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8486B - 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8486B
CN102398486B CN201110247642.8A CN201110247642A CN102398486B CN 102398486 B CN102398486 B CN 102398486B CN 201110247642 A CN201110247642 A CN 201110247642A CN 102398486 B CN102398486 B CN 102398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ridge
tire circumference
group
ridge group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76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8486A (zh
Inventor
鸨崎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2030/06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moulds
    • B29D2030/0612Means for forming recesses or protrusions in the tyres, e.g. grooves or ribs, to create the tread or sidewalls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72Side-walls
    • B29D2030/726Decorating or marking the sidewalls before tyre vulcaniz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可使胎侧外表面上的凹凸不明显,并可提高轮胎的装饰性。一种充气轮胎,在胎侧(1)的外表面上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2),设有第1及第2凸脊组(10)、(20),各凸脊组分别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且各凸脊组(10)、(20)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各凸脊组(10)、(20)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因此与在装饰部(2)的整个面设置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凸脊(30)、并使这些凸脊(30)在轮胎周向上有规则地、等间隔地排列的情况相比,装饰部(2)更为显眼,并可提高轮胎的装饰性。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4轮汽车、卡车、巴士等车辆的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背景技术
通常,这种充气轮胎在胎侧的外表面上设有装饰带,该装饰带由在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凸脊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一般来说,如果将胎侧的外表面形成为平面形状,由于存在胎体的折返端部等,在胎侧外表面上会产生些微的凹凸,且较为明显,因此设置有由所述多条凸脊构成的装饰带,其目的之一是使该凹凸不再明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2012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所述充气轮胎中,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凸脊只是在轮胎周向上有规则地等间隔地予以配置,胎侧外表面上的凹凸有时仍很明显,因此需要对其加以改进,使其不再明显。 
近年来,为提高轮胎装饰性,希望胎侧外表面装饰带不再显眼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发明鉴于所述课题开发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胎侧外表面上的凹凸不再明显,且能提高轮胎装饰性的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发明内容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饰部设有多个凸脊组,并且各凸脊组分别由多条凸脊组成的凸脊束构成,各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其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是由某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其他凸脊组的第2部分交差而形成。 
如上所述,在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于胎侧外表面的装饰部上设有多个凸脊组,各凸脊组分别由凸脊束构成,且各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因此与在所述装饰部沿轮胎周向有规则地、等间隔地配置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凸脊的情况相比,装饰部更为显眼。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上设有分别由凸脊(多条)束构成的第1凸脊组和第2凸脊组,第1凸脊组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2凸脊组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 通过将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和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和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 
如上所述,在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于胎侧外表面的装饰部上设有第1及第2凸脊组,各凸脊组分别由凸脊束构成,且各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因此与在所述装饰部沿轮胎周向有规则地、等间隔地配置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凸脊的情况相比,装饰部更为显眼。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饰部设有凸脊组,凸脊组由凸脊(多条)束构成,其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其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构成凸脊组第1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同样,构成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 
如上所述,在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于胎侧外表面的装饰部上设有凸脊组,凸脊组由凸脊束构成,并且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构成凸脊组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因此例如从正面(轮胎轴向)观察凸脊组时,在视觉效果上,各凸脊间隔 较宽的部分比较窄的部分更靠前,各凸脊组看上去呈立体状。因此,与在所述装饰部沿轮胎周向有规则地、等间隔地配置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凸脊的情况相比,装饰部更为显眼。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与在装饰部的整个面上沿轮胎周向有规则地、等间隔地配置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凸脊的情况相比,装饰部更为显眼,因此可以使胎侧外表面上的凹凸不再明显,而且可提升轮胎的装饰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正面图。 
图2是充气轮胎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3是充气轮胎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充气轮胎正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充气轮胎正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充气轮胎正面图。 
图7是实例1的样品。 
图8是实例2的样品。 
图9是实例3的样品。 
图10是比较例1的样品。 
图11是比较例2的样品。 
图12是评估结果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安装使用于例如4轮汽车、卡车、巴士等汽车上。
此充气轮胎,如图1及图2所示,在胎侧1外表面上径向的特定范围AR内,沿整个1周向设有呈带状的装饰部2。在装饰部2,设有 第1凸脊组10以及第2凸脊组20,该第1凸脊组10以及第2凸脊组20都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在装饰部2,除第1及第2凸脊组10、20以外的部分,设有分别向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径向凸脊30,各径向凸脊30与相邻的凸脊大致平行(1°以下)地排列。此外,在装饰部2,沿周向设有2处显示部40,用于通过文字或图形显示商标,显示部40的文字等从胎侧1的表面突出。此外,在对本轮胎进行硫化成形的硫化用模具的腔体内,设有与第1凸脊组10、第2凸脊组20、多条径向凸脊30以及各显示部40相对应的凹凸,通过这些凹凸,第1凸脊组10、第2凸脊组20、多条径向凸脊30以及各显示部40刻设在胎侧1的外表面。 
第1凸脊组10由多个(本实施例中为10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第1凸脊组10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11与第2部分1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11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此外,本实施例中,第1凸脊组10在轮胎1周上形成有6个相同的波形,各波形的波长为轮胎周长的1/6。 
第2凸脊组20由多条凸脊R(本实施例中为10条)组成的凸脊束构成。第2凸脊组20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21与第2部分2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21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此外,本实施例中,第2凸脊组20在轮胎1周上形成有6个相同的波形,各波形的波长为轮胎周长的1/6。在本实施例中,第2凸脊组20的形状与第1凸 脊组10相同,第2凸脊组20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10,错开第1凸脊组10波长的5/12倍的相位予以配置。各凸脊组10、20的各凸脊R,例如宽度为0.3~1.0mm左右,高度在0.1~0.5mm左右。 
此外,第1凸脊组10的第1部分11和第2凸脊组20的第2部分22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第1凸脊组10的第2部分12和第2凸脊组20的第1部分21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 
各凸脊组10、20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构成为,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11将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参照图1的范围AR1),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21将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参照图1的范围AR2)。 
另外,如图3所示,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配置在凸脊R-Lmax和凸脊R-Rmax之间,所述凸脊R-Lmax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1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凸脊组第1部分1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所述凸脊R-Rmax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1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凸脊组第1部分1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 
另外,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与第1凸脊组10的情况相同,也配置在两条凸脊R之间,其中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2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2凸脊组第1部分2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个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2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2凸脊组第1部分2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 
构成各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11及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21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L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逐渐变宽然后 再变窄,同样,构成各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及各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L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逐渐变宽然后再变窄(参照图2及图3的范围AR3~AR6)。本实施例中,各凸脊部分11、12、21、22的凸脊间隔L,以最大部分的间隔Lmax为最小部分的间隔Lmin的1.2倍以上(参照图3)。该倍率优选在1.2倍以上,但1.1倍左右也可以获得以下效果。而且,该倍率越大越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于胎侧1外表面的装饰部2设置有第1及第2凸脊组10、20,各凸脊组分别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且各凸脊组10、20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各凸脊组10、20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因此与在装饰部2的整个面沿轮胎周向有规则地、等间隔地配置多条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凸脊30的情况相比,装饰部2更为显眼。这样,便可以突出装饰部2,使由于存在胎体折返端部等而在胎侧1外表面形成的凹凸不再明显,并可提高轮胎的装饰性。 
此外,构成各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11及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21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L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逐渐变宽然后再变窄,同样,构成各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及各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L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逐渐变宽然后再变窄。除此之外,各凸脊组10、20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因此例如从正面(轮胎轴向)观察各凸脊组10、20时,各凸脊R之间的间隔L较宽的部分与间隔L较窄的部分相比,在视觉效果上更靠近前方,各凸脊组10、2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所述各凸脊组10、20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11将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参照图1的范围AR1),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21将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参照图 1的范围AR2)。除此之外,各凸脊组10、20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因此观察各凸脊组10、20时,将产生各凸脊组10、20相互交错的视觉效果,各凸脊组10、2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采用这种构成方式,第1凸脊组10的各凸脊R与第2凸脊组20的各凸脊R就不会一条一条进行交差。相反,如果不采用所述分开式的构成方式,使第1凸脊组10的各凸脊R与第2凸脊组20的各凸脊R一条一条进行交差,则在硫化用模具的相应部分就需要设置多个细微突起,这将导致硫化用模具的耐久性下降,但本实施例中第1凸脊组10的各凸脊R与第2凸脊组20的各凸脊R不需要一条一条进行交差,因此可以提高硫化用模具的耐久性。 
另外,如图3所示,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配置在凸脊R-Lmax和凸脊R-Rmax之间,所述凸脊R-Lmax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1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凸脊组第1部分1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侧的凸脊,所述凸脊R-Rmax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1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凸脊组第1部分1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侧的凸脊。另外,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与第1凸脊组10的情况相同,也配置在两条凸脊R之间,其中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2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侧的第2凸脊组第1部分2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侧的凸脊,另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2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侧的第2凸脊组第1部分2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除此之外,各凸脊组10、20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因此观察各凸脊组10、20时,在视觉效果上,第1部分11、21比第2部分12、22更靠前,凸脊组10、2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此外,第1凸脊组10的波形与第2凸脊组20的波形的波长在轮胎周向上相同,第2凸脊组20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10,以错开第1凸脊组10波长的5/12倍的相位予以配置。因此,与相对于第1凸脊组10将第2凸脊组20在轮胎周向上错开波长的1/2倍的情况相 比,在视觉上,第1凸脊组10与第2凸脊组20相互交错的效果更加明显,各凸脊组10、20的立体效果更佳,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此外,本实施例中,显示的是相对于第1凸脊组10的相位将第2凸脊组20的相位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第1凸脊组10波长的5/12倍的情况,但其实使第2凸脊组20的相位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10的相位错开第1凸脊组10的波长的1/12倍以上5/12倍以下,在视觉上,第1凸脊组10与第2凸脊组20相互交错的效果即可十分明显。另外,如果使第2凸脊组20的相位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10的相位错开第1凸脊组10的波长的1/6倍以上1/3倍以下,立体效果将更加明显。 
此外,在第1实施例中所示第1凸脊组10和第2凸脊组20均由10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但第2凸脊组20由5条、15条、或25条凸脊组成的凸脊束构成时,也可以取得和所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第1实施例中,显示的是将第2凸脊组20的相位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10的相位错开第1凸脊组10的波长的5/12倍的情况。相对于此,也可将第2凸脊组20的相位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10的相位错开第1凸脊组10波长的1/2倍予以配置。 
在第1实施例中所示第1凸脊组10与第2凸脊组20具有相同的波形,但第2凸脊组20的波形在径向上的振幅比第1凸脊组10大也可,此时也能取得与所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第1实施例中所示第2凸脊组20与第1凸脊组10具有相同的波形,由轮胎周向上的6个相同波长的波形构成。相对于此,如图4所示,例如可使第2凸脊组20在轮胎周向上具有3种波长的6个波形,此时也可以取得与所述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图4中,虽然没有图示径向凸脊30,但可适当设置径向凸脊30。另外,在图4中,没有采用以下结构: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与第2凸脊组的第 2部分22均配置在两条凸脊R之间,其中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12、2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11、2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个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12、2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11、2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第1凸脊组10的形状也可以是,轮胎周向上由多种波长的多个波形构成的形状。 
在图4中,各凸脊组10、20相交差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11将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2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12将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21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因此,在视觉效果上,第1凸脊组10比第2凸脊组20更靠前,凸脊组10、2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此外,第1实施例中,各凸脊组10、20在轮胎1周上具有6个相同波长的波形,各波形的波长为轮胎周长的1/6。相对于此,各波形的波长在轮胎周长的1/14以上1/5以下范围时,可明显取得与所述同样的效果,各波形的波长在轮胎周长的1/12以上1/6以下范围时,可更加明显地取得与所述同样的效果。 
以下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充气轮胎。此充气轮胎是将第1实施例中的装饰部2的构成加以变更后的轮胎。在本实施例的装饰部2,设有第1凸脊组50、第2凸脊组60和第3凸脊组70,这些凸脊组都是由多条凸脊组成的凸脊束构成。在装饰部2,除第1、第2以及第3凸脊组50、60、70以外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设有分别在径向上延伸的多条径向凸脊(未图示)。此外,在装饰部2,沿周向设有2处显示部40,用于通过文字或图形显示商标,显示部40的文字等从胎侧1的表面突出。此外,在对本轮胎进行硫化成形的硫化用模具的腔体内,设有与第1凸脊组50、第2凸脊组60、第3凸脊组70、多条径向凸脊以及各显示部40相对应的凹凸,这些凹凸将第1凸脊组 50、第2凸脊组60、第2凸脊组70、多条径向凸脊以及各显示部40刻设在胎侧1的外表面。 
第1凸脊组50由多条(本实施例中为7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第1凸脊组50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与第2部分5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1凸脊组50的第2部分52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此外,本实施例中,第1凸脊组50在轮胎1周上具有6个相同的波形,各波形的波长为轮胎周长的1/6。 
第2凸脊组60由多条(本实施例中为7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第2凸脊组60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2凸脊组60的第1部分61与第2部分6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2凸脊组60的第1部分61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凸脊组60的第2部分62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此外,本实施例中,第2凸脊组60在轮胎1周上具有6个相同的波形,各波浪的波长为轮胎周长的1/6。在本实施例中,第2凸脊组60的形状与第1凸脊组50相同,第2凸脊组60相位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50的相位,错开第1凸脊组50的波长的1/6倍予以配置。 
第3凸脊组70由多条(本实施例中为7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第3凸脊组70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3凸脊组70的第1部分71与第2部分7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3凸脊组70的第1部分71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 第3凸脊组70的第2部分72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此外,本实施例中,第3凸脊组70在轮胎1周上具有6个相同的波形,各波形相同,各波形的波长为轮胎周长的1/6。在本实施例中,第3凸脊组70的形状与第1凸脊组50相同,将第3凸脊组70的相位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凸脊组50的相位,错开第1凸脊组50波长的1/3倍予以配置。 
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与第2凸脊组60的第2部分62及第3凸脊组70的第2部分72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第2凸脊组60的第1部分61与第3凸脊组70的第2部分72以及第1凸脊组50的第2部分52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第3凸脊组70的第1部分71与第1凸脊组50的第2部分52以及第2凸脊组60的第2部分62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 
此外,构成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及第2部分52、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61及第2部分62、第3凸脊组第1部分71以及第3凸脊第2部分72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逐渐变宽然后再变窄。本实施例中,各凸脊部分51、52、61、62、71、72的凸脊间隔,最大部分的间隔为最小部分的间隔的1.2倍以上。该倍率越大越好。该倍率优选在1.2倍以上,但1.1倍左右也可以获得以下效果。该倍率越大越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于胎侧1外表面的装饰带2设有多个凸脊组50、60、70,各凸脊组50、60、70分别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各凸脊组50、60、70的形状均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各第1部分51、61、71与各第2部分52、62、7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51、61、71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52、62、72 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各凸脊组50、60、70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各凸脊组50、60、70相交差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与其他凸脊组60、70的第2部分62、72交差,第2凸脊组60的第1部分61与其他凸脊组50、70的第2部分52、72交差,第3凸脊组70的第1部分71与其他凸脊组50、60的第2部分52、62交差。因此,与在装饰部2的整个面设置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根凸脊、并在轮胎周向上有规则地、等间隔地配置各凸脊相比,装饰部2更为显眼。这样,便可以突出装饰部2,使由于存在胎体折返端部等原因而在胎侧1外表面形成的凹凸不再明显,并可提高轮胎的装饰性。 
此外,构成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及第2部分52、第2凸脊组60的第1部分61及第2部分62、第3凸脊组70的第1部分71以及第2部分72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逐渐变宽然后再变窄。除此之外,各凸脊组50、60、70的形状均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因此例如从正面(轮胎轴向)观察各凸脊组50、60、70时,各凸脊R的间隔较宽的部分与间隔较窄的部分相比,在视觉效果上更靠近前方,各凸脊组50、60、7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在本实施例中,各凸脊组50、60、70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结构可以是: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将其他凸脊组60、70的第2部分62、7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2凸脊组60的第1部分61将其他凸脊组50、70的第2部分52、7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3凸脊组70的第1部分71将其他凸脊组50、60的第2部分52、6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此时,各凸脊组50、60、70的形状均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因此观察各凸脊组50、60、70时,产生各凸脊组50、60、70相互交错 的视觉效果,凸脊组50、60、7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凸脊组50、60、70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还可以是:第1凸脊组50的第1部分51及第2部分52将其他凸脊组60、70的第1部分61、71及第2部分62、7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2凸脊组60的第1部分61及第2部分62将第3凸脊组70的第1部分71及第2部分7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此时,在视觉效果上,第1凸脊组50比其他凸脊组60、70更靠近前方,并且第2凸脊组60比第3凸脊组70更靠近前方,凸脊组50、60、7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通过这种构成方式,例如第1凸脊组50的各凸脊R与其他凸脊组60、70的各凸脊R就无需一条一条进行交差。当不采用所述分开构造,而是使各凸脊组50、60、70的各凸脊R互相间一条一条进行交差时,在硫化用模具的相应部分就需要设置多个细微突起,这将导致硫化用模具的耐久性下降,但这里各凸脊组50、60、70的各凸脊R无需一条一条进行交差,因此可以提高硫化用模具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的各凸脊组10、20相同,各凸脊组50、60、70的第2部分52、62、72也可以配置在两条凸脊R之间,其中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52、62、7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51、61、7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52、62、7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51、61、7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此时,各凸脊组50、60、70的形状均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因此观察各凸脊组50、60、70时,在视觉效果上,第1部分51、61、71比第2部分52、62、72更靠前,凸脊组50、60、7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的是设有3个凸脊组50、60、70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设置4个及以上凸脊组。 
以下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充气轮胎。此充气轮胎是对第1实施例的装饰部2的构成进行变更后的轮胎。在本实施例的装饰部2设有凸脊组80,该凸脊组80由多条凸脊组成的凸脊束构成。在装饰部2,除凸脊组80以外的部分,设有多条分别向轮胎径向延伸的径向凸脊(未图示)。此外,在装饰部2,沿周向设有2处显示部40,用于通过文字或图形显示商标,显示部40的文字等从胎侧1的表面突出。此外,在对本轮胎进行硫化成形的硫化用模具的腔体内,设有与凸脊组80、多条径向凸脊以及各显示部40相对应的凹凸,这些凹凸将凸脊组80、多条径向凸脊以及各显示部40刻设在胎侧1的外表面。 
凸脊组80由多条(本实施例中为16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凸脊组80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其第1部分81与第2部分8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81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82是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凸脊组80在轮胎1周上具有6个相同的波形,各波形的波长为轮胎周长的1/6。 
此外,构成各第1部分81及各第2部分82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逐渐变宽然后再变窄。本实施例中,各凸脊部分81、82的凸脊的间隔,最大部分的间隔为最小部分的间隔的1.2倍以上。该倍率越大越好。该倍率优选在1.2倍以上,但1.1倍左右也可以获得以下效果。该倍率越大越好。 
各第2部分82配置于两条凸脊R之间,其中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8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8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8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8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施例,在装饰部2设有由多条凸脊R组成的凸脊束构成的凸脊组80,凸脊组80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构成凸脊组80第1部分81及第2部分82的各凸脊R,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因此例如从正面(轮胎轴向)观察凸脊组80时,各凸脊R之间的间隔较宽的部分与间隔较窄的部分相比,在视觉效果上更靠近前方,凸脊组80看上去呈立体状,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各第2部分82配置于两条凸脊R之间,其中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8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8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8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8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除此之外,凸脊组80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因此在视觉效果上,第1部分81比第2部分82更靠前,凸脊组80看上去呈立体状,可使装饰部2更加醒目。 
在第1至第3实施例中,在装饰部2的设有凸脊组10、20、50、60、70、80的范围之外的范围,设置有多条径向的凸脊。相对于此,在第1至第3实施例中,在装饰部2的设有凸脊组10、20、50、60、70、80的范围之外的范围,还可以设置多条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凸脊,也可以设置其他形状的凸脊,也可以在设有凸脊组10、20、50、60、70、80的范围之外的范围不设置凸脊。 
此外,在第1至第3实施例中,装饰部2设在轮胎的整个1周上。相对于此,在轮胎的一部分上如半周或1/4周上设置有装饰部2时,通过在装饰部2设置各凸脊组10、20、50、60、70、80,也可以取得与所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为确认第1~第3实施例中记载的各凸脊组10、20、50、60、70、80的效果,制作了装饰部2的样品,如图7~图11所示。图7是在第1实施例中,未设置径向凸脊30及显示部40,只在装饰部2设置各凸脊组10、20的样品。图8的样品与图7的样品相比,第1凸脊组10的第1部分11未将第2凸脊组20的第2部分2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2凸脊组20的第1部分21未将第1凸脊组10的第2部分12的各凸脊R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图9是在第3实施例中,未设置径向凸脊及显示部40,只在装饰部2设置凸脊组80的样品。在第3实施例中,各第2部分82配置于两条凸脊R之间,其中一条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8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8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个凸脊R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82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81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但在图9的样品中未采用这种构成。即,第2部分82的各凸脊R的一端与另一端分别与第1部分81的各凸脊R相交差。图10的样品中,多条凸脊R分别以沿轮胎径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装饰部2,各凸脊R大致平行于相邻的凸脊R。图11的样品中,多条凸脊R分别在轮胎周向上具有波形,并相互间大致平行。 
请30人观察图7~11的样品,判断由设置于装饰部2的凸脊R所形成的图案是否看上去呈立体状,并判断由设置于装饰部2的凸脊R所形成的图案的装饰性高低,将结果进行指数化并汇总于图12。在是否看上去呈立体状的判断中,认为看上去呈立体状的人数超过总人数的70%时,将判断值设为105,该人数超过总人数的85%时,将判断值设为110,该人数超过总人数的95%时,将判断值设为115,该人数超 过总人数的30%时,将判断值设为100,该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30%时,将判断值设为95,该人数为0%时,将判断值设为90。 
此外,在装饰性高低的判断中,与图10相比,判断为装饰性极高的人数超过总人数的50%时,将判断值设为105,该人数超过总人数的75%时,将判断值设为110,该人数超过总人数的90%时,将判断值设为115,该人数超过总人数的30%时,将判断值设为100,该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30%时,将判断值设为95,该人数为0%时,将判断值设为90。 
根据评估结果可发现,实例1~3中,由凸脊R形成的图案看上去呈立体状,与比较例1、2相比,装饰性更高。 
符号说明 
1   胎侧 
2   装饰部 
10  第1凸脊组 
11  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 
12  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 
20  第2凸脊组 
21  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 
22  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 
30  径向凸脊 
40  显示部 
50  第1凸脊组 
51  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 
52  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 
60  第2凸脊组 
61  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 
62  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 
70  第3凸脊组 
71  第3凸脊组的第1部分 
72  第3凸脊组的第2部分 
80  凸脊组 
81  第1部分 
82  第2部分 
R   凸脊。

Claims (21)

1.一种充气轮胎,在其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部设有多个凸脊组,并且各凸脊组分别由多个凸脊束构成,
各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其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
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
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是由某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其他凸脊组的第2部分交差,所述某凸脊组的第2部分与所述其他凸脊组的第1部分交差而形成,
构成所述凸脊组第1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同样,构成各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凸脊组中,第2部分配置在两条凸脊之间,其中一条凸脊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条凸脊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所述某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所述其他凸脊组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所述其他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所述某凸脊组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所述某凸脊组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将其他凸脊组的第2部分及第1部分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5.一种充气轮胎,在其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部设有由多条凸脊束构成的第1凸脊组和由多条凸脊束构成的第2凸脊组,
第1凸脊组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
第2凸脊组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
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和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和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
构成所述各凸脊组的第1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同样,构成各凸脊组的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凸脊组中,第2部分配置在两条凸脊之间,其中一条凸脊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条凸脊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第2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第1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第2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将第2凸脊组第1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凸脊组的波形的波长在轮胎周向上均相同,将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错开所述波长的1/12倍以上5/12倍以下予以配置。
10.一种充气轮胎,在其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部设有凸脊组,该凸脊组由多条凸脊束构成,
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其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
构成凸脊组第1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
同样,构成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部分配置在两条凸脊之间,其中一条凸脊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第1部分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凸脊,另一条凸脊是相对于该第2部分而言,在最靠近轮胎周向一方的第1部分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另一方的凸脊。
12.一种充气轮胎用的硫化用模具,用于充气轮胎的成形,所述充气轮胎在其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部设有多个凸脊组,并且各凸脊组分别由多条凸脊组成的凸脊束构成,各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其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的多处相互交差,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是某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其他凸脊组的第2部分交差,所述某凸脊组的第2部分与所述其他凸脊组的第1部分交差而形成,
构成所述凸脊组第1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同样,构成各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
13.一种充气轮胎用的硫化用模具,用于充气轮胎的成形,所述充气轮胎在其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部设有由多个凸脊束构成的第1凸脊组和由多个凸脊束构成的第2凸脊组,第1凸脊组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2凸脊组的形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和第2凸脊组的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和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在轮胎周向的多处进行交差,
构成所述各凸脊组的第1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同样,构成各凸脊组的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
14.一种充气轮胎用的硫化用模具,用于充气轮胎的成形,所述充气轮胎在其胎侧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带状延伸的装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饰部设有由多个凸脊束构成的凸脊组,凸脊组的形状为作为一个整体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波形,通过将其第1部分与第2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所述第1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凸脊束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由轮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构成凸脊组第1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再变窄,同样,构成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相互间的间隔自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另一方渐渐变宽后变窄。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所述某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所述其他凸脊组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所述其他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所述某凸脊组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所述某凸脊组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将其他凸脊组的第2部分及第1部分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第2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2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第1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脊组相交差的各交差部分的结构为,第1凸脊组的第1部分将第2凸脊组第2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第1凸脊组的第2部分将第2凸脊组第1部分的各凸脊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分开。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凸脊组的波形的波长在轮胎周向上均相同,将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错开所述波长的1/12倍以上5/12倍以下予以配置。
2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凸脊组的波形的波长在轮胎周向上均相同,将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错开所述波长的1/12倍以上5/12倍以下予以配置。
2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凸脊组的波形的波长在轮胎周向上均相同,将各凸脊组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错开所述波长的1/12倍以上5/12倍以下予以配置。
CN201110247642.8A 2010-09-08 2011-08-26 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Active CN1023984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0595A JP4911332B2 (ja) 2010-09-08 2010-09-08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用金型
JP2010-200595 2010-09-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8486A CN102398486A (zh) 2012-04-04
CN102398486B true CN102398486B (zh) 2015-04-22

Family

ID=45595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7642.8A Active CN102398486B (zh) 2010-09-08 2011-08-26 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76852B2 (zh)
JP (1) JP4911332B2 (zh)
CN (1) CN102398486B (zh)
DE (1) DE102011053416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0324B2 (ja) 2012-10-10 2016-08-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モールド、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19812B1 (ja) 2013-01-09 2014-06-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07325B1 (fr) * 2013-06-21 2016-02-12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JP5869019B2 (ja) * 2014-03-05 2016-02-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257438B2 (ja) * 2014-05-08 2018-01-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1170B2 (ja) * 2015-06-05 2018-12-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1547940S (zh) * 2015-10-07 2019-04-01
JP1547885S (zh) * 2015-10-09 2016-04-18
JP1553436S (zh) * 2015-11-10 2016-07-11
DE102016218486A1 (de) * 2016-09-27 2018-03-29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JP6848502B2 (ja) * 2017-02-14 2021-03-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72966B2 (ja) * 2017-11-27 2021-11-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48930B2 (ja) * 2017-12-13 2021-10-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WO2019150797A1 (ja) * 2018-01-30 2019-08-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9207939A1 (de) * 2019-05-29 2020-12-03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aufweisend eine Markierungsfläche
JP7129380B2 (ja) * 2019-06-03 2022-09-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339875B2 (ja) * 2019-12-12 2023-09-06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4140781B1 (en) * 2021-08-27 2024-04-03 Toyo Tir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8782A (zh) * 2001-11-08 2003-05-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872921A (fr) * 1977-12-23 1979-04-17 Dunlop Ltd Motifs en relief peu profonds sur des flancs de pneus
JPH0596649A (ja) * 1991-10-08 1993-04-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0907A (ja) * 1996-06-18 1998-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タイヤと車輪と乗り物と製造方法
JP2983946B2 (ja) 1998-01-16 1999-11-29 住友建設株式会社 復元・減衰装置
DE102004038142A1 (de) * 2004-08-06 2006-03-16 Continental Ag Fahrzeugluftreifen
JP2006213282A (ja) * 2005-02-07 2006-08-1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347202A (ja) * 2005-06-13 2006-12-2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90562B2 (ja) * 2006-06-02 2012-08-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4874082B2 (ja) * 2006-12-20 2012-02-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317667B2 (ja) * 2008-12-19 2013-10-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639727S1 (en) 2010-11-24 2011-06-1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Automobile tir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8782A (zh) * 2001-11-08 2003-05-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76852B2 (en) 2014-07-15
JP2012056416A (ja) 2012-03-22
US20120055603A1 (en) 2012-03-08
JP4911332B2 (ja) 2012-04-04
CN102398486A (zh) 2012-04-04
DE102011053416A1 (de) 2012-03-08
DE102011053416B4 (de) 2016-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8486B (zh) 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CN105452020B (zh) 在侧壁上具有特殊纹理部的轮胎
USD637549S1 (en) Automobile tire
USD624488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637150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642117S1 (en) Automobile tire
JP464051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910038B (zh) 充气轮胎
CN105082889A (zh) 充气轮胎
USD578470S1 (en) Tire tread
USD579865S1 (en) Tire for automobile
CN103568739B (zh) 充气轮胎
JP591322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MXPA04001975A (es) Neumatico con proyecciones en los flancos.
CN105722689A (zh) 非充气轮胎
CN106061760A (zh) 轮胎
USD609167S1 (en) Tire tread
JP55106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621344S1 (en) Automobile tire
CN102844204B (zh) 充气车辆轮胎
JP201210175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用金型
USD610531S1 (en) Center tread for a tire
CN107584973B (zh) 充气轮胎
US20200001664A1 (en) Tire with high strength corrugated sidewalls
CN106715154B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