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8483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8483A
CN102398483A CN2011102620306A CN201110262030A CN102398483A CN 102398483 A CN102398483 A CN 102398483A CN 2011102620306 A CN2011102620306 A CN 2011102620306A CN 201110262030 A CN201110262030 A CN 201110262030A CN 102398483 A CN102398483 A CN 102398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ircumferential
major trough
center
stri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620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8483B (zh
Inventor
根本雅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具备至少1条周向主槽和至少1条周向细槽,周向细槽的深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的深度的60%以上80%以下,周向细槽的宽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的宽度的25%以上40%以下,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可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并可提高耐久性。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同时改善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我们熟知的充气轮胎,其轮胎安装方向是指定的,其特征在于,使第1横槽与周向细槽间隔开,将从周向细槽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形成为条状花纹,并将在轮胎周向的一侧呈凸状的第1圆弧状槽部和在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呈凸状的第2圆弧状槽部连接而构成第1横槽(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像这样,通过将第1横槽与周向细槽间隔开,并将从周向细槽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形成为条状花纹,能够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并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587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车辆高性能化的发展,对充气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如上所述构造的充气轮胎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驾驶稳定性要求。
此外,如上所述构造的充气轮胎,在高速路行驶或赛道行驶后,车辆安装外侧的胎面可能会发生异常磨损而产生开裂,进而导致耐久性降低。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同时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且可提高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5%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的非对称花纹,且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具备至少1条周向主槽和位于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1条周向细槽,所述周向细槽的深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深度的60%以上80%以下,所述周向细槽的宽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宽度的25%以上40%以下,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
该充气轮胎具有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5%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的非对称花纹。这主要是为了在高速路行驶或赛路行驶时在胎面磨损相对较大的车辆安装外侧配设较多的环岸部,从而使车辆安装外侧的刚性相对较大。
此外,该充气轮胎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即车辆安装外侧,包含至少1条周向主槽和位于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1条周向细槽,在该轮胎上,所述周向细槽的深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深度的60%以上80%以下。
通过使周向细槽的深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深度的60%以上,能够充分保障除水性能,从而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此外,通过使周向细槽的深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深度的80%以下,能够充分保障位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环岸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中,所述周向细槽的宽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宽度的25%以上40%以下。通过使周向细槽的宽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宽度的25%以上,能够充分保障除水性能,从而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此外,通过使周向细槽的宽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宽度的40%以下,可以充分保障位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环岸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5%以上,能够充分保障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提高极端苛刻条件下的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35%以下,可抑制由周向细槽接地时的变形所造成的槽容积的减少,从而充分保障周向细槽的宽度,进而可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同时可抑制由反复变形所导致的不均匀磨损。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中,通过恰当地设定以轮胎接地中心线为界的非对称花纹、相对于特定的周向主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周向细槽的深度及宽度、以及相对于轮胎接地中心线的周向细槽的位置,可充分保障除水性能,从而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特别是,可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可充分保障胎面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这不仅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而且可提高充气轮胎(类型1)的耐久性。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2),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轮胎具有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5%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的非对称花纹,且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包含至少1条周向主槽和,位于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1条周向细槽,所述周向细槽的深度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深度的60%以上80%以下,所述周向细槽的宽度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宽度的25%以上40%以下,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
与如上所述充气轮胎(类型1)同样,在该充气轮胎(类型2)中,通过恰当地设定以轮胎接地中心线为界的非对称花纹、相对于特定的周向主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周向细槽的深度及宽度、以及相对于轮胎接地中心线的周向细槽的位置,可充分保障除水性能,从而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特别是,可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2),可充分保障胎面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这不仅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还可提高充气轮胎(类型2)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中,可将所述周向主槽设为1条,且将所述周向细槽设为1条。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及类型2)中,优选地,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或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的1.3倍以上2.6倍以下。通过将周向细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设定在如上所述规定范围内,可使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或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周向主槽与周向细槽之间的接地压力保持恒定。因此,能够有效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及类型2)中,针对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有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所述周向主槽,优选地,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所述周向主槽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10%以上20%以下。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特定的周向主槽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10%以上,可充分保障最佳的包含轮胎接地中心线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保障极端苛刻条件下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特定的周向主槽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0%以上,配合如上所述的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细槽中心位置的范围设定,可进一步保障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极端苛刻条件下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特定的周向主槽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10%以上20%以下,配合如上所述的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细槽中心位置的距离的范围设定,尤其可以获得与轮胎公称宽度和轮胎所需性能相适应的、最佳的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环岸部。其结果,可进一步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及类型2)中,优选地,所述周向细槽的最小剖面积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或者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最小剖面积的20%以上30%以下。通过使周向细槽的最小剖面积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或者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周向主槽的最小剖面积的20%以上,可在胎面接地面上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充分保障槽容积。因此,可进一步保障除水性能,从而进一步抑制在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另外,通过使周向细槽的最小剖面积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或者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周向主槽的最小剖面积的30%以下,可进一步保障位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环岸部的刚性。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进一步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类型1及类型2)中,优选地,构成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一侧的胎面部的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为71以上77以下。通过使该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为71以上,可抑制胎面部的变形量。因此,可以充分实现如上所述的由规定周向细槽以及周向主槽的位置和深度所带来的各种效果,尤其是,在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的抑制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提高。此外,通过使该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为77以下,可兼顾驾驶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
此外,在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类型1及类型2)中,优选地,轮胎公称宽度为265以上。随着轮胎公称宽度的增大,周向主槽的宽度及周向细槽的宽度也将增大。因此,通过使轮胎公称宽度为265以上,配合如上所述的周向细槽以及周向主槽的位置和深度的范围设定,特别是可以充分实现在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的抑制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提高。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在可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的同时,还可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并且可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子午线剖面图。
图3是将图2所示区域α加以放大显示的子午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子午线剖面图。
图6是将图5所示区域β加以放大显示的子午线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下说明。而且,以下说明中的构成要素里,包含本行业一般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内容、实质上相同的内容、以及所谓的等同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内容。而且,以下所公开的构造可适当地加以组合。
以下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趋向轮胎赤道面的一侧。轮胎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进行旋转的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离开所述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趋向所述旋转轴的一侧。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平面图。该图所示的充气轮胎T1,指定有在车辆上安装时的轮胎安装方向,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右侧为车辆安装方向外侧。在这里,轮胎接地中心线CL是指,将充气轮胎T1安装于正规轮辋,填充空气至正规内压,使其处于规定的负荷状态下,胎面接地面上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正规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正规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在各种冷胎充气压力下的轮胎冷载荷极限)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PRESSURES”(充气压力)。规定负荷是指JATMA中规定的“与填充至最大空气压力时对应的载荷”,TRA中规定的“与填充至最大空气压力时对应的载荷”,或ETRTO中规定的“与填充至最大空气压力时对应的载荷”。
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T1中,在胎面1设有向轮胎周向直线状延伸的3条周向主槽2。胎面1具有位于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轮胎安装外侧的外侧区域1X,以及位于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轮胎安装方向内侧的内侧区域1Y。
3条周向主槽2,包括配置于外侧区域1X的1条第1周向主槽2A和,配置于内侧区域1Y的2条周向主槽2B和2C。2条周向主槽2B和2C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一侧的第2周向主槽2B和,位于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远离第2周向主槽2B的第3周向主槽2C。
在从第1周向主槽2A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1条向轮胎周向直线状延伸的、比第1周向主槽2A的槽宽窄的周向细槽3(槽宽为5~7mm)。从此周向细槽3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胎面1的胎肩区域1S。在此胎肩区域1S,在轮胎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有第1横槽4,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超过一侧的轮胎接地端102而延伸。
第1横槽4与周向细槽3分开不连通,从周向细槽3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条状花纹5。此外,第1横槽4的构造为将在轮胎周向的一侧呈凸状的第1圆弧状槽部4A和在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呈凸状的第2圆弧状槽部4B连接而成的S字形。
在从第1周向主槽2A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超过周向细槽3而延伸的第2横槽6,在轮胎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予以配置。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而倾斜延伸的第2横槽6,以超过周向细槽3而延伸的部分与第1横槽4不交叉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1横槽4偏移而配置。第2横槽6,以其外侧端部6E和第1横槽4的内侧端部4I在轮胎周向视角上重叠的方式延伸。
在轮胎周向上隔1条而设置的第2横槽6A由横槽部M和横槽部N构成,其中横槽部M从第1周向主槽2A延伸到周向细槽3与第1周向主槽2A之间的中途部,横槽N从远离该横槽部M的位置超过周向细槽3而延伸。剩下的隔1条而设置的第2横槽6B,从第1周向主槽2A延伸至超过周向细槽3的位置。第1周向主槽2A与周向细槽3之间形成有由相邻的第2横槽6B所划分而成的花纹块7。如图1所示,形成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大于轮胎宽度方向长度的花纹块7,是为了提高轮胎周向刚性,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从第2周向主槽2B超过轮胎接地中心线CL而在轮胎周向上圆弧状延伸的多个副槽8,以部分重叠的方式予以配设。在第1周向主槽2A与第2周向主槽2B之间,形成有由多个副槽8与第1周向主槽2A划分而成的1条条状花纹9,同时形成有由多个副槽8与第2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花纹块10。
在内侧区域1Y的第2周向主槽2B与第3周向主槽2C之间,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延伸且与两个周向主槽2B和2C连通的第3横槽12和,从第3周向主槽2C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延伸至后述花纹块14的中途部的第4横槽13,在轮胎周向上以规定间隔交替地予以配置。形成有由第3横槽12与周向主槽2B和2C划分而成的花纹块14。
在从第3周向主槽2C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内侧区域1Y的胎肩区域1S’,以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有从第3周向主槽2C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超过另一个轮胎接地端103而延伸的第5横槽15,且形成有由这些第3周向主槽2C和第5横槽15划分而成的花纹块16。在各花纹块16设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1条刀槽花纹17。
以如上所述构造为前提,充气轮胎T1的构成如下。首先,胎面1为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5%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的非对称花纹。图1所示为与车辆安装外侧相比,在车辆安装内侧槽面积比小6%的非对称花纹的例子。
槽面积比是指,将充气轮胎T1安装于正规轮辋,填充空气至正规内压,使轮胎处于规定的负荷状态时,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的比例。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槽面积比,以及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槽面积比是指,以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的、到车辆安装外侧及车辆安装内侧的各接地端102、103为止的范围内的、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的比例。
通过使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和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在5%以上的范围内不同,可以在高速路行驶或赛道行驶时胎面1的磨损相对较大的车辆安装外侧配设较多的环岸部。因此,可以使车辆安装外侧的刚性相对较大,即使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也能持续保障足够的刚性,达到所期望的驾驶稳定性。因此,可以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通过使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和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在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可使车辆外侧及车辆内侧的不均匀磨损均等因此,可以兼顾驾驶稳定性与耐久性。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子午线剖面图。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T1,具备内衬层21、帘布层22、以及带束层23,所述帘布层22由依次设置在内衬层2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2张帘布22a和22b构成,所述带束层23由依次设置在帘布层22的轮胎径向外侧的3条带状物23a、23b和23c构成。此外,在帘布层22的弯曲形状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第1增强层24,在带束层23的两端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第2增强层25。此外,在图2中,符号20表示胎面部。
图3是将图2所示区域α加以放大显示的子午线剖面图。在实施例1所述的充气轮胎T1中,如图3所示,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车辆安装外侧),形成有1条周向主槽2A和,位于第1周向主槽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1条周向细槽3。且,周向细槽3的深度D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深度D2的60%以上80%以下。
周向细槽3的槽深D1以及第1周向主槽2A的槽深D2分别表示在轮胎轮廓线PL所画的法线上测量的、从该轮廓线PL到槽底的距离。
通过使周向细槽3的深度D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深度D2的60%以上,可充分保障除水性能。因此,可以抑制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此外,通过使周向细槽3的深度D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深度D2的80%以下,可以充分保障位于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环岸部的刚性。因此,可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通过使如上所述周向细槽3的深度D1的范围为第1周向主槽2A的深度的65%以上75%以下,可以更好地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以及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T1,如图1所示,周向细槽3的宽度G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宽度G2的25%以上40%以下。
通过使周向细槽3的宽度G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宽度G2的25%以上,可充分保障除水性能。因此,可以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此外,通过使周向细槽3的宽度G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宽度G2的40%以下,可以充分保障位于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环岸部的刚性。因此,可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实施例1所述的充气轮胎T1,如图1所示,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1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25%以上35%以下。轮胎接地宽度TW,如JATMA YEAR BOOK 2009年度版中所规定的那样,是指将轮胎安装于适用轮辋(正规轮辋),在规定的空气压力(正规内压)下,以静止状态垂直放置于平板,在施加与规定的质量相对应的负荷(规定负荷)时的、在与平板接触的接触面上的轮胎轴向的最大直线距离。例如,轮胎尺寸为275/45R20 110Y的充气轮胎的接地宽度是指,在将充气轮胎安装于尺寸为20×9J的轮辋的状态下,使空气压力为260kPa并施加6.2kN的负荷时的、在与所述平板接触的接触面上的轮胎轴向最大直线距离。
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1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25%以上,可充分保障与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环岸部的刚性。因此,可以提高极端苛刻条件下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1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35%以下,可抑制周向细槽3接地时由周向细槽3的变形所导致的槽容积的减少,从而充分保障周向细槽3的宽度G1。因此,可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同时可抑制由反复变形所造成的不均匀磨损。
如上述说明,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T1,通过恰当地设定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的非对称花纹、相对于特定的第1周向主槽2A的深度及宽度的周向细槽3的深度及宽度、以及相对于轮胎接地中心线CL的周向细槽3的位置而成。采用如上所述构造,在充分保障除水性能,从而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的同时,尤其可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采用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T1,可充分保障胎面1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这不仅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还可提高充气轮胎T1的耐久性。
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1中,如图1所示,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周向主槽2可为1条,且周向细槽3可为1条。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1中,如图3所示,优选地,周向细槽3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A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B的1.3倍以上2.6倍以下。
在这里,周向细槽3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A和周向主槽2A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B分别指从橡胶材料之外的材料,例如构成带束层23的帘线到槽底的距离,也就是从距离槽底最近的构件到槽底的最短距离。
通过将周向细槽3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A设定在如上所述的规定范围内,可使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与周向细槽3之间的接地压力保持恒定。因此,可有效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1中,如图1所示,针对第1周向主槽2A,优选地,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第1周向主槽2A的中心位置的距离P2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20%以下。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特定的第1周向主槽2A的中心位置的距离P2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可充分保障最佳的包含轮胎接地中心线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保障极端苛刻条件下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特定的第1周向主槽2A的中心位置的距离P2为轮胎接地宽度方向TW的20%以下,配合如上所述的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与周向细槽3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P1的范围设定,可进一步保障与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花纹块7的刚性。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极端苛刻条件下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特定的第1周向主槽2A的中心位置的距离P2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20%以下,配合如上所述的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与周向细槽3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P1的如上所述的范围设定,可获得与轮胎公称宽度以及轮胎所需性能相适应的、最佳的、与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花纹块7。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1中,如图3所示,优选地,周向细槽3的最小剖面积V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最小剖面积V2的20%以上30%以下。这里,周向细槽3的最小剖面积V1及第1周向主槽2A的最小剖面积V2,如图3所示,分别指在子午线剖面上,由轮胎轮廓线PL和各槽壁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通过使周向细槽3的最小剖面积V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最小剖面积V2的20%以上,可在胎面接地面上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充分保障槽容积。因此,可进一步保障除水性能,从而进一步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此外,通过使周向细槽3的最小剖面积V1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CL最近的第1周向主槽2A的最小剖面积V2的30%以下,可以进一步保障位于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条状花纹5以及花纹块7的刚性。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本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T1中,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构成胎面部的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优选为71以上77以下。通过使该橡胶材料JIS A硬度为71以上,可抑制胎面部的变形量。因此,如上所述,可以充分实现由规定周向细槽3以及第1周向主槽2A的位置和深度所产生的各种效果,尤其是,可充分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并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通过使该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为77以下,可兼顾驾驶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
此外,本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T1中,优选地,轮胎公称宽度为265以上。随着轮胎公称宽度的增大,第1周向主槽2A的宽度G2以及周向细槽3的宽度G1也将增大。因此,通过将轮胎公称宽度设为265以上,配合如上所述的周向细槽3以及第1周向主槽2A的位置和深度的范围设定,尤其可以充分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并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实施例2]
接下来,详细说明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周向主槽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上。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平面图。以下针对图4的示例(实施例2),只详细说明与图1示例(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此外,在图4,带有符号的组成部分中,与图1中的组成部分符号相同的,表示与图1所示组成部分相同的组成部分。
图4所示的充气轮胎T2中,在胎面31设有以直线状向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周向主槽2。胎面1具有位于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轮胎安装外侧的外侧区域1X,和位于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轮胎安装内侧的内侧区域1Y。
如图4所示的充气轮胎T2中,与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T1相比,存在于较副槽8更靠车辆安装内侧的各槽,在内侧区域1Y,配设在更靠车辆安装内侧,而且存在于较第1周向主槽2A更靠车辆安装外侧的各槽,在外侧区域1X,配设在更靠车辆安装外侧。在实施例2中,通过如上所述各槽的配置结构,使得在副槽8与第1周向主槽2A之间所产生的区域,以包含轮胎接地中心线CL的方式还设有第4周向主槽2D。在第1周向主槽2A与第4周向主槽2D之间形成有条状花纹18,在第4周向主槽2D与副槽8之间,形成有条状花纹19。
以如上所述构造为前提,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2的构造如下。首先,胎面31为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5%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的非对称花纹。图4所示例为车辆安装外侧的槽面积比较车辆安装内侧的小6%的非对称花纹。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T2的胎面部的子午线剖面图,图6是将图5所示区域β加以放大显示的子午线剖面图。在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T2的胎面31中,如图6所示,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车辆安装外侧),形成有2条周向主槽即第4周向主槽2D和第1周向主槽2A,以及位于第1周向主槽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1条周向细槽3。且,周向细槽3的深度D3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上的第4周向主槽2D的深度D4的60%以上80%以下。
此外,在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T2中,如图4所示,其周向细槽3的宽度G3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第4周向主槽2D的宽度G4的25%以上40%以下。
此外,在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T2中,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3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25%以上35%以下。
如上所述,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T2,与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T1同样,通过恰当地设定以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为界的非对称花纹、相对于特定的第4周向主槽2D的深度及宽度的周向细槽3的深度及宽度、以及相对于轮胎接地中心线CL的周向细槽3的位置而成。采用如上所述构造,可以充分保障除水性能,从而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尤其可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采用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T2,可充分保障胎面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这不仅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还可提升充气轮胎T2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2中,如图6所示,优选地,周向细槽3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C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CL上的第4周向主槽2D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D的1.3倍以上2.6倍以下。这样,便可使第4周向主槽2D与周向细槽3之间的接地压力保持恒定,有效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2中,如图4所示,针对第4周向主槽2D,优选地,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第4周向主槽2D的中心位置的距离P4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20%以下。这样,便可充分保障最佳的包含轮胎接地中心线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在保障极端苛刻条件下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成为可能的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极端苛刻条件下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通过使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特定的第4周向主槽2D的中心位置的距离P4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20%以下,配合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到周向细槽3中心位置的距离P3的如上所述范围设定,可获得与轮胎公称宽度和轮胎所需性能相适应的、最佳的、与周向细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花纹块7。因此,便可进一步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进一步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2中,如图6所示,优选地,周向细槽3的最小剖面积V3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CL的第4周向主槽2D的最小剖面积V2的20%以上30%以下。这样,便可进一步保障除水性能,从而在进一步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的同时,可进一步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可进一步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T2中,优选地,构成从轮胎接地中心线CL靠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的胎面部的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为71以上77以下。由此,便可抑制胎面部的变形量,尤其可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并可兼顾驾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T2中,优选地,轮胎公称宽度为265以上。随着轮胎公称宽度的增大,第4周向主槽2D的宽度G4以及周向细槽3的宽度G3也将增大。因此,通过使轮胎公称宽度在265以上,便可充分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并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实例
制作本实施例、常规例以及比较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并进行了评估。另外,采用本实施例的是实例。比较例非表示常规例。
[实例组1]
使轮胎尺寸都为275/45R20110Y,在图1至图3所示构造的充气轮胎中,使车辆安装外侧的槽面积比较车辆内侧的槽面积比小10%,将周向细槽的深度D1、周向细槽的宽度G1、以及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细槽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1,按如图7所示加以改变,并分别制造常规例、比较例1~6以及实例1~6的充气轮胎。此外,周向主槽的深度D2设为8.5mm,周向主槽的宽度G2设为18mm,轮胎接地宽度设为220mm。此外,在各试验轮胎上,针对相对于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的周向细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的比率A/B、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2、相对于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的最小剖面积的周向细槽的最小剖面积的比率V1/V2、以及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槽面积较小一侧的胎面部的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统一成一并记入图7中。
将这些试验轮胎安装于轮辋尺寸为20×9J的轮辋,使空气压力为前轮260kPa,后轮为290kPa,按以下所示测定条件下,对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以及受轮胎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影响进行了评估。使用的车辆为进口的3.2L轿车。
对于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由试验驾驶员进行感官评估,并将评估分数指数化。此外,对于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同样由测试驾驶员进行感官评估,并将评估分数指数化。而且,对于受轮胎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在干燥路面行驶200km之后测量轮胎质量,并将其变化量指数化。将这些结果一并记入图7中。另外,所有这些指数值,其越大,表示结果越好。
从图7可知,深度D1为60%以上80%以下、宽度G1为25%以上40%以下、以及距离P1为25%以上35%以下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充气轮胎(实例1~4),其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以及受轮胎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均比本发明的范围外的常规例的充气轮胎更佳。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将所述深度D1、宽度G1以及距离P1全部设定在较佳的范围内,来充分保障除水性能,从而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尤其是充分保障位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环岸部的刚性,可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并可提升耐久性的缘故。
反观比较例1~6中的充气轮胎,由于所述深度D1、宽度G1以及距离P1中的某一项在较佳范围之外,因此与实例1~4中的充气轮胎相比,不论哪一个评估项目,都没有达到良好的结果。
[实例组2]
使轮胎尺寸均为275/45R20 110Y,在图1至图3所示结构的充气轮胎中,使车辆安装外侧的槽面积比较车辆内侧的槽面积比小10%,且将相对于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的周向细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的比率A/B、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2、相对于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的最小剖面积的周向细槽的最小剖面积的比率V1/V2、以及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槽面积比较小一侧的胎面部的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按图8所示加以改变,并分别制造出实例4~18的充气轮胎。此外,针对各试验轮胎的周向细槽深度D1、周向细槽宽度G1以及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P1,统一成一并记入图8中。此外,周向主槽的深度D2设为8.5mm,周向主槽的宽度G2设为18mm,轮胎接地宽度设为220mm。
和实例组1同样,针对各试验轮胎,进行了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湿滑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以及受轮胎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的评估。将这些结果一并记入图8中。所有这些指数值,其越大,表示结果越好。
由图8可知,深度D1、宽度G1以及距离P1在本发明范围之内的充气轮胎(实例4~18)中,比率A/B设在较佳范围(1.3以上2.6以下)的实施例5、6的充气轮胎,与比率A/B未设在较佳范围内的实施例4、7的充气轮胎相比,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以及受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均更佳。这可能是因为由于能够使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周向主槽与周向细槽之间的接地压力保持恒定,因此可有效抑制环岸部边缘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可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缘故。
此外,距离P2设在较佳范围(轮胎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20%以下)的实例8、9的充气轮胎,与距离P2没有设在较佳范围的实施例6、10的充气轮胎相比,其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以及受轮胎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均更佳。这可能是因为配合轮胎接地中心线与周向细槽中心位置之间距离的规定范围的设定,可进一步保障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极端苛刻条件下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此外,比率V1/V2设在较佳范围(20%以上30%以下)的实例12、13的充气轮胎,与比率V1/V2没有设在较佳范围的实施例11、14的充气轮胎相比,其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以及受轮胎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均更佳。这可能是因为能够进一步保障位于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环岸部的刚性,从而可抑制环岸部的缺损和环岸部的异常磨损,进而可进一步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缘故。
此外,JIS A硬度设在较佳范围(71~77)的实例16、17的充气轮胎,与JIS A硬度没有设在较佳范围内的实例15、18的充气轮胎相比,其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以及受轮胎质量变化影响的耐久性能均更佳。这可能是因为,由于能够抑制胎面部的变形量,因此可以充分实现由设定周向细槽以及周向主槽的位置和深度所带来的各种效果,尤其是可充分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缘故。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不仅可抑制湿滑路面上驾驶稳定性的降低,还可以提高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并且可以提高耐久性。
符号说明
1、31 胎面
102、103 轮胎接地端
1S、1S′胎肩区域
1X 外侧区域
1Y 内侧区域
2 周向主槽
2A 第1周向主槽
2B 第2周向主槽
2C 第3周向主槽
2D 第4周向主槽
3 周向细槽
4 第1横槽
4I 内侧端部
4A 第1圆弧状槽部
4B 第2圆弧状槽部
5 条状花纹
6、6A、6B 第2横槽
6E 外侧端部
7、10、14、16 花纹块
8 副槽
9、18、19 条状花纹
12 第3横槽
13 第4横槽
15 第5横槽
17 刀槽花纹
20 胎面部
21 内衬层
22 帘布层
22a、22b 帘布
23 带束层
23a、23b、23c 带状物
24 第1增强层
25 第2增强层
A、B、C、D 胎面厚度
CL 轮胎接地中心线
D1、D2、D3、D4 深度
G1、G2、G3、G4 宽度
M、N 横槽部
P1、P2、P3、P4 距离
PL 轮胎轮廓线
T1、T2 充气轮胎
TW 轮胎接地宽度
V1、V2、V3、V4 最小剖面积
α、β 区域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非对称花纹,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为界、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5%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
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具备至少1条周向主槽和,位于所述周向主槽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1条周向细槽,
所述周向细槽的深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深度的60%以上80%以下,
所述周向细槽的宽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宽度的25%以上40%以下,
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
2.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非对称花纹,相对于胎面接地面积的槽面积比,在以轮胎接地中心线为界、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5%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不同,
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具备至少1条周向主槽和,位于所述周向主槽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1条周向细槽,
所述周向细槽的深度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深度的60%以上80%以下,
所述周向细槽的宽度为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宽度的25%以上40%以下,
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周向主槽为1条,且所述周向细槽为1条。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或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径向内侧上的胎面厚度的1.3倍以上2.6倍以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针对在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有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所述周向主槽,从轮胎接地中心线到所述周向主槽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轮胎接地宽度的10%以上20%以下。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周向细槽的最小剖面积为离轮胎接地中心线最近的所述周向主槽或位于轮胎接地中心线上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最小剖面积的20%以上30%以下。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构成从轮胎接地中心线靠所述槽面积比较小的一侧的胎面部的橡胶材料的JIS A硬度为71以上77以下。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轮胎公称宽度为265以上。
CN201110262030.6A 2010-09-09 2011-09-06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2398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2417A JP5206754B2 (ja) 2010-09-09 2010-09-09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417/2010 2010-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8483A true CN102398483A (zh) 2012-04-04
CN102398483B CN102398483B (zh) 2014-08-27

Family

ID=45756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62030.6A Active CN102398483B (zh) 2010-09-09 2011-09-06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60987A1 (zh)
JP (1) JP5206754B2 (zh)
CN (1) CN102398483B (zh)
DE (1) DE102011082024B4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4034A (zh) * 2014-10-09 2017-08-1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2A (zh) * 2017-01-11 2019-08-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55515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2423998A (zh) * 2018-07-25 2021-02-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89126A (ja) * 2012-03-14 2013-09-2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5626383B2 (ja) * 2012-03-21 2014-1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96941B2 (ja) 2013-02-25 2016-03-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4171353A1 (ja) * 2013-04-18 2014-10-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4174851A1 (ja) * 2013-04-24 2014-10-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529998B1 (ja) * 2013-04-24 2014-06-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093637B2 (ja) * 2013-04-24 2017-03-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12014003385T5 (de) * 2013-07-24 2016-03-3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montageverfahren und Kombinationsluftreifen
JP6446979B2 (ja) * 2014-10-09 2019-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27100B2 (ja) * 2014-10-09 2018-05-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6980B2 (ja) * 2014-10-09 2019-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3208B2 (ja) * 2015-02-16 2018-09-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0878B2 (ja) * 2017-03-21 2021-06-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90061430A1 (en) * 2017-08-30 2019-02-2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radial tire
JP6946881B2 (ja) * 2017-09-15 2021-10-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36140B2 (ja) * 2017-12-22 2021-09-15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37350B2 (ja) * 2017-12-22 2022-03-16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15077B2 (ja) * 2018-07-03 2022-08-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655516B (zh) 2018-01-30 2022-08-0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723486A (zh) 2018-07-03 2023-03-0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23062442A (ja) 2021-10-21 2023-05-08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37237A2 (en) * 2003-01-07 2004-07-1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WO2007145177A1 (ja) * 2006-06-12 2007-12-2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734111A (zh) * 2008-11-20 2010-06-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重型充气轮胎
CN101746213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41942B1 (fr) * 1983-03-03 1985-10-18 Michelin & Cie Reduction du bruit de roulage des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
JPS60193704A (ja) * 1984-03-15 1985-10-0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2147231A (ja) * 1988-11-29 1990-06-0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A2058813A1 (en) * 1991-07-26 1993-01-27 Warren Lee Croyle Tread for a tire
JPH08188015A (ja) * 1995-01-12 1996-07-23 Bridgestone Corp 車両用前後輪空気入りタイヤ対
KR100624121B1 (ko) * 1998-12-21 2006-09-19 피렐리 타이어 소시에떼 퍼 아찌오니 타이어용 이중 구조 트레드 밴드
JP2001039115A (ja) * 1999-07-28 2001-02-1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56805B2 (ja) * 1999-11-04 2009-11-0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054694C1 (de) * 2000-11-04 2002-06-13 Continental Ag Fahrzeugreifen
JP3876156B2 (ja) * 2001-12-07 2007-01-3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50006015A1 (en) * 2003-07-07 2005-01-13 Richards Timothy Robert Tread noise improvement by modulating groove resonance frequency
JP4922026B2 (ja) * 2007-03-14 2012-04-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307950A (ja) * 2007-06-12 2008-12-2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51178B2 (ja) * 2008-03-11 2013-07-3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31248B2 (ja) * 2008-08-05 2013-01-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37237A2 (en) * 2003-01-07 2004-07-1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WO2007145177A1 (ja) * 2006-06-12 2007-12-2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734111A (zh) * 2008-11-20 2010-06-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重型充气轮胎
CN101746213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4034A (zh) * 2014-10-09 2017-08-1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2A (zh) * 2017-01-11 2019-08-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55515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2423998A (zh) * 2018-07-25 2021-02-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082024B4 (de) 2017-08-03
CN102398483B (zh) 2014-08-27
JP2012056479A (ja) 2012-03-22
DE102011082024A1 (de) 2012-03-15
JP5206754B2 (ja) 2013-06-12
US20120060987A1 (en) 201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8483B (zh) 充气轮胎
KR101291886B1 (ko) 공기 주입 타이어
CN1990283B (zh) 载重轮胎
US10252579B2 (en) Heavy duty tire
CN101595003B (zh) 充气轮胎
CN101734111B (zh) 重型充气轮胎
CN101687441B (zh) 充气轮胎
CN101610918B (zh) 充气轮胎
AU766391B2 (en) Tire having sacrificial bridging
CN102858560A (zh) 充气轮胎
JP507356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50041034A1 (en) Pneumatic Tire
EP2423005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2756617A (zh) 充气轮胎
CN103958220A (zh) 车辆充气轮胎
CN103101403A (zh) 充气轮胎
CN107685600B (zh) 充气轮胎
CN102883892A (zh) 轮胎
CN101821118B (zh) 轮胎
EP4209362A1 (en) Tire
CN101168342B (zh) 充气轮胎
CN104379370A (zh) 充气轮胎
US851707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9130707B (zh) 轮胎
CN108136840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