身架16;第三横车身架17;中央管18;左右一对枢轴托架19。
头管11被配置在车辆的前端部。主车身架12从侧面观察从头管11向斜后下方延伸地设置。第一横车身架13在主车身架12的下端部向左右沿水平延伸地设置,左右一对下车身架14从主车身架12的下部向左右外侧延伸地设置,而且分别向后方延伸地设置,并被支承在第一横车身架13上。第二横车身架15被架设在左右一对下车身架14的后端部。
左右一对后车身架16从下车身架14向斜后上方立起并延伸到车辆的后部,兼作为座椅轨道。第三横车身架17从后车身架16的中间部向前方被配置成俯视大致U字形,并架设在后车身架16之间。中央管18连结主车身架12和第三横车身架17之间。枢轴托架19被固定在左右一对后车身架16上,并以驱动单元30的枢轴32(后述)为支点能够摆动地支承驱动单元30。
转向单元20具有:转向柱22;前叉23;把手24;左手柄25L;右手柄25R;作为支承部的左把手支架26L;右把手支架26R。
转向柱22相对于头管11能够向左右转动地被支承。前叉23被连结在转向柱22的下端并轴支承前轮21。把手24被连结在转向柱22的上端并向左右延伸地设置。左手柄25L被固定在把手24的左端。右手柄25R被固定在把手24的右端。左把手支架26L被固定在把手24的左手柄25L的内侧。右把手支架26R被固定在把手24的右手柄25R的内侧。
驱动单元30具有:枢轴32;发动机33;变速机构34;后缓冲器35;排气管36;消音器37。
枢轴32分别被轴支承在左右一对枢轴托架19上。驱动单元30以枢轴32为支点能够摆动地被支承在左右一对枢轴托架19上。发动机33以向前方且倾斜到大致水平附近的方式被配置在驱动单元30上。变速机构34被安装在发动机33的后部,在变速机构34的后端部安装有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1。后缓冲器35被配置在变速机构34的后端部和后车身架16的中间部之间。排气管36被连接在发动机33的下部,该排气管36向后方延伸,并被连接在消音器37上。
车身罩40具有:前罩41;前仪表板42;护腿板43;通道部件44;左右一对踏板部45;把手罩46;前挡泥板47;后挡泥板48。
前罩41构成车辆的前表面。前仪表板42被配置在乘员座椅111的前方,并作为构成驾驶席的罩部件而被设置。护腿板43与前仪表板42的下端部连续地配置,并作为覆盖乘员的腿部的外装罩而设置。通道部件44被配置在护腿板43的后方,并被配置在驾驶员的大腿之间。左右一对踏板部45被配置在通道部件44的左右,并设置成驾驶员的脚放置部。
收纳箱112被配置在后车身架16的后部。安装有以能够开关的方式覆盖收纳箱112的上方开口的乘员座椅111。燃料箱113,在发动机33的前方,被配置在由主车身架12、中央管18和下车身架14包围的区域。
以下,参照图2说明制动锁定装置及制动器装置。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的系统图。图2中,也一起示出了制动器装置。
如图2所示,制动器装置50具有:前液压式制动器51;单独操作部件(右侧的制动器杆)52;把手侧主缸53;把手侧液压配管54。
前液压式制动器51被设置在前轮21上。单独操作部件52与把手24的右手柄25R相邻地设置,用于操作前液压式制动器51。具体地,单独操作部件52通过支承轴52a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把手24的右把手支架26R上。把手侧主缸53被设置在把手24的右手柄25R侧,通过单独操作部件52而被操作,并只使前液压式制动器51进行动作。把手侧液压配管54连结把手侧主缸53和前液压式制动器51。
制动锁定装置60具有:后机械式制动器61;连动操作部件(左侧的制动器杆)62;单元侧液压配管64;连接连动操作部件62和连动装置70的作为第一传递部件的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操作部件侧线缆)65;连接后机械式制动器61和连动装置70的作为第二传递部件的制动器侧传递部件(制动器侧线缆)66;制动锁定操作部件(制动锁定杆)67;连接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和连动装置170的作为第三传递部件的制动锁定传递部件(制动锁定线缆)68;连动装置70。
后机械式制动器61被设置在后轮31上。
连动操作部件62与把手24的左手柄25L相邻地设置,并对前液压式制动器51及后机械式制动器61进行操作。具体地,连动操作部件62通过支承轴62a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把手24的左把手支架26L上。连动操作部件62具有与后述的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的卡定部(突起)67b卡合的卡合部(凹部)62b。单元侧液压配管64连结单元侧主缸73和前液压式制动器51。
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65的一端65a连接在连动操作部件62上,另一端65b连接在连动装置70上。制动器侧传递部件66的一端66a连接在后机械式制动器61上,另一端66b连接在连动装置70上。
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与连动操作部件62相邻地设置在把手24上,并将后机械式制动器61保持在动作状态。具体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通过支承轴67a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把手24的左把手支架26L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具有与连动操作部件62的卡合部(凹部)62b卡合的卡定部(突起)67b。
制动锁定传递部件68的一端部68b连接在连动装置70上,另一端部68a连接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
连动装置70被配置在连动操作部件62和前液压式制动器51以及后机械式制动器61之间,使前液压式制动器51及后机械式制动器61动作。
图3是图2所示的制动锁定装置所包含的连动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连动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连动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连动装置的均衡器、连动转动杆及推出器的组合状态的主视图。图7(a)~(c)是均衡器、连动转动杆及推出器各自的主视图。
如图3~图7所示,连动装置70具有:具有作为主缸的单元侧主缸73的缸体71;推压臂80;均衡器100。
缸体71具有弹簧托座72及止挡部76。在缸体71上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单元侧主缸73。在单元侧主缸73的内部,活塞74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地被收容。另外,在单元侧主缸73的内部设置有向下弹压活塞74的回动弹簧75。
推压臂80由连动转动杆(第一推压臂)81和推出器(第二推压臂)91构成。
连动转动杆81的两端间的中间部通过作为第一轴的第一转动轴82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缸体71上。连动转动杆81夹着第一转动轴82在一端侧具有抵接部83,在另一端侧具有弹簧托座84。在连动转动杆81的弹簧托座84和缸体71的弹簧托座72之间设置有延迟弹簧85。连动转动杆81具有用于在第一转动轴82和弹簧托座84之间安装后述的均衡器100的作为第二轴的第二转动轴86。
推出器91的两端间的中间部通过第一转动轴82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缸体71上。也就是说,连动转动杆81及推出器91通过共用的第一转动轴82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缸体71上。推出器91夹着第一转动轴82在一端侧具有止挡部92、抵接部93及作为第一长孔的长孔94,在另一端侧具有推压部95,并且具有从推压部95进一步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96。
连动转动杆81通过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以抵接部83抵接在缸体71的抵接面71a上的方式被弹压,并通过第一转动轴82被安装在缸体71上。
推出器91通过单元侧主缸73的回动弹簧75的弹压力,以止挡部92抵接在缸体71的抵接面71a上的方式被弹压,并通过第一转动轴82被安装在缸体71上。
即,连动转动杆81的抵接部83抵接在缸体71的抵接面71a上,且推出器91的止挡部92抵接在缸体71的抵接面71a上的位置是推压臂80的初期位置。
连动转动杆81抵抗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转动时,连动转动杆81的抵接部83推压推出器91的抵接部93并与推出器91一起转动。此时,推出器91的推压部95抵抗回动弹簧75的弹压力并推压单元侧主缸73。
延伸部96被用于与单元侧主缸73连接的液压系统(单元侧液压配管64和前液压式制动器51)的排气作业,能够与连动转动杆81相独立地以第一转动轴82为中心使推出器91转动来推压单元侧主缸73。由于能够独立地使推出器91动作,所以能够减小作业负担。
均衡器100,在其一端部经由第二转动轴86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连动转动杆81上。均衡器100在两端间的中间部具有操作部件侧连结部101,在另一端侧具有制动器侧连结部102。在操作部件侧连结部101上,连接有从连动操作部件62延伸的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65。在制动器侧连结部102上,连接有从后机械式制动器61延伸的制动器侧传递部件66。
下面,参照图8~图11说明制动锁定装置60的动作。
图8(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非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8(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图9(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9(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图10(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从图9(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动作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图11(a)是表示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1(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如图8(a)所示,在连动操作部件62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都处于非动作状态时,连动装置70如图8(b)所示处于初期状态。
即,连动转动杆81通过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使抵接部83与缸体71的抵接面71a抵接。推出器91通过单元侧主缸73的回动弹簧75的弹压力,在止挡部92中与缸体71的抵接面71a抵接。均衡器100与缸体71的止挡部76抵接。
连动操作部件62通过被操作而如图9(a)的实线所示地被拉拽时,连动装置70如图9(b)所示地动作。
即,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65沿箭头M1被拉拽,由此,均衡器100以第二转动轴86为中心围绕其沿箭头E1转动。通过该均衡器100的转动,制动器侧传递部件66沿箭头B1被拉拽,由此向后机械式制动器61(参照图2)提供制动力。
这样的后机械式制动器61的制动动作是逐渐加强地进行作用的,直到拉起均衡器100的力M1超过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D。
即,在拉起均衡器100的力M1小于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D期间,连动转动杆81及推出器91被维持在初期状态。因此,前液压式制动器51(参照图2)被保持在非动作状态。
连动操作部件62进一步被操作,并由此从图10(a)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如实线所示地被拉拽时,连动装置70如图10(b)所示地动作。
即,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65如箭头M2所示地被拉拽。该拉伸力成为超过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D的大小。因此,连动转动杆81抵抗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围绕第一转动轴82沿箭头C1转动。通过该连动转动杆81的抵接部83来推压推出器91的抵接部93,由此,推出器91抵抗单元侧主缸73的回动弹簧75的弹压力并围绕第一转动轴82沿箭头N1转动。
推出器91沿箭头N1转动,由此,推出器91的推压部95推压单元侧主缸73的活塞74从而使单元侧主缸73动作。单元侧主缸73将压油从单元侧液压配管64向前液压式制动器51供给,由此向前液压式制动器51(参照图2)提供制动力。
在通常的操作制动器的情况下,在这样的后机械式制动器61及前液压式制动器51进行动作的状态下,连动操作部件62被返回操作时,连动装置70返回图8(b)所示的初期状态。由此,后机械式制动器61及前液压式制动器51都返回非动作状态。
而在进行制动锁定操作的情况下,在连动操作部件62如图10(a)的实线所示地被拉拽的状态下,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被操作,由此,如图11(a)所示,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被拉拽。由此,连动装置70如图11(b)所示地动作。
即,制动锁定传递部件68沿箭头L1被拉拽。然后,通过该拉伸力,推出器91返回初期状态。由此,推出器91的推压部95不推压活塞74,单元侧主缸73不动作,前液压式制动器51被释放。
通过推出器91的抵接部93,连动转动杆81的抵接部83被推压,由此,连动转动杆81与推出器91一起围绕第一转动轴82沿箭头C2转动并返回初期状态。此时,均衡器100沿箭头M3稍许回落。与其相应地,连动操作部件62稍许返回。
具体地,连动操作部件62从图11(a)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返回到实线所示的位置。然后,连动操作部件62的卡合部(凹部)62b被卡定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的卡定部(突起)67b上,由此,连动操作部件62被保持在锁定状态。
即,连动操作部件62经由支承轴62a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左把手支架26L上。另外,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经由支承轴67a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左把手支架26L上。由此,连动操作部件62的卡合部(凹部)62b和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的卡定部(突起)67b卡合后,只要连动操作部件62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都不受到外力,就能被保持在该卡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推出器91上形成长孔94,即使连动转动杆81转动,制动锁定传递部件68的一端部68b也能够沿长孔94自由移动。由此,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不动作。由此,能够提高操作感。
以下,参照图12(a)~图15(b)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60的动作。
图12(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非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2(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图13(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3(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图14(a)是表示连动操作部件从图13(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动作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图15(a)是表示制动锁定操作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5(b)是该状态下的连动装置的主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只有延迟弹簧85的设置位置及长孔94的位置不同,其他都相同,所以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对相关结构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锁定装置60中,延迟弹簧85不设置在连动转动杆81上而设置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另外,长孔94不设置在推出器91上而设置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由此,在推出器91上不形成长孔而形成圆孔96。
如图12(a)所示,在连动操作部件62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都处于非动作状态时,连动装置70如图12(b)所示地处于初期状态。
即,连动转动杆81通过设置于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的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在抵接部83中与缸体71的抵接面71a抵接。推出器91通过单元侧主缸73的回动弹簧75的弹压力,使止挡部92与缸体71的抵接面71a抵接。均衡器100与缸体71的止挡部76抵接。
连动操作部件62被操作,由此,如图13(a)的实线所示地被拉拽时,连动装置70如图13(b)所示地进行动作。
即,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65沿箭头M1被拉拽,由此,均衡器100以第二转动轴86为中心围绕其沿箭头E1转动。通过该均衡器100的转动,制动器侧传递部件66沿箭头B1被拉拽,由此向后机械式制动器61(参照图2)提供制动力。
这样的后机械式制动器61的制动动作逐渐加强地进行作用,直到拉起均衡器100的力M1超过设置于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的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D。
即,在拉起均衡器100的力M1小于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D期间,连动转动杆81及推出器91被维持在初期状态。因此,前液压式制动器51(参照图2)被保持在非动作状态。
连动操作部件62进一步被操作,并由此从图14(a)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如实线所示进一步被拉拽时,连动装置70如图14(b)所示地动作。
即,操作部件侧传递部件65沿箭头M2被拉拽。该拉伸力成为超过设置于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的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D的大小。由此,连动转动杆81抵抗延迟弹簧85的弹压力并围绕第一转动轴82沿箭头C1转动。推出器91的抵接部93被该连动转动杆81的抵接部83推压,由此,推出器91抵抗单元侧主缸73的回动弹簧75的弹压力并围绕第一转动轴82沿箭头N1转动。
推出器91沿箭头N1转动,由此,推出器91的推压部95推压单元侧主缸73的活塞74,使单元侧主缸73动作。单元侧主缸73将压油从单元侧液压配管64向前液压式制动器51供给,由此,向前液压式制动器51(参照图2)提供制动力。
在进行通常的制动操作的情况下,在这样的后机械式制动器61及前液压式制动器51进行动作的状态下,连动操作部件62被返回操作时,连动装置70返回图12(b)所示的初期状态。由此,后机械式制动器61及前液压式制动器51都返回非动作状态。
而在进行制动锁定操作的情况下,在连动操作部件62如图14(a)的实线所示地被拉拽的状态下,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被操作,并由此如图15(a)所示地被拉拽。由此,连动装置70如图15(b)所示地动作。
即,制动锁定传递部件68沿箭头L1被拉拽。然后,通过该拉伸力,推出器91返回初期状态。由此,推出器91的推压部95不推压活塞74,单元侧主缸73不动作,前液压式制动器51被释放。
连动转动杆81的抵接部83被推出器91的抵接部93推压,由此,连动转动杆81与推出器91一起围绕第一转动轴82沿箭头C2转动并返回初期状态。此时,均衡器100沿箭头M3稍许回落。与其相应地,连动操作部件62稍许返回。
具体地,连动操作部件62从图15(a)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返回到实线所示的位置。然后,连动操作部件62的卡合部(凹部)62b被卡定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的卡定部(突起)67b上,由此,连动操作部件62被保持在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形成作为第二长孔的长孔94,即使推压臂80转动,制动锁定传递部件68的另一端部68a也能沿长孔94自由移动。由此,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不动作。由此,能够不给乘员带来不适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推出器91上形成有长孔94,由此,即使连动转动杆81转动,制动锁定传递部件68的一端部68b也能沿长孔94自由移动。由此,制动锁定传递部件68及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不动作。由此,能够提高操作感。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作为跨骑型车辆的小型二轮摩托车,但不限于此。即,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三轮或四轮的跨骑型车辆。也就是说,所谓跨骑型车辆包含跨骑车身进行乘坐的所有车辆。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60),具有:
与连动操作部件(62)的操作相应地,向后机械式制动器(61)及前液压式制动器(51)提供制动力的连动装置(70);
能够将所述连动操作部件(62)保持在规定操作状态的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装置(70)具有:
缸体(71),其具有主缸(73),该主缸(73)根据被推压的情况产生用于向所述前液压式制动器(51)提供制动力的液压;
推压臂(80),一端侧具有抵接部(83),另一端侧具有推压部(95),两端间的中间部具有第一轴(82),所述推压臂(80)以通过所述第一轴(82)能够转动且通过弹压部件(85)的弹压力所述抵接部(83)与该缸体(71)抵接地被弹压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缸体(71)上,在所述推压臂(80)抵抗所述弹压力转动时,所述推压部(95)推压所述主缸(73);
均衡器(100),经由第二轴(86)被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推压臂(80)的所述另一端侧,在以该第二轴(86)为一端侧的均衡器两端间的中间部,连接有从所述连动操作部件(62)延伸的第一传递部件(65),在另一端侧,连接有从所述后机械式制动器(61)延伸的第二传递部件(66),
在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连接有一端部(68b)与所述推压臂(80)的所述一端侧连接的第三传递部件(68)的另一端部(68a),
通过所述连动操作部件(62)的操作,经由所述第一传递部件(65)拉拽所述均衡器(100),由此,所述均衡器(100)围绕所述第二轴(86)转动并经由所述第二传递部件(66)向所述后机械式制动器(61)提供制动力,进而所述推压臂(80)进一步抵抗所述弹压部件(85)的弹压力并围绕所述第一轴(82)转动并从而向所述前液压式制动器(51)提供制动力,然后,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被操作时,经由所述第三传递部件(68),所述推压臂(80)朝向初期位置被拉拽,由此,所述主缸(73)的推压被解除,并且,所述连动操作部件(62)被保持在锁定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臂(80)在所述一端侧具有长孔A(94),
所述第三传递部件(68)的所述一端部(68b)被能够自由移动地沿所述长孔A(94)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具有长孔B(94),
所述第三传递部件(68)的所述另一端部(68a)被能够自由移动地沿所述长孔B(94)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压部件(85)被设置在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上,并沿所述长孔B(94)向远离所述推压臂(80)的方向弹压所述第三传递部件(68)的所述另一端部(68a)。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操作部件(62)及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以使各自的转动中心不同的方式被支承在把手(24)上,
所述连动操作部件(62)具有卡合部(62b),所述制动锁定操作部件(67)具有卡定部(67b),所述卡合部(62b)被卡定在所述卡定部(67b)上,由此,所述连动操作部件(62)被保持在所述锁定状态。
6.一种跨骑型车辆(1),具有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60),其特征在于,具有:
头管(11);
从所述头管(11)向下后方延伸并从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主车身架(12),
所述连动装置(70)被设置在所述头管(11)的附近。
CN 201110037644 2010-02-26 2011-02-11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7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3209 2010-02-26
JP2010043209A JP5364618B2 (ja) 2010-02-26 2010-02-26 車両用ブレーキロック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7122A CN102167122A (zh) 2011-08-31
CN102167122B true CN102167122B (zh) 2013-07-03

Family

ID=44488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03764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7122B (zh) 2010-02-26 2011-02-11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64618B2 (zh)
CN (1) CN1021671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12462A (ja) * 2012-07-04 2014-01-2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6041305B2 (ja) * 2012-08-24 2016-12-07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前後連動ブレーキ機構
JP5730275B2 (ja) * 2012-11-30 2015-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6280914B2 (ja) * 2013-03-27 2018-02-14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JP2017043108A (ja) * 2013-12-24 2017-03-02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WO2017160240A1 (en) * 2016-03-14 2017-09-21 Honda Motor Company Limited Combined brake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CN106080927A (zh) * 2016-06-21 2016-11-09 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碟后鼓联动刹车系统
CN106151314B (zh) * 2016-08-09 2018-11-06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动器
JP7394823B2 (ja) * 2021-12-14 2023-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支持構造、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8312A (zh) * 2002-03-29 2003-10-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制动系统
CN2693644Y (zh) * 2004-05-18 2005-04-20 伍本银 两轮摩托车前碟刹锁定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3261B2 (ja) * 1996-12-12 2007-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3486860B2 (ja) * 1997-10-03 2004-01-13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JP4676290B2 (ja) * 2005-09-22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JP2009202650A (ja) * 2008-02-26 2009-09-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8312A (zh) * 2002-03-29 2003-10-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制动系统
CN2693644Y (zh) * 2004-05-18 2005-04-20 伍本银 两轮摩托车前碟刹锁定机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1-105770A 1999.04.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7122A (zh) 2011-08-31
JP2011178240A (ja) 2011-09-15
JP5364618B2 (ja)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7122B (zh)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EP1679254B1 (en) Motorcycle comprising a swing arm supporting structure
JP5227872B2 (ja)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02126534B (zh) 二轮摩托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JP2009202650A (ja)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598163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EP2259958B1 (en) Steering linkage
US7547030B2 (en) Support section structure for a swing arm
EP3202651A1 (en) Vehicle
JP561885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EP1775209A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with a steering damper
CN103693151A (zh) 机动二轮车的联动制动装置
JP2015127183A (ja) 揺動式車両
CN103448840A (zh) 骑乘式车辆
CN100368253C (zh) 小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EP2591962A1 (en) Motorcycle with ABS
CN108025792B (zh) 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US9180907B2 (en) Steering system for utility vehicles with bilateral actuation
JP4694451B2 (ja) 前輪懸架装置
CN101850763B (zh)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CN110573417B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JP64253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4889700B2 (ja)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6821129B2 (ja) 作業車両
JP2017154560A (ja) 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03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