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0038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0038B
CN102910038B CN201210272776.XA CN201210272776A CN102910038B CN 102910038 B CN102910038 B CN 102910038B CN 201210272776 A CN201210272776 A CN 201210272776A CN 102910038 B CN102910038 B CN 1029100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namental portion
convex ridge
virtual boundary
boundary line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27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0038A (zh
Inventor
甲田启
石田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10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0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0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00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轮胎的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轮胎的外观品质的充气轮胎。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侧壁部在轮胎径向上的一定区域内具有装饰区域,该装饰区域在轮胎周向和所述轮胎径向上分别邻接地连续配置有两个以上的装饰部,该装饰部在外表面于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地配置有凸起的多个凸脊,凸脊与轮胎径向的内侧端缘的所述装饰区域的切线所成的角即凸脊排列角度在同一所述装饰部中相同,与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不同,并且连接凸脊的位于邻接装饰部的附近侧的端部的第1虚拟界线与连接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的位于第1虚拟界线的附近侧的端部的第2虚拟界线的距离不足1mm。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上安装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上安装的充气轮胎中,有的轮胎会具有锯齿状突起,即在轮胎的侧壁部小间隔地形成多个由较小的线状凸部或者凹部构成的凸脊的部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侧壁的表面上具有圆环状装饰体的充气轮胎,该圆环状装饰体由以5mm左右以下的小间隔设在周向上并且高度为2mm左右以下的多个小凸脊构成。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中,该圆环状装饰体由细带状的分段带区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半月状装饰体,该分段带区朝向以与径向成70°以上且不足90°的大角度倾斜的方向延伸,该凸脊在同一半月状装饰体内几乎相互平行地延伸,在邻接的半月状装饰体中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充气轮胎,将侧壁部于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扇状区域,并且将与邻接的扇状区域的表面粗糙度的差设为50μm以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3645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6-106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所示,通过在轮胎的侧壁上形成由多个凸脊构成的锯齿状突起,能够改善轮胎的外观不良。但是,即使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轮胎的侧壁部的凹凸具体地说就是帘布接合部和帘布卷起部的凹凸并未充分修饰,所以有时会出现外观品质未充分改善的情况。此外,如专利文献2中的记载所示,即便使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的区域分别改变表面粗糙度,有时仍会出现修饰性不充分,外观品质未充分改善的情况。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维持轮胎的性能,又能够提高轮胎的外观品质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具有胎面部、侧壁部、以及胎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在轮胎径向上的一定区域内具有装饰区域,该装饰区域在轮胎周向和所述轮胎径向上分别邻接地连续配置有两个以上的装饰部,该装饰部在外表面于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地配置有凸起的多个凸脊,所述凸脊与轮胎径向的内侧端缘的所述装饰区域的切线所成的角即凸脊排列角度在同一所述装饰部中相同,与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不同,第1虚拟界线与第2虚拟界线之间的距离不到1mm,其中第1虚拟界线是由所述凸脊中相邻接的所述装饰部附近侧的端部连接起来而成的,第2虚拟界线是由相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凸脊的位于所述第1虚拟界线附近侧的端部连接起来而成的。
充气轮胎通过在侧壁部设配置有多个分别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与邻接的装饰部凸脊排列不同的装饰部的装饰区域,能够更适当地修饰帘布接合部和帘布卷起部的凹凸,并且还能够进一步改善外观的立体感。因此,既能够维持轮胎的性能,又能够提高轮胎的外观品质。
此处,所述第1虚拟界线和所述第2虚拟界线优选周期性地配置在所述轮胎周向和所述轮胎径向上。通过周期性地配置所述第1虚拟界线和所述第2虚拟界线,能够使各装饰部形成相似形状或者实质相同的形状,能够更适当地修饰侧壁部的凹凸,使外观的立体感更优秀。
此外,所述装饰部优选所述凸脊排列角度与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相差20°以上160°以下。通过使凸脊排列角度形成一定角度以上的不同,能够更适当地修饰侧壁部的凹凸,使外观的立体感更优秀。
此外,所述装饰区域优选具有3种以上12种以下所述凸脊排列角度不同的所述装饰部。这样可以更适当地修饰帘布接合部和帘布卷起部的凹凸,并且使外观的立体感更优秀。
此外,所述装饰区域优选在所述轮胎周向和所述轮胎径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配置有所述装饰部,该装饰部的所述凸脊排列角度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组合。这样,能够使外观的立体感更优秀。
此外,所述装饰部的面积优选为0.3cm2以上10.0cm2以下。能够更适当地修饰帘布接合部和帘布卷起部的凹凸,使外观的立体感更优秀。
此外,所述装饰区域优选至少具有一个每单位面积的所述凸脊长度与所述装饰部中含有的每单位面积的所述凸脊长度不同的所述装饰部。能够更适当地修饰帘布接合部和帘布卷起部的凹凸,使外观的立体感更优秀。
此外,所述装饰部优选凸脊与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凸脊分离。这样,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裂纹,并且提高耐久性。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获得能够维持轮胎的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轮胎的外观品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装饰区域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3是进一步放大显示装饰区域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放大显示装饰部和装饰部的界限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5A是表示装饰区域的其他一例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5B是表示装饰区域的其他一例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5C是表示装饰区域的其他一例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5D是表示装饰区域的其他一例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5E是表示装饰区域的其他一例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5F是表示装饰区域的其他一例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6是放大显示装饰部和装饰部的界限附近的其他例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放大显示装饰部和装饰部的界限附近的其他例的放大侧视图。
图8是放大显示充气轮胎的装饰区域的其他例的放大侧视图。
图9是放大显示充气轮胎的装饰区域的其他例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据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此外,该实施例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内容或实质上相同的内容。此外,本实施例中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可在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的组合。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的一侧。轮胎周向是指以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径向是指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靠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离开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赤道面是指与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1中轮胎宽度中心的平面。此外,轮胎宽度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之间的宽度,即,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距离轮胎赤道面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此外,轮胎赤道线是指轮胎赤道面上沿着充气轮胎1的周向的线。
此处,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装饰区域的局部的说明图。图3是进一步放大显示装饰区域的放大侧视图。图4是放大显示装饰部和装饰部的界限附近的放大侧视图。充气轮胎1如图1所示,其由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2、将该充气轮胎1组装到轮辋6上并安装到车辆上时可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进行识别的侧壁部3、以及组装到轮辋6上时与该轮辋6嵌合的胎圈部4构成。
侧壁部3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表面具有装饰区域(锯齿状突起部)5。装饰区域5形成为圆环状,即在侧壁部3的轮胎径向的一定范围内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形状。装饰区域5基本上设在轮胎径向上的规定区域内,该规定区域包括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位置、构成充气轮胎1的骨架的帘布(未图示)于胎圈部4折返的端部(帘布卷起部)的位置、以及帘布重叠部分(帘布接合部)。
如图2所示,装饰区域5是由外圈52和内圈53围成的圆环状的区域。另外,图2中,装饰区域5中虽然仅显示了轮胎周向上一定宽度内的装饰区域5,但是如图1所示,装饰区域5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整个区域。外圈52和内圈53是以充气轮胎1的径向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外圈52是直径大于内圈53的圆。
装饰区域5由多个虚拟界线32和多个虚拟界线34分割为多个区域。虚拟界线32是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32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32是从装饰区域5的轮胎径向的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直线。虚拟界线34是向轮胎周向延伸并与外圈52和内圈53形成同心圆的虚拟线,在轮胎径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
如上所述,装饰区域5由外圈52、内圈53以及虚拟界线34在轮胎径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由虚拟界线32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装饰区域5中,由2个虚拟界线34、虚拟界线34和外圈52或者虚拟界线34和内圈53中的任一组合围住轮胎周向并由2个虚拟界线32围住轮胎径向的各区域为装饰部22。因此,本实施例的装饰区域5在轮胎周向上的整个圆周列状地配置有多个装饰部22,并且在轮胎径向上列状地配置有多个装饰部22。另外,构成装饰区域5的装饰部22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分别具有2个以上的装饰部即可,优选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分别具有3个以上的装饰部。
装饰部22具有多个凸脊23。另外,图2中剖面显示了部分装饰部22的凸脊23,其他装饰部22则省略了凸脊23的图示。凸脊23是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的突起物,朝向轮胎表面的任一方向延伸。装饰部22列状地配置在与多个凸脊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此外,在凸脊23的直线延长线与内圈53的接点(以下也称为“凸脊起点”),直线与内圈53的切线所成的角(以下称为“凸脊排列角度α”)具有相同的角度。另外,凸脊为曲线等时,将连接凸脊的起点与终点的直线状虚拟线与内圈53的切线所成的角设为凸脊排列角度。
此处,虚拟界线32、34是表示装饰部22的端部的虚拟线即可,无需以可目视的状态实际形成在装饰部22上。另外,虚拟界线32、34是连接形成在相应的装饰部22上的凸脊23的端部(一端部之间或者另一端部之间)的线。也就是说,虚拟界线是连接具有相同凸脊排列角度的凸脊的端部的虚拟线,是与凸脊排列角度不同的装饰部的界限。此外,虚拟界线32、34与凸脊23平行时,是与该区域的最端部的凸脊23重叠的线。也就是说,装饰部的凸脊23的虚拟界线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23平行时,将距离该装饰部的虚拟界线最近的凸脊23设为虚拟界线。也就是说,将连接最近的凸脊23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的虚拟线设为虚拟界线。
以下,使用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装饰部22。另外,图3中显示了装饰区域5的装饰部22中内圈53侧的部分装饰部22a、22b、22c、22d、22e、22f、22g、22h。装饰部22a、22b、22c、22d、22e、22f、22g、22h在轮胎径向内侧的界限为内圈53,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界限(与其他装饰部22的界限)为虚拟界线34。此外,装饰部22a、22b、22c、22d、22e、22f、22g、22h与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装饰部的界限为虚拟界线32。例如,装饰部22a与装饰部22b由虚拟界线32在轮胎周向上分隔开。
装饰部22a具有多个凸脊23a。在内圈53与将凸脊23a延长的延长线的接点即凸脊起点上,凸脊23a与内圈53的切线所成的角(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为67.5°。因此,由于在凸脊起点凸脊23a与内圈53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会根据形成的位置而改变,所以凸脊23a的形状为,在从内圈53到外圈52的方向上与邻接的凸脊23a之间的距离会逐渐扩大。另外,虽然图3所示的凸脊23a是延伸到与内圈53接触的位置的凸脊,但在凸脊23a的内圈53侧的端部未与内圈53接触时,具体地说端部与虚拟界线32、34接触时,凸脊23的延长线满足凸脊排列角度α即可。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将凸脊23a的各凸脊排列角度设为角度α1,但也可将凸脊23a配置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在将多个凸脊23a中的一个凸脊23a延长的延长线与内圈53的接点形成的凸脊起点上,将延长线与内圈53的切线所成的角(凸脊排列角度)作为角度α1。也就是说,也可以平行地配置构成装饰部22a的凸脊23a,将其中任一个凸脊23a的凸脊排列角度作为装饰部22a的凸脊23a的凸脊排列角度α1
此外,以与邻接的凸脊23a的距离(排列间距、与凸脊23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为一定距离的间隔配置有凸脊23a。此处,凸脊的排列间距优选为0.5mm以上5.0mm以下。通过将凸脊的排列间距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以适当的间隔将凸脊配置在装饰区域内。
装饰部22b具有多个凸脊23b。凸脊23b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2。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2为45°。装饰部22c具有多个凸脊23c。凸脊23c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3。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3为22.5°。装饰部22d具有多个凸脊23d。凸脊23d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4。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4为0°(180°)。装饰部22e具有多个凸脊23e。凸脊23e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5。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5为157.5°。装饰部22f具有多个凸脊23f。凸脊23f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6。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6为135°。装饰部22g具有多个凸脊23g。凸脊23g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7。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7为112.5°。装饰部22h具有多个凸脊23h。凸脊23h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8。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8为90°。
装饰区域5中,从装饰部22a到装饰部22h的8个装饰部构成为一个单元,并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配置该单元。也就是说,装饰部22a的轮胎周向上的一端通过虚拟界线32与装饰部22b邻接,轮胎周向上的另一端通过虚拟界线32与装饰部22h邻接。此外,由虚拟界线34与虚拟界线34夹住的装饰部22、由虚拟界线34与外圈52夹住的装饰部22,即位于图3所示的装饰部22a~22h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装饰部22的凸脊排列角度也同样地与轮胎周向上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不同。
此外在装饰区域5中,装饰部和在轮胎径向上与该装饰部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也同样地存在不同。也就是说,与轮胎周向上邻接的装饰部22一样,装饰部22的凸脊排列角度与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装饰部22存在不同。
接着,使用图4说明邻接的2个装饰部的凸脊在虚拟界线附近的关系。另外,邻接的2个装饰部的凸脊在虚拟界线附近的关系相同,因此以下作为代表,列举通过虚拟界线132邻接的装饰部122a的凸脊123与装饰部122b的凸脊125的关系加以说明。另外,装饰部122a与装饰部122b是从装饰区域中随意抽取的邻接的2个装饰部。如图4所示,装饰部122a的凸脊123的一端部延伸到虚拟界线132。此外,装饰部122b的凸脊125的另一端部延伸到虚拟界线132。也就是说,虚拟界线132是连接装饰部122a的凸脊123一端部的线,也是连接装饰部122b的凸脊125的另一端部的线。如图4所示,装饰部122a的凸脊123形成在不与装饰部122b的凸脊125重叠的位置。具体地说,装饰部122a的凸脊123形成在与装饰部122b的凸脊125不同的位置,即使端部都在虚拟界线132上,也不与装饰部122b的凸脊125的另一端部重叠。
如上所述,装饰区域5的构造为,多个装饰部22分别以多个列状配置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此外,如上所述装饰部22的凸脊排列角度α与邻接的任一装饰部22的凸脊排列角度α都存在不同。因此,在装饰区域5中,通过虚拟界线32、34后,凸脊排列角度α会变为不同。也就是说,在装饰区域5中,以虚拟界线32、34为界限,任一虚拟界线32、34上一凸脊的凸脊排列角度与另一凸脊的凸脊排列角度都不同。
充气轮胎1具有上述结构,在包括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位置、构成充气轮胎1的骨架的帘布(未图示)在胎圈部4卷回的端部(帘布卷起部)的位置以及帘布重叠的部分(帘布接合部)的区域中设装饰区域5,该装饰区域5中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分别连续地设有满足上述条件的多个装饰部,利用构成装饰区域5的装饰部22,能够改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侧壁部3)的外观,并且使帘布卷起部和帘布接合部在侧壁部3的表面的隆起不显眼。
并且,充气轮胎1通过在装饰区域5中分别于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连续地设满足上述条件的多个装饰部,能够更适当地获得使上述帘布卷起部和帘布接合部在侧壁部3的表面的隆起不显眼的效果。并且,充气轮胎1通过在装饰区域5中分别于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连续地设满足上述条件的多个装饰部,能够进一步改善侧壁部3的外观的立体感。
如此,充气轮胎1通过在装饰区域5中分别于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连续地设多个装饰部,并且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与任一个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都不相同,能够在装饰区域之间使光的反射发生变化,对侧壁部3上因帘布接合部和帘布卷起部产生的凹凸加以修饰,使其不显眼,并且能够使轮胎更具立体感。
此处,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使将装饰区域5分割为多个装饰部的虚拟界线设为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虚拟界线32)和与轮胎周向形成同心圆的圆(虚拟界线34),但并未限定于此。将装饰区域5分割为多个装饰部的虚拟界线可分别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径向上将该区域分割为多个部分即可,其形状、配置位置并无特别限定。也就是说,装饰区域5可分别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配置多个装饰部即可,其配置模式并无特别限定。
以下使用图5A至图5F,说明装饰区域的其他例。此处,图5A至图5F分别是显示装饰区域的其他一例的局部的说明图。另外,从图5A至图5F中仅显示了装饰区域中轮胎周向上一定宽度内的装饰区域,但各装饰区域如图1所示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整个区域中。
图5A所示的装饰区域60是由外圈52和内圈53围住的圆环状区域。装饰区域60由多个虚拟界线62和多个虚拟界线64分割为多个区域。虚拟界线62是将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以向轮胎周向凸起的方向弯曲的曲线(圆弧)状虚拟线,并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62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62是从装饰区域6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曲线。虚拟界线64是向轮胎周向延伸并与外圈52和内圈53形成同心圆的虚拟线,在轮胎径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装饰区域60由外圈52、内圈53以及虚拟界线64在轮胎径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由虚拟界线62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装饰区域60中,由2个虚拟界线64、虚拟界线64和外圈52或者虚拟界线64和内圈53中的任一组合围住轮胎周向,并且由2个虚拟界线62围住轮胎径向的各区域为装饰部69。
图5B所示的装饰区域70是由外圈52和内圈53围住的圆环状区域。装饰区域70由多个虚拟界线72和多个虚拟界线74分割为多个区域。虚拟界线72是将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以向轮胎周向形成凹凸的方向弯曲的曲线状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72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72是从装饰区域7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曲线。虚拟界线74是向轮胎周向延伸并与外圈52和内圈53形成同心圆的虚拟线,在轮胎径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装饰区域70由外圈52、内圈53以及虚拟界线74在轮胎径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由虚拟界线72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装饰区域70中,由2个虚拟界线74、虚拟界线74和外圈52或者虚拟界线74和内圈53中的任一组合围住轮胎周向,并且由2个虚拟界线72围住轮胎径向的各区域为装饰部79。
图5C所示的装饰区域80是由外圈52和内圈53围住的圆环状区域。装饰区域80由多个虚拟界线82和多个虚拟界线84分割为多个区域。虚拟界线82是使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与轮胎径向倾斜成一定角度的直线状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82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82是从装饰区域8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直线。虚拟界线84是向轮胎周向延伸并与外圈52和内圈53形成同心圆的虚拟线,在轮胎径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装饰区域80由外圈52、内圈53以及虚拟界线84在轮胎径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由虚拟界线82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装饰区域80中,由2个虚拟界线84、虚拟界线84和外圈52或者虚拟界线84和内圈53中的任一组合围住轮胎周向,并且由2个虚拟界线82围住轮胎径向的各区域为装饰部89。
图5D所示的装饰区域90是由外圈52和内圈53围住的圆环状区域。装饰区域90由多个虚拟界线92和多个虚拟界线94分割为多个区域。虚拟界线92是使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与轮胎径向倾斜成一定角度的直线状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92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92是从装饰区域9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直线。虚拟界线94是使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与轮胎径向以与虚拟界线92相反的方向倾斜成一定角度的直线状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94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94是从装饰区域9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直线。装饰区域90中外圈52和内圈53之间的区域由2个虚拟界线92和2个虚拟界线94分割为多个区域。装饰区域90中与外圈52接触的区域由外圈52、一个虚拟界线92和一个虚拟界线94与其他区域分割开。装饰区域90中与内圈53接触的区域由内圈53、一个虚拟界线92和一个虚拟界线94与其他区域分割开。如上所述,装饰区域90中,由2个虚拟界线92和2个虚拟界线94、外圈52、一个虚拟界线92与一个虚拟界线94、或者内圈53、一个虚拟界线92和一个虚拟界线94围住的各区域为装饰部99。
图5E所示的装饰区域100是由外圈52和内圈53围住的圆环状区域。装饰区域100由多个虚拟界线102和一个虚拟界线104分割为多个区域。虚拟界线102是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状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102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102是从装饰区域10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直线。虚拟界线104是向轮胎周向延伸并与外圈52和内圈53形成同心圆的虚拟线,配置在外圈52与内圈53的中间点。装饰区域100由外圈52、内圈53以及虚拟界线104在轮胎径向上分割为2个区域,并且由虚拟界线102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装饰区域100中,由虚拟界线104和外圈52或者虚拟界线104和内圈53中的任一组合围住轮胎周向,并且由2个虚拟界线102围住轮胎径向的各区域为装饰部109。
图5F所示的装饰区域110是由外圈52和内圈53围住的圆环状区域。装饰区域110由多个虚拟界线112、多个虚拟界线114和多个虚拟界线116分割为多个区域。虚拟界线112是使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与轮胎径向倾斜成一定角度的直线状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112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112是从装饰区域11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直线。虚拟界线114是使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与轮胎径向以与虚拟界线112相反的方向倾斜成一定角度的直线状虚拟线,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虚拟界线114的一端部位于外圈52,另一端部位于内圈53。也就是说,虚拟界线114是从装饰区域110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直线。虚拟界线116是向轮胎周向延伸并与外圈52和内圈53形成同心圆的虚拟线,以一定间隔形成在轮胎径向上。此外,虚拟界线116通过在轮胎径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虚拟界线112与虚拟界线114的交点。装饰区域110中外圈52和内圈53之间的区域由一个虚拟界线112、一个虚拟界线114和一个虚拟界线116分割为多个区域。装饰区域110中与外圈52接触的区域由外圈52、一个虚拟界线112和一个虚拟界线114与其他区域分割开。装饰区域110中与内圈53接触的区域由内圈53、一个虚拟界线112和一个虚拟界线114与其他区域分割开。如上所述,装饰区域110中,由一个虚拟界线112、一个虚拟界线114和一个虚拟界线116、外圈52、一个虚拟界线112与一个虚拟界线114、或者内圈53、一个虚拟界线112和一个虚拟界线114围住的各区域为装饰部119。
如此,装饰区域可以将虚拟界线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直线、曲线、以及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形状等。此外,装饰区域在轮胎径向、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即可,也就是说,在与轮胎径向平行的直线上和与轮胎周向形成同心圆的圆上的任一位置形成多个装饰部即可,无需设置与轮胎径向平行的直线状虚拟界线、与轮胎周向形成同心圆的圆状虚拟界线。
此外,通过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在装饰区域中有规则地例如以一定间隔平行地形成虚拟界线,并且以相同模式的形状重复着装饰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凹凸的修饰效果,使轮胎更具立体感。因此,装饰区域优选如上述实施例所示规则地形成虚拟界线,但并未限定于此。例如,装饰区域可以根据位置变化虚拟界线的形状、间隔,也可以含有各种形状的装饰部。例如,可以是形成在三角形装饰部的周围邻接着四边形装饰部、五角形装饰部、以及局部为曲线的装饰部的形状。
此处,装饰部优选其凸脊排列角度α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存在20°以上160°以下的不同。也就是说,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的角度差优选为20°以上160°以下。通过将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的角度差设为20°以上160°以下,能够改善凹凸的修饰效果,并且使轮胎更具立体感。
此外,如本实施例所示,充气轮胎1具有虚拟界线重叠的结构,因此能够更适当地修饰侧壁部3的凹凸,并且进一步提高立体感效果。另外,装饰部的虚拟界线与邻接的装饰部的虚拟界线并非一定要重叠。
图6和图7分别是放大显示装饰部和装饰部的界限附近的其他例的放大侧视图。图6所示的装饰区域中,连接装饰部122c的凸脊123a的一端部的虚拟界线132a与连接装饰部122d的凸脊125a的另一端部的虚拟界线132b的距离为l1。图6所示的装饰区域为在虚拟界线132a和虚拟界线132b之间未形成凸脊的状态。接着,图7所示的装饰区域中,连接装饰部122e的凸脊123b的一端部的虚拟界线132d与连接装饰部122f的凸脊125b的另一端部的虚拟界线132c的距离为l2。图7所示的装饰区域为在虚拟界线132c和虚拟界线132d之间同时形成有凸脊123b和凸脊125b的状态,即成为凸脊交叠的状态。
充气轮胎1中,无论是连接装饰部的凸脊的位于邻接装饰部的附近侧的端部的第1虚拟界线与连接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的位于第1虚拟界线的附近侧的端部的第2虚拟界线如图6所示分离开时,还是如图7所示产生交叠时,通过将第1虚拟界线与第2虚拟界线的距离(即距离l1、距离l2)设为不足1mm,都可获得上述效果。
此外,如本实施例所示,充气轮胎1通过形成为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端部之间不连接的形状,能够在凸脊的凹部抑制裂纹的产生和增大,从而提高耐久性。为了获得上述效果,充气轮胎1优选形成为装饰部的凸脊与邻接装饰部的凸脊分隔开的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两者连接的形状。
此处,装饰区域优选具有凸脊排列角度α不同的3种以上12种以下的装饰部。也就是说,装饰区域优选为具有将凸脊排列角度α为3种以上12种以下的装饰部组合而成的结构。如此,通过使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的种类形成为3种以上,能够提高侧壁部3的凹凸的修饰效果,通过使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的种类为12种以下,能够控制模具种类数量的增加,降低制造成本。
此处,装饰区域优选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的至少一方向上,以凸脊排列角度α周期性变化的组合配置装饰部。也就是说,优选为以凸脊排列角度α按一定模式变化的多个装饰部的组合和顺序为一个单元,将该单元列状地配置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如此,通过使凸脊排列角度α周期性地发生变化,能够使轮胎更具立体感。
并且,装饰区域优选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的至少一方向上,以凸脊排列角度α递增或递减的顺序配置多个装饰部。也就是说,优选以凸脊排列角度α递增或递减的顺序配置装饰部。如此,通过使凸脊排列角度α阶段性地发生变化,能够使轮胎更具立体感。
此处,图8是放大显示充气轮胎的装饰区域的其他例的放大侧视图。图8中显示了装饰区域200的装饰部中内圈53侧的部分装饰部222a、222b、222c、222d。装饰部222a、222b、222c、222d在轮胎径向内侧的界限为内圈53,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界限(与其他装饰部的界限)为虚拟界线234。此外,装饰部222a、222b、222c、222d与轮胎周向上邻接的装饰部的界限为虚拟界线232。例如,装饰部222a与装饰部222b由虚拟界线232在轮胎周向上分隔开。
装饰部222a具有多个凸脊223a。凸脊223a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9。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9为70°。装饰部222b具有多个凸脊223b。凸脊223b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0。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0为60°。装饰部222c具有多个凸脊223c。凸脊223c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1。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1为50°。装饰部222d具有多个凸脊223d。凸脊223d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2。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2为40°。通过如图8所示的装饰区域200所示,使构成装饰区域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阶段性地发生变化,能够使轮胎更具立体感。
此外,图8所示的装饰区域200中,未图示的装饰部在每次成为邻接的装饰部时都会以10°为单位减少凸脊排列角度,在减少到0°后会偏移为170°,因此能够以凸脊排列角度α递增或者递减的顺序配置装饰部。此外,通过将装饰部222a、222b、222c、222d设为一个单元,并在轮胎周向上配置多个该单元,能够以凸脊排列角度α周期性变化的组合配置装饰部。
此外,装饰部优选面积(侧壁部的表面的面积)为0.3cm2以上10.0cm2以下。通过将装饰部的面积设为0.3cm2以上,能够将配置在装饰区域的装饰部的数量设为适当数量以下,控制形成装饰部所需的模具加工费的增加。通过将装饰部的面积设为10.0cm2以下,能够进一步改善侧壁部的凹凸的修饰效果。
此外,装饰区域优选至少具有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与装饰部中含有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不同的装饰部。也就是说,装饰区域优选具有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不同的装饰部。此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中含有的凸脊的总延长距离。通过在装饰区域中具有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不同的装饰部,能够使装饰部间的凸脊的密度发生疏密的变化,使光的反射发生更适当的变化,并且改善侧壁部3的凹凸的修饰效果。装饰区域5的装饰区域优选在轮胎周向上重复配置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不同的装饰部。因此,能够使轮胎更具立体感。另外,在装饰区域中,通过例如使凸脊的排列间距发生变化,能够调节装饰部中含有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也就是说,通过至少具有一个排列间距p与装饰部中含有的凸脊的排列间距p不同的装饰部,能够具有至少一个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与装饰部中含有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不同的装饰部。此外,通过在每个装饰部中将凸脊的线的形状形成为不同形状例如直线和曲线,也能够使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发生变化。
此处,图9是放大显示充气轮胎的装饰区域的其他例的放大侧视图。图9中显示了装饰区域300的装饰部中内圈53侧的部分装饰部322a、322b、322c、322d。装饰部322a、322b、322c、322d在轮胎径向内侧的界限为内圈53,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界限(与其他装饰部的界限)为虚拟界线334。此外,装饰部322a、322b、322c、322d与轮胎周向上邻接的装饰部的界限为虚拟界线332。例如,装饰部322a与装饰部322b由虚拟界线332在轮胎周向上分隔开。
装饰部322a具有多个凸脊323a。凸脊323a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3。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3为70°。此外,装饰部322a的凸脊323a的排列间距为P1。装饰部322b具有多个凸脊323b。凸脊323b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4。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4为60°。此外,装饰部322b的凸脊323b的排列间距为P2。排列间距P2小于排列间距P1。因此,与装饰部322a的凸脊323a相比,装饰部322b的凸脊323b的配置更紧密,装饰部322b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大于装饰部322a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装饰部322c具有多个凸脊323c。凸脊323c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5。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5为50°。此外,装饰部322c的凸脊323c的排列间距为P3。另外,排列间距P3大于排列间距P1。因此,与装饰部322a的凸脊323a相比,装饰部322c的凸脊323c的配置更稀疏,装饰部322c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小于装饰部322a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装饰部322d具有多个凸脊323d。凸脊323d的凸脊排列角度为角度α16。此处,本实施例的凸脊排列角度α16为40°。此外,装饰部322d的凸脊323d的排列间距为P4。另外,排列间距P4与排列间距P2大小相同。装饰部322d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与装饰部322b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相同。通过如图9所示的装饰区域300所示,具有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与构成装饰区域的装饰部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不同的装饰部,也就是说具有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发生变化的装饰部,能够使轮胎更具立体感。
此外,充气轮胎如上述实施例所示,优选将装饰区域设置在轮胎的侧壁部的整个区域。充气轮胎通过将装饰区域设置在轮胎周向上的整个区域,能够更适当地修饰侧壁部3的凹凸,进一步提高立体感效果。另外,充气轮胎可以采用将装饰区域设置在轮胎周向的局部上的结构,也可以分开设置多个。此外,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装饰区域仅形成凸脊的情况,但也可以形成文字、符号(例如用来识别轮胎的文字、商品名等)等。在装饰区域设置文字、符号时,文字、符号的部分可以采用不设凸脊的结构,也可以仅留下文字、符号的轮廓线,在其他部分(文字的内部等)形成凸脊。通过在装饰区域配置品牌等的文字、符号,能够提高品牌等的识别性。
以下,使用试验例进一步详细说明充气轮胎。本试验例中,使用了轮胎尺寸为205/55R1691V且轮辋尺寸为16×6.5JJ的充气轮胎。在上述尺寸的充气轮胎的相当于装饰区域5的区域中形成构成常规例、比较例、实例的装饰区域的凸脊,对各种评估项目进行评估。
常规例的充气轮胎在装饰区域中形成有多个凸脊。另外,形成在装饰区域中的多个凸脊形成为一个装饰部,即形成为凸脊排列角度在装饰区域内为一种方向。也就是说,多个凸脊的凸脊排列角度相同。
此外,本试验例中,作为比较例评估了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虚拟界线(界线)设成竖条状。也就是说,其结构为,作为虚拟界线,仅设向轮胎径向延伸的虚拟界线,在装饰区域的轮胎周向上设置多个装饰部,在轮胎径向上设一个装饰部。此外,在装饰区域中,装饰部的种类为两种,在轮胎周向(周向)上交替配置有两种装饰部。此外,装饰区域在轮胎径向(径向)上仅设有一种(一个)装饰部。在装饰区域中,将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差(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的差)设为20°。在装饰区域中,将一个装饰部的面积设为15.0cm2。装饰区域的结构为,装饰部的凸脊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未连接。此外,装饰区域并无每单位面积的凸脊的总长度不同的装饰部,也就是说,其形状为所有装饰部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的总长度相同。
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虚拟界线(界线)设成横条状。也就是说,其构成为,作为虚拟界线,仅设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虚拟界线,在装饰区域的轮胎径向上设多个装饰部,在轮胎周向上设一个装饰部。也就是说,装饰区域的结构为,设有多个径向尺寸不同的环状的装饰部。此外,在装饰区域中,装饰部的种类为两种,在轮胎径向(径向)上交替配置有两种装饰部。此外,装饰区域在轮胎周向(周向)上仅设有一种(一个)装饰部。在装饰区域中,将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差(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的差)设为20°。装饰区域的结构为,装饰部的凸脊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未连接。此外,装饰区域并无每单位面积的凸脊的总长度不同的装饰部,也就是说,其形状为所有装饰部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的总长度相同。
此外,本试验例中,作为实例评估了实例1至实例7的充气轮胎。实例1的充气轮胎,虚拟界线(界线)设成格子花纹。也就是说,其构成为,作为虚拟界线同时设向轮胎周向延伸的虚拟界线和向轮胎径向延伸的虚拟界线,在装饰区域的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分别设多个装饰部。此外,在装饰区域中,装饰部的种类为两种,在轮胎周向(径向)上交替配置两种装饰部,在轮胎径向(周向)上交替配置两种装饰部。在装饰区域中,将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差(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α的差)设为10°。在装饰区域中,将一个装饰部的面积设为15.0cm2。装饰区域的结构为,装饰部的凸脊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连接。此外,装饰区域并无每单位面积的凸脊的总长度不同的装饰部,也就是说,其形状为所有装饰部的每单位面积的凸脊的总长度相同。
除了将装饰区域的邻接的装饰部之间的凸脊排列角度差变更为20°以外,实例2的充气轮胎的结构与实例1的充气轮胎相同。除了将装饰区域的装饰部的种类设为3种,在轮胎径向(径向)上随机配置3种装饰部,在轮胎周向(周向)上随机配置3种装饰部以外,实例3的充气轮胎的结构与实例2的充气轮胎相同。除了将装饰区域的装饰部的种类设为3种,在轮胎径向(径向)上周期性地配置3种装饰部,在轮胎周向(周向)上周期性地配置3种装饰部以外,实例4的充气轮胎的结构与实例3的充气轮胎相同。除了将一个装饰部的面积设为4.0cm2以外,实例5的充气轮胎的结构与实例4的充气轮胎相同。除了具有每单位面积的凸脊的总长度不同的装饰部以外,实例6的充气轮胎的结构与实例5的充气轮胎相同。除了装饰部的凸脊与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未连接以外,实例7的充气轮胎的结构与实例6的充气轮胎相同。
本试验例中,对上述常规例、比较例、实例的充气轮胎分别评估了外观(帘布接合部)、外观(帘布卷起部)、外观(立体感)、以及耐久性这4个项目。对外观(帘布接合部)的评估是通过目视对与侧壁部的帘布接合部对应的区域显眼到何种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来进行的。以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为指数100,计算出评估结果。数值越大,则表示与帘布接合部对应的侧壁部的外观越优秀。对外观(帘布卷起部)的评估是通过目视对与侧壁部的帘布卷起部对应的区域显眼到何种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来进行的。以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为指数100,计算出评估结果。数值越大,则表示与帘布卷起部对应的侧壁部的外观越优秀。对外观(立体感)的评估是通过目视对与侧壁凸脊设计的立体感为何种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来进行的。以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为指数100,计算出评估结果。数值越大,则表示外观的立体感越优秀。耐久性是指对装饰区域上的裂纹的耐久性。本试验例中,在轮胎的周向上的4处(等间隔)凸脊间的凹部分别形成有深度为1.5mm、长度为5.0mm的切槽。将气压120kPa填充到如此形成切槽的充气轮胎中,利用室内滚动试验器,使其负载相当于轮胎最大负载能力的88%的载重,以速度81km/h连续行驶62小时,分别测定行驶后的各充气轮胎的切槽的增大率并进行了评估。以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为指数100,计算出评估结果。数值越大则表示耐久性越好,具体地说就是越能抑制裂纹的增大。另外,这些性能试验中,评估结果为104以上则判断为具有优势,评估结果在97~103范围内则判断为效果相同。上述4项的试验结果如下述表1至表3所示。
表1
表2
表3
如表1至表3所示,可以看出实例的充气轮胎在外观的3项上的评估都要高出常规例和比较例。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维持轮胎的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的外观品质。此外,如实例6和实例7的結果所示,可以看出通过形成未连接邻接的装饰部的凸脊的形状,能够提高耐久性。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3侧壁部
4胎圈部
5装饰区域
22、22a、22b、22c、22d、22e、22f、22g、22h装饰部
23、23a、23b、23c、23d、23e、23f、23g、23h凸脊
32、34虚拟界线
52外圈
53内圈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胎面部、侧壁部、以及胎圈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在轮胎径向上的一定区域内具有装饰区域,该装饰区域在轮胎周向和所述轮胎径向上分别邻接地连续地以多排形式配置有两个以上的装饰部,该装饰部在外表面于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地配置有凸起的多个凸脊,
所述凸脊与轮胎径向的内侧端缘的所述装饰区域的切线所成的角即凸脊排列角度在同一所述装饰部中相同,与分别在轮胎周向上和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不同,
在所述多排的分别在轮胎周向上和在轮胎径向上相邻接的装饰部中在第1虚拟界线与第2虚拟界线之间的距离不到1mm,其中第1虚拟界线是由所述凸脊中相邻接的所述装饰部附近侧的端部连接起来而成的,第2虚拟界线是由相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凸脊的位于所述第1虚拟界线附近侧的端部连接起来而成的,其中相同装饰部中的凸脊的端部并未通过凸脊彼此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虚拟界线和所述第2虚拟界线周期性地配置在所述轮胎周向和所述轮胎径向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凸脊排列角度与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凸脊排列角度相差20°以上160°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区域具有3种以上12种以下所述凸脊排列角度不同的所述装饰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区域在所述轮胎周向和所述轮胎径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配置有所述装饰部,该装饰部的所述凸脊排列角度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组合。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的面积为0.3cm2以上10.0cm2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区域至少具有一个每单位面积的凸脊长度与所述装饰部中含有的每单位面积的所述凸脊长度不同的所述装饰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凸脊与邻接的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凸脊分离。
CN201210272776.XA 2011-08-03 2012-08-02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2910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0535/2011 2011-08-03
JP2011170535A JP5310805B2 (ja) 2011-08-03 2011-08-03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0038A CN102910038A (zh) 2013-02-06
CN102910038B true CN102910038B (zh) 2015-12-09

Family

ID=47554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2776.XA Active CN102910038B (zh) 2011-08-03 2012-08-02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46630B2 (zh)
JP (1) JP5310805B2 (zh)
CN (1) CN102910038B (zh)
DE (1) DE10201221367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4249B2 (ja) * 2013-03-28 2015-10-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タイヤ成形金型
BR112015032833A2 (pt) * 2013-07-01 2017-07-25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métodos e aparelhos para criar um efeito visual em um artigo de borracha
FR3009522B1 (fr) * 2013-08-07 2016-12-23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sur un flanc une texture particuliere
JP6257438B2 (ja) * 2014-05-08 2018-01-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23507B1 (fr) * 2014-07-11 2017-12-08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comportant une pluralite de niveaux de gris
JP6034837B2 (ja) * 2014-09-17 2016-11-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19959B2 (ja) * 2015-06-30 2019-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02015225419A1 (de) * 2015-12-16 2017-06-2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JP6809893B2 (ja) * 2016-12-16 2021-01-06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加硫金型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63455B1 (fr) * 2017-03-06 2021-11-26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pourvu d'une texture sur un flanc
FR3065383B1 (fr) * 2017-04-20 2019-06-07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rocede de gravure au laser d'un element de moule pour moule de pneumatique
JP6930907B2 (ja) * 2017-12-08 2021-09-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087248B2 (ja) * 2017-12-11 2022-06-2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9104385A (ja) * 2017-12-12 2019-06-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装飾体
JP6940389B2 (ja) * 2017-12-12 2021-09-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装飾体
JP2019104386A (ja) * 2017-12-12 2019-06-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装飾体
WO2019150929A1 (ja) * 2018-01-30 2019-08-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861578S1 (en) 2018-10-01 2019-10-01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USD862370S1 (en) 2018-10-01 2019-10-08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WO2020121853A1 (ja) * 2018-12-14 2020-06-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68525B2 (ja) * 2018-12-14 2022-11-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59622B2 (ja) * 2019-09-27 2023-10-1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21102B2 (ja) 2020-06-24 2024-01-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9780A (zh) * 2007-02-22 2008-08-27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4640517B2 (ja) * 2009-04-23 2011-03-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61499A (en) 1977-10-25 1979-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Detector
JPH02127108A (ja) * 1988-11-08 1990-05-1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592728B2 (ja) * 1992-09-29 2004-11-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436401B2 (ja) 1993-12-10 2003-08-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帯状デザイ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939518A (ja) * 1995-07-26 1997-02-10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45358B2 (ja) * 1996-06-03 2005-05-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46850B2 (ja) * 1998-01-14 2007-07-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環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253815B1 (en) * 1998-08-14 2001-07-03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s S.A. Design pattern for a tire
JP2007091155A (ja) * 2005-09-30 2007-04-1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成形用金型
US20080283169A1 (en) 2007-02-22 2008-11-2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5230229B2 (ja) * 2007-04-05 2013-07-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32580B2 (ja) * 2008-09-11 2013-07-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58404B2 (ja) * 2009-11-19 2013-12-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64556B2 (ja) * 2009-12-15 2013-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EP2502758B1 (en) * 2009-11-19 2014-11-1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5461161B2 (ja) * 2009-12-07 2014-04-0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9780A (zh) * 2007-02-22 2008-08-27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4640517B2 (ja) * 2009-04-23 2011-03-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35313A (ja) 2013-02-21
JP5310805B2 (ja) 2013-10-09
DE102012213678A1 (de) 2013-02-07
US20130032265A1 (en) 2013-02-07
US9446630B2 (en) 2016-09-20
CN102910038A (zh) 2013-02-06
DE102012213678B4 (de)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0038B (zh) 充气轮胎
CN102848861B (zh) 充气轮胎
CN203805639U (zh) 轮胎
CN102602251B (zh) 充气轮胎
CN103101403B (zh) 充气轮胎
CN103029528B (zh) 充气轮胎
CN103568739B (zh) 充气轮胎
JP6574770B2 (ja) サイドウォール部に特定のテクスチャを有するタイヤ
CN104417282B (zh) 充气轮胎
CN106132729B (zh) 充气轮胎
CN103129324B (zh) 充气轮胎
CN103373179B (zh) 充气轮胎
CN101378916B (zh) 充气轮胎
CN104812595A (zh) 充气轮胎
CN107206845A (zh) 充气轮胎
CN101920637A (zh) 不平整地面行驶用充气轮胎
CN104339988A (zh) 充气轮胎
CN103660806A (zh) 充气轮胎
CN101646572A (zh) 车用轮胎
WO201502992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379370A (zh) 充气轮胎
WO2015029928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39568A (zh) 充气轮胎
CN105667219A (zh) 充气轮胎
CN103303071B (zh) 不平整地面用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