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2374B - 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62374B CN102362374B CN201080013637.4A CN201080013637A CN102362374B CN 102362374 B CN102362374 B CN 102362374B CN 201080013637 A CN201080013637 A CN 201080013637A CN 102362374 B CN102362374 B CN 1023623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t part
- out terminal
- busbar
- circuit board
- outside l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41—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 H01H85/044—General constructions or structure of low voltage fuses, i.e. below 1000 V, or of fuses where the applicable voltage is not specifi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24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fuse and another component or apparatus
- H01H2085/0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a binding post of a storage batter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055—Fusible members
- H01H2085/0555—Input terminal connected to a plurality of output terminals, e.g. multielectrod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Measuring Instrument Details And Bridges, And Automatic Balancing Devices (AREA)
- F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汇流条装置(1),其装配有: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50)上的蓄电池极柱(52)的汇流条(2);封盖所述汇流条(2)的绝缘壳体(3);装接于所述壳体(3)的电路板(5);以及安装在所述电路板(5)上的电子部件(4)。汇流条(2)装配有:第一平板部(9),该第一平板部具有上面装有蓄电池极柱(52)的蓄电池装接部(13);第二平板部(11),该第二平板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平板部(9)的第一平行部(16),以及从该第一平行部(16)延伸而连接与负载相连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的电线连接部(21);以及第三平板部(10),该第三平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板部(9)与所述第二平板部(11)之间并且与所述电路板(5)平行地设置。所述第三平板部(10)处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9)垂直的方向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汇流条装置,并且涉及一种包括被提供有来自蓄电池的电流的汇流条、用于封盖该汇流条的绝缘壳体、装接于该壳体的电路板以及安装在该电路板上的电子部件的汇流条装置。
背景技术
下面描述由本发明的申请人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238955中所公开的相关汇流条装置来作为参考实例。图9和图10中所示的汇流条装置901包括:汇流条902,作为被提供有电流的电导体;封盖该汇流条902的绝缘壳体903;装接于该壳体903的电路板905;安装在该电路板905上以检测当电流被提供到汇流条902时所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的霍尔IC 904(电子部件);以及装接于该电路板905以将霍尔IC 904的电信号输出到外部的外部输出端子907。
如图10所示,通过第一平板部909和连接于该第一平板部909的第二平板部910而使汇流条902大致形成为L的形状。
汇流条902包括连接于蓄电池(附图中未示出)的蓄电池极柱(附图中未示出)的蓄电池装接部913、在与蓄电池分离的方向上邻接于蓄电池装接部913的传感器安装部914、用于使外部输出端子907自由插入的端子自由插入孔915以及与连接于负载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相连接的电线连接部921。
第一平板部909包括蓄电池装接部913、传感器安装部914以及端子自由插入孔915。在该传感器安装部914上,安装有连接于电路板905的霍尔IC 904。
第二平板部910垂直地延伸到第一平板部909的与蓄电池装接部913分离的端部。该第二平板部910具有电线连接部921,该电线连接部921在与上述端部分离的端部中连接于与负载相连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汇流条装置901中,汇流条装置901在纵向上的长度具有其中布置了蓄电池装接部913、传感器安装部914、通过端子自由插入孔915而自由插入的外部输出端子907以及电线连接部921的尺寸。因此,汇流条902的长度很难缩短。当车辆的布置有限的时候,很难安装汇流条装置901。
从而,本发明着眼于如上所述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化的汇流条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汇流条装置,包括:汇流条,该汇流条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中的蓄电池极柱;封盖所述汇流条的绝缘壳体;装接于所述壳体的电路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汇流条包括:第一平板部,该第一平板部具有装接于蓄电池极柱的蓄电池装接部;第二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平行部,以及从该平行部延伸而连接与负载相连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的电线连接部;以及第三平板部,该第三平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电路板平行地布置;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平板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交的方向上。
优选,所述的汇流条装置还包括外部输出端子,该外部输出端子输出来自所述电子部件的电信号,所述电线连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第三平板部平行;并且所述外部输出端子的一端部装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且该外部输出端子布置在蓄电池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并且与该电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
替换地,优选,所述外部输出端子的一端部装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且该外部输出端子布置在所述第三平板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并且在与该电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而且,还提供一种熔丝单元,包括:熔丝;汇流条,该汇流条与所述熔丝一体地设置,并且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中的蓄电池极柱;封盖所述汇流条的绝缘壳体;装接于所述壳体的电路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汇流条包括:第一平板部,该第一平板部具有装接于蓄电池极柱的蓄电池装接部;第二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平行部,以及从该平行部延伸而连接与负载相连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的电线连接部;以及第三平板部,该第三平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电路板平行地布置;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平板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交的方向上。
本发明的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发明,第三平板部平行于上面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板,并且平行于与第一平板部相交(大致垂直)的方向而延伸。因此,与通常的汇流条装置相比,在本发明的汇流条装置中,汇流条在纵向上的尺寸缩短了第三平板部在纵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使汇流条装置小型化。
此外,根据上述发明,外部输出端子的另一端部布置在电线连接部与蓄电池之间,并且与该电线连接部平行地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电线连接部与蓄电池之间的空位空间,并且能够使汇流条装置小型化。
如上所述,使得外部输出端子的另一端部能够穿过电线连接部与蓄电池之间,并且与该电线连接部平行地延伸。即,当外部输出端子的另一端部在与上面设置有蓄电池极柱的端面相垂直的方向延伸时,蓄电池不受蓄电池极柱的周围形状的限制,并且能够安装该蓄电池而不用考虑蓄电池极柱的周围形状。
而且,当外部输出端子的另一端部布置在第三平板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并且在与该电线连接部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汇流条装置不受蓄电池极柱的周围形状的限制并且能够被安装。
此外,使得外部输出端子的一端部能够靠近汇流条的外缘并被固定。当沿着宽度方向固定外部输出端子时,由于与沿着汇流条的第三平板部的纵向固定外部输出端子的情况相比,外部输出端子在汇流条附近的面积更小,所以能够减少外部输出端子向汇流条的热传递。从而,汇流条装置能够被设置成可以缓解汇流条由于老化而导致的诸如弯曲或扭曲的变形,并且能够长期使用。
根据上述发明,第三平板部平行于上面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板,并且在平行于与第一平板部相交(大致垂直)的方向而延伸。因此,在本发明的熔丝单元中,汇流条在纵向上的尺寸缩短了第三平板部在纵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使熔丝单元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接于蓄电池的汇流条装置以及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熔丝单元的侧视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形成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的汇流条的透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汇流条装置以及熔丝单元的组装操作的说明图,其示出了将外部输出端子装接于未被嵌件成型的汇流条并且将上面安装有霍尔IC的电路板与磁芯装接的状态。
图4是图1所示的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的顶视图。
图5是沿图4所示的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了图5所示的汇流条的端子自由插入孔被放大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汇流条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7所示的汇流条装置的组装操作的说明图,其示出了将外部输出端子装接于未被嵌件成型的汇流条并且将上面安装有霍尔IC的电路板与磁芯装接的状态。
图9是示出了现有的汇流条装置的一个实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形成图9所示的现有的汇流条装置的汇流条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
1、101 汇流条装置
1A 熔丝单元
2、102 汇流条
3、103 壳体
4 霍尔IC(电子部件)
5 电路板
7 外部输出端子
9 第一平板部
10、100 第三平板部
11 第二平板部
13 蓄电池装接部
16 平行部
21 连接端子(电线连接部)
22 熔丝
50 蓄电池
52 蓄电池正极柱(蓄电池极柱)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通过参考图1至图6在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汇流条装置1通过蓄电池端子54和双头螺栓55电连接于下述蓄电池50的蓄电池正极柱52。
蓄电池50包括容纳壳51、蓄电池正极柱(蓄电池极柱)52以及蓄电池负极柱(附图中未示出)。容纳壳51由绝缘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形成为盒状。蓄电池正极柱52和蓄电池负极柱分别形成为大致的圆柱状并且从容纳壳51的端面突出。
汇流条装置1包括:汇流条2,该汇流条2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50中的蓄电池正极柱52,以向该汇流条2提供电流;封盖该汇流条2的壳体3;装接于该壳体3的电路板5;安装在电路板5上作为电子部件的霍尔IC(磁电转换元件)4;磁芯(屏蔽板)6;输出来自霍尔IC4的电信号的多个外部输出端子7;以及盖部8。
通过压力加工导电板来形成汇流条2。如图2和图3所示,汇流条2包括具有装接于蓄电池正极柱52的蓄电池装接部13的第一平板部9、第二平板部11以及设置在第二平板部11与第一平板部9之间并且平行于电路板5而且在与第一平板部9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平板部10。
通过平行于第一平板部9的第一平行部16以及连接于第一平行部16并且与第三平板部10平行的第二平行部17,第二平板部11形成为大致L的形状。
第一平板部9设置有装接于蓄电池正极柱52的蓄电池装接部13。
蓄电池装接部13设置在第一平板部9中。在蓄电池装接部13中,设置装接孔13A。该装接孔13A是贯穿第一平板部9的平面形状的圆孔。装接孔13A使得双头螺栓55能够穿过。如图1所示,蓄电池端子54装接于双头螺栓55的端部。即,螺母56螺合于能夠穿过装接孔13A的双头螺栓55,而将汇流条装置1连接(固定)于蓄电池端子54。当将蓄电池端子54装接于蓄电池正极柱52时,汇流条装置1能够通过蓄电池端子54和双头螺栓55装接于蓄电池正极柱52(即,蓄电池50)。
第二平板部11包括起动器用汇流条18、交流发电机用汇流条19、通过第二平行部17将起动器用汇流条18连接到交流发电机用汇流条19的连接片25、作为与连接于负载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相连接的电线连接部的连接端子21,以及熔丝22。
起动器用汇流条18设置有起动器连接部20,连接于起动器的起动器用线束(附图中未示出)装接于该起动器连接部20。起动器用汇流条18大致形成为L形状并且以第一平行部16的一部分和第二平行部17的一部分形成。起动器用汇流条18具有从第三平板部10中的与第一平板部9分离的端部延伸的端部(即,第一平行部16的端部)。起动器用汇流条18和交流发电机用汇流条19在与一对蓄电池正极柱52和蓄电池负极柱所彼此相对的X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图2中所示)相互间隔地布置。上述方向X示出了“汇流条2的纵向”。
起动器连接部20设置在起动器用汇流条18的第一平行部16中。在起动器连接部20中,设置有连接孔20A。连接孔20A是贯穿第一平行部16的平面形状的圆孔。如图4所示,下述由树脂制成的连接螺栓29插入并固定于连接孔20A。然后,将设置在起动器用线束(附图中未示出)的端部中的平板状端子配合器(附图中未示出)叠置并连接于起动器连接部20。起动器(附图中未示出)连接于起动器用线束。然后,使得连接螺栓29能够贯穿设置在起动器用线束的端子配合器中的通孔(附图中未示出)。从而,当将螺母螺合到能够贯穿起动器用线束的端子配合器的连接螺栓29时,起动器用线束被固定于汇流条2(即,汇流条装置1)。
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设置有交流电机连接部23,连接于交流电机(附图中未示出)的交流电机用线束(附图中未示出)装接于该交流电机连接部23。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大致形成为L形状并且由第一平行部16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平行部17的一部分形成。
交流电机连接部23设置在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的第一平行部16中。在交流电机连接部23中,设置有连接孔23A。该连接孔23A是贯穿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的第一平行部16的平面形状的圆孔。如图4所示,下述由树脂制成的连接螺栓30插入并固定于连接孔23A。然后,将设置在起动器用线束(附图中未示出)的端部中的平板状端子配合器(附图中未示出)叠置并连接于交流电机连接部23。交流电机(附图中未示出)连接于交流电机用线束。然后,使得连接螺栓30能够贯穿设置在交流电机用线束的端子配合器中的通孔(附图中未示出)。从而,当将螺母螺合到能够贯穿交流电机用线束的端子配合器的连接螺栓30时,交流电机用线束被固定于汇流条2(即,汇流条装置1)。
设置有一对连接片25。所述一对连接片25设置在第二平行部17的起动器用汇流条18与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之间。该一对连接片25通过下述的熔丝22彼此相连。该一对连接片25中的一个连接片25与起动器用汇流条18一体地形成。该一对连接片25中的另一个连接片25与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一体地形成。
例如,设置四个连接端子(电连接部)21。通过熔丝22在第二平行部17的与起动器用汇流条18的第一平行部16分离的端部中设置两个连接端子21。通过熔丝22在第二平行部17的与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的第一平行部16分离的端部中设置剩余两个连接端子21。连接端子21形成为平板状。连接端子21具有装配于设置在负载用线束的与负载(附图中未示出)连接的端部中的端子配合器(附图中未示出)的一端,并且该连接端子21连接于负载。连接端子21以与第三平板部10平行的方式延伸。此外,连接端子21与外部输出端子7的其它端部平行地延伸。
熔丝22由熔点相对较低的金属形成,并且当过电流供应到汇流条装置1时,该熔丝22通过自发热反应而熔断。熔丝22与第二平板部11(即,汇流条2)一体地设置。
第三平板部10从第一平板部9的与蓄电池50分离的端部延伸,并且设置在与第一平板部9交叉(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此外,第三平板部10平行于下述电路板5。第三平板部10包括传感器安装部14和端子宽松插入孔15。
传感器安装部14设置在第三平板部10中。在传感器安装部14的与第二平行部17分离的表面上,如图3所示,布置有安装在电路板5上的霍尔IC 4。
端子宽松插入孔15设置成矩形形状。该端子宽松插入孔15贯穿第三平板部10。该端子宽松插入孔15在传感器安装部14中设置成与第二平板部11侧相邻。如图5和图6所示,使外部输出端子7宽松地插入到端子宽松插入孔15中,并且被壳体3埋设。以这种方式,外部输出端子7不会与端子宽松插入孔15产生接触,并且能够穿过(松弛地插入)端子宽松插入孔15并被固定。因此,第三平板部10(即,汇流条2)与外部输出端子7绝缘。
壳体3由耐热性相对较高的合成树脂,例如尼龙树脂或聚丙烯树脂形成。壳体3封盖汇流条2的整个外部并且通过嵌件成型来埋设汇流条2和外部输出端子7。
壳体3包括覆盖汇流条2的第一平板部9的第一覆盖部41、覆盖汇流条2的第二平板部11的第二覆盖部42以及覆盖汇流条2的第三平板部10的第三覆盖部43。
第二覆盖部42通过水平部44和向下延伸部45大致形成为L形状,所述水平部44覆盖汇流条2的第一平行部16,所述向下延伸部45从水平部44延伸而覆盖第二平行部17。
第一覆盖部41包括露出部26。
露出部26从第一覆盖部41的与第三覆盖部43分离的端部切掉第一覆盖部41的两侧表面的一部分。该露出部26使第一平板部9的蓄电池装接部13的装接孔13A以及该装接孔13A附近的部分露出在外部。
水平部44包括使汇流条2的起动器连接部20露出的露出部27、能够穿过连接孔20A的连接螺栓29、使汇流条2的交流电机连接部23露出的露出部28,以及能够穿过连接孔23A的连接螺栓30。
露出部27从水平部44的靠近向下延伸部45的端部切掉水平部44的两个表面的一部分。露出部27使起动器连接部20的连接孔20A和该连接孔20A附近的部分露出在外部。露出部28从水平部44的靠近向下延伸部45的端部切掉该水平部44的两个表面的一部分。露出部28使交流电机连接部23的连接孔23A和该连接孔23A附近的部分露出在外部。
作为连接螺栓29,将附图中没有示出的螺栓插入到起动器连接部20的连接孔20A中并且一体地连接于壳体3。作为连接螺栓30,将附图中没有示出的螺栓插入到交流电机连接部23的连接孔23A中并且一体地连接于壳体3。
汇流条2的第二平行部17一体地覆盖有向下延伸部45。即,起动器用汇流条18的一部分、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的一部分、连接片25、连接端子21以及熔丝22一体地覆盖有向下延伸部45。向下延伸部45设置有连接端子容纳部33,用于将上述汇流条2的连接端子21容纳在与水平部44分离的端部中。
连接端子容纳部33形成为筒状。该连接端子容纳部33一体地设置在外壳3中。
第三覆盖部43包括容纳电路板5和安装在该电路板5上的霍尔IC4的壳体主体部31以及容纳下述外部输出端子7的其它端部的输出端子容纳部32。
如图5所示,壳体主体部31形成为在与向下延伸部45分离的方向上具有开口的盒状,并且一体地埋设汇流条2的第三平板部10。该壳体主体部31设置在汇流条2的传感器安装部14和端子宽松插入孔15上。该壳体主体部31包括段差部36、第一定位销(附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定位销(附图中未示出)以及四个夹压嵌合部(附图中未示出)。
段差部36设置在壳体主体部31的内侧周壁中,并且在其整个周长上向内突起。在该段差部36上,重叠有电路板5,并且壳体主体部31容纳该电路板5。
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分别插入到磁芯6的定位孔69中,使得将磁芯6和第三覆盖部43(即,壳体3)定位。第一定位销从壳体主体部31的宽度方向(即,方向Y)上的边缘直立设置,并且设置在露出部27侧的第一外壁部(附图中未示出)中。第二定位销设置在第三覆盖部43的与向下延伸部45相对的外表面中。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设置成向壳体3外部突出的形状。
夹压嵌合部被磁芯6的夹压片68C卡塞。例如,设置四个夹压嵌合部。作为所述四个夹压嵌合部,两个夹压嵌合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外壁部以及与该第一外壁部相对的第二外壁部(附图中未示出)中。夹压嵌合部是分别设置在壳体主体部31的一对第一外壁部和第二外壁部的外表面上的凹部形状的沟槽。该夹压嵌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第一外壁部和第二外壁部的纵向上的两端处并且设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
如图5所示,输出端子容纳部32设置在第三覆盖部43的与水平部44分离的端部中,并且设置成从第一覆盖部41的与壳体主体部31分离的表面突起。输出端子容纳部32与壳体3一体地设置。该输出端子容纳部32形成为筒状。该输出端子容纳部32容纳下述外部输出端子7的其它端部。如图1所示,输出端子容纳部32布置在连接端子容纳部33与蓄电池50之间。
作为磁电转换元件的霍尔IC(电子部件)4检测在电流被提供到汇流条2时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以将该磁通密度转换成电信号,并且输出该电信号。霍尔IC 4通过该霍尔IC 4的端子(附图中未示出)连接于电路板5。将霍尔IC 4装接于电路板5的一个表面。然后,将该霍尔IC 4容纳在壳体3的壳体主体部31中。霍尔IC 4布置在汇流条2的传感器安装部14上。电力从外部输出端子7经过电路板5被提供到霍尔IC 4。
电路板5形成为平板状。电路板5具有与上面安装有霍尔IC 4的一个表面相反的另一个表面,并且重叠在壳体主体部31的段差部36上。以这种方式,当电路板5重叠在壳体本体部31的段差部36上时,电路板5与汇流条2的第三平板部10平行。如图3所示,电路板5具有设置有端子插入孔(附图中未示出)的另一表面。将该端子插入孔插入到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以将电路板5连接到该外部输出端子7。在电路板5上,形成导电布图,用于将霍尔IC 4的端子连接到外部输出端子7。
如图3所示,磁芯6被设置成包围Z轴,该Z轴是电流被提供到汇流条2的第三平板部10的传感器安装部14中的方向。该磁芯6大致形成为矩形环状的剖面。该磁芯6包括上板部61A和61B、与上板部61A和61B相对的下板部63、从上板部61A的边缘和下板部63的一个边缘延伸的第一侧板部62,以及连接于上板部61B的边缘和下板部63的另一个边缘的第二侧板部64。第一侧板部62与第二侧板部64相对。在上板部61A和61B之间设置有间隔(附图中未示出)。即,在围绕Z轴的方向Z1的中心设置间隔。
此外,磁芯6被分割成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两部分。第一分割屏蔽板66包括上板部61A和连接于该上板部61A的第一侧板部62。第二分隔屏蔽板67包括上板部61B、从该上板部61B延伸的第二侧板部64,以及从第二侧板部64延伸并且与上板部61B相对的下板部63。
磁芯6的以这种方式分割的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被装接成围绕壳体主体部31的轴方向。此时,上板部61A和61B装接于盖部8,该盖部8装接成封盖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设置在上板部61A和61B之间的间隔设置在第三覆盖部43的与向下延伸部45分离的表面上。当以上述方式将磁芯6装接于壳体本体部31上时,霍尔IC 4布置在被磁芯6所包围的空间中。
此外,磁芯6设置有用于将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装接到盖部8的夹压片68A、夹压片68B、被夹压片68B卡塞的夹压嵌合部(附图中未示出)、用于将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装接到壳体主体部31的夹压片68C,以及两个定位孔69。将夹压片68A卡塞到盖部8的夹压嵌合部(附图中未示出)。
例如,设置四个夹压片68A。在第一分割屏蔽板66中设置两个夹压片68A。该夹压片68A被设置成当将盖部8装接成封盖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时,从第一分割屏蔽板66的与第二分割屏蔽板67的上板部61B相对的上板部61A的边缘突出,并且在纵向上彼此间隔。在第二分割屏蔽板67中设置两个夹压片68A。该夹压片68A被设置成当将盖部8装接成封盖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时,从第二分割屏蔽板67的与第一分割屏蔽板66的上板部61A相对的上板部61B的边缘突出,并且在纵向上彼此间隔。
例如,仅仅在第二分割屏蔽板67中设置两个夹压片68B。该夹压片68B被设置成当将第二分割屏蔽板67装接到壳体主体部31时,从第二分割屏蔽板67的与第一分割屏蔽板66的第一侧板部62靠近的下板部63的边缘突出,并且在纵向上彼此间隔。
例如,仅仅在第一分割屏蔽板66中设置两个夹压嵌合部。该夹压嵌合部设置在第一侧板部62的与上板部61A分离的端部中,并且是从其外表面设置成凹状的沟槽。该夹压嵌合部设置成在第一侧板部62的纵向上彼此间隔。
例如,在磁芯6中设置四个夹压片68C。在第一分隔屏蔽板66中设置两个夹压片68C。该夹压片68C设置成当将第一分割屏蔽板66装接到壳体主体部31时,从第一侧板部62的纵向上的两个边缘突出,并且设置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在第二分割屏蔽板67中设置两个夹压片68C。该夹压片68C设置成当将第二分割屏蔽板67装接到壳体主体部31时,从第二侧板部64的纵向上的两个边缘突出,并且设置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
例如,设置两个定位孔69。将设置在壳体主体部31中的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分别插入到两个定位孔69中。定位孔69穿过磁芯6。一个定位孔69设置在第一分割屏蔽板66的第一侧板部62的与上板部61A分离的端部中,并且设置在该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另一个定位销69设置在第二分割屏蔽板67的下板部63的与第二侧板部64分离的端部处,并且设置在该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
在图示的实例中,设置四个外部输出端子7。如图3所示,该四个外部输出端子7沿着汇流条2的第三平板部10的宽度方向(即,方向Y)布置。如图5所示,外部输出端子7被宽松地插入到汇流条2的端子宽松插入孔15中,并且被一体地埋设在壳体3中。该外部输出端子7将上述霍尔IC 4所输出的电信号输出到外部。此外,如上所述,外部输出端子7通过电路板5将电力提供到霍尔IC 4。外部输出端子7形成为L形状。该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被宽松地插入到汇流条2的端子宽松插入孔15中,而后,被插入到电路板5的端子插入孔中。此外,该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被容纳在输出端子容纳部32中。该外部输出端子7使其另一端部布置在汇流条2的连接端子21与蓄电池50之间。从而,使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以与汇流条2的连接端子21平行的方式延伸。
盖部8装接成封盖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以防止诸如灰尘或水的异物进入到该壳体主体部31中。该盖部8由非磁性件形成。该盖部8设置有被磁芯6的夹压片68A卡塞的夹压嵌合部。
夹压嵌合部是当将盖部8装接到壳体主体部31时从该盖部8的一个外表面设置成凹状的沟槽。
现在,在下面将描述组装汇流条装置1的过程。如上所述,通过嵌件成型将汇流条2和外部输出端子7一体地埋设在壳体3中。此时,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宽松地插入到汇流条2的端子宽松插入孔15中。然后,使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布置在连接端子21与蓄电池50之间并且在与连接端子2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以这种方式,使外部输出端子7埋设在壳体3中(锚固)。然后,使霍尔IC 4的端子焊接且连接到电路板5的一个表面上。从而,霍尔IC 4被安装在电路板5上,并且电路板5电连接于霍尔IC 4。然后,在该电路板5的另一个表面面向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的情况下,使得电路板5能够靠近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然后,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插入电路板5的端子插入孔中。从而,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焊接且连接到电路板5。以这种方式,使外部输出端子7电连接于电路板5。将电路板5的另一表面重叠在段差部36上。从而,电路板5被容纳在壳体主体部31中。然后,使得与盖部8的一个外表面相反的该盖部8的另一个外表面能够靠近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并且装接于此,使得利用盖部8封盖所述开口。最后,使得磁芯6的上板部61A能够靠近盖部8,以将第一定位销插入到第一分割屏蔽板66的定位孔69中。然后,使得上板部61B能够靠近盖部8,以将第二定位销插入第二分割屏蔽板67的定位孔69中。从而,使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定位于壳体主体部31。此后,使夹压片68A、68B和68C被卡塞,以将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装接到壳体主体部31和盖部8。从而,使盖部8装接于壳体主体部31。于是,使磁芯6装接到壳体3。以这种方式,完成了汇流条装置1。
根据上述汇流条装置1,第三平板部10平行于上面安装有作为电子部件的霍尔IC 4的电路板5,并且在与第一平板部9相交(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因此,与通常的汇流条装置901相比,在本发明的汇流条装置1中,汇流条2在纵向上(即,方向X)的尺寸缩短了第三平板部10在纵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使汇流条1小型化。
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布置在连接端子21与蓄电池50之间,并且以与该连接端子21平行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连接端子21与蓄电池50之间的空位空间,并且能够使汇流条装置1小型化。
此外,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被宽松地插入到汇流条2的端子宽松插入孔15中。然后,该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布置在作为电线连接部的连接端子21与蓄电池50之间,并且以与连接端子21平行的方式延伸。即,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在与上面设置有蓄电池正极柱52的端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因此,由于蓄电池50不受蓄电池正极柱52的周围形状的限制,所以能够安装该蓄电池50而不用考虑蓄电池正极柱52的周围形状。
现在,将在下面通过参考图7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汇流条装置101。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用同样的参考标号来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汇流条装置101包括:汇流条2,该汇流条2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50中的蓄电池正极柱52以使电流提供该汇流条102;封盖该汇流条102的壳体103;装接于该壳体103的电路板5;安装在电路板5上的作为磁电转换元件的霍尔IC(电子部件)4;作为屏蔽板的磁芯106;将来自霍尔IC 4的电信号输出的多个外部输出端子;以及盖部8。
通过压力加工导电板而形成汇流条2。如图8所示,汇流条102包括:具有装接于电池正极柱52的蓄电池装接部13的第一平板部9;第二平板部11;以及设置在第二平板部11与第一平板部9之间的第三平板部100,该第三平板部平行于电路板5并且在与第一平板部9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第三平板部100从第一平板部9的与蓄电池50分离的端部延伸,并且在与第一平板部9相交(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此外,第三平板部100平行于下述的电路板5。第三平板部100包括传感器安装部14和切口部115。
切口部115切掉了第三平板部100宽度方向上的沿方向Y靠近起动器用汇流条18的边缘。该切口部15设置于第三平板部100在纵向上的中央部分中。
壳体103包括覆盖汇流条102的第一平板部9的第一覆盖部41、覆盖汇流条102的第二平板部11的第二覆盖部42以及覆盖汇流条102的第三平板部100的第三覆盖部43。
第三覆盖部43包括容纳电路板5和安装在该电路板5上的霍尔IC4的壳体主体部131,以及容纳下述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的输出端子容纳部32。
如图7所示,壳体主体部131形成为在与向下延伸部45分离的方向上具有开口的盒状,并且一体地埋设汇流条102的第三平板部100。要理解的是,该壳体主体部131设置在汇流条102的传感器安装部14和切口部15上。该壳体主体部231包括段差部36、第一定位销(附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定位销(附图中未示出)以及三个夹压嵌合部(附图中未示出)。
通过磁芯106的夹压片68C来卡塞夹压嵌合部。夹压嵌合部是分别设置在壳体主体部131的一对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的外表面上的凹部形状的沟槽。例如,设置三个夹压嵌合部。两个夹压嵌合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外壁部的纵向上的两端处并且设置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剩余的一个夹压嵌合部设置在与第一外壁部相对的第二外壁部(附图中未示出)中、设置在第二外壁部的纵向上靠近第一覆盖部41的端部中,并且设置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
如图7所示,磁芯106被设置成包围Z轴,该Z轴是电流被提供到汇流条102的传感器安装部14中的方向。该磁芯106大致形成为矩形环状的剖面。该磁芯106包括上板部61A和61B、与上板部61A和61B相对的下板部63、与上板部61A的边缘和下板部63的边缘连接的第一侧板部62,以及连接于上板部61B的边缘和下板部63的边缘的第二侧板部164。第一侧板部62与第二侧板部164相对。在上板部61A和61B之间设置有间隔(附图中未示出)。即,在围绕Z轴的方向Z1的中心设置间隔。
此外,磁芯106被分割成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167两部分。第一分割屏蔽板66包括上板部61A和从该上板部61A延伸的第一侧板部62。第二分隔屏蔽板167包括上板部61B、从该上板部61B延伸的第二侧板部164,以及从第二侧板部164延伸并且与上板部61B相对的下板部63。
第二分割屏蔽板167设置有狭缝165。该狭缝165设置在第二侧板部164的靠近交流电机用汇流条19的纵向上的一个边缘中,并且从该边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切割而具有开口。狭缝165在第二侧板部164的纵向上直线延伸。该狭缝165穿过第二侧板部164。此外,使得位于上述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的该外部输出端子的中央部分能够穿过该狭缝165的开口。
在图示的实例中,如图8所示设置四个外部输出端子7。该四个外部输出端子7沿着汇流条102的第三平板部100的纵向布置。该外部输出端子7具有能够靠近汇流条102的切口部115并且被一体地埋设在壳体103中的一端部。此外,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被容纳在输出端子容纳部32中。外部输出端子7使其另一端布置在汇流条102的第三平板部100与连接端子21之间。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在与汇流条2的连接端子21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如上所述,通过嵌件成型使外部输出端子7被壳体3埋设。因此,由于外部输出端子覆盖有壳体3,所以外部输出端子7的中央部分(即,外部输出端子)不会与狭缝165(即,磁芯106)产生接触(绝缘)。
现在,在下面将描述组装汇流条装置101的过程。如上所述,通过嵌件成型将汇流条102和外部输出端子7一体地埋设在壳体3中。此时,使得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能够靠近汇流条102的切口部115并被固定。然后,使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布置在第三平板部100与连接端子21之间并且在与连接端子21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使外部输出端子7以上述位置埋设在壳体3中(锚固)。然后,使霍尔IC 4的端子焊接且连接到电路板5的一个表面上。从而,霍尔IC 4被安装在电路板5上,并且电路板5电连接于霍尔IC 4。然后,在电路板5的另一个表面面向131的开口的情况下,使得该电路板5能够靠近壳体主体部131的开口。然后,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插入电路板5的端子插入孔中。从而,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焊接且连接到电路板5。以这种方式,使外部输出端子7电连接于电路板5。然后,将电路板5的另一表面重叠在段差部36上。从而,将电路板5电连接于外部输出端子7。然后,使得与盖部8的一个外表面相反的另一个外表面能够靠近壳体主体部131的开口,并且装接于此,使得利用盖部8封盖所述开口。最后,使得磁芯106的上板部61A能够靠近盖部8,以将第一定位销插入到第一分割屏蔽板66的定位孔69中。然后,使得上板部61B能够靠近盖部8,以将第二定位销插入第二分割屏蔽板167的定位孔69中。从而,使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167定位于壳体主体部131。此后,使夹压片68A、68B和68C被卡塞,以将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167装接到壳体主体部131和盖部8。从而,使盖部8装接于壳体主体部131。于是,使磁芯106装接到壳体103。以这种方式,完成了汇流条装置101。
在上述汇流条装置101中,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布置在第三平板部100与连接端子21之间,并且在与连接端子21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安装汇流条101而不会受到由于蓄电池正极柱52的周围形状的限制。
此外,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被固定在汇流条102的切口部115附近。四个外部输出端子7沿着汇流条102的第三平板部100的纵向布置。因此,由于外部输出端子7在汇流条102附近的面积减小,所以能够减少外部输出端子7向汇流条102的热传递。从而,汇流条101能够被设置成可以缓解汇流条102由于老化而导致的诸如弯曲或扭曲的变形,并且能够长期使用。
现在,将通过参考图1至图6在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熔丝单元1A。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用同样的参考标号来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熔丝单元1A包括:熔丝22;汇流条2,该汇流条2与该熔丝22一体地设置并且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50中的蓄电池正极柱52以向该汇流条提供电流;封盖汇流条2的壳体3;装接于壳体3的电路板5;安装在电路板5上的作为磁电转换元件的霍尔IC(电子部件)4;作为屏蔽板的磁芯6;输出来自霍尔IC 4的电信号的多个外部输出端子7以及盖部8。
下面将描述组装该熔丝单元1A的过程。如上所述,通过嵌件成型将汇流条2和外部输出端子7一体地埋设在壳体3中。此时,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宽松地插入到汇流条2的端子宽松插入孔15中。然后,使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布置在连接端子21与蓄电池50之间并且在与连接端子2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以这种方式,使外部输出端子7埋设在壳体3中(锚固)。然后,使霍尔IC 4的端子焊接且连接到电路板5的一个表面上。从而,霍尔IC 4被安装在电路板5上,并且电路板5电连接于霍尔IC 4。然后,在电路板5的另一个表面面向31的开口的情况下,使得电路板5能够靠近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然后,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插入电路板5的端子插入孔中。从而,将外部输出端子7的一端部焊接且连接到电路板5。以这种方式,使外部输出端子7电连接于电路板5。将电路板5的另一表面重叠在段差部36上。从而,将电路板5容纳在壳体主体部31中。然后,使得与盖部8的一个外表面相反的另一个外表面能够靠近壳体主体部31的开口,并且装接于此,使得利用盖部8封盖所述开口。最后,使得磁芯6的上板部61A能够靠近盖部8,以将第一定位销插入到第一分割屏蔽板66的定位孔69中。然后,使得上板部61B能够靠近盖部8,以将第二定位销插入到第二分割屏蔽板67的定位孔69中。从而,使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定位于壳体主体部31。此后,使夹压片68A、68B和68C被卡塞,以将第一分割屏蔽板66和第二分割屏蔽板67装接到壳体主体部31和盖部8。从而,使盖部8装接于壳体主体部31。于是,使磁芯6装接到壳体3。以这种方式,完成了熔丝单元1A。
根据上述熔丝单元1A,第三平板部10平行于上面安装有作为电子部件的霍尔IC 4的电路板5,并且在与第一平板部9相交(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本发明的熔丝单元1A中,汇流条2在纵向上(即,方向X)的尺寸缩短了第三平板部10在纵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使熔丝单元1A小型化。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端子插入孔15大致设置成能够使四个外部输出端子7宽松地插入的矩形形状。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端子插入孔15可以形成为能够使四个外部输出端子分别插入的孔的形状。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外部输出端子7布置在蓄电池50与连接端子21之间并且与连接端子21平行地延伸。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在与连接端子2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而是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可以是与连接端子21平行地延伸并且在与连接端子21分离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布置在第三平板部100与连接端子21之间,并且在与连接端子21相交(大致垂直)的一个方向上延伸。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外部输出端子7的另一端部可以布置在第三平板部100与连接端子21之间,并且在与连接端子21相交(大致垂直)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上延伸。
此外,“电子部件”相当于霍尔IC 4,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该“电子部件”可以是,例如,用于测量蓄电池50的液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此外,上述各示例性实施例仅仅示出了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例,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该示例性实施例。即,在部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并实施。
本发明基于2009年3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申请No.2009-070319),并且其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6)
1.一种汇流条装置,包括:
汇流条,该汇流条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中的蓄电池极柱;
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封盖所述汇流条;
电路板,该电路板装接于所述壳体;以及
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其中,所述汇流条包括:
第一平板部,该第一平板部具有装接于蓄电池极柱的蓄电池装接部;
第二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平行部,以及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从所述平行部延伸而连接与负载相连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以及
第三平板部,该第三平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电路板平行地布置;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平板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交的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还包括:
外部输出端子,该外部输出端子输出来自所述电子部件的电信号,
其中,所述电线连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第三平板部平行;并且
其中,所述外部输出端子的一端部装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且该外部输出端子布置在蓄电池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还包括:
外部输出端子,该外部输出端子输出来自所述电子部件的电信号,
其中,所述电线连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第三平板部平行;并且
其中,所述外部输出端子的一端部装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且该外部输出端子布置在所述第三平板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并且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4.一种熔丝单元,包括:
熔丝;
汇流条,该汇流条与所述熔丝一体地设置,并且连接于设置在蓄电池中的蓄电池极柱;
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封盖所述汇流条;
电路板,该电路板装接于所述壳体;以及
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其中,所述汇流条包括:
第一平板部,该第一平板部具有装接于蓄电池极柱的蓄电池装接部;
第二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平行部,以及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从所述平行部延伸而连接与负载相连的电线的端子配合器的;以及
第三平板部,该第三平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电路板平行地布置;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平板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交的方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熔丝单元,还包括:
外部输出端子,该外部输出端子输出来自所述电子部件的电信号,
其中,所述电线连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第三平板部平行;并且
其中,所述外部输出端子的一端部装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且该外部输出端子布置在蓄电池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熔丝单元,还包括:
外部输出端子,该外部输出端子输出来自所述电子部件的电信号,
其中,所述电线连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第三平板部平行;并且
其中,所述外部输出端子的一端部装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且该外部输出端子布置在所述第三平板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并且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70319A JP5341587B2 (ja) | 2009-03-23 | 2009-03-23 | バスバ装置及び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 |
JP2009-070319 | 2009-03-23 | ||
PCT/JP2010/054962 WO2010110257A1 (ja) | 2009-03-23 | 2010-03-23 | バスバ装置及び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62374A CN102362374A (zh) | 2012-02-22 |
CN102362374B true CN102362374B (zh) | 2014-03-19 |
Family
ID=42780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1363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2374B (zh) | 2009-03-23 | 2010-03-23 | 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65602B2 (zh) |
JP (1) | JP5341587B2 (zh) |
CN (1) | CN102362374B (zh) |
DE (1) | DE112010001774B4 (zh) |
WO (1) | WO201011025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86241B2 (ja) * | 2010-01-12 | 2014-09-1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 |
JP5486993B2 (ja) * | 2010-04-06 | 2014-05-0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
JP2013221796A (ja) * | 2012-04-13 | 2013-10-28 | Yazaki Corp | シャント抵抗式電流センサ |
JP5939041B2 (ja) * | 2012-06-01 | 2016-06-22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5944788B2 (ja) * | 2012-08-10 | 2016-07-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
JP5955717B2 (ja) * | 2012-09-20 | 2016-07-2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
DE102013208381A1 (de) * | 2013-05-07 | 2014-11-13 |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 Stromsensor für eine Fahrzeugbatterie |
USD743897S1 (en) * | 2014-11-21 | 2015-11-24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Busbar |
USD743900S1 (en) * | 2014-11-26 | 2015-11-24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Busbar |
USD743901S1 (en) | 2014-11-26 | 2015-11-24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Busbar |
USD743341S1 (en) * | 2014-12-23 | 2015-11-1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Busbar chopper module |
JP6232001B2 (ja) * | 2015-01-14 | 2017-11-1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
KR101937942B1 (ko) * | 2015-07-13 | 2019-01-1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버스 바 구조물 |
TWI663792B (zh) * | 2016-09-26 | 2019-06-21 | 大陸商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 用於匯流銅排的絕緣裝置 |
CN111095469B (zh) * | 2017-09-22 | 2022-05-06 | 力特保险丝公司 | 集成熔断器模块 |
US11037750B2 (en) * | 2018-09-13 | 2021-06-15 |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 High current fuse block |
CN109411648B (zh) * | 2018-12-14 | 2023-07-04 | 上海羿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安全快速接线式电池接线盒及连线方法 |
KR20200093334A (ko) * | 2019-01-28 | 2020-08-0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CN112009202B (zh) * | 2019-05-31 | 2024-10-29 |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 加热装置 |
CN110880563B (zh) * | 2019-10-10 | 2021-12-14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壳体组件及具有所述电池壳体组件的电池 |
JP7568518B2 (ja) | 2021-01-12 | 2024-10-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
USD1038887S1 (en) * | 2022-11-14 | 2024-08-13 | Eve Energy Co., Ltd. | Busbar for battery cell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5183A (zh) * | 2002-12-03 | 2004-06-16 | ס�ѵ�װ��ʽ���� | 电池连接件以及将其安装在电池上的方法 |
CN1830125A (zh) * | 2003-07-31 | 2006-09-0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接线块 |
JP2008004327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Yazaki Corp | 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 |
JP2008041379A (ja) * | 2006-08-04 | 2008-02-21 | Yazaki Corp | 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21128B2 (ja) * | 2001-03-19 | 2010-02-24 | ジェコー株式会社 | 電流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
JP2008039571A (ja) * | 2006-08-04 | 2008-02-21 | Denso Corp | 電流センサ |
JP4917927B2 (ja) * | 2007-03-15 | 2012-04-18 | 太平洋精工株式会社 | 車両用多連型ヒューズ装置 |
JP2008234945A (ja) * | 2007-03-19 | 2008-10-02 | Kanto Auto Works Ltd |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構造 |
JP2008238955A (ja) | 2007-03-27 | 2008-10-09 | Toyoda Gosei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09056992A (ja) | 2007-09-03 | 2009-03-19 | Yazaki Corp | バッテリ直付け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の保護カバー取付構造 |
US20090075163A1 (en) * | 2007-09-14 | 2009-03-1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 battery |
JP4562146B2 (ja) | 2007-09-18 | 2010-10-13 | 東芝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トレーサビリティ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トレーサビリティ管理方法 |
JP5166943B2 (ja) * | 2008-04-03 | 2013-03-2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の組付構造 |
JP5058925B2 (ja) * | 2008-09-18 | 2012-10-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流センサ |
JP5435928B2 (ja) * | 2008-11-21 | 2014-03-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バスバ装置及びバッテリ液温推定装置 |
JP5617278B2 (ja) * | 2010-02-26 | 2014-11-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流検出装置 |
-
2009
- 2009-03-23 JP JP2009070319A patent/JP53415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3-23 US US13/258,074 patent/US866560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23 CN CN201080013637.4A patent/CN10236237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23 DE DE112010001774.3T patent/DE112010001774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23 WO PCT/JP2010/054962 patent/WO201011025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5183A (zh) * | 2002-12-03 | 2004-06-16 | ס�ѵ�װ��ʽ���� | 电池连接件以及将其安装在电池上的方法 |
CN1830125A (zh) * | 2003-07-31 | 2006-09-0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接线块 |
JP2008004327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Yazaki Corp | 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 |
JP2008041379A (ja) * | 2006-08-04 | 2008-02-21 | Yazaki Corp | 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020036A1 (en) | 2012-01-26 |
US8665602B2 (en) | 2014-03-04 |
WO2010110257A1 (ja) | 2010-09-30 |
DE112010001774T5 (de) | 2012-08-02 |
JP5341587B2 (ja) | 2013-11-13 |
DE112010001774B4 (de) | 2016-08-04 |
JP2010225379A (ja) | 2010-10-07 |
CN102362374A (zh) | 2012-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62374B (zh) | 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 | |
US7936165B2 (en) | Current sensor | |
CN102754178B (zh) | 熔丝单元 | |
US11043721B2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onductor and conductive module | |
CN101769952B (zh) | 二次电池模块的电压检测装置 | |
EP2790246B1 (en) | Electric storage module | |
CN108231616B (zh) | 电压检测构造和电压检测模块 | |
EP3041024A1 (en) | Direct-battery-mount fusible link | |
JP5535567B2 (ja) | 電気接続箱の製造方法、電気接続箱、及びこの電気接続箱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 |
JP5950301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JP2005174595A (ja) | 電流センサ内蔵ヒューズ装置 | |
CN102742081A (zh) | 配备有过流保护元件的端子 | |
WO2011155369A1 (ja) | 電池接続プレート | |
JP5644223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JP2007288930A (ja) | 電気接続箱 | |
JP2019204596A (ja)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
KR200429280Y1 (ko) | 부스바아 연결클램프 형상, 이의 체결구조 | |
JP4309791B2 (ja) | ヒューズホルダ及び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 |
CN112701508A (zh) | 光伏发电系统及电子装置 | |
JP6570867B2 (ja) | ヒューズエレメントターミナル、及び、電気接続箱 | |
CN211480848U (zh) | 一种电池包高压线束分线盒 | |
JP4177247B2 (ja) | バスバーのヒューズ接続構造とそれを備える電気接続箱 | |
JP2019075904A (ja) | 電気接続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