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6303B -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6303B
CN102346303B CN201110217870.0A CN201110217870A CN102346303B CN 102346303 B CN102346303 B CN 102346303B CN 201110217870 A CN201110217870 A CN 201110217870A CN 102346303 B CN102346303 B CN 1023463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image
projection
catoptron
forma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78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6303A (zh
Inventor
安部一成
藤田和弘
高桥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6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6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Abstract

一种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该投影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系统、第二光学系统以及第一和第二反射镜。第一和第二反射镜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元件和第二光学系统的反射面之间的光路上,以便从第二反射镜到反射面的光束的光路的方向包含与从图像形成元件到第一光学系统的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并且在共轭面上依次排列图像形成元件在共轭面上的投影图像、反射面到共轭面上的投影和图像形成元件到共轭面上的投影。

Description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投影光学系统和一种包括投影光学系统的图像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LCD(液晶显示器)投影仪作为图像投影装置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利用液晶面板的高分辨率图像和光源灯的有效能源管理,正在进行具有增强亮度和更低价格的LCD投影仪的开发。已经推广使用DMD(数字微镜装置)的小尺寸、轻重量图像投影装置,并且在办公室、学校、家庭等等广泛使用这种图像投影装置。特别地,前端型投影仪在LCD投影仪之中具有良好的可携带性并且便于用在小型会议等等。在下文中将说明图像投影装置的一些实例。
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第2006-235516号公报公开一种投影光学系统和使用投影光学系统的图像投影装置。投影光学系统被布置成具有小投影距离。在投影光学系统中,通过包括透镜组的第一光学系统形成图像形成元件的中间图像,并且通过包括凹面镜的第二光学系统大大地提高光束,所以与中间图像对应的图像被形成在屏幕上。
日本特开专利第2009-204846号公报公开一种图像投影装置,在该图像投影装置中,在凹面镜和屏幕之间设置反射镜,并且从反射镜反射的光束经过透镜组和凹面镜之间的部分并且被导向到屏幕。屏幕对透镜组的光轴的垂直位置关系等于凹面镜对透镜组的光轴的垂直位置关系。
第4223936号日本专利公开一种图像投影装置,在该图像投影装置中,在透镜部的光路和投影光学系统的反射镜部之间设置平面反射镜以将光路弯曲大约90度。竖直布置透镜部从而防止投影光学系统突出到屏幕表面。
日本特开专利第2009-116149号公报公开一种在其中布置包括凹面镜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图像投影装置。图像投影装置包括屏幕,具有在屏幕的投影表面上设置的曲面镜(curvedmirror)的反射光学部件,在反射光学部件之前在光路上和在屏幕的非投影表面上设置的弯曲反射镜(bending mirror),在反射光学部件之前在光路上和在屏幕的非投影表面上设置的折射光学部件,和在屏幕的非投影表面上设置的图像形成光学部件。
但是,在日本特开专利第2006-235516号公报中公开的图像投影装置中,如果图像形成元件、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被布置在图像投影装置的壳体中并且图像被投影在外部屏幕上,那么壳体突出超过屏幕表面,并且存在图像投影装置必需被嵌入在墙壁中的问题。获得最佳投影距离是困难的。即使投影图像,产生的图像也可能变得不聚焦。
在日本特开专利第2006-235516号公报的图像投影装置中的投影光学系统中,利用透镜组形成中间图像并且在使用凹面镜的屏幕上执行中间图像的成像,所以生成图像形成元件的图像。在该投影光学系统中,图像形成元件相对于透镜光轴被移位并且光束通过凹面镜被提高。因此,能够使得投影距离短。因此,凹面镜对透镜光轴的位置与屏幕对透镜光轴的位置相反,并且如果图像被投影在光轴的上方,那么凹面镜必须被布置在光轴的下方。因此,存在壳体在其下部必须具有大的厚度,并且整个壳体肯定是笨重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专利第2009-204846号公报中公开的图像投影装置中,当图像投影装置被布置在工作台上以在工作台上方设置的墙壁上投影图像时,投影平面(即,屏幕)必须被设置在透镜光轴的上方。除了日本特开专利第2006-235516号公报的教导之外,在光轴上方布置凹面镜。因此,如果当没有使用图像投影装置时凹面镜能够被折叠并且当使用图像投影装置时凹面镜能够被布置在其原始位置中,则能够在非使用的时候使得壳体紧凑,并且能够避免整个壳体是笨重的问题。
但是,当在投影距离的一定条件下必须布置图像投影装置时,难以消除必须在墙壁中嵌入图像投影装置的问题。如果能够使得投影距离相对地大,那么指向到屏幕的光束能够经过透镜和凹面镜之间的中间部分。但是,如果缩短投影距离(即,如果大大地提高光束),那么凹面镜的尺寸在远离光轴的方向上就必须较大并且增加凹面镜的光焦度。位于距离凹面镜的光轴最远的部分将干扰透镜表面。因此,存在一个问题,从反射镜指向到屏幕的光束被凹面镜中断并且不能到达屏幕。
在日本专利号4223936公开的图像投影装置中,不需要通过在墙壁中嵌入相同的图像投影装置而布置该图像投影装置。但是,图像投影装置具有透镜部竖直站立的结构。当图像投影装置被布置在工作台上以在墙壁上投影图像时,布置的图像投影装置的重心放置得太高。已经存在图像投影装置容易在工作台上掉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元件的显示表面面向上方并且存在灰尘容易被沉积在图像投影装置内侧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专利第2009-116149号公报中公开的图像投影装置被布置成图像投影装置能够被嵌入在墙壁中。日本特开专利第2009-116149号公报没有提出无需在墙壁中嵌入图像投影装置而布置该图像投影装置的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可以提供一种投影光学系统,该投影光学系统允许减轻图像投影装置的壳体的重量并且能够在屏幕上投影图像而无需将图像投影装置嵌入在墙壁中。
在解决或者减少一个或多个上述问题的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一种投影光学系统,该投影光学系统被布置成引起从在第一共轭面上的图像形成元件输出的多个光束倾斜进入第二共轭面并且该投影光学系统将通过图像形成元件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图像投影在第二共轭面上,投影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系统,第一光学系统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元件和第二共轭面之间的第一光路上并且包括折射光学系统;第二光学系统,第二光学系统被设置在第一光路上的第一光学系统的下游位置处并且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反射面;和第一和第二反射镜,第一和第二反射镜被依次设置在图像形成元件和反射面之间的第二光路上以沿第二光路反射光束,其中,第一和第二反射镜被布置成:从第二反射镜到反射面的光束的光路的方向包含与从图像形成元件到第一光学系统的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并且在第二共轭面上依次排列图像形成元件在第二共轭面上的投影图像、反射面到第二共轭面上的投影和图像形成元件到第二共轭面上的投影。
当连同附图一起阅读时,本公开的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从下文的具体说明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图。
图2是图1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两个反射镜的布置的图。
图4是图解比较例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图。
图5是图4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解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的组成的图。
图7是图解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的组成的图。
图8是图解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的变化例的图。
图9是图解在图像形成元件上(共轭面A)的物点的位置的图。
图10是图解在对应于图9的格点的屏幕(共轭面B)上的像点的位置的图。
图11是图解在屏幕(共轭面B)上的点图的实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将给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说明。
图1是图解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图。图2是图1的光路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在图1和图2的坐标系统中,X表示屏幕的纵向,Y表示屏幕的横向,并且Z表示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具体地,+X的方向指的是图纸的高度方向,-X的方向指的是纸张的深度方向,-Y的方向指的是纸张的向下方向,+Y的方向指的是纸张的向上方向,+Z的方向指的是纸张的右侧方向,并且-Z的方向指的是纸张的左侧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光学系统10包括第一光学系统11、第一反射镜12、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附图标号80表示图像形成元件(将被称为图像形成元件80),并且附图标号90表示屏幕(将被称为屏幕90)。
图像形成元件80被设置在第一共轭面(将被称为共轭面A)上,并且屏幕90被设置在第二共轭面(将被称为共轭面B)上。在下文中,共轭面指的是一对表面中的一个,该对表面包括从其发散多个光束的第一表面(物面)和该多个光束被会聚到其的第二表面(像面)。
投影光学系统10被布置成使得多个光束从共轭面A上的图像形成元件80输出,从而倾斜进入共轭面B并且将通过图像形成元件80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图像投影到共轭面B上的屏幕90上。在投影光学系统10中,第一光学系统11为包括至少一个折射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
在该实施例中,虽然第一光学系统11由十一个透镜组成,但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
第二光学系统14为包括至少一个具有正光焦度(power)的反射面的光学系统。较佳地是,包括在第二光学系统14中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反射面具有变形的多项式自由形式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相对于每个图像高度的每个反射区域,能够调整反射面的曲面构造并且能够提高像差补偿性能。
假定在投影图像表面的基础上,X表示左右方向,Y表示上下方向,Z表示自由形式表面的厚度,并且X2、Y2、X2Y、Y3、X4、X2Y2、Y4等等表示各个系数,变形的多项式自由形式表面具有由以下公式(1)表示的构造。
Z=X2x2+Y2y2+X2Yx2y+Y3y3+X4x4+X2Y2x2y2+
Y4y4+X4Yx4y+X2Y3x2y3+Y5y5+X6x6+X4Y2x4y2+
X2Y4x2y4+Y6y6+…                      (1)
在图1和图2的实例中,第二光学系统14仅包括设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反射面的凹面镜。即,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光学系统14为凹面镜本身。但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光学系统14并不局限于所述凹面镜。另外,可以使用具有聚光光焦度的反射光学元件代替作为第二光学系统14,例如菲涅耳镜和全息反射镜。
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元件80和第二光学系统14之间的光路上。具体地,通过绕平行于投影在屏幕90上的图像的纵向(X的方向)的轴线旋转反射镜12和13的相应表面而布置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所以在+Z的方向上从图像形成元件80输出的光束通过第二反射镜13在-Z的方向上被反射到第二光学系统14。此外,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被布置成:在共轭面B上在-Y的方向上依次排列图像形成元件80在屏幕90上(在共轭面B上)的投影图像、第二光学系统14到共轭面B上的投影和图像形成元件80到共轭面B上的投影。
换句话说,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元件80和第二光学系统14之间的光路上,所以,当从垂直于共轭面B的方向(或者Z方向)看屏幕90、投影光学系统10和图像形成元件80时,在-Y的方向上在共轭面B上依次排列屏幕90、投影光学系统10的第二光学系统14和图像形成元件80。
图3中图解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的这种布置。在图3中,附图标号14X表示第二光学系统14到共轭面B上的投影(将被称为投影14X),附图标号80X表示图像形成元件80到共轭面B上的投影(将被称为投影80X),并且点划线表示共轭面B。
如图3所示,在共轭面B上依次排列屏幕90(=图像形成元件80在屏幕90上的投影图像)、投影14X和投影80X。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被布置成如图3所示地排列屏幕90(=图像形成元件80在屏幕90上的投影图像)、投影14X和投影80X。
相对于光束移动的方向,+Z方向涉及包含在图1和图2中箭头+Z指示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向,并且并不简单地意味着由箭头+Z指示的方向(或者平行于Z轴的方向)。例如,在+Z的方向上指向的光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在由箭头+Z指示的方向(或者平行于Z轴的方向)上指向的光,而是涉及在包含由箭头+Z指示的方向的分量的各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指向的光。
类似地,对于光束移动的方向,-Z方向涉及包含与图1和图2中箭头+Z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向,并且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与由箭头+Z指示的方向(或者平行于Z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例如,在-Z的方向上反射的光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在与由箭头+Z指示的方向(或者平行于Z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反射的光,而是涉及在包含与由箭头+Z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的各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反射的光。
在该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中,从图像形成元件80(为诸如液晶面板的光阀)输出的光束进入第一光学系统11,通过设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的第一反射镜12将光束的光路旋转90度(绕X轴将第一反射镜12的表面顺时针旋转45度)并且从第一光学系统11输出光束。随后,通过第二反射镜13再一次将光束的光路旋转90度。第二反射镜13被设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和第二光学系统14之间的光路上,并且绕X轴将第二反射镜13的表面逆时针旋转45度。
因此,在+Z的方向上从图像形成元件80输出的光束在相反的方向(或-Z的方向)上被反射并且进入第二光学系统14。光束在+Z的方向上被第二光学系统14反射并且进入屏幕90。当从第一光学系统11向第二光学系统14传递光束时,图像形成元件80的中间图像被形成在第一光学系统11和第二光学系统14之间的光路上,并且中间图像的放大图像通过第二光学系统14的反射成像功能被投影在屏幕90上。
在该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中,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可以被布置成将在+Z的方向上从图像形成元件80输出的光束的光路改变为相反的方向(-Z的方向)并且引起光束进入第二光学系统14。因此,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的表面的旋转角并不局限于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的45度。
另外,第一反射镜12可以被布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和第二光学系统14之间的光路上,而不是被布置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系统11中。但是,如在下文中将说明的,较佳地是,第一反射镜12被布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
在投影光学系统10中,从在第二光学系统14和第一光学系统11中的透镜中,通过在第二光学系统14中的透镜控制包括在投影光学系统10中的整个光学系统中出现的畸变像差。期望的是,用于每个视角的光束被互相分离。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在第一光学系统11接近第二光学系统14的侧上设置具有最大负光焦度的透镜。具体地,在图1和图2的实例中,位于从第一光学系统11接近第二光学系统14的侧的第三位置处的第三透镜(在下面给出的表1中的表面标识号L3),为具有最大负光焦度的透镜。通过利用该透镜,可以使得光束大大地发散。即,在从具有最大负光焦度的透镜(在下面给出的表1中的L3)到第二光学系统14的区域中,用于每个视角的光束很好地被分离并且使其大大地发散。
如果反射镜被设置在光束大大地发散的位置处,那么反射镜的区域必须被增大并且整个投影光学系统的尺寸将被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入射到反射镜的角的宽度也必须被增大,并且在反射镜上的反射膜的入射角特性将不得不被增加。因此,整个光学系统的反射率将下降并且整个光学系统的输出将变坏。
较佳地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布置第一反射镜12的第一原因如下。如果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被设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和第二光学系统14之间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光束大大地发散,那么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的范围都必须被增大并且整个光学系统的尺寸必须被增加。这样就不是较佳的。
第二原因如下。如果不仅第二反射镜13而且第一反射镜12都被布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和第二光学系统14之间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光束大大地发散,入射到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中的每一个的角的宽度都必须被增大,并且在每个反射镜上的反射膜的入射角特性必须被增加。因此,整个光学系统的反射率将下降并且整个光学系统的输出将变坏。这样就不是较佳的。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反射镜(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中的至少一个反射镜(第一反射镜12)被布置在将来自第一光学系统11的光束大大地发散的位置的前方的位置处。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12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元件80和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的具有最大负光焦度(在下面给出的表1中的L3)之间的区域中。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反射镜12的反射面区域的增加,并且因为入射角的宽度小,所以可以容易地生产反射镜的反射膜。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能够减小第一反射镜12的尺寸。而且,能够减小入射到第一反射镜12的反射面的角的宽度,并且可以为整个光学系统提供良好反射膜特性并且增加整个光学系统的输出功率。
另外,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都可以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元件80和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具有最大负光焦度的透镜之间的区域中。但是,如在下文中将说明的,较佳地是,仅第一反射镜12被布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
即,如果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元件80和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具有最大负光焦度的透镜之间的区域中,那么第一光学系统11的长度必须较大并且整个光学系统的尺寸必须较大。这样就不是较佳的。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仅第一反射镜12被布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并且消除上述问题。
例如,能够将投影光学系统10的投影距离(在第二光学系统14的远离屏幕90的远端14A和屏幕90之间的平行于Z轴的距离)设置成240.0mm。当以线性形式布置投影光学系统10时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总长度(或者从图像形成元件80到第二光学系统14的端14A的总距离)能够被设置成251.8mm。因此,投影光学系统10为在其中投影距离小于当以线性形式被布置时的总长度的光学系统。
接下来,将给出当与比较例比较时的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有利特点的说明。
图4是图解比较例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图。图5是图4的光路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在图4和图5中所示的坐标系统与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坐标系统相同。如图4和图5所示,比较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A与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布置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并且只通过第二光学系统14(凹面镜)执行光路的折回。除了上述事情外,投影光学系统10A的组成与投影光学系统10的组成相同。
如图4和图5所示,投影光学系统10A不包括相当于如在投影光学系统10中的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的两个反射镜并且没有使用光路的重复折回。光束在+Z的方向上从图像形成元件80被指向到第二光学系统14,然而光束在-Z的方向上从第二光学系统14被输出到屏幕90的入射面。即,在投影光学系统10A中从第二光学系统14输出到屏幕90的光束的方向不是如在投影光学系统10中的+Z的方向。
如果投影光学系统10A为在其中投影距离短于当以线性形式被布置时的总长度的光学系统,那么类似于投影光学系统10,图像形成元件80必须从屏幕90的位置在-Z的方向上被移位。这就意味着,例如,当期望将图像投影到墙壁上的屏幕上时,投影光学系统10A的组件被嵌入在墙壁中。这就将使得投影光学系统10A的使用容易度变差。一般而言,当投影大小相同时,即使投影距离被缩短,当以线性形式被布置时的总长度也不会被缩短。因此,图像投影装置的一部分(或者投影光学系统的组件)有必要被嵌入在墙壁中。
另一方面,在投影光学系统10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反射镜13反射的并且指向到第二光学系统14的光束的方向(-Z的方向)与从图像形成元件80到第一光学系统11输出的光束的方向(+Z的方向)相反。从第二光学系统14输出的光束的方向(+Z的方向)与从图像形成元件80输出的光束的方向(+Z的方向)相同。因此,可以消除投影光学系统的组件如在投影光学系统10A中必须被嵌入在墙壁中的问题。
较佳地是,投影光学系统10与DMD型图像形成元件一起使用,在DMD型图像形成元件中以二维形式排列微镜。DMD型图像形成元件在开/关的两个方向上反射照明光,以便形成图像。在这种情况下,照明光必须从倾斜方向倾斜进入图像形成元件。在这种情况下的发光方向与一般目的投影仪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发光方向相同,并且可以提供良好的兼容性。
即,当使用包括根据有关技术的投影光学系统的一般目的投影仪时,其中有关技术的投影光学系统仅由一组透镜组成而没有使用第二光学系统14(凹面镜),投影仪被设置在工作台上并且被激活以在位于远离工作台的墙壁上投影。在使用DMD型图像形成元件的投影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图像被投影到工作台上方(在+Y的方向上)的上部并且照射图像形成元件的照明光被倾斜布置在图像形成元件的下方。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的直线型投影光学系统10A的情况下,从第一光学系统11的光轴向上(+Y的方向)移位图像形成元件80。照射图像形成元件80的照明光的方向被进一步向上移位,并且该方向与根据仅由透镜组成而没有使用第二光学系统14(凹面镜)的有关技术的投影光学系统的方向相反(参照图5)。
另一方面,在使用第二光学系统14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情况下,因为光束通过使用第二光学系统14被倾斜向上(+Y的方向)提高,所以图像形成元件80被向下(-Y的方向)移位到第一光学系统11的光轴。即,在投影光学系统10中,执行光路的折回并且图像形成元件80的面板移位被向下(-Y的方向)执行到第一光学系统11的光轴,并且照射图像形成元件80的照明光的方向也是向下的方向(-Y的方向)(参照图2)。
不像直线型投影光学系统10A,当DMD型图像形成元件80与该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一起使用时,发光方向能够与一般目的投影仪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发光方向相同,并且可以为该实施例提供良好的兼容性。
在该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情况下,照明光学系统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元件80的下部,图像投影装置的重心被降低,在工作台上的图像投影装置的安装能够被稳定。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可以减轻壳体的重量,并且可以提供一种无需嵌入在墙壁中而能够投影图像的投影光学系统。
接下来,将说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图解包括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图像投影装置。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应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6是图解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的组成的图。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50包括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照明光学系统60、分隔单元70和图像形成元件80。
图像投影装置50可以被布置成进一步包括用于照明的电源、用于图像形成元件80的调制单元、图像处理单元等等,这些都没有被图示。
例如,照明光学系统60被构造成包括光源61、设置在光源61附近的反射镜62(可以与光源61被集成)、中继透镜63和64、以及光强积分光学系统65。光强积分光学系统65使通过反射镜62反射的光束的光强度均衡并且具有方向性。照明光学系统60被布置成在图像形成元件80的表面上获得均匀的光分布。
光源61的实例可以包括卤钨灯、氙灯、金属卤化物灯、超高压汞灯、LED(发光二极管)等等。
照明光学系统60可以包括色轮66。色轮66被用于使照明光变成彩色并且图像形成元件80的成像以同步方式被控制,所以可以在屏幕上投影彩色图像。
当反射式液晶图像形成元件被用作图像形成元件80时,分隔单元70被用于将光路分离为照明光路和投影光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光。
当DMD(数字微镜装置)型图像形成元件被用作图像形成元件80时,全反射棱镜可以被用作光路分隔单元70。以这种方式,可以依照使用的图像形成元件80的类型选择性地使用适当的光学系统。
例如,照明光经过蓝色、红色、和绿色中的每个滤色镜且被分别供给到图像形成元件80,并且引起通过彩色耦合单元从彩色光束生成的合成光进入投影光学系统10以便在屏幕90上可以投影彩色图像。
在图像投影装置50中,图像形成元件80依照调制信号通过照明光形成图像。来自光源61的照明光被供给到图像形成元件80,并且通过图像形成元件80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图像通过投影光学系统10被投影到屏幕90上。
接下来,将说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图解包括有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图像投影装置。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应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7是图解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的组成的图。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51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50的组成基本相同的组成。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51包括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图像形成元件80和未图示的照明光学系统。
当图像投影装置51被安装在例如工作台上以在墙壁上投影图像时(或者当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1时),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完全或者部分从为长方体的形状的图像投影装置51的壳体52突出。此时,图像投影装置51的所有其它的组件被容纳在壳体52中。
但是,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可移动到壳体52。当不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1时(例如,在携带图像投影装置51的情况下),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被移动并且能够完全容纳在壳体52中。例如,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可以被布置成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可分别绕与X轴平行地设置的轴A和轴B旋转。即,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通过在由图7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将它们旋转而能够被容纳在壳体52中。
例如,通过诸如玻璃的透明材料封闭壳体52(位于+Y的方向上)的顶部表面,并且打开在壳体52的顶部表面上的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的相应部分。当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1时,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从由虚线指示的位置(容纳位置)被旋转到由实线指示的使用位置,并且这些组件中的每一个都通过制动器(未图示)而被定位。另一方面,当不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1时,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在由虚线指示的位置(容纳位置)处被容纳在壳体中。
可以手动执行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的旋转。另外,可以安装诸如马达和螺线管的调节器作为驱动源,其中驱动源被用于自动执行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的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远程控制旋转的驱动。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可被移动到壳体,并且当不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1时,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被移动并且容纳在壳体52中。因此,可以减轻壳体52的重量,并且当携带图像投影装置51时是期望这样的。如果壳体52的高度(在Y的方向上)被设置成最小高度,需要使该最小高度在不存在不必要空间的状态下容纳第一光学系统11,那么就可以期望的方式减轻壳体52的重量。
在第二反射镜13或者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当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1时从壳体52突出的情况下,仅从壳体52突出的组件被布置成可被移动是足够的。
接下来,将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变化例。在该变化例中,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可以不同方式被移动。在第三实施例的变化例中,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应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8是图解第三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图像投影装置的组成的图。如图8所示,该变化例的图像投影装置53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投影装置50的组成基本相同的组成。该变化例的图像投影装置53包括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图像形成元件80和未图示的照明光学系统。
类似于图像投影装置51(参照图7),在图像投影装置53中第二反射镜13和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当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3时从壳体54突出。此时,图像投影装置53的所有其它的组件被容纳在壳体54中。
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可移动到壳体54。例如,类似于图像投影装置51,它被布置成可绕与X轴平行地设置的轴B旋转。因此,通过在由图8中箭头指示的方向上旋转第二反射镜13,第二反射镜13能够被容纳在壳体54中。
第二反射镜13被布置成可移动到壳体54。例如,被布置成可绕与X轴平行地设置的轴A旋转,并且被进一步布置成可在向下方向(-Y的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二反射镜13通过将其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将其在向下方向(或者-Y的方向)上移动而能够被容纳壳体54中。
在该变化例中,使用在其中第二反射镜13被布置成可旋转并在向下方向(-Y的方向)上可移动的构造,第二反射镜13被容纳在壳体54中。因此,可以使得壳体54比壳体52薄。
在第二反射镜13或者第二光学系统14被布置成当使用图像投影装置51时从壳体52突出的情况下,仅从壳体52突出的组件被布置成可被移动是足够的。
接下来,将图解本公开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数值数据的一些实例。以下在表1中将给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数值数据的实例。
表1
在表1中,表面ID为给予在从物面到像面的方向上排列的投影光学系统10的每个表面的标识号码。具体地,表面标识号1指的是图像形成元件80的盖玻璃的一个表面(位于远离第一光学系统11的表面),表面标识号2指的是盖玻璃的另一个表面,表面标识号3至16指的是在离开图像形成元件80的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光学系统11的各个表面,表面标识号17指的是第一反射镜12的表面,表面标识号18至26指的是在离开第一反射镜12的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光学系统11的各个表面,表面标识号27指的是第二反射镜13的表面,并且表面标识号28指的是第二光学系统14的表面。
在表1的名称栏中,CG表示盖玻璃,AP表示孔径光阑,L1-L11表示各个透镜,并且M1表示凹面镜。曲率半径表示相关表面标识号附属于其的每个表面的曲率半径。表面间隔表示相关表面标识号附属于其的表面和邻近于该表面的下一个表面之间的光轴的距离。折射率表示由相关表面标识号附属于其的表面和邻近于该表面的下一个表面组成的每个透镜的折射率。用阿贝数来表示色散。用d线的值来表示每个折射率和阿贝数。
通过假定具有0.55的对角线长度和长轴对短轴的比(=4∶3)的反射式图像形成元件被用作图像形成元件80来设置该实例的投影光学系统。图像形成元件80的中心从第一光学系统11的透镜光轴被向下(在-Y的方向上)移位了5.5mm(包括其第四表面的移位在内)。
投影大小具有50英寸的对角线长度,并且投影放大倍数为大约90.9倍。
在该实例中,两个反射镜(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13)中的每一个都是由平面镜形成的。另外,如果反射镜具有折回光路的功能,那么每个反射镜可以不是由平面镜形成的。但是,因为平面镜的布置比较容易并且可以被布置成具有较低准确度的光路,所以使用平面镜是较佳的。
在该实例中,照射图像形成元件80的每个光束的主光线并不是彼此平行的,并且该实例的投影光学系统为非远心光学系统。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的第一光学元件是孔径光阑(AP),并且(具有表面标识号4和5的)第二光学元件为非球面透镜。用于具有表面标识号4、5、22、23、24或者25的表面的非球面表面由旋转对称非球面表面形成。
假如Z表示光轴方向上的厚度,c表示近轴曲率半径,r表示在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上与光轴的距离,k表示圆锥系数,并且A、B、C……表示高阶非球面表面系数。由非球面表面公式来表示旋转对称非球面表面:
Z=cr2/[1+root{1-(1+k)c2r2}]+Ar4+Br6+Cr8
通过给出系数k、A、B、C……的值来定义旋转对称非球面表面的构造。
在下文的用于该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的每个表面的表2、3、4、5、6和7中图解用于该实施例的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表面系数数据。在表8中图解系数的非球面表面阶数。
表2:
  表面ID   4
  K   0
  A   7.02E-05
  B   -3.72E-09
  C   2.84E-09
  D   -2.47E-11
  E   -1.62E-13
  F   4.91E-15
  G   -9.55E-18
表3:
  表面ID   5
  K   0
  A   6.47E-05
  B   3.07E-08
  C   1.28E-09
  D   1.87E-11
  E   -9.06E-13
  F   1.08E-14
  G   -2.09E-17
表4:
  表面ID   22
  K   0
  A   -9.32E-05
  B   -2.73E-06
  C   1.18E-07
  D   -2.50E-09
  E   2.80E-11
  F   -1.60E-13
  G   3.61E-16
表5:
  表面ID   23
  K   0
  A   -5.45E-05
  B   3.26E-08
  C   1.46E-08
  D   -1.88E-10
  E   5.83E-13
  F   5.41E-15
  G   -3.41E-17
表6:
  表面ID   24
  K   0
  A   7.64E-05
  B   9.64E-07
  C   -7.72E-09
  D   1.09E-11
  E   -5.11E-15
  F   -6.36E-16
  G   1.72E-18
表7:
  表面ID   25
K 0
  A   4.55E-05
  B   4.74E-07
  C   -1.03E-08
  D   1.41E-10
  E   -1.30E-12
  F   5.30E-15
  G   -7.80E-18
表8:
  4阶系数   A
  6阶系数   B
  8阶系数   C
  10阶系数   D
  12阶系数   E
14阶系数 F
  16阶系数   G
在该实施例的投影光学系统中,非球面表面被用于具有光焦度并且位于最接近孔径光阑(AP)的光学元件。因为每个视角的光束都类似地进入并且照射光学元件,所以可以容易地校正由瞳孔的大小产生的像差(即,球面像差和彗差),并且可以在屏幕90上提供良好分辨率。
非球面表面被用于透镜(即,最接近第二光学系统14的透镜),在该透镜中,光束的主光线在第一光学系统11中距离光轴最远。在该透镜处的每个视角的光束的主光线距离光轴最远,可以容易校正由视角产生的像差(即,畸变像差、像面的曲率和象散),并且可以在屏幕90上提供良好分辨率。
由多顶式自由形式表面形成具有表面标识号28的第二光学系统14(凹面镜)。由上述公式1表示第二光学系统14的表面的构造。多顶式自由形式表面提供比非球面表面构造更好的设计灵活性,并且可以提供包括畸变像差的良好的像差补偿。
在下面的表9中图解具有表面标识号28的表面的自由形式表面系数。自由形式表面系数对应于上述公式1的系数。在下文的表10、11、12和13中分别图解具有表面标识号3、17、27和28的每个表面的Y方向移位的量和YZ平面中的旋转量。
表9:
Figure BSA00000548270300191
表10:
  表面ID   3
  Y方向的移位(mm)   1.35
  YZ平面中的旋转(度)   0.0
表11:
  表面ID   17
  Y方向的移位(mm)   0.00
  YZ平面中的旋转(度)   -45.0
表12:
  表面ID   27
  Y方向的移位(mm)   0.00
  YZ平面中的旋转(度)   -45.0
表13:
  表面ID   28
  Y方向的移位(mm)   65.83
  YZ平面中的旋转(度)   52.7
图9是图解图像形成元件(共轭面A)上的物点的位置。在图9中图解九格点(1)-(9),在图1中的XY表面上,在X≤0的区域内通过在X方向上将区域分割为三个相等部分并且在Y方向上将区域分割为三个相等部分,从图像形成元件80上的物点获得九格点。
图10是图解与图9的格点(1)-(9)对应的在屏幕(共轭面B)上的像点的位置的图,并且图解屏幕的变形状态。能够确认的是,在图9所示的图像形成元件(共轭面A)上的格点的构造基本被维持在图10所示的屏幕(共轭面B)上,并且使屏幕的变形最小化。
图11是图解在屏幕(共轭面B)上的点图的实例的图。在图11中所示的每个点(1)-(9)的数字分别与图9中所示的格点(1)-(9)的数字相对应。如图11所示,能够确认的是,每个点被形成为足够地小,并且可以提供在屏幕90上形成的具有良好分辨率的图像。
根据本公开,可以提供一种图像投影装置,该图像投影装置允许减轻图像投影装置的壳体的重量并且能够投影图像而无需将投影光学系统嵌入在墙壁中。
本公开并不局限于具体公开的实施例,并且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变化和修改。
本申请是基于并且要求在2010年7月21日申请的第2010-163659号日本在先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利益,并且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Claims (10)

1.一种投影光学系统,所述投影光学系统被布置成使得从在第一共轭面上的图像形成元件输出的多个光束倾斜进入第二共轭面,并且所述投影光学系统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图像投影在所述第二共轭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光学系统包含:
第一光学系统,所述第一光学系统被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和所述第二共轭面之间的第一光路上并且包括折射光学系统;
第二光学系统,所述第二光学系统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光路上的所述第一光学系统的下游位置处并且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反射面;和
第一和第二反射镜,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镜被依次在设置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和所述反射面之间的第二光路上以沿所述第二光路反射所述光束,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镜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二反射镜到所述反射面的所述光束的光路的方向包含与从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系统的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从所述具有正光焦度的反射面到所述第二共轭面的光路的方向具有与从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系统的光路的方向的预定分量的符号相同的预定分量,并且在所述第二共轭面上依次排列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在所述第二共轭面上的投影图像、所述反射面到所述第二共轭面上的投影和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到所述第二共轭面上的投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镜和所述第二反射镜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和透镜之间的光路上,所述透镜被包括在所述第一光学系统中并具有最大负光焦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元件是由微镜装置形成的并且被布置为形成非远心光学系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最接近孔径光阑的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光学系统的光学表面具有非球面表面构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最接近所述反射面的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光学系统的光学表面具有非球面表面构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具有自由形式表面构造。
7.一种图像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投影装置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
发射照明光的光源;和
依照调制信号通过所述照明光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元件,
其中,所述图像投影装置被布置成:将通过所述光源发射的所述照明光提供给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并且通过使用所述投影光学系统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元件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图像投影到屏幕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反射镜中的至少一个被布置成当使用所述图像投影装置时从所述图像投影装置的壳体完全或者部分突出,并且所述第二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反射镜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被布置成是能够移动的,以便当不使用所述图像投影装置时,所述第二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反射镜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
9.如权利要求8述的图像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反射镜中的至少一个被布置成绕预定轴是能够旋转的。
10.如权利要求8述的图像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反射镜中的至少一个被布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厚度的方向上是能够移动的。
CN201110217870.0A 2010-07-21 2011-07-21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 Active CN102346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3659 2010-07-21
JP2010163659A JP2012027113A (ja) 2010-07-21 2010-07-21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6303A CN102346303A (zh) 2012-02-08
CN102346303B true CN102346303B (zh) 2014-04-02

Family

ID=44863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7870.0A Active CN102346303B (zh) 2010-07-21 2011-07-21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57450B2 (zh)
EP (1) EP2410378A1 (zh)
JP (1) JP2012027113A (zh)
CN (1) CN1023463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3591B2 (ja) * 2010-05-18 2015-04-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5849613B2 (ja) * 2011-10-31 2016-0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表示装置
JP5935131B2 (ja) 2011-10-31 2016-06-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表示装置
JP5696644B2 (ja) 2011-11-04 2015-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表示装置
US9158119B2 (en) 2012-10-31 2015-10-13 Ricoh Company, Ltd. Enlargement optical system
US8922883B2 (en) 2012-11-05 2014-12-30 Ricoh Company, Ltd.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JP6172431B2 (ja) 2012-11-26 2017-08-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
JP6236811B2 (ja) 2013-03-14 2017-1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源ユニット並びに照明装置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6349784B2 (ja) 2013-03-14 2018-07-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源ユニット並びに照明装置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6368988B2 (ja) * 2013-05-20 2018-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476667B2 (ja) 2013-11-01 2019-03-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TWI477813B (zh) * 2014-02-21 2015-03-21 Qisda Corp 投影鏡頭及相關投影裝置
US10063819B2 (en) 2014-10-31 2018-08-28 Nittoh Inc.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or
JP6206560B2 (ja) 2015-09-28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ステム
EP3343264A4 (en) * 2016-07-04 2018-11-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CN106773483A (zh) * 2016-12-28 2017-05-31 成都成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效的朗伯体光源收光光路系统
CN110832377B (zh) * 2017-07-10 2022-04-26 索尼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和投影光学系统
JP7234498B2 (ja) * 2018-03-19 2023-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ユニット及び投射光学装置
JP2019164184A (ja) * 2018-03-19 2019-09-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系及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TWI812715B (zh) 2018-06-29 2023-08-2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圖像顯示裝置及投射光學系統
US10969578B2 (en) * 2019-03-11 2021-04-06 Raytheon Company Unobscured five-mirror afocal telescope
JP7268421B2 (ja) 2019-03-18 2023-05-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源光学系、光源装置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CN111722465A (zh) 2019-03-20 2020-09-29 株式会社理光 光源装置、图像投影装置和光源光学系统
JP7380246B2 (ja) 2020-01-23 2023-1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系、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120259B2 (ja) * 2020-01-24 2022-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系、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10080A (en) 1946-03-18 1950-06-06 Lawrence J Cuneo Optical projection system
JPH04223936A (ja) 1990-12-25 1992-08-13 Ricoh Co Ltd 封筒給紙装置
JP3631182B2 (ja) 2001-09-04 2005-03-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射装置
CN1243279C (zh) 2002-07-30 2006-02-22 佳能电子株式会社 滤光片制造方法、有该滤光片的光通量光阑装置和照相机
JP2004061960A (ja) 2002-07-30 2004-02-26 Canon Inc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4061961A (ja) 2002-07-30 2004-02-26 Canon Inc 投射光学系、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4223936B2 (ja) 2003-02-06 2009-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拡大投射光学系、拡大投射装置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4551674B2 (ja) * 2003-03-07 2010-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
WO2004111699A1 (en) * 2003-06-11 2004-12-23 Thomson Licensing Objective for a projection or backprojection apparatus
JP5102940B2 (ja) * 2004-11-01 2012-12-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投写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投写光学ユニット
JP4890771B2 (ja) 2005-02-28 2012-03-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系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718883B2 (ja) 2005-04-11 2011-07-06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374848B2 (ja) * 2006-09-15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
JP4464948B2 (ja) 2006-10-13 2010-05-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投写型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8134350A (ja) 2006-11-27 2008-06-12 Hitachi Ltd 映像投写装置
US7922340B2 (en) 2007-02-14 2011-04-1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with enlargement at a varying magnification
JP4329863B2 (ja) * 2007-02-14 2009-09-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投影光学系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JP2008242028A (ja) * 2007-03-27 2008-10-0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投影光学系
JP2009116149A (ja) 2007-11-08 2009-05-28 Seiko Epson Corp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5422897B2 (ja) * 2008-02-27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439822B2 (ja) 2009-01-15 2014-03-12 独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 Ni基単結晶超合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27113A (ja) 2012-02-09
CN102346303A (zh) 2012-02-08
EP2410378A1 (en) 2012-01-25
US20120019791A1 (en) 2012-01-26
US8657450B2 (en) 2014-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6303B (zh)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
CN101221282B (zh)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装置
CN102893197B (zh) 投影光学系统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JP5374848B2 (ja) 投射光学系
JP5477450B2 (ja) 画像投射装置
JP5359607B2 (ja) 変倍光学系、プロジェクタ
CN102455573B (zh)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投影仪
EP1640783B1 (en) Optical projection system for a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5607403B (zh) 投影光学系统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08134350A (ja) 映像投写装置
JP2009080462A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9690179B2 (en) Illumination unit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5829966A (zh) 投影式图像显示设备和投影光学系统
JP2009116149A (ja)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197495A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210323733U (zh) 投影镜头及投影装置
JP201404437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投射光学系
JP2014170186A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5096887A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326813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6326814B2 (ja) 投射光学系
JP7220803B2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5937962B2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5585709B2 (ja) 画像投射装置
JP2004309767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