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6448A - 车载用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载用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6448A
CN102386448A CN2011102295390A CN201110229539A CN102386448A CN 102386448 A CN102386448 A CN 102386448A CN 2011102295390 A CN2011102295390 A CN 2011102295390A CN 201110229539 A CN201110229539 A CN 201110229539A CN 102386448 A CN102386448 A CN 1023864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housing
plate
framework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95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6448B (zh
Inventor
兼重将浩
中根光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hicle Energy Ja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86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6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4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incorporated circuit board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在入口流路形成板(111)的上表面的与框体壳体(930)的多个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对置的位置上设有收容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的多个凹部(111a)。通过向框体壳体(930)的底面的外部方向设置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即使在螺钉(960)的前端比框体壳体(930)的下表面低的部分上,也使用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进行紧固,因此通过调节在框体壳体(930)的底面向外部方向设置的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的高度,从而能够降低螺钉的安装位置,也能够降低电路基板(950)的安装位置。由此,能够降低对电池单元的状态进行监视管理的控制装置的安装高度。

Description

车载用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用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的对节能和环境问题的意识的提高,混合动力机动车和电力机动车开始引起注目。在混合动力机动车和电力机动车上搭载有蓄电池,从蓄电池得到动力而驱动机动车。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搭载用蓄电装置利用母线将多个电池模块连接,并作为一个整体收纳在电池壳体内。
在电池壳体中,将保持电池模块的支架壳体和连接电池模块的母线装入到固定于支架壳体的端板内,并将保护电子电路装入一方的端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23160号公报
蓄电池在车辆内的搭载位置各种各样,但由于配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此存在尺寸限制,而要求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车载用蓄电装置特征在于,具备:电池块,其具备金属制的外壳及收纳在所述金属制外壳内的多个电池单元;控制装置,其具备金属制的框体及安装有电子部件且收纳在所述金属制的框体内的电路基板,该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池块的上表面而监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的物理状态,其中,所述框体具备上表面敞开的有底的壳体和对所述壳体的敞开面进行密闭的罩,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形成有从底板的上表面向壳体内方突出的内侧凸起部和从底板的下表面向壳体外方突出的外侧凸起部,所述电路基板设置在所述内侧凸起部的上表面,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有收容所述外侧凸起部的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由控制装置和电池模块构成的蓄电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载电机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与图1的电池块100a相关的IC1~IC3的图。
图3是说明图2的IC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蓄电装置的概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从冷却介质出口侧观察图4的蓄电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4的蓄电装置中的一个电池块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池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构成图4的蓄电装置的监视装置整体的概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监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底面侧观察图8的监视装置而得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8的监视装置与电池块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监视装置与电池块的入口流路形成板的位置关系的详图。
图13是表示图11所示的监视装置与电池块的位置关系的详图。
图14是表示监视装置的框体内的电路基板的位置及引线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5是表示监视装置的框体紧固部的图。
图16是图9的XIV-XIV线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电动发电机
20:变换器装置
21:功率模块
22:驱动电路
23:电动机控制器
30:车辆控制器
100:电池模块
100a:高电位侧电池块
100b:低电位侧电池块
100D:间隙
101:模块基底件
110:外壳
111:入口流路形成板
111a:凹部
112:入口侧引导板
113:出口侧引导板
114:冷却介质入口
115:冷却介质出口
116:冷却介质入口通道
117:冷却介质出口通道
118:出口流路形成板
119:凸起部
120:电池组
121:第一电池单元列
122:第二电池单元列
130、131:侧板
132:贯通孔
140:锂离子电池单元
160:覆盖构件(侧罩)
200:单元控制器
300:蓄电池控制器
301:电源电路
400:接线盒
411:正极侧主继电器
420:预充电电路
421:预充电继电器
422:电阻
430:电流传感器
610:正极侧电源电缆
620:负极侧电源电缆
700:SD开关
800:连接线(配线)
810:连接端子
900:控制装置
910:框体
911:外部连接用连接器
912:电压检测用连接器
913:温度检测用连接器
920:框体罩
921:凸起部
930:框体壳体
930S:外壁面
930B:底板
931a、931b:开口部
931aR、931bR:阶梯部
932a:四角内侧凸起部
932b:四角外侧凸起部
932c:中央内侧凸起部
932d:中央外侧凸起部
935:凸起部
936:凸起部
940a、940b:绝缘板
950:电路基板
955:散热片
956:凸起
960:螺钉
970:螺钉
970H:上表面部
980:引线部
1000:锂离子蓄电池装置(蓄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在电动车辆,尤其是在电力机动车的构成车载电源装置的蓄电装置中适用了本发明的例子。电力机动车包括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混合动力电力机动车、以及以电动机作为车辆的唯一的驱动源的纯电力机动车等。
在本说明书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即,蓄电装置由电池模块和控制装置构成,电池模块由多个电池块构成,多个电池块分别通过将连接多个电池单元而成的电池组收容在外壳中而构成。
参照图1,说明包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车载电机系统(电动机驱动系统)的结构。
-车载电机系统-
车载电机系统具备电动发电机10、变换器装置20、控制车辆整体的车辆控制器30、以及构成车载电源装置的蓄电装置1000等。蓄电装置1000具备多个蓄电池,例如,作为具备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的锂离子蓄电池装置而构成。
(电动发电机)
电动发电机10是三相交流同步机。电动发电机10在车辆的牵引时及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起动时等需要旋转动力的运行模式下,驱动电动机,将产生的旋转动力向车轮及发动机等被驱动体供给。这种情况下,车载电机系统从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通过作为电力转换装置的变换器装置20,将直流电转换成三相交流电而向电动发电机10供给。
电动发电机10在车辆的减速时或制动时等再生时、以及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需要充电时等需要发电的运行模式下,由来自车轮或发动机的驱动力驱动,作为发电机而产生三相交流电。这种情况下,车载电机系统通过变换器装置20将来自电动发电机10的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向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供给。由此,在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中蓄积电力。
(变换器装置20)
变换器装置20是通过开关半导体元件的动作(接通·断开)来对上述的电力转换、即从直流电向三相交流电的转换及从三相交流电向直流电的转换进行控制的电子电路装置。变换器装置20具备功率模块21、驱动电路22、电动机控制器23。
功率模块21是具备六个开关半导体元件,并通过这六个开关半导体元件的开关动作(接通·断开)来进行上述的电力转换的电力转换电路。
开关半导体元件例如使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场效晶体管(MOSFET)或绝缘栅极型双极晶体管(IGBT)。当功率模块21由MOSFET构成时,寄生二极管反并联地电连接在漏电极与源电极之间。另一方面,当功率模块21由IGBT构成时,需要另外将二极管反并联地电连接在集电极与发射电极之间。
功率模块21通过三相桥式电路构成,该三相桥式电路通过将两个(上臂及下臂)开关半导体元件串联地电连接而成的串联电路(一相的臂)并联地电连接成三相而成。
在功率模块21上设有直流正极侧模块端子(未图示)及直流负极侧模块端子(未图示),各上臂中的向下臂连接的连接侧的相反侧与直流正极侧模块端子电连接,各下臂中的向上臂连接的连接侧的相反侧与直流负极侧模块端子电连接。直流正极侧模块端子及直流负极侧模块端子分别与直流正极侧外部端子、直流负极侧外部端子电连接。直流正极侧外部端子及直流负极侧外部端子是用于在功率模块21与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之间传递直流电的电源侧端子,并电连接有从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延伸出的正极侧电源电缆610及负极侧电源电缆620。
此外,在功率模块21上设有交流侧模块端子,交流侧模块端子与交流侧外部端子电连接。交流侧外部端子是用于在功率模块21与电动发电机10之间传递三相交流电的负载侧端子,并电连接有从电动发电机10延伸出的负载电缆。
(电动机控制器23)
电动机控制器23是电子电路装置,用于控制构成功率模块21的六个开关半导体元件的开关动作。电动机控制器23基于从上位控制装置、例如控制车辆整体的车辆控制器30输出的转矩指令,而生成对六个开关半导体元件的开关动作指令信号(例如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该生成的指令信号向驱动电路22输出。
驱动电路22基于从电动机控制器23输出的开关动作指令信号,而生成对构成功率模块21的六个开关半导体元件的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向构成功率模块21的六个开关半导体元件的栅电极输出。由此,构成功率模块21的六个开关半导体元件基于从驱动电路22输出的驱动信号而控制开关(接通·断开)。
蓄电装置即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具备:用于蓄积及释放电能(进行直流电的充放电)的电池模块100;用于管理及控制电池模块100的状态的控制装置900。
电池模块100由两个电池块(或电池封装体)、即由串联地电连接的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构成。
(电池块100a、100b)
如图7所示,各电池块100a、100b具备金属制的外壳110和收纳在外壳内的电池组120。各电池组120是将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串联地电连接的连接体。关于各电池块的结构,在后面进行叙述。
在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的负极侧(低电位侧)与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的正极侧(高电位侧)之间设有SD(紧急断电)开关700。SD开关700是为了确保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维护、检查时的安全性而设置的安全装置,由将开关和保险丝串联地电连接的电路构成,由维修人员在维护、检查时操作。
(控制装置900)
控制装置900由相当于上位(主)的蓄电池控制器300及相当于下位(副)的单元控制器200构成。
蓄电池控制器300由电源电路301供给电力,管理及控制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状态。而且,向作为上位控制装置的车辆控制器30或电动机控制器23通知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状态、容许充放电电力等充放电控制指令。电源电路301将辅机用的从12V蓄电池供给的电压降压成5V左右的低电压。
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状态的管理及控制包括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电压及电流的计测、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蓄电状态(SOC:StateOf Charge)及劣化状态(SOH:State Of Health)等的运算、各电池块的温度的计测、对单元控制器200的指令(例如用于计测各锂离子电池单元的电压的指令、用于调整各锂离子电池单元的蓄电量的指令等)的输出等。
单元控制器200是根据来自蓄电池控制器300的指令来进行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状态的管理及控制的所谓蓄电池控制器300的部下,由多个集成电路(IC)构成。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状态的管理及控制存在有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电压的计测、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蓄电量的调整等。各集成电路决定对应的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并管理及控制对应的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状态。
构成单元控制器200的集成电路的电源使用对应的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因此,单元控制器200和电池模块100这两者经由连接线800(图1~图5)电连接。对应的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最高电位的电压经由连接线800施加给各集成电路。
控制装置900主要进行各单元电压的测定、总电压的测定、电流的测定、单元温度及单元的容量调整等。为此,设置具备IC(集成电路)1~IC6的单元控制器。设置在各电池块100a、100b内的16单元的电池单元分成三个单元组,各单元组设有一个集成电路。
IC1~IC6具备通信系统602和一位通信系统604。在用于单元电压值读取或各种命令发送的通信系统602中,经由绝缘元件(例如,光耦合器)PH以雏菊链方式与蓄电池控制器300进行串行通信。一位通信系统604发送检测到单元过充电时的异常信号。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系统602分成对电池块100a的IC1~IC3的上位的通信路径和对电池块100b的IC4~IC6的下位的通信路径。
各IC进行异常诊断,并在判断为自身异常时或通过接收端子FFI从前一IC接收到异常信号时,从发送端子FFO发送异常信号。另一方面,当已经通过接收端子FFI接收到的异常信号消失或自身的异常判断成为正常判断时,从发送端子FFO传送的异常信号消失。该异常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位信号。
蓄电池控制器300虽然不将异常信号向IC发送,但为了诊断作为异常信号的传送路的一位通信系统604是否正常地进行动作,而将作为模拟异常信号的测试信号向一位通信系统604送出。接收到该测试信号的IC1将异常信号向通信系统604送出,该异常信号由IC2接收。异常信号按照从IC2到IC3、IC4、IC5、IC6的顺序发送,最终从IC6向蓄电池控制器300回信。若通信系统604正常地进行动作,则从蓄电池控制器300发送的模拟异常信号经由通信系统604向蓄电池控制器300返回。这样通过蓄电池控制器300收发模拟异常信号而能够进行通信系统604的诊断,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电池断开组件400内设置有霍尔元件等的电流传感器430,电流传感器430的输出向蓄电池控制器300输入。电池模块100的总电压及与温度相关的信号也向蓄电池控制器300输入,分别由蓄电池控制器300的AD转换器(ADC)测定。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电池块100a、100b内的多个部位。
图2是表示与图1的电池块100a相关的IC1~IC3的部分的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说明,但电池块100b也为同样的结构。设置在电池块100a上的16单元的电池单元分成4单元、6单元、6单元这三个单元组,对应于各单元组而设置IC1、IC2、IC3。
IC1的CV1~CV6端子是用于计测电池单元的单元电压的端子,各IC能够计测至6单元。在监视6单元的IC2、IC3的情况下,在CV1~CV6端子的电压计测线上分别设有端子保护及容量调整的放电电流限制用的电阻RCV。另一方面,在监视4单元的IC1的情况下,在CV3~CV6端子的电压计测线上分别设有端子保护及容量调整的放电电流限制用的电阻RCV。各电压计测线经由传感线800与各电池单元BC的正极或负极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单元BC6的负极上连接有IC2、IC3的GNDS端子。例如,在对电池单元BC1的单元电压进行计测时,计测CV1-CV2端子间的电压。而且,在对电池单元BC6的单元电压进行计测时,计测CV6-GNDS端子间的电压。在IC1的情况下,使用CV3~CV6端子及GNDS端子来计测电池单元BC1~BC4的单元电压。在电压计测线间设有电容器Cv、Cin作为噪声对策。
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电池模块100的性能,需要使32单元的单元电压均等化。例如,在单元电压的不均大的情况下,在再生充电时最高的电池单元达到上限电压的时刻需要停止再生动作。这种情况下,即使其它的电池单元的单元电压未达到上限,也停止再生动作,作为制动而消耗能量。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各IC根据来自蓄电池控制器300的命令而进行电池单元的容量调整用的放电。
如图2所示,各IC1~IC3在CV1-BR1、BR2-CV3、CV3-BR3、BR4-CV5、CV5-BR5及BR6-GNDS的各端子间具备单元容量调整用的平衡开关BS1~BS6。例如,进行IC1的电池单元BC1的放电时,将平衡开关BS3接通。这样,平衡电流在电池单元CV1的正极→电阻RCV→CV1端子→平衡开关BS3→BR3端子→电阻RB→电池单元CV1的负极的路径中流动。RB或RBB是平衡用的电阻。
如上所述,在IC1~IC3间设有通信系统602、604。来自蓄电池控制器300的通信命令经由光耦合器PH向通信系统602输入,经由通信系统602由IC1的接收端子LIN1接收。从IC1的发送端子LIN2发送与通信命令对应的数据或命令。由IC2的接收端子LIN1接收到的通信命令从发送端子LIN2发送。如此按顺序进行接收及发送,传送信号从IC3的发送端子LIN2发送,经由光耦合器PH由蓄电池控制器300的接收端子接收。IC1~IC3根据接收到的通信命令,而进行单元电压等测定数据向蓄电池控制器300的发送、或平衡动作。此外,各IC1~IC3基于测定出的单元电压来检测单元过充电。其检测结果(异常信号)经由信号系统604向蓄电池控制器300发送。
图3是表示IC内部块的简要情况的图,例示了连接有六个电池单元BC1~BC6的IC2。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其它的IC也为同样的结构。在IC2中设有作为电池状态检测电路的多路调制器1120或模拟数字转换器1122A、IC控制电路1123、诊断电路1130、传送输入电路1138、1142、传送输出电路1140、1143、起动电路1254、计时电路1150、控制信号检测电路1160、差动放大器1262及OR电路1288。
电池单元BC1~BC6的端子电压经由CV1端子~CV6端子及GNDS端子向多路调制器1120输入。多路调制器1120选择CV1端子~CV6端子及GNDS端子中的任一个,将端子间电压向差动放大器1262输入。差动放大器1262的输出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1122A转换成数值。被转换成数值后的端子间电压向IC控制电路1123传送,保持在内部的数据保持电路1125中。向CV1~CV6、GNDS端子输入的各电池单元BC1~BC6的端子电压相对于IC2的接地电位,以基于串联连接的电池单元的端子电压的电位产生偏压。利用上述差动放大器1262除去上述偏压电位的影响,将基于各电池单元BC1~BC4的端子电压的模拟值向模拟数字转换器1122A输入。
IC控制电路1123具有运算功能,并且具有数据保持电路1125、周期性地进行电压测定或状态诊断的计时控制电路1126、安置来自诊断电路1130的诊断标志的诊断标志保持电路1128。IC控制电路1123解读从传送输入电路1138输入的通信命令的内容,并进行与该内容相应的处理。作为命令,例如包含要求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的计测值的命令、要求用于调整各电池单元的充电状态的放电动作的命令、开始该IC的动作的命令(WakeUP)、停止动作的命令(休眠)、要求地址设定的命令等。
诊断电路1130基于来自IC控制电路1123的计测值,而进行各种诊断、例如过充电诊断或过放电诊断。数据保持电路1125例如由寄存器电路构成,将检测到的各电池单元BC1~BC6的各端子间电压与各电池单元BC1~BC6对应而进行存储,而且将其它的检测值以可读出的方式保持在预先确定的地址中。
IC2的内部电路使用至少两种电源电压VCC、VDD。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电压VCC是由串联连接的电池单元BC1~BC6构成的电池单元组的总电压,电压VDD由定电压电源1134生成。多路调制器1120及信号传送用的传送输入电路1138、1142在高电压VCC下动作。而且,模拟数字转换器1122A、IC控制电路1123、诊断电路1130、信号传送用的传送输出电路1140、1143在低电压VDD动作。
由IC2的接收端子LIN1接收到的信号向传送输入电路1138输入,由接收端子FFI接收到的信号向传送输入电路1142输入。传送输入电路1142成为与传送输入电路1138同样的电路结构。
传送输入电路1138构成为,在输入来自与接收端子LIN1相邻的另一IC的信号时,通过后述的切换器1233输出电路1232的信号,在来自光耦合器PH的信号输入接收端子LIN1时,通过后述的切换器1233输出来自电路1234的信号。
如图2所示,在最上位的IC1的情况下,来自光耦合器PH的信号向接收端子LIN1输入,在其它的IC2、IC3的情况下,来自相邻IC的信号向接收端子LIN1输入。因此,使用电路1232及电路1234的哪一个由切换器1233基于施加给图3的控制端子CT的控制信号来选择。施加给控制端子CT的控制信号向控制信号检测电路1160输入,切换器1233根据来自控制信号检测电路1160的指令而进行切换动作。
因此,在IC的传送方向最上位的IC的情况下,即,在来自上位控制器(蓄电池控制器300)的信号经由光耦合器PH向IC的接收端子LIN1输入时,切换器1233将下侧触点关闭,从传送输入电路1138输出电路1234的输出信号。另一方面,在来自相邻IC的信号向IC的接收端子LIN1输入时,切换器1233将上侧触点关闭,从传送输入电路1138输出电路1232的输出信号。在图3所示的IC2的情况下,来自相邻IC1的信号向传送输入电路1138输入,因此切换器1233将上侧触点关闭。在来自上位控制器(蓄电池控制器300)的输出和来自相邻IC的发送端子LIN2的输出中,由于输出波形的峰值不同,因此判定的阈值不同。因此,基于控制端子CT的控制信号,来切换电路1138的切换器1233。需要说明的是,通信系统604也为同样的结构。
由接收端子FF1接收到的通信命令通过传送输入电路1142向IC控制电路1123输入。IC控制电路1123将与接收到的通信命令对应的数据或命令向传送输出电路1140输出。这些数据或命令经由传送输出电路1140从发送端子LIN2发送。需要说明的是,传送输出电路1143也为与传送输出电路1140同样的结构。
从端子FFI接收到的信号为了传送异常状态(过充电信号)而使用。当从端子FFI接收到表示异常的信号时,该信号经由传送输入电路1142及OR电路1288向传送输出电路1143输入,从传送输出电路1143经由端子FFO输出。而且,当诊断电路1130检测到异常时,与端子FFI的接收内容无关,而将表示异常的信号从诊断标志保持电路1128经由OR电路1288向传送输出电路1143输入,并从传送输出电路1143经由端子FFO输出。
当通过起动电路1254接收到从相邻IC或光耦合器PH传送来的信号时,计时电路1150进行动作,向定电压电源1134供给电压VCC。由于该动作而定电压电源1134成为动作状态,输出定电压VDD。当从定电压电源1134输出定电压VDD时,IC2成为从休眠状态成为起动动作状态。
如上所述,在IC内设有用于调整电池单元BC1~BC6的充电量的平衡开关SB1~SB6。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开关BS1、BS3、BS5使用PMOS开关,平衡开关BS2、BS4、BS6使用NMOS开关。
这些平衡开关SB1~SB6的开闭由放电控制电路1132控制。基于来自蓄电池控制器300的指令,将用于使与应该放电的电池单元对应的平衡开关导通的指令信号从IC控制电路1123向放电控制电路1132传送。IC控制电路1123通过通信从蓄电池控制器300接受与各电池单元BC1~BC6对应的放电时间的指令,执行上述放电的动作。
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的正极端子和变换器装置20的直流正极侧外部端子这两者经由正极侧电源电缆610电连接。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的负极端子与变换器装置20的直流负极侧外部端子之间经由负极侧电源电缆620电连接。
在电源电缆610、620的中途设有接线盒400、负极侧主继电器412。在接线盒400的内部收纳有由正极侧主继电器411及预充电电路420构成的继电器机构。继电器机构是用于对电池模块100与变换器装置20之间进行电导通及电切断的开闭部,在车载电机系统的起动时将电池模块100与变换器装置20之间导通,在车载电机系统的停止时及异常时将电池模块100与变换器装置20之间切断。如此,通过利用继电器机构对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与变换器装置20之间进行控制,从而能够确保车载电机系统的高安全性。
继电器机构由电动机控制器23进行驱动、控制。电动机控制器23在车载电机系统起动时,通过从蓄电池控制器300接受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起动结束的通知,从而对继电器机构输出导通的指令信号,来驱动继电器机构。另外,电动机控制器23在车载电机系统停止时,通过从点火钥匙开关接受断开的输出信号,并且,在车载电机系统异常时,通过接受来自车辆控制器的异常信号,从而对继电器机构输出切断的指令信号,来驱动继电器机构。
正极侧主继电器411设置在正极侧电源电缆610的中途,对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正极侧与变换器装置20的正极侧之间的电连接进行控制。负极侧主继电器412设置在负极侧电源电缆620的中途,对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负极侧与变换器装置20的负极侧之间的电连接进行控制。
预充电电路420是使预充电继电器421及电阻422串联地电连接而成的串联电路,并与正极侧主继电器411进行并联地电连接。
在车载电机系统起动时,首先,负极侧主继电器412被闭合,然后,预充电继电器421被闭合。由此,从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供给的电流被电阻422限制后,向变换器搭载的平滑电容器供给而对其充电。在平滑电容器被充电到规定的电压后,正极侧主继电器411被闭合,预充电继电器421被打开。由此,从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经由正极侧主继电器411向变换器装置20供给主电流。
在接线盒400的内部收纳有电流传感器430。电流传感器430是为了检测从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向变换器装置20供给的电流而设置的部件。电流传感器430的输出线与蓄电池控制器300电连接。蓄电池控制器300基于从电流传感器430输出的信号,检测从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向变换器装置20供给的电流。该电流检测信息从蓄电池控制器300通知给电动机控制器23、车辆控制器30等。
电流传感器430也可以设置在接线盒400的外部。而且,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电流的检测部位不仅可以在正极侧主继电器411的变换器装置20侧,也可以在正极侧主继电器411的电池模块100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接线盒400的内部也可以收纳用于检测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电压的电压传感器。蓄电池控制器300基于电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而检测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整体的电压。该电压检测信息通知给电动机控制器23、车辆控制器30。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电压的检测部位可以在继电器机构的电池模块100侧或变换器装置20侧中的任一侧。
-锂离子蓄电池装置-
接下来,使用图4~图7,对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的结构进行说明。
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000大体划分为由电池模块100及控制装置900这两个组件构成。
(电池模块)
以下,对电池模块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电池模块100由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构成,且两个电池块100a、100b串联地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和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
因此,在图6及图7中,仅示出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来代表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关于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的详细结构则省略了说明。
如图4及图5所示,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以各块的长度方向彼此平行的方式相互相邻地并列配置。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并列设置在模块基底件101上,通过螺栓等固定工具进行固定。模块基底件101由沿宽度方向分割成三部分的具有刚性的薄壁的金属板(例如铁板)构成,并固定于车辆。即,模块基底件101由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中央部的三个构件构成。
根据此种结构,能够使模块基底件101的面与各电池块100a、100b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有助于电池模块10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降低。
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的上部由后述的控制装置900的框体910固定。
如图4~图7,尤其是如图7所示,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大体由外壳110(框体,有时也称为壳或包装)及电池组120构成。电池组120收纳保持在外壳110的内部。
外壳110是大致六面体状的块状框体,具体而言,由入口流路形成板111、出口流路形成板118、入口侧引导板112、出口侧引导板113、以及被称为侧面板的两个侧板130、131这六个构件的结合体构成。外壳110的内部空间作为收纳电池组120的收纳室起作用,并作为冷却电池组120用的冷却介质(冷却空气)所流通的冷却通路起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外壳110的长度最长的方向及从冷却介质入口114侧到冷却介质出口115侧的方向定义为长度方向。另外,与在外壳110的长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侧面(入口侧引导板112及出口侧引导板113)不同的两个侧面(两个侧板130、131)所对置的方向、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中心轴方向(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的两个电极所对置的方向)、以及将两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电连接的导电构件(母线)与两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所对置的方向被定义为宽度方向。此外,与电池模块100的设置方向无关地,将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与出口流路形成板118所对置的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
入口流路形成板111是形成外壳110上表面的长方形形状的平板。出口流路形成板118是形成外壳110底面的平板。入口流路形成板111及出口流路形成板118的彼此的长度方向端部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入口流路形成板111及出口流路形成板118由具有刚性的薄壁的金属板构成。
入口侧引导板112是形成在外壳110的长度方向上对置的侧面的一侧的板状构件。出口侧引导板113是形成在外壳110的长度方向上对置的侧面的另一侧的板状构件。入口侧引导板112及出口侧引导板113由具有刚性的薄壁的金属板构成。
在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与入口侧引导板112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入口114,该冷却介质入口114构成将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空气向外壳110内部导入的导入口。在冷却介质入口114设有用于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介质入口114的冷却介质入口通道116。如上所述,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与出口流路形成板118彼此错开配置,外壳110的入口侧端部形成为台阶状。在出口流路形成板118与出口侧引导板113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出口115,该冷却介质出口115构成将冷却空气从外壳110内部导出的导出口。在冷却介质出口115设有用于将冷却空气从冷却介质出口115导向外部的冷却介质出口通道117。
冷却介质入口114及冷却介质出口115的位置在高度方向(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与出口流路形成板118的对置方向)上错开。即,冷却介质入口114位于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侧,冷却介质出口115位于出口流路形成板118侧。
考虑到电池块的组装性,而将入口流路形成板111、出口侧引导板113、冷却介质入口114及冷却介质入口通道116一体形成,并将出口流路形成板118、入口侧引导板112、冷却介质出口115及冷却介质出口通道117一体形成。
一体形成的入口流路形成板111、出口侧引导板113、冷却介质入口114、冷却介质入口通道116、以及同样一体形成的出口流路形成板118、入口侧引导板112、冷却介质出口115、冷却介质出口通道117通过对金属进行模具铸造而制作,具有比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制作的框体厚的厚度,因此对于来自外部的载荷或冲击具有更高的强度,并且螺纹孔或加工面的尺寸精度也高于金属板加工,因此与其它部件的组装性也高。
入口流路形成板111、出口流路形成板118、入口侧引导板112、出口侧引导板113、冷却介质入口114及冷却介质出口115与侧板130、131的结合通过螺钉、螺栓或铆钉等固定工具(未图示)进行。
侧板130、131是形成在外壳110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侧面的平板状构件,是由具有电绝缘性的PBT等树脂构成的成型体。侧板130、131的壁厚比入口流路形成板111、出口流路形成板118、入口侧引导板112及出口侧引导板113的壁厚更厚。关于侧板130、131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进行叙述。
在侧板130、131的外侧、即在电池组120的收纳室的相反侧设有被称为侧面罩的覆盖构件160。图7中仅图示出侧板130的外侧的覆盖构件160,但在侧板131的外侧也设有覆盖构件160。覆盖构件160通过螺栓或铆钉等固定工具(未图示)固定在侧板130上。
覆盖构件160是通过对铁或铝等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得到的平板,或者是通过对PBT等树脂进行成型而形成的平板,为与侧板130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覆盖构件160的包括与后述的侧板130的贯通孔132对应的部位在内的区域向侧板130的相反侧一样地鼓起。因此,在侧板130的外侧即形成电池组120的收纳室的内壁面相反侧的外壁面、与覆盖构件160的内壁面即侧板130侧的面之间形成空间。
该空间除了被利用作为气体排出空间之外,也被利用作为使安装在侧板130上的母线或电压检测导体不与覆盖构件160接触的空间。
(电池组)
电池组120是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集合体(锂离子电池单元组)。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排列收纳于在外壳110的内部形成的收纳室中,并且被侧板130、131从宽度方向夹持,通过与被称为母线的多个导电构件的接合而串联地电连接。
锂离子电池单元140是圆柱形状的结构体,在注入有电解液的电池壳体的内部收纳有电池元件及安全阀等构成部件而构成。
特别是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外壳110的内部排列配置16个圆筒形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而构成电池组120。具体而言,在横向放倒成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中心轴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将八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并列配置而构成第一电池单元列121。而且,与第一电池单元列121同样地配置8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而构成第二电池单元列122。电池组120通过将第一电池单元列121和第二电池单元列122沿高度方向层叠(堆垛或叠层)而构成。
即,电池组120将锂离子电池单元140沿长度方向排列八列并沿高度方向排列两排或两层而构成。
第一电池单元列121及第二电池单元列122彼此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即第一电池单元列121比第二电池单元列122靠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侧,即偏向冷却介质入口114侧配置。另一方面,第二电池单元列122比第一电池单元列121靠出口流路形成板侧,即偏向冷却介质出口115侧配置。
例如,以如下方式将第一电池单元列121及第二电池单元列122在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即,使第一电池单元列121的位于最靠冷却介质出口115侧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中心轴的长度方向的位置成为第二电池单元列122的位于最靠冷却介质出口115侧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中心轴与和其相邻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中心轴之间的中间位置。
构成第一电池单元列121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以端子的方向交替反向的方式并列配置。构成第二电池单元列122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也同样以端子的方向交替反向的方式并列配置。
但是,构成第一电池单元列121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端子的从冷却介质入口114侧向冷却介质出口115侧的排列顺序与构成第二电池单元列122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端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第一电池单元列121的面向侧板130侧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端子从冷却介质入口114侧朝向冷却介质出口115侧按照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端子的顺序配置。另一方面,第二电池单元列122的面向侧板130侧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端子从冷却介质入口114侧朝向冷却介质出口115侧按照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的顺序配置。
如此,通过将第一电池单元列121和第二电池单元列122在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能够降低电池组12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够在高度方向上使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小型化。
(侧板)
接下来,对从两侧夹持电池组120的侧板130、13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为了便于理解,仅说明一方的侧板130的结构,但另一方的侧板131也基本上与侧板130同样构成。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侧板130上,与电池组120的最高电位侧单元的正极连接的正极侧连接端子和与电池组120的最低电位侧单元的负极连接的负极侧连接端子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侧板130的上表面即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侧的面上。正负极侧连接端子分别与和电池模块100不同的作为组件构成的正负极的直流电输入输出端子(省略图示)连接。
在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中,在其正极侧连接端子上连接有正极侧电源电缆(未图示),在其负极侧连接端子上连接有与SD开关700的一端侧电连接的电缆(未图示)的端子。在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中,在其正极侧连接端子上连接有与SD开关700的另一端侧电连接的电缆(未图示)的端子,在其负极侧连接端子上连接有负极侧电源电缆(未图示)的端子。
如图7所示,侧板130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形状,且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贯通的16个圆形的贯通孔132。贯通孔132以对应于16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电极位置而进行开口的方式配置。因此,当电池组120收纳在外壳110内时,侧板130的各贯通孔132被对应的锂离子电池单元140一端侧的端子面堵塞,侧板131侧的贯通孔132被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另一端侧的端子面堵塞。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的正负极通过与侧板130、131的贯通孔132关联配设的未图示的母线(导电构件)而相互电连接。母线被TIG焊接于电池单元的正负极。需要说明的是,母线安装并定位于侧板130、131。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侧板130的上表面即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侧的面上设有连接端子810。连接端子810通过与侧板130相同的成形材料一体成形于侧板130,并配置在侧板130的上表面中的冷却介质入口114侧。各连接端子810将从控制装置900的电压检测用连接器912延伸出的配线(连接线)800和后述的多个电压检测导体(未图示)电连接。
电压检测用连接器912分别设置在控制装置90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连接线800与配置在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上方的控制装置900的连接器912连接,其中,该连接线800是与分别设置在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的侧板130和131上的两个连接端子810连接的连接线。另一方面,连接线800与配置在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上方的控制装置900的连接器912连接,其中,该连接线800是与分别设置在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的侧板130和131上的两个连接端子810连接的连接线。
在连接器912上连接有对32个电池单元140的电压进行检测的多个电压检测导体。各个电压检测导体与将锂离子电池单元140串联连接的母线分别连接。多个电压检测导体通过镶嵌模制成形等将预先由树脂一体化的作为组件而制作的部件与侧板130、131一体成型而构成。各电压检测导体的前端部被TIG焊接于母线。
-控制装置-
接下来,对控制装置9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图5所示,控制装置900载置在电池模块100的上方。具体而言,跨高电位侧电池模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模块100b的上方而载置。
如图8~图10所示,控制装置900大体划分为由大致长方体状的框体910和收纳在框体910内部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电路基板950构成。在电路基板950上设有图1~3所示的单元控制器200、蓄电池控制器300、以及它们的周边电路(电源电路301等)。
框体910是扁平的长方体状的金属制箱体,由形成框体910的上表面的框体罩(第二金属构件)920和形成框体910的下表面及侧面的框体壳体(第一金属构件)930构成。框体壳体930包含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底板930B,将底板930B的外表面作为框体910的下表面。
框体壳体930通过对金属进行模具铸造而制作,具有比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制作的框体厚的厚度,因此对于来自外部的载荷或冲击具有更高的强度,并且螺纹孔或加工面的尺寸精度也高于金属板加工,因而与其它部件的组装性也高。框体罩920通过对铁或铝等的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作。
在形成框体壳体930的侧面的外壁面930S上设有多个凸起部936。框体罩920的周缘部为了提高强度而向下方折弯,形成框体910的侧面的一部分。此外,在框体罩920的周缘部上形成有通过向下方折弯后再向水平折弯而与各凸起部936对应的多个凸起部921(特别是参照图15)。
凸起部921相对于框体910的上表面(框体罩920的上表面),在沿其下表面方向形成了高低差的位置上,与上表面平行且沿各凸起部936向侧方突出。在凸起部936的上表面形成有内螺纹,在凸起部921的与内螺纹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贯通孔。从上方将螺钉970插通到贯通孔中,使螺钉970与凸起部936的内螺纹螺合。由此,凸起部921被固定于凸起部936,框体罩920被固定于框体壳体930。
在沿框体壳体930的长度方向对置的侧面930S上的比凸起部936靠壳体底面侧,朝向壳体外侧突出设置有多个凸起部935,在凸起部935上沿着高度方向设有贯通孔。而且,如图5及图6所示,在构成电池模块100的入口流路形成板111的上表面上沿高度方向设有凸起部119。
使用框体壳体930的多个凸起部935和设置在入口流路形成板111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凸起部119,通过螺钉等固定工具将控制装置900和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池侧电池块100b连接固定。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上设有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931a、931b,在开口部931a、931b的下表面周缘设有阶梯部931aR、931bR(图10,特别是参照图13)。阶梯部931aR、931bR由从底板930B的下表面呈矩形环状突出的突部形成。在该阶梯部931aR、931bR分别嵌入并固定有绝缘板940a、940b。在绝缘板940a、940b的固定中使用双面带或粘结材料等。绝缘板940a、940b通过在铁或铝等的金属薄板的两面涂覆橡胶等绝缘片而形成,同时具有形状保持力和绝缘功能。
在框体壳体930中的底板930B的四角突出设置有朝壳体内方突出的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和朝壳体外方突出的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在底板930B的中央突出设置有朝壳体内方突出的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和朝壳体外方突出的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
在电路基板950的四角和中央部设有安装用的贯通孔,螺钉960从上方穿过贯通孔。在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形成有相对于螺钉960的连续的内螺纹。即,通过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形成充分的螺纹牙数的连续的内螺纹,通过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形成充分的螺纹牙数的内螺纹。
螺钉960贯通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而进入到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内,并同时与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螺合。而且,螺钉960贯通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而进入到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内,并同时与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螺合。由此,电路基板950充分牢固地固定于框体壳体930。
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从底板930B的内侧向上方突出,电路基板950由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的前端即上表面支承,因此电路基板950从底板930B的上表面(内表面)分离而配设于框体。由此,电路基板950不与底板930B接触,而确保电路基板950相对于框体壳体930的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的高度,而能够调整电路基板950的高度。
如图9所示,多个电子部件(未图示)或多个连接器911、912、913通过钎焊而连接在电路基板950的上表面,连接器及电子部件的引线部980(参照图11及图14)的前端在电路基板950的下表面突出。作为连接器,有电压检测用连接器912、温度检测用连接器913及外部连接用连接器911等。
在框体壳体930的宽度方向的侧面设有多个切口部,以使连接器911、912、913向框体壳体930的外部露出。在电压检测用连接器912上结合有与32个锂离子电池单元140电连接的连接线800的连接器,在温度检测用连接器913上结合有配置在电池模块100内部的多个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的信号线的连接器(未图示)。
如图9及图16所示,在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俯视下呈矩形的凸起956。凸起956的上表面进行了表面加工,且在该面上安装有由热传导性良好的绝缘材料制作的散热片955。以使散热片955的上表面与安装在框体壳体930上的电路基板950的下表面相接的方式分别确定凸起956的高度和散热片955的厚度。
散热片955例如使用单面具有粘接性的硅系树脂片,粘接在凸起956的上表面。优选该散热片955配置在电路基板950内的发热量多的电子部件、例如图1所示的电源电路301的下方。
通过此种散热片955,电路基板950的电子部件所产生的热量从散热片955向框体壳体930、电池块100的外壳110传递。在电池块外壳110的内部输送有对电池单元进行冷却的空气。因此,外壳110与冷却风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能够对电子部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高效率的散热。
接下来,对以上说明的控制装置900的各部分的尺寸设定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不使将罩920安装于壳体930的螺钉970的螺钉头从控制装置900的罩920的上表面突出。
即,如上所述,框体910由形成框体910的上表面的框体罩920和形成框体910的下表面及侧面的框体壳体930构成。将框体罩920的凸起部921载置于框体壳体930的凸起部936,通过螺钉970将两者紧固。如图15所示,凸起部921的上表面相对于框体罩920的上表面具有高低差L51,螺钉970具有从凸起部9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上表面部970H。上表面部970H的高度L52以成为
L52<L51    式(1)
的方式进行尺寸设定。因此,螺钉970的上表面部970H不比框体91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
如此,用于通过螺钉970将框体壳体930和框体罩920固定的凸起部921、936设置在形成框体910侧面的外壁面930S上,且凸起部921的上表面与框体罩920的上表面的高低差大于螺钉970的上表面部970H的高度,因此能够抑制控制装置900中的框体910的高度。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以下的结构,而抑制安装在外壳110上的控制装置900的上表面高度位置,并确保将电路基板950向壳体930紧固的螺钉的螺钉螺合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底板930B的四角,使内侧凸起部932a从底板930B的上表面向壳体内方突出设置,并使外侧凸起部932b从底板930B的下表面向壳体外方突出设置。而且,在底板930B的中央,使内侧凸起部932c从底板930B的上表面向壳体内方突出设置,并使外侧凸起部932d从底板930B的下表面向壳体外方突出设置。设置外侧凸起部932b和932d是为了通过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和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形成充分的螺纹牙数的连续的内螺纹,并通过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和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形成充分的螺纹牙数的连续的内螺纹。由此,电路基板950通过螺钉960充分牢固地固定于框体壳体930。
然而,由于外部凸起部932b及932d从底板930B的下表面突出,因此若在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与底板930B之间空出充分的距离,则控制装置900的安装高度变高。
(3)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入口流路形成板111上设置凹部111a,并在电池块100a、100b之间形成间隙100D,将外部凸起部932b、932d收容在这些空间中,由此抑制控制装置900的安装高度。
如上所述,框体910跨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池侧电池块100b进行固定。即,将框体壳体930的多个凸起部935载置于在各电池块100a、100b的入口流路形成板111的上表面设置的多个凸起部119的上表面,并通过螺钉进行固定。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外部凸起部932b、932d从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的下表面突出了突出量L7。当底板930的最下表面与入口流路形成板111的上表面的距离为L8时,突出量L7大于距离L8。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外壳110中的入口流路形成板111的上表面的与各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对置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凹部111a。因此,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收容在凹部111a内。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电池块100a、100b以在安装于一方的电池块的侧板130的外侧的覆盖构件160与安装于另一方的电池块的侧板131的外侧的覆盖构件160之间形成间隙100D的方式固定于模块基底件101。如图11和图13所示,从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的下表面中央向外方突出的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配置在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与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的间隙100D的位置,其整个高度收容在间隙100D内。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电池块100a、100b之间的间隙100D和入口流路形成板111的上表面的凹部111a,并使五个外部凸起部932b、932d位于该空间,因此能够确保将电路基板950向壳体930紧固的螺钉的螺钉螺合长度,并抑制控制装置900的组装高度。
此外,高电位侧电池块100a及低电位侧电池块100b的相互的凸起部119彼此通过控制装置900连接而固定。由此,控制装置900作为电池模块100中的支承、加强构件起作用,能够提高电池模块100的强度。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引线部980从电路基板950的背面突出,因此在引线部980的前端与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之间需要确保规定的绝缘距离,但另一方面,需要抑制控制装置900的组装高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以下的结构,来抑制控制装置900的上表面高度位置,并同时确保引线部980与框体壳体930之间的绝缘性能。
(a)如上所述,在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上设置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931a、931b,该开口部931a、931b形成有阶梯部931aR、931bR(参照图10),从下表面将绝缘板940a、940b分别嵌入固定在阶梯部931aR、931bR。
当连接器912的引线部980从电路基板950的下表面的突出高度为L1,从底板930B的上表面到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的前端的距离为L2,从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的前端到绝缘板940a、940b的表面的距离为L3时,设定为
L2<L1<L3式(2)。
根据式(2)的条件,不使引线部980从底板930B的开口部931a、931b向下方突出,就能够使引线部980的前端在开口部931a、931b内接近绝缘板940a、940b。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即使引线部980的前端与绝缘板940a、940b接触也不会发生短路,但优选隔开一些尺寸,以免没用的反作用力从绝缘板940a、940b作用于引线部980。
(b)此外,也可以取代在两面涂敷有绝缘塗料的绝缘板940a、940b,而利用仅在与电路基板950对置的表面涂敷有绝缘塗料的绝缘板、仅在与电池块对置的背面涂敷有绝缘塗料的绝缘板、或在两面均未涂敷绝缘塗料的金属板来密闭开口部931a、931b。这种情况下的各部分尺寸的条件是上述式(2)。
(c)利用密封板来密闭开口部931a、931b的目的是防止尘埃向框体壳体内进入,但也可以省略密封板而使开口部931a、931b为敞开状态。这种情况下的各部分尺寸的条件如下所述。
当连接器912的引线部980从电路基板950的下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为L1,从底板930B的上表面到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的前端的距离为L2,从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的前端到外壳110的上表面的距离为L4时,可以设定为
L2<L1<L4式(3)。
根据式(3)的条件,由于能够使引线部950的前端从开口部931a、931b突出,因此进一步提高控制装置900的安装高度降低效果。
(d)如下所述设定绝缘板940a、940b的厚度时,能够抑制绝缘板940a、940b的背面与壳体910的上表面的距离。如图14所示,当绝缘板940a、940b的板厚为L5,阶梯部931aR、931bR的深度为L6时,设定为
L5≤L6        式(4)。
因此,绝缘板940a、940b不从阶梯部931aR、931bR的最下表面、即不从壳体930的最下表面突出。
(e)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式(4)的条件而采用下式(5)。如图13及图14所示,当绝缘板940a、940b的厚度为L5,从底板930B的下表面到壳体111的上表面的距离为L8时,可以设定为
L6<L5<(L6+L8)        式(5)。
(5)在本实施方式中,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从底板930B的内侧向上方突出,电路基板950由四角内侧凸起部932a、中央内侧凸起部932c的前端支承,因此,电路基板950从底板930B的上表面(内表面)分离。由此,电路基板950不与底板930B接触,而确保电路基板950相对于框体壳体930的绝缘。
(6)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950的下表面经由散热片955与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相接。因此,从安装在电路基板950上的电子部件发出的热量从框体壳体930向外壳110传热,能够有效地对电子部件进行散热。
[变形例]
可以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进行如下变形。
(A)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从凸起部921的上方穿过而与凸起部936螺合的螺钉970将框体罩920固定于框体壳体930,但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变形例。
(1)也可以在凸起部936形成贯通孔,并采用由从下方穿过贯通孔的螺钉和在凸起部921的上表面与螺钉螺合的螺母构成的紧固结构。
(2)还可以采用在凸起部936植入设置自攻螺钉而使其贯通凸起部921的贯通孔,并在自攻螺钉上螺合螺母的紧固结构。
(B)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了两个开口部931a、931b,但也可以形成为一个或三个以上。而且,开口部931a、931b的尺寸只要小于底板930B即可。此外,开口部931a、931b只要设置在与向电路基板950的下表面突出的引线部980面对的位置上即可。
(C)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设置在底板930B的下表面上的四角外侧凸起部932b、中央外侧凸起部932d收容在间隙100D及设置于电池模块100的外壳110上的凹部111a内,但在框体壳体930的底板930B的中央部未固定电路基板950而仅在四角进行固定时,也可以省略间隙100D形成的凸起部收容,而仅由凹部111a来收容凸起部。
(D)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由两个电池块100a、100b构成电池模块100,并跨两个电池块100a、100b而设置了控制装置900的框体910。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在一个电池块上设置控制装置的框体而构成的蓄电装置。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池块,其具备金属制的外壳及收纳在所述金属制外壳内的多个电池单元;
控制装置,其具备金属制的框体及安装有电子部件且收纳在所述金属制的框体内的电路基板,该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池块的上表面而监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的物理状态,
所述框体具备上表面敞开的有底的壳体和对所述壳体的敞开面进行密闭的罩,
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形成有从底板的上表面向壳体内方突出的内侧凸起部和从底板的下表面向壳体外方突出的外侧凸起部,
所述电路基板设置在所述内侧凸起部的上表面,
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有收容所述外侧凸起部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电池块,
所述框体跨多个所述电池块的外壳上表面而进行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上安装有引线部从下表面突出的连接器,
与所述连接器对置的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表面设有使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壳体进行热接触的热传导构件,所述热传导构件与所述电路基板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下表面突出的所述引线的突出长度为S1、所述底板的内侧凸起部的突出高度为S2、从所述内侧凸起部的前端到所述电池块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的距离为S3时,设定为S2<S1<S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由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的密封板堵塞,
在从所述内侧凸起部的前端到所述密封板的与所述电路基板对置的上表面的距离为S4时,设定成S2<S1<S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板是在与所述框体的内部相面对的单面上设有绝缘剂的金属板、或在两面设有绝缘剂的金属板、或在两面均未设置绝缘材料的金属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的底板下表面设有包围开口部的突部,所述密封板设置在由所述突部包围的阶梯部,在所述密封板的厚度为S5、所述突部的突出高度为S6时,设定为S5≤S6。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的底板下表面设有包围开口部的突部,
所述密封板设置在由所述突部包围的阶梯部,
在所述密封板的厚度为S5、所述突部的突出高度为S6、从所述突部到所述电池块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的距离为S7时,设定为S6<S5<(S6+S7)。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侧面突出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凸起部,
在所述罩上突出设置有沿着所述壳体的各凸起部向侧方突出的多个凸起部,该凸起部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成比所述罩的上表面低出高低差S8,
所述壳体的凸起部与所述罩的凸起部通过螺钉进行紧固,该螺钉包含从所述壳体的凸起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高度S9的上表面部,且S9<S8。
CN201110229539.0A 2010-09-03 2011-08-11 车载用蓄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64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7856 2010-09-03
JP2010-197856 2010-09-03
JP2011-086279 2011-04-08
JP2011086279A JP5228076B2 (ja) 2010-09-03 2011-04-08 車載用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6448A true CN102386448A (zh) 2012-03-21
CN102386448B CN102386448B (zh) 2014-08-13

Family

ID=44800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953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6448B (zh) 2010-09-03 2011-08-11 车载用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05450B2 (zh)
EP (1) EP2426755B1 (zh)
JP (1) JP5228076B2 (zh)
CN (1) CN10238644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2693A (zh) * 2014-05-22 2014-08-2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高压箱
CN104067385A (zh) * 2012-01-24 2014-09-24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收纳用封装体以及电子装置
CN105826494A (zh) * 2015-01-28 2016-08-03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6463789A (zh) * 2014-05-02 2017-02-22 杜克斯有限公司 电池状况确定
CN113363657A (zh) * 2020-03-06 2021-09-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封装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31613A1 (ja) * 2011-08-26 2013-03-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WO2013183011A2 (en) * 2012-06-07 2013-12-12 Intal Tech Ltd. Electronic equipment building blocks for rack mounting
US9550425B2 (en) 2012-06-13 2017-01-2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for vehicle deployment
EP2696432B1 (en) 2012-08-08 2014-11-19 Datang NXP Semiconductors Co., Ltd. Energy storage cell for a multi-cell energy storage device
DE102012215206B4 (de) * 2012-08-28 2022-01-13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zelle, Batteriezellenmodul,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tteriezellenmoduls, Batterie und Kraftfahrzeug
JPWO2014068899A1 (ja) * 2012-10-29 2016-09-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6085784B2 (ja) * 2013-02-20 2017-03-01 株式会社キャプテックス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932704B2 (ja) * 2013-04-04 2016-06-08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力変換装置
TWI493770B (zh) 2014-04-21 2015-07-21 Energy Control Ltd 具過充電放電裝置的二次集合電池
JP6314809B2 (ja) * 2014-12-10 2018-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電子制御装置
DE102016104174A1 (de) 2016-03-08 2017-09-1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Modul für eine Traktionsbatterie und entsprechende Traktionsbatterie
JP2018037184A (ja) * 2016-08-30 2018-03-0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787263B2 (ja) * 2017-07-10 2020-1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7006051B2 (ja) * 2017-09-08 2022-02-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導電部材および保護部材
CN109148779A (zh) * 2018-09-13 2019-01-04 福建云众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模组
CN209496928U (zh) * 2019-04-12 2019-10-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KR102120933B1 (ko) * 2019-09-06 2020-06-09 주식회사 알멕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모듈 케이스
US11394076B2 (en) * 2020-09-15 2022-07-19 Lithium Power Inc. Battery pack with a plurality of battery cells
DE102021114090B4 (de) 2021-06-01 2023-01-26 Webasto SE Batterie und Batteriesteuerungsverfahren
DE102021122910A1 (de) 2021-09-03 2023-03-09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Deckelteil als Teil eines Traktionsbatteriegehäuses sowie Traktionsbatterieeinheit mit einem solchen Deckelteil
CN216054914U (zh) * 2021-09-28 2022-03-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加热电池包、可加热电池系统及车辆
US12002982B1 (en) * 2023-06-26 2024-06-04 Rivian Ip Holdings, Llc Battery pack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5022A (zh) * 2006-02-28 2009-03-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组的车载构造
WO2009103466A1 (de) * 2008-02-23 2009-08-27 Daimelr Ag Batterie mit einer in einem batteriegehäuse angeordneten wärmeleitplatte zum temperieren der batteri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batterie
CN101552351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池模块、具有该电池模块的蓄电装置和电机系统
CN101678744A (zh) * 2007-04-27 2010-03-24 美铝公司 储能装置
US20100116570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Device, Electric Motor Drive System and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3934B2 (ja) * 1997-03-05 2005-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構造
JP4168486B2 (ja) * 1998-08-25 2008-10-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コントローラ格納構造および格納方法
JP2000223160A (ja) 1999-01-29 2000-08-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
WO2001097583A2 (en) * 2000-06-12 2001-12-20 Bourns, Inc. Molded electronic assembly
US6926541B2 (en) * 2002-08-30 2005-08-09 Yazaki Corporation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junction box
JP2010197856A (ja) 2009-02-26 2010-09-09 Ricoh Co Ltd 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9012A (ja) * 2009-08-26 2011-03-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5542549B2 (ja) * 2009-08-31 2014-07-09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
KR101302562B1 (ko) 2009-10-14 2013-09-0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블랙박스 데이터의 위변조 방지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5022A (zh) * 2006-02-28 2009-03-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组的车载构造
CN101678744A (zh) * 2007-04-27 2010-03-24 美铝公司 储能装置
WO2009103466A1 (de) * 2008-02-23 2009-08-27 Daimelr Ag Batterie mit einer in einem batteriegehäuse angeordneten wärmeleitplatte zum temperieren der batteri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batterie
CN101552351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池模块、具有该电池模块的蓄电装置和电机系统
US20100116570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Device, Electric Motor Drive System and Vehicle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7385A (zh) * 2012-01-24 2014-09-24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收纳用封装体以及电子装置
CN104067385B (zh) * 2012-01-24 2017-02-22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收纳用封装体以及电子装置
CN106463789A (zh) * 2014-05-02 2017-02-22 杜克斯有限公司 电池状况确定
CN106463789B (zh) * 2014-05-02 2019-12-31 杜克斯有限公司 电池状况确定
CN111048859A (zh) * 2014-05-02 2020-04-21 杜克斯有限公司 电池状况确定
US11192461B2 (en) 2014-05-02 2021-12-07 Dukosi Limited Battery condition determination
CN104002693A (zh) * 2014-05-22 2014-08-2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高压箱
CN105826494A (zh) * 2015-01-28 2016-08-03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5826494B (zh) * 2015-01-28 2019-01-11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3363657A (zh) * 2020-03-06 2021-09-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封装体
US11584212B2 (en) 2020-03-06 2023-02-21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pack having overlapping battery modules
CN113363657B (zh) * 2020-03-06 2023-08-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封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26755A2 (en) 2012-03-07
US20120057316A1 (en) 2012-03-08
US8605450B2 (en) 2013-12-10
CN102386448B (zh) 2014-08-13
JP2012074350A (ja) 2012-04-12
JP5228076B2 (ja) 2013-07-03
EP2426755A3 (en) 2012-11-28
EP2426755B1 (en) 2013-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6448B (zh) 车载用蓄电装置
CN102646796B (zh) 蓄电池模块
CN101552351B (zh) 电池模块、具有该电池模块的蓄电装置和电机系统
JP5726605B2 (ja) 組電池を内蔵した電池ブロックおよび蓄電装置
CN102110793B (zh) 蓄电装置
JP5331493B2 (ja) 電池制御装置
CN102769313B (zh) 电池系统
CN101399456B (zh) 多节串联电池控制系统
WO2012053426A1 (ja)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5276915B2 (ja) 二次電池を用いた電源装置
US11539087B2 (en) Vehicle energy-storage systems
EP2686904B1 (en) Battery power source control and current de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P2426775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with same
KR102224592B1 (ko) 매트릭스 구조의 배터리 팩을 갖는 전기 자동차용 배터리 장치
CN102447083A (zh) 蓄电装置
JP5298093B2 (ja) 蓄電装置
JP5470317B2 (ja) 蓄電装置
JP5530884B2 (ja) 蓄電装置
JP2010176999A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KR101241798B1 (ko)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용 파워 릴레이 조립체
JP2012033299A (ja) 蓄電装置
JP2018133269A (ja) 電池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Japan in Ibaraki County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in Ibaraki County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TO: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